厯代建元考 (四庫全書本)/全覽
厯代建元考 全覽 |
欽定四庫全書 史部十三
厯代建元考 政書類二〈儀制之屬〉提要
〈臣〉等謹案厯代建元考十卷
國朝鍾淵映撰淵映字廣漢秀水人自來紀元諸書多詳於正統惟
國初吳肅公之改元考同及近時萬光泰之紀元叙韻與淵映此書則併偽朝覇國以至草竊僭稱皆一一具載其例以年號相同者列前次以年號分韻排編次列厯朝帝王及僭國始末並外藩亦間及之秩然有序雖載籍浩博蒐採難周如蜀王衍宋太祖年號與輔公祏同裘甫有維平之僭成都為西夏之稱凡斯之類不免間有缺漏未可云毫髪無遺然較之呉萬二家足稱賅洽矣乾隆四十六年五月恭校上
總纂官〈臣〉紀昀〈臣〉陸錫熊〈臣〉孫士毅
總 校 官 〈臣〉 陸 費 墀
欽定四庫全書
歴代建元考卷一 秀水鍾淵映撰原序
改元非古也周衰道微王者不作列國自相雄長若魏若秦各以稱王之歲改元其事固無足法也漢至孝文天子中新垣平之詐始復更為元年景帝因之延及世宗遂惑羣臣天瑞之説訖帝之世更立年名有號十一始為古今一成不可變之制嗟乎漢之世宗非若後世中材者比也興詩書定禮樂至改易正朔為百王取法尤吾夫子所有志未逮者而年名反自帝倡之故予三復孝武本紀未嘗不惜帝雄才大畧可以進于三代而羣臣將順者之失也自是以降或三四年或五六年未久輒改甚者一歲之中寒暑未更號年疊出編年紀月書法無章而學者欲于數百年之下條舉無遺蓋幾難之予讀史之暇搜考前代諸書其最著者柳璨正閏位厯宋庠紀元通譜目存書亡近代間有作者考覈未備于是徧觀正史旁採覇書外及海外屬國之紀踰月書成列為五卷至改元以前帝王世系别為首卷皇王僭偽諸凡又作類要一卷而上下千百年間耳目之所及者庶幾粲然無遺憾矣然予因之有感焉年號之興起于方士之無稽繼以盈廷之從諛與古大臣祈天永命之説何與哉乃數十代靡然從之非此無以章受命迓天休慶星甘露之祥麟鳳龜龍之異無不以之名年而治終不古若善乎號不屢更陳承祚所以歸美諸葛也有明繼代髙皇帝享國最久大經大法不憚再四更張獨洪武之元終世不易聖子神孫踵而行之而歴代相沿之謬始革嗚呼變法亂制者易居今復古者難獨一建元云乎哉
書目
古今年號錄一卷唐封演集并序以肅宗至徳代宗永泰乃陳後主齊明帝年號為失于考據遂起漢武建元至于唐纂為一卷
正閏位厯三卷唐柳璨撰
建元厯二卷唐張敦素撰
嘉號録一卷唐韋美撰
年號録一卷南唐徐〈闕〉撰
古今類聚年號圖一卷蜀杜光庭撰自漢武元年辛丑至蜀乾徳元年己卯凡一千五十九年歴一百八十九君改四百七號内六十號重出
歴代年號一卷宋丞相饒陽李昉撰
年號厯一卷紀年類一卷元類一卷見崇文書目紀年通譜十二卷宋參政宋庠撰以古今運厯之書凡十餘家皆無可采遂取十七代正史百家雜記凡正偽年號括為一書斷自漢文後元之戊寅下止周恭帝顯徳之庚申凡一千二百二十二歲并本朝建隆之元至慶厯元年之辛巳合為十二卷有五號曰正曰閏曰偽曰賊曰蠻夷其十八篇曰統元以甲子貫之其二篇曰類元
運厯圖六卷宋龔頴撰晁氏曰按晉史張軌世襲凉土但稱愍帝建興年號其間惟張祚纂竊改建興四十二年為和平元年張天錫執政始奉穆帝升平之朔始末不聞有改元事惟頴書載張寔改元曰永安張茂改元曰永元張重華曰永樂曰和平張元龍曰太始張天錫曰太清張大豫曰鳳凰不知穎何所據而言然或云出崔鴻十六國春秋鴻書久不傳于世莫得而考焉編年通載十五卷張衡撰編歴代年號貫以甲子始于帝堯訖于治平丁未
疑年譜一卷年畧譜一卷雜附劉恕撰
歴代紀年賦一卷大理丞楊備撰自漢至五代别為宋頌四章
歴代紀年十卷紹興中晁公邁撰
古今年號録五卷紹熈五年八月侯望造自漢建元至今一千三百三十五年正偽年號總八百三十八為字二百三十五
歴代紀年纂要一卷元察罕撰
紀年録一卷明邱濬撰
正閏考十卷明沈徳符撰
總論
春秋正義曰漢魏以來雖秋冬改元史于春夏即以元年冠之是以因于古也元者氣之本也善之長也人君執大本長庶物欲其與元同體故年稱元也諸侯于其封内各得改元傳説鄭國之事云僖之元年簡之元年是諸侯皆改元非獨魯也
隋志曰道經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是其年號
春秋後傳曰惟王者改元諸侯改元自汾王以前未有也晉竹書曲沃莊伯十一年十一月則用夏正為歲首而秦譜至宣公初志閏月不惟改元又改厯矣
書正義曰顧氏云殷家猶質踰月即改元年以明世異不待正月以為首也
郎顗曰仲終季始厯運變改故可改元所以順天道也文中子曰改元立號非古也其于彼心自作之乎王應麟曰漢武六年一改號自太初後四年一改孝昭亦六年一改孝宣四年一改孝元五年一改孝成四年一改餘改號皆不常
又曰年號及十年以上不改者光武建武三十一孝明永平十八孝和永元十六獻帝建安二十四蜀漢後主建興十五延熙二十吳大帝赤烏十二晉武泰始十太康十穆帝永和十二孝武太元二十一安帝義熙十四宋文帝元嘉三十齊武永明十一梁武天監十八大同十一陳宣大建十四魏昭成稱代建國三十九道武登國十太武真君十一孝文太和二十三西魏文帝大統十七隋文開皇二十煬帝大業十三唐太宗貞觀二十三𤣥宗開元二十九天寶十四代宗大厯十四徳宗貞元二十一憲宗元和十四宣宗大中十三懿宗咸通十四
愚案改元及十年以上者尚有前趙主曜光初十二後趙太祖虎建武十四成太宗雄玉衡二十四前秦世祖堅建元二十前燕後主暐建熙十一後秦髙祖興𢎞始十七北燕太祖跋太平二十三北凉武宣王蒙遜𤣥始十五西凉武昭王暠建初十三西秦武元王乾歸十三南唐元宗保大十五南漢髙祖襲大有十四中宗晟乾和十四孟蜀後主昶廣政二十八宋則髙宗紹興三十二孝宗淳熙十六寧宗嘉定十七理宗淳祐十三遼則穆宗璟應厯十九聖宗隆緒統和二十太平十一興宗宗真重熙二十四西遼仁宗伊喇紹興十三承天后崇福十四珠勒呼天禧三十四金太宗晟熙宗亶天會共十四世宗雍大定二十九夏景宗元昊天授禮法延祚十一惠宗秉常大安十一崇宗乾順貞觀十三桓宗純祐天慶十四元則世祖至元三十一成宗大徳十一順帝至正二十七又東漢初公孫述龍興十二唐初梁師都永隆十二俱玉海不載若元代諸帝則王氏以後事也
又曰舜典紀元日商訓稱元祀春秋書元年人君之元即乾坤之元也大哉乾元萬物資始天之用也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地之用也成位乎其中則與天地參元即仁也仁人心也衆非元后何戴后體元則仁覆天下矣即位之一年必稱元年累數雖久而不易戰國而下此義不明秦惠文王十四年更為元年汲冡竹書魏惠王有後元始變謂一為元之制漢文帝十有六年惑方士説改後元年景帝因之壬辰改中元戊戌改後元猶未以號紀年也武帝因之建號一元曰建二元以長星曰光六年而更始曰朔郊得一角獸曰狩顔氏謂年號起建元劉氏據封禪書謂起元鼎吕氏謂元鼎亦追改也元封改元始有詔曰登封泰山至于梁父然後并䄠肅然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其以十月為元封元年及征和之後復改後元年于是武帝厭改元矣歴代㳂襲或五六年或三四年或一歲再更或一歲三號記注繁蕪莫之勝載哀帝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将見于王莽傳世祖以建武三十二年為建武中元見于續漢志而本紀削二字梁之大同大通俱有中字亦憲章于建武也經載十二而年各不易陳夀以美諸葛武侯間有復古號為元年如魏廢帝恭帝周閔帝明帝唐肅宗未幾仍舊蓋春秋之義不明久矣即位踰年改元古制也劉禪孫亮石𢎞苻生李景未踰年而改世以議焉晉惠帝改武帝太熙為永熙謂欲長奉先帝之制亦非也議者以為違春秋踰年書即位之義
唐順宗以貞元二十一年正月嗣位至八月改永貞蓋已稱太上皇嫌于獨無紀年故亟更之太平興國之改元不俟踰年史臣謂與常例不同又有踰年而不改元者唐中宗仍武后神龍代宗繼寶應至七月梁末帝追承乾化晉少帝襲天福至九年孟昶仍父明徳漢髙祖追用晉天福隠帝仍父乾祐〈愚案北漢世祖及孝和帝復承用之至九年而止四主共一號更前此所未有〉周世宗承太祖顯徳皆非禮之正唐哀帝仍昭宗天祐蓋畏朱温而不敢云漢獻除光熹昭寜永漢梁元帝黜大寶梁末帝黜鳳厯諉云繼故晉惠後改永安漢高祖黜開運最為無謂自唐徳宗慨想貞觀開元之盛改貞元以法二祖〈愚案紀元用先代名始于唐徳宗貞元合貞觀開元之名用李泌言〉我朝因之若淳熙慶元開禧之類是也元祐之號或謂並用元豐嘉祐而有對鉤之談隆興欲隆紹興之治紹熙將紹淳熙之政詞臣草詔乃合建隆紹興及紹興淳熙為義非初意矣夫厯世無窮而美名有盡于是有離合之䜟有重複之嫌如永昌隆昌為二日大亨為一人二月了天保為一大人只十徳昌為得二日宣政為宇文亡日大象為天子家廣運為軍走大業為大苦末廣明為唐去丑口而著黄家日月太平為一人六十咸字人口有戈宣和為一家有二日靖康為十二月立康建炎為兩火此離合之䜟也炎興應司馬氏之名升平有不滿斗之謡大足若數足而則天改之天元為周號昌字乃二日而李泌議之成字負戈美者大羊亨為子不成而神宗避之隆興近正隆純熙旁作屯而孝宗更之治平或謂大徳不宜用水康定靖康或謂其如謚法天聖于文為二人明道于文為日月並蓋以母后之臨朝也乾道九年而改謂用九之數已極純熙之易為淳避告成大武之語發號告元其謹始如此乃若晉建興同孫劉之號唐至徳永泰襲陳齊之舊晉惠六同漢號一用吳號漢哀之太初晉元之建武魏孝武之永興唐肅宗之上元皆自重一代之號乾徳蜀號也因宫人鏡背而後知隆興偽號也因曾布日錄而後見建中靖國之紀元曾肇以唐建元為疑欲改建字為執字任伯雨亦以唐為戒而徽宗謂梁末禪位年號太平太宗不以為嫌重和犯北敵重熙之稱一年而亟改髙孝欲用炎興乾統以劉蜀北敵已用而更議此重複之嫌也至和三年而改以至道末年為忌熙寧崇寧或云同劉宋陵名宣和或云契丹宫門名其避忌又不止于重複矣然晉有立始長順之筮唐有元和咸通之兆我朝有重火之䜟是亦有數存焉若文王以受命之年為元年緯書之説也文王不宜改元而又改元〈愚案詩文王正義尚書運期授注云周文王以闕 二十九年受命受命之月已是季秋至明年乃改元武成正義文王斷虞芮之訟諸侯歸之改稱元年〉武王宜改元而不改元〈愚案書序云惟十有一年武伐殷注云本文王受命而數之〉歐陽子嘗辨其妄矣道家有延康赤明龍漢開皇之紀上皇無極永夀之號事不經見云
陳繼儒偃曝談餘曰昔人云年號毋論正統僭偽自漢武至晉大都承襲劉宋以後間亦有之自乾徳後及于元朝皆前代所未有而實不然余嘗總考之 漢武建元 安建元 晉康建元 劉聰僭號建元 苻堅僭號建元 蕭齊髙建元 漢武太始 晉武太始 張𤣥靚僭號太始 漢宣甘露 孫皓甘露 苻堅僭號甘露 漢宣黄龍 孫權黄龍 漢元永元 和永元張茂僭號永元 漢成永始 髙雲僭號永始 漢
哀建平 石勒慕容盛慕容徳皆僭號建平 光武建武 晉元建武 石虎僭號建武 蕭齊明建武 漢明永平 拓跋恪永平 王建僭號永平 漢章建初西凉李暠後蜀李特俱僭號建初 漢章元和 唐
憲元和 漢和永元 蕭齊東昏永元 張茂僭號永元 漢和元興 孫皓元興 晉安元興 漢安永初南宋武永初 漢安永寧 晉惠永寧 石祗僭號
永寧 漢順永建 李恂僭號永建 漢順永和 晉穆永和 牧犍僭號永和 姚僭號永和 閩王延鈞僭號永和 漢冲永嘉 晉懐永嘉 漢桓建和利鹿孤僭號建和 漢桓元嘉 南宋文元嘉 漢桓永興 晉魏永興 苻秦拓跋嗣皆僭號永興 漢桓永康 晉惠永康 慕容寶乞伏熾盤皆僭號永康漢靈中和 唐僖中和 漢後主建興 孫亮建興慕容垂李雄皆僭號建興 晉武太康 遼道宗𢎞基太康 晉惠永安 孫休永安 張軌拓跋攸沮渠蒙遜皆僭號永安 晉帝奕太和 曹叡太和 秃髮烏孤石勒拓跋宏李勢楊溥皆僭號太和 又唐文太和晉孝武太元 張駿僭號太元 晉恭元熙 劉淵
僭號元熙 蕭齊和中興 拓跋郎中興 蕭梁敬太平 孫亮太平 馮跋隋末林士𢎞遼隆緒皆建號太平 陳後主至徳 唐肅至徳 石晉天福 劉漢天福 宋太祖乾徳 蜀衍乾徳 輔公祏反江東亦號乾徳 張重華五季蠻賊張遇賢及方臘皆偽號永樂隋翌衞郭子和亦號永樂王 元太子喇實晉巴改元天順 西夏王乾順改元正徳 以上皆歴歴可考而我朝襲之何也明昌三年太后不豫上侍疾隆慶宫辛酉太后崩而穆廟襲之朱泚僭號改元應天南京亦襲之何也昔盧多遜素與趙韓王不協韓王為樞宻多遜為翰林學士一日偶同奏事上初改元乾徳因言此號從古未有韓王從傍稱贊盧曰此偽蜀時號也帝大驚遽令檢史視之果然遂怒以筆抹韓王面曰汝争得如他多遜韓王經宿不敢洗面翌日奏對帝方命洗去今如我朝年號使宋祖見之不知塗幾斗墨矣
慕容氏四主同號
後燕中宗熙改元建平與西燕慕容瑤南燕世家備徳同蓋當時疆宇阻隔不相通問因至重複爾若後世孫蒙祖號以為繼述則不典甚矣
三字號
新王莽始建國 蒙詔閣羅鳳賛普鐘
四字號
元魏世祖太平真君唐武后天冊萬歲萬歲通天宋太宗太平興國宋真宗大中祥符宋徽宗建中靖國西夏毅宗建嗣寧國天祐垂聖福聖承道惠宗天安禮定崇宗天儀治平天祐民安外國長和偽肅文帝鄭旻天瑞景星大理偽秉義帝明通天聖明白蓮賊馬相圓明大寶
六字號
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惠宗天賜盛禮國慶大理偽宣武帝隆舜貞明承智大同
年號之異
西夏毅宗⿰都蒙詔閣羅鳳贊普鐘偽宣武帝隆聖嵯耶
李雄
華陽國志載雄二號太武晏平無建興玉衡晉書載雄三號建興太武玉衡無晏平今從通鑑所書
李期
李雄改元玉衡其子立復改玉恒衡與恒音相近當時建元之義安在考華陽國志無玉衡有玉恒豈玉衡為期所改而江左傳聞之誤以為雄耶抑或期未嘗改元如五代諸主仍稱先號耶正史不載闕疑可也
劉曜
魏收魏書載曜得黑兎改年太和然紀年太和者石髙祖勒也曜號光福訖年十二無改元太和事當時同國號趙又境土相接傳聞繆戾收因誤書爾
西魏
西魏二主廢帝恭帝俱不改元時初行周禮去年號宇文受禪閔帝復因之
歴代建元類考
上平聲
一東
中元〈漢景帝〉 中平〈漢靈帝〉 中興〈西燕慕容永南齊和帝北魏安定王朗 南唐元宗 渤海成王大華嶼 大理偽宗哀帝舜化貞〉
中和〈唐僖宗〉 中統〈元世祖〉 中大通〈南梁髙祖〉中大同〈南梁髙祖〉
鴻嘉〈漢成帝〉 鴻濟〈新羅真興王〉
隆和〈晉哀帝〉 隆安〈晉安帝〉 隆昌〈南齊欝林王〉隆化〈北齊後主〉 隆緒〈北魏蕭寶寅〉 隆興〈宋孝宗宋趙騐〉隆慶〈明穆宗〉 隆基〈遼髙永昌〉
通聖〈隋曹武徹〉 通乾〈唐髙宗〉 通正〈前蜀髙祖建〉通文〈閩康宗昶〉
同光〈後唐莊宗〉 同慶〈于闐王李天〉
崇寧〈宋徽宗〉 崇福〈西遼承天后〉 崇慶〈金衞王允濟〉崇禎〈明莊烈帝〉
洪武〈明太祖〉 洪熙〈明仁宗〉 洪順〈安南靈𨼆王黎明〉
二冬
龍興〈成公孫述 後趙侯子光 大理景宗政興 大理幽王勸龍晟 宋李子〉
龍飛〈後凉太祖吕光〉 龍升〈夏世祖赫連勃勃〉 龍朔〈唐髙宗〉
龍紀〈唐昭宗〉 龍徳〈後梁均王瑱〉 龍啓〈閩惠宗鏻〉
龍鳳〈宋主韓林兒〉
雍熙〈宋太宗〉 雍寧〈夏崇宗乾順〉
重熙〈遼興宗宗真〉 重和〈宋徽宗〉 重光〈明交阯賊陳擴〉重徳〈廖森〉
四支
綏和〈漢武帝〉
熹平〈漢𢎞農王〉
垂拱〈唐武后〉
熙平〈北魏肅宗詡〉 熙寧〈宋神宗〉
儀鳳〈唐髙宗〉
𢑴㤗〈唐吐蕃〉
六魚
初元〈漢元帝〉 初始〈漢孺子嬰〉 初平〈漢獻帝〉
初厯〈長和偽肅文帝鄭旻〉
居攝〈漢孺子嬰〉
如意〈唐武后〉
七虞
朱雀〈渤海僖王大言義〉
十灰
開皇〈隋髙祖〉 開明〈鄭王世充 大理中宗正淳〉
開耀〈唐髙宗〉 開元〈唐𤣥宗〉 開成〈唐文宗〉
開平〈後梁太祖晃〉 開運〈後晉齊王重貴夏景宗趙曩霄〉
開寶〈宋太祖〉 開泰〈遼聖宗隆緒〉 開禧〈宋寜宗〉
開大〈安南賊黎蒼〉 開慶〈宋理宗〉 開興〈金哀宗守緒〉開熙〈夏後主歸義侯明昇〉
十一真
神爵〈漢宣帝〉 神鳳〈吳大帝權晉張昌〉 神璽〈北凉王業〉
神鼎〈凉建康公吕隆丁零王翟釗〉 神瑞〈北魏太宗嗣〉神䴥〈北魏世祖燾〉 神龜〈北魏肅宗詡〉 神獸〈北魏万侯醜奴〉
神嘉 神功〈唐武后〉 神龍〈唐中宗〉
神冊〈遼太祖億〉 神厯〈遼梁王雅里〉 神武〈安南偽越帝李日尊 大理太祖思平〉
麟嘉〈漢烈宗劉聰 後凉太祖吕光〉 麟徳〈唐髙宗〉
真王〈北魏沃野鎮民破六韓柔元鎮民杜洛周〉 真徳〈夏世祖赫連勃勃〉仁夀〈隋髙祖〉 仁平〈新羅善徳女主徳曼日本〉仁安〈渤海武王大武藝〉仁治〈日本四條院天皇〉
秦興〈隋西秦武帝薛舉〉
淳化〈宋太宗〉 淳熙〈宋孝宗〉 淳祐〈宋理宗〉
人慶〈夏仁宗仁孝〉 人知〈宋雷進〉
十二文
文明〈唐武后〉 文徳〈唐僖宗 大理太祖思平〉
文安〈大理中宗正淳〉 文厯〈日本後掘河院天皇〉 文應〈日本龜山院天皇〉文禄〈今日本〉
十三元
元光〈漢武帝 苻秦竇衡 金宣宗珣〉 元朔〈漢武帝〉
元狩〈漢武帝〉 元鼎〈漢武帝〉 元封〈漢武帝〉
元鳳〈漢昭帝〉 元平〈漢昭帝〉 元康〈漢宣帝晉惠帝〉元延〈漢成帝〉 元夀〈漢哀帝〉 元始〈漢平帝〉
元和〈漢章帝 唐憲宗安南王黎寧〉 元興〈漢和帝 吳歸命侯皓晉安帝 安定國王烏𤣥明〉 元初〈漢安帝〉 元嘉〈漢桓帝劉宋太祖〉元熙〈晉恭帝 漢髙祖劉淵〉元璽〈燕烈祖慕容儁〉 元徽〈劉宋蒼梧王〉元象〈東魏静帝善見〉 元豐〈宋神宗〉 元祐〈宋哲宗〉
元符〈宋哲宗〉 元徳〈夏崇宗乾順〉 元統〈金末耶律塯格 元順帝〉元貞〈元成宗〉 元慶〈日本清和天皇〉 元永〈日本鳥羽院天皇〉元厯〈日本後鳥羽院天皇〉 元久〈日本土御門院天皇〉 元𢎞〈日本〉
元亨〈大理宣宗治興〉
尊聖〈大理楊千真〉
十四寒
端拱〈宋太宗〉 端平〈宋理宗〉 端慶〈安南厲愍王黎誼〉安樂〈隋末凉主李軌〉 安和〈長和偽肅文帝鄭旻日本冷泉天皇〉
安元〈日本髙蒼院天皇〉 安貞〈日本後掘河院天皇〉 安國〈長和偽徳桓帝鄭買嗣〉安定〈大理宣宗智興〉
寛仁〈日本後一條院天皇〉 寛𢎞〈日本〉 寛和〈日本紅夷〉
寛治〈日本〉 寛喜〈日本後掘河院天皇〉 寛元〈日本後嵯峨院天皇〉寛永〈今日本〉
下平聲
一先
先天〈唐𤣥宗〉
天漢〈漢武帝 前蜀髙祖建〉天鳳〈偽新王莽〉 天冊〈吳歸命侯皓一作唐董
昌〉 天璽〈吳歸命侯皓北凉王業〉
天紀〈吳歸命侯皓〉 天監〈南梁髙祖〉 天正〈梁豫章王棟武陵王紀金契丹伊喇阿哈〉 天成〈梁建安公蕭明 一作隋髙開道 後唐明宗 安慶緒 金〉
〈山王子〉 天啓〈梁永嘉王莊 北魏元法僧明熹宗 天完主徐夀輝 南
詔晟豐祐〉 天保〈北齊顯祖洋後梁世宗巋〉
天嘉〈陳世祖蒨〉 天康〈陳世祖蒨〉 天興〈北魏太祖珪劉武周
金哀宗守緒 金蒙古鄂囉貝 勒 安南國黎宗〉 天賜〈北魏太祖珪〉天安〈北魏顯宗𢎞〉 天平〈東魏静帝善見日本聖武天皇〉
天授〈後魏劉獲 唐武后 大理中宗正淳 髙麗太祖王建〉天統〈北魏邢杲北平府主簿永
安元年 夏先主明玉珍 北齊後主緯〉 天建〈北魏莫折念生〉天和〈北周髙祖邕〉 天壽〈隋宇文化及〉 天造〈劉黑闥〉
天明〈宋主輔公祏大理素興〉 天寶〈唐𤣥宗吳越王〉天復〈唐昭宗遼〉 天祐〈唐昭宗 周王張士誠 大理正明〉
天皇〈唐朱泚〉 天福〈後晉髙祖敬瑭 日本後掘河院天皇〉
天會〈北漢孝和帝金太宗晟〉天祚〈吳睿帝溥〉 天徳〈閩福王延政金海陵王亮 金末遼人金山〉 天載〈宋鍾相〉 天贊〈遼太祖億〉
天顯〈遼太祖億〉 天禄〈遼世宗阮〉 天慶〈遼天祚帝延禧 遼渤海
大延琳 夏桓宗純祐日本朱雀天皇〉 天禧〈宋真宗 西遼主珠勒呼〉天嗣〈遼蕭幹〉 天輔〈金太祖旻〉 天眷〈金熙宗亶〉
天泰〈金末布希萬努〉 天順〈明英宗 元幼主喇實晉巴金益都賊楊安兒〉
天〈闕〉 天盛〈夏仁宗仁孝〉 天厯〈元文宗日本〉天聖〈宋仁宗□安南黎季〉天長〈日本清河天皇〉 天元〈日本北元〉
天喜〈日本〉 天政〈日本〉 天應〈長和鄭隆亶安南賊陳
暠〉 天戰〈宋陳萬〉 天威〈金末遼人伊實布〉
天定〈大理興智 天完主徐夀耀〉 天開〈髙麗妖僧妙清〉天冊萬歲〈唐武后〉 天祐垂聖〈夏毅宗諒祚〉天安禮定〈夏惠宗秉常〉天儀治平〈夏崇宗乾順〉天祐民安〈夏崇宗乾順〉天平寶字〈日本孝謙天皇〉天平勝寶〈日本孝謙天皇〉天瑞景星〈長和偽肅文帝鄭旻〉
天開仁夀〈大理神宗智祥〉 天授禮法延祚〈夏景
宗曩霄〉 天賜禮盛國慶〈夏惠宗秉常〉
延平〈漢殤帝 燕慕容麟〉 延光〈漢安帝〉 延康〈漢獻帝 梁王沈徳興元林桂芳 一作林士𢎞〉 延熹〈漢桓帝〉 延熙〈漢安樂公趙海王石
𢎞〉 延載〈唐武后〉 延興〈南齊海陵王北魏髙祖
𢎞〉 延和〈北魏世祖燾唐睿宗〉延昌〈北魏世宗恪〉延慶〈西遼徳宗大石 日本〉延佑〈元仁宗〉 延祥〈髙麗〉
延久〈日本〉 延厯〈日本桓武天皇〉 延長〈日本醍醐天皇〉延應〈日本四條院天皇〉 延初〈秦主苻崇〉 延嗣寧國〈夏毅宗諒祚〉乾明〈北齊濟南王殷〉 乾封〈唐髙宗〉 乾元〈唐肅宗〉
乾符〈唐僖宗〉 乾寧〈唐昭宗〉 乾化〈後梁太祖晃〉乾祐〈後漢髙昺 夏仁宗仁孝〉乾徳〈蜀順正公衍宋太祖〉乾貞〈吳睿帝溥自𣏌蠻〉乾亨〈南漢髙祖龑遼景宗賢〉乾和〈南漢中宗晟〉 乾興〈宋真宗 大理偽敬明帝
素亷〉 乾道〈宋孝宗〉 乾統〈遼天祚帝延禧〉乾定〈夏獻宗徳旺〉
宣政〈北周髙祖邕〉 宣和〈宋徽宗〉 宣光〈元昭宗阿裕爾實哩達喇〉宣徳〈明宣宗〉
燕興〈西燕慕容〉
𤣥始〈北凉太祖沮渠蒙遜〉
金義〈大理清王勸龍晟〉
圓明大寶〈明妖僧馬相〉
二蕭
調露〈唐髙祖〉
昭寧〈漢𢎞農王〉
三肴
交泰〈南唐元宗〉
五歌
河平〈漢成帝〉 河瑞〈漢髙祖劉淵〉 河清〈北齊世祖湛〉和平〈漢宣帝 北魏髙祖濬 凉長寧侯張祚〉
羅平〈唐裘甫 五代越州董昌國號 僧王法思 李接〉
嵯耶〈大理偽宣武帝隆舜〉
六麻
嘉禾〈吳大帝權〉 嘉平〈魏齊王芳 漢烈宗劉聰南凉景王秃髪傉儃〉嘉寧〈漢歸義侯李勢〉 嘉興〈西凉公李歆〉 嘉祐〈宋仁宗〉
嘉泰〈宋寧宗〉 嘉定〈宋寧宗〉 嘉熙〈宋理宗〉
嘉靖〈明世宗〉 嘉承〈日本〉 嘉禄〈日本後掘河院天皇〉
嘉禎〈日本四條院天皇〉 嘉元〈日本〉 嘉厯〈日本〉
嘉會〈大理宣宗智興〉
七陽
陽朔〈漢成帝〉 陽嘉〈漢順帝〉
章和〈漢肅宗〉 章武〈漢昭烈帝〉
光和〈漢靈帝〉 光熹〈漢𢎞農王〉 光熙〈晉惠帝〉
光興〈漢烈宗劉聰〉 光初〈趙主劉曜〉 光夀〈燕烈祖慕容儁〉光始〈漢昭文帝慕容熙〉 光大〈陳臨海王〉 光宅〈唐武后〉
光啓〈唐僖宗〉 光化〈唐昭宗〉 光天〈蜀髙祖建南漢殤帝玢〉光定〈夏神宗遵頊〉 光泰〈安南王陳日曉〉 光順〈安南聖宗黎灝〉光紹〈安南王黎譓〉 光徳〈髙麗光宗〉
皇始〈秦髙祖苻健魏太祖珪〉皇初〈後秦髙祖姚興〉 皇建〈北齊蕭宗演夏襄宗安
全〉 皇泰〈隋恭帝侗〉 皇統〈金熙宗亶〉
皇慶〈元仁宗〉 皇祐〈宋仁宗〉
黄龍〈漢宣帝 吳大帝權 唐子璋〉 黄初〈魏世祖丕〉
黄武〈吳大帝權〉
長樂〈燕中宗慕容盛〉 長夀〈唐武后 大理神武王閣羅鳳〉
長厯〈唐武后 日本朱雀院天皇〉 長慶〈唐穆宗〉
長興〈後唐明宗〉 長徳〈日本一條院天皇〉 長寛〈日本二條院天皇〉長和〈日本〉
昌武〈夏世祖赫連勃勃〉 昌平〈西燕隨〉 昌達〈隋朱粲〉
昌泰〈日本醍醐天皇〉
唐隆〈唐殤帝〉
康定〈宋仁宗〉 康國〈西遼徳宗大石〉 康保〈日本封上天皇〉康平〈日本後冷院天皇〉 康和〈日本掘河院天皇〉 康元〈日本後深草院天皇〉祥興〈宋衞王 元頭陀軍黄華〉
王霸〈唐王巢〉
彰聖嘉慶〈安南李乾徳〉
八庚
庚子〈西凉太祖李暠〉 庚戌〈南宋楊么〉
征和〈漢武帝〉
更始〈漢淮陽王 西燕威帝慕容冲 西秦髙祖乞伏乾歸〉 更興〈北魏汝南王悦〉禎明〈陳後主〉
明政〈隋吳王季子通〉 明徳〈後蜀髙祖知祥 大理主思聰 安南莫登庸 偽昭明帝
素英〉 明道〈宋仁宗〉 明受〈宋太宗旉〉
明正〈大理偽應道帝素順〉明昌〈金章宗〉 明應〈大理偽昭明帝素英〉明啓〈大理偽敬明帝素亷〉明聖〈大理偽昭明帝素英〉明治〈大理偽昭明帝素英〉明通天聖〈大理偽秉義帝素隆〉
貞觀〈唐太宗 夏崇宗乾順〉貞元〈唐徳宗 金海陵王亮〉貞明〈後梁均王瑱〉
貞祐〈金章宗珣 長和偽肅文帝鄭旻〉 貞應〈日本後掘河院天皇〉貞永〈日本後掘河院天皇〉 貞明承智大同〈大理偽宣武帝隆舜〉
鳴鳳〈梁主蕭銑〉
清泰〈後唐潞王〉 清寧〈遼道宗洪基〉
成化〈明憲宗〉
平趙〈前趙巴首句渠知〉 平都〈東魏汾州胡〉 平治〈日本髙倉院天皇〉平定〈明妖賊鋹〉
九青
青龍〈魏烈祖叡 後趙義陽王石鑒 後燕蘭汙〉
寧康〈晉烈宗〉
丁丑〈夏王竇建徳〉
十蒸
興平〈漢獻帝〉 興寧〈晉哀帝〉 興安〈北魏髙帝濬〉興光〈北魏髙祖濬〉 興和〈東魏静帝善見〉 興元〈唐徳宗〉
興定〈金衞王允濟〉 興龍〈金末張致〉 興慶〈交阯賊簡定〉興勝〈明妖賊徐鴻儒〉 興源〈大理趙善政〉
升平〈晉孝宗〉
昇明〈劉宋順帝〉 昇元〈南唐烈祖〉
承聖〈南梁世祖繹〉 承平〈北魏安南王余日本朱雀院天皇〉
承明〈北魏髙祖宏〉 承康〈後凉太祖吕光〉 承光〈夏王赫連昌〉承𤣥〈北凉太祖沮渠蒙遜〉 承安〈金章宗璟 日本髙倉院天皇〉
承保〈日本白河天皇〉 承元〈日本土御門院天皇〉 承久〈日本順徳院天皇〉登國〈北魏太祖珪〉
𢎞始〈後秦髙祖姚興〉 𢎞昌〈南凉景王秃髪傉檀〉 𢎞道〈唐髙宗〉
𢎞治〈明孝宗〉 𢎞長〈日本國山院天皇〉 𢎞安〈日本〉
十二侵
金統〈唐黄巢〉
十三覃
甘露〈漢中宗 魏髙貴鄉公髦 吳歸命侯皓 遼人皇王倍 秦世祖苻堅〉
⿰都〈夏毅宗諒祚〉
炎興〈漢安樂公〉
添元〈明蒙古額森〉
十五咸
咸熙〈魏元帝奐〉 咸寧〈晉世祖 後凉靈帝吕纂〉咸和〈晉顯宗 渤海王大𢑴震〉咸康〈晉顯宗 蜀順正公衍〉咸安〈晉太宗〉 咸亨〈唐髙宗〉
咸通〈唐懿宗〉 咸平〈宋真宗〉 咸淳〈宋度宗〉
咸雍〈遼道宗洪基〉 咸清〈西遼感天后〉
上聲
一董
總章〈唐髙祖〉
二腫
拱化〈夏毅宗諒祚〉
四紙
始元〈漢昭帝 長和偽肅文帝鄭旻〉 始光〈北魏世祖燾〉始平〈柔然佗汗可汗〉 始興〈隋末操天成髙開道〉始建國〈新王莽〉
七麌
武泰〈北魏肅宗詡〉 武定〈東魏静帝善見周世祖毓〉
武平〈北齊温公緯范陽王紹義〉 武成〈北周世宗毓蜀髙祖建
唐李希烈〉 武徳〈唐髙祖〉 武義〈吳宣帝隆演〉
五鳳〈漢宣帝 吳㑹稽王亮 夏王竇建徳〉
普通〈南梁髙祖〉 普嘉〈北魏節愍帝恭〉 普興〈北魏鮮于修禮〉
八薺
啓厯〈宋儂智髙〉
十賄
載初〈唐武后安慶緒〉
十三阮
建元〈漢武帝 秦世祖苻堅〉建始〈漢成帝 晉趙王倫 燕昭文帝慕容熙 燕開封公慕容祥〉建平〈漢 帝 後趙髙祖石勒 西燕慕容瑤 後燕中 慕容盛 南燕世宗慕容徳 北魏京兆王元愉 河西飢胡亞栗斯〉 建世〈漢劉盆子〉 建武〈漢光武帝晉惠帝 晉元帝 後趙太祖石虎 西燕慕容忠 南齊髙宗 北魏北海王顥 成世祖李特〉
建昭〈漢元帝〉 建光〈漢安帝 丁零翟遼〉 建初〈漢章帝 後秦太祖姚萇西凉太祖李暠〉 建寧〈漢靈帝〉 建康〈漢順帝 西晉王保 元〉
〈林桂芳〉 建和〈漢桓帝 南凉康王秃髪利鹿孤〉
建安〈漢獻帝〉 建興〈漢安樂公 吳㑹稽王亮 晉愍帝 成太祖李雄 燕世祖慕容垂 渤海宣王大仁秀〉 建衡〈吳歸命侯皓〉 建昌〈苻秦張琚柔然豆羅伏
抜豆伐可汗〉 建熙〈燕幽帝慕容暐〉 建明〈西燕慕容顗北魏東王
暉 吕苟兒〉 建義〈西秦烈祖乞伏國仁 北魏敬宗子攸 南齊雍道晞 南秦
王楊難當〉 建𢎞〈西秦太祖乞伏熾盤〉 建國〈北魏昭成帝什翼犍〉建徳〈北周髙祖邕〉 建中〈唐徳宗〉 建貞〈唐襄王煴〉
建隆〈宋太祖〉 建炎〈宋髙宗〉 建福〈北遼宣宗淳〉建文〈明惠宗〉 建極〈大理偽景莊帝世隆〉 建久〈日本後鳥羽院天皇〉建仁〈日本土御門院天皇〉 建永〈日本土御門院天皇〉 建厯〈日本順徳院天皇〉建保〈日本順徳院天皇〉 建長〈日本後深草院天皇〉 建治〈日本〉
建武中元〈漢光武帝〉 建中靖國〈宋徽宗〉
本始〈漢宣帝〉 本初〈漢質帝〉
十六銑
顯慶〈唐髙宗〉 顯徳〈後周太祖威〉 顯聖〈唐史朝義〉
顯道〈夏趙元昊〉
十七篠
紹漢〈魏公孫淵〉 紹泰〈南梁敬帝〉 紹聖〈宋哲宗安南黎蒼〉紹興〈宋髙宗 西遼仁宗伊喇〉紹熙〈宋光宗〉 紹隆〈安南聖王陳光昺〉紹寶〈安南漢王陳日燇〉 紹成〈安南黎蒼〉 紹平〈安南太宗黎麟〉
十九皓
寶鼎〈吳歸命侯皓〉 寶應〈唐肅宗〉 寶厯〈唐敬宗〉
寶大〈吳越王錢鏐〉 寶正〈吳越王錢鏐〉 寶元〈宋仁宗〉
寶慶〈宋理宗〉 寶祐〈宋理宗〉 寶勝〈唐袁晁〉
寶龜〈日本光仁天皇〉 寶象〈安南偽越帝陳日尊〉
保定〈北周髙宗邕〉 保大〈南唐元宗 遼天祚帝延禧〉
保寧〈遼景宗賢〉 保安〈日本鳥羽院天皇〉 保延〈日本崇徳天皇〉保元〈日本髙蒼院天皇〉 保和〈大理昭成王晟豐祐〉 保立〈大理主正明〉保天〈大理憲宗正嚴〉
道隆〈大理偽孝義帝祥興〉
二十二養
上元〈唐髙宗 唐肅宗 大理孝恒王異牟尋〉 上願〈梁鮮于琮〉
上徳〈大理主連義〉 上明〈大理主段夀輝〉 上治〈大中國主髙昇大〉養老〈日本院正天皇〉 養和〈日本安徳天皇〉
二十三梗
永光〈漢元帝 劉宋前廢帝〉永始〈漢成帝晉桓𤣥〉 永平〈漢明帝 晉惠帝 北魏世宗恪 王蜀髙祖建 唐李宻〉永元〈漢和帝 南齊東昏侯 凉張茂〉
永初〈漢安帝 劉宋髙祖〉 永寧〈漢安帝 晉惠帝後趙新興王石祇〉
永建〈漢順帝 西凉李恂〉 永和〈漢順帝 晉孝宗 秦主姚𢎞閩惠宗鏻 北凉景王沮渠
牧〉 永嘉〈漢冲帝 晉懐帝大理憲宗段正嚴〉
永興〈漢桓帝 魏主冉閔 北魏太宗嗣 秦世祖苻堅〉 永康〈漢桓帝 晉惠帝 燕烈
宗慕容質 西秦太祖乞伏熾盤 柔然受羅部真〉 永熙〈晉惠帝北魏孝武帝〉永安〈晉惠帝 北魏敬宗子攸 北梁太祖沮渠蒙遜 夏崇宗乾順〉
永昌〈晉元帝唐武后〉 永鳳〈漢髙祖劉淵〉 永𢎞〈西秦主乞伏慕末〉永夀〈漢桓帝〉 永漢〈漢獻帝 南梁劉敬躬〉永明〈南齊世祖〉
永泰〈南齊髙宗唐代宗〉 永定〈陳髙祖〉 永延〈北魏世祖燾日本守平
天皇〉 永隆〈梁主梁師都 閩景宗曦 唐髙宗〉
永徽〈唐髙宗〉 永貞〈唐順宗 大理景宗段正興〉
永樂〈南漢張遇賢 宋方臘明成祖 凉張重華〉 永徳〈渤海定王大元瑜〉
永然〈日本〉 永保〈日本〉 永久〈日本〉
永萬〈日本〉 永厯〈日本髙蒼院天皇〉 永鎮〈今日本〉
景曜〈漢安樂公〉 景初〈魏烈祖叡〉 景元〈魏元帝奐〉
景平〈劉宋營陽王〉 景明〈北魏世宗恪〉 景和〈劉宋前廢帝〉景龍〈唐中宗〉 景雲〈唐睿宗〉 景福〈唐昭宗〉
景徳〈宋真宗〉 景祐〈宋仁宗〉 景定〈宋理宗〉
景炎〈宋端宗〉 景泰〈明代宗〉 景端〈宋儂智髙〉
景統〈安南王黎暉〉
靖康〈宋欽宗〉
二十五有
後元〈漢文帝 漢景帝 漢武帝〉
夀光〈秦主苻生〉 夀隆〈遼道宗洪基〉 夀永〈日本安徳天皇〉
久視〈唐武后〉 久夀〈日本〉 久安〈日本〉
丑平〈隋末郭子和〉
阜昌〈偽齊劉豫〉
去聲
一送
鳳凰〈吳歸命侯皓 凉張大豫 晉李𢎞〉 鳳鳴〈梁主蕭銑〉
鳳厯〈朱梁友珪 大理偽享天帝段智連〉
二宋
統和〈遼聖宗隆緒〉 統元〈安南偽恭帝黎懬〉
四寘
地節〈漢宣帝〉 地皇〈新王莽〉
義熙〈晉安帝〉 義嘉〈劉宋晉安王子勛〉 義和〈北凉太祖沮渠蒙遜〉義寧〈隋恭帝〉
至徳〈陳後主唐肅宗〉 至道〈宋太宗〉 至和〈宋仁宗〉
至寧〈金衞王允濟〉 至元〈元世祖元順帝〉 至大〈元武宗〉
至治〈元英宗〉 至順〈元文宗〉 至正〈元順帝〉
嗣聖〈唐中宗〉
致和〈元泰定帝〉 致治〈大理主思良〉
治平〈宋英宗 天完主徐夀輝〉治様〈日本〉 治象〈日本〉
治承〈日本髙蒼院天皇〉
利貞〈大理宣宗智興〉
九泰
泰始〈晉世祖 劉宋太宗 趙廣〉 泰豫〈劉宋太宗〉
泰常〈北魏太宗嗣〉 泰和〈金章宗瑛〉 泰定〈元泰定帝明陳鑑湖〉泰昌〈明光宗〉 泰貞〈安南肅宗黎敬〉 泰寧〈安南李乾徳〉太和〈魏烈祖叡 漢歸義侯李勢 晉海西公 北魏髙祖宏 後趙髙祖石勒 唐文宗 吳睿帝溥新羅真徳女主安南王黎睿〉太元〈吳大帝權 晉烈宗 凉張駿〉
太平〈吳㑹稽王亮 晉趙厥 北燕太祖馮䟦 南凉敬帝 柔然伏古敦 隋楚主林士𢎞 遼聖宗隆緒 宋李婆備〉 太康〈晉世祖 遼道宗洪基〉太熙〈晉中宗北燕馮𢎞〉太安〈晉惠帝 北魏髙宗濬 後凉吕光 柔然俟其伏代庫者〉太興〈晉中宗北燕馮𢎞〉太寧〈晉肅宗 北齊世祖湛〉太上〈南燕主慕容超〉 太武
太初〈秦太宗苻登 劉宋太子劭 南凉太祖秃髪烏孤 西秦髙祖乞伏乾歸〉
太始〈南梁侯景 梁張𤣥靚渤海簡王大明忠〉 太清〈南梁髙祖凉張天錫〉太昌〈北魏孝武帝脩〉 太建〈陳髙宗〉 太極〈唐睿宗〉
太初元將〈漢哀帝〉 太平真君〈北魏世祖燾〉太平興國〈宋太宗〉大亨〈晉安帝〉 大安〈秦哀平帝苻丕 後凉太祖吕光 遼道宗洪基 金衞王允濟 夏惠宗秉常〉 大明〈劉宋世祖〉 大興〈北燕昭成帝馮𢎞 渤海
文王欽茂〉 大同〈南梁髙祖 遼太宗徳光〉大通〈南梁髙祖北周静帝闡〉大寶〈梁太宗 南漢主劉鋹 明蔡伯貴大理景宗正興 日本文王天皇〉
大定〈後梁中宗金世宗雍〉 大徳〈梁交阯李賁 西夏崇宗乾順 元成帝〉
大統〈西魏文帝寶炬〉 大成〈周宣帝贇〉 大象〈北周静帝闡〉大業〈隋煬帝〉 大世〈隋劉迦論〉 大足〈唐武后〉
大厯〈唐代宗〉 大中〈唐宣宗〉 大順〈唐昭宗〉
大觀〈宋徽宗〉 大慶〈夏景宗曩霄仁宗仁孝〉大義〈漢主陳友諒〉
大治〈日本〉 大正〈安南莫方瀛〉 大明〈大理楊千真〉大中祥符〈宋真宗〉
會昌〈唐武宗〉 會同〈遼太宗徳光〉
十二震
順義〈吳睿帝溥〉 順天〈唐史思明 董昌 金郝定 安南太祖黎利〉
進通〈唐王摩沙〉
十四願
萬厯〈明神宗〉 萬歲通天〈唐武后〉
十五翰
漢安〈漢順帝〉 漢復〈隗囂〉 漢昌〈漢少帝〉
漢興〈漢中宗李夀〉
贊普鐘〈大聖神武王閣羅鳳〉
十六諫
晏平〈成太宗李雄〉
十七霰
見龍〈大理孝怛王異牟尋〉
十九效
孝建〈劉宋世祖〉 孝昌〈北魏肅宗詡〉 孝基〈北魏北海王元顥〉孝治〈大理偽肅文帝鄭旻〉
二十二禡
化順〈宋王均〉
二十三様
廣運〈後梁莒公琮 北漢彭城王繼元夏景宗曩霄 大理憲宗段正嚴〉
廣徳〈唐代宗 大理段思聰〉廣明〈唐僖宗 大理偽昭明帝素英〉
廣政〈後蜀後主昶〉 廣順〈後周太祖威〉 廣安〈魏葛榮 大理主段連義〉廣初〈吳越王錢鏐〉
二十四敬
竟寧〈漢元帝〉 更興〈北魏海南王悦〉
正始〈魏齊王芳 北魏世祖恪 北燕惠懿帝髙雲北史蠻傳東荆州蠻樊素安反號正始元年〉
正光〈魏髙貴鄉公髦北魏肅宗詡〉 正平〈北魏世祖燾梁蕭正徳〉正隆〈金海陵王亮〉 正大〈金哀宗守緒〉 正徳〈夏崇宗乾順明武宗〉正統〈明英宗〉 正厯〈渤海康王大嵩鄰日本髙倉院天皇〉
正治〈大理偽聖徳帝素貞日本土御門院天皇〉 正嘉〈日本後深草院天皇〉
正元〈日本後深草院天皇〉 正應〈日本〉 正和〈日本〉
正豐〈髙麗〉 正法〈宋李合茂雷進〉
政和〈宋徽宗〉 政安〈大理世宗思亷〉 政徳〈大理世宗思亷〉聖厯〈唐武后〉 聖君〈元孝魏文時司馬小君〉聖武〈唐安禄山〉
聖徳〈大理主思聰〉 聖元〈安南黎季〉 聖明〈大理素興〉
慶厯〈宋仁宗〉 慶元〈宋寧宗〉 慶長
盛明〈大理景宗段正興〉 盛徳〈大理宣宗智興〉
二十五徑
勝光〈夏主赫連定〉
證聖〈唐武后〉
應順〈後唐閔帝〉 應厯〈遼穆宗璟〉 應天〈唐史思明朱泚 劉守光 夏襄宗安全〉 應運〈宋蜀李順〉 應保〈日本〉
入聲
一屋
福聖承道〈夏毅宗諒祚〉
二沃
玉衡〈成太宗李雄〉 玉恒〈成卭都公李期〉
四質
日新〈大理憲宗段正嚴〉
十一陌
白雀〈後秦太祖姚萇〉 白龍〈南漢髙祖龑〉 白烏〈隋向海明〉
白雉〈日本孝徳天皇〉 白龜〈日本聖武天皇〉
赤烏〈吳大帝權〉 赤符〈元朱光卿〉
石平〈北魏稽胡劉没鐸〉
十二錫
厯仁〈日本四條院天皇〉
十三職
徳昌〈北齊安徳王延宗〉 徳興〈北遼蕭徳妃〉 徳祐〈宋少帝〉
徳夀〈漢歸義侯陳理〉 徳勝〈明劉千斤〉
黑龍〈苻秦張育〉
得聖〈宋王則〉
十七洽
法輪〈隋髙曇晟〉
歴代建元考卷一
<史部,政書類,儀制之屬,歷代建元考>
欽定四庫全書
歴代建元考卷二 秀水鍾淵映撰前編
盤古氏一曰渾敦氏首出御世
天皇氏繼盤古氏以治一姓十三人兄弟各一萬八千歲始制干支
地皇氏繼天皇氏以治一姓十一人兄弟各一萬八千歲始定三辰分晝夜以三十日為一月
人皇氏繼地皇氏以治一姓九人兄弟合四萬五千六百歲自天皇氏至此為九頭紀説見春秋緯
鉅靈氏 句疆氏 譙明氏 涿光氏 鉤陣氏 黄神氏 𤝙神氏 犂霛氏 大騩氏 騩氏 弇兹氏 泰逢氏 冉相氏 蓋盈氏 大敦氏 靈陽氏巫常氏 泰壹氏 空桑氏 神民氏〈一曰神皇氏〉 倚
帝氏 次民氏 以上二十二氏為循蜚紀
辰放氏〈傳四世〉 蜀山氏〈蜀國肇自人皇其始蠶叢柏獲魚鳬三君各數百歲號蜀山氏最後禪位鼈靈號望帝者即其後也〉 豗傀氏〈傳六世〉 渾沌氏〈傳七世〉 東户氏〈傳十七世〉 皇覃氏〈傳七世〉 啓統氏〈傳三世〉 吉夷氏〈傳四世〉 几蘧氏 狶韋氏〈傳四世〉 有巢氏〈傳二世〉 燧人氏〈傳八世〉 庸成氏〈傳八世〉 以上十三氏為因提紀
太昊伏羲氏風姓生于成紀以木徳繼天而王都于陳緯書伏羲氏以建寅為正在位百五十年崩
史皇氏〈名頡一曰蒼帝〉 柏皇氏 中央氏〈一曰中皇氏〉 大庭氏〈一曰朱顔氏〉 栗陸氏 昆連氏〈一曰驪連氏〉 焱 氏 泰氏 成鳩氏 素皇氏 内耑氏 軒轅氏 赫胥氏葛天氏 尊盧氏 祝融氏〈一曰赤帝〉 昊英氏〈一曰子英氏〉有巢氏 朱襄氏〈一曰子襄氏〉 陰康氏 無懐氏宋張栻曰外紀伏羲之後有女皇柏皇中央大庭栗陸昆連混沌赫胥尊盧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陰康無懐凡十有五氏相繼為天子而後神農氏作及考伏羲命官十五氏多與焉則是皆佐伏羲之臣也四明陳牼謂軒轅祝融或當在太昊前餘合繫太昊後又疑為當時各君一方如後世諸侯之國者未知孰是姑雜考諸家所紀附于伏羲後云
女皇氏太昊氏女弟名媧時共工氏為亂討誅之以木徳王在位百三十年崩共工氏名康回為女媧氏所滅炎帝神農氏姜姓起于烈山以火徳代伏羲氏治天下都陳遷曲阜緯書神農氏以建丑為正在位百四十年崩于長沙之茶鄉
帝臨魁神農子在位八十年
帝承臨魁子在位六十年
帝明帝承之子在位四十九年
帝宜〈一曰帝直〉帝明之子在位四十年
帝來〈一曰帝克〉帝宜之子在位四十八年
帝裏〈一曰帝居〉帝來之子在位四十三年
帝榆罔帝裏之曾孫帝嗣位後其臣蚩尤作亂徙居涿鹿五十五年諸侯尊軒轅氏為天子降封帝于潞神農氏亡以上為禪通紀自黄帝以下至周為疏仡紀黄帝有熊氏曰軒轅姓公孫有熊國君少典之子生于軒轅之丘嗣為諸侯討殺蚩尤于涿鹿遂即天子位以土徳王始作甲子制厯象緯書黄帝以建子為正在位百十年丙午崩
少昊金天氏名摯曰𤣥囂黄帝之子或曰黄帝子青陽氏之子别為己姓丁未繼黄帝以金徳王天下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庚午崩
有鴻氏名休黄帝子别為僖姓黄帝崩嗣立在位四十七年而崩葬于雍愚按諸書俱以少昊承黄帝有鴻氏載見别紀四明陳牼附注列于黄帝之後因録以傳疑焉
顓頊髙陽氏黄帝之孫父曰昌意别為姬姓辛未以水徳王天下都帝丘作厯象以建寅月為厯元在位七十八年戊子崩
按伏羲之後有軒轅氏以制乘車而名乃黄帝亦曰軒轅世遂訛為一人不知實則一號名不相蒙也又漢孔安國序書以伏羲神農黄帝為三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唐司馬貞遂以太昊女媧神農為三皇且復載天皇地皇人皇之説二説不同而朱子獨從孔説云
宋王應麟玉海黄帝五始文曰春秋正義春秋緯稱黄帝受圖有五始説公羊傳云元者氣之始春者四時之始王者受命之始正月者政教之始公即位者一國之始春秋緯云黄帝坐于扈閣鳳凰銜書致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謂此五事
帝嚳髙辛氏黄帝之曾孫𤣥囂之孫蟜極之子己丑以木徳王天下在位七十年戊戌崩
帝摯髙辛之子以戊戌嗣立在位五年諸侯廢之帝堯陶唐氏祁姓曰放勲帝嚳之子初侯于陶改封唐故曰陶唐以甲辰即天子位都平陽以火徳王定閏法在位七十二載乙卯禪于舜癸未崩
帝舜有虞氏姚姓曰重華髙陽氏之後父曰瞽瞍以帝堯七十二載乙卯攝行天子事二十八載丙戌始代堯踐帝位以土徳王都蒲坂丁巳禪于禹十有七載癸酉崩在位五十載
夏〈姒姓〉
后禹顓頊之孫鯀之子治水有功以丁巳受舜禪癸酉舜崩避于陽城丙子始即位改元以金徳王都安邑改載為歲癸未崩于會稽在位六十九歲
竹書紀年元年頒夏時于邦國
后啓禹之子以甲申嗣立九歲壬辰崩
后太康啓子以癸巳嗣立二十九歲辛酉畋于洛為有窮后羿所距崩于陽夏
后仲康太康弟以壬戌嗣立十三歲甲戌崩
后相仲康子以乙亥嗣立八歲寒浞殺羿二十七歲辛丑寒浞使其子澆弑于帝丘
寒浞以辛丑弑后相簒夏四十年壬午為夏故臣靡所滅
后少康相子以壬午滅浞嗣立二十二歲癸卯崩后杼少康子以甲辰嗣立十七歲庚戌崩
后槐杼子以辛酉嗣立二十六歲丙戌崩
后芒槐子以丁亥嗣立十八歲甲辰崩
后泄芒予以乙巳嗣立十六歲庚申崩
后不降泄子以辛酉嗣立五十九歲遜位于弟扃又十歲崩
竹書曰三代之世内禪惟不降實有聖徳
后扄不降弟以庚申嗣立二十一歲庚辰崩
后厪扃子以辛巳嗣立二十一歲辛丑崩
后孔甲厪子以壬寅嗣立三十一歲壬申崩
后臯孔甲子以癸酉嗣立十一歲癸未崩
后發臯子以甲申嗣立十九歲壬寅崩
后履癸是為桀以癸卯嗣立五十三歲乙未以失道為殷湯所伐放居南巢夏后氏亡
右夏一十七世四百四十一年内寒浞簒位四十年始甲戌訖乙未竹書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歴歲四百七十一年起壬子終壬戌其所載甲子厯數與史多異蓋戰國史氏之繆也
殷〈子氏〉
湯名履契之十四世孫商侯癸之子以夏后癸戊寅嗣為諸侯十七載以乙未滅夏即天子位以水徳王都亳改夏建寅正以十二月為歲首歲曰祀三十祀丁未崩宋胡氏皇王大紀論曰古史不載湯改元獨劉道原載之非其實也夫人君即位之一年謂之元年一定而不可易也成湯之元立于桀之三十五載矣其所以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師爰革夏正本是而為之者也又可改乎元者義之所存非若一二之為數也後世以元為數而不知其義如漢武之初年曰建元元年既曰元年則元既建矣又曰建元豈不贅乎後又因事别建年號失其義矣如人君知此義而體之則元原于一豈至如是紛紛乎
太宗太甲名至成湯太子太丁之子以戊申嗣立三十三祀庚辰崩
愚按竹書太甲之前有外丙名勝在位二年仲壬名庸在位四年蓋泥于孟子之文而不知古人以歲為年非謂踐阼之厯數也至云伊尹簒位為太甲所殺則又誕而不經矣
沃丁名絢太甲子以辛巳嗣立二十九祀己酉崩太庚名辨沃丁弟以庚戌嗣立二十五祀甲戌崩小甲名髙太庚子以乙亥嗣立十七祀辛卯崩
雍己名佃小甲弟以壬辰嗣立十二祀癸卯崩
中宗太戊名宻雍巳弟以甲辰嗣立七十五祀戊午崩仲丁名莊太戊子以己未嗣立遷都囂十三祀辛未崩外壬名𤼵仲丁弟以壬申嗣立十五祀丙戌崩
河亶甲名整外壬弟以丁亥嗣立徙都相九祀乙未崩祖乙名滕河亶甲子以丙申嗣立徙都耿復徙邢十九祀甲寅崩
祖辛名旦祖乙子以乙卯嗣立十八祀庚午崩
沃甲名踰祖辛弟以辛未嗣立二十五祀己未崩祖丁名新祖辛子以丙申嗣立三十二祀丁卯崩南庚名更沃甲子以戊辰嗣立二十五祀壬辰崩陽甲名和祖丁子以癸巳嗣立七祀己亥崩
盤庚名旬陽甲弟以庚子嗣立遷都殷改國號曰殷二十八祀丁卯崩
小辛名頌盤庚弟以戊辰嗣立二十一祀戊子崩小乙名斂小辛弟以己丑嗣立二十八祀丙辰崩髙宗武丁名昭小乙子以丁巳嗣立五十九祀乙卯崩祖庚名曜武丁子以丙辰嗣立七祀壬戌崩
祖甲名載祖庚弟以癸亥嗣立三十三祀乙未崩廩辛名先祖甲子以丙申嗣立六祀辛丑崩
庚丁名囂廪辛弟以壬寅嗣立三十一祀壬戌崩武乙名瞿庚丁子以癸亥嗣立徙居河北四祀丙寅崩太丁名托武乙子以丁卯嗣立三祀己巳崩
帝乙名羡太丁子以庚午嗣立三十七祀丙午崩帝辛名受帝乙子是為紂以丁未嗣立無道三十三祀己卯周武王來伐戰敗自燔死殷亡
右殷二十八世六百四十五年始丁未訖己卯漢書律厯志自伐桀至武王伐紂六百二十九歲又曰殷世繼嗣三十一王六百二十九歲蓋并外丙仲壬數之而更縮其年誤也
周〈姬氏〉
武王𤼵后稷十六世孫文王昌之子以商紂二十一祀丁卯嗣西伯位己卯滅紂即天子位以火徳王都鎬改殷建丑正以十一月為歲首祀曰年七年乙酉崩〈戴記世子篇武王九十三歲而終竹書紀年曰武王五十四〉
成王誦武王子以丙戌嗣立三十七年壬戌崩
康王釗成王子以癸亥嗣立二十六年戊子崩
昭王瑕康王子以己丑嗣立五十一年己卯崩于漢水穆王滿昭王子以庚辰嗣立五十五年甲戌崩
共王繄扈穆王子以乙亥嗣立十二年丙戌崩
懿王囏共王子以丁亥嗣立二十五年辛亥崩
孝王辟方共王弟以壬子嗣立十五年丙寅崩
夷王燮懿王子以丁卯嗣立十六年壬午崩
厲王胡夷王子以癸未嗣立三十七年無道為國人所逐出奔彘周召二伯行政謂之共和十五年癸酉崩于彘
按史記周召二伯行政謂之共和而竹書紀年以為共伯和攝行天子事宣王立和歸國有至徳尊之不喜廢之不怒逍遙得志于共山之首由前言之若後世改元者然由後言之則一人也然考周以甸侯執政者周召而外惟尹氏毛氏諸族若共國則水經注以為即河内共縣國逺而微必無綜攝大權之理前説近之
宣王静厲王子以甲戌嗣立四十六年己未崩
幽王宫湼宣王子以庚申嗣立無道十一年庚午為犬戎所弑
平王宜臼幽王子以辛未嗣立遷都于洛是為東周五十一年辛酉崩
桓王林平王孫以壬戌嗣立二十三年甲申崩
莊王佗桓王子以乙酉嗣立十五年己亥崩
僖王胡齊莊王子以庚子嗣立五年甲辰崩
惠王閬僖王子以乙巳嗣立二十五年己巳崩
襄王鄭惠王子以庚午嗣立三十二年壬寅崩
頃王壬臣襄王子以癸卯嗣立六年戊申崩
匡王班頃王子以己酉嗣立六年甲寅崩
定王瑜匡王弟以乙卯嗣立二十一年乙亥崩
簡王夷定王子以丙子嗣立十四年己丑崩
靈王泄心簡王子以庚寅嗣立二十七年丙辰崩景王貴靈王子以丁巳嗣立二十五年辛巳崩悼王猛立為王子朝所弑晉逐子朝立敬王
敬王丐景王子以壬午嗣立四十四年乙丑崩
元王臣敬王子以丙寅嗣立七年壬申崩
貞定王介元王子以癸酉嗣立二十七年庚子崩太子哀王去疾立弟叔弑而代之是為思王尋為其弟少隗所弑
考王少隗以辛丑嗣立十五年乙卯崩
威烈王午考王子以丙辰嗣立二十四年己卯崩安王驕威烈王子以庚辰嗣立二十六年乙巳崩烈王喜安王子以丙午嗣立七年壬子崩
顯王扁烈王弟以癸丑嗣立四十八年庚子崩
慎靚王定顯王子以辛丑嗣立六年丙午崩
赧王延慎靚王子以丁未嗣立五十九年乙巳為秦所攻盡獻其邑三十六于秦是歲王崩
東周君貞定王子河南桓公揭之後東周惠公班之子赧王崩後七年壬子為秦所滅周遂不祀
右周三十七世八百六十七年東周君七年
秦
始皇帝政其先柏翳之後非子封于秦傳二十八世至惠文王始稱王惠文王卒武王立武王卒昭襄王立五十一年滅周又五年卒孝文王立三日卒子楚立是為莊襄王莊襄王二年庚子滅東周以甲寅卒所取吕不韋姬子嗣立為王二十六年庚辰盡滅六國稱始皇帝改周正用十月為歲首三十七年辛卯東巡崩于沙丘二世皇帝胡亥始皇少子以壬辰嗣立是年山東兵起三年甲午為趙髙所弑立其兄子嬰明年沛公入關子嬰降秦滅
右秦并天下二世一十五年
歴代建元考卷二
欽定四庫全書
歴代建元考卷三 秀水鍾淵映撰春秋戰國諸侯考
魯
姬姓侯爵周封元公旦之子伯禽都曲阜
魯公伯禽〈五十二年〉 考公酋〈四年〉 煬公熙〈六年〉
幽公宰〈十四年〉 魏公㵒〈漢書律厯志作徹公五十二年〉
厲公擢〈三十七年〉 獻公具〈三十二年〉 真公濞〈三十年〉
武公敖〈九年〉 懿公〈九年〉 伯御〈十二年〉
孝公稱〈二十七年〉 惠公弗湼〈四十六年〉 隠公姑息〈入春秋十一年〉桓公軌〈十八年〉 莊公同〈三十二年〉 閔公啓方〈二年〉僖公申〈三十三年〉 文公興〈十八年〉 宣公倭〈十八年〉成公黑肱〈十八年〉 襄公午〈三十一年〉 昭公稠〈三十二年〉定公宋〈十五年〉 哀公蔣〈二十七年〉 悼公寧〈三十七年〉元公嘉〈二十一年〉 穆公顯〈三十三年〉 共公奮〈二十二年〉康公毛〈九年〉 景公匽〈二十九年〉 平公旅〈三十二年〉湣公賈〈二十三年〉 頃公讐〈二十四年為楚所滅〉
右魯凡三十四世八百六十七年起周成王元年丙戌訖秦莊襄王壬子
齊
姜姓侯爵周以封太公望都營丘
太公望 丁公伋 乙公得
癸公慈母 哀公不辰 胡公静
獻公山〈九年〉 武公夀〈二十六年〉 厲公無忌
文公赤〈十三年〉 成公説〈九年〉 莊公購〈六十四年〉僖公禄父〈三十三年〉 襄公諸兒〈十二年〉 桓公小白〈四十三年〉孝公昭〈十年〉 昭公潘〈十九年〉 懿公商人〈四年〉惠公元〈十年〉 頃公無野〈十七年〉 靈公環〈二十八年〉莊公光〈六年〉 景公杵臼〈五十八年〉 安孺子荼〈一年〉悼公陽生〈四年〉 簡公壬〈四年〉 平公驁〈二十五年〉宣公積〈五十一年〉 康公貸〈十九年田和列為諸侯二十六年卒姜氏絶〉右齊凡二十九世七百四十四年始周武王己卯訖安王壬寅
晉
姬姓侯爵周成王封其弟虞于唐侯燮徙晉始改曰晉
唐叔虞 晉侯夑 武侯寧族
成侯服人 厲侯福 靖侯宜臼〈十八年〉僖侯司徒〈十八年〉 獻侯籍〈十一年〉 穆侯弗生〈二十七年〉
殤叔〈三年〉 文侯仇〈三十五年〉 昭侯伯〈七年〉
孝侯平〈十五年〉 鄂侯郄〈六年〉 哀侯光〈九年〉
小子侯〈四年〉 翼侯緡〈二十八年為曲沃武公所滅代有晉國〉
曲沃桓叔成師〈穆侯子〉 莊伯鱓
宋林堯叟春秋世系曰成師之後傳曲沃莊伯莊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魯隠公之元年正月也蓋用夏正不唯改元又改厯矣
武公稱〈曲沃莊伯子立曲沃二十三年代晉一年〉 獻公佹諸〈二十六年〉惠公夷吾〈十四年〉 懐公圉〈一年〉 文公重耳〈九年〉襄公讙〈七年〉 靈公夷臯〈十四年〉 成公黑臀〈七年〉景公孺〈十九年〉 厲公州蒲〈八年〉 悼公周〈十五年〉平公彪〈二十六年〉 昭公夷〈六年〉 頃公去疾〈十四年〉定公午〈三十七年〉 出公鑿〈十七年〉 哀公驕〈十八年竹書作敬公〉幽公柳〈十八年〉 烈公止〈二十七年〉 孝公頎〈十七年竹書作桓公〉靖公俱酒〈二年韓魏趙三分其地廢為家人晉遂絶〉
右晉自唐叔至侯緡十七世又武公以後二十一世共七百四十二年起周成王甲午訖安王乙巳
秦
嬴姓伯爵出自帝顓頊至柏翳賜姓嬴周孝王封翳十九世非子于秦為附庸號秦嬴傳六世襄公以兵救周有功遂列為諸侯
秦嬴〈四十年〉 秦侯〈十年〉 公伯〈二年〉
秦仲〈二十三年〉 莊公〈四十四年〉 襄公〈十二年〉
文公〈五十年〉 寧公〈十二年〉 出子〈六年〉
武公〈二十年〉 徳公〈二年〉 宣公〈十二年〉
成公〈四年〉 穆公任好〈二十九年〉 康公罃〈十二年〉共公和〈五年〉 桓公榮〈二十七年〉 景公后〈四十年〉
哀公〈三十六年〉 惠公〈十年〉 悼公〈十四年〉
共公〈三十四年〉 躁公〈十四年〉 懐公〈四年〉
靈公〈十三年〉 簡公悼子〈十六年〉 惠公〈十三年〉
出公〈二年〉 獻公師隰〈二十四年〉 孝公渠梁〈二十四年〉惠文王駟〈十四年稱王更為元年又十四年薨〉
秦本紀惠文君十四年更為元年
武王蕩〈四年〉 昭襄王稷〈五十六年其五十一年滅周〉
孝文王柱〈一年〉 莊襄王楚〈四年薨取吕不韋姬子政立是為始皇并有天下〉右秦三十世為諸侯五世稱王又稱帝二世而滅共六百九十年起周孝王甲子訖秦二世甲午
楚
芊姓子爵出自顓頊孫祝融十二世鬻熊事周文王成王封其曾孫熊繹于楚蠻居丹陽
熊繹 熊艾 熊䵣
熊勝 熊 熊渠
熊摯紅 熊延 熊勇〈十年〉
熊嚴〈十年〉 熊霜〈六年〉 熊狥〈二十二年〉
熊咢〈九年〉 若敖熊儀〈二十七年〉 霄敖熊坎〈六年〉蚡冒熊㫬〈十七年〉 文王熊貲〈十三年〉 武王熊通〈四十四年〉堵敖熊囏〈五年〉 成王頵〈四十年〉 穆王商臣〈十二年〉莊王旅〈二十三年〉 共王審〈三十一年〉 康王招〈十五年〉郟敖麋〈三年〉 靈王䖍〈十一年〉 平王居〈十三年〉昭王軫〈二十七年〉 惠王章〈五十七年〉 簡王中〈二十四年〉聲王當〈六年〉 悼王疑〈二十七年〉 肅王臧〈十一年〉
宣王良夫〈三十年〉 威王商 懐王槐〈三十年〉頃襄王横 考烈王完〈二十五年〉 幽王煜〈十年〉
哀王郝 王負芻〈五年為秦所滅滅後十五年而懐王孫心立自民間為楚義帝卒以滅秦〉
右楚四十世二十五世稱王凡八百九十三年始周成王丙戌訖秦始皇戊寅史記楚世家熊渠卒子熊摰紅立而左氏傳夔子對楚人曰我先君熊摰有疾神弗赦而自竄於夔吾是以失楚則摰紅别封於夔不得為楚嗣眀矣春秋三傳唯左氏最後出史遷不及考証也
宋
子姓公爵周封殷帝乙之元子啓為成湯後
微子啓 微子衍 宋公稽
丁公申 湣公共 煬公熙
厲公鮒祀 僖公舉〈二十八年〉 惠公覸〈三十年〉
哀公〈元年〉 戴公〈三十四年〉 武公司空〈十八年〉宣公力〈十九年〉 穆公和〈九年〉 殤公與夷〈十年〉莊公馮〈十九年〉 閔公捷〈十年〉 桓公御說〈三十一年〉襄公兹父〈十四年〉 成公王臣〈十七年〉 昭公杵臼〈九年〉文公鮑〈二十二年〉 共公瑕〈十三年〉 平公成〈四十四年〉元公佐〈十五年〉 景公頭曼〈六十四年〉 昭公得〈四十七年〉悼公購繇〈八年〉 休公田〈二十三年〉 辟公〈三年竹書作桓公〉君剔成〈四十一年〉 康王偃〈四十七年為齊與楚魏所滅〉
右宋三十二世八百二十八年起周成王戊子訖赧王乙亥
衞
姬姓侯爵周武王以封同母弟封
康叔封 康伯牟 考伯
嗣伯 厙伯 靖伯
員伯 頃侯〈十三年〉 僖侯〈四十二年〉
共伯餘 武公和〈五十五年〉 莊公〈二十三年〉桓公完〈十六年〉 宣公晉〈十九年〉 惠公朔〈三年〉
黔牟〈八年〉 惠公〈復位二十年〉 懿公赤〈九年〉
戴公申〈元年〉 文公燬〈二十五年〉 成公鄭〈三十五年〉穆公遫〈十一年〉 定公咸〈十二年〉 獻公衎〈十三年奔齊〉殤公剽〈十一年〉 獻公〈復位三年〉 襄公惡〈九年〉
靈公元〈四十二年〉 出公輒〈十二年出奔〉 莊公蒯瞶〈二年〉出公〈復位二年奔越〉 悼公黚〈五年〉 敬公弗〈十九年〉昭公糾〈六年〉 懐公亹〈十一年〉 慎公頺〈四十二年〉聲公訓〈十一年〉 成侯速〈二十九年〉 平侯〈八年〉
嗣君〈四十二年〉 懐君〈三十一年〉 元君〈二十五年〉
君角〈二十一年秦二世廢為庶人衞祀始絶〉
右衞三十九世九百五年起周武王庚辰訖秦二世壬辰
陳
媯姓侯爵周封舜後滿以備三恪
胡公滿 申公犀侯 相公臯羊
孝公突 慎公圉戎 幽公宰〈二十三年〉僖公孝〈三十六年〉 武公靈〈十五年〉 夷公説〈三年〉
平公燮〈二十三年〉 文公圉〈十年〉 桓公鮑〈三十八年〉厲公躍〈七年〉 莊公林〈七年〉 宣公杵臼〈四十五年〉穆公欵〈十六年〉 共公朔〈十八年〉 靈公平國〈十五年〉成公午〈三十年〉 哀公溺〈三十四年卒楚滅陳〉惠公吳〈陳滅五年為楚所立
在位二十八年〉 懐公柳〈四年〉 閽公越〈二十四年為楚滅滅而厲公子完之後執政于齊後卒代有齊國〉
右陳二十三世六百四十四年中絶五年始周武王己卯訖敬王癸亥
𣏌
姒姓侯爵周封東樓公以為禹後
東樓公 西樓公 題公
謀娶公 武公〈四十七年〉 靖公〈二十三年〉
共公〈八年〉 惠公〈十八年〉 成公〈十八年〉
桓公姑容〈七十年〉 孝公匄〈十七年〉 文公益姑〈十四年〉平公郁釐〈十八年〉 悼公成〈十二年〉 𨼆公乞
僖公過〈十九年〉 閔公維〈十五年〉 哀公閼路〈十年〉出公敕〈十二年〉 簡公春〈一年為楚滅〉
右𣏌二十世六百七十九年始周武王己卯訖貞定王丙申
宋林堯叟春秋括例曰杜氏年表武公十二年入春秋至僖公二十三年始載𣏌成公卒弟桓公姑容立而考之史記自武公靖公共公徳公至桓公姑容立共九十六年而無成公一代世本譙周索隠徐廣所説又云惠公生成公桓公名有互異又如春秋隠四年伐𣏌桓三年來朝三年會𣏌莊二十五年伯姬歸𣏌並不載何公今但當以左傳所載桓公及杜氏年表為正可也
曹
姬姓伯爵周武王以封弟振鐸
曹叔振鐸 太伯脾 仲君平
宫伯侯 孝伯雲 夷伯喜〈三十年〉幽伯疆〈九年〉 戴伯蘇〈三十年〉 惠伯雉〈三十六年〉穆公武〈三年〉 桓公終生〈五十五年〉 莊公射姑〈三十一年〉僖公覊〈九年〉 昭公班〈九年〉 共公襄〈三十五年〉文公夀〈二十三年〉 宣公廬〈十七年〉 成公負芻〈二十三年〉武公勝〈二十年〉 平公須〈四年〉 悼公午〈九年〉
靖公露〈四年〉 伯陽〈十五年〉
右曹二十三世六百三十六年始周武王己卯訖敬王甲寅按系本及春秋傳悼伯卒弟露立諡靖公而史記世家年表悼之後有聲公名野隠公名通考其年次與傳不合蓋史氏之誤也
蔡
姬姓侯爵周武王以封弟叔度度作亂遷死周公復封其子胡
蔡仲胡 蔡伯荒 宫侯
厲侯 武侯 夷侯〈二十八年〉
僖侯肇〈四十八年〉 共侯興〈二年〉 戴侯〈十年〉
宣公考父〈三十五年〉 桓公封人〈二十年〉 哀侯獻舞〈二十年〉穆公肹〈二十九年〉 莊公甲午〈三十四年〉 文公申〈二十年〉景公固〈四十九年〉 靈公般〈十二年為楚滅〉 平公廬〈滅三歲復立九年〉悼公東國〈三年〉 昭公申〈二十八年〉 成公朔〈十九年〉
聲公産〈十五年〉 元公〈六年〉 侯齊〈四年為楚滅〉右蔡二十四世六百六十二年中絶五年起周成王癸巳訖貞定王甲午
鄭
姬姓伯爵周宣王以封其弟友
桓公友〈三十六年〉 武公掘突〈二十七年〉 莊公寤生〈四十三年〉厲公突〈四年出奔〉 昭公〈復入二年〉 子亹〈元年〉
鄭子儀〈十四年〉 厲公〈復位七年〉 文公㨗〈四十五年〉穆公蘭〈二十二年〉 靈公夷〈元年〉 襄公堅〈十八年〉悼公㵒〈二年〉 成公㫻〈十四年〉 僖公髠頑〈五年〉簡公嘉〈三十六年〉 定公寧〈十三年〉 獻公蠆〈十三年〉聲公勝〈三十七年〉 哀公易〈八年〉 共公丑〈三十年〉幽公巳〈元年〉 繻公駘〈二十七年〉 康公乙〈二十二年為韓所滅〉右鄭二十三世四百三十二年始周宣王乙未訖烈王丙午
燕
姬姓侯爵周武王以封召公奭自公已下九世至惠侯
召康公奭 惠侯〈召公第九世〉 僖侯〈三十六年〉
頃侯〈二十四年〉 哀侯〈二年〉 鄭侯〈三十六年〉
穆公〈十八年〉 宣公〈十三年〉 桓公〈七年〉
莊公〈三十三年〉 襄公〈四十年〉 桓公〈十六年〉
宣公〈十五年〉 昭公〈十二年〉 武公〈十九年〉
文公〈六年〉 懿公〈四年〉 簡公〈四年〉
悼公〈七年〉 共公〈五年〉 平公〈十九年〉
惠公〈二年〉 獻公〈二十八年〉 孝公〈十五年〉
成公載〈十六年〉 閔公〈三十一年〉 僖公〈三十年〉
桓公〈十一年〉 文公〈二十九年〉 易王〈十二年〉
王噲〈三年為楚滅〉 昭王平〈復立三十三年〉 惠王〈七年〉
武成王〈十四年〉 孝王〈三年〉 王喜〈三十三年為秦滅〉右燕自召康公下九世至惠侯惠侯至亡三十五世七世稱王通前九百一年始周武王己卯訖秦始皇己卯
按春秋左傳昭公三年北燕伯欵出奔齊是為簡公而史記以奔齊者為惠公序簡公于平公之後誤矣
吳
姬姓子爵周太王長子泰伯逃于勾吳荆蠻立為君後武王因而封之
太伯 仲雍 季簡
叔達 周章 熊遂
柯相 疆鳩夷 餘撟疑吾
柯盧 周繇 屈羽
夷吾 禽處 君轉
頗髙 句卑 去齊
王夀夢乘〈二十五年〉 王諸樊遏〈十三年〉 王餘祭〈十七年〉王餘昧〈四年〉 王僚〈十三年〉 王闔廬光〈十九年〉王夫差〈二十三年為越滅〉
右吳二十五世七世稱王七百二十餘年始殷祖甲末訖周元王戊辰
越
姒姓子爵夏少康少子無餘封于會稽奉禹之祀傳二十餘世至允常
王允常 王菼執句踐 王鼫與鹿郢王肓姑不夀 王朱勾翁 王翳
王莽安初無余 王菼蠋卯無顓 王無疆〈為椘威王所滅〉右越自允常至無疆凡八世通前共一千七百二十四年始夏后杼甲辰訖周顯王丁亥
按史記王翳之後有王之侯王無疆而竹書安王二十六年於越太子諸咎弑其君翳十月越人殺諸咎越滑吳人立孚錯支為君烈王元年大夫寺區定越亂立初無余是為莽安顯王四年於越寺區弟思弑其君莽安次無顓立十二年於越子無顓卒是為菼蠋卯次無疆立較史所紀世次為詳今從之
趙
嬴姓其先趙夙造父七世孫顯于晉生共孟共孟生衰衰生宣孟盾為正卿傳莊子朔文子武景子成簡子鞅至襄子無䘏滅知氏分晉國歴桓子嘉獻子浣浣卒子籍立六年周命為諸侯
烈侯籍〈九年〉 武侯〈十三年〉 敬侯章〈十二年〉成侯種〈二十五年〉 肅侯語〈二十四年〉 武靈王雍〈二十七年〉惠文王何〈三十五年〉 孝成王丹〈二十一年〉 悼襄王偃〈九年〉幽繆王遷〈八年為秦滅〉代王嘉〈趙亡立于代七年為秦滅〉
右趙自烈侯後十一世稱王六世一百八十二年始周威烈王戊寅訖秦始皇己卯
魏
與周同姓其先畢公髙之裔萬事晉封于魏生武子犨傳莊子絳至獻子舒為正卿歴襄子曼多及桓子駒遂與韓趙共滅知氏分晉國駒卒孫斯立二十三年周命為諸侯
文侯斯〈三十八年〉 武侯擊〈十六年〉 惠王罃〈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後十七年薨〉
竹書顯王三十四年魏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稱一年
通鑑考異曰史記魏世家云惠王三十六年卒子襄王立襄王十六年卒子哀王立哀王二十三年卒子昭王立六國表惠王元辛亥終丙戌襄王元丁亥終壬寅哀王元癸卯終乙丑按杜預春秋後序曰太康初汲縣有𤼵舊冡者大得古書其紀年篇起自夏殷周皆三代王事無諸國别也惟特記晉國起自殤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莊伯皆用夏正編年相次晉國滅獨記魏事下至魏哀王之二十年蓋魏國之史記也哀王于史記襄王之子惠王之孫也古書紀年篇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從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即惠王也疑史記誤分惠成之世以為後王年也哀王二十三年乃卒故特不稱諡謂之今王裴駰魏世家注引和嶠云紀年起自黄帝終于魏之今王今王者魏惠成王子按太史書惠成王但言惠王惠王子襄王襄王子哀王惠王三十六年卒襄王立十六年卒并惠襄為五十二年今按古文惠成王立三十六年改元後十七年卒太史公書為誤分惠成之世以為二王之年數也世本惠王生襄王而無哀王然則今王者魏襄王也彼既魏史所書魏事必得其真今從之
愚按秦本紀惠文君十四年更為元年史家書為改元之始然秦之改元在周顯王四十五年而魏惠成王三十六年則顯王之三十四年也魏實先秦改元矣説者謂改元始于漢文夏時正于孝武乃周室之東曲沃莊伯已用夏正而秦魏二國俱嘗改元固不待新垣平之詐與兒寛輩之議也
襄王赫〈二十三年〉 昭王遫〈十九年〉 安釐王圉〈三十四年〉景湣王增〈十五年〉 王假〈三年為秦所滅〉
右魏自文侯至亡凡八世六世稱王一百七十九年始周威烈王戊寅訖秦始皇丙子
韓
姬姓晉曲沃桓叔庶子萬封于韓曰韓氏生簡簡生子輿至獻子為正卿傳宣子起貞子頃簡子不信莊子庚至康子虎與趙魏滅知氏分晉國傳武子啓章卒子䖍立六年周命為諸侯
景侯䖍〈九年〉 烈侯取〈十三年〉 文侯〈十年〉
哀侯〈六年〉 懿侯 昭侯〈二十六年〉
宣惠王〈二十一年〉 襄王倉〈十六年〉 釐王咎〈二十三年〉桓惠王〈三十四年〉 王安〈九年為秦所滅〉
右韓自景侯後十一世五世稱王一百七十四年始周威烈王戊寅訖秦始皇辛未
齊
田氏出自帝舜其先陳厲公之子完事齊諡敬仲六世至成子恒專齊政傳襄子盤莊子白至和代齊周命為諸侯
竹書紀年曰莊子卒明年立悼子悼子卒乃次立和
太公和〈二年〉 桓公午〈六年〉 威王因齊〈三十六年〉宣王辟疆〈十九年〉 湣王地〈四十年〉 襄王法章〈十九年〉王建〈四十四年為秦所滅〉
右齊田氏凡七世五世稱王二百六十六年始周顯王乙未訖秦始皇庚辰
愚按周室封建多至千八百國見于春秋者百餘國而已威烈以後存者無幾太史公作史記表春秋者十二表戰國者六因采其有年可譜者附之前編若滕薛莒邾之屬傳次無聞悉略而弗錄焉
秦楚之際帝王考
楚
𨼆王陳勝字涉陽城人以秦二世元年七月起兵于蘄入陳自立為王明年臘月為其御莊賈所殺
王景駒以秦二世二年端月為秦嘉所立四月與項梁戰敗走死
義帝心故楚懐王孫以秦二世二年癸巳六月為項梁所立稱楚懐王都盱台遷彭城乙未秦亡諸侯尊為帝二月徙都郴項羽遣人弑于江中
趙
王武臣陳人為陳王畧趙地自立為王凡四月為李良所殺
王趙歇故趙王後武臣死為張耳陳餘所立居信都項羽以其地封張耳徙為代王未幾陳餘逐耳迎還王趙立餘為代王明年冬十月為漢韓信所滅
齊
王儋狄人故齊王族以秦二世二年起兵自立為王舉兵救魏為章邯所殺
王假故齊王建之弟為齊人所立儋從弟榮擊之假亡走楚漢二年項羽破田榮復立為齊王敗歸為羽所殺王市故王儋子田榮既逐假立市為王明年項羽徙王膠東都即墨為田榮所殺
王都齊將將兵從項羽元年一月羽立為齊王都臨淄為田榮所距亡走入楚
王榮儋從弟以漢元年六月擊殺膠東王市自立為王明年春正月為項羽所敗走死
王廣故王榮子榮死榮弟横立為王明年為漢韓信所虜
王横榮之弟廣死自立為齊王敗歸彭越漢定天下亡入海島中遣使招之將至洛陽自剄死
燕
王韓廣以秦二世元年為趙王武臣略燕地自立為王漢元年項羽徙王遼東都無終為臧荼所殺
王臧荼故燕將將兵從項羽元年一月羽立為王都薊後屬漢四年九月以叛漢誅
魏
王咎故魏公子甯陵君以秦二世元年九月陳涉立為王明年為秦將章邯所攻自殺
王豹故王咎之弟楚懐王立為王立三年項羽徙為西魏王都平陽明年屬漢尋背漢被虜
韓
王成故韓公子横陽君以秦二世二年六月為項梁所立羽既定天下仍故都陽翟以無功不遣之國廢為穰侯殺之
王鄭昌故吳令乙未八月項羽立為王以距漢二年十月昌降漢漢更立故韓襄王孽孫信為王服屬漢西楚
霸王項籍字羽下相人故楚將之後與從父梁舉兵于吳破秦鉅鹿下乙未元年一月分天下王諸將自立為王王梁楚地九郡都彭城四年十二月為漢所滅雍
王章邯故秦降將元年一月項羽立為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七月與漢戰敗走廢丘二年五月廢丘降漢自殺
塞
王司馬欣故秦長史元年一月羽立為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七月降于漢後復亡從楚楚兵敗自剄死翟
王董翳故秦都尉勸章邯降楚元年一月羽立為王王上郡都髙奴元年七月降于漢後復亡從楚楚兵敗自剄死
河南
王申陽瑕丘人初事張耳先下河南迎楚元年一月立為王都洛陽九月降于漢
殷
王司馬卭趙將定河内數有功元年一月羽立為王王河内都朝歌明年為漢所虜
常山
景王張耳大梁人為趙王歇相元年一月羽立為王王趙地都襄國為陳餘所逐走歸漢漢破趙立耳為趙王薨諡景子敖嗣王
九江
王英布六人為楚將常冠軍元年一月羽立為王都六後降從漢漢定天下封淮南王以反誅
衡山
文王吳芮故番君率百越佐諸侯從入關元年一月羽立為王都邾漢定天下改王長沙元年薨子成王臣立八年薨子哀王回立七年薨子恭王右立九年薨子靖王著立二十一年薨無後國除
臨江
王共敖事義帝為柱國擊南郡有功元年一月羽立為王都江陵三年七月薨
王尉王敖子嗣立二年十二月為漢所虜
濟北
王田安故齊王建孫以濟北數城下楚元年一月羽立為王都博陽六月為田榮所殺
右雍王邯以下俱西楚所封與前代王歇膠東王市齊王都遼東王廣燕王臧荼西魏王豹韓王成并漢為十八王至韓王鄭昌則漢定三秦之後羽立以距漢者非始封也
又按楚封十八王俱以始封之月為一月乙未之春正月也髙祖初稱亦同見漢書年表後始襲用秦朔故垓下之役為髙五年十二月實項四年十二月也漢所用者秦厯而項則夏時耳
歴代建元考卷三
<史部,政書類,儀制之屬,歷代建元考>
欽定四庫全書
歴代建元考卷四 秀水鍾淵映撰漢〈劉氏〉
太祖髙皇帝邦沛人以秦二世元年起兵為沛公乙未楚義帝遣之滅秦為漢王己亥滅楚項氏即皇帝位都長安用秦正以十月為歲首十二月丙午崩
孝惠皇帝盈太祖太子以丁未嗣立七年己丑崩母吕后名後宫子為帝子立之太后臨朝九年崩大臣誅吕氏廢少帝
太宗孝文皇帝恒太祖子封代王辛酉太尉周勃等迎立之十七年戊寅稱後元年又七年甲申崩
本紀十七年得玉杯〈新垣平令人詐獻之〉刻曰人主延夀于是天子始更為元年
宋胡安國春秋傳曰元年即位之始年也自是累數雖久而不易此前古人君記事之例春秋祖述為編年法及漢文帝惑方士之言改後元年始亂古制夫在位十有六載矣復稱元年可乎孝武又因事别建年號歴代因之或五六年或四三年或一歲再更使記注繁蕪莫之勝載夫歴世無窮而美名有盡豈記久明逺可行之法也必欲傳久當以春秋編年為正
孝景皇帝啓文帝太子以乙酉嗣立壬辰中元年戊戌後元年共在位十六年崩
世宗孝武皇帝徹景帝子封膠東王立為太子庚子嗣立太初元年正厯始以正月為歲首甲午崩在位五十四年改元十一
建元〈六〉 元光〈六〉 元朔〈六〉 元狩〈六〉
元鼎〈六〉 元封〈六 以封泰山改元〉 太初〈四〉天漢〈四〉 太始〈四〉 征和〈四〉 後元〈二〉漢書終軍傳對曰今郊祀未見于神祗而獲獸以饋宜因昭時令日改定告元對奏由是改元為元狩劉仲馮曰按紀獲麟在元狩元年史記封禪書元鼎三年有司始言元不宜以一二數乃目三元曰狩蓋追述也
史記封禪書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一元曰建二元以長星曰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狩云
漢書本紀夏四月癸卯上還登封泰山降坐明堂詔曰朕以𦕈躬承至尊兢兢焉惟徳菲薄不明于禮樂故用事八神遭天地况著見景象㞕然如有聞震于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於梁父然後升壇肅然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其以十月為元封元年
通鑑注曰應劭曰時頻年苦旱故改元為天漢以祈甘雨師古曰大雅有雲漢之詩周大夫仍叔所作以美宣王遇旱災修徳勤政而能致雨故依以為年號也
宋胡三省通鑑注曰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于此貢父曰封禪書云其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推所謂其後三年者蓋盡元狩六年至元鼎元年也然元鼎四年方得寶鼎又無由先三年稱之以此而言自元鼎以前之年皆有司所追命其實年號之起在元鼎故元封改元則始有詔書也宋王樹野客叢談曰前漢諸君末年甚有異者文帝十六年改為後元年其説出于新垣平之詐𠉀日再中以為吉祥故改元以求延年之祚既詐覺被誅景帝猶且因之景帝七年稱中元年又六年稱後元年至三年而終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屢更年號最後更為後元而以二年終不知當時何所據而分中與後謂之後則宜若有盡乃不諱何耶自是之後不復建後元之號矣
孝昭皇帝弗陵武帝少子以乙未嗣立十三年丁未崩改元三
始元〈六〉 元鳳〈六 以鳳凰來下紀元〉 元平〈元〉
中宗孝宣皇帝詢初名病已武帝曾孫戾太子孫史皇孫子昭帝崩昌邑王立無道大將軍霍光廢之戊申帝嗣立在位二十五年壬申崩改元七
本始〈四〉 地節〈四 以先者地震山崩水出欲令地得其節于是改元〉
元康〈四〉 神爵〈四 以神爵降改元〉 五鳳〈四〉
甘露〈四 以甘露降改元〉 黄龍〈元〉
髙宗孝元皇帝奭中宗太子以癸酉嗣立在位十六年戊子崩改元四
初元〈五〉 永光〈五〉 建昭〈五〉 竟寧〈元 元帝紀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
孝成皇帝驁髙宗太子以己丑嗣立在位二十六年甲寅崩改元七
建始〈四〉 河平〈四 以河决隄塞輒平改元〉 陽朔〈四〉鴻嘉〈四〉 永始〈四〉 元延〈四〉 綏和〈二〉成帝紀河平四年山陽火生石中明年改元為陽朔師古曰朔始也以火生石中言陽氣之始
孝哀皇帝欣髙宗孫定陶王子成帝立為太子以乙卯嗣立在位六年庚申崩改元三
建平〈四〉 太初元將〈即建平二年二月除〉 元夀〈二〉建平二年六月待詔夏賀良等言赤精子之䜟漢家厯運中衰當再受命宜改元易號詔曰漢興二百載厯數開元皇天降非材之祐漢國再獲受命之符朕之不徳曷敢不通夫基事之元命必與天下自新其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將元年號曰陳聖劉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為度八月詔除之曰待詔夏賀良等建言改元易號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國家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為海内獲福卒亡嘉應皆違經背古不合時宜六月甲子制書非赦令也皆蠲除之賀良等反道惑衆下有司皆伏辜
孝平皇帝衎髙宗孫中山王子以辛酉嗣立在位五年乙丑為王莽所酖崩改元一
元始
孺子嬰宣帝曾孫以丙寅立為孺子王莽稱假皇帝在位三年戊辰莽廢為安定公改元二更始時起兵稱皇帝被誅
居攝〈二〉 初始〈元〉
漢書居攝三年十一月甲子莽上奏太后以居攝三年為初始元年漏刻以百二十為度奏可
新王莽元城人元帝后從子初封新都侯進安漢公攝皇帝以己巳簒漢改正朔以十二月為歲首在偽位十五年更始元年癸未為漢兵所誅改元三
始建國〈五〉 天鳳〈六〉 地皇〈三〉
漢書天鳳六年春莽見盗賊多乃令太史推三萬六千歲厯紀六歲一改元布天下明年改元地皇
淮陽王𤣥景帝後舂陵戴侯曾孫癸未諸將立之于髙陽王莽誅遷都長安三年赤眉入關遇害改元一更始
右西漢十一帝二百一十四年外王莽十五年淮陽王三年
西漢末諸國考
漢
劉盆子城陽景王後以乙酉為赤眉所立後二年丁亥降于世祖改元一
建世
成
公孫述茂陵人以更始二年甲申稱蜀王明年癸未即帝位于成都十二年丙申漢將吳漢拔成都戰死改元一
龍興〈時有龍出其府中因以紀號〉
隗囂天水成紀人以更始元年起兵應漢去莽年號改元一
漢復
按王莽末羣雄競起其年號可考者三他若梁王永鍾武侯望孺子嬰俱以宗室稱帝王郎盧芳俱以為劉氏稱帝其羣盗竊號者淮南李憲齊張歩燕彭寵海西董憲當時紀元與否紀載闕如覽者莫能詳焉
世祖光武皇帝秀東陽人長沙定王後以壬午同兄縯舉兵甲申更始封蕭王乙酉即皇帝位于鄗在位三十三年丁巳崩改元二
建武〈三十一〉 建武中元〈二〉
通鑑考異曰續漢志云以建武三十二年為建武中元元年紀年通譜云據紀志俱出范氏而所載不同此必傳冩脱誤今官書累經校定學者失于精審但見紀元復有建武二字輒以意刪去斯為繆矣梁武帝大同大通之號俱以中字是亦憲章於此今從袁紀范書
胡三省通鑑注曰洪氏𨽻釋云成都有漢蜀郡太守何君造尊楗閣碑其末云建武中元二年六月按范史本紀建武三十一年次年改為中元直書為中元元年觀此所刻乃是雖别為中元而猶冠以建武如文景中元後元之類也又祭祀志載封禪後赦天下詔明言云改建武三十二年為建武中元元年東夷倭國傳建元中元二年來奉貢証據甚明宋莒公紀元通譜云紀志俱出范史必傳冩脱誤學者失于精審以意刪去梁武帝大同大通俱以中字是亦憲章于此司馬温公作通鑑不取其説余按考異温公非不取宋説也從袁范書中元者從簡易耳
顯宗孝明皇帝莊世祖第四子立為太子以戊午嗣立在位十八年乙亥崩改元一
永平〈十八〉
肅宗孝章皇帝烜顯宗第五子以丙子嗣立在位十四年戊子崩改元三
建初〈八〉 元和〈三〉 章和〈二〉
漢紀章和元年秋七月壬戌詔以瑞物仍集改元章和
宋王應麟玉海曰賈逵傳陛下通天然之明建大聖之本改元正厯垂萬世則注改元謂改建初九年為元和元年八月癸酉説正厯謂元和二年始用四分厯二月甲寅
孝和皇帝肇肅宗第四子以己丑嗣立在位十七年乙巳崩改元二
永元〈十六〉 元興〈一〉
孝殤皇帝隆和帝少子生始百日嗣立丙午崩改元一延平〈元〉
孝安皇帝祐肅宗孫廢太子清河孝王慶之子以丁未嗣立在位十九年乙丑崩改元五
永初〈七〉 元初〈六〉 永寧〈一〉 建光〈一〉延光〈四〉
孝順皇帝保安帝太子廢為濟陰王乙丑安帝崩閻后立北鄉侯懿懿卒中常侍孫程等奉王即位在位十九年甲申崩改元五
永建〈六〉 陽嘉〈四〉 永和〈六〉 漢安〈二〉建康〈一〉
孝冲皇帝炳順帝子年二歲以乙酉嗣立一年崩改元一
永嘉〈元〉
孝質皇帝纘肅宗𤣥孫渤海王子年八歲以丙戌嗣立在位一年為梁冀所酖崩改元一
本初〈元〉
孝桓皇帝志肅宗曾孫蠡吾侯子以丁亥嗣立在位二十一年丁未崩改元七
建和〈三〉 和平〈一〉 元嘉〈三〉 永興〈二〉永夀〈二〉 延熹〈九〉 永康〈一〉
孝靈皇帝宏肅宗𤣥孫解瀆亭侯子以戊申嗣立在位二十二年己巳崩改元四
建寧〈四〉 熹平〈六〉 光和〈六〉 中平〈六〉
𢎞農懐王辨靈帝子以己巳嗣立尋為董卓所廢酖崩改元二
光熹 昭寧
孝獻皇帝協靈帝中子靈帝崩宦官殺何進董卓因廢何太后少帝為𢎞農王帝以己巳嗣立在位三十二年庚子禪位于魏後十三年壬子崩改元五
永漢〈一〉 初平〈四〉 興平〈二〉 建安〈二十四〉延康〈一〉
漢紀中平六年十二月戊戌詔除光熹昭寧永漢三號〈除三號復稱中平六年〉
右東漢十二帝一百九十六年
按東漢羣盗歴陽華孟稱黑帝句章許生稱陽明皇帝黄巾張角稱黄天泰平前史但云偽稱非年號也他若九江馬勉稱帝抱罕宋建稱河首平漢王建號改元而名俱不載至於袁術之僭號夀春亦無從考其年名蓋史家之失紀者多矣
昭烈皇帝備涿郡人中山靖王後以建安十九年甲午取益州己亥稱漢中王辛丑即皇帝位三年癸卯崩改元一
章武〈三〉
安樂思公禪昭烈帝太子以甲辰嗣立在位四十三年癸未降于魏改元四
建興〈十五〉 延熙〈二十〉 景耀〈六 以太史奏景星見改元〉炎興〈元〉
三國志評曰禮國君繼體踰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
右後漢二帝四十三年通前二漢四百五十五年宋書五行志劉備卒劉禪即位亦未踰月而改元為建興此言之不從也習鑿齒曰禮國君即位踰年而後改元者縁臣子之心不忍一年而有二君也今可謂亟而不知禮矣君子是以知蜀之不能東遷也後又降晉吳孫亮晉惠帝宋元凶亦然亮不終其位惠帝號令非已元凶尋誅言不從也
魏〈曹氏〉
世祖文皇帝丕譙國人武帝操之子庚子嗣魏王位尋受漢禪稱帝在位七年丙午殂改元一
黄初〈七〉
烈祖明皇帝叡文帝子以丁未嗣立在位十三年己未殂改元三
太和〈六〉 青龍〈四〉 景初〈三〉
魏紀青龍元年春正月甲申青龍見摩陂井中二月帝如摩陂而觀龍改元
景初元年春正月壬辰山茌縣言黄龍見髙堂隆以為魏得土徳故其瑞黄龍見宜改正朔易服色以神明其政帝從其議三月下詔改元以是月為孟夏四月從地正也三年冬十二月時齊王已即位詔復以建寅之月為正
齊王芳明帝養子以庚申嗣立在位十四年癸酉為司馬師所廢改元二
正始〈九〉 嘉平〈五〉
髙貴鄉公髦文帝孫東海定王子以甲戌嗣立在位六年己卯以討司馬昭遇弑改元二
正光〈二〉 甘露〈五 以甘露降改元〉
元皇帝奐武帝孫燕王宇子以庚辰嗣立在位五年乙酉禪于晉改元二
景元〈四〉 咸熙〈一〉
右魏五主四十六年
附考
烈祖景初元年遼東公孫淵自立為燕王遣司馬懿擊斬之淵改元一
紹漢
吳〈孫氏〉
大皇帝權吳郡富春人武烈帝堅之子長沙桓王策之弟以漢末有江東壬寅改元辛丑稱帝在位三十一年辛未殂改元六
黄武〈七 以承漢為土徳改元〉 黄龍〈三 以夏口武昌黄龍見改元〉嘉禾〈六 以㑹稽南始平嘉禾生改元〉 赤烏〈十三〉 太元〈一〉神鳳〈一〉
三國志秋八月武昌言麒麟見有司言麒麟者太平之應宜改年號詔曰間者赤烏集于殿前朕所親見若神靈以為嘉祥若改年宜以赤烏為元羣臣奏曰昔武王伐紂有赤烏之祥君亟觀之遂有天下聖人書策載述最詳者以為近事既嘉親見又明也于是改元
㑹稽王亮大皇帝少子以壬申嗣立在位六年為孫綝所廢庚辰歲凶以謠言自殺改元三
建興〈二〉 五鳳〈二〉 太平〈二〉
宋書符瑞志孫亮建興二年十一月大鳥五見于春申吳人以為鳳凰明年改元為五鳳
又曰吳孫皓建衡三年西苑有鳳凰集以之改元義同于亮
景皇帝休大皇帝第六子封瑯琊王以戊寅嗣立在位六年甲申殂改元一
永安〈六〉
歸命侯皓大皇帝孫故太子和之子封烏程侯以乙酉嗣立庚子降于晉在位十七年改元八
元興〈一〉 甘露〈一 時告蔣陵甘露降改元〉 寶鼎〈三 以所在得天鼎改元〉 建衡〈三〉 鳳凰〈三 以西苑言鳯凰集改元〉天冊〈一 以掘地得銀冊改元〉 天璽〈一〉
天紀〈四〉
水經注孫皓天璽元年吳郡上言臨平湖自漢末穢塞今更開通又于湖邊得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長四寸廣二寸餘刻作皇帝字於是改天冊為天璽元年
右吳四主五十九年
晉〈司馬氏〉
世祖武皇帝炎河内温人髙祖宣帝懿孫世宗景帝師從子太祖文帝昭子嗣立晉王以乙酉受魏曹代禪庚子平吳在位二十六年庚戌崩改元四
泰始〈十〉 咸寧〈五〉 太康〈十〉 太熙〈元年即惠帝永熙元年〉
宋令狐澄大中遺事裴惲詩有太康字宣宗曰太康失邦何以此謂我宰執奏晉武帝改元太康曰天子須博覽不然幾錯罪惲由是躭味經史夜觀書不休宫中竊目上為老博士
孝惠皇帝衷世祖太子以庚戌嗣立在位十六年丙寅崩改元十
永熙〈一〉 永平〈旋改元康〉 元康〈九〉 永康〈一〉永寧〈一〉 太安〈二〉 永安〈成都王改建武〉建武〈旋改永興〉永興〈二〉 光熙〈一〉
永康二年趙王倫簒位尊帝為太上皇尋反正倫誅改元一
建始
孝懐皇帝熾武帝子封豫章王立為太弟以丙寅嗣立在位五年辛未洛陽陷遷于平陽復二年被弑改元一永嘉
孝愍皇帝業武帝孫吳王晏子以癸酉立于長安四年丙子長安陷丁丑遇害改元一
建興〈四〉
右西晉四帝五十二年
中宗元皇帝睿髙祖宣帝懿曾孫瑯琊王覲子襲封鎮建業以丁丑稱晉王戊寅即皇帝位在位六年壬午崩改元三
建武〈一〉 大興〈四〉 永昌〈一〉
南陽王元保宣帝懿弟髙宻王泰之孫大興二年稱晉王于岐山後為其將張春所弑改元一
建康
肅宗明皇帝紹中宗太子以癸未嗣立在位三年辛酉崩改元一
太寧〈三〉
顯宗成皇帝衍肅宗太子以丙戌嗣立在位十七年壬寅崩改元二
咸和〈九〉 咸康〈八〉
康皇帝岳顯宗母弟封瑯琊王以癸卯嗣立明年崩改元一
建元〈二〉
晉帝紀或謂庾冰曰郭璞䜟云立始之際岳山傾立者建也始者元也岳山諱也冰瞿然既而嘆曰如有吉凶豈改易所能救乎至是果驗
孝宗穆皇帝𣆀康帝子以乙巳嗣立時方一歲在位十七年辛酉崩改元二
永和〈十二〉 升平〈五〉
哀皇帝丕顯宗子以壬戌嗣立在位四年乙丑崩改元二
隆和〈一〉 興寧〈三〉
唐陸勲集異志曰晉哀帝隆和初童謠曰升平不滿斗隆和那得久桓公入石頭陛下徒出走朝廷聞而惡之改年曰興寧人復歌曰雖復改興寧亦自無聊生哀帝尋崩升平五年而穆帝崩不滿斗升平不至十年也
海西公奕哀帝母弟以丙寅嗣立在位六年辛未為桓温所廢後薨于吳改元一
太和
太宗簡文皇帝昱中宗少子封㑹稽王以辛未即位二年壬申崩改元一
咸安
烈宗孝武皇帝曜太宗太子以癸酉嗣立在位二十四年丙申崩改元二
寜康〈三〉 太元〈二十一〉
安皇帝徳宗烈宗太子以丁酉嗣立癸卯為桓𤣥所簒甲辰反正二十二年戊午為劉裕所弑改元三
隆安〈五〉 元興〈三〉 義熙〈十四〉
晉五行志曰桓𤣥初改年為大亨遐邇讙言曰二月了故義謀以仲春𤼵也
愚按元興元年桓𤣥改為大亨矣及簒位建元永始後並黜之但稱元興年
恭皇帝徳文安帝母弟封瑯琊王以己未嗣立二年戊申禪于宋辛酉遇弑改元一
元熙〈二〉
右東晉十一帝一百四年通計兩晉一百五十六年
附考
惠帝永寧元年益州刺史趙廞自稱益州牧氐帥李特討平之偽元一
太平〈見晉春秋〉
惠帝太安二年義陽蠻張昌據江夏奉山都縣吏丘沈為主詐稱漢後陶侃討平之偽元一
神鳳
海西公太和五年廣漢妖賊李金銀李𢎞詐稱漢歸義侯勢之子自立為聖王益州刺史周楚討平之偽元一鳳凰
安帝元興二年楚王桓𤣥廢帝為平固王自稱楚帝明年劉裕等起兵討誅之偽元一
永始
晉書𤣥傳曰初出偽詔改年為建始右丞王悠之曰建始趙王倫偽號也又改為永始復是王莽始執權之歲其兆號不祥㝠符僭逆如此
愚按王氏玉海載桓謙有天康天安二號謙自桓𤣥誅後未嘗僭立豈惡元興之號改立年名而前史微之不載邪然亦不應遽有二號從晉書及通鑑可也
歴代建元考卷四
欽定四庫全書
歴代建元考卷五 秀水鍾淵映撰東晉列國考
漢〈劉氏 後改號趙〉
髙祖光文皇帝淵新興匈奴人以晉永興元年甲子起兵離石自稱漢王戊辰稱帝徙都平陽在位六年庚午殂太子和立為弟聰所殺改元三
元熙〈四〉 永鳳一 河瑞〈一 以得玉璽于河改元〉
烈宗昭武皇帝聰淵第四子封楚王庚午殺太子和自立辛未陷洛陽丙子陷長安在位九年戊寅殂改元四光興〈一〉 嘉平〈四〉 建元〈一〉 麟嘉〈三〉
少主粲聰太子以戊寅自立為靳準所弑改元一漢昌
趙主曜淵族子封中山王進封秦王以戊寅即位于赤壁滅靳準改國號趙徙都長安在位十一年戊子為石勒所執遇害明年勒兵平上邽盡滅劉氏曜改元一光初〈十二〉
魏書云曜得黑兎改元太和按石勒改元太和疆埸相接必無與曜同之理蓋魏收之誤不取
光初三年己酉句渠知叛自稱大秦曜遣游子平逐之句渠知改元一
平趙
右漢趙劉氏四主二十七年
後趙〈石氏 魏冉閔附〉
髙祖明皇帝勒上黨武鄉羯人始起兵附劉氏累封趙公以己卯稱趙王元年庚寅稱天王尋稱帝都襄國在位十四年癸巳殂改元二
太和〈二〉 建平〈三〉
海陽王𢎞勒太子以甲午嗣立為石虎所廢遇害改元一
延熙〈元〉
太祖武皇帝虎勒從子一云從弟封中山王累王魏以乙未自立稱天皇徙都鄴己酉稱帝殂在位十五年改元二
建武〈十四〉 太寧
考異曰三十國晉春秋虎即位改元永熙陳鴻大統厯云石虎即位改建平五年為延興明年改建武按三十國晉春秋不記𢎞改元延熙虎之立實延熙元年也故誤云永熙𢎞既號延熙虎安肯稱永熙陳鴻云虎改建平五年為延興即是𢎞踰年不改元也恐鴻説誤
建武三年安定王子光自稱大皇帝尋討平之偽元一龍興
城王遵虎之子以己酉殺太子世自立在位一百八十三日為冉閔所弑
義陽王鑒虎之子以己酉為冉閔所立旋廢弑之盡滅石氏凡立一百三日改元一
青龍
新興王祇虎之子以庚戌嗣立于襄國二年為其將劉顯所弑降于冉閔改元一
永寧〈二〉
魏武悼天王冉閔魏郡内黄人虎之養孫以庚戌盡滅石氏稱帝三年壬子為燕慕容儁所殺改元一
永興
右後趙石氏二主五子三十三年冉閔三年
成〈李氏 後改號漢〉
始祖景皇帝特巴西宕渠人以晉惠帝太安元年據廣漢稱益州牧明年癸亥改元為羅尚所殺雄立追上謚號
建初
太宗成皇帝雄特之子以甲子稱成都王丙寅稱帝在位三十年甲午殂兄子班立為雄子期所弑雄改元三建興〈二〉 晏平〈五〉 玉衡〈二十四〉
通鑑考異曰十六國春秋目錄雄年號建興二晏平五與華陽國志同今從之諸書雄改元晏平無大武年號惟晉載記改元大武無晏平年號按雄國號大成魏書雄傳云雄稱帝號大成改元晏平故三十國春秋誤云大成載紀傳冩誤為大武今從諸書去大武之號
哀皇帝班雄兄蕩之子立為太子以甲午嗣立為期所弑謚戾太子夀立追謚不改元
卭都幽公期雄子以乙未自立在位四年為李夀所廢改元一
玉恒〈四〉
愚按李雄改元玉衡其子立復改玉恒衡與恒音相近其義安取𢎞華陽國志無玉衡有玉恒豈玉衡為期所改而紀載傳訛誤以為雄耶抑或期未嘗改元如五代諸君仍稱先號者耶無從考質姑據温公所載書之
漢中宗昭文皇帝夀特弟驤之子累封漢王以戊戌廢期自立改國號漢在位六年癸卯殂改元一
漢興
歸義侯勢夀太子以甲辰嗣立在位四年丁未降于桓温李氏亡勢改元二
太和〈二〉 嘉寧〈二〉
右成漢李氏五主四十三年
秦〈苻氏〉
髙祖景明皇帝健畧陽臨渭氐人太祖惠武帝洪之子洪卒嗣統其衆以晉永和七年辛亥稱天王壬子稱帝都長安在位五年殂改元一
皇始〈四〉
皇始二年張琚殺杜洪自立為秦王屯于宜秋健遣兵滅之琚改元一
建昌
越厲王生健太子以乙卯嗣立三年丁巳為東海王堅所弑改元一
夀光
載記羣臣奏曰未踰年而改元非禮也生怒窮推議主得右僕駙紀殺之
世祖宣昭皇帝堅健弟雄之子以丁巳即位癸未伐晉敗還乙酉出奔五將山為姚萇所弑改元三
永興〈二〉 甘露〈六〉 建元〈二十〉
建元十年蜀人張育起兵圍成都自稱蜀王遣鄧𦍑討平之育改元一
黑龍
哀平皇帝丕堅庶長子封長樂公以乙酉立于晉陽明年為慕容永所敗襲洛陽晉將馮該擊殺之在位二年改元一
太安
太宗髙皇帝登堅疎族封南安王以丙戌立于隴東在位九年甲午為姚興所敗改元一
太初〈八〉
末主崇登太子以甲午奔湟中即位冬為乞伏乾歸所殺秦亡崇改元一
延初
太初八年丞相竇衝叛自稱察王討之不克後為姚氏所滅衝改元一
元光
右秦苻氏六主四十四年
燕〈慕容氏〉
烈祖景昭皇帝儁昌黎棘城鮮卑人髙祖武宣帝廆之孫太祖文明帝皝之子以晉永和五年己酉嗣父燕王位稱元年壬子稱帝徙都鄴在帝位八年庚申殂改元二元璽〈五 以詐稱得傳國璽改元〉 光夀〈三〉
幽皇帝暐儁太子以庚申嗣立十一年庚午為苻秦所執封新興侯後以謀叛誅改元一
建熙〈十一〉
右燕二主建號十九年通前遼東公廆燕王皝共八十五年
後燕〈慕容氏髙雲附〉
世祖成武皇帝垂太祖文明帝皝之子初封吳王奔秦以晉太元九年甲申起兵稱燕王元年丙戌稱帝都中山在位十三年丙申以伐魏殂于土谷改元一
建興〈十〉
丁零王翟遼以戊子據滑臺自稱魏天王辛卯卒改元一建元
翟釗遼之子以辛卯襲父位明年垂兵襲之釗奔長子後為慕容永所殺改元一
神鼎〈一作定鼎〉
烈宗惠閔皇帝寶垂太子以丙申嗣立丁酉魏人攻中山奔和龍戊戌為臣蘭汗所弑在位三年改元一永康
永康三年蘭汗弑烈宗自立為昌黎王長樂公盛討平之汗改元一
青龍
開封公詳以丁酉留守中山自稱帝三月為慕容麟所殺改元一
建始
趙王麟垂子以丁酉殺慕容詳自立敗奔鄴後為慕容徳所殺偽元一
延平
中宗昭武皇帝盛寶庶長子封長樂王以戊戌討賊嗣立四年辛丑段璣作亂被傷殂改元二
建平〈一〉 長樂〈二〉
昭文皇帝熙垂裴長子少子封河間王以辛丑討賊立丁未為寶養子髙雲所弑在位七年改元二
光始〈六〉 建始〈一 即髙雲正始元年〉
惠懿帝髙雲寶養子本髙句麗支庶以丁未為馮跋等所立三年己酉幸臣離班姚仁殺之改元一
正始
右後燕慕容氏四主二十四年髙雲三年
西燕
濟北王慕容儁之子以晉太元九年甲申起兵攻秦旋為其臣髙蓋所殺改元一
燕興
威帝冲儁之子以故中山王同起兵為髙蓋所立乙酉稱帝于阿房明年為其下所殺改元一
更始
隨慕容冲將為其下所立慕容恒慕容永殺之改元一昌平
慕容覬故宜都王桓子為慕容恒所立恒弟韜殺之于臨晉改元一
建明
慕容瑶冲之子慕容恒立之為慕容永所殺改元一建平
慕容忠之子永立之為其下刁雲所殺改元一建武
慕容永廆弟運之孫以丙戌稱帝于長子九年甲午為垂所滅改元一
中興
右西燕凡七易主唯慕容永九年
南燕〈慕容氏〉
世宗獻武皇帝備徳本名徳太祖文明帝皝少子封范陽王以戊戌歲據滑臺稱燕王元年庚子拔廣固都之稱帝乙巳殂在位五年改元一
建平〈六〉
北海王超徳兄北海王納之子以乙巳嗣立六年庚戌廣固陷為晉劉裕所殺改元一
太上
右南燕二世十二年
後秦〈姚氏〉
太祖昭武皇帝萇南安赤亭羌人始祖景元帝弋仲子魏武王襄弟仕苻氏為龍驤將軍以甲申叛秦稱王丙戌稱帝改長安為常安都之在位十年癸巳殂改元二白雀〈二〉 建初〈八〉
髙祖文恒皇帝興萇太子以甲午嗣立在位二十二年丙辰殂改元二
皇初 𢎞始〈十七 以降稱王改元〉
後主興太子以丙辰嗣立丁巳降晉劉裕遇害于建康在位二年改元一
永和
右後秦三主三十四年
夏〈赫連氏〉
世祖武烈皇帝勃勃匈奴劉衞辰之子仕姚秦封五原公以丁未稱大夏天王都統萬己未稱帝在位十八年乙丑殂改元四
龍昇〈六〉 鳳翔〈五〉 昌武〈一〉 真興〈六〉
秦王昌勃勃次子以乙丑嗣立在位四年戊辰為魏所獲改元一
承光〈三 魏書作永光〉
平康王定昌之弟以戊辰立于平凉四年辛未為吐谷渾王慕⿰執送于魏被殺改元一
勝光
右夏赫連氏三主二十六年
北燕〈馮氏〉
太祖文成皇帝跋長樂信都人以慕容熙建始元年丁未擁立髙雲己酉雲被弑跋討殺離班稱天王于和龍在位二十三年庚午殂改元一
太平
昭成皇帝𢎞跋之弟以庚午殺跋太子翼自立在位六年己卯為魏所逼奔髙麗後二年被殺改元一
大興
右北燕二主二十八年
凉〈張氏 悼公世子大豫附〉
武穆公軌安定烏氏人以永寧元年為凉州刺史建寧二年封西平公在州十三年甲戌薨私謚武
元公實軌世子以建興二年襲位在位六年庚辰為妖人劉𢎞所殺私諡昭
建興〈自五年至八年一作改元永安〉
晉書列傳曰元帝即位于建鄴改元大興實猶稱建興六年不從中興之所改也
成烈公茂實弟以大興四年襲西平公位趙劉曜拜凉王在位五年甲申薨私謚成
建興〈自九年至十二年一作改元永元〉
忠成公駿實世子以太寧元年嗣立在位二十三年丙午薨私謚文王
建興〈自十三年至三十四年一作改元太元〉
晉書列傳曰太寧元年駿猶稱建興十二年㑹有黄龍見于揖次之嘉泉石右長汜禕言于駿曰案建興之年是少帝始建之號帝以凶終理應改易朝廷越在江南音問隔絶宜因龍改號以彰休徵駿不從
咸和八年駿上疏稱臣而不奉正朔猶稱建興二十一年
敬烈公重華駿世子以永和二年嗣立在位十一年癸丑薨私諡桓
建興〈自三十五年至四十一年一作改元稱永樂〉
長寧侯祚重華庶兄癸丑重華薨廢其子哀公曜靈自立甲寅稱帝乙卯宋混起兵殺之改元一
和平
敬悼公𤣥靚曜靈弟張瓘等推為凉王在位九年為叔天錫所弑私諡冲
建興〈自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一作改元太始〉
晉書列𫝊曰𤣥靚既立廢和平之號復稱建興四十九年及天錫專掌朝政改建興四十九年奉升平之號
悼公天錫駿少子以興寧元年自立始奉江東正朔在位十三年丙子降于苻秦後淝水之戰歸晉復拜西平公卒
升平〈東晉穆帝號天錫奉之一作改元太清〉
按張氏世為晉藩至奉西朝正朔垂五十年其僭立改元者長寧侯祚耳而小説相傳載有五號考之晉書及北魏書並無其事惟宋龔頴運厯圖載之因書其所奉晉朝正朔而附注于下以俟考
凉王大豫故天錫世子天錫南奔大豫亡至河西起兵攻吕光據陽塢自稱凉州牧凉王兵敗為光所殺改元一
鳳凰
右凉西平公張氏八世七十八年
後凉〈吕氏〉
太祖懿武皇帝光畧陽氐人父婆樓苻秦太尉光累遷驃騎將軍率兵平西域以乙酉還據凉州丙戌聞秦世祖堅亡稱凉州牧酒泉公己丑稱三河王乙未稱天王己亥稱太上皇𫝊位太子紹殂在位十三年改元四大安〈三〉 麟嘉〈七〉 龍飛〈三〉 承康〈一〉
隠王紹光太子以己亥嗣立光殂為庶兄纂所弑不改元
靈帝纂光庶子封太原公以己亥簒立為吕超所殺在位一年改元一
咸寧
述異記吕光承康元年有呌於都街曰兄弟相滅百姓斃徼吏尋視之則無頭其年光死子紹代之五日紹庶兄纂殺紹自立據此則吕光尚有承康一號而正史逸之矣今補入
建康公隆光弟寶之子以辛丑即天王位三年癸卯納地於姚秦改元一
神鼎〈三 以畨禾得小鼎紀元〉
右後凉吕氏三主十八年
南凉〈秃髮氏〉
烈祖武王烏孤河西鮮卑人以晉安帝隆安元年丁酉稱西平王後改稱武威王居樂都三年己亥卒改元一太初
康王利鹿孤烏孤弟以己亥襲位稱河西王三年壬寅卒改元一
建和
景王傉檀利鹿孤弟以壬寅襲位更稱凉王甲辰去年號奉姚秦戊申復稱凉王甲寅降于乞伏氏遇酖卒改元二
𢎞昌〈三〉 嘉平〈七〉
右南凉秃髮氏三世十九年
北凉〈沮渠氏前附業〉
凉王業京兆人凉吕氏建康太守以丁酉稱凉州牧建康公己亥稱凉王辛丑為沮渠蒙遜所弑改元二神璽〈二〉 天璽〈二 一作六璽〉
太祖武宣王沮渠蒙遜臨松盧水胡人始起兵奉業辛丑弑業自稱凉州牧壬子稱西河王辛未稱凉王都姑臧在位三十年卒改元四
永安〈十〉 𤣥始〈十五〉 承𤣥〈三〉 義和
哀王牧犍蒙遜子以癸酉嗣立在位七年庚寅降于魏北凉亡改元一
永和〈七〉
右北凉沮渠氏二世三十九年
西凉〈李氏〉
太祖武昭王暠隴西成紀人為業效穀令以庚子稱凉州牧凉公都燉煌徙酒泉在位十八年丁巳卒改元二庚子〈五〉 建初〈三〉
凉公歆暠世子以丁巳嗣立三年庚申為蒙遜所殺國亡改元一
嘉興
凉李恂暠子以庚申據燉煌稱凉州刺史明年為蒙遜所殺改元一
永建
右西凉李氏二世二十四年
西秦〈乞伏氏〉
烈祖宣烈王國仁隴西鮮卑人始事秦世祖堅以乙酉稱大單于尋稱苑川王在位四年戊子殂改元一建義〈三〉
髙祖武元王乾歸國仁弟以戊子嗣稱河南王前秦封梁王八年改稱西秦王為姚秦所敗降于禿髮氏尋歸姚氏復逃還苑川己酉復稱秦王前後二十四年壬子為國仁子公府所弑改元二
太初〈十三〉 更始〈二〉
太祖文昭王熾盤乾歸世子以壬子嗣立在位十六年戊辰殂改元二
永康〈八〉 建𢎞〈八〉
王慕末熾盤世子以戊辰嗣立在位三年壬申為夏主赫連定所殺國亡改元一
永𢎞〈三〉
右西秦乞伏氏四主四十六年
南朝
宋〈劉氏〉
髙祖武皇帝裕彭城人漢楚元王後晉下邳太守安帝時起兵誅桓𤣥封宋王以庚申受晉禪在位三年壬戌崩改元一
永初
營陽王義符髙祖太子以壬戌嗣立二年甲子徐羡之等廢弑之改元一
景平〈二〉
太祖文皇帝義隆髙祖三子封宜都王以甲子入立在位三十年癸巳為太子劭所弑改元一
元嘉〈三十〉
元嘉三十年太子劭弑帝自立武陵王討誅之偽元一太初
世祖孝武皇帝駿太祖第三子封武陵王以甲午討逆嗣立在位十一年甲辰崩改元二
孝建〈三〉 大明〈八〉
孝建元年豫州刺史魯爽竊造法服登壇自號建平元年扳南郡王義宣為天子遂同反被誅
孝建二年雍州刺史武昌王渾與左右作檄文自號楚王改元永光以為戲笑廢為庶人逼令自殺
宋史繩祖學齋佔畢曰馮鏗事始載後魏孝荘時用錢稍薄髙道穆曰論今復古宜改鑄大錢文載年號以記其始鏗遂以錢載年號始于此愚按杜佑通典歴叙古今錢幣之制載宋武帝孝建初鑄四銖錢文曰孝建一邉文曰四銖則是錢載年號實始于宋武孝建也孝建元年甲午距後魏孝荘永安二年己酉鑄永安五銖錢之歲凡七十有六年紀載昭昭豈可謂始于永安鏗讀書不精誤以髙恭之奏請載年號以記其事始遂以為事始于此不知髙之奏乃謂改鑄大錢年分之始非事始也此固可笑矣又舍中國正統之年號事始取諸北狄偏閏之朝見識何汙下耶
廢帝子業世祖太子以甲辰嗣立元年乙巳遇弑改元二永光〈旋改景和〉 景和〈太宗改泰始〉
太宗明皇帝彧太祖第十一子封湘東王以乙巳立在位八年壬子崩改元二
泰始〈七〉 泰豫〈一〉
晉安王子勛世祖子以泰始二年即位潯陽兵敗遇害改元一義嘉
蒼梧王昱明帝子以癸丑嗣立四年丁巳被弑改元一元徽〈四〉
順皇帝凖明帝三子封安成王以丁巳為蕭道成所立三年己未禪于齊被弑改元一
昇明〈三〉
右宋八主五十九年
附考
太祖元嘉九年蜀賊趙廣推道人枹罕程道養為蜀王偽稱司馬氏裴明等討平之偽元一
泰始
太祖元嘉十三年仇池氏王楊難當自稱大秦王兵敗奔魏改元一
建義
齊〈蕭氏〉
太祖髙皇帝道成南蘭陵人仕宋累封齊王以己未受禪在位四年壬戌崩改元一
建元〈三〉
世祖武皇帝頤太祖太子以壬戌嗣立在位十二年癸酉崩改元一
永明〈十一〉
鬱林王昭業世祖孫文惠太子子立為太孫以癸酉嗣立元年甲戌西昌侯廢弑之改元一
隆昌
海𨹧王紀史臣曰郭璞稱永昌之名有二日之像而隆昌之號亦同焉案漢中平六年獻帝即位便改元為光熹張讓珪誅後改元為昭寧董卓輔政改元為永漢一歲四號也晉惠帝太安二年長沙王事敗成都王穎改元為永安頴自鄴奪駕河間王顒復改元永興一歲三號也隆昌延興建武亦三改年號故知䘮亂之軌跡雖千載而必同矣
海陵恭王昭文鬱林王弟以甲戌為西昌侯鸞所立旋廢改元一
延興
髙宗明皇帝鸞太祖從子以甲戌自立在位五年戊寅崩改元二
建武〈四〉 永泰〈一〉
東昏侯寶卷髙宗太子以己卯嗣立在位三年辛巳遇弑改元一
永元〈三〉
和皇帝寶融髙宗子封南康王以辛丑即位于荆州明年禪于梁遇害改元一
中興
右齊七主二十二年
附考
世祖永明四年富陽民唐寓之反稱帝于錢塘𤼵禁兵討平之偽元一
興平
東昏侯永元二年巴西民雍道晞反自稱鎮西將軍益州兵與郡兵合擊平之偽元一
建義
梁〈蕭氏〉
髙祖武皇帝衍南蘭陵人與齊同族始舉兵攻東昏和帝封梁王以壬午受禪在位四十八年己巳為侯景所幽崩改元七
天監〈十八〉 普通〈七〉 大通〈二〉 中大通〈六〉大同〈十一〉 中大同〈二〉 太清〈二〉
太清二年臨賀王正徳叛侯景立為帝明年廢而殺之偽元一
正平
太宗簡文皇帝綱髙祖第三子初封晉安王立為太子以己巳嗣立二年辛未侯景廢而弑之改元一
大寶
豫章王棟髙祖曾孫昭明太子孫華容公歡子以辛未為侯景所立尋廢湘東王使人殺之改元一
天正
武陵王紀髙祖子以壬申即位于蜀癸酉兵敗為元帝所殺改元一
天正
南史列傳紀僭號于蜀改元曰天正暗與蕭棟同名識者尤之按棟以辛未廢而紀以次年壬申即位於蜀因仍其號若自以為繼統之正者如後漢髙祖自立于晉陽託言未忍忘晉又惡開運之號乃改稱天福閏位無紀紛雜乖錯誠如歐陽所譏也
世祖孝元皇帝繹髙祖第七子封湘東王以壬申誅景嗣位于江陵三年甲戌西魏入冦遇害改元一
承聖
建安公淵明髙祖從子齊人納之于梁乙亥王僧辨立之尋復位于敬帝卒改元一
天成
敬皇帝方智世祖第九子封晉安王以甲戌稱梁王乙亥嗣立三年丁丑禪于陳遇害改元二
紹泰〈一〉 太平〈二〉
永嘉王莊世祖孫以戊寅歲王琳自齊迎立居郢州庚辰伐陳兵敗奔齊卒于鄴改元一
天啓
右梁四主五十六年
附考
中宗宣皇帝詧髙祖孫昭明太子統之第三子初封岳陽王以承聖三年甲戌魏人立之于江陵在位八年壬午殂改元一
大定
世宗孝明皇帝巋中宗太子以壬午嗣立在位二十二年乙巳殂改元一
天保〈二十二〉
莒公琮世宗太子以乙巳嗣立二年丁未入朝于隋被廢國亡改元一
廣運
北史琮年號廣運有識者曰運之為字軍走也吾君其奔走乎
右後梁三主三十三年
附考
髙祖大同元年鄱陽妖賊鮮于琛作亂内使陸襄討擒之偽元一
上願
髙祖大同八年安成望族劉敬躬據郡反湘東王遣兵平之偽元一
永漢
髙祖大同十年交阯李貫自稱越王至中大同元年討平之偽元一
大徳
太宗大寶二年侯景自稱漢皇帝明年王僧辨等進兵討之走至吳為其下所殺偽元一
太始
按梁書陳慶之傳大通元年沙門僧强自稱為帝攻陷北徐州其改元無考時帝方崇信釋氏捨身同泰而沙門亦妄竊鴻名蓋沴之召也
陳〈陳氏〉
髙祖武皇帝覇先吳興長城人梁末進封陳王以丁丑受禪在位三年己夘崩改元一
永定
世祖文皇帝蒨髙祖從子封臨川王以己卯嗣立在位六年丙戌崩改元二
天嘉〈六〉 天康〈一〉
臨海王伯宗世祖太子以丙戌嗣立在位二年己丑為安成王頊所廢改元一
光大
髙宗宣皇帝頊髙祖從子封安成王以戊子自立在位十三年壬寅崩改元一
太建
長城煬公叔寶髙宗太子以壬寅嗣立七年己酉降于隋軍國亡改元二
至徳〈四〉 禎明〈三〉
右陳五主三十一年
歴代建元考卷五
<史部,政書類,儀制之屬,歷代建元考>
欽定四庫全書
歴代建元考卷六 秀水鍾淵映撰北朝
魏〈拓跋氏改氏元〉
髙祖昭成皇帝什翼犍其先世為鮮卑酋長至穆帝猗盧晉封代王傳平文帝煬帝烈帝惠帝臣晉咸康四年戊戌什翼犍嗣立始建年號三十九年丙子為子寔君所弑國破于苻秦拓跋氏中絶
建國〈三十九〉
太祖道武皇帝珪昭成帝嫡孫世子寔之子以丙戌即代王位改稱魏王十三年戊戌取燕即帝位始定國號又十二年己酉為子紹所弑改元四
登國〈十〉 皇始〈二〉 天興〈六〉 天賜〈四〉
太宗眀元皇帝嗣太祖子以己酉討紹嗣立在位十五年癸亥殂改元三
永興〈五〉 神瑞〈四〉 泰常〈七〉
魏書神瑞元年春正月辛酉以禎瑞頻集大赦改元
世祖大武皇帝燾太宗長子以甲子嗣立在位二十九年為宗愛所弑改元六
始光〈四〉 神䴥〈四〉 太延〈五〉 延和〈三〉太平真君〈十一〉正平
太平真君元年六月丁丑皇孫濬生大赦改元取㓂謙之神書云輔佐北方太平真君是也
甫安隠王余世祖子壬辰宗愛立之旋為所弑改元一承平
通鑑考異曰宋索虜傳燾以烏亦旰用以為太子㑹燾死使嬖人宗愛立可博真為後宗愛博真恐為亦旴所危矯殺之而自立號承平博真懦弱不為國人所附晃子濬字烏雷真勒素為燾所愛燕王㑹國人曰博真非正不宜立真勒嫡孫應立耳乃殺博真及宗愛而立濬為主號曰正平與後魏書不同又云在位二十八年皆宋書之誤也
髙宗文成皇帝濬世祖嫡孫太子恭宗晃之子以壬辰誅宗愛嗣立在位十四年乙巳殂改元四
興安〈三〉 興光〈元〉 太安〈四〉 和平〈六〉
顯祖獻文皇帝𢎞髙宗太子以乙巳嗣立在位七年辛亥禪于太子自稱太上皇又五年殂改元二
太安〈二〉 皇興〈五〉
髙祖孝文皇帝宏顯祖太子以辛亥受禪立後遷都洛陽改姓元在位二十九年乙卯崩改元三
延興〈四〉 承明〈一〉 太和〈二十二〉
世宗宣武皇帝恪髙祖太子以己卯嗣立在位十七年乙未殂改元四
景明〈四〉 正始〈四〉 永平〈四〉 延昌
文景帝愉髙祖子封京兆王以世宗永平元年舉兵于信都稱帝兵敗賜死後子南陽王寶炬立于長安追上謚號改元一
建平
肅宗孝明皇帝詡世宗太子以乙未嗣立在位十四年戊申為母胡太后所酖殂改元五
熙平〈二〉 神龜〈二〉 正光〈五〉 孝昌〈二〉武泰〈一 潘貴嬪生女胡太后詐言皇子大赦改元〉
孝昌元年徐州刺史元法僧稱帝尋奔梁梁以為東魏王改元一
天啓
敬宗孝莊皇帝子攸顯祖孫彭城王勰子戊申肅宗殂胡太后立皇女又立髙祖曾孫釗爾朱榮舉兵討亂奉帝嗣立三年庚戌誅榮尋洛陽陷為其從子兆所弑改元二
建義〈即武泰元年尋改永安〉 永安
北海王顥平王詳子嗣父封奔梁永安二年梁兵納之顥即位于睢陽城南入洛陽為爾朱榮所敗走死改元二孝基 建武
汝南文宣王悦髙祖子以永安三年庚戌為梁人所立聞爾朱兆入洛陽還後歸國為孝武所害改元一更興
東海王曄恭宗之後初封長廣王以庚戌為爾朱氏所立明年辛亥廢之而立節閔帝改元一
建明
節閔帝恭廣陵王羽子辛亥爾朱氏入洛迎立之嗣位一年壬子為髙歡所廢遇酖殂改元一
普嘉
安定王朗恭宗子章武王之後以辛酉為髙歡所立明年壬子入洛陽與廣陵王同廢更立平陽王修未幾與東海王曄同遇害改元一
中興
孝武皇帝修髙祖孫廣平王懐子封平陽王以壬子為髙歡所立甲寅西奔長安為宇文泰所弑改元二太昌〈十二月改永熙〉永熙〈三〉
孝武即位紀元永興以與太宗同號故改焉
孝静皇帝善見髙祖曾孫清河王懌孫亶世子甲寅歲孝武西奔為髙歡所立徙都鄴是為東魏在位十七年庚子禪于齊遇害改元四
天平〈四〉 元象〈一〉 興和〈四〉 武定〈八〉魏書元象元年春正月有巨象自至碭郡丁卯大赦改元
文皇帝寳炬髙祖孫京兆王愉子封南陽王甲寅孝武殂于長安宇文泰立之在位十八年辛未殂改元一大統〈十八〉
沈徳符正閏考曰案蘇綽大誥稱中興十一年仍安定王舊號也實則大統九年蓋安定雖髙歡所立仍為歡所弑故追用其年若孝武帝凡三改年號且西奔長安依宇文泰乃盡廢其年不用則以末年與泰有隙也泰之無君且不學如此愚案宇文以髙氏為偽烏肯奉其所立者之號及蘇綽傳中興二十一年即大統之十一年也時有文帝振將墜之緒比之周宣漢光且將行周禮廢年號故改中興耳若云黜正統之孝武而紀未成君之安定非篤論矣况文帝之憑藉宇文大統之元實即泰所改何嫌而并置之乎
廢帝欽文帝太子以辛未嗣立壬申稱元年三年甲戌為宇文泰所廢
恭皇帝廓文帝子以甲戌為宇文泰所立稱元年三年丙子禪于周未幾遇弑
右魏自太祖稱帝傳十五主一百六十年東魏一主十七年
附考
太宗神瑞二年河西饑胡推胡人白亞栗斯為單于尋為其下所廢偽元一
建平
髙祖延興元年妖賊司馬小君聚衆反于平陵武昌王渾討平之偽元一
聖君
世宗正始三年泰州屠各王法智推主簿吕茍兒為主安西將軍陸麗討降之偽元一
建明
世宗正始三年涇州民陳瞻聚衆稱王兼太僕卿楊椿討斬之偽元一
聖明
肅宗正光四年沃野鎮民破六韓拔陵及至孝昌元年蠕蠕破殺之偽元一
真王
肅宗正光五年泰州民莫折大提稱秦王尋卒于念生自稱天子孝昌三年為秦州民杜粲所殺念生偽元一天建
肅宗孝昌元年柔𤣥鎮民杜洛周反于上谷後二年為葛榮所殺并其衆洛周偽元一
真王
肅宗孝昌二年五原降户鮮于修禮反于定州之佐城為其黨洪業所殺偽元一
普興
肅宗孝昌二年鮮于修禮黨葛榮自稱齊帝至永安二年爾朱榮討擒之偽元一
廣安
肅宗孝昌二年陳留郡民劉獲鄭辯反于西華尋敗死偽元一
肅宗孝昌三年蕭寶寅稱帝于長安明年敗奔万俟醜奴永安二年死改元一
隆緒
敬宗永安元年河間邢杲反于青州自稱漢王上黨王元天穆討平之偽元一
天統
敬宗永安元年万俟醜奴自稱天子永安三年爾朱天光討擒之偽元一
神獸〈波斯國獻獅子于魏醜奴留之因以僭號〉
肅宗孝昌元年稽胡劉蠡升自稱天子東魏時髙歡襲之北部王殺之以降偽元一
案紀年諸書載有孝文時沙門司馬惠御聖王伊祁茍應王定州人王金駒應王沙門□慶大乘幽州人王惠定明法寧武時幽州沙門劉僧紹净居國時□王孝明時陳雙熾始建又敬宗時劉舉皇武考之魏書及北史或以名國或以自號不言改元也去之
孝静皇帝天平三年汾州胡王迢觸曹貳龍聚衆反署置百官渤海髙歡討平之偽元一
平都
齊〈髙氏〉
顯祖文宣皇帝洋渤海蓨人太祖神武帝歡之子世宗文襄帝澄之弟嗣封齊王以庚午受魏静帝禪在位十年己卯殂改元一
天保〈十〉
北齊書帝紀初帝登阼改年為天保士有深識者天保之字為一大人只十帝其不過十乎
廢帝濟南王殷顯祖太子以己卯嗣立元年庚辰為常山王演所廢後遇害改元一
乾明
肅宗孝昭皇帝演顯祖弟封常山王以庚辰自立在位一年殂改元一
皇建
世祖武成皇帝湛肅宗弟封長廣王以辛巳嗣立五年禪于太子稱太上皇四年殂改元二
太寧〈一〉 河清〈四〉
後主温公緯世祖太子以乙酉受内禪立在位十三年丁酉為周師所逼禪于太子恒尋被執後遇害改元三天統〈五〉 武平〈八〉 隆化〈一〉
北史劉逖傳武成崩和士開欲改元議者各異逖清為武平私謂士開曰武平反為明輔逖作此以為公士開悦而從之
安徳王延宗世宗子以隆化元年留守晉陽即帝位二日城陷為周師所執改元一
徳昌
北齊書傳延宗改元識者以為徳昌之文纔得二日果二日而敗
幼主恒後主太子以丁酉受内禪立方八歲尋為周所執國亡改元一
承光〈二〉
范陽王紹義顯祖子以丁酉奔突厥即位庚子突厥執送于周徙蜀疾卒改元一
武平
愚案後主年號武平至八年改隆化明年幼主改承光未幾國亡范陽蓋以二號為亡國時所改仍稱武平以繫民望如後漢劉氏之天福耳前史俱曰改元非也
右齊五主二十八年
周〈宇文氏〉
閔帝覺其先鮮卑宇文部人太祖文帝泰之子嗣為周公以丙子受魏禪稱天王元年晉公護廢而弑之世宗明皇帝毓太祖文帝子封寧都公以丁丑嗣稱天皇己卯即皇帝位庚辰殂在位四年改元二
武安〈二〉 武成〈二〉
北史崔猷傳曰周明帝即位時依周禮稱天王不建年號猷以為世有澆淳故帝王因以沿革請遵秦漢稱皇帝建年號朝議從之
髙祖武皇帝邕太祖文帝第四子封魯公以庚辰嗣立丁酉滅齊在位十九年戊戌殂改元四
保定〈五〉 天和〈六〉 建徳〈六〉 宣政〈一〉
宣皇帝贇髙祖太子以戊戌嗣立己亥傳位太子稱天元皇帝庚子殂改元一
大成〈静帝旋改大象〉
静帝闡〈一作衍〉宣帝太子以己亥受禪立辛丑禪隋遇害改元二
大象 大定
右周五主二十六年
附考
髙祖建徳五年稽胡劉蠡升之孫沒鐸自稱聖武皇帝明年齊王憲討平之偽元一
石平
隋〈楊氏〉
髙祖文皇帝堅𢎞農人仕周襲爵隨公以辛丑受周禪改隨作隋九年平陳在位二十四年甲子為太子廣所弑改元二
開皇〈二十〉 仁夀〈四 以隋興以來晝日漸長取其意以紀元〉
煬皇帝廣髙祖次子初封晉王謀廢太子勇立為太子以甲子立在位十四年戊寅為宇文化及弑于江都越王侗立追謚世祖明皇帝改元一
大業〈十四〉
恭皇帝侑煬帝孫元徳太子之子封代王留守西京以大業十三年丁丑為唐公李淵所立遙尊煬帝為上皇禪于唐封⿰國公明年殂改元一
義寧
秦王浩髙祖孫秦王俊之子宇文化及立之于江都至魏縣弑之
恭皇帝侗元徳太子之子代王兄封越王留守東京戊寅煬帝崩為留守官所立明年己卯王世充簒立被廢為潞國公遇弑改元一
皇泰
右隋三帝三十八年恭帝侗二年
附考
煬帝大業九年扶風桑門向海明自稱皇帝太僕楊義臣討平之偽元一
白烏
煬帝大業十年延安賊帥劉迦論自稱皇王屈突通擊平之偽元一
大世
恭帝侑義寧元年十二月桂陽人曹武徹反後事史失載改元一
通聖
恭帝侗皇泰元年〈時代王以禪唐故以皇泰紀元〉宇文化及弑秦王浩稱帝于魏縣國號許明年己卯夏王竇建徳討誅之改元一
天夀
恭帝侗皇泰元年懐戎沙門髙曇誠自稱大乘皇帝髙開道襲殺之偽元一
法輸
隋末諸國考
案隋末群雄並起離石劉胡自稱天子李𢎞芝自稱唐王下至管崇朱燮並竊鴻名而紀年之號史俱失載譬猶銅為黑山之流俱在所畧若沈氏正閏考則𤨏𤨏竊盗亦不復遺蓋彼意在博考而予則唯重年名耳
魏
邢公李宻周李弼曾孫隋時襲封蒲山公以楊𤣥感黨亡命大業十三年丁丑據洛口倉即魏公位稱元年二年戊寅為王世充所敗奔唐尋叛誅〈河洛記曰改元永平〉
夏
夏王竇建徳漳南人以大業十一年起兵丁丑稱長樂王都樂夀戊寅改國號夏二年己卯誅宇文化及四年辛巳以救王世充為唐所殺改元二
丁丑〈元〉 五鳳〈四〉
燕
燕王髙開道渤海人以大業十一年起兵掠燕地尋據北平戊寅稱燕王辛巳降唐尋叛甲申為其下所殺改元一始興
通鑑考異曰實録唐書皆無開道年號柳璨注正閏位厯六年號天成李昉歴代年號亦如之宋庠紀年通譜武徳元年開道年號始興云出歴代紀要録此號未知孰是今從紀要
漢東
漢東王劉黑闥漳南人夏王建徳故將漢東公以辛巳為建徳舉兵壬午稱王癸未為其下執送于唐遇害改元一
天造
梁
梁王蕭銑梁中宗宣皇帝曾孫隋末為羅川令以大業十三年丁丑為巴陵校尉董景珍等所推稱梁王明年即帝位于江陵辛巳降于唐軍至長安遇害改元一鳳鳴
凉
凉主李軌武威人隋鷹府司馬以大業十三年丁丑起兵稱河西大凉王明年稱帝二年丁卯為其臣安興貴執送長安被殺改元一
安樂
梁〈梁氏〉
梁主梁師都隋鷹郎將以大業十三年丁丑起兵據朔方即皇帝位十二年戊子弟洛仁殺以降唐改元一永隆
永樂
永樂王郭子和蒲城人隋左翊衛坐事徙朔榆林以大業十三年丁丑據郡稱王尋降唐賜姓李以功名終改元一
丑平〈舊唐書作正平〉
秦
武帝薛舉汾隂人隋金城校尉以大業十三年丁丑起兵據隴西稱西秦覇王尋即帝位二年戊寅卒太子仁杲嗣立為唐秦王所滅改元一
秦興
定楊
定楊主劉武周馬邑人隋鷹府校尉以大業十三年丁丑據馬邑戊寅稱帝于汾陽宫庚辰為唐所敗奔突厥被殺改元一
天興
吳
吳王李子通東海人以大業十一年乙亥起兵淮南己卯稱帝于江都三年辛巳為杜伏威執送于唐以叛誅改元一
明政
吳王杜伏威章邱人以大業十一年乙亥起兵淮南隋恭帝侗封楚王唐改封吳王入朝薨
梁〈沈氏〉
梁王沈徳興武康人隋吳興太守聞宇文化及弑逆舉兵己卯稱王都毗陵二年庚辰為李子通所敗走死改元一
延康
楚〈附操帥乞〉
元興王操帥乞鄱陽人以大業十二年丙子舉兵稱王尋中流矢卒其將林士𢎞代統其衆改元一
始興
楚主林士𢎞鄱陽人以大業十二年丙子稱帝七年壬午走入安成山洞病卒其衆遂散改元一
太平〈七 唐髙祖實錄作延唐〉
楚
楚朱粲城父人以大業十一年乙亥據漢南稱帝降唐封楚王復叛歸王世充世充平伏誅改元一
昌達
鄭
鄭主王世充本西域胡人姓支氏仕隋恭帝侗為太尉鄭國公進封王以皇泰二年簒立三年辛巳降于唐軍徙蜀為仇家所殺改元一
開明
宋
宋主輔公祏臨濟人吳王杜伏威長史以癸未舉兵稱帝于丹陽明年為李靖所殺改元一
天明
愚案宋小説載宋乾徳初元有丹陽人掘地獲古銅錢文曰大宋乾徳通寶識者知為輔公祏所鑄今考諸史公祏號天明非乾徳也蓋小説家因竇儀辨蜀鏡事而譌者今不取
唐〈李氏〉
髙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淵隴西成紀人凉太祖武昭王之後隋時襲祖虎爵唐國公以丁丑自太原留守起兵入長安戊寅受隋禪在位九年丙戌傳位于太子稱太上皇又十年乙未崩改元一
武徳〈九〉
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世民髙祖次子初封秦王隠太子建成誅立為皇太子丙戌受内禪在位二十三年己酉崩改元一
貞觀〈二十三〉
愚案宋應麟玉海載唐濮王天夀一號濮王即魏王泰太宗愛子以奪嫡降封無僭號改元之事不知王氏何據姑識于此
髙宗天皇天聖大𢎞孝皇帝治太宗第九子初封晉王立為皇太子以己酉嗣立在位三十四年癸未崩改元十五
永徽〈六〉 顯慶〈五〉 龍朔〈三〉 麟徳〈二 以絳州産麟又含元殿前麟趾見于是改元〉 乾封〈二 以封泰山改元〉
總章〈二 以將作明堂改元〉 咸亨〈四〉 上元〈二〉儀鳳〈二〉 調露〈一〉 永隆〈一〉 開曜〈一〉
永淳〈二 以皇孫生改元〉 𢎞道〈一〉
儀鳳三年四月詔改明年為通乾元年十二月罷通乾號
中宗孝和大聖大昭孝皇帝顯髙宗第七子初封英王名哲立為皇太子以癸未嗣立元年甲申武后廢為廬陵王居房州改元一
嗣聖〈武后旋改文明〉
則天武后髙宗后以甲申廢中宗立睿宗為帝臨朝稱制又五年自稱皇帝改國號周乙巳復位于中宗偽立二十一年改元十七
文明〈旋改光宅〉 光宅〈一〉 垂拱〈四〉 永昌〈一〉
載初〈一 以始用周正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正月〉 天授〈二 元年即載初九月是月始自稱皇帝〉如意〈九月即長夀〉長夀〈二〉 延載〈一〉證聖〈一〉 天冊萬歲 萬歲通天 神功〈一〉
聖厯〈二〉 久視〈二 元年始復夏正〉 大足〈以成州言佛跡見改元旋改長安〉 長安〈四〉
通鑑太后春秋雖髙善自塗澤雖左右不覺其衰以齒落更生御則天門赦天下改元通天
紀異録曰太后既立國號周又欲立武三思為後狄仁傑切諫后曰奈何有武氏臨朝萬萬年之謠對曰陛下改萬歲登封又改萬歲通天又改大足元年則萬萬之數足矣后大悟即有歸中宗之意
中宗皇帝以己亥自房州還武后立為太子乙巳復立反周為唐庚戌為韋后所弑改元二
神龍〈二〉 景龍〈四〉
殤皇帝重茂中宗少子封温王以庚戌為韋后所立遜于相王改元一
唐隆
愚案玉海云或曰唐元唐興唐安蓋開元天寶之間避諱改稱者而唐㑹要唐大詔令皆書唐隆實則明皇踐阼之懴猶漢安樂之炎興也
睿宗𤣥真大聖大興孝皇帝旦髙宗第八子封豫王嗣聖元年為武后所立天授元年廢為皇嗣中宗朝封相王韋后弑逆王子臨淄王隆基誅之以庚戌迎立帝二年壬子傳位太子後四年崩改元三
景雲〈二〉 太極〈旋改延和〉 延和〈𤣥宗立改為先天〉
景雲元年鄭愔與張靈均謀立中宗子譙王重復改元中元克復謀覺伏誅
𤣥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隆基睿宗第三子初封臨淄王舉兵討韋氏進封平王旋立為太子以壬子受禪立乙未安禄山反丙申幸蜀太子即位靈武尊為上皇後還長安壬寅崩在位四十四年改元三
先天〈元〉 開元〈二十九〉 天寶〈十四 天寶三年始改年為載〉嘉話錄李丞相泌謂徳宗曰陛下天寶元年生嚮外言改年之由或以𢎞農得寶此乃謬也陛下此年降誕故𤣥宗皇帝以天降至寶因改年號天寶也
開元傳信錄曰唐開元末于𢎞農古函谷關得寶符白石赤文止識枽字識者解之曰枽者四十八所以察聖人御厯之數也及帝幸蜀之來歲正四十八年得寶之時天下歌之曰得寶耶𢎞農耶𢎞農耶得寶耶得寶之年遂改年為天寶
愚案天寶元年春正月丁未朔改元甲寅陳王府參軍田同秀上言𤣥元皇帝于丹鳳門之空中告以我藏靈符在尹喜故宅上遣使于故函谷關尹喜臺旁求得之壬辰羣臣上表以函谷靈符潛應年號先天不違請于尊號如天號字史書如此其不因得寶改年明矣錄言妄也
天寶二載春正月丙申朔改年曰載
肅宗文明武徳大聖大宣孝皇帝亨𤣥宗第三子封忠王立為太子丙申𤣥宗幸蜀即位于靈武克復兩都在位六年壬寅崩改元四
至徳〈二〉 乾元〈二 自後復以載為年〉 上元〈二〉寶應〈二 以楚州表言天賜寶玉改元〉
乾元二年制去年號但稱元年以建子月為歲首月皆以所建為數明年建巳月甲子改元寶應復以建寅為正月月數皆如其舊
代宗睿文孝武皇帝豫本名俶肅宗太子初封廣平王將兵復兩京以壬寅嗣立在位十八年己未崩改元三廣徳〈三〉 永泰〈二〉 大厯〈十四〉
廣徳二年吐畨入京師立邠王守禮孫承宏為帝改元年號無考置百官冦退放之于華州
徳宗神武孝文皇帝适代宗太子以己未嗣立癸亥涇源兵亂出奔甲子還京師在位二十六年甲申崩改元三建中〈四〉 興元〈一〉 貞元〈二十一〉
愚案玉海徳宗擬改元元慶復改貞元蓋合貞觀開元之名從李泌言也
順宗至徳𢎞道大聖大安孝皇帝誦徳宗太子以甲申嗣立明年傳位太子稱上皇崩改元一
永貞
憲宗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純順宗太子以丙戌受内禪立在位十五年庚子崩改元一
元和〈十四〉
穆宗睿聖文惠孝皇帝恒憲宗第三子以庚子嗣立在位五年甲辰崩改元一
長慶〈四〉
敬宗睿武昭應孝皇帝湛穆宗長子以甲辰嗣立在位三年為宦官蘇佐明等所弑改元一
寶厯〈三〉
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昂穆宗第二子封江王丙午宦官王守澄等立之在位十四年庚申崩改元二
太和〈九〉 開成〈五〉
武宗至道昭肅孝皇帝炎穆宗第五子封頴王庚申中尉仇士良等迎立之在位六年丙寅崩改元一
㑹昌〈六〉
宣宗元聖至明成武憲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忱憲宗第十三子封光王丙寅宦官迎立之在位十三年己卯崩改元一
大中〈十三〉
懿宗昭聖恭惠孝皇帝漼宣宗長子封鄆王以己卯嗣立在位十四年癸巳崩改元一
咸通〈十四〉
蘇鶚杜陽雜編曰宣宗製泰邊陲曲其詞曰海岳宴咸通及上垂拱而年號咸通焉
僖宗惠聖恭定孝皇帝儇懿宗子封晉王以癸巳嗣立庚子幸蜀乙巳還長安尋奔鳳翔戊申還崩在位十六年改元五
乾符〈五〉 廣明〈元〉 中和〈四〉 光啓〈三〉文徳
光啓二年上幸興元朱玫立襄王煴為帝玫誅煴奔河中為王重榮所殺改元一
建貞
唐無名氏玉泉子貞錄廣明年號識者以為黄巢日月明年兩京沒焉
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曄懿宗第七子封夀王以戊申嗣立庚申為宦官劉季逑等所幽立太子裕辛酉反正宦官韓全誨等刼幸鳳翔癸亥還京甲子遷洛為朱全忠所弑在位十六年改元七
龍紀〈二〉 大順〈三〉 景福〈三〉 乾寧〈五〉光化〈四〉 天復〈四〉 天祐〈一〉
大唐雜記曰唐昭宗文徳二年正朔御武徳殿有紫氣出昭徳殿東隅鬱鬰如烟令大内留 司尋其所出得金龍子一枚長五寸許羣臣稱賀帝曰朕不以金龍為祥瑞而以偃息干戈為祥瑞卿等各宜盡忠以體朕懐門下奏請改文徳二年為龍紀元年
昭宣光烈孝皇帝祝昭宗第九子封輝王以甲子立三年丁卯為朱全忠所簒明年被弑不改元但稱天祐年
右唐二十帝共二百九十年
附考
髙祖武徳六年雋州人王摩沙自稱元帥尋討平之偽元一
進通
𤣥宗天寶十五載安禄山陷東京自稱大燕皇帝明年為子慶緒所殺偽元一
聖武
肅宗至徳二載安慶緒弑禄山自立後走鄴郡為史思明所殺偽元二
載初 天成
通鑑考異曰唐厯曰改元天和薊門紀亂曰改元至成與實錄年號不同紀年通譜兩存之今從實錄
肅宗乾元二年史思明稱大聖燕王尋稱帝改元上元二年復改元為子朝義所殺凡偽元二
順天 應天
宋沈括夢溪筆談曰熙寧中得大錢三十餘千文皆順天得一當時在廷皆疑古無得一年號莫知何代物予案唐書史思明僭號鑄順天得一錢順天乃其偽年號得一特以名鑄錢耳非年號也
肅宗上元二年史朝義弑思明自立代宗廣徳元年兵敗自縊死偽元一
顯聖
肅宗上元二年梓州刺史子璋反據綿州自稱梁王岡川兵擊斬之偽元一
黄龍
肅宗寶應元年浙東賊袁晁反于台州以建丑為正月盡陷信州温州明州諸郡廣徳元年平之偽元一寶勝
通鑑考異曰柳璨正閏位厯宋庠紀元通譜皆改元昇國今從新書而沈氏正閏考兩存之愚案袁晁草竊名號旋即執誅不應復有改元之事温公所去是也
徳宗建中四年涇原兵亂上奔奉天朱泚稱大秦皇帝于長安明年改號漢稱漢元天皇兵敗西走韓旻斬之偽元二
應天 天皇
徳宗興元元年淮西李希烈自稱大楚皇帝貞元二年其將陳仙竒殺之以降偽元一
武成
懿宗咸通元年浙東賊裘甫自稱天下都知兵馬觀察使王式討平之偽元一
羅平
懿宗咸通元年黄巢自稱衡天大將軍僖宗廣明元年陷長安自稱大齊皇帝中和三年敗走四年其甥林言斬之偽元二
王霸 金統
何光逺鑑誡錄曰黄巢犯闕尚讓為相改乾符之號為金統元年
昭宗乾寧二年義勝節度使董昌稱帝國號大越羅平明年錢鏐討誅之偽元一
順天〈㑹稽録曰天冊一曰天聖〉
吳越備史曰年號或曰天冊或云天聖皆非也江東羅諫議隠撰吳越行營露布曰羅平者啓國之名順天者建元之始又曰〈闕〉 門稱天國之樓以㑹府為定室之地明矣
案唐髙宗元曰睦州女子陳碩貞反自稱文佳皇帝文佳係偽號非名年然以一女子倡亂致盗鴻名傳之史冊與東漢之徵例徵貳我明之唐賽兒胥人妖矣至𤣥宗時安南梅叔鸞自稱黑帝肅宗時禪將康楚元稱南楚霸王亦盗名字之異者附識之
歴代建元考卷六
<史部,政書類,儀制之屬,歷代建元考>
欽定四庫全書
歴代建元考卷七 秀水鍾淵映撰唐末諸國考
後梁〈朱氏〉
太祖神武元聖孝皇帝晃本名温單州碭山人棄黄巢降唐賜名全忠進封梁王以天祐四年丁卯簒位于大梁己巳遷洛陽六年壬申為子友珪所弑改元二開平〈四〉 乾化〈二〉
郢王友珪晃子以壬申弑父自立明年癸酉均王友貞討誅之偽元一
鳳厯
均王瑱原名友貞晃子以癸酉討逆嗣立于大梁癸未唐兵入汴為其下所殺在位十一年復稱乾化三年四年改元二
貞明〈六〉 龍徳〈三〉
右後梁二世十七年
後唐〈李氏〉
太祖武皇帝克用本姓朱邪其先沙陀部人賜姓李氏唐末以討黄巢功為太原節度使封晉王朱氏簒立鄰道勸之稱帝不從以天祐五年戊辰薨
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存勗太祖武帝克用長子以天祐五年戊辰嗣晉王位仍天祐正朔癸未即皇帝位紹唐正統自將滅梁都洛陽四年丙戌兵亂中流矢崩改元一
同光〈四〉
天祐八年盧龍節度使燕王劉守光自稱大燕皇帝後二年晉王拔幽州執守光以歸殺之改元一
應天
明宗聖徳和武欽孝皇帝亶本名嗣源代北人太祖養為子同光三年為鄴都亂兵所立丙戌入洛嗣位八年癸巳崩改元二
天成〈四 元年即同光四年〉 長興〈四〉
閔帝從厚明宗第三子封宋王以癸巳嗣立甲午潞王兵入出奔遇弑改元一
應順
胡三省通鑑注曰取應天順人為義非繼體之君所以紀元也
潞王從珂本姓王氏明宗養為子以甲午廢閔帝自立在位三年丙申石敬瑭兵逼自焚殂改元一
清泰
右後唐四主十四年前奉天祐十七年
後晉〈石氏〉
髙祖聖文章武明徳孝皇帝敬瑭太原人丙申以北京留守舉兵反契丹立為帝都大梁在位七年壬寅殂改元一
天福
齊王重貴敬瑭從子以壬寅嗣立丙午契丹入大梁北遷後卒于黄龍府仍稱天福二改元一
開運
右後晉二主共十一年
後漢〈劉氏〉
髙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暠本名知逺太原人契丹入中國以丁未即位于晉陽入都于大梁二年戊申殂仍稱天福二改元一
乾祐
漢紀知逺初即位自言未忍改晉又惡開運之號乃改稱天福十二年
五代帝紀曰嗚呼人君即位稱元年常事爾古不以為重也孔子未修春秋其前固已如此雖暴君昏主庸妄之史其紀事先後逺近莫不以歲月一二數之乃理之自然也其謂一為元亦未嘗有法蓋古人之語爾及後世曲學之士始謂孔子書元年為春秋大法遂以改元為重事自漢以後又明年以建元為正偽紛雜稱號遂多不勝其紀也五代亂世也其事無法而不合于理者多矣皆不足道也至其年號乖錯以惑後世則不可以不明初梁太祖以乾化二年遇弑明年末帝已誅友珪黜其鳳厯之號復稱乾化三年尚為有説至漢髙祖建國黜晉出帝開運四年復稱天福十二年者何哉蓋以其愛憎之私耳方出帝時漢髙祖居太原常憤憤下視晉而晉亦陽優禮之幸而未見其隙及契丹滅晉漢未嘗有救難之意出帝北遷方陽以兵聲言追之至關而還及其即位改元而黜開運之號則其用心可知矣蓋其于出帝無復君臣之義而幸禍以為利者其素志也可勝嘆哉夫所謂有諸中必形于外者其見于是乎
隠帝承祐髙祖第三子封周王以戊申嗣立在位二年庚戌郭威犯闕遇弑仍稱乾祐二年三年不改元
右後漢二主四年
北漢
世祖神武皇帝旻本名崇髙祖弟郭威簒立以辛亥即帝位于晉陽甲寅殂在位四年不改元仍稱乾祐〈自四年至七年〉孝和皇帝鈞本名承鈞世祖長子以乾祐七年甲寅嗣立在位十四年戊辰殂仍稱乾祐二〈八年九年〉改元一天㑹
彭城王繼元孝和帝養子戊辰孝和殂養子繼恩立供奉官侯覇榮弑之繼元嗣立在位十一年己卯降于宋太宗仍稱天㑹四〈自十三年至十六年〉改元一
廣運
考異曰劉恕云世宗實錄薛史帝紀僭偽傳皆云顯徳二年十二月劉崇卒大定録云顯徳二年春是病死紀年通譜顯徳二年崇之乾祐八年冬崇死顯徳〈丙辰〉三年承鈞改元天㑹〈戊辰〉開寶元年承鈞之天㑹十三年死開寶十一年繼元改元廣運興國四年繼元之廣運十一年也河東劉氏有國全無紀録惟其舊臣中書舍人直翰林院王保衡歸朝後所纂晉陽偽〈闕〉見聞要錄云甲寅年春南伐敗歸夏周師攻國都旻積憂勞成心病是冬卒丁巳年正月鈞改乾祐十年為天㑹元年又云鈞丙戌年二十九承位年四十三卒右諫議大夫陽夢申奉勅撰大漢都統進封定王劉繼顒神道碑云天㑹十二年實皇帝踐阼之初年也十七年繼顒卒末題廣運元年歲次甲戌九月丙午朔今按周廣順元年辛亥旻即帝位稱乾祐四年顯徳元年甲寅旻之乾祐七年也旻卒鈞改元顯徳四年丁巳鈞改乾祐十年為天㑹元年宋開寶元年戊辰鈞之十二年也鈞卒繼元立開寶七年甲戌繼元改天㑹十八年為廣運元年據厯是歲九月丙午朔興國四年己卯繼元亡廣運六年也鈞以唐天成元年丙戌生至顯徳元年甲寅嗣位乃二十九歲矣鈞及繼元踰年未改元蓋孟蜀二主漢隠帝周世宗之比也諸書皆傳聞相因前後相戾惟晉陽見聞録劉繼顒碑歲月最可考證故以為據右漢前二主四年後三主二十八年合三十二年
後周〈郭氏〉
太祖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威邢州堯山人辛亥以鄴都留守入汴自立為帝三年癸丑殂改元二
廣順〈二〉 顯徳〈一〉
世宗睿文孝武皇帝榮本姓柴氏太祖后之姪養為子封晉王以甲寅嗣立在位五年己未殂仍稱顯徳五〈自二年至六年〉不改元
恭皇帝宗訓世宗子封梁王以己未嗣立庚申禪于宋不改元
右後周三世共九年
蜀〈王氏 附岐王李茂貞〉
髙祖神武聖文孝徳明惠皇帝建許州舞陽人唐末有兩川封蜀王以天復七年丁卯〈時唐已改元天祐為梁所簒建仍稱天復七年〉即皇帝位于成都戊寅殂在位十一年改元五
武成〈三〉 永平〈五〉 通正〈一〉 天漢〈一 以改國號漢改元〉 光天〈一 是年復國號蜀〉
順正公衍本名宗衍建少子封鄭王立為太子以戊寅嗣立在位七年乙酉降于唐軍遇害改元二
乾徳〈六〉 咸康〈一〉
右前蜀二世三十五年建號十八年
岐秦忠敬王李茂貞本姓宋名文通深州博野人唐末賜姓名為鳳翔節度使進封岐王唐亡建國號制仍奉唐天祐正朔後唐同光二年改王秦薨
吳〈楊氏〉
太祖武皇帝行宻廬州合肥人唐末有淮南進封吳王以天祐三年薨
烈祖景皇帝渥太祖子以天祐三年丙寅嗣稱𢎞農王戊辰張顥徐温遣人弑之在位二年仍稱天祐二〈四年五年〉髙祖宣皇帝隆演景帝弟以戊辰嗣稱𢎞農王庚午進封吳王己卯即吳國王位在位十一年仍稱唐天祐九〈自六年至十五年〉改元一
武義
睿皇帝溥宣帝弟以庚辰嗣吳國王位丁亥稱帝在位十六年丁酉禪于南唐尊為讓皇帝明年殂改元四順義〈六〉 乾貞〈二〉 太和〈六〉 天祚〈三〉右吳四世四十六年建號十八年
南唐
烈祖光文肅武孝髙皇帝昇本名知誥吳王恪之後生于徐州仕楊氏封齊王以天祚三年丁酉受禪都金陵在位七年癸卯殂改元一
昇元〈七〉
元宗明道崇徳文宣孝皇帝璟初名景通烈祖長子封齊王以癸卯嗣立戊午改稱國主去年號奉周正朔在位十九年遷南都殂改元三
保大〈十五〉 中興〈旋改交泰〉 交泰
元宗即位未踰年改元太常博士韓熙載上疏曰踰年改元古之制也事不師古弗可以訓時雖可其奏而制書已行竟不能從
吳王煜初名從嘉元宗第六子封吳王以辛酉嗣立于金陵在位十三年乙亥降于宋後三年殂唐祀始絶
右南唐三主三十九年
南漢〈劉氏〉
髙祖天皇大帝龑本名巖其先上蔡人聖武帝謙之子烈宗襄帝𨼆之弟隠唐末為清海節度使隠卒巖嗣立以丁丑歲稱帝國號越尋改稱漢在位二十三年辛丑殂改元三
乾亨〈八〉 白龍〈三 以白龍見改元〉 大有〈十四以筮易得大有紀元〉
五代史乾亨九年白龍見南宫三清殿改元白龍又更名龍天門應龍見之祥
殤帝玢本名𢎞度髙祖長子封秦王以辛丑嗣立二年癸卯為弟晉王𢎞熙所弑改元一
光天
光天元年博羅縣妖賊張遇賢自稱中天八國王陷循州後入南唐境敗死偽元一
永樂
中宗文武光聖明孝皇帝晟本名𢎞熙髙祖封晉王以癸卯弑玢立在位十四年戊午殂改元二
應乾〈旋改乾和〉 乾和〈十四〉
南越王鋹本名繼興中宗子封衞王以戊午嗣立在位十四年辛未降于宋後數年殂改元一
大寶
右南漢四主建號五十二年通前烈宗𨼆六十七年
閩〈王氏〉
太祖昭武孝皇帝審知光州固始人唐末其兄潮引兵據福建潮卒審知嗣立梁封閩王以後唐同光三年薨子延翰嗣立稱閩國王為審知養子延禀所殺立延鈞惠宗齊肅明孝皇帝鏻本名延鈞太祖子以丙戌嗣立癸巳稱帝三年乙未為子繼鵬所弑改元二
龍啓〈二〉 永和〈一〉
康宗聖神英睿文明廣武應道大𢎞孝皇帝昶本名繼鵬惠宗子封福王以乙未自立在位五年己亥為審知少子延羲所弑改元一
通文
景宗睿文廣武明聖元徳隆道大孝皇帝曦本名延羲太祖少子以己亥弑昶自立在位六年甲辰為其臣朱文進所弑改元一
永隆
閩景宗即位改元國人相謂曰可謂大昏元年
福恭懿王延政太祖子封富沙王以景宗永隆五年癸卯稱帝于建州國號殷明年景宗遇弑乙巳復國號閩尋降南唐遷于金陵改元一
天徳〈三〉
右閩六主五十五年建號十三年
後蜀〈孟氏〉
髙祖文武聖徳英烈明孝皇帝知祥邢州龍岡人以唐同光中守西川長興四年封蜀王甲午稱帝殂改元一明徳
楚恭孝王昶本名仁贊髙祖太子以甲午嗣立在位三十一年己丑降于宋至汴殂仍稱明徳三改元一廣政〈二十八〉
右後蜀二世四十一年建號三十二年
吳越
武肅王錢鏐杭州臨安人以唐末有兩浙進封越王改王吳梁封吳越王唐進封國王長興三年壬辰薨改元四後臣于中國始不稱年號
天寶 寶大 寶正〈寶一作保正一作貞〉
廣初
通鑑考異曰閻自若唐末泛聞録云同光四年京師亂朝命斷絶鏐遂僭大號改元保正明年唐明宗使命至乃去號復用唐正朔紀年通譜云鏐雖外勤貢奉而隂為僭竊私改年號于其國其後子孫奉中朝正朔慚改元事及錢俶納土凡其境内有石刻偽號者悉使人鑿去之惟西湖落星山塔院中有鏐封此山為落星寶石山偽詔勒之于石雖經鑱毀其文尚可讀後題曰寶正六年歲在辛卯明宗長興二年也其元年即天成元年也好事者或傳曰保正非也余公綽閩王事迹云同光元年梁策錢鏐為尚父來年改寶正元年永隆三年吳越世宗文穆王薨林仁志閩王啓運圖云同光元年梁封浙東尚父為吳越國王尋改元寶正長興三年吳越武肅王崩子世皇嗣永隆二年吳越世皇崩子成宗嗣公綽仁志所紀年歲差繆然可見錢氏改元及廟號故兼載焉至今兩浙民間猶謂錢鏐為錢太祖今參取諸書為據愚案温公通鑑及目錄止載寶正一號而玉海載有天寶寶大寳正廣初四號薛氏甲子㑹紀謂天寶改于戊辰唐天祐三年朱梁之開平二年也寶大改于甲申唐同光二年寶正改于丙戌天成元年也廣初則不辨何歲所改舊武原志載土中得朱府君墓志末題寶大元年歲次甲申其為錢氏所改無疑天寶改元之歲則唐室初亡諸鎮猶稱天祐天復餘則盡禀梁正朔錢氏即夜郎自大烏得遽有年名正史無徵姑書以備考焉
文穆王元瓘鏐子以唐長興三年嗣晉天福六年薨忠獻王𢎞佐元瓘子以晉天福六年嗣漢天福十二年薨
忠遜王𢎞倧𢎞佐弟以漢天福十二年嗣尋被廢忠懿王俶本名𢎞俶𢎞倧弟以漢天福十二年嗣宋太平興國三年以其地歸宋後數年而薨
右吳越五世八十四年
楚〈附〉
武穆王馬殷許州人以唐末有湖南梁封楚王唐封楚國王長興元年薨
王希聲殷長子以長興元年嗣三年薨
文昭王希範希聲弟以長興三年嗣漢天福十二年薨王希廣希範弟以漢天福十二年嗣乾祐三年為希蕚所殺
王希萼希廣庶兄以漢乾祐三年立明年為弟希崇所囚崇自立其將彭師暠廖偃共立希萼為衡山王南唐兵至希萼希崇俱降後南唐不能守劉言王逵周行逢及子保權迭鎮湖南至宋初歸附
右楚四世五十六年
南平〈附〉
武信王髙季興本名季昌陜州陜右人以梁初有荆南唐封為南平王後稱臣于吳吳封秦王唐天成三年薨文獻王從誨季興子以唐天成三年嗣漢乾祐元年薨貞懿王保融從誨子以漢乾祐元年嗣宋建隆元年薨弟保朂立三年保朂卒保融子繼冲嗣明年降于宋
右南平五世五十七年
案楚吳越南平三鎮唯吳越嘗有年號餘俱奉中朝正朔本不録然前史列于十國之内因附載之
宋〈趙氏〉
太祖啓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徳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匡𦙍其先涿郡人皇考𢎞殷始遷洛陽周顯徳庚申以殿前都檢㸃自陳橋驛還兵受禪在位十七年丙子崩改元三
建隆〈三〉 乾徳〈五〉 開寶〈九〉
建隆四年十一月甲子郊祀改元乾徳初太祖將改元諭宰相曰年號須擇前代未有者及蜀平蜀宫人入内見其鏡背有識乾徳四年鑄者學士竇儀曰此必蜀物蜀主王衍曾有此號上嘆曰宰相須用讀書人由是益重儒者歐陽修歸田録竇儀作陶穀
太宗至仁應道神功聖徳文武大明廣孝皇帝炅初名光義太祖弟丙子以晉王嗣立在位二十二年丁酉崩改元五
太平興國〈八 元年即開寶九年〉 雍熙〈四〉 端拱〈二〉淳化〈五〉 至道〈二〉
真宗膺符稽古神功讓徳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恒初名元侃太宗第三子丁酉以皇太子嗣立在位二十五年壬戌崩改元五
咸平〈六〉 景徳〈四〉 大中祥符〈九 以天書降改元〉天禧〈五〉 乾興〈元〉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徳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禎初名受益真宗太子以壬戌嗣立在位四十二年癸卯崩改元九
天聖〈九〉 明道〈二〉 景祐〈四〉 寶元〈二〉康定〈一〉 慶厯〈八〉 皇祐〈五〉 至和〈二〉嘉祐〈八〉
歐陽修歸田錄曰仁宗即位改元天聖時章獻明肅太后臨朝稱制議者謂撰號者取天字于文為二人以為二人聖者悦太后爾至九年改元明道又以為明字于文日月並也與二人㫖同無何以犯契丹諱明年遽改曰景祐是時連歲天下大旱改元詔意冀以迎和氣也五年因郊又改元曰寶元自景祐初慕唐𤣥宗羣臣以開元加尊號遂請加景祐于尊號之上至寶元亦然是歲趙元昊以河西叛改姓元氏朝廷惡之遽改元曰康定而不復加于尊號而好事者又曰康定乃謚爾明年又改曰慶厯至九年大旱河北尤甚民死者十八九于是又改元曰皇祐猶景祐也六年日蝕四月朔以為正陽之月自古所忌又改元曰至和三年仁宗不豫久之康復又改元曰嘉祐自天聖至此凡年號九皆有謂也
又曰國朝百有餘年年號無過九年者開寶九年改為太平興國太平興國九年改為雍熙大中祥符九年改為天禧慶厯九年改為皇祐嘉祐九年改為治平惟天聖盡九年而十年改為明道
英宗體乾膺厯隆功盛徳文肅武睿聖宣孝皇帝曙本名宗實濮安懿王允讓子仁宗立為皇子以癸卯嗣立在位四年丁未崩改元一
治平〈四〉
神宗紹天法古運徳建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頊英宗太子以丁未嗣立在位十九年乙丑崩改元二熙寧〈十〉 元豐〈八〉
葉夢得石林燕語曰熙寧末年旱詔議改元執政初議大成仁宗曰不可成字于文一人負戈又擬豐亨復曰不可亨字為子不成惟豐字可用改元豐
哲宗體元繼道顯徳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煦初名傭神宗太子以乙丑嗣立在位十四年庚辰崩改元三
元祐〈八〉 紹聖〈四〉 元符〈三〉
徽宗體仁合道駿烈遜功聖文仁徳憲慈顯孝皇帝佶神宗第十一子封端王以庚辰嗣立在位二十五年傳位太子丁未金人執以北去髙宗立遙尊為太上皇復九年乙卯崩于五國城改元六
建中靖國〈元〉崇寧〈五〉 大觀〈四〉 政和〈七〉重和〈一〉 宣和〈七〉
宋史王覿傳徽宗即位改元詔下覿言建中之名雖取皇極然重襲前代紀號非是宜以徳宗為戒陸游老學菴筆記政和末議改元王黼擬用重和既下詔矣范虚間白上曰此契丹號也故未幾復改宣和然重和乃契丹宫殿名猶我之宣徳門也年名則寔曰重熙建中靖國後敵避天祚嫌名追謂重熙曰重和耳不避可也
袁氏楓𥦗小牘道君皇帝改元宣和人或離合其字曰一旦宋亡此與蕭巋離合周宣政為宇文亡日同
欽宗恭文順徳仁孝皇帝桓徽宗太子以乙巳受禪立在位二年金人入中原丁未北遷髙宗立遙尊為淵聖皇帝後二十四年庚辰崩于金改元一
靖庸〈二〉
二帝北狩康王在齊州汪伯彦引天命人心為請謂靖康紀元為十一月立康之兆帝曰當更思之
髙宗受命中興全功至徳聖神文武昭仁憲孝皇帝構徽宗第九子封康王丁未二帝北狩嗣位于南京後南渡建都臨安在位三十六年壬子傳位太子又二十六年丁未崩改元二
建炎〈四〉 紹興〈三十二〉
元懿太子旉髙宗子以建炎三年為統制官苗傅劉正彦所立尊髙宗為太上皇尋復位旉後卒改元一明受
孝宗紹統同道冠徳昭功哲文神武明聖仁孝皇帝眘初名瑗太祖子秦王徳芳之後髙宗以為子初封建安郡王立為太子以壬午受禪立在位二十七年己酉傳位太子後五年崩改元三
隆興〈二〉 乾道〈九〉 淳熙〈十六〉
孝宗内禪擬于傳位日降赦汪應辰言唐太宗受禪于髙祖明年正月始改元乃從其説又議改元重熙應辰謂契丹嘗以紀年遂改隆興
宋鄱陽張世南游宦紀聞曰改元始于共和紀號倡于漢武後世遵用之我宋年號無過九年者唯天聖盡九年十年十二月改明道熙寧亦盡十年紹興乃三十二年淳熙亦十六年
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曰乾道癸巳歲冬至日上祀南郊肆赦改明年元為純熙後六日甲辰中書門下省言若淳化雍熙言之當用淳熙字庶幾仰體主上取法祖宗之意從之
光宗循道憲仁明功茂徳温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惇孝宗第三子立為太子以己酉受禪立在位五年甲寅皇太后命嘉王擴即位尊帝為上皇後六年崩改元一紹熙
寧宗法天備道純徳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擴光宗第二子甲寅以太皇太后吳氏命嗣立在位三十一年甲申崩改元四
慶元〈六〉 嘉泰〈四〉 開禧〈三〉 嘉定〈十七〉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曰髙宗即位改元建炎以火徳中微故也苗劉之亂以為炎字乃兩火故多盗明年還自海上改五年為紹興久之既與金議和遂不復改三十二年孝宗即位踰年改隆興其説以為務隆紹興之政及學士草制則合建隆紹興之義非初意矣二年王瞻叔為參知政事言趙諗謀逆欲以隆興改元㑹太常寺丞曾逮檢事實以進上愕然明年正月郊改元乾道乾道盡九年時以為乾元用之九數已極乃改為純熙又易純為淳言欲致淳化雍熙之美也十六年光宗即位將紹淳熙之政遂以紹熙紀元猶隆興意爾學士草制則又合紹興淳熙為義亦非初意也五年上繼統趙子直為相鋭意慶厯元祐故事乃改慶元慶元盡六年而上皇及太后繼崩中宫去世二皇子不育朝廷嫌之因改明年為嘉泰云趙彦衞雲麓漫抄曰名年始于漢武往往皆寓美意或紀一時盛事唐徳宗時思繼先烈蓋欲法貞觀開元也本朝改隆興欲法建隆紹興之義或云趙稔曾用之改乾道又改淳熙詩曰時純熙矣有言純旁作屯不宜用復改淳熙取淳化雍熙紹熙則法紹興淳熙慶元法慶厯元祐開禧則取開寶天禧也
昔唐徳宗以貞觀開元之盛慨想前烈改元貞元庶幾二祖本朝因之如近世隆興之用建隆紹興淳熙之用淳化熙寧紹熙之用紹興淳熙慶元之用慶厯元祐開禧之用開寶天禧皆是也珂按吕陶净徳集記曰元祐之政謂元豐之法不便即復嘉祐文法以救之然不可盡變大率新舊二法並用貴其便于民也議者乃云對鈎行法朝士善謔乃云豈獨法令為然至于年號亦得對鈎矣然詼謔之談亦有味珂謂人君法祖存古之意最為盛徳陶言近肆不可以訓又按光宗升祔循故事將建閣以藏宸章侍從集議欲以大謨名當國者以為不馴又欲名天疇疑近天章且天章不入御矣乃名寶謨珂謂寳文乃仁宗閣名如陶之言亦對鈎也方顯謨建閣時國論尚紹述哲宗慕丕承之烈以見善繼若寶謨則直以禹之書首于三謨而言之歴代寶之以為大訓本專指墳典此惟取祕藏之義云〈相堂岳珂愧郯錄增〉
理宗建道修徳大功復興烈文仁武聖安孝皇帝昀初名貴誠太祖子魏王徳昭後沂靖惠王子甲申史彌逺廢皇子濟王竑奉帝嗣立在位四十年甲子崩改元八寶慶〈三〉 紹定〈六〉 端平〈三〉 嘉熙〈四〉淳祐〈十二〉 寶祐〈六〉 開慶〈二〉 景定〈五〉王應麟玉海年號頌曰天祐下民藝祖立極繇三而五建隆乾徳開寶之九享國十七太宗之元改為興國八而改之雍熙乃復四而更之端拱乃續麟正二書淳化是易鳳紀五頒至道是革至三而終二十二訖章聖續圖咸平凡六景徳祥符四九其别天禧乾興五六其畢二紀仍期仁皇嗣服天聖明道九二先及景祐寶元康定慶厯皇祐至和嘉祐之日曰四而三曰一而八曰五而二曰八而足四十一年政事修飭英皇和平四載善述神考之興聿新制作熙寧十更元豐八閲哲宗紹休元祐凡八紹聖元符四三其列十有五禩徽皇靖國崇觀政重宣和岌岌總其厯年五加二十靖康之難髙宗正域建炎紹興再立宗祏四與三二紀凡三歴孝廟隆興乾道相襲二九之餘淳熙十六二十七春乾坤清謐光宗五稔紹熙駿烈寧考慶元不更歲律泰禧四三嘉定十七三十年間不遑暇逸晉王承統光增燕翼寶慶三改紹定六易端平嘉熙歴載凡七淳祐十二寶祐歲六開慶一禩景定更瑟
度宗端文明武景孝皇帝禥福王子理宗立為太子以甲子嗣立在位十年甲戌崩改元一
咸淳〈十〉
少帝㬎度宗子封建國公以甲戌嗣立二年丙子元人入臨安帝北遷降封瀛國公端宗立遙尊為恭孝懿皇帝後殂于元改元一
徳祐
端宗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昰少帝兄封益王以徳祐二年丙子奔閩即位于福州三年戊寅浮海至碙州崩改元一
景炎
衞王昺少帝弟戊寅羣臣立之于碙州遷居崖山三年己卯張𢎞範兵逼丞相陸秀夫負帝赴海崩國亡改元一
祥興
右宋自太祖至欽宗九帝一百六十六年南渡九帝一百五十二年共三百十八年〈起庚申盡己卯〉
附考
太宗淳化五年蜀賊李順僭號于成都改姓孟國號大蜀内臣王繼恩等討平之偽元一
應運
真宗咸平三年益州戍卒王均作亂僭稱大蜀雷有終率兵平之偽元一
化順
仁宗慶厯七年貝州卒王則據州反自稱東平王國號安陽明年文彦博明鎬討平之偽元一
得聖
仁宗皇祐元年廣源州蠻儂智髙自稱南天國四年陷邕州僭號仁惠皇帝狄青擊敗之走死改元四
大厯 端懿 景瑞 啓厯
案智髙改元見于宋史可考者景瑞啓厯也前二號沈氏正閏考書之者未知何據
徽宗崇寧年前國子博士趙稔反伏誅偽元一
隆興
徽宗宣和二年睦州民方臘作亂自稱聖公陷浙東西六州因童貫討平之偽元一
永樂
髙宗建炎四年鼎州民鍾相作亂自稱楚王孔彦舟執送行在誅之偽元一
天載
髙宗建炎四年金人立劉豫為大齊皇帝以中原地歸之都汴改明年為元年在位七年為金人所廢以蜀王從臨潢府改封偽元一
阜昌
髙宗紹興三年湖冦楊么自稱大聖天王後岳飛討平之偽元一
庚戌
陳萬偽元一
天戰
李婆備偽元一
太平
僧王法思偽元一
羅平
李子偽元一
龍興
李接偽元一
羅平
廖森偽元一
重徳
李合茂偽元一
正法
雷進偽元二
正法 人知
愚按陳萬以下數號俱見玉海蓋盗賊之妄竊者而正史不書失其年次雜載于此
歴代建元考卷七
欽定四庫全書
歴代建元考卷八 秀水鍾淵映撰遼〈耶律氏〉
太祖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億小字安巴堅其先契丹部酋長以唐天祐四年辛卯稱帝九年建元在位十九年丙戌殂于扶餘府改元三
神冊〈六〉 天贊〈四〉 天顯〈一〉
愚按遼史太祖紀二月改元天顯七月上崩而通鑑云契丹改元天顯葬其主安巴堅于木葉山五代史徳光立三年改元天顯俱傳聞之誤今從遼史
義宗文獻欽義皇帝倍小字托雲太祖太子天顯元年太祖命守東丹國號人皇王稱制行事明年太宗即位庚寅浮海適唐後為唐所殺世宗立追上謚號在東丹時改元一
甘露
太宗孝武惠文皇帝徳光太祖次子以天顯二年丁亥嗣立丙申立石敬瑭為晉帝丁未滅晉入大梁改國號曰大遼還殂于欒城在位二十二年仍稱天顯十二〈自二年至十三年〉改元二
㑹同〈八〉 大同〈一〉
遼史太祖紀天顯二年十月壬戌即皇帝位有司請改元不許
世宗孝和莊憲皇帝阮小字烏裕義宗長子以大同元年丁未即位恒州引兵還國五年辛亥為泰寧王察克所殺改元一
天禄
穆宗孝安敬正皇帝璟小字舒嚕太宗子以天禄五年辛亥嗣位十九年己巳為庖人實庫等所弑改元一應厯
景宗孝成康靖皇帝賢世宗第二子以應厯十九年己巳嗣在位十四年壬午殂改元二
保寧〈十〉 乾亨〈四〉
聖宗文武大孝宣皇帝隆緒景宗長子封梁王以乾亨四年壬午嗣立復國號曰大契丹在位四十八年改元三
統和〈二十〉 開泰〈九〉 太平〈十一〉
興宗神聖孝章皇帝宗真聖宗子以太平十一年辛未嗣立在位二十四年乙未殂改元一
重熙
道宗仁聖大孝文皇帝洪基興宗子以重熙二十四年乙未嗣立辛巳殂在位四十七年復國號遼改元五清寧〈十 元年即重熙二十四年〉 咸雍〈十〉 太康〈十〉太安〈十〉 夀隆
東都事畧載有夀昌而范成大攬轡錄又稱盛昌六年又玉海載遼國有順天應順二號俱不詳世次蓋南北分隔或語音傳訛或傳冩錯謬兹按遼史悉正之
天祚皇帝延禧道宗太子順宗濬之子以夀隆七年辛巳嗣立在位二十四年乙巳為金人所執降封海濵王進豫王殂改元三
乾統〈十 元年即夀隆七年〉 天慶〈九〉 保大〈五〉
宣宗孝章皇帝淳興宗孫累封秦晉國王保大二年壬寅天祚入夾山耶律逹實立之于燕京尋卒改元一建福
蕭徳妃宣宗淳之后淳卒稱制金兵至奔于天祚被殺改元一
徳興〈即建福元年〉
梁王雅里天祚第二子以保大三年癸卯耶律迪里等劫之北奔立以為帝後獵察喇山一日射黄羊四十狼二十一致疾卒耶律珠拉繼之為其下所殺改元一神厯
右遼九世共二百十年
西遼徳宗皇帝達實太祖八代孫登天慶五年進士累官翰林世號逹實林牙以保大二年單騎宵遁甲辰歲二月五日甲午即位于竒爾瑪勒建都呼遜鄂爾多在位十二年丙辰殂改元二
延慶〈三〉 康國〈十〉
咸天皇后塔布布延徳宗蕭后丙申臨朝稱制七年壬戌殂改元一
咸清
仁宗皇帝伊立徳宗子以壬戌嗣立在位十三年甲戌殂改元一
紹興
承天太后竒爾瑪勒仁宗妹仁宗殂遺詔權國事稱制後與駙馬之弟通出駙馬為東平王殺之十四年戊子為其父所殺改元一
崇福〈正閏考又有重徳一號〉
末主珠勒呼仁宗次子以戊子嗣立在位三十四年辛酉以出獵為奈曼王庫楚類伏兵所執尊為太上皇朝夕問起居珠勒呼殂遼祀遂絶改元一
天禧
右西遼三主二后建號絶漢之外七十六年〈起甲辰訖辛酉〉
附考
聖宗太平九年東京錫里軍詳大延琳僭國號曰興遼明年討擒之偽元一
天慶
天祚天慶六年禆將渤海髙永昌據遼陽僭號尋為金人所殺偽元一
隆基
天祚保大三年奚王和勒博僭號後為衆所殺偽元一天復
天祚保大三年都統蕭幹自立于奚王府號神聖皇帝國號大奚郭藥師破之為其下所殺偽元一
天嗣
金〈完顔氏〉
太祖應乾興運昭徳定功睿神章孝仁明大聖武元皇帝旻本名阿固達女真部人以遼天慶五年乙未稱帝癸卯入燕京還殂于布圖濼在位九年改元二
收國 天輔
太宗體元應運世徳昭功哲惠仁聖文烈皇帝晟本名烏竒邁太祖弟以天輔七年癸卯嗣立在位十三年乙卯殂改元一
天㑹〈十三 元年即天輔七年〉
熙宗𢎞基纘武莊靖孝成皇帝亶太祖孫以天㑹十三年乙卯嗣立在位十四年己巳為平章政事完顔亮所弑仍稱天㑹二〈十四年十五年〉改元二
天眷〈三〉 皇統〈九〉
海陵煬王亮太祖孫以皇統九年己巳弑主自立辛巳伐宋為其下所殺世宗追廢之在位十三年改元三天徳〈四 元年即皇統九年〉 貞元〈四〉 正隆〈六〉
世宗光天興運文徳武功聖明仁孝皇帝雍本名烏䘵太祖孫以正隆六年辛巳即位于東京海陵被弑入燕在位二十九年己酉殂改元一
大定〈二十九 元年即正隆六年〉
金史海陵在州聞改元大定拊髀嘆曰朕本欲平江南改元大定此非天乎因出其素所書取一戎衣天下大定改元事以示羣臣
宋李心傳朝野雜記曰時光守强守諒者言金主已死新君嗣立改元新徳大臣信之辛巳春賀正旦使還言金主不死已授甲造舟必為南冦之計
章宗憲天光運仁文義武神聖英孝皇帝璟世宗嫡孫以大定二十九年己酉嗣立在位二十年戊辰殂改元三明昌〈六〉 承安〈五〉 泰和〈八〉
衞紹王允濟世宗子以戊辰嗣立在位五年癸酉值元兵入冦為呼沙呼所弑改元三
大安〈三〉 崇慶〈元〉 至寧〈元〉
金史衞紹王初即位改元大安四年改曰崇慶既又曰至寧有人語曰三年大崇至矣大崇者大蟲也俄而有呼沙呼之變
宣宗繼天興統述道勤仁英武聖孝皇帝珣章宗庶兄以至寧元年癸酉嗣立二年遷汴在位十一年癸未殂改元三
貞祐〈四 元年即至寧元年〉 興定〈五〉 元光
南遷錄云世宗改元興慶濰王改元天統章宗改元天定考之金史其世系傳次無一是者蓋南人偽書為此書以攄靖康之憤而實非金元氏之實錄不足存也
哀宗皇帝守緒宣宗太子以元光二年癸未嗣位癸巳自汴奔蔡至明年正月為宋元兵所圍傳位于宗室承麟自縊而殂末帝亦為亂兵所殺凡在位十年改元三大興〈八〉 開興〈旋改天興〉 天興
右金完顔氏九世一百十八年
附考
熙宗皇統七年蒙古鄂囉貝勒自稱太祖元明皇帝國號大蒙古遣兵討之不克因與連和改元一
天興
愚按宋孟珙嘗有言曰蒙古之先世以慕䝉為雄故國號曰大蒙古國然則天㑹皇統間所伐並非却特氏之蒙古也附識于此
世宗大定元年契丹伊喇阿哈稱帝明年討平之偽元一
天正
衞紹王至寧元年癸酉遼人耶律英格據遼東自立為遼王乙亥降于蒙古封遼王改元一
元統
伊實布本耶律英格黨封郡王英格朝蒙古遂僭帝號于澄州國號遼立七十餘日為其下所殺偽元一天威
宣宗貞祐三年益都賊楊安兒僭號登州遣兵擊殺之偽元一
天順
宣宗貞祐三年宣撫富森鄂諾據遼東稱天王國號大真明年降于蒙古尋僭號東夏天興二年蒙古太宗討擒之偽元一
天泰
宣宗貞祐二年兖州泗水人郝定反署置百官僭稱大漢皇帝州兵討擒之偽元一
順天
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曰又有郝八者名儀以貞祐二年春〈甲戌本朝嘉定七年〉據山東叛僭號大齊改元順天金人遣花帽軍擒之磔于開封考之金史本紀及侯摯傳有郝定無郝儀則改元順天者必定也蓋金史失記改元而南中誤傳其名耳
宣宗貞祐三年張鯨弟致據錦州自稱漢興皇帝蒙古穆呼哩遣兵平之偽元一
興隆
宣宗貞祐四年故遼人金山茂伊實布之黨自稱大遼收國王引兵侵髙麗據江東城二年為通古所殺自立哈沙復殺之僭號戊寅耶律英格共撃平之偽元一天徳〈髙麗國史作天成〉
夏〈李氏〉
景宗武烈皇帝曩霄本名元昊其先拓跋思恭唐末賜國姓鎮夏州傳思諫思恭𢑴昌仁福𢑴興克睿繼筠七世至繼捧入朝于宋族弟繼遷遂有銀夏稱夏國王是為太祖神武帝傳于太宗光聖帝徳明薨元昊立以宋景祐元年甲戌改元戊寅稱帝在位十七年戊子殂改元四
開運〈一〉 廣運〈二〉 天慶〈二〉 天授禮法延祚〈十一〉
先是元昊初立尚奉宋明道年號諱其父徳明之名乃改曰顯道稱于中國甲子㑹紀作改元顯道非也
宋景祐元年元昊改元開運或告以石晉敗亡之號乃改廣運
毅宗昭英皇帝諒祚景宗長子以戊子嗣立時方期歲在位二十年丁未殂改元五
延嗣寜國〈一〉天祐垂聖〈二〉福聖承道〈四〉⿰都〈六〉拱化〈五〉
惠宗匡靖皇帝秉常毅宗長子以丁未嗣立在位二十年丙寅殂改元四
乾道〈二〉 天賜禮盛國慶〈五〉 大安〈十一〉天安禮定〈一〉
崇宗聖文皇帝乾順惠宗長子以丙寅嗣立在位五十四年己未殂改元八〈宋史紹興九年夏主乾順卒〉
天儀治平〈四〉天祐民安〈八〉永安〈三〉 貞觀〈十三〉雍寧〈五〉 元徳 正徳〈八〉 大徳
仁宗聖徳皇帝仁孝崇宗長子以己未嗣立在位五十五年癸丑殂改元四
大慶〈四〉 人慶〈五〉 天盛〈二十〉 乾祐〈二十四〉
桓宗昭簡皇帝純祐仁宗長子癸丑嗣立在位十四年丙寅為鎮夷郡王安全所廢改元一
天慶〈十四〉
襄宗敬穆皇帝安全崇宗孫越王仁友子以丙寅嗣立在位六年辛未殂改元二
慶天〈四〉 皇建〈二〉
神宗英文皇帝遵頊齊國忠武王彦宗子以宗室試進士及第為大郡督府主襄宗殂以辛未嗣立在位十三年癸未自稱太上皇傳位太子丙戌殂改元一
光定
獻宗皇帝徳旺神宗子以癸未嗣立在位四年丙戌元兵累逼以憂殂改元一
乾定
南平王睨宗室清平郡王子以丙戌嗣立明年降于元
右夏李氏九主一百九十五年
愚按玉海夏國有廣禧清平一號宋史不載唯末主為清平郡王之子亦非年號蓋王氏傳聞之誤也
元却特氏
太祖法天啓運聖武皇帝特穆津蒙古部人其先世為酋長太祖以金泰和六年丙寅即位于鄂諾河十年克金中都二十一年丁亥平夏還殂
太宗英文皇帝諤格徳依太祖第三子以己丑嗣立六年滅金十三年辛丑殂皇后奈曼真氏稱制丙午定宗立定宗簡平皇帝庫裕克太宗長子以丙午嗣立三年戊申殂皇后稱制
憲宗桓肅皇帝孟克太祖少子圖類之子以辛亥嗣立于鄂諾河九年己未伐宋殂于釣魚山
宋孟珙蒙古備錄蒙人稱年號曰兔兒年龍兒年至去年方改曰庚辰年今曰辛巳年南遷錄載與金國詔稱龍虎九年非也
世祖聖徳神功文武皇帝呼必賚憲宗弟以己未嗣立于燕京以至元八年改國號大元十三年入宋臨安十六年滅宋于崖山共在位三十五年甲午殂改元二中統〈四〉 至元〈三十一〉
成宗欽明廣孝皇帝特穆爾世祖太子珍戩之子以甲午嗣立在位十三年丁未殂改元二
元貞〈二〉 大徳〈十一〉
武宗仁惠宣孝皇帝哈尚世祖子逹爾瑪巴喇之子封懐寧王以丁未嗣立于上都在位四年辛亥殂改元一至大〈四〉
仁宗聖文欽孝皇帝阿裕爾巴哩巴特喇武宗弟武宗以為太子以辛亥嗣立在位九年庚申殂改元二
皇慶〈二〉 延祐〈七〉
英宗睿聖文孝皇帝碩迪巴拉仁宗太子以庚申嗣立在位三年癸亥為特克實所弑改元一
至治〈三〉
農田餘話前元英宗年號至治性剛好殺故被弑晉王以藩邸入踐大統識者以至治二字拆成晉王二字數或然也時改元泰定二字出道書非正道也
泰定皇帝伊蘓特穆爾太子珍戩嫡孫晉王噶巴拉長子嗣封晉王以癸亥嗣立于龍居河在位五年戊辰殂于上都改元二
泰定〈四〉 致和〈元 文宗天厯元年〉
幼主喇實晉巴泰定帝太子以戊辰嗣立于上都文宗遣兵陷上都不知所終改元一
天歴〈即致和元年〉
明宗順天立道睿文智武大聖孝皇帝和實拉武宗長子封周王戊辰泰定帝殂帝弟文宗立于大都遣使迎帝以己巳即位和寧之北尋暴崩
文宗聖明元孝皇帝圗卜特穆爾明帝弟以戊辰嗣立于大都明宗立為太子明年復即位前後在位五年壬申殂改元二
天厯〈二〉 至順〈三〉
寧宗冲聖嗣孝皇帝伊埒哲伯明宗第二子封鄜王以壬申嗣位尋殂不改元
順皇帝托歡特穆爾明宗長子文宗徙之于髙麗移廣西静江寧宗殂文宗后遣使迎之以癸酉嗣立戊申明兵至通州奔應昌後二年殂國人謚曰惠宗明太祖追謚順帝共在位三十七年改元三
元統〈二〉 至元〈六〉 至正
至元改元詔曰惟世祖皇帝在位長久天人協和諸福咸至祖述之志良切朕懐今特改元統仍為至元年御史李好文言年號襲舊于古未聞不聴
昭宗皇帝阿裕爾實哩達喇惠宗太子以庚戌嗣立于應昌李文忠來伐主以餘兵走和哩立十一年而殂改元一
宣光
按蒙古自昭宗後益王特古斯特穆爾立九年為明將藍玉所破走主音德爾遇弑自後五𫝊至衮特穆爾未幾而弑永樂初果勒齊立衆以非元裔弑之迎順帝後布尼雅實哩為汗布尼雅實哩弑托克托巴哈立正統十四年其臣衛喇特王額森強盛車駕親征被留後奉上歸至景泰四年遂弑托克托布哈自稱大元哈尚汗建元天元尋為部衆所殺復求元裔立之稱小王子迄今支裔尚存而𫝊次無可考矣
右元十四主凡一百六十二年中混一八十九年又順帝昭宗建號故國十三年
附考
世祖至元二十年廣州新㑹民林桂芳趙良鈴作亂自稱羅平國王官軍討平之偽元一
延康〈一作建康〉
順帝至元三年廣州增城民朱光卿自稱大金國尋討平之偽元一
赤符
按元氏平宋之後反者四起如南朝趙王之類不可殫計而元史所載普寧縣僧陳慶安汝州棒胡稱李老君太子袁州周子旺稱周王各立偽元而其號俱失載
元末諸國考
宋
宋主韓林兒潁川人以至正己未劉福通等迎立之自稱宋裔國號宋號小明王自亳州移都汴梁後奔安豐十二年殂于建康改元一
龍鳳〈十二〉
朱國禎湧金小品載𢎞治間河南府得銅印三百顆俱識年號事聞下禮部上言至順至元至正俱元文宗以後年號龍鳳興定又元末偽宋主年號愚按興定乃金宣宗年名小明王建元龍鳳未嘗復改也一時禮曹諸臣鮮有博雅者遂不及致辨耳
天完
天完主徐壽輝羅田縣人以至正癸巳據蘄水後移都漢陽庚子為其臣陳友諒弑于江州改元三
治平〈八〉 天啓〈戊戌一〉 天定〈己亥一〉
陸深儼仙外集一云夀輝既稱帝湖江浙三省多陷沒開蓮臺省于蘄春然不能制其下陳友諒既殺倪文俊遂率兵攻金陵謀簒其位乃勒死于采石是年五月改大義元年則天啓天定豈友諒已不用治平矣
漢
漢陳友諒沔陽人為天完將累封漢王以庚子弑夀輝于采石即皇帝位癸卯冦南昌與太祖戰于鄱陽中流矢卒改元一
大義
庚申外史曰陳友諒之簒位于徐壽輝也僭號大漢改元天定大義愚考諸書庚子歲友諒改天定二年為大義元年則天定大義實為二號而葛氏誤以為一耳又天啓天定改于夀輝末年或疑即友諒所改是未可知
歸徳侯理友諒子友諒卒奔還武昌其將張定邊等立之明年降于明改元一
徳夀
吳
吳王張士誠泰州人以至正癸巳據髙郵甲午稱誠王國號大周改元尋降于元官太尉癸卯復稱吳王仍奉元朔丁未明兵克蘇州至建康縊死改元一
天祐
夏
先主明玉珍隨州人為天完將將兵破蜀聞友諒弑逆自稱隴蜀王癸卯即皇帝位丙午殂改元一
天統
歸義侯昇王珍太子以丙午嗣立辛亥降于明國亡改元一
開熙
歴代建元考卷八
<史部,政書類,儀制之屬,歷代建元考>
欽定四庫全書
歴代建元考卷九 秀水鍾淵映撰外國考
柔然〈郁久閭氏其先世居北荒元魏號為蠕蠕〉
受羅部可汗予成以宋大明八年魏和平五年立改元一
永康
伏名敦可汗豆崘予成子以魏太和九年立改元一太平
𠉀其伏代庫者可汗那蓋以魏太和十六年立改元一太安
佗汗可汗伏圖那蓋子以魏正始初立改元一
始平
豆羅伏跋豆伐可汗醜奴伏圖子以魏〈闕〉平初立改元一建昌
朝鮮
檀君降于太白山以唐堯二十五載戊辰立都平壤徙自岳殷髙宗八祀甲子入阿斯達山為神
後朝鮮
箕子殷宗室殷亡率衆五千入朝鮮周因封之都平壤傳至四十代孫否稱王卒子準立為衞滿所逼浮海居韓地金馬郡更號韓王與辰韓弁韓為三韓後百濟王温祚滅之凡傳國千餘年
衞滿燕人因盧綰亂亡命渡浿水誘逐箕凖據平壤仍歸朝鮮至孫右渠不奉漢詔武帝遣將滅之
新羅
始祖赫居世王朴氏以漢宣帝五鳳元年甲子立都辰韓地在位六十一年薨
南觧王始祖太子以漢平帝元始四年甲子立在位二十一年薨
儒理王南解王子以漢更始二年甲申嗣立在位三十四年薨
脱解王南解王婿姓昔氏以漢世祖中元二年丁巳立在位二十四年薨
婆娑王儒理王子以漢章帝建初五年庚辰立在位三十三年薨
祗原王婆娑王子以漢安帝永初六年壬子嗣立在位二十三年薨
逸聖王儒理王子以漢順帝陽嘉三年甲戌嗣立在位二十二年薨
阿達羅王逸聖王子以漢桓帝永興二年甲午嗣立在位三十一年薨
伐休王昔氏脱解王孫以漢靈帝中平元年甲子立在位十五年薨
奈解王伐休王孫以漢獻帝建安元年丙子嗣立在位三十五年薨
助賁王伐休王太子骨正之子以漢安樂公建興五年丁未立在位十八年薨
沾解王助賁王弟以漢安樂公延熙三年庚申立在位十五年薨
味鄒王姓金氏助賁王婿以漢安樂公景曜四年辛巳立在位二十三年薨
儒理王昔氏以晉武帝太康五年甲辰立在位十五年薨
基臨王助賁王孫以晉惠帝元康八年戊午立在位十三年薨
訖解王昔氏後以晉懷帝永嘉元年丁卯立在位四十七年薨
奈勿王金氏味鄒王弟子以晉穆帝永和十一年乙卯立在位四十七年薨
寔聖王金氏以晉安帝元興元年壬寅立後為訥祇王所弑
訥祇王奈勿王子在位四十二年薨
慈悲王訥祇王子以宋世祖大明二年戊戌立在位二十三年薨
昭智王慈悲王子在位十二年薨
智證王〈新羅謚法始此〉智大路昭智王再從弟以齊東昏侯永元二年庚辰立始定國號新羅〈前此或稱斯盧〉在位十五年薨法興王原宗智證王子以梁天監十一年壬辰嗣立在位二十七年薨王以南北分裂始建年號
建元
真興王麥興法興王弟以梁髙祖大同六年庚申立在位三十七年薨改元一
鴻濟
真智王金輪真興王子以陳宣帝大建八年丙申立在位四年薨
真平王伯净真智王孫太子銅錀之子以陳大建十二年辛丑嗣立在位五十四年薨
善徳女主徳曼真平王女為國人所立號聖祖皇在位十六年薨改元一
仁平
真徳女主勝曼真平王從女為國人所立在位八年薨改元一
太和〈後去年號奉唐永徽正朔〉
太宗武烈王春秋姓金氏真智王後以唐髙宗永徽四年癸丑為國人所立在位八年薨王與唐兵滅百濟新羅始大
文武王法敏太宗太子以唐龍朔元年庚申嗣立與唐兵滅髙句麗始一三韓在位二十年薨
聖明王正明文武王太子以唐髙宗永淳元年壬午嗣立在位十一年薨
孝昭王理洪聖明王太子以唐嗣聖九年壬辰嗣立在位十年薨
聖徳王隆基改名興先孝昭王弟以唐嗣聖十九年癸卯立在位三十五年薨
按唐自嗣聖元年武后廢中宗稱制尋改國號周稱皇帝改元十七而東史但書嗣聖正朔立義如綱目亦良史矣
孝成王承慶聖徳王太子以唐𤣥宗開元二十六年戊寅嗣立在位六年薨
景徳王憲英孝成王弟以唐𤣥宗天寶二年癸未嗣立在位二十三年薨
惠恭王乾運景徳王太子以唐代宗永泰元年乙巳嗣立後伊飡志貞作亂上大等金氏良相以兵討之王為亂兵所殺
宣徳王良相奈勿王十世孫以舉兵討亂自立在位五年薨
元聖王敬信奈勿王十二世孫以唐徳宗貞元二年丙寅為國人所立在位十三年薨
昭聖王俊邕元聖王孫以唐徳宗貞元十五年己卯嗣立在位二年薨
哀莊王清明改名重熙昭聖王太子以唐徳宗貞元十六年庚辰嗣立在位十年為兵部令彦昇所弑
憲徳王彦昇昭聖王弟以唐憲宗元和六年辛卯自立在位十八年薨
興徳王景徽憲徳王弟立為太子以唐文宗太和元年丁未嗣立在位十一年薨堂弟均真自立為金明所害僖康王悌隆元聖王孫以唐文宗開成元年丙辰為金明等所立三年遇弑明自立為王其國臣奉均貞之子祐徵討殺之
神武王祐徵元聖王孫均貞子以唐文宗開成四年己未立尋薨
文聖王慶膺神武王太子以唐文宗開成五年庚申嗣立在位十八年薨
憲安王誼靖文聖王弟以唐宣宗大中十一年丁丑立在位四年薨
景文王膺廉僖康王孫以唐懿宗咸通三年壬午立在位十四年薨
憲康王晸景文王太子以唐僖宗乾符三年丙子嗣立在位十二年薨
定康王晃憲康王弟以唐僖宗光啓二年丙寅立二年薨真聖女主曼定康王女弟以唐僖宗文徳元年戊申立在位十二年薨
泰封王弓裔〈通鑑作躬乂〉憲安王孽子以重午日生於外家長為僧眇一目遂聚衆反于北原都松岳郡復移鐵圓自立為王後十八年其將王建為衆所推裔出走為野人所殺
後百濟王甄萱李氏尚州加恩縣人自稱甄萱叛據完山州自立為王後三十年為其子神劒所幽逃歸髙麗國王建討平之神劒國遂滅
孝恭王嶢憲康王庶子真聖立為太子以唐昭宗光化元年戊午嗣立在位十六年薨
神徳王景輝朴氏阿達羅王逺孫以癸酉歲為國人所立六年薨
景明王昇英神徳王子以丁丑歲嗣立八年薨
景哀王魏膺景明王弟以後唐同光二年甲申立後甄萱襲陷王都遇弑
敬順王傳姓金氏文聖王後以後唐天成二年丁亥為甄萱所立八年以國降于髙麗王建
右新羅朴氏十主昔氏八主金氏三十七主合五十五主共九百九十二年
髙句麗
始祖東明王朱蒙其母柳花河伯女為日影所照娠而生一卵有男破卵而出名朱蒙扶餘王金蛙諸子忌之遁至卒本扶餘其王妻一女王薨以漢元帝建昭二年甲申立自稱髙辛氏之後國號髙句麗因姓髙王薨太子類利立
琉璃明王類利始祖在東扶餘所生子後至卒本立為太子得嗣位至王莽偽天鳳五年戊寅薨
太武神王無恤琉璃明王太子以王莽天鳳五年戊寅嗣立在位二十八年薨
閔中王解邑朱太武神王幼子以漢世祖建武二十一年乙巳立在位三年薨
慕本王解憂太武神王太子以漢世祖建武二十四年戊申立在位六年為杜魯所弑
太祖王宫琉璃明王孫以漢世祖建武二十九年癸丑立在位九十三年傳位于弟遂成薨
次大王遂成太祖王弟以漢質帝本初元年丙戌立後為臨明答天所弑
新大王伯固次大王弟為臨丁答夫所立在位十五年薨
故國川王男武新大王太子在位十九年薨
山上王延優故國川王弟為故國川王于后所立在位三十一年薨
東川王優位居山上王太子以漢安樂公建興五年丁未立在位二十二年薨
中川王然弗東川王太子以漢安樂公延熙十一年戊辰立在位二十三年薨
西川王藥盧中川王子以晉世祖泰始六年庚寅立在位二十三年薨
烽上王相夫西川王太子以晉惠帝元康二年壬子立為國相倉卒利所弑
美川王乙弗烽上王弟子以晉惠帝永康元年庚申立在位二十三年薨
故國原王思由美川王太子以晉成帝咸和六年辛卯立改名釗在位四十一年與百濟戰中流矢薨
小獸林王丘夫故國原王太子以晉太宗咸安元年辛未立在位十五年薨
故國壤王伊連小獸林王弟以晉烈宗大元九年甲申立在位九年薨
廣開土王談徳故國壤王太子以晉烈宗大元十七年壬辰立在位二十二年薨
長夀王巨璉廣開土王太子以晉安帝義熙九年癸丑立在位七十九年薨魏髙祖冊謚為康王〈北史止稱璉自璉至元與北史無異但封爵及名字不同耳〉
文啓王羅雲〈北史雲〉長夀王太孫以齊武帝永明元年癸亥立在位二十九年薨
安藏王興安〈北史安〉文啓王太子以梁髙祖天監八年己丑立在位十三年薨
安延王寶延〈北史延〉安藏王弟以梁天監二十年辛丑立在位十五年薨
陽原王平成〈北史成〉安延王太子以梁天監二十一年壬寅立在位十五年薨
平原王陽成〈北史陽〉陽原王太子以陳髙祖永定三年己卯立在位二十三年薨
嬰陽王元平原王太子以隋髙祖開皇十年庚戌立在位十九年隋煬帝率師來伐不克
營留王建武嬰陽王異母弟以唐髙祖武徳元年戊寅立在位二十五年為其臣蓋蘇文所弑
寶藏王藏營留王之姪以唐太宗貞觀十六年壬寅立太宗親帥師來伐不克後至唐髙宗總章元年戊辰唐將李勣拔平壤王浮于京師髙麗亡
右髙句麗髙氏二十八王共七百五年
百濟〈與北史不同〉
始祖温祚髙句麗朱蒙之子朱蒙以類利為太子温祚恐見忌南行至河南慰禮城以漢成帝鴻嘉三年癸卯立為王國號百濟氏扶餘徙南漢山城又徙南平壤城薨
多婁王始祖太子以漢世祖建武四年戊子嗣立在位四十年薨
巳婁王多婁王太子嗣立二十五年薨
蓋婁王巳婁王太子薨子肖古王立
肖古王蓋婁王子以漢桓帝延熹九年乙巳立在位四十九年薨
仇首王肖古王子以漢獻帝建安十九年甲午立在位二十一年薨
古爾王仇首王弟以漢安樂公建興十二年癸丑立在位五十五年薨
責稽王古爾王子以晉世祖太康九年戊申立在位十三年為貊兵所害
汾西王責稽王子以晉惠帝元康八年戊午立在位七年為刺客所殺
比流王仇首王子以晉懐帝永嘉九年丁卯為國人所立在位四十一年薨
契王汾西王子以晉康帝建元二年甲辰立在位二年薨
近肖古王比流王子以晉穆帝永和二年丙午立在位三十年薨
近仇首王近肖古王子以晉烈宗寧康三年乙亥立在位十年薨
枕流王近仇首王子以晉烈宗大元九年甲申立在位一年薨
辰斯王枕流王弟以晉烈宗大元十年乙酉立在位八年因獵薨于行營
阿革王以晉烈宗大元十八年癸巳立在位十四年薨腆支王阿萃王太子以晉安帝義熙元年乙巳立在位十六年薨
久爾辛王腆支王子以宋髙祖永初元年庚申立在位八年薨
毗有王久爾辛王子以宋太祖元嘉四年丁卯立在位二十九年薨
蓋鹵王餘慶毗有王子嗣立為髙句麗王巨璉所殺文周王蓋鹵王太子以宋蒼梧王元徽三年乙卯立為兵官佐平解仇所殺
三斤王文周王太子以宋順帝昇明元年丁巳立三年薨
東城王牟大文周王之弟子以宋順帝昇明三年己未立為其臣芍加所弑
武寧王餘隆東城王太子以齊和帝中興元年辛巳討賊嗣立薨子明農立
聖明王農武寧王子嗣位以梁元帝承聖二年癸酉率兵侵新羅被殺
威徳王昌聖王子以梁承聖三年甲戌立在位四十五年薨
惠王季明威徳王子嗣位二年薨
法王宣惠王子嗣位二年薨
武王璋法王子嗣位二十四年薨
義慈王武王太子嗣位後唐兵來伐拔都城王詣軍門降未幾宗室復福信等起兵迎立義慈之子豐為兵敗奔髙句麗百濟亡
右百濟二十八王共七百五年
髙麗〈王氏〉
太祖神聖王建新羅松嶽郡人為弓裔侍中以弓裔十八年丁丑為諸將所立十八年丁未新羅來降丙申平甄氏在位二十六年薨改元一
天授
惠宗義恭王太祖太子以甲辰嗣立在位二年薨定宗文明王堯太祖第二子以丙申嗣立在位四年薨定宗二年始行後漢年號
光宗文成王昭太祖子以辛亥嗣立在位二十六年薨光宗二年始行後周年號
光宗十四年始行宋年號
景宗獻和王伯光宗太子以宋太平興國元年丙子嗣立在位六年薨
成宗文懿王治太祖孫以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壬午嗣立在位十五年薨
成宗十二年始行契丹年號
穆宗宣讓王誦景宗太子以宋真宗咸平元年戊戌嗣立在位十二年西北面廵檢使廢王為讓國公尋弑之顯宗元文王詢太祖孫安宗郁之子初封大梁君以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庚戌為康兆所立在位二十二年薨
顯宗五年復行宋年號
徳宗敬康王欽顯宗太子以宋仁宗明道元年壬申嗣立在位三年傳位于弟平壤君薨
靖宗容惠王亨徳宗母弟以宋仁宗景祐二年乙亥嗣立在位十二年薨
仁宗文孝王徽顯宗子初封樂浪君以宋仁宗慶厯七年丁亥嗣立在位三十七年薨太子順宗即位薨于喪次宣宗思孝王運順宗母弟初封國原公以宋仁宗元豐八年乙丑立在位十一年薨
獻宗恭殤王昱宣宗元子以宋哲宗紹聖二年乙亥嗣立尋禪位于叔父鷄林公熙
肅宗明孝王顯初名熙以宋哲宗紹聖二年乙亥立在位十年薨
睿宗文孝王俁肅宗太子以宋徽宗崇寧五年丙戌嗣立在位十七年薨
仁宗恭孝王楷睿宗太子以癸卯嗣立在位二十四年薨
十三年妖僧妙清柳旵與西京分司侍郎趙匡等反據西京國號大為王命同平章事金富軾等討平之偽元一
天開
毅宗莊孝王睨仁宗太子以宋髙宗紹興十七年丁卯嗣立在位二十四年為武臣鄭仲夫等所廢遇弑明宗光孝王晧毅宗母弟初封翼陽公以宋孝宗乾道七年辛卯立在位二十七年為將軍崔忠獻所廢薨于昌樂公宫
神宗靖孝王旼明宗弟初封平梁公以宋寧宗慶元四年戊午立在位七年傳位太子薨
熙宗成孝王韺神宗太子以宋寧宗開禧元年乙丑嗣立在位五年為崔忠獻所廢至髙宗二十四年薨康宗元孝王祦明宗故太子熙宗時封漢南公以宋寧宗嘉定五年壬申立在位二年傳位太子薨
髙宗安孝王㬚康宗太子以宋寧宗嘉定七年甲戌嗣立在位四十六年薨
元宗順孝王植本名倎髙宗太子以宋理宗景定元年庚申嗣立十年為臣林衍所廢尋復位十五年薨忠烈王諶改名昛元宗太子以宋少帝㬎徳祐元年乙亥嗣立二十四年元使王傳位世子封逸夀王尋復位三十四年薨
按髙麗自元宗後服屬蒙古去廟號貶制度從其命也
忠宣王璋本名諒忠烈王世子以元武宗至大二年己酉嗣立在位五年傳位于次子江臨君燾稱為上王〈元流吐蕃後召還大都薨〉
忠肅王燾忠宣王次子以元仁宗延祐元年甲寅嗣立十七年元以世子貞為國王稱上王後二年復位又八年薨
忠惠王貞忠肅王世子以元文宗至順二年辛未為元所立明年遜位後元順帝至元六年庚辰復嗣立在位四年為元流于揭陽道薨
忠穆王昕忠惠王元子以元順帝至正元年辛巳嗣立在位四年薨
忠定王㫝忠惠王子以元順帝至正五年乙酉立在位二年元以江陵大君祺為王王遜于江華一年遇酖薨恭愍王顓本名祺忠惠王母弟封江陵大君以元順帝至正十二年壬辰立在位二十三年為宦者崔萬生幸臣洪倫等所弑恭愍王十八年停元至正年號行明洪武年號
辛禑小字牟尼奴本嬖臣辛肫之子恭愍稱為己子以明太祖洪武八年乙卯立在位十四年謀冦遼東大臣李成桂放之于江華立其子昌二年昌廢與禑同被害辛禑元年始行北元宣光年號
恭讓王瑤神宗七世孫封定昌院君以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己巳立在位四年禪位于門下侍中李成桂髙麗亡
右髙麗三十二王共四百七十五年〈首唐末戊寅訖明洪武壬申〉
今朝鮮〈李氏〉
太祖康獻王旦本名成桂全州人仕髙麗為門下侍郎以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壬申受禪三十一年戊寅傳位于世子後薨
太宗恭定王芳逺太祖世子以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嗣立成祖永樂十六年戊戌傳位于世子薨
莊憲王裪太宗世子以明成祖永樂十六年戊戌嗣立明代宗景泰元年庚午薨
恭順王晌莊憲王子以明代宗景泰元年庚午嗣立三年薨
王𢎞暐恭順王子以明代宗景泰三年壬申嗣立七年丙子遜位于其叔瑈
惠莊王瑈恭順王弟以代宗景泰七年丙子立憲宗成化四年戊子薨
襄悼王晄惠莊王次子以明憲宗成化四年戊子嗣立六年庚寅薨
康靖王娎惠莊王孫故世子懐簡王暲之子以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嗣立孝宗𢎞治七年甲寅薨
王㦕康靖王世子以明孝宗𢎞治七年甲寅嗣立十六年癸巳遜位于弟懌
恭僖王懌康靖王子初封晉成君以明孝宗𢎞治十六年癸亥立世宗嘉靖二十四年乙巳薨
榮靖王⿰恭僖王弟以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乙巳立明年薨
恭憲王峘榮靖王弟以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丙午立穆宗隆慶元年丁卯薨
昭敬王昖恭憲王從子以明穆宗隆慶元年丁卯立神宗萬厯二十年壬辰倭人陷王京王出奔後以明兵外援得復國在位四十年以萬厯三十六年戊申薨王暉昭敬王次子初封光海君以明萬厯三十六年戊申立熹宗天啓三年癸亥所姪倧所弑
王倧昭敬王孫定逺君之子初封陵陽君以明天啓三年癸亥弑其君琿自立
按朝鮮自漢唐以來世奉中朝正朔其改元者惟新羅四王髙麗太祖耳玉海載髙麗延祥正豐二年號未知何代然以其東方禮義之國傳次昭然可補史乘之闕因備載之
渤海〈大氏〉
髙王大祚榮本靺鞨種其先附髙句麗唐滅髙氏祚榮收其遺衆盡得扶餘沃沮弁韓朝鮮之地稱震國王以唐𤣥宗開元七年己未卒
武王武藝髙王子以唐𤣥宗開元七年己未嗣立改元一
仁安
文王欽茂武王子以唐𤣥宗開元二十六年戊寅立天寶末年徙上京又徙東京以唐徳宗貞元時卒改元一大興
廢王亢義文王族弟立一歲國人殺之
成王華嶼文王孫為國人所立復還上京卒改元一中興
康王嵩鄰成王少子改元一
正厯
定王元瑜康王子改元一
永徳
僖王言義定王弟嗣立改元一
朱雀
簡王明忠僖王弟立一歲卒改元一
太始
宣王仁秀簡王從父嗣立至唐文宗太和四年庚戌卒改元一
建興
王彞震宣王孫嗣立改元一
咸和
王處晃王𢑴震弟嗣立卒
王𤣥錫嗣立卒
王諲譔嗣立以後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為契丹太祖安巴堅所滅
右渤海以唐武后時建國至後唐時亡
吐蕃〈在吐谷渾西南唐初始見于中國 王日贊普論姓〉
可黎可足贊普立改元一
𢑴泰
新唐書長慶元年大理卿劉元鼎為盟㑹使入吐蕃定盟策署𢑴泰七年餘無可考
定安〈附〉
定安國王烏𤣥明本馬韓遺種宋太祖時建國于西鄙稱王入貢改元一
元興
于闐〈在沙州外〉
大寶于闐國王李聖天不知其傳次改元可考者一同慶
五代史晉天福三年遣供奉官張匡鄴判官髙居誨冊聖天為大寶于闐王行二歲至于闐其年號同慶二十九年蓋中國之天福五年也
歴代建元考卷九
欽定四庫全書
歴代建元考卷十 秀水鍾淵映撰外國考
日本
天御中主
天材雲尊
天八重雲尊
天彌聞尊
天忍勝尊
瞻波尊
萬魂尊
利刹魂尊
國狹搥尊
角龔魂尊
汲津舟尊
面垂見尊
國常立尊
天鑑尊
天萬尊
珠名杵尊
伊裝諾尊
素戔為尊
天照太神尊
正哉吾勝連目天押穗耳尊
天彦尊
天炎尊
彦瀲尊
以上凡二十三世並都于筑紫日向宫
神武天皇彦瀲尊第四子以周僖王甲寅即位自筑紫入居太和州橿原宫
申叔舟海東諸國紀神武天皇名狹野以周幽王十一年生四十九年戊午入大倭州盡除中洲賊衆五十三年辛酉正月庚申始號天皇在位七十六年夀一百二十七歲
綏靖天皇神武天皇第三子在位三十三年
安寧天皇綏靖太子在位三十八年
懿徳天皇安寧第三子在位三十四年
孝昭天皇懿徳太子在位八十三年夀一百十八歲孝安天皇孝昭第二子在位一百有二年夀一百三十七歲
孝靈天皇孝安太子在位七十六年夀一百十五歲七十二年壬午秦始皇遣徐福入海求仙福至紀伊州居焉崇神中死而為神
孝元天皇孝靈太子在位五十七年夀一百十七歲開化天皇孝元第二子在位六十年夀一百十五歲崇神天皇開化第二子在位六十八年夀一百二十歲垂仁天皇崇神第三子在位九十九年夀一百四十歲景行天皇垂仁第三子在位六十年夀一百有六歲成務天皇景行第四子在位六十一年夀一百十一歲仲哀天皇景行孫在位九年
神功天皇開化天皇五世孫息長宿稱女仲哀納為后仲哀歿遂主國事在位六十九年夀一百歲
應神天皇仲哀第四子母神功在位四十一年夀一百有十歲
仁徳天皇應神第四子應神歿二年無主乃立在位八十七年夀一百有十歲
履中天皇仁徳太子在位六年
返正天皇仁徳次子在位六年
允恭天皇仁徳第三子在位四十三年
安康天皇允恭第二子初允恭立太子以性惡殺之立安康安康立殺仁徳之子大草香王而娶其妻為后其子眉輪王殺之在位三年
雄畧天王名大泊瀬稚武允恭第四子在位二十三年夀一百有四歲
清寧天皇雄畧第三子在位五年
飯豐天皇清寧女弟即位是冬歿國人以小楯迎顯宗立之
顯宗天皇履中孫在位三年
仁賢天皇名大脚顯宗同母兄先是飯豐歿讓位顯宗至是立在位十一年
武烈天皇仁賢太子在位八年
繼體天皇應仁五世孫立十六年始建年號在位二十五年改元三
善化 正和 發口
安間天皇繼體第二子繼體歿二年無主乃立仍用𤼵口紀元在位二年
宣化天皇繼體第三子在位四年改元一
僧聽
欽明天皇一名天國排開廣庭天皇宣化長子以梁髙祖大同八年壬戌立十一年始傳佛法于百濟在位三十二年改元八
同要 貴樂 結清 兄弟
藏和 師安 和僧 金光
敏達天皇〈一作達海〉欽明第二子在位十四年改元三賢接〈元年仍用金光立五年乃改〉 鏡當 勝照
用明天皇欽明第四子立隋開皇中仍用勝照紀年在位二年
崇俊天皇欽明第五子在位五年改元一
端政
推古天皇欽明孫女敏達納為后至是立在位三十六年改元六
從貴 頌轉 光元 定居
倭京 仁至
舒明天皇敏達孫名田村在位十三年改元三
聖徳 僧要 命長
皇極天皇敏達曾孫女舒明納為后以壬寅歲立仍用命長紀年在位三年
孝徳天皇以唐永徽元年庚戌立在位十年元年仍以命長紀年既而改元二
常邑 白雉
齊明天皇即皇極天皇復位仍用白雉紀元在位七年改元一
白鳳
天智天皇舒明太子母皇極天皇在位十年仍用白鳳紀年
天武天皇舒明第二子名大海人天智欲禪位辭避吉野山大友皇子謀簒將兵討之遂立在位十五年仍用白鳳紀年後改元二
朱雀 朱鳥
持統天皇天智第二女天武納為后因主國事始更號日本仍用朱鳥紀年在位十年改元一
太和
文武天皇以唐長安元年立改元一
大寶
阿閉天皇文武天皇子
皈依天皇
聖武天皇以唐𤣥宗開元中立後自稱太上皇傳位于太子改元二
白龜 天平
孝謙天皇〈宋史作孝明天皇今從東鑑〉聖武之女立為太子以唐𤣥宗天寶六年丁亥立改元二
太平勝寶 太平寶字
天炊天皇
髙野姬天皇聖武天皇女
白璧天皇
桓武天皇以唐徳宗建中三年壬戌立改元一
延厯
諾樂天皇
嵯峨天皇
淳和天皇
光仁天皇〈宋史作仁明今從東鑑〉以唐文宗太和四年甲戌立改元一
寶龜
文徳天皇
清和天皇立改元二
元慶 天長
陽成天皇
光孝天皇以唐僖宗光啓元年乙巳立
仁和天皇
醍醐天皇立改元二
昌泰 延長
天慶天皇
封上天皇立改元一
康保
冷泉天皇以宋太祖開寶元年戊辰立後傳其子自稱太上皇改元一
安和
守平天皇冷泉天皇子以宋太宗雍熙初年立改元一〈以上凡六十四世〉
永延
一條天皇立改元一
長徳〈元年丁未〉
元正天皇立改元一
養老〈元年丁卯〉
朱雀院天皇改元三
天慶 長厯 承〈闕〉
二條院天皇立改元一
長寛
三條院天皇
後朱雀天皇
後冷泉院天皇後朱雀院天皇太子立改元一
廣平
後一條院天皇立改元一
寛仁
掘河院天皇立改元一
康和
白河院天皇立改元一
承保
深草院天皇
烏羽院天皇立改元二
元冰〈元年戊戌〉 保安〈元年庚子〉
崇徳院天皇立改元一
保延
長和 寛𢎞 延久 寛和
天喜 嘉承 久夀 永保
永久 永萬 大治 寛治
案日本自御中立至守平天皇宋史所載其國奝然所記者世次最詳一條天皇而下先後莫考今但據其見于東鑑者書之長和以下十三號并未詳何主所改矣
仁平 應保 天元 永然
天厯
以上玉海所載案玉海又有天慶延厯永延文治寛𢎞永厯大寶諸號俱巳見東鑑中
乆安 治象
宋周宻癸辛雜識嘉定乙亥楊和王墳菴中有日本僧定心藏日本度牒其年紀久安保安治象等號唯保安見東鑑餘二號未詳年代附見於此
髙倉院天皇在位四十年以辛丑禪位于太子自稱太上皇改元七
永厯 正厯 承安 保元
平治 安元 治承
安徳天皇言仁髙倉院第一皇子以治承五年辛丑即位癸卯新主踐阼文治三年丙午以平民作亂歿于海改元二
養和 夀永
後鳥羽院天皇尊成髙倉院第四皇子以夀永二年癸卯踐阼建九年乙卯脱屣稱主元應年乙亥崩改元三元厯 文治〈玉海或曰治様〉建久
上御門院天皇為人後鳥羽院第一皇子以建久九年乙卯即位承元四年庚午脱屣稱上皇至寛喜三年辛卯崩改元五
正治 建仁 元久 建永
承元
順徳院天皇守城後鳥羽院第四皇子正治二年立為太子以承元四年庚午即位承久三年辛巳脱屣稱上皇癸未崩改元三
建厯 建保 承久
後掘河院天皇髙倉院第二守貞親王御子以承久四年壬午即位去前天照大神尊八十五代醍醐天皇二十四代改元八
貞應 元仁 嘉禄 安貞
寛喜 貞永 天福 文厯
四條院天皇後掘河天皇子以文厯二年乙未即位改元四
嘉貞 厯日 延應 仁治
後嵯峨院天皇邦仁上御門院第二皇子以仁治四年癸卯即位寛元四年丙午脱屣文永九年崩改元一寛元
後深草院天皇久仁後嵯峨院第一皇子寛元元年立為太子四年丙午即位正元元年脱屣稱上皇改元四建長 康元 正嘉 正元
龜山院天皇恒仁後嵯峨院第三王子正嘉二年立為太子正元元年甲戌即位文永十一年脱屣改元三文應 文永
建治〈以下未詳何主所改〉 正應 延慶
𢎞安 正安 嘉元 應長
正和 元徳 元𢎞 嘉厯
以上東鑑所載自髙倉院治承四年庚子訖文永三年丙寅凡九十四年世次可考其自文永以後可見者唯數號而已又其書所紀多關東國將軍之事不詳本國未知當中原何代然夀永二年癸卯令大宋國陳和卿鑄佛其中又云聖武天皇至安徳天皇時四百餘歲考聖武當唐開元中立以意推之盖中朝南渡以後也
續考
乙丑日本國改元永鎮〈明孝宗𢎞治十八年〉
正徳七年壬申日本入貢武進陳端甫為南京禮部司務時值宴勞來使問其國號乃是永鎮八年
癸酉日本國改元天政〈明神宗萬厯元年〉
壬辰日本國改元文禄〈萬厯二十年〉
乙未日本國改元慶長〈見東鑑序〉
壬戌日本國改元寛永〈見東鑑序〉
紅夷
紅夷在東南海外不知其傳次明熹宗天啓五年三月入犯浙江沿海敗去其改元可考者一
寛和
大理〈蒙氏〉
髙祖細奴羅其先世為渠帥以唐太宗貞觀三年己丑伐昆彌張氏有國國號南詔唐授魏州刺史卒
世祖羅晟細奴羅子以唐髙宗上元元年甲戌嗣立至唐睿宗末卒
威成王羅晟皮羅晟子以唐𤣥宗先天元年壬子嗣立至開元中卒
雲南王皮羅閣羅晟皮子以唐開元十六年戊辰嗣立唐封為雲南王賜名歸義始合南詔為一盡有雲南地神武王閣羅鳳皮羅閣子以唐天寶八年己丑嗣立始叛唐改國號曰大蒙吐蕃封為東帝改元二
贊普鐘 長夀
舊唐書閣羅鳳臣吐蕃吐蕃令閣羅鳳為贊普鐘號曰東帝結以金印蠻謂弟為鐘楊慎滇載記以為改元贊普鐘豈即吐蕃之偽稱以為紀年之號耶俟博雅者詳焉
孝恒王異牟尋閣羅鳳之子以唐代宗大厯十四年己未嗣立改國號曰大理自稱日東王僭封五嶽四瀆改元二
見龍 上元
孝文王尋閣勸異牟尋子以唐徳宗貞元十五年己卯嗣立順帝永貞元年乙酉卒改元一
應道
幽王勸龍晟尋閣勸子以唐順宗永貞元年乙酉嗣立為其臣嵳顛所殺改元一
龍興
靖王勸利晟勸龍晟弟以唐憲宗元和元年丙戌為嵳顛所立改元一
全義
昭成王晟豐祐勸利晟子以唐穆宗長慶四年甲辰嗣位以武宗會昌末年卒改元二
保和 天啓
景莊帝世隆晟豐祐子始自稱皇帝改號大禮國冦唐安南西川後冦越巂卒于景浄寺改元二
建極〈一作建樞〉 法堯〈見正閏考〉
宣武帝隆舜一名法世隆子以唐僖宗乾符四年丁酉嗣立為豎臣楊登所弑改元二
貞明承智大同〈見通鑑真載記但曰貞明〉 嵯耶
孝哀帝舜化真隆舜子以唐昭宗乾寧四年丁巳立光化四年為其臣鄭買嗣所篡蒙氏遂亡化真改元一中興
右大理蒙氏十三世二百五十年
長和〈鄭氏〉
徳桓帝買嗣本唐鄭回之後世為其國清平官以唐昭宗光化五年壬戌立改國曰大長和卒改元一
安國
肅文帝旻買嗣子以梁開平中嗣立卒改元六
始元 天瑞景星 安和 貞祐
初厯 孝治〈見正閏考〉
隆亶旻之子旻卒嗣立未幾為其臣東川節度使楊千真所弑鄭氏遂亡隆亶改元一
天應
右長和鄭氏三世二十六年
趙善政其國清平官以後唐明宗天成三年戊子為楊千真所立改國號曰大天興僅十月復為楊千真所奪改元一
興源
楊千真既立改國號曰大義寧二年為通海節度使思明所討走死改元二
尊聖 大明〈見正閏考〉
大理〈氏〉
太祖思平其先武威郡人始祖儉魏佐蒙氏為清平官六傳至思平官通海節度使以後晉天福二年丁酉討楊氏得國改國號曰大理改元二
文徳 神武〈見正閏考〉
思英太祖子嗣立未幾卒私謚文經武畧皇帝
思良思英叔以後晉開運三年丙午立改元一
致治
思璁以後周廣順三年癸丑立改元三
明徳 廣徳 聖徳〈一作興聖〉
應道帝素順以宋太祖建隆四年癸亥立在位二十一年卒改元一
明正
昭明帝素英以宋太宗雍熙二年乙酉立在位二十四年卒改元五
廣明 明應 明聖 明徳
明治〈玉海作明統〉
敬明帝素亷以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己酉立在位九年避位為僧卒改元一
明通天聖
聖徳帝素貞以宋仁宗天聖四年丙寅立在位十五年卒改元一
正治
素興以宋仁宗慶厯元年辛巳立以無道為國人所廢改元二
聖明 天明
世宗思亷以宋仁宗慶厯四年甲申為國人所立在位三十一年卒改元三
保安 政安 政徳
連義以宋仁宗熙寧八年己卯立為其臣楊義貞所弑改元二
上徳 廣安
楊義貞簒立四年段氏臣岳侯髙智昇遣子昇泰起東方兵討滅之復立段氏
夀光連義從子為髙智昇所立在位二年改元一上明
正明世宗思亷庶孫以宋神宗元豐五年壬戌立避位為僧國人遂奉善闡侯髙昇泰為主氏中絶正明改元三
保立 建安 天祐
大中國主髙昇泰以宋哲宗元符二年己卯為國人所立改國號曰大中臨歿戒其子太明復奉氏太明遂求氏餘子正淳立之而世相其國昇泰改元一上治
中宗正淳氏宗室為髙太明所立是為後理國在位三十年傳位于子避位為僧卒改元三
天授 開明 文安
憲宗正嚴以宋徽宗大觀二年己丑嗣立在位四十年避位為僧卒改元四
日新 永嘉 保天 廣運
景宗正興以宋髙宗紹興十七年丁卯嗣立後避位為僧卒改元四
永真 大寶 龍興 盛明〈一作建徳〉宋王應麟玉海又有崇興大寶盖龍興大保之訛也今正之
宣宗智興以宋孝宗朝道八年癸巳嗣立在位二十七年卒改元五
利貞 盛徳 嘉㑹 元亨
安定
亨大帝智連以宋寧宗慶元六年庚申嗣立在位三年卒改元一
鳳厯
神宗智詳智連弟以宋寧宗開禧元年乙丑立在位三十三年卒改元一
天開仁夀
孝義帝祥興以宋理宗嘉熙三年己亥立在位十二年卒改元一
道隆
興智以宋理宗淳祐十一年辛亥立壬子歲元憲宗遣其弟呼必賚來伐其臣髙太祥拒戰死興智被俘氏亡後元以興智為總管傳十二世訖元亡乃絶興智改元一
天定
右大理氏二十二主三百一十五年起丁酉盡壬子
自𣏌
自𣏌國本西南蠻在廣西邕州化外北與大理接宋淳熙三年其王阿謝立改元一〈見宋知邕州吳儆劄子〉
乾貞
交趾〈丁氏〉
案交趾本中國地唐曰安南都䕶府五代時服屬南漢至丁部領始自建國
大勝王丁部領以讙州刺史討平管内之亂因自立為大勝王傳位于其子璉卒
交趾郡王璉部領子南漢節度使宋初内附為交趾郡王卒
交趾郡王璿璉幼弟嗣立未幾為大校黎桓所簒
右交趾丁氏三世十三年
交趾〈黎氏〉
南越王桓本丁氏大校以宋太平興國初得國封交趾郡王進封南平以真宗咸平九年卒子龍廷弑兄龍鉞自立
交趾郡王至忠本名龍廷以宋真宗咸平九年丙午自立至大中祥符三年庚戌為其將李公蘊所簒
右交趾黎氏二世三十二年〈始宋太平興國元年訖大中祥符三年〉案丁氏黎氏前史並云建國改元今無可考但以其安南建國所由始因備載之
安南〈李氏〉
太祖公藴本黎氏大校以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庚戌得國立十九年戊辰卒孫日尊私諡為神武皇帝王徳政公藴子以宋仁宗天聖戊辰嗣立二十七年乙未卒
王日尊徳政子以宋仁宗至和二年乙未嗣位建國號曰大越自稱法天應運崇仁至道慶成龍祥英武睿文尊徳聖武皇帝凡十七年卒改元二
寶象 神武
案玉海又載有天貺寶象一號愚謂日尊既謂寶象必不更益二字以紀年或前史省文刪去天貺二字則未可知也
神王乾徳日尊子以宋神宗熙寧五年壬子嗣立在位五十六年壬子卒改元二
彰聖嘉慶 泰寜
王陽煥乾徳子以宋髙宗紹興二年壬子嗣立在位六年戊午卒
王天祚陽煥子以宋紹興八年戊午嗣立在位三十七年卒
案交趾其王初立封交趾郡王進封南平卒贈南越王至是天祚立竟封安南國王遂為故事
王龍𣉙天祚子以宋孝宗淳熙三年丙申嗣立在位三十五年壬申卒
王昊旵龍𣉙子以宋寧宗嘉定五年壬申嗣立後卒無子女昭聖主國事紹定二年禪位于夫陳日照李氏遂絶
右安南李氏八世共二百二十餘年〈始宋大中祥符三年訖宋紹定二年〉
安南〈陳氏〉
太王日照其國愚多鄉人或云姓謝福建長樂人尚李氏女以宋紹定二年得國宋封安南國王自稱大越皇帝元兵來伐戊子𫝊位于子光昺宋封為太王卒聖王光昺一名威晃日照子宋封為安南國王元因而封之在位二十年卒改元一
紹隆
仁王日烜光昺子以丁丑嗣立自稱憲天體道大明光孝皇帝傳位于子日燇自稱太上皇後為僧卒至元十四年光昺卒日烜立
英王日燇日烜子嗣位後元兵兩伐之不克而退卒改元一
紹寶
安南國忠懿王益稷本國封昭國王元兵南伐歸附俾以王爵居鄂州
明王日套日燇子嗣位後禪其子日曠
憲王日曠日㷃庶長子嗣位後明王立其弟禄星裕王日煃一名禄星日曠嫡弟嗣立明封安南國王卒恭肅王之子嗣是為昏徳公
昏徳公日熞裕王兄子嗣立無道為明王第三子太師叔明所廢幽殺之叔明攝位
案黎澄南翁夢録裕王薨其兄恭肅之子立是為昏徳公為藝王所廢而實錄及安南傳俱云日爌卒子日㷆立日㷆卒日煃嗣立日煃卒弟日熞嗣為其兄叔明所殺與所紀不同盖安南别立偽名以通中國或傳聞之訛而黎氏世仕其國當不謬也澄即偽大虞上皇子封衞國大王入中朝仕至工部尚書
藝王叔明明王第三子立朞年遜位其弟日煓至順王七年甲戌卒時中朝洪武二十七年
睿王日煓日熞弟為叔明所立三年伐占城卒叔明復立其子日煒
靈徳公日煒一名睨嗣立後無道為叔明所廢
順王日焜一名顒嗣立為黎季⿱所弑
王曉順王子黎季⿱立之旋被弑復立其幼子⿱尋又弑之而自立陳氏遂亡日曉改元一
光泰
右安南陳氏十二世一百七十年〈始宋紹定二年訖明建文元年〉
黎季以明洪武末簒陳氏易姓名胡一元自謂舜裔稱大虞太上皇以位授其子蒼改名𡗨僣稱皇帝中朝建文元年立𡗨為安南國王永樂五年大兵南討俱俘于京師凡改元四
天成 聖元 紹成〈一作紹聖〉 開大〈俱見討安南檄〉
簡定陳氏故臣以明永樂六年舉兵作亂稱日南王偽稱陳氏裔尋立從子季曠為大越皇帝自為上皇明兵討擒之定改元一
興慶
陳季擴簡定從子稱大越皇帝永樂十二年明兵俘以歸誅之季擴改元一
重光〈續文獻通考作慶元非〉
安南〈黎氏〉
太祖利本清化土官以明成祖永樂十六年戊戌起兵稱平定王宣宗宣徳二年據有安南六年辛亥冊為權署國事八年癸丑卒私諡髙皇帝改元一
順天
太宗麟一名龍以甲寅嗣立正統中卒私諡文皇帝改元二
紹平 大寶
濬一名隆基麟之子以正統中嗣立天順三年己卯為庶兄琮所弑改元一
太和
琮濬庶兄一名宜民弑濬自立其臣黎夀域等起兵殺之改元一
天興
聖宗灝一名思誠濬之弟天順中為國人所立孝宗𢎞治十年丁巳卒私諡淳皇帝改元一
光順
暉一名鏳灝之子以丁巳嗣立甲子卒改元一
景統
肅宗敬暉之子立未踰年而卒改元一
泰貞
厲愍王誼敬之弟以𢎞治末嗣立四年為其臣阮种等所弑後譓立追諡為威帝改元一
端慶
靈隠王晭一名瀅灝之孫錦江王玿之子嗣立追諡父為徳宗建皇帝以正徳丙子為陳暠所弑後懬立更諡為襄翼帝改元一
洪順
陳暠一名立孫為其國諒山都將與子昺昇攻陷安邦弑主自立國人討之退據諒山死改元一
天應
案王氏安南志晭為鄭綏鄭惟鏟所殺續通鑑則以為陳暠然其登庸赴于中朝曰前國王黎晭為暠所害鄭氏既奉黎寧與莫氏為難登庸不應反為之諱今正之
譓一名掎晭兄灝之子嗣封它陽王為國人所立諡其父為哲宗明皇帝後莫登庸作亂奔清華以嘉靖九年庚寅卒于老撾改元一
光紹〈于文定筆塵作光照以為黎寧所改今從續文獻通考及王氏安南志〉
懬譓之弟譓奔清華以明世宗嘉靖元年壬申為莫登庸所立尋被酖卒偽諡恭皇帝改元一
統元
寧譓之子譓卒國人奉之為世孫嘉靖十三年甲午故臣萬勝侯鄭惟𡽀等共立之居清化之木州漆馬江改元一
元和
案黎氏之後朝廷令居漆馬江禁莫氏不得侵害後寧卒舊臣鄭蕳立其子寵于西都寵無嗣復立暉四世孫維邦傳次子維潭起兵攻殺莫茂洽復有安南神宗萬厯二十四年丙申詔以為都統使自後維潭卒子維新立維新卒子維祺立其赴于中朝曰安南都統使寔帝其國中自若也
安南〈莫氏〉
莫登庸安南之荆門人仕黎氏累官太傅仁國公進封興安王遂弑懬自立為大越皇帝三年自稱太上皇明兵討之降為安南都統使卒登庸改元一
大正
案登庸以嘉靖二十年辛丑降授都統使時方瀛巳先卒傳其孫福海浤翼茂洽三世茂洽復為黎維潭所殺明令敬用居髙平如黎氏漆馬江故事今尚存附錄
蜀紀
萬通〈蠶叢帝〉
愚案改元始于漢武蠶叢開蜀實在洪荒之初烏得遽有年名盖蜀紀之誕也
道經
延康 赤明 龍漢 開皇
上皇 無極 永夀
雜記俳諧文
清寧〈集異記〉 大亥〈雜記俳諧文〉大美〈雜記〉
歴代罷廢之號
神爵〈宋孝武〉 文明〈梁簡文〉 元慶〈唐徳宗〉 天元〈唐徳宗〉通乾〈唐髙祖〉 平成〈宋神宗〉 豐亨〈宋神宗〉 美成〈宋神宗〉炎興〈宋髙宗〉 純熙〈宋孝宗〉 明徳〈宋元懿太子〉乾淳〈宋理宗〉開興〈宋理宗〉 至平〈宋理宗〉 執中清國〈宋徽宗〉
慶祐〈宋欽宗〉
歴代建元考卷十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