跳转到内容

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正集/卷六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五十九 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正集
卷第六十
作者:朴世采
1731年
卷六十一

雜著釋義[编辑]

退溪四書質疑疑義一李德弘○丁巳所記[编辑]

論語。序說世家。言家世之書。如今之家傳。

按索隱曰系家者。記諸侯本系也。準此其於孔子。亦當通看。改世爲系者。司馬貞唐人。避太宗諱。

司空司寇。司空。司工之官。如今之工曹。司寇。刑官。如今之刑曹。

按此司空之說。雖據周禮而言。與所謂主國空土。以居四民者不同。詳見書集傳。

使仲由爲季氏宰。夫子欲以義理感激三子之心。故使仲由爲季氏宰。而季氏先墮其城。此聖人過化之效也。

按義理感激云云。大意固好。但子路有政事之才。有勇知方之語。夫子之使之爲宰。似兼有此意。且以季氏先墮其城爲過化之效。無乃近於夸歟。

學而。入道之門。大學言德而道在其中。論語言道而德在其中。大學只言入德則謂之道在其中可也。論語則入道下又以積德而各言之。今曰言道而德在其中。恐未然。豈記者之誤耶。尤齋

此註果可疑。後凡崇敎與鄙意全同。無事反復者。不復仰答。須乞勘察。

而時習。凡言而者。承上起下之辭。時者無時而不習之者。指其所知之理所能之事而言也。

按無時不習云者。亦非集註正義。恐不宜專言如此。

乃可以。乃者卽俗云그제아。이제사之辭。凡言乃者多倣此。故所爲下吐曰라사。而不釋乃字也。俚釋釋乃字爲沙乃云則吐曰亽沙而不釋乃字者。可謂深得制字之本意矣。但如堯典之乃命羲和。金縢之乃命于帝庭等處。上無沙吐之可承則全不釋乃字爲未安。又文勢急猝。未知如何則可也。願賜明敎。尤齋尹子仁曰乃命羲和。乃命于帝庭二句。雖上無沙吐之可承。而沙吐之意則可見矣。書傳多不釋乃字。必欲釋之則以得於是之意釋之。恐得沙吐之意。如何。

此等音釋。素未傳習。但雖知乃字有沙乃之釋。而臨文則每以이에之訓看之矣。今考書傳乃者繼事之辭。又曰難辭。始知이에者。近於繼事之辭。沙乃者。近於難辭。若以此二義通用。恐無室礙處。未知如何。

主發散。發散을主ᄒᆞ야。外애在ᄒᆞ다。發散。言溢於外也。

按以發散在外分先後釋。恐非本義。蓋在外對在心。而發散是實處。恐難異看。

曷嘗有孝弟來。엇져일즛孝弟이有ᄒᆞ리오。來不必釋。語錄。

按來字以語錄看。恐勝於卞疑用莊子說云者。蓋伊川未嘗見雜書。安有用莊子語訓之理耶。

制度。制有裁斷檢正禁止之義。王者立禮以爲之防。則有此三者之義。度卽禮之度數。如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之類是也。

按制度。指禮制法度之謂。三者之義及度數云云。恐皆未允矣。

在所當改。改ᄒᆞᆯ바애在호ᄃᆡ。可히ᄡᅥ곰改티아니ᄒᆞ야。猶俗云可以東可以西之意。在所當改下疑脫可以未改四字。以註說可東可西觀之可見。然此註與朱子說不同。朱子曰謂此事當改。但三年之間。心有所未忍改耳。疑與此說可以東可以西者自別。未知所疑不妄否。尤齋尹子仁曰游氏說恐與朱子意不同。朱子說則以孝子之心而言。游氏說則以事而言。此註所釋恐無不可。但可以東可以西之云則太無分別。恐非本意耳。如何。

可以東可以西云者。正與朱子所論南軒可以改可以未改之說一轍。蓋所謂在所當改。與可以東可以西語意似近。而煞有不同。來敎恐得之。

禮之爲體。體非體用之體。卽形體之體。禮之爲體。與下其爲用相對。則恐是體用之體。尤齋尹子仁曰體爲體用之體恐無疑。

爲政北辰。此章小註射盤糖。此書亦不釋。終未知何物也。尤齋

曾亦考据。終未得其說。

舊說。漢唐之儒訓魯論者多矣。不知其何人之說。舊說當攷十三經註疏。尤齋

卽指邢昺所撰正義之說。非必出於漢唐諸儒者也。

一才一藝。才者能爲之謂。凡已所作爲。隨氣稟偏全而用之之謂也。藝者六藝之藝。才與藝不可渾看。

按才者能也。藝者技能也。其義固不同。然此皆泛稱之辭。而專以藝屬之六藝之藝。恐亦有誤。

尤爲近理。佛者之說玄虛而最近理。故溺之者常多。楊墨之說淺近而無理。故惑之者常少。故曰比之楊墨。其害尤甚。佛者說玄虛。恐不襯着。蓋古之爲佛說者。不過慈悲輪回而已。及達摩以後則說性說心。酷似儒者。故云尤爲近理。若是玄虛則豈近理也。凡此所疑。恐犯僭妄之罪。皇悚皇悚。尤齋

玄之又玄。本老氏說。又虛無爲老學之病。今反屬之佛。此恐失於名理。抑或記者之不明歟。但旣曰其高過於大學則雖指玄虛以爲近理。恐亦無大段未安矣。

任載。任을載ᄒᆞᄂᆞᆫ車라。如今짐이라。任恐是載字之義。若如註說則當云載任也。尤齋

任韻會堪也當也。愚意猶言載을任ᄒᆞᄂᆞᆫ車라。蓋輕任重任之任。以人言之。不宜通用於車故也。

殷因於夏。禮을因ᄒᆞ니。損益ᄒᆞᆫ바ᄅᆞᆯ可히알며。禮字兼損益意。禮兼損益意未詳。以朱子看花折柳之諭言之。則禮是花柳。損益是看折。未見其相兼。尤齋

小註望氣厭勝。言氣을望ᄒᆞ야。勝ᄒᆞ다말이니。如秦皇時有方士望氣者曰東方有天子之氣。使鎭厭而勝其氣也。

按厭字似當入釋。

八佾容忍。용납ᄒᆞ야ᄎᆞᆷ단말이니。言이놈믈저처ᄒᆞ야。忍ᄒᆞᆯ딘댄。

按此釋疑有誤。

衰麻哭踊數。衰을麻로ᄒᆞ다。踊발구ᄅᆞ단말이라。數。衰麻이며哭踊ᄒᆞᄂᆞᆫ數이라。衰。衰服也。麻。腰首絰也。註說恐未然。尤齋尹子仁曰衰麻。恐記者之誤。

設主尸。主言神主。尸言尸童。設主置尸。使尸飮食之。古人所以爲尸者。童子得祖宗之氣而生者。故使童子置位而飮食之。則雖童子飮食之。實爲祖宗飮食之也。尸童。疑俚語。古書只言尸而不言童。若是童子則太公年八十。何以爲尸於周人之祭耶。尤齋尹子仁曰禮書言尸處。一無童字。其爲俚語無疑。

嘗意尸童之說。因曾子問孫幼則使人抱之之文而成訛。遂認尸皆童。退溪亦從俗而言之耳。其不必童之義。已見問解。

勢不能已。言哀公有殺伐之心而自不能已。予亦以此告之。此啓其心而不諫也。

按勢不能已者。只是釋遂事之文耳。今註云云。殊不可曉。蓋不說不諫不咎。乃夫子所以深責宰予者。而反以宰予不諫哀公爲言。豈集註本意固如此。而昏愚者自不察耶。

王霸之略。略。謀略。猶言道也。

按略。韻會云法也。恐勝於謀略之訓。

喪欲速貧。喪去聲。禮記檀弓云夫子居於宋。見司馬魋自爲石椁。三年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南宮敬叔反。載寶而朝。夫子曰若是其貨也。喪不如速貧之愈也。朱子引之釋喪字之義。

按自夫子至速朽之愈也。恐不當添附此註。

里仁。貧賤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之어든。也니라。俗云이라도。此大謬。前道字是好底道。後道字是不好底道。黃氏所謂博奕鬪狼奢侈淫肆類。皆所以取貧賤之道。若不以此等事取之。則如水火盜賊詿誤陷於刑戮之類。以致貧賤。故曰不以其道得之어든。不去也。今人不察此意而云라도。然則雖鬪狼而得貧賤。猶不去乎。俗讀恐無不可。朱子曰君子履仁行義。不當得貧賤。却得貧賤。這也只得安而受之。據此則當如俗讀而作亽刀無疑矣。且小人得貧賤之由。朱子亦嘗以放僻奢侈爲言。不但黃氏而已也。然自以放僻奢侈而得貧賤。則是其當然之事。所當甘受者也。且不去其放僻奢侈。而只欲去貧賤則轉入於不善之地。此言豈非害理之甚乎。李先生之言不應全無曲折如是。恐記錄之誤。未知如何。尤齋尹子仁曰卞諭罄盡。亽刀之吐。恐無可疑。

少時讀此章。以亽刀之釋爲是。每謂其一脚長一脚短底道理。今適再檢語類第五條。較益明白。第退溪之意以善惡兩道看得重。主張而拖引之。詳見釋義。非全無曲折如來敎也。

欲之則是。而志所至氣必至。問欲之則是。何以釋之。志氣則以力而言乎。曰欲ᄒᆞᆫ則是라。言才欲爲仁則仁斯至矣。凡用力於仁。志與氣而已。志不篤則氣亦怠。苟志之能至。氣安有不至之者乎。

欲之則是。實用我欲仁斯仁至矣之文也。然詳味朱子之意。人之欲仁者。其志已至仁之界分故是。是者指仁而言也。至其下志之所至。氣必至焉。然後方說斯仁至矣之意矣。其意十分明白。而今曰才欲爲仁則仁斯至矣。豈有但有其志。不用其力。而仁自至之理乎。退溪之學。不應如是之急迫而無次序。殊可疑也。尤齋尹子仁曰旣曰欲之則卽志之所至也。又曰氣必至者。卽所以釋未見力不足之意也。蓋志之所至。氣必至焉者。卽重釋欲之則是之意。而非別項也。才欲爲仁云者。固似急迫。而分爲兩項看。亦恐於文義未安。未知如何。

此註蓋倣我欲仁。斯仁至矣之語。而從才字及倒仁斯字。不免有病。然其下卽以志氣云云承之。恐非大失。且崇論所謂至仁之界分。似與南軒固有之說異矣。

生順死安。生애順ᄒᆞ고。死애安ᄒᆞ다。本於西銘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按兩애。似俱當作ᄒᆞᆷ애。

果有所倚。君子安有偏倚之心乎。謝氏之所謂果有所倚乎者。正釋無適無莫。而今曰君子安有偏倚之心云云。則似太汎然。恐非謝氏本意。未知如何。尤齋

一以貫之。問註曰一卽體。貫卽用何耶。今以文義推之則恐不如此。曰然。朱子語類曰一體貫用。譬如貫錢。一卽所貫之絲。貫卽錢也。

按此章一貫體用。集註已可見矣。問者旣以爲疑。其答始然而終疑。曲折不明。俱所未詳。

音問。音。父母之音也。問。非答問之問乎。曰然。如所謂不隕厥問之問。疏曰聲問也則問亦音也。

按音訓聲。問訓訊。音聲猶言書。問訊猶言伻候。皆主遠遊者而言。註說恐非其義。

至於煩瀆。煩히瀆ᄒᆞᆫ則易曰再三則瀆。瀆則不告。此瀆字本諸此。煩瀆。是煩且瀆之意。煩是傷煩之煩。瀆是瀆告之瀆。尤齋

公冶長。兄之子。兄卽孟皮。問叔梁紇與顏氏禱於尼丘生孔子。則疑紇嫌於無子而禱。若有子則何以禱之。此所謂兄何耶。曰未知其然。但家語云紇喪妻而晩得顏氏。以此推之。可見其雖有子於先妻。而嫌無子於顏氏也故禱之。家語曰徵在旣往廟見。以夫之年大。懼不時有男而私禱。據此非紇之禱明矣。尤齋

不害未信一毫不自得이不害未信。一毫을得디吳ᄒᆞ미。信티못ᄒᆞ리라ᄒᆞ욤애。害롭디아니ᄒᆞᆫ디라。不害爲未信。爲字有力。不可不釋。當云未信되미。해롭디아니타。尤齋

當理無私心。無私心。仁之一端。非其全體也。故孔子於仲弓諸子未許者。卽其全體。非其一端也。其他三仁,夷齊,子文,文子之仁許與不許者。爲仁之一端也。無私心則純是天理。何得爲一端而非全體也。且集註於此統說仁體。何故捨全體之仁。而姑說一端之仁耶。此殊可疑。尤齋

集註先言當理而後言無私心。且如語類微子章第八條先言比干。不止是一事之仁。而繼言諸子。未如顏子之仁處。不無微意。恐此乃一端之說所由出也。但來敎引集註以爲全體之仁。又似未然。蓋註中仁體之體。本指仁之體段。非便以此爲全體而言故也。

苟難。苟且코難ᄒᆞᆫ事을ᄒᆞ다마리라。蓋子文,文子之事皆苟難。而子張亦說於苟難之之人。故以此疑其仁也。苟難恐是苟爲難能之事。而非自然之意也。今以苟與難兩意釋之。未知如何。尤齋

知同於人。問此釋或說非本說之意。曰非是。此涵蓄兩意也。朱子曰勞事人之所憚。知同於人。故無施勞。據此則似專主或說之意。尤齋

集註或說。卽指程子。此說乃是集註之一說。何以謂之含蓄兩意耶。退說固可疑。況朱子云云。本專釋程子之意者。故入於此段之下。恐亦不可曰專主或說。蓋程說與集註作兩端看者。自是不同。恐不可以混並論之也。如何如何。

雍也。多一簡字。多與剩同有餘也。一簡字。卽行簡之簡。不以敬爲主。而所居者簡。所行者亦簡。是一箇簡字太多也。恐非專指行簡之簡也。尤齋尹子仁曰此簡字正指居簡之簡。不幸。幸好也。言不好之意。俗用幸字多有誤字。不可不察。

按韻會云幸說文𪜏吉而免凶也。从屰从夭。夭死之事。死謂之不幸。屰反也。反夭。不夭也。此於不幸之義甚親切。而乃用好字訓之。恐未然。

儲精。儲凝也。朱子曰儲謂儲蓄。天地儲蓄得元氣之精聚。故能生萬物。又論妙合而凝曰凝者。聚也。氣聚而成形也。據此則天地儲蓄此氣。凝聚而生物也。其地位時節自不同也。今直以儲爲凝則太無先後次序矣。尤齋尹子仁曰儲而後凝。誠如卞誨。

儲凝也。非退溪說。乃雲峯說。詳見輯註中。若大槩言之則亦可如此說。然其次序條理。當以來敎爲正。

內外賓主。內애主ᄒᆞ며。外애賓ᄋᆞᆫ줄을辨ᄒᆞ단말이라。

按意與訓。固有相合爲說處。若此釋則恐當曰內外의賓主의辨을。不宜賺連輯註朱子說而爲此釋。未知如何。

幾非在我。言非我之所可及也。卽大可爲也。化不可爲之說。幾非在我。朱子論此曰顏氏旣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此註說蓋出於此。然朱子說與此不同者甚多。其曰非我所能用其力。而自然不能已。如車已推而勢自去。船已發而纜自行。又曰如決江河。水至而舡自浮。又如水漲舡行。更無着力處。又曰推車轉了。他便滔滔自去。又曰如人喫物。旣得滋味。自然受喫。又曰如種樹初間。栽培灌漑。旣成樹。自然抽枝長葉。何用人力。朱子說亦有先後之異矣。然以本文幾字見之。則恐後說相符矣。尤齋尹子仁曰水漲舡行。卽不待思勉之意。前後未見其不同。如何如何。

幾非在我之幾。註作平聲。似當以動之微爲訓。而文義有礙。若更以關捩之訓推之。則雖協而無通作機之證。未知當用何訓耳。

敬鬼神遠。遠不狎近也。見鬼神之不當祭者則不祀之。卽所謂遠之也。

按敬謂致嚴而尊之也。遠謂不瀆而狎之也。今註說獨以不當祭者則不祀言之。似欠周悉矣。

力行所知。不憚難爲。先其事之所難爲而不憚。則後其效之所得在其中。然不憚所難爲一句。未知指何也。

按所難爲。依舊是克己。恐無別法矣。

轇輵紛沓。問何意耶。曰轇輵。交加也。紛沓。雜亂也。又按車馬喧雜。謂之轇輵。上淸之氣。謂之轇輵。然皆非此處之義。轇輵或上或下之意。尤齋

此段豈因上文汗漫之義而類記之耶。愚意當删無疑。

述而。折衷。折衷韻會斷其中也。又折半而取其中也。折衷朱子謂三摺而取其中也。豈退溪偶未之見耶。尤齋

浮雲無有。問無有何以釋之。曰잇디아니타。無有。莫是或無或有之意耶。浮雲不是元無之物。此可疑也。尤齋尹子仁曰雲有氣而無質。變滅無常。故謂之無耳。若謂或無或有則無乃太曲耶。

浮雲或聚或散。而要其歸則無有也。釋義所訓尤勝。

俛焉。俛猶勉字之義。俛古俯字。今文音作免。不復音俯。韻會曰本作頫低頭也。或問大學序之俛焉。朱子曰乃是刺着頭。只管做將去底意思。今註說恐失照勘也。尤齋

名物。名物天下之物有名。皆謂之名物。今之籩豆簠簋皆是也。名物恐是名與物之意。如以竹爲之者。其名曰籩。而其爲物則有底有蓋也。尤齋體道無隱。體卽骨字。言幹於道也。道애體ᄒᆞ야。體恐是身體之體。謂文章法度具備於身也。尤齋尹子仁曰體道猶言體事。若謂身體之體則當云道體。不當云體道。如何如何。

此註語意單硬。疑之固是。但骨字之義。自朱子語及新安陳氏皆與退溪意同。似難異看矣。

素行合神明。問神明心耶鬼神耶。曰神明有神。亦不可謂鬼神。朱子嘗曰神是理之發用。乘氣以出入者。神明之神。卽此是也。

按感興詩曰神明妙不測。出入乘氣機。此則指心而言。今此集註所稱。愚意正指神祗之昭明主宰處。猶易之言吉凶。則似難遂以說心者而訓之也。蓋所謂神明。欲專釋以鬼神固不可。必欲離鬼神而爲言。尤無輳泊緊要。恐非小失也。未知如何。

大戴禮。戴聖所作。小戴禮。戴德所作。

按戴德字延君。梁人。戴聖字次君。德從兄之子也。皆受禮於后蒼。而各删禮記。故號大小戴之學。此註換稱。恐記錄之誤也。

泰伯。知所先後。指禮字。程子曰一箇序是也。知所先後。此註太疏略。朱子曰禮與篤親不遺故舊在先。不葸不勞不亂不絞興仁不偸在後。今單擧禮字恐未安。尤齋尹子仁曰一箇序之義。與此不着。恐記者之誤。

肌膚會筋骸束。會與束。指人之體骸支節之間。肉理叢聚。筋骨結絡處而言也。行禮習熟則會與束牢固不懈弛矣。肌膚會筋骸束此註。雖本於禮註陳氏之說。然朱子大全李晦叔說云肌膚之會筋骸之束。乃是持敬用力之久。便覺得身心如此。東萊謂操存則血氣循軌而不亂。收斂則精神內守而不浮。朱子曰東箂此說是也。又大學或問小註會合也。物合其則也。束收斂也。如手容宜恭之類。據此兩條則陳說與朱門相背矣。此註何以必從陳氏也。可疑。○更詳李晦叔所問則雖去固字爲說。其義只是泛論持敬之效。與大學或問說一般。非便以會束爲工夫。如或問小註之意。故朱子亦不以爲異也。蓋或問取禮運論禮之義。以論敬之當小學之功。其要皆在固字上。若乃會束之訓。依舊是陳氏所謂然也。獨小註乃輒以爲九容工夫之類。其說差異。未知果亦出於誰氏也。恐難援用遂作定論矣。如何如何。尤齋

消融。融亦消也。融韻會鎔也。氣上融散也。集註以此釋之於樂。似有意思。恐不止消字意也。尤齋

不屑敎誨。屑潔也切也。言潔히녀겨。切切히아니탄마리라。

按此註以孟子伯夷或柳下惠不屑去就註爲釋。然其不屑之敎誨註。但曰屑潔也。不以其人爲潔而拒絶之。蓋被去就之義煞重。故不得不兼說文以爲說。此則直以拒絶。爲敎誨之一端。故集註所訓自別。恐當更詳。不必取以補此也。

準則。準水準之準。平等也。與天爲平等也。

按天字疑水字之誤。

卒章孔子未删之前。此篇上當有樂譜如投壺魯鼓薛鼓之類。而此爲卒章。卽删之後。此詩爲風之始也。尹子仁曰關睢之亂。卽指關睢之詩。所謂卒章。特釋亂字之義。此註若以爲未删之時關睢之上別有他樂。而關睢爲卒章云。恐不是文義。如何如何。

按此註雖倣輯註朱子說而爲言。然禮投壺本無魯鼓薛鼓在關睢前之語。而其論如此。豈以始奏以文爲鼓。故援而證之耶。但亂之義有二。朱子之說以全篇爲樂之亂。新安陳氏之說以卒章爲一篇之亂。兩義俱通。今考語類末段及八佾哀而不傷章一段與輯註說正同。恐當爲定論也。

子罕。非以聖而無不通。聖이라無不通ᄒᆞ므로ᄡᅥᄒᆞᄂᆞᆫ거시아니라。以字屬聖字釋恐平順。尤齋

語上遺下。語理遺物。問上下理物之意何耶。曰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此以道與器爲兩端也。天下萬物。莫不有理。此以物與理爲兩端也。上謂高處下謂卑處。與形而上下之上下不同。尹氏之意則蓋以上下與理物分而言之。而今此答辭則合而言之。是可疑也。尤齋尹子仁曰以上文卽其近極其至之意推之。則形而上下之義。恐亦在其中。如何如何。

道器之說。本於輔氏。亦非退溪創說。然上下本義。其以高卑言者爲是。程尹諸說可見。但尹說始則專以上下爲主。而末以理物兼貫。實是一體。非欲分而言之也。

鄕黨。氣容肅。氣이며容이肅ᄒᆞ다。氣容本出禮記。謂氣之容也。此註恐未然。尤齋

衣以裼裘。衣을裼ᄒᆞᆫ裘로ᄡᅥ호믄。言裡着裘而其上加單衣以袒裼。其色同裘。欲其內外相稱也。此從胡氏說。新安陳氏說及玉藻錦衣以裼等語。並其註鄭氏凡裼衣象裘色諸說而云云。但覺軒蔡氏謂中衣外衰。已爲可疑。又云緇衣羔裘之上。必用布衣爲裼。此說不可曉耳。裼如今之더그러라。

按不但邢氏爲然。朱子所謂純用獸皮而加裏衣者正同。豈兩說之衣裏中衣。皆指今之貼裘合縫者以爲緇衣。而邢氏所謂布衣爲裼者。方是胡氏所謂單衣以覆者耶。然則胡,陳二氏不言貼裘合縫者。而直以所加之單衣爲緇衣而裼之。邢氏旣以中衣爲緇衣。而又以布衣爲裼。是緇衣與裼分而爲二也。如蒙引直解諸說。亦與胡,陳同。第未知孰得集註衣以裼裘之本意耶。幸明敎之。

祭於公。自不出三日以下。記者之辭。自不之不。疑衍。尤齋

品嘗食。品마다食을嘗。膳夫授王祭物。而其餘品嘗也。祭所以報本。嘗所以示無毒也。食恐當屬嘗字讀。尤齋

圖籍。圖疑亦籍也。

按周禮小宰板圖註。板戶籍。圖地圖。聽人訟以板圖決之。註說恐誤。

先進。原始反終。始卽稟賦之初。終卽氣散之日。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則反其終而知所以死矣。始을原ᄒᆞ야終애反ᄒᆞ다。反終。朱子曰如回頭之義。是反回來觀其終也。據此則當曰終乙反ᄒᆞ다。尤齋

繫辭釋義已揭朱子此說。而終乙又其一釋矣。

規規。韻會規求計也。規規。莊子註蹇淺貌。尤齋

顏淵。知誘物化。以文義推之。知이誘ᄒᆞ야。物애化ᄒᆞ다。以陳氏註觀之。知이物애誘ᄒᆞ야化ᄒᆞ다。二說孰是孰非。曰記註亦同陳氏。當從之。

按栗谷輯要說亦然。以愚意揆之。釋以知爲物所誘而化。終似牽強。當曰知이誘ᄒᆞ이여。物애化ᄒᆞ다。於文義方順。蓋諸說不過以樂記知誘於外爲證。然此一句只當知誘二字。未及於物化。其所謂外者。固是外物。然此時知猶爲之主。及至物化然後物乃爲主。如孟子物交物則引之者也。不敢質言。幸賜明敎焉。

非禮勿聽。主敬行恕。其幾甚微。非至明不能察也。但言至明。不及至健。似有意思而不敢知。或記之不詳耶。尤齋尹子仁曰至明至健。只擧一段。恐記之不詳。

憲問。攘夷狄。攘斥也。本夷狄之國也。式中國而流入於夷狄者。皆謂之夷狄也。攘夷狄註未詳。尤齋尹子仁曰註意似謂據夷狄之夷狄。指眞夷。而或中國而夷狄者。亦在其中云耳。然似未瑩。

本下當有非字。式疑或字之誤。此註蓋以春秋時夷狄。非今虜倭之類。如吳楚二國猶在九州之內。如陸渾諸戎之類。尤與中國昵比。故其說云然。

愛憎取舍。問於其所怨。何以有愛。曰如唐之李光弼,郭子儀解仇之意。此二人平時相怨不合。當公事則解而愛之。亦此意也。愛憎註恐不必如此費力。朱子曰如人舊與吾有怨。今果賢耶則引薦之。不肖則棄絶之。又曰若不肖者後能賢則引薦之。此論愛憎自分明。若曰私則怨而公則愛。恐非本文意。尤齋尹子仁曰賢不肖之愛憎。公私之愛憎。兩義兼備。恐益周悉。

註說固非集註本意。然公義私恩之說。已見或問。似亦因此而致誤也。但郭,李之怨。本非所謂君父之讎不可忘者。則其當公事。解而愛之。固不足引證以釋此條也。

下學上達。意在言表。問何以意在言表乎。曰下學人事處。可以言傳。上達天理之妙。不可言狀。只是力久功深而自上達耳。故曰意在言表。意在言表註。與朱子說不同。朱子曰下學只是下學。如何便會上達。自是言語形容不得。今此註意以爲下學可以言傳。而上達不可言狀。非但與朱子說不同。亦異於程子本文。蓋程朱之意則以爲下學之所以上達。難以言語形容也。此註則謂上達之妙難形容也。尤齋

衛靈公。明得盡査滓便渾化却。明홈을다ᄒᆞ요매査滓ㅣ곧다化ᄒᆞ야。却字舊讀亦屬化下讀。後看語類引此語處。似當屬下讀。更詳之。

按舊讀此段。只以文義推之。以爲却字必當屬下讀。今考語類擧此句處。皆不帶却字。語錄解亦云却語助辭。當屬下句。此恐爲是。蓋其屬上句讀者。似因輯註胡氏語而誤。不可不知也。

生不重於義。生애義만重ᄒᆞ니업고。生不重於義。恐當作生乀義厂重티믇ᄒᆞ고。尤齋

韶舞。若分而釋之則韶애舞ᄒᆞ다。舞라。

按韶舞。當曰韶의舞라。註說未詳。

所守。指其德也。所守卽上法立能守之守。其下雖有德可久之文。然此特言法立能守之效。今以守爲德恐未然。尤齋

直道而行。行謂行其善善惡惡之政也。

按此章特論其理而已。未及乎爲政。而註說如此。未詳。

季氏齊論。問齊國之論乎。曰想是齊人所記之論語。恐是出於齊國者。非齊人所記也。尤齋

九思各專其一。問一者何耶。曰乃主一之一。

按所謂主一之一。本於語類主一之義。蓋以一事一件之一而言。若以主一之謂敬看之。非本義也。

陽貨。六言六蔽五美四惡之類。皆與前後文體不相似。問何以不相似耶。曰此文體相似處。季氏篇多有之。集註已別以季氏爲齊論矣。其他魯論中絶無相似處。如三省三貴之類雖略有數目。文體則頓殊。其不相似處。不待言而可知之矣。卷首序引何氏語。以爲魯論二十篇。齊論別有問王知道爲二十二篇。今引季氏篇題洪氏說。以季氏爲齊論。則魯論只十九篇矣。與何氏說相左。豈洪氏之意以爲季氏篇每稱孔子曰者。是齊論之例云。而非謂全是齊論耶。抑朱先生兩存何,洪之說。使人自擇耶。不然則今此見行論語是魯論。何以有季氏篇耶。尤齋尹子仁曰以何氏說觀之則似謂二十篇則齊論魯論同。而齊論別有問王知道二篇云耳。然則雖季氏一篇以齊論換入。而不害其爲二十篇矣。若以文體不相似之言觀之。則齊魯二論。似各爲一書。而上文所謂齊人所記者爲是耶。然則魯論一篇闕。而季氏以齊論雜入矣。皆未可詳。更加訂誨如何。

何氏曰齊論別有問王知道二篇。古論分堯曰下章云。則是魯論二十篇自在無欠也。然而洪氏以季氏爲齊論者。意篇內諸章本亦多以魯論著。而至於孔子曰之例及三友三樂等章。乃後來以齊論添入者。故洪氏之說然也。蓋三論之混。始於鄭康成。此三章外如鄕黨篇以瓜字參用處。實非漢世魯論之本篇。略見大全陳安卿問答中。

許昌靳裁之。許昌地名。靳姓裁之字也。

按靳裁之。乃其姓名。恐非所謂字者也。

博奕。問博何也奕何也。曰兩戲亦非象戲。亦非雙陸。今皆未詳何戲。

按博今之雙陸是也。或謂之樗蒲。奕圍棋。皆局戲也。

微子。非所以待孔子。待季氏之禮。多有僭禮。過於待臣之禮故云。非所以待孔子。此註恐未安。或問乃以虛禮待之。非擧國以聽。朱子曰固是。尤齋

裸以爲飾。裸體上略有衣飾。裸以爲飾。以文勢觀之。恐是以裸爲飾之意。尤齋

舊嘗看得如來敎。今檢左傳林註。裸衣露體。以爲盛飾。似更無疑。

子張。形而上形而下。形인上을닐은道ㅣ오。形인下을닐은器라。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凡有貌象形氣而盈於六合之內者。皆器也。而其所具之理。卽道也。道不離器。以其無形影可指。故謂之形而上也。器不離道。以其有形象可言。故謂之形而下也。太極在陰陽中而不雜乎陰陽。故云上耳。非謂在其上也。陰陽不外乎太極。而依舊是形氣。故云下耳。非謂在其下也。就造化而看。太極爲形而上。陰陽爲形而下。就彝倫而看。父子君臣爲形而下。其仁與義爲形而上。就日用而看。事物爲形而下。所具之理爲形而上。蓋無物不有。無處不然。凡形而上。皆太極之理。凡形而下。皆陰陽之氣也。今必以生物之根柢。看形而上之道。所以爲生物之具。看形而下之器。似爲滯泥而不通。只以未判已判爲言。則所見又甚疏謬。千萬更加硏玩精審。虛心涵泳。久而後乃見洞然無疑處耳。形而上下之說。此註發明雖多。轉生疑惑。嘗質於文元先生則釋云形乙又上。形户下。蓋於此註取其半矣。竊謂形而上下。是一樣文字。而釋之不同。此可疑一也。於形而上則以爲此理不雜乎形氣故謂之上。此則甚分明。而至於形而下則形卽器也。器卽形也。不可分貳。故不得已而說作一物。而釋云形户。文純之意則以爲於形而下。旣曰形户則不可於形而上獨異。故並釋形户。文元之上下異釋者固未安。而文純之並作户者。於下則順而於上則不可。此可疑二也。妄意以爲朱子曰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此所謂形者。卽形而上下之形也。此所謂理者。卽形而上之道也。此所謂氣者。卽形而下之器也。何以謂氣爲器。氣是該貯此道物。故謂之器也。必以此道也器也形也分作三段。而釋曰形乙又上。形乙又下。然後成道理有下落也。旣曰器旣曰道。則其爲上爲下。不言可知矣。朱子之說。其於失子立言之意。豈不符合而無疑乎。不然而於道則分別於形。於氣則混合於形。聖人之言。恐不如是之偏跛而卼臲也。尤齋尹子仁曰以形爲主而就其中道爲上器爲下。固爲分曉。而器與形終不可爲二物。故不得已而爲上下異釋也。然知此意而活看之。則雖曰形乙又下而義無不通矣。不知此意則豈不又以爲形之下有器耶。

尋常釋形而上下。所謂並作乙又看者。正與崇旨同。但不能開析明白乃如是也。今以所論揆之。或恐章句之說。與繫辭本意不能盡合。蓋氣云者。從造化發育而言。器云者從事物賅貯而言。且只形而上下。便是直截。如一陰一陽之謂道。就陰陽上見得道。不必分道器形爲三段看。鄙意旣知器字卽配道而說。形字不過爲所據中間見在處。則雖不下户吐而義自通。不但此段爲然。東俗吐釋之因語拘攣者。皆當倣此。蓋中國本無吐釋。而能得其義者。以意爲主故也。

非謂末卽是本。但學其末而本便在此。末이곧이本이라니ᄅᆞᄂᆞᆫ주리아니라。다만그末을學호매本이곧이애잇ᄂᆞ니라。非謂灑掃應對之末。卽是天理源本。但謂學灑掃應對之末。而天理源本在此矣。非謂止在此此註甚未安。非謂當釋於在此字矣。朱子曰灑掃應對末也。精義入神本也。不可說這箇是末不足理會。只理會那本。又不可說這末便是本。但學其末則本便在此也。不可說之意至在此。又曰灑掃應對。是小學事。精義入神。是大學事。據此則豈可謂只學小學而大學便在其中也。非謂止在此也。當釋曰末이곧이本이니。다ᄆᆞᆫ그末을學ᄒᆞ면。本이믄득이예잇다。닐오미아니니라。尤齋尹子仁曰非謂之意。止本便在此。恐無可疑。

來敎雖以朱子又不可說以下語與集註本文對勘爲此。然鄙意以爲卽是以上。說上文其分雖殊。在此以上。說上文理則一。蓋皆所以明程子後四條與前一條表裡之義而已。雖以朱子語推之。終未見不可說之意不止於是本之下。而必斷於在此之明證。未知如何。

退溪四書質疑疑義二[编辑]

孟子。公孫丑四端。問或以四端爲情。或以七情爲情。情者性之發也。旣以七情爲情。則所謂四端者。果何謂也。人之情有二致歟。曰情之發。或主於理。或主於氣。氣之發七情是也。理之發四端是也。安有二致而然耶。曰理本無是氣。奚有發之之理乎。曰然。天下無無理之氣。無無氣之理。四端理發而氣隨之。七情氣發而理乘之。理而無氣之隨則做出來不成。氣而無理之乘則陷利欲而爲禽獸。此不易之定理。若渾淪言之則以未發之中爲大本。以七情爲大用。如程子好學論中庸首章是也。孟子此章則獨主理而言。又問旣謂七情四端。又謂之人心道心何歟。曰人心七情是也。道心四端是也。非謂兩箇道理也。餘見答奇公明彥問目。問曰七情四端。有中有不中者何也。曰以節則中。不以節則不中。又問然則其所以爲中節不中節者奈何。曰朱子答張敬夫書曰。某謂感於物者心也。其動者情也。情根乎性而宰乎心。心爲之宰則其動也無不中節矣。何人欲之有。惟心不宰而情自動。是以流於人欲。而每不得其正也。然則天理人欲之判。中節不中節之分。特在乎心之主宰與不宰。而非情能病之。亦已明矣。蓋雖曰中節。然亦情也。但其所以中節者。乃心爾。今夫乍見孺子入井。此心之感也。必有怵惕惻隱之心。此情之動也。納交要譽惡其聲。心不宰而失其正也。此說明白的當。學者深味而熟察之。久乃見之。不別立話頭也。旣曰理之發氣之發。而又曰安有二致者。未能領悟矣。人心爲七情。道心爲四端。此非小小議論也。以退溪先生之沈潛縝密。不應立說如是率爾。豈記錄之誤耶。所謂七情者。喜怒哀懼愛惡欲也。舜之象喜亦喜。文武之一怒而安天下。關睢之哀而不傷。孔子之懼亂賊。孟子之懼楊墨。孩提之愛其親。孔子之惡夫佞及我欲仁。是豈爲人心耶。夫所謂四端者。孟子以仁義禮智四者爲性。故言其端而亦只言四矣。其實四端固出於性也。七情亦出於性也。子思曰喜怒之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朱子釋之曰其未發則性也。又曰性之發用。非情而何。其序以道心原於性命。則此兩性字。同歟異歟。此性字與孟子所謂性。同歟異歟。栗谷先生於此。卞論甚詳。而但以四端爲七情中中節者而言。此爲未安。朱子曰惻隱羞惡有中節不中節。是則四端亦有不中節者。豈栗谷偶未見之耶。大抵以中庸孟子合而觀之。則七情四端。皆出於性者也。故朱子曰仁自是性。却是愛之理發出來。方有惻隱。此豈非四端七情合一之意耶。惟其發出之時。理乘氣而發。而四端不爲氣所揜則謂之理之發。七情或揜於氣而不能直遂則謂之氣之發。其實四端之不中節者。亦可謂氣之發。七情之中節者。亦可謂理之發。不可執一而論也。今且除却孟子只以中庸互相發明。則首句所謂天命之性。豈非理乎。序文所謂道心原於性命者。豈非首句之性命乎。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之性。又豈非首句及序文之性乎。然則所謂道心者。固出於性也。所謂喜怒哀樂者。不出於性而何。旣出於性則謂之人心可乎。序文不曰人心生於形氣乎。旣曰出於形氣。而又以其發於性者當之。豈不自相矛盾乎。如曰四端七情皆出於性。而皆有中節不中節。其中節者皆是道心之公。而其不中節者皆人心之危也。擴充四端之中節者。則至於保四海。推致七情之中節者。則至於育萬物。子思孟子所相授受者。其揆一也云爾。則庶幾得之矣。尤齋尹子仁曰人心七情是也。道心四端是也。此一端。栗谷之卞盡之矣。所謂人心道心可作兩下說。而四端七情不可作兩下說者。十分明白矣。今此卞誨益無餘蘊。而末端一款。不能無少疑何也。人心生於形氣。而其中節者則所謂始以人心而終以道心也。道心原於性命。而其不中節者則所謂始以道心而終以人心也。今曰中節者皆爲道心。不中節者皆爲人心。而不分形氣與性命。此恐未安。未知如何。

先生後答李平叔書曰。人心爲七情。道心爲四端。以中庸序朱子說及許東陽說之類觀之。二者之爲七情四端。固無不可。滉前日答宏仲云云者此也。但若各就其名實而細論之。則人心之名。已與道心相對而立。乃屬自家體段上私有底。蓋旣曰私有則已落在一邊了。但可聽命於道心而爲一。不得與道心渾淪爲一而稱之。至於七情則雖云發於氣。然實是公然平立之名。非落在一邊底。故如樂記中庸好學論中皆包四端在其中。渾淪而爲說。是以子思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則可。若曰人心未發謂之中云云則不可。程子曰其中動而七情出焉則可。曰其中動而人心出焉則不可。若夫道心之與四端。雖與人心七情不同。然道心以心言。貫始終而通有無。四端以端言。就發見而指端緖。亦不能無少異。所以答平叔云云也。然善觀之則亦不害其爲同歸矣。然則固嘗究其異同如此。當爲定論。恐不可徒以註說致疑。而況七情之不爲人心。栗谷先生已因牛溪發問開析而無遺者耶。至其以四端爲七情之中節者。亦有說焉。其曰四端則就七情中擇其善一邊而言者。實非創說。本出於退溪高峯往復舊說。而前後諸書終無中節二字。惟朱子平日議論。每以四端配四德。無有少間。或乃以爲道心明德之發者不啻詳矣。及答吳伯豐書曰。繼之者善。亦與通書所指不同。乃孟子所謂乃若其情可以爲善之意。四端之正是也。答張敬夫書曰。情未必皆善也。然而本則可以爲善而不可以爲惡。唯反其情。故爲惡耳。孟子指其正者而言也。周子兼其正與反者而言也。若更以章句發皆中節情之正也之語參之。崇敎所謂以四端爲七情之中節者。非當於栗谷。乃朱子也。然則恐又不可以此爲其疵。蓋語類一段固有云云。其下卽曰若不當惻隱而惻隱。不當羞惡而羞惡。便是不中節。下文又曰而今四端之發甚有不整齊處。有合惻隱而不惻隱處。有合羞惡而不羞惡處。由是言之。斯皆所謂心不宰而情之失其正。與夫善惡皆天理。過不及便如此者。只可統說而旁及。其與孟子本意背馳已甚。宜乎栗谷之專論四端。不暇並擧而爲說也。且來說中其不中節皆人心之危云者。恐亦不免有誤。何則人心之危。只是生於形氣。人所不能無者。而四端七情之不中節則終是流而爲惡者。其義煞別。又不可以不之察。蓋欲將四七人道。以類分配去。則文勢意脈。易致混淆。此固二先生之所不得免。而在門下尤宜詳審。僭易及此。倍切悚仄。○理有善惡。朱子將理字爲合字看。栗谷以爲理實有善惡。其旨不同。栗谷固亦不明於理字本意。而苟以氣稟有善惡。故理亦有善惡之說觀之。恐於明道所論大義。不至有所差忒也。舊常看定如此。敢以附告。

知皆擴充。知四端之發而皆卽之以擴充之也。知卽知行之知。卽知擴充爲行。故黃氏曰知其理而推測云。○擴之以充曰德之量。德之量。本與天地同大不可限。故其效足以保四海也。或問知皆擴而充之。莫是知得了。方能擴而充之否。朱子曰卽是苟能知去擴充。則此道漸漸生長。據此則問者之意如此註說。朱子所答則知字當釋於擴充。然則知皆擴而充之屬知。苟能充之屬行。朱子又曰與於止知其所止略同。然亦有知了後擴充則火然泉達之意。尤齋尹子仁曰知字釋於擴充之下。然後文義始通。恐無疑。

萬章。五羊之皮。自鬻ᄒᆞ요믈。羊의皮로ᄒᆞ야。牛늘食ᄒᆞ기로。集註云自賣於秦養牲之家。得五羊之皮而爲之食牛。據此則自鬻之釋當句。此註恐不然。尤齋

告子。不足以存。氣盛理所在。乃存得仁義之良心也。夜氣若梏亡。理隨之而亡矣。夜氣若梏亡此說未安。據孟子本文則所謂梏亡。指良心而言也。今曰夜氣梏亡則恐失孟子語脈也。又按朱子曰人謂梏亡其夜氣非也。謂梏亡其良心也。然則朱子時亦有看得如此之人矣。尤齋尹子仁曰存者。存其良心也。集註自分明此。註所謂氣若梏亡者。恐記者之誤。

不爲苟得。苟且히得디몯ᄒᆞᆫ거시오。不爲苟得。此釋未安。似當云苟且히得디아니ᄒᆞ고。尤齋盡心。雖有不存焉者寡矣。비록잇디아닌거시이시나젹고。天理人欲。相爲消長。欲寡則天理雖有不存者。不存者少。言存者多也。天理人欲。朱子說亦有如此者。然恐是初年說。或記者有未詳也。當以集註說爲正。蓋以爲耳目四肢之欲。人所不能無者也。故朱子又嘗曰不是不好底欲。不好底欲。不當言寡。此正集註之意也。濂溪先生曰寡之又寡。以至於無。如濂溪所說。方是人欲也。孟子所謂欲只如舜所謂人心也。又如朱子自謂掛盡開服要看。因思將此心在他。何似閉眼此心寧靜者也。此何至爲人欲也。至如張丈偸取朱子壁間書。然後始爲人欲也。朱子看畫云云。因論○尤齋孟子寡欲章而言。

尹子仁曰寡欲之欲。雖指不能無之欲。而至於多欲之欲則已涉於人欲。而不當有者也。然則謂之天理人欲相爲消長。恐無不可。如何。

寡欲之欲。退溪已於上文亦以人心言之矣。蓋此天理人欲云者。又用輯註朱子說。然朱子猶以分數言。不無泛說其大體底意。退溪但一向理欲上分配去。致令與上文相背。似尤未允。

二女婐。婐女侍。卽妾媵之從嫁者耳。二女며婐를。二女果。恐是二女侍御於舜之意。非二女及女侍也。尤齋

註說因一女字有此疑。然直解直以侍側釋果。可謂深得輯註朱子之意矣。

中庸序。虛靈知覺。虛靈心之體也。知覺心之用也。知識其所當然。覺悟其所以然也。理與氣合者爲心。而心統性情者也。性卽心之體。情卽心之用。非是心。性無所寄寓。非是心。情何緣發出來。蓋性卽理也。理具於是氣。而初無與氣夾雜。情卽理乘氣而發。故性字從心從生。心具生理者也。情字從心從靑。謂性之發端。如草之初萌而色靑者也。然則性亦心也。情亦心也。尤不可以性爲心。情爲氣也。朱子曰心包性情。性是體情是用。心是字毋。故性情皆從心。

按此及下知識一段。乃輯註全文。雖經先生當時親說。恐亦不宜參錄其間也。惟情字其訓不一。而此說較勝。蓋如程子所謂陽氣發處是情。尤可據也。虛靈兩字。卽大學輯註盧氏說。栗谷嘗曰靈者心之知處。雖未感物。靈固自若。不可曰心之感也。此說甚精。蓋盧氏意似以未及遂通處言。然已非未發之中矣。恐不止爲名義之差而已。

首章天命之謂性。天命之謂性。體也中也仁也隱也。卽大學明明德。率性之謂道。用也和也智也費也。卽大學明明德。修道之謂敎。亦用亦和亦智亦費。卽新民。又云性道敎之理卽至善。自強於三者。卽中庸勇。今按此數說。今人皆謹守之。無異辭。然謂性爲體爲中爲隱。謂道爲用爲和爲費。謂敎亦爲用爲和爲費則然矣。若智仁勇子思所稱。乃是指知行處言。安可強牽而附會於此乎。性不知檢其心。而仁則屬乎修行。然則配仁於性非也。朱子率性。非就行道說。又曰率非人率之也。乃是人物各循自然之性之謂也。而智則屬乎知。乃擇乎中庸之事。然則配智於道亦非也。至於以敎爲智。雖與成物之智相近。然彼對成已之仁而言。與此意不同。而三者皆三人脩德行道之義。又安有不息爲勇之意乎。且以此三者。分配大學三綱領。尤無理。其謂性爲明德雖近。性者人物所稟公共淵微之理。明德乃指人之所得靈昭該括之名。則理雖本同而所以得名者則不無小異。若率性則非有明之之功。脩道之敎。又非新之之意。性道敎之所以得名。皆平鋪地義理之名。則與止於至善無所不用其極者。義亦不同焉。○存養爲仁。省察爲智。自強於二者爲勇。此則似然矣。但子思本意。於此未有三達德意思耳。大抵義理本同一原。若取其依俙相近者而說合之。則何所不合。第其所以立言本意。文義旨趣。各有攸當。毫釐之微。有同有異。今人必強其異者。合而同之。是以愈鑿愈乖。紛挐晦蝕而反失大義也。又以首三句爲天道。戒懼愼獨爲人道。於此亦不當分天道人道也。

按此註及大學父子足法一段。與釋義本文恰同。恐在删例。他倣此。

不可須臾離。今按從本註芳其可離則면。及或問若其可以暫合暫離云則當曰먼。면먼亦有分別乎。恐有訛誤。尤齋

不暏不聞。問於首章特拈出此修道之敎一句而言者何歟。曰中庸之以戒懼謹獨爲學。正爲從事修道之敎。而做工夫。故朱子之言如此。上文所謂修道之謂敎。聖人設敎之事也。戒懼以下。學者由敎之功也。須分聖人學者。然後其義乃明矣。尤齋

喜怒哀樂。問言喜怒哀樂而不言喜怒哀懼者何歟。曰子思作中庸。言喜怒哀樂而遺懼。不知何故。禮記始言喜怒哀懼愛惡欲而七情備焉。

按退溪答姪㝯問曰。孔子言仁義而不備擧四德。至孟子而始言之。子思言四情而不備擧七情。至禮記而始言之。非省文也。義理渾然於其中故也。喜對怒而不可以對哀。樂對哀而不可以對怒。則喜樂之不爲重疊可知矣。中庸之喜怒哀樂。大學之忿懼好憂。適然各擧而言。非別有深意於其間。必欲論其不同則鑿矣。此蓋先生後來所見也。第相對之說。猶未盡正。何則禮運成於子游之門人。當時固未有七情之定名。故子思泛就人情之明白易知者而立言曰喜怒哀樂。而亦自不背於陰陽仁義一源流出之大體。蓋喜樂者。仁陽之類也。怒哀者。陰義之類也。以此度之。恐本非有意於相對爲說。未知如何。

二章變和言庸。游氏說詳之。更可味之。蓋只以性情言之而不及德行。則不得該貫天下之事理。故變而言之。以中兼時中之義。以庸兼和字之義。則內外兼擧。體用渾全。無所不備。朱子以爲中庸之中。實無中和之義云者。蓋謂中庸之一中字實兼首章中字和字之義云爾。非以中和之中兼時中之中也。又非以庸兼和也。詳看文勢則自可見矣。程子曰庸乃中之常理。尤齋尹子仁曰中庸之中兼中和此句。不翅明白。則所謂中和之中兼時中。所謂庸兼和字之義者。恐皆記者之誤也。五章中庸其至矣乎。饒雙峯曰中庸之爲德。與鬼神之爲德。語意一般。德卽鬼神而言。知此則可見之矣。中庸之爲德。鬼神之爲德。語同而意異。中庸非別有德也。中庸卽其德也。鬼神之爲德則朱子嘗曰鬼神只是氣之屈伸。其德則天命之實理。所謂誠也。是與中庸之爲德自別。朱子說見大全答呂子約書。尤齋尹子仁曰中庸之爲德。鬼神之爲德語同而意異者。卞析明白。恐無可疑。行怪小注申徒狄。疑見春秋傳。

按莊子申徒狄諫而不用。負石自投於河。章昭曰六國時人。或曰殷之末世人。然則其事恐無可考於春秋傳矣。

十二章潑潑。問潑潑。東坡註月光照水浮動貌。然否。曰吾不見其本註。不知其義如何。但釋氏亦用此語。其學則知有心而不知有理。東坡此註。蓋爲釋氏主心而發也。釋氏云心有光爍爍地。小不合於子思本義。吾嘗考韻會。潑棄水也。蓋水棄之則散。散之則分。於此旣爲疊辭則其棄之之甚可知。然則可見衆理散在事物。各有條別。上天下水。無不昭著之義也。曰潑潑或云天理流行。無所滯礙之妙然否。曰活字之義。非潑潑之義云云。

按韻書棄水下有註曰澆散曰潑之語。故退溪推出此義。固亦可通也。然活潑潑地之說。最詳於或問。其曰流行發見。未嘗有一毫之空闕一息之間斷。其曰全體呈露。妙用顯行。無所滯礙者。皆所以發明四字之義。蓋活者生活之活。如所謂源頭活水是也。潑潑者。流動無礙之貌。合而稱之。正與鳶飛魚躍。必有事而勿正之意相符。此雖本出於俚談。而若究其訓釋指趣。不啻明白。恐難舍之而別求他義也。朱子嘗亦論四字曰活者。只是不滯於一隅。退溪遂以天理等語。謂非可預於潑潑。尤涉拘泥。蓋其所以潑潑者。實從活字中流出。則或乃就此通釋其義。有不能知者。而必將以此盡廢或問諸說。其果何如也。幸乞明敎。

二十章齊明盛服小註。節其制如符。用布一尺。中書一大字而中折之。一留此。一許行者。如漢之用繻也。

按布疑竹字之誤。

二十七章節文。節와文을。節目也文章也。

按語天理之節文。輯註朱子曰節等級。文者不直截而回互之貌。通考吳氏亦曰節文謂品節文章。然則此所謂節目之說。恐非正訓。

居上不驕。爲下不倍。上下先後之異。未必別有他意。但先言爲下不倍。而後言居上不驕。則與其下極言至聖至誠經論配天等處相接語順矣。不然中間揷入說爲下不倍一段。則語有斷續而不順。

按居上爲下。本是一人。固不可分而二之。況下二章亦皆兼上下而言。安可以此爲疑耶。

大學經一章。知止而后有定。或問則泛就物各有定理上說。章句須言得字之旨。故曰志有定向互相發也。章句須言得字之旨。故曰志有定向此意未詳。蓋旣曰方寸之間則其事物皆有定理云者。指志有定向之實而言也。如是看恐得。如何。尤齋尹子仁曰或問所言。所以明志有定向之意也。所謂互相發者恐無疑。

或問以理與表言。章句以心與裡言。自是相發。非有所涉於得字也。

物格。若窮此理則昭昭然盡到我胸中矣。昭昭然盡到我胸中之說。甚違本經之意。愚伏請客客來之云。實本於此。尤齋

誠意章曾子曰。曾子所嘗誦戒之辭。故門人特加曾子曰三字。以爲萬世之警策。曾子曰此註恐未安。蓋此傳十章。皆曾子釋經之辭。而此一節則非所以釋經。所嘗別以詔于門人者。故門人記此十傳之時。因以揷入於此爾。觀本註一引字可知矣。苟如今註則是曾子於傳文中誦戒此節。故特加三字也。竊恐其未然也。尤齋尹子仁曰此條是釋經之餘意。陽村之說亦無不可。而卞誨尤覺分曉。恐無可疑。

此錄語雖單約。而其意實與來敎無甚異者。其不表引之之端。抑亦以已在章句故歟。

正心章有所忿懥。期待釋忿懥ᄒᆞ욜바ᄂᆞᆯ。偏繫釋忿懥ᄒᆞᄂᆞᆫ바ᄂᆞᆯ。留滯釋ᄒᆞ온바ᄂᆞᆯ。

按擧無用之事。文義岨峿難通。若代無用以易見二字。其義始顯矣。

心不在焉。心을두디이니면。或云在軀殼內或云在視聽上。

按留滯釋下恐有落字。

今按。明道先生曰。與其是內而非外。不若內外之兩忘也。所引明道說。全不相着。明道則以橫渠惡外物而欲不應故云爾。尤齋

人所不能無。飢食渴飮等事。非獨衆人爲然。雖上智亦不能無。然所不能無者。天理之正也。纔涉於有所。則已流於人欲之私。非人所不能無也。飢渴飮食。此正所謂人心也。退溪每以七情爲人心。故於此亦以人心釋七情矣。所不能無者。天理之正也。此語亦有病。此七情者。人所不能無。而其合於其則者。天理之正也。若以不能無。皆爲天理之正。則章句何以有不加察之戒耶。尤齋尹子仁曰所不能無者。天理之當然也。正字恐誤下。平天下章長國家。國家애長ᄒᆞ야。猶言長이도의야。今按通考吳季子曰。卿大夫士。一家之長也。天子諸侯。一國之長也。細而長一家。大而長一國云。此說是又一說。國家ᄅᆞᆯ長益호려ᄒᆞ야。此說誤。然嘗見一古書。有長國家三字。而其解正以長益解之。適忘記何書。姑識於此。以俟知者更詳之。

按一說無義理甚矣。恐不須入錄。

退溪四書質疑疑義三辛酉八月一日[编辑]

退溪書語妙道精義。頭緖多端。旣曰妙道精義則是本源極致處。何以曰頭緖多端耶。且論語皆說日用下學之事。惟於曾子,子貢。乃有一貫之說。朱先生嘗爲學者力言此事然曾子懼門人未達。則假學者忠恕之名而以明之。子貢其時猶有所未達。則以夫子爲多學而識之。然則妙道精義。豈聖人尋常敎人者哉。若曰論語所載。雖日用間事。而無非妙道精義之發見云則可庶幾也。尤齋尹子仁曰退翁之意。亦謂論語一書無非妙道精義之發。非止一言一事。故以爲多端云爾。恐當活看。不必致疑。如何如何。

若曰以下及尹友說非止一事云者。恐卽退溪之意。但似終不免於語病耳。如何如何。

聞命以來。心悅誠服。似得氷釋理順底消息。聞言而心悅誠服。則誠或有之。而至氷釋理順則似近於禪家言下領悟之意也。小學曰今日辨一理。明日辨一理。今日行一難事。明日行一難事。渙然氷釋。怡然理順。久自得之。非偶然也。今李說若是其率爾。竊恐實無所得。而只討好題目以自多也。不謂李親炙有道之門。而其言如是也。旣以自警。而亦以戒於同志也。尤齋尹子仁曰此恐是只記得豁然開悟之意。而下語不精也。

以此謂禪家言下領悟之意。則恐不相襯。尹友說似得之。然旣曰氷釋理順底消息云云。豁然二字亦恐太重耳。

論語序說子貢獨居三年。蓋子貢深知義理之無窮。而行日不足。故因住不去而益做工夫。此人安有徑情直行。而更喪三年之理乎。今人疑子貢爲非禮。恐不如此。但不見於先儒之說。不可質。謂子貢孔子三年之外。更喪三年云者。固未可信。而其謂深知義理之無窮而行日不足。故因住不去而益做工夫云者。恐非子貢本意。竊意子貢只爲思慕聖人之德。不忍便去衣履之藏而已。論語子張篇末小註有此意思若曰子貢於此。爲益做工夫而復留。則是子貢於還家之後不做工夫也。此豈所以論子貢者也哉。且子貢若只爲益做工夫。則孟子何以此斥陳相背師之罪乎。尤齋尹子仁曰因住不去益做工夫。誠爲太遠。卞諭分曉。恐無可疑。

此條卞喩誠然。但孟子旣曰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則何以謂之固未可信耶。蓋先王制禮。三年几筵旣畢。子貢之誠無可復寓。故乃更歸反冢上之壇場。築室以居。爲其守禮而致情。可兩得之也。

入道之門。諸說見前下㒰尹子仁曰此等雖互言可也。雖積德之云。何害其爲在其中也。

明是偶失照勘。或記錄之誤。尹友說恐不是。

德有本。德非性之德。乃德行之德。卽行道而有得於心之德。以性之德。德行之德分而二之者。大未安。朱子中庸註曰道者日用當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於心。無物不有。無時不然。其所謂日用當行者。非德行乎。朱子旣以爲性之德。則其的礭眞實。不可以他說破也。且德行之德非性之德。則是性外有物也。其可乎。且所謂行道而有得於心。非謂心本無此德。至其行道然後始自外收入於心也。只謂行道而存其固有之理耳。其爲德則一而已。尤齋尹子仁曰。德一也。而所指而言則不同。性之德。卽所得之理。行道而有得於心之德。如云積德成德云爾。各隨文義而觀之。恐無大妨。如何如何。

性之德而具於心云者。與行道而有得於心。意義自不同。恐退溪說不可深非。

舊說。舊說後漢包咸說也。尤齋尹子仁曰。所謂包咸說。只指此條而言耶。若通指它處舊說則恐未然。

前書只以當考十三經註疏爲敎矣。無乃厥後詳考註疏而得此說耶。此無十三經。故欲知之耳。

退省其私。延平先生說以退爲夫子退也。朱子初從其說。故小註朱子說有延平同者。其後改之。故曰非夫子退也。乃顏子退也。以延平意讀之則曰及退省其私。蓋退指夫子。其指顏子。以朱子意讀之則曰及退애省其私。蓋退與其。皆指顏子。省指夫子。但前說非後說是。尹子仁曰此註以顏子退之說爲是。以文義觀之則以爲夫子退者似是。如何如何。

尋常亦以夫子退之說爲主。此雖與退揖巫馬期之退。主客輕重不同。然此乃夫子之所自言。則似亦無甚害矣。如何如何。

殷因於夏。尹子仁曰禮兼損益云者。似謂所損益在所因之中也。然不如分別言之之爲明白也。

禮字之禮。恐本因字之誤。

夏尙忠。天地氣數自然浸盛。天地氣數自然浸盛云云。恐不著。蓋天地醇醲之氣漸開。故忠變質而質變文矣。尤齋尹子仁曰浸盛云者。似謂自微而至著也。如人自幼至長也。如何如何。

尹友說似是。觀至周極備之語益明矣。

欲之則是。而志所至氣必至。尹子仁曰旣曰欲之則卽志之所至也。又曰氣必至者。卽所以釋未見力不足之意也。蓋志之所至。氣必至焉者。卽重釋欲之則是之意。而非別項也。才欲爲仁云者。固似急迫。而分爲兩項者。亦恐於文義未安。未知如何。

集詳此段。雖似用斯仁至矣之文。而實不然。蓋仁遠章則謂仁至於我。此段則謂我至於仁。又其本文緩急之少異。具見語類。尹友之言。終或得之矣。

果有所倚。尹子仁曰。正釋無適無莫者。恐無可疑。下文如煩瀆如不害爲未信之類。文理甚明。而所釋之差誤如此。恐皆是記者之誤。今不一一籤復。

按詳觀質疑一編。其爲記錄之誤者不一而足。蓋記者之學識心力。旣不能言下領悟。久而無失。則其勢自至於此。亦非異事矣。然若無程朱已上眼目力量者。尋常酬酢學者之問。不比立言著書商量契合而成。則亦安能無一差僇耶。以此推之。恐先生亦或不免於偶失照勘。如此通論然後方始平允矣。如何如何。今因尹友說。略用仰復。僭悚僭悚。

兄之子。尹子仁曰孟皮。庶長曰孟。則無乃夫子之庶兄耶。

家語叔梁紇有九女而無子。其妾生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於是求婚於顏氏。準此孟皮乃夫子之庶兄也。

當理無私心。尹子仁曰當理無私心者。以見於事者言。固與全體不息者不同。而不可謂仁之一端。此則恐記錄之誤也。

雙峯饒氏說亦微與退溪說同矣。

肌膚會筋骸束。尹子仁曰。會與束。雖以合與牧斂釋之。然皆主肌膚筋骸而言。若作用功者看則當云會肌膚而束筋骸矣。如何如何。此註則只言物而不言則。誠爲疏略。

丁巳籤本可疑之下。有更詳一段而今無之。且如任載之上。別有尤爲近理一條而全闕。未知其故。此段退溪說若以會束二字正訓言之。恐無可疑。至若朱子答李晦叔諸說。乃其別論也。況立於禮是其大義。則責以言物不言則者。尤恐非是。

下學上達。意在言表。尹子仁曰下學之所以上達。難以言語形容。豈非以上達之妙。難以形容故耶。微有不同而意實相蒙。如何如何。

蓋輯註又有朱子一說。退溪引以置諸釋義中。此恐天理之妙不可言狀者所由出也。然朱子之言。彼此實皆一致。而退溪看得如此。愚意必如崇敎。可合程朱之本旨矣。

非所以待孔子。尹子仁曰。以下文季孟之間。禮亦至矣之語觀之。則似謂待強臣極隆之禮。非所以待孔子也。此註恐得本意。如何如何。朱子以或說爲是者。似卽其下文吾老矣不能用之意也。如何如何。

尹友之說。恐亦得之矣。

中庸。不暏不聞。

朱子嘗於名堂室記。以戒愼恐懼。屬於脩道之敎而言。與中庸或問不同矣。然終當以或問爲正。且修道之敎。是聖人敎之之事。戒愼以下。是君子學之之事。愚意不但分聖人君子。尤當分敎學二事。方無滲漏矣。

潑潑。尹子仁曰。活潑潑地此句法非一二。如光爍爍地黑窣窣地。皆是一意。蓋爍爍光貌。窣窣黑貌。潑潑活貌也。此註曰潑棄水也。水棄之則散。散之則分。疊辭則爲棄之之甚。可見衆理散在萬物云云。以活字潑字分爲二義。恐不是文義。如何如何。

前日鄙說固以活字爲主。然不如尹友引三地字例言約而義明也。

大學物格。尹子仁曰。昭昭然盡到我胸中云者。誠是請客客來之說也。物格之喩。申駱峯以讀書取譬者最爲的確。蓋讀書至卷終者。以冊言之則曰冊盡。以人言之則曰讀盡。以此看物格知至。不費辭而曉然矣。第於程子所謂格物而至於物則物理盡之說。不能無少疑。若謂人至於物則格物之格。物格之格爲二義。此栗谷所以有格物之格。窮字意思多。物格之格。至字意多之訓也。然一字二義。終似未安。於此更加訂誨。如何如何。

請客客來。固爲訓物格之一病矣。若程子所謂至於物者。恐其非此之謂。蓋本文曰致知在格物。格至也。窮其理而至於物則物理盡。外書又曰格至也。物事也。事皆有理。至其理。乃格物也。然則至於物云者。卽以窮至其事理而言。略如外書之文。非所謂人至於物者。至若栗谷兩格字之說。亦嘗竊疑以爲此不過以工夫功效有方格已格之異。與下文誠正諸字。同義而已。似難以一字分作某意之偏勝也。且所謂物格之格至字意多者。尤恐未然。正以程子說及集註格至也。考本訓格物之格。窮而至之之義。而今反用於物格之格。當訓至字格字處。故幸賜財敎。

退溪集具景瑞問昏儀。以爲或云婦先再拜壻答一拜。婦又再拜壻又答一拜。亦未知其當。退溪答今示婦再壻一。復如之。此一條似當行之。婦先二拜夫答一拜。婦又二拜夫又答一拜云者。朱先生說。具公何以或云稱之。而又云未知其當也。謝上蔡語錄以或者目程氏。蓋曾恬所記也。朱先生以爲使先生上蔡也得罪於程夫子。而曾氏得罪於先生者。必是書之爲也。今具公無乃近於曾氏耶。豈或偶未見朱先生之說耶。但退溪必未應不知朱先生之有此訓。則退溪當云此是朱先生說不可違云。而只曰似當行之。無乃嫌於專以禮許人耶。退溪一生尊信朱先生。而間有此等處。非後學所敢知者。恨未得稟質於當時也。尤齋尹子仁曰此恐是未及見朱先生之說。而退溪亦偶爾放過耶。

此是昏禮大節目。雖曰偶爾放過。其不擧之失。恐終有在也。如何如何。況鄙亦曾有所犯處。不勝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