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正集/卷六十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六十一 南溪先生朴文純公文正集
卷第六十二
作者:朴世采
1731年
卷六十三

雜著[编辑]

儀禮喪服。父爲長子釋義。初名喪服正義○丙午五月二十六日[编辑]

斬衰裳苴絰杖絞帶冠繩纓菅屨者。

父爲長子。以上經列。所爲上文斬衰之人。長丁丈反。後長子長殤皆同。○不言嫡不用適字。本相通。且以其初而言。子。通上下也。喪服傳疏曰。儀禮獨喪服摠包天子以下五服。○補服公子之妻爲其皇姑註。黃氏榦曰大功章適婦傳曰何以大功也。不降其適也。旣無所指斥。明闇之天子諸侯也。○以上註釋經文特言長子不稱適子之義。亦言立嫡以長。春秋公羊傳曰。立適以長不以貴。何休註適夫人之子。尊無與敵。故以齒。○以上註。推言經長子非但通上下。亦以立適之義。○疏曰。言長子通上下則適子之號。此適字。卽正長之稱。不用嫡字。擧正號。又稍變註文而然。以本經以長代適而知。下若言適子同。○又適有正長正室之異。庶有衆子妾子之混。必須因文隨意。各得其當。可以通經傳之義。唯據大夫士。右釋不通上若言太子則亦不通上下。此言其常。若長子已爲帝王。則上皇太后之爲之。亦只用通上下之制而服斬齊。蓋禮於同名而異服者。必皆別立其文。如君諸侯爲天子之類可見也。不然並從本條爲是。○右釋不通下。○以上疏通釋註不言嫡子通上下之義。云亦言立嫡以長者。欲見適妻所生皆名適子。此適字。卽正室之稱。以註立嫡之義而知。又與公羊傳及朱子說相發。○公羊傳見上。○語類宗子只得立嫡。雖庶長立不得。若無適子則亦立庶子。所謂世子之同母弟。世子是適。若世子死則立世子之親弟。亦是次適也。是庶子不得立也。○右釋立嫡。第一子死。此乃殤死而非適非長。蓋以長子之位。只稱第一。所以明第二者之爲長子而知。亦以適子廢疾則得稱正體。此不得與及公爲適子之長殤中殤天子諸侯之子皆二十而冠而知。○殤大功章。公爲適子之長殤中殤註。公君也。不降適殤者。重適也。天子亦如之。○士冠義無大夫冠禮。疏曰諸侯天子亦二十而冠。若天子之子則祭法有下祭殤五之文。是年十九以下尙爲殤。孔穎達云天子之子皆早冠。諸侯之子則二十而冠。未知孰是。○又未及二殤死者。亦可稱第一子。以位而言也。○又二殤得名適子。蓋以不爲此稱。無以明此服不爲衆庶。只爲第一之意。正類朱子論爲人後者爲其父母之文。且其所謂適殤。秪可與第二。已下庶殤。互爲輕重而已。然則於亦名長子。別無二適之嫌。亦以第一子不稱適子及第二長者得其正體而知。○又適子雖同。而長殤中殤者。止以適名服大功。不得爲適子廢疾他故及無子者得爲適子。稱正體服期年。而猶未盡其義通上下者始爲正適之人而稱長子。方是適子之正名。以此推之可見。則取適妻所生第二長者立之。此乃始得成人而爲嫡爲長者。蓋以庶子之位。特言長成。所以明第一子之非長成及疾死置後復以嫡長而知。○通解內治傳曰。疾死置後復以嫡長子。如此則親戚相愛。兄弟不爭。此天下之至義也。○又以以齒之故。先擧第二長者。若第一至第二第三或皆殤死。則第四第五者始得爲長子。向下皆然。此實服術所謂長謂成人。幼謂諸殤之義。亦名長子。此於通上下長子之外。別爲立嫡之義。故曰亦名長子。且此條本爲立嫡。其言云云。此後全章更無論適妻之義者。○右釋以長。若言適子唯據第一者。此第一者。卽指正長。與上文殤死不同。以文在適子唯据之下而知。○又亦名長子。旣得正體而不稱適子。恐被人疑。故發比以明亦言適子之義。蓋第一雖同上文直以行第加於子上。而又立第二長者。是指殤死者也。此段先以適字表於第一之上。而又通立適。是指成人者也。其上下立義。偏全自別。不然將不免混看之弊。若云長子。通立嫡以長也。此又有大義可明者。姑以父君夫三網言之。出后適人則爲其父報期。致仕庶人則爲其君降齊衰。未嘗有一切服斬之義。獨父亡者爲高曾承重。君亡者以子孫繼統二事然爾。然此皆以臣子之分。常伸於君父之至尊。而非以父母之尊。必用於臣子之卑者也。又況有服期一路。實稱其思義並行而不悖者乎。○右申言不言嫡子。亦以立嫡與通上下之義異故。○以上疏通釋註亦言立嫡以長之義。○此段註言通上下及立嫡。蓋因經長子之意而釋之。疏言適子太子及第一子死立第二長者。因註通上下及立嫡之意而釋之。其文雖係經所不言。而其義相次。皆本於經。

傳曰何以三年也。此爲斬衰。是君父至尊之服。而今服長子故云然。正體於上。此指適子。蓋正是正長。體是父子。而適子自得兼有二義。故合言之。苟非適子則正體分而爲二。以下文體而不正正而不體而知。○又正字是正適之義。以本疏適適相承。適子適孫及適孫五宗而知。又與內則急正五宗正室下正。本篇正子。喪服義祖正。春秋子同。通典雷氏諸義相發。○適孫傳曰。有適子者無適孫。○通解五宗傳疏曰。別子之世適。謂以是別子適子適孫世世繼別子者也。○內則冢子未食而見必執其右手。適子庶子已食而見必循其首。註急正緩庶之義也。○正空守太廟。疏解正室適子不云世子。則是卿大夫之適子。○庶子不祭明其宗註。今按鄭氏云凡正體在乎上者謂。下正猶爲庶也。疏正體謂祖之適也。下正謂禰之適也。雖正爲禰適。而於祖猶爲庶。故禰適謂之猶庶。五宗皆然。今姑存之。○本篇父在爲母。疏云其或爲母。謂妾子也者公羊傳。以其適夫人所生第二已下爲母。自與正子同。故知爲母妾子也。○春秋桓六年子同生。喜有正也。註喜國有正嗣。胡傳經書子同生。防後世配嫡奪正之事。○十一年鄭伯卒。突歸于鄭。鄭忽出奔衛。胡傳莊公身沒未幾。而世嫡出奔。庶孼奪正。又曰忽則以世嫡之正。至於見逐。○通典雷次宗曰父子一體也。而長嫡獨正。○又適與嫡通。然言正長則曰適。言正室則曰嫡。蓋正長本出正室。而旣爲正長則非正室可以並論。今特疏其各言及通稱者於後。○五宗別子爲祖疏。諸侯之適子適孫繼世爲君。而第二子以下不得禰先君。別於正適。故稱別子也。○網目尊立例。非正嫡曰立某氏爲皇后。如文帝竇后之類。○漢書文帝紀。賜民當爲後者爵一級註。雖離非已生正嫡。但爲後者卽得賜爵。○又長適正。經傳諸書亦多混稱。如左傳杜註之說。然以孔氏及公羊傳觀之。恐是又就庶子中分正與不正之類。史記胡傳之文者。恐非所與於正適本義。○春秋昭二十二年劉子單子以王猛居于皇。杜氏曰王子猛次正故立之。孔氏曰猛蓋太子壽之母弟。或穆后姪娣之子。○哀五年齊陽生入于齊。公羊傳廢正而立不正。將殺正者。註曰雖非夫人所生。但秩次宜立。謂之庶正亦何傷。○史記周本紀景王后太子聖而早卒。王愛子朝欲立之。會崩。國人立長子猛爲王。子朝攻殺猛。○呂后紀或言齊悼惠王高帝長子。今其適子爲齊王。推本言之。高帝適長孫可立也。○胡傳景王寵愛庶孼。弱其世適之罪著。○又帝王家有因傳重盛隆而泛稱長適如書傳諸說者。蓋猶廢疾不傳重者得名適子之義。第恐不可以此遂成其正而極其服也。○書金縢史乃祝冊曰。惟爾元孫某。○微子之命王若曰。猷殷王元子。○史記呂不韋傳秦王老矣。安國君得爲太子。竊聞安國君愛華陽夫人。無子。能立適嗣者獨華陽夫人耳。○漢書梅福傳諸侯奪宗聖庶奪嫡註。奪宗。始封之君尊爲諸侯則奪其舊爲宗子之事。奪嫡。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是也。○二程全書論濮王疏。陛下仁廟之適子。又乃將所傳重也。以上傳釋經文爲長子斬衰之義。庶子此庶子與上文第二長者。下文立庶子爲後。其分不同。蓋禮經嚴嫡。註意主於不爲長子。故特言爲父後者之弟。其實則與上下通爲庶子一位。若或由此而代第一子則爲正體傳重。代適子廢疾及無子則爲體而不正。以疏亦名長子及立庶子爲後而知。不得爲長子三年。不繼祖也。此傳旣言爲長子。以正體傳重。復言不得爲長子。以不繼祖者。以庶子亦有適子。故是互相明。蓋以不得繼父而先言不繼祖者。擧重以包輕。以嚴長庶之分。然則喪服衆子孫與妾子孫同制。而長子適孫獨立者。似皆本此。以不繼祖。是已不得正與傳重而知。○爲衆子註曰。衆子。長子之弟及妾子。士謂之衆子。未能遠別也。○大夫爲世父母叔父母子昆弟昆弟之子爲士者。註曰子謂庶子。疏曰子謂庶子者。長子在斬章。故謂庶子也。○庶孫註曰男女皆是。○適孫傳曰何以期也。不敢降其適也。○以上傳因經長子之文。發庶子不得爲長子斬衰之養。此言爲父後者然後爲長子三年。以上註因傳文先發爲長子斬衰。必須爲父後者之義。重其當先祖之正禮。此於先祖猶言體者。以其父子替相繼體而言。○右繹正體。又以將代己爲宗廟主也。右釋傳重。○以上註通釋傳正體傳重之義。庶子者。爲父後者之弟也。言庶者。遠別之也。此卽所謂長庶之分。蓋爲爲父後者之弟是次適。恐有配適奪正。反害於尊祖敬宗之義。故必用妾子之號。以遠別於長子。此周公立經之微意也。若妾子則其分本賤。不言而已別。○右釋庶子。小記曰不繼祖與禰。此但言祖。不言禰。容祖禰共廟。此與喪服義禰重祖重之義不同。朱子已著通解。○喪服義庶子不爲長子斬。不繼祖與禰。註曰尊先祖之正體。不二其統也。言不繼祖禰則長子不必五世。疏曰馬季長註此爲五世之適。父乃爲之斬也。而鄭云言不繼祖禰則長子不必五世矣。庾氏云用恩則禰重。用義則祖重。父之與祖各有一重。故已承二重而爲長子斬。若不繼祖則不爲長子斬也。如庾氏此言則父適二世承重則爲長子三年也。○右釋不繼禰。○以上註通釋傳庶子不爲長子不繼祖之義。○疏曰以其父祖適適相承於上。此適適亦正長之稱。蓋以下文故云正體於上及爲人後者君爲姑姊妹兩疏而知。若父祖已相承。非正體而只長子。有此於上二字。爲剩義無用。而如所謂爲父後及要適子死及當先祖之正體云者。豈非尤彰明較著耶。○爲人後者爲其父母報傳疏曰。別子以下適適相承。謂之百世不遷之宗。○君爲姑姊妹女子子嫁於國君者傳疏曰。諸侯之子適適相承。而旁支庶以下並爲諸侯所絶。○又此兩疏適適相承。雖與本疏大義相同。而大宗國君容有以旁支入繼者。如親屬記所稱可考也。然則兩疏正說經禮。而其旁支入繼者。爲四種之類歟。亦不可不知。○親屬記先生爲世父註。世有爲嫡者嗣世統故也。○通典問其兄是嫡長。家有代封弟是庶生。遭所生艱。先以第二兒後其嫡兄。嫡兄早卒。其兒於家爲是小宗否。答曰記云別子爲祖。繼別爲宗。繼禰爲小宗。今此兒乃係數代嫡伯父。所承若是別子則爲大宗百代不遷者也。所承若是繼禰則爲小宗五代則遷者也。小大之名係之伯父。此非兒之謂也。○又今禮所謂長適。只論其長子之身而不及先祖。蓋原於開元禮。然當以子夏所稱勉齋所修爲主。○開元禮庶子不得爲長子三年。於庶子之適孫。乃爲其嫡子三年矣。已又是適。承之於後。故云正禮於上右申釋正體云。又乃將所傳重者爲宗廟主。右申釋傳重是有此二事。乃得爲長子三年也。此長子雖爲正體傳重。然已必爲父適祖適然後爲服斬衰。蓋至重之服。不貳之義。所以絶無而堇有者。○以上疏通釋傳正體傳重之義。註云此言爲父後者然後爲長子三年不同者。此不同。指傳只擧正體傳重而言。蓋亦本疏有經云繼祖。卽是爲祖後。乃得爲長子三年語。周之道有適子無適孫。適孫猶同庶孫之例。要適子死後此適子。猶今爲長子者之父。乃立適孫。此適孫。猶今所謂爲長子者。蓋爲父後者。只是父之適子。註之本意。雖以爲爲長子者之繼祖。可以庶子之不繼祖明知。故舍此義而朱言爲父後者。使合兩說而自成父適祖適。疏又恐後人或因此誤服。故推言爲父後者之義。必須祖父死後已以適孫爲父後而服長子三年。其理如此。以下文長子四世而知。○又一義見喪服義。與此疏互明。朱子亦著通解。○喪服義庶子不繼祖與禰。疏曰鄭註云此言爲父後者然後爲長子三年。則是父之適子。卽得爲長子三年。此經云必爲父適祖適。乃得爲長子斬者。但禮有適子者無適孫。雖已是祖正。若父猶在則已未成適。未成適則不得重長。重長必是父沒後者。故云爲父後者然後爲長子三年也。乃得爲長子三年。是爲父後者然後爲長子三年也。以上疏通釋註爲父後者得爲長子三年之義。兄得爲父後者是適子。其弟則是庶子。是爲父後者之弟。不得爲長子三年。此鄭據初而言。此初字指爲父後其實繼祖父身三世長子四世。乃得三年也此言必四世而後爲長子三年。以明所謂爲父後者只據其初。○以上疏通釋註爲父後者之弟不得爲長子三年之義。云。言庶者遠別之也者。庶子妾子之號。適妻所生第二者是衆子。今同名庶子。遠別於長子。故與妾子同號也。此爲妾子之庶乃卑稱。故欲明長庶之分者。必以是爲稱。○以上疏通釋註言庶者遠別之之義。祭法云適士二廟。官師一廟。鄭註云官師。中下之士。祖禰其廟。則此據官師而言。不言禰。直言祖。擧尊而言也。以上疏通釋註祖禰其廟之義。雖承重。此猶言爲後。或父後或祖後不定。故曰承重。不得三年有四種。此四者。皆與所謂有此二事。乃得爲長子三年之義相反。一則正體不得傳重。謂適子有廢疾。不堪主宗廟也。此旣不堪主宗廟。而猶在承重之列者。爲有適孫著代一路。不必庶子代之之故。○又適子廢疾。此外亦有二條。一則未成人者。如賈誼所謂疾死置後之類。一則傳重於次適者。如適婦疏所謂將不傳重於適之類。二則傳重非正體。庶孫爲後是也。此本適孫之母弟。且有以支孫代祖重者。蓋出於變中之變。○喪服圖式晉蔣萬問范宣嫡孫亡無後。次子之後可得傳祖重不。答曰禮爲祖後者不言適庶則通之矣。三則體而不正。此所謂非適子則分以爲二者。不言傳重。蒙上文也。下同。立庶子爲後是也。此卽所謂與妾子同號而代適子者。以適子具正體。庶子不具而知。蓋庶子旣堪傳重。宜與適子無間。然必如此者。實以體與傳重可得。而正不可得之。故是猶未克盡爲長子三年之義。○適孫傳註曰。凡父於將爲後者。非長子皆期也。○適婦傳疏曰。凡父母於子。舅姑於婦。將不傳重於適及將傳重者。非適服之。皆如衆子庶婦也。○又當包妾子將爲父後者。此亦以與衆子同服。而知上文庶孫當準此。然若謂庶子專指妾子。是適妻第二以下。上而不正。下而不爲後。反不如妾子。尤無其理。蓋詳經稱庶子處。其兼二義者註無異文。若或只擧妾子則必加分別。姑以喪服言之。大功緦麻兩章註家所論。輒益明白。今若專指妾子。豈不更下一轉語。以有分別。而乃與上文滾同乎。此可爲明證。○爲衆子註見上。○君母之父母從母傳疏曰。爲君母後者。謂無適立庶爲後也。妾子於君母之黨悉徒從。○大夫之庶子爲適昆弟疏曰。此大夫之妾子故言庶。○庶子爲父後者爲其母疏曰。此爲無冢適。惟有妾子。父死妾子承後。○又當隷養他子爲後以傳重。非正體而知。○適婦疏曰。及將所傳重非適者。爲無適子。以庶子傳重及養他子爲後者也。○爲人後傳曰。何如而可以爲人後。支子可也。○宗子爲殤而死。庶子不爲後也。○又庶子代適子庶疾則將爲兩期而無斬。亦以廢疾立孫而知。○爲君之父母妻長子祖父母傳註曰。此爲君矣。而有父若祖之喪者。其父若祖有廢疾不立。四則正而不體。立適孫爲後是也。此只爲適孫言。据黃氏說王爲適曾孫以下皆齊衰。其以緦服俱升爲期者。實以繼體傳重之義如此。弟爲兄姪爲叔承統之人。只當用此服無疑。○補服公子之妻爲其皇姑註。黃氏榦曰王爲適孫。爲適曾孫適玄孫適來孫皆齊衰。出同禮司服不杖章。適孫傳曰。何以期也。不敢降其適也。玄謂凡父於將爲後者。非長子皆期。然則王禮亦適子死有適孫。適孫死有適曾孫。向下皆然也。○又一義統論四種而極爲明要故著之。○喪服義庶子不爲長子斬。不繼祖與禰疏曰。四者皆期。悉不得斬也。唯正體又傳重者。乃極服耳。○以上疏因傳正體傳重之文。別言或正體或傳重或體或正者不得三年有四種之義。按喪服小記云適婦不爲舅後者。姑爲之小功。鄭註云謂夫有廢疾他故。此奪宗廢黜之類。若罪重則不在此例。○奪宗說見上。若死而無子不受重者。此復以無子與否爲言。蓋適子死者。已雖將所傳重。而若無子見已。已無後。是亦同歸於正體不得傳重之故。○又將所傳重及傳重非正體二者。婦則小功不大功則夫死亦不三年可知也以上疏引小記註又言他故無子二條之義。蓋以適子廢疾而推之。○此段註言爲父後然後爲長子及當正體爲宗廟主。又言言庶者遠別之及祖禰共廟。蓋因傳正體傳重及庶子不繼祖之意而釋之。疏又言雖承重不得三年有四種及他故死而無子者。別因傳文及小記而推明之。其文雖係傳所不言。而其義相次。皆本於傳。記庶子不爲長子斬。不繼祖與禰也。詳見喪服記。○庶子不爲長子斬。不繼祖也。同上

右斬衰三年

服制私議者。蓋爲驪江謀忠而發也。雖其辭旨不甚精約。而然其大義已備。以正體傳重爲主。而以正字破甲乙之非。以通上下。破繼統之非。亦可因此紬繹。有所解悟。而顧乃見以爲妄論則無所用此說矣。頃者坡平尹子仁屢以書求見。余以爲此說當時旣爲與人辨答。又不得遂其初意。玆不敢輒應。而久之別爲喪服正義一篇。使其開發旨趣。似各簡明。援引文字。鮮不端的。如知適子以本經皆名適子。以本註第一子以稱第一。不得預正體。天子諸侯之子二十而冠三條。無二適。以第一不稱適子。第二得具正體兩條。第二長者以特言成長。復以嫡長兩條。第一者以文在適子下正體爲二以下文正字是正適以本疏庶子之或長或庶。以亦名爲後兩條。不繼祖以不得正重。適適相承立適孫兩條。以下文庶子爲後以不具正。妾他子以體而不正。養子之稱。以與衆子同服兩期無斬。以廢疾立孫之類。此是所以知之之義。如證通上下。以喪服補服立嫡。以公羊皆名適子。以語類殤死。以公爲適子。正字以適孫。五宗諸說。長庶之分。以衆子大夫爲世父母庶孫適孫四疏不繼祖稱。以喪服義適適相承。以爲人後者。君爲姑姊妹兩疏。適子適孫以喪服義次子之後。以圖式妾他子以嫡婦。疏爲人後傳三條。養子之稱。以君母之父母父及大夫之庶子庶子爲父後者三疏。兩期無斬。以君之父母妻長子適來孫以補服。此是所以證之之文。庶幾觀者。得以反覆。祛其疑惑。已復撮其大略如左。以諗子仁。而冀砭藥。是亦愼言求正之道也。經曰父爲長子。傳曰何以三年也。正體於上。又乃將所傳重也。雖其論說甚多。而此實一章之體要。則蓋長子者。所爲斬衰之正名也。註因此知所謂通上下及立嫡以長二條。然其名則只長子一位而已矣。正體傳重者。所爲斬衰之大義也。疏因此知所謂正體不得傳重。謂適子有廢疾。傳重非正體。庶孫爲後。體而不正。立庶子爲後。正而不體。立適孫爲後四種。然其義則或正體或傳重二事而已矣。以此推之。唯二條者得兼正體傳重。而不關支庶。獨服斬衰三年則其爲長適也益嚴。可見矣。雖四種者。不得兼正體傳重。而不論子孫。並服齊衰期。則其爲承重也無間。又可見矣。固未有以斬衰之正且隆焉而不爲長適者。亦未有以齊衰之變且殺焉而不得承重者。然則其於經傳註疏上下文勢。本意曉然。左右事證。無一不合。是寧有可疑者耶。然其所以然之理則禮曰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夫親親者。以父爲重而主於恩者也。尊祖者。以祖爲重而主於義者也。長子者。蓋所以兼恩義。故其服重。試以正體傳重論之。正者適也。體者父子一體也。以恩義論故分正體爲二。亦四種之義。傳重者繼祖也。是以父子之體。親親之等而恩之屬也。正適之義。繼祖之重。尊祖之推而義之屬也。此所以全夫正體傳重之二事也。若其體者。庶猶長也。而固已無與於適適相承。傳重者。孫猶子也。而又不能當先祖之正體。此所以不得與長子一位比者也。以此推之。必得兼恩義而後方與君父並立。而爲極服三年。不得兼恩義而後。乃與衆庶同歸。而爲降服期。是固所以致其尊祖重適之義。而亦乃所以不廢夫傳國承家之事。所謂並行而不悖者也。夫以本文旁證求之而如彼。以正理揆之而如此。然則長子之義。在於兼正體傳重。正體傳重之義。出於兼恩義。恩者仁也。義者義也。仁義者。人道之至而禮之所由生也。其理詎不然耶。至於今日所以紛紛者。專在於以適妻所生爲主。是坐不能深考正體傳重之失。而至訓正爲適妻子孫則幾於無義理矣。夫斬衰三年。本爲君父至尊之服。而今乃爲長子。苟非至隆至重之義。宜不得及此。此正周公變商制指兄亡弟及之禮。而爲周禮。以示嚴嫡重統之意。而註疏諸說皆不外此。所謂至隆至重者何也。卽所謂正體傳重之義。而實通祖父身長子四世。又無廢故而有子者是已。蓋其言曰以其父祖適適相承於上。已又是適。承之於後。故云正體於上。又曰要適子死後乃立適孫。乃得爲長子三年。然則傳文之義。雖合正體傳重而言。正字卽乃長字之正釋。此最緊關處。而世之論者只知以此求於長子之身。不知所謂適適適子等語所以釋正者。而所謂正室祖正等語。又爲其明證。以此推之。以皆名適子爲正適之說格。正是正適適妻所生。不得並爲適子可知。而適庶之分定矣。以第一子毋論服斬之說格。正是正適亦名長子當具得。其稱第一子不得預焉可知。而長幼之分定矣。以庶子爲後。爲妾子之說格。正是正適代適子者。自不得其稱。非專指妾子可知。而長庶之分定矣。此所謂正者乃其最緊關處者也。且詳一章經傳大體。惟以長子庶子爲辨。而其指在於互明長子之義。註疏微意。惟以衆子妾子同稱。而其號通於旣得承重之人。俱無以適妻所生爲主。經傳雖有立嫡一段。自是別義。則其說可按覆也。惟此之故。一則特爲長子得斬衰三年之服。長子之名。正體傳重之義。一則並爲承重。得齊衰期之服。適子適子適孫非衆庶。而幷不得具二義故云然。庶孫庶子適孫之名。或正體。或傳重。或體或正之義。夫安可以毫釐參亂於其間。以昧仁義而壞人道之極致也。鄙見如此。不敢自外。惟子仁一覽而辱敎之。第其論說。出入傳註。究極理道。創聞者固已不能無疑。而或違先聖立經之遺意焉。則非但不能正他人之失。其爲不韙之罪。莫踰於此者。深願高明毋遽鄙斥。卒有以剖釋迷誤。使不至於大悖甚幸。

長子承重斬齊異服之圖[编辑]

朱子乞討論喪服箚釋義書奏藁後附○壬子四月九日[编辑]

臣聞三年之喪。齊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達於庶人。無貴賤之殊。此泛以應服三年之節。通上下而言而禮經喪服爲父勅令五服年月格。嫡孫爲祖謂承重者。子爲父。嫡孫承重爲祖父。皆斬衰三年。此就禮律應服三年之中。獨以子爲父。嫡孫爲祖父而言。亦通上下。蓋將言寧宗嫡孫承重之義故也。蓋嫡子當爲父後。嫡子本以大夫以上而言。然有如語類所論嫡子世襲之說以承大宗之重。大宗本以別子以下而言。然有如范鎭所論以小宗合大宗之說。而不能襲位而執喪。襲位似以帝王之位而言。然有如孟子所論卽位之說。則恐指上文爲父後。則嫡孫繼統。似以國統而言。然有如喪服傳尊之統之說。則恐指上文大宗之重。而代之執喪。義當然也。此推上段嫡孫承重之義。更以父在嫡孫當代執其喪而言。蓋以此段所謂嫡宗位統大者。雖似交互。要當統看。而況其大義出於父卒爲祖父承重。則其必通上下。誠無可疑矣。至於位統一字。固謂父之位祖之統。而然以天子諸侯言之。父之位卽帝王之位。祖之統卽國之統。故曰襲位曰繼統。而又不直擧廢疾之文。較加明著。蓋亦將言寧宗繼統執喪之義故也。與上段獨言子爲父嫡孫爲祖父之例同。然自漢文短喪以來。天子遂無三年之喪。爲父且然。嫡孫承重。從可知已。以上凡四段。首段泛言三年之節。二段言子爲父嫡孫承重之義。三段言父在嫡孫繼統執喪之意。皆通上下。四段始言天子之禮。其自第二第三以下。雖似逐節。漸次。以入於討論喪服。而至曰天子遂無三年之喪。然後辭義方著。至爲祖後者條下疏中所引鄭志。乃有諸侯父有廢疾不任國政。不任喪事之問。而鄭答以天子諸侯之服皆斬之文。喪服疏趙適問。已爲諸侯。父有廢疾。不任國政。不任喪事。而爲其祖服制度之宜年月之宜。鄭答曰天子諸侯之喪。皆斬衰無朞。方見父在而承國於祖之服。向來入此文字時。無文字可檢。又無朋友可問。故大約且以禮喪服傳父沒而爲祖後者服斬。小記祖父沒而爲祖母後者三年。律言之。亦有言父在不當承重者。時無明白徵驗。但以禮律人情大意答之。人情蓋以父有廢疾。嫡孫不爲之代執其喪。深所不安而言。心常不安。所謂時無明白徵驗者。歸來稽考。始見此說。方得無疑。所謂天子諸侯皆斬之文。可爲寧宗代服之明證。乃知學之不講。其害如此。而禮經之文。誠有闕略。不無待於後人。

蓋今議者有以爲箚子本因寧宗。而襲位繼統之文。只是論天子諸侯之禮者。是則徒泥於偏辭。而不察夫所推承重之義。不間士庶之大體也。略見釋義有以書後旣引鄭志。而又以方見父在而承國於祖之服爲主。此亦只是承宗廟主社稷之人當服之證者。是則徒惑於外迹。而不察夫所謂承國於祖。實與嫡孫承重同體共貫之微意也。亦見釋義。又大全答李季章書曰。漢儒之學。有補於世敎。如國君承祖父之重。康成與其門人答問。其義甚備。答黃商伯書曰。方喪無禫。見於通典。但今日不可謂之方喪。則禮律甚明。不可誣耳。蓋二書並論箚意。又出書奏藁之後。而其說如此。尤爲明驗。有以心常不安以下。謂朱子改其初見。而盡從康成之論者。是則徒蔽於末流。而不察夫書後所引天子諸侯皆斬之文。本以但證箚子所擧寧宗承重之定論也。惟如此故。其專以箚子而論。則謂父在代服。關於天子諸侯。而不關於士庶。其兼以通典而論。通典賀循喪服記云父未殯服祖以周者。父尸尙在。人子之義。未可以代重也。虞喜曰服祖但周則傳重在誰。庾蔚之曰父亡未殯。同之平存。是父爲傳重正主。已攝行事。事無所闕。徐邈曰若周旣除。當以素服臨祭。依心喪以終三年。則謂父在祖亡。宜於攝主。而不宜於代服。尤有不然者。蓋通典諸儒之意。雖曰人子未可以代重。又曰父爲傳重正主。然恐其未忍變在之情。終不能勝夫爲祖主喪之義。而猶將以先後輕重之分。見裁於箚說也。況此廢疾之父。固不無命子之道。宋鑑甲子孝宗禫祭。趙如愚袖出所擬太后指揮以進云。皇帝以疾。至今未能執喪。曾有御筆欲自退間。皇子嘉王可卽皇帝位。尊帝爲太上皇。以此觀之。當時尙依欲自退闃之命。則其他自可以類而推也。又考事文類聚國哀篇。光宗似行宮中三年之喪。然則箚子所重。尤在於執喪。可知矣。而又似爲其祖所不傳重。喪服疏曰雖承重。不得傳重有四種。一則正體不得傳重。謂適子有廢疾。不堪主宗廟也。則所謂未可代重。父爲正主之說。尤無所施。父命則可代重。祖不傳重則非正主。而至以晦庵告廟一事推之。告家廟文曰行年七十。衰病浸凌。筋骸弛廢。已蒙聖恩。許令致事。所有家政。當傳子孫。藐孤孫鑑。次當承緖。又以年幼。未堪跪奠。今已定議。屬之奉祀。而使二子埜,在佐之。又答胡伯量論祧遷曰。將來小孫奉祀。勢當如此。蓋其筋骸之衰替。固異於廢疾。祧遷之情禮違礙。或甚於代服。而然且汲汲屬鑑以奉祀者。實以老傳之禮爲重。是與父在代服。正相比照。愈益明著。則究其歸趣。無嫌於彼。有證於此者。較然可見於是。而箚子嫡孫承重之義。方始大明無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