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兩京城坊考/0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卷四 唐兩京城坊考
卷五
校補記 

卷五[编辑]

唐兩京城坊考圖:

○東京[编辑]

東京一名東都,始築於隋大業元年周武王克殷,定鼎郊鄏。《書》云:我乃卜澗水東,水西,惟洛食。所謂王城,即郟鄏民。又云:我又卜水東,亦惟洛食,所謂成周也。王城為朝會之所,周公留後治之。成周則謂之下都,以處殷頑民。兩城相去四十里。平王東遷,居王城。敬王避王子朝之亂,乃遷成周,城小不能受王都,故晉合諸侯以城之。戰國時之東周,後漢、魏晉、晉。元魏之都城,皆成周也。隋煬帝始於舊成周之西十八里,舊王城之東五里,築京城。

謂之新都。唐武德四年廢。貞觀六年號洛陽宮。顯慶二年曰東都,光宅元年曰神都,神龍元年復曰東都,天寶元年曰東京,上元二年罷京,次年,復為東都。

△宮城[编辑]

宮城在皇城北,因隋名曰紫微城。貞觀六年,號為洛湯宮。武后光宅元年,號太初宮。東西四里一百八十八步,南北二里八十五步,《新書地理志》:長千六百二十步,廣八百有五步。周一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新書地理志》:周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藩衛。城中隔城二,在東南隅者太子居之,在西北隅者皇子、公主居之。城北隔城二,最北者圓壁城,次南曜儀城。南面四門,《河南志》作六門,蓋於應天、明德、長樂之外,增重光門、太和門、雒城南門為六也。然《志》言明德之東為重光,又東為太和,太和門內為左藏庫。《志》又於莊敬殿條下云:莊敬殿東有鹿宮院,次東即隔城,之東接左藏庫。按重光為東宮正門,東官已極城之東南隅,不容其東尚有隙地置左藏庫與太和門,疑太和門與武成門、崇賢門同在乾元殿之傍,故《六典》不之裁也。重光屬東宮,亦從《六典》刪。中應天門,門上飛觀相夾,門外即朝堂。武德四年,以其太奢,令行台僕射屈突通焚之。顯慶初,司農少卿田仁汪隨事修葺,後又命司農少卿韋機更加營造。初因隋之名曰則天門。神龍元年避武后尊號,改應天門,又避中宗尊號,改神龍門,尋復為應天。東明德門,初名興教,後改明德。東城屈向北五十步,有門東啟,曰宣政門,即隋之永康門。西長樂門,初名光改,後改長樂。按《六典》作興教、光政,則明德、長樂之改,在開元後也。昭宗遷東都,復名長樂為光政。《通鑒》:車駕人宮,御正殿,受朝賀,御光政,赦天下。西城屈向北五十步,有門西啟,曰隆慶,避明皇名改崇慶。西南隅雒城南門。乾封中開。《舊書楊炯傳》:如意元年七月望日,宮中出盂蘭盆,分送佛寺,則天御雒南門,與百寮觀之。即雒城南門。東面一門,重光北門。隋名。門內即東宮。西面二門,北嘉豫門,隋曰寶城門。南雒城西門。《通鑒》,秦王世民移軍青城宮,王世充自方諸門出,臨穀水,以拒唐兵。胡身之注:方諸門,蓋自都城出禁苑之門。松按:王世充時據宮城,則方諸門當是宮城西面之門,不知即雒城西門否也。北面二門,中玄武門,隋名。南當應天門。《通鑒》:中宗改玄武門為神武門,樓為制勝樓。按唐兩京大內,皆有玄武門。中宗之所改,則此處之玄武門,蓋以誅張易之等兵從此門入耳。《禁扁》屬之興慶宮,非也。東安寧門。玄武門北則曜儀城,城二門,東面曰曜儀東門。西面曰曜儀西門。並顯慶中開。按曜儀城亦隋時舊城。《通鑒》:王世充使魯王道徇守曜儀城是也。蓋東西二門則顯慶中開耳。曜儀城北則圓壁城,城三門,南面曰圓璧南門,隋曰曜儀門,顯慶中改。北面曰龍光門,東面曰圓壁門。門外即外郭之外。

宮之正牙曰含元殿。隋曰乾陽殿。《通鑒》:秦王破王世充,焚乾陽殿是也。麟德二年,命司農少卿田仁汪囚舊址造乾元殿,高一百二十尺,東西三百四十五尺,南北一百七十六尺。武后長壽三年,改造明堂,上圓下方,八窗四闊,高三丈,號萬象神宮,去都百餘里外,遙望見之。其北造天堂,以貯佛像。證聖元年,明堂、天堂同焚,更造明堂,侔前製,其上初置寶鳳,後以金珠代之,號通天宮。其中號端廢殿。不復造天堂,於其所為佛光寺。明皇開元五年幸東都,改為乾元殿。十年復為明堂。二十七年毀明堂之上層,改修下層為新殿。二十八年佛光寺火,廷燒廊舍,改新殿為含元殿。殿下有九州鼎,武后所鑄。按隋之乾陽殿,有東西上合門。《通鑒》:王世充執越王君度等,引入東上合門是也。唐制當亦同之。殿四門,南曰乾元,隋曰永泰門。武后改通天門,開元五年改乾元門。門南直應天門。《唐詩紀事》:東京乾元門,舊章武軍鼓角樓也,節度使王彥威有詩刻石在其上。北曰燭龍,東曰春暉,西曰秋景。《六典》作秋澄,今從《河南志》。乾元門外有橫街,街東日華門,西月華門。隋曰東華、西華。唐初改左右延福,後改日華、月華。按《舊紀》:天寶二年六月,應天門觀災,延燒至左右廷福門。是天寶時猶名廷福。《通鑒》注云:大明宮朝堂外有側門,洛陽宮亦有側門。疑在乾元門內之左右。乾元門左右有萬春門、千秋門。萬春左,千秋右。含元殿北曰貞觀殿。隋煬帝造。以下殿閣皆唐永淳年製名。又北徽猷殿。殿前有石池,東西五十步,南北四十步,池中有金花草,紫莖碧葉,丹花綠實,味酸可食。《通鑒》:帝宴朱全忠及百官於崇勳殿。胡注:時以洛陽宮前殿為貞觀殿,內朝為崇勳殿。則貞觀殿北當有崇勳殿。又北陶光園。園在徽猷、弘徽之北,東西數里,南面有長廊,即宮殿之北面也。園中有東西渠,西通於苑。園北則玄武門。其天子常朝之所曰宣政殿,在貪元殿西,初名武成,後改宣政。殿門曰光範門。《河南志》云:宣政殿南有武成門,又南千福門,又南敷改門,千福後改乾化,敷政後改光範。殿之東門曰東明門。按宣政疑當如含元,有四門,今惟有東門、南門名也。宣政之北曰仁壽殿。《河南志》作長壽,今從《六典》。又北觀文殿。又北同心閣。又北麗日台。又北臨波閣。閣北臨池,池有二洲,東洲有登春閣,其下為澄華殿,西洲有麗綺閣,其下為凝華殿。池北曰安福門。北院雕飾最華,隋煬帝寢御焉。當明德門內為會昌門。隋名。又北章善門,門內門下省、弘文館在焉。章善之東為太和門,《玉海》引《河南志》「太」作「泰」。門內左藏庫在焉。自此而西,有文思殿,在舊東華門之東北。其北莊敬殿,殿東有鹿官院,次東即隔城。又北飛香殿,又北襲芳院,又北上清觀,則達安寧門。門在觀東。莊敬之西為大儀殿,其北麗春台,又北流杯殿,殿上漆渠九曲,從陶光園引水注莊敬院;隋煬帝與宮人為曲水之飲。}}又北弘徽殿,則達陶光園。當長樂門內為廣運門,隋名。《大唐新語》:神龍初,桓彥範與張柬之等發北軍入玄武門,斬張易之等,遷則天於上陽官,柬之勒兵景運門。《舊書玄宗紀》:新造銅儀成,置於景運門內。景運疑即廣運門。又《河南志》以廣運為隋名。按煬帝時斷無以「廣」為門名者,疑隋曰景運,唐則改為廣運耳。又明福門,本名顯福,避中宗名改。《通鑒》:王世充使其黨張績、董浚守章善、顯福二門。門內中書省、史館、在中書省西。內醫局、史館南。尚食廚、史館北。命婦院、中書省北。修書院命婦院北,本太平公主內宅。在焉。明福之西為集賢門,門內集賢殿在焉。《舊書》:開元十三年四月丁巳,改集仙殿為集賢殿,麗正殿書院改集資殿書院。胡交《修洛陽宮記》云:開元之隆,即明福門外置集賢書院,置學士員,校仇其閑。按開元五年,於東都乾元殿東廊寫四部書,因號乾元院。六年改為麗正修書院。十二年移置明福門外,名麗正殿書院。十三年改集賢殿書院。張說《恩製賜食於麗正殿書院宴賦詩》:東壁圖書府,西垣翰墨林。俗本作西園。誤。《舊書》《馬懷素傳論》亦以西垣東壁言麗正殿。見《潛邱劄記。》自此而北,有仙居殿,在集賢殿北。其東有憶歲殿、在仙居殿東。《舊書崔義玄傳》:神慶則天時入朝,待制億歲殿。集仙殿、在宣政殿西北,武后造。前有迎仙門,亦謂之迎仙宮。《舊書桓彥範傳》:太子至玄武門,斬關而人,時則天在迎仙宮之集仙殿,斬易之、昌宗於廊下。迎仙宮《張易之傳》作迎仙院。按五王誅二張,進至太后所寢長生殿。閻氏若璩曰:唐寢殿皆謂之長生殿;《通鑒》二百七有長生院,胡注:院即長生殿。同明毀。在億歲殿東。《舊書薛訥傳》:則天以訥將門,使攝左武威衛將軍、安東道經略,臨行,於同明殿召見。其北則達九洲池,在仁智殿南、歸義門西,其池屈曲;象東海之九洲,居地十頃,水深丈餘,鳥魚翔泳,花卉羅植。池之洲,殿曰瑤光,隋造。武后殺僧懷義於瑤光殿前樹下。亭曰琉璃,隋造,在瑤光殿南。觀曰一柱,隋造,在琉璃亭南。環池者曰花光院、曰山齋院、在池東。《河南誌圖》云二院並在仙居院北。按北為南之誤。曰翔龍院、在花光院北。曰神居院、在翔龍院北。曰仙居院、在安福殿西。曰仁智院、在仙居院西。殿西有千步閣,隋煬帝造。南有歸義門。曰望景台,在池北,高四十尺,方二十五步,大帝造。西則達於隔城。隔城者,閭闔在其上,蔭殿在其下。隔城中南有三堂,北有三堂,舊皆皇子、公主所居。隔城之上有閭闔閣,閣南北皆有觀象台,女使仰觀之所,下有蔭殿,東西二百五十尺,南北二百尺,壁前後三丈。隔城之西曰映曰台,又南百戲堂,又有五明殿。又南儀鸞殿,劉軻《陳玄奘塔銘》:法師謁文武聖皇帝於洛陽宮,二月己亥,對於儀鸞殿,殿有射堋,殿東即雒城西門,門外有給使坊及內教坊、御馬坊。又南五殿,殿在隔城西映日台南,下有五殿,上合為一,亦蔭殿也。壁厚五丈。高九十尺,東西房廊皆五十閑。西院有廚,東院有教場、內庫,大帝常御此殿。又南德昌殿,在雒城西門內,殿南曰延慶門,又南曰韶暉門。《河南誌圖》作廷慶殿、昭暉殿,據《禁扁》改正。又南飲羽殿,又南雒城殿,則達雒城南門。維城南門之西有麗景門,夾城自此潛通上俱陽宮。

延祥殿、廷壽殿、六合殿、北殿、武后宴於北殿。崇福殿、弘福殿避孝敬皇帝諱改。含章殿、宜春院、迎祥院、六合院、觀禮門、收成門、光慶門、瓔珞門、劉弘基從太宗經略東都,戰於瓔珞門外。左右銀台門、金鑾門、廣達樓、開元二十四年,明皇在東都,千秋節御廣達樓宴群臣。武宗時雷震廣達樓。《舊書王君奐傅》:上宴君奐及妻夏氏於達樓。以上皆見《河南志》注。紫宸殿、《通鑒》:則天常御紫宸殿。胡身之注云:《六典》洛陽宮不載紫宸殿,以西京大明宮準之,紫宸殿內朝也,其位置當在乾元殿後。積善宮,《通鑒》:朱全忠害何太后於積善宮。不知共處。《蕾書地理志》:太初官內別殿、台、館三千五所。

東官,在宮城東南隅,正門曰重光門,東西各有小門,東曰賓善,西曰延義。一曰含清門見《禁扁》。宮中有馬坊。《通鑒》:天後使薛元超等鞫太子賢於東宮馬坊,搜得皂甲數百領。

△皇城[编辑]

皇城,傅宮城南,因隋名是曰太微城,亦曰南城,又曰寶城。《通鑒》:大業十一年,有孔雀自西苑集寶城朝堂。胡身之注:即皇城,王世充命楚王世偉守寶城。按《河南志》:宣輝門次北,舊有寶城門,蓋即皇城之西門,因城為名也。東西五里一十七步,南北三里二百九十八步,《新書》《地理志》:長千八百一十七步,廣千三百七十八步。周一十三里二百五十步,《新書地理志》:周四千九百三十步。高三丈七尺。《玉海》引《河南志》作二丈七尺,「二」字誤。其城曲折,以象南宮垣。按城形正方,而東西微長,其西連上陽宮,則缺西北隅,東接東城,則缺東南隅,有似曲折也。南面三門,正南曰端門,北當應天門,南當定鼎門。東曰左掖門,《通鑒》:隋皇泰主戮於洪建於左掖門外。西曰右掖門。兩掖門各去端門一里。《通鑒》:王世充出右門,即右掖門。東面一門曰賓耀門。隋曰東太陽門,武德中改東明門,顯慶五年又改賓耀。按隋東太陽門,出則天門橫街直東七百步。李庾《東都賦》:翼太和而聳觀,側賓耀而疏軒。太和與賓耀對舉,則太和之近賓耀可知矣。西面二門,南曰麗景門,西入苑。《河南誌圖》作麗正門,誤。隋亦曰麗景門。《通鑒》:武后置獄於麗景門,人是獄者非死不出,王弘義戲呼曰「例竟門」。北曰宣輝門。隋曰西太陽門,武德中改西明門,顯慶五年改宣輝。按隋西太陽門,出則天門橫街直西七百步。宣輝,《河南志》作「宣耀」,圖作「宣輝」按《文苑英華》有《駕幸宣輝門觀試舉人賦》,則作耀者誤。宣輝次北,舊有寶城門,門外苑又有二門,南曰由儀門,北曰咸安門,見《河南志》。城中南北四街,舊五街。東西四街。

應天門外第一橫街之南,第二橫街之北。[编辑]

東曰東朝堂,《通鑒》:王世充令西朝堂納冤,抑東朝堂納直諫。當即此東、西朝堂。次東,門下外省。次東,殿中省。隋曰殿內省。次東,左監門衛。開元初,分左衛地造內省。次東,左衛。隋曰左翊衛。次東,左衛率府。開元初;分左衛地造。次江,尚輦局。與左衛率府隔左掖門街。隋少府監作坊之地。

東朝堂之南,第三橫街之北。[编辑]

從西第一,右春坊。分左驍衛地造。次東,左驍衛。次東,左千牛衛。隋曰左備身府。次東,家令寺。分左千牛衛造。初東都百司不備,武后時猶權寓他所。開元初,明皇幸洛陽,分地營建,乃備矣。次東,左武衛。次東,左威衛。次東,左監門率府。《河南志》作左監門衛,誤,今改正。次東,左領軍衛。隋曰左禦衛府。按此街應補左司禦率府,次東隔左掖門街,應補左春坊。

東朝堂之南,第四橫街之北。[编辑]

從西第一,曰鴻臚寺。隋司隸台及光祿寺之地。次東,衛尉寺。據《河南誌圖》補。次東,大府寺。次東,太廟。在左掖門街之東。隋少府監之地。武后造。初以置武氏七廟,中宗因而正焉。安祿山陷雊陽,以太廟為馬廄,棄其神主。收東京後,寄主於太微宮。宣宗時以廢弘敬寺為太廟,由太微宮迎主拊焉。次北,中宗布廟。隋東官率府之地。

應天門外第一橫街之南,第二橫街之北。[编辑]

西曰西朝堂。次西,中書外省。隋曰內史省。次西,四方館。隋曰謁者台。次西,右衛率府。分右衛地造。次西,右衛。次西舊有倉院,院西抵城之南北街,後並入太社。按此則隔右掖門之西,應補太社。又按右衛率府之次,當補右監門衛。

西朝堂之南,第三橫街之北。[编辑]

從東第一,右司禦率府。分右驍衛地造。次西,右驍衛。次西,右千牛衛。次西,右武衛。次西,右監門率府。分右武衛地造。次西,知匭使。分右威衛地造。次西,右威衛。次西,內侍省。本右威衛地,武后移造於此,便以園地充衛。次西,右領軍衛。次西,內坊。分右領軍地造。

西朝堂之南,第四橫街之北。[编辑]

從東第一,御史臺。次西,秘書省。省內有蔡邕石經數十段,後魏末自洛陽徒長安,周武帝時徙置鄴。隋煬帝為太子,掇殘缺者徙至東宮,又移將作內坊。貞觀四年,秘書監魏徵奏於京秘書內省置,武后復徙於此。次西,尚舍局。次西,太僕寺。隋長秋監之地。武德初改名內侍省,武后曰司宮台,尋徙於此街,於此置右肅政御史臺。景雲中台廢。開元八年,王毛仲為太僕卿,奏自安業坊移寺於此。寺西即右掖門,門內道西舊有良醞署,後為瀉口磴坊。

賓耀門內道北。[编辑]

詹事府。大帝末營於此。

△東城[编辑]

東城亦隋時所築,唐因之。以在宮城、皇城之東,故曰東城。《通鑒》:王世充使太子元應守東城。東面四里一百九十七步,南北面各一里二百三十步,西屬宮城,其南屈一百九十八步,屬宮城之東北隅。南面屈曲,逐雒水之勢。北即含嘉倉城。高三丈五尺。正南門曰承福門,東面一門曰宣仁門,直東與外郭之上東門相直。《通鑒》:元文都等為李密飾賓館於宣仁門東。安祿山之陷東京,封常清退守宣仁門,又敗,乃自苑西壞牆西走。北面一門曰含嘉門。南當承福門,含嘉門北即含嘉倉,倉北曰德猷門,門出外郭。城中南北街二,東西街三。舊四街,後並曹司,廢街。

承福門內南北街之東,從南第一橫街之北。[编辑]

從東第一,司農寺。舊鴻臚寺之地,乾封中徙。次東,光祿寺。舊司農寺之地,乾封中徙。次東,太常寺。

承福門內南北街之東,從南第二橫街之北。[编辑]

東當占且仁門街北,尚書省。長壽中,左丞李昭德奏加修繕,甚為壯麗。《通鑒》:王世充殺元文都等,自含嘉城移居尚書省。

承福門內南北街之西,從南第一橫街之北。[编辑]

從西第一,少府監。次西,軍器監。本修甲弩坊,開元初立為監。次西,大理寺。隋氏此街之北,從東第一衛尉寺,第二都水監,第三大理寺。更北又開東西一街,街北從東第一宗正寺,第二太僕寺,第三將作監。乾封之後,修繕東都,始移並焉。

△上陽宮[编辑]

上陽宮在禁苑之東,《通鑒》《隋紀》注云:苑距上陽宮七里。東接皇城之西南隅,南臨雒水,《舊紀》:開元二十九年七月,雒水泛漲,毀天津橋及上陽官仗舍。西距穀水,東面即皇城右掖門之南,北連禁苑,上元中置。上元中,司農卿韋機造。大帝末年常居此宮聽政。初大帝登雒水高岸,有臨眺之美,詔機於其所營上陽宮,宮成移御之。尚書左僕射劉仁軌謂侍御史狄仁傑曰:古天子陂池台榭,皆深官復禁,不欲百姓見之,恐傷其心。而今列岸謻廊,亙王城外,豈愛君哉。東面二門,南曰提《禁扁》作「禔」象門,即官之正衙門,司農卿韋機測造。《大典》引《洛陽志》作司農少卿樊則造。宮南門通苑內。《封常清傳》:祿山渡河,賊大軍繼至,常清退入上東門,戰不利,賊鼓噪於四城門入,殺掠人吏。常清又戰於都亭驛,不勝,退守宣仁門,又敗。乃從提象門入,倒樹以礙之。北曰星躔門。門外有政事院。南面二門,東曰仙雒門,《通鑒》:開元二十年,宴百官於上陽工東洲。胡注云:上陽宮南臨雒水,引雒水為中洲於宮之東。西曰通仙門。並在苑內。按《舊書玄宗紀》:開元十三年五月,妖賊劉定高夜犯通雒門。疑通仙原作通雒,涉上仙雒誤耳。北面一門芬芳門,西面二門。《六典》為言西面有門。《河南志》舊圖有二門而無名。《永樂大典》引《洛陽志》:乾元元年,郭子儀於上陽西金華門外仗下獲信寶。按金華當是上陽西門。

宮之正殿曰觀風,殿東向。武后還朝政後居此殿。其內有麗春台、耀掌亭、九州亭。《河南志》作九洲亭,雲亭院內竹木森翠前曰觀風門,東直提象門。夾門者,南曰浴日樓,東臨雒水。北曰七寶閣。觀風殿之北曰化城院,開元十年,御雒城門試文章及第人,命蘇晉、陳希烈於化城院考。次曰仙居殿。武后崩於此。化城院之西南曰甘露殿,殿東雙曜亭,「雙」。《禁扁》作「集」。亭西瞵趾殿,殿之前東曰神和亭,西曰洞玄堂。觀風殿之西曰本枝院,又西麗春殿,《河南志》以麗春殿與麗春台合為一,疑誤,今從《六典》。}}殿東含蓮亭,西芙蓉亭,又西宜男亭,又西則上陽宮芬芳門,內曰芬芳殿。又有露菊亭,宜春、妃嬪、仙奸、冰井等院。《六典》「妤」作「杼」。通仙門內曰甘湯院。

西上陽宮在上陽宮之西南,兩官夾水駕虹橋,以通往來。

玉京門、金闕門、泰初門、《六典》:通仙門次北,東上曰玉京門,門內北曰金闕門,南曰泰初門。含露門、《六典》:上陽宮西曰含露門。《禁扁》作「含桃」。仙桃門、壽昌門、《六典》:玉京西北出曰仙桃門,又西曰壽昌門。玄武門、《六典》:玉京北出曰玄武門。客省院、蔭殿、翰林院、《六典》:皆在玉京之西。飛龍廄、《六典》:在玄武門內之東。上清觀,《河南志》:觀在宮西北,內女道士所處。不知其處。《河南誌上陽宮圖》核以《六典》所載,玉京以西門名皆不合。《禁扁》以玉京以西諸門皆屬西上陽宮,未知所據,今闕疑俟考。

△神都苑[编辑]

唐之東都苑,隋之會通苑也。又曰上林苑,武德初改芳華苑,武后曰神都苑。東抵宮城,按在宮城之西,故亦曰西苑。李希烈圍鄭州,東都留守鄭叔則入保西苑是也。西至孝水,北背邙阜,南拒非山,按《水經注》:甘水與非山水會。穀、雒二水會於其閑。周一百二十六里,東面十七里,南面三十九里,一作二十九里。西面五十里,北面二十四里。一作二十里。隋舊苑方二百二十九里一百三十八步。太宗嫌其廣,毀之以賜居人。按苑缺東北隅,蓋屬於周之王城也。據《周書作雒解》:王城郛方七十二里。當每面十八里。垣高一丈九尺。東面四門,從北第一曰嘉豫,門上有觀,隋曰翔鳳觀。次南曰上陽門,次南曰新開門,最南曰望春門。南面三門,從東第一曰興善門,隋曰清夏門。次西曰興安門,次西曰靈光門。隋曰昭仁門。西面五門,從南第一曰迎秋門,次北曰遊義門,次北曰籠煙門,次北曰靈溪門,次北曰風和門。北面五門,從西第一曰朝陽門,次東曰靈囿門,次東曰玄圃門,次東曰御冬門,最東曰膺福門。顯慶三年修建東都,始廢洛陽宮總監,改青城宮監為東都苑北面監,明德宮監為東都苑南面監,洛陽宮農圃監為東都苑東面監,食貨監為東都苑西面監,凡四監,知苑中雜事。按《通鑒》:王世充自方諸門出,憑故馬坊垣塹,臨穀水,以拒唐兵。胡注:方諸蓋自都城出禁苑之門,今未知所在。

苑內最西者合璧宮,顯慶五年,命田仁汪、徐感造八關涼宮,改名合璧官,當中殿曰連壁殿。又有齊聖殿,北據山阜,甚為宏壯,孝敬皇帝薨此官之綺雲殿。最東者凝碧池,東西五里,南北三里。《六典》有凝碧亭。祿山入東都,宴其群臣於凝碧池。《通鑒》:大業元年,築西苑,周二百里,其內為海,周十餘里,為蓬萊、方丈、瀛洲諸山,高出水百餘尺,台觀殿閣,羅絡山上,蓋唐改海為凝碧池,隋煬帝之積翠池蓋即凝碧池,水隨地易名耳。當中央者龍鱗宮。大帝所造。《通鑒》:海北有龍鱗渠,縈紆注海內,緣渠作十六院,門皆臨渠。則唐之龍鱗宮,仍以龍鱗渠名之也。十六院皆當在海之北。合璧之東南,隔水者為明德宮。隋曰顯仁宮,南逼南山,北臨雒水,宮北有射堂、官馬坊。按《唐書魏徽傳》:太宗幸洛,次昭仁宮。《貞觀政要》及《魏鄭公諫錄》皆作顯仁宮,是昭仁宮即明德宮矣。合璧之東為黃女宮。宮三面臨雒水,水深潭處,號黃女灣,因以為名。按《太平寰宇》記云:後魏移平陰縣理於皇女台側,疑黃女即皇女而訛。其正南而隔水者,芳榭亭也。在黃女宮南,大帝造。苑之西北隅為高山宮。司農卿韋機造。按貞觀十一年,以穀、雒溢,廢飛山宮之玄圃院,賜遭水家。疑高山宮即飛山宮也。東北隅為宿羽宮。韋機造。南臨大池,池流水盤屈。按宮中有宿羽台。《通鑒》:武后宴突厥使於宿羽台。注云:高宗調露元年所起。《舊書突厥傳》作宿羽亭。東南隅為望春宮。又有冷泉宮、隋造。有泉極冷,因以為名。積翠宮、隋造。《六典》作翠微宮。按隋煬帝集四方散樂於東京,閱之於芳華苑積翠池,則宮以池得名。《通鑒》:貞觀十一年,上宴洛陽宮西苑,泛積翠池。注云:洛陽西苑,穀、雒二水會於其閑,開元二十四年,慮其泛溢,為三陂以禦之,一曰積翠,二曰月陂,三曰上陽。顯慶二年,駕幸洛陽,館玄奘法師於積翠宮。青城宮、隋造。在宿羽宮西。《通鑒》:王世充陳於青城宮。胡三省注:青城宮在洛據西北。金穀亭、大帝造。浚波宮。隋造。《六典》:穀、雒二水會於苑中,中有十一宮。

隋及唐初苑內,又有朝陽宮、棲雲宮、景華官、成務殿、大順殿、文華殿、春林殿、和春殿、華渚堂、翠阜堂、流芳堂、清風堂、《永樂大典》引《洛陽志》:清風堂下有光風堂。崇蘭堂、麗景堂、鮮雲堂、迥流亭、流風亭、露華亭、飛香亭、芝田亭、長塘亭、《永樂大典》引《洛陽志》作草塘亭。芳洲亭、翠阜亭、芳林亭、《永樂大典》引《洛陽志》芳林亭下有流芳亭。飛華亭、留春亭、澂秋亭、洛浦亭,皆隋煬帝所造。武德、貞觀之後多漸移毀,顯慶後,田仁汪、韋機等改拆營造,或齲咍名,或因餘所,規制與此異矣。

△外郭城[编辑]

東京城,隋大業元年築,曰羅郭城。唐長壽二年,李昭德增築,按隋時外城僅有短垣,昭德始築之。改曰金城。按《會要》:天寶二年正月二十八日築神都羅城;號曰金城。則金城之名非始於武后矣。前直伊闕,後倚邙山,東出瀘水之東,西出澗水之西,雒水貫都,有河漢之象焉。按《三輔黃圖》云:始皇築咸陽宮,端門四達,以象紫宮,引渭水貫都,以象天漢。則煬帝蓋仿秦之為也。周五十二里。韋述《記》曰:東面十五里二百一十步,南面十五里七十步,西面十二里一百二十步,北面七里二十步,周回六十九里二百十步。《新書地理志》曰:東西五千六百十步,南北五千四百七十步,西連苑,北自東城而東二千五百四十步,周二萬五千五十步,其崇丈有八尺。《六典》注作西面連苑,距上陽宮七里,北面距徽安門七里。張驚《判》:有大匠吳淳,掌造東都羅城,牆高九仞,隍深五丈。南面三門,正南曰定鼎門,南通伊闕,北對端門。隋曰建國,唐武德年平王世充改。《大唐新語》:長壽三年,則天徵天下銅五十萬餘斤,鐵三百三十餘萬,錢二萬七千貫,於定鼎門內鑄八棱銅柱,高九十尺,徑一丈二尺,題曰大周萬國述德天樞。東曰長夏門,在定鼎門東五里。廣明庚子,汝州召募軍李巡光等一千五百人,自雁門回,掠東都南市,焚長夏們而去。蓋南市與長夏門惟隔四坊也。西曰厚載門。在定鼎門西二里。隋曰白虎門,唐初避廟諱改。東面三門,北曰上東門,西對東城之宣仁門。隋曰上春,唐初改。中曰建春門,隋曰建陽,唐初改。薛懷義於建春門內敬愛寺別造殿宇,改名佛授記寺。見《舊書外戚傳》。南曰永水通門。《河南志》作中曰羅門,南曰建春門,而無永通之名,惟於注中引韋述《記》曰:建春南曰永通。蓋永通後廢,作誌時已無此門也。今從《六典》、韋述《記》。《續定命錄》:樊陽源有表兄任密縣令,使人招之,遂出永通門宿。許渾有《出永通門經李氏莊詩》,是唐時有此門也。北面二門,東曰安喜門,隋曰喜寧,唐初改。按「喜」或作「善」,非。西曰徽安門。《南部新書》:徽安門樓上元多雀,後絕無。清泰中,帝上此樓自焚,俗謂之「火燒門」。《杜鵬舉傳》:鵬舉在洛城暴卒而蘇,云見兩人持符來召,相引徽安門出,直北上邙山。蓋此門外即邙山。城內縱橫各十街,《河南志》引韋述《記》曰:定鼎門街廣百步,上東、建春二橫街七十五步,長夏、厚載、永通、徽安、安普及當左掖門等街,各廣六二步,餘小街各廣三十一步。凡坊一百十三,市三。隋曰里一百三,市三。唐改曰坊。《河南志》引韋述《記》曰:每坊東西南北各廣三百步,開十字街,四出趨門。《通鑒》:魏景明二年,司州牧廣陽王嘉請築洛陽三百二十三坊,各方三百步,詔發畿內夫五萬人築之,四旬而罷。按唐時坊一百十三,則魏時坊或兼城外數之,或字誤也。又按唐之三市,皆非墮三市之舊,隋無西市,唐無東市。當皇城端門之南,渡天津橋,至定鼎門,南北大街曰定鼎街。亦曰天門街,又曰天津街,或曰天街。《河南志》引韋述《記》曰:自端門至定鼎門七里一百三十七步,隋時種櫻桃、石榴、榆、柳,中為御道,通泉流渠,今雜植槐、柳等樹兩行。褚裁《定鼎門詩》:郊鄖城高門倚天,九重蹤跡尚依然。須知道德無關鎖,一閉乾坤一萬年。

定鼎門街東第一街,從南第一曰明教坊。[编辑]

龍興觀。西南隅,尚書右丞宋璟宅。《太平御覽》:璟造宅悉東西相對,不為斜曲,以避惡名。顏魯公《宋璟碑》:薨於東都明教里第。南門之東,清河縣子、國子司業崔融宅。《太平御覽》:融為則天哀冊,用思精苦,下直,馬過其門不覺,文就而卒。

次北宜人坊。[编辑]

本曰宜民,避唐太宗諱改,或作「仁」者,非。

半坊太常寺藥園。本隋齊王陳宅西南隅,菏澤寺。

次北淳化坊。[编辑]

祁國公、贈太尉、益州大都督王仁皎宅。

次北安業坊。[编辑]

隋有薛道衡宅。《廣異記》:開元末,東京安宜坊有書生,夜中理書,鬼邀之,出坊至寺門鋪,俄至定鼎門內。安宜當即安業之訛。

太僕寺。典廄署。霍王元軌宅。李懷遠宅。

次北修文坊。[编辑]

隋立國子學於此;因曰修文。有麥鐵杖宅。

宏道觀。顯慶二年,盡並一坊之地為雍王宅。王升儲,立為弘道觀,因改坊名曰弘道。按《會要》:章懷太子於成亨三年徙封雍王,則顯慶時不得有雍王宅也。《河南志》原注誤。《名畫記》:弘道觀《東封圖》是吳道玄畫。《兩京記》乃云非名手,誤也。

次北尚善坊。[编辑]

太史監。本崇賢館。宗正寺。內僕局。右驍衛大將軍阿史那忠宅。《阿史那忠碑》,薨於洛陽尚善里之私第。歧王範宅。本武三思宅,宅有薛稷畫鶴。《舊書外戚傳》:武崇訓尚安樂郡主,時三思用事於朝,欲寵其禮,中宗為太子在東宮,三思宅在天津橋南,自重光門內行親迎禮,歸於其宅。薛王業宅。本太平公主宅。坊北,天津橋。《元和郡縣志》:天津橋在河南縣北四里,隋煬帝大業元年初造。此橋以架雒水,用大船維舟,皆以鐵鎖鉤連之,南北兩路,對起四樓,其樓為日月表勝之象,然雒水溢,浮橋輒壞。貞觀十四年,更令石工累方石為腳。《爾雅》:斗牛之閑為天漢之津,故名取焉。按唐人由西京至東都,皆由天津橋。高宗還東都;百官見於天津橋南是也。白居易詩:津橋東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詩思迷。

右定鼎門街東第一街,六坊。

定鼎門街東第二街,北隔雒水,當皇城之左掖門。從南第一曰樂和坊。[编辑]

國子學。本韓王元嘉宅。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建昌郡王武攸寧宅。齊景胄宅。工部侍郎李適宅。吏部尚書李景讓宅。《新書李景讓傳》:景讓宅東都樂和里,世稱清德者,號樂和李公云。

次北正平坊。[编辑]

正或作政,非。

孔子廟。園子監。開元初,秘書監吳道師撰碑立廟前。《舊書儒學傳》:尹知章卒,門人孫季良等立碎於東都國子監之門外,以頌共德。安國女道士觀。本太平公主宅。安慶緒囚甄濟於安國觀,見《舊書忠義傳》。李商隱為馬懿公郡夫人王氏黃菉齋文:妾某住河南府河南縣正平坊安國觀內。常州刺史平貞昚宅。張說《平貞昚碑》:薨於河南之正平里第。兵部尚書李迥秀宅。《舊書》本傳:所居宅中生芝草數莖,又有貓為犬所乳,中宗以為孝感所致;使旌其門閭。左散騎常侍、襄陽郡王路應宅。韓愈《路應碑》:薨於東都正平里第。

次北修行坊。[编辑]

奉國寺。本張易之宅。白居易《有東都奉國寺禪德大師照公塔銘。》豆盧欽望宅。銀青光祿大夫致仕李義琰宅。《舊書》本傳:義琰宅無正寢,弟義璉市堂材送焉,義琰竟不營構。及將歸東都田里,公卿已下相餞於通化門外,時人以比漢之二疏。劉軻宅。劉軻《陳玄奘塔銘》:歲丁巳,開成紀年之明年,有具壽沙門曰令檢,自上京抵洛,師以縹囊盛三藏遺文傳記,訪余柴門於行修里。「行修」即「修行」之訛。太常少卿杜氏宅。溫庭筠有《和太常杜少卿東都修行里嘉蓮詩。》

次北崇業坊。[编辑]

福唐觀。李邕有《東京福唐觀鄧天師碣》。申王揭宅。守司徒、同平章事、充東都留守裴度宅。

次北修業坊。

景雲女道士觀。鄔國公主宅。本許敬宗宅。張說《鄔國長公主碑》:薨於河南縣之修業里。按公主為睿宗第八女,降薛敬,後降鄭孝義。代國公主宅。本陸頌宅。鄭萬鈞《代國長公主碑》:薨於河南修業里第。按公主為睿宗第五女,降鄭萬鈞。

次北旌善口坊。

北至雒水。

崇化寺。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溫彥博宅。《虞恭公碑》:薨於旌善里第。寧王憲宅。本安樂公主宅。明威將軍梁待賓宅。楊炯《梁待賓碑》:終於東都旌善里私第。李翱宅。李翱《來南錄》:元和四年正月,自旌善第以妻子上船於漕,乙未去東都。

右定鼎門街東第二街,六坊。

定鼎門街東第三街,北當雒水之中橋,又當東城之承福門。從南第一曰尚賢坊。

天官侍郎張錫宅。父子五人列戟,時號萬石張家。建安王武攸宜宅。檢校納言、兼肅政台御史大夫狄仁傑宅。大理卿裴談宅。崔明窨宅。河東節度使韋湊宅。左衛將軍、范陽郡公、張知謇宅。

次北敦行坊。

司農寺。司竹園。本周思茂宅。吏部尚書裴漼宅。鄴郡太守、長垣縣子、恒王傅吳兢宅。滄州刺史鄭孝本宅。以致仕終於此里,見孫逖所作墓誌。里肆。《杜牧集》:川守大夫劉公早歲寓居敦行里肆,有題壁十韻。

次北崇改坊。

秋官尚書杜景佺宅。弄部尚書王誌愔宅。李伯潛宅。按李伯潛未知何人,常袞有《讚善大夫李君墓誌銘》云:君諱某,天寶十四載終於東京崇政里之私第。載此俟考。太子賓客、贈禮部尚書崔沔宅。顏魯公《崔孝公宅陋室銘記》:公既留司東都,遂鬻所乘馬,就故人監察御史張汯子深河南府崇政坊買宅以製居,建宗廟於西南。維先太夫人安平郡夫人堂在宅之中,儉而不陋,淨而不華,六十餘年,榱棟如故。堂東嫂盧夫人所居,堂之東北鄭氏,李氏姊歸寧所居。堂之北五步之外,建瓦堂三間以居之。

次北宣範坊。

半坊為河南府廨。西北去宮城七里。古監洛城,即古之甘城也。隋置都,平之。按《禹貢》:豫州之域,秦始立三川郡,三川者,伊、洛、河也。漢改河南郡。曹魏時,以司隸校尉所掌置司州,領河南等五郡。晉穆帝時,桓溫入雒陽,復置河南郡。宋武帝復置司州。後魏都雒陽,為河南尹。隋文帝置河南道行台省,煬帝建新都,改雒州為豫州,大業三年,罷州為河南郡,十四年復置雒州。王世充又為司州。武德四年復為雒州,開元元年改雒州為河南府。太子賓客元行衝宅。

次北恭安坊。

隋有馮慈明宅。

太子僕寺。右散騎常侍、舒國公褚無量宅。禮部侍郎賈曾宅。魏奉古宅。王怡宅。次北勸善坊。隋有李圓通宅。

東北隅,太子太師鄭公魏徵宅。《太平御覽》:魏徵宅山池院有進士鄭光乂畫山水,為時所重。後王方庚居之。開府儀同三司、畢國公竇希罐宅。戶部尚書畢構宅。

次北惠訓坊。

北至雒水,隋有翻經館。

長寧公主宅。按公主為中宗第四女,降楊慎交,後降蘇彥伯。《新書長寧公主傳》:東都廢永昌縣,主丐其洽為府,以地瀕洛,築鄣之。又曰:魏王泰故第,東西盡一坊,瀦沼三百畝。泰薨,以與民,至是主丐得之。按永昌縣廨在道德坊,道德與惠訓相接,故兩坊皆有長寧公主宅,而魏王池在旌善、尚善之間,東與兩坊相屬,長寧因丐得之也。岐王山亭院。密亳二州刺史鄭仁愷宅。崔融《鄭仁愷碑》。薨於東都惠訓里第。坊北舊中橋。隋大業初造,名立德橋,唐上元中韋機徒於東街。

半已西道術坊。

隋煬帝多忌惡,五行、占候、卜筮、醫藥者皆追集東都,置此坊,遣使檢察,不許出入。時改諸坊為里,以此偏居里外,既技藝所聚,謂之道術坊。唐貞觀中並坊地以賜魏王泰,泰為池彌廣數頃,號魏王池。泰死,後立為道術坊,分給居人。神龍中並人惠訓坊,盡為長寧公主第。開元初復舊。《通鑒》:大業三年劫河南諸郡送一藝戶陪東都三千餘家,置十二坊於洛水南以處之。按此則道術坊即十二坊之一也。

右定鼎門街東第三街,八坊。

定鼎門街東第四街,北隔雒水,當外郭之升安門。即長夏門之西街,從南第一曰歸德坊。

黃門侍郎、抉陽縣子韋承慶宅。尚書左丞相、徐國公劉幽求宅。左散騎常侍劉子玄宅。中書令韋嗣立宅。張說《逍遙公墓誌》:薨於歸里。盧言宅。《唐語林》:盧言舊宅在東都南街,廳屋是杏木梁,西壁有韋冕郎中散馬七匹,東壁有張旭草真跡數行。宅之東果園,《兩京新記》云是馬周舊宅。旅舍。《補錄紀傳》:李固言初未第時,寓歸德里。長夏亭。門內客亭,水南倉。制度甚雄敞,倉南有土塚,俗傳是蔡邕墓。水南草場。

次北康俗坊。

俗或作裕,非。

左丞相、燕國公張說宅。張說《先府君張騭碑》:夫人長樂縣太君馮氏,傾背於東都康俗里第。按騭即燕公父,馮氏即燕公母。張九齡《張燕公墓誌》:薨於東都康俗里第。又張說《李氏張夫人墓誌》:臨淄李伯魚妻范陽張氏女,伯魚卒,夫人寡居無子,以歸宗焉,傾逝於康俗里。按張夫人即燕公之姊。太子詹事陸餘慶宅。尚書右丞、工部尚書、東都留守劉知柔宅。前亳州刺史盧瑗宅。《通幽記》:貞元九年,前毫州刺史盧瑗家於東都康俗坊,瑗父正病卒,後兩日正晝,忽有大鳥色蒼,飛於庭,巡翔空間,飛入西南隅井中,久而飛出,人往視之,井水已竭,中獲二卵,大如鬥,將出破之,血流數斗,至明,忽聞堂西奧有一女人哭,出就東間,卻往西間,拽其戶,如糜散之,出門而滅。成都功曹蕭公宅。穆員《蕭公墓誌》:終於康俗里第。

次北敦化坊。

本名基化坊,景雲初避明皇名改。隋有永昌公主宅。

麟跡女道士觀。《劇淡錄》:東都敦化坊有麟跡見於興慶觀,殿宇悉皆頹毀。咸通中畢誡相國別令營造,建基址間,得巨甕,皆貯白銀。雒州刺史賈敦頤宅。後為郯王府。突厥阿史那斛瑟羅宅。尚書左丞相、兼侍中源乾曜宅。戶部尚書陸象先宅。嗣許王瓘宅。桂州觀察使李勃宅。《酉陽雜俎》:東都敦化百姓家,大和中有木蘭一樹,色深紅,後桂州觀察使李勃看宅人以五千買之,宅在水北,經年花紫色。河南府法曹參軍盧貽宅。韓愈《盧府君夫人苗氏墓誌》:卒於東都敦化里。按貽與苗氏即昌黎之妻父母。鄂縣尉劉刺夫宅。《三水小牘》:彭城劉刺夫,大中年授鄂縣尉,卒,妻王氏歸其家,居雒陽敦化里第。汝州魯山縣令皇甫枚宅。按枚撰《三水小牘》云:余在雒敦化里第,渤海徐公讜為余言王知古事。是枚宅在此坊矣。

次北道化坊。

道化一作遵化,隋有王邵宅、趙才宅。

定安公主宅。公主為中宗第三女,降王同皎,後降韋濯,三降崔銑。益州大都督府長史、贈禮部尚書皇甫無逸宅。本隋蕭琮所居,後為唐臨宅。右領軍府大將軍房仁裕宅。本隋郡學。中書令崔湜宅。張說《榮陽夫人鄭氏墓誌》:終於雒陽之遵化里。按鄭氏即湜之母。

次北溫柔坊。

李晦宅。太平公主婿豆盧光祚居焉,後為秦國公主宅。睿宗第七女曰蔡國,或形近而訛。瓊山縣主宅。合門使薛貽簡園。號薛氏奉親園,園內流杯石,傳自平泉徙致。

次北擇善坊。

率更寺。太尉、英國公李積宅。左衛大將軍、同中書門下三品、韓國公張仁願宅。本隋來護兒宅。宣城公主宅。宣城公主為憲宗第五女。按雒陽第宅,多是武后、中宗時居東都所立,中葉以後;不得有公主宅。考中宗第二女宜城公主,降裴巽,「宣」蓋「宜」之誤也。同鳳閣鸞台平章事、譙縣子婁師德宅。

====次北道德坊。====v 本曰道訓坊,北至雒水。隋有秦王浩宅。

東南隅,永昌縣廨。永昌中析河南、雒陽二立永呂縣,洽此坊。神龍元年省。按《紀聞》,唐衛州司馬社某為雒陽尉時,有賊在雒陽城南午橋人家殺人,將財至城,舍於道德里,欲出外,不能去,乃出道德坊南行,忽空中有火,遮其前,不得南出,因北走入縣門。蓋是未省縣時也。武成王廟。景樂龍女道士觀。南北居半坊之地,金仙公主處焉。按公主為睿宗第九女。長寧公主宅。內史史務滋宅。

右定鼎門街東第四街,長夏門之西街,七坊。

長夏門之東第一街,定鼎門街東之第五街也,南出長夏門。從南第一曰仁和坊。坊本名民和,避唐太宗諱改,當作「人和」。而《太平御覽》、《白居易集》及《河南志》所引韋述《記》皆作仁和。《河南志》引韋述《記》云:此坊北側數坊,去朝市遠,居止稀少,惟園林滋茂耳。

丘部侍郎許欽明宅。欽明,戶部尚書圉師猶子,與中書令郝處俊鄉黨親旅,兩家子弟類多醜陋,而盛飾車馬,以遊里巷,京雒為之語曰:衣裳好,儀觀惡,不姓許,即姓郝。禮部尚書裴寬宅。子孫最眾盛。柳砒《戒子孫文》云:東都仁和里裴尚書寬,天後時宰相魏玄同選尚書之先為壻,未成昏面魏陷羅織獄,家徙嶺表。及北還,女已逾笄;其家議無以為衣食資,願下發為尼,有一尼自外至,曰女福厚豐,必有令匹,子孫將遍天下,宜北歸。家人遂不敢議。及荊門,則裴齋裝以迎矣。兵部侍郎裴鄰宅。按白居易《裴常侍薔薇架詩》注:裴君所居名仁和里。蓋亦裴氏之族也。諸城劉氏云:大和題名有裴潾,則「鄰」當作「潾」。益州長史、南陽公杜行敏宅。杜牧六代祖,賜宅在仁和里。按《宰相世系表》:行敏為牧之六代祖。

次北正俗坊。

按《宣室志》:長慶初,雒陽利俗坊有民行車數兩,將出長夏門,有一人負布囊,求寄囊於車中,因返人利俗坊。疑利俗即此正俗也。

元元觀。李從遠宅。太子太傅分司東都李固言宅。盧氏宅。竇從直《盧公夫人崔氏墓誌》:元和甲午,終於東都正俗里之私第。

次北永豐坊。

尚書右僕射楊再思宅。戶部尚書崔泰之宅。吳師道宅。邠王府長史陰公宅。張均《陰府君碑》:寢疾東都,終於永豐第。按陰君夫人即燕公之妹。太子賓客杜氏宅。《唐詩紀事》:蔣防有《杜賓客永豐里新居詩》。西南隅,柳樹。盧貞《和白尚書賦永豐柳詩序》:永豐坊西南角有垂柳一株,柔條極茂。

次北修善坊。

隋有蔡王智積宅。《河南志》引韋述《記》云:坊內多車坊、酒肆。

波斯胡寺。太子賓客盧正己宅。常袞《盧正己墓誌》:薨於東都循善里之私第。按循、修雙聲,古多通用。

次北思順坊。

隋有諸葛穎宅。洛陽縣龍門三寵有貞觀二十一年思順坊老幼等造彌勒像,即此坊也。

戶部尚書、長平公楊纂宅。中書令張嘉貞宅。嘉貞子廷賞,延賞子弘靖,皆為相,其居第亭館之麗,甲於雒城,子孫五代,無所加工,時號三相張家。

次北福善坊。

此坊有坡,地勢隆起,名福善坡。《河南志》云:韋述《記》不著此坡,疑張全義保南州時所築壘垣,其後未嘗平蕩,因以得名。《畫墁錄》云:唐家二百八十餘年,河決二穀;雒城歲為患,壞天津,浸城闕,墊城郭不已。宋時自祥符至熙寧,福善坡以北率被昏墊,城下惟福善坡不及,城外惟長夏門不及,雒中有語云:長夏門外有莊,福善坡頭有宅。乃知水讖不苟云。

次北惠和坊。

大業四年,坊內道東南醴泉湧出,水面闊五尺,暖而甘,泉上常有氣如霧,疾病者取飲之,多效,時人謂曰神泉,至九年枯竭。

安修仁宅。官舍。王紹宗兄元宗口授銘序:垂拱之歲,吾六兄見疾大漸,委化於伊、雒之間,僑居惠和里之官舍。

次北安眾坊。

北至雒水。

工部尚書尹思貞宅。尚書右僕射、燕國公於志寧宅。令狐德棻於志寧碑:薨於東都安眾里之第。實庭芝宅。《唐語林》:李鄴侯居憂於河清縣,騎驢入雒,至中橋南遇大尹,避道,驢驚逸而走,徑入分司實庭芝員外宅。鄴侯與僕者共造其門,庭芝出,降階而拜,延接信宿,贈送甚厚,但云貴達之日,願以一家為托。及朱氵此之亂,庭芝降賊,德宗首命誅之,鄴侯累白以舊事,乃原其罪。按言中橋之南,即安眾坊也。坊北中橋。此新中橋也。《舊書李昭德傳》:初都城雒水天津之東,立德坊西南隅有中橋及利涉橋。上元中,司農卿韋機始移中橋,置於安眾坊之左街,當長夏門,都人甚以為便,因廢利涉橋,所省萬計。然歲為錐水衝注,常勞治葺。昭德創意積石為腳,銳其前以分水勢,自是竟無漂損。

右長夏門之東第一街,八坊。

長夏門之東第二街,從南第一曰興教坊。

秘書少監趙雲卿宅。《河南志》引《蕭穎士集》:興敬里有趙雲卿宅。按「敬」即「教」之訛。李師道留後院。《通鑒》:李師道置留後院於東都,本道人雜遝往來,吏不敢詰。《考異》引《河南記》曰:賊帥訾嘉珍於東都留後院潛召募二百餘人,造置兵仗。會門子健兒有小過被答,遂使兄弟一人告河南府。當時飭兩縣驅丁壯悉持弓矢刀棒,圍興道坊院數重,因縱火焚其院。按興道即興教,《通鑒》言賊出長夏門望山而遁,興教正在長夏門內也。或原作「興道」,《河南志》因下宣教而訛。留後院,《舊書呂元膺傳》作「邸院」。

次北宣教坊。[编辑]

本名弘教,神龍初避孝敬皇帝諱改。

懷音府。見《地理志》。全真觀。齊州司馬陸孝斌宅。張說《陸孝斌碑》夫人盧氏,終於雒陽之宣教里。安鄉郡長史黃撝宅。劉庭玲撰《故安鄉郡長史黃府君夫人彭城劉氏龠銘》云:夫人歸江夏黃撝。寢疾,終於東京宣教里之私第。太子少師皇甫鏞宅。白居易《皇甫鱅墓誌》:薨於東都宣教里第。少師,《墓誌》作「少保」淮南節度使、趙國公李紳宅。李紳廉察東雒,初到雒陽,寓居宣教里。

次北陶化坊。[编辑]

隋有修行寺、史祥宅。元稹《贈呂二校書詩》注:與呂校書同年科第,後為別七年,元和己丑歲八月,偶於陶化坊會宿。

侍中、譙郡公桓彥範宅。禮部尚書蘇頸宅。太僕卿、華容縣男王希雋宅。張九齡《王府君墓誌》:薨於雒陽之陶化里第。楚材按:希雋之名見蘇頲《授王希雋太僕卿製》。希雋又有宅在西京朱雀門街東第三街新仁坊。。河南府參軍張軫宅。呂岩說《張軫墓誌》:開元廿年六月五日,因調遘疾,終於洛陽陶化里之私第。按軫,柬之之孫,柬之作其父《元弼墓誌》,亦言終於洛陽,是洛陽世有張氏宅矣。穆案:星伯先生卒於道光二十八年三月初一日,此條則將屬纊之前四、五日手書示穆,令補入書中,時穆新遭妻喪,兒孝蘭疾亦垂殆,倉皇摧割之際,寶持手跡,幸未遺失,附注於此,以誌痛也。工部尚書、東都留守盧從願宅。王光輔宅。光輔名暾,以字行,石泉公方慶長子,官至潞州刺史。楚材按:石泉公居魏鄭公宅,在定鼎門第三街勸善坊。太子賓客高重宅。空宅。《宣室志》:東都陶化里有空宅,大和中,張秀才借得肄業。夜深敲枕,乃見道士與僧徒各十五人,從堂中出,排作六行,別有二物展轉於地,秀才以枕擲之,皆不見。明日於壁角中得一敗囊,中有長行子三十箇並骰子一雙。

次北嘉善坊。[编辑]

隋有元文都宅、韋津宅。

菏澤寺經坊。鄭果宅。嗣虢王邕宅。秘書監蘇踐言宅。《五行記》,蘇踐言左相,溫國公長子,居於嘉善里。永昌年六月,與其弟崇光府錄事參軍踐義退朝還第,弘道觀東猝遇暴雨,震電光來繞踐言等馬,回旋其急,有頃方散。

次北南市。[编辑]

隋曰豐都市,東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餘肆,四壁有四百餘店,貨賄山積。貞觀九年促半坊。《通鑒》:李密以孟讓為總管,讓夜帥步騎三千入東都外郭,燒掠豐都市。又曰:越王侗運回洛倉米入城,遣兵五千屯豐都市,五千屯上春門,五千屯北邙山。按豐都市隋之東市,唐以其在雒水南,故曰南市。

長壽寺。《朝野俞載》:東都豐都市在長壽寺之東北,初築市垣,掘得古塚,土藏無縛甓,棺木陳朽,觸之便散,屍上著平上幀、朱衣,得銘云:筮道居朝,龜言近市,五百年閑,於斯見矣。當時違者參驗,是魏黃初二年所葬也。書肆。呂溫《上官昭容書樓歌》:君不見洛陽南市賣書肆,有人買得《研神記》。紙上香多蠹不成,昭容題處猶分明。詩注云:貞元十四年,友人崔仁亮於東都買得《研神記》一卷,有昭容列名害縫處。

次北通利坊。[编辑]

太尉、英國公李勣宅。按擇善坊亦有李勣宅。尚舍直長薛氏宅。《薛府君夫人裴氏墓誌》:夫人裴氏,河東聞喜人,考終於通利之里第。玉沙灘。在坊之北,亦曰玉沙磧。

次北慈惠坊。[编辑]

《河南志》引韋述記曰:此坊半已北即雒水之橫堤。《異聞錄》:京兆韋安道,大足年中於雒陽早出,至慈惠里西門,由里門循牆而南行百餘步,有朱扉西向,扣之,有朱衣官乘安道以大馬,與之聯巒出慈惠西門,由正街西南自通利街東行,出建春門。

紫微令姚崇宅。胡皓《姚文獻公碑》:公後娶劉氏,累封彭城郡夫人。今紫微令崇,故宗正少卿景之母,終於洛陽慈惠坊之私第。又見張《說眺文貞公碑》、崔沔《光祿少卿姚府君碑》。銀沙灘。亦曰銀沙磧。

右長夏門之東第二街,六坊及南市。

長夏門之東第三街,北隔雒水,當北郭之安喜門。從南第一曰嘉慶坊。《演繁露》引韋述《兩京記》:東都嘉慶坊內有李樹,其實甘鮮,為京城之美,故稱嘉慶李。[编辑]

次北集賢坊。[编辑]

刑部尚書、魏國公楊玄琰宅。泉獻誠宅。中書舍人孫逖宅。孫逖《宋州司馬先府君墓誌》:棄背於東都集賢里之私第。中書令裴度宅。《舊書》本傳:東都立第於集賢里,築山穿池,竹木叢萃,有風亭水榭,梯橋架閣,島嶼迥環,極都城之勝樂。太師致仕盧鈞宅。

次北尊賢坊。[编辑]

楊玄琰宅。泉獻誠宅。按二宅已前坊,或跨有兩坊之地也。崔玄童宅。東都留守鄭叔明宅。宋開府善羯鼓,叔明祖母即開府之女,尊賢第中有小樓,宋夫人習羯鼓之所。按穆員有雒陽縣主簿鄭約墓誌,言卒於東都尊賢里第,疑是叔明之族,附此俟考。成德軍節度使、兼侍中田弘正宅。《酉陽雜俎》云:宅中門外有紫牡丹成樹,發花千餘朵。

次北章善坊。[编辑]

太子少傅、豳國公賣希瑊宅。招成太后之弟,賜第。洛州錄事參軍殷子恩宅。顏魯公《康希銑碑》云:夫人陳郡殷氏,太子中舍人聞禮之曾孫,右清道率令德之孫,洛州錄事參軍子恩之第五女,公薨之年,歿於東都章善坊私第。按康公為會稽人,是年卒於會稽,夫人蓋依母家也。

次北永泰坊。[编辑]

貞觀九年柝南市置。

鴻臚少卿張敬詵宅。薛長孺《張敬詵墓誌》:卒於洛陽永泰里之私第。按《雲麾將軍河南府押衙張府君夫人上黨樊氏墓誌》云:公諱銑,終於洛陽永泰里之私第。疑是敬說之族,俟考。率府郎、上柱國某氏宅。徐珙《某夫人墓誌》:□君壽邱夫人疾終於雒陽永泰里之私第。

次北臨闐坊。[编辑]

次北廷福坊。[编辑]

福先寺。有水磴,四輪齊轉。《名畫記》:福先寺吳道玄畫地獄變,有病龍最妙。《舊書德王裕傳》:昭宗至雒下,一曰幸福先寺。

次北富教坊。[编辑]

次北詢善坊。[编辑]

北至雒水。

郭廣敬宅。後為姚崇山池院,崇薨,為金仙公主所市。

右長夏門之東第三街,九坊。

長夏門之東第四街,從南第一曰崇讓坊。[编辑]

禮部尚書蘇頲竹園。《河南志》引韋述記曰:此坊出大竹及桃,諸坊即細小。兵部尚書顧少連宅。杜黃裳《顧少連碑》:薨於雒陽崇讓里之私第。河陽節度使王茂元宅。李商隱即茂元,有《崇讓里詩》數篇。太僕卿分司東都韋罐宅。罐自州觀察使除分司,大中二年十二月七日過浯溪,題云:分司優閑,誠為忝幸,宦途蹇薄,分亦可知。因吟:作官不了卻歸來,還是杜陵一男子。余洛川敝廬在崇讓里,有竹千竿,有池一畝,罷郡之日,攜猿一雙,越鳥一雙,疊石數片,將歸洛中,方與猿鳥為伍,得喪之際,豈足介懷。舒州刺史鄭甫宅。穆員《鄭甫墓誌》:卒於東都崇讓里第。李氏宅。《宣室志》:東都崇讓里有李氏宅,里傳云其宅非吉,固不可居,李生既卒,其家盡徒居陸渾別墅。開元中,有王長史者,質李氏宅以居焉。

次北履道坊。[编辑]

隋有樂平長公主宅,即文帝長女、周宣帝後也。又有宇文愷宅。

長壽寺果園。源匡讚宅。高力牧宅。西門內,刑部尚書白居易宅。《舊書》本傳:居易能杭州,歸雒陽,於履迫里得故散騎常侍楊憑宅,竹木池館,有林泉之致,為《池上篇》曰:都城風土水木之勝在東南偏;東南之勝在履道里,里之勝在西北隅,西閘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樂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畝,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櫓樹橋道閑之。按居易宅在履道西門,宅西牆下臨伊水渠,渠又周其宅之北,宅去集賢裴度宅最近,故居易《和劉汝州詩》注云:履道、集賢兩宅相去一百三十步。《新書》本傳:後履道第卒為佛寺,東都江州人為立祠焉。穆按:《元史塔裏赤傳》:也裏裏白奉旨南征,至洛陽,得唐白樂天故址,遂家焉。是其時猶有遺跡。宅南,吏部尚書崔群宅。按白居易《與劉夢得偶到敦詩宅感而題壁詩》云:履道淒涼新第宅。蓋其宅在白宅之南,故居易《聞樂感鄰詩》注云:東鄰王大理去冬雲亡,南鄰崔尚書今秋薨逝。又祭《崔尚書文》云:誰城東隅,履道西偏,修篁迥舍,流水潺湲,與公居第,門巷相連。旅舍。杜牧《上劉大夫詩》注:某六代祖,國初賜宅在仁和里,尋已屬官舍,今於履道坊賃宅居止。

次北履信坊。[编辑]

本恭儉坊,避武太后曾祖改名。

邠王守禮宅。本霍王元祥宅。館陶公主宅。公主為高祖第十七女,降崔宣慶。太子少保韋夏卿宅。宅有大隱洞。元慎有《陪韋尚書丈歸履信宅詩》。呂溫《韋夏卿碑》:薨於東都履信里之私第。武昌軍節度使元稹宅。白居易詩注:微之履信新居多水竹。太子賓客李仍淑宅。宅有櫻桃池,仍淑嘗與白居易、劉禹錫會其上。《白集》有《履信池櫻桃勖上醉後走筆詩》。陝號觀察使盧嶽宅。穆員《盧嶽墓誌》:貞元四年,范陽盧公壽六十,中疾於位,便詔得謝,家東都履信里。左千牛韋佩宅。元稹《韋佩母段氏墓誌》:終於履信里第。將軍柳當宅。《虛氏難說》:柳當將軍者,在履信東街有樓台水木之盛。韋氏宅。《定命錄》:崔元綜事,侍郎韋陟堂妹,宅在東京履信坊十字街西道北,崔元綜就昏其家。按「元綜」一作「元諒」。

次北會節坊。[编辑]

袄祠。左散騎常侍徐堅宅。《河南志》云韋《記》不裁。趙懷正宅。酉陽雜俎》:百姓趙正住雒會節坊,段成式家人雇共妻賀氏紉針。按《難俎》作「惠節」,今正。

次北綏福坊。[编辑]

道沖女道士觀。河南兵曹元盛宅。穆旦《元盛墓誌》:卒於東都綏福里第。

次北從善坊。[编辑]

坊有梁袁象先宅。

來庭縣廨。長壽中以蕃胡慕義,請立天樞,武太后析雒陽、永昌二縣,置來庭縣廨於此坊,以領四方蕃客。後蕃客隸鴻臚寺,神龍元年省。孝敬皇帝廟。《禮合新儀》曰:開元七年建廟於束都從善里,天寶之後祠饗遂絕。按《舊書玄宗紀》:於東都來庭縣廨置義宗廟,蓋其時縣已省,故即廢廨以立廟。左散騎常侍劉子玄宅。劉子玄宅在歸德坊,而《權德輿集奏孝子劉敦儒狀》云:孝子劉敦儒年四十九,曾祖子玄,祖況,父浹,住東都從善坊,其時旌表門閻,即在從善坊,雒中謂之劉孝子,蓋其徙居也。孝子郭思謨宅。孫翌《郭思謨墓誌》:無幾何,憶新筍,後園叢篁,忽苞而出。所居從善里,其竹樹存焉。劉太白宅。元稹《送劉太白詩》:雒陽大底居人少,從善坊西最寂寥。想得劉君獨騎馬,古堤秋樹隔中橋。注云:太白居從善坊。

次北睦仁坊。[编辑]

「仁」字避太宗諱改,當作「人」,而韋述記與世所傳皆作「仁」。坊內出柿實,俗稱睦仁之柿,嘉慶之李。坊有梁袁象先園,園有松島。

次北嘉猷坊。[编辑]

北至雒水。

右長夏門之東第四街,八坊。

長夏門之東第五街,從南第一曰里仁坊。[编辑]

次北永通坊。[编辑]

本曰依仁。《河南志》引韋述記云:此坊東出外城之永通門,其後門塞,又改坊名。按《河南志》於外郭城條下言:永通門廢於宋初,則言韋述記誤。

虢州刺史崔元亮宅。《白氏長慶集》有《聞崔十八宿予新昌敝宅時予亦宿崔家依仁新亭詩》,其詩有曰:依仁萬莖竹。又有《崔十八新池詩》,蓋宅有水竹之勝。

次北利仁坊。[编辑]

慕容詢宅。和州刺史張擇宅。白居易《張擇碑》:終於東都利仁里私第。居易《利仁北街詩》云:草色斑斑春雨晴,利仁坊北面西行。踟膀立馬緣何事,認得張家歌吹聲。按所謂張家者,疑即擇之後人。擇終於天寶十三載,不與白傅同時。

次北歸仁坊。[编辑]

泰山廟。乾寧元年建。太子太傅、留守東都牛僧孺宅。《舊書》本傳:雒都築第於歸仁里,任淮南時,嘉木怪石,置之階廷,館宇清華,竹木幽邃,常與詩人白居易吟詠其間。按《白集》有《牛相公歸仁里新戍小灘詩》。

次北懷仁坊。[编辑]

南街東出外城之建春門。

右散騎常侍、太子賓客徐彥伯宅。張嘉福宅。鄭夫人宅。孫逖《鄭孝本墓誌》:孝本終於東都敦行里,夫人王氏終於東都懷仁里。

次北仁風坊。[编辑]

「風」或作「豐」,非。

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令、齊國公魏元忠宅。濟王府錄事參軍裴榮期宅。杜甫《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碑》:終堂於東京仁風里。郎河東裴榮期之夫人也。坊南運渠。

次北靜仁坊。[编辑]

官藥園。

次北廷慶坊。[编辑]

北至雒水。

右長夏門之東第五街,八坊。

定鼎門街西,從南第一曰寧人坊。本曰寧民,避太宗諱改。其後多曰寧仁。[编辑]

龍興寺。《名畫記》:寺有展子虔畫八國王分舍利。穆員有《東都龍興寺均上人功德記》。并州大都督府長史、贈吏部尚書、荊州大都督崔日用宅。工部尚書、東都留守韋虛心宅。孫逖《韋虛心碑》:薨於東都寧仁里私第。

次北寬政坊。[编辑]

隋有於仲文宅。坊有《興禪師碑》,唐中書侍郎嚴挺之撰,胡霈然書。

河南縣廨。河南縣本漢舊縣,後魏靜帝改為宜遷縣,周宣帝復為河南,隋仁壽四年遷都,移縣治於此坊。駙馬都尉裴巽宅。本舒王元名宅。駙馬都尉鄭萬鈞別宅。太常卿、潞州大都督府長史崔日知宅。榆柳園。俗傳隋煬帝置,垣牆內外多植榆柳,亦曰西御園,與師子園隔街相對。

次北淳風坊。[编辑]

隋有圓行寺。

同東西台三晶、贈汴州刺史楊弘武宅。駙馬都尉王守一宅。本武嗣宗宅。

次北宣風坊。[编辑]

隋有衛文升宅。

安國寺。寺舊在水南宣風坊,本隋楊文思宅,後賜樊子蓋。唐為宗楚客宅,楚客流嶺南,為節湣太子宅。太子升儲,神龍三年建為崇因尼寺,復改衛國寺,景雲元年改安國寺。會昌中廢,後復葺之,改為僧居。諸院牡丹特盛。儉校文昌左丞、東都留守李嬌宅。北街之西,中書令蘇味道宅。有三十六柱亭子,時稱巧絕。

次北觀德坊。[编辑]

隋於此坊置百官射堋,取射以觀德之義,因以名坊。又有園子監。唐初唯內臣所居,長壽中赦不許他人居止。

景福寺。本千金公主宅,垂拱中,自教業坊徙景福尼寺於此,會昌中廢。

次北積善坊。[编辑]

北至雒水。隋有周法尚宅。《文昌雜錄》曰:後唐同光三年,雒京蕃漢馬步使朱守殷,於積善坊役所得古文錢四百五十六文曰得一元寶。四百四十文曰順天元寶。

太微宮。天寶元年正月,置玄元皇帝廟於此坊,九月改廟為太上玄元皇帝宮,二年改太微宮。杜光庭《歷代崇道紀》云:街州為建觀宇,穿地得魚一頭,長三尺,其狀似鐵,微微帶紫碧之色,又如青石,光瑩雕鐫,殆非人功所成也,扣之甚響,遣使來獻。帝呼為瑞魚磐,命懸於太微宮。明皇舊宅。本高士廉宅,聖曆初玄宗兄弟出合,五人分院同居此坊,號五王子宅。明皇八分書院額。右金吾衛韋機宅。後為丘神積宅,神積誅,以賜張易之。易之誅,為將作監。河內縣尉陳該宅。陳子昂《陳該石人銘》:遇疾,於神都積善坊考終厥命。司禮卿、贈幽州都督崔神慶宅。李及宅。《廣異記》:李及性好飲酒,所居在京積善坊。坊北月陂。《河南圖經》曰:雒水自苑內上陽官南,彌漫東注。隋宇文愷版築之,時因築斜堤,東令東北流,當水衙捺堰,作九折,形如偃月,謂之月陂。其西有上陽、責翠、月坡三堤。明皇闔元末作三堤,命李適之撰記,永王璘書。其記云:及泉而下巨木,飛輪而出伏水,然後積石,增卑而培薄,方下而銳上。餘皆殘闕不可辨,記之背列明皇諸子及當時公卿名位。世傳安淥山陷雒陽,觀之云:此多有賢士之名。蕃音訛為鹽豉,遂號鹽豉碑。

右定鼎門街西第一街六坊。

定鼎門街之西第二街,北隔雒水,當皇城之右掖門。從南第一曰從政坊。[编辑]

揚州大都督府長史、贈戶部尚書李傑宅。

次北大同坊。[编辑]

本曰植業坊,隋大業六年徙大同市於此,凡周四里,市開四門,邸一百四十一區,資貨六十六行,因亂廢。唐顯慶中,因舊市以名坊。

洛汭府見《地理志》。

次北承義坊。[编辑]

「承」或作「永」氣非。

申王揚宅。後為王毛仲宅。刑部尚書韋抗宅。蘇廷《韋抗碑》:薨於雒之承義里第。

次北明義坊。[编辑]

本曰顯義,避中宗諱改。隋有蜀王秀宅。

左右教坊。崔令欽《教坊記》云:東京兩教坊,俱在明義坊,而右在南,左在北也。坊南西門外即苑之東也,其間有頃餘水泊,俗謂之月陂,形似偃月,故以名之。尚書左僕射、郇國公韋安石宅。

次北教義坊。[编辑]

武后母榮國夫人宅。後立太原寺。武后登上陽宮,遙見之,輒淒感,乃徒於積德坊。此坊與禁苑連接。

次北洛濱坊。[编辑]

北至雛水,垂拱中築人苑。

右定鼎門街西第二街上八坊。

定鼎門街之西第三街,即厚裁門第一街,從南第一曰西市。[编辑]

《河南志》引韋述記曰:厚載門第一街,街西本固本坊,又改西市。隋有眺辨宅、甲弩坊,天經宮乃文帝寢廟。《朝野俞載》:則天磔閻知微於西市按唐以隋之東市為南市,故不置東市,而於隋南市之西置西市。

望仙橋。南對厚載門,北對右掖門。

次北廣利坊。[编辑]

《河南志》引韋述《記》曰:廣利坊其北抵苑,即隋富義坊。隋有陳叔寶宅。

右定鼎門街西第三街,一坊及西市。

定鼎門街之西第四街,即厚載門第二街,從南第一曰通濟坊。[编辑]

《河南志》引韋述《記》:通濟坊即隋懷義坊。

次北淳和坊。[编辑]

其西南里。[编辑]

《河南志》引韋述《記》:南里、北里在淳和之西。

次北北里。[编辑]

吳少微宅。吳少微《哭富嘉謨詩序》:河南富嘉謨卒,予時寢疾於雒陽北里。

右定鼎門街西第四街,三坊。

雒水之北,東城之南,承福門之東,從西第一曰承福坊。[编辑]

坊南新中橋,南當長夏門。

次東玉雞坊。[编辑]

按《水經注》:含始受玉雞之瑞於雒水,故坊以為名。李庾《東都賦》:左掖通東,右掖洞西,籠故地之銅駝,抱舊里之玉雞。

次東銅駝坊。[编辑]

《通鑒》:晉懷帝步出西掖門,至銅駝街。《水經注》:雒陽城中太尉、司徒兩坊閑謂之銅駝街。按此坊蓋取銅駝為名,而非魏晉之銅駝街也。

次東上林坊。

次東溫雒坊。

右雒北、漕南二水之閒,五坊。

雒水之北,東城之東,第一南北街,北當徽安門西街,承福坊之北,從南第一曰立德坊。

在宣仁門外街南。

胡袄祠。《四庫提要西學》下云引宋敏求《東京記》載,寧遠坊有袄神廟。注曰:《四夷朝貢圖》云:康國有神名袄,畢國有火袄祠,或曰石勒時立此。按東京無寧遠坊,而《會要》與此皆有袄祠,未識所引《東京記》見於何書,俟考。

王本立宅。後為都水監,吏部選院。監察御史裴氏宅。穆員《裴府君墓誌》:終於立德里之第。水陸轉運判官孟郊宅。孟郊有《立德新居詩》。寫口渠。《通鑒》:陳懷文引槊刺世充,世充衷甲不能人,懷文走趣唐軍,至寫口追楚,殺之。

次北清化坊。

隋有鄒王楊慶宅、許道進宅。《河南志》引《河洛記》曰:越王侗即位,李密遣李儉送降款,以清化里紀洪政宅為賓館,以處儉。《通鑒》:羅士信帥勇士,夜入雒陽外郭,縱火焚清化里。

左金吾衛。按《朝野俞載》:天後永昌中,有宿衛十餘人於清化坊飲。當即金吾衛士也。弘道觀。有老君像,明皇、肅宗二像侍立。恒州刺史、建昌公王義童宅。楊炯《王義童碑》:磊於雛陽之清化里。廢宅。《博異志》:天寶巾,金陵陳仲躬擋數千金,於雒陽清化里假居一宅,其井甚大,常溺人,仲躬命匠淘之,得一古銅鏡。次日移居立德坊,後三日,清化宅井無故自崩,兼廷及堂隅東廂,一時陷地。旅舍。《定命錄》:袁天綱初至雒陽,在清化坊安置,朝野歸湊,人物常滿。都亭驛。

次北道光坊。

隋有元壽寺。

昭成寺。《名畫記》:寺有張遵禮、程遜畫,西廊障曰《西域記圖》,楊廷光所畫。《朝野愈載》:雒州昭戍佛寺有安樂公主造百寶香爐,高三尺,用錢三萬。韓氏宅。《逸史》:太學博士鄭還古向東洛,再娶李氏,於昭戍寺後假宅拜席,宅主姓韓。

次北道政坊。

本曰元吉坊,永徽中改。隋有楊義臣宅。

千金堨。《水經注》:《河南十二縣境簿》曰:河南縣城東十五里有千金堨。《雒陽記》曰:千金堨,舊堰穀水,魏時更修此堰,謂之千金堨,積石為堨,而開溝渠五所,謂之五龍渠,後張方人洛破之,大和中修復故堨。

右徽安門西街,四坊。

東城之東,第二南北街,北當徽安門東街,從南第一曰歸義坊。

坊南即玉雞坊,瀘水自北來,東南合洛河。

太平寺。垂拱二年太平公主建。秘書監致仕穆寧宅。按寧與夫人裴氏皆終於此宅,見穆員所撰《元堂志》。福建觀察使李貽孫宅。大中時人。

次北思恭坊。

《河南志》引韋述《記》:思恭在歸義之北。

張大安宅。右羽林軍大將軍、遼陽郡王李多祚宅。駙馬都尉王守一山亭院。歙州刺史邢群宅。杜牧《邢群墓誌》:卒於東都思恭里。唐參軍宅。《廣異記》:雒陽思恭里有唐參軍者,立性修整,簡於接對。王廣宅。杜牧《故平盧軍節度巡官李戡墓誌》:卒於雒陽友人王廣思恭里第。朱七娘宅。《廣異記》:東都思恭坊朱七娘者,倡嫗也。有王將軍素與交通。開元中,王遇疾卒,已半歲,宋不知也。其年七月,莊忽來朱處,久之日暮,曰:能隨至溫柔坊宅否?不獲已,以後騎載去入院,歡洽如故。明且,王氏使婢收靈被,見一婦人在被中,問其故,送還家焉。

次北履順坊。

隋有牛弘宅。

沙苑監。杜康祠。

次北進德坊。

北抵城。隋有辛公義宅。

郟酈府見《地理志》。

右徽安門東街,四坊。

東城之東,第三南北街,北當安喜門西街,從南第一曰景行坊。

拜洛壇。華嚴寺。江州刺史鄭善果宅。在拜洛壇北。都亨睾。前臨瀘水。唐制,駕在京有馬九十匹,在都一百五匹。按京謂西京,都謂東都。

次北北市。

本臨德坊,顯慶中立為北市。《廣異記》:張仁壹幼時貧乏,恒在東都北市寓居。

次北敦厚坊。

隋有觀王楊雄宅。

試大理評事裴君宅。柳宗元《裴君墓誌》:終於河南敦厚里。

次北修義坊。

北抵城。坊有晉司空裴楷墓。

右安喜門西街,三坊及北市。隋北市曰通遠,見《通鑒注》,蓋亦自通遠移於此也。

東城之東,第四南北街,北當安喜門東街,從南第一曰時泰坊。

隋有通遠橋,跨漕渠,橋南通逮市,周六里,市南臨雒水,有臨寰轎。

放生池。其南即上林坊之地。

其東時邕坊。

隋有蘇威宅。

郯王宅。本鄭貴妃宅。其南即上林坊官園之地。戶部尚書致仕崔俊宅。按元稹有《贈太子少保崔俊慕誌銘》云:薨於雒陽時邕里。疑「伎」即「俊」之誤。旅舍。張說《故瀛州河閑縣丞崔漪碑》:奉使上都,遘疾,終於時邕里之旅館。

次北立行坊。

隋有宇文述宅。

大聖真觀。上東門草場。其東北有土台,俗傳云晉石崇寵姬綠珠墓。《河南志》言韋述記不載,疑非是。

次北殖業坊。

坊有晉司空王戎墓。封演《聞見錄》曰:王戎墓,隋代釀家穿其傍作窖,得銘曰晉司徒尚書令安豐元君王公之銘。俗傳為朱買臣墓,非是。

衛國寺。神龍二年,節湣太子建,以本封為名。會昌中廢,光化中復建,有小院十一。趙仁獎宅。《御史臺記》:唐趟仁獎,河南入也。得販於殖業坊王戎墓北,善歌黃摩,與宮官有舊,因所附托,景龍中負薪詣闕,遂得召見,云負薪助國家調鼎,即日台拜焉。睿宗朝左授上蔡丞,時崔宣一使於都,仁獎附書於家,題云:西京趙御史書,附到雒州殖業坊王戎墓北第一鋪,付妻一娘。宣一以書示朝士。客舍。陳子昂《孫虔墓誌》:遇暴疾,卒於雒陽殖業里之客舍。酒家。《朝野分載》:兵部即中朱前疑貌醜,其妻有美色。天後時,雒中殖業坊西門酒家有婢,蓬頭垢面,偃肩皤腹,寢惡之狀,舉世所無,而前疑大悅之。

次北豐財坊。

北抵城。

中書令、汾陰公薛元超宅。楊炯《薛振行狀》:振字元超,薨於雄陽豐財里之私第。

右安喜門東街,五坊。

東城之東,第五南北街,從南第一曰毓材坊。

隋雒陽縣廨在此坊。西去宮城八里。又有李雄宅。

大雲寺。本後魏淨土寺。隋大業四年,自故城徙建陽門內。貞觀三年,復徙此坊。天壽二年改大雲,會昌中廢。秘書監、常山縣公馬懷素宅。《馬懷素墓誌》:終於河南之毓材里第。郎中李敬彝宅。《北夢瑣言》:彭城劉山甫,自云外祖李敬彝為郎中,宅在東都毓材坊,土地最靈,家人張行周事之有應。未大水前,預夢告張求飲食,至其口,率其類遏水頭,並不衝圮李宅。郭大娘宅。《廣異記》:雒陽郭大娘者,居毓材里,以當爐為業。某氏宅。白居易有《重到毓材宅有感詩》云:軒窗簾幕皆依舊,祇是堂前欠一人。未知誰氏之宅,俟考。

次北德懋坊。

次北毓德坊。

洛陽縣廨。《元和郡縣志》:洛陽本奏舊縣。貞觀六年,自金墉城移入郭內毓德坊。晶富台。洛人相傳石崇、王愷築會之所。《河南志》言韋述記不著,疑妄。陸渾尉崔泳宅。穆員《崔泳墓誌》:卒於洛陽毓德里之私第。又有《崔少尹夫人盧氏墓誌》:終於洛陽毓德里之私第。按盧氏即泳之母。

次北審教坊。

北抵城。

戶部尚書、朔方軍節度使王唆宅。御史大夫、贈右丞相程行謀宅。蘇頒《程行謀碑》:疙於洛陽審政里第。按政即「教」之訛。陳憲宅。《陳塞墓誌》:薨於東都審教里第。

右東城之東,第五南北街,四坊。

東城之東,第六南北街,從南第一曰積德坊。

隋曰遊藝坊,盡一坊為楊素宅,宅有沈香堂。坊南即溫洛之地。

太原寺。自教義坊徙於此。崔融《代皇太子賀天後芝草表》云:伏承芝草生於東都太原寺舍利塔屋下。司農寺輸場。長松營。太平公主園。

次北教業坊。

隋有長孫熾宅。

天女尼寺。貞觀九年建景福寺,武后改天女,會昌中發。金吾將軍裴休貞宅。《記聞》:休貞微時與弟元休居教業里。

次北興藝坊。

金谷府。見《地理志》。鱗趾尼寺。

次北通遠坊。

北抵城,「遠」或作「達」。

樂工李龜年宅。《明皇親錄》曰:開元中,樂工李龜年能歌,恃承顧遇,於東都通遠坊大起第宅,僭侈臉於公侯,中堂制度,甲於都下。其後裴晉公度講得之,移於定鼎門別虛,號綠野堂。

右東城之東,第六南北街,四坊。

△雒渠

雒水在雒陽縣西南三里,河南縣北四里。西自苑內上陽宮之南,流入外郭城。東流經積善坊之北,分三道,當端門之南立橋。南枝曰星津橋,中枝曰天津橋,北枝曰黃道橋。《玄宗紀》:開元二十年四月,改造天津橋,毀星津橋,合為一橋。過橋,又合而東流,經尚善、旌善二坊之北,南溢為魏王池。與雒水隔堤,初建都築堤,壅水北流,餘水停成此池,下與雒水潛通,深處至數頃,水鳥翔泳,荷芰翻覆,為都城之勝也。貞觀中以賜魏王泰,故號魏王池。泰黜後,賜東宮,屬家令寺。又東北流,經惠訓坊之西,分為漕渠。分流處置斗門,上有橋,橋上有屋,水勢峻急,激湍百餘步。穆員有《新修漕河石斗門》及《新修漕河石斗門亭》二記。斗門之西舊中橋,隋名立德橋,北當徽安門,因水溢壞,顯慶中建都後置。中橋,上元中司農卿韋機移入東街。過斗門又東,流經新中橋。南當長夏門,北飛通進漕。橋南北三百步,武德初置浮橋,尋廢,韋機乃徙中橋於此。後漕水復壞,永昌中,敕將作監少匠劉仁景修繕,李昭德統其事,殊為堅壯,號永昌橋,尋廢其名。又東經安眾、慈惠二坊之北,有浮橋。隋造,名利涉橋,北抵通逮市南壁之西偏門。王世充平,橋市俱廢。顯慶中復置,南當南市之北壁東偏門,北當北郭之安喜門。乾封中又廢,後乃私造,以舟為梁。又東流經詢善、嘉猷、延慶三坊之北,出郭城。

△通濟渠

通濟渠,自苑內支分穀、雒水,流經都城通濟坊之南,故以名渠焉。過通濟坊,又東北流經西市,東折而東流至河南縣之西,又北流至寬政坊之西北隅,東流過天門街,經宜人、正乎坊,北流至崇政坊西,過河南府、宣範、恭安坊西北,又東北抵擇善坊西北,東流經道德、惠和、通利、按渠至通利、慈惠之北,有浮橋。《通鑒》云:洛水逕端門、左右掖門前,有天津、永濟、中橋三橋。按橋無名永濟者,疑即通濟之浮橋「通」誤作「永」耳。富教、睦仁、靜仁六坊之南,屈而北流,過官藥園、廷慶坊之東,入雒水。天寶中,壅蔽不通,渠遂涸絕。

△通津渠

按通津之名,蓋以通天津橋也。

通津渠,隋大業元年開。於午橋莊在長夏門南五里。西南二十里分雒堰分雒堰北十里有重津橋,見《宋會要》。引雒水,又於正南十八里龍門堰引伊水,伊水在河南縣東南十八里。以大石為杠,互受二水。雒水一支西北流,名千步磧渠。又東北距河南縣三里,名通津渠。由厚載門入都城,經天街北、天津橋南入於雒。伊水分二支,西支正北入城,經歸德之西,折而東流,又北經正俗、永豐之西,又折而東南流,經修善、嘉善南,合於東支。東支東南人城,經興教坊西,又折而東流,經宣教、集賢之南,又折而北,經履道之西,以周其北,又東經永通之北,又折而北徑利仁、歸仁、懷仁之東,以入於運渠。

△運渠

運渠,自都城之東,西北流至外郭之東南隅,屈而北流,經永通、建春門外,又屈而西流入城,經仁風坊南,又西經從善坊南,分為二流,屈曲至臨閩坊南而合,至南市北,有福先寺永磴,又北流經延福、富教、詢善坊西入雒。

△漕渠[编辑]

漕渠,本名通遠渠。隋開。自斗門下枝分雒水當雒水中流立堰,令水北流入此渠,有餘水然始東下。時令官奴捺此堰,亦號蜀子堰。初隋煬帝以為水灘泄多石磧,不通舟航,乃開此渠。下六十餘里至偃師之西,復與雒合。東北流,至立德坊之南,西溢為新潭。長安中司農卿宗晉卿開,以通諸州租船。四面植柳,中有租場,積石其下,於上布土。潭立石柱,馬吉甫為其文,鍾紹京書。後潭中水淺,租船不能至。又東流至歸義坊之西南,有西槽橋。南當中橋,乾封中造。又東流至景行坊之東南,有漕渠橋。大業初造,初曰通濟橋,南抵通遠市之北西偏門。白此橋之東,皆天下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商旅貿易,車馬填塞,若西京之崇仁坊。又東流經時邕、毓財、積德三坊之南,出郭城之西南。

△穀渠[编辑]

渠在雒水之北,自苑內分穀水東流,至城之西南隅入雒水。渠南隋有石瀉,後人上陽宮。《玉海》載《宋會要》云:政和四年宋升奏:西京端門前,考《唐洛陽圖》舊有四橋,曰殼水、曰黃道,在天津橋之北。則上陽宮、皇城之閑,渠上當有橋也。

△瀘渠[编辑]

瀘水《元和郡縣志》:濟水在河南縣西北六十里。按「西北」疑當作「東北」。自修義坊西南流人外郭城,南流經進德、履順二坊之東,又東南流,穿思恭坊,通宣仁門南流,經歸義坊入漕渠。開成五年七月,避武宗諱,改瀘水為吉水。

△洩城渠[编辑]

渠自含嘉倉城出,循城南流至宣仁門南,屈而東流,經立德坊之北,至東北隅遙其坊,屈而南流人漕渠。

△寫口渠[编辑]

渠自宣仁門南,枝分泄城渠,南流與皇城中渠合,循城南流,至立德坊之西南隅,透其坊,屈而東流入潛渠之西,有司農官皚。

 卷四 ↑返回頂部 校補記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