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七十九至四百八十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百七十七至四百七十八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七十九至四百八十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四百八十一至四百八十四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0.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0.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0.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78-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80.djvu/5

臨安府表                 

                     

大清一統志

 臨安府在雲南省治東南四百三十里東西距五百七十里南北距四百八十里東至開化府界

  三百二十里西至元江州界二百五十里南至交趾界二百五十里北至𪷁江府江川縣界二百三

  十里東南至開化府界二百七十五里西南至元江州界二百九十里東北至廣西州彌勒縣界三

  百四十里西北至元江州新平縣界三百六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八千六百三十里

︹分野︺天文東井輿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荒裔古句町國漢武帝開西南

  夷置句町縣屬牂牁郡其東南境為益州郡地後漢因之三

  國漢屬興古郡三國漢志建興三年丞相亮南征分建寕牂牁為興古郡 按蜀漢

  時府東南境為梁水郡地晉以後因之梁末廢唐武德七年

  南龍州貞觀中更名鉤州隸戎州都督府按元史地理志

  唐隸牂州天寳末没於南詔𫎇氏置通海郡都督府段

  氏改為通海節度尋改秀山郡後復名通海阿𭶚

  部蠻居之元憲宗六年内附置阿𭶚部萬户府至

  元八年改為南路十三年又改為臨安路隸雲南

  行省明洪武十六年改為臨安府屬雲南布政使

  司

 本朝因之屬雲南省領州三縣五長官司五

  建水縣附郭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二百十里東至阿迷州界三十里 至石屏州界四十

  里南至䝉自縣界五十里北至通海縣界一百六十里東南至䝉自縣界二百八十里西南至納樓

   司界六十里東北至寕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石屏州界三十里漢益州郡賁古縣地唐時烏麽

   蠻地元和間𫎇氏築城名惠(⿰歴刂)漢語曰建水段氏時為㱔麽徒蠻所據元初内附置建水千户所屬

   阿𭶚萬户府至元十三年改建水州屬臨安路明為臨安府治 本朝因之乾隆三十五年改州為

   石屏州在府城西八十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三百五十五里東至建水縣界

   四十里西至元江州界一百五十里南至納樓司界二百里北至通海縣界一百五十五里東南至

   建水縣界九十八里西南至元江州界一百七十里東北至建水縣界六十里西北至㠄峩縣界一

   百里漢益州郡地蠻曰舊欣漢言林麓唐時烏麽蠻居之段氏時阿𭶚蠻奪據闢地得石坪聚為居

   邑因名石坪元至元七年改邑為州隸臨安路明洪武十五年改曰石屏州屬臨安府 本朝因之

   阿迷州在府城東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二百九十里南北距三十五里東至開化府界二

   百里西至建水縣界九十里南至𫎇自縣界五里北至廣西州彌勒縣界三十里東南至𫎇自縣界

   三十六里西南至納樓司界一百五十里東北至彌勒縣界二十里西北至建水縣界六十里漢益

   州郡地元初為阿𡩋萬户府阿寗古蠻名後譌為阿迷至元初隸南路總管府大徳中隸臨安路明

   洪武十五年改置阿迷州屬臨安府 本朝因之寕州在府城東北二百五十里東西距一

   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五里東至廣西州彌勒縣界九十里西至通海縣界三十里南至建水

   縣界九十五里北至𪷁江府江川縣界五十里東南至𫎇自縣界八十里西南至建水縣界七十里

   東北至𪷁江府河陽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江川縣界四十里漢益州郡地蜀漢為興古郡地晉為梁

   水郡地唐𥘉為南寕州地武徳七年析置西寕州貞觀八年改黎州天寶末没於蠻尋屬爨部又屬

   寕部元初置寕部萬户後改寕海府至元十三年改寕州隸臨安路明屬臨安府 本朝因之

   海縣在府城西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三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寕州界十里西至河西縣

   界二十里南至建水縣界二十里北至寕州界五十里東南至建水縣界五十一里西南至石屏州

   界六十里東北至寕州界二十里西北至河西縣界十五里漢句町縣地三國漢屬興古郡唐置通

   海鎮後為阿𭶚蠻所居𫎇氏於此置通海郡段氏改秀山郡尋復為通每郡元初立通海千户所隸

   鄯闡萬户至元十三年改通海縣隸寕海府二十七年隸臨安路後又改隸寕州明屬臨安府 本

   朝因河西縣在府城西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五十里東至寕州界三

   十里西至㠄峩縣界四十里南至通海縣界五里北至𪷁江府江川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通海縣

   界十五里西南至石屏州界五十里東北至寕州界五十里西北至𪷁江府新興州界三十里漢益

   州郡地唐初置河西縣隸西宗州天寳後没於蠻後阿𭶚蠻居之名休臘部元憲宗六年内附七年

   即阿𭶚蠻立萬户所以休臘隸之至元十三年河西州隸臨安路二十六年改為縣明屬臨安府

    本朝因之㠄峩縣在府城西二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一里南北距一百六十里東至

   河西縣界一里西至元江州新平縣界一百里南至石屏州界六十里北至雲南府易門縣界一百

   里東南至河西縣界二里西南至石屏州界六十里東北至𪷁江府新興州界二十五里西北至易

   門縣界一百里漢益州郡地唐時為㠄倪蠻所居名㠄峩部後併於阿𭶚元初内附置㠄峩千户隸

   阿𭶚萬户至元十三年改為㠄峩州二十六年降為縣隸臨安路後改隸寕州明初改屬臨安府

   本朝因之𫎇自縣在府城東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開

   化府界三十里西至建水縣界八十里南至開化府界四十里北至阿迷州界八十里東南至開化

   府界六十五里西南至建水縣界三十里東北至阿迷州界五十里西北至建水縣界六十里漢益

   州郡地白蠻居之以目則山而名譌為𫎇自南詔時以趙氏鎮守至段氏為阿𭶚所有元憲宗七年

   置𫎇自千户隸阿𭶚萬户至元十三年改為𫎇自縣隸臨安路明屬臨安府 本朝因之虧容

   甸長官司在府西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二十里東至阿迷州界二十

   里西至元江州界二十五里南至舊滇處司界十里北至石屏州界十里本虧容甸部元隸元江路

   明改為長官司屬臨安府本朝因之土長官阿氏世襲納樓茶甸長官司

   西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二百四十五里東至納更土司界七十里西至元江州界

   一百三十里南至元江州界一百五十里北至建水縣界九十五里本蠻地唐時𫎇氏名為茶甸元

   置十户隸阿𡩋萬户後分為二千户隸雲南行省又改納樓茶甸明改為長官司屬臨安府 本朝

   落恐甸長官司在府西南二百里東西距二百里南北距一百五里東至舊溪

   處司界七十里西至元江州界一百三十里南至建水縣界九十里北至思陀司界十五里本伴谿

   落恐部元置軍民萬户屬元江路明改長官司屬臨安府 本朝因之土長官陳氏世襲左能

   寨長官司在府西南二百三十里東西距四十五里南北距三十五里東至落恐司界三

   十里西至思陀司界十五里南至舊溪處司界十五里北至思陀司界二十里舊為司陀甸寨明置

   長官司屬臨安府 本朝因之土長官吳氏世襲思陀甸長官司在府西南二百

  五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六十里東至元江州界七十里西至落恐司界三十里南至左能司

  界十五里北至元江州界四十五里本官桂思陀部元置和泥路屬元江路明改為長官司屬臨安

  府 本朝因之土長官李氏世襲

 ︹形𫝑︺南連交趾北抵𪷁江西連楚雄為滇南之上閫

  作邊陲之保障

 ︹風俗︺習俗質野採獵為業士尚氣節民專稼穡畏

  法不爭崇文敬老

 ︹城池︺臨安府城周六里有奇門四自城東北繞西北至西南有濠舊有土城明洪武二十

  年易以甎 本朝康熙四雍正五年十三年屢修石屏州城周四里門四有池明嘉靖

  三十年創築土城天啟五年易以甎 本朝康熙六年雍正四年復修阿迷州城

  里門四舊土城明正統間築萬厯四十五年易以甎 本朝康熙九年雍正八年屢修寕州

  城周三里門三明嘉靖十一年始築土城崇禎十三年易以甎 本朝康熙十一年通海

  縣城周二里門四有池即通海守禦所明洪武十五年創築土城二十四年易以甎 本朝康

  熙八年裁所歸縣移縣治於此五十六年修河西縣城周二里有奇舊有城久廢明成

  化間遷建崇禎六年砌石㠄峩縣城周一里有奇門四有池舊有土城明正徳六年移築

  崇禎七年易以甎本朝雍正七年重修𫎇自縣城周四里門四明成化二十年創築土

  城萬厯四十三年易以甎 本朝雍正八年

 ︹學校︺臨安府學在府治西元時創建 本朝康熙中屢修入學額數二十名建水

  縣學附府學内舊為州學明萬厯四十三年建本朝乾隆三十五年改為縣學入學額數二

  石屏州學在州治東明洪武二十二年建 本雍正元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

   阿迷州學在州治東北明再遷 本朝雍正三年移於今所入學額數十五名寕州

   學在州治東明洪武二十六年建 本朝康熙中屢修入學額數十五名通海縣學

   在縣城南明洪武二十五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九年雍正十一年屢修入學額數二十名

   西縣學在縣治南元泰定中建 本朝康熙中雍正七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

   峩縣學在縣城北明天啟七年移建 本朝康熙三十四年雍正十三年屢修入學額數十

   𫎇自縣學在縣治東明洪武二十七年建 本康熙二十年五十一年屢修入學

   額數十八名崇正書院在建水縣西門外明嘉靖間建崇文書院在建水縣

   治 本朝康熙十九年知府董宏毅建煥文書院在建水縣治 本康熙五十五年

   知縣陳肇金建龍泉書院在石屏州治萬厯間建 本朝乾隆十八年知州管學宣修

   靈泉書院在阿迷州冶 本朝乾隆三十五年知州邊鏞改建凝陽書院

  州治 本朝乾隆四十八年知州周鑑等建秀麓書院在通海縣治本朝乾隆五十

  四年知縣朱觀光建登雲書院在㠄峩縣治 本朝乾隆五十八年知縣戴丹書等建

  觀瀾書院在𫎇自縣治 本朝乾隆五十七年知縣李焜等建

 ︹户口︺原額人丁共一萬九十九百一十四今滋生男婦大小共四十萬五千二百九十六名口計九

  萬八千三百九十一户又屯民男婦大小共十二萬七千一百三十四名口計三萬六千七百二十

  

 ︹田賦︺田地九千九百三十四頃二十九畝七分有奇共額徴地可正雜銀二萬三千九百一十九兩

  七分六釐未一萬八千三百四十一石六斗五升一合七勺

 ︹山川︺石巖山在建水縣東十五里或謂之𫎇山山麓有洞異龍湖瀘江諸水流入其中流出

  入阿迷州界府志山麓有洞三一曰水雲洞亦名雲津洞亦名中洞亦名巖洞門前虚敞可容數百

   人瀘江之水赴以為壑冬月水落架橋列炬而入石笋倒垂如龍蛇虎豹之狀旋轉囘合幾二十里

   一曰南明洞在水雲洞後上有兩竅陽光射入見石牀丹竈一曰萬象洞與南明洞相連𫝑更峻絶

   厯級而上隱隱聞風雷聲通志昔遷客閻閑所闢又稱閻洞亦曰句町三洞州志三洞合五河之氷

   匯為一泓折而入西阻華葢連岡曡嶂延亘數百里為郡城右臂捧印山在建水縣東二

   十里有石如印在山巔俗云仙人捧印矣和波山在建水縣東南沙寨村林壑之美宛

   如畫象山在建水縣南五里其形如象煥文山亦作判文山明統志在建水縣

   南二十里高千餘仞中有三峯削出如筆架昔大理段思平外舅爨判居其上因名府志煥文山在

   府南三十里北拱學宫三峯秀拔其影倒入泮池本名泮文後易今名連雲山在建水縣

   南二十里四時常有雲氣寶山在建水縣西南二里產石如寳相傳此山夜有光如火又樂榮

   山在府城西南三里其土香美作餅炙熟可食𭶚婦每嗜之谿處山在建水縣廢谿處甸

  西奇峭延長中多溪澗接虧容甸司界火焰山在建水縣西北十里土有硫黄氣履之灼

  足著枯葉即焦攣疾者卧其上輒愈又有豐山與火焰山相連土地肥沃草木茂盛民居其間者多

  黒沖山在建水縣西北四十里雲深樹暗多瘴厲人不敢往晴山在建水縣北三

  十五里舊名北嶺山𫝑嵯峩林木葱鬱與煥文山相峙為郡之主山三台山在建水縣東北

  八十里俗名三尖山絶巘凌空羊腸一線上有梁王城昔蠻酋常恃險居此又雲龍山在縣東北九

  十里一名囘龍山石門山在建水縣東北百里箐口鑿石為門以通車馬下臨曲江險隘

  菜玉山在石屏州東十五里産石碧潤如玉謂之菜玉下有石碧澗海門山

  在石屏州東四十里横堵異龍湖口一名海東山雲臺山在石屏州東南雲臺里産異石

  鍾秀山在石屏州南二十五里延亘百餘里明統志中産紫石可採為研又有寳山在鍾秀

  山右産石如圓珠蓮花山在石屏州西三里形如蓮下有蓮花池乾陽山

   屏州北五里高五百餘丈延亘二十里中有石洞山麓有乾陽龍王祠歲旱禱雨之處烏充

   山在阿迷州東二十五里明統志又名東山嘗有烏飛集其上通志州之鎮山也毎晨有白雲亘

   山腰恍如玉帶禄豐山在阿迷州東烏充山西形𩔖石城伏仙山在阿迷州東形

   如人卧與東山連麓水城山在阿迷州東一百二十里周圍渚澤環抱如城故名蠻人多居

   其址雷公山在阿迷州東南舊名買吾山明萬厯初撫臣鄒應龍擊賊於此忽雷震殺

   賊數人因易名歪頭山在阿迷州東南一百五十里偏峯突兀連亘開化水泉山

   在阿迷州南五里翠屏峭壁影動清波上多奇花古樹南洞山在阿迷州南五十里翠岫

   西山在阿迷州西三里一名充山高數百仞又七十里有左納山蓬和山

   迷州西北一百八十里傍甸村又名豐樂山與烏充禄豐形𫝑連絡環抱州治又覺朗山在州北十

   五里連亘西嶺火山在阿迷州北三十里火伏土中有火處土即裂以竹投之輒灼萬松

   山在寕州東九里麓盤頂峭上有松林四時蒼翠木角甸山在寕州東一百三十里地

   名備樂鄉産蘆甘石舊封閉明嘉靖三十四年局鑄錢取以入銅自後復啟又東為陽暮山夕陽

   倒影紫翠萬狀中有龍洞分上中下凡三幽奇瑰異不可窮測又有西沙籠山在州東老寨後上語

   城為籠土酋 沙所築登樓山在寕州東南二十里高丁千丈袤八十餘里登之則遠近

   畢見故名山頂有池方百歩山形如文字學宫對之故又名文峯華益山在寕州北一里

   許為州主山富春山在通海縣東十里林麓清鬰又筆架山在縣東十里三峯峻拔對峙

   者為紗帽山俱以形似得名又縣東三十里有香爐山峻突如古鼎黄龍山在通海縣東蜿

   蜓為邑左輔東玉山在通海縣東南二十里諸葛山在通海縣南三里明統志

   昔諸萬武侯南征駐兵於此舊志上有懸崖石窟秀山在通海縣南六十里又名青山又名

   螺峯列翠如屏黄龍居左白馬居右俯瞰城郭滇志宋開禧元年段氏就秀山建啟祥宫山半有判

   府泉因爨判而名白馬山在通海縣西與黄龍山對峙為邑右翼又縣西有伏虎山一名

   獅山其相近者曰飛鳳山在陽廣甸掛榜山在通海縣北湖外峯巒聳秀遥對學宫

   微山有二一在河西縣東其山青秀狀如翠屏一在𫎇自縣西四十里羅列五彩産翠微花

   螺髻山在河西縣西五里山頂如螺髻上有石塔高丈許塔前有池中多蓴菜每晨有雲覆

   其上目曰螺髻朝嵐佛光山在河西縣西十里其形中高左右稍下圓若佛光琉璃

   山在河西縣北山𫝑崔嵬元時土酋居其上城寨三層遺址尚存普應山在螺髻山北萬

   松挺秀一水環流為縣勝景碌溪山在河西縣東北山多石四圍皆水通海湖源岀於此

   龍山在㠄峩縣東南二里與桂峯山相連山麓有泉四時不竭桂峯山在㠄峩縣南二

   里高峯峭抜下多叢桂又縣南三里有香楮山五鳳山在㠄峩縣西南九十里五山連峙其

   𫝑如飛山麓有鳳山洞可容數十人萃秀山在㠄峩縣北三里環擁縣治之後又七里為龜

   山以形似名㠄峩山在㠄峩縣東北二里舊縣治在其陽縣志㠄山在縣東峩山在縣南

   旗鼓山在㠄峩縣東北三里宛如旗鼓東山在𫎇自縣東八里遇旱禱雨多應

   麟山在𫎇自縣東二十里與縣西北象鼻山相接奇峯秀拔左右前後産銀錫諸礦雲龍

   山在𫎇自縣東三十里四山蟠東若蒼龍蜿蜒奇詭萬狀有石室可坐千人雲氣出如白練其中

   琅玕琪樹瑶草文鹿迥非人境又北為小雲龍山亦奇峭即雲龍洞也羨裒山在𫎇自縣

   東九十里明統志上多石筍絶頂平地千頃中有三池水草四時不竭宜蓄牧目則山𫎇

   自縣西三十里即漢語譌為𫎇自者也横列二十餘峯秀麗如畫舉日則見故名鸚鵡山

   有一一在𫎇自縣西五十里一在縣北七十里耳鑼山在𫎇自縣東北三十里府志峯頭每

   有風雨雷電輒兆豐年縣志縣無源水每春苦旱一聞山鳴則風雨輒至松子山在納樓茶

   甸司南一里以山多産松子故名納樓山在納樓茶甸司南六十里曲通山

   樓茶甸司西南八里山下有泉兩派一流入禄豐江一流入司北之仙人洞亦謂之石洞左能

   山在左能司境思陀山在司陀甸司東山頂平曠有思陀寨遺址奇木嶺

   自縣東十里舊設土兵哨守交岡在阿迷州南其地東西延亘與交趾分界明天啟二年

   西安邦彦亂霑益土酋應之烏撒安効良復叛引兵入霑益抵交岡犯安南長官司竜古哨土官沙

   源擊走之州志交岡舊屬安南長官司後為州界交人亦置戍守於此相近有地名南外亦交趾分

   碧玉峯在寕州北十五里巖石磷磷下瞰撫仙湖波光涵浸如碧玉上有碧玉神祠旁

   有石如懸鐘又名石鐘巖通志亦謂之碧玉峯山高八百餘丈亘三十餘里𮟏巖在㠄峩縣

   西二百二十里深𮟏廣闊仙人坡在通海縣東南二十里每旦有白沙印巨人跡在上掃去

   復見俗謂之仙人跡通靈洞在阿迷州東南中有水泉灌溉甚溥以火燭洞中有聲如雷

   傳聲洞在阿迷州西南二十五里集甸境洞口石如席狀一孔僅容指嘘氣聲如吹角可聞

   半里又觀音洞在州西五十里近安邊哨洞内有石觀音像三元洞在㠄峩縣西十五里

   兩山並峙東西兩門高十餘丈洞有三層中多奇石異景風洞在納樓茶甸司東二十里四時

   風自洞出人不可近又司東南六十里有魚洞産蝦色紅而肥長五寸羚羊洞在納樓茶

   甸司北中産鑛可錬銀高處有羚羊飛石崚嶒人不可到世傳有仙居之龍馬蹄石

   屏州西八十里高四尺圍六尺旁有小石四俗呼風伯雨師又有砌碌石在秀山通志在州西五畝

   寨石高七尺左右各一石高四尺如犬逐鹿之狀武石在寕州西十里道旁有三石一𩔖人

   足一𩔖硯石一𩔖棋局俗傳仙人所作舊志謂之武石仙跡禮社江自大理府趙州之定

   西嶺流經楚雄舊定邊縣合陽江之水為定邊河東南流經鎮南州為馬龍河又東南經舊𥔲嘉縣

   入新平縣界謂之摩沙勒江又厯元江州東南入建水縣西南境經納樓茶甸為禄豐江厯虧容甸

   為虧容江過𫎇自縣為梨花江又東南流於交趾界合於清水江瀘江自石屏州異龍湖東

   流㑹三河水入建水縣之閻洞岀阿迷州南為樂𫎇河入於盤江曲江自𪷁江府新興州至

   㠄峩縣北有一水自石屏州南來㑹之名合流江自新興州者曰大河為曲江正流自石屏州者曰

   小河東南流入河西縣之碌碌河又經建水縣至阿迷州㑹衆流為盤江河隔十八寨夷人出没要

   路乃阿迷彌勒二州分界處下流入於盤江婆兮江在寕州東六十里源自𪷁江府撫仙

   湖流經州境匯於婆兮甸下流廣西州境入於盤江浣江在寕州南三里水從州北清龍潭流

   下夾岸樹木陰森為行客餞别之地經州南又東南㑹於婆兮江丁癸江在㠄峩縣西北

   二百五十里源自三泊廢縣流經丁癸村其水深闊下流亦入於曲江又有分界江在縣南二百里

   江外為新平南安界中河在建水縣西南源自府東北之塌沖流入瀕河之田頗獲其利又小

   河亦自塌沖流經建水縣南與瀘江匯流入於閻洞又有北溝河源自小關山過石橋㑹瀘水同流

   俗呼窰溝與中河小河所謂三河也冷水河在建水縣東北四十里清流不竭灌溉甚溥

  矣落河在石屏州西八十里自元江州流入境又東入虧容甸司界即元江下流也一作落

  樂𫎇河在阿迷州東其上源即瀘江也自建水縣流入州界復西折而東匯於盤江入

  廣西州界高河在寕州東四里備樂鄉周二百餘步旱澇不涸溢東渠河在河西縣

  東源自水磨村北山澗中流經縣南入通海縣界碌碌河在河西縣四北即通海河源也

  一名沾𢑱江源自新興州江川口流經縣界東入曲江舊志碌碌河自㠄峩縣合流江入境下流入

  府境為曲江煉莊河在河西縣北一百里出勝郎山後經羅吕鄉山麓灌溉煉莊田地

  乍甸河在𫎇自縣西北七十里源出建水縣之判文山東南流入縣境下流匯於梨花江又

  縣北七十里有儻甸河發源木馬沖亦流入梨花江建水在建水縣南廣五畝今堙塞過半舊

  州志今為建水池廣五畝居人環處瓜水在寕州南浣江之水流自北思永山之水流自西角

  轉而東南又有丁矣沖之水流自東灣環而南俱㑹於茶部沖形如瓜字流入廣西州境龍洞

   水在阿迷州東數十步山根出流入樂𫎇河南洞水在阿迷州東南十五里中有水泉出

   洞歧流灌溉甚溥持火入洞有聲如雷鼓又如物行動聲或以為龍草湖在府城南二里

   龍湖在石屏州東有九曲周一百五十里俗呼為海其水流為瀘江入建水縣界中有三島小

   島曰孟繼龍有蛇蟲不可居昔蠻酋竄罪人於此中島曰小未束大島曰和龍蠻酋立城其上漢名

   水城元史至順初雲南諸王托⺊佳等亂石屏鎮將朱寶翼引泉據守和龍島賊帥戰艦來攻拒𨚫

   之 托⺊佳舊作秃堅今改正老湖在石屏州南三十里廣闊五里許築隄蓄水備旱

   海湖在通海縣北秀山下源自河西縣東流注為湖唐志謂之海河利水周八十里形如環而

   缺其東南相傳昔水澇不通有僧於縣治東北石筍叢立處以杖穿穴洩水因名通海通志一名祀

   南湖在𫎇自縣南闊數十丈亦謂之草湖時溢時涸長橋海在𫎇自縣東北二十

   里構木為梁長十餘丈又十里為黒波海又西北三十餘里為矣波海中有菜如蓴産魚肥美

  川在寕州東北五十里源發甸頭山澗中灌田甚溥北流注撫仙湖山後川在河西縣

  西二百步李家莊巔崖溪在寕州東北十里茶部衝村兩崖相對下有溪澗一泉自巔下

  垂名巔巖泉西溪有二俱在𫎇自縣西南一出銀礦一出錫礦滇志西溪在縣西南二十里

  本一溪分為二蓮花灘在𫎇自縣南為入安南道即梨花江所經也明永樂初沐晟出𫎇自

  蓮花灘進討安南嘉靖中莫登庸亂撫臣汪文盛以蓮花灘當交廣水陸衝遣兵據其地即此輿城

  記由蓮花灘達安南東都可四五日羅洪先曰自蓮花灘入交州石隴關循洮江右岸為大道自縣

  之河陽隘入交州循洮江左岸山險崎嶇此間道也白龍潭在建水縣西北二里亦曰白龍

  泉有橋跨其上灌溉甚溥又甸尾龍潭在縣南十里黒龍潭在南二十里東渠鄉龍潭

  在河西縣西源出九街子山麓灌田甚多蓮花池在建水縣西二十里清澈可鑑每夏蓮開

  月池在石屏州西數百步形如偃月不涸蓮池在寕州北十里居山腹中無溢涸多

   東湖池在通海縣白馬山谷内有二池東曰東湖池西曰西湖池又河西縣亦有東西

   湖池一在縣東南二十里達旦營一在縣北二里戴家屯俱蓄水灌田半月池在通海縣

   南月圓月缺俱映半輪又有光鉢池在秀山下流注杞麓湖大水塘在健水縣東二里四

   時不竭可備旱澇清水塘在建水縣南二十里又有渾水塘在縣南十五里酸水

   塘在石屏州西闊三里許鸚哥塘有二俱在𫎇自縣鸚鵡山下其一可溉冷水

   溝在建水縣東北四十里灌溉甚多又有螞蝗溝在縣西北五里五塘溝在石屏州南水

   有五處俱𤍠如湯有彌勒溝在州西南十五里皆可溉有本泉在建水縣東南居民引以

   溉田又有混混泉晝夜不息溥博泉在建水縣南雨更清潔土人呼為大板井相近者為

   淵泉俗呼為小板井聖母泉在建水縣北亦名流泉其水流入窰溝左有聖母祠故名

   林泉在建水縣東北三十里源出山巔味極清㫖又有楊公泉在縣東北四十里明知州楊緒

   爵鑿濟田千餘畝温泉有六一在建水縣東北三十里香林寺山下一在建水縣曲江發源

   山麓有硫黄氣引為池可浴寕州阿迷州河西𫎇自等縣各有温泉浴可愈疾靈泉有二一在

   阿迷州西一里舊名龍潭有灌溉之利一在寕州西益泉在阿迷州東刳石井汲氷泉

   在阿迷州西南四里水淨且冷又脂泉在州北門外新生泉在通海縣東十里可溉又有判

   府泉在秀山之半飲之令人肥白九龍泉在河西縣西南十里禱雨處法果泉

   在𫎇自縣南十五里縣志地名生山岊明正德間土酋那伐亂官兵討平之置新安十户所疏此水

   又有落龍泉在縣東南八里引以灌溉龍華泉在𫎇自縣北二十里廢龍華寺中相傳有

   靈物潛焉玉潔井在建水縣東味甘冽色如玉潔居民資以造𥿄又白沙井在白鶴鋪前其

   味為第一龍井在建水縣南囘囘村俗傳正月一日其水上潮有二魚人利見之又涼水井在

   府城東北八里大小龍井在石屏州西二里二井相鄰㑹流入異龍湖火井

  迷州東北三十里部沼村明統志其水溢出常有煙氣投以竹木則燃至夜有光通井

  新生井在通海縣東十里可溉田又仙人井在縣東仙人坡下

 ︹古蹟︺惠(⿰歴刂)故城在今建水縣西唐𫎇氏時築地名步頭唐書南蠻傳永徴初章仇兼瓊開

  歩頭路築安定城羣蠻震駭元史地理志建水州在本路之南為雲南極𫟪治故建水城唐元和間

  𫎇氏所築古稱步頭亦云巴甸每夏秋溪水漲溢如海夷謂海為惠(⿰歴刂)為大故名惠(⿰歴刂)漢語曰建水

  厯趙楊李段數姓皆仍舊名些麽徒蠻所居内附後立十户至元十三年改建水州府志州治舊在

  府城西半里許洪武中移於今治曲江故城在建水縣北臨曲江有二城一築於漢一

  築於𫎇氏段氏故城有二一在建水縣南五里瀘江鄉今無垢寺一在縣西一里之蓮花

  寕遠故城在建水縣西南一百里本為寕州地明析置寕遠州屬寕安府萬厯末州

  廢滇記禮社江自虧容司東流出寕遠州俗呼河底即故州治寕州故城在寕州境元史

  地理志寕州在本路之東唐置黎州天寶末没於蠻地號浪曠歩雄部蠻些麽徒據之後屬爨蠻酋

  阿幾以浪曠割與鄰酋豆圭憲宗四年其酋内附至元十三年改為寕州州志寕海府故址在州西

  五十里大雄寺旁今名舊州治明洪武十六年嘉靖十二年築城 按寕州未詳何時徙今治

  西沙故城在寕州城東元史地理志西沙在州東南部蠻世居之其裔孫西沙築城於此

  因名西沙籠憲宗四年其酋普提内附就居此城為萬户至元十三年立為西沙縣二十六年以隸

  寕州至治二年併入州通志縣故址在州西二里仁善坊内黎州故城在寕州唐書地

  理志北接昆州通志有古城去州三里相傳武侯所築句町故城在通海縣東北五里

  漢置漢書地理志牂牁郡句町注應劭曰故句町國師古曰音劬挺又西南夷傳鉤町侯亡波有功

  立為鉤町王通志有漢句町縣故址在縣治北唐時𫎇氏置通海郡於此其後段氏又改置秀山郡

  元置臨安路皆治焉明初置臨安府於建水州因改置今縣而置通海左石千户二所於此府志明

   洪武十五年指揮陳鏞創立今城河西故城在今河西縣境元史地理志河西縣在𣏌

   麓湖之南其地曰休臘唐天寶後没於蠻為歩雄部後阿𭶚蠻易渠奪而居之憲宗六年内附七年

   隸阿𭶚萬户後置為州通志有古城在縣東北故址尚存縣志有古城址三一在縣東北一里一在

   縣西北三里一在縣東三十里俱元時築笻川故城在㠄峩縣西北九十里元史地理志

   㠄峩立千户至元十三年置笻川縣屬㠄峩州二十六年省為鄉舊志廢笻川縣在縣西北九十里

   今名笻川鄉又通志有古城在縣西怕念鄉賁古廢縣在建水縣東南漢縣屬益州郡

   漢書地理志益州郡賁古後漢書郡國志賁古采山出銅錫羊山出銀鉛蜀漢屬興國郡晉因之東

   晉時末束城在石屏州異龍湖三島山今名穵斷山明統志異龍湖中有三島唐時烏

   麽蠻始居一島築末束城宋時阿𭶚蠻奪據之楊廣城有三一在阿迷州東南二里通安橋

   宋皇祐初儂智高奔竄狄青使其將楊文廣追之屯兵於此一在州之市平鋪一在州之石頭寨

   舊土城在通海縣東五十里官洞村相傳昔寨長段智興築此以禦諸蠻廢址尚存縣志城

   在縣東五里臨安廢衞在建水縣東明洪武十五年以指揮使領之并設五千户所

   屬焉 本朝康熙六年裁衛歸建水阿迷廢所在阿迷州東一百二十里地名虚卜桶舊

   為獛𤟰所據明萬厯二年廵撫鄒應龍討平之置戍守於此並築土城今裁通海廢所

   在通海縣北明統志有通海前右二千户所俱在縣治東洪武十五年建隸臨安衞 本朝康熙五

   新安廢所在𫎇自縣西南十五里通志本安南長官司地名補瓦寨明正徳六年廢

   司改置千户所於此隸臨安衞十四年築城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廢溪處旬長

   官司在建水縣西南一百五十里明統志舊為溪處甸部元置軍民副萬户隸雲南行省後屬

   元江路洪武中改長官司隸臨安府 本朝康熙四年讀書臺在府城學宫旁地𫝑高起

   如臺明洪武中學士王景章都御史韓宜可謫戍講業於此成化中訓導趙子禧搆亭其上

  臺有二一在建水縣西北左伯駐兵處一在白鶴鋪定遠伯沐昂駐兵處俱有遺址撫蠻

  臺在建水縣西明廵按姜思睿招撫土蠻築臺於此故元帥府在河 縣北三十里

  又名萬松營元至正二十年建今石碑猶存環翠樓即建水縣南樓平疇緑畦一望葱蒨

  望京樓即建水縣北樓與南樓相對大興樓在河西縣丁敬坊明天順間建上懸

  惠宣堂在府治北明知府陳禮建侍讀學士王直記居敬堂在建水縣廢臨

  安衞北明指揮萬賓建翰林院修撰陳循為記觀海軒在通海縣北通海湖上楊知

  州莊在建水縣東南五里元知州楊和居此董文彦宅在通海縣東十里富春山

  石穴在通海縣北二里世傳有異僧以杖穿石洩杞麓湖之水其穴至今存

 ︹關隘︺大關在建水縣城西北三十里道出澂江府江川縣要津箐口關有二一在建水

  縣東北一百里曲江北設曲江巡檢司一在𫎇自縣西南六十里舊設廵檢司今廢寶秀關

   在石屏州西三十里路通元江州明洪武十六年置巡檢司於此今裁東山關在阿迷州

   東二十里𫎇樂村明宣德間置土官巡司普姓於此天啟末廢甸苴關在寕州西北四十里

   洪武二十四年置巡檢司今栽寕海關在通海縣東南十里建通關在通海縣

   東北十里曲陀關在河西縣北三十里元至元二十年立元帥府於此為商旅輻輳之地明

   初置曲陀巡司萬厯四十一年裁伽羅關在㠄峩縣西南明洪武中設巡司土官易姓萬

   厯十九年改廢大窩關在𫎇自縣西南亦曰大窩子有險可恃又南曰打巫白箐青深道峻

   又南至江滸地名矣吝母渡江為勒古薄地入交趾界人楊柳河關亦在縣西南近王弄山長官司

   山高箐密深險可恃南接老寨旁有白木樂龍老火等箐及溪烏石洞皆險僻處傍甸鄉

   巡司在阿迷州東南今栽興衣鄉巡司在㠄峩縣西明𥘉置今裁納更山

   土巡司在建水縣東南一百里明成化間設土官巡司龍姓嘉靖十二年議討安南安南土

   酋莫登庸聞之遣人行覘至納更山為土舍所擒巡司舊治曰車人寨猛弄寨在建水縣

   徼外 本朝雍正八年寨長白氏内附大寨在建水縣落恐甸西南滇記由石屏州𭐏罕甸

   出猛甸抵落恐大寨東北地名乃龍出納樓等司境合江口寨在阿迷州東宋皇祐初儂

   智高敗從此遁入大理狄青遣將楊文廣追之至阿迷州合江口不及而返即三江口盤江與衆水

   合流隴希寨在阿迷州自羅台驛踰山而南經倒馬坎凡四十里至隴希寨林深磴險

   谿徑雜出沙人儂人溷處龍馬槽寨在河西縣北十五里相傳有龍馬時現故名舊為蠻

   酋恃險處又達旦營在縣東南東湖旁𫎇古嘗屯兵於此賀謎寨在𫎇自縣東南滇記縣有

   溪楮山去八寨二十餘里又南至大江地名安邊由縣至底泥又前渡三岔河至賀謎其地萬山相

   接正中地名幔老左曰磨莫右曰八灑俱近安邊自慢老至江底皆崇山峻嶺旁有黄角榆諸處江

   南為籠陰山箐入交趾界發果寨在𫎇自縣南旁有五山峻拔險固可恃柏木蘆

  寨在𫎇自縣南據山絶頂四面懸崖峭壁外建墩臺以護水道又南度江入交趾界滇紀縣南有

  霧露結箐由此扺柏木蘆寨又有薄喇寨去交趾者蘭州五里雞街寨在𫎇自縣西北道出

  府城為要口儻甸在納樓茶甸司東道通𫎇自縣為邊要地明天啟二年増設儻甸守備於

  樂育甸在左能寨司東滇記自石屏州界壩罕渡江而南至樂育曲江驛

  水縣北曲江故城内明洪武十四年置曲江巡司駐此蛇花口在阿迷州北為州境之險

  有佴革竜山𫝑險惡蠻酋往往恃以為固府志臨安西南境諸夷曰幹泥蠻旁郡者曰烏爨栂雞獛

  𤟰此袁等

 ︹津梁︺迎恩橋在建水縣東一里舊名大石橋年久沙壅 本朝雍正九年知州夏治源與里

  人重建易今名又城東十里為玉虹橋橋南有三河橋三河分流二橋相望俱正統間建瀘江

  橋在建水縣南一里跨瀘江又南四里為浣衣橋跨小河上又天生橋在城南婆羅莊哨有石跨

  流自然成橋曲江橋在建水縣東北一百里長三十丈明萬厯三十二年建顧公

  橋在石屏州東門外明署州通判顧慶恩建又有化龍橋通貢橋福林橋許家橋皆集處

  落河橋在石屏州西八十里跨矣落河明天順間建通濟橋在阿迷州東明宏治

  中建又城東二里有永安橋天順中建又永興橋通安橋俱宏治中建新橋在阿迷州東北

  五里石梁三空長十餘丈廣二丈以濟東河之險盧公橋在寕州西三里跨浣江路通甸

  苴關明正德十六年建黄澄橋在寕州西北三十里路當通衢澗狹水險明隆慶六年

  人黄澄建因名登瀛橋在通海縣南秀山半亦名昇仙橋如飛渡秀江橋在通海縣

  西南跨秀山澗水上碌溪橋在河西縣東長虹三渡界於湖中指南橋在河西縣

  南二里明宏治中建龍江橋在㠄峩縣東水大用舟楫水小設橋桂峯橋在㠄峩縣

  南一永安橋在𫎇自縣西門外宜民橋在𫎇自縣矣渡鋪明洪武間建又儻

  甸橋在縣北十七里天順二年建今改名萬里橋長橋在𫎇自縣北二十里長十丈明天順

  三年土官禄剛建納更三渡在建水縣滇記納更司撒果山下有隴墩渡七寳山下有

  蠻板渡納刺山下有蠻江渡所謂納更三渡也龍江渡在㠄峩縣東六十歩水大設舟水涸

  箐口渡在𫎇自縣西南一百八十里納樓三渡一曰祿逢渡在納樓茶甸

  司南四十里又司東南百里有乍甸渡又百五十里有呵土渡檳榔渡在虧容司西北五里

  又有茶渡在司北四十里

 ︹隄堰︺瀘江隄去建水縣治一里化龍橋隄在石屏州東異龍湖邊 本朝康熙

  七年知州劉維世築西隄有二一在石屏州西一里即楊柳壩障寳秀彌勒溝之水 本朝康

  熙八年知州劉維世築堰長八十餘丈灌田數千畝一在河西縣西東堰在阿迷州東水自南

  洞經東山莊至義來村郡人王廷表率衆為石壩西堰在阿迷州西水出樂𫎇河州民趙儒

  築堰通之經桃川莊至甸尾又有石堰在州南其地有小河明巡撫鄒應龍為石堰民利之

  龍堰在㠄峩縣境又有角地堰大羅河堰砥柱堰普龍堰俱在縣境大壩在建水縣東六

  大石壩在㠄峩縣西北九天觀閘在石屏州西三里明萬厯間知州曽所能

  移築為石閘以時啟閉

 ︹陵墓︺︹元︺董文彦墓在建水縣西一里羣節墓在建水縣北白鶴鋪元末盜起

  囘囘刺魯丁等四十一人棲隱山谷中盜脅之不從俱𬒳害身首異處經宿復合衆異之遂叢葬於

  ︹明︺江孝子墓在建水縣北一里孝子名惠任臨安府通判有孝行天順中卒於官

  因葬

 ︹祠廟︺景賢祠在府城學宫後祀明翰林學士王奎副都御史韓宜可諸葛武侯

  祠在建水縣北舊志武侯平南中人思其功德因祀之尉遲敬德祠在石屏州治南

  唐時忠臣祠在建水縣東祀鄱陽死節太原侯王勝合肥子王徳忠孝祠

  海縣東北祀元莊愍公董文彦及其子茂春表忠祠在建水縣西明萬厯八年巡撫劉維

  請建祠祀交趾前後死事尚書劉儁陳洽叅政劉景都司吕毅叅政馮貴侯保都督黄中知府劉子

  輔馬先知州何忠掌交趾布按二司尚書黄福歲春秋二仲上辛日祭今燬徐公祠

  水縣南祀元江死事布政司徐樾三節祠在通海縣北祀明初謫戍御史東旭妻盧氏及

  其子忠勇祠在寕州甸苴關祀明蠻莫死事寕州土目把者義三厲祠

  迷州東十五里祀東征𤝕獛陣亡千户魏朝鳳百户李邦郁譚大經昭忠祠在建水縣城隍

  廟後 本朝嘉慶八年

 ︹寺觀︺指林寺在建水縣西相傳宋季有人見一鹿止林木中率衆跡之俄有人出指其林曰

  鹿處此久矣無庸逐言畢不見衆異之因建寺以祀香林寺在建水縣東北二十里元時建

  為郡中名勝海潮寺在石屏州東異龍湖中乾陽寺在石屏州北乾陽山元時

  建明宏治中重修善覺寺在阿迷州東明正統間建壯麗巍峩為州偉觀伏虎寺

  在寕州東北九十里州志昔猛虎為害神僧蓮峯伏之因以名寺香巖寺在通海縣東東

  山之湧金寺在通海縣南秀山之巔倚山面水林木鬱葱元僧東巖建清涼寺

  在通海縣南秀山元僧鐵牛建翠微寺在河西縣東五里翠微山麓明洪武間建大興

  福寺在河西縣治北明洪武間建嘉靖中重修圓通寺在河西縣普應山登雲

  寺在㠄峩縣北鹿苑寺在𫎇自縣治南元泰定中建明嘉靖中重修瑞竹寺

  在𫎇自縣治南明萬厯間建真慶觀在通海縣城東關内灝穹宫在通海縣秀山

  内有千葉茶花一株

 ︹名宦︺︹元︺張立道陳留人至元間為臨安軍民宣撫使創廟學於建水路書清白之訓於公

   廨貪墨屏跡風化大行朱寶翼鎮守石屏千户天厯初托⺊佳反各郡縣皆陷獨寳翼等

   率五千餘人夜至宣慰司掩襲偽官奪符印以歸率衆保和龍島 托⺊佳原作秃掔今改正︹明︺

   萬中黄陂人洪武中從宣凝侯金朝興下臨安領兵四出時𫎇自石屏通海寕州諸蠻梗化屢

   服屢叛中皆討平之功績最多升臨安衞世襲指揮同知王執寕州衞指揮洪武中從宣凝侯

   下臨安因與萬中俱留鎮衞石屏蠻馬黒奴備煽諸部屯兵海東為七營以待執與萬中乘夜襲破

   追至異龍湖又破之師還西山又擊其逸蠻於楊州莊斬馘無算徐文振威遠人正統間

   授臨安同知善撫字任滿民上疏乞留升知府詹英貴州衞人正統間任河西縣敎諭性剛直

   不畏權𫝑時靖遠伯王驥三征麓川英劾其老師費財人服其膽邵鑑壽州人臨安府左所

   百户正統間征上江刀招罕寨力戰死葉晟臨安衞後所百户性果毅𡢃方畧正統間征上

   江奮勇殺賊殁於陣任彬蒼溪人景泰間知石屏州有吏目高秉權為土酋刀諒毒死彬當勘

   訊諒以黄金七百陰行賄賂彬叱去之正諒罪人服其廉正蔣良全州人天順間任河西知

   縣政務寛厚有訟者輒引至前諭以孝弟忠信皆解去左明善富順人成化間知臨安府

   廉敏有為民皆畏愛交人冦邊榜諭以禍福即遁去何純新淦人成化間任河西知縣冦盜交

   斥純立哨堡嚴捕逮冦皆斂跡加意學校講經義正文體孫華臨安衞前所百户成化間撤甸

   夷亂以勇敢赴敵殁於陣王朝禄江津人宏治初任通海知縣修學舍増倉儲以縣當里甲

   夫馬為累請更協濟於河西後遂為例江魚豐城人正德間任臨安推官清介自持河底夷

   酋搆訟投以金不受中毒死陳允諧莆田人正德間知建水州存心儉約惟以惜民惜費

   為事盡裁常例州人賴之汪金貴溪人嘉靖初任臨安知府維持綱紀創置學田李先

   著蓬萊人萬厯間分守臨元道清廉剛直猛廷瑞搆𨻶當事以其曽任潤滄兵備為夷人信服令

   其督兵先著言猛酋無大罪塗炭可憫專議撫適酋持千金請命謂不受之無以堅其信遂以之充

   兵餉酋遂遣子聽撫而金騰路妬其功逕襲擊廷瑞誣搆先著被逮死於獄滇人哀之朱繼

   夔瀘州人萬厯間任寶秀巡檢議建毛木哨以防剽掠置社倉以儲菽粟姚敷典

   人萬厯武舉任守備征普酋忠勇冠軍賊夜刦營敷典手刃七人與叅議周永吉同死贈遊擊將軍

   曽所能涪州人知石屏州值亢旱導民以桔橰引水灌溉田畝請於上官免徵耔粒銀築九

   天堰立社倉敎養兼至州人祀之秦懋觀仁和人天啟末知臨安府滇土富饒仕者多以

   賄聞懋觀至土酋普名聲獻千金不受巡撫王伉布政司周士昌索名聲賄不應誣以叛將討之懋

   觀力辯其枉不聽名聲襲執士昌薄城下懋觀登陴責之相持兩月及伉被逮賊遂解去遷右叅政

   游大勲婺源人崇禎間任府通判普名聲叛督土舍王顯祖及郡人趙定周往禦營壘未立

   賊突至土兵奔潰勲正色當之遂遇害定周亦死之李猶龍蘄州人崇禎初授石屏知州值

   普名聲叛攻圍臨安州距府八十里警報數至猶龍誅其喜亂者境内肅然賊不敢犯朱統

  燧南昌人崇禎間署石屏州事恤民疾苦以異龍湖水壩魚梁壅塞水道拆去更築隄百丈以抵

  之淤田復墾捐給傭值合州永食其利建祠祀之朱家梁江寕人崇禎間任寕州知州沙

  普焚刦罵賊而死張九逵𫎇自武舉新安所千户為流賊所獲罵不絶口賊怵以兵罵如

  故遂遇害同邑邢鎬為新安百户城陷率妻杜氏其弟鰲亦率妻杜氏闔門自焚死熊啟宇

  南昌人崇禎末授臨安府推官時流賊攻臨安城破啟宇𬒳執罵賊不屈賊義釋之賊屠城横屍二

  十餘里啟宇率殘民焚瘞為三大塜後民飢乏食炊粥以賑全活甚衆單國祚會稽人崇

  禎末通海縣典史沙賊陷城罵賊被殺許起鳳江南人崇禎末任寕州知州時土酋禄冕

  苛索鄉兵起鳳執法不撓卒為所忌毒殺之陸九衢保山人任㠄峩訓導流寇陷城九衢

  衣冠坐明倫堂罵賊而死

 ︹本朝︺鄭相江寕人順治中以中書舍人隨征入滇署石屏州事撫卹流亡賑濟備至適總兵高

   應鳳作亂𬒳害民為流涕張勇字飛熊洋縣人順治間隨大兵定滇留鎮臨安賞罰嚴明勸農

   重粟興賢下士後封靖逆侯郭維賢阿迷州吏目康熙四年昌賢叛兵掠布沼維賢奉

   命往撫賊衆劫之罵賊而死顧濟美長洲附貢生雍正元年通海縣練達老成聽斷明

   允有許姓者横一邑官斯土者皆與之往來民莫敢正視濟美置諸法一時稱快後升雲南布政使

   戴允臣廣西舉人乾隆五年署寕州事時有欲増鹽額者允臣曰飽官吏一日之谿壑竭士

   民百年之脂膏我不忍也至今人誦其言蔣玭南昌舉人乾隆三十九年任𫎇自縣絶苞苴懲

   蠧役興水利振士𩔗去官之日邑人為建坊於子午橋張玉樹武功人乾隆進士五十六

   年任臨安知府勤於敎養濬異龍湖以濟水旱革小錢及夫馬浮濫之弊卒於任紳耆送其柩囘郷

   後遂塑其像於各廟中江濬源懷寕人乾隆進士五十九年繼玉樹為知府舊所設施皆

   遵循無廢石屏地震斃者千餘人煮粥葢棚以安集之南掌國稱舊有地為土司所據擁衆至納樓

  濬源以義折之畏服竄去傅應奎汝陽舉人乾隆五十年任石屏州甫莅任即修黌宫設書

  院濬湖口疏兩河尋署廣南府以勞瘁卒

 ︹人物︺︹元︺董文彦通海人天厯間任威楚路知事中慶鎮將敗狐叛攻威楚官更皆遁文彦

  獨死守城陷賊欲降之文彦怒罵遂遇害明年敗狐伏誅事聞諡莊愍官其子時中為禄豐主簿

  亨祐石屏人天厯初托卜佳作亂祐與朱寳翼共守和龍島賊率衆來攻戰艘三百人欲出降

  祐曰戰亦死降亦死死報國耳言降者斬衆皆踴躍賊舟將至衆欲迎敵祐曰無急也無何賊兵蟻

  附發礮擊之連碎數十舟斬首數百級受圍七旬糧乏富民王帑出粟千石以食其衆㑹救至得免

  ︹明︺施大節建水人永樂舉人知安南演州慈愛廉明值黎利叛繕甲兵積糧餉為守禦計

  後力屈死之時同邑洪秀任交州知府同殉難正統間祀昭忠祠王綸建水人永樂間擊交

  趾有功以千户鎮守𫎇自後交趾復叛力戰死之張海寕州人宣德中任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推官有異政

  擢御史巡按福建討平巨冦鄧茂七升貴州按察使值苗蠻作亂海約束撫綏一方以安李旺

  河西人正統中知戎縣事初莅任冦賊猖獗躬率衆擒之殁於陣事聞贈敘州府通判賜勅褒廕

  祠祀邢幹字秉忠建水人天順進士任郎中時劾權貴謫知瀘州擢南陽知府興水利均

  徭役戢豪强與張隆田容張文宗稱建水四賢楊昇阿迷人天順間以貢入太學隨御史某廵

  四川發御史受賄民頌之遂命代巡按御史事能舉其職凡七閲月乞歸生平不附權要不貪禄位

  以清介稱張西銘字希載寕州人海子成化中進士授金溪知縣縣有虎咥人蝗食稼西銘

  禱於神兩害俱息以治行第一擢御史巡按遼東再按蘇松後督學順天士𩔖心服王暻

  仲建水人幼聰敏為諸生時捐金以贖人妻後登宏治中進士授懷寕知縣以最績擢御史時劉瑾

  擅權暻抗疏力詆朝中以真御史目之譚彦章建水人任百户阿迷𫎇自野賊劫掠彦章

  隨指揮魯仲軒千户李璋追捕𬒳執不屈罵賊而死仲軒璋亦被害劉洙字道源建水人正德

   中進士在諫垣十二年以蹇鍔著名諫武宗遊畋五事世宗端治本七事時論韙之李文忠

   字宗周廢臨安衞人宏治中舉人官禮部員外以議禮廷杖出為四川僉事整肅風紀厯固原兵備

   王庭表字民望阿迷人正德中進士以刑部郎中命勘寕夏台浤之獄不避權貴改四

   川僉事尋報罷里居三十餘年孝友惇篤凡有益於鄉者必昌言之繆宗周通海人正徳中

   進士任户部主事以議大禮廷杖後厯升浙江布政使所至有聲績既歸里三十餘年絶跡公庭清

   約如寒士父璋任武昌通判以政績著聞楊僎建水人嘉靖中進士官吏科給事中疏靖難諸

   忠節事留中不報時論多之仕至叅議居鄉以徳行稱紀經綸字肫夫建水人嘉靖舉人

   為諸生時以婢女父有軍功養為女嫁之知新都縣編縣馬以濟驛困知上蔡縣開金梁渠以興氏

   利計擒劇賊黒龍黒虎黒象等萬文彩廢臨安衞人嘉靖中進士厯任富順成安知縣擢給

   事中彈劾不避權要疏諫開馬市出為貴州叅議賑饑民擒妖賊升四川威茂兵備道退土番之冦

  邊賴以安楊廷相廢臨安衛人嘉靖中進士由大理寺評事升河南叅議所至辨𡨚剔弊皆

  有聲稱尋以議調乞休林下三十餘年恂恂若素士許鎡字國器石屏人性剛直嘉靖中進士

  擢御史有諌官詹仰庇斃於廷杖鎡伏屍哭上聞之乃命葬出為江西副使與巡按御史忤致仕歸

  張廷祚𫎇自人嘉靖三十六年土賊逼城兄廷佩戰死廷祚奮身往救亦死妻李氏年尚少

  矢志撫孤九十餘卒王恩民字成宇建水人隆慶中進士擢御史出為湖廣荆西右叅

  議時崔家坪有巨冦恩民盡殱除之大學士張居正以父喪歸恩民弔賻獨如常儀尋調貴州有蠻

  冦突至城下恩民率官民出擊賊挫遁後官至福建巡撫蕭崇業字允修建水人隆慶中進

  士由庶常授兵科給事厯户工二垣先後封事數十上禁侈靡開潞河劾欺弊調驛傳奉使冊封琉

  球歸報命晉兵科都給事厯官南京右僉都御史以母養告歸尋卒賜祭奠包見㨗

  鈍建水人幼穎異八歳能為七言詩萬厯中進士以庶吉士改户科給事中危言不諱謫為貴州布

   政使都事後厯吏部右侍郎以勞卒贈工部尚書馬一荀建水人萬厯舉人權慶陽府值

   饑冦肆掠一荀開渠建倉練士詰奸一方帖然崇禎三年流冦突至以計殺内應者數十人殺賊無

   算士民立祠祀之陳鑑石屏人萬厯進士官左江道副使廉正有聲見璫禍起致仕歸念其

   地多賊土城不可以守捐金易以甎後沙普龍三賊屢攻不能破皆其力也王夔龍

   人萬厯中進士知巴陵縣多惠政及為御史風裁為一時冠塗時相字揆宇石屏人萬厯

   中進士任户部主事有廉聲升大名知府置常平倉在任五年所轄州縣積粟至數十萬朝議推為

   廉能第一厯官南京太僕卿家居時巡撫陳用賓以征伐議加税充兵餉時相遺書力爭之

   元翰字伯舉寕州人萬厯中進士由庶吉士改吏科給事中屢疏皆中時弊天啟間召用以讒

   阻卒於金陵子開州庠生流冦入滇開母妻俱赴昆明池死開被執賊殺之張法孔

   人事母至孝萬厯中進士授户部郎中提督建昌學政厯官四川布政使清操絶倫流冦張獻忠犯

   成都獨守南門捐資募士夜𢷬賊營獻忠遂遁後致仕歸修學繕城蜀藩特疏薦之以太常寺卿取

   用為天下清官第一趙琦寕州人萬厯中進士初授工部員外巡厯山東臨清等處累官大名

   府時東省邪敎猖獗琦選丁壯繕器械修城池未幾盗起賴豫備得全尋改保定政簡刑清卒於官

   殯殮不辦事聞命馳驛歸葬者義寕州人萬厯間隨征莽應裏岳鳳及楊林緬甸用兵皆立

   戰功後以覘賊誤入伏中手刃數十人圍益厚馬蹶矢集於身及救至見屍僵立猶持刃作殺賊狀

   事聞贈叅將諡忠勇楊林及甸苴關皆立祠祀之李元初河西人萬厯舉人赴京謁選父

   扶杖送之不覺涙下元初即隨父歸結廬普應山不復出談三極字立之𫎇自人萬厯舉人

   令綿竹㑹邊有警巡撫因播州宣慰司楊應龍以進木助工得主眷欲調其兵三極極言不可後果

   叛三極又言時方東作宜緩用兵巡撫怒其謇諤且愧前議之酬遷為南路學正後有知其才者薦

   擢知石阡府靖苗疆勸農桑興學校以養親告歸時有建水黄立中隆慶進士知資縣應龍兵過滋

  擾立中繩其犯法者他邑賴焉白燦然五村民萬厯間土酋嘯聚縣令拔為練長率鄉勇禦

  賊全家遇害李國柱建水人天啟舉人任常徳府同知流冦陷城死之姚敷典

  通海人萬厯武舉人任守備征普酋忠勇冠軍賊夜刦營敷典手刃七人與叅議周永吉同死㬝遊

  擊將趙民保字爾容通海人天啟舉人任南陽府同知流冦陷城絳服端坐厲聲罵賊

  死於王化行河西人天啟舉人任商水令時流冦充斥急修城郭工甫竣而闖賊至偕

  二子恩𠖥恩錫死之任士茂建水人崇禎舉人任彭澤令告歸沙定洲脅使附已不屈死之

  廖履亨建水人崇禎進士任吉水令致仕歸李定國陷臨安赴水死妻曽氏率子女僕奴闔

  門自史覲宸石屏人崇禎中知順慶府張獻忠攻破順慶覲宸力禦被執罵賊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妻董氏亦以孝慈聞王士昌字心泰寕州人崇禎

  中舉人任河南泌陽知縣時流冦猖獗練兵秣馬為守禦計逾數月賊衆重圍其城救不至城陷冠

   服懷印正坐公堂罵賊殉難特賜光禄卿廕子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鼎錡寕州人崇禎間屢立戰功授左軍都督隨左良玉入陜西討賊中三十餘矢力屈死之贈

   寕威將軍楊一忠河西人崇禎中任巴縣敎諭流冦攻城分門拒守城陷罵賊被害子名嗣

   伏屍而哭亦被害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徐煒河西人崇禎中舉人官至

   偏沅巡撫有惠政沅人祠祀之歸里後流賊臨城兵民懼閉城賊曰我輩沅州人欲見徐公耳煒衣

   冠坐城上責以大義諸賊羅拜而散耿廷籙河西人崇禎中四川巡撫都御史丁艱歸流冦

   陷河西廷籙赴水死妻楊氏被執罵賊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陳竭忠

   建水武舉人任貴州守備調征蕎甸先登陷陣殁曽有坤建水人城陷舉火自焚妻田氏

   抱幼子逸去以延宗祀王保建水人多勇力殺土賊𠞰叛兵屢立戰功後遇賊戰死土人祀

   范應華建水人崇禎中任叅將死於普名聲之難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

   吳希賢字進夫建水人母有瘵疾希賢親溲穢𥸤天求代侍祖亦如之有叔早世撫其

   孤女厚嫁之仕為渠縣知縣誘擒巨冦刁七輩萑苻帖然性狷介不能曲事上官中深文罷歸

   在田石屏土官舍人屢立戰功洊擢都督同知諸將忌其功罷歸崇禎十五年上書願捐軀報

   國不效甘伏斧鑕議寢不行吾必奎反立擒之後遂隱於家胡平表阿迷人為忠州判官

   樊龍陷重慶平表縋城下詣秦良玉乞師號泣不食飲者五晝夜良玉為發兵圍遂解厯遷貴州叅

   議後總督張鶚鳴言平表小吏慷慨赴義復新都解成都圍降樊龍克重慶用六千人敗奢安二酋

   十萬兵請以本官加督師御史銜賜之專勅部議格不行尋征流冦舟覆夔峽死蜀人專祠祀之

   何天衢字升宇阿迷人普名聲招為頭目後名聲謀逆天衢曰此丈夫報國時也遂坑殺鐃

   手數十人率先歸順屢立功授副總兵後以糧盡舉家自焚死妻趙氏率其妾洪氏先縊死

   如珍阿迷人幼隨父征苗父殁於陣力戰擒殺父者戮之普名聲攻臨安如珍適以解餉至城

  門盡閉民避亂者不得入乃執刃坐西門外令百姓魚貫進及圍城急隨方備禦十五晝夜不解甲

  賊始退擢臨元叅將王恩詔阿迷諸生詣京師請誅普酋子維啟亦與朱國翰李夢旭陳破

  逆䇿俱不用及普酋叛城陷維啟冒火員母出維啟子志道憤土官李廷樞虐使其民具呈大吏請

  改土歸流有父祖風楊國彦阿迷人普名聲叛國彦以義勵鄉民禦之為賊所害楊雲

  龍字景從阿迷廩生少孤事大母以孝聞為流賊所執以刃脅其金憤罵曰我秀才也死則死耳

  安所得金與賊乎遂見殺後子婦錢氏死節亦最烈蒲綸寕州人與弟纓自幼以勇聞皆在黔

  以戰功授叅將征張獻忠以數騎偵賊綸被執不屈死纓突圍出後著功於晉楚粤豫諸省晉後軍

  都統死於難趙發祥通海人有勇畧善騎射沙定洲叛𤼵祥率鄉人出禦為賊所獲不屈

  李元祺河西貢生任通道令流冦陷城憤罵不屈死何文瑞𫎇自諸生普名

  聲素景其名親謁其廬勸誘之文瑞大罵且援弓欲射賊執之不屈死聶為德石屏人與

  妻姜氏皆以孝聞及母卒鬻子以葬夢神謂曰神感汝孝賜汝金𮗜後席上果百金因贖子歸二子

  同往廠地長子耳有贅肉廠民夢神語曰與多耳同夥斯得礦矣訪得之喜邀同事所獲無算人咸

  以為孝感張九逵𫎇自人武舉新安所千户為流賊所獲罵不絶口賊愓以兵罵如故遂遇

  害同邑邢鎬為新安百户城陷率妻杜氏其弟鼇亦率妻杜氏闔門焚死楊世春阿迷人事

  母至孝母殁廬墓三年鄉人稱為楊孝子子忱亦至孝有父風趙文宿阿迷人家貧性純孝

  勅賜天下孝子第一許綱通海人家貧甚止一子日採薪以養瞽母一日綱樵於山婦為鄰家

  傭母攜子出墜井以瞽不能救哭之哀綱囘慰之曰子可再生母母慟也多方勸解之呉孝

  先㠄峩人年十二隨父入山父為虎攫孝先拔父刀刺虎死後建水段允明父母皆死於流賊允

  明年十二賊欲役之大罵求死遂遇害一郡稱為兩孝童

 ︹本朝︺王立憲建水人康熙間舉人任廣寕令革總理苛派免三站供役除窖貯官榖之害曽

   出誣殺而不得正犯不數日正犯自首曰不忍令賢君爲我受劾也   世宗潛邸時奉使祭告

      福陵道出其地書百里甘棠四字   賜之曽齡建水人其家遭李定國之變闔

   門殉難名氏失傳齡以孑遺終身哀慕不衰建祠置田理義倉興書院士民徳之子旭康熙間舉人

   任安邑令有惠政卒祀安邑名宦張漢字月槎石屏人康熙進士負文名以檢討出爲河

   南知府與上官牴牾歸乾隆丙辰試博學宏詞科二等三名復授檢討改官御史條陳河南荒歉狀

   有直聲江南儲大文胡宗緒皆其禮闈所得士著有詩古文詞數種邢世瞻建水人康熙舉

   人任浦江令建水星亭以禦火災開蓄水塘以灌田畝設育嬰堂以卹孤興學校褒節義浦人專祠

   陳國琬建水人幼瞽習星命以養親生死皆盡禮弟國彦早卒撫其子如已出妹早寡

   贍之終身孫綸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建水人妻殁不娶拾蕭姓金還之其子復拾金亦令還之俱却謝不受

   周啟元建水貢生康熙四年土首叛死於萬明寺諸生唐方敬死於阿迷楊徳培死於黒窰

   主事鄒應啟死於晴山張鵾羽石屏諸生康熙乙已龍韜作逆不屈死之邦

   石屏人親死廬墓三年墓下忽湧泉水時呼為孝感泉張良伍石屏貢生不受吳逆官混

   跡樵漁後任霑益學正以母老乞歸房書石屏舉人幼失父事孀母先意承志及母殁以廬墓

   哀毁致疾卒楊培阿迷歲貢吳逆叛堅守臣節隱居於鄉後任開化府敎授振興文敎士風

   翕然歸里後廣置義田以贍孤乾隆四十四年入祀鄉賢祠伍士琪阿迷人康熙辛酉舉

   人以户部員外引疾歸置學田興水利建家廟乾隆四十二年入祀郷賢祠同州楊天興亦以孝行

   於乾隆五十八年 旌劉廷表寕州人父以逋賦拘獄中廷表年十四典身以償叔父避

   吳逆變在外訪歸事之推愛姊妹兄弟甚篤毎曰父母既殁無由展我孝思父母所係念者吾厚之

   聊以慰九泉也台瑮通海人康熙舉人任長夀令循聲大著署黔江時方量田𤩗以地瘠薄力

   請以下則減賦去任後邑人祀之王聖㠄峩諸生康熙四年土酋叛聖往責以大義賊怒擊

  之罵賊而死傅為詝建水人其祖大美以植品樂善入祀鄉賢祠為詝雍正癸丑進士由

  檢討改御史請為明御史趙譔補諡又條奏國計民生利弊五事萬餘言官至右副都御史嘉慶十

  六年入祀鄉賢祠石屏人雍正進士任呉江令民有呈其妻被蘆墟神攝去為妾

  纕親詣其廟見祈禱者若狂立毁其像此患遂絶向舒河西人秉心孝友乾隆五十八

  年 旌同縣向善王亮品皆以孝行 旌柏為楹㠄峩人與同縣董於書周儀均以孝行於

  乾隆五十八年 旌王敬德𫎇自人聘妻段氏值冦亂刲氏耳鼻其父以廢辭婚敬德不從

  卒娶郭羽宸河西諸生家甚貧而事母㫖甘無缺值猓逆變母驚悸死宸亦一慟而絶

  趙文瑛通海人篤志孝友嘉慶七年 旌

 ︹流寓︺︹明︺王奎字景常松陽人洪武初為山西叅政以事謫戍臨安博學多才滇士人多從之

  遊後召還韓宜可字伯時山陰人洪武間以劾胡惟庸下獄後為山西布政因事謫戍與王

  奎闡明文敎郡人立二賢祠祀之解守居庸人洪武間為州訓導被誣謫戍河西旋命軍中

  通經儒士召入翰林會靖難兵至以建文舊臣仍發戍所邑士多出其門常昇懷遠人開平王

  遇春次子襲封開國公以抗靖難師安置臨安尋以憂死閻閎臨清人嘉靖初吏科給事中謫

  𫎇自縣丞寓建水作正已堂記後召還閎在臨安探巖穴之勝今有山洞以閻名尹革

  人嘉靖間任兵科給事中時楊慎以議禮謫戍革上疏諫亦被斥為太和縣丞因寓𫎇自遂家焉

  畢山人𥘉不言其生年明末遊石屏愛異龍湖島遂居焉常為人相地有奇驗一日危坐語

  人曰予逝矣悉取書籍及詩草焚之今州西有墓

 ︹列女︺︹元︺蘇氏女父蘇那懷元末任曲陀關萬户同知卒兩子俱幼女撫育成立終身不字

  事聞被旌︹明︺邢奎妻江氏建水人正統中隨夫戍廣西南丹衞未幾奎卒氏年二十

  七廣人留之不聽攜孤負骸歸葬安貧守節撫孤成立萬傳妻張氏建水人傳死氏

   年二十二無子紡績養舅姑舅姑殁終身如禮歎曰吾事畢矣遂自縊陸華妻薛氏

   建水人夫為臨安土官氏年二十夫卒苦節撫孤同州曽麟妻曹氏曾祥妻賈氏楊文光妻馮氏青

   年守志厯久勿渝詔旌其門趙寗妻王氏建水人年十九夫卒一女尚幼父母勸其

   改適氏以死自誓苦節四十餘年同州邢思明妻藍氏何儼妻王氏萬昂妻王氏李松妻歐陽氏王

   璠妻趙氏張實妻李氏劉錕妻朱氏邢思義妻高氏毛鶴妻黄氏任官妻李氏譚敷惠妻李氏俱以

   苦節詔旌其門張顯妻蔡氏建水人年二十夫亡子坦甫四𡻕偕幼妾趙氏撫之及長

   為娶譚氏坦尋卒譚年二十守志如姑一門三節姚思敬妻洪氏建水人思敬孝

   事父母田宅推讓其弟及卒氏不食踰旬而死孫孟麟妻胡氏建水人年十四未婚

   聞孟麟病私刲股煎湯告母使療之及歿欲自刎母救得免隨歸夫家守貞五十餘年卒葉翠

   妻楊氏建水人年二十四夫亡守節朝夕哀號嬰病而卒曹鼐妻葉氏

   人夫亡截耳以置棺中聞者慘然曹氏女建水人已字良家有武弁强欲娶之自縊死同

   州沙鎔金女夷女六姐俱遇暴不屈自盡楊昱妻夏氏建水人流賊圍城氏引二子付

   二嫗令撫育以延後嗣自率二女一婢投繯死同州一時自經者姚省賢妻任氏黄大秩妻任氏及

   同居之祝氏呉鼎恒妻洪氏李芬妻高氏俱自縊楊應梧妻劉氏建水人流賊陷

   城時氏謂子曰丙曰速火勿使賊見我屍也曰丙亦赴火死媳周氏自縊同州一時自焚者沈果明

   妻及子女鄒魯沂妻高氏及媳吳氏朱氏張氏陳氏孫氏李盛春妻姚氏及子如心媳朱氏孫氏孫

   媳張氏夏啟昌妻沈氏及媳鄒氏常氏幼孫五人婢數十人張燮任妻龔氏及媳鄒氏祁氏姆王氏

   姪媳蕭氏馬氏又曾左泉妻白氏闔家自焚祁京妻楊氏建水人流賊陷城賊欲犯

   之氏大罵賊碎其屍同州包家苑女美姿容賊掣刃威迫不從斬其手足而死又紅衣女失其姓氏

   為賊所得紿以尋藏金見一井即投入女奴亦從之鄔士英妻王氏建水人流寇至

   以士英有才畧分守南城城陷䇿騎歸氏已設繯相待因登樓縱火子女俱焚死同州曽有朋亦出

   守城妻王氏偕其嬸姑子女俱投繯有朋還舉火自焚死劉晟死於賊妻台氏縱身入大死劉昌爲

   賊支解妻王氏投濠中死劉世皥妻李氏建水人崇禎四年酋之亂度不能免同

   媳曹氏並孫女惠姐科姐啟姐闔門死節陳竭忠妻楊氏建水人竭忠死於戰後氏

   於沙賊叛時自縊李完妻曾氏廢臨安衞人夫任本衞指揮早卒以死自誓撫子仁

   成立仁卒撫孫中珍中珍繼殞又撫曾孫五十餘年子婦樊氏孫婦趙氏皆孀居守志人稱世節詔

   旌其樊氏女廢新安所人許聘諸生胡啟愚以家貧弗克娶祖母欲奪而嫁之女聞自

   王家相妻楊氏石屏人年二十七夫亡事姑訓子苦節最著萬厯年旌同州楊

   鼎母呉氏妻何氏楊國忠妻王氏夫亡苦節詔旌其門楊雲鸞女石屏人雲鸞無子誓

   不字人年六十八終詔旌其門邵應召妻李氏石屏人土酋亂爲賊所執大罵不屈

   段福夀妻孫氏石屏人明季野賊刦之大罵不屈賊去其齒嚼血噴賊賊支解

   王佐女石屏人年十二為賊所刦女紿賊入室投井而死楊茂學妻湯

   氏阿迷人年二十夫亡忍死撫孤甘貧守節詔旌其門同州楊本妻范氏楊愫妻萬氏王勛妻趙

   氏年少夫亡苦節最著楊誥妻尹氏寕州人年十九夫亡無子苦節五十餘年同州

   張瑋妻李氏祁㑹妻張氏孫應鵬妻戴氏王紳妻張氏俱以苦節詔旌其門王世昌妻

   董氏寕州人夫任泌陽知縣死流賊之難氏忍死撫孤苦節最著喬玥妻許氏

   通海人年二十一夫卒守節自誓同縣楊以榮妻沈氏喬楫妻曾氏孫汝材妻段氏趙華妻孫氏趙

   廷相妻沈氏台生妻黄氏劉經妻張氏郝孟陽妻孫氏闞登庸妻台氏俱以苦節詔旌其門

   來憲妻李氏通海人年十九夫亡遺腹生子民保氏斷頂髪誓死守節年七十餘鬢髪

   俱白獨所剪處黒如少時事聞𬒳黄氏女河西人未字遇賊於碌碌河賊逼之躍入河死

   崇禎間旌余必明妻楊氏㠄峩人年二十三夫亡事姑育子荼苦備嘗子允文年二

   十二早殞媳畢氏以死自誓守志如姑旌其門曰雙節杜存愛妻黄氏㠄峩人崇

   禎十一年土賊叛被執至石山嘴奮投崖下痛罵不已賊怒分裂其屍張増妻王氏

   㠄峩人將婚夫病篤姑迎至其家以待病愈合卺而夫竟殁人以未成禮勸之嫁氏忿甚投井以救

   得免後無干者同邑徐景聲妻李氏夫殁服毒以救免旋悲痛而死段繼母江氏𫎇

   人夫早卒撫其孤繼聘萬氏未娶繼忽盲萬氏父母欲令改適氏不從卒歸段事夫甚謹繼卒從姑

   守節而終張廷祚妻李氏𫎇自人土賊逼城夫兄廷佩戰死夫赴兄難亦死氏尚少

   或勸改適氏矢志守節趙署妻張氏𫎇自人守節八十二年夀登百歳同縣萬續妻

   王氏年少夫亡父母欲奪其志毁面不從子孫早殞厯撫遺孤苦節最著杜雲漢妻吳氏亦以苦節

   楊日華妻向氏𫎇自人夫早卒時有王重義者挾兵𫝑欲娶之氏不從舅姑懼

  禍乃歸之母家卒爲所逼屆期來迎沐浴自縊死邢鎬妻杜氏𫎇自人流冦陷城氏

  與妯娌杜氏同殉節劉僖妻何氏僖四川舉人崇禎間任建水州牧流賊李定國陷臨

  安先一日闔門七十二口自縊死東欽妻盧氏河南光山人翁旭任御史以事謫戍

  通海衞卒未幾夫征和泥殁於陣有張姓欲强娶之氏縊於室救之復甦張謀於夫之妹紿之從已

  避海外氏佯許之至海畔投水死迄今死處水清如練者數尺事聞被旌

 ︹本朝︺黄錦妻曽氏建水人順治四年錦爲沙賊所殺氏投火鄰媪救出身無完膚

  藻妻耿氏河西人順治四年爲賊所執大罵投井死同時向曜妻王氏被賊擄至撒拉溝

  投崖鄒岱妻謝氏建水人夫因哭母嘔血謝割股救之夫卒苦節自矢康熙間

  余天培妻唐氏建水人年少夫亡葬畢自縊楊簡妻張氏

  人沙賊之亂簡死於難氏負子奉翁逃翁又𬒳氏哀號數日覓翁屍葬焉與同縣魏連科妻包氏

  萬璚妻邵氏王璽妻張氏均康熙間 旌許爾成妻李氏石屏人撫孤守節康熙間

  董恒妻黄氏㠄峩人康熙四年土酋亂偕夫舉火自焚同時王義妻周氏趙應昇

  妻趙氏王聖妻鄭氏張連曜妻吳氏皆為賊所執不屈死史小二妻史氏曲江人康

  熙間夫傷於虎氏引刀自刺死同時馬永凝妻周氏夫亡自縊雍正間 旌顧王紀妻

  劉氏寕州人年少夫亡截髪自矢苦節四十三年與同縣杜金石妻張氏均雍正間 旌

  堯妻官氏通海人夫亡守志雍正間 旌魏韓妻馮氏建水人韓楚産娶氏

  一年而卒氏葬夫畢觸石救免還自縊同縣王填妻蘇氏夫殁子幼未幾殤撫屍大慟投井死又王

  貴妻李氏陳貴妻徐氏皆守正自盡楊梃妻常氏㠄峩人雍正間土酋叛夫被殺氏縊

  其二女即自縊同時王心妻官氏董構妻黄氏亦皆自盡李修妻譚氏𫎇自人土酋李

  世蕃叛夫被害氏攜二子遁後子俱卒與媳熊氏官氏俱矢志靡他一門三節與同縣李玉聲妻官

  氏雍正間 旌又李金聲繼妻熊氏夫殁撫孤苦節尤著方禮秘妻范氏建水人禮

  私從母改適抑鬱死女奔喪視殮姑後夫欲奪為子媳氏忿自割其肉此後無敢干者馬由

  道妻張氏建水人夫亡託翁姑子女於妯娌投井死李樹本妻呉氏

  人未嫁夫卒臨喪慟𡘜氣絶舁歸呉乃甦開目自咄曰吾已至夫家何為在此絶粒死丁雲

  龍女建水人字營兵某無行父母欲辭婚女懷聘物自縊楊保夀妻徐氏

  人夫亡父母為受張氏聘氏自刎死楊樹𣏌妻董氏石屏人夫出不歸人傳已故父

  母改許瞿姓氏自盡李飛鴻妻王氏寕州人夫亡無子撫姪為嗣事姑盡孝後姑死

  女嫁嗣子既婚氏乃易吉服縊於夫柩前盧士夔妻趙氏士俊妻范氏

  寕州人夫卒相約守節逾年議婚者屢至同縊死李成安女寕州人未婚夫遠遊不歸

  或勸之他適氏以死誓紡績終身趙宏祚妻劉氏通海人沙酋之亂夫被害氏抱

   女秀姐投池死同時闞琦兆母祁氏媳王氏女廣印女孫英姐闔門跳海死陳明汲妻台氏王緒永

   妻繆氏劉祚妻陳氏玉運啟妻楊氏楊國柱女菊秀朱英女受禄恐受污均投水死龍齡妻

   閔氏𫎇自人土酋襲其家氏恐被污紿衆入取金幣遂自縊李圖功妻李氏

   𫎇自人被賊執脅以兵氏以頭觸學宫石獸死至今其地不生青草李轍妻杜氏𫎇

   人賊至投井為婢救出乘間投繯死杜琯妻陸氏𫎇自人賊欲污之不從賊割其耳鼻

   張華妻談氏𫎇自人無子鬻簪珥為夫娶妾夫亡泣告翁姑為夫立嗣治葬具畢

   遂自縊同邑段恒妻夏氏亦夫亡殉節均於乾隆間 旌又尹佩葵妻失其氏亦夫亡殉節

   氏女建水人召淑徳幼字李姓李無行及筓忽遺離書氏自縊蕭氏女建水人以孀母

   多疾無兄弟矢志不字龍貞女建水人夫失姓名未婚殁女奔喪守貞乾隆間 旌

   恬妻龍氏昆明人恬隸建水乾隆間進士未娶而卒氏聞負石投水以救甦後歸劉守志

   著有密藏詩鈔一卷臨安守王文治序而刻之王自安妻蕭氏建水人夫亡守節乾

   隆間 旌同邑曽二妹鍾仁妻師氏陳玉明妻趙氏曹希彬妻劉氏譚訓妻林氏李琛妻王氏陳應

   禄妻曹氏劉廷舉妻嚴氏楊翰若妻周氏羅成仁妻許氏劉邦偉妻嚴氏饒殿甲妻黄氏玉詔妻高

   氏英應麟妻何氏柴淵妻仇氏田沅妻王氏劉芳第妻曽氏周顯章妻戴氏李佩妻宋氏趙賢良妻

   何氏黄錦妻王氏譚經章妻張氏牟利川妻陳氏許台柄妻楊氏朱珣妻王氏吕廷璽妻謝氏劉明

   妻洪氏張廷訓妻沈氏均乾隆間 旌吳允謙妻楊氏阿迷人夫亡守節與同州

   葉壽世妻趙氏徐秉仁妻樂氏伍煓妻袁氏楊鼇妻業氏劉紹漢妻張氏方在豐妻葉氏張鳴鵕妻

   鄧氏萬有萃妻趙氏黄朝憲妻章氏黄朝陽妻江氏均乾隆間 旌王佐妻劉氏

   人夫繼翕殁哀毁死與同州張坤妻李氏孫元妻尹氏王錫侯妻王氏王元美妻錢氏趙聯魁妻劉

   氏劉登魁妻王氏董順昌妻李氏張璐妻章氏趙之珆妻楊氏均乾隆間 旌蔣謙妻祁

   氏通海人夫亡守節與同縣胡雲龍妻王氏丁相國女蔣諴妻許氏張縉妻李氏楊頵妻詹氏曽

   醇妻周氏周行妻常氏沈瑗妻徐氏程昕妻陳氏鍾湛妻周氏趙翼恩妻伍氏周通妻張氏趙翰登

   妻劉氏均乾隆間 旌張世儒妻章氏河西人夫亡守節與同縣常文楷妻張氏

   向樂善妻常氏均乾隆間 旌楊元妻張氏㠄峩人夫亡守節與同縣杜喬妻趙氏唐

   繼美妻龍氏孫自超妻柏氏王湛妻于氏趙澎妻王氏王遐妻王氏舒濬妻李氏吳李蕃妻揚氏均

   乾隆間 旌陶光妻杜氏𫎇自人未嫁守貞乾隆間 旌湯中妻王氏

   𫎇自人夫亡守節與同縣劉世貞妻段氏張元標妻尹氏侯世定⿰糹⿱𢆶匹 -- 繼妻楊氏陳爵妻楊氏尹榮妻湯

   氏楊縉妻朱氏萬卓妻李氏尹宗淮妻黄氏王熙道妻高氏歐陽元能妻趙氏談履寛妻李氏楊有

   逢妻朱氏尹墀妻何氏尹宗湯妻蘇氏張光燦妻杜氏杜仕傑妻任氏文琪妻陳氏尹宗河妻楊氏

   張儒妻胡氏李公品妻劉氏王廷後妻江氏均乾隆間 旌李任妻矣氏夷民矣羅

   厄女守正被焚死乾隆間 旌周觀保妻呉氏建水人夫亡守節與同縣朱阿喬妻

   秦氏馬某妻沙氏曾阿喬妻秦氏龍定國妻傅氏與舅妾王氏叔舅妻張氏何鎔金妻楚氏雷應

   妻車氏駱紳妻樊氏吳民表妻鄒氏羅章妻孫氏湯有富妻曽氏李纉甲妻譚氏王志曽妻張氏均

   嘉慶間 旌楊蘭芳妻湯氏石屏人夫亡守節與同州于三元妻孫氏胡有仁妻

   楊氏廖兆熊妻雷氏楊昭妻許氏呉惟基妻孫氏許灝妻楊氏羅廷墉妻陳氏廖樹棠妻陳氏袁超

   凡妻許氏馬為龍妻白氏均嘉慶間 旌王牟女阿迷人守正捐軀嘉慶間 旌方遜

   妻何氏阿迷人夫殁守節與同州李君寵妻普氏邢自新妻劉氏章綸妻李氏夏國泰妻張

   氏沈華妻曹氏劉煊妻場氏葉春舒妾陳氏伍揆垣妻游氏馬明妻蘇氏萬賡颺妻趙氏羅仁洋繼

   妻楊氏均嘉慶間 旌王祁氏寕州人夫失名守正捐軀嘉慶間 旌郭順妻

   楊氏寕州人夫殁守節與同州王瑶妻張氏張汝舟妻章氏劉馝妻盧氏魏永齡妻朱氏錢國

   本妻朱氏均嘉慶間 旌周淳妻陳氏通海人夫殁守節與同縣鍾世訓妻楊氏闞自

   敬妻祁氏孫士鎔妻胡氏孫冕妻姚氏張溥妻章氏均嘉慶間 旌向凝善妻楊氏

   河西人夫亡守節與同縣李體仁妻文氏㫋汝榮妻楊氏王湜妻錢氏李治邦妻戴氏孫貽矩妻王

   氏張飛聲妻楊氏均嘉慶間 旌董登瀛妻王氏㠄峩人夫殁守節與同縣董上

   品妻王氏魯星妻李氏王之杰妻段氏趙廷魁妻周氏李佟妻楊氏孔傳道妻柳氏周渭妻王氏杜

   鏞妻楊氏周易妻張氏均嘉慶間 旌鄒秉乾妻唐氏𫎇自人婚前一月秉乾殁

   於外氏聞自縊以救免人撞柱頭破幾死乃歸於鄒翌日即出簪釧請於翁易以歸夫柩翁姑殁盡

   易什物以營殯葬嘉慶元年 旌羅安民妻任氏𫎇自人夫殁守節與同縣羅康

   致繼妻尹氏杜虎文妻段氏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有恒妻張氏趙誠緒妻楊氏張曙妻曹氏胡瑞林妻楊氏李廷璋妻

   湯氏湯伯書妾徐氏萬光朝妻董氏王慎與妻張氏董昊妻高氏尹南圖妻段氏彭士觀妻尹氏楊

   湜妻黄氏尹壯臨妻杜氏戚擢德妻朱氏湯世禄妻王氏孫敏偕妻王氏均嘉慶間 旌

  ︹仙釋︺︹明︺姚成臨安人少孤磊落不喜章句慨然慕沖舉術人勸之娶不應俄遇異人飲以酒

   香氣馥郁仰觀天表若有所見遂能言風雨隂陽休咎事雜以滑稽人成異焉手執一芭蕉葉四時

   皆有青色戲為人致書燕邸晨去暮歸居無何失所在王盤通海人日與羣兒嬉戲元旦以

   一竹竿令羣兒閉日騎之風聲盈耳至一大都銀花火樹駭人心目夜半歸謂之曰適往江南觀燈

   耳後不知所終慧心號妙空通海馬氏子祝髪秀山不識文字惟反觀㝠坐常禮觀音大士十

   年如一日遇禱雨黙然危坐靈雨應之後至省城建笻竹寺居焉

  ︹土産︺莎羅布岀建紫石出石屏可作硯石青出阿迷寕州㠄峩新平

   布 花石 𪅂雞岀通海雞身鴨掌上已前來重陽前去勝沉魚

   西

楚雄府表                 

                     

大清一統志

 楚雄府在雲南省治西四百二十里東西距三百八十里南北距七百五里東至雲南府禄豐縣

  界一百五十五里西至大理府界二百二十五里南至元江州界三百里北至四川寕遠府鹽源縣

  界四百五里東南至雲南府昆陽州界二百三十里西南至景東聽界二百五十里東北至禄豐縣

  界一百五十八里西北至永北㕔界七百五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一萬一千二十里

︹分野︺天文東井輿鬼分野鶉首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梁州荒裔漢益州郡地明統志晉咸康中置安州

  後為雜蠻所居元史地理志夷名俄琭厯代無郡邑後爨酋威楚築城俄碌睒

  唐初諸蠻内附置傍望覽邱等州隸郎州都督

  府唐書南蠻傳爨蠻之西有徒莫祗蠻儉望蠻貞觀二十三年内屬以其地為傍望覽邱求五州

  隸郎州都督府滇志五州惟求州在新興州境餘皆府境天寳末入於南詔𫎇

  氏府志時蠻王閤羅鳳與張䖍陀搆𨻶據守内楚州城即今楚雄置銀生節度石

  晉後大理段氏以其地隸姚州號當筯瞼尋改白

  鹿郡復改為威楚郡元志高昇泰執大理國柄封其姪子明量於威楚築外城

  號徳江城傳至其裔長夀憲宗六年立威楚萬户府八年改

  威楚路隸雲南行省後置威楚開南等路宣撫於

  此明洪武十五年改為楚雄府隸雲南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隸雲南省乾隆三十五年裁姚安府以府

  屬姚州大姚縣並隸焉今領州三縣四

  楚雄縣附郭東西距九十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廣通縣界四十里西至鎮南州界五十里

  南至南安州界四十五里北至定遠縣界四十五里東南至南安州界四十里西南至鎮南州界一

  百三十里東北至廣通縣界四十里西北至姚州界九十里漢益州郡地唐時南詔置安州及威楚

  縣後為爨蠻所據宋段氏時屬姚州元𥘉置千户至元十五年改置威州為威楚路治二十一年

  降為威楚縣明改曰楚雄縣為楚雄府治 本朝因之有土官楊姓世襲縣丞鎮南州

  城西北七十里東西距一百十里南北距七十里東至楚雄縣界二十里西至姚州界九十里南至

  楚雄縣界二十里北至姚州界五十里東南至景東廳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大理府趙州界二百

  二十四里東北至定遠縣界七十里西北至大姚縣界七十里漢益州郡地樸落蠻所居地名欠舍

  川中有城曰雞和唐武德七年置西宗州貞觀十一年更名宗州隸戎州都督府後沒於𫎇氏置石

  鼓縣又置俗富郡於此宋段氏封高氏地皆隸之憲宗七年置欠舍千户至元二十二年改為鎮

  南州屬威楚路明屬楚雄府 本朝因之有土宫段姓世襲州同陳姓世襲州判南安州

   在府城東南五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五十五里東至雲南府易門縣界一百四十

   里西至楚雄縣界十里南至景東廳界二百五十里北至楚雄縣界五里東南至雲南府昆陽州界

   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易門縣界一百里東北至廣通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廣通縣界七十里漢

   益州郡地唐時為黒爨蠻所居寨名摩芻宋段氏時為高氏地元𥘉立摩芻千户所隸威楚萬户府

   至元十二年改為南安州隸威楚路明屬楚雄府 本朝因之康熙六年裁𥔲嘉縣併入州

   遠縣在府城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七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廣通縣界四十五里西

   至鎮南州界二十五里南至楚雄縣界五十里北至大姚縣界一百三十里東南至廣通縣界四十

   里西南至鎮南州界二十五里東北至武定州元謀縣界九十里西北至姚州界二百三十里漢益

   州郡地蠻名目直睒三國漢諸葛亮經此號為牟州唐武德四年置西濮州貞觀十一年更名髳州

   亦名牟州後𣳚於𫎇氏遣爨蠻居之築城曰耐龍宋段氏時為高氏地元憲宗四年置年州千户至

   元十二年改為定遠州後降為縣屬威楚路明屬楚雄府 本朝因之有土官季姓世襲主簿

   通縣在府城東七十里東西距一百一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雲南府禄豐縣界八十

   里西至楚雄縣界三十里南至南安州界九十里北至定遠縣界四十里東南至雲南府易門縣界

   六十里西南至南安州界九十里東北至武定州元謀縣界九十里西北至定遠縣界八十里漢益

   州郡地蠻名路睒唐武德四年置尹州隸戎州都督府南詔𫎇氏立路睒縣元憲宗七年立路睒千

   至元十二年改為廣通縣隸南安州明洪武中改屬楚雄府 本朝因之姚州在府城西

   北二百四十二里東西距二百一十里南北距九十五里東至定遠縣界七十里西至大理府雲南

   縣界一百四十里南至鎮南州界七十里北至大姚縣界二十五里東南至定遠縣界九十里西南

   至雲南縣界二百七十里東北至大姚縣界二十五里西北至雲南縣界二百四十里漢為梇棟縣

   屬益州郡三國漢屬雲南郡晉成帝時為興寕郡治宋齊因之後廢唐置姚城縣為姚州都督府治

   隸劍南道天寳末入於南詔𫎇氏為梇棟府治宋時大理段氏仍置姚州元為姚安路治明為姚安

   府治 本朝初因之乾隆三十五年裁姚安府以州屬楚雄府有土官高姓世襲同知大姚

   縣在府城西北三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二百五十五里東至武定州元謀縣界

   一百四十里西至姚州界三十里南至姚州界四十五里北至四川鹽源縣界二百一十里東南至

   定遠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姚州界三十里東北至四川㑹理州界三百六十五里西北至姚州

   界四十里本漢青蛉縣地屬越巂郡三國漢屬雲南郡晉咸康中改屬興寕郡隋廢唐初復置青蛉

   縣屬西濮州貞觀十一年改屬髳州後入於南詔蠻名大姚堡宋段氏時屬姚州元憲宗七年置大

   姚堡千户所至元中改置大姚縣屬姚州明初改屬姚安府 本朝初因之乾隆三十五年改屬楚

   直隸黑鹽井鹽課提舉司在府西北一百五十里東至武定州界二

   百里西至定遠縣界七十里南至廣通縣界八十里北至武定州元謀縣界一百五十里本定遠縣

   寶泉鄉明洪武十六年天啟元年裁 本朝設提舉官轄鹽井及廣通縣阿陋猴井兩鹽課司康

   熙四十五年改直隸提舉直隸琅井鹽課提舉司在府東北一百二十里四

   界俱屬定遠縣本定遠縣之寳泉鄉明初置琅井鹽課司分屬安寕黒井二提舉天啟三年裁鹽課

   司移雲南安寕州之安寕提舉於此改為琅井提舉司屬楚雄府 本朝康熙四十五年改直隸提

   直隸白鹽井鹽課提舉司在府北三百二十二里東至金沙江三百

   里西至大理府賓川州界二百里南至姚州界一百二十里北至鐵鎖橋一百二十里東南至大姚

   縣界九十里西南至大理府雲南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北至阿拜河十里西北至天乙山五十里漢

   青蛉縣地屬越巂郡三國漢屬雲南郡晉屬興寕郡唐為髳州地宋段氏時屬姚安大姚堡地元為

   大姚縣地始設官提舉明屬姚安軍民府 本朝初因之康熙四十五年改直隸提舉 按乾隆三

   十五年裁姚安府以所屬姚州大姚縣隸曲靖府五十二年改隸楚雄府白鹽井地因與黒井琅井

  並列

 ︹形𫝑︺當陽之地山川清秀南瞰金齒北距羅婺東接

  昆若諸郡西連大理最為大部地當四達之衝

  鹽井之利商民走集諸峯環拱兩川縈迴有隘

  可守迤西九郡之咽喉㑹城之屏蔽

 ︹風俗︺土田饒沃士多務學鹽井之利贍乎列郡故其

  俗𥙿而畏法元樊綽志崇重釋敎喜於為善文敎日

  興士風馴實婦女不尚澤飾貧賤不嫁為妾

 ︹城池︺楚雄府城周七里有池門六舊土城明洪武十六年征蠻都督袁義創建石城 本

  康熙五年雍正八年隆二十六年三十七年累修鎮南州城周三里門四舊土城

  明宏治間土築萬厯四十三年甃甎 本朝康熙八年四十年累修南安州城周一里門

  二明萬厯十五年土築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乾隆六年累修定遠縣城周一里有池門

  四舊土築明洪武二十二年甎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廣通縣城周三里有池門

  四舊土築明萬厯四十五年建甎城 本朝順治十七年康熙二十三年乾隆二十七年累修

  州城周四里有奇門三因青蛉河為池明洪武初築 本朝康熙八年乾隆二十五年累修

  大姚縣城周三里有奇門四東西北依山南門有池明洪武二十八年永樂元年甃甎

  黒井司城周一里明崇禎七年築琅井司城舊土城 本朝康熙元年雍正

  三年累修白井司城明土築 本朝乾隆十九年

 ︹學校︺楚雄府學在府治東明嘉靖六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重建入學額數二十名

  楚雄縣學舊在府學左明泰昌元年遷建於西門外鳳山之麓 本朝順治初遷附於府

   乾隆十一年入學額數二十名鎮南州學在州治南明永樂七年建 本朝康熙二

   十二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南安州學在州治東明洪武二十七年建 本朝康熙二

   雍正十一年累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定遠縣學在縣治東南明嘉靖二十六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雍正十一年累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廣通縣學在縣治東明嘉靖二

   十五年建 本朝康熙三年五十四年雍正十一年乾隆十二年累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姚州

   學在州治南即舊姚安府學明永樂元年本朝康熙二十九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 大

   姚縣學在縣治東北明嘉靖二十五年建 本康熙三十年修入學額數二十名

   井司學在司治東南明天啟中建 本朝康熙三十八年修入學額數八名琅井司

   學在司治東明天啟中建 本朝康熙四年修入學額數八名白井司學在司治北

   明崇禎間建 本朝康熙五年十二年累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新建書院在楚雄縣

  西 本朝康熙四十六年知府盧詢建雞和書院在鎮南州 本朝康熙四十一年

  州陳元建山天書院在南安州 本朝康熙四十九年知州張倫至建文龍書

  院在定遠縣 本嘉慶七年樹人書院在廣通縣 本朝乾隆三十八年知縣張

  棟川書院在姚州明正徳中建本朝康熙三十三年日新書院

  姚縣治 按楚雄縣有龍泉書院南峯書院龍岡書院並明嘉靖中建姚州有南中書院萬厯中建

  南安州有汲泉書院今皆廢萬春書院在黒井 本朝乾隆四十七年提舉朱璋等建

  琅井書院在琅井 本朝乾隆四十三年提舉蓋天祥建靈源書院在白井原

  設龍吟書院 本朝乾隆五十七年提督王子音移建明倫堂東改今名

 ︹户口︺原額人丁一萬三千七十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三十八萬四千四百四十名口計七萬四千七

  百九十八户又屯民男婦大小共一十三萬

  ︹田賦︺田地八千七百三十六頃三十二畝二分有奇額徴地丁正雜銀二萬三千七百二兩七錢八

   分九釐米二萬二千八百二十一石四斗一升六合三勺

  ︹山川︺慈烏山在楚雄縣東城跨其上通志在雁塔山東雁塔山在楚雄縣城南門内

   即古金礦山為郡學案山碌摩山在楚雄縣西南三十里明通志山頂有石如人戴笠狀土

   人以金貼其面事之甚謹九臺山在楚雄縣西南九十里府志上有九臺曰大本曰廣珠曰

   甘露曰聚仙曰大中曰振衣曰寫經曰滿月曰湧蓮又有三十峯曰慧照曰捧日曰法鼓曰西來曰

   鉢盂曰錫杖曰香爐曰屏翰曰觀音曰普賢曰紫炁曰筆架曰天馬曰童子曰東勝曰達摩曰聚星

   曰南瞻曰老人曰學士曰犀牛曰太白曰玉屏曰彌勒曰扶杖曰須彌曰天鍾曰玉女曰五老曰北

   拱各以形似名參差聳峙一郡之勝碧藏山在楚雄縣西南一百二十里産銀礦開採榷税

   名永勝場峩㟤山在楚雄縣西門外通志上有石形似屏高八尺郡之得名以此鳴鳳

   山在峩㟤山左蜿蜒起㐲環峙十數里通志相傳𫎇詔時有鳳鳴其上故名文殊山

   㟤山南石壁崚嶒石泉甘冽山石擊之有聲薇溪山在楚雄縣西三十里高千仞峯巒百

   餘溪箐如之每溪有泉分流三十里合流入卧龍江 按卧龍江即龍川江紫溪山

   溪山右高與之埒濱卧龍江峯巒秀麗為一郡之勝金雞山在鎮南州東五里峯巒峭拔高

   出羣峯每日出時望山尖如火輪石鼔山在鎮南州東三十里明統志山有石排列如鼓

   舊石鼓縣以此得名五樓山在鎮南州東三十里太乙村後嵯峨峭拔産美石可琢為器

   小天台山在鎮南州東四十里州志山多松竹巖壑幽勝五摩山在鎮南州東南

   三里山𫝑峻險旁有深箐白龍河經流其下㑹逢山在鎮南州東南十里峭抜倚空草木

   石吠山在鎮南川南三里上有一石如犬故名山産煤炭有碎石如朴硝粉之可愈創

   見性山在鎮南州西北十五里羣山環抱泉水交流鸚鵡山在鎮南州北一

   里又名照應山又南安州西北亦有鸚鵡山十八盤山在鎮南州北十五里山最高紆

   迴十八折乃至其巔紫石山在南安州東一里健林蒼山在南安州東五里元

   史地理志山巔稠曡内一峯竦秀林麓四周其頂有泉昔黒爨蠻祖瓦晟吳立栅其上子孫漸盛不

   隸他部至高氏封於威楚始隸焉明統志山半有泉相傳中有乖龍可祈年豐今訛為阿姑娘山通

   志山在州東三里卧象山在南安廢𥔲嘉縣東形如蹲象元設千户所於其上安龍

   堡山在南安州東南州志山高險蠻人嘯聚之所明嘉靖中奚德奚本倡居於此知州荀詵討

   平之立哨於此茶山在南安州南七里産茶表羅山在南安州西南四十里滇志一

   名老場滇省銀場此稱最羊連山在南安州西南正向學宫羅甸山在南安州西南

   黒初山在南安州廢𥔲嘉縣西明統志五峯環列連亘百里山有石狀如冬𤓰色如鐵土人

   呼為黒初石滇志一名虛初山土人又呼為照𥘉山通志元泰定間星隕化為黒石即此烏龍

  山在南安州東北五里樹木叢密形𫝑蒼麗中出泉有龍禱之即應⺊門山在南安州

  廢𥔲嘉縣東北即楚威峩㟤之支有泉下繞為⺊門河凡三十六折乃至其巔亦名北門山

  鼻山在定遠縣東五里石門山在象鼻山東二十五里二山相向壁立零川出其中

  明通志俗呼為水口山玉壁山在定遠縣東六十里雲南山川志高可千仞色如玉壁其

  東有鳳羽山南有易者山皆丹崖壁立高出羣山之表金榜山在定遠縣東七十里為黒

  鹽井司之向形如錦屏旁有瀑布萬春山在定遠縣東七十里元李道源真覺寺記山在

  黒井西里許牆立屏峙束龍江之水踞虎嶺之麓為縣最勝處㑹基山在定遠縣東南三十

  里明統志高三千仞延亘數百餘里有五十餘峯羣山之脈皆起於此獅子山在定遠縣

  南三里環曲如屏上有浮圖七級羊牟泥山在定遠縣西四里雲龍山

  遠縣西二十里舊志延袤二十餘里一名文龍山一名卧龍山因武侯遺跡而名文龍川出其下一

   名伏虎箐又有黄龍烏龍二山左右環拱邑之名山也為大姚來往要衝赤石山在定遠縣

   西三十里山多赤石一名赤土山林木幽𮟏延亘二百餘里其東有泉下流為零川圖經即楚雄之

   峩㟤山也化佛山在定遠縣西三十里紫甸鄉一名自久山明初土酋自久據山為砦故名

   舊志洞泉深碧流為瀑布木葉落水中常有雙翠鳥啣去府志山廣四十餘里有龍洞不可測禱雨

   劉大山在定遠縣北二十里通志山高林密路通元謀蠻人潛伏剽掠明時知府邵敏

   立哨其上行人便之獨立山在定遠縣東北三十里舊志一名諸葛山亦曰破軍山相傳孔

   明過此鑿山岡左右以厭勝有井舊出滷水今竭下有白石泉民資灌溉之利通志山形如圓樹

   高登山在廣通縣東三里元時有鹽井建鹽司於此今廢亦名鹽食山東山在廣通縣

   東十里𫝑如魚躍龍門九盤山在廣通縣東五十里囘旋險峻道路九盤立關其中

   獅山在廣通縣東南相近有卧象山與伏獅山相對拱峙山麓俱産銀礦又有金雞山在獅象

   二山之間通志伏獅卧象金雞三山俱在廣通縣羅川東南又縣南五里有馬鞍山和茶山

   在廣通縣南十五里清水河源出焉阿納香山在和茶山東與和茶山相連高聳峭拔延

   亘二百餘里鳳山有二一在廣通縣西一里形如飛鳳通志每四五月間宿雨初霽山間若

   有羣羊奔趨即之不得俗謂之仙羊或以為蛟影所成也一在黒井北山𫝑翔舞上有真武祠

   盤山在廣通縣西二里相傳諸葛亮嘗駐兵於此囘蹬山在廣通縣西十五里相傳

   閤羅鳳侵柘東城至此雷雨天昏其下勸之囘因名羅苴甸山在廣通縣西十五里四山

   環立平原沃野一縣物産公輸大半出此翠屏山在廣通縣西北四十里峯巒圍峙如屏幛

   箐中小石名湯團箐蟠龍山在廣通縣北十里曹學佺名勝志山𫝑蟠曲下有龍泉

   翥山在廣通縣東北十里環繞縣治形如鶴翥凋林山在廣通縣東北十里府志舊名

   雕龍山又名雕翎山高峻為楚雄諸山之長阿陋雄山在廣通縣東北十五里高踰千

   仞泉水分流寨子山在姚州東八里府志明洪武末上爨自久叛立寨於山上官軍討也

   敗賊於東山箐即此山也今遺跡猶存山下有泉流入烏魯淜飽煙蘿山在姚州東十里

   明通志一名東山其西有武侯塔相傳諸葛亮南征駐兵於此後人建塔於上白馬山

   州東十五里府志舊有白馬現其上土人立祠祀之有禱輒應燕子山在姚州東二十里形

   如燕三窠山在姚州南四十里山有古樹三窠夜發光怪爨人以為金銀器掘之枯其

   筆架山在姚州南五十里三峯聳峙中莑有井雲出即雨龜祥山在姚州西

   山形如龜石皆赤色上有龜祥泉旁有萬花谷一名赤石山金秀山在龜祥山西五里山

   下有泉流為陽派河稽肅山在姚州西十七里有泉亦入陽派河仙景山在姚州西

   北十五里明統志一名西山一名石雲山其麓有赤甲西領二泉矣保山在姚州北十五

   龍鳳山在姚州北二十里一名白塔山上有石塔晉天福中建高十五丈龍馬

   山在姚州北四十里曡嶂縣崖壁立千仞舊傳雨霽時有神馬山沒黎武山在姚州北

   一百里峯高而長中有蘭若又明統志有緑蘿山在府北一百二十里九鼎鐘山

   州東北五十里一名華山峯巒有九形如懸鐘春時花木茂盛遊人不絶几山在大姚縣南一

   里山之東有石穴一名石壁洞俗名紗帽山四奇山在大姚縣南五里四峯高聳插雲

   文筆山在大姚縣西一里又山後二里有鳳凰山左二里有觀音山玉屏山

   姚縣西北三里馬家山在大姚縣北十里高出羣山林木葱蒨方山在大姚縣北三

   十里山多産藥有菩提子圓淨而瑩勝他郡之産舊志上有巨人跡及石碁石盤俗傳仙人對局處

   人有懷碁去者不覺失之仍歸其所龍山在大姚縣北五十里有𮟏谷崇巖茂林修竹之勝

   書案山在大姚縣東北一百五十里形如几案大姚河出焉鼇峯山在琅井司東一

   名瑞螺山危峯屹立琅溪尾閭藉爲鎖鑰山之左爲文華山寶應山在琅井司東一名寳

   泉山又名三台山鹽井岀其麓為滷脈結穴處四髻山在琅井司東環疊如髻山𫝑昂聳

   北極山在白井司南一里𮞉龍山在白井司西一里寳關山在白井司

   西一里山高百仞為行鹽要路土人以鹽為寳因名寳關象嶺山在白井司北一里形如象

   柴坵嶺在大姚縣東二十里名勝志雲合即雨旱時尤應上有古砦白草嶺

   在大姚縣北八十里嶺極高為諸山之冠虎嶺在黒井司西南延亘二十餘里河東人民多⺊

   築於其麓絶頂峯在黒井司北明統志在玉壁山北丹崖壁立高出羣山之表通志自麓至

   巔約十里卧龍岡在楚雄縣西北七里明統志上有盤石高五尺餘廣稱之其裂𨻶内有物

   如小蛇隱見不測人以為龍通志以諸葛武侯經此而名青峯坡在楚雄縣北明統志上有

   一石高八尺廣半之名曰俄碌石撼之微動拽之不倒赤石崖在大姚縣西北與大理府

   十二關長官司接界出武定之要地芭蕉箐在琅井司北箐口多植芭蕉内有石砦三層高

  百餘仞每層可容數十百人俗名三層樓龍街洞在廣通縣北七十里俗傳洞中嘗聞音樂

  神石在南安州西五里石高十餘丈明統志𫎇氏號為南嶽社靈安邊之神土人每歲以

  金貼其頂有禱輒應通志神石在鳳凰山巔形狀怪異馬蹄痕石在定遠縣清和鄉崖

  半有石池石上有六七馬蹄痕或鑿磨之經宿仍舊大江即馬龍江自𫎇化廳舊定邊縣界東

  流入鎮南州西南一百八十里又東南流楚雄縣南𥔲嘉州判治北又東南流南安州西南至明直

  廠西北會禄豐河南流入元江州東在鎮南州曰馬龍江至楚雄縣之永勝廠曰大江至南安州曰

  上江遶⺊門山下曰⺊門河亦曰大場河又曰大廠河滇志上江河在𥔲嘉縣西五十里與南安州

  分界其地有弔索瀾每眷暮雷雨有老龜據河石吐涎土人急取蒸之皆成硃砂少緩則化為土舊

  志⺊門河一名大場江流經新平縣界入元江通志下流入元江州界為禮社江又東南流經臨安

  府東南為河底江東南流出交趾入南海龍川江上源曰白龍河自鎮南州西之沙橋東南

   流流經州南亦曰平彝川又東南流經府城北過青峯下為俄碌川折而東北經定遠縣東南出石

   門山下與定遠縣南江水合又東北經廣通縣北名大河又北經黒井司東又北流入武定州元謀

   縣界入全沙江通志苴水一名虹江源出苴力鋪至鎮南州前為白龍江下流為龍川江又定遠縣

   龍川江一源出雲龍山右之老虎箐一源出其山左之斗箐二派合流自縣西北迤邐而南又東折

   三十里遶石門山會龍川江而北 本朝乾隆四十九年因河溜日近郡城開挖引河建築隄壩俾

   資利賴焉金沙江在姚州東北一百四十里自大理府賓川州東流入府境又東經大姚縣

   北又東折而南流府境諸水皆流入焉又東流入武定州元謀縣界明地理考姚州東北有金沙江

   自麗江府流經此又東至武定州北而入四川境内合瀘水入大江 按今江中有渡謂之椅子渡

   一泡江在大姚縣西北一百四十里自大理府雲南縣界流入經姚州之西北注金沙

   龍蛟江一名苴泡江源出大姚縣西北鐵索箐東流合大姚河入金沙江 按一泡江

   與龍蛟江二水不同舊志誤合為一羊蹄江在大姚縣北一百六十里發源麽㱔村東北流

   入金沙江 按舊志誤為平蹄江平山河在楚雄縣東三里源出南安州山中北流經府

   城東北入龍川江 按圖有青龍河其流經於此並合當即是平山河泊魚河在楚雄縣

   西五十里鵝毛嶺下南流入於大江清水河在鎮南州東十里源岀多蕨廠龍潭南流入白

   龍潭 按圖清水河即紫甸溪舊志有子甸溪在州東北溉田甚多子與紫音同而誤也又滇志有

   紫溪在府西三十里亦即是水響水河在鎮南州北十里東合清水河入白龍河黒石

   河在南安州南二百餘里流經新平縣界入元江 按圖南安州之南有二水合而南流注元江

   又西南流為三江口當即黒石河也沙甸河在南安州西南八十里東流與妥稍河合又東

   南流經雲南府易門縣界入元江馬鹿塘河在南安州廢𥔲嘉縣西四里通志在南安

   州南一百四十五里流入⺊門河妥稍河在南安州西四十里流經州東南界合沙甸河

   清水河在定遠縣東二十里又東六十里有苴苗河又東十里有青場河東北三十里有大

   基河西有紫甸河南有土木龍河凡六河皆清水支流北㑹於龍川江清風河在廣通縣

   東三里源出和茶山拾資河在廣通縣東五十里源出武定州界下流入南安州境通志拾

   資河東流入元江 按輿圖拾資河出廣通縣東九盤山西南流與一水合又東南流與羅次縣流

   入禄豐縣之河水合其西妥甸沙甸二河合流亦㑹焉又南經乾海子東又西南經南安州南與馬

   龍江合其地曰三江口又南流入元江州界通志所謂元江當即羅次流入禄豐之河水也

   龍河在廣通縣西一里源出馬鞍山下流入孤角經縣城西定門外又乙溪河在廣通縣東

   南源出於阿陋納香山關山河在廣通縣西五里一名觀山河通志源出赤摩村東至元

   謀縣界入龍川江注於金沙江羅申河在廣通縣北五十里一名羅繩河源出阿陋雄山西

   經定遠縣之黒井合龍川江北入金沙江阿陋河在廣通縣東北一名雕龍河源出阿陋井

   流出盤龍山南溉田蜻蛉河在姚州南舊名三窠戍江源岀三窠山西北流至州南四十里

   瀦為大石淜周廣二百餘畝分為東汹溪西汹溪灌溉田畝至州城北復合流又北至大姚縣南合

   大姚河又東流入金沙江水經注蜻蛉水出蜻蛉縣西東逕其縣下縣以氏焉隋書史萬歳傳爨翫

   叛以萬歲為行軍總管擊之入自蜻蛉川經梇棟次小勃弄大勃弄至於南中陽派河

   州西十五里自金秀山發源東流匯為陽派河入西汹溪而合於蜻蛉河香水河在姚州北

   一百里源出黎武山下流注大姚河大姚河在大姚縣城南一里與姚州蜻蛉河之水合流

   經縣東書案山下又東合龍蛟江之水又東入金沙江土橋河在大姚縣西源自白鹽井

   香水河分派東流合大姚河入於金沙江三道河在黒井司東南易者村觀音閣加場村三

   水合一西入龍川江為行鹽通衢連水在姚州西三十里源出鎮南州之木盤山流經府西

   二十里之連場亦曰連場河西轉七十里下流合龍蛟江入大姚河一字水在姚州境源岀

   黎武山北流入一泡江蓆草湖在楚雄縣南周五里曲甸湖在楚雄縣東北三十

   里川原平闊多水族之利有南壩 本朝康熙年修築零川在定遠縣西三十里源出赤石

   山一名牟苴河東流經石門山入馬龍江又通志有文龍川在縣西雲龍山下擣練溪

   雄縣西三里流泉三曡清冷宜釀琅溪在定遠縣東南源自清水河從西北分注溪内東經

   楚雄縣境入馬龍江舊志高柳長隄掩映遊人常集於此隄左有樂飢亭茶山溪在定遠縣

   西十里許下流入龍川江龍門溪在定遠縣東北深闊爲一方巨浸建塔水濱水不爲患

   龍泉溪在白井司西南三里水出峽中味甚清洌波羅澗在楚雄縣西一里滇志其

   麓有夜合榆榆下有滷水龍潭有四一在鎮南州南三十五里力戈村水出高山溉田甚廣一

   在州西北三十里雙甸村一在阿雄鄉七村潭深不可測一在州北十五里水出山隈溉田千畝每

   歲二月知府致祭黄蓮池在定遠縣東南五里相傳有黄蓮產其中龍馬池

   遠縣西南二里相傳有龍馬現池中七局龍池在黒井司西北每將雨山鳴如雷雲霧中

   有光聞鼓吹導引之聲春夏水漲巨石多墜民相率致祭鳳泉在楚雄縣東慈烏山麓水甘冽

   自平地湧出四時不竭注而為池龍泉在楚雄縣南雁塔山下水澄潔應月而潮雲泉

   在楚雄縣西嗚鳳山雲泉寺水甘為南中第一玉泉在鎮南州東二里泉温可浴有灌溉之利

   又有丹桂泉汛泉俱在州東五里又舊志有執泉在州西六十里其水如湯白馬泉

   州東白馬山谷又有黄龍泉在東山黄龍寺右流溉民田甚廣温泉有三一在姚州西黒泥只

   村一在州北交摩村一在大姚縣東三窠泉在大姚縣北十里又北二十里有麽㱔泉四時

   不竭可備旱石井在南安州東北二里其泉隨取隨滿石羊井在定遠縣北五里明

   統志上垍石如羊烏牛井在姚州東十五里又春郎井在州東南金龜井

   州西十里其水清冽土人取汲焉醉翁井在大姚縣東相傳有人醉殁於此後出泉清冽

  阿陋鹽井在廣通縣境又有猴井奇興井吧唎井袁信井袁朝奉井羅木井納甸井

  地皆相近今多湮塞黒鹽井在定遠縣東七十里舊名巖泉其產鹽之井曰復隆井又有大

  井東井凡三井俱産鹽元李道源記威楚東北五舍沿琅山入長谷有鹽井利甚溥名勝志唐有李

  阿台者牧黒牛飲於池肥津異常跡之池水皆滷泉報𫎇詔開黒升官之不受求為僧賜架裟井民

  世祀琅鹽井在黒鹽井東寶泉鄉舊志明洪武中開尋閉成化中復閧白鹽九

  井在白鹽井司境華陽國志青蛉縣有鹽官府志司旁有九井曰觀音井曰舊井曰橋井曰界井

  曰中井曰灰井曰尾井俱在司治前後曰白石谷井在司治南五里曰阿拜小井在司治東十里滇

  畧有羝羊石在提舉司里許𫎇氏時有女牧羊於此一羝䑛土驅之不去掘地得滷泉因名白羊井

  後訛為白鹽井

 ︹古蹟︺石鼓故城在鎮南州東三十里元史地理志昔樸落蠻所居川名欠舍中有城曰雞

   和唐時𫎇氏併六詔征東蠻取和子雞和二城置石鼓縣又於沙𨚫置俗富郡沙𨚫即今州治至段

   氏時封高明量為楚公欠舍沙𨚫皆隸之元憲宗七年内附立石鼓百户至元二十二年改欠舍千

   户為鎮南州立定邊石鼓二縣二十四年並革為鄉明統志廢石鼓縣在州東三十里𫎇氏取雞和

   城置此縣姚州故城在姚州北即漢所置梇棟縣也漢屬益州郡晉屬雲南郡梁以後廢

   舊唐書志姚州置在姚府舊城北百餘步武德四年安撫大使李英以此州内人多姓姚故置姚州

   麟徳元年移治於梇棟川自是朝貢不絶天寳末命鮮于仲通討閤羅鳳大為所敗自是臣附吐蕃

   侵寇四川新唐書南蠻傳南詔外有六節度一曰梇棟寰宇記姚州東至安寕鹽井二百五十里西

   南至羊咀咩城三百里府志今有舊城在府治北景雲元年御史李知古所築又有古城在唐山

   南麓去府十五里唐刺史張䖍陀所築德江城在楚雄縣西北二里元史地理志威楚路

   為𮦀蠻耕牧之地爨蠻威楚築城俄碌睒居之唐時閤羅鳳侵俄碌立郡縣諸爨盡附𫎇氏有六節

   度銀生節度即今路也及段氏時高昇泰執國柄封其姪子明量於威楚築外城號德江城傳至其

   裔長壽元憲宗三年征大理平之明統志德江城在府城外府志府城初築於爨蠻明洪武中都督

   袁義謂南山高峻近郭奏請拓築明統志有徳江村在府西北二里段氏故相高量成避位居此築

   城而隱一村化其德和子城在鎮南州東三里元史地理志鎮南州在路北唐時併六詔取

   和子耐籠城今定遠縣治唐𫎇氏時遣爨蠻酋擡萼鎮牟州築城曰耐籠易裒

   城在廣通縣元史地理志廣通在南安州之北夷名為路睒雜蠻居之南詔閤羅鳳立路睒縣段

   氏封高明量於威楚其後宜州酋㱔莫徒裔易裒等附之至高長夀遂處於路睒易裒去舊堡二十

   里山上築城曰龍戲新柵憲宗七年長夀内附立今縣武侯土城在大姚縣馬鞍山麓

   為漢諸葛亮南征屯駐之所有鐵樁尚存通志苴泡江石壁上有人馬戰鬬之形俗謂武侯陣圖又

   州境有孔明遺壘二處一在州東十五里一在州北十二里廢裒州在姚州北唐書南蠻

   傳梇棟蠻白蠻種也其部本居梇棟縣鄙地昔為裒州有首領為刺史誤殺其叅軍挈族北走後散

   居麽㱔江側又地理志裒州武德七年置本梇棟地南接姚州縣二楊波强樂廢髳州

   姚縣境唐書地理志髳州本西濮州唐武徳四年貞觀十一年更名漢越巂郡地南接姚州縣四

   濮水青蛉岐星銅山廢縻州在大姚縣西北唐書地理志縻州本西豫州武德七年置貞觀

   三年更名南接姚州縣二磨豫七部廢微州在大姚縣北唐書地理志微州本西利州武徳

   七年置貞觀十一年更名北接縻州縣二深利十部富民廢縣在楚雄縣東元史地理志

   至元十五年立富民淨樂二縣二十一年革二縣為鄉滇志廢富民縣在府東今為富民村通志訛

   為阜民村其淨樂縣今為淨樂鄉楚雄廢縣在楚雄縣東明統志洪武十五年廢征緬

   招討司置衞隸雲南都司 本朝康熙六年𥔲嘉廢縣在南安州西南舊為虗初蠻地

   元至元中立𥔲嘉千户所屬威楚路明置𥔲嘉縣屬楚雄府 本朝康熙六年雍正十年設州判

   駐其南寕廢縣在定遠縣南元史地理志高氏專大理國政命雲南㱔莫徒酋夷羡

   徙民三百户於黄蓬穽憲宗四年立黄蓬穽百户至元十二年改為南寕縣後革縣為鄉明統志在

   定遠縣境瀘南廢縣在姚州唐置縣以地在瀘水之南故名唐書地理志瀘南本長城縣

   垂拱元年置屬姚州天寳初更名又南蠻傳鮮于仲通討南詔大敗於瀘南寰宇記瀘南縣在姚州

   北五里後廢又有長明縣亦唐置屬姚州天寶以後沒於南詔青蛉廢縣今大姚縣治漢

   置青蛉縣屬越巂郡後漢書郡國志青蛉有禺同山俗謂有金馬碧雞晉屬雲南郡梁以後沒於蠻

   隋書史萬歳傳開皇十七年擊南寕叛爨自青蛉川入南中唐書南蠻傳貞觀四年擊西爨開青蛉

   梇棟為縣尋以青蛉縣屬髳州元史地理志唐髳州統縣四一曰青蛉即此地夷名大姚堡與梇棟

   川相姚安廢所在姚州北明洪武二十八年置屬楚雄衞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

   諸葛營在定遠縣西十里明統志亮討南中於目直睒北傍山下築營夷稱望子洞基址尚

  思政樓在府治明成化七年知府趙熙修有記桂香樓在楚雄縣明洪武十

  六年迎恩樓在鎮南州東明景泰三年威遠樓在鎮南州西景泰三年

  聚遠樓在姚州明景泰間土舍高青建宏壯高敞全部在目吕閣在楚雄縣西三

  十五里名勝志古閣關灘也南詔時吕純陽來此因名地為吕閣明楊慎詩雲送沙橋雨風迎吕閣

  東臺在楚雄縣内明宏治初知府邵敏建風臺在定遠縣黒鹽井東明宏治十六年

  㑹講亭在楚雄縣内明正徳年建仙人跡在楚雄縣十里𮗚音山山巔大石有

  巨人

 ︹關隘︺阿雄關在鎮南州東南二百四十里與景東府火石哨接有土巡檢世襲鎮南

  關在鎮南州西二十五里有土巡檢世襲英武關在鎮南州西七十里一名鸚鵡關通

  志英武關躡山脊越峻坂箐莽陰翳行者寒慄舊設土官巡司羅平關在定遠縣西南三十

   里俗訛為羅那關大理府交界處舊有巡司㑹基關在定遠縣會基山上與廣通縣接界

   一名會溪關蘭谷關在廣通縣東五十里一名響水關兩山夾水烏道最為險隘接雲南

   府禄豐縣之六里箐滇程記響水關産蘭緑葉紫莖前場關在姚州東四十里三窠

   關在姚州南三窠山上為南面之險普昌關在姚州西一百二十里以上三關舊皆有

   巡檢司明洪武二十八年建今伹省寶山關在白井司西舊有兵戍守囘蹬關巡

   司在廣通縣西四十五里元末紅巾陷中慶梁王奔威楚求救於大理段功率兵攻紅巾古田等

   追至囘蹬關大破之即此地明洪武十七年置巡司土官楊氏世襲 本朝因之沙矣巡

   司在廣通縣東北五十里明洪武二十八年建 本朝因之土官蘇氏世襲蔑架營

   安州南三百里與元江州接界沙橋驛在鎮南州西三十里滇程記有鴛鴦白塔二坡自此

   往西山确道凡八亭達普淜經小孤山鸚鵡關七里坡普昌關麥地哨皆巨箐危石為險阨之所州

  志沙橋驛舊有土官普淜驛在姚州西南一百五十里爲雲南縣鎮南州必經之道舊有丞

   本朝雍正十年設姚州州判駐其地鐵索箐在大姚縣西北逶迤千里山徑深險蠻人

  多聚於此明史鐵索箐本猓種依山阻險宏治間稍有歸命者分隸姚安姚州嘉靖中始專屬姚安

  久之其渠羅思有幻術稱亂萬厯元年巡撫鄒應龍與總兵官沐昌祚討之七十二村皆平置屯戍

  

 ︹津梁︺凌虛橋在楚雄縣東三十五里腰站白塔橋在鎮南州西三十里跨平夾川

  爲迤西孔道苴力橋在鎮南州西四十里清風橋在廣通縣東三里清風河上相

  近有明月橋關山橋在廣通縣西二十五里囘蹬關下通大道棟川橋在姚州南

  青跨橋在姚州西北跨青蛉河明宏治中重建承恩橋在大姚縣南跨大姚

  河爲屋五楹以覆之明永樂中建五馬橋在黒井司中街爲行鹽要道怒濤洶湧築石基

  三洞架木石上覆以板屋翼以扶欄小石橋在琅井司西門外孔道椅子渡口

  在姚州東北金沙江中

 ︹隄堰︺城南堰在楚雄縣南三里可灌田千餘畝東堡堰在鎮南州東三里又西堰

  在州西南堰在州南溉田二千餘畝梁王壩在楚雄縣東三十五里平山門外元梁王巴咱

  爾幹爾密所築 巴咱爾幹爾密舊作把匝刺瓦爾密今改正跨苴壩在楚雄縣南四十里

  大琶壩在楚雄縣南七十里五排壩在楚雄縣西四十五里曲甸壩

  雄縣北三十里 本康熙十年重修築河洞壩在鎮南州東南十五里有前後二壩又索

  場壩在州西二十里兩旗壩在州北二里東堡壩在州東三里黄連箐壩在姚州東南九

  石峽口壩在姚州南二十五里右所衞壩在姚州西南六里陽派

  壩在姚州西北七里七淜在姚州西南凡七處曰大石地摩烏魯陽派塔鏡小邑長夀又

  在州西一曰當陽院在州北五曰地角香縈嶺赤額坪黒壩村摩苴邑皆前代所築瀦水以灌田

  上閘在大姚縣東二里又有下閘離縣三里俱明宏治間築金家閘在大姚縣南一

  里又冷水閘白塔閘俱在縣西葉家閘楊家閘俱在縣東

 ︹陵墓︺︹周︺楚小卜墓在姚州西北楚莊蹻之將小⺊平定滇中戰沒於此明統志𫎇氏時

  立廟祀之土人有禱輒應︹明︺楊畏知墓在楚雄縣北三里

 ︹祠廟︺諸葛武侯祠舊在楚雄縣雁塔山麓 本朝康熙十一年復建於古山寺址又有

  武侯祠在姚州城東十五里東山寺相傳為征南時遺壘楊文烈祠在楚雄縣東門内祀

  明副使楊畏知又一祠在雲泉寺中畏知以金滄道平土司吾必奎之亂克復楚雄遂留鎮及沙定

  洲叛百計攻楚雄終不能下始觧去郡人德之碌摩神祠在楚雄縣西鳴鳳山紫溪

  龍神祠在楚雄縣西二十五里明成化中知府趙敏路過洞庭舟中夢一方巾藍𫀆來謁曰

  紫溪龍神也及抵郡祀龍神見塑像宛如夢中遂立廟宇祀之三賢祠在南安州烏龍寺明

  萬厯初知州李翹有惠政州人肖像偕温可貞殷輅為二賢祠武安王廟在定遠縣獅子

  山明嘉靖中縣民孟繼祥䖍奉武安王繼祥客廣東念其母妻欲歸夢王以刀柄導之歸及旦徑到

  家與母妻相對無恙因捨宅為廟神女廟在白井司北祀𫎇詔時牧羊女昭忠祠

  在楚雄縣城隍廟東 本朝嘉慶八年

 ︹寺觀︺平南寺在府城西南一里相傳諸葛亮南征時建明嘉靖中復修雲泉寺

  城西鳴鳳山巔丹崖翠壁古木蒼藤蔚然深秀寺以井泉得名又以山産響石一名響石寺西

  山寺在鎮南州西三里烏龍寺在南安州烏龍山上明萬厯中建真覺寺

  在定遠縣黒井司北萬春山上慈應寺在姚州東飽煙蘿山舊名護國寺唐張䖍陀建

  寳寺在姚州西十五里大理段氏建妙光寺在姚州北四十里元至元中建歐陽元有

  矣寶山塔在姚州北十五里宋紹興二十四年建碑記猶存高陀山塔

  在姚州北二十里晉天福問建高十有五級碑記猶存一名白塔西南數里有池塔影倒映其中因

  名塔

 ︹名宦︺︹漢︺韓説與司馬相如同開益州領梇棟蜻蛉諸縣有賢聲︹元︺楊寶姚州路判

  官時梁王與段氏搆難兩軍相持有兵餉供億之苦寶極力解之民受其賜︹明︺朱守仁

  徐州人洪武中任楚雄知府撫民勤政招集流移授以田土均賦役建學校鋤强梗境内大治

  義廬江人洪武中沐英遣守楚雄時蠻猓侵逼義積糧高壘調兵力戰蠻遁去升楚雄衞指揮使

  築堰墾田建橋梁修城郭畫久遠之計嘗入覲帝惜其老令醫黒其髪仍撫治以威遠人後徵還厯

  官都戴都江西人洪武𥘉以指揮守禦姚安姚僅土城甚闊難守都撤而小之易以甎石

  至今恃為保障田本太原人洪武中任姚州知州行已剛方聽斷明决夷賊自久等叛死之

   吳潤武進人永樂間任姚安知府居心平恕白鹽井滷竭虧課潤爲奏豁免竈丁德之

   岳楚雄衞千户事母至孝母病不解衣而侍常見屍骸暴露脱衣覆之死不能殯者皆與之棺正

   統間征麓川戰死李保正統中爲南安州琅井巡檢其鄉老言本州俱羅舞和泥烏蠻雜種

   向無土官約束多致流移自保署州事民胥向化乞擢爲本州土官吏部難之帝曰古人爲治在順

   民情遂如其請邵敏湘陰人成化間知楚雄府郡中不植桑麻敏始敎之藝植課織紡擇文士

   質美者館之雲泉寺教課嚴密暮歲減從適館以稽勤惰時郡學祀禮未備敏創設祭器樂器崇尚

   文行風俗一新虎臣麟遊人成化間知𥔲嘉縣黜奸崇良招徠夷猓次年委勘景東陶上官讐

   殺事投賄不納被毒而卒馬自然内江人成化間任姚安知府時大石淜散溢民田患水不

   均自然築隄開東西二閘以時啟閉遂永爲利王家慶内江人宏治中任姚安知府以剛介

   稱建東西南三城甃石橋於蜻蛉諸渠民不病渉蔣哲貴州衛人宏治初任廣通知縣剛介

   廉明沐國公家人有恃𫝑作威者按治如法卒於官百姓哀之范璋餘姚人宏治𥘉以工部主

   事忤權貴謫吕合驛丞尋升楚雄知縣⺊遷學宫誨勵諸生多所成就董樸麻城人正徳中

   知楚雄府重學校朔望詣學講論四時考校以示勸懲諸生貧不克葬者捐資以助増祭器建學舍

   立哨堡課農桑尋升江西叅政黄澍侯官人正徳中知姚安府雪寃獄十三人建棟川書院以

   祝宏舒温江人嘉靖問任楚雄知府篤意學校易五顯祠為龍岡書院武定鳳朝文之

   亂遠近歸之賊不敢入其境威慎宣城人嘉靖間任楚雄知府清介不畏强禦卒於官同僚

   劉名弼長垣人嘉靖間以通判署楚雄縣仁恕清慎創建義學邑之人文蔚起皆其力

   何應和東莞人嘉靖間任南安知州撫民以仁禦盜以信境内肅然後以終養歸踰年

   有安竜之變州人感曰何公在當不至是苟詵華陽人嘉靖中知南安州清苦茹淡時蠻賊安

   竜焚掠州境三十餘年詵出竒設䇿入巢穴格殺之地方以安立祠祀焉莫相全州人嘉靖中

   知姚州才敏行潔安鳳之亂首倡大義得衆萬餘人晝張旗鼓夜則登陴守城賊憚不敢入民賴以

   趙恒晉江人嘉靖間知姚安府有才識善決獄曲直莫能逃楊曰贊掲陽人嘉

   靖間任姚安知府剛方廉潔時苴却蠻荼毒民人曰贊白大吏除之並設守備督營兵為守禦民立

   石頌王鼎汝州人嘉靖間以御史出知姚安修城池飭學校敎民植桑麻務紡織敎以男

   冠女髻禁婦人不得市易立保甲以察盜賊姚境稱治何朂枝江人嘉靖間任姚安知府修

   築夾口壩注水以濟大石淜之不及至今利賴張大亨全州人弱冠領鄉薦以嚴嵩為其大

   父門生故二十餘年不出仕隆慶初擢楚雄府同知攜一蒼頭一稚子自隨於吏事迎刃而解芟除

   九場巨憝民賴以安侯文才營山人萬厯中知楚雄府郡人不知紡織文才始敎之蠶桑布

   帛之利以興温可貞東莞人萬厯中知南安州時鎮莊民施成信乘武定之亂脅衆肆掠

   可貞募鄉勇三千人築兩龍營寨擒巨魁殲之邊境獲安殷輅博羅人萬厯間任南安知州奉

  母至孝風動一州尤多惠政李翹大邑人萬厯初由雲南府通判升南安知州視民如子州

  人肖像偕温可貞殷輅稱三賢祠祀之周希尹宜山人萬厯間任姚安知府務敦大去煩

  苛土官皆奉法惟謹捐修南中書院甃大石淜諸閘士民德之郭崶昆明歲貢生任楚雄訓導

  與叅謀楊畏知倡建守城䇿後為孫可望杖殺妻葛氏先投井死童述先沔陽人萬厯中

  任姚安府推官姚自武定變後人民凋瘵述先署府事革軍民火耗及所解公費米鹽雜税民困以

  羅廷璠豫章人崇禎間知楚雄府與民休息興學除奸卒官土人肖像祀之孔元

  德威清衞人崇禎中任姚安知府姚曠遠各淜聚水難以全濟元德自行擇地捐築豐樂淜聚水

  溉田歳增穀千餘石

 ︹人物︺︹元︺量成段氏臣世居威楚代高泰運為相遣使内附能恤孤寡老幼風俗化之稱夷中

  楊惠威楚人父早逝母疾禱神求代母感神夢以子孝延年翌日病痊年八十五卒惠負

   土營墳廬墓三年有司以聞表其門蠲徭役︹明︺高惠姚州土舍洪武十七年土官自久寇

   品甸惠為姚州同知從西平侯沐英擊平之二十年普定侯陳桓總制雲南於姚安等處立營屯糧

   時惠治姚安安輯其民稱能吏王用之鎮南州人宣德間任交趾慈廉州知州交人叛被執

   不屈死事聞贈官賜祭趙和白鹽井人天順間母遭兵掠和年十四晝夜涕泣隨至遼東見

   其母主者留不即遣和泣血哀求乃與母俱還高梓潼賜姚州土州同五歲䘮父母譚氏

   病痿痺朝夕稽顙北辰求代母病目賜時䑛之病癰又吮之俱愈成化中詔予旌表高棟

   土舍宏治十六年普安賊叛屠郡縣棟與指揮唐永擊之奮勇殺賊追至板橋驛遇伏孤身轉戰身

   中數鎗而死宋鈺楚雄人正徳中蘄水敎諭擢知岳池多惠政登仕籍二十年所得俸資悉

   周親族家無餘財王鳴鳳大姚人事母以孝聞知府王鼎竒其學行為擇娶則一醜女也

   鼎欲更娶鳴鳳不可曰此女見棄終身失所矣鼎益奇之以貢謁選至京師從王守仁學獻籌邊六

   䇿授安福丞轉峨眉令興利除弊政聲大著高鵠姚安府土舍多謀善𮪍射盜賊歛戢嘉靖

   三十年元江之變布政使徐樾遇害鵠赴救死之有司以狀聞詔予優卹孫學易楚雄人萬

   厯中進士授寕國府推官斷獄無𡨚升遵義副使土官奢崇明有逆志屢請上官先事以折其謀不

   納後猖獗三省騷然人服其先見厯官陜西布政使致仕卒⿰糹⿱𢆶匹 -- 繼楚雄人授楚雄衞指

   揮萬厯中督軍征緬屢捷孤軍無援殁於陣事聞賜祭子起周襲職孫學詩楚雄人萬厯中

   由舉人累遷吏部員外著四民圖説進呈帝嘉之擢四川永寕道有惠政以疾歸邦

   楚雄人家貧甚父殁賣身以葬留妻養母未幾母卒妻亦願賣身葬姑妻父怒訟於郡郡高其事以

   上聞詔建坊旌之蘇德馨廣通人父寵異母逐之居外益盡孝耕田養親不怨不怒鄉黨

   稱之萬厯中任茂州學正陶希臯姚安人萬厯中石阡推官發奸摘伏知神及守永寕平賦

   役擒巨寇以剛直忤上官遷王府敎授歸里金鯉姚安諸生性至孝母楊氏病篤鯉晝夜禱

   夢神授方母病遂愈後母殁廬墓側時羅賊刦掠感其孝舍之而去兄鯤舉家疾疫鯉與同寢處供

   湯藥萬厯七年詔賜銀幣建坊旌奬劉九疇姚安人由貢生知綦江縣方出仕盡以遺産讓

   諸弟鄉里重之萬厯間賜孝友馳聲扁額靳時芳姚安人侍父赴京父在途疾不能乘馬時

   芳背負而行母病癰時芳晨夕抱扶厯三十二年如一日家貧敎授跬歩有繩尺遊其門者皆有規

   程姪仕清幼孤撫之成立年八十三卒周孔徒定遠人性孝友撫兄子育弟妹周濟貧乏

   鄉里稱之子昌祚天啟進士少孤事母以孝聞官大理評事丁師羲楚雄人崇禎中知霸

   州時州城被兵竭力戰守城陷死之贈叅議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謚節愍俞觀

   楚雄人與弟益潛心理學敎授生徒遠近負笈而至時土賊陷城聞其名迫之使見不屈自投泮水

   遇救遂隱不出杜天楨楚雄人崇禎末土賊沙定洲攻城天楨創議力守監軍楊畏知敗於

   流寇城中瓦解天楨至西城樓書壁曰恨滇南無一赤心男子求後世免一青史罪名正衣冠自縊

   王承憲楚雄人崇禎末襲職為楚雄衞指揮中武舉授遊擊為楊畏知前鋒沙定洲圍城承

   憲擊却之賊陰誘其部曲承憲大呼手刃數人與弟承瑱俱戰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

   諡烈謝琯楚雄人任四川遵義推官適流寇攻城琯戰敗不屈賊令屠城琯曰苟止殺吾

   當從汝賊喜遵義人遂獲免迫與偕行至貴陽自縊於學宫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

   陳士性楚雄人崇禎末任冀州州同流賊陷城不屈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王家祥楚雄廪生流賊人城闔家二十九口皆投水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

   年   予入忠義祠張朝綱廣通人崇禎時任渾源州州同解職歸流寇至廣通朝綱

   謂妻馮氏曰吾受國恩何忍偷生與妻從容自縊長子耀葬親訖亦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包洪䇿廣通人崇禎末任新都知縣甫四月流寇至䇿力守孤城兵少食盡

   城陷被執不屈罵賊死李師泌姚安人邑武生吾必奎叛楊畏知任楚雄監軍以守備委

  師泌協守必奎陷城師泌不屈直前大罵賊令䥷其首師泌罵曰賊奴䥷人何不先其足乎遂從足

  䥷至首而死楚人莫不哀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席上珍姚安人崇

  禎中孫可望等入雲南上珍與州守何思大姚舉人金世鼎嬰城固守城陷世鼎自殺上珍被執至

  昆明罵賊磔於市思亦不屈死之 本乾隆四十一年   予入忠義祠

 ︹本朝︺楊三奇南安人順治間有賊刦其家父被執三奇年十四奮身抱賊曰但傷我母傷我

  父遂受刃死父得全陳士驥南安人順治舉人吳三桂反檄官之拒不受事平授隆德縣知

  徐達乾字躋菴楚雄人康熙癸丑進士呉三桂叛杜門八年脅以偽命不屈賊平滇撫

  疏薦授山東高苑縣有殊績累遷吏科都給事中張肫仁楚雄人康熙癸卯舉人呉三桂

  叛脅以官不受貧居敎授以終李天秩楚雄人康熙庚午舉人當事重其才延為山長議論

  開發一時人士多所成就薩綸錫楚雄人康熙乙未進士選庶常授檢討氣度安詳詩文博

  雅為迤西甲科之首夏詔新姚州人雍正七年選抜厯官瀘州所至以廉能著致仕歸與兄

  弟共財産多義舉且以家藏十三經廿一史送書院三姚人士無不佩其德陳綏端

  人純孝性成乾隆五十一年 旌又白井季魯望嘉慶間以順孫 旌

 ︹流寓︺︹唐︺李善江都人善屬文淹貫古今號為書簏顯慶中累遷崇文館直學士為文選注敷

  析淵洽坐與賀蘭敏之善流姚州尋赦還︹宋︺高量成大理人世為段氏相避位不仕築城

  於威楚之徳江村恤孤敎子弟風俗為之一變︹明︺黄輔巴縣人成化間以舉人任南安

  州學正後寓廣通聚徒講學士𩔖賴其陶成今子孫猶在南安黄守鐘宋黄庭堅之後官於

  姚遂家焉

 ︹列女︺︹明︺王定邦妻孫氏楚雄人年二十九夫亡守節訓二子承寵承憲以忠義立

  身後俱死國難氏年八十三卒王俊妻嚴氏楚雄人夫卒無子甘貧守節而終

  時泰妻何氏鎮南人年二十七夫卒孤教子夀至百歳鞠以和妻楊

  氏南安人年二十三夫亡無子誓志守節年至九十一歳楊煥袍妻楊氏

  人年二十值沙賊之亂氏被執厲聲罵賊冒刃而死包遇景女定遠人為野寇所掠女不

  𬒳周國正妻張氏定遠人年二十夫踰垣失足死氏䑛其血大慟自縊以殉

  周如盤妻陸氏定遠人年十五夫卒氏悲涕不已至夜遂死於屍側孟宗聖

  妻温氏定遠人年二十餘夫殁事姑孝敎子成立夀至百歳李大中妻張氏

  定遠人遇賊刦掠恐為所污投河死蘇蘭妻董氏廣通人年二十六夫亡守節安鳳之

  變刦掠至縣氏負姑遠避崎嶇山谷間卒免於難楊世恩妻韋氏廣通人崇禎五

  年野賊焚民居氏恐受辱投烈熖中死徐光鼎妻萬氏廣通人崇禎五年野賊破

  城氏投池死段元臣妻王氏廣通人野賊破城為賊兵所獲投水死劉襄

   妻高氏姚州人明末流寇陷城氏懼辱抱幼子投井死陳友忠妻魯氏

   人隨父戍姚安所年二十八夫戰死交趾氏撫孤守節成化中旌靳志妻趙氏

   人守節撫孤復卒撫孫成立王經妻張氏大姚人夫卒苦節事親撫子鳴鳯戉立後

   官縣令以清節著人以為母敎施經綸妻張氏大姚人夫卒於官臨訣託以養父母

   氏扶櫬歸有欲奪其志者氏泣曰違夫何以相見地下孝事舅姑守節終身景同春妾

   趙氏琅井人同春夫婦相繼殁氏為立嗣殮如禮葬前一口自縊死家人哀之同穴葬焉

   震妻王氏白鹽井人年二十夫卒撫子世榮及長娶婦世榮又殁姑媳相依守節不渝

   席上珍妻封氏白鹽井人流寇張虎陷姚州上珍罵賊死氏亦𬒳執將逼之氏紿曰

   姑俟七日乃可賊禁氏廟中伺間潛出投井死今名其井曰節井王鳴鳳妻王氏

   嗚鳳由嵩明遷居白井黔國公委理迤勲莊流寇之變天波出奔鳴鳳率莊人起義往衞臨行謂氏

  曰藐孤一綫其付之郷乎後力戰死氏年二十八孤英避居麗江土知府木瑶嘉其忠節庇之遂

  撫英成立夀七十七終

 ︹本朝︺謝泰來妻金氏鎮南人夫亡守節事親敎子康熙間 旌袁尚義妻

  李氏楚雄人年少夫亡事親守節與同縣陳所養妻羅氏白璋妻王氏均雍正間 旌

  天琯妻孟氏定遠人守節撫孤雍正間 旌魯達道妻李氏姚州人夫

  亡守節孝慈兼至雍正間 旌倪光捷妻王氏大姚人年少夫亡孤成立雍正間

  王希孔妻張氏白鹽井人夫亡守節雍正間 旌陳天成妻薩

  氏楚雄人夫亡無子撫姪成立與同縣江長源妻劉氏劉宗孟妻王氏宋學平妻⺊氏均乾隆間

  李德湛妻段氏南安人夫亡守節孝慈兼至乾隆間 旌李濬妻楊

  氏定遠人夫亡守節與同縣金淳妻田氏唐廷對妻李氏李森榮妻王氏均乾隆間 旌

  鏡妻徐氏姚州人夫亡守節與同州由虞陞妻再氏李望道妻袁氏王式良妻朱氏唐德

  焯妻羅氏均乾隆間 旌張天瓊妻宋氏黒鹽井人撫孤節乾隆間 旌

  九章妻張氏白鹽井人夫亡守節與同里王肇統妻何氏楊世基妻王氏均乾隆間

  花筆平妻宋氏楚雄人夫亡守節與同縣卜爾松妻陳氏倪毓衞妻麥氏均嘉

  慶間 旌侯德周女定遠人守貞不字嘉慶間 旌高代空妻何氏

  人夫亡守節嘉慶間 旌沙應龍妻趙氏大姚人夫亡守節與同縣陳玠妻華氏均

  嘉慶間 旌李輝魯妻洪氏白鹽井人夫亡守節與同里張燦祖妻王氏陳統舜

  妻唐氏夏元璋妻張氏王惟相妻郭氏均嘉慶間 旌

 ︹仙釋︺︹唐︺楊波遠葉榆人永徽時嘗騎三角青牛逍遥威楚間滇池鹽井四十餘處皆楊所

  王載元南詔時同友張明亨棲威楚之五樓山有道人至自稱無心昌道人與飲歡噱

  起謂二子曰來年秋風起塞外吾當再來及期道人果至攜醇酒與二子飲飲畢騰空而上二子亦

  俱仙去後人謂昌無心乃吕字也其吕巖乎遂名閣關灘為吕閣

 ︹土産︺金唐書地理志姚州土貢麩金明統志龍蛟江出楚雄南安出白鹽井出

  鹽定遠縣出黒井琅井廣通縣阿陋井猴井俱産鹽色黒麝香唐志姚州土貢莎羅

  布寰宇記姚州有橦木皮可為布府志即梭蘿布越氊寰宇記姚州産又引蜀記云雲南越

  毭𣯻罽也響石出楚雄縣文殊山聲清越宜為磬今無錦雞 白鷼俱府境出

  龍目寰宇記姚州産似荔枝菩提子俗名木槵子可為念珠圓淨勝他産世傳高泰

  祥死節一女流亡民間未知兄弟所在手植此樹以卜存亡九植咸茁久之盡得今存者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