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二百三十五至二百三十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二百三十二至二百三十四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二百三十五至二百三十六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二百三十七至二百三十八

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6.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6.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6.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18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086.djvu/5

鳳翔府表               

                   

大清一統志

鳳翔府在省治西少北三百六十里東西距四百二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里東至乾州武功縣

  界一百五十里西至甘肅秦州清水縣界二百七十里南至漢中府鳳縣界一百七十里北至甘肅

  平涼府靈臺縣界七十里東南至西安府盩厔縣界一百六十五里西南至鳯縣界一百八十里東

  北至乾州永夀縣界一百六十五里西北至平涼府華亭縣界二百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三千里

︹分野︺天文井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雍州之域周王畿地春秋時為秦國

  都始皇時為内史地漢初屬雍國後為右扶風地

  後漢因之三輔黄圖扶風在夕陰街北光武後出治槐里獻帝起居注中平六年省扶風

  都尉置漢安郡鎮雍隃麋杜陽陳倉⿰氵幵 -- 汧五縣三國魏為扶風郡地晉為

  秦國地後魏太延二年於雍縣置平秦郡時扶風郡治好

  畤領美陽等縣皆非今府地太和十一年兼置岐州西魏改郡

  曰岐山隋開皇三年郡廢大業三年州廢改置扶

  風郡唐武德元年復曰岐州天寶元年復曰扶風

  郡至德元載改曰鳳翔郡二載升為西京鳳翔府

  上元二年罷京𨽻關内道五代因之宋曰鳳翔府

  屬秦鳳路宋史地理志鳯翔府次府扶風郡鳯翔軍節度金亦曰鳳翔府

  為鳳翔路治皇統二年升為府軍名天興大定十九年更名鳳翔軍二十七年升總管

  元初立鳳翔路總管府至元九年更為散府屬

  陜西行省明曰鳳翔府屬陜西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陜西省領州一縣七

   鳳翔縣附郭東西距七十五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岐山縣界四十里西至⿰氵幵 -- 汧陽縣界三十

   五里南至寳雞縣界四十里北至麟遊縣界五十里東南至岐山縣界六十三里西南至寶雞縣界

   五十里東北至麟遊縣界九十里西北至⿰氵幵 -- 汧陽縣界六十五里春秋時雍邑爲秦都後置雍縣屬内

   史漢屬右扶風後漢及晉因之後魏爲平秦郡及岐州治隋爲扶風郡治唐爲鳳翔府治至德二載

   改曰鳯翔縣又析置天興縣寶應元年省鳳翔縣入天興宋因之金大定十九年改天興縣曰鳯翔

   及元明均爲鳯翔府治 本朝因之岐山縣在府東五十里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八十

   里東至扶風縣界三十五里西至鳯翔縣界十里南至郿縣界三十里北至麟遊縣界五十里東南

   至郿縣界四十里西南至寶雞縣界四十里東北至扶風縣界六十里西北至鳳翔縣界七十里秦

  漢雍縣地後魏太平真君六年置周城縣屬平秦郡後周廢天和四年改置三龍縣隋開皇十六年

  改曰岐山縣屬扶風郡唐屬鳳翔府宋金元明仍屬鳳翔府 本朝因之寶雞縣在府西南

  九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岐山縣界九十里西至甘肅秦州清水縣界

  九十里南至漢中府鳯縣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氵幵 -- 汧陽縣界四十里東南至岐山縣界一百里西南至

  鳯縣界九十里東北至鳳翔縣界五十里西北至隴州界四十五里秦置陳倉縣屬内史漢屬右扶

  風後漢及晉因之東晉末廢改置苑川縣後魏因之西魏復曰陳倉後周兼置顯州㝷州縣俱廢隋

  開皇十八年復置陳倉縣仍屬扶風郡唐屬鳳翔至徳二載改縣曰鳯翔尋又改曰寶雞五代宋

  金元明俱屬鳯翔府 本朝因之扶風縣在府東一百十里東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一

  百里東至乾州武功縣界四十里西至岐山縣界二十五里南至郿縣界三十里北至麟遊縣界七

  十里東南至武功縣界四十里西南至郿縣界二十里東北至乾州界四十里西北至岐山縣界二

  十里秦漢美陽縣地唐初為岐山縣地武德三年分置湋川縣四年屬稷州貞觀八年改曰扶風縣

   屬岐州至徳中屬鳳翔府宋因之金初改曰扶興㝷復故元明俱屬鳳翔府 本朝因之郿縣

   在府東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西安府盩厔縣界六十里西至岐山縣

   界三十里南至漢中府洋縣界五十里北至扶風縣界十里東南至盩厔縣界六十里西南至岐山

   縣界六十里東北至扶風縣界二十五里西北至岐山縣界十五里周郿邑秦置郿縣屬内史漢屬

   右扶風為右輔都尉治後漢及晉因之後魏廢太平真君六年改置平陽縣屬武都郡西魏改縣曰

   郿城後周改置周城縣天和元年於縣置雲州建德三年州廢隋開皇十八年改縣曰渭濱大業二

   年又改曰郿縣屬扶風郡義寕二年於縣置郿城郡唐武徳初改曰郇州三年州廢縣屬稷州七年

   屬𡵨州至德中屬鳳翔府宋因之金貞祐四年屬恒州元初升為郿州至元𥘉復為縣屬奉元路

   明還屬鳳翔府 本朝因之麟遊縣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

   八十五里東至乾州界七十里西至⿰氵幵 -- 汧陽縣界一百里南至扶風縣界四十里北至乾州永夀縣界

   四十五里東南至乾州界七十里西南至峽山縣界四十里東北至永夀縣界四十五里西北至甘

   肅平涼府靈臺縣界一百十里秦杜陽邑漢置杜陽縣屬右扶風後漢初廢永和二年復置仍屬右

   扶風晉廢隋大業初改置普潤縣屬扶風郡義寕元年増置麟遊縣兼置鳳棲郡二年改郡曰麟遊

   兼領普潤縣唐武徳元年改郡曰麟州貞觀元年州廢二縣俱屬岐州至徳中俱屬鳳翔府宋金因

   之元廢普潤縣人麟遊仍屬鳯翔府明亦屬鳳翔府 本朝因之⿰氵幵 -- 汧陽縣在府西少北七

   十里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鳳翔縣界三十五里西至隴州界四十五里南至寳雞縣

   界二十里北至甘肅平涼府靈臺縣界七十里東南至寶雞縣界二十五里西南至隴州界五十里

   東北至鳳翔縣界五十里西北至隴州界三十五里漢置隃麋縣屬右扶風後漢為隃麋侯國晉省

   ⿰氵幵 -- 汧縣後周置⿰氵幵 -- 汧陽縣兼置⿰氵幵 -- 汧陽郡㝷廢郡隋屬扶風郡唐屬隴州宋因之金移隴州來治元仍屬

   隴州明嘉靖中改屬鳳翔府 本朝因之隴州在府西少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六十五

  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氵幵 -- 汧陽縣界四十五里西至甘肅秦州清水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寳雞縣界

  一百四十里北至甘肅平涼府崇信縣界六十里東南至寶雞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秦州界二

  百二十里東北至平涼府靈臺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平涼府華亭縣界七十里秦⿰氵幵 -- 汧邑屬内史漢置

  ⿰氵幵 -- 汧縣屬右扶風後漢及晉因之後魏置隴東郡正光三年兼置東秦州孝昌三年陷廢永熙元年

  置東秦州及⿰氵幵 -- 汧陰縣西魏廢帝三年改州曰隴州縣曰杜陽後周復曰⿰氵幵 -- 汧天和五年州廢大象二

  年復置隋開皇三年郡廢五年改縣曰⿰氵幵 -- 汧源大業三年州廢劚扶風郡義寕二年復置隴東郡唐武

  徳元年復曰隴州天寶元年改為⿰氵幵 -- 汧陽郡乾元元年復曰隴州屬關內道宋仍曰隴州屬秦鳳路金

  移州治⿰氵幵 -- 汧陽元初復移治⿰氵幵 -- 汧源屬鞏昌路延祐四年省⿰氵幵 -- 汧源縣入州明屬鳳翔府 本朝因之

 ︹形勢︺地形險阻原田肥美二南詩譜右袤涇原地平少巖

  阻唐書王承元傳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西觀五丈原

  鬱曲如長蛇宋蘇軾詩四山之中五水之會隴關阻其

  西益門扼其南

 ︹風俗︺民厚重質直無驕惰浮靡之習修習戰備高

  尚氣力以射獵為先寰宇勤稼穡務本業俗習忠

  厚士皆儒雅

 ︹城池︺鳳翔府城周十二里有奇門四池廣三丈唐末建明景泰正徳萬厯間屢修 本朝

  乾隆十七年重修 鳳翔縣附郭岐山縣城周五里有奇門二池廣三丈元至元年間

  因唐舊址築明景泰嘉靖萬厯間屢修 本順治十四年乾隆十八年四十四年屢修寶雞

  縣城周二里七分門三池廣一丈七尺唐至德中建明景泰初拓修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

  扶風縣城周四里門七西北依山東南因湋水為池明景泰元年土築崇禎十一年

  甃甎 本朝順治十七年康熙五十三年乾隆十七年嘉慶二十年屢修郿縣城周三里門

  三城外有池元至大元年土築明萬厯初甃甎 本朝順治中修乾隆二十七年重修麟遊

  縣城周三里門三明景泰元年因舊址建天順中增築外城因山為險周九里有奇 本朝順

  治中修乾隆三十一年重修⿰氵幵 -- 汧陽縣城周三里有奇門四池廣一丈五尺明嘉靖中建

   本朝雍正七年修隴州城周五里有奇門四池廣一丈五尺明景泰初因舊址改建 本

  順治十七年乾隆二十年重修

 ︹學校︺鳳翔府學在府治東南舊在治東一里許宋慶厯中建元末徙今所明洪武四年

  入學額數二十名鳳翔縣學在縣治東南府學之西明洪武中建 本朝順治十年

  入學額數十五名岐山縣學在縣治東唐武徳中建元至元中重建明時屢修 本朝

  順治十四年康熙二十四年乾隆四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寶雞縣學

  治西元泰定中建明洪武中修入學額數十五名扶風縣學在縣治東唐大厯二年建

  宋元明時屢修 本朝順治三年嘉慶十二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郿縣學在縣治西

  元至正初建明宏治八年徙治東嘉靖十四年復舊所 本朝康熙十年雍正十一年重修入

  學額數十二名麟遊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初建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修入學額數八

  ⿰氵幵 -- 汧陽縣學在縣治東舊在故縣内明嘉靖中徙建今所 本朝乾隆四十五年修入

  學額數十二名隴州學在州治西南二里許舊在故城内明宣德中徙建今所 本朝順治

  十一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岐陽書院在府治東又名崇正書院本寶昌寺故址明正

  德中建書院祀周公召公太公以宋儒張載配東西廡祀名宦鄉賢鳳翔書院在鳯翔縣

  治南乾隆四年建鳳起書院在鳳翔縣乾隆三十二年建鳳鳴書院

  山縣乾隆四十四年建雞峰書院在寶雞縣乾隆八年建石鼓書院

    雞 縣 東乾 隆二 十 七年 建多   賢書院在扶風 縣 南一 里飛 鳳 山明宏治 中 建  本朝 乾 隆

    二 年移建 小 西街 四十七 年 修橫   渠書院在 郿縣東五 十里本 宋儒 張子故居 元泰定 中

    改建   本 朝乾隆三 十 年 重建 岍    山書院在隴 州 西 北 五里明 宏 治 間 建

  ︹户口︺原 額人 丁二十 六 萬二 千 七百 三十 五 今 滋 生民 户共 男婦一 百 三十 四 萬八 千四 百 二 十 八

    

  ︹田 賦︺民 地三 萬九 千 六百 二十 四頃 七十 一畝八 分三 釐額 徵地 丁 銀一 十九 萬三 千九 百九十 四

    兩九 錢八 分 六 釐糧 一百一 十 石 三 合 六 勺  屯地三 千五 百 八 十四 頃四十 畝 七 分 六 釐 額徴 地

    丁 銀三 千二 百六 兩一 錢七分糧 一萬六 千七 百六 十二 石三 斗五 升三 合五勺  更名地 三百 一

    十七 頃九 十六 畝七分一釐 額徴 地 丁 銀一 百五十六 兩七 錢九 分六釐糧一 千九 百 七 十二 石九

    斗二升八合五勺

  ︹山川︺雍山在鳳翔縣西北水經注雍水岀雍山明統志在府城西北三十里靈山

   翔縣西北三十五里雞冠山在鳳翔縣北三十里紫荆山在鳯翔縣東北十五里

   杜陽山在鳳翔縣東北水經注故雍縣有杜陽山山北有杜陽谷有地穴北入不知所極在

   天柱山南九域志天興縣有杜陽山明統志山在府東北二十五里其麓有老君坡杜水所出

   樓山在岐山縣南西接寶雞縣界形如樓閣上有龍湫禱雨輒應青峰山在岐山縣

   橋山在岐山縣西南與寳雞縣接界岐山在岐山縣東北禹貢導岍及岐詩周頌彼

   伹矣岐有夷之行國語内史過曰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史記封禪書自華以西名山曰岐山漢

   書地理志美陽縣禹貢岐山在西北水經注小橫水厯周原下水北即岐山顔師古曰其山兩岐俗

   呼箭括嶺括地志岐山亦名天柱山在岐山縣東北十里寰宇記岐山即天柱山周鸑鷟鳴於山上

   時人亦謂此山為鳯凰堆或云其峰高峻逈出諸山狀若天柱因以為名胡三省曰在鳳翔東四十

   里縣志天柱山在縣北十里一名鳳凰山一峰如柱又云岐山在縣東北五十里蓋即指箭括山也

   崛山在岐山縣東北四十里山多石穴唐建耆闍寺亦名耆闍山皆岐山延亙而異名也

   括山在岐山縣東北六十里南去麟遊縣五十里亦即岐山其最高處為箭括嶺嶺巔有缺故

   名明統志以為即太王所踰之梁山誤又有三龍山在縣東北後周以此名縣五將山

   山縣東北與麟遊縣接界晉太元十年慕容沖攻逼長安符堅以讖書有云帝出五將久長得遂奔

   五將山為姚萇將吳忠所執水經注扶風杜陽縣有五將山元和志山在岐山縣西北六十里舊志

   在縣東北五十里又在麟遊縣西南五十里石鼓山在寶雞縣東南元和志石鼓文在天

   興縣南二十里許石形如鼓其數有十蓋紀周宣王畋獵之事其文即史籀之跡也明統志石鼓山

   在縣東南二十里山麓舊有石如鼓者十今在國子監 按諸志皆以山因石鼔而名然劉昭郡國

   志註引三秦記云陳倉縣有石鼓山將有兵此山則鳴似又不因石鼓得名也陳倉山

  雞縣東南一名寶雞山史記封禪書秦文公十九年得陳寶於陳倉北阪其神若雄雞水經注陳倉

  縣有陳倉山山上有寶雞鳴祠昔秦文公感伯道之言遊獵於陳倉遇之於北阪得(⿱艹石)石焉其色如

  肝歸而寶祠之故曰陳寶其來也自東南煇煌聲如雷野雞皆鳴故曰雞鳴神也元和志山在陳倉

  縣南十里接梁鳳二州界唐書地理志寳雞縣有寶雞山明統志陳倉山在縣南四十里一名雞峰

  山有三峰並峙為縣之勝石塔山在寶雞縣東南七十里上有石盆𡻕旱禱雨於此

  門山在寶雞縣西南十五里即秦嶺之北谷古益州境由此而入故曰益門煎茶坪

  山在寶雞縣西南六十里舊志俗傳漢高帝出故道時駐馬煎茶於此又蛇山在縣西南八十里

  茂陵山在扶風縣東三十里相傳漢末馬超居此飛鳳山在扶風縣南一里一峰孤

  峙勢如鳳翥賢山在扶風縣南二十里峰巒峻秀對眺終南遠臨渭水山有洞相傳為昔賢

  美山在扶風縣西北接岐山縣界山多奇石青紺嵌空比於靈壁美水岀此明月

   山在扶風縣北五十里白石燦爛夜有光如月山壑有清風洞洞口徑尺許風聲長吼其深莫測

   山之東接乾州界梁山在扶風縣東北接乾州界詳見乾州終南山在郿縣南元和

   志在縣南三十里寰宇記岐山縣有終南山東連亙入京兆府界明統志在岐山縣南五十里連互

   扶風鄠縣長安藍田界西抵大散關太白山在郿縣南接漢中府洋縣界即終南山别名漢

   書地理志武功縣太壹山古文以為終南垂山古文以為惇物皆在縣東水經注太白山在武功縣

   南去長安三百里不知其高幾何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山下軍行不得鼓角鼓角則疾風雨至

   杜彦達曰太白山南連武功山於諸山最為秀傑冬夏積雪望之皓然山上有谷春祠山下有太白

   祠元和志太白山在郿縣東南五十里寰宇記周地圖記云太白山上恒積雪無草木山半有横雲

   如瀑布則澍雨人常以為候故語曰南山瀑布非朝即暮 按唐史天寶八載太白山人李渾上言

   有神人言金星洞内有玉版石紀聖皇福夀之符命御史中丞王鉷入山求獲之於是封太白山神

   爲神應公四時祭祀改金星洞爲嘉祥洞地理通釋西京賦以終南太一並列唐六典又以終南太

   一並列明非一山蓋終南南山之總名太一太白此山之别號府志太白山在縣東南四十里鍾西

   方金星之秀關中諸山莫高於此上有湫池雖三伏亦凝冰道書以爲第十一洞天縣志太白山北

   有四觜山山巒如曡障迤邐登太白峰俯瞰羣山若岡阜其南爲武功山即古垂山俗譌爲嶅山其

   西曰瓦窑山又西曰駝羊峰抵斜谷接岫連麓周五百里馬冢山在郿縣西水經注渭水東

   逕馬冢北諸葛亮與步騭書曰馬冢在武功東十餘里有高勢明統志有衙嶺山在縣西南十五里

   俗呼馬鞍山縣志馬鞍山一名馬嶺山 按馬鞍山蓋即馬冢之譌若衙嶺山斜水所出在今漢中

   府襃城縣界明志誤童山在麟遊縣外城内北隅山脈自甘肅平涼府靈臺縣蜿蜒至此軒然

   直上爲山脈結聚之處紫石山在麟遊縣東二十里二水合流處山麓石皆柴色山半有

   瀑布自石腹中出直下層崖有龍飛鳳舞之勢馬鞍山在麟遊縣東南十里呉雙山

  在麟遊縣東南四十里南接扶風縣界有四峰爭聳北曰接辰南曰聯斗東曰萃旭西曰落照俗名

  呉重山又名四峰山險峻可資守禦明崇禎十二年賊張一明據此月餘始平扶風縣志山在縣北

  五十石臼山在麟遊縣南少東十里兩掖拱起如翼中有平地數畝有雲湫池其絶頂

  石壁千㝷可望邠乾相傳唐太宗每幸九成宫使徐世勣屯軍於此營址尚存青蓮山

  遊縣西南二十里唐九成宫之屏山也天台山在麟遊縣西五里即九成宫故墟其陽崇

  巖崛起上有蒼松古柏鳴鳳山在麟遊縣西五里與天台山相對小石孤立狀如島嶼相

  傳嘗有鳯凰鳴於其上亦名鳯臺山又屏山在鳴鳯山北蒼崖百尺𫝑折如屏巨石危懸若墜有泉

  自崖半石罅中出亦名滴水崖寶玉山在麟遊縣西少北七十里又縣西八十里有龍鳯山

  加伏山在麟遊縣西北四十里羣山環拱聯絡數十里接甘肅平涼府靈臺縣界龍泉

  山⿰氵幵 -- 汧陽縣東十五里有泉出其下卧虎山⿰氵幵 -- 汧陽縣明統志在縣東二里以形似名

   縣志今在縣城稍西龍盤山在隴州東南隋書地理志南由縣有磐龍山寰宇記龍盤山在

   呉山縣東南七里州志山勢盤曲如龍為一州之勝紫塠山在隴州南唐書地理志呉山縣

   有紫塠山明統志在州南四十里色如堆紫舊屬呉山縣呉山在隴州南周禮職方氏雍州其

   山鎮曰嶽山史記封禪書自華以西名山曰岳山呉岳漢書地理志⿰氵幵 -- 汧縣呉山古文以為⿰氵幵 -- 汧山後漢

   書郡國志⿰氵幵 -- 汧縣有呉嶽山本名⿰氵幵 -- 汧水經注呉山三峰霞舉曡秀雲天崩巒傾返山頂相捍望之恆有

   落勢國語所謂虞矣元和志呉山在呉山縣西南五十里秦都咸陽以為西岳今為國之西鎮山國

   語謂之西呉寰宇記郭璞曰呉嶽别名開山州志山在州南八十里有峰十七得名者五中為鎮西

   峰卑而獨秀鎮西之左為大賢峰右為靈應峰峰上有雷神洞峰下崖高千丈飛流飄漾謂之晴巖

   飛雨又有靈湫歳旱鄉民禱兩於此靈應之南為會仙峰大賢之左為望輦峰峰下有大錦屏小錦

   屏相去里許聳峭如壁其餘有真人洞餐霞洞閻王窆神岔溝元鶴巢鳯凰石巢諸勝又有筆架山

  在呉山岳廟前山勢如筆架一名小五峰西秦山在隴州西南寰宇記在隴安縣北二十里

  山内有秦王試劍崖舊志在州西南六十里金門山在隴州西南百里兩山對峙如門渭

  水流其中水經渭水東南出石門疑即此秦嶺山在隴州西南辛氏三秦記秦嶺西盡⿰氵幵 -- 汧

  寰宇記在隴安縣西南過渭河接鳯州界岍山在隴州西書禹貢導岍及岐隋書地理志⿰氵幵 -- 汧

  縣有⿰氵幵 -- 汧山括地志山在⿰氵幵 -- 汧源縣西四十里東隣岐岫西接隴岡元和志在⿰氵幵 -- 汧源縣西六十里北與隴

  山接禹貢導岍及岐是也 按兩漢志皆謂呉山⿰氵幵 -- 汧山通典元和志寰宇記俱别有汧山與呉山

  不相蒙近志皆因之然脈絡相連在古只是一山也慈山在隴州西四十⿰氵幵 -- 汧水所經

  山在隴州西八十里其山高峻盤折而登凡五十里始至絶頂有分水嶺為秦鳯要害之地

  井山在隴州西有里山頂有井四時不涸與關山皆即隴山之異名與甘肅秦州清水縣分界

  隴山在隴州西北接甘肅秦州清水縣界漢書武帝紀元鼎五年十月行幸雍遂踰隴登空同

  張衡西京賦右有隴坻之隘水經注⿰氵幵 -- 汧水出⿰氵幵 -- 汧西山世謂之小隴山巖障高嶮不通軌轍故張衡

  四愁詩曰我所思兮在漢陽欲往從之隴坂長元和志隴山在⿰氵幵 -- 汧源縣西六十二里明統志在州西

  北六十里景福山在隴州西北接甘肅平涼府華亭縣界一名龍門山上有鳳爪朝元定心

  三峰下有甘露泉大蟲嶺在寶雞縣東北亦名西平原接鳳翔縣界宋史紹興十年呉璘

  楊政與金將薩理罕夾渭而軍璘置軍大蟲嶺薩理罕覘之曰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此難與爭遂

  引去明統志西平原在縣東北十里宋呉璘與金薩理罕相持處舊志原去鳯翔縣三十里蓋據高

  峻處故謂之嶺 薩理罕舊作撒離喝今改秦王嶺在郿縣東十餘里稍西曰小秦王嶺

  有石表曰東西嶺堠相傳唐太宗為秦王時屯兵於此崔模嶺在麟遊縣東北寰宇記在

  縣東北五十里縣志謂之催木嶺在縣東北四十里隋營仁夀宫舊渭上運木經此箭筈嶺

  ⿰氵幵 -- 汧陽縣南十里五代梁貞明六年蜀將陳彥威出散關敗岐兵於箭筈嶺舊置關於此又蛇兒嶺

  在縣東五里勢如長蛇魚塘峽在麟遊縣南二十里層陵如削怪石百岀又縣西二十五

  里有龍窩峽石鼓峽在麟遊縣北十里澄水所經峽凡三折不容旋馬飛濤激浪聲喧(⿱艹石)

  塔兒峽在隴州東南四十里旁有石洞數丈可容百餘人青山環峙一水七折方出峽

  口峽前又有三水合流而下青陽峽在隴州西北四十里唐杜甫有詩五畤原

  在鳳翔縣南史記秦太紀襄公始祠上帝西時文公十年初為鄜畤宣公四年作密畤封禪書秦文

  公夢黄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史敦曰此上帝之徵於是作鄜畤祭白帝宣公作密畤於渭

  南祭青帝靈公作呉陽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獻公作畦畤櫟陽祭白帝及秦并天下諸祠唯

  雍四畤上帝為尊漢二年高祖入關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説於是高祖曰吾知之

  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漢書地理志雍縣有五畤括地志五畤原在雍縣南二

  十里又寰宇記有三畤原在扶風縣南二十里舊志原東連武功縣界秦鄜畤密畤呉陽上畤皆近

   此原故名彭祖原在鳳翔縣西二十五里周原在岐山縣東北岐山下詩大雅周原

   膴膴堇荼如飴原之得名以此帝王世紀周城南有周原水經注小横水逕周城厯周原下舊志原

   東西横互地寛平而肥美在岐山縣東四十里和尚原在寶雞縣西南宋紹興初呉玠大敗

   金兵於此文獻通考和尚原在大散關之東距寶雞兩驛過此則路徑散漫無所限隔明統志原在

   縣西南三十五里大散關之東縣志又有八角原在縣西二十里其形八角又陵原在縣治北以金

   陵河逕其左故名其脈自呉山延互而來形如屏障五丈原在郿縣西南與𡵨山縣接界蜀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悉大泉由斜谷出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懿對渭南分兵屯田為久住之基

   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水經注渭水逕五丈原北渭水南原也又斜水逕

   五丈原東諸葛亮與步騭書曰僕前軍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餘魏書地形志平陽有五丈原

   隋書地理志郿縣有五丈原元和志原在縣西南二十五里明統志在縣西三十里舊志原在岐山

  縣南五十里積石原在郿縣西北接岐山縣界魏志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田於蘭坑

  時司馬宣王屯渭南郭淮䇿亮必爭北原遂先據之晉書本紀時亮上五丈原將北渡渭郭淮與亮

  會於積石臨原而戰亮不得進還五丈原水經注渭水東逕石源即北原也通典郿縣有東積石原

  西積石原元和志原在縣西北二十五里縣志原在縣西南距五丈原二十五里又馬頭原在清湫

  堡南符登破姚萇於此方山原在隴州西南晉隆安初武都氐屠飛啖鐵等叛殺秦隴東

  太守姚囘屯據方山原宋紹興中呉玠與金兵戰於此宋㑹要紹興十一年金求商州及和尚方山

  二原許之於是遂以太散關為界州志原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黄花谷在鳯翔縣北二

  十里又牛鉢谷在縣北三十里麥澗谷在寶雞縣西七十里明洪武三年谷中產瑞麥故名

  斜谷在郿縣西南史記貨殖傳巴蜀四塞然棧道千里唯襃斜綰轂其口後漢書郡國志武功

  縣有斜谷蜀志秦宓曰三皇乘祇車出谷口今之斜谷是也建興六年諸葛亮揚聲由斜谷道取郿

   十二年亮悉大衆由斜谷出後魏紀正始四年斜谷舊道地形志平陽縣有斜谷元和志襃斜道

   一名石牛道宋李文子蜀鎰斜谷在郿縣南谷中皆穴山架木而行縣志斜谷在縣西南三十里入

   谷口二百二十里抵鳳縣界出連雲棧復百五十里岀谷抵襃城長四百七十里舊設關尉復移置

   寶雞縣之方塞今土人猶稱曰斜谷關又見漢中府沙金谷在隴州西北十五里亦作殺金

   谷宋建炎中諸將敗金兵於此又水谷在州東北五里雨暴水溢衝齧州城為患五里坡

   在鳯翔縣西宋建炎三年熙河將張嚴追擊金兵及鳳翔境上至五里坡金將羅索伏兵坡下嚴遇

   伏敗死縣志坡在縣西與⿰氵幵 -- 汧縣接界 羅索舊作婁室今改龍尾坡在岐山縣東晉義熙

   十一年夏將赫連建入新平後秦將姚弼與戰於龍尾堡捦之唐武德七年移岐山縣治於龍尾驛

   城蓋昔時嘗置堡及驛於此中和元年鳯翔節度使鄭畋敗黄巢兵於龍尾坡明統志龍尾坡在縣

   東二十里響璫坡在郿縣西十里人行則有聲故名鍾吕坪在郿縣東南五十里

  南山内小山不甚高而頂寛平俗傳鍾吕傳道於此石墨洞⿰氵幵 -- 汧陽縣東南三十里石門遺

  事洞產石墨漢尚書令僕丞郎月給隃麋墨二枚或即此然墨粗不堪用秦王洞⿰氵幵 -- 汧陽縣

  南二十里與石墨洞相近有石穴深數丈寒洌逼人入洞數里聞水聲滴⿰氵厯 -- 𤁋則寒不可入丹陽

  洞在隴州北里許世傳馬丹陽成仙處中有殿階下有柏分十股柏中有清泉四時不涸

  陽水在鳳翔縣東水經注左陽水世名之西水北出左陽谿南流逕岐州城西又南流注於雍

  水舊志左陽水行十里至西平伏不見伏三十里至三岔復出東流合塔寺泉謂之塔寺河府志塔

  寺河在府東二里從西來轉南達於雍水東水在鳯翔縣東水經注東水俗名也水出河桃谷

  南流右會南源世謂之返眼泉亂流南逕岐州城東而南合雍水州居二水中南則兩川之交會也

  府志返眼衆在郡西北三十里橫水在鳯翔縣東東南流逕岐山縣南又東南流合雍水亦名

  杜水今曰潢河水經注杜水出杜陽山其水南流謂之杜陽川東南流左會漆岐二水俗謂之小横

  水亦或名米流川逕岐山又屈逕周城南又厯周原下水北即岐山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又東

  逕中亭川注雍水寰宇記岐山縣有姜泉明統志横水在府城東三十里來自杜陽川流入渭俗呼

  夜叉河岐山縣志潢河在縣南三里一名水南河東南流十里會濉河為交河亦曰雙谿又南寺溝

  在縣西佛兒溝在縣西七里源自周公廟潤德泉俱流入潢河雍水在鳳翔縣西東南流逕岐

  山扶風二縣南又東流入乾州武功縣界水經注雍水出雍山東南流厯中牢溪世謂之中牢水亦

  曰冰井水南流逕胡城東而左會左陽水與東水合世亦名之為淬空水東流鄧公泉注之自下雖

  會他津猶得通稱東逕邵亭南世謂之樹亭川蓋邵樹聲相近誤耳又東南流與杜水合又東逕美

  陽縣西又南流注於渭寰宇記雍水在天興縣北二里源出縣西北平地又雍水在扶風縣東一百

  步 按今雍水在岐山者俗名濉河一名複河至扶風縣合湋水自下又通名為湋水亦名白水皆

  即雍水之訛也鄧水在鳯翔縣北水經注鄧公泉水出鄧艾祠北故名鄧公泉數源俱發於雍

   縣城南東流注於雍明統志鄧水在府城北二十五里通志水在府城北十里合塔寺河入於渭

   湋水在岐山縣東東南流至扶風縣西入雍水漢書溝洫志關中靈軹成國湋渠引諸川注如

   淳曰水出韋谷元和志扶風縣南湋川水近代譌作圍寰宇記津谷水源出岐山縣東北六里湋谷

   南流入扶風縣界又湋水在扶風縣南三十里按湋水在岐山縣東扶風縣西今已淤塞元和志

   云在扶風南縣志亦云在縣南門外者乃雍水也寰宇記謂在縣南三十里亦不合南蓋西字之譌

   斜水在歧山縣南自漢中府襃城縣流逕縣南又東北逕郿縣西入渭今曰斜谷河其上流名

   桃川史記河渠書襃水通沔斜水通渭襃之絶水至斜間百餘里漢書地理志武功縣斜水岀衙領

   山北至郿入渭水經注斜水出武功縣西南衙嶺山北厯斜谷逕五丈原東亦謂之武功水北流注

   於渭括地志斜水源出襃城縣西北九十八里衙嶺山與襃水同源而分流寰宇記郿縣斜水出斜

   谷厯邑界東入渭縣志桃川在縣南一百五十里其川東西四十里南北三里流為斜谷河經太白

   峽斜谷關北流入渭一名石頭河其水灌田甲於他處府志斜谷河在郿縣西二十五里與岐山縣

   接界金明昌八年郿令孔天監鑿南山開渠五十里導斜水自斜谷北流逕縣城東以資汲溉謂之

   孔公渠𡻕久渠淤明景泰二年典史高瑄復開濬郿縣志斜谷河分導縣境者曰清水河逕馬鞍山

   東北流二十里入渭其東導一派曰磨渠河與蒼龍谷水合亦曰蒼谷水其水南自蒼谷東入乾溝

   以在城南亦名南河金陵水在寶雞縣東五里源出隴州呉山南流逕陵原又南入渭又清

   水河在縣東南二十里馬谷河在縣東南四十里綏陽谿水在實雞縣東南水經注綏

   陽谿水上承斜水水自斜谷分注綏陽谿北屆陳倉入渭諸葛亮與兄瑾書曰有綏陽小谷山崖紀

   重谿水縱横難用行軍者也舊志綏陽谿在縣東南五千里 按明統志洛谷水在縣東南六十里

   源出南山北流入渭蓋即此水誤以斜谷為洛谷也磻谿水在寳雞縣東南水經注水出南

   山兹谷乘高激流注於谿中谿中有泉謂之兹泉泉水潭積自成淵渚即吕氏春秋所謂太公釣兹

   泉也今人謂之几谷石壁深高幽隍邃密林障秀阻人跡罕交東南隅有石室蓋太公所居也水流

   次平石釣處即太公垂釣之所也其投竿跽餌兩膝遺跡尚存是有磻谿之稱也其水清泠神異北

   流十二里注於渭括地志兹泉出岐山縣西南几谷通典虢縣有磻谿太公釣處明統志磻谿在寶

   雞縣東南八十里縣志北流至岐山縣界入渭一名璜河捍水在寶雞縣西南水經注捍水出

   周道谷北逕武都故道縣西又東北厯大散關而入渭縣志今有塔河在縣南十五里又清澗河在

   縣西南五里源出煎茶坪水勢洶湧東北流入渭流玉澗在縣西二里源出陵原南流入渭

   水在扶風縣東源出縣西北美山流逕縣東十五里浪店南入雍水亦名浪店溝又泰川在縣東

   北二十五里南流合美水赤谷水在郿縣東南縣志俗名紅河源出太白山頂太白湫名太

   白峽水自山巖噴飛而下一名瀑布泉出谷分三派其逕河底注渭者曰洪溝河亦曰甯曲河 本

   康熙八年知縣梅遇開全渠引此水溉田數百頃其逕第二坡由教坊入渭者曰教坊河逕馬頭

  原由清湫注渭者曰清湫河又東有黑谷水出自滴水崖北流入清湫河又東有山河發源太白湫

  出潭谷口流二十餘里為槐芽泉西注渭溫泉水在郿縣東南一名鳯泉湯水經注温泉水

  出太一山其水沸湧如湯杜彦達曰可治百病世清則疾愈世濁則無驗其水下合溪流北注十三

  里入渭唐書地理志郿縣有鳯泉湯舊唐書明皇開元三年幸郿縣鳳泉湯府志温泉在郿縣東

  南五十里泉南有魚洞每𡻕穀雨先有金鯽浮游少焉大魚涌出三日乃止有鱗鬛異常者謂之魚

  龍故亦名魚龍泉其水出碌𥑤崖逕鍾吕坪出谷口北流二十五里注渭以發源湯谷故名湯荅河

  大振谷水在郿縣東南俗稱仙人峽水源出縣東南燕子窩北流二十里與韋谷水合名

  兩谷河又北入渭河有怪石多沙又名沙河北流二十里入渭其韋谷水俗譌為泥谷源出縣東南

  掃帚嶺北流合大振谷水入渭東接西安府盩厔縣界澄水在麟遊縣城東源出縣北澄名

  里南流合杜水入渭縣治居二水之中杜水在麟遊縣南東南流入乾州武功縣界漢書地

   理志杜陽縣杜水南入渭水經注水發源杜陽縣大嶺側世謂之赤泥峴沼波厯澗俗名大横水疑

   即杜水矣其水東南流東逕杜陽故城世謂之故縣川又東二坑水注之水有二源一水出西北瀆

   魋水二合而東厯五將山又合鄉谷水水出鄉谿東南流入杜謂之鄉谷川又南莢水注之隋書元

   暉傳開皇初請決杜陽水灌三畤原溉舄鹵之地數千頃地理志普潤縣有杜水寰宇記杜水源出

   普潤縣東南谿澗間縣志杜水源出縣西五十里招賢鎮行石澗中東南流至九成故宫西納西海

   口水又西南納清河水又東逕縣南北受通濟橋五龍泉和尚泉等水南受馬家溝水又東折過峽

   合澄水逕邑之東山石壁下復折而過慈禪寺受白臼山史家河水又折至紫石山後左受呉雙以

   北之水又數折北受尉遲澗水又數折受小花石溝水出縣境逕好畤下至武功㑹雍水入渭其五

   龍泉在縣西門外水極清冽旁有亭謂之五龍泉亭漆水在麟遊縣西東南流至岐山縣界入

   横水説文漆水出杜陽縣岐山東入渭水經注漆水出杜陽縣之漆溪謂之漆渠故徐廣曰漆水岀

  杜陽之岐山者是也漆渠水南流大欒水注之二川洋逝俱為一水南與杜水合隋書地理志普潤

  縣有漆水括地志漆水出普潤縣東南岐山東南入渭縣志漆水岀縣西一百二十里舊普潤縣西

  下合岐水岐水在麟遊縣西水經注大欒水出杜陽縣西北大道川東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

  淮南子曰岐水岀石橋山東南流相如封禪書曰放龜於岐漢書音義曰𡵨水名謂斯水矣隋書地

  理志普潤縣有岐水寰宇記岐水源出普潤縣東南流入漆水細川谷水在麟遊縣西寰

  宇記細川谷水在普潤縣南北入涇州界 按後魏永安中高平賊帥万俟醜奴散營於岐州之北

  百里細川即此一水在隴州東南水經注⿰氵幵 -- 汧水東會一水水發呉山山下石穴廣四尺高七尺

  水溢石穴縣波側注發源成川北流注於⿰氵幵 -- 汧州志一水河發源望輦峰左旋繞廟前東北流入⿰氵幵 -- 汧

  按水經注稱一水者甚多皆非水名此條云⿰氵幵 -- 汧有二源一水岀縣西山謂之龍魚川又云⿰氵幵 -- 汧水又

  東㑹一水是二水者皆⿰氵幵 -- 汧水之源非别名一水也州志稱一水河乃沿襲之訛其水又名八渡河

   金泉水在隴州東南四十里一名白龍泉水出如注東北流入⿰氵幵 -- 汧資灌溉 按水經注⿰氵幵 -- 汧

   石曰龍泉泉逕五尺源流𡚒通淪漪四出東北注⿰氵幵 -- 汧即此渭水在隴州南自甘肅秦州清水縣

   入州境逕寶雞縣治南又東逕岐山縣南又東逕扶風縣南郿縣北接乾州武功縣界又東入西安

   府盩厔縣界水經注渭水東南出石門度小隴山逕南由縣南東與楚水合又東逕西武功北與捍

   水合又東右合南山五谿水又東過陳倉縣西又東與綏陽谿合又東逕郁夷縣故城南⿰氵幵 -- 汧水入焉

   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又東逕石源又逕五丈原北又東逕郿縣故城南又東逕武功縣斜水自南

   注之又東逕馬冢北又逕武功縣故城北又東逕斄縣故城南又東雍水注之又東逕郿塢南洛水

   注之元和志渭水在南由縣南四十里岐山縣南三十里又寶雞縣在渭水北郿縣在渭水南一里

   寰宇記渭河在隴州隴安縣西南四十五里府志渭河今在隴州南一百四十里寶雞縣城南半里

   許岐山縣南三十五里扶風縣南二十里郿縣北三里⿰氵幵 -- 汧在隴州南東南流經⿰氵幵 -- 汧陽縣南

  又南至寶雞縣東入渭漢書地理志⿰氵幵 -- 汧⿰氵幵 -- 汧水出西北入渭水經注⿰氵幵 -- 汧水岀⿰氵幵 -- 汧縣之蒲谷郷弦中谷

  爾雅曰水決之澤為⿰氵幵 -- 汧⿰氵幵 -- 汧之為名實兼斯舉水有二源一水出縣西小隴山其水東北流厯澗注以

  成淵潭漲不測出五色魚俗以為靈而莫敢採捕因謂是水為龍魚水自下亦通謂之龍魚川川水

  東逕⿰氵幵 -- 汧縣故城北又東厯澤亂為一右曰龍泉又東會一水又東南逕隃糜縣故城南又東南厯慈

  山逕郁夷縣又逕平陽故城南又東流注於渭舊唐書太宗紀貞觀四年幸隴州校獵于魚龍川元

  和志⿰氵幵 -- 汧水在⿰氵幵 -- 汧陽縣南一里州志⿰氵幵 -- 汧河在州城南源出岍山東流㑹北河又東南入⿰氵幵 -- 汧陽縣境濱水

  之地自州以西至⿰氵幵 -- 汧陽寶雞幾二百里謂之⿰氵幵 -- 汧雖隆冬蔬草長青如春又魚龍川在州城北一名

  北河源出小隴山其流最細東㑹温泉水南入⿰氵幵 -- 汧其温泉在州西北十五里隆冬不冰一名湯池⿰氵幵 -- 汧

  陽縣志⿰氵幵 -- 汧水逕縣東三里玉清宫前有石峽對鎖每逢霖雨水發波勢⿰氵匃 -- 洶湧聲如雷霆謂之大石門

  其東一里許為小石門世傳大禹導岍時所鑿寶雞縣志⿰氵幵 -- 汧陽河在縣東三十里白環水

  在隴州南寰宇記吳山縣有白環谷注水經云南由縣有白環水源岀白環谷金史地理志⿰氵幵 -- 汧源縣

  有白環水州志白環谷在州西水流如環故名長蛇水在隴州西南水經注渭水東與楚水

  合世所謂長蛇水水岀⿰氵幵 -- 汧縣之數厯山南流逕長蛇戍東又南流注於渭闕駰以是水為⿰氵幵 -- 汧水焉元

  和志長蛇川在南由縣西百步州志在故呉山縣境内其流委曲如蛇汭水在隴州西北東

  北流入甘肅平涼府華亭縣界詩大雅芮鞫之即周禮職方氏雍州其川涇汭漢書地理志⿰氵幵 -- 汧縣芮

  水出西北東入涇詩芮阸雍州川也寰宇記水經注芮水出小隴山其川名汭明統志汭水在隴州

  西北源出弦蒲藪 按詩芮鞫之即漢志作芮阸顔師古曰韓詩作芮阸考周禮註引詩汭泦之即

  一本作㘲廣韻曲岸水外曰𨸰或作㘲蓋泦𨸰㘲本是一字漢志作阸乃𨸰字之訛今汭水在華亭

  縣不屬州境畤溝河在扶風縣東西北從岐山來南流入雍水俗謂之漆水乾溝

  河在郿縣東五里源岀縣西南磨石谷東北流合井索谷萬户谷桐谷駱谷之水自西南抵東北

  紆屈四十餘里入渭旱則絶流故名乾溝澇時五谷皆㑹故又名五谷水陸川在寶雞縣西二

  十五里即秦地平川盡處暉川⿰氵幵 -- 汧陽縣西其上流曰三澗溝為北山水所聚南流入⿰氵幵 -- 汧水舊

  有橋跨其上今廢弦蒲藪在隴州西周禮職方氏雍州其澤藪曰弦蒲爾雅秦有楊陓注

  在今扶風⿰氵幵 -- 汧陽縣西疏周禮弦蒲即楊陓也水經⿰氵幵 -- 汧水出⿰氵幵 -- 汧縣之蒲谷鄉弦中谷決為弦蒲藪明

  統志藪在隴州西四十里隃麋澤⿰氵幵 -- 汧陽縣東八里漢以此名縣其地近水宜秔稻今湮

  草辟谷溪⿰氵幵 -- 汧陽縣西三十里其西有石魚溝舊有石魚神廟相傳溝内有石取者䖍禱

  剖石則兩片皆魚形否則不全尉遲澗在麟遊縣東三十里兩山險阻中横一澗相傳唐尉

  遲敬德所開魯班溝在岐山縣東十里又龍尾溝在縣東二十里麻葉溝在縣東二十五

  里俱南流入交河白玉溝在岐山縣南五十里渭南小水也源出五丈原西涼廬山下北

  流入天池溝⿰氵幵 -- 汧陽縣東十里水流不竭近旁有長渠引水入城民資其利今廢

  岔溝在隴州南呉山下分流一入五峰山壑一入一水河即宋呉玠設伏敗金兵處東湖

  在鳯翔縣東門外舊志即宋蘇軾詩鳳翔八觀之一也岐州水苦鹽濁獨此水味絶甘美多芰荷修

  竹為郡中遊覽之勝玉女潭有二一在寶雞縣西南二十五里五代時蜀將安思謙敗漢兵

  處一在麟遊縣西南十五里魚塘峽内其水自永安宫前流入此潭從半山飛下聲振巖谷四面屏

  山圍繞如畫萬楊池在扶風縣西二十里其水自岐山麓伏流至此池邊舊有楊柳萬株

  謙泉在鳯翔縣東門外又鳯凰泉在縣西北玉泉在縣西北五里靈泉在鳯翔縣

  東北十里普門寺前又虎跑泉在縣東北十五里大像寺前一名金沙泉蘇軾詩金沙泉涌雲濤香

  珍珠泉有二一在岐山縣南永樂洞下一在⿰氵幵 -- 汧陽縣南寰宇記珍珠泉在⿰氵幵 -- 汧陽縣西二

  十五里三泉鄉明統志在縣南泉涌如珠⿰氵幵 -- 汧陽縣志又有三泉亦在三泉里泉出三眼長流不竭

  潤德泉在岐山縣西北十五里周公廟旁相傳時平則流亂則竭唐大中初泉忽涌出節度

  使崔珙上其事賜今名又不溢池在縣治南引潤德泉注於池久而不溢滴水泉在寶雞縣

  東三十里又温泉在縣東南四十里其水常温九眼泉在縣南六十里泉出九眼其水清冽

  布泉在寳雞縣西南七十里源岀煎茶坪山自山頂飛噴如布其下流為清澗河又娑羅泉在

  縣東北二里金臺觀下鳳泉在扶風縣北明月山西又龍泉在縣西北三十里其泉有九二

  泉俱禱雨處清遠泉在郿縣東北十里又縣東北一里有一灣泉東三十里有槐芽泉四

  十里有柿林泉六十里有龍舞泉俱有灌溉之利醴泉在麟遊縣西故九成宫西城之陰唐

  太宗避暑時此泉涌岀味甘如醴魏徵為銘歐陽詢書馬跡泉⿰氵幵 -- 汧陽縣東南寰宇記秦

  王鑄劍罏在縣東南二十里石上有人馬蹤跡又有秦王馬跡泉在節義鄉縣志今湮呉姑

  泉⿰氵幵 -- 汧陽縣西二十里一名雨露泉又冽古泉在縣西二十五里發源澄清四時常温蓮花

  泉在隴州南四十里南村鎮東其水不竭民資用焉又神泉在州西十五里平地湧出甘露

  泉在隴州西北五十里景福山下以味甘而名又涼泉出涼甫里四時皆涼










                         前總纂官丁善慶恭纂輯

                         前提調官許應藻恭覆輯

                         校 對 官顔以燠恭 校

                         校 對 官沈維鈺恭覆校

大清一統志

 鳳翔府

 ︹古蹟︺雍縣故城在鳳翔縣南史記秦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鄭宫以犧三百牢祠鄜畤卜

  居雍左傳僖公十三年秦輸粟于晉自雍及絳相繼漢書地理志右扶風雍縣秦惠公都之有五畤

  應劭曰四面積高曰雍水經注雍城故秦徳公所居晉地道記以為西虢地也魏書地形志平秦郡

  岐州皆治雍城括地志雍縣故城在今縣南七里即秦大鄭宫城元和志鳯翔府春秋時為秦都後

  魏太武於今州理東五里築雍城鎮文帝改鎮為岐州隋開皇元年於州城内置岐陽宫岐州移於

  今理大業三年罷州為扶風郡武德元年復為岐至德元年改為鳯翔郡乾元元年改鳯翔府治

  天興縣本秦雍縣至徳二年分置鳯翔縣永泰元年廢仍改雍縣為天興縣舊志舊鳯翔縣治在府

  治東偏今縣治在府治西北偏岐山故城今岐山縣治元和志岐山縣西至鳯翔府五十

  里本漢雍縣地周武帝天和四年割涇州鶉觚縣之南界置三龍縣隋開皇十六年移於岐山南十

  里改為岐山縣貞觀八年移於今理寰宇記大業九年移於今縣東北八里唐武德元年移理於今

  岐陽縣界張堡壘七年移理龍尾城貞觀八年移理猪驛南今縣理是也舊志三龍故城在縣東

  北五十里龍尾城在縣東龍尾溝東五里今為鎮有故城址平陽故城在岐山縣西南

  接寶雞縣界史記秦甯公二年徙居平陽武公元年居平陽封宫集解徐廣曰郿之平陽亭水經注

  汧水逕平陽故城南括地志平陽故城在縣西四十六里史記正義岐山縣有平陽鄉鄉内有平陽

  聚封宫在平陽城内九域志號縣有平陽鎮陳倉故城在寶雞縣東史記漢元年漢王

  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後漢中平五年涼州羣賊汪國等圍陳倉八十餘日不能拔

  魏太和初曹真以諸葛亮懲於祁山後出必從陳倉乃使將軍郝昭王生守陳倉治其城水經注渭

  水東過陳倉縣西宋氏開山圖注曰伏義生成紀徙治陳倉諸葛亮以數萬衆攻郝昭不利而還今

   灄水對亮城是與昭相禦處也括地志陳倉故城在陳倉縣東二十里中有寶雞神祠元和志寶雞

   縣東北至鳯翔府九十里本秦陳倉縣秦文公所築因山以為名大業九年移於今理乾元元年

   為寶雞以昔有陳寶雞鳴之瑞故名之又曰陳倉有上下二城相連上城是秦文公築下城是都昭

   築寰宇記周地圖記云陳倉縣晉末廢苻姚時於縣界置苑川縣後魏大統十六年移苑川縣入漢

   陳倉故城復為陳倉縣即今縣東二十里古城是也屬武都郡後周天和三年又於此置顯州建德

   三年州廢隋開皇十八年又置屬岐州大業十年移縣理於渭水北留谷城今縣是也虢縣

   故城在寶雞縣東史記秦武公十一年滅小號漢書地理志右扶風領虢縣有虢宫秦宣太后

   所起又陜縣注曰西號在雍州即此後漢初縣廢水經注漢西虢縣太康記曰虢叔之國平王東遷

   叔自此之上陽為南虢魏書地形志岐州領武都郡太延中置隋書地理志扶風郡虢縣後魏置武

   都郡西魏改縣曰洛邑後周置朔州州尋廢開皇初郡廢大業初改縣為虢括地志虢故城在陳倉

  縣東南四十三里次西十里又有城亦名虢城元和志虢縣北至鳯翔府三十里貞觀入年廢天授

  二年再置寰宇記縣在府南四十里今虢西有桃虢二城相去十里城之所居俗名桃虢川有路通

  漢中其城一為虢國一為虢宫明統志虢縣元省入寶雞府志故城在縣東五十里有碑記存焉

  圍川故城今扶風縣治唐置元和志扶風縣西至鳯翔府一百里本漢美陽縣地武德三

  年分岐山縣置圍川縣取今縣南津川水為名近代訛作圍貞觀八年改為扶風寰宇記後周天和

  元年置燕州於此隋末廢郿縣故城在今郿縣東北詩太雅申伯信邁王餞于郿漢書地

  理志右扶風郿縣右輔都尉治元和志縣西北至鳯翔府一百里秦縣在今縣東十五里有故城今

  縣周天和元年築在渭水南一里縣理城亦曰斜城城南當斜谷口因以為名寰宇記唐武德三年

  移縣於郇州城即今理也武功故城在郿縣東漢置縣屬右扶風後漢永平八年移置武

  功縣於故斄城此城廢元和志秦孝公作四十一縣斄武功在渭水南今郿縣地是也按舊縣境有

   武功山斜谷水亦曰武功水縣本以山水立名也寰宇記武功故城在今郿縣東四十里鳯泉故縣

   北渭水之南縣志有邰亭在縣東渭水南東北距古邰城四十里即武功故縣也杜陽故

   城在麟遊縣西北詩大雅自土沮漆顔師古漢書注齊詩作自杜言公劉避狄而來居杜與漆沮

   之地戰國䇿蘇代説向壽封小令尹以杜陽漢置杜陽縣晋廢水經注杜水東逕杜陽故城東西三

   百步南北二百步世謂之故縣川寰宇記漢杜陽縣城郡國縣道記云杜陽晉省在今鳯翔府北九

   十里普潤縣東南界巳失其所在又按郡國縣道記云隴州呉山縣東四十五里即岐山縣之西南

   界有一故城披人謂之文王城按周文王都酆不合於此更有城其城恐是漢杜陽縣又岐山縣東

   十九里有杜陽谷内亦有一杜陽故城二城俱在扶風郡界若據十三州志郡道里數即隴州壯陽

   故城近之據漢志注云杜水南入渭即普潤縣界文王城近之普潤故城在麟遊縣西隋

   置元和志普潤縣南至鳯翔府九十里隋大業元年於此置馬牧又置普潤屯後廢屯置縣寰宇記

  縣在府北七十里本漢安定鶉觚二縣之地又為漆縣隋大業元年於細川谷置普潤縣以屬岐州

  蓋以杜漆岐二水灌溉田疇民𫉬濟利以為縣名十三年移於今理貞元十一年改屬隴右經畧使

  唐書方鎮表貞元初吐蕃陷隴右徳宗置行秦州以刺史兼隴右經畧使治普閏元和元年升經畧

  使為保義節度尋復舊名明統志普潤縣元省入麟遊故城在縣西百二十里頽基尚存麟遊

  故城在今麟遊縣西隋末置元和志麟遊縣西南至鳯翔府一百六十里本漢杜陽縣地隋於

  此置西麟州營仁壽宫義寕元年唐高祖輔政𫉬白麟於宫所因置縣寰宇記縣在鳯翔東北一百

  十里唐初於仁壽宫置貞觀六年自宫城移於今所縣志今縣城即唐時故址隃麋故城

  在汧陽縣東漢置縣後漢建武四年封耿況為隃麋侯國晉永泰之亂赤亭羌姚弋仲東徙榆眉十

  六國春秋苻堅太和二年苻雙苻武以上邽安定叛乘勝至榆眉即隃麋也水經注汧水東南遷隃

  麋縣故城南昔郭欽恥王莽之徵遯跡於斯章懷太子曰隃麋故城在汧陽縣東南元和志漢隃麋

   縣因今汧陽縣東八里隃麋澤為名寰宇記闞澤縣道記云隃麋縣今汧陽縣東古城是漢理所晉

   省縣志漢隃麋城在縣東三十里汧陽故城在今⿰氵幵 -- 汧陽縣西元和志汧陽縣西至隴州

   八十里本漢隃麋縣地周武帝置汧陽郡及縣尋省郡以縣屬隴州寰宇記後周天和五年於今縣

   西四十里馬牢故城置汧陽縣及汧陽郡以在⿰氵幵 -- 汧山之陽為名建德四年移於今理縣志汧陽故城

   在今縣西五里汧河之東琿河之西其北里許又有故城乃隋唐宋以來舊治元至正二年南徙於

   此謂之新城明嘉靖二十六年為大水衝陷明年始移今治汧縣故城在隴州南漢置

   括地志故汧城在汧縣東南三里元和志隴州秦文公所都後魏置東秦州西魏文帝改名隴州因

   山為名東至鳯翔府百五十里治汧源縣本漢汧縣地在汧水之北寰宇記後魏初於今汧源縣界

   置隴東郡孝明正光三年分涇州岐州之地兼置東奏州於故汧城考昌三年為万俟醜奴所破孝

   武水熙元年於今州東南八里復置東秦州仍於所理置汧隂縣西魏大統十七年改為隴州周明

   帝二年移州及縣於今所舊志汧源縣明初始省入州 按元史地理志隴州領縣二汧源汧陽仁

   宗紀延祐四年十一月併汧源縣入隴州自後未見復置縣事蓋縣之省入州始于元代舊志以爲

   明初省入者考之未審耳郁夷故城在隴州西漢書地理志右扶風領郁夷縣詩周道郁

   夷顔師古曰小雅四牡之詩曰周道倭遲韓詩作郁夷字言使臣乘馬行於此道後漢時縣廢水經

   注渭水東逕郁夷縣故城南寰宇記郁夷故城蓋在今隴州西五十里大寕關側近汧水源 按漢

   志注郁夷有汧水祠今驗諸處因水置祠多在源下又自關上隴盤紆屈曲逶迤而進與縣名相符

   晉太康中曽於此置隴關縣又地道記云郁夷省併郿蓋因王莽之亂郁夷之人權寄理郿界因併

   横水舊縣在鳯翔縣東南魏書地形志平秦郡領横水縣真君十年分周城置後廢

   舊志故縣在縣東南三十里以近横水而名周城舊縣在岐山縣東北詩大雅古公亶

   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于岐下孟子太王去邠踰梁山邑於岐山之下居馬史記古公與私屬去

  豳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後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於是營築城郭室屋而

  邑别居之漢書地理志美陽縣有中水鄉周太王所邑後漢書郡國志美陽有周城水經注岐山水

  屈逕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陽而近西所謂居岐之陽也又厯周原下北則中水鄉成周聚故曰有周

  也魏書地形志平秦郡領周城縣真君六年置隋書地理志岐山縣有後魏周城縣後周廢括地志

  故周城一名美陽城在武功縣西北二十五里即太王城剻城舊縣在寶雞縣東漢書功

  臣表剻城侯周緤高帝六年封晉書地理志始平郡領剻城縣史記正義引輿地志云故陳倉之鄉

  聚名周緤所封晉咸寧四年分立爲縣後廢岐陽舊縣在扶風縣西北唐置元和志縣

  西南至鳯翔府一百里蓋漢杜陽縣地貞觀七年割扶風岐山二縣置以在峽山之南因名舊唐書

  地理志貞觀二十一年永徽五年復置寰宇記元和三年以其地復入岐山扶風二縣九域志扶

  風縣有岐陽鎮縣志又有美陽城在縣北二十里今爲崇正鎮鳳泉舊縣在郿縣東南隋

   書地理志郿縣有鳯泉宫舊唐書地理志義寕二年於郿縣界置郿城郡領郿鳯泉二縣武徳元年

   罷郡置郇州三年屬稷州貞觀八年省縣志鳯泉城在縣東南三十里柿林舊縣

   縣東四十里元𥘉置屬郿州尋廢又吕布城在縣東乾溝白起城在縣東北十五里俱未詳建置又

   歹王城在縣東二十五里清湫鎮元至正十四年守將歹驢築南由舊縣在隴州西南魏

   置魏書地形志武都郡領南由縣隋書地理志扶風郡南由縣魏置西魏改為鎮周復置舊唐書地

   理志南由隋縣武徳元年置含州於此四年廢舍州以縣屬隴州元和志南由縣東北至隴州一百

   二十里本漢汧縣地後魏孝明帝於縣西南由谷口置縣因谷為名開皇三年屬岐州貞觀四年

   入隴州寰宇記廢南由縣在今呉山縣東南十里唐元和三年併入呉山呉山舊縣

   州東南十六國春秋後秦水和元年楊盛兄子倦寇長蛇姚浤使姚洸討倦於陳倉倦奔散闗魏書

   高宗時陸真為長安鎮將時初置長蛇鎮真率衆築城未訖而氏豪仇傉檀等反叛真擊平之卒城

  長蛇而還水經注長蛇水南流逕長蛇戍東魏和平三年築徙諸流民以遏隴寇元和志隴州管呉

  山縣西北至州一百十里本漢隃麋縣地後魏孝昌二年於長蛇川置長蛇縣屬東秦州開皇十八

  年改為呉山縣舊唐書地理志呉山隋長蛇縣貞觀元年改為呉山縣治魏衙堡上元元年移治龍

  盤城唐書地理志吳山本長蛇義寕二年置貞觀元年更名上元二年曰華山尋復曰呉山寰宇記

  開皇十三年自長蛇川故地移於今縣十八年改吳山取縣西吳山以稱邑九域志縣在州西南

  八十里州志元至元七年省入汧源縣今為縣頭鎮在州東南一百二十里隴安舊縣

  在隴州南宋初置屬隴州寰宇記隴安縣去州八十五里本南由鎮即古南由縣之地開寶三年

  汧陽縣四鄉於隴州界置隴安縣金史地理志隴州隴安縣泰和八年以隴安寨升元史地理志至

  元七年省隴安入汧源明統志廢縣在州南百二十里姜氏城在岐山縣東水經注岐水

  東逕委氏城南為姜水按帝王世紀日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安登遊華陽感神而生炎帝長於姜水

   按明統志姜氏城在寶雞縣南七里與水經注異邰城在扶風縣東南三十五里與武功縣

  接界詳見武功秦城在隴州東南史記秦本紀非子居犬邱周孝王召使主馬於汛渭之間馬

  大蕃息分土為附庸邑之秦號曰秦嬴後文公四年至汧渭之會曰昔周邑我先秦嬴於此後卒𫉬

  為諸侯乃卜居之占曰吉即營邑之元和志秦城在州東南二十五里秦非于養馬汧渭之間有功

  周孝王命為大夫 按州志秦城在州南三里疑誤回城在隴州西北漢書武帝紀元封四年

  行幸雍通回中道遂北出蕭關如淳曰三輔黄圖云回中宫在汧後漢書建武八年來歙襲畧陽伐

  山開道從者須回中徑至畧陽郡國志汧縣有回城名回中顔師古曰回中在安定回中宫在汧者

  或取安定回中為名耳非武帝所通道明統志回城在城西北四十里即漢來歙開道庭又回中宫

  在州西北百四十里 按秦始皇二十七年巡隴西北地過回中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入蕭闗使騎

  燒回中宫侯騎至雍及武帝所通回中道應劭顔師古皆謂在安定此自後漢來歙所開之回中又

  括地志載回中宫在雍縣者當亦因史漢回中與至雍幸雍連文而傳訛也三交城

  雞縣西晉建元二年凉州將張瓘攻後趙將王擢於三交城元和志城在縣西十六里司馬懿與諸

  葛亮相距所築寰宇記城在縣西四十六里十六國春秋苻健於此置武都郡通志在縣西四十里

  乾歸城在鳯翔縣西南元和志在天興縣西四十三里乞伏乾歸據苑川自號西秦因築此

  城 接乾歸所都在今臨洮府蘭州界與鳯翔相去尚逺元和志恐誤永信城在隴州北

  貞元十三年鳯翔節度使邢君牙築永信城於⿰氵幵 -- 汧源縣之平戎川州志城在州北⿰氵幵 -- 汧

  在隴州西北舊唐書文宗紀太和元年四月鳯翔築臨⿰氵幵 -- 汧城於⿰氵幵 -- 汧陽縣西北八十里唐書地理志⿰氵幵 -- 汧

  陽縣有臨⿰氵幵 -- 汧城府志故城在州西北石鼻城在寶雞縣東通鑑唐光啟二年田令孜刧上幸

  寶雞留禁兵守石鼻爲後拒胡三省曰石鼻在寶雞西南亦曰靈壁蘇軾曰寶雞縣⿰氵幵 -- 汧水北有武城

  鎮即俗所謂石鼻寨也諸葛武侯所築城去寶雞三十里明統志石鼻寨在寶雞縣東四十里方輿

  勝覧寶雞有石鼻寨行人自北入蜀者至此漸入山自蜀趨洛者至此漸岀山故蘇軾詩云北客初

  來試新險蜀人從此送殘山益門城在寶雞縣西南十五里元末李昆齊築以備蜀城西

  據益門山因名明初徐達收漢中自長安引兵屯益門遣傅友德南岀襃斜今為益門鎮焉

  年宫在鳯翔縣南即秦臺泉宫也一作祈年宫史記秦始皇九年嫪毒將攻蘄年宫為亂漢書

  地理志雍縣有槖泉宫孝公起祈年宫惠公起水經注雍水南流逕胡城東俗名也蓋秦惠公之故

  居所謂祈正宫也孝公又謂之槖泉宫括地志鄿年宫在岐州城西故城内羽陽宫

  雞縣東漢書地理志陳倉縣有羽陽宫秦武王起縣志在縣東陳倉故城内棫陽宫

  風縣東北漢書地理志雍縣有棫陽宫秦昭王起文帝紀後二年夏行幸雍棫陽宫縣志在縣東北

  三十里遺址尚存回中宫在鳯翔縣括地志回中秦故宫在雍縣西四十里詳見前回城

  岐陽宫在岐山縣東隋書地理志雍縣有岐陽宫元和志隋開皇元年於州城内置岐陽宫

  九成宫在麟遊縣西隋書高祖紀開皇十三年岐州詔營仁壽宫地理志普潤縣有仁壽

  宫元和志九成宫在麟遊縣理西一里即隋仁壽宫每歳避暑春往冬還義寕元年廢宫置郡縣貞

  觀五年復修舊宫以為避暑之所改名九成唐書地理志在縣西五里永徽二年曰萬年宫乾封二

  年復曰九成宫周垣千八百步并置禁苑及府庫官寺等縣志宫在縣西天台山上中有碧城及排

  雲御容等殿今遺址無考惟九成萬年兩古碑尚存金石文字記唐九成宫醴泉銘魏徵𢰅歐陽詢

  書又萬年宫銘高宗御製并書二碑並存安仁宫在郿縣治東隋書地理志郿縣有安仁宫

  開皇十五年置行宫十二所自京師以達仁壽宫此其一也唐貞觀十八年自九成宫還至安仁宫

  永安宫在麟遊縣西南元和志在縣西南三十貞觀八年置縣志宫在縣西二十里

  青蓮山下山路紂囘至此始平衍召亭在岐山縣西南杜預左傳注召采地扶風雍縣東南

  有召亭水經注雍水東逕召亭南故郡公之采邑也京相璠曰亭在周城南五十里史記索隱文王

  受命取岐周故墟分爵二公故詩有周召二南言皆在岐山之陽也括地志召亭在岐山縣西南十

  里明統志召公亭在縣西南八里今名召公村野人塢在鳯翔縣東南十餘里史記秦繆公

  亡善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括地志野人塢在雍縣東北二十里寰宇記在縣南百八十步

  塢在郿縣北後漢初平中董卓築塢於郿高厚七丈號曰萬歳塢積穀為三十年儲魏書地形志

  平陽縣有郿塢章懷太子曰按塢舊基高一丈周𮞉一里一百步元和志董卓塢在郿縣東北十六

  伏波村在扶風縣西十里後漢馬援故居絳帳村在扶風縣東南二十五里

  相傳漢馬融授徒處馬頰社在隴州南寰宇記隴安縣有馬頰社在縣之孝感鄉社内有古

  鑄錢監基李茂貞園在鳯翔縣北少東五里舊多植竹有竹閣旁引溪水唐末李茂貞建

  宋蘇軾孝氏園詩自註俗謂皇后園蓋茂貞謂其妻也筀竹園在岐山縣西北周公廟前

  鳳山樓在岐山縣北周時鳯鳴於岐山後人因建此樓賣酒樓在寶雞縣東陳倉故

  城内自唐至宋中更兵燹獨存此樓宋蘇軾詩云晚入陳倉縣惟餘賣酒樓謂此武成樓

  在寶雞縣東三十里武成鎮宋陳希亮守鳯翔時建風月樓在汧陽縣南汧河岸下臨清流

  極其爽塏真興閣在鳯翔縣城内宋初節度使王彦超建高十餘丈蘇軾有詩懷賢

  閣在郿縣西南南山蟠龍寺内南直斜谷西臨五丈原有舊邸閣諸葛武侯出師儲粟處後人因

  其遺蹟作閣名曰懷賢宋蘇軾有詩斯飛閣在寶雞縣西南宋蘇軾有詩今廢⿰氵幵 -- 汧

  閣⿰氵幵 -- 汧陽縣治南唐韋莊有詩又雙清閣在縣東南四里玉清宫外邑人於此觀競渡可以望逺

  一經堂在隴州治東唐刺史韋臯建取韋賢敎子一經之義會景亭在鳯翔縣城外

  南溪處衆亭之間宋蘇軾遷之水西可以逺眺又改名招隱題詩其上喜雨亭在府治東

  北隅宋蘇軾簽判鳯翔時所建有喜雨亭記翠麓亭在寶雞縣東南一百八十里青峰寺

  下宋蘇軾蘇轍有詩石林亭在麟遊縣治東宋劉敞有詩蘇軾和之石刻尚存隴亭

  在隴州隴山官道傍自唐時有此又山下有嗚咽亭取隴水嗚咽之義八卦亭在隴州西

  北一百五十里有仙人鍾離權吕洞賓遺蹟碧寒亭在隴州西七十里故關上宋王庶有

  授經臺在鳯翔縣城南明統志本終南山之一峰尹喜見老子授五千言後嘗居此

  祀雞臺在寶雞縣東二十里明統志秦文公立寶雞祠築此臺祀之鳳女臺

  雞縣東南水經注雍有鳯臺鳯女祠秦穆公時有簫史者善吹簫能致白鵠孔雀穆公女弄玉好之

  公爲作鳯臺以居之積數十年一旦隨鳯去云雍宫世有簫管之聲焉今臺傾祠毁不復然矣寰宇

  記寶雞縣有玉女祠秦穆公女弄玉鳯臺之地也明統志在縣東南六十里耿家臺

  風縣南後漢耿弇食邑美陽此其故居也班家臺在扶風縣西南世傳漢班氏故居又有蘇

  若蘭織錦臺凌虚臺在府治東北宋陳希亮知鳯翔時建蘇軾爲記射箭臺

  雞縣西南十里元憲宗入蜀嘗駐師於此較射碑刻猶存清風臺在寶雞縣南六十里元邱

  處機所築面倚飛雲壁南臨漱玉溪爲一邑最勝處張子厚宅在郿縣東五十里横渠鎮

  南大振谷口甘露坊在麟遊縣西唐馬坊也九域志縣有八馬坊舊志甘露坊在九成苑

  外又有保樂坊本隋石臼馬坊唐麟徳間改爲保藥尋又徙保樂於甘露坊銀場在隴州東

  九域志⿰氵幵 -- 汧源縣有古道一銀場鐵冶務在郿縣界九域志縣有鐵冶一務

 ︹關隘︺太和關在鳯翔縣東五十里唐至徳二載肅宗駐鳯翔賊分兵畧太和關去鳯翔五十

  里命郭子儀以明方軍擊之金芽關在寶雞縣東南一百里蓋通大散關之路又邵坪關

  在縣北十里鼇川口今皆廢二里關在寶雞縣西南四十里高嶺上盤折亙二里故名乃

  連雲棧往來必由之道明初設散關巡司於益門鎮後徙此謂之益門二里散關巡司今裁

  散關在寶雞縣南五十二里後漢建武二年延岑自河池下辯引兵北入散關至陳倉漢中王

  嘉追擊破之建安二十年曹操攻張魯自陳倉出散關至河池蜀漢建興六年葛亮出散關圍陳

  倉皆即此水經注汧水東入散關抱朴子神仙傳曰老子西岀關關令尹喜遇老子彊令之著書有

  老子廟元和志𣪚關在寶維縣西南五十二里九域志寶雞縣有武城車舍大散三鎮宋中興四朝

  志大散關屬梁泉縣在寳雞南為秦蜀往來要道自關距和尚原纔咫又兩山關控斗絶出可以攻

  入可以守實表裏之形勢也舊縣志大散關亦曰散關在縣西南大散嶺上為秦蜀襟喉南山自藍

  田而西至此方盡又西則隴首特起⿰氵幵 -- 汧渭縈流關當山川之會南北之交北不得此無以啟梁益南

  不得此無以圖關中斜谷關在郿縣西南三十里斜谷口三國漢建興十一年運米集斜谷

  口治斜谷邸閣十二年亮由斜谷出據五丈原雍錄長安可達漢中惟子午關子午關在正南次西

  則駱谷關又西則斜谷關漢王自漢中出襲雍則自襃斜出也今有千總分防石窰關

  逰縣西北一百三十里接⿰氵幵 -- 汧陽縣界亦曰麻衣鎮舊有廵司今裁又西河關在縣東三十里近好畤

  安夷關在隴州西南隋書地理志南由縣有關官元和志安夷關在南田縣西百四十六里

  唐書地理志在吳山縣西後廢咸宜關在隴州西四十里通鑑五代梁貞明六年蜀將王宋

  儔伐岐出故關壁於咸宜即此州志明正統中因關山路阻改建咸宜關移廵司於此而廢故關爲

  鎮今巡司裁又有白岩石險青崖三關俱在州西北四十里青陽山之下路通固原寕夏 本朝置

  關山營設遊擊防守乾隆二十一年改設都司大震關在隴州西隴山下即隴關也後漢書

  順帝永和五年羌冦武都燒隴關隋書地理志⿰氵幵 -- 汧源縣有關官章懷太子曰隴關隴山之關也今名

  大震關在⿰氵幵 -- 汧源縣西兀和志大震關在隴州西南六十一里後周置漢武至此遇雷震因名寰宇記

  大震關後周天和元年置今爲隴山關唐書地理⿰氵幵 -- 汧源縣西有安戎關在隴山本大震關大中六

  年防禦使薛逵築更名胡三省通鑑注自薛逵徙築安戎關由是⿰氵幵 -- 汧隴之人謂大震爲故關安戎爲

  新關九域志⿰氵幵 -- 汧源縣有新關鎮地道記隴州有新故二關新關西去故關二十里虢川鎮

  巡司在寶雞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寰宇記虢縣有桃虢川路通漢中横水鎮在鳯翔縣

  東二十里金史地理志鳯翔府舊省横水鎮又府志彭祖鎮在縣西二十五里縣志虢王鎮在縣東

  南四十里窰店鎮在縣西四十里東安鎮在鳯翔縣西通鑑後唐清泰初蜀人出大散關

  詔鳯翔益兵守東安鎮以備之胡三省注東安鎮在鳯翔西界驛店鎮在岐山縣東九域志

  縣有馬磧驛店二鎮縣志有益店鎮在縣東三十五里即驛店之訛也龍尾鎮在岐山縣

  東二十里晉書太元中赫連勃勃遣赫連建入平涼遂入興平姚弼與戰于龍尾堡大破之通鑑唐

  中和元年鳯翔節度使鄭畋敗黃巢兵於龍尾坡胡三省注龍尾城在鳯翔府岐山縣岐陽

  鎮在岐山縣東北即故城也底店鎮在寶雞縣東四十里又益門虢縣二鎮並見前古蹟

  陽平鎮在寶雞縣東七十里或以爲即古陽平縣杏林鎮在扶風縣東十里其地多

  杏亦曰杏林古驛人茂陵鎮在縣東十五里舊曰浪店崇正鎮在扶風縣北二十里即法

  門寺所在又召公鎮在縣東清湫鎮在郿縣東二十五里以近清湫水而名宋鎮也又槐

  芽鎮在縣東三十里横渠鎮在縣東五十里崔模鎮在麟逰縣東北四十里九域志麟逰

  縣有崔模鎮舊志有催木鎮在催木嶺下其地東接邠乾北連平慶蓋即崔模之訛也又有良舍鎮

  在縣西三十里招賢鎮在縣西北五十里安化鎮⿰氵幵 -- 汧陽縣西南三十五里九域志縣有安

  化新興二鎮縣志安化鎮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新興鎮在縣西二十里皆久廢又有黄理鎮在縣東

  二十里草壁鎮在縣西三十五里杜陽鎮在隴州東二十里明嘉靖四十三年更名沙河

  鎮又有小杜陽鎮在州東二十五里隴安鎮在隴州南一百二十里明初以故隴安縣置有

  廵司又有香泉巡司在州西南一百五十里明成化十四年置今並裁火燒鎮在隴州西

  此四十里當龍魚川口宋楊政於此焚金兵寨柵故名州境又有東凉新街故川等十餘鎮

  壁砦在寶雞縣西南七十里五代漢乾祐初蜀將安思謙救鳯翔遣别將總模壁胡三省通鑑

  注模壁砦右界即寶雞西界為蜀漢分𭛌之處潘氏堡在寶雞縣東北四十餘里唐光啟三

  年田令孜刧帝幸寶雞邠寕帥朱玫等引兵追乘輿敗神䇿將楊晟於潘氏鉦裁聞於行宫又黄牛

  堡在縣西南一百八十里詳見鳯縣岐陽驛在鳯翔縣城内舊名鳯鳴驛西至⿰氵幵 -- 汧陽縣⿰氵幵 -- 汧

  驛七十里西南至寶雞縣陳倉驛九十里東至郿縣一百十里岐周驛在岐山縣治東西至

  鳯翔縣岐陽驛五十里陳倉驛在寶雞縣東西南接東河驛東河驛在寶雞縣

  西南八十里亦名東河橋驛舊有驛丞今裁西南至漢中府鳯縣草凉驛九十里鳳泉驛

  在湫風縣冶東舊名湋川驛明洪武二年建十四年更名東至乾州武功縣邰城驛六十里西至岐

  山縣岐周驛六十里⿰氵幵 -- 汧陽驛在汧陽縣城内西至隴州驛九十里隴州驛在隴州城

  内西至長臨驛北至甘肅平涼府崇信縣一百四十里長臨驛在隴州西百十里關山上

  舊有驛丞 本朝裁驛丞移州同駐此西至甘肅秦州青水縣九十里

 ︹津梁︺鳳鳴橋在鳳翔縣東二里塔寺河上紙坊橋在鳳翔縣東郭外紙坊河上

  普濟橋在鳳翔縣東南三里亦跨紙坊河渭河橋在岐山縣南四十里一在寶雞

  縣南二里夏月皆以船渡冬始成橋潤德橋在岐山縣西門外潤德泉水流經此金陵

  河橋在寶雞縣東六里又⿰氵幵 -- 汧陽河橋在縣東三十里漆水橋在扶風縣東門外按縣無

  漆水蓋湋川之訛通濟橋在麟遊縣西門外今圯又西一里有偏橋下臨杜水太平

  橋⿰氵幵 -- 汧陽縣東門外跨天池溝上明隆慶三年建又暉川橋在縣東跨暉川河上今廢東河

  橋在隴州東門外流渠橋在隴州西三十里又西有關山橋在頭橋鋪西又八渡峽石橋

  在州西北西磑口渡在郿縣西北十里又斷頭渡在縣北五里皆渭河渡也

 ︹隄堰︺柳隄在扶風縣南縣城數被湋水衝激明知縣黄鉉寨隄植柳以障水今隄尚存

  節堰在隴州西唐書地理志⿰氵幵 -- 汧源縣有五節堰引隴川西通漕武德八年姜行本開後廢

  濟渠明成化中參政謝綬自寶雞縣東閻家營作堰開渠引渭水東流逕岐山縣東郿縣北又

  東流經扶風武功至三江口乃止東西二百一十里溉田一千一百六十餘貢又於郿縣西南開斜

  谷關口縣南周太白峽東西二渠縣東斜大振谷口溉田五百三頃有奇渠成總名曰通濟渠今廢

  井田渠在郿縣東有東西二渠東渠導源大振谷筩瓦溝凡四水各流西渠導源湯谷莑巖

  泉亦四水合流北逕村砦各十里交匯横渠祠後又北流三里入渭宋張乾所開今堙成國

  渠在郿縣東北又東流入乾州武功縣界今堙漢書地理志郿縣成國渠首受渭東北至上林入

  蒙籠渠注如淳曰成國渠在陳倉晉書食貨志青龍元年開成國渠自陳倉至槐里水經注成國故

  渠魏衛臻征蜀所開其漕上承⿰氵幵 -- 汧水於陳倉東逕郿及武功槐里元和志渠在郿縣東北九里受渭

  水以溉田 後漢志渠首受渭水經注云引⿰氵幵 -- 汧蓋漢時之渠本受渭於郿至魏青龍中重開乃上

  ⿰氵幵 -- 汧水於陳倉也

 ︹陵墓︺周太王陵在岐山縣東北五十里岐陽鎮俗訛爲幽王陵古鴻冢在鳯翔縣

   境史記封禪書華以西名山曰鴻冢又曰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區號大鴻死葬雍故鴻冢是

   周赧王冢在隴州西北三十里 按史秦歸赧王于周自洛陽徙河南墓不應在此

   秦甯公墓在寶雞縣西北史記秦甯公葬西山帝王世紀甯公葬西山大麓故號秦陵山

   括地志甯公墓在陳倉縣西北三十七里秦陵山秦武公墓在岐山縣西南史記秦本

   紀武公葬雍平陽秦穆公墓在鳯翔縣東南皇覽繆公冢在槖泉宫祈年觀下括地志

   冢在雍縣東南二里三良冢在鳯翔縣南左傳文公六年秦伯仕好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

   息仲行鍼虎為殉括地志在雍縣南一里故城内府志在今府城東南三里︹漢︺馬援墓

   在扶風縣西七里班固墓在扶風縣東十八里︹晉︺竇滔墓在扶風縣北七里周

   ︹唐︺李淳風墓在岐山縣北墓傍有祠 按西安府盩厔縣河南南陽府新野縣並

   有李淳風墓段秀實墓寰宇記段太尉冢在⿰氵幵 -- 汧陽縣西北四十里萬善鄉草僻川西縣

  志今在縣西六十里人有段行琛墓在縣北七十里即秀實父贈揚州都督大歴中張增正書碑尚

  存 按段秀實墓在西安府臨潼縣此或因段行琛墓而附會及之者李茂貞墓

  雞縣北五里陵原上︹宋︺張載墓在郿縣東五十里横渠鎮載父涪州守迪及弟戩以下四

  世墓俱在︹元︺李思齊墓在寶雞縣東三十里底店鎮西山上︹明︺霍瑄墓

  翔縣南三里張撫墓在寶雞縣東十里虎臣墓在麟遊縣西二十里有祠在城

  内東雙烈女墓在扶風縣東十里有祠在文廟左祀張存兒桂兒

 ︹祠廟︺西鎮呉嶽廟在隴州南七十里呉嶽山下明正統中因舊重建 本朝載之祀典

  屢遣官致祭順治十四年修康熙四十二年   賜額曰五峯挺秀太白山湫神

  廟在郿縣東南四十里太白山上唐建 本朝乾隆三十九年奉   㫖重修   加封昭

  靈普潤福應土並   賜御書扁額詩章又有廟在府東門外宋建⿰氵幵 -- 汧水祠在寶雞縣

  東漢書地理志郁夷縣有⿰氵幵 -- 汧水祠倉頡廟在岐山縣西南五里縣志舊在南河之南歳久

  岸圮明嘉靖中改建於河北原上夏禹廟在岐山縣東十三里有古柏九十四株虬枝悉

  西向又有禹王廟在⿰氵幵 -- 汧陽縣東北二十里周太王廟在岐山縣東北五十里岐陽鎮廟側

  又有王季及文王廟泰伯廟在岐山縣西北十里寇村周公廟在岐山縣西北十五

  里鳯鳴山下内有唐周公祠靈泉碑又姜嫄廟在廟後召公祠在扶風縣東北召公鎮祀

  召康公今廢太公廟在岐山縣西北周公廟左又有召公廟在周公廟右俱宋時建又有

  太公廟在寶雞縣東南六十里磻溪側三公祠在鳯翔縣東郭内祀周公召公太公配以

  諸葛亮張載陳寶祠在寶雞縣東二十里久廢三賢祠舊在⿰氵幵 -- 汧陽縣東門外明天

  啟初改建儒學東高攀龍記三賢者曰燕公伋從夫子於適周問禮之時者也曰郭公欽肥遯於王

  莽居攝之世者也曰段公秀實死節於朱泚之亂者也馬伏波祠在扶風縣南飛鳯山

  祀漢馬援三班祠在扶縣南飛鳯山祀漢班彪班固班超又曹大家祠亦在飛鳯山今皆

  馬季長祠在扶風縣東南絳帳村祀漢馬融今廢諸葛武侯廟

  山縣南五十里五丈原漢威侯廟在扶風縣東三十里茂陵山下元延祐三年建祀蜀

  漢馬鄧艾祠在鳯翔縣北十里今按水經注鄧艾祠在雍縣城南段太尉祠

  ⿰氵幵 -- 汧陽縣西北祀唐段秀實韓文公祠在扶風縣北崇正鎮祀唐韓愈張横渠

  祠在郿縣東横渠鎮 本朝康熙二十三年 賜額曰學達性天乾隆四十四年重修又有

  祠在府治東及扶風縣東南二十里賢山寺

 ︹寺觀︺普門寺在鳯翔縣東門外寺壁有呉道子畫佛像宋蘇軾詩云何處訪呉畫普門興開

  元是開元寺在鳯翔縣城内北街唐開元元年寺内亦有呉道子畫佛像東閣有王

  維畫墨竹宋蘇軾詩所謂交柯亂葉動無數一一皆可㝷其源者又天柱寺内有楊惠之塑維摩示

  疾像今俱不存大金佛寺在鳯翔縣城東元大徳元年建耆闍寺在峽山縣東北

  四十里崛山上魯乾寕四年建法門寺在扶風縣北二十里崇正鎮即唐憲宗迎佛骨之處

  慈禪寺在麟遊縣東四里杜澄交會處相傳舊為董仲舒書院有唐永徽四年鐫刻石佛像

  龍泉寺⿰氵幵 -- 汧陽縣東十五里龍泉山上唐武德間建宋大中祥符間改普濟禪院有碑僧善

  玉清宫⿰氵幵 -- 汧陽縣冶西舊縣東三里金大定中建元至元中重修姚燧撰碑成道

  宫在寶雞縣東南六十里元邱處機修道於此崇聖觀在鳯翔縣南山上相傳為尹喜

  金臺觀在寶雞縣東北二里張三丰修道之所

 ︹名宦︺︹漢︺王尊高陽人初元中遷虢令兼行美陽令事以高第擢安定太守蔡勲

  人平帝時為郿令王莽𥘉授以厭成連帥勲仰天嘆曰吾䇿名漢室死歸其正可事二姓哉遂移家

  屬逃入深山王忳新都人除郿令到官至斄亭亭長曰亭有鬼不可宿也忳不聴夜聞女子

  稱𡨚聲忳咒曰可前求理女子曰妾夫爲涪令過宿此亭亭長殺妾家十餘口埋樓下悉盜取財貨

  忳問亭長姓名曰即今門下游徼者也明旦名游徼詰問具服罪及同謀十餘人悉㐲辜遣吏歸其

  ︹南北朝︺︹魏︺楊津華陰人宣武時除岐川刺史巨細躬親孜孜不倦合境畏服至

  於守令寮佐有黷貨者未曾公言其罪嘗以私書切責之於是官屬感勵莫有犯法者魏蘭

  根下曲陽人孝昌初爲岐州刺史從蕭寶夤詩破苑川俘其人爲奴婢以美女十人賞蘭根辭曰

  此縣介於强隣故成背叛今當恤其飢寒奈何並充僕隸於是盡以歸其父兄部内黍多五穗鄰州

  田鼠爲災不入其境鄭道邕開封人大統中行岐州刺史有能名先是所部百姓久遭離亂

  逃散殆盡道邑下車日尸止三十留情綏撫逺近咸至數年之内有四萬家歳考績爲天下最

  昶天水南安人大統十五年拜安夷郡守帶長虵鎮將氏族荒獷昶威懷以禮莫不悦服期歳之

  後樂從軍者千餘人︹周︺宇文椿周宗室建德𥘉除岐州刺史四年關中民飢椿表陳其狀

   璽書勞慰因令所在開倉賬䘏︹隋︺梁彦光烏氏人開皇中為岐州刺史有惠政嘉禾連理

   岀於州境上悦其能乃下詔曰彦光布政岐下威惠在人亷慎之譽聞於天下王伽章武人開

   皇末為雍令政有能名︹唐︺常達陜人為隴州刺史時薛舉方强逵改其子仁杲舉遣將許

   士政紿降達不疑厚加撫接士政刧之歸賊達不為屈仁果平高祖見達勞曰君忠節正可求之古

   人賜布帛一百段劉仁軌尉氏人太宗時為陳倉尉部人折衝都尉魯臨者豪縱犯法縣

   莫啟屈仁軌約不再犯而臨暴横自如仁軌榜殺之帝以為剛正擢咸陽丞楊瑒華陰人為

   麟逰令時竇懷貞大營金仙玉真二觀檄取畿内嘗負逆人貲者暴斂之以佐費瑒拒不應懷貞怒

   曰縣令而拒大夫命乎瑒曰所論者民𡨚抑也位高下乎何取懷貞壯其對而止初韋后表民二十

   二為丁限及敗有司追趣其課瑒執不可遂止不課由是名顯當世馬燧郟城人大歴中為隴

   州刺史西山直吐蕃其上有通道燧聚石種樹障之設二門為譙櫓八日而畢敵不能暴韋臯

   萬年人建中中知隴州行營留後始朱泚以范陽軍鎮鳯翔既歸節而留兵五百戍隴上以部將牛

   雲光督之至是雲光謀請臯為帥將刼以臣泚泚奴使臯所以御史中丞授臯臯偽受泚詔明日置

   酒大會伏甲盡殺之以其首徇泚復使他奴拜臯鳯翔節度使臯亦斬之帝聞乃授臯隴州刺史置

   奉義軍拜節度使臯遣兄平及弇繼至奉天乃築壇血牲與士盟又馳使吐蕃與連和隴坻遂安

   李晟臨洮人德宗時涇州倚邊數戕其帥晟請治不共命者因以訓耕積粟實塞下羈制西戎

   拜鳯翔隴右涇原節度使兼行營副元帥晟至鳯翔亂將王斌等以次㐲誅嘗曰河隴之陷非吐蕃

   能取之皆將臣貪沓暴其種落不得耕稼日益東徙自棄之爾因悉家貲懷輯降附吐蕃大懼因謀

   反間晟設伏兵破之邢君牙樂壽人為李晟都將晟在鳯翔數行邊嘗以君牙守晟入朝代

   為鳯翔觀察使俄領節度吐蕃歳犯邊君牙勸耕講戰以為傋戎不能侵又城隴州平戎川號永信

   野詩良輔為鳯翔將以名雄邊後為隴州刺史朝廷遣使至吐蕃吐蕃輒言唐家稱

  和好豈妄耶不爾安得任良輔為隴州王承元穆宗時徙鳯翔節度使鳯翔右袤涇原地

  平少巖險吐蕃數入盜承元據勝地為障置守兵千詔號臨⿰氵幵 -- 汧城府郛左百賈州聚異時燎烽相警

  承元版堞繚之人乃告安史憲忠建康人文宗時為隴州刺史增亭障徙客館於外戎諜無

  李惟簡范陽人太和中為鳯翔節度使市耕牛佃具給農歳増墾田數十萬畝

  畋滎陽人乾符中為鳯翔隴西節度使募鋭兵五百號疾雷將境中盜不敢發發輙得黄巢陷東

  都帝出梁洋畋上謁斜谷請便宜從事還蒐士卒繕器械濬城隍以順逆曉諸將刺血以盟敗賊將

  王璠於龍尾坡殺賊二萬擒璠子斬之感動京師︹宋︺楊徽之浦城人乾徳初為天興令

  府帥王彦超知其名侍以賓禮翟守素任城人雍熙中知鳯翔府性謹慎所至有治績

  若拙萬年人太宗時知隴州以政聞超授監察御史周審玉開封人咸平初知鳯翔府

  有桑門乘傳而西以市木為名威動府縣審玉曰此有所倚而為也因按詰之盡得其奸狀械送關

  燕肅曹州人𥙷鳳翔府觀察推官寇準知府事薦改著作佐郎李及鄭州人真宗時

  知隴州㝷知鳯翔府資質清介所治簡嚴杜衍山陰人㩲知鳯翔府及罷歸民邀留境上曰何

  奪我賢太守也司馬池夏縣人仁宗時知鳯翔府有疑獄上讞大理輒復下掾屬惶遽引咎

  池曰長史者政事所由非諸君過乃獨承其罪有詔勿劾陳希亮青神人仁宗時知鳯翔嵗

  饑希亮發十二萬石貸民有司懼擅發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以新易舊官民皆便任福

  人仁宗時知隴州擢秦鳯路馬步軍副總管時詔陜西増城壘器械福受命四十日戰守之備皆具

  李師中楚邱人仁宗時知鳯翔府鄜延路覘知西夏駐兵綏銀州檄諸路當牽制師中疏論

  牽制之害卒罷蘇軾眉山人嘉祐末簽書鳯翔府判官關中自元昊叛民貧役重岐下歳輸南

  山木栰自渭入河經砥柱之險衙吏接踵破家軾訪其利害為修衙規使自擇不工以時進止自是

  害減程之邵眉山人元祐中知鳯翔府民負債無以償自焚其居紿曰遺火有主藏吏

  殺四婢人無知者之邵發擿岐人傳誦李伸建炎中知天興縣金兵來攻堅守不下城陷自

  康傑建炎中權知扶風縣與金將馮宣戰宣欲招之傑奮曰吾當死於陣不能降敵宣殺

  吳玠隴千人建炎中為秦鳳副總管兼知鳳翔府時兵火之餘玠勞來安集民頼以生金

  烏珠會諸道兵十餘萬造浮梁跨渭自寶雞結連珠營攻和尚原玠命諸將選勁弓强弩分看迭射

  以奇兵絶其糧道設伏縱擊大敗之 烏珠舊作兀术今改呉璘玠弟紹興初統制和尚原

  軍馬於是玠駐師河池璘專守原及烏珠大入以死守之敵陣分合三十餘璘隨機而應至神岔伏

  發烏珠中流矢遁楊政臨涇人建炎間從呉玠擊金兵九戰九㨗升隴州團練使移知方山

  原軍儲留穀在其中金大軍來攻政擊敗之其後又偕楊從義刼金兵於鳯翔府城南砦敗之帥師

  趨寶雞渭水上以拒敵衝凡大戰七斬𫉬甚多︹金︺龎迪延安人正隆元年遷鳯翔尹海陵南

  伐徵斂煩急官吏因縁為奸富者用賄以免貧者破産益困廸悉召民使共議增減不加威督而役

  力均人情大悦馬慶祥本名錫勤希狄道人拜鳯翔路兵馬都總管判官元光元年元兵來

  攻慶祥殊死戰矢盡元兵圍數匝欲降之不屈而死贈恒州刺史諡忠愍 錫勒希舊作習禮吉思

  ︹明︺宋端肅寕人宣德中知扶風縣九年奏最當遷民乞留詔加秩還任扈進

  人宣德中知鳯翔府政務寛簡大得民和九載課最進秩至從二品孫璽代州人正徳中知扶

  風縣時四川盜流入漢中都御史藍章以畧陽要地無城而其令嚴順不足任檄璽往城之賊至順

  勸璽去璽不可遂遇害贈光禄寺少卿胡爾純山東人崇禎中知隴州流寇數萬攻隴悉

  力守禦賊入爾純目縊死贈光禄寺少卿薛應玢武進人崇禎中為同知攝隴州事賊陷鳯

  翔屬邑望風下應玢獨勒兵自守力竭城陷罵賊死王國訓解州人崇禎中知扶風縣流賊

  來犯偕主簿夏建忠典史陳紹南教諭張宏綱訓導陳繻嬰城固守越兩月外援不至城陷並死之

  贈國訓光禄寺少卿建忠等皆贈恤吕鳴世清漳人崇禎中知麟逰縣性介特以風教自任

  地遭兵燹居民寥落拊䘏備至流賊陷城未忍加害絶食六日死唐時明固始人崇禎末

  知鳯翔府聞李自成入潼關丞治戰守傋賊至典史董尚質等開門迎賊時明為賊得勸之降時明

  叱曰我天朝命吏肯臣賊耶賊令縛赴西安至興平乘間自縊唐夢鯤番禺人崇禎末知寶

  雞縣賊巳逼潼關衆勸勿往夢鯤星馳抵任賊陷鳯翔所屬皆下夢鯤知不可守自縊死

 ︹本朝︺宋永譽永年人順治初知郿縣流賊賀琛自漢中寇西安道攻郿遣使招水譽誘以厚

  禄永譽縛其使賊怒亟攻之城陷被執水譽挺立罵不絶口賊衆臠殺之事   聞贈按察司僉

  吳汝為霑化人順治中知麟遊縣邑自兵燹後户口凋殘汝為殫力生聚減浮糧免積

  逋民𫉬休息梅遇南城人康熙初知郿縣郿屢經兵燹初設官招墾胥吏等因緑為奸逋賦

  日積遇請於上官悉減之邑西北多石田遇引古横渠屈流四十里繞西北入渭由是盡成沃壤更

  設義倉修學校士民咸沐其德于翔漢漢軍正白旗人康熙初知隴州先是呉三桂偽將蔡

  元攻隴前官翁世庸被執城陷後 大兵克復賊西遁復繞踞關山頂塞路守險總督哈占等率兵

  屯咸宜關相持不下翔漢供億彌年人民安堵擢鳯翔知府休養瘡疾人頼以安朱琦

  人康熙中知鳯翔府政無巨細皆手自裁決尤留心𡨚獄多所平反後去官士民立祠祀之

  儀鳳河内人康熙中知岐山縣力行敎養請免荒田一千餘頃士民立祠祀之聶燾

  人乾隆初由鎮安調鳯翔令潔己勤民盡革陋規甫三月以憂去官士庶為之流涕

 ︹人物︺︹秦︺白起郿人善用兵事秦昭王封武安君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南定鄢郢漢中

  北擒趙括後賜死杜郵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焉︹漢︺徐敖號人事清河胡常為右扶風掾又從

  解延年受毛公詩敖又授九江陳俠由是言毛詩者本之徐敖郭欽隃麋人哀帝時為丞相司

  直以論董賢左遷盧奴今平帝時遷南郡太守王莽居攝以病免官歸鄉里臥不出户庭卒於家

  井丹郿人少受業太學通五經善談論京師為之語曰五經紛綸井大春性清高未嘗修刺侯

  人建武末沛王輔等好賓客更遣請丹不能致信陽侯陰就要刧致之自是隱閉不關人事

  雄郿人初仕郡公曹辟太傅張禹府舉高第除平氏長永初三年海賊張伯路等寇濱海九郡徵

  雄為青州刺史討之連戰破賊州界清靜遷南郡太守卒於官法真雄子博通内外圖典為關

  西大儒性恬淡不交人間事同郡田羽萬真順帝虛心欲致前後四徴真深自隱絶時號元德先生

  ︹三國︺︹漢︺法正真孫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䕶軍將軍諸葛亮與正雖好尚不

  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先主東征孫權敗績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

  復東行必不傾危矣︹晉︺魯芝郿人耽思墳籍舉孝康仕魏累官天水太守曹爽輔政引為司

  馬屢有讜言爽弗能納宣王起兵芝率衆斬闗馳出赴爽勸爽保許昌爽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

  爽下獄當死而口不訟直志不苟免宣王嘉之赦而不誅起為并州刺史後封陰平侯︹隋︺蘇

  孝慈扶風人高祖受禪累拜兵部尚書兼太子右衛率陜西置常平倉轉輸京下決渭水為渠

  以屬河令孝慈督其役渠成上善之轉工部尚書先是以百僚供費不已臺省府寺咸置𪠘錢將息

  取給孝慈以為官民爭利表請公卿以下給職田各有差上嘉納焉出為淅州刺史遷洪州總管俱

  有惠政後桂林山越相聚為亂詔孝慈為行軍總管擊平之卒於官︹唐︺劉感鳯泉人武德初

  以驛騎將軍戍涇州為薛仁杲所圍糧盡殺所乘馬啖士而煮骨自飲至和木屑以食城垂䧟長平

  王叔良救之感與叔良出戰為賊所執還圍涇州令感約城中降感紿諾至城下大呼曰賊大飢亡

  在朝暮秦王數十萬衆且至仁杲怒執感埋其半土中馳射之至死詈益甚賊平贈平原郡公諡忠

  李高遷岐州人客太原高祖引致左右執高君雅等有功以右三統軍從下霍邑圍長

  安力戰遷左武衛大將軍江夏郡公邱行恭郿人有勇善騎射大業末聚兵萬人保郿城人

  多依之羣盜不敢窺境後率衆謁秦王於渭北拜光禄大夫累從戰伐功多擢左衛將軍貞觀中從

  侯君集平高昌進右武衛將軍卒贈荆州刺史諡口襄王珪郿人從王通受詩性沉澹交不

  苟合初事建成太宗召為諫議大夫珪推誠納善每存規益遷侍中與房喬李靖温彦博戴胄魏徵

  同輔政珪自奉薄周恤宗族奉寡嫂家事必咨而後行教撫孤姪雖其子不過也卒贈吏部尚書諡

  李淳風雍人父播仕隋高唐尉棄官為道士以論譔自見淳風通羣書明步天厯算貞

  觀初直太史局制渾天儀詆摭前世得失著法象書七篇上之累遷太史令以勞封昌樂縣男淳風

  於占侯吉凶若節契然所撰典章文物志乙巳占等書傳於世王燾珪孫為徐州司馬母有疾

  彌年不解帶視湯劑數從高醫遊遂窮其術因以所學作書號外臺祕要世寶馬厯給事中鄴郡太

  守治聞於時馬璘扶風人從安西節度府以奇勞屢遷金吾衛將軍至德初從李光弼攻洛

  陽史朝義衆十萬陳北邙山璘率部士五百薄賊屯賊遂潰光弼日吾用兵三十年未見以少擊衆

  雄絶如馬將軍者永泰初拜四鎮北庭行營邠寕節度使尋徙涇原大厯八年吐蕃内寇璘設伏擊

  破之進檢討尚書左僕射扶風郡王卒於軍贈司徒諡曰武段秀實汧陽人六歳母疾病

  不勺飲至七日病間乃肯食時號孝童及長沉厚能斷慨然有濟世意天寶中授安西府副將李嗣

  業引為折衝都尉肅宗在靈武詔嗣業以兵五千赴行在嗣業欲逗留觀變秀實責以大義遂東師

  白孝德為節度使吐蕃襲京師代宗幸陜勸孝德即日鼓行入援拜四鎮北庭行軍涇原鄭潁節度

  使數年吐蕃不敢犯塞楊炎嫉之召為司農卿未泚反以秀實失兵必恨憤使騎往迎之秀實與子

  弟訣而入謂泚曰今變起倉卒掃清宫宣迎乗輿公之職也泚黙然秀實知不可乃陰結將軍劉海

  賓都虞侯何明禮圖泚會源休教泚偽迎天子遣人領鋭師疾馳奉天秀實乃倒用司農印遣其兵

  與海賓等約搏殺泚翌日泚召計事秀實戎服與源休並坐語至僭位勃然起執休腕奪其象笏奮

  而前唾泚面大罵曰狂賊可磔萬段我豈從汝反耶擊之中其顙流血衊面匍匐走賊衆未敢動而

  海賓等無至者遂遇害詔贈太尉諡忠烈楊炎天興人曾祖大寶武德初為龍門令劉武周攻

  之死於守贈全節侯祖哲以孝行稱父播登進士隱居不任徵為諫議大夫棄官就養肅宗賜號元

   靖先生炎文藻雄蔚父喪廬墓號墓不廢聲詔表其閭三世以孝聞門樹六闕古所未有累遷中書

   舍人與常衮同時知制誥開元後言制誥者稱常楊德宗即位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時

   天下租賦悉進大盈内庫炎請出之以歸有司自開元天寶以來租庸調法大弊天下殘瘁炎請為

   兩税法法行天下利之馬總系出扶風元和中為刑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副裴度宣慰淮西

   呉元濟擒為彰義節度留後擢拜節度使徒天平軍總篤學雖吏事倥偬書不去前論著頗多

   珂秀實孫僖宗時居潁州黄巢圍潁刺史欲以城降珂募少年拒戰衆裹糧請從賊遂潰拜州司

   ︹宋︺閻詢天興人少時以學問著聞擢進士第累遷鹽鐵判官使遼詢頗諳北方𭛌理迓

   者王惠導詢由松亭往詢曰胡不經葱嶺而迓枉若是豈非夸大國地廣以相欺耶惠慚不能對官

   至右諫議大夫知同州張載郿人少喜談兵年二十一以書謁范仲淹一見知其逺器因勸

   讀中庸載猶以為未足又訪諸釋老反而求之六經嘗坐虎比講易京師二程王與論易次日撤坐

  輟講於是盡棄異學嘉祐二年舉進士為雲巖令熙寕初吕公着言其有古學神宗召見問治道以

  為崇正院校書尋移疾屏居南山下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與諸生

  講學每告以變化氣質之道其家婚喪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傳以今禮又論定井田宅里發斂學

  校之法吕大防薦之詔知太常禮院復以疾歸卒載學古力行為關中士人宗師世稱横渠先生著

  書號正蒙又作西銘學者至今尊其書嘉定中諡明公封郿伯從祀孔子廟庭張戩載弟第進

  士知金堂縣誠心愛人民化其德熙寕初為監察御史裏行累章論王安石亂法乞罷條例司及追

  還常平使者又劾曾公亮陳升之韓絳李定吕惠卿書數十上又詣中書爭之出知公安縣徙監司

  竹監卒於官︹金︺劉興哥虢縣人起於羣盜人呼曰熱劉元兵破西夏長驅而入關輔千

  里皆震興哥為元帥烏延都將率兵往來邠隴間屢戰屢勝故元軍猝不能東下後於清化戰死元

  兵至酹酒以弔西州耆老語之皆泣下 烏延舊作沃衍今改︹元︺王檝虢縣人仕金授副都

  統守𣵠鹿隘太祖將兵南下檝鏖戰三日兵敗見執將戮之神色不變太祖問曰汝何敢抗我師獨

  不懼死乎對曰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軀報國今既僨軍得死為幸帝義而釋之後從南征授宣撫使

  兼御史大夫帝命省臣總括歸附工匠之數命檝掌之時廟學燬於兵檝取舊樞密院地復創立春

  秋率諸生行釋菜禮奉命持國書使宋前後五往致疾卒宋人重賵之楊皥扶風人父清母

  牛氏牛氏嘗病劇皥叩天求代遂痊如是者再後牛氏失明皥登太白山取神泉洗之復如故牛氏

  殁哀毁特甚葬之日大雨獨皥母墓前後數里密雲蔽之雨不沾土葬畢令妻家居養清皥獨廬墓

  負土為墳蔬食飲水終其喪清卒亦如之趙榮扶風人母强氏有疾榮割股肉啖之者三

  復員母登太白山禱於神得神水飲之乃痊後年七十五卒榮號痛不食三日方飲水七日乃食粥

  葬之日白雲庇其墓前十五里葬畢而散榮負土成墳廬其側終喪︹明︺梁準鳯翔人永樂中

  為石州學正母喪廬墓哀毁羣鳥朝夕飛鳴其上墓樹僅三尺許有鵲來巢事聞擢知鈞州旌表其

  王卺郿人永樂中由卿薦厯山東左布政使有惠政正統中入爲工部左侍郎進尚書在

  職八年凡大營建暨百工此令巹贊畫爲多性篤實廉慎狷介不阿以王振用事未衰而引年去士

  論高霍瑄鳯翔人景泰間由鄉舉授大同通判就擢知府額森擁上皇至城下瑄出謁奉

  命括金帛充犒都督郭登戒嚴弗應瑄號泣從水竇匍匐出叩馬嗚咽衆露刃叱之不爲動因獻上

  皇服物上皇密諭與發堅守瑄哭而還英宗復辟召拜工部侍郎 額森舊作也先今改張傑

  鳯翔人生有異質穎悟過人正統中舉於鄉以親老就趙城訓導薛瑄過之與論學嘆曰此聖人徒

  也居喪悉遵古禮免喪不復出弟子從逰日衆拓家塾以五經敎之諸學者稱五經先生張撫

  寶雞人成化中進士孝宗時歴副都御史督儲南京尋進刑部侍郎撫質厚少縁飾所在以嚴明稱

  布衣蔬食所得月俸常𭔃之公帑一宅蕭然每詣闕奏事孝宗多從之李俊岐山人成化中

  進士累遷都給事中二十一年正月朔有星西流化白氣詔求直言後率六科上疏言左通政李孜

   省太常少卿鄧常恩誕妄此招天變之尤者國師繼曉假術濟私中外切齒帝優詔答之降孜省上

   林丞常恩本寺丞繼曉革國師為民制下舉朝大悦官至山西參政虎臣麟遊人成化中以諸

   生貢入太學上言士大夫過先聖廟宜下輿馬從之省親歸會陜大饑巡撫鄭時將請賑臣齎奏陳

   饑歉狀詞激切大𫉬賑貸孝宗踐䟭將建棕棚於萬歳山備登眺臣抗疏切諫帝遣中使慰諭曰若

   言是棕棚巳毀矣尋授雲南𥔲嘉知縣張繼孟扶風人萬厯進士天唘中㩴南京御史以

   不建魏忠賢生祠削籍崇禎初起故官劾吏部尚書王水光永光嫉之出為廣西知府土司普名聲

   久亂未靖繼孟設計酖之一方遂安遷浙江鹽運使忤視鹽内官崔璘降知保寧府厯川西道副使

   張獻忠陷城不屈被殺妻賈氏亦死之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劉  之勃

   鳯翔人崇禎中進士擢御史上節財六議疏陳東厰三弊帝俱納之岀按四川張獻忠陷成都欲用

   之不屈叢射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楊畏知寶雞人崇禎中舉鄉

  試第一厯雲南副使討平土酋屢立戰功後為孫可望所害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

  王者賓鳯翔人天啟中舉於鄉為醴泉教諭遷興濟令致仕歸流寇陷鳯翔被執大罵

  不屈賊以刀刺其口噴血罵如故遂被害

 ︹本朝︺王豫嘉扶風人順治中進士官翰林院侍讀聞父病劇亟請假歸日夜侍奉衣不解帶

  父殁哀毁骨立服闋赴京迎母張於京邸張思鄉旋復告歸母毁居喪盡禮豫嘉為人有操行博綜

  典籍所著詩古文詞甚多安尼恭郿縣人為諸生順治二年寇賀琛破城恭𬒳執不屈罵

  賊而白旗郿縣人官蘭州訓導順治五年米回寇蘭州城陷罵賊死 贈國子監學錄

  蹇逢吉岐山人官撫標守備父為賊所掠逢吉竭産求贖不得乃紿賊曰父有藏金吾不知

  其處質吾而釋父金可得也賊釋其父久之金不至遂殺逢吉於青峯山下盧熙鳯翔人康

  熙中進士改翰林院檢討典試雲南事竣歸卒於旋舍熙自幼好學六經皆手鈔終年誦讀不輟或

   曰科第自有定分何太自辛苦熙曰學以明善復性豈為温飽計耶李柏郿縣人幼孤事母孝

   為諸生避兵入太白山屏居讀書數十年其學貫穿百家與朝邑李楷富平李因篤稱關中三李

   王大利鳯翔人事親孝母殁以家産讓兄躬自廬墓鄉黨稱之吕夢熊麟遊人母

   失眀每晨起盥洗為母餂目居常不離左右飲食必手供母壽八十八歳程希舜鳯翔人幼

   孤事母劉甚謹賀賊亂負母攜孫而走道逢賊泣請曰可殺我與我孫勿傷我母賊並釋之母年百

   餘希舜亦年七十餘矣董成梅寶雞人性孝友值歳歉捐穀賑饑全活甚衆雍正九年

   侯秉璧岐山人母病侍湯藥嘗而後進母殁家貧為人傭工始得錢以殮年七十餘每

   為人言尚思摹飲泣乾隆二十二年 旌同邑雒兼善李爭豔雒珂郿縣張福遣俱乾隆年間以孝

    線 殿元鳯翔人父病目以舌䑛之復明父復得瘋疾禱數十晝夜膝腫流血疾尋

   愈父喪廬墓三年嘉慶十六年 旌同縣胡成德李蓁俱嘉慶年間以孝行 旌龎超

  人父病疽醫云若吮之毒可洩超即吮之病果愈父年老不能步途超爲製人車隨父所欲徃輓之

  嘉慶十六年 於同縣雒宏恩蘇成文俱嘉慶年間以孝行 旌

 ︹列女︺︹唐︺王珪母李氏郿人始珪隱居與房喬杜如晦善母嘗曰兒必貴然未知所與

  遊者何如人試與偕來會喬等過其家孝闚大驚敕其酒食喜曰二客公輔才汝貴不疑︹明︺張

  文玘女扶風人長曰存兒仲曰桂兒惡少杜景華瞰其父往田潛入室侵其長者脇以刃不

  從殺之繼侵仲仲不從亦殺之并刺其季女以减口李復甦白其事捕景華置之法萬厯中御史徐

  彦登聞於朝爲建坊立祠李若梓女岐山人字小圓許字王邦安邦安自縊死女聞即至

  其家一慟而絶敉之稍甦入廚作粥奉舅姑曰聊盡婦禮將從夫地下矣是夜端坐喪次大雷震電

  屋瓦皆裂姑起視之則女巳逝萬厯三十三年旌焦文友妻周氏鳯翔人撫遺腹

  子苦節自守洪武中旌同縣杜文妻田氏劉啟業妻呉氏均年十六苦節撫孤郭文妻朱氏彭彦妻

  王氏均苦節復撫遺腹孫成立邦祚妻宋氏岐山人與范宏載妻柳氏王得威妻

  羅氏均年二十夫亡苦節張自省妻侯氏撫遺腹子辛勤鞠育見其成立張附鳳妻彭

  氏寶雞人夫亡撫遺腹子苦節同縣楊邁妻高氏年十八夫亡以紡績供養舅姑凡三十年又强

  吉妻高氏張綸妻趙氏高竤妻王氏高龍妻王氏李承芳妻林氏陳大䇿妻譚氏高選妻張氏均以

  苦節胡宗顔妻董氏扶風人年二十夫亡甘貧守孤嘉靖中旌同縣趙一琴妻

  孫氏夫亡伯氏欲奪其志令婢妾逼之奪其産且謀隕其孤氏避之他所辛苦訓誨克底成立後伯

  夫婦俱殁氏為營喪葬撫其孤如己出人以為難王麟妻劉氏郿縣人歸王逾年而

  麟殁苦節敎子成立同縣蘇宇妻胡氏大亡苦節孝事舅姑石可貞妻董氏

  人夫死有子方二歳閲二歳殤氏於夫木主前自縊死與同縣甄柟妻張氏何謚妻吕氏夫亡苦節

  並萬歴年間旌邦彦妻魏氏⿰氵幵 -- 汧陽人夫亡遺孤甚幼矢志守節七十年孫徵為諸

  生妻時氏年十八守節勵志撫孤見其成立人稱一門雙節尹希顓妻楊氏

  人年十九守節六十一年同縣姚度妻俱氏甘貧奉姑守節六十五年又史文載妻楊氏夫亡殉節

  萬歴中旌閻可讓妻王氏年二十二夫亡嘔血死劉文正妻譚氏鳯翔人奈禎中

  流賊犯鳯翔譚氏被掠大罵不從為賊所殺同時有李生妻張氏亦罵賊求死賊以刃刺其腹比死

  罵不絶口又高守業妻劉氏紿賊投井賊以石擊之死井中袁逢辰妻陳氏

  人遭寇亂攜子六歳遇賊大罵不屈賊怒曰汝不惜幼子乎從則俱活陳罵益力並遇害陳漣

  妻李氏扶風人崇禎八年流賊破城李罵賊而死有白大守其尸七日家人至掩之犬始去

  又邱凌雲妻薛氏孀居二十年投崖死馮可時妻周氏田幾妻張氏俱不從賊見殺又馬汝龍女名

  潤姐為賊所逼女怒以梃擊賊被磔死張繼孟女名王莪賊逼不從見殺師以風妻王

  氏郿人流賊殺其姑楊氏氏挺身撲救斃刃下又張文竒妻楊氏奉姑逃匿中途被執紿賊釋姑

  去伺間投崖賊往援之氏據地大罵賊遂殺之馬翰如妻閻氏隴州人賊陷州域氏

  赴水賊曳出自扶其目復投水死後三日得其尸衣裳韈履紉結如織

 ︹本朝︺王者賓繼妻孟氏鳯翔人賓為興濟令後值賀寇之變罵賊死孟亦被擄罵

  賊不屈路經石河灘從馬上撲跌日鼻口齒俱毁賊怒殺之人稱𩀱節同縣汪宏量妻王氏宏量遊

  閩久不歸氏事姑不少怠姑病醫云年老血衰得人血合藥方可治氏即引刀割臂流血升許數日

  創平如初姑亦尋愈又强恕妻胡氏袁有熊妻李氏李馠妻張 劉繼南妻崔氏劉暹妻趙氏盧熙

  妾薛氏均以苦節著聞季茂華妻王氏寶雞人有族弟王一位欲加以無禮氏埾

  拒不從被殺康熙五十四年 旌楊樸妻鄭氏扶風人年二十六而寡無出撫前室

  子錦成立娶婦賈生孫涇賈亡氏復撫涇涇長娶康生曾孫鼎𢑴甫數月而康又亡氏衰年撫鼎𢑴

  愈篤劬勞三世年七十二歳而殁又王豫嘉妾田氏夫亡自經以殉趙玉堂妻趙氏

  麟逰人玉堂為諸生家貧甚氏紡績佐讀為流寇所刧義不受污墮崖死後玉堂官御史贈孺人同

  縣劉安妻李氏年二十一而寡母家憐其少微言改嫁氏翦髪誓守幽居一室親族罕覯其面撫前

  室遺子紡績以資誦讀為邑庠生馬千乘妻蒲氏隴州人年十九夫亡遺孤在襁

  褓立誓守節孝事舅姑教子成明經年逾七十王氏女寶雞人許字同邑袁遐齡遐齡卒氏

  聞訃奔喪哀毁成疾而卒乾隆九年 旌石鼎妻程氏鳯翔人夫亡守節家貧撫孤備

  歴艱苦乾隆四年 旌同縣張國玖妻石氏李徳輝妻程氏曹司銓妻楊氏閻鴻憲妻董氏朱之玫

  妻孟氏呉廷寀妻吳氏楊紳妻薛氏李乘駟妻郭氏毛大妻唐氏李思道妻傅氏張良妻石氏均

  乾隆年間 旌徐必運妻楊氏岐山人夫亡守節奉孀姑以孝稱乾隆十四年 旌

  同縣侯廷位妻李氏王永福妻沈氏王兆賢妻張氏薛芳妻劉氏李文英妻羅氏宋司銓妻馮氏楊

  國相妻姚氏王憲妻陳氏侯泰妻樊氏劉元貞妻周氏陳進賢妻李氏林茂棠妻劉氏朱廣妻王氏

  張法仁妻張氏巨逢選妻苗氏祝秋元妻雒氏李可文妻張氏龎興宗妻張氏楊榮妻陳氏黄秀妻

  王氏楊芳妻龎氏韓梁妻袁氏楊蘭亭妻龎氏蘇元妻朱氏王作成妻楊氏龎順之妻李氏張大位

  妻封氏張敷極妻王氏均乾隆年間 旌馮自壽妻薛氏寶雞人夫亡孝事翁姑撫

  孤成立乾隆八年 旌同縣馮進喜妻楊氏楊浩妻賈氏郭寛妻張氏劉漢政妻王氏楊大夏妻党

  氏韓密妻盧氏王文妻閻氏毛珍成妻康氏寄士宏妻潘氏均乾隆年間 旌王克讓妻

  屈氏扶風人夫亡家貧事翁姑以孝稱乾隆三年 旌同縣李振玉妻朱氏李楓妻田氏張敬

  修妻王氏王國璿妻劉氏王爌妻蘭氏馮御妻曹氏劉開運妻趙氏郭積德妻田氏蘭可璙妻宋氏

  李法乾妻李氏李法坤妻蘭氏朱良相妻李氏强敞妻蘇氏李榮貴妻梁氏敬彬妻薛氏高一祥妻

  楊氏張銘妻王氏范應全妻侯氏亡子偽妻楊氏高耀妻王氏石明僚妻趙氏楊三傑妻李氏毛守

  信妻王氏張明徳妻朱氏羅積妻殷氏李琠妻吕氏祁碩妻康氏田必通妻任氏竇銘妻王氏張宗

  孔妻馬氏傅宣妻李氏王宏奕妻吕氏張三元妻劉氏陳建烈妻祁氏康繼孟妻王氏王䖍妻李氏

  李隆妻王氏王希聖妻李氏李士英妻劉氏楊中孝妻王氏楊永安妻晃氏种秉善妻朱氏賀登第

  妻白氏趙棟妻馬氏張進言妻岳氏劉天錦妻陳氏又烈婦喬中智妻蕭氏均乾隆年間 旌

  某妻張氏郿縣人大亡事翁姑克盡孝道翁姑殁家貧不克營葬氏日夜抱土成墳鄉黨

  稱之乾隆十六年 旌同縣劉師氏岳侯氏李楊氏張趙氏蕭李氏師蕭氏師劉氏張毛氏李懷瑜

  妻汶氏賀恪妻何氏莊際安妻高氏王時泰妻趙氏陳之潤妻孫氏王新都妻田氏莊貌才妻杜氏

  張鈺妻蔡氏均乾隆年間 旌裴綬妻張氏⿰氵幵 -- 汧陽人夫亡氏年二十三仰事俯育備極

  辛勤又馬進喜妻梁氏均乾隆年間 旌張宏相妻孫氏隴州人夫亡年二十八截

  髪自矢撫孤成立守節六十年乾隆五年 旌同州劉從學妻閻氏胡繼宗妻閻氏趙宗哲妻馬氏

  閻水元妻韓氏嚴淑澤妻趙氏嚴可倉妻侯氏張爵妻閻氏曹直妻翟氏尹奉德妻趙氏郭衛邦妻

   趙氏馬志達妻邢氏郭大治妻王氏董天相妻黄氏王滿庫妻馬氏翟𥙿妻梁氏李丕妻楊氏閻濬

   妻張氏又烈婦劉胡妻王氏均乾隆年間 旌畢氏女岐山人名久存許字李茂江未婚而

   茂江死痛絶而復甦者再垂殆乃迎其翁至母家跪而告曰兒不幸不得事翁姑又不逮侍夫痛死

   有餘 恨乞合葬以成兒志翁從之時 年十六嘉慶十年 旌劉 復魁妻侯氏

   人夫亡守節嘉慶六年 旌同縣姚自安妻陳氏吳蘂妻張氏常際慶妻釁氏關大光妻梁氏王質

   秀妻胡氏董尚仁妻雒氏馬洛妻李氏馬清妻李氏馮天相妻常氏郭鵬妻黄氏陳大濟妻劉氏王

   銓妻劉氏魏世喜妻張氏張鳯妻王氏仝年寵妻袁氏又烈婦楊恒妻楊氏均嘉慶年間 旌

   訓妻李氏峽山人夫亡守節嘉慶五年 旌同縣郭誠妻張氏李睿妻亢氏康臨妻武氏

   王佩珂妻亢氏張思恭妻曹氏韓鳯苞妻蘇氏王廷桂妻朱氏張徳妻李氏王文英妻劉氏劉金泰

   妻王氏高聚處妻郗氏楊德𢡟妻牛氏于奉先妻吕民張陶妻李氏王作身妻袁氏宋效濂妻梁氏

  陳廣祚妻張氏王士傑妻十氏劉學蛟妻柳氏稽逢春妻趙氏均嘉慶年間 旌李澣妻

  譚氏寶雞人夫亡守節嘉慶六年 旌同縣索維浦妻黄氏任璝妻楊氏張士明妻劉氏巨逢

  春妻李氏又烈婦杜浩妻鄭氏均嘉慶年間 旌剡秉懿妻王氏扶風人夫亡守

  嘉慶元年 旌同縣康繼和妻郭氏馬德宏妻蘭氏陳信妻楊氏康修巳妻劉氏張大爵妻楊氏

  白毓城妻劉氏劉乾妻馬氏准成妻李氏均嘉慶年間 旌王聰妻許氏郿縣人夫

  亡守節嘉慶十五年 旌又烈婦徐才保妻方氏并女等四人劉春母楊氏并一家七人遇賊不屈

  死嘉慶年間 旌孫莪妻田氏麟遊人夫亡守節嘉慶十八年 旌喬伯績

  妻張氏⿰氵幵 -- 汧陽人夫亡守節與同縣高雅妻蒲氏冉造妻烏氏均嘉慶年間 旌李銅

  妻魏氏隴州人夫亡守節嘉慶十一年 旌同州姚純妻韓氏李維妻張氏李安妻趙氏均

  嘉慶年間 旌

 ︹流寓︺︹漢︺馬瑶扶風人隱於⿰氵幵 -- 汧山以兔罝爲事所居俗化百姓美之號馬牧先生

 ︹仙釋︺︹漢︺矯慎扶風人少好黄老隱遁山谷汝南吳蒼甚重之遺書勸其仕慎不答年七十餘

  竞不娶後忽歸家自言死日及期果卒後人見慎於燉煌靈壽光扶風人年七十餘得石英

  九服之如二十許人︹晉︺馬儉扶風人博通經史從孫徹學道授以五符真文斷穀服水行氣

  導引遂役使萬靈制御羣邪姚萇聞而異之往召不至後年九十八返真而白雲舉焉僧契

  虛姓李學道岐州太白山遇一釋子與之遊至一山頂宫闕巍然見大仙據玉几而坐釋子命虚

  拜謁曰此稚川真君也既而以其未絶三彭之仇命引歸及平地巳在泰而釋子亦不見︹宋︺張

  守真天興人建隆初遊終南山聞空中有召之者誨以三劍之法守真奉敎而往凡所祛殄不

  可勝︹明︺張三丰居寶雞縣東三里金臺觀洪武二十六年九月自言辭世留頌而逝

  縣人楊軌山等置棺殮訖臨葬發視之三丰復生後入蜀見蜀王又入武當山或遊襄鄧間永樂中

  遣使尋訪卒不遇

 ︹土產︺鐡漢書地理志漆縣有鐵官唐書地理志汧源縣有鐵明統志郿縣岀鐵宋時有鐵冶務

  麻布元和志鳯翔府賦麻及布龍鬚席唐書地理志鳯翔府土貢宋史地理志隴州貢

  蠟燭唐書地理志鳯翔府土貢府志隴州出寰宇記隴州産寰宇記隴

  州産明統志郿縣出駝羊有峯如駝雉尾寰宇記隴州産鸚鵡寰宇記隴州出烏蛇

  明統志出隴州可瘵疾榛實唐書地理志鳯翔府隴州俱貢松子寰宇記隴州産

  桃寰宇記隴州産金史地理志鳯翔府産芎藭獨活燈草無心草升麻秦艽骨碎補羌活明

  統志府境産商陸菖蒲寰宇記隴安縣馬頰社沿山有溪出九節菖蒲山丹寰宇記隴

  石魚明統志出⿰氵幵 -- 汧縣可辟衣蠧石墨⿰氵幵 -- 汧陽縣石墨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