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九十至九十二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九十至九十二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0.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0.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0.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2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30.djvu/5
鎮江府表 ������������������������������������������������������������������������������������������������������������������������������������������������������������������������������������������������������������������������������������������������������������������������������������������������������������������������������������������������������������������������������������������������������������������������������������������������������������������������������������������������������������
������������������������������������������������������������������������������������������������������������������������������������������������������������������������������������������������������������������������������������������������������������������������������������������������������������������������������������������������������������������������������������������������������������������������������������������������������������������������������������������������������������
大清一統志
鎮江府〈在江蘇省蘇州府西北三百七十里江寕府東少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
〈北距一百三十六里東至常州府宜與縣界一百六十里西至江寕府句容縣界六十里南至常州〉
〈府武進縣界一百八里北至揚州府江都縣界二十八里東南至宜典縣界二百十里西南至安徽〉
〈廣德州建平縣治三百七十里東北至常州府靖江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揚州府儀徵縣界七〉
〈十里自府治至京師二千三百里〉
︹分野︺天文斗牛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吳地戰國屬楚秦
屬會稽郡漢初屬江都國後屬會稽郡後漢屬吳
郡三國吳曰京城〈元和志建安十三年孫權自吳徒治丹徒曰京城十六年遷建〉
〈棠復於此置京口鎮〉晉太康二年置毘陵郡治丹徒永嘉五
年以東海王世子名毘改晉陵郡〈宋書州郡志大興初郡及丹彼〉
〈縣悉治京口至義熙九年復還晉陵〉咸和四年僑置徐州永和中僑
置南東海郡劉宋永初二年立南徐州〈宋志永嘉之亂徐兗〉
〈流民相車過淮亦有過江居晉陡郡界者咸和四年郗鑒於晉陵諸縣及江北皆僑立郡縣以司牧〉
〈之徐兗二州或治江北義𤋮十年始分淮北爲北徐州淮南猶爲徐州水𥘉二年加徐州曰南徐而〉
〈淮北但曰徐元嘉八年更以江北爲南兗州江南爲南徐州謂之北府〉齊因之梁天
監元年改南東海曰蘭陵郡陳永定二年復曰東
海郡隋平陳州郡俱廢改曰延陵縣開皇十五年
罷縣置潤州取州東潤浦爲名大業三年州廢爲
延陵縣屬江都郡唐武德三年復置潤州天寶元
年改丹陽郡乾元初復曰潤州又升為丹陽軍屬
江南東道建中初置鎮海軍節度〈唐書方鎮表建中二年合浙江〉
〈東西道置節度使治潤州尋賜號鎮海軍節度〉五代屬南唐〈唐末錢鏐移鎮海節度於〉
〈杭州而潤州為楊行密所有復置鎮海軍於此〉宋仍曰潤州丹陽郡開寶
八年改鎮江軍政和三年升為鎮江府〈以徽宗潛邸故〉屬
兩浙路南宋屬浙西路元為鎮江路安撫使司至
元十三年改鎮江路總管二十六年置鎮江路總
管府屬江浙行省浙西路明初曰江淮府洪武四
年改鎮江府直隸南京
本朝屬江蘇省領縣三〈雍正八年以原隸江寕府之溧陽縣來屬〉今領縣
四
丹徒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三十里南北距七十八里東至丹陽縣界七十里西至江寕府句〉
〈容縣界六十里南至丹陽縣界五十里北至揚州府江都縣界二十八里東南至丹陽縣界六十五〉
〈里西南至句容縣界九十里東北至通州泰興縣界一百里西北至揚州府儀微縣界七十里春秋〉
〈吳朱方邑後屬楚更名谷陽秦置丹徒縣漢屬會稽郡後漢屬呉郡三國吳嘉禾三年改曰武進縣〉
〈晉太康二年復曰丹徒為毘陵郡治尋屬毘陵郡永嘉五年為晉陵郡治永和中僑置郯縣為南東〉
〈海郡治義熙九年移晉陵郡還晉陵并以丹徒屬南東海郡宋仍之梁屬蘭陵郡陳屬東海郡隋開〉
〈皇九年改為延陵縣省丹徒入之十五年為潤州治大業三年州廢屬江都郡唐武德三年復曰丹〉
〈徒為潤州治五代因之宋為鎮江府治元為鎮江路治明為鎮江府治 本朝因之〉丹陽縣
〈在府東南七十 里東西距 八十八里南北距六十五里東至常州 府武進縣 界五十八里西至丹徒〉
〈縣界三十里 南至金壇縣界四十里北至丹徒縣界二十五里 東南至武進縣界六十里西南至江〉
〈寕府句容 縣界四十五里 東 北至 武進縣界七十里西北至 丹徒縣界三十 里 戰國 楚雲陽邑秦置〉
〈曲阿縣漢 屬會 稽郡後漢 屬吳郡 三 國吳 嘉禾三年改曰雲 陽晉 太康二年 仍改曲 阿 屬毘 陵郡宋〉
〈屬晉陵郡齊因之梁屬 蘭陵郡陳屬東海郡隋屬江都郡唐武德三年於 縣置雲州五年改曰簡州〉
〈以地有 簡瀆故名八年州廢 屬潤州天寶元年改曰丹陽 縣五代因之宋屬鎮 江府元屬鎮江路明〉
〈屬鎮江府本朝因之〉 溧 陽縣〈在 府西南二 百四十 里東西距 九十八里 南北距 一百五〉
〈十里 東至常 州 府宜興 縣界十 八里西至江 寕府溧水 縣界八 十 里南至 安徽廣 德州界七十 里北〉
〈至江 寕府句 容縣界八十里 東南至宜興縣治九十里 西南至 廣德州建平縣 治一百二十里東北〉
〈至金壇 縣治 九十里西北至溧 水 縣治一百三十里春秋 吳瀨 渚秦置溧陽縣隸 鄣 郡漢屬丹陽郡〉
〈後 漢因 之 三 國吳 省 晉 太 康 元 年 復 置 宋 齊 以 後因 之隋 開 皇 十八 年 併 入 溧 水 隷 宣 州 唐 武 德 三〉
〈年 復置 屬州 九 年 復 屬 宣州乾 元 元年屬昇州州 廢還 屬宣州 光 啟 三 年 又屬昇 州 五代南唐屬〉
〈潤 州 宋屬建 康 府 元 至 元 十四年升溧 州 屬建康路 十 五年升 溧 陽 府 十 六 年改路二十 八 年降縣〉
〈元 貞 元 年 仍 升 州 至 順 元年 屬集 慶 路 明 初 復 為縣 屬 應 天 府 本 朝 初 屬江 寕府 雍 正 八 年 改 屬〉
〈鎮 江府〉金 壇縣〈在府 南 一 百 六 十 里 東 西 距 一 百 里南北 距 八 十 里 東 至 常 州 府 武 進 縣〉
〈界 三 十 五里 西 至 江 寕 府 句 容 縣 界 六 十 五 里南至 溧 陽 縣界 五 十 里 北 至 丹 陽 縣 界 三 十 里 東南〉
〈至 常 州 府 宜 興 縣 界 五 十 里 西 南 至 溧 陽 縣界 七十 里 東 北 至 丹 陽 縣 界 三 十 里 西 北 至 丹 徒縣 界〉
〈六 十 里 春 秋 吳 地 秦漢 會 稽 郡 曲 阿 縣 地 隋 開皇十 五 年 析 曲 阿 地 置金 山 府 後 因 為 縣 唐 初 隸蔣〉
〈州武 德八 年 省 入 延 陵 縣 垂拱四 年 復 置 改 曰金壇縣 屬潤 州 五 代 因 之 宋 屬鎮江 府 元 屬 鎮 江路〉
〈明 屬鎮 江 府 本朝 因 之〉
︹形勢︺帶江山表裏華甸經途四達包總形勝〈宋書文帝〉
〈紀〉因山爲壘緣江爲境〈通典〉揚州之都會京口之重
鎮〈宋徐鈜集〉千山所環中横巨浸形勝之雄控制南北
〈宋汪藻鎮江府月觀記〉南控江湖北拒淮泗山川形勝自昔
用武處〈方輿紀要〉
︹風俗︺士大夫崇靖退貴氣節民庶循禮義守業不競
〈嘉定志〉土風質而厚士風淳而直〈咸淳志〉六代之風流
人物綜萃於斯三吳之山川林泉肇發於此〈宋徐鉉甘〉
〈露寺記〉
︹城池︺鎮江府城〈周九里有奇門四南北二水關自南關至西門憑漕河餘設濠明初仍舊〉
〈址築 本朝康熙元年修雍正九年重修丹徒縣附郭〉丹陽縣城〈周九里門六水門二〉
〈濠廣八尺明嘉靖中築 本朝康𤋮元年修〉溧陽縣城〈周四里有奇門四水門二濠廣〉
〈五丈明初仍舊址築 本朝康熙雍正年間屢修乾隆三年重修〉金壇縣城〈周三里有〉
〈奇門六水門二濠廣二丈明嘉靖中築 本朝順治康𤋮年間屢修〉
︹學校︺鎮江府學〈在府治東日精山明景泰中建 本朝順治康熙雍正年間屢修入學額〉
〈數二十五名〉丹徒縣學〈在縣治東聖像山南麓明嘉靖初建 本朝順治康𤋮雍正年〉
〈間屢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丹陽縣學〈在縣治東明嘉靖間建 本朝順治康𤋮年間〉
〈屢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溧陽縣學〈在縣治東南隅明洪武初建 本朝康熙五年修三〉
〈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金壇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中建 本朝順治康𤋮〉
〈雍正年間屢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杏壇書院〈在丹徒縣治東聖像山 本朝順治十三〉
〈年建〉三山書院〈在丹徒縣治西南宋建淮海書院於北固山元遷儒林里明崇禎間改建〉
〈易名香山書院 本朝順治五年增葺樓舍改今名〉寶晉書院〈在丹徒縣治北固山麓〉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因米芾寶晉齋舊址建〉濓溪書院〈有二一在丹徒縣治東南宋周〉
〈子依舅氏鄭向嘗居此後人因建書院舊在黄鶴山下明正統中移建今所一在丹陽縣學東 本〉
〈朝雍正間建〉嘉義書院〈在溧陽縣治北明嘉靖中建〉申義書院〈在金壇縣〉
〈治西宋太府丞張鎬家塾〉金沙學舍〈在金壇縣治東 本朝乾隆十年建 按舊志載丹〉
〈徒有清風書院丹陽有練湖書院溧陽有金淵書院金壇有茅山書院今俱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十三萬七千六百三十七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二百十九萬四千六百五十四名口〉
〈又鎮江衛屯丁四萬二百二十一名口〉
︹田賦︺〈田地五萬二百六十三頃二十一畝三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三十萬四千一百二十一兩〉
〈八錢七分二 𨤲又 雜辦銀七 百七 十一兩 二錢七分二𨤲米二 十一 萬三十七 十七 石二斗 七升七〉
〈合四 勺豆 一千 三 百四十 七石 八斗三 升七 合三勺又 鎮江 衛屯 田 一千七 百十 三頃六 十六 畝九〉
〈分有 奇額 微 丁 糧銀 四千五百六十 八 兩 七分 九𨤲又 丹徒 省 衞 屯田 二十三頃三十 四 畝 七分 五〉
〈𨤲有 奇額 徴銀十七 兩 一錢二 分 八 𨤲米一 百七 十四石三 斗 三升六 合 四 勺〉
︹山川︺聖像山〈在丹 徒 縣治 舊名 夀 邱 以避 孔子諱改 名 其南 麓為 今 縣 學輿 地 紀 勝宋〉
〈武帝舊 宅基也又 引輿 地記 唐 頽山有武帝積 弩臺府志 二山 皆在 府 治西南〉 日 精山〈在丹〉
〈徒縣治 東 北府 學 内 上 有日 觀遺址又 有月華山在 府 學西 南 有 月 臺遺 址一名萬 𡻕山〉東 山
〈在丹 徒縣 東三 里 一名 花山 唐皇甫冉 詩北 固多 陳 迹東 山復 盛遊〉京 峴山 〈在丹徒縣東五〉
〈里宋鮑照有 從 拜陵 登 京峴 詩南徐 州 記 秦時 命赭衣徒鑿京 峴 南坑 鑿 處在 故縣西 北 六 里丹 徒〉
〈峴 東南 寰宇記 引 梁與 武帝望 京峴山 盤 行 似龍掘 其石 為龍目 二 湖集 覽在今 鎮江府 治 東 京口〉
〈因山得名府志本二山此為京山今縣西南五里有峴山云通志 本朝順治十八年敗海寇於此〉
〈乾隆二十二年三十年四十五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俱有 御製京峴山 詩〉焦 山
〈在丹徒縣東九里大江中與金山對峙相距十里許自京峴東北至馬鞍雩山象山入江而為此山〉
〈亦名譙山江淹有譙山述懷詩通典縣有京口譙山戍一名樵山輿地紀勝以後漢處士焦先隱此〉
〈而名一名浮玉今巖石有題刻浮玉山字舊志宋建炎中韓世忠以八千人屯焦山德祐初張世傑〉
〈等舟師次焦山即此府志較金山差大山巔盤礴處曰焦仙嶺西曰觀音巖有東泠泉心經石南曰〉
〈羅漢巖西南曰瘞鶴巖有霹靂石陀羅尼經石釣魚臺石又海雲巖半麓有三詔洞鑽丹石傍曰棧〉
〈道巖有角觗石東北有善財石有石屏醉石蝦蟇石西北碧桃灣東北青玉塢餘支東岀有二島對〉
〈峙江流中曰海門山亦名雙峯山世稱金焦北固為京口三山云 本朝乾隆十六年 高宗〉
〈純皇帝南巡建 行宫於上有 御製 遊焦山詩並和蘇軾韻詩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 十年〉
〈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並有 御製遊焦山㬪韻詩㬪蘇軾韻詩 仁宗睿皇帝隨扈〉
〈 御製焦山歌〉雩山〈在丹徒縣東三十里名見南史上有昭應廟禱雨輒應又相近有大瀆山〉
華山〈在丹徒縣東六十三里即樂府所謂華山畿也〉鼎石山〈在丹徒縣東南三里與京〉
〈峴山相望上有石塔一名釡鼎山又五垔有唐山〉峴山〈在丹徒縣東南五里亦名獸窟因建〉
〈地藏寺於此又名九華山其北為檀山〉白山〈在丹徒縣東南十五里明繞志宋刁約葬〉
〈此有白躍岀故名〉馬蹟山〈在丹徒縣東南三十五里與地紀勝上有青童君馬蹟故名府〉
〈志在今紫府觀即道書第四十九福地上有二洞曰黄龍青龍其一潛通華陽〉菊花山〈在丹〉
〈徒縣南三里其對峙者為天福山俗呼虎頭山〉黄鶴山〈在丹徒縣南三里本名黄鵠山宋書〉
〈元嘉中衡陽王義李鎮京口迎戴仲容求止黄鵠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澗甚美太祖嘗曰吾東巡之〉
〈日當宴戴公山下也隋志延陵縣有黄鵠山寰宇記在縣西南三里宋高祖潛龍時常遊竹林寺遊〉
〈息於此嘗有黄鶴飛舞改為黄鶴寺俗又名鴻鶴山又磨笄山在山東南府志戴仲容女於此磨筓〉
〈誓不適人因名〉夾山〈在丹徒縣南四里唐僧夾山於此説法寺名竹林又福田山洪山俱相近〉
迴龍山〈在丹徒縣南七里下有八公巖林壑靜䆳緣谷口入溪流涓涓曰八公洞〉招隱
山〈在丹徒縣南七里元和志獸窟山一名招隱山即隱士戴仲容所居寰宇記梁昭明太子嘗請〉
〈書於此因名招隱今石案猶存上有招隱洞下有真殊泉虎跑泉昭明所開古井及亭唐李徳裕作〉
〈記又靈山在縣南四十里〉長山〈在丹徒縣南二十五里上有靈泉下流與練湖通溉田甚廣〉
高驪山〈在丹徒縣西南五十里一名句驪山隋書地理志延陵有句驪山寰宇記在縣西南〉
〈七十里梁武帝輿駕東行記云自覆船山酒甖山南次高驪輿地紀勝覆船山在縣西南五十里亦〉
〈謂㔶船又名酒〉陽彭山〈在丹徒縣西一里〉銀山〈在丹徒縣西二里江口即故土〉
〈山也唐劉禹錫詩土山京口峻府志以山形壁立俗呼豎土山避宋英宗諱又呼植土山元皇慶二〉
〈年建寺其上以與金山相對易今名一名雲臺山上有金雞嶺下有紫陽洞其側有鎮屏山〉寶
葢山〈在丹徒縣西四里有茅山道院〉算山〈在丹徒縣西九里隋書地理志延陵縣有蒜山〉
〈元和志山多澤蒜因以為名輿地紀勝自古皆作蒜山惟陸龜𫎇題曰算山或以周瑜與武侯議拒〉
〈曹操謀算於此故名寰宇記東晉末孫恩浮海奄至丹徒率衆登蒜山劉裕擊破之唐劉展叛田神〉
〈功將三千軍於瓜洲將濟江復岀騎萬餘陳於蒜山即此府志今西津渡口水中峯是也舊寛廣〉
〈可容萬人宋元間淪入於江 本朝乾隆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有〉
〈 御製算山詩算山誌事詩仁宗睿皇常隨扈有 御製算山詩〉五州山
〈在丹徒縣西三十里府志相傳登山絶頂望見五州故名梁武帝幸此輦道尚存舊志有宋陳升之〉
〈於山半建觀日卧雲二亭題曰卧看滄江有泉題曰夕聽流泉皆蘇軾書〉鐵鑪山〈在丹徒縣〉
〈西四十里下有翟公泉相近有香山又曹山在縣西五十里明建文末燕王渡江嘗駐蹕山下為行〉
〈朝三日〉玉山〈在丹徒縣西江口府志舊無玉山之名以與金銀二山鼎立故名〉金山
〈在丹徒縣西北七里大江中九域志唐時裴頭陀於江際𫉬金數鎰李錡鎮澗州表聞賜名古名氏〉
〈父山一曰𫉬符元和志氐父山在縣西北十里晉破苻堅𫉬氐俘置此山下因名又名伏牛山唐志〉
〈潤州貢伏牛山銅器又名龍游山三山志宋大中祥符五年真宗夢遊其地賜名又名浮玉周必大〉
〈雜志此山大江環繞每風四起勢欲飛動故南朝謂之浮玉最高處曰金鼇峯妙高峯東曰日照巖〉
〈金玉巖妙空巖朝陽洞龍洞西曰頭陀巖裴公洞北曰白衣洞飛雲洞東麓有盤陀石信磯𮗜岸山〉
〈南江中有門檻石山東江中有鶻山即善財石山西江中有石𥱼山俗稱郭璞墓石𥱼山前有筆架〉
〈峯一名三山石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 御書江天一覽扁額並〉
〈 御題松風石三字於日照巖雲峯二字於朝陽洞乾隆十六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建〉
〈行宫於上有 御製初登金山詩登金山塔頂詩駐蹕金山記 御題聯額二十二年二〉
〈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屢駐清蹕 宸翰題詠輝映江天四十九年〉
〈 仁宗睿皇帝隨扈 御製登金山塔頂作長江夕照歌渡江宿金山即事詩〉北固山
〈在丹徒縣北一里三山志京峴山右折結為郡治郡治之北特起此山世説荀中郎羨在京口登北〉
〈固望海云雖未覩三山便自使人有淩雲意宋謝靈運有從遊京口北固詩南史京城西有别嶺入〉
〈江高數十文號曰北固蔡謨起樓其上梁大同十年帝登望久之曰此嶺不足須固守然於京口實〉
〈乃壯觀乃改曰北顧元和志在縣北一里下臨長江其勢險固因以為名寰宇記山斗入江三面臨〉
〈水與地志天淸景明登之望見廣陵城如在青霄中相去鳥道三十餘里與地紀勝龍王廟在北固〉
〈山韓世忠遣兵伏廟中以截烏珠即此府志晉謝安蔡謨皆於山上作庫以儲軍資西有五聖巖秋〉
〈月潭潭側有蝦蟇池走馬澗澗東有海涵河西南有鳳凰池天津泉試劒石很石鰻井其後石壁臨〉
〈江有鐵柱峯一名石帆觀音洞雨旁有甘露跨鼇二門 本朝乾隆十六年 御製北固山詩〉
〈 鳥珠改見江寕府山川門牛頭山註〉石公山〈在丹徒縣北九里瀕江為象山過脈下有〉
〈石檻與焦山對峙一名象山形如雙象府志焦山兩獅形象山兩𧰼形獅象截水之下流郡之門户〉
〈在焉巖有洞曰𧰼山洞元阿珠嘗登此山以望宋軍 阿珠舊作阿术今改正〉圌山〈在丹徒縣〉
〈東北六十里宋建炎三年金人治舟師欲由海道赴浙詔遣韓世忠控守圌山福山一帶德祐初張〉
〈世傑敗績於焦山還泊圌山府志在江濱出火石有上下二箭洞〉彭山〈在丹陽縣東三十五〉
〈里下有龍池又馬鞍山在縣東四十五里固山在縣東五十五里前有普濟院〉論山〈在丹陽縣〉
〈東南鄉名勝志即道家三十八福地神仙所居〉白鶴山〈在丹陽縣西十里麓曰支子岡〉觀
音山〈在丹陽縣東北三里漕河東岸一名恵山前有廣福寺多竹林巔有一碧萬頃亭其後為〉
〈甘草山〉經山〈在丹陽縣東北三十五里相傳有異僧講經於此一名金牛山上有全牛洞洞〉
〈皆石壁洞口僅容一入其中甚廣下有經山泉宋置經山寨於此其後為白路山〉雞籠山
〈在丹陽縣東北三十五里形如雞籠故名〉李家山〈在丹陽縣東北三十五里前有彭泉南流〉
〈八九曲河下有靈顯祠又金雞山在縣東北四十五里下有顯忠廟〉繡毬山〈在丹陽縣東北〉
〈三十六里三山相連圓如繡毬上有白鶴泉東行二十里入九曲河〉黄連山〈在丹陽縣東北〉
〈三十八里相傳有黄連樹生其上其大十圍故名〉鳳山〈在丹陽縣東北四十里形如鳳翥故〉
〈名又相近有寶塔山上有寶塔因名〉沈山〈在丹陽縣東北四十里舊名簸箕山山南唐時沈彬〉
〈居此因名今光孝寺其址也北有石壁峭拔千仞稍北曰陳山下有玉龍泉自經山至此引而東北〉
〈數十里間皆岡巒相接陵阜延互錯列江濱宛如屏障〉九靈山〈在丹陽縣東北四十五里〉
〈几峯相連下有桃花澗唐魏法師居此有仁希仁福二觀仁希久廢〉嘉山〈在丹陽縣東北四十〉
〈五里境内諸山惟此山最髙狀如㐲牛土人以其出雲占雨澤上有龍池建善利廟大江在其北下〉
〈有嘉山寺〉隨駕山〈在丹陽縣東北五十里相傳秦始皇嘗過此今縣北十五里有秦馳道亦〉
〈以始皇名〉燕山〈在溧陽縣南八里形如飛燕上有雲鶴庵〉屏風山〈在溧陽縣南十里建〉
〈康志形如屏風左有看經寺右有法輪寺山界其間俗或呼為平翁山又泉山在縣南二十里�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又後陳山在縣南三十里下為南谿〉錫華山〈在溧陽縣南四十五里峯〉
〈巒秀岀泉流環繞一名小華〉懸鼓山〈在溧陽縣南五十里遥望若懸鼓然〉氲里山
〈在栗陽縣南五十里又有金山鎖山蒜山銀方山左右錯峙〉結都山〈在溧陽縣南六十里〉
〈産石煤〉寨山〈在溧陽縣南六十里其頂平曠相傳宋末義兵曽結砦於上與新野千户陳翼〉
〈抗戰云又南五里曰天井山四壁陡絶中空如井〉五松山〈在溧陽縣南七十里舊名松山〉
〈唐李白改名有松山寺〉青山〈在溧陽縣南七十里縣志上有許真君祠明太祖嘗駐蹕於此〉
〈寰宇記在縣西南六十里〉石屋山〈在溧陽縣南七十里接安徽廣德州界建康志西有鑄劒〉
〈坑相傳吳王使歐冶子鑄劎於此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四十五年有 御製潤州道中詠鑄〉
〈劎坑詩〉朝山〈在溧陽縣西南二十里上有白鶴廟相傳昔有仙人釣魚於此雙鶴來集又有〉
〈石門山兩山對峙如門〉桂林山〈在溧陽縣西南三十里後有大磐石二一曰太古元貞一〉
〈曰留雲〉龍潭山〈在溧陽縣西南四十里建康志有龍潭清澈見底側有龍王祠旱禱即應〉
盤白山〈在溧陽縣西南四十里一名髙䆳山有高䆳洞其深不測以晉李盤白飛升於此故〉
〈名唐有亭曰會仙宋改為太虛觀俗亦名觀山相近有荆山有東西二柱峯怪石峻峭有東西二泉〉
〈資以灌溉西峯之西有神墩澗水濚洄林木葱鬱又有獅子佛龕二石肖形亦奇〉谷山〈在溧〉
〈陽縣西南四十里新志北有渡水從飱溪由黄山束入中江〉伍牙山〈在溧陽縣西南六十〉
〈里樓安徽建平縣界建康志一名䕶牙山相傳子胥伐楚還吳經此因名下有子胥祠祠側有潭可〉
〈以雩禱明統志西南接建平界元阿喇哈攻破銀澍東壩至䕶牙山敗宋兵即此 阿喇哈舊作阿〉
〈刺罕今改正〉金峯山〈在溧陽縣西南六十里形勢聳秀為金陵發脈之宗〉鐵冶山
〈在溧陽縣西南七十里建康志一名鐵峴山丹陽記水世縣南鐵峴山出鐵掦州鼓鑄之地〉茭
山〈在溧陽縣西六里東面石壁臨溪勢如削成上有龍潭宋趙𣓨題石猶存〉小山〈在溧陽縣〉
〈西六里一名小石山北麓有石壁奇峯又大石山在縣西十四里上有怪石宋淳祐中汴人趙昕題〉
〈刻龍洞二字又冠山在縣西五里又五里為仙人山〉高貴山〈在溧陽縣西十五里相近為義〉
〈城山下有墟落相傳宋末居民結砦以拒元兵今近村多以義名又五里為仙山下有井泉可以愈〉
〈癘〉九龍山〈在溧陽縣西三十里昔傳山有王氣因鑿之石上斷迹猶存又相近有前山上〉
〈有土墩〉黄山〈在凓陽縣西四十三里建康志黄鶴仙人得道於此故名又西巖山在縣西七〉
〈十里有石如舫字曰船石〉方山〈在溧陽縣西八十里與芝山連有白石峯白石洞青龍洞石馬〉
〈澗象鼻峯桃花界諸勝〉芝山〈在溧陽縣西八十一里舊名小茅山接江寕府溧水縣界建康〉
〈志山中嘗産芝草故名上有洞十數曰梅仙洞相傳梅福曽隱於此洞前觀音石甚奇異曰李子洞〉
〈有沸泉曰燕洞有石如燕曰仙人洞有石枰棊子曰天井洞有竅通天如井曰黄龍洞乳水下滴不〉
〈沾人衣下有泉芳冽大旱不涸〉平陵山〈在溧陽縣西北三十五里平陵城在其西元和志晉〉
〈李閎圍韓晃於平陵斬之 按晉書咸和四年蘇逸黨張健與馬雄韓晃等為王尢之擊破輕車俱〉
〈走李閎率鋭兵追及於巖山健等不敢下山惟晃獨出箭盡乃斬之健等降據此晃之斬在於巖山〉
〈不在平陵元和志誤也寰宇記上有子胥祠〉曹山〈在溧陽縣西北八十里一名曹姥山瀨水〉
〈發源於此明統志相傳有曹姥獨居此山死葬山下後人為立祠又分界山與曹山相接溧水縣分〉
〈界於此〉雷公山〈在溧陽縣北三十七里一名雷山巖石奇怪泉流澄潔俗傳有雷公鑄劎〉
〈於此又獨秀山在縣北三十五里俗名土山王華山在縣北六十里下有盤龍堰〉黄金山
〈在溧陽縣北七十里雨後土色如金過此即句容縣界附近有黄鳥山〉瓦屋山〈在溧陽縣〉
〈北八十里建康志山形連互兩崖隆起其如屋與句容縣分界唐李白嘗遊北湖亭望瓦屋山有〉
〈詩〉青龍山〈在溧陽縣北八十里距金壇縣西南五十里與地紀勝形如龍而青色因名建〉
〈康志有洞穴祈禱輒應半麓有洞曰青龍洞亦曰洞山洞前奇石森列流泉旁有峴曰牧門洞〉
〈口二尺許其中平廣石梁如帶有堂臺簾竈仙人掌之屬皆以石狀得名入洞稍深有門曰隔凡土〉
〈人傳與金壇句容諸洞相通〉丫髻山〈在溧陽縣北八十里一名丫仙山東連仙几山兩峯〉
〈嵳峩聳秀如髻句容志作帢幘山蓋句容溧陽二邑孔道〉𠙶山〈在溧陽縣東北二十五里一名〉
〈𠙶亭山寰宇記溧陽縣㞯山常潤二州分界於此風土記昔有㞯姥得道扵此因名建康志在洮湖〉
〈上其巔折而為岕曰優曇岕以唐優曇禪師住錫而名岕間北望湖光空明如洗有泉甘冽 按廣〉
〈韻𠙶烏后切山名在溧陽𠙶一作㞯〉小坯山〈在溧陽縣東北二十五里洮湖中一名小巫一〉
〈名小浮輿地志延陵永世界有小坯山有石室室中虎蹟水涸即見云〉張㳇山〈在溧陽縣〉
〈東北三十五里〉落霞山〈在溧陽縣東北四十里一曰霞山一曰聖塔山㙮院在其下町疃溝〉
〈澮厯厯如畫〉大坯山〈在溧陽縣東北四十五里洮湖中建康志一名大巫山接金壇及常〉
〈州府宜典二縣界形秀顓顓居水中望之若浮一名大浮山陶隱居尋山志云石聳以獨絶岸〉
〈垂天而若浮謂此也唐志溧陽有湖山即此〉大蒻山〈在溧陽縣東北四十五里其頂平曠〉
〈竹樹清幽又相近有小蒻山形如釡罕䕃木有小庵〉顧龍山〈在金壇縣南五里一名烏龍山〉
〈俗呼土山明太祖東征嘗駐蹕於此題樂府一闋有御亭〉茅山〈在金壇縣西六十五里接江寕〉
〈府句容縣界元和志在延陵縣西南三十五里山形如已字一名已山一名句曲山河圖云乃有地〉
〈胏土良水清句曲之山金壇之陵即此與地紀勝按真誥云第八洞天宫名曰金壇華陽之天東北〉
〈門在紫陽觀東北五里今呼為良常北洞是也漢景帝時茅濛曾孫盈與其弟武威太守固西河太〉
〈守衷得道於此因名三茅山縣志吳越春秋禹改茅山曰會稽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 御製〉
〈茅山正譌文辨明會稽之茅山即苗山句容之茅山即句曲亦名己山曠若發𫎇垂示千古矣〉茶
曹嶺〈在溧陽縣南十七里又頭陀嶺在縣南二十里上湖嶺在縣南三十五里丁仙嶺在縣南〉
〈四十里白沙嶺在縣南五十里重九嶺在縣南六十里〉金牛嶺〈在溧陽縣南七十里長至〉
〈十五里接安徽廣德刑界〉白龍岡〈在丹徒縣南七里獸窟廻龍兩山相夾處四山環合石壁〉
〈嶄然中有白龍洞又名蓮花洞南山佳境以此為最〉夾岡〈在丹陽縣北二十二里亦曰大夾岡〉
〈下臨運河故運河又名夾岡河舊志縣境自西而北而東以岡名凡數十計昔人謂天設長隄擁衛〉
〈江流者也〉北岡〈在丹陽縣西北十八里練湖上泰鑒北岡截其道以厭王氣即此〉三詔
洞〈在焦山深廣幾二尋以漢焦先三詔不起因名 本朝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俱有 御〉
〈製三詔洞詩〉道人墩〈在丹陽縣練湖中〉烽墩〈在溧陽縣荆山頂髙二丈相傳呉楚〉
〈守望處又播羅墩躡之有聲在荊山南田坂〉大江〈自江寕府句容縣界東流入經府城西北〉
〈與州府江都縣分界又東經丹陽縣東北六十里又東入常州府武進縣界即揚子江也亦名京〉
〈江通鑑注逕京口城北謂之京江輿地紀勝在府域西北六里九域志丹徒縣有揚子江漢書地理〉
〈志毘陵縣大江在北東入海元和志江都縣大江南對丹徒之京口舊闊四十餘里今闊十八里春〉
〈秋朔望有奔濤通志揚子江面闊十餘里東注大海北距揚州郡城臨其南岸金焦障其中流顧炎〉
〈武日知錄古時未有瓜洲南北之津上由采石下由江乘而京口不當往来之道自瓜洲連揚子橋〉
〈江面益陿而隋唐之代復以丹陽郡移置丹徒於是渡者舍江乘而趨京口府志有西津渡在丹徒〉
〈縣西北九里與瓜洲對岸即古西渚唐時謂之蒜山渡 按京江即禹貢北江水經所謂沔水與江〉
〈流合東至石城縣分為二其一過毘陵縣北為北江是也其曰京江者通典謂潤州因京峴山在城〉
〈東故稱京口蓋縁是為名矣又曰揚子江者唐代於揚子津渡江抵京口後置揚子縣於此故亦稱〉
〈揚子江〉白龍蕩〈在金壇縣南六里一名思湖府志舊最寛衍蓄水以紓下田之澇近為居〉
〈民築隄以擅菱藕之利縣志每夏時四圍蘆葦荷蒲菱芡雜然而生錦鱗游泳蓮舟往來其中上有〉
〈白龍廟又錢資蕩在縣東南五里西通南洲南注速瀆〉天荒蕩〈在金壇縣西北上流接茅〉
〈山以東諸水匯流為蕩居民築隄捍水引流而東入於運河謂之建昌圩又滕湘蕩在縣西其旁有〉
〈紫陽西陽二渠蕩介其間廣五百餘頃民田引為灌漑又有鮑蕩在縣西三十里民資灌溉〉運
河〈自常州府武進縣界西北流入經丹陽縣南又西北流經丹徒縣西又北踰大江入揚州府江〉
〈都縣界漕渠考史記言於吳刖通渠三江五湖漕渠之來久矣六朝都建康凡三吳漕輸避京江之〉
〈險别自雲陽西城鑿運瀆徑至都下而京口之漕渠如故南齊書志丹徒水道内通異會是也隋廢〉
〈雲陽二渠大業六年勅穿江南河自京口至餘杭八百餘里不過即故渠開使寛廣耳唐永泰二年〉
〈轉運使劉晏奏引練湖水灌漕河宋天聖七年開潤州新河慶厯中轉運副使鄭向疏潤州蒜山漕〉
〈渠抵於江元祐中京口置牐政和六年詔鎮江府旁臨大江無港澳以客舟楫聞西有舊河可避風〉
〈濤𡻕久湮廢今發運司濬治自乾道至嘉定復屢濬江口至城南一帶自元以後數加疏廣明永樂〉
〈間漕舟自奔牛溯京口水涸則改從孟瀆出江右趨瓜洲景泰中從知府林鴞議濬京口由是漕舟〉
〈盡由裏河府志漕渠在府西二里自江口至南水關九里舊有五閘曰京口曰腰閘曰下中上三閘〉
〈皆通接潮汎撙節啟閉以通漕舟今京口閘當漕河之口距江一里唐時改閘為堰宋復易堰為閘〉
〈其後屢廢屢置又漕渠在丹徒界者四十五里在丹陽界者九十里地𫝑如建瓴上置京口閘下置〉
〈吕城閘每冬閉閘蓄水以濟漕艘不足則以湖水助之又去吕城十八里設奔牛閘俟漕艘畢入先〉
〈閉奔牛閘後啟吕城閘以防水洩 本朝雍正三年 詔修濬運河閘壩自江口至奔牛閘一〉
〈百六十里乾隆七年撫臣陳大受奏請每𡻕撈淺六年大挑以為定例〉關河〈在丹徒縣西自〉
〈城西北接京口港迤而東南入北水關出南水關合漕河又海鮮河在京口閘外宋嘉定八年郡守〉
〈史彌堅請開海鮮河以停泊防江之舟今淤〉永豐河〈在丹陽縣東門外引潮通港又轉河〉
〈明萬厯間開沿隄築壩建三義閣萬夀塔於其上〉越瀆河〈在丹陽縣東南三十五里引江〉
〈潮灌田兩岸居民用資水利又竇家支河在東門外四十里引潮通港〉簡瀆河〈在舟陽縣〉
〈南五里唐書地理志𥘉置簡州以縣南有簡瀆取名府志東北達漕可南接延陵鎮諸水入金壇縣〉
〈界 本朝雍正十三年挑濬〉珥瀆河〈在丹陽縣南七里俗呼七里河北接漕河西南流經〉
〈金壇縣北曰金壇河匯縣境諸水東南入長蕩湖〉市河〈在丹陽縣西北源出練湖西斗門分〉
〈爲二流俱入漕河〉九曲河〈在丹陽縣城北西接運河東北達大江委折七十里亦名新河〉
〈昔時由此通潮利漕且廣灌溉今河口淤塞〉䕶城河〈在丹陽縣東北自東門運河達於北〉
〈門又新開運河由西門城壕經南門合簡清河入於東門運河〉蔭風河〈在金壇縣束南洮湖〉
〈北首由方洛港下經五葉村明萬厯中閒鑿 本朝康𤋮中疏治雍正三年重濬〉金壇運
河〈在金壇縣東北自縣城引流至縣北八里高湖下口瀆接天荒蕩諸水益引而東爲白鶴溪又〉
〈東接常州府武進縣之滆湖而東北達於漕河按金壇向以荆溪爲運糧要道越珥村横塘二堰〉
〈乃達諸河宋以前未通細運逮理宗端平中始開堰通運河自城北至荆淡沿丹陽之七里河水道〉
〈七十里縣西之水為上流東南之水為下流因横塘地高𡻕築壩於下流之口以壅水明萬厯間置〉
〈閘後改為壩 本朝順治六年修濬康熙十年重疏三十二年仍置閘四十年復濬〉新豐湖
〈在丹徒縣東南三十五里接丹陽縣西北界晉書元帝時張闓為晉陵内史立曲阿新豐塘溉田八〉
〈百餘頃元和志晉大興四年張闓所立舊晉陵地廣人稀且少陂渠田多惡闓創湖成灌溉之利〉
〈舊志又有寺湖在縣南十八里杜墅湖在縣東南十五里鄭湖在縣東南三十五里〉練湖〈在丹〉
〈隊縣西北本名後湖俗名開家湖元和志在縣北二十步周廻四十里晉陳敏據有江東遏馬林溪〉
〈以溉雲陽曲阿後湖亦曰練塘世説謝中𭅺嘗經曲阿後湖宋顔延之有車駕幸京口侍遊曲阿後〉
〈湖詩唐書食貨志劉晏為轉運使分官吏主丹陽湖禁引溉自是河漕不涸寰宇記上氶丹徒高驪〉
〈長山馬林溪諸水色白味甘河渠志宋元至明屢經濬湖築隄重修埂閘及治斗門函管萬厯間郡〉
〈守吳撝謙言練湖上受長山八十四之水下通運河分上下二湖界以中埂有石閘三座引上湖〉
〈水達於下湖更有石閘三座石䃮一座引下湖水達於運河又自函洞一十二處引上下湖水達之〉
〈田間函洞以時啟閉則民間之旱澇無虞閘座以時啟閉則運河之蓄洩有備 按練湖形勢最髙〉
〈上湖高下湖數尺下湖又高運河數尺勢若建瓴幅員四十里納長山諸水以濟漕運以資灌溉其〉
〈利甚溥自居民爭相墾佃貪近利而忘遠謀往往蓄洩無備唐時百姓築隄横截十四里開瀆口洩〉
〈水取湖下地作田遂分上下二湖嗣後屢廢屢復斗門函閘代有興築 本朝順治九年 勅〉
〈令修復故址康𤋮四十七年増修練湖四閘永禁私墾全復下湖萬民感悦建 聖恩亭於湖〉
〈心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俱有 御製練湖詩〉朱湖〈在溧陽縣東南八里郭景純江賦其〉
〈旁則有巨區洮滆朱滻丹漅水經注在溧陽今溧湖多謂之渰或云曹蕩圩是也其渰多築圩成沃〉
〈壤云又謝婆渰在南城下謝公渰在北城下相傳謝朓洗研池宋湯德俊建研池堂於丄又葛涪渰〉
〈在縣西十五里與新昌渰連周迴四十五里今成田僅餘一派通舟沙漲渰在縣北二十里府志謝〉
〈朓嘗遊此明太僕史際募民築塘盤龍渰在縣北六十里上有檀石橋瀨陽渰在縣西北三十六里〉
〈即瀬溪也上接三塔諸渰水東入太湖谷以為古五堰非是南渡渰在縣西北四十里建平高淳西〉
〈南諸水盡瀦於此分注兩江去渡五里曰界河〉千里湖〈在溧陽縣東南十五里一名蓴湖今〉
〈涸名勝志溧陽有蓴湖即陸機所謂千里蓴羮未下鹽豉者又名千里渰〉下湖〈在溧陽縣南十〉
〈里周五里東入太湖又黄山湖在縣西南盤白山下牛㛘湖在縣西南五十里今俱為田〉昇平
湖〈在溧陽縣西南七十里一名昇平渰建康志自溧水縣五堰東流入湖又有溪水自建平梅渚〉
〈來會即古中江所經之地又有三塔渰在縣西七十里一名梁城湖接昇平湖週廻四十里 按輿〉
〈圖此即胥溪河自五堰而東者也新志胥溪河在縣西八十里春秋時伍員開運道於此〉洮湖
〈在金壇縣東南溧陽縣東北一名長塘湖亦名長蕩湖接常州府宜興縣界晉書咸和三年蘇峻既〉
〈敗其將韓晃奔張健於曲阿相與自延陵向長塘湖隋書地理志延陵縣有長塘湖寰宇記在金壇〉
〈縣南三十里建康志長蕩湖在溧陽縣北五十三里舊名洮湖宋單鍔水利書上接滆湖而運河有〉
〈功下達荆溪而震澤無害宣潤常三州之深利也明伍餘福水利論金壇武進宜興之間有地名夾〉
〈苧干東抵宜興之滆湖北通長蕩湖西接五堰蓋長蕩湖之水東接荆溪而入太湖昔人引之北泄〉
〈於滆湖又泄滆湖水北入常州府武進縣西南之大吳蕩口諸瀆及白鶴溪而接於運河府志周百〉
〈二十里舊有八十一浦口實受荆城延陵丁角薛步四源之水今所存者惟二十七浦餘皆淤塞〉
高湖〈在金壇縣西北十里周百餘頃北接五十瀆南流十二里入大溪有三閘以節水〉白
鶴溪〈在丹陽縣東南五十五里一名荆溪源出荆城南流經金壇縣北繞縣東境分二流一引〉
〈而東匯諸水為運河一東南流入洮湖唐潘佐詩荆溪百里水涵空陸龜𫎇有荆溪早景詩〉南
溪〈在丹陽縣南四百餘步練湖分流東赴運河又灣溪在縣東一里〉辰溪〈在丹陽縣西北〉
〈自丹徒縣界流入縣志丹徒高驪長山諸水引流為蜃溪宋避孝宗嫌名改今名匯八十四之水〉
〈瀦為練湖其餘流入金壇境又馬林溪亦在縣西北去丹徒縣南三十五里即辰溪之下流也唐皇〉
〈甫冉有馬林溪遇雨詩〉薄荷溪〈在溧陽縣東十八里上通洮湖下入宜興之九里河〉白
雲溪〈在溧陽縣東南十里一名白雲涇縣境諸水多會於此東北流入常州府宜興縣界入荆〉
〈溪又有上湖澗在縣西南六十里高友溪在縣南二十里舉善溪在縣南三十里皆源岀廣德諸山〉
〈合於白雲溪又黄墟蕩繰車涇皆在縣南十五里東北入白雲溪〉谷溪〈在溧陽縣南十里源〉
〈出青山曲折流一百里入瀬水〉金陵溪〈在溧陽縣南六十里源發廣德下流匯於荆溪〉藍
溪〈在溧陽縣西南六十里上有挂魚墩相傳為陵陽竇子明釣魚處〉飱溪〈在溧陽縣西六〉
〈十里建康志源出荊山逕谷山東北流入長蕩湖〉唐王溪〈在金壇縣西南三十里源出茅〉
〈山東南流入大溪〉大溪〈在金壇縣西二十里一名音菩河通崑崙河東南流入長蕩湖灌漑〉
〈賴之〉直溪〈在金壇縣西三十里即直里河受茅山丁角諸水東南通大溪〉李成澗〈在丹〉
〈陽縣東北三十里流入九曲河又桃花澗在縣東北四十五里九雲山下〉白玉澗〈在溧陽縣〉
〈北七十里黄金山西石色瑩潔〉楚王澗〈在金壇縣茅山崇禧觀東相傳楚威王遊憩於此〉
豐登洋〈在溧陽縣東十五里有小渚夏夜納涼獨無蚊蚋〉巧石浜〈在溧陽縣西北〉
〈六里小山下瀕水數百武怪石玲瓏天然迥絶〉溧水〈在溧陽縣西北四十里自江寕府高淳縣〉
〈東流入經縣北又東經常州府宜興縣界入荆溪亦作陵水一名瀬水又名永陽江即漢志所謂中〉
〈江也戰國䇿范睢曰伍子胥槖載而出昭關夜行畫伏至於溧水史記作陵水劉氏曰陵即溧聲相〉
〈近也漢志應劭注溧陽縣有溧水出南湖建康志一名瀬水東流為永陽江江上有渚曰漸渚即子〉
〈胥乞食投金處故又名投金瀬東流為瀨溪入長蕩湖今永陽江一名九陽江亦名潁陽江在縣西〉
〈北四十里舊志古中江水西承丹陽湖自蕪湖徑溧陽至常州府宜興縣入蘇州府震澤縣而下入〉
〈海 其 復 東 壩 既 成 中 江 遂 不 復 東 今 惟 永 陽 江 水入 荆 溪 耳 至 縣 西 北 有 水 源 出 曹 山 經 江 寕 府 溧〉
〈水 縣 界 東 流 入 縣 界 合 於永 陽 江 或 即 指 為 溧 源非 也 有 舊 縣 江 在 縣 西 北四 十 五 里 自 縣 西 北 八〉
〈十 里 分 界 山 流 入 上 興 埠 折 而 東為 黄 連 灣命於南 渡 堰 按 溧 水 故 道 即 今 胥 溪河 其 西 限於五〉
〈堰 東 壩故 不 接 石 臼 固 城 諸 湖 然 自 蕪湖 東 至 太湖 中 間隔 絶 僅 銀 林 十 七 八 里 故 道 仍在 若 曹 山〉
〈水 及 舊 縣 江乃 入 溧 水 之 別 吏不 可 即 以 為古 溧 水 之 正 源 也〉 潤 浦〈在 丹 徒 縣東一 里 元 和志〉
〈東 浦亦 謂 之 潤 浦 在 丹 徒 縣 東 二 里 北 流 入 江 隋置 潤州 取 此 為 名 又 西 浦 舊 志 在 城 西 唐 張 籍 有〉
〈西 浦 詩 又 有 徒 兒浦 在 縣 東 二 十 里〉 下 鼻浦〈在 丹 徒 縣 西 十 里 北 入大 江 即 五 州 山 過 脈 入〉
〈江 處 輿 地 志 吳 置 刺 姦 屯 晉 郗 鑒 嘗 置 兩 壘 於 浦西 京 口 記 有 小 墩 二 在 浦 東 西 形 𩔖 人 鼻 故 名 東〉
〈有 憩賔 亭 相 距十 里有 七 里 港〉 樂 亭浦〈在 丹 徒 縣 下 鼻 浦 西 七 里呉 志 所 謂 薄 落 也 王 濬 緣〉
〈江 圖謂 之 瀆 浦 亭 浦口 與江 中 貴 洲 相 對〉北 固浦 〈在 丹 徒 縣 西 北 廣 一百 八 十 文 以 藏 舟 舊〉
〈志有梅涵河栁溪橋今俱廢〉丹徒港〈在丹徒縣東十五里有東西二港又諌壁港在縣東〉
〈三十里今訛為澗壁又安港在縣東北八十里〉高資港〈在丹徒縣西四十里北通大江達揚〉
〈州府儀徵又西為江寕府句容縣界明惠帝紀建文四年燕兵渡江盛庸敗之於高資港即此相近〉
〈有炭渚港亦戍守處通大江又洪信港距此三十里 本朝乾隆十六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九〉
〈年俱有御製高資港詩〉京口港〈在丹徒縣西北江口南徐州志京口舊名須口宋志〉
〈京口渠自江口行九里而達於城之南門東有掘港又有新港明成祖實錄永樂十年濬鎮江府京〉
〈口新港甘露三港達於江又金線港去甘露港一里 按京口港抱郭通江宋書建平王宏傳張保〉
〈水軍泊西渚史彌遠記西津斗門達於江皆指此實為通渠之鎖鑰〉甘露港〈在丹徒縣北北〉
〈固山下方輿紀要北通大江南通上河宋會要漕渠東有積水澳北有歸水澳元符中漕臣曾孝藴〉
〈築以濟漕乾道中廢嘉定中郡守史彌堅復濬歸水澳東北接甘露港西入於漕渠〉包港〈在丹〉
〈陽縣東七十里東接嘉山北通大江又東十里即常州府武進縣之孟瀆河口〉吕瀆港〈在丹〉
〈陽縣東南五十里北接漕河南通白鶴溪明萬厯間重濬凡二十餘里民田資以灌溉又蕭港在縣〉
〈東二十七里〉馬嘶港〈在丹陽縣東北六十里北通大江明隆慶二年修濬引江水灌田大〉
〈為民利相傳湯和討賊屯兵於此有神馬前嘶引渡故名〉鹽港〈在溧陽縣西七里上通南渡下〉
〈逕浤口入於崑崙河〉毛家港〈在溧陽縣西十三里又十七里為李家港上通湖瀆洩黄山諸〉
〈湖之水〉方洛港〈在金壇縣南二十五里其下有徐莊港又縣東有燕子港俱通湖〉新
河港〈在金壇縣湖溪五里其下有大浦港與大浦對者為抱村港在湖溪北〉相瀆〈在丹〉
〈湯縣東南六十里輿地紀勝宋王存自杭州歸丹陽舊居憚於重堰鄉人自奔牛開直瀆南通白鶴〉
〈溪以便其行故號相瀆亦名直瀆〉丁義瀆〈在丹陽縣南三十里自白鶴溪分派導流而北〉
〈凡三十五里宋炤𤋮中加濬灌溉之利甚溥〉破岡瀆〈在丹陽縣西南吳志赤烏八年鑿句〉
〈容中道至雲陽西城通會市作邸閣輿地志延陵縣西有東雲陽西雲陽二城相去七里接句容縣〉
〈界吳時所鑿號破岡瀆自延陵至江寕上下各七埭梁避太子綱諱廢破岡别開上容瀆至陳時又〉
〈開破岡瀆蓋六朝都建康水道自雲陽西城逕至都下也隋平陳並廢〉横邏瀆〈在溧陽縣〉
〈東七里南接白雲涇北通洮湖〉涇瀆〈在溧陽縣北三十里建康志自金壇縣西十三里長塘湖〉
〈北口至縣北三十七里相傳晉宋間有此瀆隋大業間永世令達奚明曾加疏濬新志明成化間知〉
〈縣靳璋符觀相濬鑿水𫝑深闊至今民賴其利又古瀆在縣北二十三里與瀨溪通〉古速
瀆〈在金壇縣南二十里延袤十里又南洲瀆亦在縣南皆東通長蕩湖又北洲瀆在縣北五里〉
華塢溝〈在丹陽縣東十二里入九折河又楊家溝在縣東四十里一名楊䲧溝又張溝在其〉
〈北〉百丈溝〈在溧陽縣南五里建康志一名百步溝源出燕山相傳此處田多高昂開溝以〉
〈灌溉東流入白雲溪府志舊有壩三十四瀦水灌田𡻕久淤塞明宏治中知縣楊榮開濬凡八百餘〉
〈丈中存九壩民賴其利〉貴洲〈在丹徒縣西北樂亭浦北大江中宋元嘉二十七年分遣諸軍〉
〈備魏時向柳守此隋開皇十年郭衍屯京口敗賊於洲南〉談家洲〈在丹徒縣西北六里沙洲〉
〈横列江中為京口扼東之地土積成此〉藤料沙〈在丹徒縣東北五十里又有開沙土人稱〉
〈曰大沙在縣東北二十里小沙在縣東北二十五里皆大江中泥沙凝積而成今為居民安堵之地〉
白鶴灣〈在丹陽縣西十里源出繡毬山東行二十里入九折河又旋灣在縣東北三十五里〉
〈亦入九折河〉秦潭〈在丹徒縣月華山下輿地紀勝在鐵甕門外府志秦時所開陸龜𫎇詩松〉
〈門穿戴寺荷鏡繞秦潭亦名綠水潭宋紹興中改為放生池〉馬潭〈在丹徒縣南五十五里〉
清水潭〈在丹陽縣東斜橋南唐僧皎然詩行人無數不相識獨立雲陽古渡邊即此〉石
潭〈在丹陽縣北二十五里有石潭村石潭秋月為雲陽八景之一〉龍潭〈在溧陽縣東北十八〉
〈里黄家橋東大旱泉湧不絶又一潭在縣西南龍潭山〉萬束陂〈在金壇縣東三十五里祥〉
〈符圖經陂宜稻頃收萬東故名〉荷香池〈在丹徒縣虎路門外可二三頃外縈以山花極盛舊〉
〈有亭又嶭公池在鶴林門外〉白蓮池〈在丹徒縣城南上有鬬雞庵蘇軾詩白蓮池上鬬雞〉
〈庵即此〉金牛池〈在丹徒縣南五里近八公巖石壁陡峭池在其下〉金鶯池〈在丹〉
〈陽縣治内明統志宋夏竦為主簿時一日侍母燕生見黄鸝雙舞俱没於地發之得金鶯二其母命〉
〈瘞之因築亭其上後人發地求之不得遂鑿為池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有 御製金鶯池詩〉
蓮池〈在丹陽縣雲陽驛中唐許渾詩心憶𨔷池秉燭遊即此〉報恩池〈在丹陽縣市東〉
〈又龍池在嘉山禱雨輒應〉石墨池〈在金壇縣西茅山即菖蒲潭府志費長房學道於此書符〉
〈滌硏澗池悉為墨色至今用池水合藥有驗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四十五年俱有 御製石〉
〈墨池詩〉天池〈在金壇縣西茅山頂大旱不竭又雷轟池在三茅峯觀側豢龍池在天聖觀宋〉
〈大中祥符勅取龍子御製歌送還山又玉津池在崇夀覲有雷平池在冨平山〉漫塘池〈在金〉
〈壇縣東北宋劉文清作宰時塘水忽漫故名因築室其上為金沙八景之一今淤塞成田〉吳塘
〈在丹陽縣東七十里即白龍塘周四十里半入金壇縣界梁呉遊所造以灌溉民田〉浦里塘
〈在丹陽縣南五里吳孫權時作陸凱諫吳主勿作浦里田即此〉蓮塘〈在金壇縣東門外宋湯鵬〉
〈舉造有十里荷花九里松之勝今廢〉謝塘〈在金壇縣東南唐書地理志縣東南三十里有南北〉
〈謝塘武德二年刺史謝元超因故塘復置以溉田寰宇記南北謝塘梁普通五年記室參軍謝德威〉
〈造隋廢唐謝元超重修因名府志有莞塘在金壇縣東南三十里梁大同五年南臺侍御史謝賀之〉
〈壅水為塘種莞其下因名又有單塘在縣東北二十八里入丹陽縣境蕭齊時單敏所築〉東泠
泉〈在丹徒縣東焦山西心經石上以在中泠之東故名〉真珠泉〈在丹徒縣南招隱山西其〉
〈泉圓濺若貫珠然梁昭明所開唐李迪搆亭於上宋蘇軾詩巖頭匹練兼天淨泉底真珠濺客忙又〉
〈虎跑泉在山東南泉從石中噴出引為流觴曲水又二十餘文有鹿跑泉〉卓錫泉〈在丹徒縣〉
〈西五州山甚深一日千尺并井甃萬佛又曰萬佛井流山下匯為溪澄清不竭土人名曰夕溪宋翠〉
〈巖禪師答丞相張商英機偈門對懸巖千户井石橋分水繞松杉即此〉中泠泉〈在丹徒縣〉
〈西北石𥱼山東一作零一作櫺一作𤅷潤川𩔖集云江水至金山分為三𤅷唐李德裕嘗使人取揚〉
〈子江中零水縣志盤渦深險冬日水涸用長竿汲之可得又南泠在中泠南劉伯芻謂水之宜茶者〉
〈七等以子江南零水為第一北泠在中泠北竹窻雜記石𥱼山北謂之北𤃩江最深處 本朝康〉
〈熙四十二年 聖祖仁皇帝南巡有御製試中泠泉詩乾隆十六年二十七年〉
〈高宗純皇帝南巡俱有 御製試中泠泉詩四十九年 仁宗睿皇帝隨扈 御製〉
〈試中冷泉水詩〉天津泉〈左丹徒縣北北固山甘露寺西南明太祖臨幸曾題句云甘露生泉〉
〈天降津後僧善觀見很石邊有異掘之得美泉因取其語名之〉鶴溪泉〈在丹陽縣東南五十〉
〈里下琴橋下〉龍岡泉〈在丹陽縣蔣墅青龍岡灣清冽異常品〉彭泉〈在丹陽縣東北〉
〈李家山前南流二十四里入九曲河又湯家灣泉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源出彭山流經埤城入大江〉
玉乳泉〈在丹陽縣東北觀音山張又新煎茶水記丹陽縣觀音山水第四〉益人泉
〈在金壇縣西大茅山東嶺上左右有泉飲之益人故名又喜客泉在大茅山北方池數尺客至泉湧〉
〈故名又蝶泉在飇輪峯西垂二口貯泉至冬一冰一温又名陰陽井〉撫掌泉〈在金壇縣西茅〉
〈山昭明讀書臺下一名東温泉聞撫掌聲則泉湧故名〉燒丹井〈在丹徒縣東焦山南麓〉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有 御製丹井詩〉龍井〈在丹徒縣南長山禱雨輒應又聖井二一〉
〈在運河南岸水深三四尺四時不竭一在城西永安寺義井二一在府治南水甚甘有疾者禱飲輒〉
〈愈一在丹徒鎮更名曰二省泉〉白衣井〈在丹徒縣西北金山妙空巖後〉鰻井〈在丹徒縣〉
〈北北固山相傳寺僧鑿井得鰻魚故名〉沸井〈在丹陽縣南南齊書豫章王嶷拜陵還過延陵〉
〈季子廟觀沸井輿地記廟前井四騰湧驚沸二清二濁觱沸之聲晝夜不絶〉迪功井〈在溧〉
〈陽縣玉塘村東宋迪功郎石思義甃〉陶真人丹井〈有二並在金壇縣一在陶村即陶宏〉
〈景錬丹處手植銀杏樹尚存一在華陽上館石橋之東〉屯山古井〈在金壇縣西四十里〉
〈史家村有上下二井相傳昔人屯於此掘井得泉甚淸列〉葛洪井〈在金壇縣西芧山府志在〉
〈抱朴峯之左又福鄉井在昭明讀書臺下有銘〉
總纂官〈臣〉王廣隂恭 纂輯
前提調官〈臣〉張日章恭 覆輯
校對官〈臣〉賀式韓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鎮江府〈二〉
︹古蹟︺丹徒故城〈在今縣東南春秋之朱方邑左傳襄公二十八年齊慶封奔吳吳句餘與〉
〈之朱方昭公四年楚靈王使屈申圍朱方克之漢置丹徒縣屬㑹稽即吳改武進晉太康二年復曰〉
〈丹徒為毘陵郡治宋書州郡志丹徒縣本古朱方後名谷陽秦改曰丹徒南徐州記曰秦時以其地〉
〈有天子氣使赭衣徒三千人鑿京峴南坑以敗其勢故名為丹徒水經注丹徒縣北二百步有故城〉
〈本毘陵邵治舊去江三里岸稍毁遂至城下隋書地理志開皇儿年省丹徒入延陵括地志丹徒故〉
〈城在今縣東南十八里新志即今丹徒鎮土人稱為舊縣〉溧陽故城〈在今縣西北漢置建〉
〈昭元年封梁敬王子欽後漢封陶謙吳封潘璋皆為溧陽侯又孫靜領丹陽太守自溧陽徙屯牛渚〉
〈元和志本漢舊縣以在溧水之陽為名寰宇記縣在升州東南二百四十里其縣元在溧小縣東南〉
〈九十里唐天復三年移治永陽江之南燕山之北舊志故城在今縣西北四十五里宋置舊縣巡司〉
〈今猶謂之舊縣村〉金山故城〈今金壇縣治隋置元和志縣西北去潤州一百四十里本〉
〈漢曲阿縣地隋於此置全山府隋末亂離鄉人自立為金山縣武德八年廢垂拱四年復置以婺州〉
〈有金山改名金壇唐書地理志隋末土人保聚因為金山縣長夀元年始築城𡻕久漸圮明正德中〉
〈改築今城〉曲阿舊城〈今丹陽縣治本雲陽邑秦始皇以其地有天子氣鑿北岡以敗其勢〉
〈截直道使阿曲改曰曲阿縣漢因之吳嘉禾三年復曰雲陽吳志顧雍傳有張東嘗為雲陽太守蓋〉
〈嘗置為郡也晉復曰曲阿咸和三年郗鑒築曲阿壘於城西以拒蘇峻隋間皇九年代陳賀苦弼拔〉
〈京口長驅趨建康分兵斷曲阿之衝而入唐始改曰丹陽元和志縣西北至潤州六十四里 按漢〉
〈丹陽郡治宛陵為今寕國府所領有丹陽縣亦謂之小丹陽在今太平府當塗縣界晉宋以後丹陽〉
〈郡治建康即今江寕府至唐天寶初始改今縣為丹陽祗取故名耳說者遂以漢晉丹陽混入此誤〉
永世廢縣〈在溧陽縣南晉書地理志丹陽郡領永世縣宋書州郡志吳分溧陽為永平縣〉
〈晉太康元年更名永世惠帝時屬義興郡㝷復故隋平陳廢開皇十二年復置屬宣城郡唐初廢建〉
〈康志在溧陽縣南十五里今俗稱故縣〉平陵廢縣〈在溧陽縣西北宋書州郡志江左分〉
〈永世縣置元嘉九年仍併入永世溧陽二縣寰宇記溧水縣有固城建康志古固城春秋時吳築在〉
〈今溧陽之西溧水縣界故址尚存亦名平陵城又引李賀記云為兒時在溧陽間白頭書佐言孟東〉
〈野貞元中為溧陽尉溧陽昔為平陵縣縣南五里有投金瀨瀨南八里有故平陵城舊志平陵廢縣〉
〈在今縣西北四卜里平陵山西五里〉延陵舊縣〈在丹陽縣南晉置屬毘陵邵宋書州郡志〉
〈太康二年析曲阿之延陵卿置舊唐志延陵縣隋移治丹徒武德三中復移於今所屬茅州七年屬〉
〈蔣州九年改屬潤州元和志縣東北至州一百里季子所居延陵在今毘陵然今縣北現有其祠或〉
〈當時采地所及其地亦曰延陵九域志熙寕五年省縣為延陵鎮屬丹陽府志鎮在縣南三十五里〉
京城〈今丹徒縣治三國吳志孫韶伯父河為將軍屯京城建安九年為媯覽等所殺韶收餘衆〉
〈繕治京城起樓櫓以禦敵晉後置郯縣於此宋書州郡志晉元帝初割吳郡海虞北境為東海郡立〉
〈郯胊利城三縣永和中移郡出京口郯等三縣亦寄治馬元嘉八年立南徐州以東海為治下郡丹〉
〈徒屬馬郡治郯縣分丹徒之峴西為境又領胊縣孝武世分郯西界為實土又領利城孝文世與郡〉
〈俱為實土齊志南徐州治京口吳置幽州牧屯兵在焉孫權初鎮之宋氏以來桑梓帝宅江州流寓〉
〈多出膏仍治郯縣而胊縣省元和志隋滅陳改為延陵鎮十五年罷鎮置州唐復曰丹徒為潤州〉
〈治輿地紀勝唐乾符間周寶為潤帥築羅城二十餘里府志子城吳大帝所築内外甃以甓號鐵甕〉
〈城圖經言古號鐵甕城者以其堅固如金城也明洪武元年改築甎城而舊城俱廢〉吕城〈在丹〉
〈陽縣東五十里吳吕𫎇所築遺址尚存〉劉繇城〈在丹陽縣西南元和志在縣西南二百四〉
〈十步漢末繇為揚州刺史自夀春來曲阿築城號令江南〉荆城〈在丹陽縣南五十五里白鶴溪〉
〈口相傳漢荆王賈所築〉趙城〈在溧陽縣東十五里又梁城在縣西五十里〉莊城〈在金〉
〈壇縣西北天荒蕩東北唐綦母潛有送儲十二還莊城詩〉大業壘〈在丹陽縣北晉咸和三年〉
〈蘇峻之亂郗鑒於曲阿北大業里築壘以分賊𫝑又庱亭壘在縣東亦鑒所築詳見武進縣〉常
寨巷〈在溧陽縣西門外明初常過春守溧陽立砦於此今俗譌為柴場巷〉硏山園〈在丹〉
〈徒縣治東南宋米芾以硏山從薛紹彭易此地為宅紹定中淮東總領岳珂即其地築園因以硏山〉
〈名〉西園〈在丹徒縣治西韓世忠所創中有飛葢堂傳觴亭淩雲臺留仙洞〉丹徒宫
〈在丹徒縣治聖像山麓宋武帝微時宅後築為宫庾肩吾詩云枌榆諒昔社朱方有舊墉又曰夀邱〉
〈山在城中即宋武舊宅又有丹陽宫南唐李昇置遷楊溥於此〉衞公堂〈在府署後唐李德裕〉
〈為觀察使時建俊人因其封爵名之〉射堂〈在丹徒縣治晉人遊餞之所〉積弩堂〈在丹〉
〈徒縣城内宋武帝攻破盧循軍中積萬鈞神弩於此〉雞鳴議事堂〈在溧陽縣西北固城〉
〈東三十里即平陵故治之蹟〉射鴨堂〈在溧陽縣西故平陵城南唐孟郊射鴨處〉晚香
堂〈在溧陽縣南宋丞相趙葵别業理宗御書賜之其從子淮宅在縣治北號南北二府相距僅里〉
〈許〉秀芝堂〈在金壇縣東產芝一本九莖因名〉望海樓〈在府治後宋蔡襄題曰望〉
〈海後改爲連滄觀米芾有詩〉萬𡻕樓〈在丹徒縣西南城上元和志晉王恭爲刺史改創西〉
〈南樓名萬𡻕樓西北樓名芙蓉樓與地紀勝引曾𪰋潤州集云是今之月臺又改爲月觀紹興中嘗〉
〈新之今故址尚存〉喜雨樓〈在丹徒縣治西宋郡守史彌堅建規模宏壯爲一郡之勝〉得
江樓〈在丹徒縣治宋洪适有記〉北固樓〈在丹徒縣北固山上梁武帝詩南城連地險北〉
〈固臨水側深潭下無底髙低長不測唐李白詩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臺雲水間〉多景樓
〈在丹徒縣北固山甘露寺内宋郡守陳天麟建唐時臨江亭故址曾鞏米芾有詩〉操江樓
〈在丹徒縣金山玉帶橋左舊名來鶴樓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有 御製御樓閱水操詩〉浮
翠樓〈在丹徒縣金山寺内供奉 御書墨寶〉觀濤樓〈在丹徒縣金山寺内乾隆〉
〈二十二年四十五年並有 御製觀濤樓詩又黄鶴樓在其右 賜靈區仙蹟扁額〉城
霞閣〈在丹陽縣尹公橋東明董其昌題 本朝乾隆十六年 御題曲阿勝地扁額二十〉
〈二年 御製登城霞閣詩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俱有 御製㬪前韻詩〉
文宗閣〈在丹徒縣金山 本朝乾隆四十七年四庫全書告成 詔頒三分於江浙各〉
〈建閣以貯之金山恭貯一分閣 賜今名四十九年有 御題文宗閣詩〉七峯閣
〈在丹徒縣金山金鼇嶺 本朝乾隆十六年 御題寒香古韻額〉江天閣〈在丹徒縣〉
〈金山一名靈觀閣〉回賓亭〈在丹徒縣治東梁大同十年武帝幸江口宴鄉里故老於此〉
向吳亭〈在丹徒縣治南唐陸龜𫎇詩秋來懶上向吳亭即此〉徐陵亭〈在丹徒縣西吳〉
〈志黄武元年魏臧霸以輕船襲徐陵又華覈封徐陵亭侯寰宇記南徐州記云京口先爲徐陵其地〉
〈蓋丹徒之西鄉京口里也〉秀公亭〈在丹徒縣朱方門外宋相秀公陳升之别墅〉寶墨
亭〈在丹徒縣焦山以貯王奐之所集右軍書陀羅尼經幢及華陽真逸瘞鶴銘〉留雲亭
〈在丹徒縣金山之巔明王叔承遊記亭立絶頂所謂妙高峯也東望焦山西瞻金陵北帶瓜洲南俯〉
〈鐵甕形勝為第一又山巔有空碧亭吞海亭在慈夀塔右玩古亭在金鼇嶺左夕照亭在觀音殿右〉
〈留玉亭在妙高臺左又有 宸訓亭奎章亭恭奉 聖祖仁皇帝御筆俱在金山〉
雄跨亭〈在丹徒縣金山寺内取宋高宗雄跨江南二百州之詩句為名〉北湖亭〈在溧〉
〈陽縣西北四十五里唐李白登此望瓦屋山有詩〉釣雪亭〈在金壇縣天荒蕩上〉神亭
〈在金壇縣西北輿地志在延陵縣西三十里後漢建安中孫策擊劉繇於曲阿繇使太史慈與一騎〉
〈覘視輕重猝過䇿於神亭直前闘戰後䇿𫉬慈解縛捉手曰詎識神亭時耶元和志古神亭在縣北〉
〈二十五里〉妙高臺〈在丹徒縣金山上宋僧了元建一名曬經臺 本朝乾隆三十年四十五〉
〈年俱有 御製妙高臺㬪蘇軾韻詩〉釣魚臺〈在丹陽縣東四十五里桃花澗上〉蔡
邕讀書臺〈在溧陽縣西南盤白山吳志顧雍傳邕亡命江海十二年在吳輿地紀勝臺在〉
〈縣太虚觀東北〉武功臺〈在金壇縣治西池中唐縣令姚合築合武功人故名〉藏春塢
〈在丹徒縣清風橋本林仁肇故宅宋郡人刁約因築此西有萬松岡司馬光詩藏春在何處鬱鬱萬〉
〈松林〉水月山房〈在丹徒縣金山覺岸之右〉秦系山房〈在金壇縣石墨池上又有〉
〈顧況山房在其側〉陶宏景故居〈在金壇縣西五十里陶村即洞虚觀〉雲林〈在金〉
〈壇縣南八里西瑶村縣志明干玉徳建内有三十六景泉池山石巧嵌玲瓏為觴咏之地〉慶封
宅〈在丹徒縣城南陸龜𫎇詩江南戴白尚能言此地曾為慶封宅又有慶封井〉郗鑒宅
〈在丹徒縣唐頺山南京口記云鑒宅五十餘畝〉劉穆之宅〈在丹徒縣穆之世居京口隆安〉
〈中鳳凰集其處〉許渾宅〈在丹徒縣南丁卯港側〉林仁肇宅〈在丹徒縣朱方門外〉
〈一里宋為蘇頌所居〉米芾宅〈與地紀勝在丹徒縣千秋橋西今併入丹陽館明統志有海岳〉
〈庵在府城東米芾過潤愛其江山之勝因卜居焉自書其額曰海岳庵〉沈括宅〈在丹徒縣〉
〈朱方門外輿地紀勝括嘗夢至一處心樂之後於京口得地恍然夢中所遊因名曰夢溪〉王珣
宅〈在丹陽縣城内後為晉安寺〉蕭思話宅〈在丹陽縣南史蕭思話於曲阿起宅有閒〉
〈曠之致其子惠基常謂所親曰須婚嫁畢當歸老舊廬〉權德輿宅〈在丹陽縣北輿地紀〉
〈勝在練湖上德輿有憶江南詩曰結廬長占練湖春〉梁武帝宅〈在丹陽縣東北塘頭村東〉
〈帝即位嘗幸舊宅井上有𬃷樹帝兒時所植今井尚存明統志在縣東二十里〉張祐宅〈在丹〉
〈陽縣南横塘唐顏萱過其故居有詩〉蔡肇宅〈在丹陽縣南五十里竹塘村姜兆錫詩誰憐塘〉
〈上蕭蕭竹猶似西園日落時〉諸葛賡宅〈在丹陽縣大華村京口耆舊傳賡以殿中丞歸〉
〈闢竹圃亭池名曰歸休又諸葛冀宅在白鶴溪上有九鶴堂蓬萊閣天語樓清鑑閣〉梁昭明
太子宅〈輿地紀勝在金壇縣西今爲華陽館〉瘞鶴銘〈在丹徒縣焦山崖下華陽真逸〉
〈譔元柳貫跋云銘刻於崖石久而崩摧不復得其全文歐陽文忠公以舊記稱王義之書爲非又疑〉
〈顧況號華陽真逸或是況書至董逌書跋則謂陶宏景常居華陽自號華陽隱居宏景著書不稱建〉
〈元以甲子紀𡻕今曰壬辰曰甲午則梁天監十一年十三年也宏景於十年自永嘉還茅山是時正〉
〈在華陽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有 御製臨瘞鶴銘跋三十年有 御製瘞鶴銘詩〉
︹關隘︺丹徒鎮巡司〈在丹徒縣東十五里明洪武初置九域志縣有丹徒大港丁角三鎮〉
〈府志明初又有稅課司在丹徒鎭運河北今廢〉安港巡司〈在丹徒縣東九十里安港口明〉
〈洪武初置又姜家嘴巡司在縣東北藤料沙亦明初置〉高資鎮巡司〈在丹徒縣西四〉
〈十里明初置亦曰高家鎮自鎮而西十里接江寕府句容縣界〉吕城鎮巡司〈在丹陽縣〉
〈東五十里宋開寶七年吳越助宋攻江南圍潤州拔其吕城輿地紀勝城相傳吕𫎇所築舊志明洪〉
〈武元年置巡司九年改移於鎮東運河之上并置驛於此府志鎮在縣東南五十里鎮東去常州府〉
〈武進縣奔牛鎮十八里〉包港寨巡司〈在丹陽縣東七十里宋置寨於港口明洪武二〉
〈年置包港巡司〉湖溪寨巡司〈在金壇縣南三十里湖溪鎮當長蕩湖口明洪武三年置〉
〈巡司今移城内〉諌壁鎮〈在丹徒縣東三十里北為諫壁港通大江宋元嘉中於諌壁置軍即〉
〈此宋開寶中南唐臣盧絳言京口至澗壁俱宜立屯柵廣備禦是也南史作諌盧絳傳作澗〉大
港鎮〈在丹徒縣東五十里宋鎮也以通大港而名與圌山鄰近又丁角鎮在縣西南七十里〉
新豐鎮〈在丹徒縣東南四十五里近新豐塘〉延陵鎮〈在丹陽縣南三十五里即故延〉
〈陵縣〉珥陵鎮〈在丹陽縣 本朝乾隆二十六年移主簿駐此〉舉善鎮〈在溧陽縣南三〉
〈十里俗名戴埠是為入南山路凡山中所産載至鎮下舟九域志縣有舉善社渚二鎮建康志社渚〉
〈鎮在縣西南六十里乾道四年移稅額於溧水鄧步〉廣道鎮〈在溧陽縣西八十里接江寕府〉
〈高淳縣界〉甓橋鎮〈在溧陽縣北三十里舟往金壇圖山者必出此為縣孔道〉圌山寨
〈在丹徒縣東北九域志縣有圌山寨舊志明嘉靖三十二年以侯寇充斥議設團山營把總一員山〉
〈西里許曰大港口萬厯四年建把總公署於此〉高友埠〈在溧陽縣南二十五里俗名上步新〉
〈志以高友溪而名又呼高埠〉週城埠〈在溧陽縣西南四十五里新志宋末義民嘗結寨築〉
〈城於此周迴濠迹尚存〉上興埠〈在溧陽縣西北六十里赴江寕者路必由此明洪武初置〉
〈巡司嘉靖間廢〉炭渚驛〈在丹徒縣西五十里〉京口驛〈在丹徒縣城西臨河 本朝乾〉
〈隆二十六年移主簿駐此〉雲陽驛〈在丹陽縣南門外〉
︹津梁︺丁卯橋〈在丹徒縣南三里丁卯港輿地紀勝晉元帝子裒鎮廣陵運糧出京口為水涸〉
〈奏請立埭以丁卯日制可因名後人構橋其上唐許渾嘗築别墅於其側〉清風橋〈在丹徒縣〉
〈南跨關河宋景祐閒郡守范仲淹建又名范公橋〉虎踞橋〈在丹徒縣南門外跨運河為往〉
〈來孔道今名泰運橋〉嘉定橋〈在丹徒縣西南跨關河宋淳𤋮間郡守錢良臣甃石覆以亭因〉
〈呼錢公橋嘉定中復甃之又名嘉定橋〉千秋橋〈在丹徒縣西跨關河與萬𡻕樓相對因名〉
〈明永樂閒改名永安橋〉洗馬橋〈在丹徒縣京口驛西以唐太子洗馬陳翌所建因名〉渌
水橋〈在丹徒縣西北跨關河唐杜牧詩淥水撟邊多酒樓明洪武初更名鼎新橋〉雲陽
橋〈在丹陽縣東跨漕河舊名清化橋一名賢橋以民慕劉宰之賢而名〉泰定橋〈在丹陽縣〉
〈東吕城鎮跨漕河舊名大橋元泰定間改今名〉太平橋〈在丹陽東二里宋寶祐間知縣胡夢〉
〈高濬河建橋一名胡公橋〉七里橋〈在丹陽東珥瀆口通金壇一名麥舟橋即范堯夫遇石曼〉
〈卿贈麥舟處〉下琴橋〈在丹陽縣東南相傳丁令威仙去土人求拜遺琴於橋畔故名跨白〉
〈鶴溪〉折柳橋〈在丹陽縣東南初名情盡橋雍陶為簡州題詩為改今名〉分金橋〈在丹〉
〈陽縣南延陵鎮相傳即管鮑分金處〉簡橋〈在丹陽縣南草堰門外跨𥳑瀆相傳橋下有雙鯉乘〉
〈潮往來為諶姆元君使者人不敢捕〉冰清橋〈在丹陽縣南〉馬林橋〈在丹陽縣西北〉
〈跨辰溪凡丹徒縣長山八十四派之水皆由此出練湖〉方瀆橋〈在丹陽縣東北漕渠東岸〉
〈 本朝乾隆二十一年有 御製自無錫放舟過丹陽駐蹕方瀆橋詩〉春雨橋〈在溧〉
〈陽縣東建康志舊曰春市橋宋嘉定十四年重修因旱得雨改今名〉觀山橋〈在溧陽縣西南〉
〈四十五里一名𥂟白橋西有地百畝傳是盤白觀遺址〉平陵橋〈在溧陽縣西北三十里俗〉
〈呼潮瀆橋或名沙灘橋在平陵城西一里〉南渡橋〈在溧陽縣西北三十五里 本朝乾隆五〉
〈年重修〉中江橋〈在溧陽縣西北四十里淩跨中江宋元祐閒建〉鳳凰橋〈在溧陽縣〉
〈北一里雙虹如翼俗呼上橋有忠義石〉甓橋〈在溧陽縣北三十里跨涇瀆建康志隋大業初〉
〈建以甓甃兩岸取其堅固故名新志謂之安樂橋〉硯瀆橋〈在溧陽縣東北隅建康志謝朓〉
〈洗硯處〉文清橋〈在金壇縣東舊名惠政橋宋劉宰治邑有惠聲卒諡文清因改今名以志〉
〈景仰之意〉大雲橋〈在金壇縣東四十里洮湖西北岸元大德間建爲溧陽縣及常州府宜興〉
〈縣往來孔道〉古涑瀆橋〈在金壇縣南十八里長蕩湖宋陳亢開瀆因建橋其上〉覲
龍橋〈在金壇縣西南二里舊名社橋明太祖經此改顧龍萬厯間改今名〉濯纓橋〈在金〉
〈壇縣北九里北通丹陽要道舊名三里岸橋明永樂間改今名〉西津渡〈在府城西北一名蒜〉
〈山渡一名京口渡俗名西馬頭渡〉石公渡〈在丹徒縣東北八里石公山下濟大江〉
︹隄堰︺草堰〈在丹陽縣南簡瀆上相接者曰木坡堰又麥埤堰在縣南二十里相近又有黄塘堰〉
横塘堰〈在丹陽縣南珥瀆河又南爲珥村堰二堰相距十八里〉五堰〈在溧陽縣西八〉
〈十里詳見江寕府高淳縣〉瀬陽堰〈在溧陽縣西北四十里一名前馬蕩安徽建平縣及江寕〉
〈府高淳縣西南之水盡瀦於此去堰可五里曰界河即舊縣江也〉沙漲堰〈在溧陽縣北二〉
〈十里明嘉靖中大旱邑人史際募民築塘聚食者八閱月存活萬計更名曰救荒堰〉中邱埭
〈在丹陽縣東二十四里西有齊梁陵〉長岡埭〈在丹陽縣西南破岡瀆吳雲陽七埭之一也齊〉
〈永泰元年王敬則自會稽舉兵西上過五陵口曲阿令邱中孚收船艦鑿長岡埭瀉瀆水以阻其路〉
〈通鑑注曲阿縣界有上下夾江埭亦謂之上金斗門漕渠志自縣而西北有大小夾岡皆鑿山通道〉
〈雨過則泥沙壅塞蓋即古之長岡埭〉程公壩〈在丹徒縣西北京口港有二西曰下壩稍東又〉
〈有上壩在甘露港二壩相去不及一里〉官塘壩〈在溧陽縣北六十里長三十里〉丹徒
鎮閘〈在丹徒縣東丹徒港漕河分渠通江築閘乘潮以引蓄江水〉新閘〈在丹徒縣南水〉
〈關外明天順閒置〉京口閘〈在丹徒縣西北京口港口距江一里即漕河口也〉陵口
閘〈在丹陽縣東三十二里又博望閘在縣東四十里漕河北岸九曲河口〉吕城閘〈在丹〉
〈陽縣東吕城鎮運道所經也〉建昌圩閘〈在金壇縣西北受茅山丁角及長山諸水每春〉
〈秋霖潦則水泛濫而下明正德十年環圩築上爲隄以禦之週八十餘里分諸水爲二派南北環隄〉
〈而流以達於運河〉
︹陵墓︺︹三國︺︹吳︺高陵〈在丹陽縣西輿地紀勝在縣吳陵港土人至今稱為孫堅墓府志吳〉
〈陵港在縣西十五里〉︹南北朝︺︹宋︺永平陵〈元和志在丹徒縣東南三十五里武帝父〉
〈翹追尊曰孝皇帝陵新志又有興平陵在縣東丹徒鄉文帝母胡太后所葬也〉齊永安陵
〈在丹陽縣東北三十里高帝父追尊為宣帝〉高帝泰安陵〈在丹陽縣東北三十一里〉
〈齊本紀太祖武進泰安陵陸游曰自常州西過吕城又西北至陵口距丹陽三十餘里見大石獸〉
〈偃仆殘缺蓋南朝諸陵墓也〉武帝景安陵〈在丹陽縣東三十二里〉明帝興
安陵〈在丹陽縣東北二十四里輿地紀勝引鎮江志云高武明三帝陵並在金牛山〉︹梁︺建
陵〈在丹陽縣東北二十里東城村武帝父追尊為文帝〉武帝修陵〈在丹陽縣東二十五〉
〈里皇業寺前唐貞觀十一年詔令百步禁採樵〉簡文帝莊陵〈在丹陽縣東二十七里輿〉
〈地紀勝地名三城港〉︹春秋︺吳季子墓〈在丹陽縣西南三十五里九里廟 按通典注〉
〈晉陵申浦有季子墓又丹陽志墓在晉陵縣北七十里則此地不應有墓第考明志正統十年季子〉
〈廟正殿燬耆老周彥廣等興工啓土見棺而止遂建殿於墓上是又有可據今因厯志相沿又廟〉
〈載其地世遠傳欵姑並存焉〉貞義女墓〈在溧陽縣西北爲黄山史氏女墓伍子胥奔吳〉
〈至於瀨渚女授以壺漿而自沈於河唐李白有碑銘〉︹漢︺孫鍾墓〈在丹陽縣西白鶴山府志〉
〈每𡻕二月十五日有司致祭〉史崇墓〈在溧陽縣北三十里崇封溧陽侯有祠〉陶謙
墓〈在溧陽縣西南陶界〉︹三國︺︹吳︺魯肅墓〈輿地紀勝在丹徒縣城東〉韋昭墓
〈輿地紀勝在延陵鎮東南七里舊志在金壇縣西北六十里東溪〉︹晉︺郗鑒墓〈輿地紀勝〉
〈在丹徒縣城東又郗愔墓亦在此〉褚裒墓〈輿地紀勝在丹徒縣南七里〉袁宏墓
〈寰宇記在金壇縣北十八里〉左思墓〈在金壇縣北八十里〉︹南北朝︺︹宋︺徐羨
之墓〈寰宇記在金壇縣西南二十里又梁袁興祖墓在縣西十三里〉︹梁︺范雲墓〈在溧〉
〈陽縣東北五十里甓橋東〉︹唐︺禇遂良墓〈在丹陽縣東南竹塘村〉桓彥範墓
〈在丹陽縣下墅村〉張祜墓〈在丹陽縣尚德鄉府志在縣東北二十里〉儲光羲墓
〈在金壇縣東莊城東村〉戴叔倫墓〈在金壇縣南三里〉︹五代︺︹南唐︺沈彬
墓〈在丹陽縣東北沈山〉︹宋︺米芾墓〈在丹徒縣西南長山下〉蘇頌墓〈在丹徒縣〉
〈西五州山北阜〉蘇舜欽墓〈在丹徒縣西輿地紀勝在石門村〉陳升之墓〈在丹〉
〈徒縣西五州山麓〉柳永墓〈在丹徒縣北上山下〉陳東墓〈在丹陽縣東北陳村〉宗
澤墓〈在丹徒縣烏龜灣〉張慤墓〈在金壇縣上元鄉望張原〉︹明︺楊一清墓
〈在丹徒縣西峴山〉姜寶墓〈在丹陽縣西三十里〉王樵墓〈在金壇縣青岡墩〉
︹祠廟︺宗忠簡公祠〈在丹徒縣儒學内祀宋宗澤 本朝乾隆十六年 御賜扁額〉
范仲淹祠〈在丹徒縣儒學内〉三忠祠〈在丹徒縣金山舊名韓蘄王廟縣志通吳〉
〈門外有旌忠廟祀韓世忠因圯移建表忠相於金山先是魏忠杜勝有廟在銀山下曰裦忠文信國〉
〈天祥祀聖像山四賢祠後皆廢遷祀韓忠武祠名曰三忠〉周惇頣祠〈在丹徒縣鶴林寺有〉
〈石蓮池光霽亭〉焦先祠〈在丹徒縣焦山 本朝乾隆十六年 御賜扁額〉延陵
季子祠〈在丹陽縣西南輿地紀勝嘉賢廟在延陵縣西北九里即季札廟也南徐記云季子〉
〈舊有三廟南廟在晉陵北廟在武進在丹陽者則西廟也廟内有碑刻鳴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十〉
〈字相傳孔子所書 本朝乾隆十六年 御賜扁額〉岳飛祠〈在丹陽草堰門外〉韋
昭祠〈在丹陽縣延陵鎮〉桓彥範祠〈在丹陽縣北門外柏岡〉忠祐祠〈有二〉
〈一在溧陽縣東三里一在金壇縣治東北祀隋將陳杲仁宋宣和中腸額〉伍相國祠〈在凓〉
〈陽縣西南伍牙山〉貞義女祠〈舊在溧陽縣西黄山祀春秋時列文史氏明孝宗時改建〉
〈於縣北鳳凰橋更以趙運使淮殉難二妾翠蓮綠雲繪圖祔享顔口貞烈〉溧陽侯祠〈在溧〉
〈陽縣北埭頭村南唐昇元中建祀漢司空史崇宋崇寕中禱雨有應賜額顯惠迄今子孫世守〉陶
宏景祠〈在金壇縣西陶村有丹井古銀杏樹尚存〉夏王廟〈有二一在丹徒縣馬蹟山〉
〈一在金壇縣西沙湖上祀大禹〉龍王廟〈有二一在金山三山志五代楊氏封金山為下元水〉
〈府宋大中祥符間封曰顯濟元豐中遷於西津明封順濟王正統時巡撫周忱仍遷金山 本朝乾〉
〈隆四十五年 御書金山神牌位奉安神祠四十七年 特命載入祀典一在北固山〉
〈按通鑑宋韓世忠屯兵鎮江邀阻金兵以海艦泊金山下伏百人廟中百人岸滸約鼓聲而動俄有〉
〈五騎入廟廟兵先鼓出僅𫉬二人逸其三中有絳袍玉帶既墜而復馳者迹之知為烏珠續資治通〉
〈鑑綱目及宋元通鑑皆以為金山龍王廟伏讀 御批通鑑輯覽取輿地紀勝及中興小厯所〉
〈云廟在北固者為據蓋北同據江南岸既得振䇿以馳且山居東北與焦山正直故可登之以覘虛〉
〈實正前史志地之誤以此益覺山川形勢瞭如指掌矣〉荆王廟〈在丹徒縣治東祀漢荊王〉
〈劉賈〉
︹寺觀︺定慧寺〈在丹徒縣焦山府志創自漢興平間名普濟寺宋景定中重建改名焦山寺〉
〈本朝康𤋮二十六年二十〉十〈三年年二十七年〉賜〈寺額改今名乾隆十年四十五年四〉
〈十九年俱有 御製焦山寺詩每門庵詩竹樓詩並 御題扁額寺有古鼎高十尺三寸〉
〈二分腹有銘九十三字皆古文外為雲雷之形府志王上禎屬程邃釋文定為周宣王時物乾隆十〉
〈六年有 御製焦山占鼎歌和沈德潛韻詩三十年有 御製觀古鼎壘前韻詩〉江
天寺〈在丹徒縣金山舊名澤心寺又名龍㳺寺通名全山寺梁時曾詔高僧撰集水陸科儀天〉
〈監四年釋寶誌同僧祐於金山大會三山志宋天禧五年給錢三百萬修寺改曰龍游寺通志自元〉
〈以來通謂為金山寺 本朝康𤋮二十三年有 御製金山寺詩並 御賜金山江天寺〉
〈碑及江天寺秪樹二扁額因改今名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
〈俱有 御題扁額 御製詠蘇軾玉帶詩金山寺恭依 皇祖詩韻詩遊金山寺六〉
〈用蘇軾韻詩〉超岸寺〈在丹徒縣北固山舊名廿露寺明統志北固山支麓稍轉而南嶪然〉
〈隆起謂之土山孫吳置寺於此唐李德裕施宅後地増拓之九域志建寺時甘露降此因名唐盧肇〉
〈詩北固巖端寺佳名自丄台地從京口斷山到海門來 本朝康𤋮二十三年 賜改今名仍〉
〈 賜甘露寺門額乾隆十六年 御製甘露寺詩甘露寺和蘇軾韻詩並 頒扁額〉
〈二十二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皆有 御製甘露寺詩甘露寺北軒州杜牧張祜詩韻〉
〈詩〉鶴林寺〈在月徒縣黄鶴山下晉大興四年建劉宋改今名府志寺中殿前并名寄奴宋〉
〈武帝微時鑿縣志有米元章祠及名賢石刻又嘗有杜鵑花世傳為仙卉云〉淨因寺〈在丹〉
〈徒縣五州山舊名因勝寺明曹廷傑碑記寺起晉永𤋮中擴於齊梁更唐宋俱稱名利縣志宋熙寕〉
〈中改曰顯慈寺中有觀石卧雲二亭蘇軾題曰卧看滄海題泉曰夕聽流泉後廢明萬厯間復建為〉
〈因勝寺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 御題寺額改今名〉㑹 因寺〈在丹徒縣丹徒鎮舊名海〉
〈潮菴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 御賜今名〉招 隱寺〈在丹徒縣城南招隱山即戴公隱居〉
〈之地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有 御製招隱寺詩〉普 安寺〈在丹徒縣治南一里晉内〉
〈史王珣捨宅建舊名顯陽宋祥符中賜今額〉竹林寺〈在丹徒縣城南六里創自晉時久廢〉
〈明崇禎閒重建 本朝 聖祖仁皇帝御製竹林禪院詩及竹賦〉皇業寺〈在丹陽縣〉
〈東蕭塘港北一名皇基人名戒珠梁王僧辯建〉崇敎寺〈在丹陽縣東二十五里府志在經山〉
〈下舊名經山院晉咸康間建宋治平間賜今額有雨花臺金牛洞寺前銀杏一林相愽寶誌手植〉
昌國寺〈在丹陽縣延陵鎮晉太康二年建寺有石鐘開元中造有宋米元章碑記相傳羅漢〉
〈為劉鸞所造〉雲泉寺〈在溧陽縣東南三十五里唐名雲泉院許堅詩前朝恩賜雲泉額宋〉
〈改淨土院慶元志一名雲泉精舍〉看經寺〈在溧陽縣南屏風山左舊有徐浩碣亦名屏風〉
〈寺〉崇隆寺〈在溧陽縣西十里一名茅蓬 本朝康𤋮年間建乾隆五年 頒賜藏經〉
冶山寺〈在溧陽縣西四十里有雲板相傳唐貞元年物後併泰安院〉白龍寺〈在溧〉
〈陽縣西七十里東晉時建舊有三塔一名三塔寺〉勝因寺〈在溧陽縣西北四十五里晉義〉
〈𤋮初建唐名唐興寺孟郊有寺中觀薔薇詩宋改今名〉山前寺〈在溧陽縣東北函山下大〉
〈橋之左舊有畫壁𫝊是蔣珙遺迹〉元妙觀〈在丹徒縣石䃮橋俗呼東觀即唐紫極宮元元〉
〈貞元年改今額有宋徽宗所賜永鎮福地金碑及趙孟頫度人經石刻〉紫府觀〈在丹徒縣〉
〈馬蹟山府志宋永初二年建舊名福業治平元年賜今額〉歸真觀〈在丹陽縣東南七十里舊〉
〈名東疁觀焦先煉丹處有丹池丹井飛昇臺迎仙橋望仙墩唐開元改名清虛宋祥符改今名〉仙
臺觀〈在丹陽縣南二里舊名黄堂院一名雲陽觀晉諶母修煉之所東有窖經墩後有瘞血函〉
〈前有煉丹井無字碑號飛茅福地〉黄山觀〈在溧陽縣西南四十里晉盤白真人道成之地〉
〈簡文帝賜額招仙宋大中祥符初改今額有唐大厯時古鐘〉元陽觀〈在金壇縣大茅峯南〉
〈府志唐置後廢宋隆興初吳興道人沈善智穴居五十年韓蘄王妻梁氏經此見黑虎從道人周旋〉
〈因號為伏虎真人助資建立殿宇〉聖墅菴〈在丹徒縣東十八里舊名普賢院寺有石鼎名〉
〈辟塵鑪有葛東之詩〉崇禧宫〈在金壇縣茅山之陽即陶隱居華陽下館唐貞觀時建太平𮗚〉
〈宋更今名〉華陽館〈在金壇縣茅山前有石橋華陽館有二曰上館曰下館下館即今崇禧宫〉
〈此其上館也其東即陶隱居丹井 本朝乾隆二十二年四十五年皆有 御製華陽館詩〉
︹名宦︺︹漢︺潘乾〈長平人楚太傅潘崇之裔光和中為溧陽長其梗概見於校官碑畧曰公除曲〉
〈阿尉畬姦剗猾寇息善勸布政優優令儀令色矜頣老表孝貞節省無正繇不責自畢推泮宫之〉
〈敎反失俗之禮褠修學宫宗懿昭德 按縣志校官碑漢光和四年立宋紹興十一年溧小尉喻仲〉
〈遠得於固城湖濱移置官舍今在文廟大門右宋鄱陽洪景伯為之釋元博士單禧復補注云〉︹三
國︺︹吳︺顧雍〈吳邵吳人為曲阿長有治績〉淩操〈呉郡餘杭人守永平長平治山越姦〉
〈猾斂手〉吾粲〈烏程人初為曲阿丞遷長史治有聲與陸遜齊名〉孫韶〈吳人伯父河為〉
〈將軍屯京城被殺韶收河餘衆繕治京城起樓櫓修器備以禦敵孫權過丹陽見韶甚器之拜承烈〉
〈校尉統河部曲食曲阿丹徒二縣〉︹晉︺郗鑒〈金郷人咸和初徐州刺史蘇峻反鑒與後將軍〉
〈郭黙築大業曲阿庱亭三壘以拒賊峻死峻弟逸走吳興鑒遣李閎追斬之時賊帥劉徴聚衆數千〉
〈浮海抄東南諸縣鑒城京口帥衆討平之〉蔡謨〈考城人咸康中徐州刺史間石季龍於青州造〉
〈船數百掠緣海諸縣謨統七千餘人戍守八所城壘凡十一處烽火樓望三十餘處隨宜防備甚有〉
〈算畧〉禇裒〈陽翟人永和初為徐兗二州刺史鎮京口石季龍死裒請代之率衆三萬徑進彭城〉
〈河朔士庶歸降者日以千計裒撫納之甚得歡心〉劉牢之〈彭城人隆安中王恭鎮京口引〉
〈為府司馬領晉陵太守後代恭為都督孫恩攻䧟會稽牢之東討恩浮海奄至京口牢之在山隂使〉
〈劉裕自海鹽赴難自率大衆還恩為劉裕擊破又聞牢之已歸乃走郁州又為牢之子敬宣所破〉
吳隱之〈鄴城人晉陵太守在郡清儉妻自蔪〉張闓〈丹陽人元帝時以侍中出補晉〉
〈陵内史在郡有威惠所部以旱关田乃立曲阿新豐塘溉田八百餘頃〉︹南北朝︺︹宋︺沈
巑之〈武康人為丹徒令以清廉不事左右浸潤日至遂鏁繫尚方上召問曰臣坐清所以𫉬罪〉
〈上曰清復何以𫉬罪曰無以承奉要人上曰要人為誰巑之以手版四指曰此赤衣諸賢皆是上知〉
〈其無罪重除丹徒令〉︹齊︺邱仲孚〈烏程人明帝時為曲阿令會稽太守王敬則反前鋒屆曲〉
〈阿仲孚鑿長岡埭瀉瀆水以阻其路敬則軍至遇瀆涸果頓兵不得進遂敗〉樂預〈湼陽人建〉
〈武中為永世令人懷其德卒於官有老嫗年六十擔槲䔩葉造市貨之聞預亡大泣棄溪中曰失樂〉
〈令我輩獨老姥政應就死耳市人亦皆泣其感惠如此〉︹梁︺江子一〈考城人天監中為曲〉
〈阿令著美績〉蕭藻〈蘭陵人武帝時使持節督南徐州刺史侯景叛藻遣子彧率所部兵入援〉
〈及城開景遣其儀同蕭邕代之據京口藻因之感氣疾或勸奔江北曰吾國台鉉任寄特隆既不能〉
〈誅翦逆賊正當死耳因不食而薨〉蕭秀〈安成王文帝第七子也天監初為南徐州刺史京口〉
〈自崔慧景亂後累被兵革民戸流散秀招懷撫納惠愛大行年饑以私財贍百姓所濟甚多〉︹隋︺
達奚明〈大業初溧陽令疏決涇瀆以備旱澇民資利賴〉︹唐︺謝元超〈武德初潤州刺〉
〈史重開南北謝塘以溉田民受其利〉畢構〈偃師人神龍初潤州刺史政有惠愛〉岑羲〈江陵〉
〈人武后時為金壇令有治績〉尹元貞〈武后時曲阿令徐敬業起兵下潤州元貞率兵赴援〉
〈戰敗被擒不屈死贈州刺史諡曰莊〉劉延嗣〈彭城人潤州司馬徐敬業攻城延嗣與刺史李〉
〈思文固守城䧟敬業邀以降延嗣曰吾世𫎇恩今城不守所多矣詎能苟生為宗族羞繫江都獄〉
〈敬業敗錄忠遷汾州刺史〉裴寬〈閒喜人景雲中為潤州參軍刺史韋詵休日登樓見人於後圃〉
〈有所瘞藏者訪諸吏曰參軍裴寛也遂與偕來詵問狀答曰寬義不以苞苴汚家適有人以鹿為餉〉
〈致而去不敢自欺故瘞焉詵深嗟異之〉武平一〈名甄以字行潁川郡王載德子元宗時諫〉
〈不納貶金壇令既謫而名不衰〉齊澣〈義豐人元宗時潤州刺史州北距𤓰步沙尾紆匯六十里〉
〈舟多敗溺澣徙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婁渠以達揚子𡻕無覆舟減運錢數十萬又立伊婁埭官征其〉
〈入招還流人五百戸置明州以安輯之〉韋損〈永泰初潤州刺史州有練塘久廢損復置以溉〉
〈丹陽金壇延陵之田民賴其利〉蕭定〈大厯中澗州刺史有司差天下刺史治最定與常州蕭復〉
〈豪州張鎰為第一〉韓滉〈長安人德宗時檢校禮部尚書為鎮海軍節度使綏輯百姓均租調〉
〈不踰年境内稱治〉閻敬之〈丹陽郡太守永王璘反進至當塗敬之將兵拒之及璘戰於伊〉
〈婁埭死之〉薛平寶〈元和中潤州刺史敦風俗守法度人甚安之理身澰薄常衣一緑十餘〉
〈年不易賜朱服乃易去〉竇易直〈始平人元和中潤州刺史部將王國清指漕貨淹積不能〉
〈前激衆謀亂易直械送獄其黨羣讙入獄篡取之易直縛為亂者三百人盡斬之〉李德裕
〈贊皇人太和中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潤承王國清亂德裕自儉約以留州財贍兵雖儉而均故〉
〈士無怨再期財賦復集〉杜審權〈杜陵人咸通中以檢校司空兼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
〈清重寡言視事有當處非日入未始就内寢坐必斂袵若對大賓〉孟郊〈武康人貞元時為溧〉
〈陽尉迎母奉養放情於山水間〉︹五代︺︹南唐︺吕延貞〈昇元中知丹陽縣開濬練湖作〉
〈斗門以通灌注〉盧絳〈南昌人潤州節度使常陳京口至澗壁衝要之道宜立柵屯戍又召募便〉
〈習水道者數千人立為偏禆督習水戰累於海門遮䕶越人船舫宋師圍金陵絳出舟師救圍麾兵〉
〈三戰越人三北〉︹宋︺范仲淹〈吳縣人寶元中知潤州親學校敎士子政尚寬厚〉錢彥
遠〈錢塘人知潤州時旱蝗民乏食彥遠發常平倉脤救之部使者詰其專且摧價彥遠不為屈〉
王琪〈舒人知潤州臨事精敏有訟立決時轉運使欲濬常潤漕河琪陳其不便詔寢役〉張
昇〈韓城人皇祐中由御史知潤州郡有民出外數日有報井中尸者其妻驚往視之哭曰吾夫也〉
〈昇令其親屬就驗以井深不可辨昇曰何以獨婦人知之收付所司果姦夫所殺而婦人豫謀〉王
覿〈如臯人神宗時潤州推官二浙旱郡遣吏視苗傷承監司風㫖不敢多除稅覿受檄覆按歎曰〉
〈旱𫝑如此民食已絶倒廪贍之猶懼不克濟尚可責以賦𫆀盡除之監司怒捃摭百出會朝廷遣使〉
〈賑貸覿為言民閒利病使者賢之薦諸朝〉林希〈福州人元祐中知潤州奏復吕城堰置上下閘〉
〈以時啓閉〉許元〈宣城人知丹陽縣開濬練湖決水一寸為漕渠一尺法盜決湖者死會𡻕旱元〉
〈請借湖水溉田不待報決之州遣吏按問元曰罷令可也竞不能詰𡻕乃大熟〉鄭驤〈玉山人元〉
〈符中知溧陽𡻕饑民多逃亡漕司按籍督逋賦驤盡去其籍使者欲繩以法驤曰著令約二稅為定〉
〈數今不除則逋愈多民愈貧賦愈不辦使者不能屈時議自建康鑿漕渠導太湖以通大江將破數〉
〈州民田調江浙丁夫所費百萬計驤條析利病力止之〉虞奕〈錢塘人徽宗時知鎮江府愛民〉
〈好士寇平論勞増兩秩〉胡唐老〈晉陵人建炎中知鎮江府杜充降金建康失守潰卒戚方〉
〈等趨鎮江唐老度力不敵因撫之無何方欲犯臨安請唐老部衆以行唐老不從諭以逆順禍福方〉
〈衆環脅之唐老怒罵遂遇害詔贈徽猷閣直學士諡定愍〉楊乂〈吉水人政和中知溧陽叛〉
〈卒周德據府城乂立縣獄囚趙明於庭諭之曰爾悉里中豪傑誠能集爾徒為邑人誅賊當上功〉
〈𢌿爵飲之巵酒使自去翌日討平之建炎三年金帥完顔宗弼入建康遣人說乂許以舊官人〉
〈以首觸柱礎流血曰世豈有不畏死而可以利動者速殺我宗弼怒殺之剖取其心事聞贈直祕閣〉
〈諡忠襄〉王德〈通遠軍人建炎四年劉光世鎮京口以德為都統制金兵復南光世退保丹陽〉
〈德請以死捍江諸將恃以自强分軍扼險渡江襲金人收真揚數郡既而又遇敵於揚州北所殺萬〉
〈計〉韓世忠〈延安人建炎二年為浙西制置使守鎮江三年遣控守圌山及金兵由廣德破〉
〈臨安世忠以八千人先屯焦山寺以邀其歸烏珠遣使通問約日大戰許之戰將十合梁夫人親執〉
〈桴鼓金兵終不能渡相持黄天蕩者四十八日〉岳飛〈湯隂人紹興十一年詔同張浚往楚州措〉
〈置邊防總韓世忠軍還駐鎮江〉劉子羽〈崇安人紹興十一年知鎮江府金人入寇子羽建議〉
〈清野淮東之人皆徙鎮江撫以恩信雖兵民雜居無敢相侵者〉劉穎〈西安人紹興中溧陽主簿〉
〈時張俊留守建康金師初退府索民租未入者穎白俊言師旅之後宜先撫摩當盡蠲逋賦俊喜即〉
〈奏停免〉張子蓋〈成紀人紹興三十二年金人攻海州急以子蓋為鎮江都統往援之進次〉
〈石湫堰時敵衆萬騎子蓋率精銳數千騎擊之殊死戰敵大敗擁溺石湫河死者半圍遂解〉汪
藻〈德興人紹興中以顯謨閣學士知鎮江建炎之亂鎮江𡻕輸米不如數轉運使按視計數萬〉
〈扃鑰而去軍食不繼藻適至命破錀給之曰官軍張頣待哺米在廩中而不與食雖錮南山猶有隙〉
〈也全活者無數〉李衡〈江都人知溧陽縣專以誠意化民民莫不敬夏秋二稅以期日榜縣門鄉〉
〈無吏迹而輸送先他邑辦厯任四年獄無重囚隆興二年金攻淮堧官沿海者多送其孥衡獨自浙〉
〈右移家入縣民心大安盜蝟起旁境而溧陽安靖自如〉蔡洸〈仙游人知鎮江府會西溪卒移〉
〈屯建康舳艫相街時久旱郡民築陂瀦水灌溉漕司檄郡決之父老泣訴洸曰吾不忍𫉬罪百姓卻〉
〈之巳而大雨漕運通𡻕亦大熟〉趙彥逾〈孝宗時知鎮江府郡適旱饑彥逾節浮費發栗賑糶〉
〈民賴以濟〉陳居仁〈興化軍人孝宗時守鎮江值𡻕大旱請以緡錢十四萬給兵食不報為書〉
〈以義撼丞相然後許間遣糴運於荆楚商人商人曰是陳待制𫆀爭以粟就糴所存沽數萬計因饑〉
〈民治古海鮮界港為石䃮丹徒境上蓄洩以時以通漕運〉辛棄疾〈厯城人慶元時知鎮江府〉
〈賜金帶〉傅伯成〈濟源人嘉定初知鎭江府全活饑民瘞藏野殍不可勝數圌山砦兵數與〉
〈海盜為地伯成廉知姓名悉收捕之貸其死黥隸諸軍〉韓冠卿〈湯隂人嘉泰初知金壇年〉
〈饑為書白郡及部使者聞於朝詔免中下戸租錢九千餘緡米麥半之〉沈作賓〈歸安人慶〉
〈元時權鎮江府請留戍兵千人又欲以江閩新軍二千人易舊軍千人備不虞朝廷難之遂請祠〉
吳淵〈寕國人理宗時知鎮江府定防江軍之後𣸪知鎮江府兼都大提舉浙西沿海諸州兵〉
〈船𡻕大祲淵全活者五十六萬八千餘人〉孫子秀〈餘姚人理宗時知金壇縣嚴保伍𨤲經界〉
〈結義役一切與民休息訟者使齎牒自詣里正并𨞪証來然後行不實者往往自匿其牒惟豪黠有〉
〈犯則痛繩不少貸淮民流入以萬計賑給撫恤樹廬舍括田使耕拔其能者分治之崇學校明敎化〉
〈行鄉飲酒禮訪國初茅山書院故址新之以待遠方遊學之士〉吳潛〈寕國人理宗時淮東總領〉
〈兼知鎮江府立邊儲防禦等十有五事〉董槐〈定遠人紹興中權通判鎮江府會李全叛涉淮〉
〈臨大江槐即日將兵濟江而西全遁去乃還〉王萬〈婺州人端平中通判鎮江時金初亡當路〉
〈多知其人豪也咨問者旁午鄭清之初謀乘虛取河洛萬謂當急為自治之規已而元兵壓境理宗〉
〈下罪巳詔吳泳起草又以咨萬謂宜以振厲奮發興感人心為條具沿邊事宜徧告大臣要官〉王
埜〈金華人淳祐二年知鎮江府兼都大提舉浙西兵船増創水艦就楊子江習水戰登金山指麾〉
〈之是冬揚子江有警急調張孝信所領遊兵救之而退〉陶居仁〈蕪湖人爲鎮江錄事參軍〉
〈北兵破鎮江居仁見𮜿仰使降居仁曰詎可失忠義求苟生𫆀得以死報朝廷夫何恨竟不屈遂見〉
〈殺〉李成大〈建昌人德祐初知金壇縣元兵至與寄居官潘大同大本率民兵巷戰不勝大〉
〈同兄弟死之吏民挾成大降乃潛與胡用存謀復金壇事泄繫獄榜掠不屈殺其二子以懼之終不〉
〈屈笑曰子為父死臣為君死卒殺之事聞贈朝散大夫直祕閣諡忠節〉莫謙之〈宜興僧人〉
〈德祐初糾合義士捍禦鄉閭授溧陽尉與元兵戰殁贈武功大夫〉︹元︺張晉亨〈南宫人至〉
〈元十一年詔伐宋由安慶渡江丞相巴延留之戍鎮江兼與民政一以鎮靜為務戰焦山瓜洲皆有〉
〈功〉黄中〈天德中金壇縣尹奏免邑人無徴之税萬餘石嘗大水圩田盡没中為民告災得蠲〉
〈賦〉︹明︺孔克忠〈曲阜人洪武初金壇主簿廉約有才幹生擒劇盜魏辛七等百餘人以殄〉
〈民患〉董復昌〈鄱陽人洪武末知丹陽縣修復練湖隄岸置金斗門三處〉劉辰〈金華人建〉
〈文中御史知鎮江府瀕江田八十餘頃久淪於水賦如故辰請除之境内閘堰廢壞者悉修復溉田〉
〈甚衆〉林鶚〈太平人天順中知鎮江府郡漕河經孟清勢甚險鶚請按京口牐甘露壩故迹濬之〉
〈以通舟楫春夏以閘秋冬以壩功力省便永以為利〉胡鑑〈正統初知丹徒縣奏言本邑額貢蘆〉
〈薪洪熙改元免半折鈔此屬不急之務請罷之以省民力詔從之〉劉訓〈麻城人正統間知金〉
〈壇縣建預倉積榖備荒修明倫堂給諸生遊學資每親行郊野勸課農桑暇則躬治蔬圃巡撫周忱〉
〈為僉魚菜戸各一輪供以助其廉治行為天下第一擢御史〉熊佑〈傅興人成化中知鎮江府〉
〈𡻕大祲奉蠲逋稅平糶煑糜荒政備舉嘗修練湖石堰以便蓄洩鑿鮑村陳瀆等港以殺丁角延陵〉
〈諸水開爛況洪以溉吳家沙田民資其利〉劉天和〈麻城人正德中以御史謫金壇縣丞升本〉
〈縣知縣縣築上城始於前令董桐六門兩關皆成於天和又築建昌都圩二閘以資灌溉設𨤲弊冊〉
〈置義冢〉楊榮〈永川人宏治中以御史謫溧陽知縣濬百丈溝八百餘丈中存九壩以利灌溉〉
〈乂建義倉於城南〉沈錬〈會稽人嘉靖間知溧陽縣性嚴明有犯立捕治不少貸姦猾畏罪〉
茅坤〈歸安人嘉靖中知丹徒縣𡻕祲多方賑恤民賴以生〉梁瑾〈臨汾人嘉靖中金壇主簿〉
〈治園蔬自給剔馬政諸弊時鹽寇騰江上檄進𠞰力載勝賊幾𫉬其魁暴風覆舟過害〉梁銓
〈仁和人萬厯中知金壇縣邑中經費多淆雜虧缺銓取他所奇贏補其最急漕羨以給軍耗外悉除〉
〈之城西濠一帶久成衢道時海上警鳩民濬治深廣城守有備〉
︹本朝︺張承恩〈昌平人順治二年以副將佐守鎮江時疆宇初平姦穴未靖承恩招撫宿賊康〉
〈三錫等境内晏然〉胡延年〈光州人順治二年知金壇縣湖寇薄城肆焚掠延年急請官兵〉
〈至身自臨陣殺賊城賴以全〉塗廓〈奉天鐵嶺諸生順治二年從下江南以功知鎮江府時太〉
〈湖盜出没道路為梗廓分設鄉兵守禦郡境以安官兵征折東取道京口城廓豫儲舟楫供億無闕〉
〈民不知兵流亡漸集課農桑新學校巡按御史史詥疏薦之〉石廷柱〈奉天人順治乙未拜〉
〈鎮海大將軍駐鎮江綏乂百姓嚴飭兵伍未嘗有隻騎入城民間稱曰石佛先是張名振三冦京口〉
〈𫝑甚張至是聞風遠遁〉管效忠〈奉天人順治十三年提督江南綠營兵駐防京口巳亥冦〉
〈衆十萬來犯效忠以五百人竭力捍禦相持二十日及恢復京口多方䕶持郡民得免俘戮〉賀
應旌〈肥鄉人順治十五年知丹陽縣適海冦犯鎮江應旌請兵駐防悉力守禦城賴以完〉羅
明昇〈南陽人鎮江巡江營都司順治十六年海冦䧟𤓰洲明昇奮身䧟陣遇害〉鄒儀周
〈南平人康熙初知丹徒縣請建營房兵民不擾徵輸悉除耗羡士民勒石焦山紀之後死耿逆之難〉
總纂官〈臣〉王廣䕃恭 纂輯
前提調官〈臣〉張日章恭覆 輯
校對官〈臣〉賀式韓恭校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鎮江府〈三〉
︹人物︺︹漢︺包咸〈曲阿人師事博士右師細君習魯詩論語建武初舉孝廉除郎中入授皇太子〉
〈論語又為其章句永平五年遷大鴻臚每進見錫以几杖經傳有疑輒遣小黄門就問顯宗以咸有〉
〈師𫝊恩而素清苦常特賞賜珍玩俸禄增於諸卿咸皆散與諸生之貧者病篤駕臨視尋卒子福拜〉
〈郎中亦以論語入授和帝〉左恢〈曲阿人官尚書左丞京師稱其清高遷會稽太守子忠為邑令〉
〈所至有異政〉︹三國︺︹吳︺韋昭〈雲陽人少好學能文諸葛恪表為太史令撰吳書孫休踐〉
〈祚為中書𭅺博士祭洒命昭依劉向故事校定羣書孫晧即位封高陵亭侯為侍中常領左國史晧〉
〈欲為父和作紀昭執以但宜為傳如是非一後積嫌忿收付獄華覈疏救不聽遂誅之所著有孝經〉
〈國語註及洞紀三卷又官職訓辨釋名各一卷子隆亦有文學〉華覈〈武進人以文學為䎵府郎〉
〈遷中書丞蜀為魏所并覈詣宫門拜表以聞孫晧營新宫制度宏侈上疏諫不納後遷東觀令領右〉
〈國史覈前後陳便宜及貢薦良能解釋罪過書百俆上皆有𥙷益〉殷禮〈雲陽人有潛識由吳〉
〈縣丞除郎中使蜀諸葛亮稱之曰東呉菰蘆中乃有此人遷零陵太守卒〉︹晉︺徐邈〈其先姑幕〉
〈人祖澄之遷居京口邈膺薦補中書舍人毎被顧問輒有獻替多所匡益轉祠部郎中前衛率領本〉
〈郡大中正授太子經安王立拜驍騎將軍所著有榖梁傳注又𢰅正五經音訓弟廣學精純厯文淵〉
〈𥙊酒成晉紀四十六卷〉︹南北朝︺︹宋︺劉穆之〈其先東莞人世居京口武帝克京城〉
〈署府主簿從平建鄴諸大處分倉卒立定遂任以腹心動止咨焉穆之竭節盡誠無所遺隱厯遷尚〉
〈書僕射領監軍中軍二府軍司將軍丹陽尹内總朝政外供軍旅決斷如流事無壅滯累遷侍中司〉
〈徒封南昌縣侯卒高祖受禪思佐命元勲追封南康郡公諡文宣〉檀道濟〈其父金鄉人世〉
〈居京口少事兄姊以和謹稱武帝建義從平京城累遷太尉參軍武帝北伐道濟為先鋒所至望〉
〈風降服所𫉬俘囚皆釋而遣之以佐命功封永修縣公文帝使西伐謝晦事平遷征南大將軍元嘉〉
〈八年督諸軍北畧與魏軍戰多捷以資運竭全軍而返魏甚憚之進位司空鎮夀陽彭城王義康矯〉
〈詔誅之〉劉秀之〈穆之從兄子少貧東海何承天雅相器重以女妻之厯邑令有政聲兄〉
〈欽之為朱齡石參軍隨齡石敗没秀之哀戚不歡宴者十年累官尚書僕射出為雍州刺史卒諡忠〉
〈成秀之野率無風味而心力堅定勵官清潔家無餘財〉關康之〈其先河東人世居京口少〉
〈篤學下邳趙繹以文義見稱康之與友善晉陵顧悅之難王弼易義四十餘條康之中王難顧遠有〉
〈情理又為毛詩義經籍疑帶多所論釋累徴辟一無所就棄絶人事守志閒居泰始初復徴聘以疾〉
〈辭〉︹齊︺諸葛璩〈其先陽都人世居京口幼事關康之博涉經史復事臧榮緒榮緒著晉書〉
〈稱璩有發摘之功方之壺遂江祀薦為議曹從事辭不赴性勤於誨誘後生就學者日至太守張友〉
〈為起講舍旦夕孜孜講誦不輟〉︹唐︺桓彥範〈丹陽人以門䕃官司尉主簿擢御史長安中為〉
〈司刑少卿上言自文明後得罪惟揚豫博三州不免他可悉赦疏十上卒見聽張東之誅易之等引〉
〈與定策中宗復位以爲侍中封譙郡公每諫帝以社稷爲重令皇后無干外朝又言僧慧範左道亂〉
〈政不省加特進封扶陽郡王武三思矯制殺之睿宗即位追復官爵諡忠烈〉馬懷素〈丹徒〉
〈人博通經史擢進士第累遷御史魏元忠爲張易之搆謫嶺表崔貞慎獨禕之祖道易之使人告〉
〈貞慎等與元忠謀反武后詔懷素按之貞慎等乃免宰相李迥秀藉易之勢斂賕諉法懐素劾罷之〉
〈轉禮部員外郎遷考功覈取實才權貴謁請不能阿撓開元𥘉爲戸部侍郎封常山縣公兼昭文館〉
〈學士篤學子未嘗廢卷謙恭慎畏推爲長者卒贈潤州刺史諡曰文〉施敬本〈丹陽人開元中〉
〈爲四門助敎元宗將封禪有司講求典儀敬本上言舊制盥手洗爵侍中主之祀天神太祝主之皆〉
〈非禮詔張說引敬木熟悉其議後遷祕書郎卒〉丁仙芝〈曲阿人開元進士任餘杭尉居官清〉
〈謹工詩〉蔡希周〈曲阿人開元進士厯官御史與弟希寂俱以詩名〉陶幹〈京口人開〉
〈元進士厯官禮部員外郎工詩〉皇甫冉〈丹陽人師事蕭頴士以文名天寶中進士第一授無〉
〈錫尉大厯初累遷右補闕奉使江表卒於家有詩集三卷弟曾累官至殿中侍御史與冉齊名〉權
臯〈畧陽人徙丹徒擢進士第為臨清尉安祿山籍其名表署幕府度禄山且叛奉母南奔高適表〉
〈試大理評事淮南採訪判官永王舉兵脅士大夫臯詭姓名以免明皇聞之拜御史後客洪州顔真〉
〈卿表為行軍司馬召拜起居舍人固辭常曰吾潔身亂世以全吾志欲持是受名耶卒贈祕書少監〉
〈諡貞孝〉包融〈延陵人官集賢學士工詩與賀知章賀朝萬張若虚邢巨齊融俱以文詞俊秀〉
〈名揚於上京長子佶次子何俱天寶進士世稱二包與儲光羲等十八人皆有詩名殷璠彚次其詩〉
〈為丹陽集〉戴叔倫〈金壇人劉晏管鹽鐵表主運湖南嗣曹王臯領湖南工西表佐幕府臯討〉
〈李希烈留叔倫領府事守撫州刺史作均水法俗便利之詔書襃美封譙縣男加金紫服後遷容管〉
〈經畧使綏徠夷落威名流聞德宗嘗賦中和節詩遣使者以寵賜世以為榮有詩集十卷〉權德
輿〈皐子徙家丹陽 練湖上七𡻕居父喪哭踊如成人未冠以文章 稱幕府交辟之德宗聞其才召〉
〈為太常博士改左補闕裴延齡判度支德輿疏斥其罔上不省再遷中書舍人知禮部貢舉甄品詳〉
〈諦元和初拜禮 部尚書同 平章事徳輿善辨論開陳古今本末以 覺悟人主 為輔相寛和不為察察〉
〈名卒諡曰文〉權璩〈德輿子元和初進士厯御史時李訓挾寵以周易博士任翰林璩與高元〉
〈裕鄭肅韓佽連章劾訓傾覆隂巧且亂國不聽及訓誅時人多璩明禍福大體能世其家〉張祜
〈南陽人以曲阿池 有南海遺風遂家焉性嗜水 石工詩〉許 渾〈丹陽人太和進士厯官御史歸〉
〈隱京口丁卯橋别墅有丁卯集〉殷遥〈潤州人能詩隱居不仕〉︹宋︺吳淑〈丹陽人父文仕〉
〈吳至中允淑幼俊爽屬文敏速韓熙載潘佑深加器重以薦試授大理評事預修太平御覽廣記文〉
〈苑英華等書厯祕閣校理嘗獻九琴五阮頌太宗賞其學問愽又作事𩔖賦百篇以獻詔令〉
〈注釋淑分為三十卷累遷職方員外郎淑純靜好古詞學典雅工篆隸有集十卷説文五義三卷〉
吳遵路〈淑子進士第累官殿中丞為祕閣校理章獻太后稱制遵路條奏十餘事語皆切直〉
〈元昊反建議復民兵除天章閣待制河東路 計置糧草受詔料㨂河東鄉民可為兵者諸路視 以為〉
〈法知永興軍卒遵路博學知大體母喪廬墓為政簡易不為聲威立朝敢言無所阿倚旣没室無長〉
〈物范仲淹分俸賙其家子瑛為尚書比部員外郎不待老而歸焉〉刁衎〈其先上蔡人因父彥〉
〈能仕南唐賜田京口遂家焉衎從李煜入宋出知桐廬縣上書諌淫刑厯知婺光廬潁諸州輒有政〉
〈績孫約天聖進士為館閣校理直史館出知揚州作藏春塢歸隱蘇軾輩皆敬事之〉陳汝奭
〈由晉江徒丹徒寶元進士知海州𡻕饑不俟報發廪賑後母卒終身不仕子龍輔嘉祐進士知建昌〉
〈軍秩滿亦不仕〉葛勝仲〈丹陽人登進士第為太學正累遷太常卿宋自建隆至治平所行典〉
〈禮歐陽修嘗裒集為書百篇號太常因革禮詔勝仲續増為三百卷詔藏太常及建春宫以勝仲兼〉
〈諭德為仁孝學三論獻之太子復採春秋戰國以來厯代太子成敗善惡之迹日進數事詔嘉之徙〉
〈國子祭酒卒諡文康著有丹陽集八十卷〉邵必〈丹陽人舉進士累遷開封府推官入修起居注〉
〈知制誥雄州種木道上契丹濳遣人夜伐去人數漁界河中事聞命必往使必以理折契丹屈之〉
邵亢〈必從子范仲淹舉茂才異等除建康軍節度推官趙元昊叛獻兵說十篇入爲國子監直〉
〈史館英宗訪以世事稱之曰學士真國器也擢同修起居注建言頴王且授室願耒用古昏禮公主〉
〈下降不宜厭舅姑之尊帝深納之神宗時授樞密副使卒贈吏部尚書諡安簡〉蘇頌〈同安人父〉
〈紳葬丹陽因徙居之第進士累遷集賢校理富弼常稱爲古君子與韓琦同表其廉退英宗時遷度〉
〈支判官元祐七年拜右僕射兼中書門下侍郎頌爲相務在使百官守法遵職量能授任深戒疆場〉
〈之臣邀功喜事論議有未安者毅然力爭之爵累趙郡公〉王存〈丹陽人慶厯進士累遷知太常〉
〈禮院嘗論圜丘合𥙊天地非古當親祀北郊如周制與王安石厚安石執政數引與論事不合即謝〉
〈不往累上書陳時政因及大臣無所附麗皆時人難言者元祐初拜尚書丞存性寛厚不爲詭激之〉
〈行至其所守確不可奪司馬光常稱之卒贈光祿大夫諡莊定〉姚闢〈金壇人皇祐進士授項城〉
〈令通州通判所至有聲闢究心六經與蘇洵同修禮書有太常因革禮一百卷〉顧方〈丹陽人皇〉
〈祐進士為明州象山令召父老詢民問利病建學以敎民大悦服卒於官立祠祀焉〉陳廓〈金壇〉
〈人父亢家饒勇於為義常開速瀆河廓登進士厯廣東轉運判官奏罷羨財鄒浩稱其與弟彥通文〉
〈高學博趨操堅正〉蔡肇〈丹陽人父淵家饒於財以讓兄弟而擔簦以遊四方登進士乙科厯〉
〈知海州肇能文長於詩第進士厯官户部員外郎編修國史進起居郎中書舍人有丹陽集三十卷〉
〈弟載亦工詩〉張綱〈丹陽人以上舍及第徽宗知綱五中首選特除太學正遷校書郎論事與〉
〈蔡京不合擠之去久之還故官累除給事中進徽猷閣待制引年致仕秦檜用事久綱卧家二十年〉
〈絶不與通問檜死召為吏部侍郎參知政事常書座右曰以直行已以正立朝以靜退高天下其篤〉
〈守如此卒諡文簡〉洪擬〈丹陽人登進士宣和中為御史時王黼蔡京更用事擬中立無所附〉
〈會高宗如越執政議移蹕饒信間擬上疏力爭累遷吏部尚書復提舉太平觀卒諡文憲有淨智先〉
〈生集及注杜詩二十卷〉蔣猷〈金壇人舉進士政和四年拜御史中丞有直聲常論楊戩不當〉
〈除節度使趙良嗣不宜出入禁中又疏孟昌齡徐鑄等姦狀累官徽猷閣直學士〉翟汝文
〈父思自開封徙居丹陽汝文登進士第徽宗時拜中書舍人外制典雅一時稱之紹興初除參知政〉
〈事秦檜劾汝文等專檀罷去汝文性剛不為檜屈常對案相詬好古博雅精於篆籕有文集行世卒〉
〈諡忠惠〉陳東〈丹陽人倜儻氣蔡京王黼用事人莫敢指言獨東無所隱諱以貢入太學飲〉
〈宗即位率其徒伏闕上書請誅六賊以謝天下謂蔡京梁師成李彦朱勔王黼童貫六人李綱罷東〉
〈復率諸生伏宣徳門上書於是亟詔綱入復領行營補東官除太學錄東又請誅蔡氏且力辭官以〉
〈歸高宗即位相李綱詔東至未得對會綱去乃上書乞留綱而罷黄潛善汪伯彥不報會布衣歐陽〉
〈澈亦上書言事潛善遽以語激怒髙宗與澈同斬於市越三年高宗感悟追贈東承事郎〉洪興
祖〈丹陽人登政和 上舍第高宗 時 為太 常博士上疏乞收人心納 謀䇿安民情 壯 國威 又論國家〉
〈再造一宜以藝祖 為法紹 興四 年蘇湖地 震應 詔上疏具言朝廷紀 綱之失 為時 宰所惡主 管太 平〉
〈觀興 祖好 古博學著老莊本㫖周易通義繫 辭要㫖 古文 孝經序贊離騷楚詞考異行於世〉劉
宰〈金壇人 紹興 進士厯任知縣 有能聲理 宗以 為耤田令 屢辭 改添差通判建 康府又辭 乞致 仕〉
〈端平初時相收召譽望畧盡所 不能致 者宰與崔與之耳宰剛大正直明敏仁恕 施惠鄉 其德實〉
〈多𨼆居三十年於書靡 所不 讀所著有漫塘文集語鋉行世 卒諡 文清〉王 遂〈金壇人嘉泰進〉
〈士紹定中拜御 史疏論進 君子 退小人正風俗息奔競劾史嵩之 欺君誤國 李知 孝梁成大莫澤三〉
〈凶之罪又上邊 事言當今之急務在朝廷者五 在邊閫者六帝皆 善之累遷權工部尚書卒諡正 肅〉
趙淮〈丹徒人以從 父葵賜 第洛陽 家馬咸淳 中知無為軍德祐 時元兵 自江州 下淮於銀 樹東〉
〈壩招集義兵聚 糧 造艦 於長蕩湖𠋣㞯山置 寨以扼建康東出之 兵 除江 東轉運使冬元兵分 道進〉
〈臨安淮屯豐登圩戰敗見烏珠不屈被殺其妾翠蓮緑雲殉焉時有進士錢應高聞淮變憤不食赴〉
〈荆溪死〉茅湘〈丹徒人慷者大志以陸秀夫薦授兵部侍郎從幸海上元兵逼崖山赴水死〉
︹元︺徐鈺〈鎮江人始冠侍父鎮之婺源過小溪鎮乘輿失足墮水中鈺投溪擁鎮出鎮得挽行〉
〈舟以升鈺力憊水勢湍急遂溺死江浙行省言狀旌其閭〉孫瑾〈丹徒人父喪哀毁嚴冬跣足而〉
〈步及葬載柩渡江潮渡方湧俄順風翼帆如覆平地事繼母唐氏尤孝常患擁瑾親吮之又䘮目瑾〉
〈䑛之復明唐卒將葬苦雨瑾夜哭乞天霽至旦雲日開朗甫掩壙隂氣復合雨注數日不止縣上〉
〈旌之〉︹明︺郭任〈丹徒人廉慎有能建文初官戸部侍郎燕兵起主調軍食燕王師入京擒不〉
〈屈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張 德明〈丹徒人建文中為戸科給事中〉
〈犒師東昌遇燕兵執不屈死〉虞謙〈金壇人洪武中由國于生擢刑部郎中如杭州府建文中〉
〈請限僧道田人無過五畝餘給貧民從之永樂中厯右副都御史屢巡外郡著賢聲仁宗立改大理〉
〈卿治獄必求其平常語人曰彼無恨斯我無恨矣會詔求直言謙奏七事皆見納工詩畫所著有玉〉
〈雪齋集〉譚廣〈丹徒人初為燕山䕶衛百户從燕王起兵積功為都指揮僉事永樂中兩從岀〉
〈塞進都督僉事仁宗初擢左都督鎮宣府六年以守邊勞封永安伯卒諡襄毅〉丁璣〈丹徒人成〉
〈化進士除中耆舍人以星變極論時政得失力詆李孜省繼曉左道亂政帝怒因事謫普安州判孝〉
〈宗初厯廣東提學副使璣涵養深䆳崇正闢邪獨立不懼自粤入覲卒於途遠近悼之〉殷敏
〈金壇人宏治進士厯官户部郎中督九門税鈔劉瑾欲增斂敏持不可遷福建僉事時峒賊猖獗敏〉
〈調發餽運倉卒賊逼城竭力保障設疑兵退之〉湯禮敬〈丹陽人宏治進士授行人擢刑科給〉
〈事中正德初言上天屢示災譴不謹天戒惟走馬射獵遊樂無度四月雷電雨雹當六陽用事隂氣〉
〈乃與之抗此倖臣竊權忠鯁疎達之應又偕九郷伏闕請誅八黨宦竪切恨之中以事謫冀州判官〉
繆樗〈溧陽人舉進士由東陽知縣擢南御史孝宗立偕同官陳時政八事因劾尹直杜銘等不〉
〈職時號敢言尋劾中官蔣琮爲所䧟謫莒州判官〉唐侃〈丹徒人正德中由郷舉知永豐縣遷〉
〈武定知州政聲甚著擢刑部員外 郎卒侃從丁璣學所讀書處有鄰女夜奔之拒勿 納其父坐繫侃〉
〈請代不得藉草寢 地逾𡻕父釋乃止其操性貞 潔如此〉殷 士望〈丹徒人嘉靖中倭寇入犯〉
〈父被掠士望請代 死賊笑而試之火炙刀刺受之怡然 遂兩釋之後𫉬旌〉姜 寶〈丹陽人嘉靖進〉
〈士授編修以不附嚴嵩出爲四川提學僉 事轉福建提學副使再遷國子監𥙊酒復積分法 以造就〉
〈人才累官至南禮部尚書致仕家居置義田立義學鄉人德之〉王韜孟〈金壇人嘉靖進士由〉
〈吉安推官拜南吏科給事中疏劾張瓚嚴嵩胡守中等與巨姦郭勛相結納守中竟得罪嵩入閣復〉
〈偕同官陳�等劾嵩及子世蕃貪汚納賄嵩恨甚久之出爲山東僉事以任滿入都道病後期嵩遂〉
〈奪其官 韜孟在臺常劾罷方面官三 十九人直聲甚著〉王 樵〈金壇人嘉靖進士授行人厯刑〉
〈部員外郎著讀律私箋甚精覈以山東僉事移疾歸萬厯初張居正雅知樵起擢尚寶卿劉臺劾居〉
〈正居正乞歸諸曹奏留之樵擉請全諫臣以安大臣引文彥博待唐介故事居正大恚出為南鴻臚〉
〈卿厯右都御史致仕樵恬淡誠慤温然長者遽經學易書春秋皆有纂述卒贈太子太保諡恭簡〉
馬從謙〈溧陽人嘉靖進士授工部主事厯光祿少卿中官杜泰乾没光祿𡻕費鉅萬為從謙〉
〈奏發泰因誣以誹謗下詔獄杖死子有驊為父請卹贈太常少卿時同邑御史狄斯彬亦劾泰謫宣〉
〈武典史〉史際〈溧陽人嘉靖進士以文選司主事改春坊旋乞歸置義莊義墪修明倫堂濬𨄌〉
〈龍關蠲田二頃資貧士㑹𡻕饑發廪以濟更出粟開闢沙漲堰存活數千人倭犯江浙際募死士追〉
〈擊之巡撫海瑞上其事進尚寶卿䕃子繼書指揮僉事〉于孔兼〈金壇人萬厯進士厯官禮〉
〈部郎中閣臣王家屏以爭冊立求去孔兼上疏乞留詔議並封三王孔兼率同官立諌事得寢後疏〉
〈救考功郎趙南星謫安吉州判尋投牒歸杜門讀書矩矱整肅鄉人稱之無閒言天啟中贈卷祿少〉
〈卿從弟仕廉亦萬厯進士厯官南戸部侍𭅺有清望〉徐有聲〈金壇人崇禎間授戸部郎中督〉
〈儲大同神樞營草場京師陷被執不屈支解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賀應
選〈丹陽人天啟舉人崇禎末知資陽縣張獻忠攻城應選悉力固守城䧟被執罵賊死闔門十七〉
〈人皆被害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荆 本澈〈丹陽人崇禎間授職方郎中初〉
〈為温體仁所怒免官後監下江軍殁於浙東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史覲
宸〈金壇人石屏籍知順慶府崇禎十七年張獻忠攻城募兵力禦城䧟執死之 本朝乾隆四〉
〈十一年 賜諡節愍〉鄧藩錫〈金壇人崇禎進士知兗州府甫低任繕守具崇禎十五年〉
〈 大兵至藩錫與監軍參議王維新竭力死守城潰維新戰殁藩錫以不降殺事聞贈太僕少卿〉
〈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節〉王明汲〈金壇人崇禎中授贛州同知城破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陳冊〈金壇人崇禎間署屏山縣流寇䧟城罵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入忠義祠〉沈元鑑〈金壇人崇禎間為隨州吏目張獻忠犯隨元鑑同知〉
〈州晝夜防禦閱兩月城䧟脅降元鑑不屈遂過害其子文淵赴難賊縛其手死而復甦元鑑骸骨〉
〈歸葬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入忠義祠〉荆偉〈丹陽人崇禎末以選貢知墊江縣賊龔遂等依〉
〈山爲阻數出剽掠偉設奇破之會張獻忠窺蜀遂約爲内應城陷執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
〈年賜諡節愍〉眭明永〈丹陽人崇禎舉人華亭敎諭大兵破松江題絶命詞於明倫〉
〈堂自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入忠義祠〉馮厚敦〈金壇人江陰訓導 大兵下江隂與〉
〈典史閻應元登陣固守三月城破應元投水死厚教自經明倫堂妻女亦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
〈年賜諡節愍〉潘文先〈丹徒人江隂訓導罷官後 大兵破城與訓導馮厚敦同死時〉
〈同邑卜大經官綿州與史張獻忠䧟城與其僕俱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並入忠義祠〉王
定遠〈鎮江人鎮江衛千户崇禎十年禦賊宿松𡚒勇殺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入忠義祠〉
王介休〈丹陽生員李自成䧟京師不食七日死同邑生員江應坤張映發劉慶遠金飇吕家〉
〈齊饒餘汪自盤王廷佩俱死之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並入忠義祠〉王榮圖〈金壇人甲申聞〉
〈變殉節同邑生員王明灝王希高布衣王汝紹俱死節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並入忠義祠〉
︹本朝︺張鳳儀〈丹徒人父柏性仁厚樂施濟鳯儀少性孝友貫通史學子九徴順治乙酉郷〉
〈試第一登進士博學礪名節厯官文𨕖郎出為河南提學以公清著九徵長子玉栽康𤋮丁未 廷〉
〈對第二官編修亦䆳於史學〉吳贊元〈丹陽人明庚午舉人順治二年授中書擢御史巡按〉
〈江西時豫章初定反側未安贊元撫輯有方遂收建饒廣贛諸府奏免袁瑞二郡浮糧郡人尸祝之〉
蔣超〈金壇人順治丁亥進士第三人官編修刻苦謮書甚於諸生視學畿甸文敎大振事竣力〉
〈請解官遍遊名山至蜀之峨嵋結廬於伏虎寺側復至成都修通志趺坐而終超性廉靜於名利無〉
〈所嗜手錄書至數百卷所著有綏庵集〉荆其惇〈丹陽人順治進士知郾城縣時師行絡繹〉
〈徵索不時其惇自卧大將軍幕府外言曰郾民不給役獨令可使耳大將軍知其廉以故郾獨弗擾〉
〈縣苦浮潦築隄龍塘河口捍水患郾人德之植荊隄上號荆隄〉芮城〈凓陽人明季諸生博通羣〉
〈書文行為一時冠同學陳名夏馬世俊皆師事之後棄諸生高隱杜門著述與同邑湯泰享談易象〉
〈有黙契者海冦入犯江寕重城名以厚禮聘城峻卻不汚偽命郷里服其高識所著有禮記通志滄〉
〈浪吟〉何應仕〈丹徒人順治初以貢授推官改知永嘉縣築長埭為民田利時駐防兵以𠞰盗〉
〈多所浮繫應仕白於帥分别釋之冦䧟鄰邑老弱來歸者數萬帥慮變不内應仕涕泣請盡内其人〉
〈寇逼城誓以死殉城卒完永嘉人圖像以祀〉李琚〈丹徒人順治初武舉授福建興化衛千緫〉
〈有𠞰寇功擢閩安鎮水師守備丙申秋賊犯福州琚連戰三日身數十創殁於陣其闔家五十餘〉
〈口皆遇害事 聞贈都司〉何金城〈丹徒人由舉人知湖州府以慈惠得民斷獄遇矜疑〉
〈即為昭雪卒於官貧無餘素同官助其喪〉馬世俊〈溧陽人淹貫經史文帝重名順冶辛丑〉
〈 廷對第一性樸素釋褐日捧宫無與馬僕從徒步歸寓在史館朝夕一編宴會送迎多謝絶所〉
〈著有匡庵集〉戴舜年〈金壇人生五𡻕族人擊殺其父恃富豪賄諸當事事遂己舜年雖幼〉
〈見其祖母時切齒飲泣黙識之年二十途遇其讐舉手中鉏擊之讐破腦死即詣縣自言狀令義之〉
〈繫待報可僅予杖時丹徒法治朝以父為兵所害哭三晝夜眼出血帥遂取兵斬於市冤得伸〉黃
洪元〈丹陽人父國相為同里虞庠隂溺死洪元與弟奇元稍長誓志報讐及母卒遂殺庠詣縣〉
〈自歸且爭死有司錄繫洪元釋其弟事 聞詔並釋之〉張玉書〈九微次子順治進士〉
〈𨕖庶吉士授編修厯禮部尚書康熙庚午晉大學士輔政二十年卒諡文貞玉書學問淵雅風格巖〉
〈然在講幄毎據經義納忠有請行封禪者玉書謂非古禮事遂止從 聖祖仁皇帝幸南河又〉
〈從平定厄魯特恪共匪懈得大臣體雍正中入祀賢良祠乾隆十六年 御賜風度端凝額旌〉
〈其閭〉張鵬〈丹徒人順治進士由中書擢吏科給事中條奏俱稱㫖任山東巡撫疏言萊青等府〉
〈額徵解運臨倉米麥脚價累民請改折色𡻕省蓆草脚費銀數萬民甚便之官至吏部左侍郎卒〉
〈 賜祭莫〉史鶴齡〈溧陽人康熙進士官編修以文學書翰稱 㫖屢荷 恩〉
〈賜乞假歸養卒 賜祭葬蓋異數云〉賀上林〈丹陽人父天敘以事忤今繫獄將殺之上〉
〈林年十八謀脱父不得聞巡撫將至涉江溯淮迎舟大呼騶從呵之不得前遂投河死檢其衣得一〉
〈紙則白久𡨚狀也巡撫按部具得令不法狀釋天敘於獄郷人為立賀孝子祠〉姜兆錫〈丹徒〉
〈人康熙舉人飭行勵學捐田贍族人 召充三禮館纂修官有所輯九經行世〉王澍〈金壇〉
〈人康𤋮進士家貧勵學朁心理境書法尤工擢户科給事中多所建白章奏必焚其稿所着有禹貢〉
〈譜困學鋉淳化閣帖考正〉蔣振生〈原名衡貢生能詩文精楷法授英山敎諭辭不仕恭寫十〉
〈三經進 呈乾隆六年 賜國子監學正〉史貽直〈鶴䶖孫康熙進士由檢討厯 文淵〉
〈閣大學士卒 贈太保諡文靖入祀賢良祠貽直年十八通籍逮事 三朝敭厯中外〉
〈恩春才哀 慈聖慶典與文臣九老命遊香山又以重預瓊林 上製詩賜之〉
王步青〈金壇人雍正進士官編修性沖澹學務質實工文著四書大全𨕖時藝分八集為初〉
〈學所宗卒入祀郷賢祠〉于敏中〈金壇人乾隆丁巳 廷對第一厯官 文華殿大學士〉
〈文淵閣領閣事卒諡文襄久直樞近熟習掌故平定金川時軍書旁午敏中承 㫖書〉
〈諭夙夜殫心功成圖像 紫光閣〉吉夢熊〈丹陽人乾隆壬申進士由編修擢御史多所建〉
〈白洊升至通政使入直 上書房前後三十年盡心供職屢掌文衡所得多知名士卒入祀郷賢祠〉
王行儉〈溧陽人由舉人知南鄭縣緣事革職嘉慶元年邪教滋事行儉投效軍營防守汝河〉
〈賊至迎擊殲斃數十人賊四面圍裹力竭遇害事 聞照知州例議卹雲騎尉〉
︹流寓︺︹漢︺焦先〈一作焦光河東人漢末隱於焦山冬夏袒露後野火燒其廬因露寢遭大雪坦〉
〈卧不移嘗三詔不起因以三詔名洞〉︹晉︺祖逖〈范陽人元帝用為軍諮𥙊酒居丹徒之京口常〉
〈懷振復社稷之志帝乃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使自招募仍將本流徙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
〈擊楫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詞色壯厲衆皆感歎〉劉毅〈沛人後家京口〉
〈與劉裕何無忌等同舉義兵興復帝室初毅丁憂在家義旗之興遂墨絰從事至軍役漸息上表乞〉
〈還京口終喪禮不許累遷荆州刺史都督諸軍事〉何無忌〈郯人鎮北將軍劉牢之即其舅〉
〈也時鎮京口無忌往依焉隨牢之南征桓靈寶及靈寶篡位無忌還京口與劉毅素善遂共舉義兵〉
〈累遷江州刺史鎮南將軍〉︹南北朝︺︹宋︺戴安道〈譙郡銍人衡陽王義季鎮京口長史〉
〈張邵與安道婣通迎來止黄鵠山義季亟從之遊安道野服不改常度〉︹齊︺臧榮緒〈東莞〉
〈莒人隱居京口敎授純篤好學括東西晉為一書紀錄志傳百一十卷自號披褐先生與關康之俱〉
〈隱京口時號為二隱〉︹梁︺陶宏景〈由秣陵遷句曲山自號華陽隱居與武帝為故交有大議〉
〈必諮之時人謂之山中宰相〉︹唐︺李紳〈亳州譙人世宦南方客潤州紳短小精捍於詩最有〉
〈名時號短李葬母有烏衘芝墜輤車〉︹宋︺石延年〈幽州人為三喪未舉留滯丹陽范仲淹遣〉
〈子純仁往姑蘇運麥五百斛舟次丹陽見延年延年云三喪在淺土欲葬之而北歸無可與謀者純〉
〈仁即以麥舟付之〉辛次膺〈萊州人幼依從母外氏於丹徒登進士第厯官參知政事孝〉
〈友清介立朝謇諤〉︹元︺偰文質〈其先畏吾人父哈喇布哈爲廣東運司死王事諡忠愍文〉
〈質十𡻕割股療母時以父忠母節子孝爲三絶文質以䕃監厯官廣東宣慰司副都元帥所至破賊〉
〈清獄歸老溧陽沙漲里季子琳沁至順進士官潮陽尹後歸南昌舊寓會賊亂檄守東門城䧟不辱〉
〈妻子十一人同日死 哈喇布哈舊作哈喇普化琳沁舊作列箎今俱改正〉︹明︺楊一清
〈安寕人少居巴陵父喪⺊葬丹徒遂家焉武宗時以大學士乞休歸宸濠反一清以鎮江要地請調〉
〈軍儲粟以備之會帝南征幸一清第樂飲兩晝夜一清賡御製以十數從容風止帝遂不爲江折行〉
︹列女︺︹宋︺竇氏女〈丹徒人父母早亡爲媒氏所誤許字一舊僕成婚始識之投并死〉︹明︺
仲憼妻趙氏〈丹徒人年十九夫亡家貧父母欲嫁之自剔其目以示不可奪事翁姑以〉
〈孝聞〉錢璽妻嚴氏〈丹陽人與子鷺妻金氏子聚妻蕭氏共守節時稱一門三節〉張
綖妻錢氏〈丹徒人綖攜氏避兵山中兵突至偕一婢赴水死綖嫂萬氏亦同死時稱一門〉
〈雙節〉查爾瑩妻戴氏〈丹徒人避兵塌山為所掠投水死同縣胡覲龍妻陳氏夫殁鄰〉
〈里勸之改適遂自經顧世賞妻吳氏顧驊妻李氏同避兵投石坑死王世春妻趙氏妄尤氏俱避寇〉
〈投池死〉殷氏女〈名金丹徒人孝子士望女弟盜縛其母女哀號請代盗兩釋之〉睦燔
妻徐氏〈丹陽人燔卒氏孀居事姑盡孝撫子坦又早亡與子婦曹氏三代守節〉姜士
進妻蔣氏〈丹陽人頴悟喜讀書夫亡蔣求死不𫉬乃於繐帳前掘坑埋甕貯水笑曰吾將〉
〈種白蓮於北此花出泥淖無所染令亡者知吾心耳家人信之防梢懈蔣乘閒濡首甕中死〉荆
潹妻于氏〈丹陽人聞兵將至謂潹曰請先殺妾夫不忍氏曰君不自殺以血賊刃耶遂俱〉
〈死〉邵氏婢〈丹陽大俠邵方家婢也方生子儀今婢襁褓之萬厯初張居正惡方屬巡墲捕〉
〈殺之並逮儀儀甫三𡻕婢立把以付沈應奎曰邵氏之祀在君矣此子生婢死無憾捕者至繫婢毒〉
〈掠終無言儀得免於難〉楊廷茂妻王氏〈溧陽人年十八夫亡截髪守志紡績以奉〉
〈姑同縣彭久康妻潘氏年二十夫亡氏有妹亦寡交刺中心不改四字於左臂以自勵〉楊氏
女〈溧陽人年十五父母繼亡矢志不字刺守貞二字以示志撫弟成立〉蔣氏女〈溧陽人許〉
〈字史傳心夫病請歸侍疾夫卒自經〉萬敬妻史氏〈金壇人嫁未逾年夫亡氏絶粒三日〉
〈葬畢自經死〉于天篤妻王氏〈金壇人夫亡將葬觸棺死與夫同穴〉史洪綸
妻賀氏〈金壇人年二十夫亡事姑盡孝一日火延夫柩氏守烈焰中忽雨火得滅有大盜經〉
〈其尸相戒勿犯節烈家屢辭旌不受〉鄧蕃錫妾張氏〈金壇人蕃錫守兗州崇禎壬午〉
〈城䧟死之氏聞即攜子投井死〉董氏〈金壇人許字張某會有怙勢求娶者董不從自刎死同縣〉
〈傅氏女亦宇人未適夫死父母更許他姓女自縊〉于氏女〈金壇人許字進士賀鼎為繼室〉
〈賀以讒繫獄寄書辭婚女不從鼎父孟巖憂悸成疾女請於父曰舅老無子在側請歸賀氏父許之〉
〈後鼎釋獄病不起訃至氏爲鼎立後治喪皆有禮法〉馮氏女〈金壇人聞父厚敦及母王氏死〉
〈江隂即絶食自縊死〉王氏三女〈金壇人二爲王潺金女一爲王逸女崇禎末兵亂三女避〉
〈長蕩湖業葦中賊操筏至勒之置筏上三女𠋣背手互相持至急湍處併身曲踊連頓其足筏覆與〉
〈賊俱溺明日賊屍盡浮惟三女屍不出月餘兩家求得之猶堅相持父母哭而披其手始開葬湖壖〉
〈家樹必三椏有連理者〉
︹本朝︺陳太初妻夏氏〈丹徒人夫亡無子葬畢自經同縣王士宏妻尹氏亦夫亡殉節〉
夏氏女〈丹徒人順治閒盗犯鎮工逼之氏赴大死同縣卞宸俞妻顔氏王世春妻趙氏妾尢〉
〈氏顧世賞妻吳氏子婦李氏張翥妻孫氏均過賊不辱投水死〉葛允民妻眭氏〈丹陽〉
〈人夫亡守節敬事舅如撫成立同縣陳懋勲妻李氏陳正妻夏氏均夫亡守節俱順治年間〉
〈旌〉楊永美妻巫氏〈金壇人夫亡守節撫成立順治年閒 旌〉余有德
妻趙氏〈丹徒人遇暴不汚死同縣姜廷貴妻趙氏亦遇暴不汚死俱康𤋮年閒 旌〉龔
行妻謝氏〈丹徒人由興化從夫避水患居邑之南關口邑人田五窺氏及氏女美數挑之〉
〈氏嚴拒田詭計以行債訴官官勿辨笞行令償氏念非捐身冤不白與女哭牽臂投湖死田論如〉
〈律俱康熙年閒 旌〉周大順妻盧氏〈丹陽人夫亡守節同縣顧紹弼妻程氏莊日盛〉
〈妻李氏均夫亡守節俱康𤋮年閒 旌〉馬世位妻周氏〈溧陽人夫亡無子父母欲〉
〈奪其志氏捩折其脛痛絶方蘇守節備極辛苦同縣潘瑞封妻史氏吕鳴和妻曹氏黄正庭妻張氏〉
〈均夫亡守節俱康𤋮年閒 旌〉虞魁東妻史氏〈金壇人夫亡守節同縣史培元妻王〉
〈氏李枝奇妻楊氏均夫亡守節俱康熙年閒 旌〉陳樹槐聘妻朱氏〈丹徒人未〉
〈婚夫亡女聞訃服原聘衣自縊雍正元年 旌〉張懋勲妻管氏〈丹陽人夫亡守節同〉
〈縣淩士達妻田氏王炯理妻趙氏賀衍芳妻潘氏賀廷寶妻束氏眭鼎鏋妻桓氏荆瀾妻賀氏鄒翥〉
〈妻吳氏郭天成妻張氏賀梅妻惲氏均夫亡守節俱雍正年閒 旌〉史夏治妻黄氏
〈溧陽人夫亡守節同縣周在䕃妻陳氏周掄元妻吳氏均夫亡守節俱雍正年閒 旌〉于芝
祐妻王氏〈金壇人夫亡守節孝事舅姑撫嗣子成立弟房若妻王氏亦卑寡事伯姆如姑〉
〈嫜紡績教子俱雍正年閒 旌〉談善妻沙氏〈丹徒人夫亡守節與子孝妻楊氏孫瑞生〉
〈妻童氏三世孀居一門勵志同縣陳應龍妻楊氏陳仁聲妻田氏王民紱妻桞氏趙光妻王氏張明〉
〈培妻吳氏錢志琳妻柳氏盛士標妻團氏余永橋妻吳氏余永賢妻錢氏張啟光妻何氏李應魁妻〉
〈業氏孫久宗妻夏氏郭承恩妻王氏沈如慶妻吳氏包元濂妻劉氏張宏志妻蔣氏程康民妻黄氏〉
〈李芬芳妻錢氏王瀛妻章氏程中貞妻吳氏周汝駿妻何氏華政吾妻楊氏沈一餘妻王氏徐宏誠〉
〈妻王氏徐士儒妻談氏姚家駒妻曹氏張光智妻周氏朱國棟妻宋氏胡文𨕖妻周氏解堯傑妻劉〉
〈氏殷永通妻唐氏蔣以仁妻田氏張永敦妻刁氏均夫亡守節烈婦胡嘉謨妻華氏守正捐軀貞女〉
〈楊美容聘妻王氏趙廣生女圴未嫁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間 旌〉荆膺五妻史氏
〈丹陽人夫亡守節敎子成立同縣元珙妻李氏朱柏先妻黄氏荆景文妻姜氏荆元璹妻趙氏丁聖〉
〈䎦妻王氏荆麗天妾謝氏姜彥𥘉妾徐氏陳公玉妻蔣氏徐廣通妻荆氏均夫亡守節烈婦張祖恆〉
〈妻夏氏賀爾銓繼妻吳氏荊維垣妻眭氏賀惠南妻楊氏均守正捐軀俱乾隆年間 旌〉彭時
著妻王氏〈溧陽人夫亡守節周縣虞彥清妻陳氏楊集文妻張氏史順紳妻周氏張逢仁〉
〈妻朱氏狄宸妻史氏尤不磷妻狄氏史才妻于氏王翼宸妻儲氏狄充貴妻潘氏唐子祥妻王氏楊〉
〈昌祚妻王氏姚彩于妻陳氏王予誠妻狄氏史三謨妻沈氏文燦若妻唐氏羅應斗妻張氏王皓妻〉
〈狄氏繆士寛妻丁氏周文豐妻馮氏方高珏妻周氏史景曾妻吕氏王義侯妻楊氏均夫亡守節烈〉
〈婦吕勉德妻朱氏史慶龍妻高氏朱太治妻張氏王事均妻陳氏謝球妻陳氏均守正捐軀俱乾隆〉
〈年閒 旌〉司寅長妻蔡氏〈金壇人夫亡守節子死媳寡撫孫成立同縣楊受伢妻〉
〈葛氏李銘珮繼妻徐氏李南圖妻王氏莊鳴臯妻王氏虞帝吉妻譚氏許浩妻王氏耿德謙妻殷氏〉
〈趙順妻張氏史德澤妻程氏項應鳳妻蔣氏蔣元英妻于氏于崇緒妻葉氏洪觀齡妻江氏史翼豐〉
〈妻潘氏王粹妻徐氏王撰金妻薛氏楊高楣妻劉氏劉焯妻王氏徐道明妻李氏李昭回妻季氏葉〉
〈綏妻余氏徐文蔚妻倪氏均夫亡守節烈婦曹沅妻臧氏毛重泰妻史氏于瑜妻賀氏子婦荆氏虞〉
〈聲先妻王氏馮基開妻王氏孫廣妻張氏儲天澤妻邵氏儲天源妻王氏均守正捐軀貞女王氏未〉
〈嫁夫亡守貞俱乾隆年閒 旌〉宜裕乾妻蔡氏〈丹徒人夫亡守節同縣程兆龍妻馬〉
〈氏趙御發妻朱氏戴湘妾蔣氏韓宸妻杜氏茅璠枝妻薛氏張允亨妾潘氏徐友馨妻吉氏張天駿〉
〈妻徐氏尤三陽妻周氏楊洪彭妻吳氏何南楹妻趙氏程世惠妻趙氏汪宸耀妻閔氏劉象德妻湯〉
〈氏張作韶妻朱氏鮑瑚妻周氏李長松妻高氏龔德懷妻左氏李秉錫妻梁氏高為龍妻黄氏張堂〉
〈妻薛氏莊連珮繼妻袁氏莊宏廉妻徐氏金汝翼妻吳氏吳作機妻胥氏王文元妻胡氏王信妻〉
〈黄氏盧起南妻陸氏李棣韡妻薛氏程晟妻眭氏趙玉崑妻王氏黄升元妾袁氏陳潤妾朱氏陳鑑〉
〈繼妻蓋氏錢廷駿妻高氏樊克猷繼妻張氏劉道用妻印氏丁䕃煜妻管氏眭傑士妻高氏徐舒藻〉
〈繼妻胡氏尹世綸妻孫氏嚴文煜妻李氏蔣宜士妻趙氏解錞妻趙氏陳獻畧妻劉氏朱啟益妻錢〉
〈氏潘國俊妻朱氏趙蕙萼妻朱氏張國道妻姚氏趙朝勲妻邵氏邱景文妻惲氏郭家齊繼妻柳氏〉
〈朱敏表妻王氏唐炳中妻余氏林中麒妻張氏黄鉞妻姜氏周雯妻陶氏左純彧妻温氏高恭龍妻〉
〈張氏貢于鼎妻陳氏楊治謙妻朱氏胡浩妻汪氏何芝蘭繼妻馮氏趙裕祖妻李氏虞焜妻毛氏吳〉
〈廷弼妻沈氏吳文敷繼妻王氏杭萬霈妻岳氏程世筠妻李氏茅國華妻原氏李遵周妻尤氏趙琦〉
〈妻嚴氏張國肇妻袁氏江子道妻鄭氏李映奎妻笪氏徐應第妻胡氏張靖繼妻楊氏何太泉妻楊〉
〈氏丁啟山妻徐氏戴唐生妻劉氏蔣漢三妻曹氏田慶長妻宋氏吳宗洛妻張氏史楚珍妻裘氏居〉
〈慶元妻曹氏蔣東陽妻陳氏姜允成妻王氏汪廷模妻桞氏曹宏謚妻韓氏嚴士枋妻趙氏陳文安〉
〈妻朱氏楊仲濚妻葉氏梁紫封妻林氏郭廷選妻鄧氏程鴻圖妾周氏張成憲妻吳氏湯惟順妻茅〉
〈氏楊大中妻何氏鄔宣銓妻陸氏殷苑繼妻姜氏高嗣德妻潘氏陳濤妻徐氏楊大鵬妻何氏殷在〉
〈心妻周氏張紀安妻趙氏錢萬東繼妻張氏黄自和妻王氏張惟駒妻孫氏閔貫賢妻郭氏陳𣏌妻〉
〈張氏葛言淋妻劉氏徐嘉忠妻吳氏趙奉璋妻朱氏滿國瑞妻楊氏淩民標妻張氏蔣志信妻支氏〉
〈蔣從松妻張氏朱廣周妻眭氏均夫亡守節貞女倪世德聘妻陳氏李碧溪聘妻茅氏盛世恒聘妻〉
〈蔣氏王紹衣聘妻朱氏茅元綺聘妻蔣氏嚴清恪聘妻高氏鄭濟川女均未嫁夫亡守貞俱嘉慶年〉
〈閒旌〉 陳 天誠妻鍾氏〈丹陽人夫亡守節同縣楊昇祥妻荆氏錢錫渥妻鮑氏丁〉
〈同泰妻張氏潘書院妻丁氏杭萬沛妻岳氏鄭錦妻邵氏賀本恭妻周氏林中鵬妻張氏黄烈妻毛〉
〈氏均夫亡守節烈女姜景垣聘妻符氏未嫁夫亡殉烈俱嘉慶年閒 旌〉楊保甲妻陳
氏〈溧陽人夫亡守節冋縣蔡來章妻周氏彭升宣妻母氏吳士奇妻朱氏潘賢元妻俞氏王成之〉
〈妾張氏史懷信妻陳氏陳裕如繼妻余氏夏昌言妻陳氏王晉儒妻徐氏彭祖銑妻陳氏史秉寛妻〉
〈繆氏陳君玉妻朱氏莫彥文妻蔣氏吳振淵妻曹氏史奕懷妾陳氏繆履高妻虞氏高國球妻包氏〉
〈均夫亡守節孝女方氏女俱嘉慶年閒 旌〉劉㙨妻于氏〈金壇人夫亡守節同邑徐〉
〈炳宿妻王氏王廷模妻嚴氏譚吉山妻吳氏徐慶元妻毛氏楊自新妻蔣氏馮增妻虞氏錢懷敦妻〉
〈戎氏李荃妻張氏陳元妻荆氏陳友愧妻耿氏均夫亡守節俱嘉慶年閒 旌〉
︹仙釋︺︹唐︺殷七七〈名天祥又名道筌嘗自稱七七周寳舊於長安識之及寳鎮潤州七七忽〉
〈至時鶴林寺有杜鵑花寶謂七七曰鶴林之花天下奇絶常聞能開頃刻花可副重九宴乎七七應〉
〈曰諾及九日果爛漫如春寶遊賞累日花忽不見〉沈建〈自幼好道常遠行寄奴婢驢羊於主〉
〈人各與藥一丸語主人曰不煩飲食也去後主人飲食之不受三年還又各與藥飲食如故後不知〉
〈所終〉︹宋︺了元〈號佛印居金山寺蘇軾次瓜步了元來訪一日入其室了元曰内翰何來此閒〉
〈無坐處軾戲曰借和尚四大作禪牀了元曰山僧有一轉語内翰言丁即答當從所請如稍涉擬議〉
〈請留所繫玉帶以鎮山門公許之因曰四大本空五藴非有内翰欲於何處坐軾擬議未即答了元〉
〈急呼侍者取軾王帶鎮山門以衲裙相報〉
︹土產︺紋綾〈鎮江府岀唐書地理志潤州貢山紋水紋方紋魚口緑葉花紋綾〉麻〈鎮江所産〉
〈取以為布唐書地理志潤州土貢火麻布〉棉花〈丹陽縣産〉鱘魚〈丹徒縣出唐書地理志潤〉
〈州土貢鱘鮓〉百花酒〈鎮江府岀〉香草〈出丹陽埤城村明統志香草丹陽縣岀〉薺
苨〈丹陽縣岀〉鹽豉〈丹徒縣金山者佳〉藥〈元和志潤州貢賦開元貢雜藥府志茅山出黄〉
〈精蒼术〉斑竹 茅山石〈似玉〉石鐘乳〈俱金壇縣茅山出又舊志載唐書地〉
〈理志潤州土貢伏牛山銅器唐志溧陽縣有鐵〉
總纂官〈臣〉王廣䕃恭 纂輯
前提調官〈臣〉張日章恭 覆 輯
校對官〈臣〉賀式韓恭校恭覆校
- 208年 (提及)
- 281年 (提及)
- 431年 (提及)
- 558年 (提及)
- 595年 (提及)
- 607年 (提及)
- 620年 (提及)
- 1113年 (提及)
- 1730年 (提及)
- 234年 (提及)
- 311年 (提及)
- 1662年 (提及)
- 1738年 (提及)
- 1666年 (提及)
- 1763年 (提及)
- 1661年 (提及)
- 1757年 (提及)
- 1751年 (提及)
- 1765年 (提及)
- 1684年 (提及)
- 1129年 (提及)
- 1762年 (提及)
- 610年 (提及)
- 766年 (提及)
- 1029年 (提及)
- 1116年 (提及)
- 1742年 (提及)
- 1215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1649年 (提及)
- 1652年 (提及)
- 1412年 (提及)
- 245年 (提及)
- 450年 (提及)
- 619年 (提及)
- 524年 (提及)
- 903年 (提及)
- 625年 (提及)
- 688年 (提及)
- 280年 (提及)
- 592年 (提及)
- 432年 (提及)
- 204年 (提及)
- 1782年 (提及)
- 974年 (提及)
- 1370年 (提及)
- 1756年 (提及)
- 1515年 (提及)
- 1445年 (提及)
- 1740年 (提及)
- 181年 (提及)
- 1130年 (提及)
- 1128年 (提及)
- 1162年 (提及)
- 1242年 (提及)
- 1645年 (提及)
- 1656年 (提及)
- 1658年 (提及)
- 1092年 (提及)
- 1114年 (提及)
- 1776年 (提及)
- 1644年 (提及)
- 1642年 (提及)
- 1637年 (提及)
- 1647年 (提及)
- 1690年 (提及)
- 1741年 (提及)
- 1737年 (提及)
- 1752年 (提及)
- 1723年 (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