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經解鉤沉 (四庫全書本)/卷01上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古經解鉤沉 卷一上 卷一下

  欽定四庫全書
  古經解鉤沉卷一止
  長洲余蕭客撰
  序録
  前序
  古之人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三十而五經立故漢晉古注入申部者唯毛萇王弼杜預不兼他經孔安國二何郭璞則尚書公羊論語爾雅外各兼一范𡩋穀梁外兼二鄭𤣥毛詩三禮外兼五其在一經之中注外復有他書及總羣經而有作若鄭𤣥六藝論之類皆不與本注悉數獨以玉海九經舊目較元明刋行注本其幸者傳不傳參半其不幸者傳其一不傳其二然隋唐三志注者百數十家今存者十家為書十有三然則其一得傳已非不幸講疏義疏盛於六朝今則唐唯四人得傳賈孔為盛然公彦三禮疏中之禮記頴達周易疏外之𤣥談已不復見其自宋明帝周易而下劉焯劉炫書春秋以前有録無書復非注之可比蓋毛詩箋傳一經或有二家南北舊疏九經至無一種當時得失未可强同遺事餘文零落可憫暇日因讀注疏摘其所引并李鼎祚周易集解二十七家舊説益以史傳稗官百家雜注及太平御覽冊府元龜諸巨編所載凡涉經義具有成書今所不傳盡玉海而止罔不畢取仍注所出其不注者周易則出李鼎祚集解尚書以下即出本經注疏逺自周室迄于唐代凡得三十卷其間多寡亦微有凖繩辭條豐蔚則撮其精英一二僅存則隨條輒録名曰古經解鉤沉言古以别於現行刋本言經解不言注疏以并包異同鉤沉則借晉楊方五經鉤沉之名而義不必借昔王應麟集鄭𤣥周易注兩有刋本其集鄭𤣥古文尚書古文論語賈逵服䖍古文春秋三書秘鈔僅有存者傳聞華亭一士大夫家獨有尚書間關求借終莫得見今既徧檢羣籍知於厚齋所集縱不悉全或當得其七八至於十之二三訪求補入亦無傷焉羣經次第畧依經典釋文超孟子於爾雅前者唐宋書目孟子本入丙部玉海始列在九經而釋文本老子莊子在爾雅前今謂孟莊同時州次部居理合相代每條先後則依先儒世次不以所出之書為斷諸書屢見則事從其朔盈庭聚訟則彼我兼通窺豹則管亦一斑集狐則裘非一腋與夫存者雜而觀之扶衰絶攬體要質當世表微君子匡不逮焉
  後序
  已卯杪秋蕭客從事鉤沉載寒暑易尚書古注旁搜畧徧而周易五卷既削稿其後得交朱太學文游學博思精所藏宋元精本率前日所未見及所求而不得若王應麟集鄭𤣥尚書注之類莫不畢具傳本往還一瓻無費越一歲辛巳遂下榻滋蘭精舍丹鉛朝夕樂不為疲至於左目幾成青盲而鉤沉得信而有徵於先儒言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焉壬午二月目疾甚百方自療四月未盡復轉入虛損頭不得俯不得回顧行不得盤旋回顧盤旋眩暈耳鳴輒通夕不止人夀河清半須藥物尚可懼吳祐汗青之責同子建論文之書要之皓首非今日之論哉昔蘭臺歴載二十漢志弗成西鄉受詔期月注文精密故知練三都者十年研兩京以一紀大率作輟用兼旁雜人事蕭客擯絶交遊五年專力窮則腴代樵蘇愁則娛同絲竹上慙食時期月之敏下非兩京三都之精然蜜蜂以兼采為味秋菊則落英可餐繪事以衆色成文濉渙則餘波未絶周易二十二家集解序上三國志注表二書所言有庶幾之合壬午夏五扶疾繕寫八月書二十九卷畢先以己卯十月作前序是歲九月作後序及録并前序為序録第一卷許慎説文目在卷末京房注易録入正卷漢魏舊章宋元儒者所弗屑然司馬文正類篇一從許氏目在卷之十五至於録居一卷則自陸元朗經典釋文以後無聞焉今之所集先儒姓氏及所撰書名僻者近半缺而不論則讀者茫如隨條附見則繁而寡要不得不别為一卷畧述源流非敢自命古人造作同異飾詩書以驚愚買名聲于天下者也本名古注疏鉤沉文游曰疏以命名始吳陸璣其作注下之注始劉宋張該不若經解之目本后蒼曲臺記義雖不同新舊唐書已相承分類遂定今名前序曰古經解鉤沉者亦今所追改也前序體例今不盡同者具出于例欲見撰集本意故復并存不必櫽括繩墨盡與本書合也
  
  漢人宋人説經殊旨鴻溝東西大約在李唐限斷然盧仝啖趙春秋開棄傳之宗王弼何晏易象有空文之注逓相祖述宋學要亦本自西京董仲舒東京馬融今集散失盡取唐前非欲獨宗漢學實存稽古之思
  王伯厚處宋諸儒末獨能好古易尚書論語則集鄭𤣥注詩則集齊魯韓三家春秋則集賈逵服䖍今祖述其意旁及諸經下盡隋唐舊注質伯厚獨集漢注初心不無牴牾要亦孔門各言爾志之義
  趙宋初葉注疏尊為科律渡江至元半為諸儒集矢其間所引復是注疏唾餘大率在不論不議之列故蕭客初稿以各經注疏周易集解所載舊注為主後因何晏孔頴達李鼎祚徵引繁多更以注疏集解未載者為主其客主之辨諸書則每見輒録注疏集解則但備一家及精義要言什一二而已
  舊注散見他經疏中仍為盡數分摘蓋不在本經便與諸書無異至陸德明釋文本為經典作音故其所載先儒諸音今不傳者亦每人存一二則其涉舊注注疏所未及者擇善而從録其强半陸淳春秋三書專為啖趙之學兩家之卷帙雖亡三書之採摭畧備今録其折衷三傳理趣明者近數十條唯此二陸不同諸書盡録之例
  舊注初見備載姓氏書名再見以下獨載書名此定法也其或先儒著書異人同名如劉向雷氏並有五經要義及諸書援引不稱作者姓氏不能定其誰何則雖初見獨出書名或一人數書如賈逵於春秋有左氏長經章句左氏解詁左氏經傳朱墨列三家經本訓詁其可分屬者或從諸書指實或從文句排比其疑不能决則雖屢見獨載人名其不立書名獨稱注解及音者再見以下配姓以相别一經之内復有姓同則少見者稱名如孝經注王肅多王獻之一見則獻之稱名王肅稱姓孟子注劉熙多劉向一見則劉向稱名劉熙稱姓其從諸書元引稱人稱書者則又不以初見再見為例每條下注所出書名非獨則古稱先兼欲讀者便於覆對然一書卷帙多或盈千若不注出某卷幾與不注所出書同今自諸書兩卷以上便為分别注出其體自唐李匡義資暇集遼僧行均龍龕手鑑巳見資暇中卷曰禮記第十八卷開元禮第七十六龍龕注鑇字云在中阿含經第五十五卷注憻字云出阿差末經第三卷故程大昌攷古編引通鑑演繁露引通典兩用其法然則王應麟集鄭氏易引書注卷蓋非獨創
  各經本文一以注疏本為正其先儒舊本字或異同分注經文各字之下參讀後注便知某本作某某本有某字無某字至義門學士紅豆侍讀以唐石經及宋槧本校補校改塗乙頗多夫唐石宋刋流傳既尠其間同異便屬沉淪今摘其切於學者聞見標以異字異句脱文諸目直書經句不作旁注蓋據唐宋舊刻正有明兩雝本之誤又此集摘句附注初非全寫經文老成典型知無復改竄經字之嫌也
  九經注疏其書尚存於體不當入集然缺文訛字非得兩宋精本不可是正如禮記疏義門先生見南宋刋本已缺落數十處故就傳是樓校北宋本經月始出其後吳門流傳一北宋本朱太學楷字孔林比對精善今擇疏中訛不可意校缺不可文句從朱校本補正百數十條不敢謂識廬山真面庶幾為讀禮疏者一挹西山朝爽
  校補缺誤率用宋槧惟趙岐孟子章指毛斧季扆曾見章丘李氏所藏北宋蜀大字章句本趙氏篇敘從此校出而斧季手校注疏不言章指出自蜀本惠松崖先生亦僅從旴郡重刋廖氏本校録非世綵堂元本然章指舊在各章章句之末今本混入疏中零落大半前輩或疑孫宣公疏裏有疏不知孫疏首述章指末乃覆疏初非自疏前疏今若必俟宋本則孫疏二十八卷之疑終無可解故從兩家所校急為補入
  蕭客少無過人之性中復貧病相兼三十以後居然濩落此集雖麄立規條然病中塗抹易稿再三其間或舊註失收或前後倒置或本非散失誤行採入不能保無一二牴牾然亦有明知其誤如崔寔有四民月令無禮記月令注而白帖指為注月令穀梁有麋信注無庾信注而太平御覽兩三處並作庾注司馬彪有續漢書郡國志無禮記注而太平寰宇記指為注禮記若此之類憑臆改定則恐實有其書棄而不録則恐貽譏掛漏承訛襲謬受教大方雖非闕疑抑亦慎言之體
  
  古經解姓氏書目諸經解並是今所採入其散失之甚無一條可見者不濫載其目
  
  子夏
  易傳三卷經典釋文一 二卷隋書三十二 六卷唐㑹要七十七四卷文苑英華七百六十六 案此散失本非張弧所偽撰
  詩序詩攷一 案此韓詩序
  魏文侯
  孝經傳劉昭注補後漢書引 齊民要術引
  孟仲子
  詩論毛萇詩傳引
  
  申公
  魯詩漢書八十八 魯訓注補後漢書二十九
  韓嬰
  韓詩内傳四卷漢書三十
  詩敘水經注引
  轅固
  齊詩釋文一 齊詩傳徐天麟西漢㑹要二十五
  孟喜
  易章句二篇漢書三十 十卷釋文一 八卷隋書三十二
  后蒼
  齊詩漢書注三十 按蒼與轅固並為齊詩諸書引率不稱作者姓名今備其目於録仍其無姓名於本條他多倣此
  戴德
  喪服變除一卷舊唐書四十六
  喪服記通典引
  戴聖
  石渠禮論四卷隋書三十二 禮義通典九十二 禮議政和五禮新儀十一 禮議奏三十八篇西漢㑹要二十六
  歐陽高
  尚書章句三十一卷漢書三十釋文一
  施讐
  易章句二篇
  淮南王安
  九師道訓二篇按漢書安聘明易者九人號九師法
  董仲舒
  公羊治獄十六篇並漢書三十 春秋决事十卷隋書三十二 春秋决獄白孔六帖二十六 春秋斷獄五卷玉海四十
  孔安國
  尚書音釋文一 按釋文注漢人不作音後人所託
  詩序北堂書鈔引
  古文孝經傳一卷隋書三十二
  古論語傳釋文一
  夏侯勝 夏侯建
  尚書章句各二十九卷
  尚書解故二十九篇並漢書三十
  京房
  易章句十二卷釋文一 十卷隋書三十二
  嚴彭祖
  嚴氏春秋春秋疏引
  顔安樂
  公羊嚴氏記十一篇漢書三十 顔氏春秋春秋疏
  尹更始 汝南人漢書三十 議郎西漢㑹要二十六
  穀梁章句十五卷舊唐書四十六
  張禹
  孝經安昌侯説一篇漢書三十
  劉向
  周易繫辭義二卷舊唐書四十六
  尚書五行傳記十一卷漢書三十
  春秋説晉書引
  五經要義五卷舊唐書四十六
  孟子注李善文選注引
  許商
  尚書五行傳記一篇漢書三十
  劉歆
  洪範五行傳續漢志十三
  左氏章句漢書三十六
  爾雅注三卷釋文一
  馮氏
  嚴氏春秋章句趙明誠金石録十四
  侯苞
  韓詩翼要十卷隋書三十二
  鄭興
  周禮解詁鄭𤣥周禮序
  春秋條例後漢書三十六
  鄭衆 建初六年以左馮翊為大司農八年卒影宋本熊方後漢書年表九下
  周禮解詁周禮序
  春秋條例後漢書三十六
  左氏章句釋文一
  賈徽
  左氏條例二十一篇
  賈逵
  歐陽大小夏侯尚書古文同異三卷並後漢書三十六古文尚書訓徐天麟東漢㑹要十二
  周禮解詁周禮序
  春秋三家經本訓詁十二卷
  左氏長經章句二十卷並隋書三十二 三十卷舊唐書十六左氏解詁三十卷釋文一 左氏傳義公羊疏引按王應麟集賈服春秋獨紅豆齋秘抄相傳然與古文尚書古文論語皆多補治不為厚齋原本故今據宋元以前書採舊注於厚齋三書獨根括原引書作注而闕三書之目
  左氏長義三十事後漢書三十六 東漢㑹要十三 四十事釋文一
  包咸 永平五年以左中郎將為大鴻臚八年卒影宋本後漢書年表九上
  論語章句何晏論語集解序
  衛宏
  古文尚書訓旨後漢書七十九下
  毛詩傳經典釋文引
  薛漢
  韓詩章句二十二卷隋書三十二
  景鸞 字漢伯梓潼人常璩華陽國志十下
  月令章句同上 按諸引月令章句大率皆蔡中郎書然不著姓氏者十居六七景鸞戴顒兩家既與蔡同不傳亦無以見諸書徵引必無一二偶及故備録焉
  周氏
  論語章句論語序
  樊光 京兆人中散大夫釋文一
  爾雅注六卷同上 三卷隋書三十二
  李巡 汝南人中黄門釋文一
  爾雅注三卷同上
  阮諶 侍中隋書三十二
  三禮圖十卷張彦逺歴代名畫記三
  許慎
  五經異義十卷隋書三十二
  五經通義初學記引
  許淑 字惠卿魏郡人春秋疏一
  左傳注釋文一
  張衡
  周官訓詁冊府元龜六百五
  馬融
  易傳九卷釋文一 注一卷隋書三十二章句十卷舊唐書四十六
  易音釋文一
  尚書注十一卷
  毛詩注十卷並釋文一 毛詩傳成伯璵毛詩指説
  喪服經傳注一卷
  周禮注十二卷並隋書三十二 周官傳賈公彦周禮廢興禮傳同上 禮記注東漢㑹要十二
  三傳異同説同上 左傳注初學記引
  孝經注東漢㑹要十二
  論語訓説論語序
  崔寔
  月令注白孔六帖引
  延篤
  左氏注釋文一
  何休
  左氏膏肓十卷
  穀梁廢疾三卷並通志六十三
  公羊墨守十四卷隋書三十二
  公羊文謚例公羊疏引
  公羊音訓史記索隱引困學記聞引
  論語注後漢書七十九下
  劉熙
  孟子注七卷隋書三十二
  潁容
  左氏條例五萬餘言後漢書七十九下 釋例十卷隋書三十二 七卷新唐書五十七
  盧植
  禮記注二十卷釋文一 十卷隋書三十二 禮記解詁東漢㑹要十二
  禮記音釋文引
  服䖍
  左氏傳解誼二十一卷隋書三十二 三十卷舊唐書四十六訓解世説注上之下
  左氏傳音一卷釋文一 音隱一卷舊唐書四十六
  左氏膏肓釋痾十卷隋書三十二 五卷舊唐書四十六春秋成長説九卷隋書三十二 成長義公羊疏二十四 七卷新唐書五十七
  荀爽
  易傳後漢書六十二 易注十一卷釋文一 章句十卷舊唐書四十六
  禮傳
  春秋條例並冊府元龜六百五
  劉表
  易注十卷釋文一 章句五卷隋書三十二
  宋衷
  易注十卷釋文一
  鄭𤣥
  易注十二卷釋文一 九卷隋書三十二 十卷新唐書五十七尚書注九卷
  尚書音並釋文一
  喪服變除一卷舊唐書四十六
  三禮圖魏書引
  三禮音各一卷釋文一
  左傳注文苑英華引 按世説上之下鄭注春秋傳未成盡以與服䖍為服氏注左傳音羣經音辨引
  鍼左氏膏肓 發公羊墨守 起穀梁廢疾後漢書三十五
  六藝論一卷舊唐書四十六
  駁五經異義後漢書三十五
  孝經注同上 案太平寰宇記二十三卷曰康成徹孫所作
  論語注十卷釋文一 九卷隋書三十二
  論語篇目弟子史記注六十七 論語孔子弟子目録一卷隋書三十二
  爾雅注周禮疏引
  
  髙貴鄉公
  左氏音三卷釋文一
  劉楨
  毛詩義問十卷隋書三十二 九卷冊府元龜六百五
  陳羣
  論語義説論語序
  王基
  毛詩駁一卷隋書三十二 五卷新唐書五十七
  王肅
  周易注十卷隋書三十二 按本傳肅不注周易但撰定父朗所作易傳則諸引肅注本王朗易傳然諸志一不及朗遂同班固遺親攘美之罪至蘇易簡文房四譜第五卷引顧野王輿地志曰王朗為㑹稽太守子肅隨之郡住東齋注周易則謬誤顯然按朗與許靖書大男名肅生於㑹稽即非隨父之郡明矣
  尚書注十一卷隋書三十一 十卷釋文一
  毛詩注二十卷
  毛詩義駁八卷並隋書三十二 雜義駁舊唐書四十六
  毛詩問難二卷同上
  毛詩音釋文一
  周禮注十二卷
  喪服經傳注一卷
  喪服要記一卷
  禮記注三十卷並隋書三十二
  禮記音一卷釋文一
  左傳注三十卷
  孝經解一卷並隋書三十二
  論語義説論語序 注十卷隋書三十二
  董遇 𢎞農人魏志十三 字季直大司農魏志注十三
  周易注十卷舊唐書四十六
  易音釋文引
  左傳章句三十卷隋書三十二
  左氏朱墨别異魏志注十三
  周生烈 燉煌人魏志十三 姓周生名烈魏志注十三 字文逢本姓唐博士侍中釋文一 字文逸論語序疏
  論語義説論語序
  論語義例魏志注十三
  糜信 字南山東海人樂平太守釋文一 按冊府元龜糜信外復出一康信誤一為兩
  春秋説要十卷隋書三十二 春秋要一卷册府元龜六百五穀梁傳注十二卷釋文一
  穀梁音釋文引
  孫炎 樂安人徵秘書監不就魏志十三 字叔然魏志注十三字叔言顔氏家訓下
  周易例
  春秋例並魏志十三
  周禮注陳祥道禮書引
  禮記注二十九卷釋文一 三十卷隋書三十二
  爾雅注三卷釋文一 七卷隋書三十二 六卷舊唐書四十六二卷冊府元龜六百五
  爾雅音義顔氏家訓下 音一卷釋文一
  王弼
  論語釋疑三卷隋書三十二
  論語音釋文引
  何晏
  周易私記二十卷
  周易講疏十三卷並冊府元龜六百五 按晏本傳及諸書並不載此二書未知王欽若所本隋書有周易私記二十卷不注撰人下接周易講疏十三卷注云何妥撰恐編冊府時誤妥為晏復誤兩書為一人然李鼎祚周易集解引晏説而不詳書名故備其目
  論語音釋文引
  嵇康
  左氏音三卷釋文一






  古經解鉤沉卷一上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