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三十八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百三十五至一百三十六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一百三十七至一百三十八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一百三十九至一百四十

大清一統志

 太原府二

︹名宦︺︹漢︺張敞其先平陽人後徙杜陵宣帝時為太原太守滿歲為真太原郡清鄭昌

  剛人成帝時為太原太守著治迹條敎法度為後所述彭宣陽夏人成帝時為太原太守

  馮衍杜陵人更始二年尚書僕射鮑永行大將軍事以衍為立漢將軍領狼孟長屯太原繕甲

  養士捍衞并土劉瓆平原人桓帝時為太原太守時小黄門晉陽趙津等諂事宦官貪横放恣

  為一縣巨患瓆使郡吏王允考按其罪雖經赦令竟殺之宦官因縁譖訴帝震怒徵瓆下獄死︹晉︺

  荀藐潁川人榆次令為政以德而民懷之㑹鳳集其境武帝下詔褒美曰就之如日月敬之如

  神明愛之如父母樂之如時雨王陟瑯琊人永興初為嵐州守時劉淵稱帝將攻嵐石等州劉

  琨與陟約拒寇陟曰公不員朝廷陟敢負哉協力守禦卒賴保全後陟既遷其地乃陷︹南北

  朝︺︹魏︺元徽景穆帝曽孫明帝時爲并州刺史先是州界夏霜安業者少徽輒開倉賑之文

  武共諌止徽曰昔汲長孺郡守耳尚輒開倉救人災弊况我受委大藩豈可拘法而不救人困也先

  給後奏明帝嘉之加安北將軍汾州山胡舊多刦掠自徽爲郡羣胡相戒勿得侵擾鄰州之人多來

  詣徽投訴願得公判除泰州刺史還都吏人泣涕攀車不能自已徽車馬羸弊皆京來舊物見者莫

  不歎其清儉︹北齊︺段韶武威人家五原郡大寕二年除并州刺史爲政舉大綱不存小

  察甚得民和︹周︺宇文神舉文帝族子建德中從平并州即授刺史州本齊氏别都控

  帶要重又甫平定多有姦猾神舉勵精爲治示以威恩旬月之間遠近悅服︹隋︺皇甫誕

  烏氏人開皇末漢王諒爲并州總管盛選寮佐上以誕公方著稱拜并州總管司馬總府政事一以

  諮之諒甚敬焉煬帝即位諒發兵作亂誕諫止以死請諒怒囚之及楊素將至諒屯清源以拒之諒

  主簿豆盧毓出誕於獄協謀拒諒諒襲擊破之並抗節遇害陶模京兆人仁夀初爲嵐州司

  馬漢王諒作亂刺史喬鍾葵將赴逆模拒之臨之以兵辭氣不撓遂繫獄及諒平拜開府︹唐︺竇

  靜平陸人武德初并州大總管府長史時突厥數萬為邊患糧道不屬靜表請屯田太原以省餽

  運歳收粟數萬斛詔檢校并州大總管又請斷石嶺以為障塞制突厥之入李靖三原人武

  德八年突厥寇太原靖為行軍總管以江淮兵萬人屯太谷時諸將多敗獨靖以完軍歸李勣

  離狐人貞觀初行并州大都督府長史治并十六年以威肅聞帝曰煬帝不擇人守邊勞中國築長

  城以備虜今朕用勣守并突厥不敢南賢長城遠矣張文瓘武城人徙家魏州之昌樂貞觀

  初并州叅軍時李勣為長史常以管蕭比之勣入朝文瓘與僚屬二人皆餞勣贈二人以佩刀玉帶

  而不及文瓘文瓘疑之勣曰贈刀欲其果斷贈帶俾其守約束子才無施不可焉用贈李義

  炎樂昌人為太原尉時李勣為并州都督僚吏憚其威義炎獨敢廷辨曲直勣甚禮之韓思

  彥南陽人高宗時使并州方賊殺人主名不立醉胡懷刀而汙訊掠已服思彥疑之晨集童兒數

   百暮出之如是者三因問兒出亦有問者乎皆曰有之乃物色推訊遂擒真盜裴懷古

   人武后時為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吏民懷愛神龍中遷左羽林大將軍未至官還為并州人知其還

   攜扶老稚出迎崔宣道始代為長史亦野次懷古不欲厚愧宣道使人驅迎者還而來者愈衆其得

   民心如此崔神慶武城人武后時拜并州長史始至有詔改錢幣法州縣布下俄而物價踊

   昂商賈驚擾神慶得豪猾之煽惑愚民者誅之法遂行后喜下詔褒美初州隔汾為東西二城神慶

   跨水連堞合而一之省防禦兵歳數千韋安石萬年人武后時并州司馬有善政

   説洛陽人明皇時授檢校并州長史兼天兵軍大使時朔方軍大使王晙誅河曲降虜阿布思也

   九姓同羅拔野固皆疑懼説持節從輕騎二十直詣其部宿帳下召見酋豪慰安之由是九姓遂安

   李暠宗室淮安王神通元孫明皇時以黄門侍郎檢校太原以北諸軍節度使太原俗為浮屠

   法者死不葬以尸棄郊飼鳥獸號其地曰黄阬暠至申勵禁條約毋敢再犯遂革其風戴謙

  開元二年為文水令於縣東北鑿甘泉蕩沙靈長千畝等渠俱引文谷水傳溉田數千頃民用富饒

  嚴挺之華陰人開元初太原少尹時殿中監王毛仲抵太原朔方籍兵馬後數年仍牒太原

  取兵仗挺之恐毛仲有變密啟於帝及毛仲敗帝嘉其忠擢刑部侍郎張嘉貞猗氏人為

  并州長史政以嚴辦吏下畏之奏事京師明皇數慰勞突厥九姓新内屬雜處太原北嘉貞請置天

  兵軍綏䕶其衆即以為天兵軍使裴寛聞喜人開元中授太原尹明皇賦詩褒餞崔日

  用靈昌人開元十年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卒官并人懷其惠吏民數百皆縞服送喪崔衍

  安平人天寶末為清源令勸民力田懷附流亡觀察使馬燧表其能辛雲京金城人客籍京

  兆寳應元年授大原尹治謹於法下有犯雖絲毫不肯貸賞功亦如之故軍中畏而信囘紇入朝所

  在暴掠至太原惕息不敢縱數年太原大治令狐楚華原人貞元中為太原尹鄭儋判官

  儋暴卒不及占後事軍大譁將為亂夜十數騎邀取楚使草遺奏諸將圜視楚色不變秉筆輒就以

   徧示之皆感泣一軍乃安定李景畧良鄉人貞元中為太原少尹行軍司馬先是景畧為

   豐州刺史囘紇使梅錄將軍入朝景畧常折服之至是復入朝過太原節度使李説大㑹爭坐説不

   能遏景畧叱之梅錄識其聲驚拜曰非李豐州耶遂就坐將吏相顧嚴憚韋宙萬年人盧鈞節

   度太原表宙為副時回鶻破諸部入塞下剽殺吏民鈞欲得信重吏視邊宙請往徧見酋豪謫諭之

   視亭障守卒增其廩約吏不得擅以兵侵諸戎於是三部六蕃諸種皆信悦︹宋︺高瓊

   人端拱中授為并州馬步軍都部署戍兵有以廩食陳腐譁言者瓊出巡諸營士卒方食因取其飯

   自啖之謂衆曰今邊鄙無警爾等坐食甘豐宜知幸也衆言遂息真宗時復為并代都部署轉運使

   上其政績詔褒之王嗣宗汾州人咸平中知并州兼并代部署州境有卧龍王廟每窮冬

   闔境致祭值風雪寒甚老弱踣於道嗣宗亟毁之鄭文寶上其政績有詔褒美先是西邊市馬以給

   北邊戰士有瘠弱者即送闕下暑月道遠多死嗣宗建議以汾州地涼接樓煩諸監美水草請就收

  牧從張禹珪河朔人成平中知嵐州西人勒厥麻誘衆叛禹珪率衆討之俘𫉬甚衆

  雷有終郃陽人景德初為并州副都部署遼兵入寇帝幸澶淵有終赴援威聲甚振俄遼人

  修好命還屯所就判并州劉綜虞鄉人景德四年知并州以政績聞州民乞留SKchar詔嘉奬

  保裔洛陽人真宗時為并代都部署徙知天雄軍并代列狀請留詔褒之高繼勲

  真宗時為并代州鈐轄徙屯岢嵐軍遼兵五萬屯革城川繼勲誘令南發伏寒光嶺大敗之𫉬馬牛

  槖駝甚衆鄭戩吳縣人知并州遼兵與元昊交兵奏互上戩不以聞曰敵自相攻中國不足憂

  韓琦安陽人拜武康軍節度使知并州奏中貴廖浩然怙𫝑貪恣誣逐前帥李昭亮所為

  益不法帝命鞭諸本省遼人冒占天池廟地琦吕其豪帥示以曩日所永修廟檄證為宋土遼人無

  以對既又侵耕陽武砦地琦鑿塹立石以限之始潘美鎮河東患寇鈔今民悉内徙而空塞下不耕

  於是忻代寕化火山之北多廢壤琦以為此皆良田不耕適足以資敵遂請距北界十里為禁地其

  南則募弓箭手居之益田九千六百頃富弼河南人仁宗時以宣徽南院使判并州

  京江夏人仁宗時知太原府諸縣公事至即厯究之苟與縣贖合而處斷麗於法者呼法吏決罪

  不以付獄報下㨗疾一無壅滯人服其敏云張孜開封人仁宗時為并代副總管有奇績

  楊偕坊州人仁宗時知并州有中官預軍事素横偕一繩以法軍政肅然改本路經畧安撫招

  使陳堯佐閬中人仁宗時知并州每汾水暴漲州民輒憂擾堯佐為築隄植柳數萬本作

  柳谿民賴其利李若谷緱氏人仁宗時知并州民貧失婚姻者若谷出私錢助其嫁娶贅壻

  無賴委妻去為立期不還許更嫁并多降人喜盜竊籍累犯者以三人為保有犯並坐之悛者削去

  籍名由是盜賊屏跡司馬旦夏縣人知祁縣天旱乏食羣盜剽寇富豪以兵自備旦召至開

  以禍福於是爭出粟減直以糶饑者𫉬濟盜患亦弭司馬光旦弟寶元初從龎籍辟通判并

  唐介江陵人英宗時知太原府夏人數擾代邊多築堡境上介遣兵悉撤之諭以利害遂

  不敢范純仁呉縣人哲宗時知太原府其境土狹民衆惜地不葬純仁遣僚屬收無主

  燼骨别男女異穴葬者三千餘人又推之一路葬以數萬計王素莘人太尉旦季子熙寕初

  知太原府汾河大溢亟命築隄捍之人賴以安吕公弼夀州人神宗時知太原府韓絳宣撫

  秦晉將取囉兀城令河東兵趣神堂新路公弼曰虜必設伏以待我乃由永和既而新路援兵果遇

  伏詔褒之王安禮臨川人安石之弟也從河東唐介辟熙寕中鄜延路城囉兀河東發民四

  負餉宣撫使韓絳檄使佐役後帥吕公弼將從之安禮爭曰民兵不習武事今敺之深入此不爲

  寇所乘則凍餓而死耳公弼用其言民得歸他路遇敵者全軍皆覆公弼執安禮手曰四萬之衆豈

  偶然哉紹聖二年知太原府苦風痺卧帳中決事下不敢欺孫永長社人神宗時知太原府

  忻代產鹽苦惡不堪食轉運使欲以盜販闌越之罪罪兵吏永言鹽民食也不可禁兵武備也不可

  闕顧以惡鹽累防兵非計也詔弛其禁滕元發東陽人哲宗時知太原府元發治邊凛然

  威行西北號稱名帥陶節夫鄱陽人知太原府盜李勉等起遼州北平之間河東河北騷動

  至出臺郎督捕之節夫請悉罷所遣兵卒以計𫉬勉郭永元城人徽宗時知太谷縣太原帥率

  用重臣每宴饗費千金取諸縣以給斂太谷尤亟永曰用民膏血資豆觴之費可乎投劾而去府不

  敢迫縣有潭出雲雨歲旱巫乘此譁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部使者及郡文移不便民者必條利

  病反復或遂寢不行民安其政以爲自有令無永比者既去數年復過之老稚遮留如始去時

  恪錢塘人知榆次縣豪子雄於鄉萃逋庇姦不輸公賦前後莫敢詰恪以理善曉之悟而自悔折

  節爲長者劉士英靖康𥘉通判太原府金人入境帥臣張孝純欲避之士英率將官王禀力

  止孝純及城陷稟焚火死士英持短兵接戰死之︹金︺楊邦華陰人熙宗時太原交城

  令太原尹徒單恭託名鑄金佛命屬縣輸金邦獨不與徒單恭怒召至府將以手持鐵拄杖撞邦

  基面邦基不動乘德廉察官吏尹與九縣令皆免去邦基以廉爲河東第一盧孝儉

  人為太原少尹大定二年陜西用兵尚書省發本路税粟赴平涼充軍實期甚嚴迫孝儉輒易以金

  帛馳至平涼用省而不失期并人稱之用廉進官二階張大節五臺人知太原府近郭男

  子被殺妻哭不哀召審之果姦夫所殺人以為神晉叔虞祠舊以施錢輸公使庫大節還其廟以給

  烏庫里德升明安人興定二年太原府佐監軍行元帥府事元兵圍太原破濠垣

  德升植柵為拒出其家銀幣及馬賞戰士及壞城西北隅德升聯車塞之三却三登城破德升謂其

  姑及妻曰吾守此數年不幸力窮乃自縊而死其姑及妻皆自殺 烏庫里德升舊名烏古論德升

  明安舊作猛安今並改正烏庫里仲温葢州人貞祐初為鎮西軍節度使時中都被圍

  移書安撫使賈益謙約以鄉兵救中都馳驛如平陽將與益謙㑹於絳不能進仲温嘗治平陽吏民

  留之仲温曰平陽巨鎮易守私計得矣如嵐州何遂還鎮元兵大至城破不屈死之 烏庫里仲温

  舊作烏古論仲温今改正喬天翼哀宗時合河令元兵攻城急天翼竭力拒守城陷不屈遂

  ︹元︺攸哈喇巴圖渤海人太祖時授河東北路兵馬都元帥鎮太原時太原新破

  修城池繕兵甲招降屬邑市肆不改遠近相率來歸金兵來犯屢戰却之後人獻太原東門於金兵

  入攸哈喇巴圖鏖戰死 攸哈喇巴圖舊作攸哈喇拔都今改正譚澄懷來人父資榮金末

  為交城令澄年十九襲職文谷水舊分溉交城田文陽郭帥堰之訟累歲莫能直澄折以理令決水

  以利於民豪民持吏短長為姦者察得主名皆法治之時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占籍及徵賦逃竄

  官為稱貸積息數倍民無以償澄入覲因中書耶律楚材面陳其害太宗為免其逋亡民能歸者復

  三年公私便之後復大籍澄盡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賦以時集李德輝潞人至元元年太原

  路總管崇學校表孝節勸耕桑立社倉一權度凡可以阜民者無不為之嘉禾瑞麥六出其境

  元彞樂城人至正中知興州撫字有方流離者皆復業民為立碑顏瑜顏子五十七代

  孫以行誼舉為陽曲縣敎諭善啟廸士子楊克恭景州人至正中知興州革弊平訟吏民思

  ︹明︺黄福昌邑人洪武中清源縣主簿首建學校仁廉愛民尹暹安豐人洪武初

  知興縣政平訟簡賦役均平民懷其惠燕雲咸寕人正統中知陽曲陽曲民愛之九年考滿

  爭伏闕乞留詔增秩還任滕淵祥符人正統間嵐縣典史有廉能聲嘗承檄戍偏頭關與士卒

  同辛苦秩滿去惟攜琴書而已張夀華陰人成化間知太谷縣剛正有為著故布袍時遣僮採

  藜莧佐食陳鎰臨清人成化初知岢嵐州莅任三載盜賊屏蹤公廨後生嘉禾多一本五穗者

  遇旱自繫禱於神廟雨即大澍劉經順天人宏治中知太原縣政尚寛厚每笞人笞地而已人

  感其德亦無有犯者楊光澤沂州人宏治中治興縣撫字有方調洪洞老稚俱垂涕送之

  蘇民陜西人正德初知榆次縣為政務持大體民有犯者先曉以禮義而後治之尤加意學校

  召諸生勤講課士習一變黄卿益都人嘉靖初知太原府寛仁廉正治獄多所平反黄土寨大

  水漂民居以千計卿掩骸賑恤不遺餘力民舍火將延學宫再拜禱之風反火熄在任六載治聲卓

   於惟一懷寕人嘉靖末知太原府歲饑請賑不待報可徑發倉廪全活甚多擢陜西副

   使去之日民遮道泣送畢文太原營遊擊以事繫獄嘉靖中標兵作亂破其械奉以為帥不

   從死高鵬嘉靖中太原㕘將標兵亂脅使主兵不從被害于天經冠縣人萬厯中

   知陽曲縣清勤愛民每巡行阡陌勸課農桑一馬一吏而已遇訟者以片詞折之歲饑停徵調屢被

   譴不為動尋以憂歸送者擁車不得行吳三省洛陽人萬厯初知徐溝縣廉正有為城舊

   以土築圯於涂水三省用甎石甃之三年而成永為保障周璧厯城人萬厯間知交城縣闢地

   穿渠繕城堡賑恤寒唆士民咸愛敬之毛文炳鄭州人崇禎中山西兵備副使駐太原李

   自成來寇乘城固守城陷被執誘以官不從抗罵數日被殺妻妾投井死子數歳被掠去士民以忠

   臣子贖而歸之畢拱辰掖縣人崇禎中山西冀寕兵備僉事李自成陷太原被執賊適得新

   刀拱辰睨視之問何睨曰欲得此斫頭耳賊遂取斬之孫康周安邱人崇禎末知太原府

  闖賊陷城率兵巷戰被執不屈死之李一清太原府同知已遷官闖賊圍太原巡撫留一清

  守城城陷不屈死范志泰虞城人晉州長史署陽曲縣從孫康周守城城陷不食死

  希壯文水典史流寇入境督鄉兵往偵猝遇賊力戰死

 ︹本朝︺徐淳遼東人岢嵐道兵備僉事大同降將姜瓖之亂偏關兵應之被執不屈死贈光禄寺

  王昌齡遼東人順治四年知太原府遷寕夏道姜瓖叛留轉餉軍中遇賊被害贈光祿

  寺卿 以上二人祀忠烈祠邊大綬任邱人順治八年知太原府有綜理才姜瓖初平悉

  心撫綏多著治績張國賢宛平人順治五年以舉人任太原府中路同知死姜瓖難贈按

  察司副使馬維熙忻州州同署太原府西路通判姜瓖亂偏關兵應之被執不屈死贈忻州

  知州 以上二人祀忠烈祠楊三知良鄉人順治三年以進士知榆次縣姜瓖亂率百姓

  守城宿陴下六月卒全其城又捐俸立社學訓士並置廚饌田楊其籍按察司照磨署太谷

  縣有政聲姜瓖亂偕敎諭蒲州賈道醇典史王自亮守城城陷被執俱不屈繫獄死其籍贈布政司

  知事道醇贈國子監𦔳教自亮贈濟源主簿邦布政司都事署交城縣與典史鄭運

  昌守城拒姜瓖適賊有内應俱被殺邦翰贈都司經厯運昌贈山陽主簿曹之賢遼東人順

  治四年知文水縣精敏善剖决姜瓖黨陷城遇害李昌汴豐潤人順治四年知興縣剛方

  有守姜瓖陷城索印力拒不屈被殺贈按察司僉事謝應舉巡捕都司死姜瓖亂贈遊擊同

  時死難者守備李進忠董延儒贈都司千總宋貴中王命新並卹其家 自楊其籍下十二人俱祀

  忠烈甘國基正藍旗漢軍康熙二十七年知太原府明敏善折獄姦豪斂迹仁聲甚著

  劉果諸城人康熙三年以進士任太原推官修文廟立義學引汾水溉太原榆次諸縣田分水

  先後胥有次第民以不爭交城盜傅青山等據葫蘆峪授計交城令趙吉士平之富人訟産餽黄金

  五百兩假黄鼠以進峻却之後弟棨以進士知平陽府亦有治績唐廉四川人康熙三十六

  年知陽曲縣儉樸不事上官中吏議罷歸再起知縣事卒不少屈禮接士大夫不可以私引民以公

  事至語亹亹不厭骫法者按治不少貸解歸行李蕭然人謂不愧其名云孫閎達江南通州

  人康熙中以進士知太原縣食不重味慈恕不輕敲扑犯者雖至死感頌不輟後以病歸行李如始

  趙良璧奉天人康熙八年知徐溝縣邑當衝民苦供億良璧送迎餽獻胥絶莅政五年

  寛嚴並濟趙吉士休寕人康熙七年知交城縣縣居萬山中饒良馬多灌木時禁民畜馬又

  廢南堡村木廠民重困多踞險為盜吉士察其出没要地十年十月奉檄進𠞰葺靖安堡期以月望

  進屯先七日張樂讌會密誡司夜者於子刻鼓報五更起送容出郭飭守備姚順等統步騎四百疾

  行四十里分三隊直搗其窟賊奔潰獲渠魁二十二人餘或降或自殺召山民不作賊者三十七家

  賚以羊酒其素不當役者千四百餘户編籍入圖旬有六日寇悉平儲方慶宜興人康熙十

  四年以進士知清源縣山水數害城修白石堰禦之吏緣為姦利方慶設法以辦不徵民錢以費不

  給停役步禱龍神廟明年春水改道西南去城十里喜曰可保清邑數十年無患矣方慶不延幕客

  遇事悉自裁決上官重之陳履和石屏人嘉慶二十一年以舉人知太谷縣興學勤政除弊

  杜私隣邑積訟争請赴質以憂去士民遮道泣送𥸤上官請服闋仍四本任格於例不行私祠祀之

 ︹人物︺︹漢︺衞綰大陵人事文帝為中郎將醇謹無它景帝立拜河間王太傅呉楚反詔將河間

  兵擊呉楚有功拜中尉後封建陵侯為丞相上以綰為敦厚可相少主尊寵之建元中薨謚曰哀侯

  常惠太原人應募隨栘中監蘇武使匈奴拘留十餘年昭帝時乃還拜光祿大夫宣帝本始二

  年為校尉持節護烏孫兵擊匈奴還封長羅侯後代蘇武為典屬國明習外國事勤勞數有功甘露

  中為右將軍薨謚莊武侯郇越字臣仲太原人與族弟相並舉州郡孝廉茂才數病去官越散

  其先人貲千餘萬分施九族州里志節尤高劉茂字子衛晉陽人孝行著於鄉里習禮經敎

  授常數百人哀帝時察孝廉建武二年為郡門下掾赤眉來攻茂負太守孫福觸刃踰城出保盂縣

  晝逃隱夜求食積百餘日賊去乃得歸府明年詔求天下義士福上茂徵拜議郎後拜侍中卒官

  温序字次房祁人建武六年為䕶羌校尉行部至襄武為隗囂别將苟宇拘刦序曰受國重任

  分當效死義不貪生宇等復曉譬之序大怒以節撾殺數人賊衆爭欲殺之宇曰此義士死節可賜

  以劍序受劍銜鬚於口顧左右曰即為賊所迫殺無令鬚汙土遂伏劍死子夀為鄒平侯相棄官歸

  譚賢字伯升太原人守節不仕王莽世建武中徵並不到閔貢字仲叔太原人世稱

  節士雖周黨之潔清自謂弗及也黨見其含菽飲水遺以生蒜受而不食建武中應司徒侯霸之辟

  既至霸不及政事徒勞苦而已仲叔恨曰以仲叔為不足問邪不當辟也辟而不問是失人也遂辭

  出投劾而去後客沛以夀終郝絜太原人與同郡胡武袁著善皆危言高論嘗連名奏記三

  府薦海内高士而不詣梁冀冀銜之㑹著上書指冀兇縱冀笞殺著又檄捕絜武絜初逃亡知不得

  免因輿櫬奏書冀門書入仰藥而死王烈字彥方太原人少師事陳寔以義行稱鄉里有盜牛

  者主得之盜諸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彥方知也諸有爭訟曲直將質之於烈或至塗而反或望

  廬而還其以德感人若此察孝廉三府並辟皆不就黄巾董卓之亂避地遼東曹操聞烈高明遣徵

  不至終於遼東王允字子師祁人同郡郭林宗見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以司徒

  高第為侍御史黄巾賊起拜豫州刺史討擊大破初平元年為司徒董卓遷都關中朝政悉委於

  允允矯情承附扶持王室臣主内外莫不倚恃及見卓⿱𫂁么 -- 簒逆已兆乃潛結卓將吕布刺殺之卓將李

  傕郭汜等不自安合攻長安城陷吕布招允同去允曰朝廷幼少恃我而己臨難苟免吾不忍也與

  二子及宗族十餘人皆遇害王宏字長文太原人獻帝遷都關中司徒王允以同郡宋翼為

  左馮翊王宏為右扶風李傕等將害允懼二郡為患乃先徵翼宏宏遣使謂翼曰郭汜李傕以我二

  人在外故未危王公今日就徵明日俱族若舉兵共討惡人山東必應之此轉禍為福之計也翼不

  從宏不能獨立遂俱就徵傕皆殺之王柔字叔優弟澤字季道晉陽人兄弟總角共候郭林宗

  訪以才行所宜林宗曰叔優當以仕進顯季道當以經術通後果如其言柔為䕶匈奴中郎將澤為

  代郡太守︹三國︺︹魏︺郭淮字伯濟陽曲人建安中舉孝廉除平原府丞厯官鎮西長史雍

  州刺史征西將軍都督雍涼諸軍事淮方䇿精詳在關右三十餘年外拒强敵内綏民夷羌胡反叛

  皆計破之降服有至萬餘落者詔嘉其功以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進封陽曲侯正元二年薨追贈

  大將軍諡曰貞侯郝昭字伯道太原人為雜號將軍鎮守河西十餘年軍民畏服蜀相諸葛

  亮圍陳倉使昭鄉人靳詳説之昭曰我受國恩深而門户重但有必死耳相攻拒二十餘日亮引退

  上嘉昭善守賜爵列侯王昶字文舒晉陽人文帝時為洛陽典農遷兗州刺史昶雖在外任

  心存朝廷乃著治論畧依古制而合於時務者二十餘篇著兵書十餘篇言奇正之用青龍中奏之

  累官征南將軍假節都督荆豫諸軍事昶表徙治新野習水軍廣農墾殖倉庫盈積嘉平三年遣兵

  襲吳蜀有功進封京陵侯遷司空薨謚曰穆温恢字曼基祁人父恕為𣵠州太守卒恢年十

  五奉喪歸里盡散家財賑宗族州里高之後舉孝廉文帝時為侍中累遷涼州刺史持節領䕶羌校

  尉道病卒詔愍其忠勤賜恢子生爵關内侯︹晉︺王渾字元沖昶之子沉雅有器量襲父爵

  京陵侯厯官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督率所統擊破呉軍遂平秣陵以功進爵為公時呉人新

  附頗懷畏懼渾撫循綏納莫不悦服徴拜尚書左僕射加散騎常侍遷司徒惠帝立加侍中錄尚書

  事薨諡曰元玉湛字處沖渾之弟少有識度人莫能知兄弟宗族皆以為癡兄子濟嘗詣湛

  見牀頭周易請言之湛剖析元理妙有竒趣濟歎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濟之罪也後武帝問

  湛於濟濟稱其美帝曰誰比濟曰山濤以下魏舒以上厯官太子中庶子出為汝南内史郭奕

  字大業陽曲人山濤稱其高簡有雅量初為野王令累遷雍州刺史太康中為尚書奕有重名當世

  朝臣皆出其下時帝委任楊駿奕表駿小器不可任以社稷後駿果敗郭琦字公偉晉陽人

  博學善五行作天文志五行傳注穀梁京氏易百卷鄉人王游等皆就學武帝以為佐著作郎及趙

  王倫之亂遂終身處於家王濟字武子渾之子少有逸才善易及莊老與和嶠裴楷齊名尚常

  山公主拜中書郎累遷侍中每侍見武帝未嘗不諮論人物及萬機得失濟善清言修飾辭令諷議

  將順朝臣莫能尚焉㑹齊王攸當之藩濟力諌忤㫖左遷國子祭酒後以白衣領太僕先渾卒

  羨字長卿祁人序之後也兄弟六人並知名號六龍羨少以頴悟稱惠帝時為豫州刺史入為散

  騎常侍轉吏部尚書建議復張華官爵後以從討成都王穎有功封大陵縣公官至司徒卒諡曰元

  温嶠字太真羡弟少以孝弟稱為北平大將軍劉琨𠫭軍琨遷司空以為右司馬時石勒劉聰

  跨帶疆場嶠為主謀琨憑恃焉元帝初鎮江左琨使嶠奉表勸進辭㫖慷慨舉朝屬目明帝即位以

  平王敦功封建寕縣公咸和初為江州刺史持節都督平南將軍鎮武昌有惠政蘇峻反要陶侃同

  赴國難誅峻於石頭封始安郡公至鎮未旬卒時年四十二江州士庶聞之相顧而泣追贈侍中大

  將軍諡忠武子放之嗣爵官至給事黄門侍郎牧交州甚有威惠王承字安期湛之子永寕

   中為司空從事中郎與迎大駕賜爵藍田侯復遷東海太守政尚清淨不為細察渡江為元帝鎮東

   府從事中郎甚見優禮承少有重譽而推誠接物盡宏恕之理為中興第一名臣子述字懷祖少孤

   事母以孝聞司徒王導辟為中兵屬嘗見導每發言一座贊美述正色曰人非堯舜何得每事盡善

   導改容謝之累官散騎常侍尚書令王𪷟字仲祖晉陽人哀靖皇后父也事諸母甚謹俸祿資

   產常推厚居薄喜愠不形於色以清約見稱初辟司徒掾終左長史︹南北朝︺︹魏︺張偉

   字仲業中都人學通諸經鄉里受業者數百常依附經典敎以孝弟門人感其仁化事之如父清雅

   篤慎非法不言世祖時拜中書博士仕至平東將軍營州刺史爵建安公卒諡曰康在州郡以仁德

   為先不任刑罰清身率下宰守不敢為非郭祚字季祐晉陽人涉厯經史工文章孝文初舉秀

   才對䇿上第累官黄門侍郎以贊帝遷洛賜爵東光子尋拜尚書進爵為伯宣武時除使持節散騎

   常侍都督雍州刺史鎮西將軍為領軍于忠所害祚清勤在公達於政事凡所經履咸稱職每有決

   斷多為故事器重望深非罪見殺遠近惋惜正光中贈車騎將軍儀同三司諡文貞王思政

   祁人魏孝武時以與定策功封祁縣侯齊神武潛有異圖思政首䇿西遷帝從之進爵太原郡公累

   加特進兼尚書左僕射行臺都督荆州刺史大統十四年以大將軍守潁川敗東魏太尉高岳步騎

   十萬斃行臺慕容紹宗儀同劉豐生等俄而齊文襄來破城被執不屈文襄厚遇之思政不營貲產

   嘗賜園地家人種桑果雜樹怒曰匈奴未滅去病辭家况大賊未平欲事產業豈所謂憂公忘私耶

   命拔而棄之︹北齊︺唐邕字道和晉陽人其先自晉昌徙焉天保中文宣出塞邕必從專

   掌兵機或於御前簡閲將吏雖三五千人不執文簿暗唱官位姓名未嘗謬誤文宣嘗曰唐邕手作

   文書口且處分耳又聽受實是異人嘗登佛寺望并州城曰此何等城或曰金城帝曰我謂唐邕是

   金城此非也累官中書監尚書令封晉昌王︹周︺王軌祁人漢司徒允之後從武帝平并鄴

   以功進位上大將軍爵郯國公陳將吳明徹入吕梁軌俘𫉬明徹及將士三萬餘人進位柱國仍拜

  徐州總管威振敵境陳人甚憚之軌以皇太子多涼德不克負荷極議於武帝前武帝深然之而不

  能用及宣帝即位自知必及於禍謂所親曰此州控帶淮南鄰接强寇欲為身計易同反掌但忠義

  之節不可虧違况荷先帝厚恩每思以死自效豈以𫉬罪嗣主便欲背德止可於此待死義不為他

  計冀千載之後知吾此心大象元年帝使内史杜䖍信就徐州殺之軌立朝忠恕兼有大功忽以無

  罪被戮天下知與不知皆傷惜焉冀儁字僧儶陽邑人善隸書太祖引為記室世宗二年以

  車騎大將軍為大使巡厯州郡察風俗理冤滯還拜小御正尋出為湖州刺史性靜退每以清約自

  處所厯皆有聲稱進爵昌邑縣侯王雄太原人有謀略魏永安末從賀拔岳入關累官大將

  軍行同州事入周進柱國封庸國公出為涇州總管與齊將斛律光戰死諡曰忠子謙襲父爵授益

  州總管隋文輔政謙以世受國恩將圖匡復舉兵為梁睿等所敗被害王慶祁人少開悟有

  才畧武成元年以戰功賜爵始安縣男屢使吐谷渾突厥皆見感悦後更至突厥屬其國有喪諷慶

  (⿸𠩺力)面表哀慶抗詞不從突厥見其守正不敢逼武帝聞而嘉之錄慶前後使功遷開府儀同三司兵

  部中大夫進爵公隋開皇中卒諡曰莊︹隋︺郭儶字宏乂文水人家門雍睦七葉同居犬豕

  同乳鳥鵲同巢時人以為義感事聞文帝使宇文㢸詣其家勞問侍書御史柳彧巡省河北表其門

  ︹唐︺許世緒并州人從起晉陽有功累官蔡州刺史封真定郡公唐儉字茂系晉

  陽人邕之孫事親以孝聞儉少與太宗遊見隋政亂因説以建大計武德初使至永安王孝基軍中

  㑹軍敗為劉武周所拘於賊中得獨孤懷恩反謀密遣劉世讓歸發之帝命捕反者懷恩自殺俄而

  武周敗得還帝嘉儉不忘朝廷詔復舊官還為天䇿府長史莒國公顯慶初卒贈開府儀同三司并

  州都督諡曰襄温大雅字彥宏祁人性至孝與弟彥博大有皆知名薛道衡歎曰三人皆卿

  相才高祖兵興引為記室㕘軍主文檄帝受禪與竇威陳叔達論定儀典隱太子圖亂秦王表大雅

  鎮洛陽待變數陳密畫多所嘉納終禮部侍郎封黎國公卒諡曰孝四世孫佶字輔國安祿山亂往

  見平原太守顏真卿助爲守計後居鄴薛嵩薦之朝授太常丞謝去屏處郊野世推高節温彥

  博大雅弟字大臨隋開皇末對䇿高第入唐爲中書舍人遷侍郎高麗貢方物高祖欲讓而不臣

  彥博執不可乃止突厥入寇彥博以并州道行軍長史戰敗被執突厥數問國虚實不肯對囚陰山

  太宗立突厥歸款得還累遷中書令封虞國公彥博性周慎既掌機務謝賓客不通進見必陳政事

  利害家貧無正寢卒殯别室帝命有司特爲搆寢諡曰恭子振厯太子舍人居喪以毁卒彥博弟大

  有字彥將高祖舉兵引爲太原令從秦王徇西河下之累遷中書侍郎封清河郡公卒諡曰敬

  士逸文水人字逖有戰功爲齊王府户曹叅軍從王守太原爲劉武周所執嘗間遣人陳破賊

  計賊平擢授益州行臺左丞數言當世得失高祖嘉納之終韶州刺史張道源祁人名河

  以字顯年十四居父喪士人賢其孝縣令署所居曰復禮郷至孝里嘗與容夜宿客暴死道源卧屍

  側至曙徒步䕶送還其家高祖興署大將府戸曹叅軍厯大理卿時何稠得罪籍其家屬賜羣臣道

  源曰利人之亡取其子女自奉仁者不為也更資以衣食遣之終棉州刺史贈工部尚書諡曰節

  王方翼字仲翔祁人早孤哀毁如成人時號孝童後居母喪哀瘠尤甚其友趙持滿誅親戚

  莫敢視方翼具禮收葬之累官檢校安西都䕶徙庭州刺史夏州都督屢平寇亂封太原郡公事具

  陜西名宦武后時以王后屬流崖州道卒子璵珣瑨俱以文學稱時號三王狄仁傑

  英太原人舉明經調汴州叅軍黜陟使閻立本異其才薦為法曹叅軍稍遷大理丞歲中斷久獄萬

  七千人時稱平恕厯江南安撫使毁淫祠千七百房為豫州刺史活詿誤論死者二千餘人所至民

  愛仰之往往為立碑置生祠召拜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聖厯三年卒贈文昌右相諡文專

  中宗立贈司空睿宗又追封梁國公子光嗣仁傑薦為地官員外郎以稱職聞厯淄許貝三州刺史

  母喪奪為太府少卿固讓睿宗嘉其誠許之 按仁傑薦張東之為相卒成反正之功故其説武氏

  迎復廬陵王一事史傳莫不艷稱恭譯通鑑輯覽   御批則知姑姪母子之喻已先發之於李

   昭德而東之被薦時年已八十餘幸而後死以成其功而終仁傑之丗唐祚實未嘗復也故於嗣聖

   十七年仁傑之卒特書曰周一字之斧龯真足使託言調䕶委蛇亂朝者無可藉口兹故舉其厯仕

   之績而於説武后語從畧武宏度文水人武后父士彠兄子補相州司兵㕘軍永徽中父卒

   自徐州被髪徒跣趨喪所負土築塋晨夕號日一溢米素芝產廬前狸擾其旁高宗下詔褒美旌其

   武平一名甄以字行潁川郡王載德子也通春秋工文辭武后時畏禍隱嵩山屢詔不

   應景龍中為考功員外郎太平安樂公主各立黨相毁帝患之平一上書極論帝美其忠切平一見

   寵中宗嘗因詩頌規戒明皇立被謫而名不衰武攸緒武后兄惟良子也恬淡寡慾好易莊

   周書少變姓名賣卜長安市得錢輒委去累官鴻臚少卿武后時固辭官廬巖下如素遁者后遣其

   兄攸宣敦諭卒不起盤桓龍門少室間市田潁陽使家奴雜作自混於民中宗即位以安車召拜太

   子賓客苦祈還山後諸武之禍惟攸緒不及王維字摩詰祁人九歳知屬辭與弟縉齊名開

  元初擢進士厯監察御史母喪哀毁幾不欲生累遷尚書右丞維工草隸善畫名盛開元天寶間與

  裴迪賦詩相酬為樂寶應中代宗語縉曰朕於諸王座間聞維樂章今傳幾何縉裒集數十百篇上

  李憕文水人少秀敏舉明經高第累官給事中失李林甫意出為河南少尹天寳初為京

  兆尹楊國忠惡之改光祿卿東京留守安祿山反與盧奕達奚珣繕城壘勵士卒將遏賊西鋒帝聞

  擢禮部尚書祿山渡河憕堅守城陷死之贈司徒諡忠懿河洛平再贈太尉子源以父死賊手常悲

  憤不仕自營墓為終制時時偃卧埏中長慶初年八十李德裕表其至孝詔以源為諫議大夫

  緯字文卿太原人舉明經厯長安尉大厯中與李泌俱為路嗣恭判官嗣恭欲殺李泌緯解免泌

  執政進緯給事中浙江觀察使缺泌以緯清而忠能惠養民請遣緯帝可之果稱職貞元十年加御

  史大夫兼諸道鹽鐵轉運使裴延齡以諸道負錢四百萬緡獻為羨錢緯奏此諸州經費忤延齡意

  改檢校工部尚書王仲舒字宏中祁人貞元中賢良方正高第拜左拾遺德宗欲相裴延

  齡與陽城交章言不可改右補闕遷禮部考功員外郎奏議詳雅省中伏其能元和初為吏部員外

  知制誥楊憑得罪無敢過其家仲舒屢存之將直憑冤貶陜州刺史改婺州徙蘇州俱有惠政終江

  西觀察使贈左散騎常侍諡曰成武元衡字伯蒼平一孫舉進士德宗欽其才畧遷御史

  中丞嘗對延英帝目送之曰是真宰相器順宗時王叔文誘為黨拒不納憲宗立進戸部右侍郎元

  和二年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帝素知元衡堅正有守信任異他相淮蔡用兵帝悉以機

  政委之王承宗李師道等恐使賊刺之元衡入朝被害帝聞震悼為再不食贈司徒諡忠愍

  儒衡字廷碩元衡從兄弟以莊詞正色為宰相鄭餘慶所重累官戸部郎中知諫議大夫事兼

  知制誥論議勁正有風節且將大用令狐楚忌而沮之遷中書舍人以疾惡太分明終不至大任卒

  官兵部侍郎李光進其先河曲諸部姓阿跌氏貞觀中内屬以其地為雞田州世襲刺史

  隸朔方軍光進與弟光顏居家太原以沉果稱從馬燧救臨洺戰洹水有功元和四年加檢校工部

  尚書振武節度使賜姓以光寵之光進有至性母喪三年不歸寢弟光顏先娶委以家事及光進娶

  母已亡弟婦藉貲貯納管鑰於姒光進命反之曰弟婦逮事姑且嘗命主家不可改因持光顏泣乃

  李光顏字光遠初從河東馬燧為裨將討李懷光楊惠琳有戰功又從高崇文平劍南

  益知名元和元年討蔡擢忠武節度使詔以其軍當一面光顏先破賊裴度宣慰諸軍還言光顏勇

  而善必立功韓宏挾賊自重惡光顏忠力乃飾名姝相遺光顏謝曰戰士皆棄妻子冒白刃奈何以

  女色為樂天子於光顏恩厚誓不與賊同生將卒數萬皆感泣氣益勵蔡平加檢校司空厯義成邠

  寕鳳翔諸節度使敬宗初拜司徒河東節度使卒贈太尉諡曰忠光顏性忠義善撫士其下樂為用

  故數立勲云温造字簡輿佶子性嗜書隱王屋山夀州刺史張建封以書幣招禮造往從之

  李希烈反建封奉詔命造往幽州説劉濟濟流涕願效死節復隱東都烏重引奏置幕府長慶初以

  京兆司錄為幽鎮宣諭使以禍福開諭劉總入朝還遷殿中侍御史夏州節度使李佑違詔進馬造

   劾之佑瞻落累遷御史中丞彈擊無所囘畏終禮部尚書子璋以父廕官大理丞陰平吏盗官物而

   焚其帑璋刺得其情擢侍御史累遷京兆尹同昌公主薨懿宗誅醫無狀者繫親屬三百餘人璋與

   劉瞻極諫貶振州司馬仰藥而死狄兼謩字汝諧仁傑族孫及進士第辟襄陽使府剛正

   有祖風授左拾遺數上書言事累遷御史中丞江西觀察使呉士矩擅用上供錢數十萬兼謩劾奏

   之士矩貶蔡州别駕兼謩官至東京留守李景讓字後已憕之孫性方毅有守寶厯初遷右

   拾遺淮南節度使王播以錢十萬市朝廷歡求領鹽鐵景讓詣延英極論不可遂知名大中中為御

   史大夫威肅當朝拜西川節度使丐致仕或諫公廉潔無素儲不為諸子謀耶景讓笑曰兒曹詎餓

   死乎書聞輒還東都以太子少保分司卒諡曰孝弟景温累官尚書右丞盧儶當國其弟隱由博士

   遷水部員外郎材下資淺景温不許赴省衆韙其正温廷筠字飛卿彥博裔孫少敏悟工辭

   章與李商隱皆有名號温李數舉進士不第徐商鎮襄陽署為巡官不得志後遷隨縣尉卒

  廷皓廷筠弟咸通中署徐州觀察使崔彥曾幕府龎勛反以刀脅廷皓使為表求節度使廷皓

  紿曰表聞天子當為公信宿思之歸與妻子訣明日復見勛索表廷皓倨答曰我豈以筆硯事汝耶

  其速殺我勛囚之彥曽死亦遇害贈兵部郎中王凝字成庶晉陽人曽祖翊厯山南東道節度

  使代宗目為純臣世稱謹廉卒諡忠惠凝舉明經進士皆中厯臺省寖知名擢禮部侍郎不阿權近

  出為商州刺史乾符四年遷宣歙池觀察使時王仙芝之黨屠建德勢益張凝遣將綴賊城守嚴賊

  不能犯㑹大星直寢庭墜術家言宜上疾不視事以厭勝凝以一方無賴誓與賊相存亡不敢脫禍

  既而賊去未幾卒贈吏部尚書諡曰貞王重榮祁人用父任為列校與兄重盈皆以毅武

  冠軍累官河中節度使與楊復光李克用討平黄巢以功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瑯琊郡

  ︹五代︺︹唐︺李嗣昭太谷人本姓韓李克用使弟克柔養為子常從用兵梁軍圍太

  原克用謀走雲州李存信勸奔契丹嗣昭力爭以為不可晝夜出奇兵擊梁軍梁軍觧去是時鎮定

  間已絶晉附梁孤城被圍者再嗣昭力戰之功為多天祐初為昭義軍節度使拒戰有功十九年從

  莊宗擊契丹於望都契丹圍數十重嗣昭以三百騎決圍取莊宗以起尋討張文禮於鎮州為賊射

  中腦張憲字允中晉陽人少好學累官東都副留守精於吏事甚有能政郭崇韜代蜀薦

  憲可任宰相宦官伶人不欲憲在朝乃以為太原尹北京留守趙在禮作亂遣人以書招憲憲斬其

  使明宗入洛永王存霸奔太原憲左右敎憲拘存霸奉表明宗勸進憲涕泣拒之卒與存霸俱死

  ︹周︺鄭仁誨字日新晉陽人事母以孝聞漢高祖為河東節度使周太祖居帳下時過仁誨

  有疑從質問仁誨所對不阿太祖破李守貞於河中軍機多所㕘決官至樞密使謙謹不伐為士大

  夫所稱卒封韓國公諡忠正韓通太原人以勇力聞周祖知通謹厚委以心腹築城濬渠禦

  遼屢著功績累官檢校太尉同平章事宋太祖至陳橋為諸軍推戴通在殿閣聞變遽歸軍校王彥

  昇逐之為所害妻子皆死詔贈通中書令李筠太原人善騎射晉開運末遼衆數萬據常山筠

  以控鶴指揮使敗走之入周累官招義軍節度使加同平章事復以擊退遼師功加兼侍中宋太祖

  受周禪遣使諭筠筠延使者置酒遽索周祖畫像懸壁涕泣不已殺澤州刺史張福據其城引兵南

  向太祖破筠衆於澤南列柵圍之拔其城筠赴火死︹宋︺王溥字齊物祁人漢乾祐中舉進士

  甲科爲秘書郎周廣順中累拜中書侍郎平章事建隆初累遷太子太師太平興國中封祁國公卒

  贈侍郎諡文獻⿰氵専 -- 溥性寛厚好汲引後進其所進薦至顯位者甚衆嘗集蘇冕㑹要及崔鉉績㑹要補

  其缺漏爲百卷曰唐㑹要又著五代㑹要三十卷又有集二十卷子貽孫字象賢博聞强識端拱中

  右僕射李昉求郡省百官集議舊儀貽孫具以對時論許其諳練云藥元福晉陽人晉開運

  初遼人圍魏郡元福以左千牛衞將軍與慕容鄴各領三百騎左右馳突無不披靡明年遼兵復入

  元福與符彥卿等禦之於陽城大戰追奔二十餘里遷威州刺史厯仕漢周皆有戰功累官檢校太

  尉建隆初加太師卒贈侍中元福雖老筯骨不衰時稱驍將慕容延釗太原人仕周以

  戰功為北面行營馬步軍都虞侯太祖即位命延釗按治邊境以鎮靜聞加殿前都㸃檢同中書門

  下三品建隆四年為湖南行軍都部署擒賊將汪端平荆湘加檢校太尉子德豐字日新厯知蔚慶

  邢廷靈等州輕財好施厚享將士進潁州團練使及卒家無餘財王全斌太原人建隆初

  拜安國軍節度詔葺西山保寨不踰時而就乾德二年伐蜀全斌為西川行營前軍都部署蜀平𬒳

  訴𫉬罪責授崇義軍節度觀察留後開寶末為武安軍節度卒贈中書令全斌輕財重士不求聲譽

  寛厚容衆軍旅樂為之用黜居山郡十餘年怡然自得識者稱之郭從義其先沙陀部人

  後家太原漢祖表為馬步軍都虞侯屢率師破遼於代北開寶二年以太子太師致仕從義性厚重

  有謀畧多技藝尤善飛白書張永德字抱一陽曲人曽祖丕尚氣節永德事繼母以孝聞

  周祖時官至殿前都指揮使泗州防禦使劉崇引遼人來侵世宗親戰高平太祖與永德各領牙兵

  二千分進大㨗降崇軍七千從克夀州授檢校太尉太祖即位加兼侍中咸平三年卒贈中書令

  李萬超太原人幼孤負販以養母晋祖起并州萬超應募以功厯肅鋭指揮使遼入中原

  萬超屯潞州殺遼使推王守恩為帥漢祖令史宏肇統兵至潞語之曰得復此州公之力也吾欲殺

  守恩以公為帥可乎萬超曰殺遼使推守恩為社稷計爾若賊人自利非宿心也宏肇大奇之建隆

  初累官左驍衞大將軍安守忠字信臣晉陽人建隆初為左衞將軍淳化三年知宋州兼

  制置營田使卒守忠謹慤淡泊為治簡靜有威德從征太原多與謀畧所至藩郡樂施與喜與士大

  夫逰時論多與之吳廷祚字慶之太原人仕周為檢校太尉建隆初加同中書門下三品

  三年特任為雄武軍節度廷祚謹厚寡言性至孝居母喪絶水漿累日好學聚書萬卷治家嚴肅子

  元扆字君華尚太宗女累官檢校太傅性謹讓厯藩郡俱有善政待賓佐以禮所得祿賜悉給親族

  孤邊光範字子儀陽曲人為人謙退和雍有吏材起家榆次令開寶中拜御史中丞

  性至孝母病疽嘗親吮之劉孝忠太原人母病割股食母母病心痛劇然火掌中代母痛母

   尋愈後母死傭為富家奴得錢以葬富家知其孝行養為己子養父兩目失明為䑛之復能視太祖

   召見慰諭李進卿晉陽人晉天福中杜重威敗安重榮於宋城進卿力戰有功乾德二年

   蜀為歸州路行營步軍都指揮使拔巫山寨下夔萬二州蜀平錄功拜侍衞親軍步軍都虞侯卒贈

   侍中子延渥禦遼有勞終左武衞大將軍楊美文水人武力絶人周廣順初從征淮南以功擢

   鐡騎都指揮使領白州刺史建隆三年升青州北海縣為軍以美為軍使乾德初召還民數百為詣

   闕乞留厯官保靖軍節度使美任氣好施凡得賜予俸祿盡周給故舊親戚及卒家無餘財

   贇太原人建隆初為諸衞將軍先是朝廷歲仰關中穀麥以給用贇掌其事三十年國用無闕開

   寶中厯知建安軍揚徐二州刺史皆有善政太平興國七年知靈州得邊士心在任十餘年卒於官

   郭守文太原人父暉從周祖征河中戰死守文年十四居喪哀毁建隆𥘉為西頭供奉官太

   平興國初秦州内附蕃部騷動命守文撫諭西夏悦服後夏人擾攘守文帥師破之諸部畏懼相率

  來降銀麟夏三州歸附者百二十五族西邊遂安厯宫北面行營都部署卒贈侍中諡忠武守文沉

  重有謀畧頗知書每退朝習書百行出言温雅未嘗忤人意得俸祿賜賚悉犒士卒死之日家無餘

  財士卒莫不流涕袁繼忠其先振武人後徙并州開寶中伐廣南為先鋒以功遷供奉官

  太宗征大原預破鷹揚軍先登陷陣遼師入代率兵擊走與崔彥進破之於長城口殺𫉬數萬衆雍

  熙二年從田重進攻遼取飛狐下靈邱平蔚州師還重進欲斬降卒後期至者繼忠救免之淳化初

  遷引進使繼忠長厚忠謹士大夫多與遊前後賜賚鉅萬悉以犒士卒家無餘財石曦

  人晉祖弟韓王敬暉之子建隆初官左驍衞大將軍西人犯邊曦率所領擊破之斬渠帥十三人太

  平興國四年知霸州兼部署陳廷山謀以平戍軍叛入北邊曦與侯延濟定計擒廷山以獻錄功加

  領本州團練使終右龍武軍大將軍楊業太原人弱冠事劉崇屢立戰功號為無敵太宗征太

  原得之大喜以為右領軍衛大將軍雍熙三年征以潘美為雲應路行營都部署命業副之連拔

  雲應寰朔四州時遼太后蕭氏領衆十餘萬復陷寰州業言遼兵益盛不可與戰䕶軍王侁迫之業

  因指陳家谷口曰諸君於此張步兵强弩為左右翼業轉戰至此即夾擊救之不然無遺𩔖矣美即

  與侁陳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望之以為遼兵敗走欲爭其功即引兵離谷口俄聞業敗即麾兵走

  業力戰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見無人即撫膺大慟仍力戰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猶手刃數十百

  人馬重傷不能進遂為遼所擒不食三日卒帝聞之痛惜甚贈太尉大同軍節度潘美降官王侁除

  名業忠烈武勇有智謀練習攻戰御下有恩士卒樂為用朔州之敗麾下尚百餘人皆感泣不肯去

  無一生還者楊延昭業子本名延朗幼沉黙寡言多戲為軍陳業曰兒𩔖我每征行必以

  從太平興國中補供奉官厯官保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延昭有智善戰出入騎從如小校號

  令嚴明遇敵必身先行陳克㨗推功於下在邊防二十餘年遼人憚之目為楊六郎及卒帝遣中使

  䕶櫬以歸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子文廣字仲容討賊張海有功授殿直范仲淹宣撫陜西奇之置

  麾下遼人爭代州地界文廣獻陣圖並取幽燕䇿未報而卒王貴太原人太平興國二年為

  淄州刺史從潘美北征攻沁州頗立戰功及從楊業為遼兵所圍親射殺數十人矢盡張空弮又擊

  殺數人遂遇害年七十三石普其先幽州人徙居太原累官大將軍倜儻有膽畧兩平蜀盜大

  小數十戰摧賊鋒衆推其勇頗通兵書陰陽六甲星厯推步之術武英字漢傑太原人父密

  與遼戰殁於望都英以戰功厯涇原行營都監元昊入寇英與任福合諸將戰張家堡斬首數十百

  敵棄羊馬偽遁諸將皆趨利爭進英以為前必有伏衆不聽已而㐲發福等既敗英力戰自辰至申

  矢盡遇害贈邢州觀察使尹憲晉陽人太宗時以供奉官䕶府州屯兵與鄜州三族㑹攻嵐州

  破敵千餘衆擒偽知州馬延忠拔緣河諸寨入朔州界破安武軍𫉬人馬器甲甚衆改䕶夏州兵就

  知夏州俱有戰功後知定州卒劉美字世濟并州人真宗劉后之兄由三班奉職累遷洛苑使

  領勤州刺史在官咸克舉其職子從廣性謹飭喜交士大夫時頗稱之從子永年仁宗嘗問禦戎䇿

  對合㫖書忠孝字以賜卒諡莊恪呼延贊太原人以材勇授驍雄軍使從王全斌討西川

  當前鋒中數創以功補指揮使太平興國初從征太原先登及堞而墜者數四面賜金帛奬之淳化

  中官至康州團練使真宗嘗補軍校皆敘已功或至歡譁贊獨進曰臣月奉百千用不及半自念無

  以報國不敢更就遷擢衆嘉其知分閻守恭榆次人聞郭進為太宗寵遇慨然曰吾自度豈

  不及進耶遂應募擢殿前押班明道中為永興軍兵馬鈐轄徙并代路守恭性沉勇御軍嚴雖家居

  如對賓客常訪求士大夫取郭進事師法之所得俸賜悉散予人王貽永祁人溥之孫性

  清慎寡言咸平中尚鄭國公主厯徐州團練使知鄆州皆築隄禦水患累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貽

  永能遠權勢在樞密十五年無過失人稱其廉靜高若訥字敏之榆次人徙家衞州進士

  及第累官㕘知政事强學善記精於天文兼通醫書雖國醫皆屈服皇祐中詔累黍定尺以制鐘律

  若訥以漢貨泉度一寸依隋書定尺十五種上之並損益祠祭服器悉施用有集二十卷王信

  字公亮太原人少勇悍大中祥符中盜起晉絳潞澤數州信應募籍軍與其徒生擒賊七十人部使

  者表薦累官西京作坊使知保安軍兼鄜延路兵馬都監始至之夕敵衆號數萬薄城信領勁兵二

  千擊走之官至步軍副都指揮使卒楊畋字樂道太原人重勛曽孫知岳州累遷荆湖南路兵

  馬鈐轄嘉祐三年冬河北地震明年日食正旦上疏宜早立皇嗣以答天意仕至龍圖閣直學士畋

  出將家折節喜學問在山下討蠻與士卒同甘苦遂破諸峒性清介自奉甚約及卒家無餘貲

  政文水人為德州兵馬監押與討貝州先登守者莫能亢大軍乘之以入南征儂智高亦有功累

  拜武叅軍節度使時年七十三能上馬踴躍觀者壯之趙密太原府清源人政和中用材武

  試河北隊將金兵陷揚州士民數萬從乘輿渡江密露立水濱麾舟濟之從張俊征戰屢立功遷龍

  神衞四廂都指揮使隆興二年進少保 按清源本傳作清河但宋志太原無清河河字誤今改正

  ︹金︺李汾字長源平晉人為人尚氣跌宕不羈善讀史工詩雄健有法舉進士不中用薦為史

   館書寫尋上書言時事不合去客唐鄧間死時年未四十劉昂字子昂興州人大定進士高曽

   以下七世登科昂天資警悟律賦自成一家詩得晩唐體官上京留守判官卒郭文振

   之太原人承安二年進士累官遼州刺史興定二年太原不守以文振權元帥左都監行河東北路

   元帥府事文振招降太原東山二百餘村遷老幼於山寨得壯士七千分駐營柵防䕶秋穫尋與張

   開合兵復取太原封晉陽公文振有材畧屢上疏言軍國事朝廷不能用趙益太原人元兵入

   境合土豪保聚山陜屢戰有功晉陽公郭文振署為壽陽令駐兵榆次重原寨率衆收復太原𫉬老

   幼二萬餘口以出升太原治中擢同知府事兼招撫使元光元年八月元兵大至攻城不可支乃焚

   府庫殺妻子沉符印於井遂自殺王渥字仲澤太原人性明俊博學善談論長於詞賦登興

   定二年進士第為時帥所致故多在兵間後辟安陵令有治績入為尚書省令史使宋應對敏給宋

   人重劉海興州人舉進士第一仕至河南尹死國難︹元︺郝和南巴圖

  人通譯語善騎射太祖遣使宋往返數四以辨稱從南伐善戰所在有功太宗於行在所命解衣數

  其瘡痕二十一嘉其勞進拜宣德西京太原平陽延安五路萬户卒贈太保冀國公諡忠定 郝和

  南巴圖舊作郝和南拔都今改正張德輝字耀卿交城人少力學史天澤開府真定辟為

  經厯官資其籌畫世祖在藩邸深器重之呼其字而不名及即位以為河東河北路宣撫使考績為

  十路最入見疏急務四事遷東平路宣慰使有惠至元三年叅議中書省事以老乞歸德輝天資

  剛直博學有經濟毅然不可犯望之知為端人劉宣字伯宣其先潞人後徙太原沉毅清介居

  家孝友宣撫張德輝至河東見而器之薦為中書至元十二年入為戸部郎中從丞相巴顏平江

  南詣闕上㨗書世祖親問南征事稱㫖賜器服寵嘉之累遷吏部尚書時將伐交阯及征日本宣上

  書切諫帝嘉納其言延祐四年追封彭城郡公諡忠憲 巴顏舊作伯顏今改正王守誠

  字君實陽曲人氣宇和粹性好學從鄧文原虞集游文詞日進泰定初試禮部第一由秘書郎厯官

  至禮部尚書與修遼金宋三史至正五年使四川舉劾精嚴為諸道最進河南行省左丞卒諡文昭

  ︹明︺周瑄字廷玉陽曲人正統中以鄉舉除刑部主事尋遷郎中超拜侍郎奉命賑順天河間

  饑民先後賑二十六萬五千給牛種各萬餘奏行利民八事還部救正冤濫甚多瑄官刑部久屬吏

  不敢欺意主寛恕不為深文時稱長者成化中遷南京刑部尚書令諸司事非㑹勘者母出五日獄

  無滯囚暑疫悉縱輕繫者曰召汝則來及期無違令者卒贈太子少保諡莊懿王鑑字彥昭太

  原人景泰中進士授監察御史石亨亂政率同列廷論之下獄搒掠幾死謫膚施知縣有善政亨敗

  升延安知府周經字伯常瑄子天順進士改庶吉士宏治中累遷户部尚書經悉按祖宗成

  憲寛逋緩徵裁節冗濫四方告災必覆奏蠲除每委官監税課入多者與下考苛切之風為衰經剛

  介方正好强諫雖重忤㫖不恤宦官貴戚皆憚而疾之㑹星變乞休中外論薦者至八十餘疏咸報

  寢卒贈太保諡文端王瓊字德華太原人成化進士為工部郎中以敏練稱正德中累遷户部

  尚書明習國計轉兵部制置周詳宸濠反用王守仁督戰立擒之嘉靖初謫戍尋以邊警起督陜西

  三邊軍務吐魯番降服北寇遠遁邊陲晏然人比之楊一清官至吏部尚書卒贈太師諡恭襄

  蓁陽曲人成化舉人由城固知縣升南京户部主事以不附逆瑾奪官瑾誅起擢員外郎言行政

  事多可法鄉評重之唐希介字景賢陽曲人成化進士以工科給事中稽省真定等四鎮儲

  備盡得宿弊以聞權倖見嫉謫四川石砫宣撫司經厯累遷陜西按察副使皆有善政中官不便搆

  諸逆瑾遂罷歸薄彥徽陽曲人宏治進士為南京御史論道士崔志端不可玷尚書正德初

  八黨竊柄偕同官極論其罪疏上而劉健謝遷已被逐復上疏乞留遂被逮廷杖除名張文

  明字應奎陽曲人正德初進士以御史巡按陜西車駕幸延綏馳疏極諌不省既而文明朝行在

  忤司禮太監張忠輩下詔獄謫官世宗立召復故官尋出為松江知府卒巡按御史馬錄頌其忠詔

  贈太常寺少卿寇天敘字子惇榆次人正德進士授南京大埋評事厯寺副讞獄多所平反

   遷寕波知府有聲擢應天府丞武宗南巡江彬等怙寵為虐天敘力與之抗民得不困嘉靖初厯撫

   甘肅陜西以禦寇功擢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卒家貧喪事不具解一貫字曽唯交城人正德

   末進士除工科給事中嘉靖元年出覈牧馬草場凡内臣勛戚所據莊田率歸之民帝為后父陳萬

   言營第極壯麗一貫力請裁節尋進吏科都給事中張璁桂蕚同擠費宏偕同官力詆之竟謫開州

   判官周鈇字汝威榆次人嘉靖初進士厯御史監視十庫嚴杜侵蝕巨璫斂手累遷左春

   坊清紀郎兼翰林院侍讀尋以言事謫官起國子監丞遷吏部主事坐與王與齡發嚴嵩私事貶河

   間府通判已復禠職里居出入徒步蕭然若布衣海内皆知其名穆宗立贈光祿少卿李敏

   字鈍甫榆次人嘉靖中進士選庶吉士改刑科給事中以論救楊守謙廷杖謫官起禮科給事中又

   以不與醮壇被杖累遷順天府尹自陳歸里卒於家萬自約太原人萬厯進士為刑科給事

   中改户科前後劾罷兩尚書兩都御史一翰林學士厯光祿寺少卿適倭犯朝鮮主兵事者謀以封

   貢款之抗疏力爭累遷順天府尹以停罷大内所索珠寶貶官王元雅太原人萬厯進士厯

   官監察御史巡撫遵化崇禎二年城陷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鄭宗周

   字伯忱文水人萬厯進士為監察御史列首輔方從哲姦狀光廟崩累疏請正李可灼崔文昇妄投

   藥劑之罪與楊漣左光斗並稱忠鯁崇禎初遷太僕寺少卿釐遼薊諸鎮宿弊擢兵部右侍郎巡撫

   天津遼東民之徙内地者加意綏輯以母喪歸不復出宗周遇義可否挺特不少屈其貌清臞乃若

   不勝衣者張鳳奇陽曲人崇禎初永平知府城陷飲藥死門内十餘人皆殉節後贈太僕寺

   少卿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胡 玉琴興人其父博娶關氏生尚黙繼娶甄

   氏生玉琴甄疾卒兄弟廬墓父殁玉琴復廬墓哀思竟死墓側朱慎鏤晉府宗室攝靈邱郡

   王府事崇禎末賊陷太原冠帶祀家廟驅家人入廟焚之自投焰中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楊方生字爾楨陽曲人闖賊之變兩弟被執方生聞之急詣賊曰我楊氏冡

  子某有事當任於弟無與賊因釋其弟囚之兩月幾死後得脱㑹弟當行戍方生求代不得乃偕弟

  行左右之以及其歸

 ︹本朝︺王廷衡陽曲人順治初舉武鄉試第一為都司營中軍姜瓖之亂賊據太原晉祠鎮廷

  衡繕攻具賊爇之熸焉  詔恤其家祀忠烈祠潘一桂陽曲人鬻販事親父好酒必醉

  醉必夜歸執燭𠉀門扶之終身不改父殁廬墓人稱潘孝子李中馥字鳳石太原人明天

  啟舉人為孝廉五十年未嘗入官府巡撫御史薦之辭不赴甲申闖賊遣人授偽官怒曰尚不趨召

  肯為賊屈耶順治四年姜瓖亂為縣令畫守禦計縣人賴之讀書晚年益勤著述甚多常大

  忠字二河交城人順治壬辰進士為潛山知縣擢保定同知皆有善政在保定朔望必拜楊忠愍

  祠建忠烈祠以祀甲申盡節諸臣卒官櫬不能歸衆賻之乃行胡全才字體舜文水人明季

  進士以職方主事贊畫李建泰軍至真定率所部百人為疑幟於固關闖賊不敢偪順治初遷陜西

   漢𦍑道平賀珍及川孽張定國擢僉都御史巡撫寕夏猶親𠞰漢羌山寨殺賊一萬四千餘人而去

   四年平寕夏賊十年巡撫鄖陽平鄖陽賊擢湖廣總督卒贈兵部尚書諡勤毅孫世藎

   臺興人工文精騎射順治初以敎諭遷知崇仁縣平大盜羅漢七撫按交章薦世藎以老力請歸子

   天繡好義鄉里稱之甄于廷興人兄懷廷與邑豪趙姓隙順治九年趙黨數百人猝至圍堡

   門曰第縛甄懷廷孫奕二人來即解去孫亦隙於趙者鄉人縛孫下趙攢刃刺之懷廷將下于廷

   力挽求代爭久之鄉人感泣乃下于廷趙熟視曰非也于廷慟言狀趙感動投刃而去傅山

   字青主陽曲人自幼讀十三經諸子史如宿通者明崇禎中袁繼咸督學山西為巡按御史張孫振

   誣劾被逮山槖饘左右伏闕上書白其冤馬世奇作義士傳比之裴瑜魏邵後為道士裝醫術入神

   有司以醫見則見不然不見也康熙十八年徴聘至京以老病辭授中書舍人歸山工分隸及金石

   篆刻畫入逸品子眉字夀毛亦工畫能作古賦馬電字耀如太原人補博士弟子屢周人急里

  人劉養病亟以所積數十金寄電後養妻他適訟於官電曰劉言遺其子今子未十歲若何縣令曰

  第與之即手金還之又出數十金曰此數年來子錢也令益義之康熙四十二年   聖祖仁皇

  帝西廵   幸其家電率四世子孫跪迎 賜坐問電年曰九十解   賜御衣書秀眉

  二字扁其門乾隆五十六年入祀鄉賢祠閻若璩字百詩太原人博極羣書考覈精當多著

  作尤嗜吟詩康熙戊午舉博學宏嘉慶二十一年入祀鄉賢祠張雪鳳字建閣徐溝人

  八歲𡘜母淚盡血流事父及繼母色養父病同卧起二十餘年比卒苫塊饘粥被髮終三年

  曰祥徐溝人未十歲喪母哭不絶聲事繼母如所生父病不解帶二百日父及繼母殁皆手自

  築墳廬墓三年邑人將聞諸官力辭張繼仲清源人生未浹歳而父商於外年十六父不歸

  誓往尋之道出關東遇虎黙禱虎逡巡去明年果得父歸鄉稱孝子成元震字東權文水人

  康熙戊子武舉性端重由徐協守備厯任至甘肅提督在職以整練間撫營伍有恩威鎮兖州日給

   催漕兵役以資糧遂著為例在甘肅安飭蕃人奏改木廠水草地隨事設宜有益軍屯多𩔖此居家

   孝友閭里稱之張旺字月宇興人少能挽弓十五石左右射吳耿搆逆以守備從援漳州復永

   定縣從征尚逆先登軍乘之城破調入閩𠞰山海擒渠寇授遊撃復龍虎山及長泰海澄數縣平金

   門厦門諸島授左都督厯江西南瑞南贛總兵江南福建提督𠞰湖廣紅苗先登如少年時卒贈太

   子少李全陽曲人由行伍洊擢至雲南永順鎮總乾隆三十二年從𠞰緬甸大破賊於

   蠻結三十三年轉戰至蠻花賊蠭至全戰益力受鎗傷卒得   㫖瀀卹入祀昭忠祠並祀旌勇

   祠   賜祭葬子萬年襲職騎都尉隨征金川斬𫉬甚多攻𠞰當噶爾拉碉卡負傷力戰克之累

   遷至廣西右江鎮總兵馬全陽曲人乾隆二十五年一甲一名武進士由侍衞署總兵洊升

   甘肅提督三十八年赴金川軍營為領隊大臣六月木果木大營失利全殿後力戰竟夜死之

    賜祭葬諡壯節入祀昭忠祠圖形 紫光閣賈士楚陽曲人八歲喪母每父出泣下沾襟

   父返輒知拭淚承順及父卒事祖母馮氏繼母李氏曲盡歡心數十年如一日閻廣居

   乾隆四十六年以舉人厯任湖南麻陽芷江耒陽等縣知縣升乾州直隸廳同知所至著有循聲

   嘉慶十四年祀鄉賢祠周昌運榆次人早孤育於祖母及長事祖母甚孝貿易京師怱心

   動曰祖母得無疾乎遽歸果病劇與妻王氏𥸤天泣禱翼日旋愈後復病卧牀第者十餘年昌運與

   妻謹侍之未嘗少怠及卒廬墓三年張星煜榆次人母侯氏病截指血書佛經祈速愈母竟

   卒哀慟幾鬚髪畢白絶牛天𢌿太谷人乾隆七年武進士由侍衞授都司洊升四川川北

   鎮總兵從 大兵討金川多戰功三十八年六月木果木大營失利天𢌿力戰陣亡   賜祭葬

   諡毅節圖形 紫光閣楊鈇太谷人母病冒雪跪冰𥸤天哀禱及母殁廬墓三年同縣冀秉

   良天性仁孝好善樂施俱乾隆年間 旌張克容徐溝人孝義著聞同縣孝子李陞鳯蘇菱

   俱乾隆年閒 旌牛名士嵐人素以孝聞乾隆間 旌孫嘉淦字懿齋興人世

   藎孫少有至性父天繡以事繫獄嘉淦奔走呼𥸤尋得釋康熙癸已成進士授檢討聞母病乞假侍

   湯藥衣不解帶者五月及服闋升國子監司業遷祭酒累遷刑部侍郎乾隆元年晉尚書總督直隸

   移制湖廣厯任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卒諡文定嘉淦自諸生時潛心經學有志發明諸經皆有箋

   乾隆二十年入祀鄉賢祠馬瑀陽曲人乾隆二十二年武進士由守備洊升總兵六十年

   赴湖北軍營協𠞰苗匪多著戰功嘉慶元年加提督銜六月奉   命馳赴大寕九月由奉節縣

   黒樓門㑹勦邪匪至張家崖賊據險負隅瑀督兵擊之殺賊甚衆乘勢攻撲賊卡中傷墮崖卒事

     聞賜卹廕子劉芳太原人官把總篤行敦倫嘉慶二十五年入祀忠義祠

   鳳翥太谷人孝行著聞嘉慶八年 旌王溶仁徐溝縣職員孝行著聞嘉慶二年

   孫孝愉興人嘉淦子孝友性生敦宗睦鄰以廕生授刑部員外郎厯福建糧驛汀漳龍

   道勘災發賑實惠及民捕巨寇治大獄精明勇決上下賢之升直隸按察使卒於官嘉慶十九年

    祀鄉賢祠康基田興人乾隆進士由知縣洊升江南河道總督熟悉河務辦事不辭勞瘁嘉

    慶五年緣事革職八年復授江南布政使十六年以太僕少卿銜休致卒

  ︹流寓︺︹漢︺孟敏楊氏人客居太原荷甑墮地不顧而去郭泰見而問之對曰甑已破矣視之何

    益泰異之因勸令遊學十年知名三公俱辟並不就︹三國︺︹魏︺楊俊𫉬嘉人避地并州本

    郡王象少孤時為人僕隸年十七八見使牧羊而私讀書因被箠楚俊嘉其才質即贖象著家聘娶

   立屋然後與别︹南北朝︺︹魏︺辛紹先狄道人世祖平涼州紹先内徙家於晉陽先是

   蓼泉之戰父淵以所乘馬援李歆而身死於難紹先三年口不甘味頭不櫛沐髪遂落盡常著垂裙

   盧景裕𣵠人從兄仲禮據鄉應西魏齊獻武王驛徵景裕繫晉陽獄後舍之使敎諸子

    興和中補齊王開府屬卒於晉陽齊獻武王悼惜之鉉南皮人武定中高祖令世宗𥳑碩學

    以敎諸子徵詣晉陽時中山石曜北平陽絢北海王晞清河崔瞻廣平宋欽道及工書人韓毅同在

  東館師友諸王鉉於講授之暇覽説文蒼雅刪正六藝經注中謬字名曰字辨崔子約

  人武定中與兄子瞻俱謁晉陽𭔃居佛寺每憑几相對儀望俱華諸沙門竊窺之以為二天人也

  ︹北齊︺楊愔華陰人正光中隨父津之并州性恬黙好山水遂入晉陽西懸甕山讀書永安

  中津為并州刺史北道大行臺愔隨之任李德林安平人皇建初詔搜揚人物追赴晉陽撰

  思春賦一篇世稱典麗︹唐︺張後允崑山人嘗從父在并州以學行見稱時高祖鎮太原

  引居賓館太宗就受春秋左氏傳義師之舉後允首贊之段志元臨淄人從父客太原以剽

  果諸少年畏之甚為太宗所識義兵起募得千餘人授都督府軍頭李白興聖帝九世孫天寶

  中客并州有太原早秋詩晉祠尤為亟遊地嘗見郭子儀奇之子儀犯法白為救免崔從

  人與兄能偕隱太原山中力學㑹歳饑拾橡實以飯講誦不輟怡然終日不出山巖如是者十年

  劉巨敖彭城人為太原晉陽令樂其土俗遂著籍太原之陽曲曰我為此邑人可也何必彭

   ︹五代︺︹唐︺趙玉漁陽人嘗客滄州依節度判官吕兗劉守光破滄州收兗親族盡戮

   之兗子琦年十四玉負之以逃至太原變姓名丐衣食以給琦琦同光初爲藩郡從事當時燕趙之

   士以玉能存吕氏之孤然稱之見宋史北漢世家︹宋︺李瓊幽州人杖䇿詣太原與周祖等

   十人約爲兄弟周祖與瓊情好尤密嘗過瓊見其危坐讀書因問所讀何書瓊曰此閫外春秋也周

   祖令讀之謂瓊曰兄當敎我自是周祖出入常袖以自隨遇暇輒讀每問難瓊謂瓊爲師入宋仕至

   右驍衞上將軍︹金︺張中孚其先自安定徙居張義堡父遠宋封慶國公中孚以父任補承

   節郎侍父守太原金宗翰圍太原其父戰殁中孚泣涕請迹父屍乃獨率部曲十餘人入金軍中竟

   得其尸以還︹明︺范濟元進士洪武中以文學舉爲廣信知府坐累謫戍興州宣宗即位濟

   年八十餘矣詣闕言八事帝命廷臣議之尚書吕震以爲不足采帝曰所言甚有學識多契朕心當

   察其素履以聞震備言之帝曰惜哉斯人令久淹行伍今猶足用震曰年老矣帝曰國家用人正須

  老成但不宜以任繁劇耳乃以濟爲儒學訓導

 ︹列女︺︹唐︺李景讓母鄭氏文水人早寡治家嚴肅身訓諸子始貧乏時治牆得積錢

  母曰士不勤而祿猶災其身况無妄而得我何取亟使閉坎景讓爲浙西觀察使嘗怒牙將杖殺之

  軍且謀變母召景讓廷責之將鞭其背將吏再拜請不許皆泣謝乃罷一軍遂定︹五代︺︹周︺

  李筠母太原人史亡其氏筠拜義成軍節度每怒將殺人母屏後呼筠筠趨至母曰聞將殺

  人可免乎筠遽釋之︹宋︺王禀妻孟氏岢嵐軍人禀爲太原總管靖康末金訥黙亨陷

  太原禀死汾水中孟氏曰妻以夫爲天夫死我何生爲亦赴水死 訥黙亨舊作黏沒喝今改正

  王履謙妻齊氏太原人治家嚴肅克守婦道至正十八年賊陷太原齊與二婦蕭氏

  吕氏及二女避難於趙莊石巖賊且至度不能免俱投崖死︹元︺李宏益妻申氏

  冀寕人至正二十年賊陷冀寕申語宏益曰君當速去勿以我相累若賊入室必以妾故害及君言

   訖投井死宏益既免難再娶安氏居二歳而宏益卒安亦自縊於柩側白氏太原人夫棄家

   為僧白年二十留養姑不去績絍以供租賦夫一日還迫使他適白斷髪誓不從夫不能奪乃去姑

   年九十卒竭力營葬畫姑像祀之終身武祺妻王氏太谷人祺為甘肅行省叅政值

   寇入其家欲污之王氏罵不絶口賊以刀劈其首死武氏女名管嬰太原人年十七未嫁至

   正間避兵山洞父被執管嬰奔父所請以身代衆釋其父去又言井邊有瘞金衆掘得爭取之女即

   投井死後人名其井曰烈女井︹明︺姬公輔妻常氏太谷人正德中𬒳流賊執欲污

   之常罵賊不從遂遇害同邑趙守貴女年十六亦以拒賊被害孔俊妻武氏祁人正德

   間流賊入祁縛俊連射六矢因脅武使從武大罵遂被害時同邑段奎妻閻氏楊子秀妻田氏趙文

   茂妻高氏王原妻郝氏張才玘妻范氏温廷美妻郭氏俱以被掠不從死李氏興人為李君璵

   之姑適吕某君璵父巨富而君璵蕩産幾盡父將死密出二千金付氏曰子改行付之不則與甥氏

  泣而受之密藏近村樹下君璵父死數年益落魄氏數賙而激之君璵愧悔甚氏乃發金付之告以

  故君璵感泣獻其半氏堅辭之君璵持歸自勵復至富氏死為成服郭憲妻王氏

  人嘉靖中俺答入寇被掠不從遂遇害憲繼娶牛氏憲亡牛散遺貲於親族不食十四日而絶

  文傑妻梁氏太原人嘉靖中遇寇掠不從斬其首血濺尺餘屍行數步而仆又李永剛

  妻姜氏同時被執亦以不從死仲顯妻李氏榆次人嘉靖中避寇王碧寨寇來破寨掠

  婦女百餘北行及李李大罵曰安敢犯我遂從寨後投崖死又郭思德妻安氏隨思德避寇思德被

  害縶安與二女行中道俱乘間赴井死張大紀妻徐氏岢嵐人嘉靖中俺答入寇

  闔家被驅北行大紀投巖死徐氏繼之妾武氏擲幼兒巖下紿賊下馬拉賊俱墜巖死又武勛妻王

  氏年十七未婚寇亂被𫉬罵賊遇害戴宛女祁人隆慶初隨母遇寇殺其母以刃刦女女罵

  不從亦死之王應璧妻郝氏祁人隆慶初被寇掠迫之乘隙投井死聶三

  妻曹氏交城人天啟初山賊嘯掠被執欲污之紿以他辭得間自經死武氏慶成王之

  妃崇禎末年闖賊渡河妃聞之蓬垢不事櫛沐宫媪問其故曰天之所壞人不能支待死而已賊至

  投井陳見妻孔氏陽曲人孀居二十年闖賊陷城掠其家罵賊被害子婦朱氏孫

  性福併孫女俱投井死又同縣李桂芳妻朱氏投井死幼女侍婢皆從之郝堯宰妻柴

  氏陽曲人夫死守志闖賊逼城匿地窨中讐家引賊入柴恐被污以鐡器自擊其額流血仆地賊

  舍之不食三日死又同縣王紘妻陳氏城破亦不食死朱萬夀妻於氏陽曲人闖

  賊陷城偕羣婦走匿夾牆失後衆以為必𫉬於賊及賊退得屍井中兩脅俱有刀痕寸許裏衣繩縛

  數帀見者歎為真節婦又同縣李時春妻任氏罵賊觸石死秦謙妻康氏武瓚妻程氏俱自縊死程

  姪女亦投井死朱新甄妻張氏陽曲人新甄蒲城知縣李自成之變張氏被執紿賊

  取貲財乃乘間投井死同縣靜海知縣崔嗣遠妻黄氏率其婦於氏并女孫女侍女同死一井又諸

  生聶輝妻李氏城陷投井水淺賊欲出之以頭濡水死又裴潤妻范氏侯三接妻高氏俱投井死

  趙氏太原人適陽曲羅某羅初娶婦時曽貸匪人金約與私之既娶匪人先匿寢室趙堅拒姑

  强之怒乃以他詞訴匪人於官稍繩以法己而逼如故趙遂斷髪垢面自刎死王一元妻

  李氏榆次人崇禎末闖賊陷城被執不屈受烙死其母馬氏亦罵賊投井死侯化龍

  妻李氏太谷人闖賊之亂與婦任氏姪婦王氏趙氏女五人及諸婢妾十三人俱投井死又

  同縣李芳妻貟氏張孔敎母孔氏並罵賊死張翀妻侯氏太谷人流寇之變攜夫妾

  王氏夫妹張氏避兵母家賊逼之侯投井死母李氏弟妻任氏夫妾夫妹暨婢妾軰十有三口胥從

  之 本朝順治中 旌楊士隆妻孟氏祁人流賊逼其家脅以刃不屈夫與子俱

  被害罵賊死劉祚隆妻王氏清源人流賊逼城下偕婢投井死惠貞旺

  妻安氏交城人流寇亂夫被殺安年十九生女甫三月舅姑將避亂以攜少婦有難色欲使

  更適人安聞啼哭終日至夜卧女於牀潛出自縊康所里妻孫氏興人遇流賊逼

  污之不從罵賊求死賊不加刃挾之去至黄河岸投水死又同縣劉文妻樊氏被賊執投崖死

 ︹本朝︺孟孫蕙妻楊氏陽曲人年十八夫亡無子欲殉姑慰止之尋以哀毁成疾其父

  延醫視之卒不受醫而死申燦妻温氏祁人姜瓖之亂夫婦被執賊殺燦挾温上馬温

  怒罵之墮馬遇害閆士特妻馮氏徐溝人夫亡瀕死者再子甫五歲姑勸以立孤

  苦守十年餘子既長卒投井死同縣閆士宏妻劉氏年二十七夫亡殉節李星錦妻任氏年十九夫

  亡守節敎子和梅以孝行舉李珮妻孫氏交城人與珮弟環妻曹氏聞賊至並投井

  中賊出之復奮躍而入閆環奇妻李氏交城人幼字環奇環奇出遊不返及笄不

  肯改適自縊死郭超宗妻文氏文水人賊至恐被辱投井死喬之珩妻

  康氏興人年二十一夫亡踰年一子又殤舅姑老而疾康孝養惟謹舅姑殁孑然苦節終身又

  同縣王氏不詳其夫姓氏少寡子廢疾守志不奪王授基妻康氏興人年十九夫

  亡遺腹子立閲十餘歳為締姻畢率立哭奠夫墓歸即自縊又孫雲妻白氏夫亡二十年為子娶

  婦遂攜奠夫墓曰子有室可延夫祀吾事畢矣一慟而絶劉士麒妻康氏興縣舉人

  康體元女少字士麒將婚而士麒癲久益甚或議解婚女誓死不移體元喜而歸之年十九侍疾四

  十年士麒死守節終身又劉光榮妻王氏事三姑俱盡孝夫弟光世生五日而姑卒王代撫之乳汁

  自生光世苦病七歳不釋懷李進選妻龎氏榆次人早寡惡少逼之龎忿恚指裂

  其膚自投井死康熙四十三年 旌郭命宏妻李氏岢嵐人强暴逼污之不從被殺

  康熙五十三年 旌程爾潔女祁人年十六未字守正捐軀雍正三年 旌宋發

  富妻劉氏陽曲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王玉環妻康氏傅榮妻陳氏張廣妻康氏謝俊妻

  武氏李昌妻劉氏白萬保妻胡氏烈女王朝藩聘妻韓開姐韓雲女潤姐節婦梁棟妻李氏賈鉉

   盧氏賈登仕妻喬氏趙鍾秀妻蕭氏炭良棟妻任氏馬鵬鴻妻榮氏楊祥妻孫氏劉國瑄妻慕氏閻

   玉妻趙氏黄暘妻張氏李瓚妻季氏王撫遠妻李氏楊連妻劉氏閻威俊妻賈氏王瑞妻李氏鄭小

   三妻郭氏張宏緒妻賈氏李廷翼妻張氏賈霈妻郝氏徐琠妻孫氏李鄴妻阮氏王春元妻郭氏侯

   貴妻張氏呉瑛妻馮氏崔世藩妻薛氏羅麟英妻武氏劉錫妻孫氏張玠妻史氏王蒞妻李氏靳貴

   連妻閆氏馮天喜妻靳氏蔣濬妻王氏俱乾隆年間 旌郝林女三姐太原人守正捐

   軀同縣節婦王道隆妻李氏劉復興妻石氏楊阿鳳妻暢氏張廷元妻劉氏孟光瀛妻杜氏俱乾隆

   年間 旌張貴生妻殷氏榆次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李福妻張氏楊二黒旦妻李

   氏牛成㑹妻張氏許吉榮妻許氏女順姐兒節婦李作極妻龎氏閆上麟妻郭氏孝婦王氏朱邦𤥻

   妻侯氏郭登舉妻馬氏張國鼎妻齊氏白佳玉妻張氏王綍妻喬氏王檀妻趙氏張成美妻秦氏桑

   國華妻韓氏張信妻趙氏要化金妻王氏馬秉智妻范氏郝建功妻趙氏俱乾隆年間 旌

  成妻李氏太谷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女張翠女碰女兒節婦程崇嬰妻趙氏牛樹德妻韓

  氏李雩妻孟氏孟敏妻吳氏李恭妻楊氏侯宣妻魏氏白煥妻程氏牛樹銓妻孫氏何應大妻喬氏

  史爾輔妻郭氏胡顯舜妻田氏貟良勲妻楊氏車履福妻呉氏郭琬妻成氏車咸妻郭氏賈明鑑妻

  崔氏俱乾隆年間 旌王定邦妻温氏祁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高德山妻孟氏

  吕振興妻馬氏烈女李永照女九兒節婦王保齡妻汪氏渠天錫妻暢氏程存和妻胡氏郝如璧妻

  岳氏梁釧妻李氏郝九成妻連氏孟良才妻馮氏孟玉璽妻王氏曹善行妻常氏李維梅妻張氏程

  師孔妻杜氏俱乾隆年間 旌張光妻杜氏徐溝人天亡守節同縣節婦李秀品妻王

  氏王貴妻楊氏常宏謨妻續氏又清源鄉節婦郭大盛妻張氏俱乾隆年間 旌宋氏

  人夫亡氏殉節同縣烈婦李廷妻王氏張廣妻康氏賈廷芝妻孟氏節婦張奇傑妻王氏李麓妾韓

  氏李經方妻張氏武玫妻胡氏薛應富妻石氏宋祖誠妻羅氏孫繩妻陳氏史聖明妻鄭氏俱乾隆

  年間 旌李廷漢妻王氏文水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李大有妻趙氏節婦楊占春

  妻陳氏張健妻王氏武景望妻李氏范增光妻武氏李九敘妻康氏李九齡妻吕氏麻名揚妻韓氏

  貢生某妻白氏宋紹𣪞妻王氏王廷弼妻郭氏王屏妻白氏俱乾隆年間 旌楊外外妻

  馬氏嵐人守正捐軀同縣節婦劉聖基妻李氏劉安都妻李氏祖盛美妻劉氏范晫繼妻牛氏

  李本確妻程氏郭萬夀妻張氏樊建妻牛氏孝婦牛名士妻謝氏俱乾隆年間 旌趙好女

  撻兒興人守正捐軀乾隆年間 旌張映奎妻馬氏陽曲人夫亡守節同縣節

  婦曹元妻馬氏要全真妻高氏加和鼎妻周氏武生劉存仁妻王氏秦肇堅妻張氏季鳳翮妻李氏

  喬㟚妻路氏李新春妻吕氏常統緒妻白氏張衍祚妻王氏張旭妻王氏張天德妻侯氏趙希藺妻

  武氏馬藻妻王氏慕永新妻王氏劉仲妻郭氏王煥妻郭氏馮倫妻李氏周段氏閆振貴妻弓氏俱

  嘉慶年間 旌牛敏妻曹氏太原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李宗福妻原氏烈女武定邊

   女大姐節婦段青雲妻王氏王鳴鳳妻胡氏俱嘉慶年間 旌趙茗保妻李氏

   人義烈可風同縣烈婦尹光輝妻任氏韓琮母杜氏節婦賈沂妻桑氏要夢槐妻李氏要夢蘭妻彭

   氏侯大振妻趙氏鞏光裕妻要氏許育德妻貟氏趙聯芳妻胡氏何大鵬妻張氏白寅妻楊氏王元

   隆妻喬氏王家彥妻王氏杜若棠妻李氏俱嘉慶年間 旌楊秀普妻馮氏

   人守正捐軀同縣節婦劉國秀妻薛氏孫鶴年妻朱氏貟璧妻楊氏楊沛妻師氏游巨川妻賈氏白

   尚德妻孟氏王文秀妻白氏王漢翀妻胡氏武德恒妻任氏韓晉朝妻白氏杜大名妻白氏李景官

   妻郝氏杜大夏妻吕氏白中正妻楊氏李浥妻武氏牛學伋妻武氏胡安定妻王氏賈光陽妻朱氏

   范璐妻侯氏姚維翰妻王氏牛天定妻温氏李高妻武氏楊檀妻孟氏俱嘉慶年間 旌高全

   維妻岳氏祁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武舉閆麟妻李氏暢位中妻劉氏閆定邦妻郭氏劉

   宗堯妻閆氏閆興邦妻吕氏李俊妻馬氏閆國士妻史氏暢春熙妻劉氏袁統妻高氏柳應發妻曹

  氏岳高光妻薛氏閏績妻何氏梁文煌妻郭氏何應奎妻趙氏俱嘉慶年間 旌張連魁

  妻啜氏徐溝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甘肅鎮海營叅將温常勝妻馬氏陳茂芳妻武氏秦善

  貴妻田氏郭玉珍妻董氏龎應明妻康氏常修懋妻趙氏俱嘉慶年間 旌樊魚姐

  人樊泰之女守正捐軀同縣烈婦李得名妻魏氏節婦孫大誥妻康氏王璧妻賈氏田起元妻張氏

  賈玉金妻蔚氏張學孔妻張氏高志謙妻徐氏閏賦銘妻賈氏賀爾正妻任氏喬沖璧妻張氏路受

  期妻閆氏豐恩繼妻孫氏吕必昌繼妻梁氏薛恩賜妻潘氏石敏繼妻韓氏石巖妻劉氏俱嘉慶年

   寇 安妻宋氏文水人守正捐軀同縣烈婦王殷氏節婦郭崇妻杜氏劉泳興

  妻張氏俱嘉慶年間 旌劉世昌妻郝氏嵐人夫亡守節嘉慶年間 旌孫孝

  愉妾余氏興人夫亡守節嘉慶年間 旌

 ︹仙釋︺︹三國︺︹魏︺尹軏字公度太原人甘始太原人二人俱見晉葛洪神仙傳︹北

  齊︺阿秃師晉陽沙門乍愚乍智時人呼爲阿秃師齊文宣少時與諸童共見之厯問祿位

  至帝舉手再三指天而已口無所言︹唐︺智滿太原奉聖寺開山師尉遲敬德禮智滿云割絶

  他命敢問還否師曰將軍悔心天啟之也若齋僧建刹何如曰一念善生𫉬福無涯敬德稽首拜施

  别業爲梵宇高祖賜額十方奉聖禪寺延智滿居之見元王居實記哲法師太原人母曹氏

  嘗夢日光滿室因有娠及生有過人之才名重當世武后臨朝屢徵不起開元間示化於福聚寺

  ︹宋︺諸仙禪師俗姓裴祁縣人居幽仙寺一日午夢覺云河南好麥時三月中旬也徒衆

  皆竊笑師乃出麥穗袖中示之衆大異嘗遊汴徽宗詔入朝賜號諸仙設讌不食問之云聞本寺鐘

  聲方食少頃果聞鐘聲上遣兵衞取其鐘鐘飛西崖今名墜鐘崖踰百歳髪尚黒不食百日而化

  ︹元︺印寶榆次人俗性康師妙聰禪師戒行甚高後住持汾州法興院坐逝三日茶毘烈焰中

  有金光獲舍利數千粒眼舌胥備有人見寶於黄蘆嶺單騎西去云宋德方號披雲子隱居

  太原昊天觀鑿石洞七龕爲修煉至元七年贈元通披雲真人︹明︺板特達西域僧洪

  武初從晉恭王之國居普光寺能驅雷雨鬼神勅封大國師圓寂𫉬舍利萬餘昌海

  人俗姓許叅徹半藏禪師與洪蓮義金談道人稱三高士旱禱輒應隱崛𡼱山刺血書五大部經百

  十三卷永樂中詔選赴京纂修大藏經一日更衣趺坐逝時年八十有二義金太原人俗姓張

  禮了空爲師遊金陵受戒衍曹洞宗永樂中詔赴京讐校内典并三藏法授官弗就歸故山

  蓮太原人姓呉氏幼孤事母孝母殁出家戒行卓越詣天龍洞刺血書五大部經文永樂中詔選

  注大明三藏法數校大藏經典授官懇辭還山景泰初趺坐說偈而逝

 ︹土產︺鐵出太原諸縣漢書地理志大陵有鐵官府志太原榆次俱出有冶出陽曲太原徐

  溝文水各縣漢書地理志太原郡有鹽官府志太原清源二縣出出陽曲太谷各縣元和志

  太原府賦麻布又嵐州貢麻龍骨出交城縣唐書地理志太原府土貢出陽曲太原二

   縣唐書地理志太原府土貢礬石𤓰出榆次縣三郝村 按唐書地理志太原府土貢銅鐵鏡

   馬鞍熊鞹石𨥥柏實葡萄酒又嵐州土貢麝香元和志太原貢石蜜今並未聞至榆次產𤓰歳充土

   貢而前志無聞今補入









                        纂修官馮 芝恭 纂

                        總纂官臣顧 蒓 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官梁逢辰恭 校

平陽府表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7.djvu/8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7.djvu/8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7.djvu/8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7.djvu/8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7.djvu/8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7.djvu/8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7.djvu/8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7.djvu/9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4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47.djvu/91

大清一統志

 平陽府在山西省治西南六百里東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三百二十五里東至澤州府沁水

  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陜西延安府宜川縣界一百四十里南至絳州聞喜縣界一百四十五里北

  至霍州趙城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解州垣曲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南至絳州稷山縣界一百十

  七里東北至沁州沁源縣界二百十里西北至隰州界一百九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千八百里

︹分野︺天文觜參分野實沈之次

︹建置沿革︺古帝堯所都禹貢冀州之域春秋屬晉戰

  國屬韓秦為河東郡地漢高帝元年項羽置西魏

  國二年屬漢仍為河東郡地三國魏正始八年

  分置平陽郡三國志魏紀分河東之汾北十縣置平陽郡晉初因之永

  嘉三年為劉淵所都後魏太平真君四年置東雍

  州太和十八年罷孝昌中復置唐州建義初改曰

  晉州按元和郡縣志高齊武成帝於晉州置行臺而北齊書隋書地理志皆不載後周

  置總管府隋開皇初府罷改郡為平河大業初州

  廢改郡為臨汾義寕初復曰平陽郡唐武德元年

  復為晉州三年置總管府貞觀六年府罷天寶初

  復曰平陽郡乾元初仍為晉州屬河東道唐書方鎮表興

  元二年置晉慈隰節度使治晉州㝷罷貞元四年置晉慈隰防禦觀察使元和三年罷以三州隸河

  中節度長慶二年置晉慈都團練觀察使治晉州太和元年升為保義軍節度是年罷以二州隸河

  東節五代梁開平四年置定昌軍貞明三年改建

  寕軍後唐同光元年改建䧺軍宋仍曰晉州平陽

  郡建雄軍節度政和六年升為平陽府屬河東路

  金仍為平陽府天會六年升總管府為河東南路

  治所元初曰平陽路大德九年改晉寕路屬中書

  省明洪武初復曰平陽府屬山西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隸山西省領州一縣十

  臨汾縣附郭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五十三里東至浮山縣界五十五里西至隰州蒲

  縣界八十五里南至襄陵縣界二十八里北至洪洞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翼城縣界一百五十里

  西南至襄陵縣界三十里東北至岳陽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汾西縣界一百八十里古為堯都

  春秋晉平陽邑漢置平陽縣屬河東郡後漢為平陽侯國三國魏為平陽郡治晉因之後魏太平真

   君六年併入禽昌太和十一年復置平陽縣孝昌中為唐州治建義元年為晉州治隋開皇初改為

   臨汾縣大業初為臨汾郡治唐為晉州治五代因之宋為平陽府治金因之元為晉寕路治明為平

   陽府治本朝因之洪洞縣在府東北五十五里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四十五里東至

   岳陽縣界三十五里西至隰州蒲縣界五十里南至臨汾縣界三十里北至霍州趙城縣界十五里

   東南至浮山縣界二十五里西南至臨汾縣界四十里東北至心州沁源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

   霍州趙城縣界三十五里周揚侯國春秋晉揚氏邑漢置揚縣屬河東郡後漢因之晉屬平陽郡後

   省後魏太和二十一年復置建義元年屬永安郡隋屬臨汾郡義寕元年改曰洪洞唐屬晉州五代

   因之宋屬平陽府金因之元屬晉寕路明屬平陽府 本朝因之浮山縣在府東南八十

   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澤州府沁水縣界七十五里西至臨汾縣界二十五里南至

   翼城縣界四十里北至岳陽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澤州府陽城縣界二百里西南至太平縣界一百

   三十里東北至岳陽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洪洞縣界八十里漢襄陵縣地後魏及齊為禽昌縣地隋

   為襄陵縣地唐武德二年置浮山縣屬晉州四年改曰神山五代因之宋屬平陽府金大定七年

   曰浮山興定四年更名忠孝元復曰浮山屬晉寕路明屬平陽府 本朝因之岳陽縣

   東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五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潞安府屯留縣界一百五十里

   西至霍州趙城縣界十五里南至浮山縣界六十里北至沁州沁源縣界一百里東南至澤州府沁

   水縣界一百十里西南至洪洞縣界二十里東北至沁州沁源縣界九十里西北至霍州界七十里

   漢置陭氏縣屬上黨郡後漢曰猗氏晉省後魏建義元年置安澤縣屬義寕郡隋間皇十六年改屬

   沁州大業初改曰岳陽屬臨汾郡唐屬晉州五代因之宋金屬平陽府元至元四年省㝷復置屬晉

   寕路明屬平陽府 本朝因之曲沃縣在府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七十里

   東至翼城縣界三十里西至絳州界四十里南至絳州絳縣界三十里北至襄陵縣界四十里東南

  至絳縣界二十五里西南至絳州聞喜縣界五十里東北至浮山縣界四十里西北至太平縣界四

  十里春秋晉新田亦曰新絳漢置絳縣屬河東郡後漢曰絳邑縣晉改屬平陽郡後省後魏太和十

  一年改置曲沃縣屬正平郡隋屬絳郡唐屬絳州五代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二年改屬平陽府

  本朝因之翼城縣在府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澤州府沁水

  縣界六十五里西至曲沃縣界二十五里南至絳州絳縣界二十里北至浮山縣界三十里東南至

  解州垣曲縣界七十里西南至絳縣界七十里東北至浮山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太平縣界五十里

  春秋晉都翼邑亦曰故絳漢絳縣地後魏太和十二年置北絳縣孝昌三年兼置北絳郡隋開皇初

  郡廢十八年改縣曰翼城屬絳郡義寕元年置翼城郡唐武德元年改郡曰澮州二年曰北澮州四

  年州廢縣屬絳州天祐二年改曰澮川縣五代因之宋仍曰翼城金興定四年升為翼州元光二年

  又升翼安軍節度元初州廢復曰翼城縣屬絳州明洪武二年改屬平陽府 本朝因之太平

  縣在府西南九十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曲沃縣界四十里西至鄉寕縣界二

  十里南至絳州界三十里北至襄陵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曲沃縣界三十里西南至絳州界二十

  五里東北至襄陵縣界三十里西北至鄉寕縣界三十五里漢臨汾縣地後魏太平真君七年析置

  泰平縣屬平陽郡後周改曰太平隋初屬晉州後屬絳郡唐屬絳州五代宋金元皆因之明洪武二

  年改屬平陽府 本朝因之襄陵縣在府西南三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三十七里

  東至浮山縣界五十五里西至鄉寕縣界十五里南至太平縣界三十五里北至臨汾縣界二里東

  南至曲沃縣界五十里西南至絳州稷山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臨汾縣界十里西北至隰州蒲

  縣界一百四十里戰國魏襄陵邑漢置襄陵縣屬河東郡後漢因之三國魏屬平陽郡晉及後魏因

  之北齊省後周平齊移禽昌縣來治隋大業二年仍改為襄陵縣屬臨汾郡唐初屬晉州元和十四

  年改屬絳州太和元年又改屬河中府五代因之宋初屬晉州後屬平陽府金因之元屬晉寕路明

   屬平陽府本朝因之 汾 西縣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十七

   里東至霍州界二十里西至隰州界七十里南至隰州蒲縣界七十里北至霍州靈石縣界四十七

   里東南至霍州趙城縣界七十里西南至蒲縣界八十里東北至靈石縣界四十里西北至隰州界

   六十里漢彘縣地後漢以後為永安縣地北齊分置臨汾縣兼置汾西郡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

   縣曰汾西屬晉州大業初屬臨汾郡唐武德初屬吕州貞觀十年屬晉州五代因之宋屬平陽府金

   貞祐三年改屬霍州元因之明屬平陽府 本朝因之雍正二年分屬隰州九年還屬平陽府

   寕縣在府西南二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二十五里東至襄陵縣界一

   百三十五里西至陜西同州府韓城縣界一百里南至絳州河津縣界九十五里北至吉州界三十

   里東南至絳州稷山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河津縣界九十里東北至隰州蒲縣界八十里西北

   至韓城縣界一百里漢臨汾縣地後魏延興四年置昌寕縣屬定陽郡東魏分置中陽郡隋開皇初

  郡廢屬文城郡唐屬慈州五代唐避諱改曰鄉寕宋熙寕五年省入襄陵縣元祐元年復置還屬慈

  州金屬吉州元至元三年省入吉州後復置明屬平陽府吉州 本朝雍正二年屬吉州直隸州乾

  隆三十七年改屬平陽府吉州在府西一百七十里東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五里東

  至隰州蒲縣界六十里西至陜西延安府宜川縣界六十里南至鄉寕縣界三十里北至大寕縣界

  七十五里東南至鄉寕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鄉寕縣界五十里東北至蒲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

  至宜川縣界一百二十里漢北屈縣地屬河東郡後漢因之晉改屬平陽郡後魏延興四年改置定

  陽縣兼置定陽郡屬汾州東魏天平元年于郡置南汾州後周改汾州北齊復曰南汾州周曰西汾

  州置總管府隋開皇元年改為武城郡三年郡廢四年府廢十六年改為耿州十八年復曰汾州改

  縣曰吉昌大業初改置文城郡唐武德元年復為汾州五年曰南汾州貞觀八年改為慈州天寶元

  年復曰文城郡乾元元年復曰慈州屬河東道後唐改吉昌縣曰吉鄉宋初因之熙寕五年州廢以

  縣置吉鄉軍屬隰州元祐元年復置慈州屬河東路金天德三年改曰耿州置文城郡軍明昌元年

  改曰吉州屬河東南路元至元二年省州治吉鄉縣入州屬晉寕路明屬平陽府 本朝雍正二年

  升爲直隸州乾隆三十七年改屬平陽府

 ︹形勢︺景霍以爲城汾河涑澮以爲淵被山帶河天

  下要地三國志杜畿傳太行犄之首陽起之黄河迤之大

  陸靡之柳宗元晉問南枕河曲北涉汾水詩地理考

 ︹風俗︺其民有先王遺敎君子深思小人儉陋漢書地理志

  瘠多沃少是以傷於儉嗇隋書地理志有温恭克讓之

  德故其人至於今善讓剛强多豪傑矜功名

  

 ︹城池︺平陽府城周十一里有奇門四池深二丈明洪武初土築景泰初甃甎 本朝康熙

  三十四年修乾隆十三年重修 臨汾縣附郭洪洞縣城周五里有奇門六池廣三丈明

  正統中土築隆慶初甃甎浮山縣城周四里餘門四池深一丈後唐長興中土築明嘉靖

  中增築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雍正九年乾隆十八年重修岳陽縣城周二里餘門二

  池深五尺隋大業中土築明萬厯中甃甎 本朝順治十二年修康熙中重修曲沃縣城

  周六里餘門八池廣四丈明嘉靖中因舊址展築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修三十四年重修

  城縣城周六里有奇門四池深數丈明崇禎中因舊址築 本朝康熙十二年增修乾隆二

  十八年重修太平縣城周三里有奇門五池廣四丈明正德間因舊址展築嘉靖中甃

  甎 本朝康熙十八年修襄陵縣城周五里有奇門四宋天聖中土築明隆慶初甃甎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修四十六年重修汾西縣城周四里門四西南臨壑東西北三面

  濬池宋太平興國中築明萬厯中甃甎本朝康熙四十六年雍正七年重修 鄉 寕縣

  城周四里有奇東西南三門池廣二丈宋皇祐中築明嘉靖間增築萬厯間甃石 本朝康熙五

  年重修併築䕶城石堰吉州城外城周四里高三丈五尺門四南臨山澗無池内城周一

  里二百九十步明嘉靖間築本朝順治間修康熙中重修

 ︹學校︺平陽府學在府治内宋紹熙中建在治前明嘉靖中移建今所 本朝康熙三十四

  年發帑重建雍正十年修入學額數十七名臨汾縣學在縣治西舊在城外北坂下元

  徙置城中明洪武十一年復徙今所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發帑重建入學額數二十名洪洞

  縣學在縣東北隅元至元中建在縣治後明嘉靖初改建今所 本朝順治十年修康熙十八

  年重建入學額數二十名浮山縣學在縣治西元至元中建明萬厯初展修 本朝順治

  中修康熙五十五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岳陽縣學在縣治西偏元延祐中建明洪

  武中增建 本朝順治十二年修康熙二十九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曲沃縣學

  治西宋慶厯中建在縣東南後廢元大德中改建今所明成化中增修 本朝順治十四年修康熙

  十六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翼城縣學在縣治西門内後唐長興閒建在縣治南宋天

  聖八年改建今所明宏治中增建 本朝順治十四年修康熙四十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

  平縣學在縣治西北唐貞觀間建元至元中增建兩序後廢明洪武中重建 本朝順治十

  五年修康熙三十八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襄陵縣學在縣治西南舊在城西北三里

  金大定初移建今所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汾西縣學在縣治西

  元至元中建明萬厯三十四年增建 本朝順治十四年修康熙十三年修入學額數八名

  寕縣學在縣治西宋皇祐初建明嘉靖中重修入學額數八名吉州學在州東門

  外元延祐初建明末毁 本朝順治初重建康熙初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平陽書院

  城東關外 本朝康熙五十年玉峯書院在洪洞縣治東南本朝雍正二年

  神山書院在浮山縣治東 本康熙六十一年樂昌書院在曲沃縣學東

   本朝乾隆十二年建龍門書院在太平縣西門外 本康熙五十七年

  城書院在吉州南一里錦屏山明正德初建 按舊志載晉山書院在府治北正誼書院在

  府東關外講學書院在洪洞縣學東南 本朝康熙中建麗澤書院相觀書院俱在洪洞縣治東北

  翔山書院在翼城縣治東北俱明建扶風書院在翼城縣西門外 本朝康熙中建今並廢謹附記

 ︹戸口︺原額人丁二十一萬七千六百三十六今滋生男婦共一百三十九萬七千五百四十六名口

  計二十五萬七千一百一十三户

 ︹田賦︺田地四萬八千九百八十一頃三十七畝二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四十四萬一千三百四

  十六兩七錢七分六釐糧四千一十八石二斗一升有奇

 ︹山川︺卧虎山在臨汾縣東三十里即浮山北岡浮山在臨汾縣東南相傳洪水横流

  此山隨水消長故名水經注潏水北逕浮山東元和志浮山在襄陵縣東南七里新志在縣東南三

  平山在臨汾縣西南水經注平水出平陽西壺口山元和志平山一名壺口山在縣西八

  里平水出焉新志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接襄陵縣界 按禹貢壺口兩漢志尚書疏俱云在北屈縣

  東南即今吉州境水經注以此為禹貢之壺口非也姑射山在臨汾縣西隋書地理志臨汾

  縣有姑射山寰宇記臨汾縣有石孔山九孔相通深不能窮新志姑射山在縣西三十五里即古石

  孔山也上有姑射蓮花二洞其山南跨襄陵太平二縣界 按姑射山舊引山海經姑射之山無草

  木多水注云山在平陽城西莊子所謂藐姑射之山也今考山海經内姑射山又南水行三百里有

  北姑射之山又南三百里有南姑射之山是姑射一名而三未可專指又曰列姑射在海河洲中郭

  璞注云列姑射山名也山有神人莊子所謂藐姑射之山也陸德明莊子音義云藐姑射山名在北

  海中據此二注所稱姑射乃海中之山未必即指平陽境内第莊子又云堯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

  水之陽似又指此山者要之莊周多寓言未可盡覈記載家正不必藉以數典耳礬石山

  在臨汾縣西北五十里有石似礬故名九箕山在洪洞縣東十三里東北接霍山之麓狀

  𩔖箕南向者九故名英山在洪洞縣西二十五里與姑射山相接婁山在洪洞縣西三

  十里北接趙城縣之羅雲山玉峯山在洪洞縣東北脈自九箕山來西臨汾水堯山

  在浮山縣東八里上有帝堯廟又南堯山在縣東南五里北堯山在縣東北二十里上俱有堯祠北

  堯山南有石壇三級名天壇壇東有龍井中條山在浮山縣東四十里東接烏嶺南通翼城

  北達岳陽草峪嶺俗稱横嶺去此山數里為佛嶺山司空山在浮山縣東南二十里舊名風

  穴山以上有司空廟改今名鳴山在浮山縣東南二十五里寰宇記每天欲雨此山颯然有

  聲草木不動俗傳為鳴山銀洞山在浮山縣東南四千里西北與龍角山相連舊傳其下有

  金銀礦及硃砂石綠其洞水南流達翼城縣界名金河羊角山在浮山縣南元和志在神

  山縣東三十五里寰宇記唐武德三年見神人於羊角山下因改縣為神山舊志謂之龍角山唐時

  改名去縣三十五里南麓跨翼城縣界東西兩峯並峙高出雲表下有穴名珍珠洞深不可測東峯

  巔有泉曰華池流入潏水月山在浮山縣西南二十里南接卧龍山西距漫天嶺壺口

  山在浮山縣西南四十五里一名蜀山延亘數十里東連龍角山西接崇山黑山在浮山縣

  北四十里接岳陽縣界澇水所出元和志黑山今名烏嶺山在神山縣東四十四里黒水出焉寰宇

  記一名牛首山屏風山在岳陽縣東四里俗名桂榜山刁黄山在岳陽縣東南寰宇

  記在冀氏縣東五十八里新志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高八里長二十里接潞安府長子縣界

  凰山在岳陽縣西北七十里一名露巖山頂有風洞有泉二道出其中尖陽山

  陽縣西北七十里崇岡峭壁旭日先照雪白山在岳陽縣北四十里上多白石三稜

  山在岳陽縣北五十里三峯並峙相近為鼇頭山蓮花山在岳陽縣北七十里七峯並峙

  又北二十里為党家山皆霍山之支也絳山在曲沃縣水經注絳縣南對絳山隋書地理志

  曲沃縣有絳山元和志山在縣南十三里出銅𨥥新志在縣西南二十里一名紫金山東達太行西

  極隘口盤距百里其巔為四稜寨其東為景明山其西為郝家山又西為冰巖巖下有龍㡳泉

  山在翼城縣東澮山在翼城縣水經注澮水出翔高山亦曰河南山又曰澮山括地志澮

  山在絳州翼城縣東北元和志澮高山在縣東南二十五里出鐡隋置平泉冶舊志山形似鳥翼又

  名翔臯山在縣東南十五里後有千佛窟厯山在翼城縣東南七十里相傳舜耕於此上有舜

  王坪西北屬本縣西南屬絳州垣曲縣東屬澤州府陽城沁水二縣為四縣之交覆釜山

  在翼城縣西北十五里俗名小棉山下有介之推廟又陵山在縣西五里丹山在翼城縣北二

  十里一名丹陵嘗產丹砂縣之鎮山也蜀山在翼城縣北三十里相傳舊鑄錢處唐銅源監

  置此相近有七寶山又縣東北二十五里有八寶山兩山相對小銀山在翼城縣北接浮山

  縣界金大定時曾出銀故名烏嶺山在翼城縣東北六十五里南接澤州府沁水縣界一

  名黑水嶺有二嶺相對曰東烏西烏其南有關子河隋書地理志翼城縣有烏嶺山寰宇記在縣東

  七十五里山南北有長嶺嶺上東西有通道穆天子傳云鈃鐙即此也 按此即水經注之東陘山

  與浮山縣之黒山各為一山中隔潏水不能相通因彼亦有烏嶺之名或以為一山誤也汾陰

  山在太平縣南二十里東西延亘為縣南屏九原山在太平縣西南二十五里接絳州界

  相傳即禮記所載趙文子與叔譽觀於九原之處詳見絳州龜山在襄陵縣東三十五里平

  地隆然特起阡陌小石二澗出此其後為少石山上有石洞崇山在襄陵縣東南四十里東

  接浮山南接曲沃翼城北接臨汾縣界其巔有塔一名卧龍山一名大尖山三交水出焉夀星

  山在襄陵縣東南四十里俗名南岱山橋山在襄陵縣東南四十里接曲沃縣界山形峭拔

  其東北支嶺曰石牛曲沃縣志橋山在縣東北四十里中有石洞窈然無際山覆其上如橋然今省

  三磴山在襄陵縣西南三十里其形三層故名雀水澗出此其後爲盤龍山旁有摩雲

  九龍山在襄陵縣西南三十五里三磴山之南其山脊有九曲下有水曰九龍溝

  山在汾西縣南六十里上有神祠聖水山在汾西縣西五十里有泉不竭青山

  西縣西六十里見寰宇記南入趙城西北至温泉總一百六十里舊名青山天寶六年改爲汾西山

  亦姑射山之支延也在縣西南六十里其上有蓮花洞岱山在鄉寕縣東十里柏山

  在鄉寕縣東十五里山多柏樹崿山在鄉寕縣東三十里一名鄂山隋書地理志昌寕縣有鄂

  高天山卿寕縣東四十里峯巒峻絶高出羣山尖山在鄉寕縣東南二十里孤

  峯特馬頭山在鄉寕縣東南八十里南與絳州稷山縣接界上有黄龍洞元和志在吕

  香縣南六十里峭嶷如馬首故名車轍山在鄉寕縣南三十里下有車轍泉雲邱

  山在鄉寕縣南九十里林山在鄉寕縣西南三十里林木森秀兩乳山在鄉寕縣

  西南七十里元和志山有兩岫望如乳形因以為名石塔山在鄉寕縣西南九十里上有雲

  中寺石塔高田山在吉州東接鄉寕縣界極高峻一名高天山錦屏山在吉州南

  一里以山饒花木故名舊名挂甲山相傳唐尉遲敬德從征嘗挂甲于此壺口山在吉州西

  南尚書禹貢既載壺口漢書地理志北屈縣禹貢壺口山在東南括地志壺口山在慈州吉昌縣西

  南五十里州志在州西南七十里河勢北來至此全傾于西崖奔放而下約五六百尺懸注瀠旋有

  若壺夀山在吉州西南半里中有觀音洞又西有山層次如級名九龍堰孟門山

  在吉州西山海經孟門之山上多金玉下多黄堊𣵀石穆天子傳北登孟門九河之隥淮南子龍門

  未闢吕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水經注風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門山

  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黄河之巨阨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潄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

   復倚元和志俗名石槽在文城縣西南三十六里河中有山鑿中如槽束流懸注七十餘尺州志在

   州西四十里壺口之北黄河中流高祖山在吉州西三十里峯巒奇秀其上舊有漢高祖

   廟因管頭山在吉州西北三十里接高祖山樹木數十里吉山在吉州北舊城

   半枕其麓俗傳自古不被兵革故名風山在吉州北水經注北屈故城西十里有風山上有穴

   如輪風氣蕭瑟習習不止當其衝飄畧無生草隋書地理志吉昌縣有風山元和志在吉昌縣北三

   十里州志在州北九十里庖山在吉州北三十里周六十里迤北而上又三十里至絶頂上有

   伏羲廟俗名人祖山雞山在吉州東北魏書地形志五城縣有雞亭唐書地理志仵城縣有雞

   石門山在吉州東北隋書地理志文城縣有石門山元和志在仵城縣北六十里寰宇

   記在文城縣北六十里其山石壁夾道如門因以為名按唐志謂之石鼓山横嶺山

   州東北元和志在吕香縣西北六十里寰宇記在仵城縣東六十五里明珠山在吉州東

  北九十里分水嶺在臨汾縣西四十里西接隰州蒲縣界南接襄陵縣界水經注云天井水

  出東陘山其山南北有長嶺嶺上有東西通道葢即此漫天嶺在臨汾縣東此五十里與

  浮山縣之龍角山東西相距西左嶺在浮山縣西十五里一名黄花嶺以其地產芫花也

  南距月山西達府城横亘十餘里秦王嶺在浮山縣東北四十里接趙城縣界相傳唐太

  宗與宋老生相拒於霍邑從霍山東分兵潛行至此率遊騎轉戰於柏壁村故名洪門嶺

  在岳陽縣東八十里草峪嶺在岳陽縣東南七十里又東鄔嶺在縣東南一百里安吉

  嶺在岳陽縣東北五十里百草嶺在翼城縣東南四十里多產藥草焦石嶺

  在襄陵縣西其石皆紫黄色寶崖在洪洞縣東七里四壁巉絶俯臨澗河明嘉靖二十年

  城堡於其上洪崖在洪洞縣南一里許高踰百尺近爲澗水所囓漸徙而南滲水崖

  在岳陽縣北六十里有水湧流透山而過至霍州趙城縣廣勝寺山下湧出石佛崖

  西縣北三十里高三丈許崖上鑿大小佛像百餘又𠮷州寛静河上有石佛崖唐勒心經於上

  爐崖在鄉寕縣西北一百里濱河以形似名龍澍峪在襄陵縣西南二十里深七里

  許一名龍鬬峪又華池峪在縣西十五里中有石洞豁都峪在鄉寕縣東一百三十五里一

  名官水峪通襄陵太平二縣界三官峪在鄉寕縣東南通太平縣界石門峪

  寕縣東南通絳州界安分峪在鄉寕縣東南又馬壁峪亦在縣東南俱通絳州稷山縣界

  莊頭峪在鄉寕縣南少西為桑平峪俱通絳州稷山縣界青石峪在鄉寕縣南

  雙柏朴峪在鄉寕縣西南八十里有滴水崖峭壁萬仭中有石洞上有清泉有文中子洞

  通絳州稷山縣界龎統峪在鄉寕縣西南八十里通絳州河津縣界白石坂

  陵縣西南三十五里姑射山南又南五里即鄉寕縣之豁都谷也山逕崎嶇明宏治十二年闢為大

  路吉隰諸屬縣皆由此赴省坂廣丈有四尺亘千六百步有奇自坂下而東里餘有渠曰雀水構橋

  觀音洞在翼城縣東二十里一名菩薩崖桃花洞在太平縣西北二十五里

  九仙洞在汾西縣東南六十里石壁峭立俯臨汾水洞深莫則月夜輒有仙樂聲汾水

  在府城西自汾州府介休縣流入經霍州靈石縣西南入汾西縣東又南入霍州西經霍州趙城洪

  洞二縣至臨汾縣西又南經襄陵太平二縣又南入曲沃縣西西南入絳州界水經注汾水南入河

  東界又南過永安縣西厯唐城東又東與⿱彐⿰垁凡 -- 彘水合又南逕霍城東又逕趙城西南又南霍水入焉又

  南逕揚縣西西南過高梁邑西又南逕白馬城西又南逕平陽縣故城東又南與平陽水合又南厯

  襄陵縣故城西又南過臨汾縣東又屈從縣南西流逕絳縣故城北元和志汾河在靈石縣北十步

  在汾西縣東三十五步經霍邑縣西二里趙城縣西四里自趙城縣東流入洪洞縣自洪洞縣界流

  入臨汾縣經太平縣東二十九里又西南去曲沃縣二十三里府志汾水自介休縣流入徑冷泉等

  鎮直逼縣城北合小河水環繞縣西復轉而東抵翠峯山下折而西南流逕汾西縣東入霍州界又

  南入趙城縣界又南至洪洞縣西二里又南至府城西二里又南至襄陵縣東一里又南至太平縣

  東又南至曲沃縣西十八里西南流入絳州界平水在臨汾縣西源出平山東流至縣西五里

  名平湖又分流至襄陵縣界入汾一名平陽水應劭曰平陽縣在平河之陽水經注平水出平陽西

  壺口山其水東逕狐谷亭北又東逕平陽城南又東入汾俗以為晉水魏書地形志平陽縣有晉水

  寰宇記引冀州圖云平陽故縣西南十五里有平水即晉水也潏水在臨汾縣北有二源一出

  襄陵縣崇山一出浮山縣龍角山俱西北流合澇水至臨汾縣北入汾水水經注潏水源出巢山北

  流逕浮山東又西北流與澇水合流逕高梁城北西流入於汾水元和志潏水今名三交水在襄陵

  縣北十五里自襄陵縣流入臨汾縣寰宇記潏水一名巢山水源出襄陵縣東南又虜投交水在神

  山縣南二十里出龍角山西橋山東北流入縣即潏水也唐書地理志水徽二年刺史李寛自臨汾

  縣東二十里夏築堰引潏水溉田令陶善鼎治百金泊亦引潏水溉田浮山縣志潏水源出龍角山

  至交頭河折而西流徑汗水澱合濟瀆澗繞大義寺而北趨龍神溝厯下寨橋入汾澇水

  汾縣北源出浮山縣黒山西流合潏水至臨汾縣北入於汾一名黒水山海經牛首之山澇水出焉

  西流至於潏水水經注黑水出黑山西逕陽城南又西與巢山水會元和志黑水經襄陵縣北二十

  五里寰宇記澇水源出烏嶺山俗名長夀水舊志澇水在臨汾縣北五里一名高梁水一名高河自

  浮山縣東趨龍神溝會金水河又西至樊家莊去城八里亦名樊家河明嘉靖三十五年築樊家莊

  石堰引澇水穿永利渠溉田三十餘年渠壞萬厯十八年復築石堰疏流膏洞受水洞旁鑿月池以

  瀦蓄水開渠十三里引水溉田仍引入城内外蓮池便民汲飲并灌城濠澗水在洪洞縣南有

  二源一出岳陽縣安吉嶺一出岳陽縣堆金里合而西流至洪洞縣南入於汾水經注澗水出榖遠

  縣西山西南逕揚縣霍山南又西逕故城北西流入於汾水舊志澗水在洪洞縣南門外西流至城

  西南隅漸轉而北環抱城郭明宏治十七年水溢侵塌城垣築堤捍之長二百丈嘉靖二十二年

  棄波水在岳陽縣東元和志在和川縣東八十步赤壁水在岳陽縣南西北流

  合澗水一名通軍水沁水在岳陽縣東北九十里自沁州沁源縣入縣境又東南入澤州府沁

  水縣界水經注沁水自穀遠縣南逕猗氏縣故城東又南厯猗氏關元和志沁水在翼氏縣東一里

  和川縣東十里絳水在曲沃縣南源出絳州絳縣絳山下西北至曲沃縣南入澮水應劭曰絳

  水出絳縣西南水經注絳水出絳山西北流注於澮括地志絳水一名白水今名沸泉元和志絳水

  出絳山東谷懸流奔壑十許丈在絳縣北十四里曲沃縣南三十里縣志絳水自絳縣流入經景明

  山懸崖瀑布而下轉流由石洞出名分水渠又清水在縣南十里合絳縣景明諸水北流入澮

  井水在曲沃縣北水經注天井水出東陘山西其水三泉奇發總成一川西逕堯城南又西流

  入汾寰宇記天井水一名石搥水新志有合水在縣北二十里源出卧龍山與温泉諸水合而成流

  西入於汾葢即故天井水賀水在翼城縣東水經注賀水東出近川西南至澮交入澮新志源

  出縣東南賀水村至縣西南二十里入澮水紫谷水在翼城縣東水經注紫谷水東出白

  馬山白馬川西逕熒庭城南而西出紫谷與乾河合澮水源出翼城縣東南澮山下西經縣南

  又西經絳縣曲沃縣南又西入絳州界左傳成公六年晉韓獻子曰新田有汾澮以流其惡杜預注

  澮水出平陽絳縣南西入汾水經注澮水出絳縣東翔高山西逕翼城南又西南合黒水又西南與

  賀水高泉水紫谷水女家水合謂之澮交又西南與絳水合括地志澮水出澮山北元和志澮水今

  名翼水在曲沃縣南二里寰宇記在翼城縣南二十里經曲沃縣故城南西流合絳水高泉

  水在翼城縣東南水經注高泉水出東南近川西北趨澮交注澮女家水在翼城縣西南

  水經注女家水出於家谷有范壁水出於壁下並西北流至翼廣城合而西北流至澮交入澮

  水在翼城縣北源出烏嶺山西入澮水水經注黑水嶺水導源東北黑水谷西南流逕翼城北右

  引北川水西南入澮水龍谷水在太平縣南二十五里源出柴村名南柴泉南流入絳州

  雷鳴水在太平縣其源有二一在縣西北十五里自蔚壁峪經縣西溉田一在縣西北

  二十五里自豁都峪經縣北溉田其源皆自姑射山來俱流入汾鄂水在鄉寕縣東三十里

  水經注河水南至崿谷旁東北窮澗水源所導也西南流注於河縣志源出鄂山之陰西南逕縣城

  東與羅峪水合又西北至縣西八十里入黄河豁都峪水在鄉寕縣東一百三十五里每

  大雨四山諸水皆會溉田甚廣羅峪水在鄉寕縣東北三十里源出高田山西南逕縣城東

  北繞縣東南與鄂水合羊求水在吉州南水經注東出羊求川西逕北屈縣故城南西流

  注於河寰宇記水去吉鄉縣五十三里州志在州南五十里諸葛河在浮山縣北六里源

  出中條山西流爲丞相河又西與南河㑹又西合黑水入汾南河在縣南一里源亦出中條山自東

  南環城西北至馬臺亦名馬臺河合丞相河又楊村河在縣北二十五里源亦出中條山西北至楊

  村與黑水合入汾又金水河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土人時於流沙中見金屑故名源出浮山下北合

  潏水入汾藺河源出岳陽縣東北八十里東流入沁水乾河在翼城縣南史記白起傳

  起涉河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水經注乾河即敎水之支川也其水西與田川水合西北至澮交入

  小水河有四一在吉州東門外環門横流一在水東三官廟前一在錦屏夀山之峽一

  在州西五里曰蒲峪皆入清水河清水河在吉州南即古燕完水也水經注燕完水異源

  合舍西流注河州志清水河源出州東北逕州南五十步合山澗諸水東南流注於河黄河

  在吉州西從隰州大寕縣南流入州界南逕鄉寕縣西南入絳州河津縣界河西為陜西宜川縣界

  水經注河水南過北屈縣西河南孟門山其水崩浪萬尋懸流千尺迄於下口有燕完水注之又南

  得鯉魚水又南羊求水入焉又南為採桑津又南過皮氏縣西又南過崿谷旁元和志黄河北去吉

  昌縣六十里北去昌寕縣七十九里地理通釋河至慈州文城縣孟門山是為入龍門至絳州汾陰

  縣合河之上是為出龍門口鄉寕縣志黄河自州南流入縣西北百里經香爐崖又二十里至師家

  灘又五里至石鼻崖又二十里至李家集又三里至船窩鎮又五里至高石崖又二里至橋子溝又

  三里至乾柴陂又東南三十里至禹門為河津縣界縣底河在吉州東北四十里源出高田

  山下北入隰州蒲縣第一河漹溝澗在襄陵縣東南二十五里源出浮山縣界明宏治二

  年疏鑿又有長泊牛角二澗源亦出浮山峪皆可溉田阡陌澗在襄陵縣東南三十里又

  小石澗在縣東南三十五里源皆出龜山峪又焦家峪澗在縣東南五十里源出卧龍山皆可溉田

  飲虹澗在襄陵縣南二十里下通二郎溝又雀水澗在縣南三十五里源出三磴山

  朱澗在襄陵縣南三十五里源出鄉寕縣界豁都峪溉田七百餘頃相近為洞子澗明宏治十

  四年疏濬又西王澗關良澗在縣西南四十里源皆出豁都峪可溉田小潺澗在汾西縣

  東北五里東流入汾以聲潺潺故名冬寒其水若湯嘗有白蛇出没又名白龍池濟溪

  沃縣南四里源出紫金山引溉園圃八十里川在岳陽縣寰宇記在翼氏縣東三十里源

  出潞州長子縣界發鳩山西南流入縣界合沁水川長八十里故名新志在縣東南一百六十里

  善淵在翼城縣東北十里金龍池在臨汾縣西南平山下寰宇記劉淵築平陽城不就

  募能城者賞之有韓媪者於野田得嬰兒養之字曰橛兒謂媪曰母其應募我能城之竟如其言元

  海問其故橛兒遽化爲蛇投入山穴露尾數寸使者斬之仍掘其穴忽有泉湧出激溜奔注與晉水

  合流東入於汾府志晉劉淵時導下合諸泉東流分爲上官河中官河下官河北磨河并廟後小渠

  共溉田三百六十餘頃夏水池在臨汾縣西南寰宇記臨汾縣西南三十里有大池其水

  六畜不敢飲一名翻鑊池水上有脂潤其流合晉水入汾永利池在臨汾縣城東北隅宋慶

  厯三年引東山卧虎岡黄盧泉水入城爲蓮池金時淤廢明洪武十年改引汾河潨利渠水穴城注

  池名曰永利後又廢萬厯十八年改引澇水入池泊池在汾西縣東門内元天厯中開冬夏

  不涸流入汾龍王池在鄉寕縣東南半里許自石孔中出西入鄂水引以溉田黄蘆

  泉在臨汾縣東二十五里卧虎山下澐泉在臨汾縣東南二十里相傳與濟源相通舊名

  深泉金改曰亢泉元改今名有渠引水溉田上有澐泉神祠嘉泉在臨汾縣西十里周六十

  五步又馬跑泉在縣西南二十里深不可測又灰泉在縣西南二十五里皆可溉田又鄉寕及岳陽

  曲沃翼城四縣俱有馬跑泉清泉在洪洞縣東十里一名尚家泉宋慶厯中鄉人開渠導流

  溉城東南地西流為副清渠溉城西南地又華池泉亦在縣東十里一名甘露泉一名五龍池西入

  雙泉在洪洞縣東二十里一出龍王溝一出小舌溝金明昌五年鄉人引流溉田

  泉在洪洞縣南三十里又寶泉東坡小泉俱在縣南三十里英泉在洪洞縣西南二十五里

  英山西南麓水出石竇不盈不涸一名神泉普濟泉在洪洞縣西二十里又普潤泉亦在

  西無底泉在洪洞縣東北十八里陰晦水濁晴明水清人有溺者浮而不沈俗傳為海眼

  永惠泉在浮山縣東四里天壇山西麓懸泉在浮山縣東北二十里西北流合黒水一

  名清聖泉在岳陽縣東三里源出石中導爲石渠𣾀爲二池又澤泉在縣北二十五里又

  縣北有神水其水常滿數百人飲之不涸不取亦不溢下冶泉在岳陽縣東北二十五里

  出西山石崖下經下冶村流合澗水温泉在曲沃縣東三十里一名龍泉一名七星泉

  劍泉在曲沃縣東南十五里又龍底泉亦在縣東南十五里溢溝泉在縣東南二十里金溝泉

  在縣南十里皆引以灌田夢感泉在曲沃縣北橋山西麓府志昔有孝子思得甘泉奉母夜

  夢北壑中有水如飴明日探之果得居民引以灌田沙泉在翼城縣東南十七里有二泉溉西

  尹東尹二村田西尹故渠壞宏治十三年重濬釵股泉在翼城縣西十三里雙泉並湧又縣

  北冰清寨有神泉靈源泉在太平縣東北明嘉靖二十一年塞 本朝康熙十年

  泉在襄陵縣東平地湧出𣾀而爲池雖旱不涸娥英泉在襄陵縣西南十里又丹朱泉

  在縣西南十五里俱引流溉田洞泉在汾西縣東十五里洞深五丈餘有清泉丈許不涸

  泉在鄉寕縣東門外百步許嚴冬不凍南入鄂水劍泉在鄉寕縣東南流入馬壁峪入絳州

  稷山縣界馬跑泉在鄉寕縣東南八十里流入莊頭峪入稷山縣界温泉在鄉寕縣

  南半里許高山之陽湛然深碧沍寒弗冰西流半里許至昭遠寺從石龜口出𣾀而為池又西流折

  而北分溉田圃白雲泉在鄉寕縣西南一里出昭遠寺白雲洞佛龕下嵗旱禱雨輒應

  渠泉在鄉寕縣西南七十里源出柳樸渠流逕上馬臺澗中溉河津縣田飲馬泉

  州城東文廟前從石孔中湧出流入州南清水河相傳唐尉遲敬德嘗飲馬於此甘泉

  州治西深八尺味甘冽作酒醋最佳屈家溝在鄉寕縣北相傳即古產良馬處天井

  在臨汾縣北汾水東

 ︹古蹟︺白馬故城即今府治南北朝魏置水經注汾水又南逕白馬城西魏刑白馬而築之

  故世謂之白馬城今平陽郡治府志元魏及唐晉州皆治此 按寰宇記後魏於白馬故城置禽昌

  縣是今府治又即禽昌縣也平陽故城在臨汾縣西南帝王世紀堯都平陽於詩為唐

  國春秋晉羊舌氏邑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晉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趙朝為平陽大夫史記韓世

  晉定公十五年韓貞子移居平陽又魏豹傳漢元年項羽徙魏王豹於河東都平陽漢書地理志

  河東郡領平陽縣應劭曰堯都也隋書地理志臨汾郡臨汾縣後魏曰平陽并置平陽郡開皇初改

  郡為平河改縣為臨汾括地志平陽故城在晉州西南今平陽城東面是也堯築寰宇記魏正始八

  年分河東之汾北十縣置平陽郡晉因之劉元海僭位都此後魏太平真君四年置東雍州孝昌中

  改唐州建義元年又改晉州移故平陽城東北二十里白馬城為治厯東魏北齊皆為重鎮隋煬帝

  初州廢又立為臨汾郡仍移於白馬城南一里義寕二年又改為平陽郡唐武德元年改為晉州四

  年移治白馬城貞觀十二年移治所於平陽故城舊志唐以後平陽復移治白馬域揚縣故

  城在洪洞縣東南十五里周時揚國春秋時晉羊舌氏邑漢置縣隋義寕初改洪洞左傳襄公二

  十九年晉司馬女叔侯曰虞虢焦滑霍揚韓魏皆姬姓也又昭公二十八年晉魏獻子分羊舌氏之

  田以為三縣僚安為揚氏大夫漢書地理志河東郡揚縣應劭曰揚侯國又揚雄傳其先出自有周

  伯僑者以支庶初食采於晉之揚因氏焉揚在河汾之間水經注魏土地記曰平陽郡治揚縣魏書

  地形志永安郡揚縣二漢屬河東晉屬平陽後罷太和二十一年復後屬治陽城舊唐書地理志洪

  洞縣本漢揚縣至隋不改義寕元年改為洪洞寰宇記故揚城春秋時揚國漢揚縣城也在洪洞縣

  東南十八里縣志揚城在縣東南范村禽昌故城在洪洞縣東南北魏置縣初屬平陽

  郡後徙元和志禽昌故縣在洪洞縣東南二十里 按魏書地形志禽昌即漢晉之北屈神䴥元年

  置郡太平真君二年改縣北屈為今吉州去此殊遠元和志所載與魏志不合盖神䴥時置郡在北

  屈真君時改縣乃徙此至太和時又徙白馬城洪洞故城在今洪洞縣北六里括地志洪

  洞縣以縣有洪洞鎮故名通典故城在今縣北東魏北齊鎮也元和志姚最序行記曰周建德五年

  從行討齊師次洪洞百雉相臨四周重複控據要險城主張元靜率其所部肉袒軍門即此也

  山故城在今浮山縣西南十里即古郭城北魏戍守處魏書地形志禽昌縣有郭城元知志

  神山縣西至晉州七十八里武德二年僕射裴寂奏分襄陵置浮山縣因山爲名至三年因羊角山

  神人見又改爲神山寰宇記其城東西高四丈南北二面絶崖險固周𮞉五里金史地理志浮山縣

  舊名神山大定七年更爲浮山岳陽故城在今岳陽縣東宋移今治寰宇記隋大業二年

  改安澤爲岳陽縣以在大岳之南故名武德元年移於今治南三十三里東池堡貞觀六年又移於

  今治又赤壁成在縣西一里隋岳陽縣治此舊志縣東有故縣鎮盖唐時縣治 按元和志寰宇記

  俱云岳陽縣在晉州東北一百五十里王存九域志云縣在州東北九十五里是宋元豐以前又移

  陭氏故城在岳陽縣東南一百里漢置縣後漢改曰猗氏晉省劉聰復置魏建義初

  改置冀氏縣徙治而故城廢漢書地理志上黨郡領陭氏縣水經注沁水又南逕猗氏故城東劉聰

  以詹事魯繇爲冀州治此 按陭氏後漢志作猗氏與河東之猗氏縣無異恐傳寫之訛冀氏

  故城在岳陽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後魏建義元年置冀氏郡冀氏縣後齊廢郡隋屬臨汾郡唐

  屬晉州宋屬平陽府元初改爲猗氏後改爲岳陽元和志冀氏縣本漢陭氏縣地晉省後魏孝莊帝

  於陭氏城南置冀氏縣元史地理志岳陽本猗氏至元三年省入岳陽縣四年以縣當驛路之要

  復置併岳陽縣入焉後復改爲岳陽縣縣志冀氏故城今名冀氏鎮 按元改猗氏爲岳陽仍遷岳

  陽縣舊治不在舊冀氏城也安澤故城在岳陽縣西北寰宇記後魏孝莊帝於今岳陽

  縣西七十八里安澤故城置安澤縣屬義寕郡隋開皇十六年改屬晉州大業二年改爲岳陽縣

  和川故城在岳陽縣東北九十里後魏置義寕縣隋改名大業初省入沁源唐復置屬沁

  州魏書地形志義寕縣建義元年分禽昌置屬義寕郡元和志和川縣北至沁州七十里本漢穀遠

  縣地後魏孝莊帝於今縣南九里置義寕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爲和川大業二年武德二年重置

  宋史地理志平陽府和川縣熙寕五年省為鎮入冀氏元祐元年復為縣元史地理志岳陽縣至元

  四年併和川縣入焉名勝志和川廢縣今為和川鎮曲沃故城在今曲沃縣南元和志曲

  沃縣西至絳州五十里後魏孝文帝於今縣東南十里置曲沃縣因晉曲沃為名寰宇記周明帝移

  治樂昌城即今縣南七里樂昌堡隋開皇十年移於絳邑故城北即今治也 按古曲沃今聞喜

  縣見杜預左傳注韋昭國語注史記索隱兩漢及晉地志今之曲沃則古之新田也見括地志及文

  獻通考通典以今之曲沃為春秋曲沃邑誤絳邑故城在曲沃縣西南晉新田地景公

  遷都於此亦謂之新絳漢置絳縣後漢改為絳邑縣後魏改置曲沃縣移治左傳成公六年晉遷於

  新田水經注晉居新田又謂之絳即絳陽也盖在絳澮之陽南對絳山西背二水括地志漢絳縣本

  晉都新田在絳州曲沃縣南二里因絳山為名元和志漢絳縣在曲沃縣南周勃為絳侯即其地也

  今號絳邑故城舊志城南對紫金山有中城有外城其南面為澮水衝没東西北遺址尚在肇域志

  云此城一名晉城其地至今產𬃷比他產者加重名晉𬃷小鄉故城在翼城縣西二里魏

  書地形志南絳郡小鄉縣建義元年置有小鄉城隋書地理志後周併南絳縣入小鄉縣開皇十八

  年改曰汾東大業初省入正平唐書地理志義寕元年置小鄉縣武德九年省入翼城寰宇記故汾

  東城在正平縣東北一百二十里 按後魏所置小鄉縣屬南絳郡當在今絳州曲沃之間此則隋

  所置小鄉縣也泰平故城在太平縣北元和志太平縣本漢臨汾縣地後魏太武於今縣

  東北二十七里太平故關城置泰平縣周改為太平因關名寰宇記隋治在今縣東北三十里太平

  故城是也唐武德元年移於今治東北二十七里太平關城貞觀七年移於敬德堡今治是也舊志

  故城有二一為故城鎮在縣北二十五里即故關城魏置縣處一為北故縣里在縣東北三十里即

  隋時移治處襄陵故城在今襄陵縣東南十五里漢置縣宋移治汾西宿水店後又移

  治晉橋即今治史記魏世家文侯三十五年齊伐我取襄陵徐廣曰今在南平陽縣漢書地理志河

  東郡襄陵縣應劭曰襄陵在西北師古曰晉襄公之陵因以名縣隋書地理志臨汾郡襄陵縣後魏

  太武禽赫連昌乃分置禽昌縣齊併襄陵入禽昌縣大業初又改為襄陵括地志襄陵城在臨汾縣

  東南二十五里元和志襄陵縣西北至晉州二十六里高齊省周平齊自臨汾縣移禽昌縣於今治

  大業二年改禽昌為襄陵寰宇記襄陵縣在州東南二十六里舊志宿水店在今縣西南十里 按

  元和志寰宇記俱云縣在晉州東南二十六里是移治汾西當在宋太宗以後也汾西故

  城即今汾西縣治北齊置舊唐書地理志汾西縣隋末陷賊武德初權於今縣城南五十里申村

  堡置貞觀六年移於今所舊志汾西縣唐末遷徙無定宋太平興國七年移歸舊治即今治也申村

  堡今曰申村里在縣南七十里昌寕故城在鄉寕縣西四十里魏書地形志定陽郡昌寕

  延興四年置元和志昌寕縣西北至慈州五十里漢臨汾縣地後魏太武帝分置太平縣孝文帝

  又分太平置昌寕縣舊志宋知縣事劉舒重建文廟記曰鄉寕舊邑以附河多水患皇祐三年卜鄂

  侯故壘而遷治焉即今治也昌寕廢縣後改名西寕村今名全城嶺又有泊城在縣西三里亦鄉寕

  舊城盖縣治自後魏至今凡再遷也吉昌故城即今吉州治元和志吉昌縣本漢北屈縣

  地後魏孝文帝置定陽郡并定陽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爲吉昌縣貞觀八年改置慈州縣依舊屬焉

  寰宇記後唐改吉鄉避國諱元史地理志唐慈州宋置吉鄉軍金改耿州又改吉州元至元二年

  吉鄉入州文城故城在吉州西北六十里隋書地理志文城郡文城縣後魏置舊唐書地

  理志慈州文城縣元魏曰仵城縣隋改爲文城顯慶三年移仵城縣東北文城村宋史地理志熙寕

  五年即吉鄉縣治置吉鄉軍使省文城爲鎮隸焉舊志文城唐天祐中避朱全忠父諱改曰屈邑後

  唐復曰文城翼城故郡在今翼城縣東十里晉故絳都後魏置北絳郡隋義寕初改置

  翼城郡唐武德中改郡爲州天祐中州廢左傳𨼆公五年曲沃莊伯以鄭人邢人伐翼又桓公八年

  曲沃伯滅翼後漢書郡國志絳邑縣有翼城杜預曰在縣東八十里水經注澮水西逕翼城南詩譜

  言晉穆侯遷都於絳翼侯孫孝侯改絳為翼翼為晉之舊都也魏書地形志北絳郡孝昌三年置隋

  書地理志絳郡翼城後魏置北絳郡開皇初郡廢唐書義寕元年以翼城絳置翼城郡武德元年

  澮州二年曰北澮州四年州廢元和志故翼城在翼城縣東南十五里北絳故郡

  城縣東二十里魏書地形志北絳郡領北絳縣兩漢晉曰絳後罷太和十二年復隋書地理志絳郡

  翼城縣後魏置曰北絳開皇十八年改為翼城元和志翼城縣因縣東古翼城為名舊志翼城縣唐

  天祐中改名澮川後唐長興元年徙治王逢寨乃唐會昌中王逢討澤潞時屯兵處即今治也北絳

  故城在縣東今曰北絳村西河廢郡在臨汾縣西魏書地形志西河郡舊汾州西河邑孝

  昌二年為胡賊所破遂居平陽界還置郡又敷城天平四年置五城郡天平中置北五城郡興和

  二年置定陽郡興和四年置隋書地理志臨汾有東魏西河敷城伍城北伍城定陽等五郡後周廢

  為西河定陽二郡開皇初郡並廢新安故縣在翼城縣後魏置北齊省魏書地形志北

  絳郡新安縣孝昌二年置隋書地理志絳郡翼城縣後魏置曰北絳縣後齊廢新安縣入焉西

  河廢縣在臨汾縣北魏書地形志西河郡永安縣孝昌中置治白坑城隋書地理志臨汾有

  後魏永安縣開皇初改為西河大業初省舊唐書地理志武德元年分洪洞置西河縣貞觀十七年

  省入臨汾合陽廢縣在岳陽縣東北魏置縣北齊廢魏書地形志冀氏郡合陽縣建義元

  年置有合陽城隋書地理志後齊廢冀氏郡又廢合陽縣入冀氏新城廢縣在汾西縣

  西北隋書地理志汾西有後周新城縣開皇十年省入縣志縣西北王提里有𮞉城雲城二村即其

  騏縣廢縣在鄉寕縣東南漢書功臣表騏侯駒元鼎五年封又地理志河東郡騏

  縣本侯國寰宇記騏漢縣後漢省鄉寕縣東南約六七十里有馬頭山山形似馬騏則馬之駿者縣

  因山故名吕香廢縣在鄉寕縣西南八十里本後魏平昌縣魏書地形志五城郡平昌縣

  世祖置刑軍縣太和二十一年改名隋書地理志開皇初廢後魏平昌縣入伍城縣元和志吕香縣

  至慈州一百二十里隋義寕元年於此置平昌縣貞觀元年改為吕香因舊吕香鎮為名舊唐書地

  理志上元三年移治所于故平昌縣南寰宇記周顯德三年省入鄉寕縣志西南八十里有城裏村

  城址宛然盖即吕香廢縣舊志訛為東南五城廢縣在吉州東北六十里北魏置五城郡

  五城縣隋初廢郡改縣曰伍城唐改曰仵城魏書地形志五城郡五城縣世祖名京軍太和二十一

  年改舊唐書地理志仵城後魏置縣取鎮戍名也元和志仵城縣西南至慈州五十八里寰宇記周

  顯德三年併入吉鄉縣 按魏志晉州又有五城北五城郡南汾州又有五城西五城郡並汾州之

  五城其名凡有五焉隋志臨汾縣有東魏五城北五城郡周廢又蒲縣有魏五城郡周末廢元和志

  蒲縣南魏五城郡是晉州之五城也又大寕縣有魏五城縣盖南汾州之五城也惟南汾州之西五

  城無北屈廢縣在吉州東北春秋時晉屈邑漢置北屈縣屬河東郡晉屬平陽郡後

  魏置禽昌郡後改縣㝷徙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蒲與二屈註二屈今平陽北屈縣或云二當為北漢

  書地理志河東郡領北屈縣應劭曰有南故稱共魏書地形志平陽郡禽昌縣即漢晉之北屈神䴥

  元年置禽昌郡太平真君二年改縣元和志後魏於北屈縣南二十一里置定陽郡即今慈州治也

  續通典慈州吉鄉縣漢北屈縣今縣北二十一里古城即漢治 按禽昌縣在今洪洞縣説並見禽

  昌故城註武遂城在臨汾縣西南史記秦本紀武王四年拔韓宜陽涉河城武遂又韓世家

  襄王六年秦復與我武遂九年秦復取我武遂十六年秦與我河外及武遂釐王六年與秦武遂地

  二百西平城在臨汾縣西北四十里通鑑晉永嘉六年漢主劉聰以其子濟南王驥為

  征西將軍築西平城居之注西平城當築於平陽西高梁城在臨汾縣東北三十七里左傳

  僖公九年齊侯以諸侯之師伐晉及高梁而還二十四年晉公子重耳殺懷公于高梁史記酈食其

  傳食其子疥封為高梁侯後漢書郡國志揚縣有高梁亭杜預曰在縣西南晉地道記有高梁城去

  揚縣五十里叔向邑也水經注汾水又南逕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竹書紀年晉出公三十年

  智伯瑶城高梁魏書地形志平陽縣有高梁城括地志高梁城在臨汾縣東北二十七里新志今縣

  北有高河鎮即古高梁也唐堯城在岳陽縣東北八十里相傳堯時所築今有唐城堡

  庭城在曲沃縣西北十里左傳桓公二年哀侯侵陘庭之田陘庭南鄙啟曲沃伐翼三年曲沃

  武公伐翼次于陘庭史記韓世家桓惠王九年秦拔我陘庭城汾旁括地志陘庭城在曲沃縣西北

  二十里絳州東北三十五里汾水之旁 按白起傳謂之陘城范睢傳謂之汾陘皆此地也

  牢城在翼城縣東三十里今名牢寨村史記趙世家成侯十三年魏敗我澮取皮牢正義澮水

  在縣東南皮牢當在澮之側晉城在翼城縣東南十五里今名故城村熒庭城

  城縣東南七十五里左傳襄公二十三年齊侯伐晉入孟門登大行張武軍於熒庭水經注紫谷水

  西逕熒庭城南寰宇記古熒庭城在翼城縣東南八十五里盖齊侯所築也文獻通考翼城有古熒

  唐城在翼城縣南括地志在縣西二十里堯裔子所封寰宇記都城記云夏后孔甲時有

  劉累者夏后賜氏曰御龍封其孫於此至周武王時唐作亂成王滅 -- 濊 ?之而封其弟太叔虞更遷唐之

  子孫於杜然則唐是叔虞初封之處 按日知錄左傳昭公元年遷實況于大夏定公四年命以唐

  誥而封于夏虛服䖍曰大夏在汾澮之間杜氏則以為太原晉陽縣按晉之始見春秋其都在翼北

  距晉陽七百餘里遠不相及又史記晉世家曰成王封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翼城正在

  二水之東而晉陽在汾水之西又不相合竊疑唐叔之封以至侯緡之滅 -- 濊 ?並在於翼史記屢言鑿龍

  門通大夏所謂大夏者正今晉絳吉隰之間當以服氏之説為信縣志唐城坊在今縣西北隅

  城在翼城縣西北五里今名夀城相傳鄭康公太子夀質晉封此府志息城在三張村屠岸

  賈城在太平縣東南二十五里圈羊城在太平縣東南三十里永固村乾壁城

  在襄陵縣東南魏書地形志禽昌有乾城又太祖天興五年詔并州諸軍積穀於平陽之乾壁

  鄂城在鄉寕縣南一里左傳隠公六年翼九宗五正頃父之子嘉父逆晉侯於隨納諸鄂晉人

  謂之鄂侯杜預注鄂晉别邑括地志故鄂城在慈州昌寕縣東二里縣志今謂之鄂侯故壘 按鄂

  侯故城有二其北壘即宋劉舒改遷縣城者今治是也魏書地形志云昌寕縣有陰陽二城可以為

  倚梯城在鄉寕縣西南八十里今名萬嵗堡元和志在昌寕縣西南一百五十里累石

  為之東北兩面據崖臨谷西南兩面俯眺黄河懸崖絶壁百餘尺其西南角即龍門之上口以城在

  高嶺非倚梯不得上因名耿城在吉州南一名耿吉城隋金置耿州取此通典慈州隋置耿州

  治耿吉城姚襄城在吉州西五十里通典姚襄城在吉昌縣西姚襄所築西臨黄河控帶龍

  門孟門之險周齊交爭之地元和志在縣西五十二里齊武平二年斛律明月段孝先破周兵於此

  城立碑表功其碑現存齊氏又於此城置鎮隋開皇中廢唐武德二年又置鎮九年廢城高二丈周

  廻五文城在吉州西北九十里元和志文城在文城縣北二十里故老曰晉文公從蒲奔

  狄因築此城人遂呼為文城拓定城在吉州東北六十里元和志在仵城縣西一里周保

  定四年置以拓齊境為名隋廢平安里在浮山縣北十五里寰宇通志漢光武令鮑永安集

  河東破青犢賊既平還報光武曰賊巳平國已安因賜其鄉為平安里七星臺在府城北

  㑹仙觀内九層臺在太平縣東南二十五里説苑晉獻公築九層臺荀息諫曰臣能累十二

  碁子加卵其上公曰危哉遂止其役府志今其遺址改為涼馬寺鬬雞臺在太平縣楊威

  村相傳晉公子鬬雞處河山一覽樓在府城内明統志洪武初國子監助敎張昌題

  扁府志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重建更名大中樓白石樓在曲沃縣白水村西明嘉靖五

  税駕堂在府城内名勝志税駕堂宋黄庭堅書扁在府學大成殿後清音亭

  在府城西五里平水上元時建觀瀾亭在府城北八里澇河渠上明萬厯十八年建

  月亭在曲沃縣南濟溪上下有滿水井犨氏鄉亭在襄陵縣東南汾水東岸水經

  注襄陵縣故城晉大夫郤犨之邑也故其地有犨氏鄉亭 按漢志作班氏鄉亭乃傳寫之訛

  香亭在襄陵縣南三十五里故關鎮元延祐三年狐谷亭在襄陵縣西左傳僖公十

  六年狄侵晉取狐𢊍水經注平陽水東逕狐谷亭北春秋時狐𢊍也烟霞閣在浮山縣南三

  十五里天聖宫内金建待旦軒在府治内元王惲建潞公軒在翼城縣城内按察

  分司東宋天聖六年文彥博知翼城時建親書嵗月榜於屋楹桑維翰故居在浮山縣

  東北五十里鄧伯道故居在襄陵縣東南二十五里錢坊在翼城縣東㑹蜀二

  山之下唐書地理志翼城有銅源翔臯錢坊二慈烏戍在吉州西舊唐書地理志慈州以郡

  近慈烏戍故名鐵治在吉州東一百五十里唐書地理志慈州吉昌昌寕俱有鐵 按明洪武

  三十二年復置吉州豐國富國二鐵冶先以採鐵勞民罷之至是以工部營造益廣請復置冶以供

  國用從之今罷𫎇坑在曲沃縣北四十里魏書安同傳進計魏主曰汾東有𫎇坑東西三百餘

  里逕路不通姚興來必從汾西直臨柴壁不如爲浮梁渡汾西築圍以拒之魏主從之大敗興於𫎇

  坑之南五代史王峻傳劉崇攻晉州峻軍出自絳州前𨦟報過𫎇坑峻喜曰𫎇坑晉絳之險崇不分

  兵拒之使吾過此可知其必敗也

 ︹關隘︺府城關在岳陽縣東見唐書地理志宋史地理志冀氏縣有府城永興二寨陭氏

  關在岳陽縣東南水經注在陭氏縣南鐵嶺關在曲沃縣西南五十里五代晉置今名隘

  口村一名厄口五代舊史漢高祖自晉赴雒次絳郡有司奏置頓厄口鎮帝惡其名别路至聞喜縣

  從騎由厄口者多爭道墮絶壑府志隘口東倚絶巘西臨大壑迤南石色如黛峯峻徑仄車難並軌

  昔嘗置闗於此太平關在太平縣北接襄陵縣界隋書地理志太平縣有關官元和志太平

  故關在太平縣東北二十七里後魏置縣於此唐書地理志太平關貞觀七年置寰宇記隋大業三

  年置太平關隋末廢縣志今為吉城鎮在縣北二十五里有堡即襄陵縣故關鎮烏仁關

  在吉州城西六十里下臨黄河與陜西延安府宜川縣接界平渡關在吉州城西北九十

  里臨黄河為津濟要口千佛溝隘在岳陽縣北五十里溝甚深有舊關址潼關

  隘在岳陽縣北七十里有石城侯馬鎮巡司在曲沃縣西南三十里 本朝嘉慶

  二十四年置泊莊鎮在臨汾縣西汾水西岸其北為劉村鎮又呉村鎮在縣西北喬李鎮

  在縣東北俱有堡礬山鎮在臨汾縣西北七十里九域志晉州有礬山務又練礬務在州

  城南皆慶厯元年置郭盆鎮在洪洞縣東三十里又曲亭鎮在縣東南四十里萬安鎮在縣

  西二十里趙村鎮在縣西三十里俱有堡東張鎮在浮山縣西南三十里又王村鎮在縣北

  二十高縣鎮在曲沃縣西北二十五里又西莊鎮在縣北二十里曲村鎮在縣東北二

  十五里𫎇城鎮在縣東北四十里柴村鎮在曲沃縣北九里金史地理志曲沃縣有柴村

  九王二鎮龍化鎮在翼城縣東四十里南連絳縣北接浮山為商旅輳集之所清儲

  鎮在太平縣南十里有堡長五百三十步高一丈三尺為二門各甃以石中有義倉明梁綱紀云

  汾陽山旁多溪壑藏奸盜萬厯已丑知縣侯于魯即其巔為鎮趙康鎮在太平縣南二十五

  里有趙曲鎮在襄陵縣東南二十里又京安鎮在縣南三十五里乾河鎮

  西縣東南六十里又水潤鎮在縣南六十里有堡鳳頭鎮在縣西七里營裏鎮在鄉寕縣

  東十里又官水鎮在縣東九十里西坡鎮在縣西南七十里船窩鎮在縣西一百里三垢鎮

  在吉州西南二十里又桃源鎮在州城東北六十里路通隰州大寕縣界又有大度臨峪共四鎮

  鵰掌寨在襄陵縣宋史地理志襄陵有鵰掌豹尾二砦袁達寨在鄉寕縣南六十里

  相傳舊有袁達據此因名又有清平寨八角寨與此鼎峙相距各三十里牛心寨在吉州西

  六十里 按通鑑宋嘉定十五年金人僑置吉州于牛心寨即此南山溝寨在吉州北

  六十里深山中四面石崖壘級而上一人扼要萬人莫上又有塌石崖曹花坪樓兒山三寨險峻與

  南山溝同伊村堡在臨汾縣南十里村有滿水井舊嘗引流灌田數頃韓買堡

  山縣宋史地理志神山縣有韓買安國史壁壘頭等堡東池堡在岳陽縣東南元和志在

  縣南三十三里今堡中現貯義倉北面絶崖三面各二丈五尺周圍二里寰宇記唐武德二年嘗移

  縣治於此安民堡在岳陽縣西附城元末紅巾賊亂創築今為連城西堡又喬岳堡在安民

  堡南明崇禎中築今為連城南堡各鄉有灣裏五馬東池堯興故縣永樂高邑曲城東里藍村孔村

  高壁和川唐城亢驛賈寨弱柳羅家山辛莊高城徐村賈村左村等二十三堡又宋史地理志云翼

  氏縣有陶川白練當谷横嶺四堡今俱廢秦岡堡在曲沃縣東二十五里又驛橋堡在縣西

  南四十里東莊堡在縣西十五里南莊堡在縣西北二十里南柴堡在縣北三十里中堡

  城縣南二十里又合雲堡在縣西南二十里王莊堡在縣東北二十里上交堡在縣東北五十里

  東汾陽堡在太平縣南十五里 本朝順治中因舊堡重築周一里四十步其西為西汾

  陽堡明季築周一百八十步南柴堡在太平縣南二十五里明季築周三里八十七步其

  北為北柴堡明成化中築周四里一百四十步許禇堡在襄陵縣西南許村三國時建四門

  遺址尚存神符堡在汾西縣東又乾河堡在縣東南僧念堡團柏堡俱在縣南頭化堡在縣

  西北對竹堡在縣北沙要堡在縣東北高安堡在汾西縣西五十里 本朝康熙十二年

  建周一百三十三丈八尺高二丈知縣蔣鳴龍記曰蒲隰通衢姑射要道山則壁立千尋上凌霄漢

  東西北三隅陡峻惟南鳥道一綫可登青龍堡在吉州東南元史穆瑚黎傳大兵薄青龍

  堡州志又有趙家堡白楊堡塌村堡俱係土山削築極為險要 穆瑚黎舊作木華黎今改正

  奇壘在太平縣東三十里元和志後秦王姚興遣弟義陽公平字子奇與征虜將軍狄伯支等

  步騎四萬伐魏攻平陽陷之遂據柴壁魏軍大至截汾水以守之平大敗將麾下三十騎赴汾水而

  死狄伯支等十將四萬人皆為魏擒壘西臨汾水側有柴村子奇投汾水即此處也白波壘

  在太平縣東南三十五里今名永固村元和志白波壘在縣東南十二里後漢末黄巾賊由西河白

  波谷㓂太原於此築壘蝦蟇口在翼城縣東南三十五里兩山相夾以形似名建雄

  馬驛舊在臨汾縣北關今移城南普潤驛在洪洞縣北關舊在縣北十里苗村里明

  洪武中置正統中為汾水所侵改建北洞里官路東嘉靖中又遷北關導敎廂街東侯馬驛

  在曲沃縣西南三十里侯馬鎮洪武八年置舊有驛丞今裁𫎇城驛在曲沃縣北四十里

  𫎇城鎮明洪武八年置舊有驛丞今裁史村驛在太平縣東三十里汾水東 本朝乾隆

  二十七年設驛丞駐此

 ︹津梁︺采桑津在鄉寕縣西大河津濟處也左傳僖公八年晉里克敗翟于采桑杜預注北屈

  縣西南有采桑津史記晉世家齧桑即采桑也永利橋在府城内永利池上明洪武間建

  公濟橋在臨汾縣北五里明許成名記高河㑹岳陽諸山泉達於汾嘉靖乙酉春御史王溱

  建石橋濶三丈長十倍之四載始成聚瑞橋在洪洞縣南門外一名通駟橋明崇禎中建

  本朝順治中修縣志城南百餘步澗水如帶夏澇苦涉崇禎十年創建大梁疉甃巨石二載乃竣

  羊獬橋在洪洞縣南三十里為南北要衝濟川橋有二一在洪洞縣西二里一在

  汾西縣東北三十里俱跨汾河善人橋在洪洞縣西二里許汾水横斷明萬厯中建橋 本

  朝順治中復建三橋又惠遠橋在縣北五里為南北通衢金天德中建虹霽橋在曲沃縣

  東南二十里明李浩記景明山南曰沸泉源出絳縣合流成派至此益洪舊橋腐敗里人撤其木以

  石甃通濟橋在曲沃縣西南三十里侯馬鎮南澮河上相傳晉平公與齊景公相會地

  汾西縣志縣東南六十里水潤鎮有通濟橋跨汾河金溝橋在曲沃縣西南三十五里隘口

  南金溝水上明萬厯中建又獻文橋在縣西南四十里㵚河橋在縣西北二十里石橋

  城縣東五里即澮水横橋横五尺縱二丈許頂僅一石承重衝漲不漂偏橋在翼城縣東二

  十五里又名偏橋莊豫讓橋在太平縣東四十里接曲沃縣界廣濟橋在太平縣

  有三一在西門外一在縣西南七里俱明宏治中建一在縣東北十八里柴王村 本朝順治十四

  雷水橋有南北二橋俱在太平縣北二十五里故城鎮金皇統四年遺愛橋

  在襄陵縣東南十五里北鄧村元大德六年建世傳晉鄧攸嘗建橋於此後人因名遺愛龍飛

  橋在襄陵縣西南二十里龍澍谷前元元貞元年飛虹橋在襄陵縣西南三十里明

  邢雷記先是人皆病涉里人侯思政建橋於故元之丙辰懸崖巧搆棟宇凌空正統庚申重葺迄六

  十年宏治已未春新之通志衆木攢成不見斧㾗俗呼魯班橋晉橋在襄陵縣北門外宋嘉祐

  六年建明高邦佐記橋長九丈廣二丈餘上植石欄兩岸甃以石堤惠民橋在鄉寕縣西門

  外明萬厯中置淇水橋在吉州城宣化坊西下有淇水穿城入河龍門飛橋

  州城西南壺口山石峽上元末于石岸鑿孔樹樁SKchar2以鐵索上架板橋以渡兵今圯嘉泉渡

  在臨汾縣西又呉村渡亦在縣西俱渡汾水郭村渡在襄陵縣東門外又北陳渡在縣東

  南五里東徐渡在縣南十五里又十里爲太陳渡俱渡汾水龍尾磧在鄉寕縣西北一百

  里黄河岸冬結冰橋路通陜西同州府韓城縣界

 ︹隄堰︺蕭公隄在襄陵縣東汾河西岸明王應吉記襄陵在汾水之西郭東去汾不百步秋水

  溢岸每𡻕爲患嘉靖乙卯冬繕隄以爲保障水𫝑迅激處悉甃巨石延袤二百二十餘丈千金

  堰在臨汾縣東北八里明萬厯間建高一丈六尺濶七尺長一百二十大建閘四以障澇水其西

  北三十步爲洞砌以甎石高三丈潤源渠在洪洞縣東三十里宋天聖四年置堰導赤沙

  河水灌田明嘉靖三年重濬又衆議渠陳珍渠長潤渠沃陽渠先濟渠皆在縣東廣利渠小渠園渠

  要截渠流澤渠晉源渠皆在縣南諸渠俱引澗水溉田南霍渠在洪洞縣北即霍水下流

  唐貞元間開又副霍渠俗名南堰在縣北三里明建文四年開通霍渠一名小霍俗名北堰在縣北

  五里宋慶厯六年開利澤渠在洪洞縣北元中統間自趙城縣衞店村置堰開渠導汾水溉

  洪洞臨汾二縣田後渠壞明正統間復改引霍渠經城南合澗水溉田又通利渠在縣西北三十里

  汾水西金興定二年自趙城縣開渠導汾溉趙城及本縣臨汾田又興利渠在縣北半里引汾水溉

  沙渠在襄陵縣南三十五里接太平縣界引流溉田東入於汾中渠在襄陵縣西南

  二里又横渠在縣西南五里李郭渠在縣北一里高石渠在縣北二里皆引平水溉田東入於汾

  新濬河渠在鄉寕縣通志明萬厯間知縣彭萬里濬河渠十三道溉田三百三十五畝

 ︹陵墓︺堯陵在臨汾縣東七十里城冢記俗謂之神林又曰神臨陵高一百五十尺廣二百餘歩

  通志陶唐氏陵旁皆山石惟此地為平土深丈餘有金泰和二年碑記明初訪厯代帝王陵墓山東

  東平州有以堯陵聞者至今載在祀典而臨汾者闕如縣志明嘉靖閒立守冡道士五置守冢戸十

  取陵旁閒田給焉 按漢書劉向疏堯葬濟陰邱壟皆小葬具甚微括地志堯陵在濮州雷澤縣西

  三里述征記城陽縣東有堯冢宋皇覽堯冢在濟陽城文獻通考唐堯葬城陽穀林又曹州志有堯

  陵東平州志有堯陵諸書多載堯陵在山東惟城冢記載在平陽而非唐宋前書難以徴信然堯都

  平陽在位七十載而殂落陵似宜在平陽今存之︹周︺師曠墓在洪洞縣東南二十里元

  和志師曠祠在洪洞縣東南二十五里新志有墓在縣東南二十里師村東廟在其側冀缺

  墓在岳陽縣東寰宇記在和川縣南三十六里新志在縣東七十里藺相如墓

  陽縣北八十里墓前有河因名藺河其祖塋在趙城縣許村里 按相如趙人岳陽邯鄲皆屬趙地

  史記正義曰藺相如墓在邯鄲縣西南二十三里然其祖塋在趙城則相如之墓在岳陽近是

  生墓在曲沃縣西門内墓前有祠晉惠公改葬太子即此里克墓在曲沃縣南五里

  荀息墓在曲沃縣北十里程子墓在曲沃縣寰宇記程公祠在曲沃縣界郡國志

  云龍頭城有程公祠即晉賢士程子華與孔子相遇傾盖與語孔子以束帛贈之死葬於此

  小子侯墓在翼城縣東十五里冢高三丈周百歩俗呼小王墳晉厲公墓

  城縣寰宇記在翼城縣東南十六里高一丈六尺葬在城東門之後杜預云不以君禮葬按絳縣晉

  文公墓高十丈厲公不以禮葬故墓小耳新志在縣東南故城村鄭太子墓在翼城縣

  西十里唐盧照鄰銘太子夀者康公之子桓公二十代孫也聰明仁智邑封千户今之壽城是其地

  也年七十八薨於晉葬於天陵南趙盾墓在太平縣南十五里元和志趙盾祠在太平縣

  西南十五里新志盾墓在縣南十五里汾陽村有廟程嬰公孫杵臼墓在太平縣

  元和志在趙盾墓塋中文獻通考元豐中嬰封成信侯杵臼封忠智侯立祠於墓側載之祀典又見

  晉襄公墓在襄陵縣顔師古曰襄陵縣有晉襄公之陵因以名縣新志在縣南十里

  ︹漢︺郅都墓在洪洞縣東南二十里許又見代州部周勃墓在曲沃縣南周家

  莊又太平縣東北七里郭店村有周勃墓 按史記周勃世家勃食絳縣在絳州曲沃縣南二里勃

  墓當在曲沃︹三國︺︹魏︺許禇墓在襄陵縣南十八里︹晉︺劉和墓在臨汾縣

  南三十五里元海太子也劉聰墓在縣西南十一里元海第四子也通志按晉書劉聰載記靳準發

  淵聰墓則劉氏父子墓當其時巳毁或故址至今存耳劉淵墓在洪洞縣東南八里通志

  墓高三丈周一百四十步︹隋︺王通墓在曲沃縣西北三十八里汾河東︹唐︺孫思

  邈墓在洪洞縣南二十里︹五代︺︹晉︺桑維翰墓在浮山縣東北六十里︹元︺

  石元亨墓在洪洞縣東二里周三十畝張著墓在襄陵縣東南四十里王惲撰

  張翥墓在襄陵縣南三十八里又縣西南二十五里翥之祖塋在焉屈繼平

  墓在翼城縣西傅巖起墓在汾西縣西︹明︺韓文墓在洪洞縣東十里

 ︹祠廟︺四賢祠在府學内元李守賢建祀荀況楊雄王通韓愈後增孫復司馬光趙鼎又名景

  汾水神祠在臨汾縣西一里俗名河神祠龍子祠在臨汾縣西寰宇記在姑

  射山東平水之源其地茂林鬰蓊俯枕清流晉地之勝境也新志謂之平水神祠在縣西南二十五

  澇水神祠在臨汾縣北八里澇河渠上姑射神廟在臨汾縣北十三里

  姑射山東見元和武德元年勅建霍將軍祠在臨汾縣寰宇記在晉州西南唐天寶七

  年勅建新志在縣西八里祀漢霍光李衞公祠有三一在臨汾縣東關外一在浮山縣北

  二十里一在翼城縣之四望村名曰風雨神廟俱祀唐李靖臺駘神祠在曲沃縣西元

  和志祠在曲沃縣西三十六里汾神也通典曲沃漢絳縣地春秋時曲沃地臺駘在此寰宇記祠盖

  晉都絳時立恭世子祠在曲沃縣西門内李牧祠在太平縣東北十三里

  三皇廟有三一在臨汾縣右市坊一在襄陵縣一在洪洞縣東十五里堯廟在臨汾縣

  魏書孝文帝紀太和十六年詔祀唐堯於平陽魏土地記平陽縣東十里汾水東原小臺上有神屋

  石碑水經注汾水南逕平陽故城東水側有堯廟前有碑元和志堯廟在縣東八里汾水東寰宇記

  堯碑舊在汾水西晉元康中移於汾水東顯慶三年移就今廟金史張浩傳天眷二年改平陽尹繕

  葺帝堯祠作擊壤遺風亭元史世祖紀中統四年六月建帝堯廟於平陽給田十五頃新志在縣南

  八里明正統間修合祀舜禹三大聖於此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發帑重修頒   御書扁額堯

  殿曰光被四表舜殿曰濬哲文明禹殿曰萬世永雍正七年又修又洪洞浮山太平三縣界内亦

  並立有廟祠唐太宗廟有二一在臨汾縣東十五里一在浮山縣孫真人廟

  在洪洞縣南三里元至元中建祀唐孫思邈舜廟有三一在洪洞縣英山一在太平縣西一

  里一在翼城縣東南七十里舜王坪上禹湯廟在浮山縣北十里唐時建元大德中重修

  以伯益伊尹配漢文帝廟在翼城縣東南唐叔虞廟在翼城縣有二一在縣東

  南翦桐坊一在縣東南十五里故城村禹廟有二一在太平縣東南十五里一在浮山縣東

  南二十里司空山名司空廟三侯廟在太平縣古晉城北門外宋史禮志崇寕間封韓厥

  義成侯紹興中改封啟信公升爲中祀通志宋元豐四年建廟祀程嬰公孫杵臼崇寕三年祀厥共

  爲三侯廟

 ︹寺觀︺大雲禪寺在臨汾縣城内安道坊唐貞觀中建俗名鐡佛寺内有大鐵佛頭上建浮

  圖又有北禪慈雲等寺俱唐時建奉慈寺在臨汾縣城西南隅元至正初建福巖

  寺在洪洞縣東南一名鹿苑寺治平二年建王安石有記西藍寺在洪洞縣西二里一

  名羅漢寺晉永和二年建寺内有通幽橋流杯池寒翠軒雪香邃綠花心月波環碧宜雨六亭後寺

  爲汾水浸塌移建近城兔在浮山縣西南十里唐建露巖寺在岳陽縣北五

  十里鳳凰山頂靈光寺在曲沃縣東三十里唐初建有王勃碑文金仙寺在翼城縣

  東門外澮水旁宋建元延祐間徙同頴坊太平興國寺在翼城縣西門外唐貞元三年

  建名慶國寺宋勅賜今名涼馬寺在太平縣東南二十五里即晉獻公九層臺遺址

  惠寺在太平縣西八里北齊天統中建初名敬屈亭宋嘉祐中賜今名明初併慈化院入焉

  普救寺在襄陵縣東南四十里大尖山巓唐廣德中賜額上建浮圖天慶觀

  汾縣城内大通坊原名元妙觀唐顯慶中建元都觀在洪洞縣治東北朝陽坊元泰定四

  年建明洪武中併玉虚玉清玉峯三觀入焉慶唐觀在浮山縣南寰宇記老君祠在神山

  縣東南二十里唐武德三年見神於羊角山下因勅通事舍人柳憲立祠至開元十四年於舊廟置

  慶唐觀唐書五行志大厯九年晉州神山縣慶唐觀枯檜復生金石文字記龍角山慶唐觀紀聖銘

  元宗御製并八分書新志一名天聖宫在縣南三十五里安貞觀在浮山縣西八里元延祐

  七年建明洪武中併洪禧二真龍祥太清太華五觀入焉延慶觀在岳陽縣東三里宋宣和

  中建明洪武間併通元清華仙遊棲貞臨溪龍泉清泉七觀入焉内有泉曰聖泉九龍觀

  在曲沃縣南二十里内有古柏一株大十數圍真遊觀在太平縣東四十里修真觀

  在太平縣南關高阜處殿壁間人物係元人朱好古筆精妙入神有鐘聲聞百里萬聖觀

  在襄陵縣西齊村元至元初酈希誠修煉處世祖賜額光宅宫在臨汾縣南帝堯廟東元

  至元中建崇聖宫在臨汾縣北二里元至元中建趙孟頫書碑紫陽宫在翼城縣

  唐城坊相傳宋紫陽真人張伯端修煉處慈氏院在襄陵縣東南唐開元間建宋太平興國

  中賜阜山道院在襄陵縣南故闗鎮元至元四年建明宣德六年改為朝陽觀










                        纂修官馮 芝恭 纂

                        總纂官臣顧 蒓 許應藻恭覆輯

                        校對官華文榕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