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一百六十五至一百六十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跳转到导航 跳转到搜索
卷一百六十三至一百六十四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一百六十五至一百六十六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一百六十七至一百六十九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9.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9.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9.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9.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9.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9.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9.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9.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9.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9.djvu/11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9.djvu/1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9.djvu/1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9.djvu/1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9.djvu/15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9.djvu/16Page:Sibu Congkan Xubian157-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59.djvu/17

大清一統志

 兗州府在山東省治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五百十里南北距二百六十里東至沂州府費縣界

  一百六十里西至曹州府濮州界三百五十里南至江南徐州府沛縣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泰安府

  肥城縣界一百一十里東南至沂州府蘭山縣界三百三十里西南至曹州府曹縣界三百一十里

  東北至泰安府泰安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北至泰安府東平州界一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

  千二百三十里

 ︹分野︺天文奎婁分野降婁之次兼胃室壁氐房心之

  分

 ︹建置沿革︺禹貢徐兗二州之域府治及東境屬徐州西北境屬兗州

  為魯國東南境為邾小邾滕薛諸國西南境為曹國兼宋地戰國屬楚秦置

   薛郡漢更為魯國治魯後漢魏因之晉改郡劉宋

   元嘉三十年始更置兗州宋書州郡志兗州刺史後漢治山陽昌邑魏晉

   治廩邱武帝平河南治滑臺文帝元嘉十三年鄒山又寄治彭城二十年省兗州分郡屬徐冀州

   三十年復立治瑕邱 按今府治即漢瑕邱縣自漢以來兗州徙治不一其治瑕邱自此始也

   魏仍曰兗州 按魏初兗州亦治滑臺魏書紀傳多稱此爲東兗州太和十八年以東

   郡屬司州始稱此爲兗州大業元年廢州置都督府二年改

   魯州三年改魯郡時始自曲阜徙治瑕邱武徳五年復曰

   兗州貞觀十四年置都督府天寶初復曰魯郡乾

   元初復曰兗州屬河南道後置節度使賜號泰寕

   軍唐書方鎮表乾元二年升鄆齊兗三州都防禦使爲節度使治兗州寶應元年長慶元年

   沂海觀察使爲節度使徙治兗州太和八年復廢爲觀察使大中五年又升沂海觀察使爲節度使

   乾寕四年賜沂海節度使爲秦寕軍節度使五代因之周廣順二年

   軍宋初仍曰兖州魯郡復置泰寕軍節度大中祥

   符元年升大都督府政和八年升爲襲慶府屬京

   東西路金復曰兗州大定十九年改曰泰定軍屬

   山東西路元亦曰兗州初屬濟州憲宗二年屬東

   平路至元五年復屬濟州十六年屬中書省濟寕

   路明洪武初曰兗州屬濟寕府十八年升爲兗州

   府屬山東布政司

  本朝因之屬山東省初領州一縣十三乾隆四十一年升濟寕爲直隸州以金鄉嘉

   祥魚臺三縣屬之今領縣十

   滋陽縣附郭東西距三十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曲阜縣界十里西至濟寕州界二十里南

   至鄒縣界二十里北至寕陽縣界三十里東南至鄒縣治五十里西南至濟寕州治六十里東北至

   寕陽縣界四十里西北至汶上縣界六十里春秋負瑕邑漢置瑕邱縣屬山陽郡晉省入南平陽

   縣劉宋元嘉三十年始置兗州治瑕邱故城後魏因之隋開皇十三年始復置瑕邱縣爲兗州治大

   業三年爲魯郡治唐仍爲兗州治五代因之宋大觀四年避孔子諱改曰瑕縣尋又改爲嵫陽金元

   皆因之明洪武初省縣入兗州十八年升兗州爲府復置嵫陽縣成化七年改嵫爲滋 本朝因之

   曲阜縣在府東三十里東西距五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泗水縣界三十里西至滋陽

   縣界二十里南至鄒縣界二十五里北至寕陽縣界三十里東南至嶧縣治二百六十里西南至濟

   寕州治九十里東北至泰安府泰安縣界五十里西北至寕陽縣治六十里古少皥之墟周初曰曲

   阜封周公子伯禽於此爲魯國秦爲薛郡治漢置魯縣爲魯國治後漢因之晉爲魯郡治宋及後魏

   因之北齊文宣改郡曰任城隋開皇三年廢郡四年改縣曰汶陽十六年又改名曲阜屬魯郡唐貞

   觀元年省八年復置屬兗州五代因之宋大中祥符五年改曰仙源縣金復爲曲阜元因之明屬兗

   州府 本朝因之寕陽縣在府北五十里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泗水

   縣界五十里西至汶上縣界二十五里南至滋陽縣界二十里北至濟南府肥城縣界三十五里東

   南至曲阜縣界三十里西南至濟寕州治九十里東北至泰安府泰安縣界五十里西北至泰安府

   東平州治一百二十里春秋爲魯之闡邑漢置寕陽侯國屬泰山郡後漢屬東平國晉省北齊文宣

   移置平原縣於此隋開皇十六年改縣曰龔邱屬魯郡唐屬兗州五代因之宋大觀四年又改曰龔

   縣金大定二十九年改名寕陽縣元至元二年入嵫陽大德元年復置仍屬兗州明屬兗州府

   本朝因之鄒縣在府東南五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泗水縣界六十五里

    西至 濟寕州界三十 五里南至滕 縣界五十里北至曲 阜縣界二十五 里東南至滕 縣界七十里西

    南至 濟寕州魚臺縣界七十五里 東北至泗水縣界八 十里西北至滋陽縣界三十 里春秋邾國魯

    繆公 時 改為騶漢置騶縣屬魯國後漢晉宋魏隋因之 唐 屬兗州五代因之宋熙寕五年省為鎮入

    仙源縣元豐七年復置仍屬兗州 金 屬滕州元因之明洪武中改屬兗州府  本 朝因之泗  水

    縣在 府 東少北九十里東西距一 百里南北距 七十 五 里東至沂州府費縣界七 十里西至曲 阜

    縣界三 十里南至 鄒縣界二十五 里 北至泰安 府泰安縣 界五十里 東南至嶧縣治 二 百四十里 西

    南至 鄒縣治九 十里東北至泰 安府新泰縣界七十里 西北至寕 陽縣界四十里 春秋時魯卞邑漢

    置卞縣 屬魯國後漢因之晉屬魯郡劉宋因之後魏省入 鄒縣隋開皇十六年改置泗水縣屬魯郡

    唐屬兗州五代及 宋金因之元至 元二年省入曲阜縣三年復置仍 屬兗州明屬兗 州府 本朝因

    滕縣在 府東南一百四十 里東西 距一百六十里 南北距一百五十 里東至 嶧縣界一百

   里西至濟寕州魚臺縣界六十里南至江蘇徐州府銅山縣界一百十里北至鄒縣界四十里東南

   至嶧縣界五十里西南至江蘇徐州府沛縣界七十里東北至沂州府費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北至

   鄒縣界四十里周時滕薛小邾三國地戰國時為齊地秦為薛縣地漢置蕃縣屬魯國後漢因之晉

   屬魯郡元康中改屬彭城郡宋因之後魏孝昌二年置蕃郡元象二年武定五年復置北齊郡廢

   隋𨳩皇十六年改蕃曰滕縣屬彭城郡唐屬徐州五代至宋因之金大定二十二年改縣曰滕陽兼

   置滕陽軍二十四年改置滕州仍治滕縣屬山東西路元因之明洪武二年州廢以縣屬濟寕府十

   八年改屬兗州府 本朝因之嶧縣在府東南二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

   二十里東至沂州府郯城縣界一百十里西至滕縣界五十里南至江蘇徐州府邳州界六十里北

   至沂州府費縣界六十里東南至邳州治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徐州府銅山縣界五十里東北至沂

   州府蘭山縣界二十里西北至滕縣界七十里春秋時鄫國地戰國屬楚為蘭陵邑漢置蘭陵氶二

  縣屬東海郡後漢因之晉元康元年置蘭陵郡劉宗徙郡治昌慮省蘭陵入氶縣屬之後魏武定五

  年復置蘭陵郡并置蘭陵縣屬之北齊廢蘭陵縣開皇三年郡廢十六年置鄫州大業初州廢改

  氶縣為蘭陵縣屬彭城郡唐武德四年復置鄫州又改蘭陵為氶縣貞觀初州廢縣屬沂州五代及

  宋因之金明昌六年又改氶縣為蘭陵貞祐四年改屬邳州尋於縣置嶧州元屬益都路至元二年

  省縣入州明洪武二年降州為嶧縣屬濟寕府十八年改屬兗州府 本朝因之汶上縣

  在府西北九十里東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寕陽縣界三十五里西至曹州府鄆城

  縣界七十里南至濟寕州界四十五里北至泰安府東平州界二十里東南至滋陽縣界三十里西

  南至濟寕州嘉祥縣界六十五里東北至東平州界四十里西北至東平州界二十五里古厥國春

  秋時魯中都地戰國屬齊為平陸邑漢置東平陸縣屬東平國後漢及晉因之宋初曰平陸元嘉中

  僑置陽平郡兼移樂平縣寄治尋廢大明元年置郡後魏曰東陽平郡仍治樂平北齊郡廢隋開

   皇十六年復改樂平曰平陸屬魯郡唐初屬兗州天寶元年改曰中都貞元十四年改屬鄆州五代

   因之宋屬東平府金貞元元年改曰汶陽泰和八年又改曰汶上元屬東平路明屬兗州府東平州

    本朝屬兗州府陽榖縣在府西北三百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泰安府

   東阿縣界四十里西至曹州府朝城縣界三十里南至壽張縣界三十里北至東昌府聊城縣界六

   十里東南至夀張縣界十五里西南至曹州府范縣治四十里東北至東昌府聊城縣界七十里西

   北至東昌府莘縣界二十里春秋齊柯邑漢置東阿縣屬東郡為都尉治後漢因之晉改屬濟北郡

   大明元年省後魏復置仍屬濟北郡隋開皇十六年因縣境有故陽榖邑析置陽穀縣屬濟北郡

   唐初屬濟州天寳十三年州廢以縣屬鄆州宋屬東平府金因之元屬東平路明屬兗州府 本朝

   因之雍正八年分隸東平州十三年仍屬兗州府壽張縣在府西北二百四十里東西距

   八十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泰安府東平州界五十里西至曹州府范縣界三十里南至曹州府

   鄆城縣界六十里北至陽穀縣界五里東南至泰安府東平州界五十里西南至曹州府范縣界三

   十里東北至泰安府東阿縣治九十里西北至陽榖縣界五里漢東郡范縣地隋唐宋為壽張縣地

   大定七年徙置竹口鎮十九年復還舊治元因之屬東平路明洪武初廢十四年又移置於王陵

   店屬東平州十八年改屬兗州府 本朝因之雍正八年分隸東平州十三年仍屬兗州府

  ︹形勢︺大野旣瀦有羽有𫎇孤桐蠙珠泗沂攸同揚雄徐州

   南抱黃河注以汶泗沂梁之水北瞻泰山翼以

   尼防鳧繹之山

  ︹風俗︺魯秉周禮孔子修六經以述唐虞三代之道

   是以其民好學上禮義重廉恥漢書地理志賤商賈務

   稼穡尊儒慕學得洙泗之俗隋書地理志人情樸厚俗

  有儒風文獻通考

 ︹城池︺兗州府城周十四里有奇門四郭門五池廣三丈明洪武十八年築正德後屢經修

  築 本朝康熙十年修乾隆四十三年重修 滋陽縣附郭曲阜縣城周十里門五池

  廣一丈明正統七年自縣東十里徙建嘉靖以後屢修寕陽縣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池

  廣一丈二尺宋天聖中築明嘉靖後屢修甃甎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鄒縣城周四里有

  奇門四城濠與小沙水相通舊土築明萬厯五年甃甎 本朝順治五年康熙七年四十八年重

  泗水縣城周三里有奇門四池廣一丈二尺明成化間修築隆慶間甃石 本朝乾

  隆五十五年修滕縣城周五里有奇門四池廣三丈五尺引梁溪水注之明洪武二年因舊

  址甃甎石 本朝乾隆三十二年嶧縣城周四里門四池廣三丈成化二十二年因舊

  址甃石 本朝乾隆四十三年修汶上縣城周十二里有奇門四池廣一丈二尺明成

  化以後屢修築 本朝順治十四年乾隆四十二年嘉慶二十一年重修陽穀縣城

  周十二里門四池廣二丈舊土城明萬厯五年甃甎二十五年加築䕶城隄 本朝康熙五十年

  乾隆五十五年慶二十一年重修夀張縣城周五里門四池廣三丈明宏治十四年增

  築 本朝順治十七年乾隆五十五年重修

 ︹學校︺兗州府學在府治北舊在府治東南唐大中間兗海觀察使劉莒卜建宋景祐中州

  守孔道輔重修元明以來屢經修葺 本康熙二十三年増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滋陽縣

  學在縣治東元時爲兖國復聖公廟後毁明洪武十八年復設滋陽縣建學於此 本朝順治九

  年増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曲阜縣學在闕里西舊在曲阜故城内明正德九年遷建於孔

  廟東嘉靖五年復徙於廟西矍相圃故址崇禎四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又於額設樂舞生内考取

  四名四氏學在闕里東舊名孔氏家學魏黃初二年令魯郡修孔廟宗聖侯孔羨於廟外爲屋以居

   孔氏學者宋祥符間知縣孔朂於廟側建學延祐間增入顔孟二氏子孫明洪武初改名三氏學萬

   厯間又入曾子後裔改名四氏學入學額數二十名寕陽縣學在縣治東北元時為縣治

   後縣徙以其地為學至元間始建 本康熙十年重建入學額數十五名鄒縣學

   治西元元貞元年改建明天啟間修 本康熙三十三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泗水縣

   學在縣治東南舊在城東南一里宋元豐間建明洪武八年遷今所 本朝順治康熙間修入學

   額數八名滕縣學在縣治西宋大觀間建明洪武二年重建天啟三年修 本朝康熙五十

   三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嶧縣學在縣東門外宋初建元廢明洪武二十三年重建 本朝

   康熙年間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汶上縣學在縣治東元至元間建明洪武以後屢修 本

   康熙五十一年入學額數十五名陽穀縣學在縣治東宋崇寕中建元至元間修

   明成化間重修 本朝康熙十一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夀張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間

  建正統間修 本朝康熙五十五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東魯書院在府城内 本朝乾

  隆二十五年修舊名少陵書院洙泗書院在曲阜縣東北八里元至正十年建明吕柟有

  記 本朝乾隆十三年   高宗純皇帝幸魯有   御製洙泗書院詩近聖書院

  在鄒縣城内 本朝康熙三十一年道一書院在滕縣城内 本乾隆十年

  按舊志載顔子書院在滋陽縣南八里唐開元間封顔子為兗國公立祠於此後改為書院尼山書

  院在曲阜縣東南六十里尼山上元至順間建賜額設山長學士虞集有記子思書院在鄒縣東南

  縣志相傳為子思講堂故址亦即孟母三遷處元元貞間鄒縣尹司居敬構堂曰中庸精舍大德間

  奏立書院明正統間重修性善書院在滕縣西南延祐元年建舊隸學宫明天啟間移建聖澤書

  院在汶上縣城内明嘉靖二年由縣西新開河東移建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二十二萬六千二百三十二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二百五十五萬四千九百六十八

   名口計民户共三十七萬一 千四百九十三户又衞所屯户共七千七百八十 户男婦大小共七萬

   二千九百三名口

  ︹田賦︺田地九萬四百六十九頃四十八𤱔八分二釐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二十九萬一千八百六

   十三兩三 錢三分 麥二千一百二十 二石八斗二升一合三 勺米二 萬四千七百三十 三石六斗四

   升七合二勺

  ︹山川︺嵫山在滋陽縣西三十里高一里廣三里上有神祠宋神宗時封為惠應侯文獻通考瑕

   邱縣有嵫陽山 按元大徳間碑云兗郡有山曰嵫郡在其左故縣名嵫陽諸志稱為嵫陽山非也

   甑山在滋陽縣東北十里逶迤綿亘接曲阜寕陽二縣界北史張華原傳兗州東北七十里甑

   山中有六駮食猛獸即此 按兗州府志是山列曲阜縣下一名九仙山後有白雲洞西有孔子石

   曲阜縣志亦同約其道里太遠今仍入滋陽防山在曲 阜縣東三十里周八 里高三里峯如

   筆牀一名筆架山山北三里餘即啟聖王墓春秋僖公十四年季姬及鄫子遇於防史記孔子世家

   防山在魯東元和志防山在曲阜縣東二十五里禮記曰孔子既得合塟於防此是也顔母

   山在曲阜縣東南尼山東三里兩山相對中隔沂水上有聖井及顔母祠昌平山

   阜縣東南五十里尼山之西接鄒縣界史記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即此尼山在曲阜縣東南

   六十里連泗水鄒縣界一名尼邱山史記孔子世家叔梁紇與顔氏禱於尼邱得孔子元和志尼邱

   山在泗水縣南五十里闕里志尼山東有顔母山西有昌平山山脈皆自泰山來其外衆山連絡環

   拱不可勝數若尼山之翼云孔涇祖庭廣記曰其山五峯連峙謂之五老峯中峯即尼邱迥出雲漢

   間所謂圩其頂者此也上有  先聖廟廟北為中和壑壑上有觀川亭壑下沂水出焉流而下注

   為智源溪溪流而南其上為坤靈洞元皇慶間鄒尹司居敬刻孔子石像於中過溪而東有文德林

   宋仁宗皇祐二年以孔子誕生之地封山神為毓聖侯有御製碑記女陵山在曲阜縣北二

   十里寰宇記相傳秦始皇東巡女死塟此因名石門山在曲阜縣東北五十里上有石門寺

   嶮河發源於此唐李白有魯郡東石門重别杜甫詩 按寰宇記嶮河發源九龍山府志作發源石

   門山存攷鳳凰山在寕陽縣東五十里上為寗家寨有平地可容數百人九頂山

   在寕陽縣東一百里山有九峯故名鳳仙山在寕陽縣南六十里府志上有洞瀑布幕之謂

   之水(⿱𥫗亷)-- 簾雲山在寕陽縣西北十五里上有穴四時出雲又西北為翥亭山鶴山龜山接汶上

   牟山在寕陽縣西北四十里下枕汶流山陰有石井深數丈寕山在寕陽縣北十

   八里縣在其南故曰寕陽其北為伏山洞鐫石佛故又名佛山告山在寕陽縣東北二十里南

   峯上有玉皇洞洞中石壁飛泉甘若玉露其北有虎尾山皮山其西有陪山山北有仙人洞

   山在寕陽縣東北七十里縣志相傳魯義姑遇齊師棄子於此或謂春秋時有神爵集於上故名

   山之東為鳳屏山西為刑山靈山在寕陽縣東北九十里南接泰安府新泰縣界樹木蔥蔚

   四時蒼翠又東有玲瓏山接輿山在鄒縣東五里狀如兩車相接故名連青山

   縣東六十里其𫝑連綿鋭峯揷漢東為巨山又東為尖山牙山在鄒縣東南嶧山北後漢書郡

   國志騶城北有牙山牙山北有唐口山唐口山北有陽山府志嶧山與牙山大小相錯状若犬牙牙

   山之北有小邱山又北為唐口山又北為輿山縣之東南山十餘數皆絡繹相銜狀如貫珠以達於

   繹若扈從云又縣東南三十里有紅溝二山鄒嶧山在鄒縣東南二十里本名嶧山亦曰

   邾嶧山書禹貢嶧陽孤桐詩魯頌保有鳧繹詩補傳繹與嶧同左傳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遷於繹

   注魯國鄒縣北有嶧山史記秦始皇紀二十八年上鄒嶧山刻石頌秦德漢書地理志魯國鄒嶧山

   在此郭璞曰嶧山純石積構連屬如繹絲然故以繹名水經注山東西二十里高秀獨出積石相臨

   殆無土壤石間多孔穴洞達相通往往有如數間屋處其俗謂之繹孔永嘉中太尉郗鑒將鄉曲逃

   此山今山南有大繹名曰郗公繹山北有絶巖秦始皇觀禮於魯登於繹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

   篆勒銘山嶺名曰書門括地志嶧山一名鄒山在鄒縣南二十里即禹貢之嶧陽也劉薈鄒山記山

   下是鄒縣本是邾國魯穆公改鄒山從邑變故謂鄒山寰宇記嶧山有穴遥與洞庭通府志山南有

   太通巖巖下石洞宏敞為孔子坐像巖上為妙光洞山左為東華宫又上為白雲宫宫後有白雲洞

   洞上為五華峯由洞穴穿入上至峯頂紀子墓在焉山下有孤桐寺洞穴甚多不可勝紀山南為故

   鄒國城所謂邾遷於繹也縣志嶧山一名鄒嶧為别乎邳之葛嶧也周圍二十餘里自麓至巔計八

   里許 按鄒山即嶧山古無鄒山之名禹貢魯頌皆止稱嶧史記始兼稱鄒嶧葢以地冠山鄒山記

   所謂山從邑變是也漢書地理志則仍稱嶧山自劉昭注後漢郡國志及魏收志始分鄒與嶧為二

   考秦皇所勒石者鄒嶧而宋書載魏主燾登鄒山仆秦皇碑可知鄒與嶧互稱分為二者誤

   山在鄒縣西南五十里接魚臺界即魯頌之鳧山也元和志鳧山在鄒縣東南三十八里齊乘鳧

   山在鄒縣西南五十里古有伏羲廟今云有伏羲墓非也府志山南有吕公洞洞有丹井其上有伏

   羲廟廟前有雙柏可數千年物縣志山分東西名曰雙鳧岡山在鄒縣北二里兩岡南北相對

   小沙河經其東麓馬鞍山在鄒縣北二十里形如馬鞍故名山之麓為孟母墓宋孔道輔

   嘗建廟墓前九龍山在鄒縣東北二十里山形起伏凡九上有靈泉一名靈山其西南十

   里為珠山山形獨立如珠故名四基山在鄒縣東北三十里大小沙河俱發源於此山巔有

   石状如堂基其西麓為亞聖孟子墓距越山在鄒縣東北七十里與尼山相接山形高大冠

   於羣峯上有龍井禱雨輙應井前有距越廟陪尾山在泗水縣東五十里泗水發源於此

   山東有湖謂之漏澤接沂州府費縣界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至於陪尾史記作負尾漢志作横尾

   孔傳云淮出桐柏經陪尾鄭氏謂在江夏安陸東北呉澄書纂言曰安陸横山非淮所經當即泗水

   縣陪尾山其以横尾為陪尾者非是 按泗水源出陪尾為淮所㑹其去江夏安陸道里懸絶殊難

   牽合恭讀乾隆二十二年   御製至泉林詩注及   御製泗水源詩以安陸之陪尾别為

   一山足正古來說經之失矣商寨山在泗水縣東南二十里一名商山亦名昌山兩山相

   對形𫝑巉巖上有石臼泉池下有鮑村東巖黄陰三泉流入泗水安山在泗水縣東南三十

   五里石洞森列泉出其中上多喬木厯山在泗水縣東南七十里接費縣界龜山

   水縣東北五十里與沂州府之𫎇山相連詩魯頌奄有龜𫎇春秋定公十年齊人來歸鄆讙龜陰田

   水經注龜山在博縣北一十五里昔夫子望山而懐操故琴操有龜山操焉山北即龜陰之田也元

   和志龜山在泗水縣東北七十五里縣志龜山在縣東北五十里與新泰縣接界又縣東南五十里

   亦有龜山小山也以形似名 按縣志龜山與新泰縣接界是新泰縣之龜山與此爲一應入於此

   薛山在滕縣東四十里一名雪山山之東皆削壁薛水出其下上有悟真巖盤陀石青龍白雲

   超仙黄龍丹陽諸洞下有茶泉流入薛水其北爲高山高山之南有雲龍山齊乘高山上有趙盾祠

   泉固山在滕縣東九十里山勢峭聳巉絶突起數十仞四壁如削成斜懸一徑僅能受足下

   有泉可飲千人又東一百十里為胡陵山一山中分東則費西則滕狐駘山在滕縣東南二

   十里左傳襄公四年臧紇救鄫侵邾敗於狐駘注狐駘邾地魯國蕃縣東南有目台亭縣志狐駘山

   一名目台俗省字訛為胡山壺山皆非蠶母山在滕縣東南三十里其上有桑霜降不落

   故名少東為落鳳山起伏如波浪縣志相傳有鳳凰落此因名桃山在滕縣東南三十里寰宇

   記桃山即華采山也齊乘桃山在滕州南五十里今訛作陶山謂有陶朱公墓西微山謂有微子墓

   皆謬 按滕縣志别桃山在縣南六十里有奚公山在滕縣東南六十里其南有梁山形

   方而長故名元和志奚公山在滕縣東南六十里奚仲初造車於此處茱萸山在滕縣東

   南一百里山有九十九峯九十九峪夀聖泉出焉微山在滕縣南一百里接江蘇徐州府沛

   縣界魏書地形志彭城郡留縣有微山元和志微山上有微子塚在沛縣東南六十里府志微山上

   有留侯墓其下為微山湖黄溝水入焉又東南為赤山其下為赤山湖又稍南為吕孟山其下為吕

  孟湖微山北有柏山遠望色白亦名白山染山在滕縣西北五十里其北即鄒縣西接魚臺縣

  界齊乘山有伏羲廟聖母泉龍山在滕縣北二十五里峯巒奇秀蜿蜒如龍上有龍湫流為

  小白河又北十五里為雙谷山兩峯對峙山多虛谷有聖水泉青龍山在滕縣東北五十里

  山峯特峙状如僧笠前有水峪棠梨峪亦名梨山又名牙山稍南有奇寶山屏山寶峯山華葢山寳

  峯之西為馬山山南有泉流為明水又西為石溝車箱水出焉北流入漷青龍山西五里有鳳凰山

  蓮青山在滕縣東北五十里山有二其一為西蓮青絶頂兩峯挿入雲漢名蓮花峯其一為

  東蓮青上有九十九峯前有玉女池後有水簾洞東有桃花谷谷多桃花毎春水出澗浮帶落花邑

  人謂之小桃源自蓮青而東踰漷河崒然聳秀者為巨越山又東為連珠山龜歩水出焉西流至鳳

  凰山入漷河阜山在滕縣東北九十里状如三重臺閣高出雲表四面皆削壁有

  一徑直上稍南為巉山有瀑布流為石溝水下流入漷河述山在滕縣東北一百里漷水發源

   於此山上有寨四面皆絶壁惟東北一鳥道稍東折而南為曾子山有曬書臺縣志相傳曾子讀書

   黃約山在滕縣東北一百十里一名黄葉山山巔石裂尺許下探無際雲出如煙號曰

   雲谷山下有黃約城樓山在滕縣東北一百二十里黄約山東北縣志山巔有井前一小山為

   樵山有泉水厯曡巘而下聲聞一里望之如曳練下有胭脂溝水淡紅如桃花色即雨雨止如故又

   東北十二里為太白水有瀑布稍西為仙姑山山南横卧者為鳳凰嶺嶺南則漷水南流嶺北則沂

   水北流由嶺而東上為崆峒山山有洞多白蝙蝠大者如鴉青石山在嶧縣東七里上有

   石穴深數丈名仙人洞四圍懸崖古木陰森西巖尤峭峻雨後瀑飛千尺自削壁而下直達澗底

   葛嶧山在嶧縣東南十五里嶧縣以此得名亦名嶧陽山今名柱子山下有村落氶水繞其

   下後漢書郡國志注山出名桐伏滔北征記今盤根往往而存元和志嶧陽山在下邳縣西六里舊

   志山之西南有黃鑪山産銅羅泌路史云顓頊修黃帝之政采葛嶧之銅鑄鼎以藏天下之神主

   按禹貢孔疏以嶧陽為葛嶧蔡傳因之其説本後漢書注攷宋儒以前未有以鄒嶧為嶧陽者獨王

   應麟詩傳有是説或非無見姑並存以俟考寨山在嶧縣東南六十里形圓如覆釡有壁壘

   井臼遺址東麓有泉名一勺雨後噴薄殊可觀望仙山在嶧縣南二十里高峻莊嚴如人端

   坐垂手状頂甚平曠其西為丁公山峯亦奇秀縣志相傳漢丁公曾避難於此故名更南三十里有

   鑄錢鐵角山在嶧縣西南二十里巖畔有洞可容數十人山頂絶險繚以周垣狀如壁

   壘山下有泉居民引以溉田縣西南九十里有馬山形若奔馬武水出焉青檀山在嶧縣西

   七里上多青檀山巔有流泉經縣南㑹氶水入泇河宋岳飛嘗留題巖壁石屋山在嶧縣西

   二十里山麓有流泉瀉為瀑布下流為金注水其南有大名山又西三里有馬頭山山前壁立如削

   旁一鳥道達其上絶頂有二池遇旱不涸其地平曠可耕山東有龍塘泉東流㑹青檀寺水

   茅山在嶧縣西四十五里山後有玉華泉流為彭河車梢山在嶧縣北六十里一名三

   峯山即寰宇記所謂花盤山也四圍峯巒突兀俯臨澗壑澗下一池深杳莫測滄浪淵出焉為氶水

   上源其西曰巨梁山一名巨龍山其南半里許為將軍山斗山及熊耳山山南有黄龍洞中空闊委

   折高數丈深十餘丈燭以火乃可入西巖有泉旁多石乳有白蝙蝠大如鴿君山在嶧縣北

   六十里西泇水發源於此古名抱犢山亦曰抱犢崓魏書地形志蘭陵郡氶縣有抱犢山元和志抱

   犢山在氶縣北六十里壁立千仞頂寛而有水山去海三百餘里天氣澄明宛然在目昔有遯隱者

   抱一犢於其上墾種故以為名山高九里周圍四十五里寰宇記抱犢山抱樸子云出芝草齊乘君

   山一名抱犢山在嶧州北六十里夾山在嶧縣北七十里縣志相傳即春秋之夾谷非也相

   近又有夾兒山舊有錫場仙壇山在嶧縣東北一里舊志山巔廣數里攢簇奇秀望之如廬

   相傳古仙人所居山腰有痕如帶亦名玉帶山又名鳳山天臺山在嶧縣東北五十里山頂

   平如圓葢四壁巉峻望之入雲太白山在汶上縣東五十里縣志相傳唐李白嘗至其上因

   名俗呼為牛山其旁為雲尾山二山出雲相接則雨蜀山在汶上縣西南四十里其下即蜀山

   湖四望無山屹立波心爾雅山獨者蜀故名青山在汶上縣北三十五里怪石聳翠俗名卧

   佛山又縣北四十里有松山孤峯獨峙叢柏蓊鬰舊亦名青山坦山在汶上縣東北二十里山

   形平坦故名土人呼為壇山以舊有禱雨壇也其西巖憑視城郭如在宇下又東北五里為金山亦

   名榻山榻山之右為九峯山又北為采山皆坦山之支云穀山在陽穀縣治東北小阜也縣因

   梁山在壽張縣東南七十里山以梁孝王遊獵於此而得名上有虎頭崖宋江寨其下舊

   有梁山濼又縣城東南有鳳山故縣城亦名曰鳳城夀邱在曲阜縣東北八里皇甫謐帝王世

   紀黃帝生於夀邱史記五帝本紀舜作什器於夀邱元和志夀邱在曲阜縣東北六里皇甫謐以為

   在魯城東門之北 按帝王世紀黃帝生於夀邱則非塟於夀邱可知金改夀邱為夀陵舊志遂列

   黃帝陵於曲阜誤也 本朝遣官祭告黃帝陵在今陜西鄜州中部縣與夀邱無涉附辨於此

  阜在曲阜縣治東禮記明堂位成王封周公於曲阜後漢書郡國志注帝王世紀曰少昊自窮桑

  登帝位窮桑在魯北後徙曲阜應劭風俗通春秋左傳魯公伯禽宅曲阜之地阜者茂也言平地隆

  踊不屬於山陵也元和志曲阜在魯城中委曲長七八里縣治及季子臺大庭氏庫並在其上

  武洞在鄒縣南瓦曲村相傳漢光武嘗避兵於此元大德間碑記尚存覺林洞

  縣北五十里一名朝陽洞林木交蔭蔦蘿下埀境頗幽邃又南二里為九陽洞地多桐樹路亦險峻

  山頂有蓮花峯又梁王洞在覺林西北有林泉之勝縣志相傳為梁武所鑿故名西沂水

  源出曲阜縣東南尼山之𪋤西北流逕曲阜縣南二里又西流入滋陽縣境至府城東合於泗論語

  㸃曰浴乎沂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平子請待於沂上杜預注魯城南有沂水水經注沂水出魯

  城東南尼邱山西北平地發泉流逕魯縣故城南沂水北對稷門亦曰雩門門南隔水有雩壇即曾

  㸃所謂風乎舞雩處又西逕圓邱北又西古注泗水元和志沂水亦名雩水源出縣東南八里坰澤

   俗名連泉詩魯頌駉駉牡馬在坰之野是也 按此沂水齊乘謂為西沂其自岱麓之沂山出者别

   見沂州府洙水在曲阜縣北四里泗水分流也春秋莊公九年冬浚洙水經注洙水出泰山葢

   縣臨樂山西北逕葢縣又西逕泰山東平陽縣西南流盜泉注之又西南流於卞城西入泗水亂

   西南至魯縣東北又分為二水洙水西北流逕孔里是謂洙泗之間矣又西南枝津出焉又南逕瑕

   邱城東而南入石門又西南逕南平陽縣之顯閭亭西又南洸水注之又南至高平南入於泗元和

   志洙水東去瑕邱縣二十三里泗水東自曲阜縣界流入與洙水合闕里志今洙水與泗水不通上

   源在孔林之東止一溝瀆似古魯城之隍也穿林横流過墓前出林復西南流入於西沂其故道不

   可考乾隆二十一年   高宗純皇帝𦍒魯經此有   御製洙河詩 按今洙水上源既不

   遠而下流即入西沂與水經注故道迥殊其分流之處轉出泗水之南亦與水經注南泗北洙之説

   異或以為今之濟河自府城東金口閘分流貫城而西出至濟寕州界㑹洸水入運河疑即洙水故

   瀆又以府城北二十五里有沙河三十里有漕河九折而下矯若㳺龍亦名九龍灣皆自寕陽縣流

   入又西入洸疑即洙水枝津也汶水自泰安府西南流入寕陽境至縣東北三十四里堽城壩

   分而為二其一南流別為洸水其一西流入東平州界轉西南流至汶上縣北又西南會諸泉匯於南旺

   湖入運河水經注汶水過博縣西西南流逕陽關故城西又南左會淄水又南逕鉅平縣故城東又西南

   逕汶陽縣北又西逕汶陽故城北又西洸水出焉又西逕蛇邱縣南又西南過岡縣北又西蛇水注之又

   西溝水注之又西逕春亭北又汶水自桃鄉四分其派別之處謂之四汶口元和志汶水北去中都縣二

   十四里又北入須昌縣界明㑹典汶河逕寕陽縣北堽城厯汶上東平東阿又東北流入海元於堽

   城之左築壩遏汶入洸南流至濟寕合沂泗二水以達於淮自永樂間築戴村壩汶水盡出南旺於

   是洸沂泗自㑹濟而汶不復通洸舊志汶水至汶上城北二十五里受濼澢諸泉謂之魯溝又西南

   流至城北二里受蒲灣泊水謂之草橋河又西南十里謂之白馬河又西南二十里謂之鵞河鵞河

   者故宋之運道也涸而為渠汶水由之又西南十五里謂之黒馬溝又西南至南旺入於漕六分北

   流出南旺下閘至於臨清㑹於御河長三百五十里四分南流出南旺上閘至於濟寕㑹於沂泗長

   一百里 按汶水有五其源各異詳見泰安府而合流入運之地並在今兗州境乾隆十三年二十

   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廵幸俱有   御製渡汶河詩洸水汶水支流

   也自寕陽縣東北堽城壩分流西南逕寕陽縣西三里又南流逕滋陽縣西南又西南流至濟寕州

   界天井閘入運河水經注吕忱曰洸水上承汶水於岡縣西闡亭東爾雅曰汶别為闡其猶洛之有

   波矣西南流逕盛鄉城西又南逕寕陽縣故城西又南洙水支津注之又西南逕乘邱縣故城東又

   東南流注於洙水寕陽縣志元初於堽城左作斗門遏汶水入泗於是洸流始盛至元六年以奔流

   衝激泥沙填淤乃議濬之自閘口至石刺以通其源又自石刺至高呉橋南至王家道口凡五十六

   里有奇以達其流而洸河復治二十年㑹通河開北自奉符為閘以導汶水盡入於洸東會泗水出

   於任城之㑹源閘而始分明永樂几年又築堽城壩以遏汶水惟壩南官莊河入洸洸流始微成化

   十一年主事張盛復為堽城石閘稍分汶水支流以入於洸逕寕陽西南兩崖之間有東西兩閘以

   備蓄洩南滙蛇眼諸泉流入滋陽於是洸水入漕之流滔滔不絶矣淄水在寕陽縣東北左傳

   昭公二十六年齊師圍成成人伐齊師之飲馬于淄者水經注淄水又西逕成城北又西逕陽關城

   注汶水 按此即今小汶河與青州府之淄水為二詳見泰安府泗水源出泗水縣東陪尾

   山西流徑曲阜縣北八里又西南流逕滋陽縣東五里轉南流與曲阜縣之西沂水合入金口閘又

   南流逕鄒縣西南五十里又南至濟寕州㑹洸水由天津閘入運河凡二百二十里左傳哀公八年

   齊伐魯次於泗上國語宣公夏濫干泗淵漢書地理志魯國卞縣泗水西南至方與入沛過郡三行

   五百里水經泗水出魯卞縣北山西南逕魯縣北又西過瑕邱縣東屈從縣東南流漷水從東來注

   之又南過平陽縣西又南過高平縣西洸水從北西來注之又南過方與縣東菏水從西來注之又

   屈東南過湖陸縣南洧涓水從東北來注之又南過沛縣東注地理志曰出濟隂乘氏縣又云出卞

   縣北經言北山皆為非矣山海經云泗水出魯東北余昔因公事路經洙泗尋其源流水出卞縣故

   城東南桃墟西北墟有澤澤方十五里澤西際阜俗謂之媯亭山自此連岡通阜西北四十餘里岡

   之西際便得泗水之源也石穴吐水五泉俱導泉穴各徑尺餘泗水西逕其縣故城南又西南流逕

   魯縣分為二流北為洙瀆南則泗水洙泗之間即夫子領徒之所也泗水自城北南逕魯城西南合

   沂水元和志泗水之源有四四泉俱導因以為名明㑹典泗河源出陪尾山西流至兗州城東又南

   流經横河與沂水合元時於兗州東門外五里金口作壩建閘遏泗之南趨明朝因而修築每夏秋

   水漲則啟閘放使南流㑹沂水由塂里河出師家莊閘冬春水㣲則閉閘令由黒風口東經兗州城

   入濟又南流㑹洸水至濟寕出天津閘入於運河舊志成化七年工部主事張盛復作石壩固之以

   鐵以時啟閉為漕河之利謂之金口閘河胡渭禹貢錐指泗水自泗水縣厯曲阜滋陽濟寕鄒縣魚

   臺縣滕縣沛縣徐州邳州宿遷桃源至清河縣入淮此禹迹也今其故道自徐州以南悉為黃河所

   占 按明萬厯以前舊漕河自徐州厯沛縣而北即泗水也其支流與汴水合經二洪下接於淮則

   泗水尚入淮也自萬厯二十二年𨳩濬泇河以避黃河水險由是黃專合汴泗入運不復達於淮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高宗純皇帝南廵經此有   御製過泗水詩漷 水在滕縣南

   十五里即南沙河也源出縣東北一百里述山西南麓西流㑹黃約山諸泉水逕縣南又西㑹南梁

   河入運河左傳襄公十九年取邾田自漷水注漷水出東海合鄉縣西南流經魯國至高平湖陸縣

   入泗水經注漷水出東海合鄉縣西南流入邾又經魯國鄒山東南又西南逕蕃縣故城南又西逕

   薛縣故城北又西逕仲虺城北又西逕湖陸縣入於泗故京相璠曰薛縣漷水首受蕃縣西至山陽

   湖陸是也經言瑕邱東誤耳 按齊乘云滕州南有薛水即古漷水出州東高山春秋魯取邾田自

   漷水杜注水出東海合鄉縣西南經魯國至高平湖陸縣入泗葢此水也縣志以為水經注梁水南

   鄰於漷即今漷水也薛水去南梁逺中隔石橋泉河安得鄰之以薛水為古漷水誤矣且縣東北述

   山前有分水嶺直南至嶧山東水皆東流自崆峒山西至鳳凰嶺北水皆北流東海合鄉之水何從

   而入杜注亦謬齊乘又云有沙河水出鄒嶧山皆西南流至山陽湖與南梁相合同入於泗名三河

   口縣志亦辨其不然以為源自嶧山者此北沙河也西南流入泗者則南沙河乃漷水也舊入三河

   口初不與南梁㑹自漕河東徙遏其南流而北出之趙溝始與南梁㑹合不復入三河口矣

   梁水在滕縣東北十五里源出趵突荆溝二泉合而為一西㑹漷水入運河漢書地理志魯國

   蕃縣南梁水西至胡陵入沛渠水經注泗水又左㑹南梁水地理志曰水出蕃縣東北平澤出泉若

   輪焉發源成川西南流分為二水北支水西出逕蕃縣北西逕滕城北溉分邱田故有兩溝之名南

   梁水自枝渠西南逕魯國蕃縣故城東俗以為南鄰於漷亦謂之西漷水又屈逕城南地理志曰其

   水西流注於沛沛在湖陸西而左注泗泗沛合流互受通稱經無南梁之名而有洧涓之稱疑即是

   水也齊乘南梁水出滕縣荆溝村西南流至滕州東門外折而過城北又西入山陽湖山陽俗曰刁

   陽由湖南出注於泗明統志梁水源發滕縣東一十五里西南流入徐州沛縣界 按南梁河舊不

   與漷水合而入徐州沛縣界自明嘉靖間運河東徙又遏漷水導之北出趙溝與南梁會而同入於

   漕齊乘明統志所言與今河流皆不合矣氶水在嶧縣西一名承治河本出縣北車梢峪源曰

   滄浪淵南流㑹許池水今滄浪淵水微細獨許池為正源矣南逕縣城西門外折東流至縣南三十

   里納金注水又東納義河水南合泇河入運河元和志氶縣以西北氶水得名寰宇記云承治水出

   縣西北方山王莽改氶縣為承治故水有此名今又訛為承冶水西泇水在嶧縣北六十

   里亦名泇河即古柤水也源出縣東北抱犢山東南流至邳州界㑹沂水入黃河水經注偪陽縣西

   北有柤水溝去偪陽八十里東南流逕偪陽故城東北南亂於沂而注於沭謂之柤口城齊乘東泇

   河出沂州西北之箕山西泇河出嶧州東北抱犢山東南流至三合村與東泇合又有魚溝水出浮

   邱山亦合於此故名三合南貫四湖又南合武河入泗謂之泇口 按唐書地理志氶縣有陂十三

   蓄水溉田皆貞觀以來築齊乘言今沂嶧二州仰泇氶二水溉田青徐水利莫與為匹皆十三陂之

   遺跡也明萬歴三十二年總河李化龍開泇口自夏鎮李家港至黄林莊名曰泇河以此水得名二

   年改泇河為運道運河自江蘇徐州府沛縣入府境逕嶧縣南五十里西北逕滕縣東南六

   十里又西北逕魚臺縣東北三十里折而北逕濟寕州西三里與嘉祥縣分界又北逕汶上縣西南

   三十五里又北入泰安府東平州界自南而北有泇河南旺張秋等名元志河渠志濟州汶泗相通

   河非自然長流河道於兗州立牐堰約泗水西流堽城立牐堰分汶水入河南㑹於濟州以六閘撙

   節水勢啟閉通放舟楫南通淮泗以入新開㑹通河明史河渠志太祖定都應天用海運以餉遼卒

   洪武二十四年河決原武漫安山湖而東㑹通盡淤成祖肇建北京轉漕東南一仍由海一則浮淮

   入河至陽武陸輓百七十里抵衛輝浮於衞海運既險陸輓亦艱永樂九年用濟寕州同知潘叔正

   言命尚書宋禮等濬㑹通河禮用汶上老人白英䇿築壩東平之戴村遏汶使無入洸而盡出南旺

   南旺者南北之脊也自左而南距濟寕九十里合沂泗以濟自右而北距臨清三百餘里獨頼汶自

   南旺分水北至臨清降地九十尺置閘二十有一南至鎮口降百十有六尺置閘二十有七其外又

   有積水進水減水平水之閘五十有四壩二十有一所以防運河之洩佐閘為用谷應泰明紀事本

   正統十三年河決滎陽經曹濮以入運河至兗州沙灣之東隄大洪口而決濟汶諸水皆從之入

   海㑹通遂淤景泰四年左僉都御史徐有貞疏上流為渠起金隄張秋西南踰范濮經澶淵以接河

   沁用平水勢又濬漕渠出沙灣北至臨清二百四十里南至濟寕三百一十里嘉靖七年以河決東

   溢逾曹入昭陽湖運道大阻都御史盛應期上言宜于昭陽湖左别開新渠北起姜家口南至留城

   一百四十餘里以通漕舟其地居河上流土皆沙淤功弗就四十四年河盡北徙吏部侍郎朱衡左

   僉都御史潘季馴尋應期故道開新河自南陽達留城百四十一里濬舊河自留城達境山五十三

   里八月而成河防志泇河以嶧縣東西泇水得名隆慶丁卯庚午間都御史翁大立屢疏請開河

   自馬家橋經利國監入泇口出邳州以避秦溝吕梁之險議不行萬歴癸巳河決汶上灌徐邳潰漕

   隄二百里總河舒應龍求通洩之途於微山湖東得韓家莊可引湖水由彭河注之泇開支渠四十

   餘里工成猶未能通漕也己亥秋都御史劉東星來治河舉韓家莊未竟之工辛丑春再修浚建渠

   梁橋石閘一德勝萬年萬家莊各草閘一是年漕艘由泇河行者十之三矣癸卯河決黃莊入昭陽

   湖都御史李化龍定計開泇棄王市以下三十里之泇河徑從王市取直達紀家集南當河深處以

   避鑿郗山及周柳諸湖百里之險遂改挑直河之支渠修砌王市之石壩平治大泛口之湍溜撈濬

   彭家口之淺沙建閘設壩次第畢舉通計開泇二百六十里内分邳屬一百里隸中河而夏鎮所隸

   自李家港口東至黃林莊一百六十里屬滕縣者五十里屬嶧縣者一百十里黃河故道

   在陽穀縣西水經注河水於范縣東北流為倉亭津又歴柯澤又徑東阿縣故城西而東北注鄧里

   渠又東北過茌平逕昌鄉亭碻磝城元和志黃河在陽穀縣北十二里又縣東十八里有沙河由曹

   州府范縣流逕夀張縣又東流入境雨潦則滙羣川北流至東昌龍灣入運河相傳亦黃河故道也

   嶮河在曲阜縣東北五十里寰宇記在曲阜縣北四十二里源出九龍山東南流入洙其溪磵

   險隘左傳桓公十二年公㑹𣏌侯莒子盟於曲池杜預注汶陽縣北有曲池亭即以此水為名𤄷

   河在寕陽縣東南五里滙東北蛇眼諸泉環城而流即今城河也南流至滋陽入漕西流同古城

   泉由高呉橋南入洸明統志漕水源發寕陽縣治東蛇眼泉北流至府城北三十里入洸水

   沙河在鄒縣南三里源出四基山西南流徑城南入白馬河又有小沙河亦出四基山由岡山

   東麓徑城東而南至城西折南流明萬歴中知縣王汝振築壩塞西南故道穿渠導水環城而北復

   流而南至城西五里營名曰因利渠 本朝康熙間知縣婁一均募民疏濬城濠積沙加築滾水石

   壩於西南使水勢停蓄以資灌溉界河在鄒縣南五千里亦名白水河源出滕縣北龍山西

   流入鄒縣境過界河驛仍出滕縣界徑染山前又西南瀦為郁郎淵一名温水湖又西受聖母池水

   入運白馬河在鄒縣北二十里魏書地形志高平郡平陽有白馬溝明統志白馬河源

   發九龍山西流入於泗水舊志白馬河㑹馬山孟母等十二泉轉入魯橋濟運又有紅溝河出縣東

   南紅溝山流至城西南入白馬河又有蓼河源亦出九龍山西流逕縣南折而西北入白馬河

   河在泗水縣東一里源出縣東南珍珠泉又黃陰河在縣東三十五里皆北流入泗南明

   河在滕縣東南十里源出嶧縣黒風口諸山泉西逕梁山又西逕奚公山受薛河支流又西逕白

   山入微山湖石橋河在滕縣南三十里源出縣南官橋東北平地西流過故薛城北又繞

   其西西南流至三河口入運河 按石橋河本與漷薛為三河漷既遏而北薛又遏而南今入口者

   惟石橋河耳薛河在滕縣南四十里源出寶峯山東諸泉滙而為淵名西江水又西徑薛山

   名薛河又南合東江水東江水出湖陸山西流至雲龍山入薛河又西南入微山湖百中河

   在滕縣南八十里源出縣南百中社南流十里㑹三里灣河西至留城入運河北沙河

   縣北十五里俗訛為白沙河源出鄒縣嶧山南流逕龍山後繞出其左又逕龍山南流至縣西分為

   二一出休城南至馬家口入運河一趨休城北又西受北石橋水又西㑹白水河入運河明統志北

   沙河源出滕縣北龍山西流逕魚臺縣界入昭陽湖 按魚臺縣志有沙河在縣東南五十里逕沙

   湖鎮流入昭陽湖葢運河故道也昔與滕縣沙河為一自夏鎮河開改在昭陽東畔此河不與滕通

   明統志所言舊道也小沂河在滕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有二源一出縣東北太白山之東一

   出縣東北樵山之西俱至縣東北合為沂河入沂州府界葢即沂州大阜之上源也金注

   河在嶧縣南五里土人訛為金珠源出石屋山南流又東南入於氶水又縣東北三十里有義河

   西南流㑹氶水彭河在嶧縣南五十里一名中心溝源出縣西白茅山下之玉華泉東流合衆

   水又東㑹氶水入泇明萬厯初總河舒應龍議引河水由彭河注之泇即此武河在嶧縣南

   一百里源出馬山東流入運河詳見江蘇邳州伊家河在嶧縣西南微山湖引河也微湖上

   承南旺蜀山諸湖之水其尾閭有二一由湖口閘入漕河一舊由張谷山出荆山橋而南其經流也

   乾隆二十一年荆山橋淤塞湖水暴漲奉㫖開伊家河以洩水勢上起微山湖下至江蘇邳

   州黃林莊入運共長六十九里由是諸湖滙派無汛溢之虞而有瀦蓄之利矣山羊河

   縣西南六十里接江蘇沛縣界巨龍河在嶧縣西北六十里源出東暨村靈泉西流繞西暨

   集西南入微山湖清水河在陽穀縣南五十里自壽張縣流入東徑張秋鎮南減水閘入

   獨山湖在滕縣南六十里接魚臺縣界亦名南陽湖沙河鄒泗諸水餘流所滙也亦引

   流入運河明隆慶六年於南陽北岸為石隄三十餘里減水閘十四座 本朝乾隆二十四年加修

   水口十八處涵洞四座焉吕孟湖在滕縣南一百二十里北為運河其西為赤山湖微山湖

   東為張莊河又東接嶧縣之韓莊湖實一湖也今通謂之吕孟湖明史河渠志諸湖連注八十里引

  薛河出地浜溝入運昭陽湖在滕縣西南七十里魚臺縣東南六十里接江蘇沛縣界明會

  典昭陽大湖長十八里小湖長十三里二湖相連北屬滕南屬沛周圍八十餘里納諸縣之水湖口

  置石閘放水入薛河由金溝口以達舊運河後以河決棄沽頭開新河則南陽在東昭陽在西去黃

  水益逺運河乃安府志昭陽湖即山陽湖也亦曰刁陽去滕縣七十里故爲運河東岸受滕縣諸泉

  滙爲巨浸溢水沽頭閘入運嘉靖末河水東決由運趨湖漕渠阻塞尚書朱衡改新渠於湖東以避

  河水又於其南築隄以防河患自是河益南徙不復趨湖泉水分流入運亦不能越漕而西湖水填

  淤居民樹藝其中化爲膏壤矣耿武湖在滕縣西五十里居運河之北温水湖

  縣西北六十里即郁郎淵北沙河之水所瀦也蜀山湖在汶上縣南三十五里運河東岸周

  六十五里跨汶上嘉祥濟寕三州縣境以湖中有蜀山故名汶上諸水及濼澢等泉皆滙於此每遇

  運河水弱則開汶上境内金線閘嘉祥境内利運閘以濟重運焉馬踏湖在汶上縣西南

   汶河隄北漕河東岸周三十四里亦名南旺北湖明萬厯間創築土隄三千二百餘丈其上爲釣臺

   南旺湖在汶上縣西南三十五里運河西岸周九十三里即鉅野澤東畔也宋時河水

   東溢與梁山濼水滙爲一周可三百餘里及明永樂中開㑹通河畫爲二隄使漕渠貫其中在東者

   又分爲二南爲蜀山湖北爲馬踏湖其間地形特高謂之水脊汶水西南流注於此分南北二流所

   謂分口也萬歴間開浚河渠加築舊隄一萬二千餘丈東西子隄一千二百餘丈河防考明永樂中

   尚書宋禮開㑹通河成復請設水櫃以濟漕渠在汶上曰南旺東平曰安山濟寕曰馬場沛曰昭陽

   各因鍾水相地勢建閘壩漲則減之入湖涸則開之入河名曰四水櫃石橋泊在汶上縣

   南十五里㑹拔劍泉水西入沙中伏流不見石樓濼在汶上縣西南二十里周三十里嘗

   有城郭人馬之狀出於水上謂之水市縣西北十五里又有魚營濼周四十里縣東北三里曰蒲灣

   濼舊名仲勾陂周二十餘里俱入於汶每秋水泛漲一望無際逺近村落悉在煙波杳靄中

  山濼在夀張東南梁山下久湮 按五代史晉開運元年河決滑州環梁山入於汶濟司馬光

  通鑑周顯德六年命歩軍都指揮使袁彦浚五丈渠東過曹濮梁山濼以通青鄆之漕宋史河渠志

  天禧三年滑州河溢歴澶濮曹鄆注梁山濼熙寕十年河決於澶州曹村澶淵北流斷絶河道南徙

  東滙於梁山張澤濼宦者楊戬傳云梁山濼古鉅野澤綿亘數百里濟鄆數州賴其蒲魚之利蓋梁

  山濼即古大野澤之下流汶水自東北來與濟水㑹於梁山之東北𢌞合而成濼宋時決河滙入其

  中其水益大其後河徙而南濼亦漸淤迨元開㑹通河引汶絶濟明築戴村壩遏汶南流𡻕久填淤

  遂成平陸今州境樍水諸湖即其餘流也沙灣在夀張縣東南三十里去北安平鎮十二里黄

  河舊決口也明史徐九思傳嘉靖中九思以工部郎中治張秋河道議築减水橋於沙灣俾漕河與

  鹽河相通工成遂為永利舊志明時疏㑹通河一循元人故道惟於開河閘至沙灣比故河道北徙

  幾二十餘里又引黄河支流自河南封邱縣荆隆口東東至於沙灣以達臨清之衞河宏治中河決

   於此自是築塞黃陵岡而沙灣之流漸涸廣濟渠在夀張縣西舊志明正統中河決汴梁東

   北趨漕河潰沙灣東隄由大清河入海景泰四年徐有貞修塞決河先疏其上流為渠起張秋金隄

   通夀張之沙河至於范濮以達河沁名曰廣濟渠渠口即通源閘也阿澤在陽穀縣東左傳襄

   公十四年衞獻公出奔齊孫林父追之敗公徒於阿澤注東阿縣西南有大澤即阿澤也或曰今七

   級上下二閘即古阿澤之地西湖陂在陽榖縣西十五里亦名黒龍潭又縣西北二十五

   里有鵞鴨陂霖雨後視西湖陂尤廣泓在壽張縣東一里冬夏不涸又縣東三里有白

   孔子準字池在汶上縣治堂上縣志自漢唐以來中有池以石為之外方内圓刻

   鯉魚四環注以水上不在水面下不在底以示為政者中行之意負瑕泉在滋陽縣北六

   里以古負瑕邑得名其東有闕里等泉西有蔣等泉滋陽境内凡十四泉並入濟河 按兗州府

   屬有泉州縣凡十泉源凡二百三十三俱為泉河通判所轄額設泉夫𡻕加疏濬以資漕運

   獻泉在曲阜縣城東二歩舊志即魯頌之泮水也西南流入沂河逵泉在曲阜縣東南

   三里水中石如伏黿怒鼍名見左傳温泉在曲阜縣東南十里雖沍寒時水常暖可浴西北流

   入西沂水舊志曲阜縣境凡二十八泉入泗者七由西沂入泗者二十有一柳泉在寕陽縣

   西十里俗名柳子溝舊南流十五里入洸明嘉靖初洸水涸泉滲沙中不能達漕乃於洸河兩岸東

   西各立一閘以時啟閉東㑹蛇眼等泉滙於𤄷河明季仍南流入洸 本朝康熙三年復改東流經

   城東㑹諸泉以入𤄷河濼澢泉在寕陽縣西北三十五里西南流經汶上縣東北五十里

   入蒲灣泊又西流㑹龍鬬泉入汶河蛇眼泉在寕陽縣北門外泉穴如蛇眼故名又縣北門

   外有日淵泉縣北一里有古泉東北一里有三里溝泉縣東門外有井泉東十二里有張家泉東南

   八里有金馬莊泉俱㑹蛇眼泉入於𤄷河舊志寕陽縣境泉凡十五入泗者四入洸者十有一

   姑泉在寕陽縣西北二十五里西南流六十五里入濼澢泉又西㑹汶上縣龍鬬泉入汶河

   淵源泉在鄒縣西南七十里源出鐵脚山下水深十餘丈西北流四里入白馬河舊志鄒縣

   境凡十五泉惟三角灣泉自入泗餘皆由白馬河入於泗寺前泉在泗水縣東五十里泉林

   寺南縣志陪尾山下有泗水神祠西即泉林寺水出山下四泉同發故曰泗水寺之左右泉以十數

   互相灌輸合而成流 按山麓有趵突泉珍珠泉黒虎泉淘米泉所謂四泉同發者也相去各二丈

   許從石罅中湧出噴瀑沸騰晝夜不息合左右十餘泉并在卞橋東五里内滙流而爲泗盜泉

   在泗水縣東北尸子孔子過於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水經注盜泉出卞城東北卞山之隂論

   撰考䜟曰水名盜泉仲尼不潄即斯泉矣縣志縣境之泉凡八十有七惟盜泉不流餘皆滙爲泗河

   趙溝泉在滕縣西南二十六里舊志有絞溝三山五花等泉俱注南沙河又黃溝泉在縣東

   南與温水龍灣諸泉舊俱逕沛縣留城閘入漕河縣境凡三十四泉皆引流濟運許由泉

   在嶧縣西北四十里光武泉在嶧縣北五十里即巨龍河上流相傳漢光武征董憲時曾駐

   於此舊志縣境凡十有四泉皆引以濟運許池泉在嶧縣西北十里嶺阜下湧出五泉曰珍

   珠曰鍋泉曰篩泉曰金化曰灰泉惟灰泉稍濁餘皆清澈可鑒毫髪南流會滄浪石室二泉即為氶

   馬莊泉在汶上縣東南十八里泉源二十四合而為一西流十五里徑城南伏流至城

   北復出由魯溝入蜀山湖龍鬬泉在汶上縣東北五十里初出湧沸如兩虬相擊故名其東

   有薛家溝泉雞爪泉趙家橋泉俱㑹寕陽境之魯姑泉濼澢泉亘四十里而達蒲灣濼滙流入汶河

   聖水井在滋陽縣東北二里石佛寺門東府志井底有碑上刻古篆𡻕旱致祭取碑出井即

   孔子故井在曲阜縣城中孔廟東詩禮堂後相傳即夫子所飲之井也明兗州府知

   府童旭護以石欄 本朝乾隆十三年二十一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四十五年

   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幸魯有   御製故井贊及   御製故井諸詩并勒石井側

   伯禽井在曲阜縣東北三里周公廟東南水清冽而甘亦名甘井顔子井在曲阜縣

   東北周公廟西南季桓子井在曲阜縣東北三里周公廟北圍五丈三尺深八十尺以

   石甃之白褒魯記鹿門有兩井一為臧武仲井深六十尺一為季桓子井深八十八尺國語季桓子

   穿井得土𦈢其中有羊以問仲尼即此阿井在陽穀縣北五十里東阿城鎮上有亭覆之水

   經注東阿城北門内西側𦤎上有大井其巨若輪深七丈𡻕常煑膠入貢本草所謂阿膠也沈括夢

   溪筆談東阿濟水所經取井水煑膠謂之阿膠用攪濁水則清服之下膈疏痰止吐皆取濟水性趨

   下清而重故以治淤濁及逆上之痰齊乘今水不盈數尺色正綠而重周為垣掌之於官









                                 提調官前總纂鄭紹謙恭纂并覆輯

                                 校  對 官鄧賢性恭   校

大清一統志

 兗州府

︹古蹟︺樊縣故城在滋陽縣西南漢置縣屬東平國後漢改屬任城國晉因之後廢括地志

  故城在瑕邱縣西南三十五里乘邱故城在滋陽縣西北春秋莊公十年公敗宋師于乘

  邱注乘邱魯地漢置縣屬泰山郡武帝封中山靖王子將夜為侯國後漢省水經注洸水逕泰山郡

  乘邱縣故城東括地志故城在瑕邱縣西北三十五里通鑑周安王二年魏韓趙伐楚至桑邱胡三

  省注桑邱史記楚世家作乘邱即今兗州之瑕邱縣也 按水經注引史記趙世家韓將舉與齊魏

  戰于乘邱謂即乘邱縣考史記乘邱本作桑邱張守節正義引括地志辨桑邱在易州不在泰山竊

  思魯地入楚三國伐楚而至桑邱其為乘邱無疑若趙齊魏之戰安得在此可以證水經注改桑邱

  為乘邱之失又漢志於泰山郡乘邱下濟陰郡乘氏下俱引春秋公敗宋師于乘邱水經注乘氏縣

   故城宋乘邱邑也似又以乘邱爲宋地考左傳乘邱之役公子偃自雩門出則乘邱之去魯城不遠

   以爲宋地𢙢未必然至漢志注之兩引亦自相矛盾附辨於此魯國故城今曲阜縣治周

   時魯國舊都左傳定公四年祝鮀曰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皥之墟史記武王封周公于

   曲阜正義曰兖州曲阜縣外城即魯公伯禽所築也元和志兗州曲阜縣本漢魯縣其地即古炎帝

   之墟自後或爲魯國或爲魯郡而縣屬焉北齊文宣帝省魯郡仍於魯城置任城郡開皇三年罷郡

   四年改縣曰汶陽屬兗州十六年又改名曲阜府志古魯城在今曲阜縣城外周迴延袤可十餘里

   縣志在縣城北三里今爲古城村 按元和志闕里矍相圃俱云在曲阜縣西南三里魯城中始知

   縣志之古城乃唐時之曲阜非魯城也乾隆二十七年   高宗純皇帝南廵迴蹕駐曲阜

    御製古泮池證疑以今曲阜縣治爲古之魯城足以正府縣志之失而新城舊城瞭如指掌矣

   曲阜故城在今曲阜縣東十里縣志宋大中祥符間遷縣治於魯城東明正德七年流賊

  䧟曲阜乃徙還魯城故址築新城 按故城乃齊隋時所遷縣志誤南平陽故城

  縣治本春秋時邾地後爲魯平陽邑左傳哀公二十七年越子使后庸來盟于平陽戰國時爲齊南

  陽邑孟子謂魯愼子一戰勝齊遂有南陽魯仲連謂楚攻南陽皆指此也漢置南平陽縣屬山陽郡

  後漢永平二年改屬東平國後仍還山陽晉屬高平國劉宋曰平陽屬高平郡後魏因之北齊時省

  水經泗水又過南平陽縣西注山陽郡之南平陽縣也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齊田盼及

  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者也章懐太子曰南平陽故城今兗州鄒縣 按齊乘有古邾城在鄒縣之

  南漢以爲南平陽晉廢入鄒縣今南平陽晉宋後魏俱屬高平並未嘗廢至隋書地理志始無此縣

  當在北齊時廢入且今鄒縣南距漢時縣治止二十餘里若南平陽又在今縣之南則兩縣相去不

  過數里似乎太近齊乘之言皆非也縣志謂南平陽城在縣西三十里今其地猶有平陽橋平陽寺

  平陽店然以今之俗名證漢時舊縣亦屬難信當從後漢書注爲是邾國故城在鄒縣東

   南二十六里本邾婁國春秋隠公元年公及邾儀父盟于蔑註邾今魯國鄒縣也左傳文公十三年

   邾文公卜遷于繹註繹邾邑魯國鄒縣北有繹山漢置騶縣前漢書地理志魯國騶故邾國繹山在

   北後漢書郡國志註劉會騶山記曰邾城在山南去山二里水經注繹山邾文公之所遷今城在鄒

   山之陽依巖阻以墉固故邾婁之國曹姓也後乃縣之因鄒山之名以氏縣也杜佑通典故邾國城

   在鄒縣東南周迴四十里上冠峯巒下屬溪壑自南北朝以來遂遷今治元和志鄒縣本漢騶縣地

   故邾國魯之附庸魯繆公改邾為鄒因鄒山以為縣于欽齊乘鄒縣古邾國鄭樵通志云顓帝元孫

   陸終氏第五子晏安賜姓曹封於邾子孫以邾為姓周武王封晏安之裔邾挾為附庸自挾至儀父

   十二世始見春秋十四世邾文公遷淤繹改稱鄒趙臺卿曰至孟子時改曰鄒此説非也按六書考

   故邾鄒同聲之轉也故邾謂之邾婁婁有二音合閭音為邾合樓音為鄒此本邾國耳後為楚宣王

   所滅又古邾城在鄒縣南邾文公遷於繹繹本鄒山故亦稱鄒城蓋其始封之邑也漢嘗以為南平

   陽鄒城在繹山南二里邾遷於繹依嶧山以爲邑今山前古城猶存此亦漢縣也 按古邾城在嶧

   山之南即邾文公之所遷漢晉以來爲鄒縣諸說相同固無可疑獨今縣治在嶧山北二十里以元

   和志考之自唐時已然而諸書皆未言及徙置之故齊乘備載古蹟於鄒縣之外増一邾城云是其

   始封之邑在今縣南則是今縣既非始封之邑又非遷嶧之城縣志求之不得以宋元嘉間約畧言

   之亦無確據考後漢書注云南平陽縣故城今兗州鄒縣是也始知今縣治乃漢之南平陽縣無疑

   蓋省平陽入鄒縣又移鄒縣治平陽耳後魏時平陽鄒縣並置分屬高平魯郡北齊天保七年併省

   郡縣其改置鄒縣當在此時不在宋元嘉間也高平故城在鄒縣西南漢置槖縣屬山陽

   郡後漢更置高平侯國晉屬高平國劉宋時移高平郡來治後魏因之北齊郡縣俱廢水經注泗水

   逕高平縣故城西漢宣帝地節三年封丞相魏相爲侯國高帝八年封將軍陳錯爲槖侯地理志曰

   縣故山陽郡之槖也王莽改曰高平應劭曰章帝改章懐太子曰故城在鄒縣西南卞縣故

  城在泗水縣東五十里春秋時爲魯卞邑卞莊子食邑於此春秋僖公十有七年夫人姜氏㑹齊

  侯於卞國語楚申無宇曰魯有弁費注韋昭曰弁即卞也史記魯世家頃公亡遷於卞邑漢置卞縣

  晉因之後魏縣廢水經注泗水逕卞縣故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曰聞守者將叛臣

  率徒以討之是也郚鄉故城在泗水縣東南春秋時魯邑左傳文公七年城郚注卞城

  南有郚城漢置郚鄉縣屬東海郡後漢省蕃縣故城今滕縣治漢置蕃縣前漢書注應劭

  曰邾國也音皮師古曰白裒云陳蕃之子爲魯相國人爲諱改曰皮此說非也郡縣之名土俗各有

  别稱不必皆依本字水經注南梁水逕魯國蕃縣故城東隋書地理志彭城郡滕舊置蕃郡後齊廢

  開皇十六年改曰滕縣元和志滕縣本古滕國漢蕃縣也後魏置蕃郡以縣屬焉北齊郡縣並廢隋

  於此置滕縣屬彭城郡唐屬徐州南至州二百里桃山故城在滕縣東漢置縣爲侯國

  屬泰山郡後漢省今縣東南有桃山漢縣當以此名薛縣故城在滕縣東南四十四里薛

   河之北古奚仲所封之國左傳定公二年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為夏車正遷於邳仲虺居薛

   為湯左相戰國時齊封田嬰於此秦置薛縣漢屬魯國後齊廢史記孟嘗君傳齊湣王三年封曰嬰

   於薛子文代立是為孟嘗君後漢書郡國志薛城在春秋之季曰徐州哀公十有四年齊陳恒執其

   君置於舒州史記作徐州水經注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遷于薛改名為徐州括地志薛

   縣故城在滕縣東南四十四里元和志故薛城在滕縣東南四十三里薛侯國也當孟嘗君時薛中

   六萬家其中富厚天下無比此田文以抗禦楚魏也 按薛城春秋以後别名舒州史記皆作徐州

   劉熙釋名徐舒也古字相通固非禹貢之徐州亦非漢晉以來之彭城也近志以為即今徐州因引

   入彭城誤矣昌慮故城在滕縣東南六十里春秋邾濫邑也左傳昭公三十一年邾黒

   肱以濫來奔注濫東海昌慮縣漢宣帝甘露元年封梁孝王子宏為侯國後漢建安三年析置昌慮

   郡尋復故晉元康中以縣屬蘭陵郡宋為郡治後魏仍屬蘭陵郡後廢寰宇記濫城在滕縣東南五

   十九里府志故昌慮城周十里有子城 按昌慮縣建安中魏武曾分為郡晉以後復為縣乃寰宇

   記謂建安中置郡至隋始省齊乘明統志直謂建安中始置縣與諸史皆不相合齊乘又謂此即戚

   城以漢戚朐縣為證併二縣名為一皆誤戚縣故城在滕縣南七十里乃秦縣也漢屬東

   海郡後漢及晉因之後廢漢書高帝紀秦二年十一月沛公引兵之薛秦泗州守壯兵敗於薛走至

   戚又曹參傳遷為戚公屬碭郡注顔師古曰為戚縣之令府志故戚城周圍四里今泇河同知駐此

   蘭陵故城在嶧縣東五十里史記荀卿適楚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漢置縣屬東海郡後漢

   及晉初因之元康元年分置蘭陵郡劉宋移郡治昌慮以蘭陵省入氶縣後魏復置屬蘭陵郡北齊

   廢隋開皇十六年復置大業初又廢改氶縣為蘭陵唐武德四年仍改蘭陵為氶縣别置蘭陵縣貞

   觀初復省入氶縣屬沂州元和志蘭陵縣城在氶縣東六十里齊乘在州東南六十里鄫縣

   故城在嶧縣東八十里春秋時小國僖公十四年鄫子來朝襄公十六年莒人滅鄫鄫亦作繒

   史記夫差七年敗齊師于艾陵遂至繒又貨殖傳朐繒以北其俗齊漢置繒縣屬東海郡後漢改屬

   琅邪國後漢書劉永傳董憲及龎萌走入繒山是也晉因之後廢入即邱魏書地形志即邱縣有繒

   城隋復分氶縣置繒城縣大業初併入氶縣唐復置鄫城縣為鄫州治貞觀初州縣俱廢寰宇記故

   繒城在氶縣東八十里齊乘古鄫城在嶧州東八十里漢晉並為繒縣其後省入蘭陵隋初鄫州理

   氶縣大業二年始移蘭陵郡理此後為山賊左君衡所據至唐武德初平賊復置鄫州理此城 按

   地形志繒城晉宋時省入即邱齊乘本寰宇記謂省入蘭陵與魏志亦不合又按隋開皇十六年

   氶縣地置鄫州鄫城縣及蘭陵縣此城當時為鄫州鄫城所理其蘭陵所理即漢晉舊縣也未嘗移

   理此城亦未嘗為郡齊乘謂蘭陵移郡理此亦誤武德四年以氶縣治鄫州别置鄫城縣以屬之

   亦未嘗理此城也偪陽故城在嶧縣南五十里古偪陽國左傳所謂偪陽妘姓者也襄

   公十年晉侯會諸侯及吳子壽夢于柤遂伐偪陽穀梁作傅陽漢置傅陽縣屬楚國後漢屬彭城國

   晉因之後廢魏書地形志彭城郡古有偪陽城水經注柤水流逕偪陽縣故城東北陰平故

   城在嶧縣西南三十里漢陽朔二年封楚孝王子回為陰平侯國屬東海郡後漢因之晉省章懐

   太子注陰平故城在今沂州氶縣西南建陽故城在嶧縣西漢縣屬東海郡宣帝甘露

   四年封魯孝王子咸為侯國後漢省後漢書劉永傳董憲屯建陽去昌慮三十里注建陽故城在今

   沂州氶縣北氶縣故城在嶧縣西北一里漢置縣以氶水所經而名屬東海郡後漢及

   晉初因之元康後屬蘭陵郡宋因之後魏武定五年移郡治此隋改為蘭陵縣屬彭城郡唐復故元

   和志氶縣東北至沂州一百八十五里元和十四年楚州刺史李愬討李師道拔氶城寰宇記漢故

   城在今縣西一里唐武德四年移今治金貞祐四年徙治土樓村元省入嶧州府志故氶縣城在嶧

   縣城西北漢氶縣故城也氶水之西又有舊土城相傳為隋鄫州城亦稱氶縣中都故城

   在汶上縣西春秋時魯邑夫子為中都宰即此後漢書郡國志須昌有致密城古中都水經注巨野

   溝西南逕致密城南郡國志曰古中都也即夫子有宰之邑元和志中都故城在今中都縣西三十

   九里一名殷密城至漢以其地為東平陸縣 按後漢志水經注皆作致密而元和志寰宇記皆作

   殷密蓋傳寫之訛平陸故城在汶上縣北本古厥國戰國時為齊平陸邑孟子之平陸

   即此史記齊世家康公十五年魯敗齊師於平陸漢置東平陸縣劉宋去東字曰平陸元嘉中移樂

   平縣寄治於此隋復改樂平為平陸唐改名中都屬鄆州元和志鄆州中都縣西北至州一百里寰

   宇記中都縣在鄆州東六十五里桃鄉故城在汶上縣東北春秋魯邑春秋襄公十七

   年齊侯伐我北鄙圍桃漢鴻嘉二年封東平思王子宣為桃鄉侯國於此屬泰山郡後漢省水經注

   汶水又西南逕桃鄉縣故城西王莽之鄣亭也世以為鄣城魏收志無鹽有南章城蓋即此也

   穀故城在陽穀縣東北三十里本春秋齊邑左傳僖公三年齊侯宋公江人黄人㑹于陽穀

   杜預注在須昌縣北又齊語桓公大朝諸侯於陽穀隋因置陽穀縣元和志縣東南至鄲州七十五

   里寰宇記開寳六年河水衝破縣城至太平興國四年移於上廵鎭宋志景德三年又移治孟店即

   今治又陽榖亭在東阿縣東南四十里又有會盟臺在縣南五里亦名陽穀亭夀張故城

   漢置縣在今縣東南五十里東平州界金大定中河水壞城乃遷於今縣西竹口鎭十九年復還故

   治明洪武初廢十四年又移置於王陵店即今治也瑕邱舊城在滋陽縣西二十五里左

   傳哀公七年季康子伐邾以邾子益來囚諸負杜預注負瑕魯邑高平南平陽縣西北有瑕邱城

   是也漢置瑕邱縣元朔三年嘗封魯恭王子政為侯國晉省入南平陽水經注瑕邱魯邑昔衞大夫

   公叔文子升於瑕邱曾子弔諸負夏鄭元皇甫謐並言衞地魯衞雖殊土則一也元和志宋元嘉三

   十年立兗州理瑕邱城而瑕邱無縣隋文帝割鄒縣汶陽平原三縣界立瑕邱縣屬兗州縣志漢之

   瑕邱宋置于嵫陽明洪武初𨽻濟寕府十八年廢建今治平原舊城今寕陽縣治本漢寕

   陽縣北境北齊改置平原縣於此隋開皇十六年改名龔邱屬魯郡唐因之屬兗州元和志龔邱縣

   南至兗州五十里本漢寕陽縣之地屬泰山郡後漢改屬東平國北齊文宣帝移置平原縣於漢寕

   陽城北十七里今縣理也隋以此縣與德州平原縣同名以縣東南二十里有龔邱城遂改平原為

   龔邱屬魯郡 按隋書地理志元和志皆云平原本北齊置當時必有所據曹學佺名勝志乃謂後

   魏移置新志又以沈約宋志陽平郡有平原縣大明中置後魏屬東陽平郡遂謂平原縣本宋時置

   考魏書地形志東陽平郡平原縣有鉅野澤鉅野去今寕陽尚遠非龔邱地也當以隋書元和志為

   寕陽舊城在今寕陽縣南漢武帝元朔三年魯恭王子恬為寕陽侯國於此魏書

   地形志東陽平郡元城縣有寕陽城水經注洸水逕寕陽縣故城西元和志漢寕陽城在龔邱縣南

   十七剛縣舊城在寕陽縣東北三十五里戰國時齊之剛邑秦昭王三十六年取齊

   剛壽漢置剛縣屬泰山郡後漢改屬濟北國晉曰剛平縣屬東平國宋省水經注汶水西南過剛縣

   北其地逼近汶水後譌剛為堽今有堽城壩又春秋哀公八年齊伐魯取闡注闡鄉在剛縣北漢書

   地理志剛縣故闡鄉水經注京相璠曰剛縣西四十里有闡亭未知孰是汶陽舊城

   陽縣東北本春秋時魯地左傳僖公元年公賜季友汶陽之田成公二年齊人歸我汶陽之田漢置

   汶陽縣屬魯國晉屬魯郡宋及後魏因之元和志故汶陽城在龔邱縣東北五十四里舊志漢章帝

   元和三年東廵泰山立行宫於汶陽世謂之闕陵城成縣舊城在寕陽縣北本周時郕國

   地武王封弟叔武於此春秋隱公五年衞師入郕註郕國也東平剛父縣西南有郕鄉後漢置成縣

   屬濟北國晉省水經注洸水逕盛鄉城西京相璠曰剛縣西南有盛鄉城者也按郕公羊作盛史記

   作成後漢置縣因之古郕國與魯之成邑雖皆屬寕陽實為二地郕國在西近洸水魯成邑在東近

   淄水不相混也明統志謂郕國城在汶上縣北二十里誤滕國舊城在滕縣西南十四里

   周文王子叔繡所封秦為滕縣漢置公邱縣屬沛郡後漢屬侯國晉咸寕三年改屬魯郡後廢水經

   注南梁水逕蕃縣北西逕滕城北春秋左傳隠公十一年滕侯薛侯來朝漢高帝封夏侯嬰為侯國

   號曰滕公鄧晨曰今沛郡公邱也縣故城在滕西北前漢書地理志公邱侯國故滕國周懿王子錯

   叔繍所封齊滅之秦以為縣漢武帝元朔三年魯共王子劉順為侯國元和志古滕國在滕縣西

   南十四里滕城是也公邱故城在縣西南十五里夏侯嬰初為滕令號滕公此時高祖未立屬縣故

   滕為秦縣至武帝改為公邱縣屬沛國縣志古滕城俗呼文公里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 按左傳

   郜雍曹滕文之昭也則叔繡之為文王子明甚漢志誤為懿王子顔師古已辨之矣合鄉舊

   城在滕縣東漢置縣屬東海郡後漢志作合城晉仍曰合鄉宋屬蘭陵郡後魏因之北齊廢水經

   注漷水出東海合鄉縣漢和帝永寕九年封馬光子復為侯國元和志合鄉故城在滕縣東二十三

   里即論語所謂互鄉是也永興廢縣在滕縣東南後魏黄興初置永興永福二縣屬建昌

   太和十五年罷郡屬彭城武定五年改屬蕃郡北齊省縣志有臨城在縣東南七十里周四里城

   西有永興村疑即故縣也又有故縣城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茱萸山北今猶名故縣集疑即故永

   東阿廢縣在陽穀縣東北五十里春秋莊公十三年公會齊侯盟于柯杜注今濟北

   東阿爲齊之柯邑猶祝柯今爲祝阿也史記齊桓公與魯會柯而盟後爲阿邑司馬穰苴傳齊景公

   時晉伐阿鄄趙成侯九年與齊戰阿下又齊威王烹阿大夫秦時謂之東阿漢置東阿縣後漢以下

   因之自宋開寶八年遷縣治於今東阿縣之南榖鎮而故城遂墟今屬縣界謂之阿城鎮檀城

   在府城北亦曰檀鄉後漢書任光傳刁子都餘黨會於檀鄉注今兗州瑕邱縣東北有檀鄉府志地

   理瑕邱檀城古灌壇也周時侯國炎帝之後路史兗州有檀鄉鄹城在曲阜縣東南魯邑左傳

   襄公十年晉侯伐偪陽偪陽人啟門諸侯之士門焉縣門發郰人紇抉之以出門者注郰邑魯縣東

   南莝城是也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注孔安國曰孔于父叔梁紇所治邑縣志縣東

   十里有西鄒集 按鄹左傳作郰史記作陬字義皆同與邾婁之改名鄒者有别水經注謂邾國叔

   梁之邑孔子生於此者誤也昌平城在曲阜縣東南八十里左傳僖公二十九年介葛盧

   來朝舍于昌衍之上注魯縣東南有昌平城即昌衍也府志明嘗於此置昌平驛春城

   陽縣西北三十里汶水之陰即水經注所謂春亭也府志即古春城郡成城在寕陽縣東北

   九十里春秋魯邑春秋桓公六年公㑹紀侯于郕後為孟氏邑左傳昭公七年晉人來治𣏌田季孫

   以成與之而遷孟氏之邑于桃後復歸魯定公十二年仲由為季氏SKchar將墮成公圍成弗克禮記檀

   弓子羔為成宰史記齊宣公四十八年田和取魯之成邑縣志舊曰故城社今併太平為一社曰太

   漆城在鄒縣東北左傳襄公二十一年邾庶其以漆閣邱來奔注南平陽縣東北有漆鄉

   水經注泗水自南平陽縣又南逕故城西世謂之漆鄉十三州記曰漆鄉邾邑也今見有故城西南

   方二姑蔑城在泗水縣東春秋隱公元年公及邾儀父盟于蔑注蔑姑蔑魯地魯國卞

   縣南有姑蔑城括地志姑蔑故城在泗水縣東四十五里菟裘城在泗水縣北左傳隱公十

   一年公曰使營菟裘吾将老焉杜預注菟裘魯邑在梁父縣南元和志菟裘故城在泗水縣東北五

   郳城在滕縣東春秋莊公五年郳黎來來朝注附庸國也東海昌慮縣東北有郳城孔頴

   達疏郳之上世出於邾國譜云小邾邾挾之後也夷父顔有功於周其子友别封為附庸居於郳曾

   孫黎來始見春秋數從齊桓尊周室王命為小邾子寰宇記郳城在氶縣文獻通考郳城今沂州嶧

   即古氶地屬沂州齊乘郳城在鄫城南土人云小灰城即小邾之訛也府志郳城在滕縣東一里梁

   水之東周八里 按郳即小邾應劭及晉志皆云蕃縣故小邾國蕃即今滕縣而昌慮亦在縣境當

   以在滕者為近且寰宇記齊乘既以郳城在氶縣嶧州而於滕縣下仍云古小邾國亦自相矛盾矣

   堌城在滕縣東薛河之南或謂之五固府志城半為河水所圮近於河岸塌出一碑八分書所

   引用皆漢以前事文字古質殆漢時物也梁城在滕縣東漷河南有臺焉舊城基也建置無考

   其曰梁者或因梁水為名二䟽城在嶧縣東四十里漢疏廣疏受所居也齊乘二疏宅在嶧

   州東四十里羅滕城墓亦在焉府志城周五六里士人指以為宅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年   髙

   宗純皇帝南廵經此俱有   御製二疏城詩鍾離城在嶧縣西南三十五里路史沂

   之氶有鍾離城縣志舊傳楚將鍾離昧所築又孟壤城在縣西北三十里其北為夾谷山相傳為齊

   闞城在汶上縣西南南旺湖中春秋桓公十有一年公㑹宋公于闞注闞魯地在東平須

   昌縣東南戰國䇿無忌謂魏王曰秦長驅梁北東至陶魏之交北至乎闞史記魏世家北至平監注

   徐廣曰史記齊闞止作監字後漢書郡國志東平陸有闞亭注須昌有闞城愽物記曰即此亭是也

   伏城在陽穀縣東元和志陽穀縣有伏城在縣東南二里蓋伏生所居因名范城

   張縣東二十里寰宇記夀張縣有范城即春秋范武子邑舊志在縣東南二里閭邱邑

   縣境水經注洙水又西南逕南平陽縣之顯閭亭西邾邑也春秋襄公二十一年經書邾庶其以漆

   閣邱來奔杜預曰平陽北有顯閭亭十三州記曰山陽南平陽縣又有閣邱鄉從征記曰杜謂顯閭

   亭也今按漆鄉在縣東北漆鄉東北十里見有閭邱鄉顯閭非也然則顯閭自是别亭未知孰是

   虛朾邑今泗水縣治春秋成公十有八年仲孫蔑㑹晉侯宋公衞侯邾子齊崔杼同盟于虚

   朾元和志泗水縣西南至兗州一百里本春秋之虚朾地漢為卞縣地隋分汶陽縣於此城置泗水

   縣屬兗州常邑在滕縣東南詩魯頌居常與許鄭氏曰常或作嘗在薛之南孟嘗君食邑於薛

   府志今薛城南十里有孟嘗集或以為即古常邑史記越世家願齊之試兵南陽莒地以聚常郯之

   境索隱曰常邑名即田文之所封薛陵邑在陽穀縣東北戰國時齊邑史記齊世家威王

   七年衞伐我取薛陵又威王語阿大夫衞取薛陵子不知蓋其地與阿近奄里在曲阜縣城東

   古奄國書序成王東伐淮夷遂踐奄遷其君于蒲姑左傳昭公九年詹桓伯曰蒲姑商奄吾東土也

   許愼説文䣍國在魯後漢書郡國志魯有古奄國注皇覽曰奄里伯公冢在城内祥舍中民傳言魯

   五德奄里伯公葬其宅闕里在曲阜縣城中家語孔子始教學於闕里漢書梅福傳仲尼之

   廟不出闕里注師古曰闕里孔子舊里也後漢書明帝紀永平十五年三月幸孔子宅注在今兗州

   曲阜縣故魯城中歸德門内闕里之中背洙面泗矍相圃之東北也又鮑永傳孔子闕里無故荆𣗥

   自除從講堂至於里門水經注闕里背洙面泗牆南北一百二十歩東西六十歩四門各有石閫北

   門去洙水百餘歩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聖祖仁皇帝南廵經過闕里有   御製過闕

   里詩乾隆十三年二十一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東廵俱有

   御製恭和   聖祖過闕里詩 按魯有兩觀闕名也禮記仲尼與于蜡賓事畢出遊于觀之上

   蓋闕門之下其里即名闕里而孔子之宅適在是耳杏壇在曲阜縣孔廟殿前即孔子教授堂

   之遺址莊子孔子遊於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司馬彪注杏壇澤中高處也漢明帝幸宅嘗御

   此後世因以為殿宋天聖間孔道輔監修祖廟増廣殿庭移大殿於後講堂舊址不欲拆毁因甃為

   壇環植以杏金學士党懐英篆杏壇二字碑於亭内 本朝乾隆十三年   髙宗純皇帝幸魯

   有   御製杏壇贊併詩二十一年有   御製杏壇詩雩壇在曲阜縣南水經注雩門

   南隔水有雩壇壇高三丈論語所云舞雩是也寰宇記雩壇在曲阜縣南六里沂水之南即樊遲從

   遊處泮宫在曲阜縣城中東南隅詩魯頌既作泮宫淮夷攸服水經注靈光殿東南即泮

   宫也在高門直北道西宫中有臺高八十尺臺南水東西一百歩南北六十歩臺西水南北四百歩

   東西六十歩臺池咸結石為之詩所謂思樂泮水乾隆十三年   高宗純皇帝幸魯於泮池

   舊基建有 行宫恭邀   清蹕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四十九年

   俱有   御製古泮池詩與   御製古泮池證疑並勒石 行宫 按泮宫臺亦謂之書雲

   臺左傳僖公五年日南至公登臺以望雲物即此靈光殿在曲阜縣東二里漢景帝子共

   王所立王延夀魯靈光殿賦序初恭王始都下國好治宫室遂因魯僖基兆而營焉遭漢中微自西

   京未央建章之殿皆見隳壞而靈光巋然獨存水經注孔廟東南五百歩有雙石闕即靈光之南闕

   北百餘歩即𤫊光殿基東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餘東西廊廡别舍中間方七百餘歩闕之

   東北有浴池方十四許歩池中釣臺方十歩池臺悉石也遺基尚整故王延夀賦曰周行數里仰不

   見日者也達巷在滋陽縣西北五里縣志相傳即達巷黨人所居陋巷在曲阜縣闕里

   東北今顔子廟在焉寰宇記陋巷在曲阜縣西南二里孔子廟北二百歩即顔子所居 本朝乾隆

   十三年   高宗純皇帝幸魯有   御製陋巷詩五   父衢在曲阜縣東南禮記孔子

   少孤不知其墓殯於五父之衢左傳襄公十一年季武子將作三軍詛諸五父之衢杜預注五父衢

   魯縣東南道名也後漢書郡國志魯有五父衢注地道記曰在城東括地志五父衢在曲阜縣東南

   子貢廬墓室在曲阜縣孔林石壇西南一室三楹俱東向即子貢廬墓處也乾隆

   二十一年   高宗純皇帝幸魯有   御製子貢廬墓處詩萬 仭宫牆在曲阜縣

   南門即今仰聖門也額四宇明胡纘宗所題 本乾隆十三年   高宗純皇帝幸魯

   御書易之併御書萬仞宫牆贊 兩 觀在曲阜縣東南春秋定公二年雉門及兩觀災

   注兩觀闕也家語孔子誅少正卯于兩觀之下元和志兩觀在曲阜縣東南五十歩闕里志兩觀在

   古魯城雉門之外周圍各四十歩高二丈東西相去一百歩奎文閣在曲阜縣孔廟同文

   門北金明昌五年章宗所命名閣凡七楹 本朝康熙間恭藏   聖祖仁皇帝賜書墨寶於上

   又聖蹟殿在孔廟寢殿後明萬厯間建藏聖蹟圖諸石刻 本朝乾隆十三年   高宗純皇帝

   幸魯有御製奎文閣贊魯壁在曲阜縣孔廟東詩禮堂後即孔子故宅後世以為廟宋

   時即故址建金絲堂明宏治間改建新廟遂移金絲堂於廟西漢書景十三王傳魯恭王初好治宫

   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宫聞鐘磬琴瑟之聲遂不敢復壞於其壁中得古文經傳李東陽金絲堂銘

   序金絲堂舊在孔廟左廡之東東直井前直詩禮堂嘗掘地得石刻知為孔子故宅蓋世所傳魯恭

   王聞金石絲竹之聲者也故厯代之樂器藏於其間 本朝雍正間廟燬而堂猶存新廟之闢堂地

   皆入左廡金絲則移而西與詩禮堂正相直乾隆十三年   高宗純皇帝幸魯有   御製

   金絲堂贊二十一年有  御製魯壁詩並勒石矍相圃在曲阜縣城内闕里西即今曲

   阜縣學之地禮記孔子射於矍相之圃後漢書郡國志注矍相圃在城中西南近孔子廟元和志在

   曲阜縣西三里魯城中蒲圃在曲阜縣左傳襄公四年季孫為已樹六檟于蒲圃東門之外

   魯莊公臺在曲阜縣東左傳莊公三十二年築臺臨黨氏寰宇記莊公臺在曲阜縣西北

   二里魏書地形志魯縣有昭公臺府志在城西北與莊公臺相對鬬雞臺在曲阜縣東南

   七里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雞鬬括地志鬬雞臺二所相去五十歩在曲阜縣東南三里魯城

   春秋臺在曲阜縣南十里孔子作春秋處見任昉述異記郊臺在曲阜縣西南

   水經注沂水又西逕圜邱北高四丈餘明統志郊臺在曲阜縣西南十里東西五十八歩南北四十

   歩即魯君郊祀之所周公臺在曲阜北水經注季武子臺西北二里有周公臺高五丈周五

   十歩臺南四里許即夫子故宅也府志今文憲王廟在城北高阜上世所稱魯太廟舊址者亦即其

   季武子臺在曲阜縣東北左傳定公十二年公山不狃叔孫輒率費人以襲魯公與

   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臺水經注曲阜上有季氏宅宅有武子臺今雖毁猶高數尺

   涼臺在滕縣東南縣志相傳漢武東廵置宫於此復築臺曰清涼今其地名漢宫村逍遥

   臺在滕縣故薛城南十里左傳莊公三十一年築臺于薛舊志孟嘗君歸薛乃更築名曰逍遥唐

   張九齡有登薛公逍遥臺詩嶽雲樓在府治東南本古兗州城樓唐杜甫嘗登此賦詩云

   浮雲連海岱故稱嶽雲後樓毁人呼其故址為少陵臺詩禮堂在曲阜縣孔廟承聖門内

   本孔子舊宅宋眞宗幸魯嘗御此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南廵迴蹕至曲阜釋

   奠禮畢   御詩禮堂命聖裔舉人孔尚鉝監生孔尚任講書乾隆十三年   高宗純皇帝

   幸魯釋奠禮畢于詩禮堂   御經筵有 御製詩禮堂進講詩併詩禮堂贊俱勒石又

     御書額曰則古稱先二十一年三十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幸

  曲阜俱有   御製詩禮堂詩又詩禮堂之東廡為禮器庫乾隆十三年   御製禮器贊勒

  石庫斷機堂在鄒縣南門外曝書臺側即孟子故居也元元貞初建鄒堂

  縣治内宋黃庭堅嘗作鄒操元祐中縣令建鄒堂書其操於屏風思聖堂在汶上縣冶内

  元楊奐東遊記汶上古之中都也先聖之舊治魯定公九年宰于此縣署之思聖堂是也有杜子美

  望嶽詩刻顔樂亭在曲阜縣城内顔子廟前舊有廢井宋膠西太守孔宗翰濬井作亭於上

  名曰顔樂有司馬光銘蘇軾記程顥詩宋駐蹕亭在曲阜縣孔林内宋眞宗幸魯駐蹕

  詠歸亭在曲阜縣城南即曾點詠歸處浮香亭在曲阜縣雩水北元楊奐東遊

  記北涉雩水由竹徑登浮香亭殊有幽勝庚宗亭在泗水縣東接費縣界左傳昭公四年穆

  于去叔孫氏及庚宗哀公八年吳伐魯舍于庚宗遂次于泗上杜注庚宗魯地曲池亭

  陽縣東北春秋桓公十二年公㑹𣏌侯莒子盟于曲池注魯國汶陽縣北有曲池亭蔇亭

   縣東故繒城北春秋莊公九年春公及齊大夫盟于蔇注蔇魯地琅邪繒縣北有蔇亭 按蔇公羊

   作暨後漢志作概訛也次室亭在嶧縣東南故蘭陵地後漢書郡國志蘭陵有次室亭注

   地道記曰故魯次室邑列女傳有漆室之女或作次室周杜亳社俱在曲阜縣城内春

   秋哀公四年亳社災左傳閔公二年成季之將生也桓公使卜之曰間于兩社為公室輔注兩社周

   社亳社兩社之間朝廷執政所在定公六年陽虎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國人于亳社哀公七年以

   邾子益來獻于亳社穀梁傳亳社者亳之社也大庭氏庫在曲阜縣治東左傳昭公五年

   南遺使國人助豎牛以攻諸大庫之庭十八年宋衞陳鄭皆火梓愼登大庭氏之庫以望之注魯城

   内有大庭之墟于其上作庫孔頴逹疏炎帝號神農一曰大庭氏水經注魯縣大庭氏之庫春秋豎

   牛之所攻也故劉公幹魯都賦曰戢武器於有炎之庫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

   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幸魯有   御製大庭氏庫用唐李白韻詩故宅門

   阜縣孔廟中今毓粹門外舊址是也乾隆十三年   高宗純皇帝幸魯有   御製故宅門

   孔廟古檜在曲阜縣孔廟前大成門左闕里志夫子手植檜三株兩株在贊德殿前

   高六丈餘圍一丈四尺其文左者左紐右者右紐一株在杏壇東南隅高五丈餘圍一丈三尺其枝

   蟠屈如龍形世謂之再生檜晉永嘉三年枯隋義寕元年復生唐乾封二年復枯宋康定元年復生

   貞祐甲戌㓂犯闕里焚及三檜無復孑遺元至元甲午春東廡頺址甓隙間茁焉其芽時張𩓣為

   三氏學教諭取而植之故所漸矯如龍形高一丈圍四尺迨宏治巳未孔廟災復燬至今百餘年間

   雖無枝葉而直幹堅挺狀如銅鐵皮生苔蘚生意隱然不見朽腐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   聖

   祖仁皇帝躬祀闕里畢至樹前撫觀良久稱其神異有   御製闕里古檜詩賦雍正十年廟工

   告竣復生新條今高一丈許矣乾隆十三年二十一年三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幸魯俱有

     御製手植檜詩孔林古楷在曲阜縣北孔林中享殿後即子貢乎植者髙四丈圍一

  丈枯而不朽許愼説文楷木孔子冡樹淮南子楷木生孔子冡上其幹疏而不屈今林中最多惟此

  獨以子貢著名旁有楷亭西向 本朝乾隆十三年   高宗純皇帝幸魯有   御製子貢

  手植楷詩顔墓石楠在曲阜縣顔子墓前凡二株可三四十圍傳是顔子手植見述異記

  窮桑在曲阜縣北帝王世紀曰少昊自窮桑登帝位窮桑在魯北後徙曲阜

 ︹關隘︺陶陽鎭在滕縣東南六十里陶山下金史地理志沛縣有陶陽鎭夏鎭在滕縣南

  七十里即戚城漢縣屬東海郡 本朝乾隆三十八年改泇河通判為同知駐此鄒塢鎭

  在嶧縣西北四十里明初設廵司嘉靖四十二年移置于縣西六十里拖𥠖溝今裁柴城鎭

  在汶上縣境金史地理志汶上縣有柴城鎭今廢張秋鎭即安平鎭為陽穀夀張東阿三

  縣交治之地在陽穀縣東二十里夀張縣東北四十里東阿縣西北六十里 本朝乾隆二十年

  糧捕通判駐此阿城鎭在陽穀縣東北五十里 本朝設縣丞駐此安樂鎭

   穀縣東北三十里金史地理志陽穀有樂安定水二鎭舊志定水鎭在縣北五十里竹口鎭

   在夀張縣西二十里九域志夀張縣有竹口鎭金時嘗移縣治此界河營在鄒縣東南五

   十里為漕渠防汛之所 本朝設守備駐此雍正二年改隸兗州鎭標右營移駐府城内沙溝

   營在滕縣南九十里明宏治二年設遞運所嘉靖間設廵撿司萬厯三年設沙溝營 本朝雍正

   九年設都司駐此臺莊營在嶧縣東南六十里臺莊閘旁明萬厯三十四年設廵檢司並

   設兵守禦後裁 本朝順治中築城設逰擊駐此雍正二年改逰擊為兗州鎭標中營而移兗州叅

   將駐此以衞漕渠梁山營在夀張縣西七十里虎頭崖前 本朝雍正九年裁守備改設

   都司駐此袁家口在汶上縣西四十里袁家口閘旁 本朝設守備駐此社安集

   在滕縣南三里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移同知駐此梁山集在夀張縣南梁山之西又西有

   虎頭崖集舊有巡司本朝乾隆三十七年新嘉驛在滋陽縣西北四十五里一名賓陽

  城有驛丞今裁昌平驛在滋陽縣北初置于曲阜舊昌平城後改置于此有驛丞今裁

  川驛在寕陽縣北三十里堽城壩舊在縣西八里青川村明成化二年移置于此有驛丞今裁

  界河驛在鄒縣東南五十里有驛丞今裁邾城驛在鄒縣西北有驛丞今裁

  陽驛在滕縣城東門外有驛丞今裁臨城驛在滕縣東南七十里南北陸路所經有驛

  丞今裁 本朝乾隆十年移縣丞駐此萬家莊水驛在嶧縣西南五十里有驛丞今

  新橋驛在汶上縣西門内明永樂中置驛丞今裁開河水驛在汶上縣西南

  三十里有驛丞今裁荆門水驛在陽穀縣東五十里有驛丞今裁馬村在汶上縣

  有縣丞駐此

 ︹津梁︺九仙橋在滋陽縣東門外黒風口之西跨金口閘河泗水橋在滋陽縣東南

  五里當泗水急流處爲南北要途明萬厯三十七年魯憲王所建中通十五洞 本朝乾隆二十一

  年   高宗純皇帝幸魯經此有   御製度泗水橋詩平  政橋在滋陽縣西關濟河

  與城中水會流于此橋跨其上北臨昌平驛其西為飛龍橋高吳橋在滋陽縣西北三十

  里跨洸水宋元符初建沂水橋在曲阜縣東南十里跨沂水瞻嶽橋在曲阜縣

  西北二十五里文津橋在曲阜縣北門外城門與孔林門相對松柏夾道其直如絃橋建其

  青川橋在寕陽縣西八里跨洸水東陽橋在鄒縣城東門外又因利橋在縣南

  門外永利橋在縣北門外三橋皆跨因利渠界河橋在鄒縣南五十里平陽橋

  在鄒縣西三十里跨白馬河永濟橋在鄒縣西七十里跨白馬河卞橋在泗水縣

  東五十里跨泗水上流大定二十一年躋雲橋在滕縣東南一里跨南梁河俗名斗

  子橋長五十丈濶二丈五尺官橋在滕縣南四十里跨薛河隋開皇八年小白橋

  在滕縣西四十五里跨白水河龍潭橋在嶧縣東二十里跨西泇河蕭橋在嶧縣南

  五里跨金注河孺子橋在嶧縣城西門外滄浪水上長三十五丈濶三丈為洞十五以孟子

  所稱孺子歌滄浪得名望嶽橋在汶上縣城東門外洸河橋在汶上縣東四十里

  跨洸水金李守純有記碑刻尚存蘇魯橋在汶上縣西南跨蜀山湖口宏仁橋

  在汶上縣西南跨馬踏湖口草橋在汶上縣西北八里跨汶水博濟橋在陽穀縣

  東門外為壽張抵東昌南北孔道孔家橋在陽穀縣西湖陂自此而西則曹州府朝城縣

  孔道范城橋在夀張縣東南二十五里

 ︹隄堰︺臨湖隄在滕縣南運河西岸東自嶧縣界韓莊閘而西入縣境厯江蘇徐州沛縣接魚

  臺縣界長七十里以隔湖水金口堰在滋陽縣東五里元至正中為滚水石壩引泗入運

  即隋時薛胄于泗沂之交積石為堰決令西注陂澤以溉良田者延祐中疏為三洞以洩水𫝑成化

  間築石堰東西長五十丈甃石三處眎水消長時其啟閉横巨石為橋以便往來𡻕久土淤舊堰獨

   低水消泗不入洸每春築土壩以障之嘉靖三十七年易以石仍為金口三添閘版以時啟閉𡻕省

   前費水亦賴以節宣堽城堰在寕陽縣東北三十四里元至元中置堰中為斗門以導汶水

   入洸明永樂中改為壩成化十一年以舊堰水濶河深于其西南八里為堽城新堰置閘啟閉後廢

   縣志舊石閘在堽城西北隅新石閘在縣西北三十里其上流又有堽城石堰閘引汶水入洸皆成

   化中員外郎張盛所建東邵壩在滕縣東南邵村明隆慶元年建以遏薛水由吕孟湖出

   地浜溝濟運又有王家口豸里宋家黄甫等壩俱明隆慶間尚書朱衡建金口閘在滋陽縣

   東五里金口堰之北元至元中建以導泗水西流至濟寕州入運又土婁閘在縣西十里杏林閘在

   縣西三十里皆元至元中建明永樂九年重修土婁閘置閘官一員總于金口閘嘉靖初裁二閘皆

   與濟寕州接界洸河東西二閘在寕陽縣西四里許洸河兩涯之間東西相通通志

   嘉靖六年工部主事吳鵬因洸水久涸柳泉南入于洸悉滲入沙不能達漕乃子城西導柳泉横

   過洸河東西各立一閘大雨時行洸水泛漲則閉閘以防其決春秋之交河水淺澁則啟閘以達其

   流東會蛇眼張家等泉以達運道修永閘在滕縣西南七十里又縣南七十五里有三洞

   閘九十里有減水上閘八十里有減水下閘皆在㣲吕二湖間蓄洩河水以濟運韓莊閘

   在嶧縣西南運河上自江蘇徐州沛縣界之夏鎮閘而南七十里爲韓莊閘有閘官又二十里爲德

   勝閘又二十里爲張莊閘又八里爲萬年閘又十里爲丁廟閘又六里爲頓莊閘又二十里爲侯遷

   閘又八里爲臺莊閘向俱設有閘官今惟萬年頓莊臺莊三閘有之此縣境之八閘也爲衛漕要地

   又湖口雙閘在韓莊閘東新開伊家河西北 本乾隆二十二年三十年   高宗純皇帝南

   巡迴蹕過韓莊閘有  御製韓莊閘詩 南 旺上閘在汶上縣西南三十里南旺隄

   運河上一名柳林閘有閘官寺前鋪閘在汶上縣西南三十九里運河上又開河閘在

   縣西南三十五里南旺隄運河上袁家口閘在縣西三十里運河上俱有閘官其北有洪仁橋單閘

  新河頭單閘俱在運河東岸與舊金線閘相對南旺下閘在汶上縣西南三十九里南旺

  隄運河上一名十里閘汶水自東而來行二閘之中由分水龍王廟前南北分流入運所謂分水口

  也分水之法上閘石底高三尺許下閘石底卑三尺許故南少而北多也謹按   聖祖仁皇帝

  勅諭分水口為水脊二閘最宜斟酌啟閉洩于南當閉北閘洩于北當閉南閘   聖諭精詳萬

  世咸奉為法守恭讀   高宗純皇帝御製分水龍王廟詩注謂人皆知分水為人力不知實天

  地自然結勢于此尤為探本之論謹並志焉荆門上閘在陽榖縣東五十里又北三里

  為荆門下閘又十里為阿城上閘又北三里為阿城下閘又十二里為七級上閘又北三里為七級

  下閘俱在運河東岸有閘官

 ︹陵墓︺古少皥陵在曲阜縣東北八里明統志少皥陵在軒轅陵東前有石壇石像又有八

  卦石于愼行逰魯城記陵如覆釡甃以甎石有壇一成其上不屋府志陵前石碑四廣高各二十餘

   尺龜跌亦長二十尺其上無宇蓋宋時所造碑成未鐫今有司春秋致祭乾隆十三年二十二年三

   十六年四十一年四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幸魯俱有   御製謁少皥陵詩啟聖

   王林在曲阜縣東二十八里防山北東距泗水縣三十五里為兩縣接界之地林門三楹享殿

   三楹華榱承檐覆以碧瓦一如崇聖祠之制闕里志啟聖林在縣東二十里叔梁大夫與顔氏合葬

   處南負防山北臨泗水禮所謂合葬于防者是也墓前有齊國公廟廊廡重門俱備金明昌間衍聖

   公孔元措立石表其神道墓之東南三歩許伯皮墓在焉明永樂間知縣孔希範立石 本朝乾隆

   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南廵迴蹕便道經此   特命大學士陳世倌至林前奠酒 按水

   經注謂林在尼山南數里者非是孔林在曲阜縣北二里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葬魯城北泗

   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喪畢相訣而去或復留惟子貢廬于冡上凡六年然後去弟子及魯人往

   從冡而家者百有餘室因命曰孔里魯世世相傳以𡻕時奉祠孔子冢而諸儒亦講禮鄉飲大射于

   孔子冡孔子冡大一頃注皇覽曰孔子冢去城一冢塋百畝冢南北廣十歩東西十三歩高一丈

   二尺冡前以瓴甓為祠壇方六尺與地平本無祠堂冡塋中樹以百數皆異種魯人世世無能名其

   樹者民傳言孔子弟子異國人各持其方樹來種之其樹柞枌雒離女貞五味毚檀之屬孔子塋中

   不生荊𣗥及刺人草王充論衡孔子當泗水而葬泗水為之卻流水經注史記冡記王隠地道訊咸

   言葬孔子于魯城北泗水上今泗水南有夫子冢孔藂子曰夫子墓塋方一里在魯城北六里泗水

   上諸孔氏封五十餘所人名昭穆不可復識有銘碑三所獸碣俱存 謹按孔林背泗面洙繞以周

   垣圍徑數里  至聖先師墓在中央高一丈五尺前有碑曰大成至聖文宣王墓立石祠壇在碑

   前厚三尺方亦如之壇石縱橫各七其數四十有九墓東十歩許為伯魚墓南十歩許為子思墓子

   思墓前有石壇上有二龕鐫云漢居攝元年二月造又有上谷府卿祝其卿二碑碑前有宣和間立

   翁仲二外以壖垣環之伯魚墓南為宋眞宗幸魯駐蹕亭又南為楷亭西向又南為享殿五間循享

   殿而北四圍繚以周垣方一里直享殿之南為甬道中峙石鼎一旁立石翁仲二左執笏右執劒石

   麟石虎四華表二漢永壽元年魯相韓勅建前有墓門三楹東偏為思堂雍正十年奉   勅造

   左右廂各三間孔氏子孫春秋會祀之所林門外為洙水水上有橋橋南為觀樓其下林牆牆周十

   餘里樓在其上魯故北城也南為林門門外有坊坊左右守林人聚族而居其前又有大石坊五上

   鐫萬古長春四字明萬歴二十二年建左右有碑亭又南有橋曰文津橋林門與縣北門相直夾道

   檜柏森然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躬祀闕里遂   詣孔林至林門即

    命從臣皆下馬   駕至墓門降輦歩入詣墓前北面跪三酹酒畢行三叩禮周覽林木咨訪

   陳蹟徘徊良久乃出林門林地故十八頃衍聖公孔毓圻奏請増擴   詔給地十一頃有奇一

   切賦役蠲除雍正八年   詔命葺孔林享殿瓦色依廟工寢殿之制乾隆十三年   高宗

   純皇帝駕至曲阜   詣孔林酹酒行三叩禮有   御製謁孔林酹酒詩二十一年以平定

   伊犁   駕幸曲阜祭告遂   詣孔林有   御製謁孔林詩二十二年二十七年

    南廵迴蹕至曲阜四十一年   東巡並 詣孔林酹酒俱有   御製詩 按林内

   伯魚墓南有亭南向為   聖祖仁皇帝駐蹕亭林門東偏為思堂則   高宗純皇帝謁林

   駐蹕之所恭識于此︹古︺蚩尤冢在汶上縣西南南旺湖中史記封禪書八神三曰兵主祀

   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徑也注皇覽云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冡高七尺常

   以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絳帛名為蚩尤旗︹夏︺奚仲墓在滕縣東南六十里奚公山上

   後漢書郡國志注地道記云夏車正奚仲所封冢在薛城南二十里山上齊乘奚公冢在滕州東南

   青邱村奚山下古奚邑︹商︺仲虺墓在滕縣東南奚仲墓東︹周︺魯公伯禽

   墓在曲阜縣東八里魏書地形志魯郡有伯禽冢寰宇記冡在曲阜縣南七里明統志魯公墓在

   曲阜縣東八里修隴蔓延不絶皆周魯諸公所葬其西葬伯禽其南葬文公顔子墓

   阜縣東二十里防山南前有碑曰先師兗國公之墓冡高丈餘西北數歩爲顔子父𣏌國公墓其地

   廣袤各一百五尋有五尺林木森鬰今亦名顔林顔叔子墓在曲阜縣東南名清陵墳

   宰我墓在曲阜縣西南三里魏書地形志魯郡有宰我冢寰宇記宰我墓在曲阜縣西南二

   南宫适墓在鄒縣西十里公孫丑墓在鄒縣西北十里齊乘在滕州北公

   孟母墓在鄒縣北二十里馬鞍山下墓前有祠宋孔道輔建元人張𩓣嘗作銘

   子墓在鄒縣東北三十里四基山西麓墓前有廟宋孔道輔建泰山孫復爲記後漢書郡國志

   騶城北有孟軻冢寰宇記孟軻墓在曲阜縣南四十里原屬鄒縣唐貞觀八年改屬曲阜 按孟子

   墓唐宋間改屬曲阜今又在鄒縣界二縣南北相錯故也卞莊子墓在泗水縣東北四十

   二里又見東昌府聊城縣 按論語注莊子卞邑大夫蓋以邑氏者今泗水縣本漢卞縣可證聊城

   之墓存疑田嬰墓在滕縣東南後漢書郡國志注皇覽曰靖郭君冡在薛城中東南陬

   文墓在滕縣東南史記孟嘗君傳注皇覽曰孟嘗君冡在魯國薛城中向門東向門出北邊門

   也水經注漷水徑薛縣故城北齊封田文于此號孟嘗君有惠譽今郭側猶有文冢結石為郭作制

   嚴固瑩麗可尋行人往還莫不逕觀以為異見矣括地志孟嘗君冢在徐州滕縣南五十二里

   遂墓在滕縣東南故薛城北冉求墓在滕縣東南六十里奚仲墓旁府志魯有三冉

   弓伯牛之墓已有定處惟冉求無考或此其地也 按明統志續文獻通考俱云滕縣南三里伯

   冢社有冉子墓縣志謂在伯冡社者乃伯牛墓在奚仲墓旁者當為冉求墓而伯牛墓又見東平州

   究未知孰是萬章墓在滕縣西南十里齊乘在滕州南萬村鮑叔牙墓

   縣北十里今其地名鮑冢荀卿墓在嶧縣東故蘭陵城南史記荀卿傳荀卿卒葬蘭陵寰宇

   記荀卿墓在氶縣東六十二里高柴墓在嶧縣東五十里故蘭陵城北又陽穀縣亦有高柴

   左邱明墓在嶧縣東北七十里︹漢︺江公墓在滋陽縣南其子孫為博士者

   皆葬魯恭王墓在曲阜縣東南七里漢魯諸王墓多在其地魏書地形志魯郡有魯

   恭王陵寰宇記在曲阜縣南九里韋賢墓在鄒縣東十五里東韋社後漢書郡國志注劉

   薈騶山記曰邾城東門外有韋賢墓北有繹山張良墓在滕縣南微山魏書地理志彭城郡

   留有張良冡祠寰宇記張良墓在沛縣東南六十五里有廟又夀張縣亦有張良墓 按沛縣近㣲

   山微山近留謂在夀張縣者誤也疏廣墓在嶧縣東二疏城南寰宇記在氶縣東四十里

   又疏受墓在縣東四十二里蕭望之墓在嶧縣東五十里故蘭陵城北匡衡墓

   在嶧縣西南十三里墓左有祠宋宣和間建衡方墓在汶上縣西南十三里平原村墓前

   有古碑漢建寕間立浚儀令衡立祔亦有一碑︹晉︺王肅墓在嶧縣東南二十五里

   伶墓在嶧縣東北二十里旁半里許有劉伶臺 按伶沛人去嶧不百里︹南北朝︺︹北

   齊︺顔之推墓在曲阜縣東五里大道北今曰侍郎林府志顔氏自晉唐來為黄門中書

  侍郎及六部侍郎者前後凡十三人皆葬于此故云其地周迴二里餘顔氏之裔祔焉︹唐︺張

  公藝墓在夀張縣南十里︹五代︺︹梁︺王彥章墓在汶上縣西門外即王彥

  章死節處也墓前有祠明成祖駐蹕汶上親祭其墓 按歐陽修題彥章畫像記謂葬鄭州管城此

  蓋後人掩其衣冠耳︹宋︺孔道輔墓在曲阜縣孔林内西南︹金︺完顔致墓

  在汶上縣南二十里︹元︺王思誠墓在滋陽縣東南十里李稷墓在滕縣西北一

  馬之貞墓在汶上縣東南十里張昉墓在汶上縣南三里曹元用

  墓在汶上縣西南七十里︹明︺范淑泰墓在滋陽縣北許彬墓在寕陽縣

  吳良能墓在滕縣東門外路迎墓在汶上縣南七里殷雲霄墓

  在壽張縣北

 ︹祠廟︺堯祠在滋陽縣東南七里漢熹平初建元和志堯祠在瑕邱縣東南七里洙水之西唐李

  白有魯郡堯祠詩宋李昉有堯祠碑記子羔祠在寕陽縣治東嶧山神祠

  縣東南二十五里宋大中祥符元年封靈巖侯崇寕四年賜額明改封嶧山之神孟母祠

  在鄒縣城南子思書院之右府志舊在城北馬鞍山後改置於此相傳即孟子故居有臺高丈許名

  孟子曝書臺元李𭰁有記泗水神祠在泗水縣東五十里陪尾山下前代封仁濟侯明改

  滕文公祠在滕縣城内文廟東即元性善書院明萬厯三年改為祠以然友畢戰從

  祀焉後燬於火 本朝康熙間於南門外重建書院移文公舊像祀於後殿二疏祠

  縣東四十里二疏城内明宏治五年建三公祠在嶧縣西南萬年閘北岸 本朝乾隆二

  十八年建祀明總河舒應龍都御史劉東星李化龍三十年   高宗純皇帝南廵迴蹕水程經

  此   御書額曰績均泇運恭懸祠内伊河神祠在嶧縣西南六十里 本朝乾隆二

  十四年伊河既導因於北岸創建滄浪神祠在嶧縣北六十里滄浪淵上宋宣和間賜

   額為靈澤廟今載祀典宋尚書祠在汶上縣分水龍王廟西明正德間建祀尚書宋禮

   白老人祠在汶上縣北戴村壩東龍王廟後明萬厯二十六年主事胡瓚建祀汶上老人

   伏羲廟在滕縣西北五十里齊乘伏羲廟在滕州染山顓臾風姓實司太皥之祀魯鄒

   有廟是也周公廟在曲阜縣東北三里故魯太廟之㠊宋大中祥符時追封周公為文憲王

   重建新廟眞宗親為之贊立石廟中春秋委官致祭厯代因之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   聖祖

   仁皇帝幸魯回鑾至兗州   特命恭親王長安禮部尚書介山往祭   御製碑文勒石廟

   庭以後裔東野沛然為五經博士世襲乾隆十三年二十一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   高宗純

   皇帝幸魯   躬詣廟中展謁俱有   御製謁元聖祠詩勒石廟中又   御書額一曰

   明德勤施尼山聖廟在曲阜縣東南六十里周顯德中始於其地剏廟以祀夫子宋慶厯

   中文宣公孔宗愿大建廟宇元至順元年衍聖公孔思誨請命重建賜額尼山書院立學舍祭田設

  山長一人奉祀

至聖先師廟在曲阜縣南門内即闕里故宅也魯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𡻕十月庚子孔子生於

  魯昌平鄉陬邑卒於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年七十三哀公誄之稱為尼父漢元始元年追諡褒成

  宣尼公後魏太和十六年改諡文聖尼父後周大象三年封鄒國公唐貞觀二年尊為先聖十一年

  尊為宣父乾封元年追贈太師開元二十七年贈文宣王宋大中祥符五年改諡至聖文宣王元

  大德十一年加號大成至聖文宣王明嘉靖九年改稱至聖先師孔子 本朝因之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故所居堂後世因廟藏孔子衣冠琴車書至於漢二百餘年不絶高皇帝過魯以太牢祀焉諸

  侯卿相至嘗先謁然後從政水經注孔廟即夫子之故宅也宅大一頃所居之堂後世以為廟廟屋

  三間夫子在西面東向顔母在中間南向夫人隔東一間東向魏黄初二年文帝令郡國修孔子舊

  廟置百夫吏卒廟有夫子像列二弟子執卷立侍穆穆有詢仰之容漢魏以來廟立七碑二碑無字

   栝柏猶茂闕里志聖廟漢魏唐宋代有修飾宋崇寕元年詔名大成殿金皇統大定間制始大備元

   凡三修明洪武初重修永樂十四年撤其舊而新成化十八年廣正殿為九間規制益宏宏治十

   二年災奉詔鼎建遣輔臣祭告嘉靖隆慶以來守臣代有修葺前後各有碑 謹按廟制中為大成

   殿九楹殿中奉  至聖先師像南向左右列四配十二哲先賢像前陳法琅供器 本朝雍正十

   年   御賜物又漢陶太尊一銅犠尊象尊山尊雷尊各一漢章帝元和二年物也殿前為杏壇

   壇前有宋眞宗御贊石十有二壇左右為兩廡各五十楹兩廡中間各開翼門左通崇聖祠右通啟

   聖祠大成殿後為寢殿七楹左右掖各有門左達神庖及后土祠右達神廚及瘞所寢殿後則聖蹟

   殿也自殿而南為大成門列㦸二十四旁開掖門左曰金聲右曰玉振循金聲門而東為承聖門内

   為詩禮堂堂東為禮器庫其北即崇聖門有孔氏世系碑又北為家廟循王振門而西為啟聖門内

   為金絲堂堂西為樂器庫其北即啟聖祠又北為寢殿出大成門列碑凡十二有唐乾封初贈太師

  碑崔行功撰儀鳳二年碑刻詔書二通開元七年修廟碑李邕撰二十八年修廟碑張之宏撰咸通

  中修廟碑賈防撰宋太平興國中修廟碑吕䝉正撰景祐中講學堂碑成昻撰五賢堂碑孔道輔撰

  金大定中鄆國夫人廟碑明昌中修廟碑並党懐英撰元大德中加封碑刻誥一通元統中賜孔廟

  中田宅碑歐陽元撰各覆以亭碑亭之左為居仁門毓粹門右為由義門觀德門其前為奎文閣閣

  左右掖皆有門門各五楹其東南𡚒為齋所 本朝   高宗純皇帝屢幸闕里皆駐蹕於此閣

  之後碑亭十有三座一為   聖祖仁皇帝御製孔子廟碑一為   御製重修孔子廟碑一

  為   世祖憲皇帝御製重修孔子廟碑一為   高宗純皇帝御製孔子廟碑其五為我

  朝遣官祭告孔子文又其四則唐宋金元諸碑也其前為同文門門左有漢魯相史晨祀廟碑魯相

  韓敕修墓碑泰山都尉孔宙碑博陵太守孔彪碑右有漢魯相乙瑛百石卒史碑魯相韓敕禮器碑

  諸郡史孔謙碑魏曹植宗聖侯奉祀碑又前為大中門門榜字舊為宋仁宗御書門左有碑亭二為

   明永樂宏治時修廟碑大中門前有三門金舊制也前為石橋三以跨璧水石橋左側為快睹門右

   側為仰高門直北為宏道門橋之前有聖時門直太和元氣坊東一坊曰德侔天地西一坊曰道冠

   古今坊前為櫺星門左右下馬碑二金明昌二年立櫺星門南為金聲玉振坊又有金水橋自此而

   南則縣城南門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十一月   駕幸曲阜

   躬詣大成殿致祭特行三跪九叩禮佾舞一如國學之儀禮畢   御詩禮堂講書   特授

   聖裔舉人孔尚鉝監生孔尚任為五經博士 御書萬世師表懸額大成殿   御製碑文

   一道又   御製孔子及顔曽思孟四子贊詞   賜衍聖公以下銀幣並敘錄孔氏陪祀觀

   禮官員生監等有差   命留曲柄黄葢於廟中   特免曲阜縣田租一年三十年四月發

   帑修理聖廟明年告成仍頒   御製碑文雍正元年   世宗憲皇帝御書生民未有四字

   額於大成殿二年六月衍聖公孔傳鐸疏奏廟災   詔發帑金命大臣督工修建凡殿門廊廡

   倣帝王宫殿之制用黃琉璃瓦先令繪圖進呈  親爲指授視舊益隆七年十一月丙申大成

   殿上梁前二日卿雲見於曲阜縣   特命廣庚戌科會試額四百名壬子科各省鄉試每十名

   加額一名   御書榜聯大成殿曰德冠生民溯地闢天開咸尊首出道隆羣聖統金聲玉振共

   仰大成大成門曰先覺先知爲萬古倫常立極至誠至聖與兩間功化同流又   御書大成殿

   大成門扁名   頒送廟中凡祭器俱内府製造崇聖祠舊名啟聖祠專祀聖父叔梁公雍正元

   年追封五代木金父公爲肇聖王祈父公爲裕聖王防叔公爲詒聖王伯夏公爲昌聖王叔梁公爲

   啟聖王合祀祠中乾隆二年   高宗純皇帝御書大成殿額曰與天地參   頒闕里十三

   年二月戊寅   駕幸曲阜是日先   詣孔廟拈香至奎文閣降輦歩入大成門行三跪九

   叩禮翌日   親行釋奠如康熙二十三年四配十二哲及兩廡先賢先儒崇聖祠各

   遣官分獻禮畢   御詩禮堂進講   賜十三氏子孫宴有   御製詩及復聖宗聖述

   聖亞聖四贊   御書大成殿額曰時中立極聯曰覺世牖民詩書易象春秋永垂道統出𩔖拔

   萃河海泰山麟鳳莫喻聖人門額四曰聖時曰宏道曰大中曰同文詩禮堂扁曰則古稱先聯曰紀

   緒仰斯文識大識小趨庭承至教學禮學詩併書杏壇   賜衍聖公孔昭煥   御製詩一

   章並貂裘蟒服表裏經史   授聖裔舉人孔繼汾為内閣中書舍人凡十三氏子孫有職者皆

   加一級進士以下各   賜白金有差降 㫖遵   聖祖例留曲柄黃葢一於廟中

     詔免曲阜縣次年地丁錢糧廣通省入學額數又   遣大臣分祭顔曽思孟四賢專祠二

   十一年三月以平定伊犁   駕幸曲阜祭告   親行釋奠如十三年儀有   御製述

   事詩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七年四月   南廵迴蹕至曲阜   詣廟瞻禮並有   御製

   詣闕里瞻拜詩 按前代自漢高帝十二年後漢建武五年永平十五年元和二年乾封二年

   元十年五代周廣順一年宋大中祥符元年凡因廵狩經過闕里者皆躬親祭奠而禮數缺畧儀制

   未備我   聖祖仁皇帝躬備至德心源相接詳酌典禮咸本   睿裁康熙五十八年

    欽頒中和韶樂器於闕里我   世宗憲皇帝登極即加封  先聖五代勒石廟庭以光盛

   典改稱幸學為詣學又   命凡地方姓氏及臨文所用遇  先師聖諱並加阝帝讀作期音

   以昭至敬我    高宗純皇帝尊師重道率  祖攸行四    詣闕里舉釋奠之典先後

      頒鉶爵簠簋籩豆諸祭器於廟中勅樂部撰昭平宣平秩平敘平四時旋宫樂辭六

   章並定陳設樂器之 制又改謁廟儀注立獻為跪獻凡可以備尊崇之 禮者無一不至矣又按

   先師後裔列代封爵不一宋崇寕中封衍聖公元明以來因之 本朝雍正八年   特㫖增設

   執事官三品至九品四十員選孔氏族人充𥙷其曲阜縣知縣宋時初以孔氏子孫選充金元遂為

   世襲明改世襲為世職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  命改為在外題選之缺又   念現任世

   職歸部改銓不過恩及其身而止   特授為世襲六品官尤見我   高宗純皇帝玉成聖

   裔有加無已之至意二十六年又定四氏學學錄保送升選之例蓋我 朝   聖   聖相

   承道統治統一以貫之凡此典禮優隆實皆前古所未有猗歟盛哉復聖顔子廟

   阜縣城中孔廟東北三百餘歩即陋巷故宅也宋熙寕間太守孔宗翰搆顔樂亭於其地元元貞間

   始建廟至元九年歐陽元撰碑立廟中明成化正德間奉勅重修增廓其制廟南有坊榜曰陋巷府

   志滋陽縣復聖公廟舊在城東南八里唐開元中封顔子爲兖國公即其地建廟春秋致祭厯代因

   之繼遭兵燬明洪武十八年創建縣學遷于學官奉祀又寕陽縣復聖公祠在縣西四十里顔氏子

   孫有居於此者元時因立廟祀之仍復其家明因之 本朝乾隆三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東

   廵有   御製過陋巷顔子祠詩述聖子思子廟在曲阜縣城中孔廟西北隅舊

   有講堂在鄒縣城東南隅元元貞初改爲書院明宏治十六年始以衍聖公次子世襲五經博士奉

   祀事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   命視顔曾孟三賢祀典一體立廟曲阜亞聖孟子

   廟在鄒縣城南道左宋景祐四年孔道輔知兖州訪孟子墓得於鄒縣東三十里四基山因於墓

   旁建廟政和四年奉詔重修後以距城遼遠徙建東門之外宣和四年復徙南門外金泰和中燬元

   明以來相繼重修門人樂正克以下皆從祀焉本朝康熙二十六年   聖祖仁皇帝幸魯親

   撰碑文令所司立之廟庭乾隆二十二年二十七年   髙宗純皇帝南廵經鄒縣   親詣

   拈香行一跪三叩禮分水龍王廟在汶上縣西南三十里南旺湖上運河西岸汶水自

   戴村壩轉西南流至廟前南北分流明初建廟於其上以鎭之天順二年主事孫仁重修學士許彬

   有記今春秋秩祀 本朝乾隆三十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

   帝東巡俱有御製分水龍王廟詩魯義姑廟在寕陽縣南門外舊在縣東北八十

   里宋建明嘉靖十八年主事張文鳳移建於此汶河神廟在寕陽縣西北堽城壩明成化

   十一年建

 ︹寺觀︺興隆寺在滋陽縣北門内隋仁壽二年建舊名普樂宋太平興國七年改名王禹偁有

  記有古塔十三級高峻入雲隋時物也迴鑾寺在寕陽縣葛石社宋祥符中東封泰山駐

  蹕於此故名開元禪寺在鄒縣東羅頭社唐天寶中建泉林寺在泗水縣東五

  十里陪尾山下寺之左右皆深林茂樹有大泉十數渟泓澄澈互相灌輸會而成溪是爲泗水南經

  卞城東有橋曰卞橋自卞橋西至邑城復有大泉數十南北交會入於泗水以達曲阜大抵邑境數

  十里内泉如星列皆泗水也以泗泉在東又多古林故曰泉林相傳子在川上即此處 本朝康熙

  二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迴蹕至曲阜經泉林寺有   御製泉林記乾隆二十一年

  於泉上建 行宫   高宗純皇帝幸魯迴蹕駐此   御製泉林詩二章又   御製行

  宫八景詩曰近聖居曰在川處曰鏡瀾榭曰横雲館曰九曲彴曰柳煙坡曰古蔭堂曰紅雨亭二十

   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三十六年四十一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東廵駐蹕俱有   御

   製詩並勒于石凡  賜御書額九 靈 芝寺在滕縣東薛山前唐初建元大德間重修

   清涼寺有二一在滕縣東南漢宫村五代時建一在縣東北三十里東郭村金大定間修僧

   月曇撰記顯慶寺在滕縣城南五代漢乾祐中建金大定二年賜額重福寺

   縣東北牙山唐武德間建大雲寺在嶧縣西北四十里唐天寳間為永安寺宋宣和中為巖

   公寺金大定間更今名寺前多古木有許由泉環繞寺側清眞觀在嶧縣治東南元為元都

   宫明洪武十八年勅賜今名龍門觀在嶧縣北六十里滄浪淵西宋時建其地峯巒環抱

   竹樹掩映稱為勝地萬壽宫在滕縣薛山東北隅丹陽洞元長春眞人邱處機建亦名雲峯

   

                提調官前總纂鄭紹謙恭纂并覆輯

                校對官何桂馨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