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三百六十四至三百六十七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三百六十一至三百六十三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三百六十四至三百六十七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三百六十八至三百七十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5.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5.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5.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5.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5.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5.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5.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233-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35.djvu/9

大清一統志

 常德府在湖南省治西北四百十五里東西距四百二十里南北距六百二十里東至長沙府益

  陽縣界一百六十里西至辰州府沅𨹧縣界二百六十里南至長沙府安化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

  澧川界九十里東南至益陽縣界一百三十五里西南至沅陵縣治三百八十里東北至岳州府治

  四百五里西北至澧州石門縣治二百二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二百六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之域春秋戰國時屬楚秦黔中

  郡地漢高帝置武陵郡後漢因之三國屬吳晉屬

  荆州南北朝宋齊屬郢州梁置武州後廢陳天嘉

  元年復置武州大建七年改曰沅州武陵郡隋平

  陳郡廢改曰朗州大業初仍曰武陵郡唐武德四

  年平蕭銑置朗州開元中屬江南西道天寶初仍

  曰武陵郡改屬山南東道乾元初復曰朗州五代

  時屬楚升州爲永順軍後周行逢據其地改武平

  軍五代史楚世家梁太祖時馬殷请升朗州爲永順軍又周廣順三年劉言請升朗州爲武平軍

  宋建隆間爲朗州武陵郡大中祥符中改曰鼎州

  政和七年置常德軍節度宋史地理志建炎四年升鼎澧州鎮撫使紹興

  元年置荆湖北路安撫使治鼎州領鼎澧辰沅靖州三十二年罷乾道元年升爲

  常德府宋史地理志以孝宗潛藩升府八年依舊提舉五州屬荆湖北路元

  爲常德路屬湖廣行省明復曰常德府屬湖廣布

  政使司

 本朝因之康熙三年屬湖南省領縣四

  武陵縣附郭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七十五里東至龍陽縣界四十里西至桃源縣界五十

  里南至長沙府安化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澧州界九十里東南至龍陽縣界四十里西南至桃源

  縣界九十里東北至澧州安郷縣界一百三十五里西北至澧州石門縣治二百二十里漢置臨沅

  縣屬武陵郡後漢為武陵郡治順帝更名漢夀縣三國呉更呉夀縣晉復名漢夀宋齊因之隋改置

  武陵縣仍為郡治唐為朗州治宋為鼎州治後為常德府治元為路治明復為府治 本朝因之

  桃源縣在府西八十里東西距二百四十里南北距四百里東至武陵縣界五十里西至辰

  州府沅陵縣界二百里南至長沙府安化縣界一百八十里北至澧州慈利縣界二百一十里東南

 至安化縣界二百五十里西南至沅陵縣治三百里東北至澧州治二百二十里西北至澧州慈利

  縣治二百里漢臨沅縣地後漢建武二十六年置沅南縣屬武陵郡晉以後因之隋省入武陵宋

  乾德元年析武陵地置桃源縣屬鼎州後屬常德府元元貞初升為州屬常徳路明洪武二年復降

  為縣屬常徳府 本朝因之龍陽縣在府東少南八十里東西距五十五里南北距一百

  八十里東至沅江縣界七十里西至武陵縣界三十里南至長沙府益陽縣界八十里北至澧州安

  鄉縣界一百里東南至沅江縣治一百二十里西南至長沙府安化縣治二百三十里東北至華容

  縣治一百六十里西北至武陵縣界三十五里漢索縣地後漢漢夀縣地三國吳析置龍陽縣屬武

  陵郡晉以後因之唐屬朗州宋初屬鼎州大觀中改曰辰陽紹興三年復故五年置軍使三十年復

  為縣屬常德府元元貞初升為州屬常德路明洪武九年復降為縣屬常德府 本朝因之

  江縣在府東北二百七十一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長沙府湘隂縣界七

  十里西至龍陽縣界三十里南至長沙府益陽縣界七十里北至龍陽縣界四十里東南至湘陰縣

  治一百一十里西南至益陽縣治一百一十里東北至岳州府巴陵縣界四十里西北至龍陽縣治

  一百二十里漢益陽縣地梁置藥山縣兼置郡隋開皇中郡廢改縣曰安樂十八年又改曰沅江屬

  巴陵郡唐屬岳州乾寕中改曰橋江五代時改屬朗州宋乾德元年復曰沅江仍屬岳州南渡後還

  屬鼎州乾道中復屬岳州尋屬常德府元元貞初改屬龍陽州明洪武十二年併入龍陽十三年復

  置仍屬常德府 本朝因之

 ︹形勢︺沅水演迤陽山雄峙宋袁申儒三亭記南楚上游重湖

  舊壤方輿勝覽荆渚唇齒元統左包洞庭之險右控五

  溪之要武陵山林蓊鬱湖水濬闊武陵

 ︹風俗︺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漢書地理志人氣和柔

  多淳樸少宦情有虞夏遺風梁伍安貧武陵記信鬼而好

  巫宋朱子九歌注居民務本勤於耕織元統

 ︹城池︺常德府城周九里有奇高二丈五尺門六南臨大江東西北三面有濠明洪武時因

  元舊址築 本朝康熙九年修乾隆三十一年重修 武陵縣附郭桃源縣城土城門四

  明成化中築龍陽縣城周八百八十七丈門五北瀕江東西南三面有濠明成化中因

  元舊址築 本朝康熙十二年重建城樓乾隆三十一年重修沅江縣城土城周五里門

  四明成化中築 本嘉慶十二年

 ︹學校︺常德府學在府治西南宋咸淳八年建 本朝順治中重建康熙乾隆中修嘉慶五

  年増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武陵縣學在縣治西北隅宋紹熙二年建陸九淵有記明洪武

  初重建 本朝康熙五年又重建雍正乾隆中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桃源縣學

  城南宋慶厯中建明洪武六年重建 本朝康熙三年又重建嘉慶四年九年又増修入學額數二

  龍陽縣學在縣城東明洪武初因宋元舊址建 本朝康熙七年重建乾隆十二年

  嘉慶八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沅江縣學在縣治東舊在縣西洪武二年遷建縣

  東萬厯中復遷縣右 本朝順治十六年重建雍正八年遷建縣西乾隆十九年遷建今所嘉慶元

  年増修入學額數八名朗江書院在府城南 本朝乾隆十六年沅陽書

  院在府城東北宋丁易東建龍川書院在桃源縣南三十里舊名桃溪書院 本朝乾

  隆十九年重建改今名沅南書院在桃源縣治西舊名漳江書院 本朝嘉慶九年

  龍津書院在龍陽縣西南宋周德元建龍池書院在龍陽縣西滄港上

   本朝乾隆十一年建名滄浪書院乾隆四十四年改建東關外鎮龍閣嘉慶二年重修改今名

  瓊湖書院在沅江縣治西 本乾隆四十五年

 ︹戸口︺原額人丁三萬五千七百五十四今滋生男婦一百二十一萬九千七百五十五名口計二十

  萬四千一百一十二户

 ︹田賦︺田地塘三萬五百七十二頃三畝四分八釐額徴地丁正雜銀十萬七百七十六兩五錢七分

  

 ︹山川︺木瓜山在武陵縣東十五里李白流夜郎經此有詩善德山在武陵縣東南

  十五里一名枉山亦名枉人山水經注枉渚東里許便得枉人山山西帶循溪一百餘里茂竹便娟

  披溪蔭渚長川逕引逺注於沅唐書地理志武陵郡有枉山元和志善德山在縣東九里本名枉山

  開皇中刺史樊子蓋以善卷嘗居此改名善德明統志山有白龍井古城山在武陵縣南七

  十里前有古隄城蹟宛然蓋即古沅南縣霞山在武陵縣南八十里一名金霞山有淘金場

  滄山在武陵縣南一百二十里與霞山相對滄水所出塔山在武陵縣西南九十里亦

  有淘金場花山在武陵縣西二十里多杜鵑花平山在武陵縣西三十里一名武山一名

  太和山又名武陵山一名河洑山水經注沅水又東逕平山西南臨沅水寒松上蔭清泉下注寰宇

  記武山頂有耆闍寺道德觀其下有德勝泉名勝志武山旁有西山仙井白雲洞遺跡即張虚白醉

  高吾山在武陵縣西三十里一名西山接桃源縣界其下即武陵溪入沅水處鹿

  山在武陵縣西三十里下有鹿穴善濟山在武陵縣西八十里山昔有妖女祠唐袁暎焚

  之妖遂息後人因名山曰善濟而立袁烈士祠長坡山在武陵縣北二十里前臨諸河背枕

  陽山為諸山之秀名勝志其坡特長而秀陽山在武陵縣北三十里水經注澹水出漢夀縣西

  陽山方輿勝覽梁山舊名陽山唐天寶六年改名漢梁松廟食於此故名名勝志山前有池其下有

  靈泉寺旁有飛泉瀑布觀者忘暑府志陽山有風雷雨三洞大龍山在武陵縣北三十里

  山𫝑蜿蜒若龍風門山在武陵縣北三十里鮑堅武陵記山有石門去地百餘丈將欲風起

  此門隱隱有黒氣上須臾黒風競起又黃閔武陵記山上有葱畦隴成行人欲取者先禱山神乃取

  氣味甚美府志即陽山之風洞茶林山在武陵縣北三十里一名茶山以多產美荈故名

  龍山在武陵縣北六十里隋書地理志武陵縣有龍山紱紫山在武陵縣北七十里

  鼇山在武陵縣北七十里一名虎齒山武陵記虎齒山形如虎齒民常六月祭之不然輙有虎

  文殊山在武陵縣北八十里雁門村舊有雙松亭七姑山在武陵縣北八十里

  又十里有藥山相近有浮山又有龍巖山中有石橋崖壁嵌空白乳如筍行可五里許至其穴泠然

  水流不可俯視禱雨輙應綠蘿山在桃源縣南十五里下有潭水經注沅水東帶綠蘿山綠

  蘿𫎇羃頽巖臨水實釣渚漁詠之勝地其迭響若鐘音信為神仙之所居牯牛山在桃源縣

  南一百里接長沙府安化縣界一名古溶山怡望溪出此桃源山在桃源縣西南三十里有

  桃源洞相傳即陶潛所記桃花源也武陵記武陵山中有秦避世人居之號曰桃花源舊志山周三

  十二里西南有桃源洞一名秦人洞洞口流泉瀑布千丈落石壁下流里許伏地不見至北三里與

  桃花溪合流入沅 按今桃源山在烏道村孔道之側所指為桃源洞者未必晉時遺跡也

  山在桃源縣西南三十五里下臨桃花溪欽山在桃源縣西南六十里瀕江其東為漁仙

  洞有寺名勝志山如屏壁其下有二石室相傳馬援避暑所鑿穿石山在桃源縣西南七十

  里下有大竇東西洞達春夏氷溢江水自中流過相傳馬援征五溪蠻會暑甚士卒多困乃穿岸為

  室以避炎暑於此 按明袁宏道遊記由漁仙寺數里至穿石石三面臨江鋒稜怒立突出諸峯上

  石腹南北穿如天闕據此穿石山在欽山西數里明統志以為在縣西一百五十里者誤夷望

  山在桃源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沅江中今名水心崖水經注沅南縣西有夷望山孤竦中流浮險

  四絶昔有蠻民避寇居之隋書地理志武陵縣有望夷山疑即夷望之譌府志水心崖南逼江岸夷

  望溪横齧其趾兩峯骨立高數千丈竒險難登焦林山在桃源縣西南一百四十里羣山周

  遭有如城𨶕巷陌厯厯高崖山在桃源縣西三十里延溪水出此萬陽山

  源縣西一百二十里一名安陽山又名蘇黃山雲氣開合可占晴雨相近有九首山在大敷溪上上

  有九峯故名九溪水出此又有了柱山小敷溪水出焉壺頭山在桃源縣西二百里接辰

  州府沅陵縣界詳見辰州府關下山在桃源縣西今名腳底岩水經注沅水又東得關下

  靈巖山在桃源縣北七十里蘇溪村山有五洞相連洞中有小河並龍潭水清可鑒石

  壁上有天然大士像昔人評桃源勝景首推靈巖方山在桃源縣北八十里頂有石洞相近

  有仙人山莫溪港水岀焉又十里有纛旗山又十里有觀穀山軍山在龍陽縣東八十里明統

  志吳潘濬討武陵都尉樊伷屯兵於此金牛山在龍陽縣南六十里上有仙翁洞風洞下

  有龍龍陽山在龍陽縣南九十里九域志龍陽縣有龍陽山明統志舊名横山唐天寶

  中改浪山在龍陽縣西南九十里與武陵縣滄山相連下有水與滄山水合謂之滄浪水

   按明統志載龍陽縣西南九十里有良山良水出焉葢即浪山之誤寶臺山在龍陽縣

  北十五里前對橘洲後連内隄看竈山在龍陽縣東北一百二十里鼎港口相傳黃帝鑄鼎

  其竈在此故名又西十里有團山在洞庭湖中裨牛山在龍陽縣境酉陽雜俎龍陽縣禆牛

  山南有青草槐叢生高尺餘花若金燈赤山在沅江縣東北近洞庭湖邊一名赤山嶺綿互

  數十里上有范蠡廟下有金雞山唐天寶間改名蠡山赤山廟碑記唐光宅二年立以祀范蠡者山

  上有白鶴池山色純赭映入湖水相近有明山接長沙府湘陰縣界湘山在沅江縣東北接岳

  州府巴陵縣界漢書地理志益陽湘山在北括地志湘山在洞庭湖中倒水巖在桃源縣

  西南六十里欽山之東甕子灘上龍家溪自北出流其下水經注沅水東厯三石澗鼎足均峙秀若

  削成其側茂竹便娟致可玩也明楊嗣昌三石澗詩序云今漁仙寺倒水巖是燕子巖

  源縣西南一百五十里名勝志燕子巖連壺頭山下有深峽冬時蟄燕於此故名又縣西三十里亦

  有燕子巖何仙巖在桃源縣西四十里經石梁數百歩始至兩山翼巖巍然蔽天上有何仙

  龍潭坡在桃源縣西南一百六十里有路可通辰州府沅溪縣燕子洞

  陵縣南一百二十里接長沙府安化縣界龍門洞在武陵縣西北六十里名勝志龍門洞有

  石巖中通一門門外有橋其中深邃約二里許下有龍潭禱雨輙應白馬洞在桃源縣西南

  二十五里桃花溪北洞中有濤湧出奇怪如神物之狀縣志白馬山下濤湧如雪桃源八景中曰白

  馬雪濤此也漉魚洞在桃源縣西一百二十里大敷溪上下有石穴可漉魚中聞溪流聲

  高靈洞在桃源縣西北一百五十里近湯泉府志三面皆白俯仰五十尺横廣有加洞右有

  小門僅二尺許初入沈黒燃炬入數十折得若堂若房者數間朗然有光後有長灘四五折為十曲

  巖又數歩為仙界坡坡右有瓊田十二溝塍儼然相傳又十里通赤霞洞人不能至金鶴洞

  在桃源縣西北一百五十里三面皆絶人跡一面臨水據石而上凡三折為小室再折為石門門内

  斜狹昏杳不可入沅水在武陵縣南今謂之沅江自辰州府沅陵縣東流入桃源縣界又東

  入武陵縣界又東入龍陽縣界又東入沅江縣界入洞庭湖漢書地理志武陵郡臨沅注應劭曰沅

  水出牂牁入於江水經注沅水東北過臨沅縣南與沅南縣分水有夷望水注之又東得關下山又

  東厯臨沅縣西為明月池白壁灣又東厯三石澗又東帶綠蘿山又東逕平山西又東逕臨沅縣南

  又東厯小灣謂之枉渚又東厯龍陽縣汜洲又東逕龍陽縣北又東合夀溪又東至長沙下雋縣西

  北下注洞庭湖入於江府志沅水入桃源合大小敷溪夷望沈水諸溪逕白馬洞為白馬江亦名桃

  川江又東合延溪鄒溪又自沅江縣富池徑新窖至倒水港枉水在武陵縣南一名蒼溪源

  出金霞山東北流逕善德山入沅楚辭涉江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方輿勝覽源出武陵縣南蒼山

  名曰枉渚善卷所居 按名勝志枉水源出縣東南十五里枉山明統志因之而水經注沅水東厯

  小灣謂之枉渚渚東里許便得枉人山山西帶循溪一百餘里則枉山乃水流所逕非水源之所出

  也以為源出枉山者誤漸水在武陵縣北流入龍陽縣西北入沅一名澹水一名鼎水亦謂

  之鼎江漢書地理志武陵郡索漸水東入沅水經注澹水出漢夀縣西楊山南流東折逕其縣南闞

  駰以為興水所出東入沅而是水又東厯諸湖方南注沅亦曰漸水也水所入之處謂之鼎口方輿

  勝覽武陵縣有水名鼎口尤多魚 按朗陵地圖曰昔有神鼎出其間府志源出梁山西麓靈泉寺

  側石罅中東北徑崆巄城下又東北厯諸湖而出鼎港龍陽縣志鼎口旁有小江亦曰小港在縣西

  北四十里去武陵縣亦四十里即鼎水入沅處潛水在武陵縣東北一名麻河一名從河有二

  源一自澧州安鄉縣流入一出月山東南流至縣城北合漸水入沅滄浪水在龍陽縣西源

  岀武陵城南滄山東北流至此與浪水合寰宇記滄浪二水合流乃漁父濯纓之處府志滄浪二水

  合流出滄港入江芷水在龍陽縣西方輿勝覽即資水之别派兩岸多生杜蘅白芷故名

  資水在沅江縣西南自長沙府益陽縣流入又北流入洞庭湖其支流自縣南瓦石磯分流東

  流至長沙府湘陰縣界入湘水水經資水又東與沅水合於湖中東北入於江注湖即洞庭湖也所

  入之處謂之益陽江口 按資水在縣南自益陽縣流入沅水在縣北自龍陽縣流入於沅江縣東

  北同流入於洞庭自方輿勝覽以沅水為芷水而芷資聲近後人遂以資水為芷水因即以資水為

  沅水而三水經流各異未可牽附也玉帶河在武陵縣西北一里一名秀水河名勝志宋端

  拱間太守龔穎嘗篆秀水斗門四字便河在武陵縣北門外府志元郡監哈商以民難於輸運

  乃從北門起至潛水十五里開河以便之嵗旱因以溉田民甚賴焉 哈商舊作哈珊今改正

  湖在府城内屬武陵縣笠湖在武陵縣東七十里湖中有沙洲浮起如笠故名白馬

  湖在武陵縣西北一名白蟒湖曾鞏歸老橋記武陵之西北有湖屬於陽山者白馬湖也

  葉湖在武陵縣北鷹湖在武陵縣東北六十里漸水所經相近有土橋湖青草

  湖在武陵縣東北七十里紱紫山下相近有衝天湖寺場湖又五十里有馬頸湖大滄湖

  在龍陽縣東十五里古名白查湖隋書地理志龍陽縣有白查湖太白湖在龍陽縣東八

  十里西南會天心湖東北通洞庭湖蠡湖在龍陽縣東南三十里跨沅江縣界一名赤沙湖一

  名赤鼻湖寰宇記范蠡遊此故名天心湖在龍陽縣東南六十里有上下二湖接沅江縣

  界東連洞庭湖又縣南安樂湖與此湖通陡門湖在龍陽縣西十五里一名陡明湖又相近

  有潭明湖山湖在龍陽縣北七里東會高公橋湖西通黄城港入小江洞庭湖

  陽縣東北一百六十里跨沅江縣及岳州府巴陵縣華容縣澧州安鄉縣界府志湖方八九百里龍

  陽沅江所屬特西南一隅耳鶴湖在沅江縣東三十里石溪湖在沅江縣南半里又

  三十里有龍池湖千子湖在沅江縣西南二十五里馬子溪在武陵縣西十里

  武陵溪在武陵縣西三十里源出平山南流入沅唐孟浩然有詩方輿勝覽武陵溪亦名德

  延溪在桃源縣東五里源出高崖山東南流入沅寰宇記延溪有柘樹千餘頃枝條茂暢

  昔有烏集其上枝下垂著地烏去枝偶振折羣烏號嘯楚人取其枝為弓名曰烏號鄒溪

  源縣東四十里源出縣東北八十里水田村南流入沅梅溪在桃源縣南五里桃花

  溪在桃源縣西南二十五里源出桃花山北流入沅又十里有水溪一名鼠溪源出縣南五十里

  大安村又二十五里有沈溪一名後溪源出長沙府安化縣界俱西北流入沅夷望溪

  源縣西南一百二十里俗訛為怡望溪又訛為漁網溪水經注沅南縣西有夷望山山南有夷望溪

  水南出重山遠注沅清湘溪在桃源縣西九十里一名新湘溪源出高橋村又十里有小敷

  溪源出高橋村丫柱山又二十里有大敷溪源出安陽山溪口有大敷洲上三溪俱南流入沅

  溪在桃源縣西一百二十里一名仙人溪水經注沅水又東得關下山東帶關溪瀉注沅瀆府志

  仙人溪在水心崖東源出高橋村南流入沅一名千人溪相傳隔岸有石用千人拽之故名

  溪在桃源縣北一百里上合黄石溪南流二十里為善溪以善卷所遊而名流逕花巖白陽至吕

  真渡入沅蘭溪在桃源縣北一百里相近有九溪又二十里有黄石溪源出香山村下合蘇溪

  夀溪在龍陽縣東北水經注沅水又東合夀溪内通大溪口有木連埋根各一岸而淩空交合

  其水上承諸湖下注沅水流花港在武陵縣東四十里府志循大江旁由此北出通華容交

  港以達荆江可避洞庭之險花葉港在武陵縣南四十里又二十里有官倉港又相近西

  南有兩汊港接桃源縣界通花葉官倉二港故名南流入沅黃城港在龍陽縣西宋紹興

  中嘗移縣治於此永泰渠在武陵縣北萬金村唐書地理志武陵北有永泰渠光宅中刺

  史胡處立開通漕且爲火備白沙洲在武陵縣東三十里陳家洲在武陵縣西十

  五里上有民居又五里有丹洲相傳掘土得丹砂因名汜洲在龍陽縣西一名橘洲一名九

  洲水經注沅水又東厯龍陽之氾洲洲長二十里襄陽耆舊傳吳李衡漢末爲丹陽太守遣客十人

  往武陵龍陽汜洲上作宅種橘千株吳末衡柑成𡻕得絹數千匹家道富足晉咸康中其宅上枯樹

  猶在通典沅水入龍陽界厯九洲即李衡種橘所名勝志汜洲有大小隄二小者去縣西二十五里

  周𮞉四十丈又十五里為大汜洲隄周𮞉一千八百丈湄洲在龍陽縣西四十里亦曰眉州

  狀如蛾眉洪沾洲在龍陽縣東北一百八十里亦曰洪沾口自岳州府巴陵縣渡湖至常德

  府必經此關洲在沅江縣東南五十八里元和志建安二十年孫權遣吕𫎇襲長沙零陵桂陽

  三郡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公入益陽此洲葢其屯兵處故名洞庭夾在龍陽縣東北

  一百二十里洞庭湖濱舟楫泊此候風水大則由洪沾水小則由夾入湖其南七十里為沅江縣

  按舊志載洞庭夾有二一在龍陽縣東北一在沅江縣東查洞庭夾在洞庭湖濱自龍陽東北去一

  百二十里自沅江北去七十里其界相連非有二也又其地在沅江之北舊志以為在東者誤

  江潭在龍陽縣西南八十里崇神潭在龍陽縣西三十里舊名九潭寒潭

  江縣南一里萊公泉在武陵縣北六十里甘泉寺中湘山野錄鼎州甘泉寺介官道之側

  寇萊公南遷日題於東楹曰平仲酌泉經此囘望北闕黯然而行方輿勝覽淳熙中南軒張敬夫榜

  曰萊公泉湯泉在桃源縣西北一百四十里從石穴出𤍠不可留手西洋陂在武陵縣

  北五十里有九十汊灌田千頃牯牛陂在武陵縣東北八十里灌田千頃槎陂

  在武陵縣東北唐書地理志武陵東北三十五里有槎陂崔嗣業所修以溉田後廢大厯五年刺史

  𮧯夏卿復治槎陂溉田千餘頃十三年以堰壞遂廢崔陂在武陵縣東北唐書地理志武陵東

  北八十里有崔陂亦嗣業所修純紀陂在武陵縣境通典純紀陂今名白馬陂隋開皇中刺

  史喬難陀修其利不減鄭白二渠柳映池在武陵縣治東名勝志城東報恩觀有柳映池

  以楊柳交映隄上故名龍池在武陵縣治前名勝志郡城前有龍池劉宋時謝承為武陵守

  有黄龍見水中因上表賀火星池在武陵縣治西北學書池在武陵縣東北九十

  五里晉高士伍朝别墅水色微黑明月池在桃源縣西南水經注沅水厯臨沅縣西為明

  月池白壁灣灣狀半月清潭鏡澈上則風籟空傳下則泉響不斷行者莫不擁楫嬉遊徘徊愛玩

   采菱澗在武陵縣西北歸老橋記青陵之西二百步有泉出於兩崖之間而東注於湖者曰

   采菱之澗丹砂井在武陵縣治北一百步泉赤如絳抱樸子余祖鴻臚少時嘗為臨沅今云

   此縣有民家世夀考後徙去他人居其故宅亦累世夀考乃覺是宅所為試掘井左右得古人埋丹

   砂數十斛去井數尺此丹砂汁因泉漸入井是以飲其水而得夀武陵廖氏譜廖平以丹砂二千斛

   置所居井中飲是水以祈延齡胡家井在武陵縣東南六十里中淰村地名牛橋四時湧溢

   不竭至除夕則枯次年元日子時復滿崔婆井在武陵縣西三十里平山下府志宋時道

   士張虛白嘗館於酒姥崔氏氏嘗飲以醇酒經年不責償詢姥以所欲姥以江水遠不便汲為詞張

   指舍傍隙地為井掘不數尺得泉甘冽人争市之今尚存











                        纂修官高人鑑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吳葆晋恭  校

                        校對 官沈維鈺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常德府

︹古蹟︺沅南故城在武陵縣西南七十里古城山上後漢置隋併入武陵後漢書郡國志武

  陵郡沅南建武二十六年置水經注沅南縣在沅水之陰因以沅南為名縣志故城馬援所築也

  臨沅故城在武陵縣西漢置縣隋改為武陵宋書州郡志武陵太守領縣臨沅漢舊縣水

  經注縣南臨沅水因以為名隋書地理志武陵并臨沅沅南漢夀三縣置 按沅水逕平山即逕臨

  沅縣然後厯枉渚臨沅故城當在今府城西或謂在府城東者非索縣故城在武陵縣

  東北六十里漢置縣後漢改曰漢夀隋併入武陵漢書地理志武陵郡索注應劭曰順帝更名漢夀

  宋書州郡志武陵太守領縣漢夀吳曰吳夀晉武帝復舊水經注漢夀縣治索城即索縣之故城也

  通考荆州初理武陵郡漢夀縣今武陵郡武陵縣也明統志今為漢夀鄉府志崆巃城即古漢夀城

  舊址龍陽故城在今龍陽縣西宋史地理志常德府龍陽紹興五年移治於黄城寨

  府志後復還故治重華故城在沅江縣東通典沅江縣梁置重華縣隋廢有重華城亦

  謂之虞舜古城元和志沅江縣本漢益陽縣地梁元帝分置重華縣藥山故城在沅江縣

  西梁置縣隋改曰安樂㝷改曰沅江隋書地理志巴陵郡沅江梁置曰藥山仍為郡平陳郡廢別改

  曰安樂十八年改曰沅江府志今樂山鄉是也張若城在武陵縣東明統志秦白起伐楚楚

  遣其將張若築此城以拒之後漢梁松重修南城在武陵縣東南善德山上明統志宋宣撫

  使韓宣以常德城守不固築城於上府志今名望城坡司馬錯城在武陵縣西明統志

  秦使錯伐楚黔中與張若相對各築一壘以扼五溪咽喉後馬援又修之采菱城在桃源縣

  東北方輿勝覽采菱城在桃源縣武陵記云其湖產菱殻薄肉厚味特甘香楚平王嘗采之有采菱

  劉公城在沅江縣西三里明統志漢昭烈嘗畧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因築此城

  善卷壇在武陵縣東方輿勝覽善德山有善卷壇善卷先生所遊處也寓賢閣

  陵縣西門外府志明王守仁謫龍場驛時過武陵與郡人蔣信冀元亨講學於此後人因名曰寓賢

  沈約臺在武陵縣西南五里名勝志沈公臺碑在城西光福寺竹林中今猶存古碑題額六

  字云重遊沈公臺記碑字漫滅記謂沈約為沅南令按約傳未嘗令沅然傳之已久府志沈約臺在

  光福寺古樟樹下劉禹錫詩沈約臺榭故李衡墟落存是也 按宋時武陵屬郢州蔡興宗為郢州

  刺史引沈約為安西外兵參軍兼記室約必曾至武陵故有此臺非以令沅故也教子堂

  在武陵縣治内宋唐介作尉時建以教子趙明誠金石錄唐介教子堂碑韓琦作記蔡襄書

  鶴軒在府治後堂左唐刺史李翺建前有池曰白鶴池棲雲軒在沅江縣西元顧阿

  瑛有招屈亭在武陵縣南沅水濱唐劉禹錫汪遵有詩方輿勝覽招屈亭在城南相傳

  三閭大夫以五月五日由黔中投汨羅土人以舟救之為何由得渡河之歌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

  屈之義也雙松亭在武陵縣北八十里文殊山上應天寺後宋黄庭堅有詩野春亭

  在桃源縣城内陶穀清異錄武陵儒生苗彤事園池以接賓客有野春亭者雜植山花五色錯列

  清斯亭在龍陽縣西十五里滄浪水上楚貢亭在沅江縣西二里縣志宋祥符間祀

  泰山貢包茅因建此亭伍朝宅在府城東又有列墅在江陵縣東北九十五里春申

  君宅在府城南方輿勝覽春申坊即春申君故宅明統志今開元寺址柳拱辰宅

  在武陵縣西三里即所謂青陵橋也周行逢西府在武陵縣内相傳即今府治三楚新

  錄行逢以武陵為西府

 ︹關隘︺河洑關在武陵縣西三十里東流村河洑山麓七里關在武陵縣北萬金村

  即古七里澗南史沈約傳司馬休之黨郭亮之屯據武陵武陵太守王鎭惡出奔沈林子率軍討之

  斬亮之於七里澗以納鎭惡後因設關於此白馬關在桃源縣西南二十五里其下即白

  馬渡舊有巡司今裁大龍巡司在武陵縣北六十里明洪武十五年以蹇家坪驛丞遷此

   本朝因之乾隆四十一年改置巡司鄭家店巡司在桃源縣西七十里舊置驛丞

  乾隆四十一年改置巡司新店巡司在桃源縣西南一百三十里明洪武四年置驛後裁

   本朝康熙二年復置乾隆三十二年改置巡司龍潭橋巡司在龍陽縣乾隆中置

  崇孝鎭在武陵縣東北八十里一名崇孝街九域志武陵縣有崇孝鎭府志崇孝街相傳孝

  子傅羅卜居此高都鎭在桃源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明置巡司今裁蘇溪鎭

  源縣北八十里元置巡司明廢麻溪鎭在桃源縣東北一百里元置巡司明廢府志麻溪盤

  塘諸處介於澧州石門慈利二縣閒通永定諸蠻路小而僻防守最切小江鎭在龍陽縣

  西北四十里小江口舊有巡司今裁鼎口鎭在龍陽縣東北明置巡司今裁社木寨

  在武陵縣東三十里疑即荆州記所謂光武樹木處荆州記武陵郡社中木麃樹是光武種至今也

   府志宋為戍守處紹興四年楊么寇鼎州破社木寨即此黃石寨在桃源縣西北一百三十

   白甎寨在桃源縣北一百二十里宋史地理志常德府元豐三年廢白甎黃石二寨

   楊口寨在桃源縣内又有白崖寨宋史地理志大中祥符五年廢桃源楊口白崖三寨

   庭堡在龍陽縣南三十里黃港堡在龍陽縣西相近又有梅溪堡龍渡堡

   陽縣北縣境又有軍山金牛橫山小江諸堡凡二十有一云洪沾哨在龍陽縣東北洪沾

   口府志府濱洞庭明初立洪沾沅江明山三哨分軍防守自府東德山潭厯龍陽天心小河抵沅江

   哨又自沅江之鄒家窖厯洞庭夾而至洪沾哨又自洪沾越南石潭而至明山哨凡小江鼎港諸巡

   司胥屬焉隆慶初復設水軍戍守洪沾明山諸處沅江哨在沅江縣北明山哨

   在沅江縣東北五十里明山瓦石磯汛在沅江縣南七十里本朝設水塘汛三屬龍

   陽水師營一駐白沙在縣北三十里後移駐富池一駐大神潭在縣南一駐瓦石磯專管江湖防守

  巡汛内唯瓦石磯與長沙府交界府境以瓦石磯為頂塘長沙營以八字汛為頂塘適中有彭池港

  為交會巡哨之地前此互諉不決康熙二十五年勘明以兩營通行汛防又有旱塘汛二一駐縣市

  一駐毛角口湯家坪在桃源縣西南四十里相近有項家坪桃源驛在桃源縣

  西南二里水驛明洪武十四年置 本朝因之又有綠蘿水驛明嘉靖七年併入桃源驛渡口

  市在武陵縣東十五里蔡家港市在武陵縣南十五里又縣西五里有新口市又西五

  里有余家港市又西十五里有河洑市瓦屋市在武陵縣南三十里又南十里有草茶市

  土橋市在武陵縣北二十五里又北二十五里有石公渡市又北二十里有周家店市

  岡市在武陵縣東北三十里滄港市在龍陽縣西十五里

 ︹津梁︺新陂橋在武陵縣東十里又石門橋在縣東南三十里仁智橋在武陵縣南門

  外城内東湖貯水難洩此橋以通城下陰溝又縣南六十里有官滄橋莫公橋在武陵縣

  西門外又縣西北有歸老橋一名拱辰以宋柳拱辰得名曾鞏有記又七里有萬相橋馬子溪入沅

  之口又十里有南湖橋㑹節橋在武陵縣西北火星池王帶河二水合流於此七里

  橋在武陵縣北七里其水源岀浮山麓入柳葉河合漸水又八里有潛水橋麻河所經利兵

  橋在桃源縣東二里相傳馬援駐兵處又二十八里有長樂橋又十里有黃釣橋福地橋

  在桃源縣西南十五里一名覆斗橋又十五里有遇仙橋龍潭橋有三一在桃源縣西十五

  里一在縣北四十里一在龍陽縣南七十里雙溪橋在桃源縣西四十里㑹仙橋

  在桃源縣北香山村文歩橋在龍陽縣東南二十里又三十里有查塘橋洞婆橋

  在龍陽縣南七里又十三里有石塘橋又三十里有東滄橋車塘橋在龍陽縣西十五里

  下瓊橋在沅江縣西相近有上瓊橋又三十里有白駝橋相近有横龍橋隋劉仁恩擒鄔居

  麻河渡在武陵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去澧州安鄉縣界四十里白沙渡

  江縣北三十里通岳州府華容縣界

 ︹隄堰︺柳隄在武陵縣東門外直通北門即便河岸也烏雞隄在武陵縣東十里又東五

  里有東田隄又東五里有長江隄又東十里有皂角隄又東五里有屠家隄又有伍家隄龍裏隄馬

  家窖隄陽雀隄上東隄下東隄接官亭隄四老口隄新陂隄觀音莊隄俱在縣東金雞隄

  在武陵縣西南二十里又槐花隄在縣西門外南湖隄趙家隄俱在縣西二十里又有花貓隄鐵窯

  湖隄易家隄落路口隄蓮花庵隄白頭湖隄唐家灣隄菖蒲隄明月隄罩沙隄曲尺灣隄南湘鋪隄

  洗手堰隄俱在縣西以上武陵縣諸隄皆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雍正六年發帑重修加高三尺

  寛五尺又水府廟白沙隄乾隆五十二年發帑重修並加子隄一道杉木隄在龍陽縣東一

  里又東十四里有蕭公大隄南城隄在龍陽縣東南半里又殷隄在縣東南五里古隄在

  縣東南十五里新隄在龍陽縣南一里又南九里有曲隄又南五里有夾隄河洪隄

   在龍陽縣西一里又西二里有斗亹隄又西二十二里有小汛洲隄又西十五里有大汛洲隄

   公隄在龍陽縣北二十五里大圍隄在龍陽縣北綿亙一百二十里計三萬五千八

   百餘文上接辰沅諸水下濱洞庭湖有水堦七座又有栗公隄承春隄楓橋隄中隄大隄俱在縣北

   以上龍陽縣諸隄俱 本朝康熙八年雍正六年發帑重修加高三尺寛五尺新興垞

   隄在沅江縣東十里又東十里有西湖垞隄又東二十五里有長山垞隄又東二十五里有太平

   垞隄又東二十里有永安垞隄又縣南半里有西湖隄俱 本朝雍正六年發帑修宿郎堰

   在武陵縣東九十里北塔堰在武陵縣西北十五里唐書地理志武陵西北二十七里有北

   塔堰開元二十七年刺史李璡増修接古蓴陂由黄土堰注白馬湖分入城隍及故永泰渠溉田十

   右史堰在武陵縣北萬金村即後鄉渠一名石英渠唐書地理志武陵有右史堰長慶

   二年刺史温造増修開後鄉渠九十七里溉田二千頃造以起居舍人出為刺史故以官名

   功堰在武陵縣東北唐書地理志武陵東北八十九里有考功堰長慶元年刺史李翺因故漢

   樊陂開溉田千一百頃翺以尚書考㓛員外郎岀為刺史故以官名蘆洲障在武陵縣東縣

   東又有姚家障王家障文子障黄溪南障黄溪北障木瓜障德遠障烏汊障張家障永益障保安障

   黃花扁草障俱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雍正六年發帑重修加高三尺寛五尺南溪障

   在武陵縣東北又東北有官隄障俱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修雍正六年發帑重修加高三尺寛五

   辰陽障在龍陽縣東又東有車橫障連五障三汊障灰步障七荆障銅盆障雙家障茶

   塘障南隄障俱 本朝康熙八年修雍正六年發帑重修加高三尺寛五尺油陂障

   陽縣東又東有青步障乾陂障俱 本雍正六年發帑創築共長二十四里北益障

   陽縣南 本朝康熙八年修雍正六年發帑重修加高三尺寛五尺菖蒲障在龍陽縣南又

   南有横隄障俱雍正六年發帑創築共長十九里泠水障在龍陽縣西又西有大有障白

  子堕馬家障張家障莊浦障永恆障豐收障俱本朝康熙八年雍正六年發帑重修加高三尺

  寛五金石障在龍陽縣西 本朝雍正六年發帑創築長五十里南港障

  陽縣北又北有保安障黄花障絲茅障彭家障廖家障俱 本朝康熙八年雍正六年發帑重修

  加高三尺寛五尺連三障在龍陽縣北 本朝雍正六年發帑創築長五里

 ︹陵墓︺古層冢在武陵縣西朗州圖經古層冢在武陵縣北十五里亡其姓名故老相傳云昔

  有開者見銅人數十枚張目視俄聞冢中擊鼓大叫竟不敢進後看冢上還合如𥘉︹周︺楚黃

  歇墓在武陵縣南方輿勝覽春申君墓在開元寺春申坊即其故宅︹晉︺龔元之墓

  在武陵縣南名勝志晉龔元之墓在武陵縣南太元中車武子書銘

 ︹本朝︺羅江鱗墓在桃源縣南綠蘿山乾隆五十年有   諭祭文

 ︹祠廟︺四賢祠在府學泮宫前祀楚屈原漢馬援宋唐介岳飛雙忠祠在武陵縣城内

  祀唐張巡許遠三閭大夫祠在武陵縣東二里毎年五月五日競渡以祀楚屈原

  卷祠在武陵縣東南善德山上有古壇并讀書臺即今之孤峯頂宋李夀有記馬伏波

  祠有三一在武陵縣南沅水上一在桃源縣東高吾鋪臨沅水一在桃源縣南二里祀漢馬援

  袁烈士祠在武陵縣西八十里善濟山祀唐袁暎陶靖節祠在桃源縣西南

  桃源洞祀晉陶淵明忠惠祠在龍陽縣東二百歩祀明典史青文勝忠佑廟

  陵縣城内祀宋刺史程昌㝢舜二妃廟在武陵縣西陽山廟在武陵縣北陽

  山祀山神以梁松配洪沾水神廟在龍陽縣東一百八十里洪沾洲上濱湖西祀洞庭

  潘將軍廟在龍陽縣西半里祀呉將潘濬郭公廟在沅江縣角碧口祀唐郭

  湖西廟在沅江縣西祀水神蠡山廟在沅江縣東北赤山祀越大夫范蠡唐光

  宅閒

 ︹寺觀︺木瓜寺在武陵縣東十五里木𤓰山唐建相傳李白流夜郎時宿此乾明寺

  在武陵縣東南十五里善德山下唐咸通閒建初名德山精舍又名古德禪院道書稱為第五十三

  開元寺在武陵縣城南武陵記梁普通中沅水大溢忽有巨木長十餘丈流泊於此夜

  光明數里郡人丁提因捨宅為寺號寶應寺唐開元中改今名觀音寺在武陵縣北三十里

  陽山東晉建甘泉寺在武陵縣北六十里内有萊公泉淳熙中張栻書其榜淨照

  寺在桃源縣西一里東晉時建號香積寺唐咸亨閒重修宋淳熙閒賜額淨照寺方輿勝覽龍陽

  浄照寺有小池昔張旭學書於此人號張顚墨池漁仙寺在桃源縣西四十里沙蘿村一

  名餘仙寺名勝志欽山旁有餘仙寺靈巖寺在桃源縣北一百里靈巖山下烏龍寺

  在沅江縣西三里名勝志劉公城内有烏龍寺有卧龍墨池諸葛武侯曾滌硯於此雙竹院

  在武陵縣西三十里筍譜武陵山西舊有雙竹院中所產修篁嫩篠皆對抽出相傳兹寺自永泰以

  來有之馮翊嚴諸為之記天王院在武陵縣境名勝志天王院碑宋建隆初丞相范質書

  元妙觀在武陵縣西一里名勝志元妙觀在城西初名龍興宋祥符間改今額唐王昌齡有

  龍興觀問易詩天慶觀在武陵縣西唐建初名乾明名勝志天慶觀碑白雲先生管師復集

  柳公權書桃花觀在桃源縣西南桃源山玉海淳化元年朗州官奉詔修桃源觀五百仙人

  閣成賜名望仙閣宋景壁劇談錄淵明所記桃花源今鼎州桃花觀也自晉宋來由此上昇者六人

  山十里閒無襍禽惟二鳥往來觀中未有增損每有貴客來鳥輒先號鳴庭閒人以為占

 ︹名宦︺︹漢︺馬援扶風茂陵人建武二十四年援為伏波將軍率中郎將馬武等將十二郡募士

  及弛刑四萬餘人征五溪明年軍至臨湘遇賊攻縣援迎擊破之三月進營壺頭賊乘高守隘水疾

  船不得上會暑盛士卒多疫死援亦病困乃穿岸為室以避炎氣賊毎乘險鼓譟援輒曳足觀之左

  右哀其壯意莫不流涕未幾病卒李進順帝時武陵太守永和元年冬澧中漊中蠻反明年

   春蠻二萬人圍充城八千人寇夷道進討破之斬首數百級餘皆降服進乃簡選良吏得其情和在

   郡九年梁太后臨朝下詔贈進秩二千石賜錢二千萬應奉汝南南頓人武陵太守郴子也

   桓帝元嘉元年武陵蠻詹山等四千餘人叛屯結連年永興初拜奉武陵太守到官慰納山等皆悉

   降散於是興學校舉側陋政稱變俗坐公事免延熹中武陵蠻復寇亂荆州車騎將軍馮緄以奉為

   蠻夷所服請與俱征拜從事中郎奉勤設方畧賊破軍罷緄薦為司隸校尉陳奉延熹中武

   陵太守武陵蠻攻郡奉率吏人擊破之斬首三千餘級降者二千餘人陸康吳郡人績之孫

   光和元年遷武陵太守轉守桂陽所在稱之靈帝斂民田畝岀十錢鑄銅人康以百姓貧苦上疏諫

   ︹三國︺︹吳︺黃葢零陵泉陵人武陵蠻亂乃以益領太守時郡兵裁五百人因開城門

   賊半入乃擊之斬首數百餘皆奔走誅討渠帥附從者赦之自春訖夏寇亂盡平諸幽邃巴醴由誕

   邑侯君長皆改操易節奉禮請見郡境遂清後長沙益陽縣為山賊所攻益又討平加偏將軍病卒

   於官葢當官决斷事無留滯國人思之鍾離牧會稽山陰人永安六年蜀并於魏乃以牧

   為平魏將軍領武陵太守往之郡魏遣漢復縣長郭純試守武陵太守率涪陵民入蜀遷陵界屯於

   赤沙誘致諸夷進攻酉陽縣郡中震懼牧勅外趣嚴即率所領晨夜進道緣山險行垂二千里從塞

   上斬惡民懷異心者魁帥百餘人及其支黨千餘級純等散五溪平以前將軍假節領武陵太守卒

   於官家無餘財士民思之︹南北朝︺︹宋︺劉悛彭城人明帝時遷安遠護軍武陵内史郡

   南古江隄久廢悛修未畢江水忽至百姓棄役奔走悛親率厲之於是乃立及還都吏人送者數千

   萬人悛各執手繼以泣涕百姓感之︹齊︺樂藹南陽淯陽人廣六世孫為龍陽相以父憂去職

   吏民詣州請之葬訖起官時武陵太守蕭嶷雅善藹為政相傳曾為武陵令治圃廣植桃李去後百

   姓愛之不忍翦伐因名樂令園今縣治後隙地是也︹隋︺喬難陀朗州刺史修純紀陂今名

   白馬陂民享其利︹唐︺胡處立光宅中朗州刺史開永泰渠通漕且為火備溉田九百頃

   崔嗣業聖厯中武陵令開津石陂及槎陂又復放鶴陂民賴其利名曰崔陂李璡

   成器子開元二十七年朗州刺史嘗修北塔堰接古蓴陂由黃土堰注白馬湖分入城隍及故永泰

   渠溉田千餘頃𮧯夏卿京兆萬年人大厯五年朗州刺史復治槎陂宇文宿

   刺史永貞𥘉沅水泛溢壞廬舍明年大旱宿至郡巷鮮居人請於廉使條白上聞詔賜賑濟閭里喜

   得生劉禹錫中山人元和中貶朗州司馬州接夜郎諸夷俗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鼔吹

   裴回其聲傖儜禹錫謂屈原居沅湘間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聲作十餘篇於是武陵夷

   俚悉歌之李翺隴西人長慶元年以考功郎為朗州刺史因故漢樊陂開渠名考功堰

   造并州祁人穆宗時以起居舍人出為朗州刺史開鄉渠百里溉田二千頃號右史渠并修津石

   陂民獲其利︹宋︺薛居正開封浚儀人建隆中知朗州亡卒數千人聚山澤為盜監軍使

   疑城中僧千餘人皆其黨議欲盡捕誅之居正以計緩其事因率師滅羣寇擒賊帥汪端詰之僧皆

   不與賴以得免張鑑范陽人咸平中知朗州溪峒羣蠻數寇擾鑑招酋豪喻以威信皆俯伏聽

   胡翔卿崇安人嘉祐中武陵尉値湖右旱饑人相食翔卿以郡委檢視乞分减賦税發

   常平倉以濟之民賴以活唐介江陵人為武陵尉剛直不阿余良肱洪州分寕人為

   鼎州推官鼎州蠻叛良肱運糧境上周知其利害上書言此彈九地不足煩朝廷費不如就而撫之

   當時是其議玉延禧知沅江事清介慈惠政績稱最錢景持建炎中知桃源縣事

   賊累犯界景持力戰遂被害事聞贈官張觷福州人知鼎州奏鼎澧辰沅靖等州弓弩手廢

   闕率被豪强以僮奴竄名占額請汰去別募溪峒兵加以習練處分要害以時耕戰上從其言

   昌㝢建炎中知鼎州兼鼎澧鎭撫使時楊么楊華出沒不常境内騷動昌㝢傳檄勒兵以禦之

   郡人始安張運信州貴溪人紹興五年通判鼎州賊楊么黃誠擁衆數萬跳梁湖北率輕銳徑

   趨武溪南興以臨鼎州城中大震運與太守程昌㝢勒兵登城控扼上下以張其勢賊宵潰澧賊雷

   德進柵險稱亂運率兵直其巢破四十二柵降其衆王樞豐城人紹興中為鼎州丞會茶

   寇騷⿰扌⿳丆⺝⿱冖友-- 擾道路不通有欲焚山絕茶或欲官自便賣樞建議為長短引以便負販至今賴之鮑粹

   然處州人知常德府俗尚淫祀粹然閲訟見民有横死者疑為祭鬼即審覈伏其辜焚祠毁像由

   是訖息在官重湖清謐商舟安行庭訟不留貪猾吏為之絶迹邦乾道八年知常德府

   言江北之民困於酒坊至貧之家不捐萬錢則不能舉一吉凶之禮乃檢乾道重修勅令申嚴抑賣

   李燾眉州丹稜人孝宗時知常德府初澧辰沅靖四州置營田刀弩手募人開邊范世雄

   等附會擾民建炎閒罷之乾道中有建請復置者燾為轉運使嘗奏不當復已而提刑尹機迫郡縣

   行之田不能給燾至是又申言之請度田立額且約帥臣張栻列奏詔從之境多茶園異時禁切商

   賈率至交兵燾曰官捕茶賊豈禁茶商聽民自便訖無驚擾林文仲鼎州司法參軍政事

   確實不阿權貴州守李燾薦之於朝姚孳知桃源縣興利除害知無不為縣有虎患孳默禱於

   社諭以文三日虎自死於社祠劉龜年祥符人淳熙中知武陵縣境多荒田冒耕者衆展轉

   訴訟龜年予奪公平訟為少息邑有淫祠曰潘仙人惑之龜年命撤屋毁像部使者以治行聞詔注

   姓名中書龜年竟不肯謁時相歸王銖紹熙元年知常德府言沿𫟪城寨官廩祿既薄給不

   以時孤寒小吏熟視姦猾狥私受賕弓手土軍戍卒傭値糧食累月不支致迫於饑寒侵漁蠻獠乞

   嚴飭州軍按月廩給如其未支守倅即不得先請己俸俾城寨官兵有以存濟安邊弭盗莫此為急

   林夢英臨川人紹熙元年知武陵縣寛愛黎民嚴戢姦宄武陵舊無學夢英創立之嘗誨諸

   主曰今之士涉獵以為博組繪以為工不知治心非學也聞者感發稱房山先生吕午

   人嘉定中知龍陽縣豪民陶守忠殺人正其獄誅之以循吏稱桂萬榮理宗朝以朝散大夫

   直寶章閣知常德府盡心民事尤精刑獄龔曰昇咸淳五年知常德府除苛政寛徭賦修學

   校遇旱禱雨甘霖隨至尹穀長沙人為常德府推官廉正有聲︹元︺倪德政

   人至元間以常德路總管兼尹事朝廷命造戰艦三百餘艘仍令運餉千餘萬斛德政委官輦材於

   所產造丹如數又私僱賈人巨艘以運餉事集而人不告勞必特雅乃蠻部人至元十六

   年為常徳路副逹嚕噶齊㑹李明秀作亂以單騎往招直抵賊壘諭以朝廷恩德使為自新計明秀

   素畏服遂與俱來因聞於朝明秀伏誅賊遂平必特雅舊作别的因達嚕噶齊舊作達魯花赤今

   哈商常德府判官開北門外至潛水十五里使濟旱利民至今賴之苗益知龍陽州

   嵗洊饑峒寇侵掠益請於朝以所受宣命貸鈔三十餘錠賑濟後擢常德路總管︹明︺張子

   俊洪武初知常德府興學延師選俊秀入學教育之舉郷飲酒禮使民知禮義青文勝

   四川人洪武閒龍陽縣典史邑濱大江田成巨浸催科額凡三萬七千餘石民不堪命文勝詣闕請

   免章凡三上不報遂自縊登聞鼓下因得盡免積逋定額一萬三千石民立廟祀焉萬厯閒詔名為

   惠烈應履平奉化人永樂中知常德府嵗苦麥稅履平以非土產請易以米詔許之

  嵇都建昌人宣德中知桃源縣寛徭緩賦民樂其平易王績華亭人成化中知常德府

  持身峻潔人不敢干以私𡻕大旱禱於龍門洞洞幽邃績縋而下必窮其處乃大雨士民感悅考滿

  入覲卒於途妻子貧不能歸同知胡琮率民賻之乃得還胡琮長洲人成化間常德府同知邑

  罹旱澇而龍陽圍隄尤甚琮倍加賑恤奏免稅租什之七黃珂遂寕人成化閒知龍陽縣興學

  校理冤滯嵗饑請於主者得銀萬餘兩賑恤之以治行擢御史狄雲漢太倉人成化閒授沅

  江縣縣俗樸野雲漢尚寛靜民愛信之巡撫嘗按部至無一人訟者歎其德化而去秩滿行槖蕭然

  應龍西安人宏治間知武陵縣有治劇才時藩封初建龍供億精辦民忘其役每邨設義囤積

  穀備賑考績最士民赴闕奏留詔增其秩令復任王禾宛平人正德中知常德府質直嚴明

  榮王始之藩内侍多所求索少拂意則加窘辱禾曰府庫皆財欲則取之剝民以悦人吾不能也竟

  不能張鉞平度人嘉靖中知沅江縣性剛直有清操時世宗南巡臺省委令支應龯精辦

  詳嚴宦官不敢橫索去任日破釜木筯檢給還民後知常德府黃鳳翔雲南人嘉靖中知桃

  源縣政先德化聴訟不事箠楚或涉倫理輒自引責民皆感愧時陵工急鳳翔為民代輸及去皆流

  涕送張澤桐城人嘉靖中知沅江縣境多曠土招民耕墾給牛種時巡阡陌省民疾苦兼

  攝武陵縣事峒蠻為患以竒兵擣賊巢生縶其魁朱國柱雲南安寕人崇禎末同知常德

  府流賊由長沙來寇國柱力不能禦正冠帶而死蔣道亨永明人崇禎末常德府學教授

  攝武陵縣事賊陷城抱印罵賦死

 ︹本朝︺劉舜濬桂林人順治七年知常德府招撫殘黎守城有功百姓德之為建祠祀焉

  向華兩當人康熙閒知常德府修葺學宫及壇宇陂隄𨤲剔徵收招撫流亡盡心經畫境内乂

  王興禹奉天人康熙元年常德府推官置義冢廣賑濟居官廉正民建祠以祀

  許蓬溪人康熙中知常德府嵗旱竭誠露禱及饑加意賑恤値提督出撫苗城中兵譟許大呼曰

  朝廷負若耶知府與民一體欲傷民知府先當之譟者立解散事後祇誅首亂者平時課農興學周

  饑寒茹疏飲水以民事留心郭連城福建人康熙中知龍陽縣清愼自矢嵗旱歩禱大雨

  隨至吳逆寇縣誓以死守人稱一時砥柱吕又祥沭陽人乾隆中知常德府敏於吏事訟至

  立予讞結以循理二宇揭於堂戒屬勿操切學門講院修治一新士民祀之沈華呉縣人乾

  隆中知武陵縣郡隄潰居人震恐華親督甃石捍之隄固如初課書院士夏結棚障日冬致鑪炭有

  文行者尤優禮之行保甲恤罪囚置義冢七所河街火率役撲滅傷足未幾南門火復躬救之投品

  服火中願以身代火頓熄祀名宦祠王永芳寶坻人乾隆中知武陵縣沅水泛溢民居多漂

  沒永芳極力賑救請修塞之曰諱災病民吾不忍也半邊街水勢尤急甃石岸為禦至今賴之

  先烈宜黃人嘉慶十三年知常德府修學宫築石隄募捐書院膏火育嬰堂經費民德之郡多

  火災鑿火星池建水星樓以厭之吏才敏給日理數十訟發姦摘伏如神卒祀名宦祠

 ︹人物︺︹三國︺︹漢︺廖立臨沅人昭烈帝領荆州牧辟為從事擢長沙太守帝入蜀諸葛亮鎭

  荆土孫權遣使於亮因問土人誰相經緯亮荅曰龎統廖立楚之良才當贊興世業者也權遣吕𫎇

  掩襲南三郡立脱身歸帝以為巴郡太守帝為漢中王徴為侍中後主襲位徙長水校尉坐怨望亮

  奏廢為民徙汶山郡立躬率妻子耕植自守聞亮卒垂涕歎息後終徙所︹吳︺潘濬漢壽人荆

  州牧劉耒辟為江夏從事時沙羡長贓穢不修濬按殺之一郡震悚後為湘鄉令治甚有名孫權并

  荆上拜輔軍中郎將授以兵遷𡚒威將軍累封瀏陽侯遷太常五溪蠻叛權假濬節督軍討之斬首

  𫉬生葢以萬數自是羣蠻衰弱一方安靜與陸遜俱駐武昌共掌軍事子祕權以姊女妻之調湘鄉

  令後為尙書僕射代習温為荆州大公平甚得州里之譽︹晉︺潘京漢夀人弱冠辟郡主簿有

  機辯後舉秀才至洛與尚書令樂廣共談累日深歎其才謂京曰君天才過人若學必為一代談宗

  京感其言勤學不倦時武陵太守戴昌亦善談論與京共談以為不如己笑遣之令過其子若思京

  方極其言論昌竊聽歎曰才不可假遂父子俱屈焉厯巴邱邵陵泉陵三令明於政術路不拾遺遷

  桂林太守不就歸家伍朝漢夀人少有雅操閒居樂道不修世事性好學以博士徵不就刺史

  劉宏薦為零陵太守朝復不就終於家龔元之漢夀人州舉秀才公府辟不就孝武帝下

  詔徵之苦辭疾篤不行弟子元嘉亦有徳操舉秀才及川辟召並稱疾不就孝武帝以太學博士散

  騎侍郎給事中累徵不起卒於家︹南北朝︺︹宋︺龔祈漢夀人從祖元之父黎民並不

  應徵辟祈風姿端雅容止可觀中書郎范𫐠見之歎曰此荆楚仙人也自少及長徵辟一無所就

  ︹齊︺邵榮興武陵人八世同居州縣交辟不就宋明帝時刺史劉悛表其廬建元三年復表

  門閭蠲租稅文獻叔武陵人八世同居冋郡范安祖李聖伯范道根五世同居建元三年

  大使巡行天下俱表門閭蠲租稅︹梁︺伍安貧武陵人博雅嗜學梁屢降元纁之禮聘之

  固以疾辭嘗撰武陵圖志黃閔武陵人博學能詞藝嘗撰沅江志唐章懐太子注郡國志取以

   ︹唐︺韓約武陵人本名重華志勇決略涉書有吏幹厯兩池榷鹽使䖍州刺史交阯叛領

   安南都護再遷太府卿太和九年代崔鄯爲左金吾衛大將軍與李訓謀誅宦官仇士良等不克死

   ︹五代︺︹周︺周行逢武陵人事馬希萼爲軍校别將兵破益陽殺李景兵二千餘人

   擒其將李建期王進逵爲武安軍節度使拜行逢集州刺史爲進逵行軍司馬顯德元年拜武清軍

   節度使權知潭州軍府事行逢能儉約自勉勵而性勇敢麾下將吏素恃功驕慢者一以法繩之一

   境畏︹宋︺陳起沅江人景祐進士調寕鄉令厯秭歸湘鄉萍鄉等縣皆有政聲在秭歸日

   疏鑿新灘舟行以安歐陽修銘其功於石柳拱宸其先青州人避地荆楚爲武陵人通判鄂

   岳州有惠政年六十即有掛冠之志創亭於青陵館名橋曰歸老曾鞏爲之記管師復

   人經明行修陳襄嘗稱之與程頤同薦於朝號白雲先生弟師常亦知名人稱二管張頡

   人第進士調江陵推官𡻕旱饑朝廷遣使安撫頡獻十事活數萬人知益陽縣有善政累遷廣西轉

   運使時建廣源爲順州將城之頡謂無益朝廷從其議後知桂州海南黎人請出兵自効命頡處其

   事頡使一介往呼之出補牙校喜而去尋罷兵海外訖無事厯官河北都轉運使徙知瀛州湖北溪

   SKchar2叛朝廷以頡素望復徙知荆南至都門暴卒鍾正甫武陵人治平進士與李芾友善後爲

   廣東轉運使有美政蔡京置其名黨籍中坐謫楊縯武陵人志在泉石棄官隱桃源山徽宗時

   賜號沖眞處士王在武陵人治周禮端平初眞德秀知貢舉擢冠本經成進士後攝施州倅城

   陷死丁易東龍陽人咸淳進士官編修入元屢徵不仕築石壇精舍教授生徒捐田千

   畝以贍之著周易傳䟽事聞授以山長賜額沅陽書院︹明︺馬汝舟武陵人元末四方兵

   起團聚義兵以爲保障明初歸附總兵徐達令權知府事汝舟收集流亡勸課耕稼興建學校民獲

   蘇彬桃源人以縣多𮎰田科額累民上疏請蠲不報洪武二十八年擊登聞鼓自縊其下

   得疏懷中詔免糧二萬二千石併里爲五十六萬厯閒有司立廟以祀馮貴武陵人洪武進

   士性剛直官給事中不避權幸厯遷交阯參議勤設方略黎利叛貴力戰兵少不支曰忠臣事君有

   死無二今力屈矣當死何疑卒為賊所害洪熙元年建忠臣祠以祀之郝敬沅江人永樂舉

   人知永寕縣濬萬箱等渠溉田千餘畝民賴其利李顯桃源人成化進士授户部主事監庫

   督倉俱以清愼著聞出知南康府倣朱子白鹿洞規興學勸士後乞休歸劉璟武陵人成化進

   士知霑化縣禁戢豪强請囑不行邑無逋賦民困亦蘇進監察御史出按山西貪吏望風解綬去宗

   藩奪民田璟判還之貴戚斂手代去士民號泣以送楊禠武陵人宏治進士厯四科給事時外

   藩以方士進禠上言羽流幻術不宜蠱惑聖心不報忤劉瑾歸構聞山精舍講明正學瑾敗起吏科

   終太僕卿陳洪謨武陵人宏治進士正德時知漳州府有惠政累擢雲南按察使神采嚴重

   不畏彊禦嘉靖初巡撫西江節財愛民終兵部侍郎冀元亨武陵人正德舉人受業王守仁

   命主濂溪書院宸濠貽書守仁問學守仁欲曉以大義使元亨往報旣見宸濠以語桃之元亨佯不

   喻獨與之論學宸濠厚贈遣之不受及宸濠敗張忠許秦欲誣守仁與通謀捕元亨搒掠終不承世

   宗初事白岀獄蔣信武陵人嘉靖進士厯四川僉事盡心民事遷貴州提學僉事迪士以實行

   不事虚談學者咸信從之陳仲錄武陵人嘉靖進士知新城縣有廖氏兄弟爭訟十年仲錄

   取二人手足共械之出入與俱閲月兄弟情好如初葬暴骨數百棺厯官山東按察使唐鍊

   武陵人嘉靖進士知寶坻縣有守城功擢工部主事岀董吕梁洪鍊相水勢豫築鯉魚山缺口衝激

   𫝑漸衰捍防遂減約省帑金萬餘以才改御史官至徐州兵備副使鄧璽龍陽人事母盡孝嘉

   靖中舉於鄉官户部員外郎治孝烈皇后喪力排中貴裁冗費遷工部郎中浚清河四十里奏減額

   設夫若干致仕家居足跡不入公府王佐武陵人萬厯進士授吉安府推官擢給事中䟽諫剴

   切光宗立召為太僕卿江盈科桃源人操行純篤推遺田以與兄弟授徒自給萬厯中成

   進士知長洲縣擢吏部主事厯官四川提學僉事著雪濤閣集史贊舜龍陽人清端有德量

   萬厯進士官户部郎當安藺交訌湘沅之閒疲於奔命贊舜䟽減辰常沅靖加餉四萬二千有奇運

   夫三萬餘名厯遷川東副使治兵松潘恢疆三百四十餘里官至南京太常卿卒贈侍郎楊鶴

   武陵人萬厯進士授雒南令擢御史極言京營虚耗人才摧折公私匱乏東方羣盜數事且曰陛下

   宜令東宫知勞知危知憂知懼安可與宦官宫妾處而不見士大夫乎䟽不省岀巡貴州還朝乞停

   皇稅釋纍臣登遺逸納諌諍發内帑收人心不報乃引疾去崇禎初拜左僉都御史上書言圖治在

   培元氣一切民生國計宜遵祖宗成法語極詳懇拜兵部右侍郎總督陜西三邊軍務卒贈太子少

   劉汝林武陵人年十嵗父病篤母亦抱疾汝林夜禱於天刲股以進父母俱瘥

   永順武陵人萬厯進士授太平推官入為兵科給事中屢上䟽言時政得失直聲大振魏忠賢

   初竊柄永順劾其必為國患以疾歸里崇禎初起禮科給事中唐紹堯武陵人天啓進士知

   高陽縣其地建魏忠賢生祠日奏樂上食紹堯下車禁之中官姪冉世魁與叔爭產相屠紹堯因籍

  其貲充餉忠賢積恨乃逮紹堯下獄搒掠幾斃崇禎初起武選郎中累遷户部侍郎柳三錫

  武陵諸生流寇張獻忠至脅之降三錫厲聲曰讀書明理豈向汝求活掣梃擊賊賊怒剖其腹死時

  同鄉紳士楊鷺萬國凝李嗣先楊時生王大年丁昌期周笏柳之彥羅三十張維翰楊夢鼎俱同時

  罵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俱   予入忠義祠段 光啓武陵諸生偕弟光遠避流

  賊賊騎數十追之光遠手利刃歩鬭連殺數賊賊反走光啓追之被執光遠奔救遇他賊格戰不能

  前光啓罵不絶口遂𬒳殺光逺見兄遇害痛憤戰益力力不支乃還保其孥遁去熊應鵬

  武陵諸生有瞽母年八十二爲賊穫應鵬懇以身免其母遂見殺而母獲全

 ︹本朝︺劉體安武陵人嵗貢爲黄陂訓導著祀典輯要具言禮器樂舞之制改茶陵値草寇陳

  丹書爲亂體安唾賊大罵自刎不殊賊遁復蘇羅人琮桃源人順治進士知朝邑縣行取四

  川道御史有禁重耗策備荒勵風節立勸懲籌鼓鑄薦舉人才纂修前史諸疏尋告歸年九十卒篤

   於内行為鄉人所稱彭之鳳龍陽人順治進士改庶吉士遷監察御史厯户禮刑科給事中

   丰采端凝練達時務議靖西山賊籌積貯奏緩征禁獄中塵羹土飯及獄卒拷掠諸疏奏入從之晉

   光祿寺少卿楊超曾武陵人康熙進士授編修由侍講學士任奉天府尹晉刑部侍郎巡

   撫粤西厯兵吏二部尚書總督兩江𫾻厯中外端己率屬以丁外艱歸卒於家   賜祭葬諡文

   敏祀鄉賢祠陳養元武陵人康熙舉人居家孝友鄉里稱之任寕國縣知縣悉心奉職著

   有勞績以治最内擢主事邑人感其惠立祠祀之唐祚培武陵人選貢奉孀母左右就養

   惟謹遭明季家蕩析一門孤寡皆藉以衣食康熙三十五年 旌譙衿沅江諸生自明正德

   時至衿凡七世同居合爨親支一百十九人衿以祖命主家事每食男女異席終事無譁積二百餘

   年喪祭無失禮値鄰家火起衿兄弟先入祠堂抱神主避火火隨息家蓄耕牛每岀入亦以齒先後

   在牧地行列不亂作家訓二十條子孫咸遵守之雍正十年建坊 旌表   賜額世篤仁風

   文鴶桃源人穎異博學早嵗以通五經補諸生後授永興訓導課士必先德義士林則之祀鄉

   賢子志鯨康熙進士授檢討督學浙江典廣西順天鄉試得人稱盛累官順天府尹羅江鱗

   桃源人乾隆武舉由貴州千總從征大小金川累官主鶴麗鎭總兵嗣逆回不靖調赴蘭州攻賊營

   生擒六十人盡殲餘黨尋以積年創發卒於官事   聞廕一子祀昭忠祠陳長鎭

   子雍正中舉孝廉方正乾隆中舉博學鴻詞成進士改庶吉士乞假省視至家聞母喪大慟嘔血數

   升卒長鎭㓜篤學博覽羣書與人處有囬規無後言卒之日識與不識俱悼惜之朱景英

   武陵人乾隆庚午鄉試第一少精文選之學已而窺尋夾漈伯厚諸書著作甚夥官至臺灣同知撰

   海東日札於習俗移易利弊因革之原尤拳拳致意鄔翼麟武陵人乾隆三十八年由候補

   守備隨征金川殁於陣同縣人官黃平營把總郭𡶗官右營把總姚應鳳均以奮力殺賊受傷陣亡

   事   聞議卹如例葉攀鳳武陵人由外委升守備乾隆六十年隨勦黔楚逆苗攻砲

  木山直入賊寨獲賊頭目因功擢升都司攻克烏隴巖進抵楊柳坪受傷陣亡同城守備朱慶錦擊

  賊於夯尚千總彭正綱擊賊於潭江河口把總王得鳳周上友楊方進擊賊於喜鵲山梁外委劉大

  升何四海擊賊於墨寨俱力戰殁於陣事   聞議卹均廕雲騎尉王萬岱武陵人嘉

  慶二年由外委隨征黔楚邪匪𡚒勇有功洊升守備六年隨𠞰川省賊匪於竹山縣衝入賊隊以傷

  重陣亡同縣人官都司吳經國守雙泉子卡隘力戰為賊所害事   聞議卹均廕雲𮪍尉

  憲恩武陵人嘉慶七年由守備隨𠞰楚北邪匪賊日蒲家寶盤踞鮑家山憲恩奮勇攻擊擒斃

  甚多後營卡為賊衝破遂遇害同縣人把總王朝宗黄勝照俱以力戰陣亡事   聞議卹均廕

  雲騎唐世皞武陵人少敦孝弟母殁哀毁過人事繼母能得親歡郷里俱重之嘉慶二

  十五年 旌

 ︹流寓︺︹後漢︺王儁汝南人少為范滂許章所知公車徴之不至避地武陵歸之者百餘家獻

  帝都許徵為尚書復辭終於武陵曹操之下荆州自臨江迎其喪改葬江陵︹宋︺劉安世

  魏人紹聖中為章惇所陷謫居鼎州張庭堅廣安軍人以不附蔡京列黨籍編管鼎州

 ︹列女︺︹晉︺羅氏父羅均用令曲陵溺水死羅氏尋屍不𫉬亦赴水死宋嘉其孝賜號孝烈靈妃

  立廟祀之︹五代︺︹楚︺馬希萼妻苑氏楚王馬殷子希萼與弟希廣爭立苑氏諌

  曰兄弟相攻勝負皆為人笑希萼不聽苑泣曰將禍及予不忍見也赴井死周行逢妻

  嚴氏行逢性勇敢果於殺戮民過無大小皆死嚴氏諫曰人情有美惡安得一概殺之行逢怒

  曰此外事婦人何知嚴氏紿曰家田佃户以公貴頗不力農多恃𫝑侵民請往視之至則營居以老

  𡻕時衣青帬押田户送租入城行逢往就見之勞曰吾貴矣夫人何自苦嚴氏曰公思作户長時乎

  民租後時常苦鞭朴今貴矣宜先期率衆安得遂忘隴畝閒乎行逢强邀之以羣妾擁升肩輿卒無

  留意因曰公用法太嚴失人心所以不欲留者一旦禍起田野閒易逃死耳行逢因少損︹明︺冀

  元亨妻劉氏武陵人元亨被逮家屬并繫獄劉氏與二女治麻枲不輟事且白守者欲

  岀之曰未見吾夫出將安往按察諸僚婦聞其賢召之辭不赴已而來就見則囚服而見手不釋麻

  枲問其夫之學曰吾夫之學不岀閨門袵席閒聞者悚然潘澍妻史氏武陵人年二十

  餘流賊破城史趨赴橫港賊起之勒令上馬史怒罵不止賊斫其口即以口血噴賊面遂磔死

  啓登妻楊氏武陵人年二十餘夫死勵操數十年流寇至長子幼孫俱亡楊呼天泣曰

  吾爲夫後故稱未亡人今子孫俱亡當早見夫於地下因積薪屋下先置二屍火中尋躍入死

  笏妻譚氏武陵人爲賊所執不辱罵賊死同縣羅三才妻亦爲賊所獲賊欲殺其夫其子

  以身蔽之俱遇害三才妻即赴水死趙昌年妻熊氏武陵人流寇陷城熊𬒳執不從

  賊以刀斫其兩臂熊罵曰殺則殺耳何斫爲賊剖其腹而死吳某妻陳氏武陵人吳

  崇教子婦賊陷城與其姒賀氏見獲兩人俱罵賊賊先殺陳以脅賀賀罵愈厲賊復殺其子賀閉目

  大罵賊怒刲其腹死楊鶴妻鄭氏武陵人鶴官三邊總督謫戍死崇禎末流寇至武陵

  鄭率二妾走避遇賊叱令跪鄭曰我朝廷命婦肯跪賊耶謂二妾曰而等遭辱何以見而主於地下

  兩妾俱伏劒死鄭亦觸城死熊某妻何氏武陵人舉家陷賊中何謂其夫曰君當與

  兒脫歸以存嗣妾請死無爲俱屠次日伺賊他出見夫負子行且遠投水死鄭人玫妻

  鍾氏武陵人年十九爲賊所掠逼之不從拔髪齧肉以𭔃其夫云誓不辱身𧇾節賊怒刲之

  鄒張魯妻郭氏桃源人魯殁郭哀號廢飲食三月而殞天啓初旌胡養冲

  妻燕氏桃源人崇禎末避亂黄溪港賊斷養冲手執燕欲汚之燕赴火死彭祖眉

  妻唐氏桃源人爲叛將所執載至舟中欲逼之唐紿曰此綠蘿崖即妾祖墓願一拜之從之

  命舟泊岸唐整衣拜畢躍入江潭死

 ︹本朝︺唐諧妻譚氏武陵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蕭宗蔭妻栗氏楊山槂妻陳氏張玉璿

   妻靳氏劉醴寅妻熊氏龍之濤妻謝氏歐陽應燮妻石氏徐昌盛妻潘氏均康熙年閒 旌

   廷采妻楊氏武陵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王國勲妻黃氏皮士正妻黄氏趙偉妻高氏

   陳之鸞妻譚氏楊系妻常氏均雍正年閒 旌剪如菼妻張氏桃源人夫亡守節同

   縣節婦羅宏烈妻伍氏均雍正年閒 旌樊維都妻龔氏武陵人夫亡守節同縣節

   婦羅應章妻彭氏梁國朗妻陳氏劉和義妻梅氏聶蘇民妻萬氏楊之岠妻余氏聶官成妻黄氏顧

   其言妻夏氏顧應松妻張氏梁維勤妻周氏黄啓翼妻余氏龍昭明妻楊氏吳世紳妻劉氏呉卓妻

   唐氏陳士漢妻李氏曾之玥妻貴氏龍英明妻邢氏李如楫妻陳氏蔣文魁妻陳氏鄧聰妻楊氏張

   方解妻裴氏趙啓昌妻邱氏陳人龍妻周氏張鼇妻楊氏吳自元妻梅氏烈婦談可由妻張氏烈女

   石氏女貞女龍剛明聘妻戴氏均乾隆年閒 旌季方泰妻邱氏桃源人夫亡守

   節同縣節婦聶之泰妻薛氏張士經妻劉氏周戍章妻艾氏童鶴年妻聶氏于心安妻聶氏陳世琳

  妻周氏姚銓妻戴氏鄔之璜妻胡氏程志道妻孫氏康士璉繼妻李氏孔傳成妻能氏孔傳典妻張

  氏張天模妻楊氏張士恭妻楊氏李翔鳴妻宋氏胡南容妻沙氏胡士甯妻陳氏烈女李萬忠女珍

  秀均乾隆年間 旌葉逢茂妻童氏龍陽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張紋妻王氏彭尤

  炳妻唐氏胡獻琛妻張氏張輝斗妻劉氏彭館妻劉氏羅洪倫妻胡氏均乾隆年閒 旌吳才

  崙妻楊氏沅江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祝如婉妻劉氏秦家煥妻郭氏曹芝蕊妻劉氏均

  乾隆年閒 旌李昌叔妻龔氏武陵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魯自誼妻李氏張嗣增

  伯母羅氏妻王氏楊夢鼎妻龍氏王瓊友妻楊氏韋大德妻茅氏談氏婦張氏周氏婦楊氏龍氏婦

  劉氏戴大芸妻白氏戴大善妻蕭氏唐志英妻蕭氏方文蘇妻石氏趙璋妻葉氏顧昌運妾朱氏陳

  九騏妻胡氏其子婦程氏陳文衡妻梅氏劉維𥳑妻蕭氏烈婦王仲馨妻蕭氏均嘉慶年閒 旌

  燕邦定妻李氏桃源人夫亡守節嘉慶年閒 旌王克容妻黃氏

  龍陽人隨夫寓澧州有彭雲者因索逋詈之恚甚投繯死嘉慶年閒 旌楊世利妻鍾

  氏沅江人暨子尚墴妻李氏皆夫亡守節均嘉慶年閒 旌

 ︹仙釋︺︹晉︺黃道眞武陵人晉時棄俗居高吾山修道乘白鹿去不知所終︹唐︺瞿柏

  廷辰州人大厯閒武陵人黃洞源學道於桃源宫柏廷師事之尋遇一老遂辭洞源曰去後十八

  年當相見過期洞源往潤州茅山柏廷忽至洞源曰吾將蹈滄海次日亦化去︹宋︺李正

  人學道見東皇公教之十七年後死家人埋之武陵冢上有樹高七尺能生花人遇見此花皆聰明

  能文章號聰明樹張虛白不知何許人舉進士遊武陵仙去郡人余安復遇之揚州因寄

  詩於嘗所沽酒媼崔婆

 ︹土產︺包茅沅江縣岀書禹貢荆州包匭菁茅即三脊茅也宋史祥符元年遣使沅江采三脊茅

  府志此閒出者府境出府志境産蠟樹其葉常青即冬青樹綴蟲生蠟故亦名蠟樹黃精

   府境岀根葉大概似薑張華博物志太陽之草名黄精食之長生翡翠府境鮆魚

   府境岀郭璞山海經所謂刀魚也鮰魚生江中無鱗骨即蘇軾詩所詠者蒟醬

   書西南夷傳所稱蜀蒟醬俗名鬼芋葉如天南星子如桑椹











                        纂修官髙人鑑恭綦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鄧遇辰恭  校

                        校對官沈維鈺恭覆校

辰州府表                

                    

大清一統志

 辰州府在湖南省治西八百五里東西距三百五十里南北距六百五十里東至常德府桃源縣

  界百六十里西至乾州廳界百九十里南至寶慶府武岡州界四百十里北至澧州永定縣界二百

  四十里東南至寶慶府邵陽縣界四百十里西南至沅州府芷江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北至澧州慈

  利縣治三百里西北至永順府永順縣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六百五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之域戰國屬楚為黔中秦置黔

  中郡漢為武陵郡地後漢以後因之陳天嘉元年

  分置沅州通寕郡大建七年州廢改置沅陵郡

  宣帝紀是年改武州為沅州蓋移沅州之名於臨沅卽今常德而沅陵之州廢也隋開皇

  中郡廢改置辰州大業初仍曰沅陵郡屬荆州唐

  武德三年復曰辰州景雲二年置都督府開元二

  十七年府罷天寶初改為瀘溪郡乾元初復曰辰

  州屬江南道五代時屬楚宋亦曰辰州瀘溪郡屬

  荆湖北路元曰辰州路屬湖廣行省明曰辰州府

  屬湖廣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湖南省康熙四十三年以府境鎮溪所

  地置乾州廳四十八年以鎮筸鎮地置鳳凰廳雍

  正九年以吉多營地置永綏廳嘉慶二年均升直

  隸廳今領縣四

   沅陵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常徳府桃源縣界一百六十里

   西至瀘溪縣界五十里南至漵浦縣界八十里北至澧州永定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南至漵浦縣治

   八十里西南至辰溪縣治一百十里東北至澧州慈利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永順府永順縣界

   一百六十里漢置沅陵縣屬武陵郡晉及宋齊因之陳為沅陵郡治隋因之唐為辰州治宋因之元

   為辰州路治明為辰州府治 本朝因之瀘溪縣在府西南七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

   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漵浦縣界四十里西至乾州廳界一百一十里南至辰溪縣界六十里北至

   沅陵縣界二十四里東南至辰溪縣治八十里西南至沅州府麻陽縣界八十里東北至沅陵縣界

   一百里西北至永綏廳界二百里漢沅陵縣地梁天監十年置盧州尋廢隋大業末蕭銑析置盧溪

   縣唐屬辰州宋因之元屬辰州路明屬辰州府 本朝改盧為瀘屬辰州府辰溪縣

   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一百五里東至漵浦縣界一百三十里西至沅州府麻陽縣

  界二百三十里南至沅州府芷江縣界二百二十里北至瀘溪縣界十五里東南至漵浦縣治一百

  里西南至沅州府治二百十里東北至沅陵縣治一百十里西北至瀘溪縣治八十里漢置辰陽縣

  屬武陵郡晉及宋齊因之梁置南陽郡隋開皇初廢改置夀州平陳後改縣曰辰溪十八年改州曰

  充州大業初州廢縣屬沅陵郡唐屬辰州宋因之元屬辰州路明屬辰州府 本朝因之漵浦

  縣在府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二百里南北距四百二十里東至寶慶府新化縣界九十里西至

  辰溪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寶慶府武岡州界二百四十里北至沅陵縣界一百八十里東南至武

  岡州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沅州府黔陽縣界八十里東北至長沙府安化縣界八十里西北至辰

  溪縣治一百里漢置義陵縣屬武陵郡後漢省入辰陽唐武德四年分置漵浦縣屬辰州宋因之元

  屬辰州路明屬辰州府 本朝因之

 ︹形勢︺内控諸蠻咽喉外為武陵障蔽宋辰州風土記重岡複

  嶺截然險峻水行則石峻湍急舟楫多阻陸行

  則重岡曲隴車難方軌為西南要害固寨之地

 ︹風俗︺夷獠雜居頗雜SKchar2宋郡縣志少鬬訟寡盜賊風土

  舊俗尚治屋宇連甍接棟覆以板竹地界山谿

  刀耕火種

 ︹城池︺辰州府城周五里有奇門七有濠明洪武初因舊址築 本朝康熙二十年四十四

  雍正八年十二年屢修 沅陵縣附郭瀘溪縣城周三里有奇門四崇禎十三年

   本朝雍正十一年修辰溪縣城周二里有奇門五明正統閒因舊址築 本朝康𤋮

  年閒漵浦縣城周三里有奇門四元至正閒築明萬厯初修 本朝雍正年閒重修

 ︹學校︺辰州府學在府治東舊在府治東南 本朝康熙中改建今所乾隆中屢修嘉慶二

  十三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沅陵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初建 本朝康熙雍正中屢

  修入學額數十五名瀘溪縣學在縣治東元至正中建 本朝順治雍正中屢修乾隆十

  八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辰溪縣學在縣治東南宋寶祐初建元明因之 本朝康熙雍

  正年閒屢修乾隆中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SKchar2童照應試人數酌量取進漵浦縣學

  治東明洪武初建 本朝康熙雍正中屢修乾隆二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新童三名

  溪書院在沅陵縣西虎溪山舊名白雲軒明正德閒王守仁謫貴州經此與郡人唐愈賢於

  此講學嘉靖中通判徐珊遂建書院内有當仁堂 本朝康𤋮四十五年重建雍正十一年易今名

  乾隆十一年重修崇文書院在沅陵縣 本朝乾隆二十年文峯書院

  在瀘溪縣南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浦陽書院在瀘溪縣南浦市 本朝嘉慶十二

  大酉書院在辰溪縣西大酉山麓本朝乾隆二十四年 盧 峯書院

  在漵浦縣城内 本乾隆十九年

 ︹户口︺原額人丁一萬三千六百七十五今滋生男婦八十九萬八千九百五十四名口計十三萬一

  千六百八十户

 ︹田賦︺田地山塘七千九百五十六頃二十九畝一分九釐額徵地丁正雜銀五萬九千四十八兩一

  錢四分九釐又瀘溪縣苗疆屯田五十三頃八十二畝五分

 ︹山川︺天安山在沅陵縣治東相近有北泉山怡容山在沅陵縣東一里峯巒奇秀

  三峿山在沅陵縣東二里一名懷徳山府志三峯鼎峙萬木陰秀馬鞍山在沅陵縣

  東一百里山形起伏以形似名潄流山在沅陵縣東一百四十里以溪流湍激而名此與明

  月山皆壺頭之支阜接桃源縣界明月山在沅陵縣東一百五十里元和志下有明月池

  沅陵記云兩岸素山崖石若披雪寒松如插翠茗山在沅陵縣東南水經注東溪水南出茗山

  山𭰹逕險人獸阻絶溪水北㵼沅川南山在沅陵縣南一里名勝志一名客山週𮞉十餘里北

  瞰大江有石磯高廣百尺名曰南巖下有箭潭其深不測相傳馬援投矢於潭故名香爐山

  在沅陵縣南二里郡人名曰文筆峯龍騰山在沅陵縣西南七里高聳特出洪山

  陵縣西南三十里有層巒曡嶂之勝虎溪山在沅陵縣西二里虎溪水出馬白田頭

  山在沅陵縣西十里亂峯嵯峨每雪霽後山頭積素望若圖畫光明山在沅陵縣西五

  里一名龍門山方輿勝覽山有砂井土人採取入井把火行二里燒石取之名勝志下有龍𤓰崖以

  形似羅星山在沅陵縣西北十里小酉山在沅陵縣西北二十里一名烏速山

  亦名酉陽山荆州記小酉山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於此學因扃之梁湘東王謂訪酉陽之逸

  典是也方輿勝覽小酉山在酉溪口昔秦人避地之所堯時善卷唐張果皆嘗隱居於内大酉

  山在沅陵縣西北四十里明統志上有龍湫禱雨卽應又辰溪縣西二十里有大酉山壺頭

  山在沅陵縣東北一百三十里接常徳府桃源縣界後漢書郡國志沅陵有壺頭山注馬援軍渡

  處又馬援傳援進營壺頭賊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㑹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乃穿岸為室

  以避炎氣水經注壺頭山高一百里廣圓三百里山下水際有新息侯馬援征五溪蠻停軍處壺頭

  徑曲多險其中紆折千灘明統志以山頭與東海方壺相似故名去桃源縣二百里芋山

  陵縣境寰宇記沅陵縣芋山有蹲鴟如兩斛大食之終身不饑今民取之葱山在沅陵縣境寰

  宇記沅陵縣葱山有葱如人植人往取之輒絶禱神而求不拔自出武陵記謂之葱嶺稱鉈

  山在瀘溪縣東一里沅水東岸横塞水口為縣鎮山山右隅水傍有石長三尺許毎春夏水漲洪

  濤不能沒秋冬水涸汙泥不能侵俗傳昔有人移之潭底後復見於舊所邑人謂之神石蘭泉

  山在瀘溪縣南二十里上有飛泉直下如練下有蘭泉洞一名響水洞洞左有水月崖連竭

  提山在瀘溪縣南四十里峯巒聳拔一名展誥山踏湖山在瀘溪縣西南一百八十

  里接麻陽縣界羊喬山在瀘溪縣西十里尖峯無倚下有女仙洞又西五里有蠟燭山又西

  五里有馬腦山又西三十五里有古城山巖牛山在瀘溪縣西七十里山頂有巨石如牛

  居住山在瀘溪縣西八十里山有石室苗獠所居河谿山在瀘溪縣西九十里河谿

  水所頭悌山在瀘溪縣西一百二十里施溪徑其下上勞山在瀘溪縣西一

  百二十里府志左有洪洞右有蠟洞產蠟頂上有鍊沙泉沙色如金山腰有石撃之如鐘鼔聲土人

  名鐘鼔石無時山在瀘溪縣西一百二十里明統志此山多茶樹鄉俗當吉慶之時親族歌

  舞聚會於此 按九域志載漵浦縣有無時山而方輿勝覽引坤元錄云在漵浦縣西北三百五十

  里今瀘溪縣西界東南至漵浦中隔辰溪相去殊遠思門山在瀘溪縣西一百二十里二峯

  對立峭壁如門最為險要武山在瀘溪縣西一百二十里後漢書南蠻傳昔髙辛氏有犬戎之

  宼募有得犬戎吳將軍頭者妻以少女帝有畜狗名槃瓠銜人頭造闕下乃吳將軍首也帝以女配

  槃瓠負入南山石室中生六男六女自相夫妻衣服斑斕言語侏離帝賜以名山廣澤其後滋蔓今

  長沙武陵蠻是也注今辰州瀘溪縣西有武山高可萬仞山半有槃瓠石室中有槃瓠行跡 按羅

  泌路史極辨槃瓠之妄虎頭山在瀘溪縣北五里雄踞溪上路峻石危頂乃平敞可坐萬

  人上有虎頭寨三台山在瀘溪縣東北二里為今縣治後主山五城山在辰溪縣

  東一里元和志武陵記云楚威王使將軍莊蹻定黔中因山造城故名時住山在辰溪縣

  東三里相傳諸葛武侯行師駐此觀音山在辰溪縣東二十里懸崖垂磴石壁飛泉旁有

  香爐房連山在辰溪縣東四十五里連峯接岫狀如房屋鳳凰山在辰溪縣

  南七十里有仙門洞石竇如城門水自外流入竇伏而不見約里許復自洞後竇中出仙靈

  山在辰溪縣南七十里巉崖峭壁仙靈所居下有白沙洞仙靈㵎龜山在辰溪縣西南一里

  下有鐘鼓洞深里許五峴山在辰溪縣西南四十里有五峯相峙一名五硯山紫山

  在辰溪縣北一里上多紫石熊頭山在辰溪縣北二十里以形似名羅子山

  溪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接沅陵漵浦二縣界辰溪所出桃花山在漵浦縣治後一名華葢

  山高險可以守望山多桃樹今呼桃花圃鶴鳴山在漵浦縣東一里舊志相傳有仙人嘗止

  鶴鳴山石室中以鶴自隨後乃乘之而去紅旗山在漵浦縣東二十五里高數百丈山脊平

  曠可屯數萬人亦名紅旗洞名勝志湖南馬希範收武陵蠻至此見洞中隱隱有紅旗遂屯兵其上

  詩住山在漵浦縣東五十里空洞玲瓏每風月良夜嘗聞吟咏聲金井山在漵浦縣

  東南十二里舊有淘金坑今廢鄜梁山在漵浦縣東南一百五十里今名頓家山接寶慶府

  邵陽縣界漢書地理志武陵郡義陵鄜梁山序水所出縣志頓家山遠近貨茶者多佃於此故茶以

  漵浦詔誥山在漵浦縣南十五里又南二十五里有波滿山巖巒層曡勢如波浪又南

  十里有鳳凰山靈翠山在漵浦縣西一里一名靈萃山盧峯山在漵浦縣西十里周

  八十餘里山西有龍池洞洞中有池其深莫測大豐山在漵浦縣西十二里峯巒秀異縈繞

  大漵山在漵浦縣西三十里一名十漵山上有十小峯森然競爽漵水所經又西二十

  里有漵溪山嵯峨山在漵浦縣西北六十里盤旋聳秀一名磨嵯山桃谷山

  浦縣北一里卽桃花山之北岡一名桃谷岡溪流繞其下鬼葬山在漵浦縣東北三十里山

  有石巖遙望巖中有棺長可十丈七盤嶺在沅陵縣東南四十里崒嵂當道行者側足

  九峯嶺在辰溪縣西南三十里有九峯層曡瞿仙峯在辰溪縣東北二十里相傳有

  瞿童於此修道兩丫峯在漵浦縣東六十里穿雲峯在漵浦縣北六十里山峯高聳

  徑路陡峻下有巨石孔狀若城門麻溪出此燕子巖在沅陵縣西三里虎谿山下石穴如

  屋土人貿易皆聚於此白巖在沅陵縣北二十里一名白巖界山山多白石望之有如積雪

  觀音巖在瀘溪縣東二十里銅馬巖在瀘溪縣南十五里綿亘數里高巖

  溪縣西北一百里嶄然高出衆山馬嘴崖在瀘溪縣東二十里稍上為觀音巖辛女

  崖在瀘溪縣西南三十里奇峯絶壁高峻插天有石屹立如人相傳高辛氏女化石於此傍有石

  錦雞崖在辰溪縣西北三里石壁横江為縣水門上有塔巖門在漵浦縣東三

  十里兩崖夾峙為行旅必由之道乃始坡在沅陵縣東一百十里又縣東南四十里有青

  甕子洞在沅陵縣東一百四十里其形如甕水流洄洑舟行甚險白霧洞

  陵縣東南五十里巖壁峻險洞深五里柘溪洞在沅陵縣東南九十里上有風雨雪三穴

  前有石池相傳龍蟄其中池水湧沸卽雨妙華洞在沅陵縣西北二十里小酉山一名偏崖

  洞與大酉山相連方輿勝覽唐翟柏廷兒時戲躍入井忽自妙華洞中出已去縣十里女娘

  洞在沅陵縣西北百餘里水自洞中出入明溪玉田洞在瀘溪縣東十五里洞中幽邃

  左畔石坂上如田狀者千餘俗呼為千坵田玉華洞在瀘溪縣南三十里船溪驛路右舊

  名偏巖明萬厯初知縣王京改名朝陽洞後又改今名金井洞在瀘溪縣南六十里浦市

  村宏敞可容數百人有泉可資灌漑白牛洞在瀘溪縣南八十里有白石如牛形飛水

  洞在瀘溪縣南九十里水從半山湧岀飛瀑而下風雷洞在瀘溪縣西懸崖千仞二洞並

  立左風右雷更有一洞介乎其中水泉翻浪而出天每欲雨則風雷發於二洞中仙人洞

  在辰溪縣南四十里洞門高廣横石如樓可坐數百人白沙洞在辰溪縣西南崖石峭險

  龍門溪出焉大酉洞在辰溪縣西二十里深廣二里石筍倒垂泉水沸湧相傳昔產丹砂

  自洞中流出黑巖洞在漵浦縣東十里其中深黑有水下流漑田甚廣明月洞

  在漵浦縣東六十里巖上有水瀠洄其狀如月通仙洞在漵浦縣西三十里洞門有石下垂

  如柱相傳中深三十里為神仙所居楠木洞在漵浦縣西三十里盧峯山西石壁峭立梯竹

  以登有水曰龍池其深莫測洞門有楠木羅蔽中深五里有楠木泉下流為無盡溪又沅陵縣西北

  二百里亦有楠木洞元時叛蠻嘗據此寇掠府境對馬洞在漵浦縣西北二十里

  魚水在沅陵縣東七十里今名蒸魚㵎水經注諸魚溪水北岀諸魚山南流㑹於沅夷水

  在沅陵縣東水經注夷水南出夷山北流注沅沅水在沅陵縣南一名沅江自靖州㑹同縣東

  北流入沅州府黔陽縣界又東北流入辰溪縣界又北流入瀘溪縣界又東北流入沅陵縣界又東

  北流入常徳府桃源縣界水經沅水東至鐔成縣東逕無陽縣注沅水東逕無陽縣又東逕辰陽縣

  滏水注之又東與序溪合又東合柱水又東逕辰陽縣南東合辰水又逕沅陵縣西武水注之又東

  施水注之又逕竇應明城側又合東溪水又東與諸魚溪水合又東夷水入馬元和志沅水在沅陵

  縣南六十歩又沅江水在辰溪縣南二百歩九域志黔陽縣有沅水府志沅江在黔陽縣名清江亦

  名黔江自㑹同縣流入至托口與郎江合又東至縣西與無水合又東徑城南至縣東與洪江合又

  自㑹同縣流入黔陽至縣東北一百里銅灣入辰溪縣界合漵水至縣東南折而西北至縣城西南

  合辰水又北流至瀘溪縣東南合武溪折而東至府城東過百曳高湧九磯横石諸灘又東過北斗

  灘又東過結灘又東過清浪雷洄二灘入桃源縣界施黔水在沅陵縣西南一名施溪水經

  注水南出施山溪源有陽欺崖崖色純素望同積雪細泉輕流望川競注北流㑹於沅酉陽

  水在沅陵縣西二十里源岀小酉山東北流入酉水酉水在沅陵縣西北自永順府永順

  縣流入合㑹溪入沅一名酉溪又名北河水經注酉水東逕沅陵縣北又東南逕潘承明壘西又南

  注沅水闞駰謂之受水其水所決入名曰酉口高巖水在瀘溪縣西一百二十里自巖穴中

  出流入鎮溪辰水在辰溪縣西南一名錦水亦名辰溪又名錦江自貴州銅仁府銅仁縣東

  南流入鳳凰營及沅州府麻陽縣界又東北流入辰溪縣西南入沅武陵五溪之一漢書地理志辰

  陽三山谷辰水所岀南入沅七百五十里水經注辰水出三山谷獨母水注之又逕辰陽縣北 按

  此水逕古錦州故謂之錦水沅陵縣東一里亦有辰水源岀三峿山南流入沅與此水名同實異

  漵水在漵浦縣南離騷入漵浦余邅迴兮迷不知吾之所如是也古名序水序亦作敘亦名序

  溪又名雙龍江亦曰漵川源出縣東南頓家山西北流入辰溪縣南水經注序溪水出武陵郡義陵

  縣鄜梁山西北流逕義陵縣又西北入於沅府志漵水發源處名龍灣溪至漵浦縣東合龍潭溪西

  流至縣南二里之龍堆又西逕大漵山入辰溪縣南界江口入沅容溪在沅陵縣東南一百

  里西北流合縣東怡溪入沅卽古東溪水經注東溪水南出茗山北瀉沅川藍溪在沅陵縣

  南七里源出白霧洞西北流至縣西南入於沅又有春伊溪在縣西南七里明萬厯四十二年叛苗

  刧縣之深溪浦口至春伊溪去郡城僅三里麻溪在沅陵縣西南四十里源出漵浦縣穿雲

  峯西北流入沅楊溪在沅陵縣西南源出洪山西北流入沅舊志有荔溪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又西南五里有淘金溪又西南二十里有野溪又西南五里有舒溪虎溪在沅陵縣西二里南

  流入明溪在沅陵縣西北一百里源出永順府永順縣南流入酉水古名樠溪五溪之一

  㑹溪在沅陵縣西北一百十里源出永順府永順縣高望山西南流入酉水又縣西北一

  百三十里有羅油溪亦入酉水白土溪在瀘溪縣東一里源出三台山又仲溪在縣東三十

  土橋溪在瀘溪縣南六十里相近又有浦溪洗溪在瀘溪縣西南二十里舊建縣

  治於此 本朝嘉慶五年設守備一員駐守武溪在瀘溪縣西源岀武山合小河逕縣城南

  合沅水一名武水一名盧水後漢書南蠻傳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單程等據險隘寇郡縣武威將

  軍劉尚發南郡長沙武陵兵萬餘人乘船泝沅水入武溪擊之又馬援征蠻亦至此水經注武水源

  出武山南流注於沅通典瀘溪縣有武溪水元和志盧水在盧溪縣西二百五十里卽武溪所出

  古迪溪在瀘溪縣西五里又小船溪在縣西北一里潭溪在瀘溪縣西五十里又縣

  西六十里有熊溪又縣西九十里有河溪源出河溪山俱南流入武溪歐溪在瀘溪縣北三

  十里分上下二處新志又有楊劉溪在縣治後桑溪在辰溪縣東二十里西流至縣南入沅

  辰溪在辰溪縣東南十里源出羅子山西南流入沅市溪在辰溪縣南二十里匯衆水入

  沅爲縣巨溪柱溪在辰溪縣南水經注柱水導源柱溪北流至沅嵩溪在辰溪縣南六

  洞水溪在辰溪縣西十五里源出大酉洞流入辰水雄溪在辰溪縣西三十里

  源出雄山東南流入辰鄭家溪在漵浦縣東二十五里西南流入漵水柳溪

  浦縣東三十里源岀兩峯西南流入漵水來溪在漵浦縣東三十里西南流入漵水順溪

  在漵浦縣南六十里源出黔陽縣界分水隘東北流入龍潭溪舊名鬧溪宋神宗改今名龍潭

  溪在漵浦縣南一百二十里源亦出分水隘東流過龍潭巡司前匯而爲潭由地中行二里復出

  又東北流至縣東入漵水黄沙溪在漵浦縣南一百五十里流入龍潭溪桃溪

  浦縣西八里源出盧峯山流繞縣治南入漵水河上洲在沅陵縣東五十里一名金魚洲塞

  五溪水口上有民居武口洲在瀘溪縣東南武溪入沅處延袤五里許田地廣闊數百畝

  鮎魚洲在瀘溪縣西南二里上保洲在瀘溪縣西南五里玉沙洲在辰溪縣

  南沅江中木洲在辰溪縣南十里沅水中一名牧洲名勝志江水中有牧洲洲頂有大石自江

  心突出形若小山獨峙水面水漲不沒後改名曰中洲百曳灘在沅陵縣東十里沅水中

  相傳後漢劉尚征蠻至此江流峻急令百夫曳之舟不能進又東十里有高湧灘九磯灘

  在沅陵縣東三十里沅水中長可二里磯凡有九盤曲中流横石灘在沅陵縣東四十里

  沅水中有石梁横架水底亦名横水洞北斗灘在沅陵縣東八十里沅水中有怪石七隱

  列水底若斗杓然又東二十里有結灘清浪灘在沅陵縣東一百二十里沅水中灘口有

  三門灘電洲雷洄灘在沅陵縣東北一百四十里沅水中江流觸石怒濤湍激其聲若雷

  清江洞灘在瀘溪縣西十里石峻水急最為險惡横崖灘在瀘溪縣西一百十

  里又西二十里有夾船灘鸕鷀灘在辰溪縣南八十里沅水中亂石横江舟航所畏

  沈漉灘在漵浦縣西二十里漵水中相近有小沈漉灘又西有莎衣曲眉米倉等灘

  門澗在辰溪縣南水經注獨母水南出龍門舊志龍門澗接麻陽縣界柳潭在瀘溪縣

  西十石馬潭在辰溪縣西二十里大潭在漵浦縣東五里漵水中居民用木石作

  壩壅水灌田青江潭在漵浦縣西五十里相近有盧深潭溉田甚溥鹿泉在瀘溪縣

  東鹿兒巖下白蓮池在漵浦縣東四十里旁有觀蓮亭

 ︹古蹟︺沅陵故城在今沅陵縣西南漢置縣陳天嘉初置沅州徙縣今治漢書地理志武陵

  郡沅陵又功臣表沅陵頃侯吳陽高后元年封水經注沅水又東逕沅陵縣北北枕沅水沅水又東

  逕縣故治北移縣治縣之舊城置都尉府因岡傍阿𫝑盡川路臨沅對酉二川之交㑹也黔中

  故城在沅陵縣西史記秦本紀眧襄王二十七年使司馬錯發隴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三十

  年蜀守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括地志黔中故城在辰州沅陵縣西元和志秦黔中郡所理在

  辰州西二十里漢改黔中為武陵郡即今辰州漵浦縣自宇文周以故涪陵縣置黔州隋改黔安郡

  因周隋州郡之名遂與秦漢黔中郡犬牙難辨其寔今辰錦敘奨溪澧朗施等州是秦漢黔中之地

  與今黔中及夷費思播隔越峻嶺東則沅江東注洞庭湖西則涪陵江北注岷江以山川言之巴郡

  之涪陵與黔中故地炳然分矣下雋故城在沅陵縣東北後漢書馬援傳援征五溪軍次

  下雋注下雋縣名屬長沙國故城今辰州沅陵縣通典沅陵縣漢下雋縣也 按漢書地理志武陵

  郡充縣澧水所出東至下雋入沅計其地當在今澧州安鄉縣然歷代地志俱以今武昌府通城縣

  及岳州府巴陵臨湘二縣當之馬援軍次下雋進壺頭武昌岳州與壺頭相隔千里必非其地然即

  以沅陵縣為下雋亦屬可疑沅陵在武陵之西下雋屬長沙郡不應反在武陵西也今以後漢書注

  及通典可據遂繫於此盧溪故城在今瀘溪縣西南隋末置縣宋南渡後縣徙今治元

  和志盧溪縣本漢沅陵縣地梁天監十年置盧州隋末蕭銑於此置盧溪縣以南溪為名武德後因

  而不改宋史蠻夷傳乾道七年前知辰州章才邵上言盧溪諸蠻以靖康多故縣無守禦犵狑乘隙

  焚刦後徙縣治於沅陵縣之口府志舊縣址在縣西南二十里洗溪口今名院場坪辰陽故

  城在辰溪縣西戰國時楚地漢置縣隋改曰辰溪五代時楚析置辰陽縣尋省宋書州郡志武陵

  太守領縣辰陽漢舊縣水經注辰水逕辰陽縣北舊治在辰水之陽故名隋書地理志沅陵郡辰溪

  舊曰辰陽平陳改名 按晉志無辰陽而宋志不云晉省蓋晉志多漏畧也又水經注有辰陽舊治

  是六朝時已嘗徙治矣充州廢郡在辰溪縣西北隋書地理志沅陵郡辰溪梁置南陽

  郡開皇初廢置夀州十八年改為充州大業初廢建昌廢縣在辰溪縣西北隋書地理

  志辰溪梁置建昌縣陳廢義陵廢縣在漵浦縣南三里龍堆隴漢置縣後漢省漢書地理

  志武陵郡義陵常林義陵記項羽殺義帝武陵人縞素哭於招屈亭高祖聞而義之故曰義陵水經

  注義陵縣王莽之建平縣也治序溪其城劉備自秭歸出五溪撫綏蠻夷諸葛亮率諸蠻所築也所

  治序溪最為沃壤良田數百頃持宜稻修作無廢 按括地志謂漢初武陵郡治義陵考前漢書武

  陵郡治索而義陵為屬邑後漢書注引先賢傳潘京言有武陵本名義陵之説劉昭已疑其無據或

  初治義陵後徙索至後漢又彽治臨沅耶然不可考矣㑹溪城在沅陵縣西一百八十里

  名勝志唐天授中置溪州於此宋熙寕中廢州設知城巡檢使劉尚城在辰溪縣東南五里

  府志後漢建武中尚討武陵蠻屯兵於此築車靈城在漵浦縣南一里元和志靈呉之叛

  臣入漵浦以自保號曰車王後為呉將鍾離牧討殺之洛陽城在漵浦縣西門外周一里

  門一明時築以䕶城淘金場在沅陵縣西北府志金出辰州沅陵等縣開礦採取民多苦

  之明薛瑄以御史監礦辰州奏請罷之憑虚樓在沅陵縣西二里明王守仁謫龍塲過此

  寓馬亭中古松一樹因榜其旁曰松雲軒見江樓在沅陵縣西二里虎溪山懷遠樓

  在瀘溪縣西玉芝亭在沅陵縣西二里虎溪山相傳其地產靈芝建亭以志企仰

  亭在沅陵縣沅江南伏波祠内鷹渚在漵浦縣西二里府志渚聞有石突出其狀若鷹故

  銅柱在沅陵縣西北一百十里㑹溪城對江五代時馬希範置宋史太平興國七年詔辰

  州不得移馬氏銅枉卽此通鑑注會溪城西南一里演繁露柱高丈二尺入地六尺以銅五千斤爲

  之 本朝朱彝尊溪州銅柱記跋銅柱記楚王馬希範與溪州刺火彭士愁立誓范金爲柱命掌書

  記天策府學士李宏皋作記柱高一丈二尺入地六尺重五千斤環以石蓮花臺在今辰州溪蠻境

  上去府治百餘里又續題記後溪州静邊都向化立誓狀具於天福五年正月記撰於是年五月柱

  鑄於七月字⿰釒𮥼 -- 鐫於八月立於十二月宋天禧元年十二月移豎今所


                前總纂官李光涵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王式和恭 校

                校對官沈維鈺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辰州府

︹關隘︺芙蓉關在沅陵縣東八十里辰龍關在沅陵縣東一百三十里其高插天猿鳥

  莫踰長里許其廣僅容雙馬其西為亂石關山少林木高峯複嶺逾數里則萬木森羅又西為馬鞍

  關峻巖萬仞下臨深澗隔岸峯巒對峙盤紆深曲武勝關在沅陵縣南六十里烏泥

  關在瀘溪縣南三十里黒巖關在瀘溪縣西十五里龍潭關在瀘溪縣西六十里

  辰陽關在辰溪縣南五里木州關在辰溪縣西二十里盧峯關在漵浦縣

  東五龍堆關在漵浦縣南十里鑽木隘在瀘溪縣西二十里大凹隘

  在瀘溪縣西二十里苦竹隘在瀘溪縣西二十里柳木隘在瀘溪縣西北二十五里

  巖門隘在瀘溪縣北二十里有守備駐防乾義隘在瀘溪縣北二十里思溪

  隘在漵浦縣東六十里油良隘在漵浦縣東八十里苦練隘在漵浦縣東一百里

  相近有黄梅隘桶溪隘在漵浦縣南五十里順溪隘在漵浦縣南六十里龍旗

  隘在漵浦縣南一百二十里接猺地界長坡隘在漵浦縣北二十里白霧隘

  浦縣北六十里亦名白霧團宋置驛元廢宋史蠻夷傳天禧二年辰州都巡檢使李守元率兵入白

  霧團擒蠻寇十五人斬首百級降其酋二百餘人瀼口隘在漵浦縣東北六十里

  底鎮巡司在沅陵縣東六十里元為堡明洪武中置驛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改設巡司

  船溪巡司在沅陵縣南六十里明洪武中置驛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改設巡司

  溪口巡司在辰溪縣 本朝乾隆四十七年龍潭巡司在漵浦縣南一百二

  十里接黔陽縣界宋為堡明置巡司 本朝因之宋史地理志漵浦元豐二年置龍潭堡渡口

  鎮在辰溪縣南一里普市鎮在辰溪縣南三十里長律鎮在漵浦縣東九域志

   漵浦縣有長律鎮酉溪砦在沅陵縣西北二十里五代時置宋廢元復置巡司今俱省

   新店砦在沅陵縣西北四十里元置巡司明廢明溪砦在沅陵縣西北一百里五

   代時置宋廢明置巡司今裁池蓬砦在沅陵縣東北一百三十里宋置後廢明置巡司今

   麻伊洑砦在沅陵縣東北一百三十里宋置後廢元置巡司明初廢雲頭砦

   在瀘溪縣西北八里蠻溪堡在瀘溪縣南三十里又南十里爲新池堡又南爲浦口堡

   安堡在漵浦縣東北六十里即宋之懸鼓砦元置堡改名明置巡司今裁宋史地理志辰州漵

   浦有懸鼓砦院場坪在瀘溪縣西南二十里明置巡司今裁界亭驛在沅陵縣

   東一百三十里接常德府桃源縣界舊有驛丞今裁辰陽驛在沅陵縣南沅水南明洪武中

   建舊有驛丞今裁山塘驛在辰溪縣南三十里有集舊有驛丞今裁洞溪集

   溪縣西龍門溪集在辰溪縣西斜灘集在辰溪縣境新田集

  溪縣浦市在沅陵縣西南嘉慶初倡立石堡駐通判於此

 ︹津梁︺永安橋在沅陵縣南通和橋在沅陵縣西宏遠橋在瀘溪縣東四

  十里明建 本朝康熙四十四年重修覆以亭八間浦溪橋在瀘溪縣南六十里長潭

  橋在瀘溪縣西新濟橋在瀘溪縣北巖門溪上接龍橋在瀘溪縣東北跨白

  中和橋在辰溪縣南六十里當雲貴孔道 本朝雍正六年重修洗砂橋

  溪縣西大酉洞前雲洞橋在漵浦縣治東下有石巖常生雲霧北河口渡

  陵縣北一里下都渡在瀘溪縣西十里張家溜渡在辰溪縣西十里

 ︹隄堰︺蓮花塘在沅陵縣西北三十里五代時馬希範將向元和所浚歐溪湖池

  塘在瀘溪縣城西大龍溪陂在瀘溪縣城東虎迪溪陂在瀘溪縣城西

  安陂在辰溪縣西古壟堰在漵浦縣東大潭壩在漵浦縣東

 ︹陵墓︺古善卷先生墓在辰溪縣西南宋時封塋立祠方輿勝覽在辰溪縣西南龍溪

  ︹明︺夏銘善墓在漵浦縣東

 ︹祠廟︺忠臣祠在沅陵縣城内祀明辰州衞指揮同知王夢騏尹公祠在瀘溪縣治西

  祀周尹吉甫善卷祠在辰溪縣西大酉山伏波將軍祠有三一在沅陵縣沅

  江南一在漵浦縣治北宋建内有大觀樓流芳閣一在辰溪縣西二里均祀漢馬援南公廟

  在瀘溪縣治東祀唐南霽雲

 ︹寺觀︺報恩寺在府治東舊名天安萬夀寺其址即天安山也宋紹興間改今名普安

  寺在府治東元大德中建三峿寺在沅陵縣東二里唐貞觀初建廣福寺

  一在沅陵縣東十里上有九級浮圖一在漵浦縣南二十里宋熙寕中建名聖夀寺紹興中改今名

  龍興寺在沅陵縣西二里明王守仁寓處旁有虎溪精舍浦峯寺在瀘溪縣西武

  溪東一名石林精舍唐郎士元有詩廣恩寺在辰溪縣西觀音山下初在縣南五觀山下名

  萬夀寺宋淳熙七年更名元時遷於此普化寺在漵浦縣治東宋元豐中建元妙

  觀在沅陵縣治東舊名紫極宫宋至道初改名天發元改今名内有翟柏廷丹臺遺跡開元

  觀在沅陵縣治東一名北極宫延禧觀在瀘溪縣治北舊名三清觀大酉觀

  在辰溪縣南大酉山下宋祥符間建龍溪觀在辰溪縣西南山今名龍興觀善卷墓在内

  景星觀在漵浦縣治東香鑪菴在瀘溪縣北三里菴踞山巔林木陰翳俯瞰江流遠

  看山色邑勝境也

 ︹名宦︺︹漢︺宗均南陽安衆人建武初補辰陽長其俗少學者而信巫鬼均為立學校禁淫祀人

  皆安之後為謁者會武陵蠻反圍武威將軍劉尚詔使均乘傳發江夏奔命三千往救之旣至而尚

  已沒會伏波將軍馬援至詔因令均監軍與諸將俱進賊拒阨不得前及馬援卒於師軍士多温溼

  疾病死者大半均慮軍遂不反乃與諸將議曰今道遠士病不可以戰欲權承制降之何如諸將皆

  伏地莫敢應均曰夫忠臣出境有可以安國家專之可也乃矯制調伏波司馬吕种守沅陵長命种

  奉詔書入虜營告以恩信因勒兵隨其後蠻夷震怖即共斬其大將而降於是入賊營散其衆遣歸

  本郡為置亭長而還光武嘉其功迎賜以金帛按宗均後漢書作宋通鑑考異辨其為宗字之訛

  ︹唐︺王翃晉陽人天寶中辰州刺史與討襄州唐楚元有功加兼祕書少監趙淵

  人為盧溪丞剛潔不羣精明獨斷雖在幽暗鬼神不欺民翕然同辭乞為久母詣闕投疏至再三朝

  廷允之更盧溪令淵聿副誠請増修德化比代闔邑慕號張九齡稱為古之遺愛︹五代︺︹晉︺

  馬希範天福五年溪州刺史彭士慗率錦延諸蠻叛楚天策將軍馬希範遣指揮使劉敕等

  以步騎五千擊之仕慗大敗納土求盟乃立銅柱為信 按彭仕慗五代史楚世家作士愁 本朝

  朱𢑱尊銅柱記跋崑山葉奕苞有銅柱記拓本彭士愁作士然自當以記文為正︹宋︺張綸

  潁州汝陰人太宗時辰州谿洞彭氏蠻内冦以綸知辰州綸至築蓬山驛路賊不得通乃遁去後蠻

  復入㓂綸為辰州澧鼎等州緣邊五溪十峝巡檢安撫使諭蠻首禍福購還所掠民遣官與盟刻石

  於境李守元天禧初為辰州都巡檢使溪州蠻㓂擾守元率兵入白霧團擒蠻冦十五

  人斬首百級降其酋二百餘人錢絳天禧初知辰州溪州蠻冦擾絳入破砦柵斬六十餘人降

  老㓜千餘刺史彭儒猛亡入山林執其子仕漢赴闕李允則并州盂人為左班殿直溪州蠻

  田彥伊入寇遣詣辰州與轉運使張素荆南劉昌計事允則以蠻徼不足加兵悉招輯之史方

  開封人真宗時知辰州兼沿邊溪洞都巡檢使修南北江五砦雷簡夫郃陽人仁宗時辰州

  蠻酋彭仕羲内冦李參朱處約安撫不能定繼命簡夫往至則督諸將進兵築明溪上下二砦據其

  險要拓取故省地石馬巖五百餘里仕羲内附竇舜卿安陽人湖北蠻猺彭仕羲叛徙為鈴

  轄兼知辰州建議築州城不擾而辦帥師取富州蠻將萬年州據石狗巖舜卿遣壯卒𡚒擊蠻矢石

  交下卒𫎇盾直前發强弩射萬年州斃於巖下遂拔之左右欲盡剿其衆舜卿不許曰仕羲願内附

  特為此輩所脅今死矣何以多殺為引兵入北江仕羲遂降謝麟甌寕人熙寕中通判辰州

  由薦為守猺賊犯辰溪麟且捕且招一方以安詔使經制宜州獠褒賜甚渥陶弼永州人隨

  楊畋平莫猺唐和神宗時累官知鼎州詔使按治辰州南江諸溪蠻舉為辰州守遷皇城使降北江

  彭師晏歸其地吳審禮哲宗時知辰州猺數為冦審禮至即解甲撤備一以誠信結之猺人

  感悦一境晏然張建侯政和間知辰州黃安俊叛圍鎮江砦建侯與王憲之率兵救之衆潰

  俱被執賊迫使諭砦中人出降建侯佯諾至砦下大呼曰為人當識順逆我萬不求生汝等堅守勿

  懷二心賊怒俱殺之郡人哀其忠立祠祀焉趙蕃信州玉山人高宗時受知於楊萬里調辰

  州司理參軍與郡守争獄罷人服其直始蕃受學於劉清之清之守衡州蕃乃求監安仁贍軍酒庫

  及至衡而清之罷即丐祠從清之歸其於師友之際如此邵隆紹興中知辰州論事無隱守正

  楊抗辰州通判蠻剽掠抗置大樓伺其出入鳴鼔爲號逺近相攻蠻震駭遂屏迹

  煟德興人知辰溪縣值𡻕饑荒政備舉進所撰救荒活民書寕宗手敕襃之李起渭

  爲辰州教授辰士荒於文藝起渭改建學舍使師弟子相親朝夕誨之︹元︺王柔克

  人盧溪縣尹興學化俗得牧民之體︹明︺詹彦中臨淮人洪武初以參軍鎮守辰州創立衞

  所増浚城池軍政嚴肅民賴以安孫應龍洪武初盧溪縣主簿苗狫侵掠應龍深入招撫

  諭以恩信苗衆懷服縣令以其事聞遂開鎮溪千戸所陞爲鎮撫息靖苗夷輯安邊境陳尚

  明洪武中知辰溪縣縣舊分五十八里田少役繁重爲民困尚明奏請歸併民至今賴之

  子登洪武中沅陵丞清操率下遷學宫課農桑士民𫎇其惠劉叔毖廬陵人洪武中

  知沅陵縣縣界溪峒民拙耕種又當雲南驛道困於徭役叔毖經制節省悉歸復業永樂初以薦内

  擢縣人詣闕奏留復出爲辰州府同知林洪永樂初知辰溪縣縣自五十八里併爲二十四

  里民猶稱困乃再請併為八里賦役始均民甚德之張鼎新永樂中知沅陵縣為政寛猛適

  宜甚得民心秩滿乞留厯三十三年卒於官傅翔卭人宣德中沅陵主簿勤於政事門無私

  謁正統初陞零陵令百姓遮道攀留吳迪正統初知漵浦縣修築陂堰至今民賴其澤

  浩利津人正統中知辰州府廉節簡重其妻偶食梨問其所自曰馬戸饋也浩變色曰汝微物尚

  私受况其厚者乎立遣還家周溥正統中知沅陵縣慈祥明敏廉慎有才修學校賑貧窮士

  民感王矩平陽人天順初知辰州府盡心民事加意學校病且困有饋金者矩曰吾生平

  無私豈以困易操耶卒卻之解榮四川灌縣人宏治初知沅陵縣清廉有善政虞球

  崇寕人宏治中辰州府通判先見郡糧羡餘主者咸以為巳利球至一無所取不妄笞一人公事悉

  辦過辰溪見高田水涸禾苗巳稿親詣田間相視水道令民開鑿陂塘瀦水咸受其利蕭圯

  平湖人宏治中知辰溪縣持巳清廉讞獄明決以疾卒於官士民皆為出涕戴敏婺源人正

  德初知辰州府時筸賊猖獗敏率小隊馳賊營大呼太守來活汝賊驚懾不敢動遂示以利害賊羅

  拜乞䝉亨西充人正德中知盧溪縣清廉有威暇則進諸生講易士皆嚮風楊紳

  正德中知漵浦縣遇訟立斷皆中情理常五日一詣學課試諸生由是歌誦聲滿閭巷吳勲

  武進人辰州衞指揮同知正德七年流冦劉六劉七南下勲從都指揮湯輔剿禦時承平久衆畏葸

  不前勲憤曰吾當獨身死賊耳遂戰死應山事聞諭祭游震得婺源人嘉靖中為辰沅道

  參議時復議採金震得力止之胡晟婺源人嘉靖中知沅陵縣榮藩督租率為民害晟悉以法

  繩之又革辰沅夫役均民勞逸高昇南昌人嘉靖中知沅陵縣有清操時苗蠻入寇昇調度糧

  餉民無流離秦淮無錫人嘉靖中知辰溪縣修學校毁淫祠招撫流移悉除姦蠧以老去任

  士民祀之王夢麒武進人嘉靖中辰州府指揮同知調至福建征倭斬𫉬數百力戰死其僕

  王安王夀亦從死事聞贈都督同知䕃子世襲指揮僉事瞿汝稷常熟人萬厯中知辰州府

   永順彭元錦助其弟保靖土司象坤與酉陽土司冉御龍相讐殺汝稷馳檄諭之遂解兵三土司皆

   安撫按議剿紅苗汝稷力陳不可乃止吳一本蘭谿人萬厯中知盧溪縣行方田令均平

   戸口民服其公張後甲江寕人辰州府推官有諸生以事忤豪右文致傅獄亟釋之姦民斃

   其女以誣人大辟立白其𡨚侯加地解州人萬厯中辰州府推官纂修郡志留意邊防利

   弊皆條奏興剔彭先儁平鄉人天啟中知盧溪縣時逆苗刦掠先儁與遊擊鄧祖禹多方剿

   撫民賴以安爲立德政碑樊良樞江西人崇禎中分守湖北道駐辰州重建薛瑄王守仁祠

   朔望集諸生講道勸學士皆向風林龍采同安人崇禎中知漵浦縣值獻賊攻掠龍采躬

   率民兵死守恢復安化新化二縣以功擢寶慶知府王祚久平越人崇禎末知漵浦縣時四

   方不靖軍儲缺乏將帥恣爲剽刦有何將軍者領衆萬人駐其境祚久以已貲八百金布八百疋及

   米芻牲酒遣使犒軍何乃整衆去一城𫉬全

 ︹本朝︺劉昇祚陜西人順治九年任湖北參議駐辰州黔寇犯城與總兵遼東徐勇悉力拒守

  城陷一門百口死之勇亦殉節死王任𣏌大興人順治中知辰州黔中告警任𣏌與戰克

  之擢兵備副使越二年寇復大至力屈城陷闔門殉節事   聞贈太僕寺卿蔭一子楊來

  鳳四川人順治九年知沅陵縣黔寇來攻城陷死之同時瀘溪令李之秀亦拒叛苗死周晉

  英仁和人順治中知瀘溪縣奉檄招撫土寇率子之簠入賊巢諭以大義不應與其子及僕十三

  人俱被害江維新歙人順治中知瀘溪縣亂定大旱招徠安戢以勤死官百姓感泣

  應中井陘人康熙十九年隨大將軍蔡毓榮征吳三桂克辰龍關拊循黎庶還集流亡增造甕

  子洞鐵索以挽舟尋有紅苗之警檄攝辰沅靖道僉事安戢三十餘砦應中廉介有守為政條理秩

  然辰民至今德之李慶祖奉天人康熙中知辰州府表貞除𭧂革驛遞派累勤於課士豐

  其飲饌四載政聲卓然卒於官民建祠祀之翁煌侯官人康熙中知辰溪縣清浪衞一田兩

  賦煌力請豁免薦循良第一民遮留數十里不絶余繩武鄱陽人康熙中知辰溪縣編都

  甲建河橋除驛累興起邑士請廣學額民咸鼓舞潘眉宜興人康熙中知漵浦縣時大軍勦

  滇逆縣境江口民以協濟辰溪驛遞甚苦眉繪圖卒請免之民爲祀之縣左張佳晟

  人康熙中沅陵教諭教士以河津姚江爲法袪故習挽頽波以期至於古其平昔論學十議士皆尊

  陳家穀江寕人乾隆中知辰州府訟無巨紉必親爲剖決捐俸延師教士虎谿書院郡

  人德之卒於官爲祀於書院側顧奎光無錫人乾隆中知瀘溪縣𡻕歉設法救荒徴税悉除

  火耗修志興學遇士有禮政暇博覽羣書曰以補政之不及也

 ︹人物︺︹宋︺秦再雄猺人武健多謀在周行逢時屢以戰鬬立功蠻黨皆服之太祖召至闕下

  察其可用特擢辰州刺史官其子爲殿直賜子甚厚乃使自辟屬吏予一州租賦再雄感知遇之恩

  誓死報効至州日訓練土兵得三千人皆能披甲渡水厯山飛塹捷如猿猱又選親校二十人分使

  諸蠻宣朝廷懷來之意於是蠻黨悅服莫不從風而靡各得降表以聞太祖大喜復召至𨶕面加奬

  激改辰州團練使又以其門客王允成為辰州推官再雄盡瘁邊圉五州連袤數千里不増一兵不

  費帑庾終太祖世邊境無患張翹辰州人神宗時上言南江諸蠻雖有十六州之地惟富峽

  敘僅有千户餘不滿百土廣無兵加以洊饑近向水晤與繡鶴敘諸州蠻自相讐殺衆苦之咸思歸

  化願先招降富峽二州蠻俾皆納土來歸則餘州不煩加兵而自投順詔下知辰州劉策商度策請

  如翹言明年富州向永晤來歸順繼而敘峽諸州舒光銀光彥等亦降︹元︺向良嗣

  人至正中縣人王七作亂煽惑居民一時遠近多蠭起從賊獨良嗣守正不肯附逆賊恚憤於是糾

  黨縱火燒其廬忽大雨滅火賊乃釋之遂得免於難︹明︺夏銘善漵浦人洪武進士擢御史

  善論事守正不阿凡有大政上輒謂左右召夏御史來後坐事死帝嘆曰失吾直臣乃命有司治殮

  𦵏荆政芳漵浦人永樂進士任交阯僉事分巡沱江繖員山有神常見怪民祈走如騖政

  芳為勒碑禁止其怪乃息李震瀘溪人宣德中御史薛瑄以賢良方正薦固辭不起嚴秀

  漵浦人正統十四年貴州香鑪苗叛命將征討募敢死士縣令以秀應秀為軍前鋒累𫉬賊級聞於

  朝將官之秀曰吾為地方驅亂耳豈以軀命博一官耶不就歸胡璁沅陵人正德中推官剛方

  耿介執法不阿厯二嵗以疾致仕歸道經巫峽水漲舟幾危仰天誓曰吾行李蕭然無長物止室人

  金環在耳得無此物為祟乎令投水中舟遂濟比及黃陵廟買魚祀神剖魚腹金環在焉人咸異之

  鄧顯芳盧溪人為縣諸生正德七年鎮筸叛苗肆侵掠衆皆避匿顯芳戀母棺不去苗至挾

  顯芳為導不從苗怒殺之碎其尸於母柩前聞者哀之潘棠辰州衞人宏治進士上疏請以

  鎮筸為州控治苗獠寝不行後鎮筸苗猖獗因設守備用棠議也授懷慶推官㩴南吏科給事中寕

  藩請益䕶衞棠疏言其有異志尋叛舉朝服其先見厯官雲南僉事宋瑛沅陵人由貢生為平

  樂通判正德八年郴州諸洞苗猖獗撫臣洪範檄瑛討捕至楊頭砦苗合九砦餘黨攻之身𬒳數創

  越二日援兵不至遂遇害宋儒瑛子痛父陣亡奮身隨官軍剿賊搗其穴轉戰三日擒其渠魁

  負父尸還力盡死時人哀之蕭璆辰州衞人嘉靖進士吏部主事典試中州督學黔省為當

  事模唐愈賢沅陵人嘉靖進士授寕海令擢御史因抗言時政乞養歸袁鳳鳴

  沅陵人嘉靖進士擢御史巡視居庸申飭邊防劾將帥弗戢兵者再巡四川建議征白草苗平之以

  戅直為時所忌岀知潮州尋謫思州潮民立祠祀之李棟盧溪人嘉靖進士累官文選員外郎

  二十九年北兵入京師戒嚴令選百僚才猷宣著練達老成者疏名以聞大學士徐階首以棟應分

  守正陽門有功以忤當路謫兩淮運判厯雲南兵備苗蠻讋服向淇沅陵人嘉靖進士累官南

  户部郎聚四方同志講學於甘泉書院以體認為宗後遷廣西參議分守潯州時桂林苗肆刦淇董

  兵攻散之厯雲南兵備號令嚴明諸蠻懾服張文燿沅陵人萬厯進士厯任四川布政使

  平貴州銅仁土蠻余永鸞辰溪人由貢生授巴縣知縣清介無私有饋遺永鸞盡郤之厯

  三年免歸力田授徒以老

 ︹本朝︺瞿應頡沅陵人順治四年爲本道中軍守備值瀘溪姦民姚啟唐等煽亂應頡單騎直

  入賊巢招撫四十六寨賊恨以計擒之罵賊不屈死米元倜辰谿人康熙中與弟元侗同膺

  鄉貢杜門著書足不踰塾者數十年德行文詞爲一邑冠劉恂辰谿人康熙進士淹貫經史所

  著作多可傳性篤孝通籍後痛父母不及見涕零如雨其積德務善自先世萬橒以來至恂四世曾

  無異龔世遠沅陵人㓜嗣叔父國鳴後國鳴曾以酒後笞之惟抱杖慟泣事母至孝母

  卧病八載日夕侍側哀禱祈代及事繼母俱孝謹爲鄉閭矜式雍正十一年 旌張齊歐

  瀘溪人母喪哀毁骨立三年未嘗見齒雍正十二年 旌楊鴻謹瀘溪庠生家貧課徒以供

  子職三十餘年色養不懈乾隆二年 旌晉啟祥沅陵人九𡻕失怙母哀痛失明啟祥以舌

  餂之母目復明母病求以身代病遂愈毛國芳沅陵人年十五父卒追摹父像設奉書室

  數十年哀慕不忘母病痢嘗糞以驗差劇乾隆六年 旌謝純臣沅陵人乾隆八年𡻕貢值

  鄰家火母病在牀純臣號泣𥸤天風返火息嘗作十二忍辭以化導家人故家近百口猶不析箸卒

  年八十五羅廷弼沅陵人由武進士洊陞副將嘉慶元年甘肅逆囘滋事派赴西安剿捕駐

  兵衆山之尾奮勇攻擊嗣因賊衆直撲糧臺力戰陣亡事   聞議卹廕雲騎尉

 ︹流寓︺︹宋︺王廷珪盧陵人秦檜黨羅汝楫誣劾胡銓編管新州廷珪以詩贈行爲人所訐流

  ︹明︺宋昌裔唐州人洪武中寓居沅陵善書畫人得其墨蹟皆藏弆之

 ︹列女︺︹明︺鮑氏名賽賽辰州衞人從父之良斫畬遇虎攫之良去賽賽舉畬刀追及虎與相持

  虎傷刀折賽賽亦死於虎潘燿卿妻賈氏沅陵人賈瀾女燿卿父棠官南畿燿卿挈

  賈省父至湖口卒賈抵南畿絶食累日聞家衆來取夫喪遂自剄死遺詩一絶事聞旌表李太

  麒妻張氏沅陵人張新寡而其姊死父母將以張改適其姊夫張聞之縊死李宏

  妻陳氏沅陵人許字李宏聞宏訃至不食死武玉瑾妻賀氏沅陵人夫卒賀

  年十八兄公欲嫁之賀自縊救之得免以節終李棟妾張氏盧溪人棟官至按察副使

  張年二十棟卒張無子毁容守節年七十餘終事聞旌表舒宏謨妻向氏辰溪人年

  二十二夫殁含殮畢自盡死余永鸞妻辰溪人亡其氏永鸞為廉吏一日偶受人𤓰妻

  恚曰君苦節自勵一𤓰雖細亦損清操永鸞欣然曰人謂予清不知汝乃過予王允明妻

  蔣氏辰溪人年十八值土寇亂賊入其門蔣連殺三賊乃自剄夏學程妻丁氏

  名美音漵浦人未嫁學程死美音齧指出血誓不他適當事奬之賚以銀幣百金美音鬻田事舅姑

  孝養終身鄉人名其田曰貞女田向達妻文氏漵浦人達為邑諸生早卒文年甫二

  十富家争謀娶之遂自割其鼻守志終身年八十卒

 ︹本朝︺廖縉妻尹氏沅陵人夫亡守節康熙年間 旌李枝魚妻張氏

  瀘溪人枝魚弟枝英枝衍枝永枝晟相繼卒張偕娣張氏龔氏劉氏楊氏均同志守節康熙年間

  姜文煥妻張氏沅陵人夫亡守節同縣貞女舒愗聘妻余氏顔三台聘妻吳氏

  均雍正年間 旌李躍龍妻石氏瀘溪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龔錫球妻麋氏石

  祚煥妻張氏石祚煜妻文氏均雍正年間 旌劉䖍妻朱氏辰溪人夫亡守節雍正年

   郗 某聘妻張氏漵浦人順治四年潰賊掠縣女隨父避山中為賊所執驅

  之行父往阻賊脅以刃女以身蔽父罵不絶口賊怒殺之同縣貞女向俊民聘妻張氏均雍正年間

  李維屏妻郭氏沅陵人夫亡守節洞縣節婦吳應兆妻韓氏吳應元妻黄氏李

  國儒妻姜氏李開膺妻鄧氏鄒啟旟妻印氏姚天明妻周氏其子婦熊氏陳上表妻戴氏常尚勲妻

  王氏張德旋妻楊氏朱大國妻李氏張珗妻唐氏及子婦鄧氏冉俊德妻張氏顔國輝妻李氏劉子

  賢妻向氏熊容生妻梁氏龔景孳妻彭氏劉星祖妻張氏陳大用妻程氏向淞妻唐氏子婦唐氏晉

  之綱妻張氏袁世茂妻陳氏唐朝坤妻胡氏偕其姒蔣氏石昭妻謝氏烈婦張士奇妻蕭氏均乾隆

  年間 旌李文命妻黃氏瀘溪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劉文明妻鄧氏胡啟科妻李

  氏文炳國妻蔡氏譚世揆妻羅氏周之緒妻陳氏唐宣學妻吳氏宋文標妻熊氏金先賢妻楊氏先

  聖妻吳氏張榮斗妻李氏龔錫侯妻楊氏李潭妻宋氏劉永桂妻曾氏均乾隆年間 旌李自

  瓊妻劉氏辰溪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米云苾妻朱氏其子繼妻姚氏麻昌佑妻潘氏均

  乾隆年間 旌舒爾傑妻鄧氏漵浦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梁以燦妻龔氏其子建

  基妻吳氏建基子婦周氏項勝光妻向氏其子婦彭氏烈婦舒德潮妻賀氏貞女舒爾謨聘妻武氏

  吳光乾聘妻徐氏均乾隆年間 旌熊維周妻石氏沅陵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姚

  世浚妻黄氏姜正傑妻劉氏貞女唐某聘妻張氏汪德寛聘妻萬氏均嘉慶年間 旌唐上

  球子婦張氏陳氏瀘溪人暨女酉姑乾隆六十年殉苗難死嘉慶年間 旌

  某妻舒氏辰溪人里人偪汚之不從被毆死嘉慶年間 旌張文燮妻舒

  氏漵浦人夫亡守節同縣節婦戴尚絅妻向氏夏澤濟妻舒氏烈婦蕭氏婦張氏貞女鍾毓宗聘

  妻陳氏張宗教聘妻陳氏易紹俊聘妻唐氏均嘉慶年間 旌

 ︹仙釋︺︹唐︺瞿夫人豫章人隋末兄爲辰州刺史有黄元仙者亦自豫章來刺史高其行以夫

  人妻之後薦其才德以自代隋亡元仙棄官與夫人隱於州西之羅山貧甚夫人爲人傭織以養其

  姑如此者十年一日忽謂元仙曰昨日聞帝命當與君别俄頃翀舉︹宋︺陳崇政修道於辰

  溪大酉觀有奇術能致雷雨辟穀不食者三十年惟飲清泉或瓜果年八十行走如飛政和中往遊

  衡岳委蜕於祝融峯其徒舉其尸輕如蟬蜕葢尸解云︹元︺妙鑠大德中自袁州至沅陵風

  彩神異有度世禁氣之術建普安寺於縣東厯三年功始畢乃著袈裟躡芒屨遶寺行三日人莫測

  其故至夜投寺前井中其徒宗寶急入井覓之不可得後怡溪人報妙鑠尸在清浪灘往視之果然

  解其袈裟得一頌曰三十三年無道無禪空空盡在水底生蓮乃歸葬之越數日人見其在巴東其

  走如飛追之不及而止

 ︹土產︺鐵瀘溪辰溪漵浦三縣出丹砂沅陵縣出元和志辰州貢光明砂藥砂水銀

  沅陵瀘溪二縣岀辰溪縣出黃蠟沅陵縣出白蠟瀘溪縣出辰溪縣出

  蜜沅陵縣出漵浦縣岀漵浦縣出桐油沅陵縣出黃精辰溪縣出茜草

  漵浦縣岀











                       前總纂官李光涵恭纂輯

                       提調官張日章恭覆輯

                       校對官王式和恭 校

                       校對官沈維鈺恭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