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賠償法 (民國69年)
外观
國家賠償法 立法於民國69年6月20日(非現行條文) 1980年6月20日 1980年7月2日 公布於民國69年7月2日 總統(69)台統(一)義字第 3720 號令 |
國家賠償法 (民國108年) |
|
第一條 (立法依據)
- 本法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二十四條制定之。
第二條 (國家賠償責任)
- 本法所稱公務員者,謂依法令從事於公務之人員。
- 公務員於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時,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人民自由或權利者,國家應負損害賠償責任。公務員怠於執行職務,致人民自由或權利遭受損害者亦同。
- 前項情形,公務員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時,賠償義務機關對之有求償權。
第三條 (國家賠償責任)
- 公有公共設施因設置或管理有欠缺,致人民生命、身體或財產受損害者,國家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 前項情形,就損害原因有應負責任之人時,賠償義務機關對之有求償權。
第四條 (視同公務員)
- 受委託行使公權力之團體,其執行職務之人於行使公權力時,視同委託機關之公務員。受委託行使公權力之個人,於執行職務行使公權力時亦同。
- 前項執行職務之人有故意或重大過失時,賠償義務機關對受委託之團體或個人有求償權。
第五條 (補充法)
- 國家損害賠償,除依本法規定外,適用民法規定。
第六條 (特別法)
- 國家損害賠償,本法及民法以外其他法律有特別規定者,適用其他法律。
第七條 (賠償方法)
- 國家負損害賠償責任者,應以金錢為之。但以回復原狀為適當者,得依請求,回復損害發生前原狀。
- 前項賠償所需經費,應由各級政府編列預算支應之。
第八條 (時效期間)
- 賠償請求權,自請求權人知有損害時起,因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自損害發生時起,逾五年者亦同。
- 第二條第三項、第三條第二項及第四條第二項之求償權,自支付賠償金或回復原狀之日起,因二年間不行使而消滅。
第九條 (賠償義務機關)
- 依第二條第二項請求損害賠償者,以該公務員所屬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 依第三條第一項請求損害賠償者,以該公共設施之設置或管理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 前二項賠償義務機關經裁撤或改組者,以承受其業務之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無承受其業務之機關者,以其上級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 不能依前三項確定賠償義務機關,或於賠償義務機關有爭議時,得請求其上級機關確定之。其上級機關自被請求之日起逾二十日不為確定者,得逕以該上級機關為賠償義務機關。
第十條 (書面請求及協議書)
- 依本法請求損害賠償時,應先以書面向賠償義務機關請求之。
- 賠償義務機關對於前項請求,應即與請求權人協議。協議成立時,應作成協議書,該項協議書得為執行名義。
第十一條 (訴訟)
- 賠償義務機關拒絕賠償,或自提出請求之日起逾三十日不開始協議,或自開始協議之日起逾六十日協議不成立時,請求權人得提起損害賠償之訴。但已依行政訴訟法規定,附帶請求損害賠償者,就同一原因事實,不得更行起訴。
- 依本法請求損害賠償時,法院得依聲請為假處分,命賠償義務機關暫先支付醫療費或喪葬費。
第十二條 (訴訟之補充法)
- 損害賠償之訴,除依本法規定外,適用民事訴訟法之規定。
第十三條 (有審判職務公務員侵害人民權利)
- 有審判或追訴職務之公務員,因執行職務侵害人民自由或權利,就其參與審判或追訴案件犯職務上之罪,經判決有罪確定者,適用本法規定。
第十四條 (公法人之準用)
- 本法於其他公法人準用之。
第十五條 (外國人之適用)
- 本法於外國人為被害人時,以依條約或其本國法令或慣例,中華民國人得在該國與該國人享受同等權利者為限,適用之。
第十六條 (施行細則)
- 本法施行細則,由行政院定之。
第十七條 (施行日)
- 本法自中華民國七十年七月一日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