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略/卷六
山海經
[编辑]山海經二十三卷郭璞所注又有山海圖賛二卷山
海圖音二卷又有山海經圖十卷舒雅等所修也〈本朝 人〉 按越絕書禹治水巡行天下所歷山川命伯益記 之遂爲山海經丗或以其書爲荒異然攷酈道元注 水經凢山川譎異之事必以山海經爲據郭璞之言 曰古者皇聖原化以極變象物以應恠鑒無稽賾曲 盡幽情神焉廋哉神焉廋哉此書歷載三千暫顯於 漢蓋武帝時有獻異方鳥不知何以飼之東方朔既 言其名文言其食帝問何以知之曰山海經所出也 又宣帝時擊磻石於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縛盗 械之人劉向曰此貳負之臣也帝問何以知之以山
海經對其辭貝貳負殺窫窳帝乃梏之䟽蜀之山桎 其右足反縛其兩手上大駭於是人多竒山海經其 後東方朔作神異經張華箋之華曰方朔周旋〈一作 廵〉 天下所見神異山海所不載者列之有而不具其說 者列之謂山海經也陶淵明有讀山海經詩汎覽周 王傳流觀山海圖俛仰終宇宙此樂復何如
丗本
[编辑]丗本十五篇古史官記黃帝以來訖春秋帝王公卿 諸侯大夫譜係太史公因之以作史記者是後丗本 凢三其一曰丗本劉向所作者二卷其一亦曰丗本
宋衷所作者四卷其一曰帝譜丗本宋均所作者七 卷又有丗本王侯大夫譜二卷丗本譜二卷王氏注 按丗本叙歷代君臣丗系是書不復見猶有傳者劉 向宋衷宋均三家而已予閱諸經䟽惟春秋左氏傳 䟽所引丗本者不一因采掇彙次爲一書題曰古丗 本周益公在西府聞予有此面借再三因錄本與之 益公一見曰天下竒書學者雋功也予因曰劉孝標 注丗說引摯氏丗本蓋叙摯氏丗家今人欲系譜諜 依攀氏法名之曰某氏丗本殊爲古雅益公曰此說 尤新竒
三蒼
[编辑]三蒼者蒼頡一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歴六章 車府令趙高作博學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文字多 取史籀篇而篆體復頗異所謂秦篆者也按史籀十 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與孔氏壁中古文 亦異體建武時亡矣然是時已建隷書〈 宋景文公云 建字當作造 字然建字 政自竒 〉 起於官獄多事苟趨省易施之於徒隷也 漢興書師合倉頡爰歷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爲一 章凢五十五章并爲蒼頡篇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凢 將篇無復字〈 師古曰 復重也 〉 元帝時黃門令史史游作急就
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元尚篇皆蒼頡中正字 也凢將則頗有出矣元始中徵天下通小學者以百 數各令記事於庭中楊雄作訓纂篇順續蒼頡又易 蒼頡中重復之字凢八十九章班固續楊雄作十三 章凢一百二章蒼頡多古字俗師失其讀宣帝時徵 齊人能正讀者張敞從受之傳至外孫之子杜林爲 作訓故此孟堅所謂通知古今文字者歟惟唐李善 好援引間見於文選注師古注漢書條例亦曰旁究 蒼雅所用尚矣
漢官
[编辑]漢官不知何人作應邵所注〈 舊五卷今 存其一 〉
王隆有漢官 解詁三卷胡廣所注〈 隆字丈山 漢新汲令 〉 正訓舊漢官也按後 漢書百官志云周公作周官分職著明法度相持王 道雖微猶能久存所以觀周室牧民之德王隆作小 學漢官篇諸文倜說較略不究 胡廣云隆漢官篇略道公卿内外之職旁及四夷博 物條暢多所發明足以知舊制儀品按應劭有漢官 儀又有漢官鹵薄圖又有漢官儀注又有漢官名秩 蔡質有漢官典儀其言儀者多涉故事徃徃如衛宏 漢舊儀者也〈 舊四卷今 有三卷 〉 後漢書百官志注引漢官目
錄亦爲竒書其後丁孚有漢官儀式荀攸有魏官儀 王珪之有齊職官儀梁有職制儀注視漢官簡繁殊 不侔唯郭演有古今百官注十卷最爲嚴整予以孟 堅百官公卿表載漢官無統緒甞作漢官殊有條理
二
[编辑]安帝時越騎校尉劉千秋校書東觀好事者樊長孫 與書曰漢家禮儀叔孫通所草創皆隨律令在理官 藏於几閣無記錄者乆令二代之業闇而不彰誠宜 撰次依擬周禮定位分職各有條序劉君然其言與 邑子通人郎中張平子參議未定而遷爲宗正衛尉
至順帝時平子爲侍中典校書方作周官解說乃欲 以次述漢事莫能立予所集漢官正與長孫平子之 意合
二
[编辑]後漢書百官志注引援皆古書竒書特爲精絕
水經
[编辑]水經三卷漢中大夫桑欽譔後魏酈道元注爲四十 卷道元范陽人仕魏爲史部尚書是蓋李延壽父太 師公所謂南人謂北爲索虜北人謂南爲島夷者其 史於本國詳他國略初未當盡歷南地而所載南事
特爲精確而又續業閎闊辭義峻拔凢所援引多前 史所遺魏收稱其歷覽竒書是固有得於此乎道元 之言曰大傳曰大川相間小川相屬東歸於海脉其 枝流之吐納診其㳂路之所纏訪瀆搜渠緝而綴之 經有謬誤者考以附正文所不載非經水常流者不 在記注之限蓋水經粗綴津渚而闕傍通此尋圖訪 賾道元之所以爲功乎按唐藝文云桑欽一作郭璞 譔又鄭氏書略以爲郭璞注然道元所箋略不援引 郭璞則知爲桑欽書也唐李吉甫有刪水經十卷是 難乎刪矣晉僧道安有水記〈 記四海 川水源 〉 虞仲雍有江記
漢記其援引攷訂皆不可及此
竹書穆天子傳一卷、周書十卷、古文瑣語四卷
[编辑]晋太康二年汲郡民不准盗發魏襄王冡得古竹簡 書帝命荀勗和嶠撰次爲十五部八十七卷以爲中 經列在袐書然雜以怪妄之說其紀年專用夏正載 三代事而不及它國但紀晉魏間事終之哀王蓋魏 之史記也按襄王即魏惠成王之子靈王也丗本以 爲襄王又按史記六國年表自靈王二十一年至秦 始皇三十四年燔書之歲八十六年至太康二年初 得此書凢五百七十九年杜預於左氏傳之末嘗攷
其不合於經傳者數事劉知幾史通乃言汲冡紀年 載春秋事多與左氏同又郭璞注山海經以爲穆天 子傳載穆王饗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與竹書同璞又 言竹書不出則山海經幾廢則知竹書所載恠妄者 必有合於山海經者初在隋目八十七卷是猶皆存 至唐藝文志吳兢西齋書目僅十四卷耳知幾又曰 汲冡所得尋即亡逸然則摯虞束皙既嘗據引荀顗 又嘗參訂杜預之所引用干寶之所稽法則是書不 爲不古矣不只是也師古稱臣瓉所注漢書喜用竹 書隋志有竹書同異一卷按荀勗所考古尺其簡長
二尺四寸以墨書一簡四十字時勗爲中書監同第 錄者中書令和嶠袐書主書令史袐書校書中郎張 宙郎中傳瓉瓉即師古注漢書所引臣瓉者也時所 書用二尺黃紙 ===穆天子傳 一卷竹書內書李氏邯鄲 書目云六卷必是字誤=== 按左氏傳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有車轍馬 迹焉此書所載即其事也穆王得盜驪綠耳之乘造 父爲御以觀四荒西絕流沙西登崑崙與太史公記 合竹書所傳穆天子傳六卷所歴恠音亦幾於山海 經者雖多殘闕皆是古書
周書十一卷。竹書内書
[编辑]晋孔晁注此書以爲孔子刪采之餘凢七十篇今如 馬揔意林例篇摘一二語可見其刪書之餘者也
度訓解〈 立中以補損 補損以知足 〉命順解〈 權以知始 始以知終 〉常順解〈 天有 常性 人有 常順 〉文酌解〈 民生有欲有惡 有哀有德有則 〉糴㽵解〈 有道故 國用定 〉武稱解〈 大國不失其威 敵國不失其權 〉允文解〈 思靜鎮勝 允文維紀 〉大毋解〈 武有六制 政攻侵代 搏 戰 〉大明武解〈 思嚴大武 曰維四方 〉小明武解〈 必得地勢 以順天時 〉大匡解〈 維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 大荒注曰程在岐州左右 〉程典解〈 維三月既生魄文 王合六國之諸侯 奉勤 于啇 〉程寤、泰陰、九間、劉法、文開、保開、八繫,以上篇逸 酆保〈 維二十三祀庚子朔 九州侯咸格于周 〉大開〈 維王三月既 生魄王在酆 〉小開〈 維 三 十有五祀王念 曰余聞在昔曰 〉文儆〈 維文王告夢懼後嗣之無保召 太子發曰嗚呼吾語法所保所 守守 之哉 〉柔武〈 維王元祀一月既生魄王召周公旦曰鳴 呼維在文考之緒功維周禁五戎五戎不 禁厥民 乃滛 〉大武開〈 維王一祀十有二月王在酆聞宻命 訪于周公旦曰鳴呼余夙夜維商宻 不顯誰和若歲之有秋今余不獲其落若何 周公曰兹在德敬右周其惟天命王其敬命 〉小武開〈 維王二祀一月既生魄召周公旦曰鳴呼余夙夜忌 商不知道極敬聽以勤天下周公拜手稽手曰在昔 文考順明三極躬是四察循 用五行戒視七順順道九紀 〉寳典解〈 維王二祀二月 丙辰朔王在鄗 召周公旦曰嗚呼敬哉朕聞曰何修非躬 何擇非人又曰維子孫之謀寳以爲常。
〉酆講解〈 維 王 二祀工在酆講吉告聞王召周公旦曰嗚呼傷 商其成辜維四望見功諜言多信今其如何 〉寤敬解〈 維四月朔王告儆召周公旦曰嗚呼 謀泄哉今朕有商驚予憂其深矣 〉武順解〈 天道 尚右 日月西移地道尚左水道 東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 〉武穆解〈 曰若稽古曰昭天 之道熈帝之載揆 民之 任 〉和寤解〈 王乃出圖商至于原召召公爽畢公 高王曰嗚呼敬之無競維人人惟允 忠惟事惟敬 小人難保。 〉武窹解〈 王赫奮列 八方咸發 〉克殷解〈 周革三百五 十乘陣于牧 野武王使師尚父伯夫致師王 既戎車武賁馳商師商師大崩 〉文匡解〈 惟十有三祀 王在管管叔 蔡叔泉商之監東隅 之侯咸受賜于王 〉文政解〈 維十有三 祀在管 〉大聚解〈 惟武 王勝 殷撫圖綏民 乃觀於殷政 〉丗俘解〈 維四月有乙未武王成 辟四方通殷命有國 〉箕子、考德二篇〈逸 〉商誓〈 王若曰若 殷之舊官 〉度邑〈 維王克商邑君諸 侯及厥民兹日度 邑 〉我儆〈 維十有一 祀王告夢 〉五權〈 維王不豫于五 日召周公旦 〉成開解〈 成王 九年 大開告用 用周公也 〉作雒解〈 武王克殷乃立王 子祿父俾守商紀 〉皇門解〈 正月庚 午周公 格于左閎門會羣門路 寢左門曰皇門閎音皇 〉大戒解〈 維正月既生魄 王訪于周公 〉周月〈 維一月 旣南至 〉時訓〈 紀時 令 〉謐法解〈 紀諡 法 〉明堂〈 明堂 位 〉嘗麥〈 禱于 周廟 嘗麥於 太祖。 〉本典〈 維四月既望旣生魄 王在東宮召周公旦 〉官人〈 王曰嗚 呼大師 〉王會解〈 會朝 〉祭公解〈 王若曰祖祭 公周公之後 〉史記解〈 維正月王在成周 昧爽名三公在史 戎 夫 〉職方氏解〈 掌天下 之圖 〉芮良夫解〈 芮伯若曰予小臣 良夫稽首謀告。 〉太子晉解〈 晉平公使叔譽于周 見太子晉而與之言 〉玉佩解〈 王者所 佩在德 〉殷說解〈 湯將放桀 居中野 〉周祝解〈 攘哉民心哉民朕 則生汝朕則刑汝 〉武經解〈 車甲之 間有巧 言令色 事不捷 〉銓法解〈 有三不逺三不 近三不芒由 〉器服解〈 作器服周 道大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