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溪先生文集/附錄卷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世系圖 台溪先生文集
附錄卷之一
作者:河溍
1683年
附錄卷二

年譜

[编辑]

皇明神宗萬曆二十五年宣祖大王三十年丁酉閏七月十五日甲辰卯時。先生生于晉州加貴谷里第。先生先世自司直公。世居州西尼丘山下餘沙村。至苦軒公。移卜于州東開慶。而木翁公晩年。以諸子仕宦于京。就居漢師敦義門外。大諫公又遷于湖南井邑之辰山。至副司直公。復還于晉。居州北新塘里。至先考處士公。移加貴谷而先生生。九月。處士公挈家避倭寇。轉到湖西之懷德。先生生未再周月。而倭寇再猘。處士公與隣族。避亂至宜寧地。賊猝至。一行皆伏野草中。賊所至放火。適先生牢睡。火亦尋滅得免。是夜匿山中。遲明賊搜山隳突。有兒者恐其啼。先生適失音以免。至草溪夜墜水。漂數十步拯之。無所傷。一行咸異之。轉至懷德。住自同村守文家。

二十六年戊戌先生二歲

二十七年己亥先生三歲

二十八年庚子先生四歲◑先生自學語。器度不凡。或因戲嬉。打破主人家事。守文不以爲意曰。此子他日必爲大人。吾老不及見云。◑先生後因友人之爲湖西都事。使之存恤其家。秋。處士公挈家南還。卜居于州北省台洞。

二十九年辛丑先生五歲◑家庭於壁上。書字百餘試敎之。翌朝問之。應辨不差。其聰穎如此。

三十年壬寅先生六歲

三十一年癸卯先生七歲。始受十九史。時朴錦洲炡以御史至。家先生挾冊迎拜。朴公愛之。試講其所讀。至周武王后稷十六世孫。先生問曰。后稷堯時人。歷夏殷凡幾世幾年。而武王之去后稷。若是其近何也。朴公不能答。嘖嘖稱奇。

三十二年甲辰先生八歲◑先生嘗患鼈店。醫用艾灸。先生啼號。醫曰。長而立朝。儻有患難。當立不可奪之節。豈特灸灼而已耶。先生便垂淚。取扇自搖。人益奇之。

三十三年乙巳先生九歲

三十四年丙午先生十歲

三十五年丁未先生十一歲

三十六年戊申先生十二歲。就學于慕松齋河公。仁尙◑河公居州北丹池洞。先生從學焉。硏究理趣。特出儕輩。及歸。同學賦詩相贈。先生先就曰。我有丈夫淚。何曾灑別離。陽關不須唱。聚散各有時。◑按行狀。十歲就學于河公。而今考祭文。粤在戊申而我慪衣云云。故姑附于此。

三十七年光海君元年己酉先生十三歲。從寧無成河公應圖受庸學。河公。是先生先祖木翁公之弟。正郞公啓宗之後。而文貞公南冥曺先生門人也。時居德川洞。先生往學焉。申伊溪價以書賀河公曰。聞河秀才近得親灸於門。兄得英才而敎育之。秋。歸自德川洞。仍讀庸學。寧無成公與先生書曰。近聞着工於庸學而曉達誠敬之義。深慰。願一來以敍別懷。兼論蘊奧之旨。

三十八年庚戌先生十四歲。二月。哭寧無成河公。◑往丹丘。受春秋詩傳于梅軒李公

三十九年辛亥先生十五歲。在丹丘。時有同學子因辨難。怒破先生新皮靴。先生恬然不以爲意。李公聞而詰之。先生曰。無是事。人服其器量。

四十年壬子。先生十六歲。秋。自丹丘辭歸先生之歸也。李公有贈別序。略曰。子才稟超邁。氣宇不凡。敦詩書說禮樂。談聖希天。責重道遠。豈啻千匀之弩萬里之翼哉。其期許之遠如此。是歲行冠禮。

四十一年癸丑先生十七歲夏。同河謙齋弘度入德川書院。校正南冥先生文集先生與謙齋居常追隨。以道義相推重。講磨論確甚多。

四十二年甲寅先生十八歲◑生與二弟湕,溭。講業不輟。早起盥櫛。定省無違。退而讀書。夜分乃寢。○先生嘗愛酒。飮或至醉。家庭聞而誡之。自是不復近。小成後始命酒。然終身不過飮。

四十三年乙卯先生十九歲

四十四年丙辰先生二十歲。二月。與河謙齋,李漁隱時馩,李而發培根肄業于德川。

四十五年丁巳先生二十一歲秋。遊臨淵臺。臺在州東菁川江下流。故參奉雲塘李公琰所卜築。而與守愚崔先生永慶嘗遊息之所也。臺下有書室。臺後絶頂有淫祠。巫覡往來不絶。先生與同志數十。遊覽至此曰。先輩遺躅之地。豈使淫巫汚衊。遂撤而焚之。

四十六年戊午先生二十二歲。與河謙齋遊德川書院。仍入德山寺讀書。

四十七年己未先生二十三歲。聘夫人鄭氏。副謢軍霖龍女。

四十八年庚申先生二十四歲。與趙鳳岡,李梅堂及季弟溭。肄業于浮査成公汝信溪亭。成公南冥先生門人也。年德俱卲。奬進後生。先生與趙李諸公從學焉。趙公先生外兄也。◑後先生和浮査公之子錞詩曰。浮査昔日幸登門。函丈從容聽至論。夏。與河謙齋,鄭秋潭會于德川。

熹宗天啓元年辛酉先生二十五歲

二年壬戌先生二十六歲。八月。與趙鳳岡,河謙齋遊德山。

三年仁祖大王元年癸亥先生二十七歲。春。俱中生進鄕解。◑秋。中明經科鄕解。◑十二月己丑。長子海宇生。

四年甲子先生二十八歲。春。從成浮査,趙鳳岡。會講于州東靑谷寺。◑秋。中增廣司馬。居趙錫馨榜三等第二十五人

五年乙丑先生二十九歲

六年丙寅先生三十歲。二月。入泮宮。◑葬外王母夫人鄭氏。先生外王母鄭氏。年老無子。來依先生。先生奉養不怠。至是卒。當附葬于外王父奉事尹公墓左。而有一鄕丈居其下沮之。先生至誠曉譬。卒致感悟而許之。秋。往留靑谷寺。◑八月。呈書方伯。推還餘沙村舊基。餘沙是先生先世世居之地。當壬燹。爲他人橫占。至是先生呈書方伯。準價推還。與姜寒沙大遂訪許滄洲于萬竹溪釣磯。滄洲子塤。後爲先生女壻。

七年丁卯先生三十一歲。春。聞北警有詩。時姜弘立誘金人入寇至平山。大駕幸江都。吳相允謙,崔參判鳴吉。與胡差劉海定和議。先生聞之。感憤有詩曰。盟成白馬乾坤整。槐府春閒畫枕高。又曰。恢復壯圖朝議在。書生何事自傷情。

毅宗崇禎元年戊辰先生三十二歲。春。中別試鄕解。◑四月己未。仲子海容生。

二年己巳生生三十三歲。往遊靑谷寺。◑冬。追敍李梅軒贈別序後。

三年庚午先生三十四歲。秋。中漢城別科初試。

四年辛未先生三十五歲。夏。與趙監司希逸,朴無悶,許滄洲會德川。商議院事。◑秋。與權寧海,李判官尙馦,朴丹城遊召南江。◑十一月。哭梅軒李公。有祭文及挽詞。

五年壬申先生三十六歲。又中別科初試。入泮宮。是時先生出入泮宮。士友皆慕與之交。而趙晩閒壽益,閔參議應協,鄭晩洲昌胄,睦參判性善昕夕從遊。益加敬愛。時天使來到泮宮。見先生。出語人曰。河某眞宰相器也。十一月。哭浮査成公。

六年癸酉先生三十七歲。春。中館試。又中增廣漢城試。◑四月。登甲科第三人。◑是月。例授務功郞司宰監直長。◑五月。陞宣務郞。特命也。七月乞暇下鄕省親。◑十月還朝。先生以親老不肯就職。處士公命之行。是月。又拜司宰監直長。◑冬。神明舍記成。略曰。世之人。孰不知有是舍。而知而求之者鮮矣。吾黨小子。盍歸而求之云。應敎製進天說辨。是時。上下敎近臣。咨訪理學之旨。先生應其選製進。其略曰。夫天地一元氣也。陰陽一天地也。天地之外。非別有元氣。陰陽之外。非別有天地。而子厚言曰。上而玄謂天。寒而暑謂陰陽。渾然而中處謂元氣。臣未知上而玄。非元氣之所積乎。寒而暑。非元氣之往來乎。苟無元氣。天不爲天。地不爲地。而陰陽寒暑。亦不得其正矣。古之聖人猶曰。皇天眷顧。天命不僭。天命殛之。天祐下民。天道福善禍淫。子厚不務行其訓。傅會莊老虛無之論。以天爲冥冥。其無稽甚矣。子厚又曰。子而信子之仁義。以遊其內。是外天而求仁義也。道之大原出於天。則仁義之道。非出於天乎。不信天而信仁義。臣未之見云云。

七年甲戌先生三十八歲。正月。以宣務郞兼春秋館記事官。差光海實錄纂修廳謄錄官。上卽位之初。命纂修光海實錄。以詔使之來北虜之警中止。至癸酉。復設于南宮。摠裁都廳若諸郞官差定。凡百餘人。而尹相國昉,李判書廷龜諸公。皆與選。先生亦應是命。五月。題名錄成。纂修役訖。錄同役諸公。名曰題名錄。是月丁亥。季子海寬生。◑赴同道會于掌苑署。時金參判榮祖使中朝還。同道儒紳之在洛者。共會於苑署。作同道會帖。總三十五人。修撰姜公大遂序之。七月。別加宣敎郞。◑是月。乞暇省親。◑九月。還朝陞承訓郞。◑十二月。拜成均館典籍。◑司宰契帖成先生在司宰監。日與洪僉正有煥,李主簿守紀,李參奉彬修契作帖。李公彬序之。作六司契帖序。六司之官共十六員。先生與之修契而序其事。

八年乙亥先生三十九歲。春。乞暇省親。◑十二月。哭慕松齋河公。有祭文。

九年丙子先生四十歲。訪趙龍洲于娥林。娥林。先生妻鄕也。時趙文簡公寓于茲土。先生與之追隨。講究道義。至先生仲女及笄。趙公請妻其甥姪姜齊泰。十二月。聞北虜入寇。起義旅西赴。時北虜大擧東搶。都元帥金自點鎭井方山城。據險自守。不卽上聞。虜騎已逼郊甸。大駕入南漢。擧國騷動。鄕人起義兵。推先生爲將。先生以處士公有寒疾。徊徨悶泣。辭不忍就。處士公曰。老人冬日傷寒例也。國有大難。君父蒙塵。誓死赴義。烏可緩乎。先生遂與副將孫上舍錫胤。整軍而西。

十年丁丑先生四十一歲。正月。丁處士公憂而還。先生進兵至尙州。翌曉。忽悲泣不食。謂孫公曰。心動如此。親病必㞃矣。吾當留待。君其領軍先發。孫公不忍獨行。拜留二日。訃果至。三月。葬處士公于州北廣濟山下久遯潭壬坐之原。先生自奔喪以來。哀痛踰禮。柴毀成疾。鄕里亦爲之感泣。

十一年戊寅先生四十二歲十二年己卯先生四十三歲。三月服闋。先生以不得終孝。爲生平至痛。服闋之後。且以母夫人年老。更無意於仕進。每有召命。或在家呈辭。或謝命卽還。未嘗久曠定省。

十三年庚辰先生四十四歲。四月。西行訪宋尤齋時烈于黃澗冷泉。時宋文正公移寓於冷泉。先生歷訪之。紀行詩。有縣南山水冷泉勝。宋君此焉新基闢。宋君蓮徬壯元郞。姓名屢被公府辟。一架書室靜無塵。易卦河圖掛四壁之句。五月。入都拜承議郞成均典籍。◑六月朔。入國子館。祇謁聖廟。會諸生講學。◑承命禜雨于辰巖。時兵革之餘。天久旱。先生以奠祀官。兼掌大祝。七月。送韓釣隱夢參赴任自如。有贈別詩。八月。元孫自虜陣還。與同僚出迎于沙峴。◑送崔師傅東㠎入瀋陽。有送別詩。九月。陞朝奉大夫禮曹佐郞。◑送張聽天應一南還。有贈別詩◑張公。旅軒先生嗣子。與先生講磨道義。推詡甚重。十二月。拜兵曹佐郞。◑遊南漢山城。有次東陽尉申公翊聖韻。送淸陰金相國尙憲入瀋陽。是時龍骨大到義州。聞淸陰金文正公上疏斥和。拘執以去。先生贈詩。有曰儻用當時策寧爲此日行。

十四年辛巳先生四十五歲。正月。赴玉堂會。與黃校理㦿,睦修撰性善諸公。有唱酬詩。二月。乞暇省親。◑四月還朝。時國家與北虜業已講和。而使介絡繹。徵求無厭。且世子及王子久處質館。虜情叵測。先生含痛憤激。其次權東溪濤詩。有曰痛哭憑誰說。羞深不敢言。曾聞麗太子。掩淚入胡元。又嘗和鄭海美之益詩。有曰車輿玉帛關中斷。犬馬金繒塞外歸。君恩未報身將老。步出城西淚滿衣。其見於言志者多如此。八月。拜兵曹佐郞。

十五年壬午先生四十六歲。正月。拜司諫院正言。◑二月。訪李察訪德耇於終南山下。先生與李公小少同學。及還朝。聞李公亦在京。往見與語曰。蒙聖上拔擢。忝冒匪據。而目今國事艱危權兇擅命。明當早朝。抗言直斥。君不可不知也。是月。上疏言時弊。不報。時國運中否。朝綱日紊。先生目擊艱虞。若痌在身。至拜正言。陳疏極論。其略曰。二百年衣冠。至殿下而變爲左袵。十三代陵寢。至殿下而汚於腥塵。此正戒懼憤發。刻心殫慮。迓續天命之秋也。顧乃萎苶頹塌。牽補姑息。苟安爲幸。臣竊痛焉。古之人君。或內修政事。或築臺迎士。曷嘗有視爲當然之勢。付之無可奈何。不敢展一施措出一號令。坐待寢微寢滅之期。如今日者哉。紀綱陵夷。兵備蕩壞。人心渙散而不可收拾。刑賞舛錯而不可勸徵。此所以委靡不振。至於危亡而不救者也。申景琥以副將爲憚。則因鄭譯得遞。李敏樹以義州尹爲危。則又因鄭譯獲罷。此國網之蕩然而曾無所畏忌也。李敬輿等三臣忠愛。靑史無媿。老母寡妻無所依歸。鄭蘊忠直。在古猶罕。恩賻未聞。金自點身爲元帥。使君父窘於去豳。國勢阽於顚危。罪通于天。萬死莫贖。薄示竄罰。反加寵用。義士沮氣。人心憤惋。殿下眇然孤立。誰與爲國。臣竊見殿下之國。危於累卵。急於焚宇。禍敗之至。迫在朝夕云云。疏入。留中不下。◑時金自點勢焰方熾。人皆爲先生危之。而河謙齋與先生書曰。公一任言責。論事甚切。不獨使李枯膽落。雖言不得施用。亦足洗素餐箝口之偸風。可謂不負所學云云。遞付宣略將軍龍驤衛副司果。◑是月南還。先生以親老。每欲呈歸未果。及是疏久不下。遂決意南還。至銅雀津。有詩曰。狂言無補聖明朝。匹馬江南去路遙。猶愛漢山回首望。五雲雙闕隔層霄。其未忍便訣之意如此。

十六年癸未先生四十七歲。二月。拜兵曹佐郞。◑四月。又拜司諫院正言。有旨召。皆以疾辭。不赴。◑九月。與趙鳳岡,尹參奉承慶,成川齋諸公。遊馭風亭。亭在菁川下流。其下又有三仙島,伴鷗亭,臨淵臺諸形勝。時趙尹諸公。邀先生共遊。成公作遊仙篇以記之。有曰。晩向鼎台村。賢山翠一髮。山下住三河。荊枝聯棣萼。萱堂奉慈顏。竭力供子職。孝爲百行源。移忠亦謇諤。志與世相違。歸來任浪迹。是月。鄭晩洲以敬差官來訪。◑十月。與姜寒沙,河謙齋會于孤山亭。◑十一月。拜朝散大夫司憲府持平。有旨召。◑十二月。赴召。先生在憲府時。失馬鞍。從者擧可疑者請治之。先生曰。勿問也。我之所失小。而彼之蒙惡名大。豈可爲也。未幾。竊鞍者還之故處。

十七年甲申先生四十八歲。正月。上疏言事。疏略曰。賞罰黜陟。殿下大柄。進退與奪。殿下大權。而邇年以來。大柄大權。不在於殿下。而或出奴虜之手。今日春宮之回轅。殿下以爲慶乎。今日邊警之稍緩殿下以爲幸乎施措之際。未聞聳動之擧。政令之間。猶存宴安之習。彌縫牽補。苟延時日。脫有非常之變。倉卒之禍。出於慮外。殿下之位。亦曰殆哉。奚暇憂我子孫之不保哉。古語曰。人不涉難。智不明。殿下之涉難。非一再矣。一涉於公州。再涉於江都。三涉於南漢。丙子以後七年。無非涉難之日也。此正殿下之智。明明又明之秋。而何其智益窮而心益退。不思必至之禍。先爲自伐之道哉。又曰。上天孔昭。民淸可見。熒惑入南斗。太白晝見。白虹貫日。日蝕地震。石運水湧之變。俱萃於一年之內。而八路人民。荷擔而立。或投身海曲。或挈家山谷。臣未知稅駕之所也。又曰。南漢抗節之臣。兩西忠義之士。迄無紀錄之命。久抱慨恨之心。疏入。答曰。疏辭予當惕念而自勉。◑先生每以世子在北。國本久虛。不禁憂戀。往往形於篇章。及聞東宮還瀋陽。作詩曰。聞道吾王子。間關返潘陽。孤臣無限恨。玉貌不瑕傷。是月。以親病呈告還鄕。先生之歸也。朝野皆惜之。宋尤庵致書曰。御史之不是尋常。而遽聞謝歸。其奈蒼生之望何云云。三月。上疏乞遞職。◑四月。陞奉列大夫。又拜司諫院正言。承召還朝。時沈器遠以逆伏法。先生以國有大變。且有新命。不當在家控辭。遂不得已還朝。六月。遞付振威將軍行義興衛副司果。未幾。又拜司憲府持平。◑聞皇京失守。悲憤作詩。自丁丑以後。正朔不行。先生不騰悲痛。略及於壬午封事。而其送李從事慶相入瀋陽詩。有曰。朝廷早講平戎策。暮歲寧爲度塞行。握手不堪心歷亂。臨岐未敢語分明。又有詠懷詩曰。文武衣冠二百年。誰知今入犬羊天。秦庭未效申包胥。東海還慙魯仲連。玉帛盡輸金府庫。風煙非復漢山川。平生袖裏龍泉劍。申夜頻看感慨纏。至是聞流賊陷皇都。虜人入關。益不堪悲憤。又作詩曰。萬國崩天慟。三韓戴日誠。長吁看北斗。痛哭望西京。宸極豺狼鬪。園陵虎豹爭。微臣當此日。羞帶諫官名。九月。遞付昭威將軍行龍驤衛副司直。未幾。還鄕省親先生以家貧親老。雖意尃城之養。朝議以爲不可使此人在外。終不擬銓薦。先生久滯京洛。益切思親。有詩述懷曰。初夏辭親赴洛時。倚門先問返家時。答云嶺外分符日。是乃堂前戲綵時。狄子望雲今幾月。毛公奉檄復何時。不如歸去供甘旨。陪侍慈顏十二時。翌日。呈告歸覲。十一月。陞奉正大夫。又拜司諫院正言。有旨召。呈辭得遞。◑跋趙氏忠烈記。知足堂先生趙公之瑞以侍講院輔德遭燕山朝甲子慘禍。而夫人鄭氏沒爲城旦。其曾孫㻩摭其實。名曰忠烈記。請先生跋焉。十二月。拜司憲府持平。有旨趣召。

乙酉先生四十九歲。正月。還朝拜命。先生以數月之間。再承恩命。在家呈辭。於義未安。遂赴朝。二月。陞中直大夫。◑三月。又陞中訓大夫。拜司諫院獻納。避嫌請遞。先是銓官注選乖宜。先生在憲府時。與同僚合啓請推。合啓者皆被斥。時先生在呈告中。以同事獨免爲不安。避嫌請遞。仍及筵臣閔應亨,兪伯曾言事獲罪。尙末蒙敍。大司諫洪鎬以論還收朴承宗籍沒事。重被罪罰之失。上皆不許。是月。王世子自瀋陽還。時虜人遣世子歸國。先生感泣有詩曰。病裏初聞鶴馭還。喜心翻倒涕潸潸。三冬雨雪孤城裏。萬里風霜四載間。薄伐或知天意助。卑辭難化虜情頑。却思周漢中興策。賴任賢能閉玉關。又有詩曰。聖主幾勞攜鐵杖。廷臣方議固金湯。天邊鶴馭回雙闕。消息聞來喜欲狂。送成修撰以性之燕京。時王世子自瀋館還。朝廷送使以謝之。成公以書狀官。陪麟坪大君赴燕京。先生與同僚出餞慕華館。臨別贈詩。有曰慕華舊館今猶在。須到西門掩面行。與府僚論啓請選薦兵曹郞。又獨啓請防各司貢木濫徵之弊。◑同庚契帖成。先生與尹無谷絳,鄭東溟斗卿,李止庵行進諸公。修同庚座目。以月日時爲先後。吉凶相助。春秋講信。各有條目。合四十員。以疾遞付建功將軍忠武衛司直。尋遷忠佐衛副司果。○聞母夫人患報。促裝南還。◑是月。丁母夫人尹氏憂。◑五月。祔葬先夫人于處士公墓左。後肅廟辛巳。移祔兩位于州北省台洞松山村後岡酉坐之原。

丙戌先生五十歲。遣季子受業于許眉叟穆。◑時許文正公旅寓宜寧之慕義。先生遣季子請業。文正公美其才穎而器偉。指示爲學之方。後手篆主一銘,四勿箴及屛銘與之。

丁亥先生五十一歲。五月服闋。先生前後居喪。哀毀過度。疾病漸痼。服闋之後。尤無仕進之意。築精舍于溪上。先生搆數間精舍於台溪之上。有詩曰。爲愛前溪號以台。杖藜徐步去還來。時人豈識合溪勝。二水淸澄九曲廻。六月。拜中訓大夫司憲府持平。有旨召。以疾呈本道。不赴。◑和福建人徐勝詩。是時唐船漂到栗浦。傳言北京失守之後。福王監國于南京。年號弘光。丙戌五月。南京又沒。武將鄭芝鳳立隆武于福建。隆武。乃萬曆第二十四子。封唐王者也。時隆武所統。浙江,福建。廣東,廣西而已。船主參將徐勝。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六月。自東浦寨往日本。飄風而至。有詩曰。去國千千里。因成異域人。更深誰共語。惟與病禽親。病禽卽孔雀也。先生聞而有感。仍次其韻曰。海上乘槎客。誰知福建人。來傳隆武信。如見舊相親。先生自大明亡後。匪風下泉之思。每形諸言志之際。忠憤慷慨。未嘗頃刻忘也。七月。遞付禦侮將軍行龍驤衛副司直。◑八月。就醫于宜寧。是時先生濕痺沈綿。兼患目疾。知舊皆以先生病勢有係時運。爲之憂憫。謙齋書有曰。惟願更加修飭。益卲成德。使人稱之曰。斯人之福。卽東民之福。韓釣隱來訪客館。有贈別詩。九月。陞通訓大夫。又拜司憲府持平。有旨召。以疾上疏辭。仍及時事。先是昭顯世子已率。元孫尙幼。而姜嬪獄事起。上震怒賜死。流其三子于濟州。李公敬輿,洪公茂績,李公應蓍爭之。皆遠竄。沈公𢋡亦以論易儲事。忤旨遠貶。先生欲一言而未及。至是因辭疏極論。其略曰。疇咨好問。堯舜之所以爲堯舜也。拜昌弗咈。禹湯之所以爲禹湯也。古語云。諸侯有爭臣五人。不失其國。君之有賴於諫靜。臣之有補於國家。夫豈淺淺哉。臣於病伏中。聞李敬輿等三臣。言事得罪。受玦南荒。李應蓍一上封章。遠謫北關。不料淸明之世。有此欠事。殿下以此四臣謂有難赦之罪。則國人皆稱曖昧。謂有言事之失。則獻言者無可罪之律。何不詳審於此。而自貽聖德之累乎。今年水旱。實前古未有之變。加以地怪人妖疊見層出。而無一人以願察其影之語。牽裾補牘。回悟聖聰者。此由風波之後。直氣沮喪。摧折之極。人皆脅息。有位者。皆以四臣爲戒。緘口結舌。越視秦瘠。殿下之勢。可謂孤矣。又曰。殿下遭時不天。適丁亂離。問寢久寂。視膳無人。當此之時。獨處深宮。懷抱何如。及其鶴駕東還。遽爾卒逝。而小慰此心者。諸孫在耳。臣意以爲當寘之宮中。抱之膝上。撫之育之。倍於平昔。而乃反遠徙絶島。棄之如遺。有若犯大罪。殿下親孫。異於凡人。設或身爲不軌。自陷刑戮。猶當宥之。況云云之事。童子何知。若以爲連坐有律。法不可屈。則我列聖丁寧之敎。昭載鐵券。名參動籍。則蔭及子孫。功減一等。我殿下德兼三五。功光祖宗。縱以其母之罪而坐之。獨小可以殿下之蔭而減之乎。飢寒疾痛。必呼父母。人之至情。諸孫已失父母。年且稚騃。日夜號泣而怨慕者。殿下之外。更有何人。論其罪則無自犯之罪。考之法則有可宥之法。伏願亟還諸孫。愛之如初云云。十月。遞付龍驤衛副司直。時言姜嬪獄事者。輒被斥罷。而獨先生獲免。可見天意之眷注也。

戊子先生五十二歲。閏三月。金牧使來訪。◑五月。見日暈有詩。詩曰。陰虹挾日太陽微。仁愛人君此可知。深殿不瑕勞聖慮。病中驚起涕交頤。六月。與趙鳳岡避暑于集賢山凝石寺。◑是月。牧使金公饋米魚。又來訪山寺。◑秋。以疾仍留寺調藥。◑九月。鄭牧使好仁來訪。◑是月。使弟湕及子海宇呈書州牧。推凝石洞祭田未還者。先生先祖松軒,苦軒,木翁三代影堂。舊在州北集賢山下。文孝公與弟大諫公及諸宗戚。共寘香火之需名曰寶藏庫酌定祭儀又爲詩記其事。同朝卿相有多和之者。後影堂遭燹。只有遺詩。先生續和其韻。且祭田在凝石洞。多爲公私橫占。洗馬公渾告官推還。爲松軒,苦軒兩代祭田。又編輯奉先錄一部。專屬於先生先考處士公。修其歲事。而迄今多未還。先生使子弟呈官盡推。

己丑先生五十三歲。正月。拜奉正大夫行司憲府持平。有旨召。諭本道監司。令給馬起送。呈疾不赴。◑是月。牧使鄭公來訪。◑二月。遊長興寺。都蔚山愼修來訪。有贈別詩。三月。拜司諫院正言。有旨召。復陳病上疏。◑是月。就醫于泗川。是時先生目疾寢劇。因州牧鄭公聞泗川倅精於鍼術。遂就調治。監司李公致書饋藥物。◑四月。宣賜小學一部。◑五月。與崔殿中弘緖會于靑谷寺。崔公。守愚堂先生子。牧使鄭公來訪山寺。◑是月。仁祖大王昇遐。先生以際遇非常眷注甚至。北嚮長號。傷慟幾絶。家人以昔疾之添劇爲憂。而猶哭泣不輟。與鄭牧使書論國恤服制。鄭公答書有曰。服制當用斬衰。而以麤布裁團領衣。然兄在軍職。公會出入處。以時着服之赴會葬時。則不可無是服云云。六月。拜中訓大夫侍講院司書。有旨召。上新卽位。冊立世子。首召先生。處之离筵。朝野皆想望。而知舊之在朝者。如柳大憲慶昌,嚴參判鼎耇諸公。貽書問去就。是月。輿疾赴召。牧使鄭公製送白帽。七月。至湖西之忠州。又遷司憲府持平。時大行在殯。先生義當奔哭。方力疾登途。至忠原界。又有憲府之命。而病勢寢劇。賃舟西行。十三日。渡漢江留郊外調治。先生病添。不能奔哭。且難肅謝論及。同僚張提學應一書有曰。奔哭爲急。不宜遲延。陳疏退出未爲晩。嚴公鼎耇書有曰。如兄病人。必賴扶掖而行。勢難守法。鄭參判昌胄亦云。兄之有病。國人所知。扶將行拜。亦固無傷。十六日。入城詣殯殿擧哀。又詣仁政殿謝命。◑再上疏辭職名。遞付龍驤衛副司直。◑八月。在城中調病。◑是月。上疏論事。時上下敎擇擬臺諫。錄用先賢子孫。又命量移諸孫之在海島者。先生乃上疏論事。略曰。凡此三言。皆不由啓稟。出自宸衷。臣知此言可以爲堯舜。可以爲禹湯。然古人云。發於言非難。行其言爲難。行之以盡其實爲尤難。以此考之。殿下雖有言。而行之於事。似未盡其實。臺諫風采之所係。公議之所在。前領議政金自點固寵保位。挾功肆威。慫慂諛說。貪鄙縱恣之狀。國人之不敢言而敢怒久矣。臣意以爲殿下流放竄殛。當如大舜四罪於帝乃殂落之後。而兩司交章。玉堂連箚。閱月踰時。兪音久閟。李敬輿,洪茂績,李應蓍,沈𢋡忠謹讜諤。敢言論事。而一觸天威。負罪明時。遐荒受玦。已逾年紀。殿下知其忠審矣。惜其去素矣。頃因大臣之箚。只下量移之命。不卽全釋。臺臣諭啓。大臣陳箚。而不爲快從。殿下擇擬臺諫。將欲何用。大賢君子之有關於人國家尙矣。道學賴之而明。彝倫以之而敍。或扶名敎於百世。或振風聲於一代。此國家之典。所以崇德尙賢。恤及後昆者也。殿下軫念。首降收用之敎。而未聞有一人名在薦用之中。以慶尙一道言之。先正臣鄭汝昌,金宏弼,李彥迪,曺植,鄭逑奉祀孫。未霑一命。先賢臣崔永慶,趙穆奉祀子。久在散地。無乃秉銓之人。未及上聞而然耶。昭顯世子不幸早逝。而襁褓諸兒。久在絶地。凡人無罪尙不可。況以先王爲祖。以殿下爲叔父乎。殿下追念先王之遺敎。特憐猶子之無依。纔移近縣。旋寘內郡。遠近瞻聆。孰不感泣。且咸陽爲邑。僻在大山之下。陰雲常蔽。風土不好。設或有傷。後悔何及。此皆殿下行之於事。未盡其實者也。仍極言參判臣鄭蘊平生直節。載於國乘。播在人口。不必覼縷。而憂憤成疾。含痛而死。到今恩賻恤贈之典無聞。豈非昭代之欠事。又曰。心者一身之主。萬化之原。操舍而聖狂判焉。存亡而治忽隨之。今我殿下異地艱險之備嘗矣。民間疾苦之備知矣。克艱厥位。惟新厥德之念。曷嘗少弛於食息之頃哉。然難持者心。易忽者心。恐懼戒愼。念茲在茲。則言爲實言。行爲實行。從諫而有從諫之實。尊賢而有尊賢之實。愛親而有愛親之竇。百度惟貞。萬化一新。從欲之治。指日可期云云。答曰。先賢後裔錄用事。當令該曹處之。◑自是未及收用之人。率蒙褒錄。然餘數款事。上意蓋不豫也。是疏之出。朝中知舊皆致書歎賞。金滄洲益煕書曰。聞老兄有昌言。爲之欽歎。鄭牧使好仁書曰。頃接邸報。至有未安之敎。恨兄不思括囊之戒。九月。調病城中。長陵因山旣畢。先生以病不能從行。有坡山日落歸雲斷。一陣西風淚滿眶之句。十月。輿病南還。歸時。入路旁一店。有一老嫗問知爲晉州行次。囑其婦善供曰。行次與斥自點官員同鄕云。撰梅村鄭公復顯墓碣銘。

孝宗大王元年庚寅先生五十四歲。正月。監司閔公應協饋食物。◑二月。又拜司憲府持平。有旨召。以病呈辭。上勵志初政。嚮用賢俊。先生以臺職首被召命。而病不能赴。宋九菴致書曰。召旨更下。進退何居。程明道送呂申公一句。敢以血誠奉誦。而第慮二豎子爲祟也。八月。與河謙齋入德川書院。修正儒籍。儒籍者。錄當時及門諸賢及後生之私淑艾者也。至是先生與謙齋修正編輯。藏之院中。十一月。拜司諫院獻納。有旨召。病不能赴朝。上疏乞遞。不許。時虜人在館。因我修繕城池。大張威喝。且朝論不靖。黨議携異。先生因辭疏。遂幷論之。略曰。臣於年少之日。非不知死亡之可惡。一身之可愛。而徒恃血氣之強。全昧保養之道。食飮不節。惟酒是嗜。語言不愼。時發躁怒。人之言者以爲不節食則傷脾。不愼言則傷心。嗜酒則傷性。過怒則傷肝。戒責相踵。臣狃一時之快。不覺元氣之暗爍。歲月漸久。百疾交攻。遂至於耳目牢閉。四肢不收。今雖悔之。已無及矣。若使臣早聽人言。節食斷酒。愼言平心。臣之痛證。寧有如此甚乎。嗚呼。以疾喩政。古人先獲。推之於國。似可施行。夫君之有國。猶人之有身。朝廷者。國之心腹也。紀綱者。國之元氣也。政令者。國之血脈也。朝廷不正則心腹病矣。紀綱不立則元氣苶矣。政令不行則血脈壅矣。今者客使如織。西顧之憂方殷。而分朋立黨。惟務傾軋。朝廷可謂正乎。上下陵替。振擧之策屢講。而傷風敗俗。姦巧百出。紀綱可謂立乎。士論携貳。調停之敎非一。而側目仇視。如火益熱。政令可謂行乎。書曰。元首明哉。庶事康哉。元首叢挫哉。萬事墮哉。然則心腹之病。元氣之苶。血脈之壅。顧非元首之責歟。伏聞殿下罪罰或失於輕重。喜怒有乖於中節。政事之間。不無係着之私。用人之際。亦有偏重之勢。道路之傳。雖不可盡信。而如其有一毫疑似。則人之爲言。亦可畏也。堯舜之道。布在方冊。殿下試使儒臣取而讀之。反躬自責。先盡在我之道。以爲觀感變化之表準。則殿下之身。卽堯舜之身。群臣百姓。其有不順乎。庶明勵翼。朝廷自正。而心腹不至於病。四方風動。紀綱自立。而元氣不至於苶。黎民敏德。政令自行。而血脈不至於壅矣。疵政不行。痼弊盡革。況痾疾病。永絶於邦域之內。視聽自我之天。必將底豫。而有和風甘雨之應矣。嗚呼。治平之世。猶且憂懼。孔艱之日。寧可玩愒。流星雨雹。天變數矣。水患風災。歲凶荐矣。科外責應。民生瘠矣。朝野皇皇。氣象慘矣。心腹之病。元氣之苶。血脈之壅。已非尋常之證。而種種疾苦。不一而足。若不隨證投藥。及時救療。臣恐大腫旁發。而醫扁却走也。疏入。答曰。疏辭無非格言至論。予甚嘉尙。可不體念。爾其從容調理上來。先生遂力疾赴召。至丹城病益重。復上疏請遞而還。辛卯先生五十五歲。二月。哭兪會甫。享吉◑時自河東歸襯。有輓詞。被選弘文館錄。◑三月。與姜寒沙會于孤山亭。◑作詩示學者。先生患學者之不務反求。以詩申戒曰。如欲治人自我身。昔人治我不治人。又曰。要在思齊內自省。昭昭聖訓豈余欺。

壬辰先生五十六歲。七月。拜司憲府掌令。有旨召。以疾呈辭不赴。◑九月。拜侍講院弼善。特旨召。又呈辭不赴。先生屢被寵擢。病不得赴朝。而眷眷憂國愛君之誠心。終始懇惻。嘗有吟曰。我非勇退人。平生宦遊子。三秋臥病中。萬點思君淚。◑是歲。金自點伏誅。人謂先生兩疏。有張曲江先見云。與河謙齋議正南冥先生文集。先生嘗以爲南冥先生文集中。不可寘鄭仁弘文字。時以洞主入院。諗于多士曰。仁弘跋文中。侵侮退陶先生者。決宜刪去。遂與謙齋釐正焉。是月。李牧使尙逸來訪。◑哭趙鳳岡。

癸巳先生五十七歲。八月。除成均館司藝。不赴。◑撰趙鳳岡墓碣銘。

甲午先生五十八歲。八月。拜司憲府掌令。有旨召。辭不赴。

乙未先生五十九歲。四月。哭季弟。季弟字淸伯。號溪南處士。早事問學。與先生動輒唱酬。至是卒。先生深惜之。

丙申先生六十歲。閏五月。拜成均館司成。◑七月。又拜司憲府掌令。有旨召。辭不赴。◑十二月。陞拜司諫院司諫。有旨促召。

丁酉先生六十一歲。正月。以疾疏辭。疏末有曰。螻蟻微臣。遭逢聖明。殊恩浹骨。報答無路。若一線危喘。從此溘然。則永隔天顏。抱恨泉壤。生負違命之罪。死爲戀君之鬼。北望流涕。罔知所措云。疏入。上憐之。溫批以答。下諭本道。使調理上來。作先考處士公墓表。◑二月。再疏辭。◑入德川書院。釐正南冥先生文集。時先生屛處林園。身任斯文之責。林林谷書有曰。座右必不欲便訣堯舜。而病莫能強。則朝端雖失。鄕黨得矣。南冥集事。博謀士林。講究義理。豈不光明正大也。河謙齋書有曰。釐正事甚善。僕身病如右。豈敢措一辭。惟左右善爲指揮。卒成大事。三月。監司南公饋藥物。◑四月。又拜司諫院司諫。有旨召。呈本道不赴。◑牧使成溪西以性來訪。◑八月。哭鄭秋潭。有輓詞。十月。哭林林谷。眞怤◑有挽詞十二月。拜司憲府執義。

戊戌先生六十二歲。正月。有旨召。疾甚不能赴。◑是月。鄭統使致書診問。◑二月十八日。考終于正寢。訃聞。上特命賜賻。◑四月庚寅。葬于州北省台洞里久遯潭坐亥之原。士林會者幾三百人。

顯宗大王四年癸卯。謙齋河先生撰行狀。◑眉叟許先生撰碣文。時芹谷李公觀徵爲本道監司。聞先生碣文成。爲送鷄林石。因請書之。

肅宗大王九年癸亥。文集成。◑判書雪峯姜公柏年撰序文。

肅宗大王二十三年丁丑十一月。享宗川書院。先生易簀未久。士林議建祠於先生所居地集賢山下。後以先生與謙齋道義相契。宜合堂同腏。遂以是月之仲丁。聯享焉。◑參奉姜公命世製奉安文。縣監鄭公岐胤撰春秋常享文。◑肅廟戊戌。又以文孝公敬齋河先生演幷享。卽先生從先祖也。

景宗大王三年癸卯。嶺儒疏請宣賜院額。不克達。幼學權大益等。陳疏請褒額。略曰。故執義臣河溍。孩提涉難。人稱姬棄之亞。年甫弱冠。遊於泮宮。華人相之以宰相之器。三十七。登文科。丙子亂。鄕人推爲義兵將。以父病。揮淚登途。至尙州。晨起悲泣曰。心神煩亂。自然哀泣。豈親病難爲耶。二日而訃至。蓋於其父氣絶之時。氣通心動。自至悲泣也。非出天之誠孝。能若是乎。其在臺閣。隨事進言。不避猜嫌。請宥還諸王孫之拘囚濟州者。又論金自點敗軍辱國之罪。貪婪凶猾之狀。抗言直斥。不少顧忌。文正公臣許穆銘其墓曰。寬而嚴。君子之廉。忠而愨。君子之確。徵士臣河弘度狀其行而稱之曰。志行粹美。識見超卓。講說磨礱。且遊學宮。學日進德日就。有非常人所及者。不幸天奪之速。不得展布其一二。而其尊周攘夷之道。憂國愛君之誠。憤世嫉邪之義。扶忠討賊之節。亦可以輝映當時。流名後世矣。豈非學術行義之有大過人者乎。溍嘗自號台溪。判書臣姜柏年序其文集曰。前後疏章。寫出忠赤。而危言讜論。皆人所不敢言者。至於平居中等閒吟詠。自有濂洛間理趣。鄕人之設祠揭虔。不但爲鄕先生之可祭於社而已。竊伏念崇奉儒賢。雖出於士林之尊慕。而必白國家爲施褒揭之典。然後扶樹敎道振作儒化云云。時朝廷有事。未及奏聞。

純祖大王九年戊辰正月丙辰。移兆于同麓上壬坐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