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釋疑/卷之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書籍總目[编辑]

史志藝文者,漢、隋、唐、宋而已。目錄則創于劉歆七略,而班固六略、王儉七志、阮孝緒七錄、許善心七林因之。荀朂分爲四部,而李充四部、任昉五部因之。唐之四庫、宋之六閣,則仿隋書。今考歷代卷軸之富,莫若隋,而兵火之厄,有甚於秦者矣。

西漢三萬三千九十卷,藏於蘭臺麒麟天祿之閣,石渠石室延閣廣內之府,盡於王莽之末。

東漢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藏於東觀仁壽閣,盡於董卓移都。

晉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藏於祕書中外三閣,盡於惠懷之亂。

東晉祕閣三千一十四卷,孝武時三萬六千卷。

宋六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藏於總明觀。

齊萬八千一十卷,藏於學士舘,盡於末年兵火。

梁二萬三千一百六卷,藏於文德殿華林園。江陵七萬餘卷,盡於元帝自焚。

北齊三萬餘卷,藏於仁壽文林。

後周萬五千卷,藏於虎門麟趾。

隋十萬三千二百七十八卷,藏於修文觀文殿,盡於砥柱舟覆。

唐四庫八萬九千卷,藏於集賢院,盡於安祿山。十二庫七萬餘卷,盡於黃巢。

宋三舘祕閣三萬六千二百八十卷,盡於祥符之火。崇文院三萬六百六十九卷,別藏於龍圖閣、太清樓,盡於靖康之變。中興四萬四千四百八十六卷,盡於紹定之災。蓋秦火之後,大厄凡十有一,而江都一厄不與焉。

明祕閣散於正德中,內庫散於萬曆末,是又一厄也。

周易[编辑]

伏羲始畫八卦,因而重之,爲六十四。及乎三代,是爲三易。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文王作卦辭,謂之《周易》。周公作爻辭,孔子爲彖辭、象辭、繫辭、文言、序卦、說卦、雜卦,謂之十翼。及秦焚書,《周易》獨以卜筮得存,唯失說卦三篇。宣帝時,河內女子發老屋得之。

漢初言易者有田何,卦、象、爻、彖,與文言、說卦等,離爲十二篇,而說者自爲章句,易之本經也。

又有焦贛之易,第述陰陽災異之言,不類聖人之經。

民間又有費直之易,專以彖、象、文言解釋上下經。

田氏最盛,費氏初微,至後漢時,陳元、鄭眾皆學費氏,馬融又爲其傳以授鄭玄,玄作易註,荀爽又作易傳,魏代王肅、王弼並爲之註,自是費氏大興。而田何遂息。

自晉之後,弼學獨行,至唐孔穎達等,又爲之正義,而古十二篇之易竟亡其本。按彖象附於卦末者,自費氏始,鄭玄、王弼又分附卦爻之下,增入乾坤文言,始加『彖曰』、『象曰』、『文言曰』以別於經。以繫辭以後,自如其舊,歷代因之,是爲今易。釐爲分卷,東萊呂祖謙乃定爲經二卷、傳十卷,是爲古易。朱晦菴本義從之,然程傳本義既已並行,而諸家定本又各不同。永樂中,胡廣等輯大全,定從程傳元本,而本義仍以類從。其繫辭以下,程傳既闕,則一從本義所定章次云。履按六經皆出於漢,他書多散逸,而易獨完,蓋未經秦火,惟有周易,其爲孔氏之舊,無復可疑。中間雖爲諸儒所亂,不過離合經傳耳。而歐陽修獨不信文言,何哉?因元者四語,先見於《左傳》穆姜,故謂文言非孔子作。不知《左傳》本後人之書,穆姜所引者乃左氏附會填入者也,彼老婦豈能作此微言?顧以後來之竊捨而疑聖人之言,可乎?陸象山、楊慈湖亦疑繫辭,至今郝楚望、何玄子諸公且信後天圖而不信先天圖,不必矣。

尚書[编辑]

孔安國《尚書序》曰:『先君孔子討論墳典,斷自唐虞,以下訖於周』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三千之徒並受其義。及秦焚書坑儒,我先人用藏其家書於屋壁。漢興,濟南伏生年過九十,失其本經,口以傳授,裁二十餘篇,以其上古之書,謂之尚書。百篇之義,世莫得聞。

至魯共王壞孔子舊宅,於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書及傳、《論語》《孝經》皆蝌蚪文字,悉已孔氏。蝌蚪書廢已久,時人無能知者,以所聞伏生之書考論文義,定其可知者,爲隸古字,復以竹簡寫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於堯典、益稷合於臯陶謨,盤庚三篇合爲一,康王之誥合於顧命。復出此篇並序,凡五十九篇,其餘錯亂摩滅,弗可復知。悉上送官,藏之書府。遂承詔爲五十九篇作傳,書序。序所以爲作者之意,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

隋《經籍志》曰:『伏生作《尚書》傳四十一篇,以授張生,張生授歐陽生,傳至僧孫高,謂之尚書歐陽之學。又有夏侯都尉受業於張生,兩傳族子勝,爲大夏侯之學。勝傳子建,爲小夏侯之學。故有歐陽、大、小夏侯三家並立。』訖漢東京,相傳不絕,而歐陽最盛。

孔安國傳則私傳於都尉朝,朝授庸生,謂之尚書古文之學,而未得立。後漢杜林傳,古文尚書,夏逵爲之作訓,馬融作傳,鄭玄亦爲之註。然其所傳唯二十九篇,又雜以今文,非也舊本,自餘絕無師說。晉世祕府所存,有古文尚書經文,今無有傳者。及永嘉之亂,歐陽、大小夏侯尚書並亡,伏生之傳,唯劉向父子所著五行傳是其本法,而又多乖戾。至東晉梅頤,始得安國之傳,奏之,時又闕舜典一篇

https://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34434&page=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