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一百六十一至一百六十二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百五十八至一百六十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一百六十一至一百六十二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一百六十三至一百六十四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7.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7.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7.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7.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7.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7.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7.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7.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7.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5-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7.djvu/11

 大清一統志

  山東統部在 京師南八百里東西距一千六百四十里南北距八百十里東至大海一千三

   百里西至直隸大名府元城縣界三百四十里南至江南徐州府沛縣界五百七十里北至直隸河

   間府寕津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南至江南淮安府海州界六百八十里西南至河南歸德府商邱縣

   界六百八十里東北至渤海四百二十里西北至直隸冀州南宫縣界三百一十里

 ︹分野︺天文虛危奎婁分野元枵降婁之次兼室壁房

   心昴畢分野娵訾大火大梁之次齊地虛危分野屬青州自須女

   十度至危十五度為元枵之次今濟南府青州府登州府萊州府武定府及兗州府之陽榖東昌府

   之聊城堂邑博平茌平清平高唐州臨清州之夏津泰安府之東阿平陰當其地魯地奎婁分野屬

   徐州自奎五度至胃六度為降婁之次今兗州府沂州府泰安府及萊州府之高密即墨膠州平度

  州當其地衞地營室東壁分野屬并州自危十六度至奎四度為娵訾之次今曹州府之濮州范縣

  觀城朝城兗州府之汶上夀張東昌府之莘縣冠縣館陶臨清州邱縣泰安府之東平州當其地宋

  地房心分野屬豫州自氐五度至尾七度為大火之次今曹州府及濟寕州金鄉魚臺當其地趙地

  昴畢分野屬冀州自胃七度至畢十一度為大梁之次今東昌府之恩縣臨清州之武城當其地

 ︹建置沿革︺禹貢青徐及兗豫四州之域禹貢濟河惟兗州海岱惟

  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又豫州導菏澤今濟南青登萊及泰安府東阿平陰之北境皆古青州地兗

  州與曹州府之鉅野泰安府之東平州及新泰萊蕪之南境皆古徐州地東昌與兗州府之陽榖壽

  張曹州府之鄆城及濟南青州二府之西北境皆古兗州地曹州府古豫州地周為青兗

  豫三州地周禮職方氏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漢書地理志周改禹徐州合之於青禹

  貢九州兼有青徐爾雅無青周禮無徐郭璞爾雅注云疑是殷制春秋為齊魯及

  衞宋曹滕薛邾莒𣏌諸國地戰國屬齊并屬楚趙

  今青州濟南武定及東昌之西境州縣泰安之肥城萊蕪東阿平陰兗之陽榖壽張曹之范縣春秋

  齊國地登萊春秋紀萊牟介莒諸國地戰國並屬齊兗州府及沂之沂水日照曹之單縣鉅野鄆城

  泰安之新泰東平春秋魯國地戰國後南屬楚北屬齊曹州府之濮州朝城觀城春秋衞地戰國屬

  齊後又屬趙濟寕州之金鄉春秋宋地曹州府之曹縣定陶春秋曹國地後屬宋戰國屬齊兗州府

  之鄒縣春秋邾國地戰國改名鄒國滕縣春秋滕薛小邾三國地沂州府之莒州春秋莒國地東昌

  府之館陶冠縣莘縣恩縣臨清州之武城縣春秋晉地戰國屬趙臨清州邱縣為趙東鄙高唐州為

  齊西鄙夏津為齊趙二國邊界秦兼天下置齊郡琅邪郡薛郡東

  郡漢初分齊為三國史記秦楚之際月表項羽分齊為三國臨淄王田都都臨

  淄濟北王田安都博陽膠東王田市都即墨尋并於漢分置諸郡國

   郡為魯國後漢書郡國志魯國秦薛郡高后改元封五年置十三州部刺

   史為青兗徐三州地青州領平原千乘濟南齊北海東萊六郡菑川膠東高密

   三國兗州領東山陽濟陰泰山四郡城陽東平二國而琅邪東海二郡及魯國屬徐州皆今山東省

   所屬之地 按菑川膠東高密三國漢志不言所屬以本文故齊推之當屬青州魯國漢志屬豫州

   後漢書郡國志魯國本屬徐州光武改屬豫州推之前志亦據書成時所屬而言也後漢屬

   青徐兗豫四州青州刺史治臨淄領濟南國平原郡樂安國北海國東萊郡齊國徐

   州刺史治郯領東海郡琅邪國而東郡東平國任城國泰山郡濟北國山陽郡濟陰郡並屬兗州魯

   國屬豫州三國魏因之晉初分屬兗豫冀青徐五州

   地理志兗州統濮陽國濟陽郡高平國任城國東平國濟北國泰山郡豫州統魯郡冀州統平原國

   樂陵國青州統齊國濟南郡樂安國城陽郡東萊國長廣郡徐州統東海郡琅邪國東莞郡

  嘉後爲後趙前燕前秦南燕所有晉志惠帝末兗州豫州冀州青

  州淪於石氏徐州所得惟半季龍末遼西段龕據青州慕容恪克之苻氏平燕盡有其地苻氏敗刺

  史苻朗以州降晉置幽州刺史鎮廣固隆安四年慕容德都之復改爲青州德以并州牧鎮陰平幽

  州刺史鎮發干徐州刺史鎮莒城青州刺史鎮東萊兗州刺史鎮梁父慕容超移青州於東萊郡

  義熙五年劉裕平南燕仍爲兗徐青三州地宋元

  嘉九年分青州置冀州二十年省兗州尋復置泰

  始三年分徐州置東徐州宋書州郡志青州刺史領郡齊郡濟南樂安高

  密平昌北海東萊泰原長廣冀州刺史領郡平原樂陵徐州刺史領郡蘭陵東海東莞東安琅邪陽

  平濟陰北濟陰平昌兗州刺史元嘉二十年省分郡屬徐冀州三十年六月復立領郡泰山高平魯

  郡東平陽平濟北後魏爲司領郡陽平領郡安德領郡泰山魯高平任城東

  平東陽平領郡齊北海樂安渤海高陽河間樂陵本劉宋冀州皇興三年更名領郡東

  魏東平原東清河廣川濟南太原五州又增置濟泰常八年置領郡濟北平原東

  平南清河東濟北皇興四年分青州置領郡東萊長廣東牟東徐孝昌元年置領郡下

  邳武原郯西兗孝昌三年領郡沛濟陰永安二年置領郡東武高密平昌南青

  太和二十二年領郡東安東莞北徐永安二年置領郡東泰山琅邪七州共領

  四十二郡北齊因之後周置總管府於青州隋開

  皇三年廢郡為州十四年總管府廢大業元年

  兗州置都督府三年改諸州為郡分屬豫濟陰郡屬

  東平濟北渤海平原四郡屬北海齊東萊高密四郡屬魯琅邪二郡屬四州唐

  武德初復以郡為州二年置齊州總管府管齊鄒東泰譚

  淄濟六州四年又置青州管青維登牟莒密萊乘八州德州管博德棣觀四

  鄆州管鄆濮兗戴曹五州三總管府七年改總管府為都

  督府貞觀元年府罷諸州分屬河南河北道採訪

  使鄆曹濮兗沂青淄密登萊齊棣十二州屬河南道博德二州屬河北道七年復置

  齊州都督府十四年又置兗州都督府天寶元年

  仍改州為郡至德二載復以郡為州分置淄青平

  盧天平泰寕四州節度使唐書方鎮表至德元載置青密節度使治北海

  乾元二年升鄆濟兗都防禦使為節度使治兗州上元二年置淄沂節度使治沂州尋以侯希逸引

  兵保青州併領淄沂遂號淄青平盧節度使寶應元年廢兗鄆節度使元和十四年又置鄆濮節度

  使治鄆州十五年賜號天平軍節度使長慶元年升沂海觀察使為節度使治兗州乾寕四年賜號

  泰寕軍節度使五代梁唐因之晉置威信軍於曹州漢初

  廢周復於曹州置彰信軍宋初屬京東及河北路

  熙寕七年分京東為東西兩路濟南府青密沂登萊濰淄七州屬京

  東東路襲慶興仁東平三府濟單濮三州屬京東西路而博德恩棣濱五州屬河北路金改

  京東為山東始有山東之名仍分東西兩路東路領益

  都濟南二府濰淄沂密登萊莒棣濱寕海十州西路領東平府兗曹濟博滕泰安七州而恩濮二州

  屬大名路單州屬南京路元分置燕南河北道山東東西肅政

  廉訪司及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直隸中書省謂之

  腹裏東平東昌濟寕三路曹濮德恩冠高唐泰安七州屬燕南河北道濟南般陽二路寕海州

  屬山東東西道而益都路屬宣慰司洪武元年置山東行中書省

  治青州九年移治濟南尋改置山東承宣布政使

   司領六府濟南兗州東昌青州登州萊州一十四州八十九縣

   府領武定德濱三州二十六縣兗州府領濟寕沂東平曹四州二十三縣東昌府領臨清高唐濮三

   州十五縣青州府領莒州十三縣登州府領寕海州七縣萊州府領平度膠二州五縣

  本朝因之為山東省雍正二年升濟南府之泰安武

   定濱兗州府之濟寕曹沂等六州為直隸州八年

   濟寕州仍屬兗州府十二年升武定沂二州為府

  濱州改屬武定十三年升泰安曹二州為府乾隆

   四十一年升濟寕州並東昌府之臨清州為直隸

   州共領府十州二

   濟南府   兗州府   東昌府

   青州府   登州府   萊州府

   武定府   沂州府   泰安府

   曹州府   濟寕直隸州 臨清直隸州

 ︹形勢︺東據海東南接江南海州贛榆縣境為安東日照諸城折而東為膠州即墨萊陽海陽

  文登至榮城折而北又折而西為文登寕海福山蓬萊黃縣招遠掖縣昌邑濰縣壽光樂安利津霑

  化海豐折而北抵直隸之鹽山縣界凡千餘里自登州以南皆岸大海自萊州以東則曰渤海亦曰

  少海南起登州沙門島北至永平碣石為渤海之口廣五百里晉書地理志舜以青州越海分為營

  州是古青州之境跨有北海也榮城以東有元人海運故道自濟南兗州東昌泰安曹州五府外當

  大海一面之險者武定東北境沂州東南境當兩面之險者青州萊州北境南境當三面之險者登

   州東南北皆以海為境南距徐邳舊運河自江南徐州府入境新運河自邳州入境

   西接宋衞今河南歸德直隸大名為古宋衞之地北連燕趙今直隸河間為

   古燕趙之地其名山則有泰山在泰安府五嶽之東嶽也亦曰岱宗沂山

   在青州府臨朐縣是為東鎮琅邪在青州府諸城縣其大川則有黃河

   黃河故道禹漯川經今武城德州德平北又東北經樂陵海豐西北又東流入海東漢以後河經今

   觀城南朝城莘縣東堂邑東南聊城博平茌平北折而北流經禹城西平原陵縣東又折而東經德

   平臨邑商河北樂陵惠民南又東經濱州蒲臺南至利津東南入海自唐迄宋初河北流一支經今

   濮州北朝城莘縣堂邑西折而東北經清平夏津德州南德平北又東北經惠民陽信北至霑化東

   北入海其南流一支經今濮州東北范縣陽榖東阿平陰長清臨邑西北折而東經濱州利津北東

   入海自宋仁宗以後河北流一支經今冠縣館陶臨清武城德州西北流入直隸景州東光界東流

   一支經今朝城莘縣堂邑聊城西北又東經高唐平原德平商河惠民陽信北至霑化東北入海自

   金章宗以後河由今菏澤北濮州南東北至鄆城東北夀張東南注於梁山濼南北分流北派由北

   清河入海經今東阿平陰長清西北折而東經齊河東齊東西青城蒲臺北濱州南至利津東入海

   南派由南清河入淮經今東平汶上西南嘉祥東北濟寕西南魚臺之東流入江南沛縣界明宏治

   中築斷黃陵岡北流始絶今從河南考城東流入經曹單二縣南東南流入江南豐縣碭山界

   河即㑹通河元至元中所開明永樂九年濬故道自濟寕北至臨清凡三百八十五里南至江南

   沛縣凡三百里而南旺湖地勢特高於是相地置閘以時啟閉自分水北至臨清地降九十尺為閘

   十有七而達衞河南至沛縣沽頭地降百六十尺為閘二十有一而達河淮舊志運河凡七百七里

   入衞河又四百里始出境達 京師山東境内由魚臺至臨清得汶洸泗沂四水共泉百七十餘會

   於泗水而分流於漕渠為閘百三十為淺二百二十皆有司分掌之而統於總河新志運河南自江

   南邳州界起經兗州曹州泰安東昌濟南五府之境四州十六縣北至直隸吳橋縣界長一千一百

   四十三里濟水今大清河即濟水故道自汶上縣北出至東平州西安山閘又西北與運河分

   流經東阿平陰長清齊河厯城而會於濼水即小清河也又北經臨邑惠民濱州利津而入於海由

   安山閘而下皆稱大清河小清河即濟之南源一名濼水源出濟南府城西南趵𦊅泉合諸泉水並

   城北流屈而東大明湖水注之東北經華不注山合華泉經章邱鄒平長山及新城縣會孝婦河又

   東經高苑博興樂安入海自厯下以東之水昔入濟者並入小清河汶水源出泰安府萊蕪縣

   原山之南西南流會嬴汶柴汶牟汶諸水經徂萊山之陰又南流曰大汶口小汶水自新泰縣東來

   注之合流經府城南又西南經寕陽縣北堽城壩分為二流其正流西經平陰又西南流經汶上合

   白馬湖諸水入南旺湖南北分流為分水閘即今運河也支流為洸河自寕陽縣西南流達兗州府

   城西合沂泗二水至濟寕州南天井閘東入運河拱帶畿南轉輸扼要至

  於嶽宗受秩清宴呈休聲教漸被之餘不徒以山

  河十二為雄矣

 文職官

  巡撫駐濟南府兼提督銜監督臨清關務

  總督河道駐濟寕州雍正元年添設副總河一員十三年裁嘉慶十九年復設副總河尋

  

  提督學政

  布政司 經厯 庫大使

  按察司 經厯 司獄

  督糧道駐德州管理漕糧兼管德常臨清倉事務庫大使

  分守濟東泰武臨道駐濟南府管理驛傳事務轄濟東泰武四府臨清一州

  分守登萊青兵備道駐登州府

  分巡兗沂曹濟兵備道駐兗州府兼管驛傳事務及曹單曹儀二廳黃河工

  

  分巡運河兵備道駐濟寕州管黃運河隄兼管河庫道事

  鹽運使駐濟南府兼理鹽法道及河南商邱九州縣江南徐州府六州縣鹽法運同

   濱樂分司駐濱州運判膠萊分司駐膠州經厯 庫大使

   批騐所大使二員厯城濼口蒲臺北關鹽場大使十員

   縣王家岡夀光縣官臺諸城縣信陽福山縣登寕掖縣西由膠州石河利津縣永阜霑化縣永

   利富國日照縣濤雒

   濟南府知府 水利同知 糧捕通判駐德府學

    教授 訓導 經厯 司獄 知州管河州

    同 州判河捕駐邊臨鎮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十五員厯城章邱鄒平淄川長山新城齊河齊東濟陽禹城臨邑長清陵德

    平平縣丞七員厯城章邱齊河平原俱駐縣城長山駐周村禹城駐禹城橋長

    清駐張夏鎮 按禹城一員乾隆五十四年裁淄川改設縣學教諭十五員

     訓導十五員 主簿厯城屬中公集乾隆三十七年裁膠州古鎮巡

    司改巡檢厯城屬龍山鎮乾隆三十一年設典史十五員

   兗州府知府 同知三員總捕一員原駐府城乾隆二十一年移駐滕縣

    社安集運河一員駐濟寕州泇河一員駐滕縣夏鎮 按泇河一員舊係通判乾隆三十八年

    裁沂郯海贑同知改設通判三員泉河一員駐汶上縣捕河一員糧捕一員原駐

    府城乾隆二十年駐陽榖縣張秋鎮府學教授又四氏學教授一學錄一尼山

    學錄訓導 經厯 司獄 知縣十員滋陽曲阜寕陽

    鄒泗水滕嶧汶上陽榖壽張 按曲阜知縣舊係孔氏世職乾隆二十一年定為在外題缺其

    孔氏世襲知縣之職改授世襲六品官縣丞八員滋陽鄒嶧俱駐縣城滕駐臨城

    驛汶上駐馬村陽榖駐阿城鎮舊設七員乾隆四十六年增汶上管河滕管河各一員裁寕陽

    縣學教論十員 訓導十員 主簿三員

    夀張俱管河舊設四員乾隆四十六年裁汶上滕二員増寕陽一員典史十員

     閘官十二員嶧屬頓莊萬年莊臺莊韓莊汶上屬開河寺前鋪珠梅南旺袁

    家口陽榖屬阿城荆門七級

至聖廟官三品執事官以下均係本縣 聖裔由衍聖公會同山東學政揀選報部充補年終彚題

 衍聖公 世襲六品官舊係曲阜世職知縣乾隆二十一年改設翰林院

   五經博士二員 太常寺博士 國子監學錄

   二員 執事官四十員三品二員四品四員五品六員七品八員八品

   十員九品十員乾隆八年增設司樂 典簿奎文屯曰管勾

   屯官八員鉅野鄆城平陽各二員東阿獨山各一員林廟守衛司百

   戸 知印 掌書 書寫 唘事二員金絲堂詩禮堂

   奏差 隨朝伴官六員

  東昌府知府 水利同知 通判二員上河一員駐府城下

   河一員駐武城縣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司獄

    知州州判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

    縣九員聊城堂邑博平茌平莘清平冠館陶恩縣丞三員聊城茌平駐縣

    城恩縣駐四女寺縣學教諭九員 訓導九員 管河

    主簿四員聊城堂邑清平館陶巡檢清平屬魏家灣典史九員

    閘官五員聊城屬永通通濟橋周家店堂邑屬梁家鄉清平屬戴家灣

   青州府知府 同知二員理事一員海防一員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司獄 知縣十一員益都博山臨淄博興

    高苑樂安夀光昌樂臨朐安邱諸城縣丞三員益都駐金嶺鎮壽光駐侯鎮安邱駐

    景芝縣學教諭十一員 訓導十一員 巡檢

    二員臨朐屬穆陵關諸城屬信陽鎮典史十一員

   登州府知府 海防同知舊有鹽捕通判乾隆七年府學教

    授 訓導 經厯 司獄 知州州同 州

    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九員蓬萊黃福山棲霞招

    遠萊陽文登海陽榮城縣丞二員蓬萊駐縣城萊陽原駐縣城乾隆三十一年

    駐姜山集縣學教諭九員 訓導九員 巡檢六員

    黄屬黃山館驛福山屬海口文登屬靖海威海海陽屬行村寨榮城屬石島典史九

   員

   萊州府知府 海防同知 府學教授 訓導

    經厯 司獄 知州二員平度州同二員平度駐灰

    埠驛膠駐州城州學學正二員 訓導二員 吏目二

    員 知縣五員掖昌邑濰高密即墨縣丞三員掖舊駐縣城乾隆五

    十二年移駐朱橋鎮昌邑濰駐縣城縣學教諭五員 訓導五員

     巡檢四員濰屬固隄店膠州屬靈山即墨屬鼇山衛栲栳島典史五

   員

   武定府知府 海防同知駐利府學教授 經厯

     司獄 知州州判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九員惠民青城陽信海豐樂陵商河利津霑化蒲臺縣丞

    三員惠民利津蒲臺縣學教諭八員惠民止設訓導訓導九員

     巡檢二員海豐屬大沽河口利津屬豐國鎮舊設三員乾隆三十一年裁霑化

    縣天山鎮一員典史九員

  沂州府知府 通判二員鹽捕一員駐蘭山沂郯海贑一員駐郯城大興

   乾隆三十八年裁兗州府泇河通判改設府學教授 經厯 司

   獄 知州州同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六員蘭山郯城費𫎇陰沂水日照縣丞二員蘭山乾隆六十

   年移駐蘭陵集沂水駐東里店縣學教諭五員蘭山止設訓導訓導六

   員 管河主簿郯城乾隆四十六年裁縣丞改設巡檢七員

   屬青駝寺費屬關陽鎮平邑寨莒州屬石埠集十字路沂水屬垜庄日照屬安東典史

   六員

  泰安府知府 糧捕通判駐樓德莊府學教授 經厯

    司獄 知州州同州判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六員泰安肥城新泰萊蕪東阿平陰縣丞

    二員泰安東阿縣學教諭五員泰安止設訓導訓導六員

    主簿泰安屬安駕莊巡檢二員新泰屬上四莊東平屬彭家集典史六

    員 閘官三員東平屬靳家口安山閘戴家灣口

   曹州府知府 同知二員督捕一員駐菏澤縣桃源集曹河一員嘉慶四

    年裁曹單同知改設通判二員曹考一員乾隆四十八年裁曹儀通判改設糧河一

    嘉慶四年裁管糧通判改設八年移駐單縣黃堽集府學教授 經厯

     司獄 知州州判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知縣十員菏澤單城武鉅野鄆城曹定陶范觀城朝城縣丞

    三員曹縣二員一管河一駐劉家口曹單一嘉慶四年裁河南修武縣丞設移屬

    學教諭九員菏澤止設訓導訓導十員 管河主簿三

    員曹鉅野單巡檢二員菏澤屬沙土集乾隆三十四年裁鉅野安興寨巡檢改設

    曹屬安陵典史十員 閘官鉅野屬通濟橋

   濟寕直隸州知州 州同 管河州判 州學學

    正 訓導 吏目 知縣三員金鄉嘉祥魚臺縣學教

    諭三員 訓導三員 管河主簿魚臺屬南隄典史

    三員 閘官七員本州屬在城天井仲家淺石佛𬃷林新店魚臺屬南陽

   臨清直隸州知州 州同 州判 州學學正

    訓導 吏目 税課局大使閘官知縣三

    員武城夏津邱糧河縣丞縣學教諭三員 訓導

   三員 管河主簿巡檢二員本州屬王家淺乾隆三十七年

   裁裴家圈巡檢改設武城屬甲馬營典史三員

 武職官

 青州副都統駐青州府舊置將軍乾隆二十六年協領四員一管理正

   黃正紅二旗一管理鑲黃正白二旗一管理鑲白正藍二旗一管理鑲紅鑲藍二旗佐領

   十二員舊設十六員乾隆三十五年裁四員防禦十六員 驍騎

   校十六員 隨印筆帖式二員舊設三員乾隆二十七年裁一

   

  德州城守尉駐德防禦四員 驍騎校四員左翼鑲黃

   滿洲𫎇古二旗右翼正黃滿洲𫎇古二旗原各設防禦二員驍騎校二員遇有防禦缺出即在

    本翼驍騎校二員内擬送正陪嘉慶十二年改嗣後德州防禦缺出不論翼將驍騎校四員

    内揀選擬送正陪筆帖式一員舊設二員乾隆三年裁一員

   撫標左右二營㕘將左營兼中軍雍正九年改遊擊設遊擊守備二

    員 千總三員左二右一舊設四員嘉慶二十三年撥右營一員歸曹州鎮轄

    把總七員左四右三舊設八員嘉慶二十三年撥右營一員歸曹州鎮轄經制

    外委六員左三右三額外外委十三員左七右六

   河督標駐濟寕州中左右三營兼轄河南懷河豫河二營詳載河南統部武職門副將

    中營兼中軍駐濟寕州兼轄通汛河道㕘將左營駐濟寕州兼轄通汛河道乾隆四十

    八年改遊擊設遊撃右營駐東平州安山汛兼轄本營通汛河道都司中營駐袁

    守備二員左營駐魚臺縣南陽汛右營駐東平州戴廟汛千總六員

    中二員分防汶上縣南旺張八老口二汛左二員分防魚臺縣徐家堡濟寕州石佛閘二汛右

    二員分防東平州安山夀張縣張秋二汛把總十二員中四員分防大長溝開河

    靳家口河西靳家口河東四汛左四員分防馬家堡魯橋堡邢莊利建閘四汛右四員分防東

    平州十里鋪王仲口沙灣壯猷臺四汛經制外委九員每營三員額外

    外委五員中二左一右二

   登州鎮總兵官駐登州府中右二營遊擊都司守備二

    員 千總三員二駐本營一防八角口海汛舊設四員嘉慶二十一年撥中營

    一員歸曹州鎮轄把總八員四駐本營四分防招遠黃縣棲霞萊陽各汛

   制外委十員九駐本營一防之罘島舊設十二嘉慶二十二年撥二員歸曹州

    額外外委六員

  兗州鎮總兵官駐兗州府兼督催漕運中右二營遊擊都司

   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肥城界河二汛把總

   六員一駐本營五分防汶上泗水滋陽外汛曲阜鄒縣各汛舊設七員嘉慶二十二年

   寕陽一員歸曹州鎮轄經制外委八員中四員三駐本營一防寕陽汛嘉慶

   二十二年改把總設右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鄒縣嘉祥二汛額外外委十一

   員中五右六

  曹州鎮總兵官駐曹州府中右二營舊置參將隸兗州鎮轄嘉慶二十二年改設並

   置遊擊以下官遊擊都司守備二員 千總四員

   俱駐本營舊設二員嘉慶二十一年増一員二十二年又增一員把總九員

   本營三分防濮州范縣孟家海各汛舊設六員嘉慶二十一年増一員二十二年又増二員

   經制外委六員三駐本營三分防定陶觀城朝城各汛額外外委

   六員

    以上登州等三鎮均聽巡撫兼提督銜節制

  濟寕城守營都司駐濟寕州守備 千總防天井閘汛把總

   二員 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委一員

  運河營守備駐濟寕州舊為黃運河守乾隆四十七年改設協備駐臨清州

   千總二員一防濟寕北汛一防泇河汛把總二員一防捕河汛一防下

   經制外委三員分防魚臺南陽鎮東平戴村壩聊城各汛額外外

   委七員

  黄河營協備二員曹單一員駐單上汛嘉慶四年改河南考城汛千總設曹河一

   員駐曹縣望魯鎮千總防曹縣下汛把總防單縣汛經制外委二

   員一防單上汛一防曹中汛額外外委四員曹單二員曹河二員

    以上濟寕城守等三營均隸河督管轄

  文登協副將駐文登縣都司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榮城縣汛

   把總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靖海衞海陽縣二汛舊設四員嘉慶二十二年裁一員

  膠州協副將駐膠都司千總二員一防膠州外汛一防靈山

   把總五員二駐本營三分防登窰口浮山所安邱縣各汛經制外委

   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青島口岞山古鎮口各汛額外外委二員

  萊州營㕘將駐萊州府守備千總二員一防濰縣汛一防昌邑汛

   把總四員二駐本營二分防西海北海各汛經制外委四員

   額外外委二員

  即墨營㕘將駐即墨縣守備千總二員一防平度汛一防鼇山衞

   把總五員二駐本營三分防高密諸城雄崖所各汛經制外委四

   員 額外外委二員

  青州營㕘將駐青州府守備千總 把總四員分防臨淄

   博興高苑臨朐各汛經制外委五員舊設六員乾隆五十五年裁一員

   外外委四員

  水師前營遊擊駐膠守備二員一防登州水城一防成山東汛

   總二員一防成山東汛一防膠州南汛把總四員二防登州水城一防成山

   東汛一防膠州南汛經制外委六員 額外外委三員

  寕福營都司駐寕海州千總 把總二員一防威海汛一防福山汛

   經制外委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威海行村各汛額外外委一

   員

  夀樂營都司駐壽光縣千總 把總二員一防樂安汛一防昌樂汛

   經制外委一員 額外外委一員

    以上文登等二協萊州等六營均隸登州鎮

    管轄

  沂州協副將駐沂州府都司 千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𫎇陰沂

   水大興鎮各汛把總二員一防蘭山北汛一防費縣汛經制外委七

   員舊設六員二駐本營四分防李家莊向城劉家莊半程各汛乾隆五十五年增設垜莊汛

    一員由青州營改屬額外外委三員

   泰安營㕘將駐泰安府守備 千總防濟南府長清縣汛把總四

    員一駐本營三分防新泰萊蕪宫里各汛經制外委四員 額外

    外委二員

   臺莊營㕘將駐嶧縣臺莊守備 千總二員一防丁廟閘汛一防

    得勝閘汛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嶧縣紅花埠郯城各汛舊有龎家渡一員嘉

    慶二十二年撥屬鉅野營經制外委六員舊設五員嘉慶二十二年增龎家渡

    一員由兗中營改屬額外外委三員

   濟南城守營㕘將駐濟南府舊隸登州鎮嘉慶二十二年改屬守備

    千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淄川汛把總四員一防厯城外汛三分防章

   邱鄒平新城各汛經制外委五員三駐本營二分防雒口濟陽二汛

   外外委二員

  武定營遊擊駐武定府舊隸登州鎮嘉慶二十二年改屬守備二員

   本營一防海豐余家港汛千總二員一防長山汛一防樂陵汛把總五員

   一駐本營四分防蒲臺海豐濱州商河各汛經制外委八員分防陽信周村

   利津霑化青城辛莊久山齊東各汛額外外委四員

  安東營都司駐安東衞舊隸登州鎮嘉慶二十二年改屬千總 把總

   三員分防日照莒州董家各汛經制外委三員 額外外委

   一員

  沙溝營都司駐滕縣沙溝鎮把總 經制外委二員一駐本營

   一防魚臺汛額外外委三員

    以上沂州一協泰安等六營均隸兗州鎮管

    轄

  臨清協副將駐臨清州舊隸兗州鎮嘉慶二十二年改屬都司千總

   二員一駐本營一防邱縣汛把總四員一防新城河汛三分防館陶武城夏

   津各經制外委五員 額外外委三員

  德州營㕘將駐德州舊隸兗州鎮轄嘉慶二十二年改屬守備千總

    把總四員一防河汛三分防陵縣臨邑恩縣各汛經制外委五

   員分防四女寺柘園鎮劉智廟德平恩縣各汛額外外委三員

  東昌營㕘將駐東昌府舊置都司屬曹州營嘉慶二十二年改設守備

   總防河把總四員一駐本營三分防平陰博平堂邑各汛經制外

   委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梁鄉閘戴廟閘二汛額外外委三員

   一員嘉慶二十五年増二員

  高唐營遊擊駐高唐州舊隸兗州鎮嘉慶二十二年改屬守備千總

   二員一駐本營一防禹城汛把總三員分防平原茌平齊河各汛經制

   外委五員分防清平黎吉寨腰站晏城三十里鋪各汛額外外委三

  員

  夀張營遊擊駐夀張縣舊隸兗州鎮嘉慶二十二年改屬守備駐張秋鎮

   總二員一駐本營一防冠縣汛把總二員一防陽榖汛一防莘縣汛

   制外委三員一駐本營二分防阿城鎮周家店二汛額外外委三

  員

  梁山營都司駐夀張縣梁山舊隸兗州鎮轄嘉慶二十二年改屬把總二員

   一防東平汛一防東阿汛經制外委一員防鄆城汛額外外委二

   員舊設一員嘉慶四年増一員

  鉅野營守備駐鉅野縣舊置把總隸兗州鎮轄嘉慶十一年改范縣守備設二十二年

   又改把總二員一防金鄉汛一防曹縣汛舊設一員嘉慶二十三年增一員

   經制外委防城武汛額外外委二員

    以上臨清一協德州等六營均隸曹州鎮管

    轄

  濟寕衞守備 北岸管河千總 領運千總八員

    前幫二員後幫二員左幫二員右幫二員

   東昌衞守備 領運千總二員

   德州衞守備 領運千總二員 左衞領運千總

    二員

   臨清衞守備 領運千總八員山東前幫二員後幫二員河南前幫

    二員後幫二員

   濟南衞領運千總八員平山前幫二員後幫二員

   任城衞領運千總二員

   東平守禦所千總 領運千總

   濮州所領運千總二員

  ︹戸口︺康熙五十二年原額人丁二百二十七萬八千九百八十二乾隆三十七年停編丁今滋生男

   婦大小統共二千八百五十四萬一千四百六十七名口計民戸四百八十六萬五千一百七十四

   戸又衞所屯戸統共八萬三千六百四十五戸男婦大小統共三十九萬九千四百六十三名口又

   竈戸統共三萬三千三百七十二戸男婦大小統共二十二萬九千九百八十九名口

  ︹田賦︺田地八十八萬三千五百九十五頃二十八畝八分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三百三十四萬四

   千六十一兩四錢三分二釐濟南兗州東昌武定泰安曹州六府濟寕臨清二州共額徴漕糧三十

    四萬五千一百三十石三斗六升七合四勺

  ︹税課︺臨清關額徴正税銀二萬九千六百八十 四兩銅斤水脚銀七千六百九十二兩三錢一 分盈

   餘銀三千八百兩山東正引票引共六十七萬一千七百四十道額徵鹽課銀十五萬八千八百九

    十六兩三分三釐有奇

 ︹名宦︺︹漢︺曹參沛人孝惠元年為齊相聞膠西有蓋公使人厚幣請之蓋公為言治道貴清静

  而民自定參於是避正堂舍蓋公焉相齊九年齊國大治石慶趙人元朔中為齊相舉國慕其

  家行不言而齊大治為立石相祠雋不疑渤海人武帝末為青州刺史昭帝即位齊孝王

  孫劉澤交結郡國豪傑欲先殺青州刺史不疑發覺收捕皆伏其辜擢為京兆尹蔣詡

  人哀帝時為兗州刺史以廉直名王莽居攝以病免王望琅邪人光武時為青州刺史甚有威

  名時州郡災旱望行部道見饑者哀之以便宜出所在布粟賑給事畢上言帝以望不先表請欲治

  其罪鍾離意言望懷義忘罪當仁不讓若繩之以法將乖聖朝愛育之㫖帝嘉其議赦之李恂

  臨涇人明帝時為兗州刺史嘗席羊皮服布被以清約率下魯丕扶風茂陵人章帝時為青

  州刺史務在寛厚明慎刑罰王渙郪人和帝時為兗州刺史繩正部郡風威大行法雄

  郿人永初時為青州刺史討平海寇州界清靜每行部錄囚徒察顔色多得情偽長吏不奉法者皆

   解印綬去王龔高平人安帝時舉孝廉遷青州刺史劾奏貪濁二千石數人帝嘉之徴拜尚書

   杜喬林慮人漢安元年以喬守光祿大夫使徇察兗州表泰山太守李固政為天下第一陳留

   太守梁讓濟陰太守汜宫濟北相崔瑗等贓罪千萬以上讓即梁冀季父宫瑗皆冀所善楊秉

   華陰人兗州刺史遷任城相計日受俸餘祿不入私門故吏齎錢百萬遺之閉門不受以廉潔稱

   李膺襄城人性簡亢無所交接桓帝時為青州刺史守令畏其威名多望風棄官去第五

   種長陵人桓帝時為兗州刺史中常侍單超兄子匡為濟陰太守負勢貪放種欲收舉未知所使

   會聞從事衞羽素抗厲乃召羽具告之羽出遂馳至定陶閉門收匡賓客親吏四十餘人糾發其贓

   五六十萬種即奏匡并以劾超州内震慄是時泰山賊叔孫無忌等暴横一境州郡不能討羽説種

   曰泰山險阻寇猾不制今雖有精兵難以赴敵羽請往譬降之種敬諾羽乃往備説禍福無忌帥其

   黨與三千餘人降橋瑁睢陽人靈帝時為兗州刺史甚有威惠孔融魯國人劉備表

   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為袁譚所攻自春至夏戰士所餘裁數百人流矢羽集干戈内接融隱几讀

   書談笑自若劉岱牟平人為兗州刺史虚已愛物為士人所附黃巾賊入兗州殺任城相鄭

   遂轉入東平岱擊之戰死臧洪射陽人獻帝時領青州刺史值黃巾屠破之餘洪收撫離叛百

   姓復︹三國︺︹魏︺胡質夀春人太祖時遷征東將軍假節都督青徐諸軍事廣農積榖

   有兼年之儲置東征臺且佃且守又通渠諸郡利舟楫嚴設備以待敵海邊無事性沈實内察不以

   其節檢物所在見思及卒家無餘財惟有賜衣書篋而已孫觀泰山人青州刺史從征孫權於

   濡須口為流矢所中力戰不顧太祖勞之曰將軍被創深重而猛氣益𡚒不當為國愛身乎轉振威

   將軍創甚遂卒司馬朗温人太祖時遷兗州刺史政化大行百姓稱之雖在軍旅常粗衣惡

   食儉以率下雅好人倫典籍後征吳至居巢卒州人追思之王凌祁人文帝時為兗州刺史

   討孫權有功遷青州時海濱乘喪亂之後法度未整凌布政施教賞善罰惡甚有綱紀百姓稱之

  鍾毓長杜人正光中淮南既平為青州刺史以治績見稱州泰南陽人為兗州刺史時諸

  葛誕反吳遣文欽等救之朱异率三萬人為文欽増勢泰拒异於陽淵追戰破之︹晉︺魯芝

  扶風人魏常道鄉公時遷監青州諸軍事武帝踐阼以芝清忠履正素無居宅使軍兵作屋五十間

  衞瓘安邑人武帝時轉征東將軍青州刺史加征東大將軍青州牧所在皆有政績胡威

  夀春人質子武帝時拜青州刺史帝謂威曰卿與父孰清對曰臣不如也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

  不知是臣不及父遠也劉演魏昌人太尉琨之兄子琨將討石勒以演領兗州刺史鎮廩邱

  演斬王桑走趙固得衆七千人為石勒所攻演拒戰勒退元帝拜為都督荀羨臨潁人穆帝時

  監青州諸軍事領兗州刺史慕容蘭以數萬衆屯汴羨自洸水引汶通渠至於東阿征之遂斬蘭帝

  將封之固辭不受謝幼度陽夏人孝武時苻堅强盛朝廷求鎮禦者謝安舉幼度拜建武

  將軍兗州刺史連敗堅軍復遣監軍劉襲攻堅兗州刺史張崇於鄄城走之又進攻廣固降堅青州

   刺史苻朗以兗青司豫平加都督徐兗青司冀幽并七州軍事劉毅沛人安帝時桓靈寶篡位

   毅與劉裕等討之裕以毅為冠軍將軍青州刺史徙兗州刺史毅號令嚴整所經墟邑百姓安之

   ︹南北朝︺︹宋︺申恬魏人元嘉十二年遷督魯東平濟北三郡諸軍事威惠兼著吏民便

   ︹唐︺鄧景山曹州人至德初擢拜青徐節度使為政簡肅劉元佐匡城人建

   平時李納叛李洧以徐州歸納急攻之元佐受詔援洧大破納兵進圍濮州狗濮陽皆下之遷檢校

   兵部尚書兼曹濮觀察青徐兗鄆招討使馬總扶風人元和末李師道平析鄆曹濮等州為天

   平軍除總節度使長慶初召還以鄆人附賴總復詔還鎮曹華楚邱人憲宗時為兗鄆節度副

   使會兗海軍亂殺觀察使王遂詔華往代視事三日合軍大饗幕甲士於廡誅殺帥者凡百二十人

   華以沂地褊請治兗許之自李正巳盜齊魯俗益汙驁華乃親近儒雅士春秋祀孔子祠立學宫講

   誦出家貲佐贍給人乃知敎成就諸生仕諸朝王沛許昌人陳州李㝏之亂以忠武節度副使

   討㝏拜兗海沂密節度使時新建府軍士多獷驁沛明示法制蒐閲以時軍政大治烏重允

   張掖人穆宗時為天平軍節度使善撫士與下同甘苦待官屬有禮當時名士如温造石洪皆在幕

   府既没士二十餘人刲股以祭崔宏禮博陵人穆宗時為天平軍節度使累以破賊功加檢

   校尚書左僕射薛平龍門人穆宗時詔分淄青齊登萊五州為平盧軍徙平為節度使王庭湊

   闈棣州詔平出援平遣將率兵往救因饋餉不足衆潰平悉帑資募卒掩賊降餘黨引謀亂者二十

   人斬堂皇下脅從者皆縱還田里威鎮一方在鎮六年徭役均平寶厯初入朝民障路願留數日得

   令狐楚宜州人敬宗時為天平軍節度使始鄆帥每至以州錢二百萬入私藏楚獨辭

   不受又毁李師古園檻僭制者久之徙節河東召為吏部尚書王承元薊人太和五年徙平

   盧淄青節度使始鹽禁未嘗行兩河承元請歸有司由是兗鄆諸鎮皆知奉法承元資性仁裕所至

   殷侑陳州人文帝時為天平軍節度使自李師道亂賊入盡為軍資侑以餉軍有贏當上

   送官裁制經費嵗以錢十五萬緡栗五萬石歸有司柳仲郢京兆人咸通五年為天平軍節

   度使尚氣義不奏祥瑞不度浮屠摘貪吏濟單弱嵗凶必貸匱蠲負里無逋家薛崇僖宗時為

   天平軍節度使黃巢寇兗州崇與賊戰不克死之曹全晸中和間為天平軍節度使韓簡

   寇鄆州全晸死之︹五代︺︹周︺符彥卿宛邱人初鎮兗州改鎮鄆州又為天平軍節度

   使以寛惠得人心李榖汝陰人世宗時河大决齊鄆發十數州丁壯塞之命榖領䕶刻期就

   ︹宋︺沈繼宗太康人太宗時使京東計度財賦濮州土貢銀課民織造不折省税鄆州

   節度配屬縣納藥物皆為民病繼宗歸厯言於上除其𡚁李惟清章邱人太宗時為京東轉

   運使會募丁壯為義軍惟清曰若是天下不耕矣三上疏諫由是獨選河北而餘路悉罷陳若

   拙盧龍人淳化中河決鄆州擢京東轉運使發卒塞王陵口又於齊州浚導水勢設隄於采金山

   奏免六州所料梢木五百萬民甚便之柴成務濟陰人淳化二年京東轉運使㑹宋州

   河決成務上言河水所經地肥饒願免其租税勸民種藝從之陳知微高郵人真宗時為京

   東轉運副使不務皦察嘗奏還東平監所侵民田六百八十家又決古廣濟河以通運道榮諲

   任城人真宗時為京東轉運使萊陽產銀砂民有私採者事露安撫使欲論以刧盜諲曰山澤之利

   人得有之貸免甚衆張錫漢陽人仁宗時為京東轉運使淄青徐濮鄆諸州人冒耕河壖地數

   起爭訟錫命籍其地收租絹嵗二十餘萬訟者亦息李璋上黨人仁宗時為天平軍節度使徙

   曹州觀察使帝書忠孝李璋字並祕書圖籍賜之吕居簡河南人慶厯中㸃京東刑獄

   時夏竦有憾於石介介死竦言於上曰介未嘗死北走隣國矣遣中使發棺驗之居簡曰介死必有

   親族門生會葬令結狀保証以聞事乃白徐州妖人孔直温挾左道誘軍士為變居簡究黨與貸詿

   誤斬直温等濮州復叛居簡𫉬首惡誅之因大閲兵享勞奸不得發陳希亮眉州人嘉祐中

   遷京東轉運使大猾有號截道虎者捕流海島徐州守暴苛以細過籍民產𫉬小盜使自誣抵希亮

   言其狀廢去楊日嚴河南人為京東轉運使會青徐饑日嚴請江淮陜西轉粟五十萬以

   賑貧民又開清河八十里培河隄起倉廪以便漕運趙滋開封人為京東東路都巡檢乳山砦

   兵叛殺巡檢滋馳入其壘次第推問得黨與百餘人付獄衆莫敢動在京東五年數𫉬盜不自言安

   撫使富弼奏之乃超授供備庫副使王舉元真定人為京東轉運使沙門島多流人守吏顧

   貨槖陰殺之舉元請立監以較賞罰自是全活者甚衆向子韶開封人神宗時京東轉運

   副使屬郡郭奉世進萬緡羨餘戸部聶昌請賞之以勸天下子韶劾奉世且言近臣首開聚歛之端

   漸不可長士論韙之馬黙城武人神宗時提㸃京東刑獄性剛嚴疾惡部吏望風投檄金鄉令

   以賄著其父方執政貽書曰馬公素剛汝有過將不免令悉取不義之物焚撤之王居卿

   萊陽人神宗時提舉京東刑獄鹽鐵判官改京東轉運使青州河貫城中居卿即城上立飛梁設樓

   櫓下建門以時啟閉水患以息鮮于侁閬州人神宗時為京東西路轉運使河決澶淵議欲

   勿塞侁言夏秋雨淫猶溢而害若縱大河注其中民為魚矣作議河書上之哲宗立復使京東司馬

   光言於朝曰以侁之賢不宜使居外顧齊魯之區凋敝已極須侁往救之安得如侁百軰布列天下

   乎士民聞其重臨如見慈父母︹金︺趙鑑章邱人山東東路轉運副使行臺宰相欲以故宋宦

   者權都水監鑑曰誤國閹豎汴人視為寇讐付以美官將失人望遂不用天德初起為濟州刺史

   楊伯淵藁城人山東東路轉運使正隆末羣盜蠭起州縣往往罹害獨濟南賴伯淵保全

   伊拉益明安人承安時為山東西路轉運使有敕使按行山東益奏乞止令調於近甸何必

   驚遠方耳目書聞上命有司治使者罪 伊拉益舊作移刺益明安舊作猛安今俱改正承暉

   章宗時為山東路統軍使時山東盜起潛匿泰山巖穴間按察使請發數萬人刋除林木承暉奏曰

   山不可赭齊人易勤驅之入山必有凍餓失所之患此誨盜非止盜也議遂寢璞薩安貞

   蒙古人貞祐二年除山東路統軍安撫使益都縣人楊安兒聚黨刦掠萊州徐汝賢登州耿格皆以

   城降遂僭號改元陷寕海攻濰密等州縣據穆陵關欲取益都安貞以璞薩留嘉完顔額倫爲左右

   翼軍昌邑東徐汝賢以衆十萬來拒轉戰三十里殺𫉬不可勝計至萊賊大敗復萊州斬徐汝賢安

   兒脱身走乘舟入海舟人擊之墜水死三年殺黨與劉二祖等前後擊𫉬以萬計遷樞宻副使四年

   餘黨復擾山東安貞遣兵討殺九萬人降者三萬餘賊首郝定僅以身免衆皆安慰復業 璞薩安

   貞舊作僕散安貞薩留嘉舊作僕散留家完顔額倫舊作完顔訛論今俱改正完顔弼

   明安人貞祐中山東西路宣撫副使時劉二祖餘黨保濟南勒子堌弼遣人招之皆降元兵圍東平

   弼百計應戰久之解去弼愛民省費軍民無相訟有古良將風︹元︺石珪新泰人太祖時山東

   諸路都元帥領兵破曹與金將連戰數晝夜馬仆被擒囚至汴金主壯其爲人誘以名爵珪奮然曰

   吾身仕大朝官居光祿復能受封他國耶怡然就死色不變其麾下立社兗州祀焉嚴實

   人太宗時授東平路行軍萬戸破濮曹楚邱定陶上黨約東將士戒勿屠掠全活者衆嚴忠

    濟實之第二子也太宗時襲東平路行軍萬戸管民長官開府布政一法其父養老尊賢興學造

    士治爲諸道第一齊榮顯聊城人從嚴實入朝授東平路總管府㕘議兼博州防禦使時

    攻淮 南道出東平民間供給費銀二萬錠榮顯詣 斷事官愬之得折兑賦税民賴以不困宋 子

    貞長子人金末率衆歸東平行臺嚴實招置幕府用爲詳議官兼提舉學校時饑民北徙子貞多

    方賑救全活數萬人金士之流寓者悉引見周給且薦用之故東平人材多於他鎮太宗命爲行臺

    右司郎中行臺所統五十餘城子貞命官分三道糾察官吏始有綱紀東平將校占民爲部曲戸謂

    之脚塞擅其賦役幾四百所子貞請罷歸州縣人以爲便實卒子忠濟請於朝授㕘議東平府事兼

    提舉太常禮樂子貞作新廟樂延致生徒每季程試必親臨之齊魯儒風爲之一變薩克蘇

    回鶻人世祖時爲山東行省都督民乏牛具爲之上聞驗民丁力官給之統軍韶布哈田游無度元

    帥伊蘇岱爾據民田爲牧地薩克蘇隨事奏聞山東屢歉爲請發粟賑䘏蠲租東人刻石頌德 薩

   克蘇舊作撒吉思韶布哈舊作抄不花伊蘇岱爾舊作野連答爾今俱改正達爾瑪

   人除濟寕路總管興學勸農百廢俱修元統三年遷山東廉訪使時山東盜起白晝殺掠達爾瑪以

   為官吏貪汚所致先劾去之而後上擒賊方畧朝廷嘉納之即遣兵擒𫉬齊魯以安 達爾瑪舊作

   答里麻今改正王玉汝鄆人初為東平行臺令史夏津災奏請復其民一嵗朝廷將以東平

   地分封諸勲貴玉汝奏不可事得寢累官兗州觀察使董文炳藁城人中統二年李璮平

   山東猶未靖以文炳為山東東路經畧使至益都留兵於外從數騎入居府不設警衞召璮故將吏

   曰天子使經畧使撫汝得便宜除將吏汝等勉取金銀符使不敢格上命所部大悦山東以安

   文用藁城人中統八年授山東東西道巡行勸農使山東自經兵燹野多曠土文用巡行勸勵

   無間幽僻入登州境見其墾闢有方以郡守伊拉瑪為能作詩表異之於是列郡咸勸地利畢興五

   年之間政績為天下勸農使之最 伊拉瑪舊作移刺某今改正姚樞柳城人世祖時立十

   道宣撫使以樞使東平既至郡置勸農檢察二人以監之推物力以均賦役罷鐵官王磐

   人中統時拜益都等路宣撫副使以疾免居青州李璮謀不軌磐馳入京師以聞世祖嘉其誠節撫

   勞甚厚命磐㕘議東平行臺事璮平召拜翰林直學士徐世隆西華人中統十四年為山

   東提刑按察使時有妖言獄所司逮捕凡數百人世隆剖析詿誤者十八九悉縱遣之張德

   輝交城人世祖時為東平路宣慰使春旱禱泰山而雨奏免遠輸豆粟二十萬斛和糶粟十萬斛

   孀婦馬氏將鬻其女以納逋賦分已俸代償之仍蠲其額張惠新繁人至元元年行省山東以

   銀贖俘囚三百餘家為民其不能歸者使為僧建寺居之李璮之亂民被軍士擄掠者甚衆惠至大

   括軍中悉縱之又奏選良吏去冗官以蘇民困胡祗遹武安人至元時為濟寕路總管上八

   事於樞府升為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使所至抑豪右扶寡弱敦敎化厲士風民有父子兄弟相訟

   者必諭以天倫之重不𫉬已則䋲以法何榮祖廣平人成宗時為山東東西道按察使時

   宣慰使樂實姚演開膠州海道糧舶遇暴風多漂没實等督諸漕卒償之榜掠𢡖毒自殺者相繼榮

   祖即草辭以奏詔免其徵吳鼎燕人大德十一年山東諸郡饑詔鼎往賑之朝議發粟四萬石

   鈔折米一萬石鼎謂同使者曰民得鈔將何從易米不如仍與之米同使者曰朝議已定恐不可復

   得鼎曰人命豈不重於米耶言於朝得所請張昇平州人天厯初出為山東道廉訪使時方

   有警有司請完城以為備昇曰民恃我以生完城是棄民也由是民皆安之蓋苗元城人至

   正時為山東廉訪副使益都淄萊地舊稱產金朝廷建一府六所綜其事民嵗買金以輸官至是六

   十年矣民有忤其官長意輒謂所居有金礦掘地及泉而後止猾吏為奸利莫敢誰何苗建言罷之

   為山東廉訪使民饑為盜所在羣聚乃上救荒弭盜十二事劾宣慰使骫骳不法者有司援例欲徵

   苗所得職田苗曰年荒民困吾無以救尚忍徴歛以肥已耶輒命巳之同僚皆無敢取太平

   京兆鄠人順帝時為淮南行省左丞相兼知行樞密院事總制諸軍駐於濟寕時諸軍久出糧餉苦

   不繼太平命有司給牛具以種麥自濟寕達於海州民不擾而兵賴以濟布顔布哈𫎇

   人山東宣慰使轉平章行省守禦益都明兵壓境捍城自戰城陷不屈死之 布顔布哈舊作普顔

   不花今改正申榮順帝時平章山東行省守東昌榮見列郡皆降告其父曰兒不能全忠孝

   有一死報國耳遂自經張俊順帝時爲山東行樞宻知院性沉靜有智謀善用兵明兵取益

   都俊悉力拒守城破攜妻子投井死于德文順帝時爲山東宣慰使副使明兵取益都城破

   德文與僉事齊都皆不屈而死︹明︺安然穎州人洪武初爲山東中書省參知政事立心平正

   撫綏勤勞祿止養身餘給公用後遷御史大夫陳迪宣城人洪武中爲山東布政司參政捕蝗

   弭盜民甚德之鉉鄧州人建文初爲山東布政司參政燕兵起李景隆駐兵德州鉉督餉未

   嘗乏缺景隆軍敗南奔鉉固守濟南既而𬒳圍相持不下令軍民詐降開城門候成祖入急下鐵板

   幾中比戰令軍士噪罵成祖大怒攻三月不克乃去以東昌之捷升右布政使尋進兵部尚書燕師

   渡江鉉屯淮上兵潰成祖即位執之至反背坐廷中嫚罵令其一回顧終不可遂磔於市時年三十

   陳士啟泰和人永樂中為山東右參政每事盡心不察察為明不苛急責效行部督徭

   賦期不峻事集而民不擾段民武進人永樂間山東妖婦唐賽兒作亂三司官以縱寇誅以民

   為山東布政司參政下車敷宣德意整飭紀綱撫綏殘氓剗革宿𡚁時索唐賽兒甚急逮天下尼媪

   幾萬人民力為矜宥人情始安王質泰和人正統初為山東右布政使廉勤果毅人服其公尤

   以清譽聞張驥安化人正統間以大理少卿巡撫山東值嵗大饑設法賑救全活甚衆嘗請奏

   復曹州治薦知縣范希正為知州希正後為良吏山東設巡撫自驥始東人至今稱之年富

   懷遠人正統間以副都御史巡撫山東廉靜寡欲遇事敢為按行諸郡官吏畏服姦豪屏迹東昌多

   夷人頑獷弗率富奏徙之南方境内大治薛瑄河津人正統間為山東提學僉事揭白鹿洞學

   規開示學者延見諸生親為講解雖片長不忍棄其黜汰者必追其所入廪由是士莫不奮

   時望無錫人成化間巡撫山東旱饑時望露禱於天大雨霑溉槁禾復蘇乃舉救荒之政既賑

   餘粟百餘萬石又推行九則法於諸府斥貪暴表忠良除苛政民心翕然歸之馬諒和州人正

   統間山東布政司左參議民有惑於後妻欲寘子於法諒諭父母曰爾子凶德乃吾屬敎令之失非

   由爾之罪父母感悟請釋還為孝子郭觀武進人正統間巡按山東首劾三司正佐三四人郡

   邑庻僚以貪墨去者甚衆疑獄積嵗未決者悉為剖斷王宇祥符人天順間為山東石布政

   使時屢嵗不登民皆流移上以璽書諭宇安撫之宇盡心賑濟民賴全活林總寕德人天順初

   以左僉都御史出賑山東發粟三十五萬餘石銀錢鈔布各鉅萬計活饑民百四十五萬給牛種者

   亦數萬復奏蠲流田租二十餘萬民困以甦張鑑南充人成化間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

   悃愊無華而持行高潔居官砥節首公務去民害見田多荒蕪上墾闢事宜請除其宿負優復三年

   又請流民還者官給田契牛種因命兼督理營田山東巡撫之兼督理營田者自鑑始牟俸

   巴縣人成化間以副都御史巡撫山東值嵗大饑經理賑濟全活數萬人大小清河湮塞建議修濬

   民大稱便陳善成化間為山東按察司副使於是張秋屢扼於運河之衝甚為民患善令民治

   隄壘石東岸十二里盡南旺湖西岸八十里盡沙河以達臨清植柳數百萬株隄以益固許進

   靈寶人成化間以監察御史巡按山東剛正嚴肅貪汚望風解組減長清等縣鹽船閘夫革濟寕等

   處濫設夫役賑恤饑荒平反獄囚劉大夏華容人宏治初河決張秋命大夏以右副都御

   史往治於孫家渡四府營築長隄亘三百六十里又修築黃陵岡及張秋沙灣水乃大治工鉅而費

   甚省由是漕運無虞居民免患王霽上海人宏治時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嵗旱大饑屢疏

   乞免漕糧臨清閘税請改徴米濟賑先後發米二百七十六萬石銀三十七萬四千兩有奇活饑民

   二百六十三萬餘人流移復業者萬三千八百餘戸楊茂元鄞人宏治中為山東按察副使

   河決張秋上命中官李興等往治茂元奏言中官恣横外戚擅權宜專任都御史劉大夏召興還朝

   忤㫖逮繫父老遮道乞還不聽趙璜安福人正德七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時民困於盜

   璜區畫科徭公私便焉有河壖地數百里號膏腴璜募流民使墾而除其租番僧乞徵以充齋糧帝

   已許之璜上書立爭得免曲阜為賊殘破璜請移縣就闕里從之姚鏌慈谿人正德時為山

   東左布政使居官不以家累自隨與隸皆得出入寢所守藏吏以羨金四千進鏌正色叱之武宗巡

   幸鏌舟誤觸帝舟左右以告帝棄知鏌材畧笑曰是髯翁也釋之黃瓚儀徵人正德間以都

   御史巡撫山東節用賑恤值武宗南巡調度有方民以不擾孫燧餘姚人任山東按察使明

   習法律獨持憲體朝命三司按歸善王慮有他擬檄兵為防燧毅然往不終朝而獄具許逵

   固始人正德間為山東按察使僉事整飭武定兵備時流賊勢盛終不敢入其境姜洪

   人正德初任山東左布政使時流賊猖獗洪飭兵繕守民恃無擾王相光州人正德間以監

   察御史巡按山東入境訪除民蠧摘伏如神按臨清捕豪官稔惡者數輩付於法為朱安所誣逮繫

   吏民擁轍號泣朱節山陰人嘉靖二年以監察御史巡按山東時兵旱相仍礦賊竊發節親率

   軍士搜捕盡絶以勞疾卒於官陳沂鄞人嘉靖間遷山東左參政按視沂莒滕費諸州縣察其

   災傷爲發帑市牛給民墾藝寛其租又蠲除種馬還木諸徭民𫉬蘇息嘗遇張璁於德州璁謂曰行

   當召公沂謝曰齊民困甚苟行沂恤災之疏勝受德也王世貞太倉人嘉靖中山東兵備

   副使青州多豪民巨盜有司不能制世貞集强壯教之射嚴行保甲又於州邑畫地爲界使義官統

   之定捕盜賞罰之格於顔神鎮築城爲衞行之期年盜盡解散趙彥膚施人天啟間巡撫山東

   值妖寇徐鴻儒作亂陷鄒滕諸州縣彥討平之東省𫉬安勞永嘉石門人崇禎初爲山東按

   察使時新城陷永嘉急檄州縣繕城郭備器械衆志以固論保障功轉布政使時兵火逃亡呼庚轉

   急永嘉調度有方餉得不絶擢登萊巡撫蔡懋德崑山人崇禎時守濟南道進按察使持讞

   平允獄訟衰息徐從治海鹽人崇禎間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登州陷與登萊巡撫謝璉

  同入萊州固守多方備禦中樞惑於浮議命主事張國臣往撫賊從治三上疏力言賊不可撫狀不

  報閲兵城上爲飛礮擊死鄧謙孝感人崇禎時官山東兵備道濟南城潰謙戰於城上與季父

  有徵同死母莫氏亦不食死贈光祿丞又鹽運使灌陽唐世熊亦死之張秉文桐城人崇

  禎初爲山東布政使濟南圍急秉文與巡按宋學洙等分門死守晝夜不解甲城破偕其妻方氏妾

  陳氏投水死贈太常寺卿宋學洙長洲人崇禎時巡按山東大兵南下學洙方巡章邱聞

  警疾馳入濟南曰此省會地藩封在焉守備單弱乃爾吾死是城必矣兵薄城下學洙守南門城破

  

 ︹本朝︺徐大用奉天人初任萊州守秩滿即以參議道分守萊州順治十年膠州總兵官海時

  行素驕蹇奉調南征大用監其軍時行嗾兵爲逆逼大用同入海太用不從遂遇害施閏章

  宣城人順治十三年任提學僉事以名教自任開講明湖之上東省士風爲之丕變祖澤溥

   奉天人順治十八年總督山東土寇于七聚衆據棲霞之鋸齒牙山官兵莫敢入澤溥身先士卒一

   日之内克其三寨賊衆悉降乃相度機宜分兵戍守登萊悉平蔣國柱奉天人順治十八年

   以副都御史巡撫山東自明季重歛之餘糧有包荒役有雜派國柱一切奏除之民困以蘇

   永清正黃旗漢軍初任東昌道值 禁旅南征東昌為水陸衝要輸輓特繁永清多方調度兵

   民無不輯協厯官布按二司康熙二十五年官至本省巡撫在東省四十年頗著勞績靳輔

   鑲黃旗漢軍康熙十六年以兵部尚書總督河道時駱馬湖水勢横決運船商舟皆罹其害輔請開

   新河以避其險其效頗驗著有治河書卒   賜祭𦵏諡文襄入祀賢良祠徐旭齡

   康熙二十二年巡撫山東甫下車劾貪墨數人吏治肅清禁漕糧收兑之𡚁革河夫僉派之擾豪

   猾望風歛跡卒 賜祭𦵏諡清獻 宋 犖商邱人康𤋮二十六年任山東按察使東省命

   案最繁率多輕生犖令州縣驗實立案必究及唆訟之人盡法繩之刁風頓息嵗歉運家粟以助賑

   東人德之佛倫正白旗滿洲人康熙二十八年巡撫山東時東省吏治頗有因循佛倫整綱飭

   紀肅然一變張鵬翮遂寕人康熙三十九年任河道總督節浮冒汰冗員恤工役經理河

   道者十年境内多沐其惠卒 賜祭𦵏諡文端入祀賢良祠 張 伯行儀封人康𤋮四

   十二年任濟寕河道操履清勁以不欺爲本所著居濟一得十卷凡疏濬宣洩之宜古今同異之辨

   討論詳備司河務者每資考鏡焉卒   賜祭𦵏諡清恪趙申季武進人康熙四十五

   年提督山東學政清廉謹恪苞苴請託皆不至其門校文必親自㸃勘夜漏非三下不休體素羸竟

   以疾卒於官黃叔琳大興人康熙四十八年提督山東學政修復濟南之白雪青州之松

   林兩書院又拔諸生之尤者入書院督課之遷去後士民祀之於松林書院以次宋賢王曽等十三

   人之陳鵬年長沙人康熙六十年任河道總督時武陟口屢決鵬年親詣河干立風雪

   中兼工築岸工竣竟以勞卒於官  賜祭𦵏諡恪勤入祀賢良祠 嵇 曾筠無錫人雍

   正五年以河南副總河兼管東省河工七年總督河道除曹單徭河陋規核定運河夫役工食需用

   土方以取土近遠估定工價人皆便之卒   賜祭𦵏諡文敏入祀賢良祠和舜武

   旗滿洲人嘉慶二十年任山東布政使整飭吏治頗洽輿情二十三年擢巡撫疏請勒限清釐積案

   分别勸懲章程卒  賜祭𦵏諡恭慎





                 提調官前總纂鄭紹謙恭纂并覆輯

                 校對官李孚忠恭 校

大清一統志

濟南府在山東省治東西距三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八十里東至青州府臨淄縣界二百五十

  里西至東昌府高唐州界一百十里南至泰安府泰安縣界一百四十里北至武定府商河縣界一

  百四十里東南至青州府博山縣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東昌府茌平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北至武

  定府惠民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直隸河間府景州界三百里自府治至 京師八百里

︹分野︺天文虛危分野元枵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青州之域周為齊地秦屬齊郡漢初

  分置濟南郡文帝十六年為濟南國西南境為濟北國西北境

  為平原郡東南境為千乘郡地景帝二年國除為郡後漢建武十

  五年復為濟南國三國屬魏晉曰濟南郡宋元嘉

  九年僑置冀州北境屬魏後魏皇興三年改曰齊州隋

  開皇初郡廢大業初改為齊郡唐武德元年復曰

  齊州二年置總管府貞觀元年府罷七年又置都

  督府天寶初改曰臨淄郡五年復曰齊郡乾元初

  復曰齊州屬河南道唐書方鎮表乾寕二年置武肅軍防禦使天復元年

  五代因之宋初曰齊州濟南郡治平二年置興德

  軍節度政和六年升為濟南府屬京東東路宋史地理

  至道三年屬京東路熙寕七年分屬西路元豐五年仍屬東路金曰濟南府屬

  山東東路元為濟南路屬中書省明洪武初復曰

  濟南府九年為山東布政使司治

 本朝為山東省治領州一縣十五

  厯城縣附郭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章邱縣界九十里西至長清縣界

  二十里南至泰安府泰安縣界一百里北至濟陽縣界五十里東南至章邱縣界九十里西南至長

  清縣界七十里東北至章邱縣界一百里西北至齊河縣界四十里戰國齊厯下邑漢置厯城縣屬

  濟南郡後漢屬濟南國晉初因之永嘉後為濟南郡治宋元嘉九年又僑置冀州治此後魏為齊州

  濟南郡治隋為齊郡治唐為齊州治宋為濟南府治金因之元為濟南路治明復為濟南府治 本

  朝因章邱縣在府東一百十里東西距四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鄒平縣界二

  十里西至厯城縣界二十里南至泰安府萊蕪縣界九十里北至齊東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淄川縣

  界六十里西南至厯城縣界九十里東北至鄒平縣界四十里西北至濟陽縣界七十里漢置陽邱

  菅二縣俱屬濟南郡後漢省陽邱劉宋又省菅北天保七年移置高唐縣於此隋開皇十六年

   曰章邱屬齊郡唐武德二年屬譚州貞觀元年齊州宋景德三年置清平軍熙寕三年軍廢仍爲

   縣屬濟南府金因之元屬濟南路明屬濟南府 本朝因之鄒平縣在府東 一百六十 五

   里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長山縣界十里西至章邱縣界三十五里南至淄川縣界

   二十里北至武定府青城縣界六十里東南至長山縣界十二里西南至章邱縣界三十三里東北

   至青州府高苑縣界八 十里西北至齊東縣界四十里漢置梁鄒鄒平二 縣屬濟南郡晉省宋武帝

   於故梁鄒縣僑置平原郡并領平原縣後魏曰東平原郡隋開皇初郡廢十八年改平原縣曰鄒平

   屬齊郡唐武德元年屬鄒州八年屬譚州貞觀元年屬淄州景龍元年於梁鄒城置濟陽縣元和十

   五年省入高苑宋景德元年移鄒平治濟陽廢縣仍屬淄州金因之元至元二年分屬濟南路明屬

   濟南府本朝因之淄川縣在府東少南二百二十里東西距八十五里南北距七十里東

   至青州府益都縣界三十五里西至章邱縣界五十里南至青州府博山縣界三十里北至長山縣

   界四十里東南至青州府益都縣界四十五里西南至泰安府萊蕪縣界三十里東北至青州府益

   都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長山縣界四十五里漢置般陽縣屬濟南郡後漢屬齊國晉屬樂安國太

   康後省宋武帝僑置清河郡元嘉五年并置貝邱縣屬焉後魏曰東清河郡北齊郡廢隋開皇十六

   年於貝邱縣置淄州十八年改縣曰淄川大業初州廢屬齊郡唐武德元年復置淄州天寶元年

   曰淄川郡乾元元年復曰淄州屬河南道宋屬京東東路金屬山東東路元中統五年升淄州路總

   管府至元二年改淄萊路二十四年改曰般陽路明洪武初為般陽府九年降為淄川州屬濟南府

   十二年又降州為縣 本朝因之長山縣在府東一百九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

   五十五里東至青州府臨淄縣界四十里西至鄒平縣界十五里南至淄川縣界三十里北至新城

   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青州府益都縣治一百四十里西南至厯城縣治二百十里東北至青州府

   博興縣治九十里西北至齊東縣治九十里齊於陵邑漢置於陵縣屬濟南郡為都尉治後漢屬濟

   南國宋武帝僑立武强縣并置廣川郡後魏因之北齊天保七年改廣川為東平原郡隋開皇初郡

   廢十八年改縣曰長山屬齊郡唐武德元年屬鄒州八年州廢屬淄州五代宋金因之元屬般陽路

   洪武十五年改屬濟南府 本朝因之新城縣在府東北二百十六里東西距四十六里

   南北距二十六里東至青州府臨淄縣界四十里西至長山縣界六里南至長山縣界一里北至青

   州府高苑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青州府博興縣界五十里西南至長山縣界三里東北至青州府

   博興縣界五十里西北至長山縣界三十里漢置高苑縣屬千乘郡後漢屬樂安國晉為樂安國治

   劉宋省自隋至金為長山高苑二縣地元太宗始以長山縣之驛臺地置新城縣屬般陽路明洪武

   十二年改屬濟南府 本朝因之齊河縣在府西四十里東西距七十一里南北距八十

   一里東至長清縣界一里西至東昌府高唐州界七十里南至長清縣界一里北至臨邑縣界八十

   里東南至長清縣界半里西南至長清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濟陽縣界七十里西北至禹城縣界四

   十里漢祝阿縣地唐為禹城縣地宋置耿濟鎮仍屬禹城金大定八年始置齊河縣屬濟南府元至

   元二年改屬德州明屬濟南府 本朝因之齊東縣在府東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六十

   里南北距四十一里東至武定府青城縣界二十五里西至濟陽縣界三十五里南至章邱縣界四

   十里北至武定府惠民縣界一里東南至鄒平縣界四十里西南至厯城縣界五十里東北至武定

   府青城縣界二十里西北至濟陽縣界三十里漢鄒平朝陽二縣地唐宋為鄒平縣地金置齊東鎮

   憲宗二年始改鎮置縣屬河間路三年屬濟南至元二年還屬河間明洪武初屬濟南府 本

   朝因濟陽縣在府東北七十里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齊東縣界

   八十里西至禹城縣界六十里南至厯城縣界二十五里北至武定府商河縣界四十里東南至章

   邱縣界一里西南至齊河縣界八十里東北至武定府惠民縣界六十里西北至臨邑縣界六十里

   春秋齊著邑漢置著縣屬濟南郡後漢晉宋魏皆因之北齊省隋唐為臨濟縣地宋為章邱縣地金

   天㑹七年初析章邱臨邑二縣地置濟陽縣屬濟南府元明不改 本朝因之禹城縣

   西北一百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濟陽縣界四十里西至平原縣界三十里南至

   齊河縣界二十五里北至陵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齊河縣治七十里西南至東昌府高唐州界六

   十里東北至臨邑縣界三十五里西北至平原縣治七十里春秋齊高唐轅二邑漢置高唐瑗二縣

   屬平原郡後漢省瑗縣晉廢高唐入祝阿縣唐初移祝阿於此屬齊州天寶元年改曰禹城宋屬濟

   南府金因之元至元二年改屬曹州明洪武二十年屬濟南府 本朝因之臨邑縣

   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四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武定府商河縣界二十里西至陵縣界二十里

   南至齊河縣界四十里北至德平縣界二十里東南至濟陽縣界四十里西南至禹城縣界五十里

   東北至武定府商河縣界四十五里西北至陵縣界十五里春秋齊隰邑漢置漯陰縣屬平原郡後

   漢因之晉省宋孝建二年僑立臨邑縣於此屬魏郡後魏屬東魏郡隋屬齊郡唐武德元年屬譚州

   貞觀元年屬齊州家屬濟南府金因之元太宗七年割屬河間路憲宗三年還屬濟南至元二年

   屬河間明洪武初屬濟南府 本朝因之長清縣在府西南七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

   一百五里東至厯城縣界四十里西至東昌府茌平縣界六十里南至泰安府肥城縣界七十里北

   至齊河縣界三十五里東南至泰安府泰安縣界一百十里西南至泰安府平陰縣界五十里東北

   至厯城縣界五十里西北至禹城縣界六十里春秋齊盧邑漢置盧縣文帝二年置濟北國於此武

   帝後二年國除屬泰山郡為都尉治後漢永元二年復置濟北國治盧晉因之宋屬濟北郡後魏屬

   太原郡北齊郡縣俱廢隋開皇十四年改置長清縣屬濟北郡唐初屬濟州天寶中屬齊州宋屬濟

   南府元至元二年改屬泰安州明還屬濟南府 本朝因之陵縣在府西北二百里東西距

   八十里南北距四十七里東至武定府商河縣界七十五里西至德州界五里南至平原縣界十八

   里北至德州界二十二里東南至臨邑縣界四十里西南至平原縣界二十里東北至德平縣界四

   十里西北至德州治七十里漢置安德縣屬平原郡後漢因之晉屬渤海郡後魏太和中於縣置安

   德郡尋罷中興中復置隋開皇初郡廢九年於縣置德州大業初改為平原郡唐武德四年復置德

   州并置總管府貞觀元年府罷天寳元年復曰平原郡乾元元年復曰德州屬河北道元和四年

   州置保信軍節度五年罷宋曰德州平原郡屬河北東路金曰德州屬山東西路元亦曰德州初屬

   東平路至元中改屬濟南路明洪武初省安德縣入州永樂七年改陵縣為德州以故州為陵縣屬

   濟南府本朝因之德州在府西北二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三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陵縣

   界六十八里西至直隸河間府故城縣界三十五里南至東昌府恩縣界四十里北至河間府景州

   界二十里東南至平原縣界四十里西北至河間府故城縣界十三里東北至河間府吳橋縣界二

   十里西北至河間府景州界三十里禹貢兗州之域古有鬲氏之地漢置鬲縣屬平原郡後漢為侯

   國晉亦曰鬲縣後魏初屬渤海郡後屬安德郡北齊省入安德隋開皇六年改置廣川縣於此十六

   年又分置將陵縣仁夀初改廣川曰長河皆屬平原郡唐屬德州五代周省長河縣入將陵宋景祐

   元年移將陵治長河鎮改屬永靜軍金屬景州元憲宗三年割屬河間路㝷升為陵州至元二年

   為縣三年復為州明洪武初復降為縣屬濟南府永樂七年改德州為陵縣以故陵城為德州 本

   朝因德平縣在府北二百五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武定府惠民縣

   界三十里西至德州界四十里南至臨邑縣界三十里北至直隸河間府寕津縣界二十五里東南

   至武定府商河縣界三十里西南至陵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武定府樂陵縣界二十五里西北至河

   間府吳橋縣界四十五里漢置平昌縣屬平原郡後漢曰西平昌縣晉因之後省後魏太和二十二

   年復置平昌縣屬渤海郡熙平中屬樂陵郡天平初分屬東安德郡北齊郡廢仍屬平原郡隋因之

   唐屬德州太和二年割屬齊州三年還屬德州五代後唐改曰德平宋神宗初省為鎮入安德元符

   二年復置屬德州金元因之明屬濟南府 本朝因之平原縣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東

  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八十里東至禹城縣界四十里西至東昌府恩縣界十五里南至東昌府高

  唐州界五十里北至德州界三十里東南至禹城縣界四十里西南至臨清州夏津縣界五十里東

  北至陵縣界二十五里西北至德州界三十里戰國齊趙之境屬平原邑漢置平原縣并置平原郡

  治焉屬青州後漢建安十八年以郡屬冀州晉為平原國治後魏太常末置東青州皇興中與郡俱

  太平真君三年省縣入鬲太和二十一年復置屬渤海郡中興中屬安德郡隋屬平原郡唐屬德

  州宋金元明不改 本朝屬濟南府

 ︹形勢︺南有泰山之固北有渤海之利史記高祖紀負

  海擅利魚鹽杜佑通典東接臨淄之饒西阻濟河之險

  衆泉競出而滙流於南北五郡分列而通道於東

  西古齊之名區東齊之首郡鄭樵通志

 ︹風俗︺俗多織作士務功名漢書地理志多才力重許可能

  辛苦唐杜牧集故為文學之國然亦以朋比誇詐見於

  習俗宋曾鞏齊州詩序濟南人敦厚闊達多大節元程文海遂開

  

 ︹城池︺濟南府城周十二里有奇門四池廣五丈舊土築明洪武四年甃石 本朝乾隆十

  三年修五十二年嘉慶十六年重修 厯城縣附郭章邱縣城周六里門四池廣二丈舊

  土築明萬厯六年甃石 本朝乾隆二十年鄒平縣城周四里門四池廣二丈二尺元

  至元十二年築明萬厯八年甃石 本康熙九年乾隆三十六年重修淄川縣城

  周五里門四池廣一丈五尺明崇禎九年甃石 本朝順治四年長山縣城周四里門

  四池廣二丈七尺宋舊址元至正十二年成化二年修 本朝乾隆三十五年新城

  縣城周五里門四池廣二丈明成化中重築萬厯七年甃甎 本朝乾隆五十九年

  河縣城周四里門四池廣一丈金大定八年修 本朝乾隆三十一年齊東縣

  城周五里門六池廣七尺明成化中修築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濟陽縣城

  里門三池廣丈餘金舊址明萬厯四年甃甎 本朝乾隆五十七年禹城縣城

  里有奇門四池廣一丈四尺明萬厯七年増築並設䕶城隄 本朝乾隆三十五年臨邑

  縣城周九里有奇門四池廣二丈二尺宋舊址明萬厯七年甃石 本朝順治九年修乾隆五

  十七年重修長清縣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池廣二丈五尺宋舊址明成化中甃石 本

  順治六年修乾隆五十七年重修陵縣城周八里有奇門四池廣三丈二尺明正德六年

  改築 本朝康熙七年乾隆二十七年重修德州城周十里有奇門五池廣五丈明洪武

  中築外有羅城延袤二十里明正德六年德平縣城周三里有奇門三池廣四尺明

  正德中増築外城周六里門四池廣二丈 本朝康𤋮十一年修平原縣城周五里有

  奇門四池廣三丈二尺元舊址明萬厯十年甃甎 本朝康熙十年乾隆三十三年重修

 ︹學校︺濟南府學在府治西北宋熙寧間建明成化間增修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修入學

  額數二十八名厯城縣學在府治東北舊在縣治東明成化間遷今所 本朝康熙二十

  一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章邱縣學在縣治西南宋嘉祐五年建 本朝屢加修葺入學

  額數二十名鄒平縣學在縣治東南元至元七年本朝屢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淄川縣學在縣治西南元至元中建 本朝康熙四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長山

  縣學在縣治東南宋紹聖元年建元張養浩有記 本朝屢加修葺入學額數十五名

  城縣學在縣治東南元大德十年建 本朝康𤋮十九年修二十七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

  齊河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初建 本朝順治十三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東縣學在縣治東元大德間建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濟陽縣

  學在縣治西南金大定間建元趙孟頫記本朝康熙五十八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禹城

  縣學在縣治東元至元中建有朱子所書耕雲釣月石刻在内 本朝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

  臨邑縣學在縣治東南宋崇寕初建 本朝順治康熙年間屢加修葺入學額數十二名

  長清縣學在縣治東宋天禧二年建 本朝屢加修葺入學額數十五名陵縣學

  在縣治東南元至元中建 本朝康𤋮十二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德州學在州治北舊在

  州治西南明洪武中遷今所正統間修學於東廡下掘得石碑曰董子讀書處 本朝屢加修葺入

  學額數二十名又衞學十五名德平縣學在縣治南元至元間重建有漢禰衡魯夫子碑

  文 本朝屢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平原縣學在縣治南宋明道中建 本朝屢修入學

  額數十五名濼源書院在府城内西門大街本朝雍正十一年 振 英書

   院在府城内 本朝康熙五十七年陽邱書院在章邱縣城内本朝康熙三十五

   繡江書院在章邱縣城内本朝嘉慶六年般陽書院在淄川縣城内

    本朝康熙三十一年建崔公書院在新城縣城内 本乾隆十九年東臯

   書院在齊東縣城内漯東書院在禹城縣城内本朝嘉慶八年五峯書

   院在長清縣城内 本嘉慶二十一年三泉書院在陵縣舊址久圯 本朝乾隆

   四十四年在縣南門内迤東新建繁露書院在德州城内 本乾隆十八年

   業書院在德平縣東街北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建六十年知縣鍾大受改建重修

   顏書院在平原縣城内 本朝嘉慶四年知縣張懷清捐建 按舊志載閔子書院在厯城

   縣東五里閔子墓前元天厯間建厯山書院在厯城縣趵突泉東明萬厯年建長白書院在鄒平縣

   東十里明成化十六年建伏生書院在鄒平縣東十八里元建范文正公書院在鄒平縣西三十里

   明成化十六年建謹附記

  ︹戸口︺原額人丁二百二十七萬八千九百八十二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三百八十九萬九千一百六

   名口計民戸共六十九萬九千七百十四戸又衞所屯戸共三萬六千五十二戸男婦大小共十一

   萬五千七百十三名口

  ︹田賦︺田地十萬九千九百五十九頃三畝二分二釐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五十八萬二千七百一

   兩九錢八分四釐麥改米一萬十五石四斗三升七合九勺米一十三萬九千七百二十九石八斗

   一升四合四匀

  ︹山川︺廟山在厯城縣東界寰宇記在厯城縣東十里因舜廟得名元好問濟南記作妙山

   洞山在厯城縣東南三十里上有東西二洞王存元豐九域志此山禹所嘗登亦名禹登山齊

   乘山如重甗西洞透深一里許秉火可入東洞在萬仞絶壁之上洞口釡鬵尚存煙火之迹如墨昔

   人避兵引絙以上有翠屏巖獨秀峯三秀峯峯側龍祠郡邑禱雨極應厯山在厯城縣南五

   里酈道元水經注厯城南對山山上有舜祠舜耕厯山亦云在此山下有大穴謂之舜井抑亦茅山

   禹井之比矣寰宇記厯山在縣南五里一名舜耕山于欽齊乘又名千佛山 本朝乾隆十三年

     高宗純皇帝   聖駕經此有   御製千佛山詩函山在厯城縣南二十里一名

   玉函山段成式酉陽雜俎齊郡函山有鳥足青嘴赤黃素翼絳顙名王母使者昔漢武登此山得玉

   函長五寸帝下山玉函忽化為白鳥飛去世傳上有王母藥函常令鳥守之府志又名卧佛山上有

   碧霞殿路有十八盤仙臺山在厯城縣南四十里產羊肝石花板石又有仙臺嶺世傳漢武

   於此望祀蓬萊島康王山在厯城縣南五十里上有太甲陵卧虎山在厯城縣

   南五十里岱北諸谷之水至山下始合論者以此為山川之鎖鑰石固寨山在厯城縣

   南五十里南有鳳凰山東有虎山西有丁公嶺山居其中頗為險固昔人嘗置寨於此故名

   山在厯城縣西南十二里又名興隆山奎山寰宇記在厯城縣西南十五里三齊記殷時有

   道士隱於此野火四發道士祈天即雨今人遇旱燒山禱雨多應黃山在厯城縣西南六十

   里齊乘山周如城岱陰諸谷之水奔流至山西匯為池圍數畝不溢至山北而伏流即渴馬崖也至

   府城西南而復出為趵突泉匡山在厯城縣西魏書地形志厯城有匡山齊乘奎山北有匡

   山世傳太白讀書於此又北曰粟山藥山在厯城縣西北十二里齊乘粟山北有藥山山產陽

   起石舊志上有九峯並列本草謂山無積雪草木常青蓋有陽氣蒸鬱使然其南又有鞍山相傳晉

   師伐齊戰於鞍即此黃台山在厯城縣北八里魏書地形志厯城有黃台山鵲山

   城縣北二十里濼口鎮亦名㟙山魏書地形志臨邑有鵲山隋書地理志厯城有鵲山齊乘王繪李

   白詩注云扁鵲煉丹於此故名舊志大清河流於其東名㟙山湖上有鵲山亭古有㟙山院 本朝

   乾隆十三年   高宗純皇帝東巡有   御製鵲山詩九  里山在厯城縣東北九里

   相傳韓信破齊厯下嘗駐軍於此華不注山在厯城縣東北春秋成公二年戰於鞍齊

   師敗績逐之三周華不注魏書地形志厯城有華不注山水經注濟水又東北逕華不注山虎牙桀

   孤峯特拔青崖翠發望同㸃黛下有華泉元和志華不注山一名華山在厯城縣東北十五里寰

   宇記一名金輿山齊乘左傳師至於靡筓之下逢丑父使公下如華泉取飲則此山亦名靡筓伏琛

   齊記不讀如跗與詩鄂不韡韡之不同謂花蒂也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著於水也 本朝乾隆十

   三年   高宗純皇帝東巡有   御製華不注山詩鮑  山在厯城縣東北三十里隋

   書地理志厯城有鮑山明統志山下有鮑城東陵山在章邱縣東南四十八里隋書地理

   志章邱有東陵山元和志在縣南二十八里莊子曰盜跖死於東陵之上寰宇記山南有盜跖冡舊

   志亦名跖山樂盤山在章邱縣南二十七里寰宇記山有樂盤城三齊記云即齊孝王與

   陽邱侯餞送地龍盤山在章邱縣南二十八里隋書地理志章邱有龍盤山元和志山在縣

  南二十五里寰宇記山南屬全節北屬章邱兩縣中分周初有神龍潛此故名湖山在章邱縣

  南五十里有南北中三麓明統志下有小山俗名一品山禱雨多應雞山在章邱縣西南四十

  里魏書地形志衞國有雞山隋書地理志厯城有雞山水經注巨合水出雞山西北寰宇記昔有神

  雞晨鳴於此候之𫉬一石潔白如玉因名危山在章邱縣西南四十里寰宇記縣東北二里危

  山之頂有平陵王墓縣志今人呼為鐵墓亭山在章邱縣西南六十里元和志亭山縣本漢平

  陵縣宋衞國縣開皇六年改縣南有亭山因以為名冶山在章邱縣西南六十里唐時冶鐵於

  此故趙山在章邱縣西南六十里山有四峯對峙不可通行俗名四門山其西為虎山積

  石巉巖狀若虎踞山半有拔注泉下有漿水泉虎門山在章邱縣西南六十里石崖中斷若

  門故女郎山在章邱縣東北一里水經注陽邱縣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謂之女

  郎祠齊乘一名小田山齊記章亥有三女溺死葬此有三陽洞俗云有子張墓黃山在鄒平縣

   東南三里土色多黃故名魏書地形志平原有黃山府志山半有翠微亭山麓為遐景亭元大德中

   處士安仁甫所築于兹山在鄒平縣東南十里三峯列秀當大路之口舊有于兹仙翁祠

   太湖山在鄒平縣東南二十里接長山縣界齊乘長白山西南有太湖山長白

   山在鄒平縣南二十里東北屬長山北屬鄒平折而西屬章邱南則淄川盤繞四縣抱朴子長白

   泰山之副嶽繡江發源於此魏書辛子馥傳長白山連接三齊多有盜賊子馥受使檢覆因辨山谷

   要害宜立鎮戍之所隋書地理志章邱有長白山元和志長白山高二千九百丈周廻六十里相傳

   陳仲子夫妻所隱也太平御覽以山中雲氣長白故名齊乘山阿有醴泉寺相傳誌公卓錫之地宋

   范文正公讀書寺中有上下二書堂在黌堂嶺會仙峯下皆宋代所建明統志長白山在長山縣西

   南三十里又名會仙山山下有峯孤秀盤鬱獨壓衆山縣志長白山西南㑹仙一峯最高登山之道

   南有大峪書堂北由魯家泉風門道近頂五里許峭立險仄非攀援不能上轉而南下有宣風洞上

   書堂范公泉其側爲猫頭峯前爲狻㹸峯南向東轉其陰爲羅圈峪又東南爲摩阿頂自羅圈峪委

   折而東有超壑峪種金頂劈尖頂桃花峪水尖頂此長白之南嶂也其北嶂自會仙東則爲老人峯

   又東爲鍛砧峯當縣治正南十三里其南則印台山也西嶂之間爲大峪峪有象山其劈尖頂之北

   有南石戸頂北石戸頂有滴水崖玩湖頂下爲魯家泉有徐郭洞一名玉泉洞去縣八里富相

   山在鄒平縣西南五里一名賀家山下有賀家村故名山不甚高樹木繁茂杏花杮葉徧滿山谷

   西有乳泉邑人取以釀酒又有景相公山在縣西南三里以下有景範墓得名九龍山

   平縣西南十五里齊乘謂之啞婦山舊志山北有九峯如聯珠六七峯之間名啞婦口或稱隘阜口

   山路險狹穿鑿而成鳳凰山在鄒平縣西南三十五里東有鵰窩峪西有迦峪宿山

   在鄒平縣西十里圓峯孤立九龍山繞其西南舊志下有古店行旅止宿故名梓桐山

   川縣東十里後有壘圜洞亦名鬼谷舊傳鬼谷子隱居此洞西有王樵繭室其東曰吉磨山出磨石

   山上有石碌井淄山在淄川縣東南三十里又有西谷山在縣東南四十里摘星山

   在淄川縣東南四十里山形高聳故名原山在淄川縣東南七十里接青州府益都縣界漢

   書地理志萊蕪原山淄水所出元和志山去淄川縣六十里齊乘一名岳陽山跨淄川益都兩縣界

   縣志在縣南九十里西去萊蕪七十里笠山在淄川縣南十五里又有大堆山在縣南二十

   萬山在淄川縣南三十五里以羣山環繞其左右故名崑崙山在淄川縣西南

   二十里山形如轂輪又有三台山亦在縣西南二十里甲山在淄川縣西南三十里水經注

   萌水出西南申山縣志舊名祝山虎山在淄川縣西南三十里又有瑚山在縣西南三十里

   鳯凰山箕山在縣西三十里沖山在淄川縣西三十五里煥山在淄川縣西北十里

   舊志上有煙火臺明山在淄川縣西北二十五里即古萌山萌水所經山下有水澄澈見底

   浮山在淄川縣北二十里舊志豐水薄其下遠望之如浮水上黌山在淄川縣東北

   十里即古黃山接章邱鄒平二縣界水經注德會水出昌國黃山寰宇記黌山相傳鄭康成注詩書

   棲遲於此上有古井不竭獨生細草葉似薤謂之書帶草卧牛山在長山縣東六十里

   山在長山縣南三十里縣志相傳齊桓公積土於此為虛糧以示敵故名花山在新城縣

   東南四十里土崖無石原谷繡錯遠望如蓮花故名四角山在新城縣東南四十五里元史

   哈喇布哈傳嘗以事至益都於四腳山下置廣興商山二冶蓋即此山其後訛腳為角也 哈喇布

   哈舊作合刺普華今改正馬公山在新城縣東南四十五里山下有一畝石周一里不生草

   木天欲雨則雲氣蔚然羅山在新城縣東南五十里狀如羅城商山在新城縣東南

   五十里跨益都臨淄縣界亦名鐵山晉書慕容德載記立冶於商山置鹽官於烏帝澤以廣軍國之

   用魏書食貨志崔亮言南青州苑燭山齊州商山並是往昔銅官舊迹見在並宜開鑄寰宇記商山

   在淄川縣北七十里有鐵礦古今鑄焉舊志山前有盤龍嶺後有鐵牛峯左有金山祠右有蓮洞絶

  頂有爐神祠旁有聖水泉太子山在長清縣東七里又有崛山在縣東三十里通明

  山在長清縣東六十里舊名屏風山峭壁中有石孔日光東西通明因改今名崮山

  清縣東南三十里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二十七年三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經此俱有

     御製崮山詩雞鳴山在長清縣東南八十里方山在長清縣東南九十里亦

  名靈巖山水經注玉水西北流經玉符山齊乘府西南龍洞山西南有方山在長清縣界疑即水經

  注之玉符山也舊志上有六泉曰黃龍甘露獨孤雙鶴卓錫石龜皆甘洌下有靈巖寺爲濟南名刹

  歴代題咏甚多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建有 行宮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駐此俱有   御製方山詩朗公山在長清縣東南九十里一名朗

  公谷苻秦時竺僧朗隱居處北沙河出此南黄山在長清縣東南百里蓋泰山餘脈與徂徠

  梁父並峙者青崖山在長清縣南四十里岡巒綿亘崖谷常青故名有南沙河水與七仙

  白石諸泉合流其下宋嘉定十三年金長清令嚴實聚衆結砦於此稍西北曰五峯山岡巒還相合

  泉石甚勝隔馬山在長清縣南六十里魏書地形志山茌縣有隔馬山元和志隔馬山在縣

  東南三十五里左傳宿沙衞殺馬於隘以塞道即此齊乘玉符山西為隔馬山山東北曰神林有隔

  馬神君祠祠南一潭清澈如鑑𡻕旱禱雨輒應獵山在長清縣東北四十里水經注玉水西北

  經獵山東即此今訛作臘山基山在德平縣西二十里高五丈狀若臺基故名分水

  嶺在章邱縣東南三十里其水自嶺上東西分流故名酉陽雜俎云金杏種出分流山昔漢武訪

  蓬瀛有獻是者帝嘉之今人猶呼漢帝果天倉嶺在章邱縣東南七十里俗傳有軍士於此

  得藏粟濟饑故名旁有趙八洞外有井泉以樵人趙八居此因名長城嶺在章邱縣南九

  十里接泰安府萊蕪縣界上有古長城齊宣王築西接平陰東距大海黑牛嶺在章邱縣

  南百里高峻深遠多產巨木桃花嶺在長山縣東北十五里小寨蒼龍峽

   川縣東南三十里即般水所出之龍山也明統志在縣西南八里誤大峪在鄒平縣西南十五

   里縣志中有二十四村高廣幽深多良田佳木龍洞在章邱縣西南八十里接厯城縣界亦曰

   龍堂洞高廣如屋石壁具神佛四十餘軀巧(⿱艹石)天造西洞深數里中有盆石泉厯水在厯城縣

   東水經注東城厯祠下泉流競發其水北流逕厯城東又北引爲流杯池分爲二水右水北出左水

   西逕厯城北西北爲陂謂之厯水與濼水㑹寰宇記厯城縣厯水在縣東門外十步與濼水同入鵲

   關盧水在厯城縣東水經注關盧水導源馬耳山北逕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與

   武原水合武原水出譚城南平澤中北逕譚城東又北逕東平陵縣故城西北逕巨合城東合關盧

   水而注巨合水舊志一名盤水又名全節河行厯城縣東十五里入大清河聽水在厯城縣

   東北二十里水經注聽水上承濼水東流北屈又東北注巨合水又北入於濟齊乘即今響河

   溝水在章邱縣南水經注芹溝水出臺縣故城東南西北流逕臺城東又西北入於濟齊乘十

  二芹溝俗名西麻灣出章邱縣南明水驛與明水合流三里餘入繡江舊志又有東麻灣在百脈泉

  左百餘步巨合水在章邱縣西南四十里源出縣之雞山北流經厯城縣東七十里水經注

  巨合水出雞山之西北北逕巨合故城西又北合關盧水又西北逕臺縣故城南白野泉水注之又

  北聽水注之亂流北入於濟齊乘水出雞山下俗名雙女泉西源出龍山鎮南五十里曰榆科泉逕

  巨里東源亦名武原水出鎮南十餘里曰江水泉逕巨里東俗訛為東西巨冶河俱北流五里餘乃

  相合北入小清河般水在淄川縣東南十五里水經注出縣東南龍山俗亦謂之為左阜水

  西北逕其城南又南屈曲入瀧水寰宇記今般水發源去縣二十里逕縣治南一百二十步又西北

  入瀧水齊乘般水出淄川縣東南龍山龍灣洞俗名魚頭河西北流至般陽城東二水一支逕城南

  一支環城西北俱流入瀧水淄水在淄川縣東南七十里詳見青州府明水在淄川縣

  西即古萌水也諸泉所匯近水稻田咸資灌溉產米最佳水經注萌水出西南甲山東北逕萌山西

   東北入於瀧縣志有瀧水山沖山之陽北流入萌水一名汜陽河即古瀧水也德會水

   川縣東北漢書地理志昌國德會水西北至西安入如水水經注德會水出昌國黄山西北流昌國

   故城南又西北五里泉水注之水出縣南黃阜北流逕城西北入德會水又西北世謂之滄浪溝又

   北入時舊志亦名鄭黃溝府志今名豐水亦曰朱龍河時水在新城縣東三十里自青州府

   臨淄縣流入又北至高苑縣入小清河其支流逕新城縣南門外又西逕長山縣北入孝婦河漢書

   地理志臨淄縣如水西北至梁鄒入濟水經注淄水又北時水注之即如水也出齊城西南二十五

   里平地出泉水色黑又目之為黑水西至石洋堰分為二水謂之石陽口枝津西北至梁鄒入泲又

   北逕西安城西又北京水系水注之又云時水自西安城西南分為二水枝津别出西流逕東高苑

   城西南注又北注故瀆又西逕西高苑縣故城南西北至梁鄒城入於泲考水經注之二高苑今之

   新城地梁鄒城今鄒平縣地大約時水自入小清河而今新城縣以下則皆時水之支流也今長山

   縣西去鄒平最近可證 按漢書之如水即水經注之時水又即黑水青州府志土人名曰烏河似

   又以水黑得名舊志列烏河又列吳河考吳河即時水支流疑烏吳又以音近致訛故府縣志俱無

   吳河之名今刪去烏河吳河改列時水其支流附見時水之下中川水在長清縣南二十里

   亦名沙溝水水經注中川水東南出山茌縣之分水溪一源兩分泉流半解亦謂之分流交半水南

   出泰山入汶半水出山茌縣西北流東逕太原郡南又西北與漢賓溪水合謂之格馬口又北經盧

   縣故城東而北入濟俗謂之沙溝水玉水在長濟縣東北三十里一名玉符河水經注玉水導

   源泰山朗公谷西北流逕玉符山又西北逕獵山東又西北經祝阿縣故城東野井亭西俗謂是水

   為祝阿澗水北流注於濟寰宇記玉水東南自厯城流入舊志謂之豐齊河自泰山北諸溪水合而

   成流經中宫渴馬崖又西北經豐齊鎮大清橋北入大清河 按輿圖此水在齊河縣東南僅里許

   舊志屬之長清蓋兩邑以大清河為界西北岸屬齊河東南屬長清此水又在大清河之南也

   清河源出厯城縣西東經章邱鄒平長山新城入青州府高苑縣至博興合時水入海水經注

   濼水出厯城故城西南泉源水湧若輪俗謂之娥英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廟故也其北爲大明湖

   湖水引瀆東入西郭東至厯城西而側城北注分爲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逕厯城北謂之厯水與

   濼水會濼水又北流注於濟謂之濼口濟水自臺縣東北合芹溝水又東北逕菅縣故城南右納百

   脈水又合楊渚溝水又東逕梁鄒北有瀧水注之其城之東北又有時水西北入焉又東北至臨濟

   寰宇記濼水在厯城西南二百步齊乘今府城西平地泉源觱湧旁合馬跑金線諸泉周可數畝北

   出又合密脂五龍泉並城北流屈而東注城北水門大明湖水出注之又東北至華不注山合華泉

   是小清河之在厯城者即古濼水也元和志長山有濟水在西北去縣三十五里今章邱小清河故

   道在縣北三十里在鄒平北十三里長山西北三十里是此三縣之河皆濟水故道也禹貢錐指云

   宋南渡後劉豫導濼水東入濟水故道爲小清河厯城縣志云明永樂以後漸堙塞成化九年參政

  唐源潔嘗濬治之嘉靖十二年又塞乃復濬博興以西達於厯城幾三百里久復淤蓋小清河惟恃

  濼水爲源堰東有阻則濼水仍自華不注東北入大清河屢濬屢塞職是故也令小清河之在章邱

  者已經湮淤而鄒平以下高苑以上兼受諸山壑之水會於駕鴨灣詳見青州府大清河

  自泰安府肥城縣流入逕長清縣西東北流逕齊河縣東又東北逕厯城縣北又東北逕濟陽縣南

  又東北逕齊東縣北一里與武定府惠民縣分界又東流武定府青城縣界自長清至厯城皆濟水

  故道其在濟陽齊東者漯水故道也今謂之鹽河水經注濟水逕平陰城西右迤爲湄湖又東北至

  垣苗城西河水自泗瀆口東北流注之又東北與湄溝合又逕盧縣故城北又逕什城北又過盧縣

  北東北與中川水合又東北右會玉水又東北濼水注之謂之濼口又東北逕華不注山又東北逕

  臺縣巨合水注之又東北逕臺縣北又東北合芹溝水又東北過菅縣南通典東平以東有水流經

  濟南淄川北海界中入海者謂之清河蓋汶水菏澤之合流非古時之濟水也齊乘自鉅野北出至

   四瀆津與河合流者乃齊之清河水經所謂得其通稱者是也胡渭禹貢錐指齊乘以大清河為古

   濟水小清河劉豫所創志家皆沿其説黃子鴻非之曰以水經注元和志寰宇記諸書考之濟水最

   南漯水在中河水最北今小清河所經自厯城以東如章邱鄒平長山新城高苑博興樂安諸縣皆

   古濟水所行而大清河所經自厯城以上至東阿固皆濟水故道自厯城東北如濟陽齊東青城諸

   縣則皆古漯水所行蒲臺以北則故河水所經蓋宋時河嘗行漯瀆及河去則大清河兼行河漯二

   瀆其小清河所行則斷為濟水故道也自與漯水合而清河之名遂被於漯據水經漯水逕著縣故

   城南著即今濟陽而縣南有大清河是知大清河即漯其水自厯城入濟陽乃近世所決非唐清河

   入海之故道也濟陽之流日盛則章邱之流日微故劉豫堰濼水使東以益之其所行者實濟水故

   道而志家反以濟陽之大清河為古濟舛謬殊然大清河自厯城入濟陽及濱州以東入海之道

   不知決於何年意者宋神宗時河嘗合北清河入海始開此道其後金明昌五年河復由此入海久

   而後去流益深廣此大清河所以浩浩而小清河所以屢濬屢塞也歟運河自東昌府恩縣

   流逕直隸故城南東北流復入德州西南新窯口北流經德州城西又東北流經德州北之桑園鎮

   入直隸吳橋縣界即古清河也本隋之永濟渠一名衞河又名御河桑欽水經清河自武城棗强者

   逕廣川故城南又東北逕厯城故城南又東北與張甲屯洚故瀆合又至修縣元和志永濟渠在縣

   西去縣十里明統紀永樂十年宋禮言德州西北衞河東北岸至舊黃河十三里可開小引河合洩

   水入舊黃河至海豐大沽河入海從之山東通志明宏治中都御史白昂於德州之南四女寺鑿文

   河至九龍口入古黃河歸海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即於四女寺建減水閘雍正四年改為滾水壩

   九年復挑濬支河而宋禮所開引河湮廢已久衞河屢患漲溢十三年巡撫岳濬請於德州之北哨

   馬營開濬支河東行至漕村隄口入鉤盤河東北流會老黃河入海即於哨馬營建滾水石壩水漲

   則洩之歸海又以德州城西牆垣正當衞河之衝乃於衞河西岸自馬家𮞉溜起至舊月河頭别開

   引河南北長二百六十餘丈其舊河建有攔水壩使水勢全歸引河逕趨哨馬營於是州城藉以鞏

   固又乾隆二十八年於運河西方菴對岸濬引河四百九十餘丈南自魏家莊後接運河起北至老

   隄頭入運河二十九年復加疏濬其四女寺支河及滾水壩亦並加濬築焉乾隆十三年十六年二

   十一年二十七年    高宗純皇帝巡幸經此俱有    御製運河詩淯   河在章邱縣

   東一里亦曰繡江其源即百脈水也水經注百脈水出土鼓縣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謂

   之百脈水西北流逕陽邱縣故城中又西北出城又北逕黃巾固又北注濟元和志百脈水出亭山

   縣東北平地寰宇記百脈水在縣北百步闊三丈經縣界屈曲六十里入濟齊乘百脈水即繡江也

   合麻灣水東北流逕章邱城東又北入小清河舊志百脈水在縣南三十里明水鎮西麻灣在其右

   三里其側即淨明泉東麻灣在百脈左百餘步皆𤓰漏河所伏流而復出者四泉合而北流合淯河

   又北至縣城東為繡江又西北至水寨合白雲湖又北入小清有淯口鎮𤓰漏河在章邱縣

   西南七里源出縣西南百里山峪中東北至明社莊之石崖泊然而止土人名其處爲滲水灣自灣

   以北二十里至於月宫枯河崖側有泉一泓又東北四十里至於明水則湧百派麻灣諸泉夏秋積

   雨羣峪之水來匯溢於城南五里會於淯河既霽則枯涸如故故曰漏河獺河在章邱縣東北

   七里即古楊渚溝也水經注楊渚溝水逕於陵城西南西北逕土鼓城東又西北逕章邱城東又北

   逕𡩋城西而北流注濟寰宇記楊渚水一名獺河在縣東十里闊一丈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齊

   乘在縣東七里出長白山之王村峪舊志西北流至柳塘口經小清河故道入鄒平長山新城界會

   孝婦河東流入海後人訛獺爲漯謂即古之漯水誤白條溝河在鄒平縣東七里即古魚

   子溝也魏書地形志東魏郡安陽有魚溝水經魚子溝水南出長白山東柳泉口流逕於陵故城西

   北流注於瀧水明史河渠志永樂九年浚鄒平縣白條溝三十餘里濟南府志嘉靖九年知縣葉林

   重濬 本朝康熙二十八年知縣程素期復行疏治引入小清河 按縣志白條溝河源有二一出

   鑑埠一出楊隄合流於漯河一名魚子溝與水經注南出長白山西北流注瀧水之文不合齊乘以

   沙河為魚子溝與志亦不合並存俟考沙河在鄒平縣西一里齊乘𫎇水俗名沙河出長白

   山葫蘆峪水經謂之魚子溝東入孝婦河孝婦河在淄川縣西一里古瀧水也自青州府益

   都縣流入經縣西界北流經長山縣南門外又東北流經新城縣西北二十里入小清河曰坌河口

   水經注瀧水南出長城中北流至般陽縣故城西南與般水會又北逕其縣西北流至萌水口又西

   北至梁鄒東南與魚子溝水合北注濟寰宇記古名孝水乾溝河在長山縣西南三十里源

   出長白山東北流入孝婦河或謂即古魚子溝也又有瀦龍河亦出長白山北流入小清河

   溜河在新城縣東南三十里舊志源出鐵山北流至索鎮店西南入烏河徒駭河

   水下流也自齊河縣北八十里東北流經臨邑縣南三十里又東逕濟陽縣界又東北入武定府惠

   民縣界俗名小土河舊志或云即屯氏别河 本乾隆十三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   高宗

   純皇帝巡幸經此俱有   御製徒駭河詩按漯之為土當由齊音相近而訛至九河故道

     聖祖仁皇帝御論謂當不出直隸之滄景二三百里間折衷至當而濟南武定諸水道多有𫎇

   其名者舊志濫引先儒注疏及諸家之辨證今皆削去古瓠子河在齊河縣西十里水

   經瓠子河自茌平縣瓠里渠又東北過祝阿縣為濟渠注河水自泗口出為濟水濟河二瀆合而東

   注於祝阿也縣志宋時名熙河蘇轍𤋮河賦稱在漢元光河決瓠子是也今湮趙牛河

   河縣西二十里舊曰利民河西南自長清連楊隄西北至禹城界長百餘里地勢窪下夏秋水溢渰

   没禾稼明洪武十七年知縣趙清縣丞牛文濬河闊十五步深二丈民至今賴之故名趙牛河

   聰河在齊河縣西北二十五里滕官屯西鄉民温聰議開以洩劉洪坡水故名倪倫河

   在齊河縣北二十五里晏城南初楊家坡秋水大注渰没禾稼鄉民倪倫請開河以洩水故名

   水河在齊東縣東二里一名陳溝明成化元年開濬南引章邱之白雲湖流逕薛家渡口由

   馬家窪入大清河舊志馬家窪近小清河與白雲湖相接一遇水潦河水即通小清河而瀰漫於馬

   家窪民田多被其害因築渠以洩之大清河而汙池變為膏腴又有禦寇河在縣西南三里明正德

   六年開濬南通減水河北通大清河今其蹟猶存俗名乾河壩水河在齊東縣西明成化

   十一年知縣李寬開濬以洩歸蘇鎮之水亦引白雲湖新莊流入縣境紆𮞉二十五里至延安鎮西

   二里入大清河古黃河德州及臨邑禹城陵縣皆漢平原郡地為黃河所經故道自東昌府

   恩縣流入經平原縣西北流經德州東又北流入直隸吳橋縣界水經注大河故瀆自靈縣又東逕

   鄃縣故城東又東逕平原縣故城西而北絶屯氏三瀆北逕繹幕縣故城東北西流逕平原鬲縣故

   城西又東北逕平原縣枝津百出至安陵縣遂絶此西漢時故道元和志云王莽枯河在將陵縣西

   去縣十里舊志云黃河崖在州東南二十餘里其遺迹也其一自高唐州流逕平原縣東又東北逕

   陵縣南又東北逕臨邑縣北與德平分界又東北入武定府樂陵縣界水經注大河自高唐縣故城

   西又北左逕安德城東而北為鹿角津東北至般縣樂陵此蓋東漢以後故道元和志臨邑縣黃河

   在縣北七十里平原縣黃河南去縣五十里長河縣黃河東去縣五里皆其遺迹也又長清縣亦有

   黄河元和志在縣北去縣五十里蓋唐以前河流所經而寰宇記謂禹城縣之黃河自長清流入又

   東北入臨邑界與桑酈所述順逆判殊蓋宋時所經非漢故道也 本朝乾隆十六年二十七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經此有   御製老黃河詩 按古黃河上承恩縣四女寺及德州哨馬

   營兩支河之水東北流至吳橋縣之玉泉莊會鉤盤河下流經直隸寕津南皮及武定府之樂陵海

   豐諸縣至大沽河口入海山東通志自德州至樂陵縣本鬲津河故道今通謂之老黃河 本朝雍

   正九年以後屢加濬治以洩衞河盛漲運道安流永資利賴矣漯河自東昌府高唐州流入經

   禹城縣西二里又東北逕齊河縣北境入臨邑縣界俗名大土河水經注漯水自東武陽逕博平縣

   又東出於高唐縣俗亦謂之原河又東北逕瑗縣故城西又逕高唐縣故城東又東北逕漯陰縣故

   城北又東北逕著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崔氏城北又東逕鄒平縣故城北又東北逕東鄒城北元和

   志臨淄縣漯水北去縣七里 按漯河自宋以前嘗為大河經流寰宇記云有古黃河在臨邑縣南

   二十里上自禹城下入臨濟即此又有聖水在章邱縣東十里源出小荆山西入漯河商河

   在禹城縣北流逕平原縣東又東北逕陵縣南又東北逕德平縣南東流入武定府商河縣界水經

   注商河首受河亦漯水及澤水所潭水淵而不流世謂之清水雖沙漲填塞厥迹尚存厯澤而北謂

   之落里坑逕張公城西又北重源潛發曰小漳河商漳聲相近故讀移耳又北逕平原縣東又逕安

   德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平昌縣故城南又東逕般縣故城南又東至東陵寰宇記商水在安縣西南

   八十里舊志今自平原以北斷續過半矣泔河在長清縣南二十里源出米山北流至城南入

   孝婦鉤盤河在陵縣東四十五里曰盤河店舊志自陵縣東南臨邑西北分為二水其

   一東經德平商河北行至武定之陽信縣南二十里而斷為截河鋪其一自德平西北流入武定之

   樂陵經海豐之南霑化之北至久山鎮入海寰宇記云在樂陵東南從德州平昌來輿地記云在樂

   古王翁河在平原縣西南蓋黃河枝津也三國魏志孫禮傳清河平原爭界禮以烈

   祖初封平原時圖決之宜屬平原實以王翁河為限古屯氏河在平原縣北水經屯氏别

   河北瀆東逕繹幕縣故城南又東北逕重平縣故城南又東入信陽縣今無水屯氏别河南瀆自平

   原東絶大河故瀆又逕平原縣故城北東北枝津又出東北至安德縣界東會商河南瀆又東北於

   平原界又有枝渠右出至安德縣遂絶縣志自隋疏為永濟渠古迹遂不可考篤馬河

   頰河自東昌府恩縣流入平原縣之西南境東北流逕德州東陵縣西又東北逕德平縣西北入武

   定府樂陵縣界漢書溝洫志鴻嘉四年河溢河隄都尉許商與丞相史孫禁共行視圖方畧禁以為

   可決平原金隄開通大河令入故篤馬河至海五百餘里商以為禁所欲開者在九河南失水之迹

   處勢平夷旱則淤絶水則為敗不可許後漢書郡國志平原地道記曰有篤馬河水經注屯氏别河

   南瀆首受大河故瀆東出亦通謂之篤馬河東北逕安德縣故城西又東北逕臨齊城南又屈逕其

   城東故瀆廣四十步又東北逕重邱縣故城西又東北逕西平昌縣故城北又逕般縣故城北寰宇

   記篤馬河即古馬頰河山東通志篤馬河亦名馬頰非禹迹也四望湖在厯城縣西即大明

   湖之别渚 按寰宇記在縣西二百餘步其水分流入縣城與孝感水合今考城西無入城之水疑

   古今水道不同也濯纓湖在厯城縣城内西北本名灰泉齊乘府城内灰泉最大自北珍

   珠以下皆匯於此周圍廣數畝當是大明湖之源也明統志元憲使珊珠希仁改今名 珊珠希仁

   舊作珊竹希仁今改正大明湖在厯城縣西北隅周十餘里水經注濼水北為大明湖西

   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面側湖池上有客亭左右楸負日俯仰目對魚鳥極望水木明瑟可謂濠梁

   之性物我無違矣湖水引瀆東入西郭東至厯城西而側城北注又上承東城厯祠下泉源競發其

   水北流逕厯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燕公私多萃其上明統志大明湖源出舜泉其大占

  府城三之一由北水門出與濟水合瀰漫無際遥望華不注峯若在水中蓋厯下城絶勝處也舊志

  今濼水達城北流而不入城舜泉亦止成一井不流惟北珍珠濯纓諸泉北流入湖耳湖境亦多為

  居民填塞治圃環沼僅成曲港可通小舟而蔬果魚蠏之屬其為民利多矣 本朝乾隆十三年

    高宗純皇帝東巡經此有   御製大明湖詩蓮 子湖酉陽雜俎厯城北二里有

  蓮子湖周環二十里湖中多蓮花紅綠間明乍疑濯錦有魚船掩映𦊙罾疏布遠望之者若珠網浮

  鵲山湖在厯城縣北二十里湖北岸有鵲山故名寰宇記濼水與厯水合流同入鵲山

  湖舊志自劉豫導濼東行而水不及鵲山湖矣舊有亭亦久廢白雲湖淯河之下流也自章

  邱縣西北七里流逕厯城縣東北合小清河周五十里俗名劉郎中泊有魚藕菱芡之利明洪武初

  設河泊所十七年革湄湖在長清縣西南五里東西三十里南北二十五里水經注濟水右迤

  為湄湖方四十里爾雅水草交為湄釋名曰湄眉也臨水如眉元和志謂之淯溝泊錦繡川

   在厯城縣南中宫鎮東一名北川延袤六十餘里流逕中宫鎮南亦名中宫河下流入長清縣即水

   經注之玉水也府志今名大磵溝夾磵芍藥叢生春時絶勝又有錦陽錦雲二川畧相聯屬

   會津在鄒平縣南元和志濟陽縣八會津在縣南一里相傳水陸所湊其路有八故名 按今

   鄒平縣即唐之濟陽縣地此水今湮四瀆津在臨邑故縣東水經注河水東北流逕四瀆津

   津西側岸臨河有四瀆祠東對四瀆口川瀆異同考臨邑東有四瀆津大河故道所經也唐五行志

   永徽六年州河溢即此地耿家陂在長清縣西北三十里周二十里下流入大清河

   百花洲在厯城縣大明湖南方廣數十里居民廬舍圍旋環繞 本朝乾隆十三年

   高宗統皇帝東巡經此御製有用宋曽鞏百花洲韻詩黒水潭在德平縣西北三十

   五里望之水色如黛故名曩流注篤馬河今涸黑龍潭在平原縣西二十里古馬頰河側興

   龍寺下其深叵測遇旱禱雨取水於此白鹿淵在德平縣東水經注般河又東爲白鹿淵

   南北三百步東西千餘步徑三丈餘其水冬清夏濁渟而不流趵突泉在厯城縣西曾鞏齊

   州二堂記云泰山之北與齊之東南諸谷之水西北匯於黑水之灣又西北匯於柏崖之灣而至於

   渴馬之崖則泊然而止自崖以北至於厯城之西蓋五十里而有泉湧出高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

   之曰趵突之泉齊人皆謂嘗有棄糠於黑水之灣者而見之於此蓋泉自渴馬崖潛流地中而自此

   復出也其注而北則謂之濼水達於清河以入於海明統志一名瀑流府志上有觀瀾亭 本朝康

   熙二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駕幸濟南 賜額曰激湍曰源清流潔并   御製趵突

   泉詩乾隆十三年    高宗純皇帝東巡經此有   御製恭依    聖祖趵突泉韻及

     再題趵突泉諸詩珍珠泉有南北二泉南泉在府城内鐵佛巷東今淤北泉在白雲

   樓前右有劉氏泉左有溪亭泉今在巡撫公𪠘本朝康熙二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御書扁

   曰清漪二十八年   再幸復   賜扁曰作霖并   御製觀珍珠泉詩乾隆十三年

     高宗純皇帝東巡亦有   御製珍珠泉詩金 線泉在府城西元好問濟南行記金

   線泉有紋若金線夷猶池面泉今為靈泉菴齊乘厯下名泉有曰金線曰趵突曰皇華曰柳絮曰卧

   牛曰東高曰潄玉曰無憂曰石灣曰酒泉曰湛露曰滿井曰北煑糠曰散水曰溪亭曰濯纓曰灰泉

   曰知魚曰硃砂曰劉氏曰雲棲曰登州曰望水曰洗鉢曰淺井曰馬跑曰舜井曰珍珠曰香泉曰鑑

   泉曰杜康曰金虎曰黑虎曰東蜜脂曰西蜜脂曰孝感曰玉環曰羅姑曰混沙曰灰池曰南珍珠曰

   芙蓉曰滴水曰灰灣曰懸清曰雙桃曰温泉曰汝泉曰龍門曰染池曰懸泉曰都泉曰柳泉曰車前

   曰煑糠曰爐泉曰白虎曰甘露曰林汲曰白泉曰金沙曰白龍曰花泉曰獨狐曰醴泉曰漿水曰南

   煑糠曰苦苣曰熨斗曰鹿泉曰龍居合章邱百脈總七十二見名泉碑天鏡泉在厯城縣

   西門外舊志新附名泉有五十七其一名天鏡在龍潭南方廣一畝凈明泉在章邱縣南齊

   乘明水一名淨明泉出百脈西北石橋邊其泉至潔纎塵不留土人以洗目退昏翳合西麻灣入繡

   江徐壁濟水論濟水分支伏流地中至縣西南出為𤓰漏河至滲水灣乃伏入地中至是始出而為

   百脈淨明東西麻灣四泉合而北流為濟河又北流至城東為繡江西北至水寨會為白雲湖又東

   北入小清河始與濼水會又東入大清乃復濟水之本原云醴泉在鄒平縣西南二十二里

   泉深丈許旁有醴泉寺相傳僧寶誌卓錫於此又曰范公泉蓋宋范仲淹讀書處也其西有聖水井

   卓錫泉在長清縣東南靈巖山又有黃龍泉雙鶴泉甘露泉俱在靈巖寺旁七仙泉

   在長清縣東南六十里又有白石泉衆水相合即沙溝水上源也清沙泊在新城縣西北

   二十五里縣志岔河之委溢而成湖又名落鴈湖中有界石北為高苑南為新城龎家泊

   在新城縣北二十五里接高苑縣界麻大泊在新城縣東北三十里接博興高苑縣界俗名

   官湖又名錦秋湖周五六十里蒲葦叢生芙渠如錦其中有魚龍灣水流旋轉不定相傳有龍窟其

   水溢而北流至博興南入烏河又見青州府會城泊在新城縣東北三十里烏河口即古

   之平州也水經注濟水又東北迤為淵者謂之平州其側有平安縣故城俗謂之會城縣志會城泊

   亦名紅蓮泊瀑水灣在淄川縣南二十五里縣志源出黌山東南曲折西流水行石上忽

   陷下一丈餘西去為壑水懸流而下若簾冬結冰柱入崖下石龕中流至五里許入孝水又有龍灣

   在縣南門外水聲震吼聞數里白龍灣在陵縣東四十里俗呼為龍家窪黑水灣

   在臨邑縣南三十里下口東又有婁家灣在下口北滸山濼在鄒平縣西十五里九龍山之

   西周𮞉二十餘里接章邱縣境自小清河淤塞獺水流逕其中汪洋無際葢野溝在新城縣

   東北水經注源出延鄉城東北平地西北流逕延鄉城北又西北流謂之葢野溝又西北流逕高苑

   縣北注時水華溝在新城縣東北四十里一名為魯連坡甘𬃷溝在臨邑縣北古

   黄河之南水經注河水自平原右溢世謂之甘𬃷溝水側多𬃷故俗取名焉又東北厯長隄經漯陰

   縣北又東經著城北東為陂淀淵潭相接世謂之穢野溝上方井在章邱縣東二十里泉從

     石罅  流出冬 夏 不  竭南一里  許又有 下 方  井







                               提調官前總纂鄭紹謙恭纂并覆輯

                               校  對 官王積順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