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有什么可怕
困难有什么可怕
——湖北英山县农业学大寨两年大变样 |
|
大别山南麓的英山县,到处是崇山峻岭,怪岩峭壁,每人不到八分耕地。过去,“三日不雨地裂缝,一场大雨土冲光”,农业生产很不稳定。一九七○年以前的四年,年年吃国家不少统销粮。
现在,登山远眺,只见“水库山上建,渠道盘山转,山垄建梯田,山下开大畈,绿树盖满山,沿河建电站”,好一片锦绣河山!全县百分之七十的农田实现了自流灌溉。人民群众改造了自然,农业生产连年丰收。一九七○年粮食总产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平均亩产八百一十斤。一九七一年遇到了旱、虫灾害,亩产仍然上升到八百八十二斤。从一九七○年起,粮食自给有余,林业、牧业和油料、茶叶、药材等都有大幅度的增长。英山县由后进变成先进,是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并与错误路线斗争的结果。
在大灾面前,怎么办?
[编辑]一九六九年七月,英山遭到百年未遇的洪灾。怎么对待自然灾害?当时,县的领导成员中有两种不同的思想。一种认为,要依靠集体力量,重新安排山河,把坏事变成好事,战胜灾害,夺取丰收。一种认为,“灾情大,困难多,没钱没粮难得过”,主张“想门路,抓现钱,修修补补度灾年”。县革委会主任洪平安想:洪灾已给人们造成了这么大的困难,如不战胜洪灾,今后的困难会更大。是积极斗灾,还是消极度灾?这是两种思想、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能不能斗灾,不只是当前能不能过得去的问题,而是能不能领导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一个重大问题。他同别的领导成员一起讨论后,决定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
他们翻山越岭,来到座落在海拔九百多米高山上的红花公社岩河岭大队。只见新砌的层层梯田遍布山岗,崭新的环山渠道蜿蜒伸展,一片片绿油油的水稻碧波起伏。看到这种情景,谁能想到,不久以前这里还是被洪水冲得“百年古树连根拔,千斤石头顺水流,田压平,地冲光”的重灾区呢!
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洪水一过,岩河岭大队党支部就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积极领导群众投入抗灾夺丰收的战斗。他们提出:“不要国家贷款,不要国家救济,不要国家物资,要为革命战胜洪灾夺回粮食!”他们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劈山凿石,砌岸填坑,山上建水库,山边开小河,并小堰为大堰,改小田为大田,把冲走的禾苗拣回来,把沙压的禾苗扒出来。全大队男女老少奋战一个多月,不仅医治好洪灾的创伤,而且改建了三条河道,砌了二十一条石堰,扩大耕地面积五十多亩。——这就是答案,这就是在灾害面前应该走的路。
在岩河岭群众创造的这个新天地面前,大家深深地感动了。他们想:论灾情,岩河岭比别处大;论条件,岩河岭比别处差;论困难,岩河岭比别处多。但是,医治洪灾创伤,恢复生产的速度,岩河岭却比别处快。如果都象岩河岭的同志们这样与天灾斗,与穷山恶水斗,不就能战胜灾害,斗掉穷山窝,出现米粮川吗?一看一想,心里亮堂。原来就持抗灾夺丰收看法的人,更坚定了克服困难的决心。一些曾在洪灾面前迷失方向的人,这时也从困难中看到了积极因素,看到了英山的光明前途。他们说:解放以来,英山面貌为什么变化不快?为什么一直不能摆脱旱涝灾害?说一千道一万,归根结底是没有认真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看不见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要改变英山面貌,首先必须提高各级干部的路线斗争觉悟。
他们趁热打铁,在岩河岭召开了县、区、社、队四级干部现场会,用生动的事实进行路线教育。不少同志反复考虑:为什么以前洪水一过,只看到山颓路断,田淤园废,陷井残垣,因而畏难发愁,迷失方向?为什么看不到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集体经济的巨大力量,不求从根本上改造自然,甚至对群众斗灾夺丰收的行动加以阻挠呢?路线教育擦亮了人们的眼睛,大家认识到,这是受了刘少奇一类骗子的“群众落后论”的毒害,上了修正主义路线的当;是怕苦、怕累、怕困难和无所作为的懦夫懒汉世界观在作怪。一位曾经主张“洪灾特大抗不住,不如另外找出路”的县革委会副主任,沉痛地检查了那种悲观情绪。他说:“只要我们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坚决相信人民群众,依靠集体经济力量,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是再大的洪灾,也能抗得住!”大家提高了路线觉悟,增强了战斗意志。县革委会集中群众意见,制定了一个治山治水的规划,妥善安排人力物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始了一场根治洪灾、重新安排河山的战斗。
搬掉石头,还是让石头压住?
[编辑]一九七○年春天,英山县人民征服大自然的一场战斗开始了。炸岩凿石,劈山填壑,砌坝筑渠,苦战数月,连绵起伏的山坡上出现了二十九条盘山渠道。
正在这个时候,一股冷风吹来了。有人故意把革命和生产、政治和业务对立起来,说什么:“革命委员会嘛,抓抓政治就行了。至于山上的石头,不用管它!” 这实际上是为那种不愿用革命精神改造英山面貌的因循守旧思想打掩护。
是抓革命、促生产,搬掉石头,迅速改变英山的落后面貌;还是让石头压住,抱残守缺混日子?这里面存在着两条路线的斗争。毛主席说:“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洪平安和副主任陈焕彬对照毛主席的教导,考虑了很多,认识到,如果在这个落后状况面前不“思变”,空喊革命口号,无革命行动,那不是政治挂帅,而是缺乏共产党人改造世界的伟大胸怀,是在新形势下继续革命的觉悟不高的表现。他们对于从阴沟里吹来的冷风,不予理会,领导群众按照原定计划继续前进。
斗争并没有结束。不久,又刮来一阵冷风,说什么“英山县不执行上级的指示”。这股风一来,部分社队治山治水的工程建设受到了妨碍。县里的领导干部分析了这种情况,认识到,对错误路线光是“不予理会”是不行的,斗争是不能回避的。要搬山上的石头,先要搬掉这块错误路线的“石头”。于是,他们领导全县各级干部,连续开展了三次以“英山要不要搬石头”为主题的大辩论。在辩论中,对照大寨精神,结合当地实际,算了三笔账:一、英山旱涝交错,还有百分之七十的“靠天田”,粮食产量很不稳定,为了从根本上征服水旱灾害,实现高产稳产,必须治山治水;二、英山地少人多,每人平均不到八分耕地,为了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总产量,也必须治山治水;三、英山对国家贡献不大,不仅不能向国家提供商品粮,而且多年以来每年要吃国家统销粮,要对国家有所贡献,更必须治山治水。 在大辩论中,全县干部更明确地认识到:发动群众治山治水,是符合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的,也是切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广大群众迫切愿望的,这个石头搬得对,搬得好,搬得及时。大家针对那种“革命委员会只要抓政治、不要管石头”的论调,愤怒地批判了刘少奇一类骗子从右的和“左”的方面反对以政治统帅生产的谬论,认清了不论是只抓生产还是空谈政治,实质上都是反对毛主席关于“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的论述,都是反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他们说: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干部和群众的头脑,把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激发起来的干劲用于治山治水的伟大斗争,为世界革命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贫下中农的迫切要求,为什么不叫我们干?我们一定要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前进。冷风越是吹得厉害,我们越是要鼓起热劲来干!
这场路线斗争,教育了群众,也锻炼了英山县的领导干部,他们信心百倍地带领群众前进,掀起了一个规模更大的治山治水运动。
后进的根子在哪里?
[编辑]改变英山后进面貌的计划,充分表达了全县人民的心愿。许多社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治山治水运动。但是,有少数社队的工程建设进展不快,个别队按兵不动,冷冷清清。这又是为什么?洪平安想:归根结底,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路线。领导者最重要的责任,还是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教育干部和群众。他和其他领导成员,深入基层,狠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
满溪坪公社同二大队是全县有名的“老后进”,资本主义倾向严重,一些人只顾“抓活钱”,把治山治水的任务丢在一边。洪平安带了一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来到同二大队,发现这个大队领导班子有不团结现象,有人说他们“两套马车,各自一套”,没有抓好全大队的工作。洪平安想,这还只是现象,不是本质。毛主席教导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他白天和群众一起劳动,晚上串门访问,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原来是一个富农分子在兴风作浪,破坏集体经济,煽动社员弃农经商。他们发动群众大揭阶级斗争盖子,以活生生的事实,对大队干部和群众进行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教育。从此以后,大队干部朝气蓬勃,团结一致,和贫下中农滚在一起,围滩开田,凿石建堤,根治了三条害河,还新建了一座小型发电站和两个猪场。一九七一年,这个队不但结束了长期吃国家统销粮的局面,还向国家出售八万多斤余粮。
同二大队的事例,对县委和县革委会的领导成员有很大的启发。他们说:基层,是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前哨阵地,认真抓紧基层领导班子的路线教育,是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重要一环。于是,他们更加自觉地深入基层,结合清理阶级队伍、“一打三反”和整党建党,以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为纲,对全县三十五个后进大队进行了思想整顿和组织整顿。经过一年多的工作,人的精神面貌变了,自然面貌变了,集体经济也发展了。其中有三十二个大队粮食亩产跨过《纲要》。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山人民,就是这样一心紧跟毛主席革命路线,坚持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与错误路线斗,用自己的双手改造自然。两年来,共造成二万八千多亩“大寨式”的稳产高产农田。多少年来,英山人民就想改造遍布全县的旧的不合理的灌溉渠系,一直没有实现,现在,人们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全县共完成一千八百四十六万土、石方的工程量。同时,全县还兴修了一百零九座中、小型水电泵站,造林二十三万亩,在一万多口山塘和水库里放养了大量的鱼苗。
革命在前进,生产在发展。在新的一年里,英山县委决心遵照毛主席关于“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的伟大教导,领导全县人民更加自觉地贯彻执行毛主席革命路线,再接再厉,进一步发展农、林、牧、副、渔,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72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8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