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六十二至四百六十三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四百六十至四百六十一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六十二至四百六十三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卷四百六十四至四百六十六

 大清一統志

 桂林府

 ︹津梁︺陽橋在府城内譙樓前宋建名青帶又名通濟明初修改今名 本朝順治十八年

   永濟浮橋在臨桂縣東江門外明正徳四年撫臣陳金造舟五十兩岸植鐵柱四中貫以

   鐵纜二各長百餘丈後廢 本朝順治十七年重建雍正六年天柱橋在臨桂縣東舊

   名花橋又名嘉熙明景泰閒建有石筍自平坡⿱㓁大 -- 𥤮起形如礎柱故名 本朝康熙二十年修乾隆三

   十三年重修横橋在臨桂縣南門外舊建以扼全城水𫝑後圯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重建

   定西橋在臨桂縣西門外長安橋在臨桂縣文昌門外二里舊名太平橋 本朝

   乾隆五十年修西新橋在臨桂縣武勝門外明洪武初建 本朝乾隆六十年獨峯

   橋在興安縣西南二十餘里 本朝雍正十一年重建萬里橋在興安縣東北一里灕江

  上唐李渤建明洪武時修長夀橋在靈川縣西四里本朝康𤋮三十年建甘棠橋

  在靈川縣西南二十里舊有甘棠渡 本朝康熙五十一年撫臣陳元龍造舟三十爲浮梁乾隆二

  十九年修安行橋在靈川縣北七里攀龍橋在陽朔縣東北四十里宋淳祐間建

  廣豐橋在陽朔縣東北一百里宋嘉興時建太平橋在永寕州北郭外明萬厯間建

   本朝康𤋮六十一年重建華蓋橋在永福縣東舊名獅于橋宋淳𤋮中建惠政

  橋在義寕縣南門外和豐橋在義寕縣南三里飛鸞橋在全州西五里跨羅

  水宋建 本朝康熙二十年重建乾隆年間修廣濟橋在全州西五十里跨白沙水明嘉靖

  中建 本朝雍正七年文家橋在全州東北八十里明嘉靖間建長二十餘丈上覆以屋

  兩埠有亭市賈日集亭下龍川橋在灌陽縣北三里明洪武初建通濟橋在灌陽縣

  北十里明初建曰登雲景泰間上覆瓦亭改曰德興後圯 本朝康熙三十六年重建更今名

 ︹隄堰︺回濤隄在臨桂縣東唐書地理志桂林東南有回濤隄以捍桂水貞元十四年築寰宇

  記在城東南十五步桂江西岸其水南流經桂嶺去州二百餘里水勢極高唐貞元十四年刺史王

  拱築隄長五百五十四步以捍水勢龍眼堰在興安縣東又辛家堰在縣南皆靈渠之水分

  引溉田處南北二堰皆在靈川縣北三里堰潞江水溉田二千餘頃又有蓮花塘在縣南

  黄花塘在縣西北皆瀦水溉田處東石渠在陽朔縣東獅子山下石崖天成有兩甕深數

  丈積水澄泓靈陂有二一在臨桂縣東北二十里唐景隆中桂州都督王晙堰灕水溉田處

  宋乾道中經畧李浩開營田再築淳熙中經畧詹儀之重修久廢一在陽朔縣西北七十里雷雨所

  成涌水成江瀦以溉田趙家陂在興安縣西七里源出石康嶺又八字陂在縣治東半里

  許斜陂在縣北四里引靈渌水合北渠沿潭陂在縣西三十里上承趙家陂下合灕江觀陂在縣西

  五十里引黄柏六峒水溉田昌陂在縣南六十里引湯海山水灌田清渌陂在陽朔縣西十

  五里亦曰清渌塘溉田甚廣湖塘在臨桂縣東十五里又有龍塘二塘相通廣數百畝其旁

  又有潤塘耿塘又石家九塘在縣南沙塘在縣西俱利灌溉古育塘在義寕縣東北相近

  為横塘又有壺塘在縣南皆灌田數百畝

 ︹陵墓︺古雙塚在臨桂縣境寰宇記臨桂縣有雙妃塜高十餘丈周𮞉二里舊傳二妃㝷舜而

  卒葬於此︹三國︺︹呉︺薛翊墓在陽朔縣西威南山下︹唐︺歐陽普贊墓

  在臨桂縣北寰宇記在桂州北郭外松林盡處唐初安南都䕶本靈川人葬此其舊宅今聖壽寺是

  有廟在寺北︹宋︺唐承裕墓在全州西覺山鋪下︹明︺靖江諸王墓

  桂縣北堯山麓蔣冕墓在全州尹家塘孝子曹正儒墓在全州湴塘

 ︹本朝︺陳宏謀墓在臨桂縣東畔村宏謀任東閣大學乾隆三十七年   賜祭葬

  陳枚墓在全州馬山枚知山東堂邑縣   贈中憲大夫

 ︹祠廟︺三先生祠在府學明倫堂之旁祀宋周子二程子張栻有碑記今廢四賢祠

  在府城内祀明王守仁山雲舒清劉大夏三賢祠在府城内祀 本朝巡撫郝浴學政王如

  辰運使高熊徵康熙年間修有孫勷碑記雙忠祠在府城内 本朝康熙二十一年

  勅建祀巡撫馬雄鎮𫝊宏烈諸葛武侯祠在府西寶積山元至治間追封威烈忠武

  顯靈仁濟王 本朝雍正十一年奉   㫖修建李 衞公祠在臨桂縣東七星山下祀

  唐李裴公祠在臨桂縣東南訾家洲上祀唐裴行立定南王祠在臨桂縣

  曡綵山郡人立祠祀本朝定南王孔有德 陽 海祠在興安縣陽海山下舊志一名靈澤

  廟宋乾道間范成大請封為靈澤侯故名 本朝雍正十年重修   勅封安流襄績陽海山神

     御書陽朔靈源扁額俞公祠在永寕州西南隅祀明總兵俞大猷七先生

  祠在全州學宋嘉定八年州守林岊建祀周程張朱五子及柳開張栻岊有碑記柳侯祠

  在全州北柳山祀宋柳開有孫次鐸碑記忠孝祠在全州湘山祀明曹學臣及子正儒

  章廟在府城内西北祀元平章政事額爾吉訥 本朝乾隆十九年學使許道基有碑記

  廟在臨桂縣東北寰宇記在臨桂縣虞山下宋淳熙間修 本朝康熙十六年奉   勅修内

  有   御書清慎勤扁乾隆二十三年修四十五年重修伏波廟在臨桂縣伏波山下

  寰宇記在桂州郭中東北二里唐乾符二年勅封靈昭王 本朝乾隆五十八年堯廟

  川縣南堯山宋淳熙間桂州經畧使張栻修有謁廟文刻石 本朝雍正八年嘉慶五年重修

  于公廟在永寕州南門外祀唐于向廣福王廟在義寕縣西北十五里舊稱惠

  安廟祀蜀漢禆將武當當偕諸葛武侯南征追奔踰嶺溺死智慧源後土人祀之禱雨輒應紹興間

  加封英濟廣福王其後臨桂靈川皆有廟 本乾隆八年   勅封顯佑英濟廣福王

  妃廟在全州城南祀虞帝二妃漢𥘉平元年建唐元和九年修柳宗元有碑銘 本朝乾隆十

  二年修嘉慶四年重修盤石廟在全州西三里祀宋州守王世行黄庭堅有記

 ︹寺觀︺萬壽寺在府城南門外隋建舊名永安元賜書圓覺虞集作記 本朝順治十五年

  棲霞寺在臨桂縣東七星巖下唐建 本朝順治十五年重建如意寺

  川縣南唐建 本朝康𤋮五十八年重建為慶賀習儀所鑑山寺在陽朔縣南鑑山下宋建

  報恩寺在陽朔縣北宋景定間建上乗寺在永福縣東門外明洪武初建香林

  寺在義寕縣西南咸通五年湘山寺在全州西門外湘山之陽唐乾符三年建有無

  量壽佛塔本名光孝寺又名景德寺宋賜今額本朝康熙五十二年   御書壽世慈蔭扁額

  慧明寺在灌陽縣西關外舊名梁興唐建宋祥符間賜額大覺寺在灌陽縣北五

  十里舊名黄潭宋熙寕中賜額慶林觀在臨桂縣東七星山棲霞洞前又名東觀唐建

  嶽觀在臨桂縣西唐建名天慶觀宋改今名亦名東觀

 ︹名宦︺︹晋︺干寶新蔡人始安太守治尚清靜公退即務著述︹南北朝︺︹宋︺顔延

  之臨沂人少帝時遷始安太守謝晦謂延之曰昔阮咸為始平郡今卿又為始安可謂一始︹齊︺

  裴昭明聞喜人永明三年為始安内史郡人龔元宣詭云神人與其玉印玉版書不須筆吹

  紙便成字以此惑衆前後郡太守敬事之昭明付獄案罪︹梁︺裴䆳聞喜人天監中遷始安太

  守䆳志立功邊陲不願閒逺乃致書吕僧珍曰昔阮咸顔延之有二始之嘆吾才不逮古人今為三

  始非其願也︹唐︺李襲志安康人武德初高祖召為桂州總管封始安郡公轉桂州都督

  前後任桂州二十八年政尚清省南荒便之魚孟威咸通中鎮桂州時靈渠十八斗門己

  廢孟威以石為鏵隄亘四十里植大木為斗門至十八重乃通巨舟︹宋︺柳開大名人端拱初

  知全州西延洞有粟氏常刧民口糧畜開作衣帶巾㡌選牙吏勇辯者三軰使人以利害諭之粟氏

  懼留二吏為質率其酋四人與一吏偕來開厚其犒賜遣還如期攜老㓜悉至開賦其居業作時鑑

  一篇刻石戒之常延信平晉人雍熙中爲全郡六州都巡檢使充羊狀六砦都鈐轄誠州蠻

  歸欵命延信馳入溪峒索其要領又逐蠻直趣古鎮過西延大木諸峒蠻人慴服曹克明

  百文人景德中知桂州兼管勾溪峒公事州人覆茅爲屋𡻕多火克明選北軍教以陶瓦又激江水

  入城以防火災馮伸已河陽人天聖中自邕州改知桂州兼廣西鈐轄會安化蠻犯邊官軍

  不利仁宗遣中人𧼈伸已討之伸已疾馳至宜州單𮪍出陣語酋豪曰朝廷撫汝甚厚汝乃自取滅

  亡即皆仰泣羅拜率衆降陶弼永州人慶厯中討儂智高以功得陽朔簿後調陽朔令課民植

  木官道旁夾數百里行者無暑暍之苦他郡縣悉效之陸詵餘杭人知桂州自儂猺定後交

  人浸驕守帥常姑息詵至部其使者黎順宗來詵召問折諭懾伏而去詵遂至邕州集左右江四十

  五峒首詣麾下閲簡壯丁五萬補置將吏更鑄印給之軍聲益張交人遣使入貢張田

  人知桂州異時蠻使朝貢假道與方伯抗禮田獨生堂上使引入拜於庭而犒賄加腆土豪劉紀盧

   豹素爲邊患訖田去不敢肆京師禁兵來戍不習風土往往病於瘴癘田以兵法訓峒丁面奏罷戍

   蕭注新喻人神宗時知桂州既至種酋皆來謁注延訪山川曲折老㓜安否均得懽心有獻征

   南䇿者輒不聽縣構博平人神宗時交阯入寇以構知桂州聲言將犄角搗其巢穴寇聞引去

   劉𢑴福州人熙寕中知桂州言舊制宜邕桂融欽五部土丁成丁已上者皆籍之既接蠻徼自

   懼宼掠守禦應援不待驅䇿而近制主户自第四等已上三取一以爲土丁而旁寨多非四等已上

   若三丁籍一則減舊丁十之七餘三分以爲保丁保丁多處内地又俟其益習武事則當蠲上丁之

   籍恐邊備有缺請如舊制從之張頡桃源人熙寕中知桂州黎峒首領請出兵自効命頡處其

   事頡召見補以牙校喜而去詔問何賞之薄對曰荒徼蠻蜑無他覬得是足矣尋罷兵海外訖無事

   熊本鄱陽人元豐中宜州蠻⿰扌⿳丆⺝⿱冖友-- 擾邊徙本知桂州至則諭溪峒酋長戒邊吏勿生事請選將練兵

   代戍益市馬以足𮪍兵宜州遂無事時以順州賜李乾德疆畫未正交人縁是輒𭧂勿陽地本檄問

  狀乾德歛兵謝本因請以宿桑八峒不毛之地賜之南荒遂安轉運判官許彦先某通湖南鹽於廣

  西計口授民度可得息三十萬本言桂管民貧地瘠恐不堪命議遂格謝麟甌寕人元祐初

  知桂州融江有夷警將吏議致討麟部土人使極南而北兵止屯近郡賴以全者甚衆徐勣

  南陵人哲宗時選桂州教授王師討交阯轉運使檄勣從軍餉路瘴險民當役者多避匿捕得千餘

  人使者使勣杖之勣曰是固有罪然皆饑羸病乏不足勝杖使者怒欲並劾勣勣力爭不變郭逵宿

  留不進勣謂副使趙卨曰師出淹時而主帥無討賊意何由成功因具蠻人情狀疏於朝既而逵卨

  果皆以無功貶沈晦錢塘人紹興問為廣西經畧知靜江府南州蠻酋莫公晟歸朝用為本路

  鈐轄羈縻之後遁去旁結諸蠻𡻕岀為邊患晦選老將羅統戍邊招誘諸酋諭以威信皆詣府請降

  晦犒遺之結誓而去自是公晟孤立不復犯邊高登漳浦人紹興中由富川簿調古縣令豪民

  秦琥不法登置之死一郡快之桂帥胡舜陟以古縣為秦檜父舊治屬登祀之登不可范成

   大吳郡人乾道九年知靜江府廣西專藉鹽利漕臣盡取之於是屬已有増價抑配之弊成大入

   奏謂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數以寛郡縣則科抑可禁帝從之舊法馬以四尺三寸為限詔加至四寸

   以上成大謂互市四十年不宜驟改張孝祥烏江人孝宗時知静江府兼廣南西路經畧安

   撫使治有政績張栻綿竹人孝宗時知靜江府經畧安撫廣南西路所部荒殘多盜栻簡州兵

   汰冗補闕籍諸州黥卒伉健者為効用申嚴保伍羣蠻帖服朝廷買馬横山邊民告病而馬不時至

   栻究其利病六十餘條奏革之李浩臨川人孝宗時知靜江府兼廣西安撫舊有靈渠通漕運

   及灌溉𡻕久不治命疏通之民賴其利邕管所隸安平州其酋恃險謀聚兵為邊患浩遣單使諭以

   禍福許其引赦自新即日焚撤木柵聽大府約束應孟明永康人孝宗時知靜江府兼廣

   西經畧安撫初廣西鹽易官般為客鈔客户無多折閲逃避遂抑配於民公私交病孟明奏除其弊

   禁卒朱興弄兵雷化間聲勢漸張孟明遣將縳致轅門斬之趙崇憲餘干人淳熙中知靜

   江府兼經畧安撫靜江屬邑十地肥磽畧等而陽朔修仁荔浦賦獨倍崇憲請加蠲減詔遞損有差

   有羅蔓峒者𡻕寇鈔為𭧂民何嚮父子隂導之崇憲置之法因嚴民夷交通之禁先是部内郡邑有

   警輒移統府兵戍之在宜州者百人古縣半之崇憲謂根本單虛乃谷置兵如戍兵數而歛戍者以

   黃疇若豐城人淳熙間調靈川令㑹萬安軍黎蠻竊發經畧司選疇若條畫招捕事宜

   謂須稽原始亂為區處之方從之詹體仁浦城人寕宗時知靜江府開十縣税錢二萬四

   千蠲雜賦八千冷應徴分寕人理宗時調靜江府司錄叅軍治獄平恕轉運使范應鈐列薦

   姚希得潼川人理宗時知靜江府主管廣西經畧安撫使公事兼轉運判官希得忠亮

   清儉好引善𩔖廣西官署以錦為帟幕希得曰吾起身書生安用此以繒纈易之鄧得遇

   卭州人理宗時攝經畧事兼知靜江府徳祐元年移治蒼梧而靜江破得遇朝服南望拜辭投南流

   江而︹元︺石亨祖真定人至正間除全州路總管時蠻猺入寇城邑居民焚掠殆盡亨

  祖築城郭籍民兵以禦寇民得安生陳南賓茶陵人至元中授全州路學正先是獠人焚延

  學宫南賓至亟請建廟宇仿蘇湖學則白鹿洞教規訓飭士𩔖文化遹興︹明︺左君弼

  人洪武初授桂林衞指揮僉事平上思州黃英傑及英覽之亂威震兩江李德番禺人洪武初

  調義寕縣教諭時喪亂後黌舍頽圯生徒零落義寕在粤西尤號荒陋德力為振舉文教漸興

  考良洪武元年為永福縣丞殫以經畫事無巨細罔不整飭縣治學校壇宇皆所修建

  原受灌陽縣丞洪武中蠻獠寇縣原受調官軍勦平之復為築城以備守禦鄭曦

  人永樂中知永福縣築土為城增修學校立永福堡於縣西沿蘭麻理定牛擺立堡建蘭麻驛悉心

  經畫民賴以治周健錢塘人宣徳間知全州勤於民事大著聲績考滿民乞留進秩還治

  珦臨安衞人成化中知桂林府西延陽峒諸蠻時出刼為興全害珦檄召六峒丁簡練以待蠻謀

  渡湘珦至靈川與戰破之又引兵伏山口躡殺幾盡諸蠻自是歛迹𫎇宗逺番禺人正徳中

  任靈川興史縣故多猺獞募驍民防守名曰打手皆捕官統之宗逺約束綀習人咸思奮賊犯城率

  兵斬之自是諸蠻屏迹顧璘上元人正德中謫知全州以興賢養才爲首務重建柳侯書院

  躬親校士𡻕旱甞徒跣禱覆釡山雨隨至胡鶴信豐人嘉靖四年知永福縣值獞賊亂悉心守

  禦以城北山高受敵議增高城垣重建四門城樓又於鳳山巔築石城賊不敢犯梁若衡

  順德人崇禎末年知永福縣爲政有聲擢左州知州未赴任 大兵定廣州陳子壯謀舉兵若衡應

  之事洩被執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本朝︺馮瑾保定人知桂林府清介平恕嘗以體認天理四字見之施行獄片言立折多所平反

  焦勤武功人順治十二年知臨桂縣臺使令鞫大獄悉心剖折民以無𡨚大兵過省軍需告急

  㑹本省賦税蠲免帑無餘金勤籌畫轉輸纎毫不以累民江楨寕晋人順治十二年知灌陽縣

  當李定國亂後鄰兵調至者多掠民間子女楨力請代贖有誣陷平民爲盗者悉釋之全活甚衆

   呉輅石門人康熙初任桂林推官理逃人及叛盜諸大案以數十計平心剖決得減死若干人

   衡永食粤鹽為奸商侵漁委輅行部悉亷得之餉賴以足黄朱朂泉州人康熙二年知永福

   縣安集流民立學校修教化時劇賊莫扶豹等恃險刦掠朱朂單𮪍至賊巢開誠慰諭結以恩信賊

   黨皆感泣羅拜立為解散渠魁亦勢孤就擒李愫文沁水人康𤋮九年知永福縣化導獞

   民漸改其習修學建署皆捐俸成之後離任去民為之泣朱王造平和人康熙十年知永寕

   州呉三桂之變王造不從賊全家繫獄三年死獄中錢元昌海鹽人雍正九年知桂林府闢

   臨桂西鄉花巖下荒地數十頃修隄築壩收其祖為秀峯書院膏火士民交受其恵倪國正

   成都人知義寕縣乾隆五年桑江苗胡金銀為亂國正與臨桂丞呉嗣昌盧田巡檢魯器下雷吏目

   魯懋永寕千總潘貴入其巢撫諭之金銀殺嗣昌等而閉國正於土室絶食六日招之降不從死事

      聞贈按察使司僉事嗣昌正紅旗漢軍人器㑹稽人懋山陰人貴永寕人各   賜卹有

  差建祠祀之額曰五忠祠

 ︹人物︺︹唐︺曹唐臨桂人太和中舉進士累為知府從事及仕諸幕頗多贈酧有詩集于向

  臨桂人咸通中從高駢討安南有功授本州團練使黄巢入桂林溪峒蠻響應向出兵禦之巢退走

  又敗蠻於都狼山孤軍深入蠻遁向亦被創卒巢遂陷桂管曹鄴陽朔人大中間登第由天

  平節度掌書記遷太常博士時相高璩白敏中相繼薨鄴言璩交遊醜雜進取多蹊徑請諡為刺又

  責敏中怙威肆行諡曰醜其持論不阿如此後徙居桂林厯祠部郎中終洋州刺史有集三卷

  觀文臨桂人乾寕二年進士第八人被黜者訴不當乃重試觀文遂魁多士時劉季述輩專横

  觀文以為言忤時相意謝病歸︹宋︺李觀象臨桂人有才畧太祖時官左補闕王世

  則永福人太平興國八年廷試第一太宗幸金明池宴世則等于瓊林苑進士賜宴自此始淳化

  初世則以右正言使交州還朝條事迹及山川形勢上之進直史館與尹黄裳馮拯等伏闕請立許

   王為儲貳謫𫎇州後徙知永州朱道誠清相人㓜孤母俞多病截髪延醫卒葬廬於墓側有

   冬筍瑞竹之異景祐四年有司以狀聞賜絹米及卒郡守趙晰題其墓曰朱孝子墓其子楊善亦廬

   至和二年賜米帛如其父故事唐子正興安人治平初舉孝亷後通判邕州𤋮寕八年

   冬交阯圍邕與蘇緘固守外援不至城䧟與緘死之歐陽闢靈川人至和間與弟簡同學詩

   於梅堯臣元祐六年闢舉進士任雷州石康令時蘇軾南遷與之交遊乞休歸居無完壁叟 -- 臾 ?

   興安人少孤嗜學家貧授徒養母紹聖間以經明行修舉為雷州海康令蘇軾南遷過之握手道舊

   後調池州通判遂歸舊隱鄒浩謫昭日訪其家贈詩甚多唐諫清湘人初名册元符間與鄉人

   蔣舉上書論時事崇寕間申嚴黨禁入黨人籍屏居田里後易今名登政和五年第嘗知峽州廉介

   多惠李珙永福人大觀間宜州蠻入寇以禦賊首功補右職進築南丹州以珙攝州監押

   為先鋒羣蠻畏懼納欵歸疆積官至武功大夫劇賊劉花三嘯聚自䖍吉入寇廣東朝廷議擇將禦

   之除廣東路至則盡俘其衆檻賊首送京師厯邕州團練使金人圍汴珙募死士入援北至衞州敵

   衆數萬扼其前珙戰死贈忠州防禦使蔣炳文興安人政和二年判融州南渡後詣行

   在上書言時事宰相趙𪔂薦為中都官炳文願外職自試除瓊管安撫秩滿奏事忤權臣意遂辭歸

   唐時全州人政和二年進士初名時臣御筆為去臣字紹興中官鄂岳間值岳飛將兵應付軍

   需甚有勞績飛薦之召見奏事任靜江理定令官至澧州守蔣周翰興安人太學生靖康

   初金人犯闕上疏請持國書使西夏請兵入援如唐囘紇破安史故事不報後官德慶府教授

   齊臨桂人紹興二年進士調富川尉改判柳州賜對齊曰桂林賓興數狹折納輸重詔増鄉貢三

   人減軍輸布錢九萬有竒攝新州踰年種刺竹圍城千二百餘丈後知亷州禁採珠民以不⿰扌⿳丆⺝⿱冖友-- 擾

   守柔臨桂人紹興間登第為海康令後改倅邕邕守武臣御下嚴衣糧不時給將大閲衆洶洶

   不靖守柔勸使移病為攝州事下令發帑給諸將引首亂者斬之軍中肅然厯知梧宜新三州

  允濟興安人紹興間登第任新化令縣人不肯輸祖允濟至官即為要約積年逋柤車牛屬路

  後為賓州倅攝昭州先是官出錢一百予民民輸布一疋折布為錢十倍取之允濟疏聞減其半㝷

  知潯州及守邕管以亷介聞劉晞臨桂人有詩名桂帥李愿中邀賦秦城王氣詩欲以媚秦

  檜晞托疾不往後帥李大異聞而嘉之題所居巖曰蟄龍唐俊乂興安人博通經史紹興間

  進士廷對以直言被黜㝷起容州倅移守昭州政成入奏除知象州㝷知廉州未赴攝鬱林郡賊謝

  實犯鄰境俊乂躬率吏民禦之實遁去秩滿遂請老家無贏蓄張栻帥桂時深歎其清約右安

  民臨桂人紹興間登第為象州判官累決𡨚獄以明恕稱分教廉藤二州士知嚮慕興起喜為詩

  弟安行安持俱負文名人號三石同縣張仲子亦以文藻稱與安民相引重著有桂林盛事記

  則興安人少以學行稱舉進士厯官至侍郎歸築館授徒以身率後進極寒盛暑不少倦經史皆

  訓詁成一家言陶崇全州人少聰敏十𡻕賦筆山詩登嘉泰二年進士召試館職撰宋鐃歌鼓

   吹曲及楚詞七敘以進理宗在潛邸時崇為講讀官及登極被召陳保業謹微慎獨持久之説又陳

   郡縣修武備厚民生勵士氣與史彌逺不合出知信州卒諡文肅蔣公順全州人精研理

   奥從魏了翁遊七年大有得築室湘源名曰鷦𭔃了翁為之銘後劉之傑制置兩淮攜公順與俱以

   解安豐圍補官監施州清江税再調沅州黔陽尉辟桃源令未赴而卒弟公頔受業公順亦義烈不

   滕處厚全州人少穎悟䆳於春秋魏了翁遷渠陽日往從遊了翁竒之留置門下以古

   人之學勉之後調柳州馬平簿再辟潭州甘泉酒庫兼帥幕居官守正不阿︹元︺唐朝

   人刻意力學選授辰溪教諭值湖湘道阻乃歸授徒家墪每講學必先示濓洛關閩粹論使之體認

   自得嘗析心字之義為心法纂圖後居父喪不復仕秦仲禮臨桂人武岡峒賊擾桂城仲禮

   從官兵戰走之以功授義寕縣尉威攝邊猺改臨桂令兼防禦修築縣治葺學宫團鄉兵寛徴歛逺

   近肅趙元隆興安人為廣西行省都事明師壓城元隆分守伏波門城陷與同官陳瑜

   劉允錫皆死之︹明︺王溥桂林人洪武進士由郎中為廣東叅政以廉名其弟自家來省屬吏

   與同舟贈以布袍漙命還之曰一衣雖微此汚行辱身之漸也糧運由海道多漂没漙身至庾嶺相

   度形勢命有司鑿石填塹修治橋梁教民車運民甚便之居官數年笥無重衣李文選

   人洪武時以孝行旌表黃驥全州人洪武中舉於鄉為沙縣教諭永樂時擢禮科給事中嘗

   三使西域仁宗𥘉上疏論外夷貢馬及官軍下番之弊詞甚剴切帝嘉納之自是陜西之民少甦㝷

   升右通政卒易先全州人以國子生為諒山知府有善洪熙元年交人叛死之贈叅政

   莫愚臨桂人由工部郎中出知常州府奏請減宜興𡻕進茶數禁公差官凌虐有司嚴核上官

   薦劾之實皆報可秩滿郡民乞留巡撫周忱以聞詔進二階復任朱瓊臨桂人正統間舉人

   知開建縣有幹濟才天順三年賊攻縣城瓊身擊賊無援死之蔣冕全州人成化進士正

   徳時累官户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與楊廷和協誅江彬世宗立大禮議起冕固執為人後之説與

   廷和等力爭帝譙讓及廷和罷政冕當國帝逐禮部尚書汪俊以𪫟冕而用席書代之且召張璁桂

   萼冕抗章極諫帝不悦令馳傳歸冕當正徳之季持正不撓有匡弼功世宗初朝政雖新而上下扞

   格彌甚冕守之不移卒齟齬以去論者謂有古大臣風隆慶初諡文定劉本臨桂人成化進

   士授刑部主事宅憂廬墓有白蓮芝草之瑞有司間於朝旌其門曰孝行蔣曙全州人宏治進

   士知贛縣擢保定府諸豪歛戢厯廣東參政平樊家屯賊以功晉副都御史撫鄖陽𫉬賊首倪道真

   等所在有聲績仕終工部右侍郎劉天麒臨桂人宏治進士為工部都水司主事分司吕

   梁正德初閹人自南都詣北者舟經吕梁天麒不為禮及横索頗裁抑之為諸閹誣奏被逮謫貴州

   安莊驛丞王守仁亦以事謫龍場驛丞與定交嘉靖初追復官爵蕭淮臨桂人正徳進士由

   行人擢御史宸濠將作難人無敢言者淮奏宜勅錦衣衛逮至究治世宗嗣位淮請刷錦衣冗員數

   千厯僉都御史巡撫延綏邦全州人嘉靖進士初授行人遷給事中劾郭勛嚴嵩張瓉

  胡守忠等不職又極論楚世子逆悖乞勅定東宫出閣往還儀節陳清牙牌等疏帝皆嘉納累遷南

  太僕少卿屠楷臨桂人嘉靖進士由兵部主事遷吏部時諸僚高叔嗣李舜臣等負氣相高楷

  獨簡黙諸曹亦以此重之尚書汪鋐用事楷典選一無所徇累升工吏共三部尚書卒諡恭簡

  調陽臨桂人嘉靖進士授編修厯官禮部尚書侍穆宗經筵每講輒先齋沐期以精誠悟主往

  往援引經傳列古義以規時政帝嘉悦之神宗時進文淵閣大學士以朴忠受知卒諡文簡

  從儉臨桂人嘉靖進士厯官廣東屯鹽僉事攝嶺東兵備提孤軍禦倭有勞隆慶時累擢僉都

  御史巡撫福建識治體不為苛細仕終副都御史唐一岑臨桂人嘉靖中舉鄉試知崇明

  縣倭窺呉道出崇明一岑督勵戰守倭來攻敗之巳盡鋭復攻力竭城陷死之贈光祿寺丞

  焞全州人嘉靖進士改庶吉士授御史方入臺遣監刑見楊繼盛當刑即為具奏曰繼盛越職妄

  言自取重辟其妻哀懇願以身代繼盛就刑妻必併命恐傷陛下好生之仁願緩其死奏上不報移

   曹學程全州人萬厯進士厯知石首海寕治行最擢御史時冊封日本正使李宗誠遁

   歸神宗惑石星言欲遣給事一人充使因察視情實學程抗言不可觸怒下獄將置死子正儒刺血

   三上書願以身代後遇赦謫戍寕逺衛天啟中贈太僕少卿崇禎中旌正儒孝子吕興周

   臨桂人調陽子萬厯進士授禮部主事遷郎中時鄭貴妃專寵神宗將並封三王舉朝無敢言興周

   疏爭中外韙之唐世熊灌陽人萬厯中舉於鄉厯知永平府值兵燹後極力拯救全活者萬

   餘人遷山東鹽運使崇禎十一年分守濟南西門城陷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

   唐儼全州人萬厯中以孝行旌門唐良鋭全州人天啟中舉於鄉知靈壁縣李

   自成攻城急良鋭率民固守力竭城陷抗罵而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秉采全州人天啟中舉於鄉知靈邱縣崇禎七年八月 大兵攻靈邱秉采亟募兵死守力絀

   衆潰闔門殉節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文 昌時全州人天啟中舉於鄉知

   臨淄縣以廉慎得民城被圍與訓導周輔共守城破舉家自焚周輔亦殉難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蔣佳徴灌陽人天啟四年舉於郷崇禎中知盱眙縣治甚有聲縣故無

   城佳徵知賊必至訓民為兵十年賊果來犯乃設伏要害而親率兵往誘賊殱甚衆賊怒環攻之力

   戰而死其母亦投繯死贈尚寶卿兼建表忠祠並母奉祀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

   文師頤全州人天啟甲子舉人崇禎十五年知汝陽縣莅任甫三日流賊陷城不屈死 本

   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朱永吉桂林人崇禎間雲南巡撫王位討普名聲擢為

   遊擊屢破賊衆後呉必奎逋賊永吉身𬒳重慯力戰不己㑹諸軍皆潰自刎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

   賜諡烈愍唐一中全州人崇禎時由舉人任鉅鹿教諭 大兵破城抗節死 本

   朝乾隆四十一年入祀忠義祠蔣秉芳全州人崇禎時流寇猖獗嘗作南遷疏言金陵形勢

   及二祖並建兩都深意與却敵制勝之方尋以明經受柳城司訓賊至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

  年入祀忠義祠朱宗臣臨桂人以功拜鎮西將軍督兵守平樂 大兵至諸鎮望風遁宗臣

  堅守城破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孟 泰全州人瞿式耜守粤泰為兵從

  焦璉戰有功授守備佐守將等禦全州屢戰勝後守將降泰慟曰忍負國𫆀盡酖其妻妾死乃自殺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趙三薦全州人崇禎舉人知瑞昌縣擢肇慶同知

  未及行城破殉難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周震全州人官中書舎人瞿式

  耜題為御史監全州軍諸將議舉城降震力爭不可衆怒殺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

  劉飛漢灌陽千戸殉難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入祀忠義祠陳大本陽朔人性

  至孝母死未葬㑹鄰家失火倉卒不能舉棺伏棺號哭風為返火不之及同縣莫秉倫亦以孝著廬

  墓終

 ︹本朝︺劉霈灌陽人順治初賊曹志建盤踞龍虎關霈招義勇屢敗之後以力孤為賊所擒詰之

   曰誰爲主此謀者霈厲聲曰汝之悖逆吾恨不能手斷汝賊怒剮之朱大寶灌陽百户所部

   下軍人順治三年羣盜夜砍城行刼大寶巡邏見賊突至奮勇手擊一賊曳至縣前羣盜蜂集爲所

   殺邑人立像祀之文映朝全州人順治間舉於鄉任安慶府同知以慈惠綏民詰奸禦盜

   訓士子卹流亡士民頌之有徳政録梓行㝷遷户部員外郎歸四壁蕭然人以爲有五柳風

   嗣憲臨桂廪生潛心理學邑士請業者先徳行而後文藝順治己亥以薦授懷集教諭邑當兵

   燹之餘人文凋敝嗣憲爲設條規殷勤訓課一時士習翕然丕變唐之柏灌陽人順治丁

   酉舉人授漢陽知縣漢陽自明末困於兵之柏在任又當呉三桂肆逆大兵往來益著盤錯才設水

   口義渡船清丁户緝奸宄修學教士分校得人擢知雲南南安州邑中歛錢助行却不受調昆陽遷

   順天治中政績卓然爲户部刑部郎上官𠋣重之以老乞休文秉濓全州舉人康𤋮七年

   知陜西淳化縣縣有浮糧 國初己蠲免後虚報新墾且溢前額賦滋重秉濓力爭於臺使者事乃

   寢民感其徳建祠祀之唐正發全州人事巡撫馬雄鎮㑹孫延齡叛正發懷雄鎮血疏並

   負其少子世永孫國禎由門道抵京延齡聞之收繫正發眷屬妻蔣氏自經子一介被戮賊平授涼

   州鎮守備擢浙撫摽中軍遊擊所至有聲易友亮全州人為巡撫馬雄鎮守備孫延齡之變

   幽雄鎮于别室友亮鬻産賂賊得通音問雄鎮死收遺骸草葬之事   聞授襄州遊擊

   之驥灌陽人廪生孫延齡叛之驥挈家遯迹深山賦三峯烟雨以見志延齡慕其名迫令督餉

   之驥堅卧不食而死所著有格致集楊啟祥靈川人康熙時充撫署承舍巡撫馬雄鎮為逆

   帥孫延齡所縶啟祥奉雄鎮命偕其子馬世齊潛奔出關告變於江西巡撫具疏上聞賊平授山西

   壽陽守備余日𪔂永寕州人康熙間𡻕貢呉三桂叛民駭奔田蕪不治左江道劉曉知日鼎

   行𧨏委以招撫逃亡民咸歸集任懷逺訓導兵燹之餘興修學宫招徠庠士興行講學卒祀鄉賢祠

   劉懋藻全州人事親色養備至明末遭亂田園荒蕪舌耕以供菽水親没哀毁骨立飦粥三

  年兄弟藹然一室兄卒後遺産悉𢌿諸姪與人交然諾不苟中康熙己酉舉人初任河南光山令有

  善政擢監察御史終江南漕運使梁敦峻全州人康𤋮壬子舉人早孤事母盡孝讀書他

  所距家數里每日必歸省值吳三桂叛偽黨慕名招之敦峻奉母逺避深山後為延長令乞侍養歸

  十餘年未嘗一夕宿于外母年九十三壽終敦峻亦以哀毁卒謝賜履全州人年二十與父

  明英同中康𤋮辛酉舉人知感恩縣甫兩月值海冦薄城賜履禦賊有方嗣由黔江知縣累遷户部

  郎中出為永平知府永平夏澇傷稼賜履出庫帑以賑饑民勸富民出粟以助赴上官請粟百艘民

  賴以生厯任天津道湖北按察使巡撫山東兩浙鹽政以疾乞休子庭琪雍正二年進士知神池縣

  調安邑擢太原知府所在有政聲蔣延宏全州人性孝友少值兵燹㓜弟被掠其母以念

  子故天明延宏椎胸飲泣晝夜𥸤天越三年乃從雲南得弟以歸母喜甚目忽明朱履躍

  臨桂人以孝著母疾祝天願以身代母没廬墓如禮平生以敦行為先恤孤賙貧閭黨奉為模準又

   同邑周尚文事母以孝聞嘗置義田營義葬鄉里推為長者蔣芾全州人康熙丁𫑗舉人知

   魏縣涖政積明巡撫下其事於所屬以為法魏濱漳河久罹水患芾躬負畚鍤三日夜隄成衆名日

   蔣公隄後以母病歸事母至孝撫弟姪曲盡友愛増置祭産助人婚葬無吝色卒祀鄉賢魏人亦祀

   名宦季弟肇康𤋮癸未進士官檢討曾一懋臨桂人八𡻕䘮父母以鍼黹作生計指為鍼傷

   一懋輒流涕鄉黨稱孝雍正八年有司為請建坊表其閭劉宏基臨桂人康熙四十六年知

   晋江縣以慈祥為政催科不立限不事𫾣扑聽訟得情士民刋徳政詩紀焉蔣如昇

   舉人知偃師縣歳饑漕糧催輓甚急如昇白于府請出倉粟代民輸漕不允如昇矯令發之期以明

   𡻕秋成來歸至期民果如約與前令王澤長並祀南郭外蔣林全州人康熙五十四年進士任

   檢討六十年年羮堯將致之幕府林遽以假歸後由郎中厯官福建延平邵武浙江嚴州知府嘗權

   杭州篆織造某謀塞海寕尖山林移書極言不可不聽時方四月乞少緩工俟田蠶畢又不聽且留

  督役以困苦之林冒暑雨巡役泥滑蔽膝勞來撫循四萬人依為慈父役雖未息杭人至今頌焉乾

  隆元年擢長蘆運使不私一錢以終養歸楊家修臨桂人康𤋮五十二年舉人雍正元年

  孝亷方正知寶豐縣以誠治民民不忍欺居民有被火者甚熾家修往救遽反風火息李梅

  賓臨桂人康𤋮六十年進士由庶吉士補四川劍州知州在官不攜家文檄訟牒不假手於 人簿書

  暇輒巡行郊野咨民疾苦藹若家人總督亷其治狀以清官第一薦擢直隸廣平知府秋雨河漲城

  下土隄垂陷梅賓冒雨立隄上鳩工堵築廢飲食者三晝夜水將及隄左右具筏請登梅賓叱之曰

  隄不保則全城無孑遺守土者將焉避既而水遽退終山東鹽運使唐裴然全州人康熙癸

  已舉人少孤貧晝秉耒耜夜㸐松明讀書雍正末知隆平縣勸民息爭訟勤耕墾嚴胥役催科騷擾

  之禁又立書院聚生徒以教之築釡東隄若干步民立碑隄上以紀焉旋擢工部主事尋引平歸

  陳宏諴其先湖南人明末避兵遷粤居臨桂父竒玉宏諴少與其弟宏謀宏議攻舉子業補

   縣學生宏謀既貴顯而宏諴以獨行為善於家築隄堰立社倉修道路建宗祠人多賴之乾隆二十

   九年   御書友恭篤慶額以賜年九十卒陳宏謀雍正元年進士由檢討累官至雲南

   布政使時廣西巡撫金鉷以粤西地多糧簿令廢官及官生墾荒報捐以廣賦額人多就熟田擴其

   畝數實未能開墾也地不加闢而賦日増宏謀陳其事   敕下督撫㑹議未覆奏而宏謀復再

   疏劾乃鐫級授天津道既而總督鄂彌達巡撫楊超曽㑹奏墾報不實請予豁除而論偽報者如律

   厯任江西陜西河南江蘇福建甘肅巡撫擢兩廣總督節制本郡尤為異數最後以兵部尚書署兩

   湖總督尋内轉吏部官至東閣大學士凢𫾻厯數十年官迹半天下清儉不異寒素而政治卓越尤

   盡心水利凢所興建輒為經久之計其在江南條奏河工五事及運道蓄洩二事至今以為法乾隆

   三十五年加太子太傳致仕卒於途   賜祭葬諡文恭祀賢良祠楊嗣璟臨桂人雍

   正三年進士由編修改御史乾隆五年以吏部侍郎往山西勘獄稱允㝷改宗人府丞平生喜為詩

  尤工於書湯應求靈川人雍正五年舉人知麻城縣有治行争楊氏疑獄被誣下獄幾死後

  昭雪復原官著警心錄二卷朱亨衍臨桂人雍正初任甘肅知縣嘗攝固原州事州東南

  有沙河多水患亨衍築隄數十里州賴以安再遷平涼府鹽茶同知同知舊駐固原距所屬皆逺輸

  將訴訟維艱乃請於上官移駐海𡃤都營城郭𪠘署民甚便之其在固原時州將御下嚴役軍士無

  暇日𡻕將盡聚而譁衆罔知措亨衍毅然獨出諭以禍福事解大府即委㑹鞫戮首亂數人餘悉置

  寛典在任八年引疾歸子若東乾隆十年進士官至河南糧儲驛鹽道若東子依魯依炅俱乾隆年

  間進士依魯官鴻臚寺卿依炅官檢討吕熾其先旌德人祖某遷臨桂熾㓜端慤俚語嬉𥬇

  未嘗出諸口雍正五年進士由檢討累官至禮部侍郎左副都御史未幾致仕歸卒於家熾居鄉輿

  服不異平人事兩親綦孝曹鑾全州人雍正五年進士知晉江縣時嚴墾田令用贏絀課能否

  鑾蹙然曰此加賦也如民命何上官切責之獨不奉命未幾查豁   詔下巡撫愧之為邑除積

   年訟棍邑有典先賢裔女為婢者及長其家贖之靳不予鑾亷得實擇士人嫁之曽唯

   人由行伍累擢至左江鎮標守備署撫標右營遊雍正十三年古州苗亂唯督師往勦攻雄台寨

   奮勇先登既深入而後援不至没於陣乾隆五年   賜祭贈卹同時死難者千總熊禄把總蔣

   忠外委千總黎士俊把總蔣錫著周瑞臨桂人雍正十年舉於鄉厯任山東海豐商河知縣

   海豐有𥠖敬等五莊地皆磽瘠賦同上則逋欠甚多民或逃亡瑞莅任即請免積欠減糧額並減其

   地畝額徴糧税詞意誠懇巡撫為奏請得免民困𫉬甦乾隆二十二年運河浸溢其水瀦積直隸慶

   雲縣令請於海豐之土家堰開支河以消漫溢總督為具奏興工有日民間驚恐以為堰決則水勢

   直注田廬不保瑞亟按行隄畔審形繪圖備陳利害不可開狀上之巡撫檄監司再勘不誣事遂寢

   張椿臨桂人父母没廬墓三年事   聞得旌先是椿父官山東日照知縣以妾女妻日照

   人既去官妾及子楷留居日照楷最賢工詩聞父母没以毁卒椿赴山東修其墓後授富川訓導

   朱若炳臨桂人乾隆二年進士由庶常改授知縣厯任山東長山菏澤厯城等縣皆有政聲

   擢知膠州𡻕連祲既莅任亟開倉賑之僚屬僉語必待報可曰吾民旦夕死胡可持復建借米關東

   之䇿巡撫為奏請允行又捐俸疏鑿河溪以通商賈並溉田數百頃築珠山書院買田以助膏火既

   而調德州擢江西九江府調南昌府蔣振閶臨桂人乾隆十七年人厯官山西四川直隸

   知縣勇於任事涖四川平武任時金川逆命振閶往營臺站地為賊所出没前營站官方遇害振閶

   勾當兩月不少挫羊河蠻内亂密邇平武振閶請往喻之單𮪍抵其巢穴羣蠻持兵守隘呼號聲數

   里不絶從者震慄振閶從容呼守者前諭以利害皆釋兵叩頭稱父母去郭相良臨桂人官

   四川巡檢乾隆癸巳 大兵征金川檄守臺站為賊𫉬不屈死之陳枚全州舉人乾隆甲午

   權山東堂邑縣事時王倫倡亂堂邑民王勝如應之枚收其妻子登城守禦城破罵賊死其弟武舉

   元樑與賊巷戰格殺數十人力竭不屈亦死之事   聞   賜祭葬加贈道銜元樑贈千總

  廕一子其從兄培敬以舉人授館陶知縣屢破賊賊不敢犯陳蘭森臨桂人太學士宏謀

  乾隆丁丑進士由翰林院編修改部曹授江西袁州府知府調南昌府升鹽道調糧道所至有聲

  乾隆乙卯湖南苗疆滋事時蘭森丁艱在籍大學士福康安奏調赴軍總理軍需迄嘉慶初年由苗

  疆至川陜楚三省厯次協𠞰賊匪   賞戴花翎服闋補湖南糧儲道仍留軍營辦理軍務後任

  湖北荆宜施道因趕辦軍糧卒於途   詔依軍營病故例賜卹贈太僕寺卿銜廕一子

  朝貴臨桂人𭔃籍貴州銅仁府初從田姓入伍嘉慶元年以畢赤營千總隨𠞰邪匪以功累擢

  雲南新㠄營叅將調勦川省教匪六年升陜西陜安鎮總兵擊賊李彬於巴州追𠞰張添倫於南江

  七年迎𠞰張魏二逆於本箐壩𫉬偽先鋒張爾文等尋圍斬首逆張添倫   賞提督銜九年官

  川北鎮總兵時殱三省殘匪於土地坎金鷄河等處擊賊鳳凰寨𫉬賊目羅思蘭李如玉等三省全

  功告蕆調赴陜西協𠞰寕陜鎮叛兵十三年奏請改復駱姓   上允之十四年擢湖北提督十

   五年卒 賜祭葬 陳 鍾琛臨桂人乾隆己亥舉人由直隸撫寕知縣薦升山東布政

   使登萊青一府夏旱蝗起鍾琛親往驅捕不終日捕除盡淨禾稼無傷而甘霖旋降旋省之日閭閻

   焚香送數十里感泣而退及秋黄河衡家樓決口山東被災州縣二十餘處鍾琛督辦賑務嚴立科

   條身親監散吏胥無侵漁請帑不過數十萬而被災之民均沾實惠後補内閣侍讀學士擢太常寺

   卿以老病乞歸卒於家馬宏樹全州人孝行著聞乾隆四十二年 旌李文蔚

   臨桂人乾隆三十七年由武進士選陜西督標右營守備任漢中都司奉檄往和闐理糧餉及率囘

   部采玉勤敏清慎嘉慶元年隨征邪教與賊戰於太平之通天觀洞汝河等處凡七戰皆㨗論功

     賞戴花翎守尚家壩賊衆大至與戰一日夜没於陣事   聞以總兵例議卹   賜祭

   葬予𮪍都尉世職麻允光臨桂人由武舉洊升宣化鎮守嘉慶四年調赴川陜軍營時

   老林匿匪竄過沔縣之埠川官莊一帶允光隨副將韓加業往捕相特一晝夜賊潛自山後繞下允

  光率衆仰攻鏖戰移時力竭殁於陣蔣尚全州人與弟尚坪孝行著聞嘉慶二十一年

  卿彬灌陽人乾隆五十三年𡻕貢五𡻕喪父廬墓三十餘年事大父母暨母不遺餘力母

  殁哀毁骨立三年不履人門户所著有周易貫義洪範參解等書嘉慶二十五年入祀鄉賢祠

  秉昭臨桂人由行伍累功擢遊擊嘉慶二年隨征黔楚逆苗遇擂石猝擊死之又外委童上標

  馬騰雲先後陣亡事  聞均廕卹如例 朱 純彩臨桂人由行伍出師湖北拔補把總

  嘉慶六年擢守備時賊匪冉學勝由楚境竄白河純彩奮力進攻中矛傷卒事   聞廕雲𮪍尉

 ︹流寓︺︹唐︺李商隱河内人給事中鄭亞亷察桂州請為觀察判官寓桂林三年多所著作

  ︹宋︺尚用之宣和中任本路提刑後寓桂林喜奬勸後進卒葬興安子孫因家焉路允

  迪南遷寓桂林日接後學訓解義理著作甚多孫偉謫融州久寓靜江以講學為務桂林

  學問之源自此始仇念益都人秦檜方主和議以為異已以朝奉郎少府少監分司西京全

   州居︹元︺陳南賓茶陵人任全州路學正先是獠賊焚刼延燒學宫南賓請建文廟倣

   白鹿洞學規訓飭士𩔖後棄官寄家於全士仍師事之劉三吾茶陵人至正間避兵靜江

   平章額爾吉訥擢主本路學正遷副提舉一時從遊者甚衆︹明︺蔣珍卿益都人景泰進

   士任荔浦知縣以循良稱謝政歸道出興安樂靈渠之秀遂占籍焉今縣治前蔣家塘其舊址也

  ︹列女︺︹宋︺馬胍全州人胍病篤女割股進胍瘥淳祐十年太守朱子恭為立孝忱坊︹元︺

   唐斗輔妻文氏興安人夫亡氏執義自誓孝養舅姑殁葬無違禮至治中旌︹明︺

   陳愚妻𡊮氏全州人愚亡子處厚尚㓜𡊮守志不渝姑諷之嫁𡊮曰烈女不更二夫脱

   不諒此心當一死以從夫地下議遂寢永樂中旌趙存質妻唐氏臨桂人少寡養

   姑撫㓜五十餘年成化中旌徐駿妻陶氏臨桂人駿卒於龍州陶聞訃刺血寫詩藏

   篋笥以衣匳悉還舅姑遂自縊劉鼐妻丁氏臨桂人鼐亡子淳三𡻕姑諷之嫁丁口吾

  命在姑與子矣不知有他堅守五十七年成化中旌龔氏女永福人正德中古田賊刼其村

  掠婦女及牛畜去至河龔語賊曰吾不能行願得𮪍牛而渡賊從之乃䇿牛入水自沉死下陋

  女逸其姓名正徳間女將嫁獞夜掠其村為所𫉬紿獞以取衣飾躍入火中死張義姑

  桂林衞張禮女禮征安南陣亡兄福尋亦卒福妻劉氏有子輝方六𡻕時姑年十五察劉難久留語

  之曰兄不幸死遺孤㓜吾張氏女義當為張存孤敢復累嫂因不嫁撫輝為輝娶婦後子姓繁衍嘉

  靖間旌門特祠署曰義姑唐東昇妻蔣氏灌陽人生子照𦆵三月昇卒蔣奉侍舅姑

  課子讀書達旦後照登賢書以名宦著天啟中旌唐應星妻張氏灌陽人隆慶五

  年古田猺賊亂肆刼全灌張為賊所𫉬不從被殺崇禎中旌關輔宗妻彭氏

  人宗死彭守節撫孤姑病割股煑粥以進遂愈崇禎中旌劉寀妻舒氏桂林人家卒有

  一子在襁褓紡績撫孤事繼姑以孝聞曽璋妻鄭氏臨桂人璋卒子㓜鄭與妾同矢

  志撫孤時稱雙節易氏女義寕人賊刼其村掠易與諸婦女易恐為所汚堅不行為賊所

  黎禧妾黃氏陽朔人禧任新淦令時妖人作亂聚衆刼縣取印黄大罵賊挺刄砍

  其面血流滿地賊退得不死事聞御賜珠冠讓其正室壽七十終蔣氏女全州人父卒二

  弟㓜且疾女誓不嫁謹視弟疾後皆愈長各為娶婦鄉人高其節義稱曰仁姑滕愈淛妻

  謝氏全州人年二十二明末為亂兵所執不辱攜二子一女投昭平江中蔣極世妻

  唐氏全州人明末為郝賊所掠挾之馬上同渡河唐奪刀自刎蔣維藻妻唐氏

  灌陽人時為亂兵所擄守正捐軀同縣唐納俞妻鄧氏其妹為唐之虁妻皆為亂兵所擄誓不從相

  持投崖下俱被害陳敬甫妻蔡氏灌陽人居寨包嶺山麓隔山即永明苗賊苗利

  陳所有糾黨刼之敬甫𬒳殺氏伏屍慟𡘜罵賊强之行不從賊羣擁出户鬢髪盡落罵益厲賊怒揮

  刀刺之剖腹洞胸而死

 ︹本朝︺朱德佩女臨桂人未嫁夫亡父母議改適女投井死同邑鄧十妹年十六字韓氏未

  嫁夫卒遂截髪誓不再適父母嘉之俾行其志王尊德妻唐氏臨桂人尊徳年老病

  劇隣舍火唐負之再不能動火且至尊德遣之避唐曰君死妾豈敢獨存因以身翼蔽之遂焚死

  盧懋瑛妻黃氏臨桂人懋瑛客死氏年二十苦營夫喪歸葬事舅姑盡孝教子立學

  年九十卒衛枝蘭妻廖氏臨桂人枝蘭死截髮以誓甘淡泊守禮法見宗黨戚屬不

  妄言𥬇三十餘年如一日蔣氏二女興安人長玉貞字張氏未婚守節次冰潔方待字而

  憐姊苦節願為閨中侣居白玉樓晨夕坐卧其中雖昆弟莫之見玉貞年八十三氷潔年八十一同

  時卒同縣周觀保聘妻李氏亦未婚守節林槐妹永福人林光岫養女入圃採蔬光岫僕進

  福欲犯之槐妹怒罵僕遂取腰䥥砍殺之有司杖殺僕封樹槐妹墓曹國瓉妻胡氏

  全州人明末兵變葬夫贖子飲水茹蘗四十餘年又國瓉女割股療父病後適謝希濓克盡婦道同

  州王爾祥女年十六割股療母病蔣彦清妻唐氏夫病危唐嚙指誓不嫁撫孤娶唐氏能繼姑志人

  稱雙唐鎮畿妻蔣氏全州人康熙十八年夫婦避兵山中為賊所執過大殿嶺

  氏度不能脱奮身投巖下賊去氏復甦適其弟過聞泣聲救之歸鎮畿被執投水死氏念姑老子㓜

  艱苦守志史可傳妻蘇氏灌陽人灌俗里户輸運兵糧可傳糧多折耗貸營兵銀補

  之一日營兵至誘氏曰爾夫負銀以爾抵償欲挾之去役繯自縊文玉卿女灌陽人名

  兆祥及笄未字遭李定國亂與嫂陸氏避冦火星山箐中見賊衆搜山淫掠並自刎時稱雙烈

  之訒妻楊氏靈川人守節撫孤足不岀户者三十載康熙七年 旌時正煜

  妻鄧氏灌陽人守節撫孤三子皆成立與同縣唐之靖妻鄧氏均康熙年間 旌蔣士

  達妻朱氏臨桂人士達卒二子俱在襁褓朱年二十四時值兵燹饑饉朱備厯艱險撫三

  子成立康𤋮二十五年 旌同縣劉翊妻朱氏朱旦如妻王氏均康熙年間 旌蕭齊審

  妻劉氏興安人夫亡值兵燹流離藜藿為炊撫其子成立康熙二十五年 旌鄧植

  萼聘妻王氏全州人植萼省其父於潯州學署溺水死王奔喪守制撫猶子承祧亦早

  没復鞠㓜孫以延宗祀康熙五十五年 旌朱履祺女臨桂人字陳坦德未婚而夫没

  女往夫家守節衆力阻之托言盥浴閉戸自縊死康熙六十年 旌吕一鷺妻李氏

  臨桂人夫亡事姑至孝弟死迎養其母方氏雍正三年 旌同縣廖應正妻王氏能文宣妻李氏周

  熾妻李氏朱啟瑞妻徐氏趙鋐繼妻陳氏周朝選妻周氏譚順富妻王氏譚順貴妻王氏唐世輔妻

  周氏楊光照妻秦氏均雍正年間 旌鄭一洪妻朱氏臨桂人年二十七夫亡廬

  夫墓側賊抄掠其室朱且泣且訴賊感歎去撫二孤中夜篝燈為二子課誦苦節終身雍正九年

  旌同縣王之梅妻潘氏歐昇琦妻周氏蕭良梓妻張氏賀永貴妻張氏李佳實妻齊氏曹世貴妻趙

  氏朱文彩妻楊氏馬良妻周氏張驕妻萬氏朱依雯妻陳氏栗如昇妻陳氏李亦章妻胡氏均雍

  正年間 旌鄧章甫妻王氏全州人夫亡撫子愈凱長娶劉氏五載而愈凱亡遺

  腹生孫姑媳孤苦相雍正三年 旌湯成用妻石氏靈川人夫亡守節雍正四

   李 兆榮妻黄氏靈川人年十九兆榮卒黄即絶食欲以身殉父母苦諭之

  未幾衣麻闔户自經時雍正八年也同縣蘇挺健妻粟氏夫亡子㓜姑以其年少勸改適氏斷髪自

  誓養姑訓子厯四十年蔣氏女名蓮姑全州人父母早喪弟甫四𡻕女以弟孤苦誓不字

  人撫弟成立為娶妻胡氏弟卒無子復為立嗣以延宗祀胡亦守志終身雍正八年 旌王繼

  旭妻朱氏臨桂人夫亡以從子體升為嗣娶蔡氏體升卒復立體謙娶陳氏生子為矯體

  謙又卒一門之内姑婦節烈戚里感之乾隆二十年 旌童綬妻朱氏臨桂人十九而

  寡二子相繼夭朱無所依乃歸居母家朱喜讀書工詩𡠉後絶不復為唯以女誡及古女史教授諸

  王炳妻黄氏臨桂人未婚炳没黄聞訃奔喪矢志孝事翁姑撫弟廷珍長子崇儀

   為嗣嚴為督課得成名乾隆五十三年 旌同縣節婦况剛妻梁氏劉貴祥妻秦氏劉玉全妻呉氏

   王廷圭妻秦氏唐明漢妻莫氏張應璧妻蔡氏李聚林妻吕氏楊賢妻張氏王宗周妻陳氏謝允安

   妻龍氏徐興悦妻李氏文金洪妻劉氏劉甫麟妻周氏朱瑛妻孫氏梁君錫妻李氏秦體乾妻李氏

   朱士璟妻蔣氏秦其煜妻王氏馬允定妻駱氏郭永正妻朱氏鄒兆麟妻蕭氏雍世傑妻李氏雍世

   美妻毛氏雍學詩妻左氏朱亨茂妻王氏莫若佑妻李氏張玉妻秦氏徐德壽妻唐氏阮志和妻唐

   氏王之美妻周氏龍金保妻楊氏龍章錫妻陳氏秦君璧妻衞氏劉紹寛妻孫氏朱爌妻方氏朱履

   妻秦氏聶先妻曹氏龍正國妻黄氏莫燕妻吕氏曹助臣妻謝氏王裕祥妻莫氏王仲選妻秦氏

   黄龍遜妻廖氏張竒芳妻李氏劉允書妻晏氏朱若瓊妻陳氏李儒正妻聶氏李敬福妻李氏冷士

   德妻陳氏羅茂瑞妻沈氏沈秉禮妻鄭氏晏承德妻黄氏曽文紹妻鄒氏李世松妻劉氏左延圭妻

   秦氏陳鍾燦妻廖氏龍嘉章妻李氏黄瑞麟妻熊氏朱一淑妻趙氏潘宏清妻詹氏朱依暻妻劉氏

   莫疏槐妻朱氏朱依瑞妻張氏唐履中妻羅氏蕭馨仁妻張氏潘宏澍妻段氏楊嗣綰妻張氏陳元

   瑛妻秦氏王疏𤇍妻唐氏張宏治妻馬氏孫恕妻葉氏孫學義妻羅氏唐世増妻龍氏鄭士朝妻潘

   氏劉永佩妻阮氏李通壽妻廖氏李世甫妻秦氏朱厚池妻許氏唐傅霖妻楊氏均乾隆年間 旌

   江湛妻莊氏興安人㓜通曉孝經内則諸書大卒撫子世林多方教育作十戒警之卒

   成名乾隆四年 旌同縣羅惟珄妻彭氏羅錦妻盛氏雍然妻文氏侯之桐妻莊氏蔣瑞妻王氏廖

   逢甲妻張氏李光墀妻鄭氏文魁妻莫氏楊文林妻蔣氏均乾隆年間 旌秦世洪妻

   趙氏靈川人夫亡無依其母勸之改適不聽竟與外家絶凢春秋祭祀與夫忌日必哀慟絶粒

   乾隆九年 旌同縣莫能强妻唐氏夫亡撫孤周䘏鄰里時鄰人不戒於火唐亟捧先人神主出戸

   外仰天號慟火竟滅乾隆十三年 旌王賓妻徐氏陽朔人夫亡守乾隆十九年

    旌同縣蘇廷琮妻徐氏蘇汝衆妻陳氏蘇永撫妻王氏呉士聰妻蘇氏均乾隆年間 旌

   居體妻覃氏永寕人夫亡守節同州劉士崑妻傳氏彭三傑妻蔣氏黄士安妻余氏陳

   詩妻伍氏戴文傑妻李氏均乾隆年間 旌林之揖妻劉氏永福人夫死有土豪

   將奪娶之氏聞持刀欲自殺家人𧼈救乃得免胡錫嘏女永福人字李氏未嫁守貞同縣

   節婦徐應嵩妻毛氏梁環妻林氏駱神法妻丁氏唐友蕙妻陳氏均乾隆年間 旌林鍾嵋

   妻莫氏義寕人夫死葬甫畢沐浴衣麻自經 按舊志載張義妻李氏山西人乾隆五年

   義戍義寕未幾義没以遺金貯縣庫且日家有子賡皃皃㓜道逺不能來夫死妾事畢矣投江死有

   司題 旌鄧章纓妻曹氏全州人夫亡撫子愈良篤學成名嗣愈良亦卒妻易氏生

   子娯侍老姑出入相隨苦節終身乾隆二十年旌同州劉士謨妻伍氏馬宏則妻唐氏鄧丙相妻

   唐氏蕭克榮妻李氏鄧疏菼妻何氏秦居禄妻張氏鄧成纓妻文氏黄廣演妻鄧氏蔣𣏌妻曹氏蔣

   上梧妻謝氏蔣上桐妻唐氏曹増燦妻蔣氏唐仲金妻秦氏唐一鵠妻劉氏文禄模妻蔣氏陳廣時

   妻唐氏陳光憲妻鄧氏鄧植楷妻王氏劉文昌妻樊氏王象九妻蔣氏唐内文妻趙氏馬麟妻蔣氏

   蔣經任妻鄧氏陳大志妻蔣氏蔣柏妻曹氏蔣梧妻謝氏蔣桐妻唐氏唐運咸䀻妻易氏唐汝孟妻

   呉氏均乾隆年間 旌 按舊志趙順妻張氏金壇人李文壇之婢時文壇妻兄胡位鑄官全州張

   從文壇妻來署僕李明欲犯之不從而死乾隆三十五年 旌范方齡妻鄧氏

   人未婚守貞乾隆四年 旌同縣節婦唐體仁妻鄧氏陸啟運妻蔣氏張世祿妻王氏戴生蘭妻文

   氏李廷材妻郷氏王廷琮妻陳氏均乾隆年間 旌梁會瀛妻吕氏臨桂人與同縣

   湯應詔女未婚守貞均嘉慶年間 旌鄧茂桂妻廖氏臨桂人夫卒課二子嚴壽

   一百三𡻕嘉慶三年 旌同縣鄧煒妻王氏鄧培績妻潘氏陽日才妻陽氏張鸞妻陽氏唐煊妾

   劉氏唐勲培妻關氏龍為劻妻秦氏龍為功妻熊氏陳顯熙妻朱氏朱振沛妻于氏滕元勲妻周氏

   龔廷玉妻董氏許恢妻吕氏周發濬妻董氏均嘉慶年間 旌湯四正繼妻李氏

  興安人夫亡守節嘉慶十五年 旌秦燦妻陳氏靈川人夫亡守節與同縣胡汝明妻

  蘇氏均嘉慶年間 旌李章發女土妹陽朔人守正捐軀與同縣烈婦趙興奉妻

  廖氏均嘉慶年間 旌胡承桂妻秦氏永福人夫亡守節與同縣秦老六妻蔣氏

  均嘉慶年間 旌唐仕榮妻王氏全州人夫亡守節嘉慶三年 旌同州胡天寵

  妻周氏馬泰世妻胡氏馬世燦妻唐氏唐學相妻趙氏王允淳妻邵氏蔣善璣妻陳氏曹則坤妻劉

  氏唐思周妻蔣氏蔣祖昭妻唐氏蔣竒相妻顔氏唐甲雍繼妻𫎇氏均嘉慶年間 旌

 ︹仙釋︺︹唐︺鄭冠卿乾寕中臨賀令赴調止桂林入棲霞洞遇二道士坐石上奕棋觴酒令二

  青衣奏笛彈箜篌音律非人間所聞與酒僅涓滴出洞倐不見冠卿遂絶名利壽一百四𡻕向所遇

  乃日華月華君也惠能禪師唐武后時説法講經於永州南雙瑞岩人叩其行止答曰

  僧修於此不知花甲但覺時寒時暑草木盛而復衰武后徵召不赴復往曹溪世稱六祖宗慧

  姓周名全真柳州人至德初遊湘源創居湘山咸通八年二月十日端坐逝年一百四十𡻕遺蜕在

  湘山寺妙明塔厯代諡為慈祐寂照妙應禪師又謂無量壽佛︹宋︺石仲元桂林人號桂華

  子天禧中為道士居七星山於詩妙究精微有桂華集劉景字仲逺桂州人遇異人授以術

  遂自遊方外嘗館賈昌朝家冬夏一裘終日不食善談老莊周易皇祐中還家容色如少年其所居

  石室號劉仙巖雷隱翁名本桂州人少磊落不羣舉進士不第即棄去黙坐終日或𥬇其癡

  答曰癡猶勝𭶑後逺遊不知所之元祐中有朝士遊羅浮見本嘯傲林下自道姓名云雷隱翁乃知

  其仙

 ︹土産︺銀 銅鏡 銅器元和志俱桂州土貢宋史地理志全州貢朱砂

  寰宇記桂州土貢冷石寰宇記桂州土産即滑石有黒白二種鍾乳桂海虞衡志桂

  林山中洞穴最多所産勝連州逺甚零陵香宋史地理志全州貢南越志香有五種曰檀曰

  降曰羅漢曰青皮曰藤俱出猺峒麖皮 鞾 簟唐書地理志俱桂州貢

  心寰宇記桂州土貢石燕 翠羽 何首烏明統志各縣俱岀

  蛇膽寰宇記桂州土貢桂海虞衡志蛇大者如桂長稱之其膽入藥金志各州縣岀臨桂

  之劉仙巖興安之六峒全州之湘源特佳府志龍脊茶出義寕縣龍脊山今屬龍勝廳

 ︹苗蠻︺苗在龍勝廳自為一𩔖峒苗喜結交尚意氣人有與暱者即傾家殞身不顧 本朝嘉慶三

  年設苗學額二名本五谿槃瓠之後散處臨桂興安靈川義寕等處最强者曰羅曼猺麻園

  猺其餘曰黄沙甲石嶺屯褒江贈脚黄村赤水監思中江竦江定花冷石坑白面黄大利小平灘頭

  丹江縻江閃江把界等猺山谷彌逺SKchar2彌多盡隸於義寕縣桑江寨椎髻跣足衣斑布褐采種植外

  獵山獸續食負戴者悉著背上繩繫於額臨桂皆熟猺居三鄉男女挽髻青衣縁繡風俗與土民無

  甚異或通婚姻有平地火艮高山過山之别在興安者居五排七地六峒及融江穿江黄柏江與民

   雜處耕山為活在靈川者居六都自謂盤古之裔遷徙無定以六月六日為小年在陽朔者有笠頭

   箭桿戴板大源等猺在永福者性最淳樸有白猺居毛峒里定二里亦謂之木皮猺在全州者居西

   延峒以紅布繚頭者曰隘猺青布者曰令勾猺績木皮為鎧曰狗猺惟恩鄉建鄉之猺風俗與民同

   有子弟就學列博士弟子者在灌陽者散處歸化上下里性易馴民募使佃作謂之佃丁

   異𩔖花衣短裙鳥言獸行居室無問貧富俱喜架樓名之曰欄上人下畜不嫌𦤀穢産自湖南溪峒

   入於廣西其隸版籍輸賦為熟獞否則生獞臨桂西南二鄉接陽朔永福境多有之性好剽竊男子

   尺帛繚頭婦人髻綰木梳短衣長裙俱貫耳跣足在興安者居富江習俗與臨桂同而不事剽𥨸在

   靈川者居七都居服與臨桂猺畧同俗亦如之在永寕者俗皆編茅作屋或窖地以居性頑悍而頗

   聽約束在義寕西北境者山田瘠埆𡻕不再熟然能畜藏故凶年亦不為患在永寕州俗與

   獞同男女俱挽髻前鋭後廣績麻為衣女多以白布𫎇首善雞卜能𮪍射明隆慶初募那地南丹狼

   人征古田事平給田使耕今則服飾與民無異在永福縣來自義寕其俗與良猺同而語言各

   别婦無䯼髻以布SKchar2箬作鬢貼挿椎䯰之下俗呼為苦麻狑視諸猺較馴犵狫一名犵獠種有

   五蓬頭赤足輕命死黨以布一幅横圍腰間旁無襞積謂之桶裙男女同制花布者為花犵狫紅布

   者為紅犵狫各有族屬不通婚姻炎徼紀聞廣西桂林有犵種









                             纂 修 官臣李紹昉恭 纂臣蔣立鏞恭 纂

                             提調官前總纂鄭紹謙恭覆輯

                             挍 對 官楊景曾恭 校

 大清一統志

  柳州府在廣西省治西南三百七十里東西距四百二十五里南北距八百三十里東至平樂府

   修仁縣界二百六十五里西至慶遠府宜山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潯州府貴縣界二百七十里北

   至湖南靖州綏寕縣界五百六十里東南至潯州府武宣縣界一百八十里西南至思恩府遷江縣

   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桂林府永寕州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貴州黎平府永從縣界五百六十里

   自府治至 京師七千八百三十里

  ︹分野︺天文翼軫分野鶉尾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荆州之域周為百越地秦為桂林郡

   地漢為鬱林郡潭中中留等縣地三國吳鳳皇三

   年分置桂林郡治在府南境晉及宋齊因之梁陳間分

   置馬平郡方輿勝覽梁置龍州而諸書不載隋平陳郡廢唐武德

   四年置昆州尋曰南昆州貞觀八年改曰柳州

   志因柳江爲名舊唐書地理志以州界柳嶺爲名新唐書地理志以地當柳星更名天寶初

   改龍城郡乾元元年復曰柳州屬嶺南道五代初

   屬楚周廣順元年屬南漢宋亦曰柳州龍城郡

   地理志州治馬平咸淳元年徙治柳城之龍江屬嶺南西道元至元十六

   年升柳州路總管府屬廣西道明曰柳州府還治馬平

   屬廣西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廣西省領州一縣七

   馬平縣附郭東西距一百七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雒容縣界十五里西至慶遠

   府忻城土縣界一百六十里南至來賓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柳城縣界五十里東南至象州界八

   十里西南至思恩府遷江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雒容縣界七十里西北至柳城縣界四十里漢

   置潭中縣屬鬱林郡後漢因之三國呉分屬桂林郡晉爲郡冶宋省齊復置仍屬桂林郡梁置馬平

   郡隋廢郡置馬平縣屬象州大業初屬始安郡唐武德四年爲昆州治貞觀中爲柳州治五代宋初

   因之咸淳中爲柳州屬縣元不改明爲柳州府治 本朝因之雒容縣在府東北六十里東

   西距六十五里南北距二百里東至桂林府永福縣界三十里西至馬平縣界三十五里南至象州

   界一百三十里北至桂林府永寕州界七十里東南至平樂府修仁縣界六十里西南至馬平縣界

   六十里東北至永寕州界九十里西北至柳城縣界六十五里漢潭中縣地唐永徽中分置洛容縣

   屬嚴州天授二年割屬柳州五代宋元明不改 本朝因之羅城縣在府西北一百九十

   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三百四十里東至融縣界七十里西至慶遠府天河縣界三十里南至慶

   遠府宜山縣界四十里北至貴州黎平府永從縣界三百里東南至柳城縣界一百四十里西南至

   慶遠府永順副土司界九十里東北至融縣界一百里西北至天河縣界一百里漢潭中縣地南齊

   後為齊熙郡地隋開皇十一年析置臨牂縣大業初并入義熙縣唐武德四年復置永徽元年廢入

   融水縣龍朔二年改置武陽縣屬融州五代因之開寶五年分置羅城縣屬融州熙寕七年俱省

   入融水明洪武二年復置羅城縣屬融州十年州廢屬柳州府 本朝因之柳城縣

   西北八十里東西距一百八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東至馬平縣界十八里西至慶遠府宜山縣界

   九十里南至馬平縣界五十里北至融縣界二百里東南至馬平縣界五十里西南至宜山縣界七

   十五里東北至雒容縣界六十里西北至羅城縣界八十五里漢潭中縣地梁分置龍城縣隋屬始

   安郡唐武徳四年於縣置龍州貞觀七年州廢屬柳州五代因之宋景德三年改曰柳城咸淳元年

   為柳州治元為路治明屬柳州府 本朝因之懷遠縣在府北三百一十里東西距二百四

   十五里南北距二百五十二里東至融縣界五里西至貴州黎平府永從縣界二百四十里南至融

   縣界二里北至湖南靖州綏寕縣界二百五十里東南至融縣界十里西南至融縣界一百里東北

   至桂林府義寕縣界一百九十里西北至貴州永從縣界二百五十里漢潭中縣北境牂牁蠻地南

   齊後爲齊𤋮郡地唐爲融州地後爲古州蠻地宋崇寕四年置懷遠軍尋升爲平州又置懷逺縣爲

   𠋣郭政和元年州縣俱廢尋復置平州宣和二年賜名懷遠郡紹興四年州廢十四年復置懷遠縣

   屬融州元因之明洪武十年縣廢十四年復置屬柳州府嘉靖末爲諸猺所陷萬厯十九年更置

   本朝因之融縣在府西北二百五十里東西距二百四十里南北距二百四十五里東至桂林

   府永寕州界一百九十里西至羅城縣界五十里南至柳城縣界一百二十五里北至懷遠縣界一

   百二十里東南至雒容縣界一百二十六里西南至羅城縣界八十里東北至永寕州界一百九十

   里西北至懷逺縣界一百八十里漢潭中縣地南齊置齊熙縣兼置齊熙郡梁大同中於郡置東寕

   州隋平陳郡廢開皇十八年改州曰融州縣曰義𤋮大業初州廢屬始安郡唐武徳四年復置融州

   六年改縣曰融水天寶初曰融水郡乾元初復曰融州屬嶺南道五代屬南漢宋曰融州融水郡屬

   廣南西路大觀元年升為帥府置黔南路三年府罷賜名清遠軍節度升為下都督府元至元十四

   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為融州路尋降為州屬廣西道明洪武初以州治融水縣省入十年降州為

   融縣屬柳州府 本朝因之𧰼州在府東南一百三十里東西距一百八十五里南北距

   百里東至平樂府修仁縣界一百三十五里西至馬平縣界五十里南至潯州府武宣縣界五十里

   北至雒容縣界五十里東南至潯州府平南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來賓縣界五十里東北至修

   仁縣界九十里西北至雒容縣界五十里漢中留縣地三國吳置桂林郡治武安縣晉太康中更名

   武𤋮屬鬱林郡梁分置象韶陽等郡隋平陳郡皆開皇十一年改置桂林縣仍於縣置象州又分

   置陽壽縣大業初州廢縣皆屬始安郡唐武德四年復置象州天寶初曰象山郡乾元初復曰象州

   屬嶺南道五代屬南漢宋亦曰象州象山郡屬廣南西路元至元十五年升為象州路總管府大德

   後仍降為州屬廣西道明洪武二年以州治陽壽縣省入屬柳州府 本朝因之來賓縣

   在府南一百八十里東西距一百五十里南北距一百七十里東至潯州府武宣縣界七十里西至

   思恩府遷江縣界八十里南至潯州府貴縣界七十里北至馬平縣界一百里東南至貴縣界七十

   里西南至遷江縣界七十里東北至象州界七十里西北至馬平縣界七十里漢潭中縣地唐武德

   四年分置文安縣屬昆州尋改曰樂沙貞觀七年省入新平改置懷義縣又於縣置嚴州天寶初改

   州曰循德郡縣曰來賓乾元初復曰嚴州屬嶺南道五代屬南漢宋開寶七年廢嚴州以縣屬象州

   元因之明初屬柳州府 本朝雍正三年改屬賓州十二年還屬柳州府

  ︹形勢︺山兼𧰼縣江帶龍城唐李商隱為柳州鄭郎中謝上表牂牁與

   龍融二江合宛轉環繞如壺形東處若領城居其

   腹魏濬西事珥居嶺嶠之表接蠻貊之疆新井控扼番

   落封疆不啻千里衆流逶迤為駱越要害鎮壓諸

   蠻

  ︹風俗︺古為南夷椎髻卉裳至唐始循法度唐柳宗元孔子廟碑

   民業有經公無負逋嫁娶葬送各有條法唐韓愈羅池廟

   風氣與中州不少異人少鬭訟喜嬉樂宋曾鞏送李材

   叔知柳州序民醇事簡俗阜物庶視他州為樂土

   無桑柘不事蠶作

  ︹城池︺柳州府城周七里有竒内城門五外城門三舊志在龍江北唐宋俱土城元祐間重

   築咸熙初徙龍江南迄元無城明洪武元年遷今所四年築土城十二年甃甎嘉靖二十四年築外

   城 本朝康𤋮五年修雍正三年乾隆三年十二年四十八年五十年重修 馬平縣附郭

   容縣城周一里有奇門四 本朝康熙五十二年修雍正六年重修羅城縣城

   周二里門三明成化時建 本朝康𤋮三年修三十三年乾隆二十五年重修柳城縣城

   周一里有奇門三明成化時建本朝康熙十年雍正七年重修懷遠縣城周三里門

   四明初建於大容江口萬厯中遷今所南北築月城二里外又有土城融縣城周二里有

   奇門四唐建元至正間修 本朝康熙十九年修四十八年五十年雍正八年重修𧰼州城

   周三里明洪武中建嘉靖九年修 本朝康熙六十年乾隆六年二十年重修來賓縣

   城周二里有奇門四西南臨河明洪武間建永樂間改建甎城景泰間廢天順四年修復 本朝

   康𤋮六年修五十六年雍正二年十三乾隆六年十四年四十九年重修

  ︹學校︺柳州府學唐建元和中刺史柳宗元修有碑明洪武六年徙建於府治西北隅 本

   朝康𤋮十九年修二十四年二十七年五十三年五十七年雍正十一年乾隆四十六年重修入學

   額數二十名馬平縣學明洪武間建於城外羅池街東 本朝康𤋮五年修二十二年

   五十七年雍正三年乾隆九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雒容縣學在縣治西明初遷建

    本朝康𤋮二十二年修乾隆八年三十三年四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羅城縣

   學在縣東門外舊在縣治西北隅 本朝康熙元年遷建乾隆九年修入學額數八名嘉慶三年

   增設苗民學額二名柳城縣學在縣西明嘉靖初遷建 本康熙二十年重建雍正七

   年修乾隆三十九年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懷遠縣學在縣治東明萬厯中遷建 本

   康熙三十四年雍正七年乾隆四十二年修入學額數八名嘉慶三年増設苗民學額二名

   融縣學在縣治西明正統中遷建 本朝順治十八年重建康熙二十年雍正四年乾隆

   四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𧰼州學在州治東南隅明初建 本朝康𤋮四十九年

   雍正十三年乾隆十八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來賓縣學在縣治北本朝康熙二

   十九年重建雍正五年修乾隆五十年重修入學額數八名柳江書院在城東 本朝

   乾隆十年即柳侯祠改乾隆二十七年增修洛江書院在雒容縣 本乾隆十二年

   玉融書院在融縣 本朝乾隆十七年増建𧰼江書院在𧰼州 本朝

   雍正元年乾隆二十五年改建於城西州署舊址 按舊志載同仁書院在馬平縣舊址駕鶴書

   院在柳州城東駕鶴山下正心書院興文書院在融縣今並廢謹附記

  ︹户口︺原額人丁一萬一千四百二十七屯丁三十二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九十三萬九千三百九十

   九名口計一十五萬三千四百五十四户

  ︹田賦︺田地五千九百八十三頃八十一畝五分有奇額徵地丁正雜銀一萬九千五百八十四兩三

   錢六分三釐遇閏加徵銀一千一百四兩八錢六分六釐米二萬三千二十八石四斗五升七合七

  

 ︹山川︺甑山在馬平縣東南柳宗元記龍壁南絶水有山無麓廣百尋高五丈上下若一曰甑山

  駕鶴山在馬平縣東南柳宗元記甑山之南皆大山多奇又南且西曰駕鶴山壯聳環立古

  州治負焉有泉在坎下常盈而不流縣志在縣東南隅隔江聳立如孤鶴下有長塘冬夏不涸

  臺山在馬平縣東南四十五里臨大江屏山在馬平縣南一里柳宗元記南有山正方

  而崇𩔖屏者曰屏山其西曰四姥山皆獨立不倚北流潯水瀨下雷山在馬平縣南十里柳

  宗元記雷山兩崖皆東向雷水出馬蓄於崖中謂之雷塘能出雲氣作雷雨變見有光仙奕

  山在馬平縣西南亦名仙人山柳宗元記四姥山又西曰仙奕之山山之西可上其上有穴穴有

  屏有室有宇其字下有流石東西九十尺南北少半東登入小穴長有四尺則廓然甚大無竅正黑

  燭之高僅見其宇皆流石怪狀由屏南室中入小穴倍常而上始黒己而大明為上室由上室而上

   有穴北出之乃臨大野其始登者得石枰於上黑肌而赤脈十有八道可奕故以云寰宇記仙人山

   在柳州西南山上有石形如仙人舊志亦名天馬山高數百丈於羣山中獨尊下有楊文廣洞相傳

   宋時儂智高幽楊文廣於此石魚山在馬平縣西南二里柳宗元記石魚之山全石無大

   草木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魚有穴𩔖仙奕入其穴東出其西北靈泉在東趾下有麓環之泉大𩔖轂

   雷鳴西奔二十尺有洞在石澗因伏無所見舊志山半有立魚巖巖之東麓靈泉出焉下有龍潭内

   又有三洞相通新洞山在馬平縣西南十里有穴可坐百人石乳融結觸之如鐘鼓聲

   山在馬平縣西三里亦曰鵞山柳宗元記峩山在野中無麓峩水出焉明統志山巔有石如鵞名

   鵞山通志水自半巔噴岀遠望似雙鵞飛舞故名又名深峩山黄吉山在馬平縣西三十里

   黄陂水出此背石山在馬平縣西北三十里柳宗元記北有雙山夾道嶄然曰背石山有

   支川東流入於潯水名勝志背石山其東山曰桃竹西曰雀岡俗名夾道雙山龍壁山

   平縣東北二十五里柳宗元記潯水受背石支川因自北而東盡大壁下其壁曰龍壁其下多秀石

   可硯舊志有石壁峭立下臨灘瀬郡城之下關也龍屯山在雒容縣西二十里蜿蜒盤曲

   横賴山在雒容縣西三十五里相近又有聚講山雞跕山雙童山在雒容縣

   北其左為主山俗名縣後山雷村山在雒容縣北五十里舊名雷峒其東北有謝入山

   如來山在雒容縣北七十里高聳峭拔又大定山亦在縣北七十里平頭山在縣北八十里

   屏石山在雒容縣東北三十里峰巒高聳下有石巖出泉思微山在雒容縣東北

   七十里頂有甘泉四時不涸相近有響山中渡水出此又有西眉山在縣東北八十五里東黄

   山在羅城縣東三十五里中有淵秀巖有水東北入武陽江又馬山在縣南十里硯山

   城縣西里許卓立端正為城西障又有葵山在縣西氷玉山在羅城縣西北四十里色瑩如

   玉高寒四時常氷古黎山在羅城縣西北古溪水出其下又有石硯山在縣西北九十里

   聖水出此鳳凰山在羅城縣北二里山半有巖路徑陡峻石壁峭立如屏覆鐘山

   在羅城縣北十里有巖圓聳若鐘之覆青陵山在羅城縣北五十里山勢延亘通楚黔兩

   省中多仙蹟有水流入武陽江直滿山在羅城縣東北二里山峯矗立聳岀羣山山半有黄

   泥巖巖口宏敞中深䆳後有瀑布如簾伏安山在羅城縣東北二十里有水東北入武陽

   筆架山在柳城縣東十里羣峯參差以形似名並峙者曰造化巖烏鸞山

   城縣南二里高聳臨江全身皆石青白相間形如翔鸞自縣西關渡河望之首尾雙翼俱金下有深

   潭澄泓澈底青鳳山在柳城縣西二里高百餘丈為縣案山上有一竅通明一名穿山

   雲葢山在柳城縣西二十五里高大峻聳雲氣常覆其上又西山在縣西三十里曬網

   山在柳城縣西北五里有兩山夾河而立一小似舟而停一山似網而曬又一山似漁翁𠋣舟而

   卧俗稱停舟曬網卧漁翁銅磬山在柳城縣西北十里一名覆釡山上有甘泉勒馬

   山在柳城縣北對江舊縣治在其麓山形曲轉狀如勒馬又伏虎山轎頂山亦俱在縣北

   清山在柳城縣東北七十里西北去融縣亦七十里天馬山在懷遠縣東大小凡九山

   為縣治之屏障又猫兒山在縣東有二水西為板江東為桐木合流而下又鳳凰山在縣東南大山

   珠玉山在懷遠縣南十里濱江下有珠玉渡與融縣接界蕉花山在懷遠縣

   西十五里有小江流入大江又榜山在縣西北一里亦名挂榜山楓木山在懷遠縣西北

   明萬厯元年官軍敗猺賊於板江東岸賊懼西遁聚於楓木即此又大桂山在縣西北猺人槃⿰夸𤓰 -- 瓠

   石門山在懷遠縣西北七十里大江濱左右兩山夾峙峭壁如門亦名下石門又融縣

   西北十里亦有石門山兩峯夾峙江岸名為上石門九曲山在懷遠縣西北下石門之西高

   萬仭怪石巉巖中流一泓碧練千尺獨洞山在懷遠縣西北一百六十里孟團江出此其側

   為龍頂山接貴州黎平府界武牢山在懷遠縣西北一百六十里高拔險峻俗譌為武落

   信洞山在懷逺縣西北二百里腮江出此平山在懷遠縣北五里宋建平州以

   此名亦曰屏山又北五里為大耀山又蒼帽山在縣北二里古泥山在懷逺縣北一百五

   十里峯巒環抱嵐氣凝聚潯江源出此白雉山在懷逺縣東北六十里西坡江出此

   溪山在懷遠縣東北一百六十里石眼河出此相去十里有古生山斗江所岀寶積山

   在融縣東五十里産鐵及盧甘石相近有浪溪山浪溪江流經其下靈巖山在融縣東南五

   里仰視高遠青白錯雜靈壽溪貫其中有白石巍然如人狀亦名老君洞宋咸平中改為真仙巖頒

   太宗御書百二十軸建樓藏之有真仙書院旗山在融縣西南四里山峯卓立舊設香山驛

   獨秀山在融縣西二里挺然秀發上干雲霄銅鼓山在融縣西二十里明統志

   舊傳諸葛亮散埋銅鼔以壓蠻獠後有得於是山者故名鐵船山在融縣西三十里上有仙

   攬口山在融縣西北十五里連延數十峯高千丈深林密箐為邑要區雲際山

   在融縣北十里上有翠玉寒碧二泉聖山在融縣北四十里山勢高峻上有舜祠故名

   面山在象州東七里石壁屹立横絶大江中多白石一名挂榜山又南三里有鷺鷥巖一名鷺

   石牛山在象州東四十里名勝志山多怪石常有雲氣𫎇𦋐天色晴霽時遥望如牛形

   下有濮泉雷隱山在象州東六十里下有仙女池風土記天欲雷雨則此山先有雲霧西

   山在象州西與象山相連其北有猫兒山下臨大江𧰼山在象州西隔江元和郡縣志在

   陽壽縣西北三里許州名本此寰字記在州西岸五里高四十丈其形如象𧰼臺山

   州西北三十里方輿勝覽平地突起巍然一臺蓋古之州治也今猶相承謂州為象臺云居鹿

   山在象州東北四十里上有鹿池又有鳳凰山在州東北二十里山勢凌空如鳳飛狀聖塘

   山在象州東北一百六里高峻不可登上有塘水相傳𤍠水源出其下賈利山在來賓縣

   東三十里古郎山在來賓縣東南五十里元和志循德縣有古郎山在縣西四十里

   牙山在來賓縣南三十里平地有石峭拔如牙居松山在來賓縣南四十里名勝志山

   有石門中有自然石盆夏生蓮花嘗有魚戲盆中穿山在來賓縣南六十里九域志來賓有

   穿山山有穴南北相通金峯山在來賓縣南六十里泉石甚勝龍峒山在來賓縣

   西十里又有入雲山亦在縣西十里龍鎮山在來賓縣北一里縣之主山也亦名三台山

   走馬嶺在馬平縣西十里延亘二十餘里有一峯特起曰金山相臺嶺在馬平縣

   北十里又東北十里曰將臺嶺馬蹄嶺在雒容縣南二十五里有水東流入永福縣太和江

   又六百嶺在縣南六十里丙和嶺在縣東南六十里與平樂府修仁縣接界天堂嶺

   一在雒容縣北五十里有泉不涸一在象州東北一百里四盤嶺在融縣東北四十里上下

   二十餘里嶺道縈紆石門嶺在象州東南二十里又十里有金雞嶺㑹仙巖

   一在雒容縣南五里蒼秀玲瓏下有碧潭一在柳城縣東中有丹爐仙蹟白𧰼巖在雒容縣

  西南七里石洞玲瓏中有白石如象形懸崖上有二籘從石頂並垂而下長十餘丈其直如柱名勝

  志巖有石鐘擊之鏗然内有字如篆不可識白龍巖在雒容縣西北六十里舊縣浩在其

  囘龍巖在羅城縣東南十里巖徑幽𮟏中寨巖在羅城縣西南二十里巖勢高

  峻土人修石橋從平地蜿蜓而上深不可測中産鴛鴦石太白巖在懷遠縣西北七十里石

  門之右相傳唐李白謫夜郎嘗遊此故名老人巖在融縣西南四里曡巘隆起度高千仭山

  腰削壁忽開巖竇軒豁明爽山後有石徑縈紆而上俯眺山原盡在几榻又有劉公巖在縣南五十

  里宋時郡守劉繼祖所闢玉華巖在融縣西北四里俗名龍吟虎嘯巖以石形相似也玉華

  溪流其下又德巖在縣西南十二里中多石子一名彈子巖石樂巖在象州南十里有石

  如鼓又三仙巖在州北二十里燕子巖在象州北羣燕巢棲於此空洞可容千餘人下有碧

  潭亦名龍潭山雙泉巖在來賓縣北一百里有泉冬温夏涼相傳昔有人肄業其中常患無

   水怱一日雙泉涌岀因名採藍洞在融縣東北二十里四山環列洞中平地如砥白牛

   洞在來賓縣西南六十里有白石狀如牛白馬溪水出此鵞江在馬平縣西南四十里即

   峩水亦曰鵞江柳宗元記峩水出峩山東流入於潯水通志鵞水在又筆山下㑹柳江又有黄陂水

   在縣西三十里源岀黄吉山合鵞水入柳江洛清江在雒容縣東南三十里上源即白石

   水自桂林府永福縣流入縣界又西南經江口鎮亦名運江又南經馬平縣三江口合柳江入象州

   界又中渡江在縣東源出響山南入洛清江龍鼻江在縣西北廢縣西十五里源出柳城東泉鎮東

   南流入洛清江又三門江在縣西自馬平縣流入山道江在縣東自永福縣流入俱合洛清江西

   江在羅城縣西源出縣西北銀村伏流入地至慶遠府天河縣復出流合龍江又聖水在縣西北

   出石硯山南流入西江樂登水在縣西源岀中寨巖有九曲三潭深不可測北流入西江武陽

   江在羅城縣北元和志武陽溪在武陽縣東十里寰宇記武陽水在縣東南流一百里㑹潯溪達

   柳州縣志在縣北百里有二源一出縣西北之平西里一出縣東北之高懸里皆至武陽巖合流東

   南至柳城縣界入融江柳江上流即貴州黎平府福禄江自永從縣界流入懷逺縣西北名

   古州江亦謂之大江即古潭水也又南入融縣東為融江又經柳城縣西合古清洛澰二水與龍江

   㑹曰合浦環繞縣南名潭江亦名柳江又經府城南又東南經象州西名象江又南入潯州府武宣

   縣界水經注潭水自鐔城又東南經潭中縣周水西南來注之元和志馬平縣潭水東去縣二百步

   柳江在縣南三十步寰宇記潯江在柳州南三十步亦名柳江又融水在融州北六百里連接敘州

   郎溪縣界潭江出黄水縣西北當麗山名勝志柳江即城南江經江口鎮合相思埭永福雒容之水

   下潯州與鬱水合是曰黔江府志柳江環府城西南東三面折而東南與鵞江洛清江㑹曰三江口

   即雒容之江口鎮 按通志柳江一來自古坭一來自慶遠經柳城縣合流至郡古坭山在懷逺縣

   北潯水所出下流入融江此即從貴州永從縣來一支水也柳城西南有龍江自慶遠府流入本古

   周水下流入潭江此即從慶遠來一支水也腮江在懷逺縣西北流出信洞山其南又有孟

   團江皆東入大江田寨江在懷遠縣北三十里源出縣西北大灣泉又蕉花江在縣北十

   五里源出蕉花村皆東流入大江潯江在懷逺縣東北自湖南靖州界流入繞縣東西南流

   入大江寰宇記融州有潯水溪源出敘州西界縣志潯江出自老堡東北城步義寕二縣水所匯

   石眼江在懷遠縣東北源出林溪山又斗江源出古生山皆西入潯江西坡江

   逺縣東北四十三里發源白雉山又板江在縣北十五里源出扶勞山皆南入大江背江

   縣西北十里其源有三右為思杲江左為通道江中為都狼江合流至攬口東入融江以江在縣城

   背故名又縣南有蔡邕江高橋江清流江縣北有帶江回回江皆入融江浪溪江在融縣東

   北六十里一發源永寕州高望山一發源義寕縣大羅山西流至縣界又寶江源出懷遠縣南流入

   縣界折而西與浪溪江並入融江居民多設木障為陂以溉田畝又有李𫉬江在縣東北一名南江

   西北流入浪溪江𤍠水江在象州東北十五里其源曰温湯泉在州東三十里𤍠水村平

   地涌出沸如滚湯下流漸冷溉田甚廣又西經城北謂之第四澗從牛角洲入象江亦謂之牛角江

   凌田江在象州東北二十五里源出州東四十里濮泉西北流入象江又七里江在州東北

   四十里源出天堂嶺西流入象江都泥江在來賓縣南自思恩府遷江縣流入又東入潯

   州府武宣縣界元和志來賓縣在都泥江北寰宇記嚴州州門有長水深八丈從牂牁流下即此舊

   志謂之洪水江自遷江縣黄牛灘東流七十里至縣南又東北六十里至武宣縣界入柳江

   江在來賓縣西北三十里源出新慶村南入紅水江寰宇記縣西有來賓水即此定清江

   在來賓縣北五里源出清水堡東南流入紅水江龍江在柳城縣西南源出慶遠府天河縣

   與融水㑹合流至縣西合於潭江即古周水也漢書地理志定周有周水東入潭水經注周水自定

   周又東北至潭中入潭元和志龍溪逕縣南入潭水舊志相傳五代梁時有八龍見於江中故名

   靈壽溪在融縣南五里源出縣西南之六村東流入融江又有清潭在縣東南七里流入靈

   玉華溪在融縣西亦曰玉華江源出玉華巖下東流入潭江黄金河在羅城縣

   北五十里自通道山流出灌溉甚廣古清河在柳城縣北源出古清山又洛澰河源出雒容

   縣黄泥村皆西流入潭江不通舟楫龍潭在馬平縣有二一為大龍潭在縣南雷山下即所謂

   雷塘也一為小龍潭在縣西南石魚山下又羅城縣有龍潭在縣東門外與西江水地脈相通柳城

   縣東北有龍潭四面皆石中瀦一潭水從巨石吐出一名龍頭江軍廳潭在懷遠縣北三

   里兩岸懸崖峭壁水流入大江安靈潭在融縣西南十五里源出鐵船山東流入潭江

   池在馬平縣東水可溉田又有白蓮池在縣東北池有九竅泉出其中東泉在象州東北四

   十里可引溉田城北井在府城北有柳宗元祭井文并井銘鐫於石鳳凰井

   州東文獻通考大中祥符元年象州鳳凰見其地涌出一泉味甘美土人呼為鳳凰井鸞洲

  在柳城縣西北關外江中長里許治平洲在懷遠縣北七十里廣數百畝可以耕種又老

  堡洲在縣北八十里大洲在融縣北五里又落杯洲在縣北二里單洲在縣東南三里藍洲在

  縣東南二十里皆融江中之洲也龍舌洲在象州西南江中

 ︹古蹟︺馬平故城在今縣北隋時舊治元和志馬平縣開皇十一年析桂林縣置屬象州

  唐貞觀時屬柳州柳宗元記古之州治在薄水南山石間今徙在水北直平四十里南北東西皆水

  雒容故城在今縣東北元和志雒容縣東南至柳州一百二十里永徽中置名勝志

  雒容舊縣宋南渡後遷於洛清鄉今徙上羅鄉之嘉祿村舊志唐宋故縣本治縣西北白龍巖下明

  天順末毀於賊邑民奔米峒居之因即山麓甃為城垣在今縣東北七十里去古田縣常安鎮僅隔

  一水正徳六年為古田賊所陷萬厯三年始移縣於今治而以舊縣為平樂鎮 按唐志雒容作貞

  觀中置與元和志舊唐志不同龍城故城在柳城縣西南隋書地理志始安郡龍城梁置

   元和志龍城縣東南至柳州八十八里隋開皇十年析桂林縣置寰宇記龍城隋縣唐武徳四年

   龍州領龍嶺二縣宋史地理志柳州柳城梁龍城景徳三年咸淳元年徙州治於柳城之龍江

   舊志龍城故治在龍江南岸宋時移府浩於龍江又移縣治於江北今距縣十里東鄉大社里舊縣

   村是也元至大間移府治復歸馬平移縣治復歸龍江而江北之城廢明初又移縣於龍江東岸即

   今浩也而江南之城亦廢嘗於此置南湯衞後又廢乃設南湯堡至今土城尚存 按龍城隋志皆

   作梁置而元和志寰宇記俱云隋縣不合羅城舊城在今縣北宋史地理志開寶五年

   羅城縣熙寕七年省為鎮隸融水寰宇記在融州西南九十里舊志縣舊治在西羅鄉洪武三年

   懷遠舊城在今懷遠縣北宋史地理志崇寕四年王江古州蠻户納土於王口砦建

   軍以懷遠為名割融州融江文村潯江臨溪四堡砦並隸軍尋改懷遠軍為平州仍置𠋣郭懷遠縣

   政和元年廢平州依舊為王口砦並融江文村潯江臨溪四堡砦並依舊隸融州廢懷遠縣紹興四

   年廢平州仍為王口砦隸融州十四年復以王口砦為懷遠縣舊志洪武十年廢懷遠縣置三江鎮

   巡司十四年復置縣治在大融江潯江之匯割融縣金雞鄉屬之列宜陽潯江丹陽萬石四鎮附縣

   僅三鄉民二百餘家其外數里猺獞環巢嘉靖中縣為諸猺所陷後𭔃治於融縣萬厯十九年始移

   於丹陽鎮即今治樂善舊州在羅城縣北宋史地理志融州羈縻州一樂善州崇寕二

   年置樂善砦寰宇記樂善州在融州西北一百五十里雍𤋮三年歸化舊志縣有樂善里分立四堡

   疑即州之舊址廢嚴州今來賓縣治唐置宋開寶中廢元和志乾封二年於廢昆州樂沙縣

   置嚴州仍改樂沙為懷義縣州城南枕大江當桂州往邕州之路在嚴岡之上因為名舊唐書地理

   志嚴州領縣來賓州所治 按元和郡縣志嚴州治循德與唐志異而唐志以嚴州為乾封招致生

   獠置又與元和志不合潭中廢縣在馬平縣東南駕鶴山間漢置縣屬鬱林郡晉為桂

   林郡治劉宋省蕭齊復置屬桂林郡後廢又常安廢縣沈約宋志引晉太康地志云桂林郡有常安

   縣王隱志無永初志有何徐志無新志云今縣南有常安堡新平廢縣在馬平縣南唐

   武德四年置貞觀十二年省入馬平廢𧰼縣在雒容縣南元和志象縣西南至柳州六十五

   里陳於今縣南四十五里置象郡隋開皇九年郡為縣唐乾封二年復置總章元年割屬柳州唐

   書地理志柳州象縣本隸桂州後來屬宋史地理嘉祐六年廢象縣入雒容 按舊唐志作貞觀

   中置與元和志不合黄水廢縣在羅城縣西北隋書地理志始安郡義熙縣舊置黄水郡

   平陳郡廢大業初併廢黄水縣入焉唐書地理志融州融水本義𤋮縣武徳四年析置黄水縣天寶

   初併入武陽安修廢縣在羅城縣西北唐書地理志融州融水縣武徳四年析置安修

   縣貞觀十三年省入臨牂柳嶺廢縣在柳城縣西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置龍州並置柳

   嶺縣貞觀七年州廢省柳嶺舊志今縣北古清河入江處有古城村即古縣融水廢縣

   在融縣西南齊置齊熙縣兼置齊熙郡治此隋改縣為義𤋮唐復改為融水為融州治明初省入融

   州元和志融州南至柳州陸路二百三十里水路三百八十里舊志縣東臨融水西近香山南達真

   仙巖北𠋣雲際山唐始築州城宋大觀初剏外城周九里元至正中燬縮入南城修築即今治

   壽廢縣今象州治隋置元和志隋開皇十一年桂林置象州大業二年廢唐武徳四年

   蕭銑立武德縣仍於縣治重置象州取界内象山為名陽壽縣郭下開皇十一年析桂林置唐書地

   理志象州象郡本桂林郡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陽壽桂林置貞觀十三年從治武化大厯十二年

   復治陽壽宋史地理志景定三年徙州治來賓縣之蓬萊元史地理志象州陽壽𠋣郭 按唐時象

   州治所凡三徙始武德既武化後陽壽方輿勝覽云有象臺去州三十里為古州治蓋武德廢入陽

   壽此即州治之在武德者也又按隋志馬平開皇十一年置象州而郡縣志云以桂林置蓋是時析

   桂林置馬平故指馬平為桂林耳長風廢縣在象州東唐書地理武德四年析陽壽

   置長風縣大厯十一年省入武化 按九域志象州有古長風城蓋即廢縣故址桂林廢

   縣在象州東南隋書地理志始安郡統桂林縣唐書地理志乾封元年省入武仙武德廢

   縣在象州西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桂林置武德縣天寶元年省入陽壽循德廢縣

   在來賓縣東元和志武徳四年析桂林立陽德縣其年改名循德本屬柳州永徽初割入嚴州舊志

   寰宇記無此縣蓋五代時廢今縣東南古浪山下有古浪城疑即古縣治又按永徽年號在乾封前

   時嚴州尚未置何由以縣割屬元和志誤歸化廢縣在來賓縣南唐乾封二年置屬嚴州

   開寶五年省入來賓武陽舊縣在羅城縣北元和志武陽縣東北至融州八十里隋

   開皇十一年析義熙置臨牂縣唐永徽元年廢入融水龍朔二年重置改為武陽九域志熙寕七年

   省為鎮入融水 按唐志武陽天寶初併黄水臨牂二縣更置與元和志不合疑龍朔初改臨牂為

   武陽至天寶初又以黄水併入耳又宋志崇寕元年置武陽砦即古縣也今仍為武陽鎮西寕

   舊縣在象州南隋書地理志始安郡桂林大業初并西寕縣入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析桂林

   置武德西寕武仙三縣貞觀十二年省西寕入武徳陽寕舊縣在象州西南隋書地理志

   始安郡有淮陽縣開皇十八年改曰陽寕大業初省入陽夀武化舊縣在象州東北元

   和志武化縣西南至象州六十五里武徳四年桂州建陵縣之南界置屬晏州貞觀十二年州廢

   改屬象州宋史地理志熙寕四年廢武化縣入來賓元祐元年復置南渡後省鉛場九域志融

   水縣有古帶一鉛場又有礬場舊志有古帶村在融縣南近柳城界沛溪場寰宇記在融縣

   西北一百八十里本融水縣沛溪洞以其偏遠輸賦甚艱因立場以便於民舊志在羅城縣北久廢

   明秀堂在府浩宋王安中書匾五箴堂在融縣西融水廢縣久廢輿地紀勝五箴

   堂在郡治其東為坐嘯堂又廉靜堂在郡治有荔子清䕃可人又清輝樓在子城上又有飛躍亭舊

   為祝聖之所南樓在府治宋詹體仁重建張栻有記待蘇樓在府治後宋許申建

   取杜甫詩春生南國瘴氣待北風蘇為名望仙樓在融縣前以前揖仙人山故名瑶光

  樓在象州城西門上俯瞰溪山面對長江晴嵐煙靄景物之勝一目而盡後改曰西峯樓

  亭在府城南唐元和中柳宗元建有記思柳亭在馬平縣東半里宋陶弼有詩真仙

  亭在融縣東真仙巖前宋郡守鮑粹然建又有會臺閣在巖旁謝園在象州南門外宋進

  士謝洪謝澤兄弟立内有扶疎堂寒光亭竹木深邃蔚有佳致王安中孫覿南遷甞寓此

 ︹關隘︺橋屯隘在雒容縣北九十里明萬厯二年官軍平洛斗諸巢設兵分屯阨塞一守橋屯

  隘一守都勒隘一守平徑隘中峒隘在羅城縣西南三十里路通慶遠環隘皆山 本朝

  順冶十八年置金雞隘在柳城縣西八十里又有古木隘通府治鵞頸隘在融縣西

  南五十里狼村隘在象州西四十里兩旁石山中穿一徑為西鄉要隘穿山巡司

  在馬平縣南四十里本朝雍正十二年 三 都汛巡司在馬平縣西南六十里

  本朝雍正十二年設江口鎮巡司在雒容縣西南五十里洛清江口與馬平縣及象州

  接界明洪武六年置運江巡司萬厯三年移於縣東今仍還舊治又有章駝鎮巡司今裁平樂

  鎮巡司在雒容縣東北七十里地名中渡即明初故縣也洪武六年置巡司在縣東十里石

  溜江萬厯十四年遷於此 本朝因之武陽鎮巡司在羅城縣北六十里即故武陽

  縣也舊設巡司今因之東泉鎮巡司在柳城縣南六十里與雒容縣接界舊置東泉

  驛於此明隆慶二年裁今有巡司古𣆟鎮巡司在柳城縣西北八十里與融縣接界

  舊置巡司於融江西岸明成化中移於此今因之梅寨巡司在懷遠縣北二百里 本

  朝雍正九年設長安鎮巡司在融縣北四十里明萬厯元年討懷遠賊諸軍集長安鎮

  進至板江二年又議遷懷遠縣治於此舊有巡司今因之又清流鎮在縣東南七十五里舊有巡司

  思管鎮巡司在融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明隆慶初討古田賊分兵一從思管入𭅺

  此舊有巡司今因之龍門寨巡司在𧰼州東北八十里東去永安州一百里山谿險僻

  為猺賊岀没之處舊有巡司今因之又鵞頸鎮夫山鎮舊皆有巡司今裁界牌鎮巡司

  在來賓縣南六十里與貴縣接界新興鎮在馬平縣東五十里又都博鎮歸信鎮舊設巡

  司今裁又樟木鎮在縣西六十里明宋平叛獞韋志道立通道鎮在羅城縣北一百五十里

  與貴州西山土司接界去縣最遠重山隔越瘴癘倍甚舊有巡司 本朝乾隆五十一年裁改設三

  防塘主簿又舊有安湘鎮樂善鎮中峒鎮三巡司今並裁古清鎮在柳城縣東北七十里有

  堡又洛好鎮廖洞鎮舊俱有巡司今皆裁萬石鎮在懷遠縣西北即宋萬安砦也崇寕四年

  置百萬砦及萬安砦明初置萬安鎮巡司今裁又有通天砦在縣東宋政和間置屬平州宣和中廢

  古泥鎮在懷遣縣北一百六十里 本朝乾隆四十二年設古宜甲主簿潯江鎮

  在懷遠縣東北即宋潯江堡也九域志融縣有融江寨在州東北三百里又有文村堡在州北三百

  二十五里潯江堡仕州東北三十六里臨溪堡在州東北四百九十五里皆宋元豐七年置宋書地

  理志崇寕四年置懷遠軍割融州之融江文村潯江臨溪四堡砦隸之政和元年州廢還屬融州尋

  復故舊志又有清流鎮在縣東南七十五里及大約鎮保江鎮西洞鎮皆有巡司後並裁蓬萊

  鎮在來賓縣東宋景定三年徙象州治來賓之蓬萊元還舊治舊志今有蓬萊洲在縣東南三里

  魚窩寨在馬平縣西南舊志馬平五都諸賊竊發不時明嘉靖間賊首韋金田等占據

  水陸二路督臣張岳會兵征之分三哨並進圍魚窩巢石壁峭立拔地高數千丈賊悉力堅守山四

  周傾仄官軍進攻不能置足乃為久困計乘懈撃之遂破魚窩巢馬平之冦遂息長平堡

  在馬平縣南三十里烏石堡在縣南八十里與來賓縣接界舊志縣界去城十里則有獞五十里外

  則有猺狼狑犽之屬設有四方三江白面官道喇堡都寒里團落滿樟木紅羅石漢等堡及三都五

  都皆屬險隘有兵防守高天堡在雒容縣東南六十里又三板堡在縣東北明萬厯中置

  安勞堡在柳城縣西北明成化初置後為叛猺所據萬厯初平上油峒復置堡設兵屯守

   板江堡在懷遠縣西南五里明萬厯初討猺賊官軍至融縣長安鎮賊屯聚板江據大洲四

   面列艘官軍進至四維江泝流斫賊賊向軍廳潭遁即此沙子堡在融縣東南一百里又永

   安堡在縣東北一百七十里皆屬要隘托定村在雒容縣北七十里明正德時古田獞覃

   萬賢陷雒容據西鄉托定洛斗諸村江道多梗久之始平和睦墟在羅城縣舊置巡司 本

   朝乾隆四十二年裁雷唐驛在馬平縣東北七十里今裁雒容驛在雒容縣南又

   有江口驛在江口鎮輿程記自江口驛西南一百二十里至雲騰驛為趨府城之道自江口驛東北

   一百二十里至大汾驛又一百二十里至永福縣之横塘驛為趨省城之道今皆裁東江驛

   在柳城縣西輿程記自東江驛而西六十里為斯驛又五十里為宜山縣之大曹驛又五十里即慶

   遠府城今皆廢

  ︹津梁︺太平橋在府城東門外城東又有東溪橋穿山橋在馬平縣南四十里水出

   縣西南三都東北至三江口入江安定橋在馬平縣西二里明永樂中建西江橋

   在雒容舊縣西一里遶江橋在羅城縣東四十里跨東黄山水浮橋在羅城縣西北

   黄金墟 本朝康熙四十年石門橋在羅城縣北七里富龍橋在柳城縣北七

   茶濡橋在懷遠縣西二里裕後橋在融縣南一里 本朝康𤋮二十一年重

   雲錦橋在象州城中楊柳橋在象州東四十里廣濟橋在來賓縣

   東門三門江渡在雒容縣西三十五里又山道江渡在雒容縣東三十里皆設渡夫

   潯陽渡在融縣東南十五里為融水津渡處今改設博塘又高街渡在縣東南五十里又有

   和睦渡在縣東南六十里

  ︹隄堰︺黃陂在馬平縣西三里其水入柳江大陂在融縣西又有下陂龍陂及新田相思等

   陂皆資灌溉長塘有二一在府城西南駕鶴山下有灌溉之利一在融縣東上團秋冬不涸

  都博塘在融縣西南十五里寛百畝又山塘在縣北四十五里受諸山溪之水三里

  塘在象州南廣三里可灌田又有大蓮塘在州東

 ︹陵墓︺︹唐︺柳宗元墓在馬平縣北 按宗元卒於柳州將殁時諄諄以從祔先域為言韓

  愈作墓志載元和十五年歸葬萬年先人墓側此地安得復有冢域當屬附會劉蕡墓

  平縣西五里︹宋︺覃光佃墓在融縣太平鄉

 ︹祠廟︺賢良祠在府治西祀唐司户劉蕡宋紹興間建賜額柳侯祠在府治北舊名

  羅池廟祀唐刺史柳宗元内有韓愈羅池廟碑 本朝乾隆二十八年襄惠祠在馬平縣

  北關外鎮粤樓祀明督臣張岳蘇公祠在懷遠縣城中祀明知縣蘇朝陽于公祠

  在羅城縣鳳凰山𪋤 本朝乾隆二十三年建祀羅城縣知縣于成龍雷塘廟在馬平縣

  南十里雷山唐柳宗元有禱兩文香山廟在融縣冷峒宋天禧間融人梁熹宜山人呉輔

  戰没屢著靈應封侯廟食至今尤顯

 ︹寺觀︺華容寺在府城内 本朝康熙二十年大雲寺在馬平縣仙蹟山下唐建

  柳宗元有復修大雲寺記山下又有天安寺亦名靈泉寺開元寺在馬平縣西宋吕本中有

  柳州開元寺夏雨詩多吉寺在羅城縣鳳凰山麓河沙寺在羅城縣平東下里

 ︹名宦︺︹唐︺柳宗元河東人元和中徙柳州刺史因其土俗為設敎禁州人順賴其俗以男女

  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没為奴婢宗元與設方計悉令贖歸其尤貧力不能者令書其傭足相

  當則使歸其質觀察使下其法於他州比一𡻕免而歸者且千人劉蕡昌平人太和初宦官

  益撗自蕡對䇿後旋有甘露之禍中人深嫉之誣以罪貶柳州司户㕘軍︹宋︺張守約

  人至和時歐陽修薦其有智畧知邊事擢知融州峒將吳儂恃險為邊患捕誅之袁抗

  人撫水蠻寇融州轉運使俞獻可檄抗權融州推官督兵糧與謀軍事蠻治舟且至抗即楊梅石門

   兩隘建水柵二據其衝賊不得入後因置戍不廢黄疇若豐城人淳𤋮間任柳州教授訓

   迪後起以善誘稱劉子薦安福人度宗時知融州以廉靜著聞︹明︺蘇銓洪武初柳

   州衞指揮僉事獞賊攻刦融縣銓率兵往𠞰賊敗散後復聚衆剽掠銓計擒之遂畏服不敢岀又于

   海亦為衞指揮僉事守大藤峽蠻聚衆攻刦海破之一方遂安張霖洪武中知馬平縣愛民如

   子有虎噬人霖告於城隍設檻以捕明日即𫉬三虎峒賊為患都督韓觀統兵撫之賊據險不服曰

   若張知縣來即投順霖乃衣冠入峒賊皆感泣出降陳駿河源人永樂中知柳州府馬平寇圍

   城駿作榜投城下示以禍福許其自新寇斂衆退𡻕饑駿倡屬勸分計口賑之張金陵

   人正統間謫雷塘驛丞象州屢為猺獞侵擾起金陵署州事既至揭榜撫諭示以恩信遂解散民始

   得安胡高安福人成化中知象州單𮪍諭峒賊示以禍福賊渠法慶慴服就撫建州治修

   學校境賴以安劉連鄱陽人宏治末知柳州府屢征諸獞有功王德初魚峯賊周鑒煽亂連率

   兵數百禦賊賊敗走連追之援兵不繼為所陷被害沈希儀貴縣人嘉靖中為古江㕘將平

   象州武宣融縣猺賊初柳州城外五里即贼巢軍民至無地可田希儀至渠魁宿猾誅捕殆盡諸猺

   畏服不敢為盜鄭舜臣上虞人嘉靖中知柳州府時撫臣征古田調狠兵十餘萬屯城下狼

   衆無統屬恣行擾民舜臣密遣材官數輩擒四人磔於市不書姓名各營自相疑阻其患遂息

   希武隆慶中知懷遠縣當苗猺蹂躪後議城舊縣為守禦猺不利嘯聚攻圍希武與經厯俞冕

   典史陸錦鄭鵬徐士科巡檢鄭元英皆遇害蘇朝陽晉江人萬厯中知懐遠縣時縣城殘

   破借治融縣朝陽親厯各峒疆地遂城丹陽鎮民猺向化

  ︹本朝︺許鴻儒浙江太平人順治四年知羅城縣隨征四載緣兵燹城荒土司叛亂桂林又屢

   為偽黨竊據羅城孤立無援被執不屈罵賊死弟男五人俱被害事聞贈按察僉事   賜卹廕

   于成龍山西永寕人順治十八年知羅城縣革重耗減鹽引招集流移勸墾荒田地錯苗疆

   奸宄雜處成龍申明保甲禁帶刀杖𫉬盜果實立即誅戮自是寇賊屏息熊飛渭南昌人康

   𤋮十二年知融縣柳州降帥馬承䕃叛奸民蘇際盛曾亞池乘變糾合永寕土司刦擄思管鎮融城

   小兵稀人情危懼飛渭部署二十四團長申明約束各給信牌領事給錢募民増窩鋪集堡目分城

   而守賊知有備不敢攻城賴以全江臯桐城人康𤋮二十一年知柳州府地經兵燹臯殫心

   綏輯流亡復業他邑民有被掠在柳者資送之飭關津撫猺獞政績甚著錢元昌海鹽人雍

   正六年知柳州府會苗首據通道鎮恣惡提督欲舉兵𠞰之元昌請緩師以手札令巡檢單𮪍往諭

   衆皆跪泣越日率衆詣府營謝罪納賦如舊元昌遂建公署立墟市以通貿易

  ︹人物︺︹唐︺白聳馬平人仕為義勝都將光啟中寇入郡境盡驅其民掠財帛聳率所部敗賊奪

   而歸︹宋︺覃慶元融州人景德進士大中祥符間拜御史中丞莊重不阿遇事敢言舉

   朝服其公正覃光佃慶元子博學能文開寶進士為監察御史彈劾不避權𫝑進武𮪍尉

   知雁州軍事時沿邊將士多貪功妄殺及媮惰不職悉徵以法尋升沿邊都總管兼勸農使外籌軍

   政内肅朝儀咸𠋣重焉覃昌光佃子慶厯進士官至國子祭酒閉户講學其教人一本六經

   有文集行世王之才䧺容人少好學與同邑張亞卿齊名登慶厯進士厯官工部侍郎有

   吏治宋士堯馬平人皇祐中儂智高寇邕州士堯率兵救之與智高戰不勝被害贈屯

   衞大將軍︹明︺計仲政馬平人洪武初峒夷猖獗知縣張霖以才能薦為巡檢率民兵與戰

   俘馘五百餘諸峒凛然總兵韓觀託為心腹發縱指使無不成功前後四十餘年致仕卒鄧敏

   象州人洪武丁卯舉人官禮部主事少孤事母以孝聞母卒居喪哀毀廬墓三年有司旌其閭曰思

   郭本融縣人景泰二年進士厯官御史巡按貴州及浙江時權璫肆惡本疏劾之謫雲南

   永平主簿周𤦺馬平人成化進士𮟏于理學著東溪日談十八卷成化中獞賊猖獗時為南户

   部員外上疏指陳多中時弊時論韙之又同縣簡弼宏治舉人官肇慶府通判亦以講學稱

   景𫎇象州人宏治舉人厯御史性矜潔自貴謫判頴州轉汲縣令少嗜學所著有定性發𫎇象

   郡學的二書戴欽馬平人正德進士擢刑部郎中為尚書林俊所重每屬草稿欽長于詩與

   何景明馬汝驥輩遊後坐議大禮廷杖殁著有鹿原集玉溪存稿余勉學馬平人嘉靖進

   士知錢塘縣擢御史時大宰汪鋐秉銓不法列其奸狀以聞下詔獄尋以鋐敗得釋厯天津兵備副

   使嚴世蕃嫉之嗾言官疏劾事白補貴州厯任福建按察使徐養正馬平人嘉靖進士授

   禮科給事中後官户部右侍郎劾嚴世蕃奸狀嵩怒矯㫖廷杖謫通海典史量移聲慶府推官嵩敗

   起南京工部尚書張翀馬平人嘉靖進士授刑部主事疾嚴嵩父子亂政抗章劾之下詔獄

   謫戍都勻穆宗初召為吏部主事厯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有𠞰賊功仕終刑部侍郎卒諡忠簡

   允簡融縣人嘉靖時由舉人知内江縣旱禱暴赤日中三日霖雨大沛後升思州知府時許保

   黑苗為亂㕘將石邦憲等討之許保⿱㓁大 -- 𥤮思州刦執知府挾以求厚贖允簡乃傳語邦憲令亟進兵自

   投盤山關崖下賊棄之去思人舁還至清浪衞卒詔贈貴州副使秦健馬平人嘉靖間知祿

   勸州鳳朝文叛健監守㲹地賊攻圍急遂遇害戴希灝柳州人嘉靖二十一年為永昌同知

   愷悌廉明絶請託勤勸課在任八載遷長史去之日行李蕭然士民泣留遮道王化馬平人嘉

   靖時知平遠縣縣故賊藪化單𮪍往日坐草亭中治事大著恩信於是各寨盡出所掠子女三千餘

   人屢平賊有功晉廣東按察司伸威道副使化生平破賊厯數十戰渠魁既殱為其綏定全活者亦

   數萬劉順之馬平人隆慶六年官徐州徐頻年被水築張村隄塞房村口又築䕶城隄

   徧厯郊原問民疾苦居四年百度俱飭孫克恕馬平人萬厯時舉於鄉厯官貴州副使分

   巡思石道安邦彦之亂戰死有虎守其骸不去蠻人嗟異事聞贈太僕卿覃文應柳城人天

   啟間授四川巴縣張獻忠陷城文應具朝服北向拜遂投井死其子懋德亦投井 本朝乾隆四十

   一年祀忠義祠龍文光馬平人天啟進士崇禎間以吏部郎督學貴州厯升四川巡撫值張

   獻忠寇蜀城陷不屈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謚忠節戴震馬平人崇禎時以鄉

   薦任浙江常山教諭旋擢知縣事土寇𥨸發執脅不屈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入祀忠義祠

  ︹本朝︺温如珍馬平人順治初龍韜盤踞柳慶民遭荼毒知縣許鴻儒副將沈邦清俱被害如

   珍奉   命協剿陣斬逆韜恢復柳慶授都督僉事曹應元懷遠人順治初流賊李來

   亨等所至蹂躪應元散家財聚鄉勇分布守禦為邑之保障弟應魁亦以武功著曹維屏

   懷遠人康熙十八年將軍傅宏烈授㕘將銜委以圑練維屏躬冒險阻率苗獞擒逐餘逆境賴以安

   楊剛馬平人弱冠從軍厯剿古州慶遠桑江諸苗積功漸升副將尋擢左江鎮總兵生平厯數

   十戰未嘗敗衂嘗謂用兵之道靜如處女動如脱兔二語盡之著有平苗紀畧歐陽永裿

   馬平人由拔貢知合水縣漸升河南鹽驛道乾隆二十六年河決楊橋隄賑灾全活無算調河陜汝

   道擢浙江按察使廣東布政使奏言連州排猺地狹人衆將無所得食請許其良者編入民籍以廣

  謀生之路而消其生事之端下督撫議行永裿厯官數十載能持政體所至興修書院以教士為務

  尤以誠化民佘之格雒容人由武進士授雲南守備乾隆三十七年隨征金川積功累遷

  四川漳獵營㕘將擊賊於喇穆山梁陣亡事   聞議卹廕守備馬羣臣馬平人乾隆五

  十三年隨征安南陣亡同時死難者吳忠耀陸上柏李元湯正强陳國明劉成亮袁成剛黄振雄王

  萬年事   聞均廕恩騎尉世職李榮光馬平人嘉慶二年由千總協剿聶傑人等餘匪

  陣亡又王熊飛鄧得羅應龍亦於嘉慶二年隨征黔楚逆苗先後遇害事   聞均廕雲騎尉

 ︹流寓︺︹宋︺張庭堅廣安軍人徽宗時蔡京欲引為己用庭堅不肯往京大憾後遂編管象州

  龔夬瀛州人徽宗時以侍衘史抗疏論事削籍編管象州徒步適貶所

 ︹列女︺︹唐︺全女柳城人父亡無嗣誓不適人竭力養母母偶岀遭虎害女痛哭逐虎奪囘母骸

  備棺以殮停柩未𦵏比鄰失火延燒女屋抱柩不去焚死︹元︺龍氏柳城人寇至殺其夫將污

   之氏毅然曰甘與夫同死豈肯為賊辱乎罵不絶口賊怒射之貫胸而死︹明︺龍居德妻

   羅氏融縣人獞蠻刦博塘村得羅驅之以行羅伺間投水蠻出之傷一目堅不行蠻怒支解之

   謝氏女羅城人正德初蠻寇劫其里見謝有殊色爭輿以行謝罵賊奪刃自殺王化

   妻計氏馬平人嘉靖中化知江西平逺縣㑹田坑賊叛化𭔃妻子會昌而身率鄉兵往擊㑹

   昌訛傳化殁計乃以兒置妾懷中慟哭自刎蔡氏二女雒容人長適禇本紀夫亡依其

   父瑶以居次許字潘仁嘉靖中以征田州調永順保靖兵二女為兵所掠計不能脱相攜墮崖死

   葛若惠妻廖氏馬平人崇禎末土賊破城廖被執投河死同縣孫章林妻王氏龍偕

   熊妻鄔氏秦聘瑜女俱被掠投水死陳原道妻計氏馬平人夫殁不食死同縣王象

   節妻畢氏夫没自縊死鄧氏女受聘未嫁夫卒親欲奪其志遂服其聘服自縊計于京妻

   戴氏馬平人避亂居五都鳳山村夫為叛兵所殺妻持鐮刀自刎死唐良傑妻盧

  氏馬平人文燿母文燿奉㫖撫賊被執後賊破城盧罵賊投池死簡文妾李氏

  人文為福建布政司經厯有女曰元贅陶吾智為壻文與妻皆卒於官二婦與二孤扶喪以歸路遇

  賊吾智與賊抗溺水死李被執輒解囊出白鏹噉賊且曰此外惟一身可表但乞不驚兩幼子足矣

  語畢遂投水賊亦嗟惋去李漂附岸得不死收吾智屍撫養二孤元亦相依不他適人謂為簡門雙

  王氏二女柳城人王士魁女一名春姑一名祖姑俱未字土寇單鳴珂作亂二女避

  古帶村山中為賊所逼並服毒死梁氏二女柳城人五都寇猝至劫二女欲犯之二女

  怒罵曰賊奴暴虐鄉里犬豕不若吾豈為汝辱耶奮起觸石死吳振元妻龍氏

  人崇禎末避兵土弁擄之至棠隂橋抱女投水死其夫聞之亦不食死

 ︹本朝︺龍應貴妻范氏馬平人年二十八夫亡子甫九𡻕家甚貧氏辛勤紡績撫孤

  雍正三年 旌同縣盧朝玉妻王氐龍聖佐妻徐氏楊名標妻劉氏葉承晭妻歐氏計元龍母胡

   氏均雍正年間 旌吳起龍妻張氏懷遠人遭𡻕歉翁與夫相繼殁姑老且病張服

   事維謹家極貧常忍饑供養鄰家失火延及其室氏棄幼子不顧衝燄員姑出須臾子亦至雍正三

    雷 世妻王氏融縣人夫亡守節雍正三年 旌歐陽永䄎

   妻王氏馬平人夫卒扄户三縊帛三絶母氏徐泣諭勉受命以猶子為後養教如所生事姑

   尤謹戚黨不相見數十年乾隆十七年 旌同縣歐陽永祐妻鄧氏王某妻胡氏葉芷妻陳氏許鍾

   憲妻蕭氏莫維春妻劉氏韋扶亭妻韋氏均乾隆年間 旌歐陽貞女馬平人名晚姑

   生四𡻕而孤字蔡昌昌賈于外卒女請奔喪母曰生者母也死者猶米夫忍而去此耶女懼以戚母

   乃止御縞啜糲矢志不移母卒竟以哀死同縣季氏女幼字陳至言陳憎其命蹇棄而别取季依兄

   紡績自瞻誓不更嫁人稱為貞女云廖世豪妻盧氏雒容人夫亡守節乾隆三十七

    范 開明妻劉氏羅城人年二十夫病篤泣禱於神願以身代後竟不起遂

   投繯死乾隆十八年 旌賈朝選妻全氏柳城人夫亡守節乾隆十七年 旌同縣

   何可錦妻莫氏五十六年 旌覃揆一妻吳氏融縣人年二十七夫亡家貧無所依

   紡績無孤奉姑惟謹乾隆元年旌同邑王伸妻胡氏四年 旌 韋 正妻黃氏

   人捐軀明志乾隆六十年 旌宋國祥繼妻何氏象州人年十九而寡奉姑十餘

   年姑病齧血禱於神而愈教子鋐中甲午舉人後目衰日事紡績手皸裂臨殁時延醫診治不許曰

   吾豈以手與男子診脈者耶同縣何宏勲妻馬氏歐耀臣妻吳氏孟名世妻王氏均乾隆年間 旌

   韋應坤妻毛氏來賓人年二十而寡子方幼族人將不利之毛曰若輩利吾所有耳

   悉委之襁負其子走依外家遂遷居廖坊卒全其嗣深慮如此董君甫妻計氏

   人捐軀明志與同縣金壎妻虞氏均嘉慶年間 旌沈正林妻丁氏雒容人夫亡守

   節嘉慶二十四年 旌韋潮和妻常氏柳城人捐軀明志嘉慶六年 旌同縣烈

   婦常扶平妾勞氏嘉慶十二年 旌陳良䇿妻曾氏象州人夫亡守嘉慶七年

   旌同縣梁㑹瀛妻吕氏陳以梅妻吳氏均嘉慶年間 旌

  ︹仙釋︺︹宋︺佛日禪師來賓金華峯第一代祖有戒行相傳山有寺大石當殿前佛日禱於

   神忽風雨晦𡨋頃之開霽石已移在山中

  ︹土産︺金元和志融州貢宋史地理志來賓貢元和志柳州象州貢明統志融縣出

   寰宇記融州産苧布又象州有古苧績以為布明統志懷遠縣出降香羅城縣出鬱金香

   子宋史地理志來賓貢桂心元和志融州貢元和志融州貢防風寰宇記象州出人面

   子明統志融縣出蘆甘石猪腰子具木生子形如猪腎能解藥毒又不死草府産苴草高一二尺狀

   如芊食之令人多壽夏月置盤筵蟁蠅不近蚺蛇膽唐書地理志柳州貢獞錦

   各州縣俱出

 ︹苗蠻︺苗府境多有之男女服以青布繡花極工巧俗謂之花衣苗飲食與狪狑同 本朝嘉慶三

  年増設羅城懷遠苗學額各二名在馬平縣百里外耕田輸賦皆熟猺也在羅城通道鎮有

  板猺男衣黒衣婦人左袵裙有五色繫古銅錢步行有聲在懷遠有二種居上下隴耕田納賦謂之

  住猺種山而食去來無常謂之流猺在融縣居背江村各成村落有紅黒白三種自謂諸葛武侯征

  孟𫉬流入背江居者在象州男女椎髻徒跣截竹筒而吹待雨而耕每𡻕十月屠牛置酒召同𩔖以

  降神醉則舞刀劒為戲在馬平縣有覃𫎇韋三姓服青椎髻男女皆同𡻕首以木槽傾牲物

  于内伏地作犬嘷在羅城居平西布政高懸各里性頑悍在懷遠男女皆斑衣長僅至臍裙不過膝

  好樓居在融縣有獞村與猺村分地而居或彼此相錯習俗大畧相似在象州服飾習俗與猺相似

  來賓縣十數里外皆獞男子繚頭跣足婦人短衣長裙性好仇殺捕逮至中途則劫奪去此其舊習

  今則咸知奉法矣羅城郡那等四堡皆有之男子衣服與漢民同惟婦人少異柳城僅六七

   村約一百四十餘户近城者漸效華風居鄉者大率鄙陋在馬平縣種山捕獸時至墟市交易

   最陋簡在雒容與狼雜居距永寕常安鎮僅隔水羅城之東一西一西七西九東五平東上里懷

   遠之永吉三峒等村皆狑所居以手搏飯和以魚鮓為上食以宴客殺牲用翦無刀砧

   遠縣與狑雜處不喜殺善音樂彈胡琴吹六管長歌閉月頓首猺足為混沌舞𤝣在柳城縣與㺜

   猺雜處言語不相通俗𩔖獠而頗𭶑桀性能耐寒故曰𤝣見官長不知拜跪以跏趺為禮

   城縣上油峒俗似猺𤝣而語言各異犽女馬平柳城皆有之黒齒黥面繡額為花草蛾蜨之狀

   嫁則自荷傘戒途聚族數十人送之在深谷者為生丁黑丁雜民處者曰熟丁白丁在懷遠縣

   居山谷種山禾日暮始舂粟無隔宿之炊單衣不利于寒長袴不利于走較諸蠻最為愚弱

   在懷遠縣石陣臨溪隂風懆冽人猶聞鬼哭相傳昔諸葛武侯立營于此夜令云枕石者去枕草者

   留中夜撤軍枕石者不寐從孔明去枕草者熟睡遂留兹土遺種斯在尚能操巴音而歌烏烏









                         纂 修 官臣李紹昉恭纂臣蔣立鏞恭纂

                         提調官前總纂鄭紹謙恭覆輯

                         校 對 官劉 咸恭 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