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良种必须依靠群众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培育良种必须依靠群众

——批判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在种子科研工作中推行的修正主义“专家路线”
中共江苏省泗阳县委革命大批判写作组
1971年11月23日

本作品收錄於《人民日报

做好良种的培育、繁殖和推广工作,是农业增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伟大领袖毛主席历来重视种子工作,把它列为农业“八字宪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毛主席教导说:“有了优良品种,即不增加劳动力、肥料,也可获得较多的收成。”毛主席指示我们,对于种子问题必须用力领导农民求得解决。毛主席的教导,为我国种子工作指明了方向。

但是,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及其在科研部门的代理人,在种子工作中,却极力反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的“专家路线”。他们把持良种培育试验,把它神秘化起来,不让群众插手,妄图把种子工作引上邪路。

因之,培育良种是依靠“专家”,还是依靠群众?围绕着这个问题,从方向到方法,从理论到技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尖锐的两条路线斗争。江苏省泗阳原种场在种子工作中坚持毛主席革命路线,与修正主义路线进行斗争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深刻而有力地揭露和批判了“专家路线”的反动实质。

批判“专家路线”,坚持依靠群众[编辑]

泗阳原种场是一个国营场圃,座落在废黄河滩上,有田二千多亩。一九六○年建场。建场后,经过工人的几年努力,以大寨贫下中农为榜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沙地上铺淤压沙,移土造田,为培育、繁殖、推广良种建立了基地,并且培育成功了一种名叫“64—23”的棉花新品种。但是,一九六五年秋,在一次全国种子工作会议上,这个场的代表汇报了这项育种成就时,却遭到了压制。一个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以科研机关与原种场分工为“理由”,妄图把泗阳原种场群众性的培育良种试验压下马。他振振有词地说:“你们是原种场,繁殖良种是你们的本份,培育新品种是科研机关的事,如果你们也培育良种,我们科研机关还干什么?”

泗阳原种场工人遭到压制以后,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等教导,认识到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群众实践的产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并不是那些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先知先觉”搞出来的。他们没有被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所吓倒,而是总结了在困难条件下,经过自己艰苦奋斗,培育出“64—23”棉花良种的经验,更加坚持开展群众性育种试验研究方向。几年中,他们在群众性育种试验活动的实践中,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和观察棉粮的生长、变异情况。他们从播种到收获,跑遍了所有田块,对每种庄稼都观察万株以上,经过反复比较,精心选育,多次杂交,严格考核,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先后培育出二十一种粮棉新品种。近三年来,他们每年向国家提供棉花良种二十多万斤,稻、麦、豆等良种七、八十万斤,不但在本县大面积推广,而且支援外地,先后有十一个省(市)把他们培育的良种引去作示范繁育,为农业增产和育种科学作出了贡献。

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胡说什么群众搞培育良种的试验活动,科研机关就没事干了,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群众性育种活动的展开,正是为我国育种试验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途。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种子科研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群众动手搞育种,科研机关不是没有事干,而是大有事干。不过,这不再是过去在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影响下“三脱离”地干,而是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科研人员深入基层,与工农兵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地干。科学研究人员只要坚持和群众相结合,充分相信群众,紧紧地依靠群众,就能不断作出新贡献。泗阳原种场培育良种所取得的成绩,就是工人、技术人员和干部三结合搞出来的。科学研究人员只要坚持和群众相结合,充分相信群众,密切地依靠群众,就能不断作出新贡献。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散布群众性育种试验研究搞起来了科研机关无事干的谬论,其目的只不过是为反对群众性科研活动,维护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专家路线”制造借口而已。我们千万不要上当!

批判形而上学的观点,坚持辩证唯物论的育种方法[编辑]

毛主席指出:“只有现在的和历史上的反动的统治阶级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形而上学,不是把对立的事物当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动的、互相转化的东西去看,而是当作死的、凝固的东西去看,并且把这种错误的看法到处宣传,迷惑人民群众,以达其继续统治的目的。”刘少奇一伙正是这样干的。他们为了推行修正主义“专家路线”,除去公开压制群众以外,还玄而又玄地虚构了一套形而上学的所谓育种理论、育种方法和育种技术。他们故意过分强调培育良种是一门深奥莫测的学问,必须有一套“严格”的“固定”的程序,让你拜倒在他的门下;谁要是违背了他们这一套,就是培育出新品种来他们也不予承认。按照这套程序,培育一个新品种,一般要十多年时间,而且还不能保证一定适合大田生产的实际需要。

而当他们培育出良种进行繁殖、推广时,也把它看作是一成不变的,只能繁殖它,保持它的纯度,不能有所发展。对从国外引进的良种,也只能照搬,不能改造。 育种工作真是要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吗?

泗阳原种场工人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大胆革新,大破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规定的固定程序的框框,闯出了自己培育良种的道路。他们从实际出发,坚持多、快、好、省的方针,本着简单易行、灵活运用、讲究实效的原则,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便于群众掌握的育种新程序。他们在田里发现有苗头的品系,就稀播精管,扩大繁殖,边繁殖边观察;繁殖了一定数量的种子,就进行多点试验,直接交给群众鉴定。例如,一九六七年,他们着手从水稻“桂花黄”中培育早熟品种,选出一些有苗头的单株;一九六八年进行稀播繁殖,通过比较和群众鉴定,选出其中一个有希望的品系;一九六九年加速繁殖,收到两千多斤种子;一九七○年进行多点试验和进一步扩大繁殖,把它肯定后称为“早熟桂花黄”;一九七一年正式推广,种植近万亩。这样做,大大缩短了良种培育的时间。

在良种繁殖方面,泗阳原种场在一段时间内负责繁殖从国外引进的“岱字十五号”良种棉。工人在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良种定型论”的束缚下,选种的标准只是看棉株的表面现象,即株、叶、铃的形状(所谓“三型”);象的留下,稍有不象,一律淘汰。这样选来选去,只能是老品种。工人在生产实践中选出一些结铃多、衣分高、纤维长的单株,由于“三型”不合标准,被原来一个受修正主义路线毒害较深的技术员抛掉了。工人们看到这种现象气愤地说:“什么‘良种定型’,什么‘三型’,是要我们死抱住‘岱字十五号’老品种、洋品种不放,只许守旧,不许创新,只许爬行,不许超越。” 毛主席教导我们:“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是对立的统一,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良种的产生,就是人们利用种子变异的结果。变异不断发生,决定了种子的不断发展。育种试验研究者的任务,就在于正确掌握种子在变异过程中变化发展的规律,不断培育出新的好品种。而“良种定型论”者正相反,否定种子的变异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正暴露了它是形而上学的伪科学。

泗阳原种场工人学习和运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良种,既保持它的优良性状,又积极利用其变异,促进良种不断地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他们在繁育棉花原种时,砸烂了“三型”的枷锁,总结了群众选种、留种的丰富经验,确立以高产优质(结铃性强和衣分高、纤维长等)为选育目标,培育出一批更好的新品种。以前被那个技术员抛掉的一些优良单株棉种,工人又拾起来加以试验,培育出衣分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三左右(百斤籽棉轧出皮棉四十三斤左右)的新品种,超过了“岱字十五号”(衣分率百分之三十九左右)。去年,全省有一批良种在十三个点试种比较,这个良种平均单产占第一位,最高的亩产皮棉达到三百一十六点二五斤。

对国外引进的良种,他们坚持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洋为中用的原则。“吉利”小麦是从国外引进的良种,产量较高。开始,本地贫下中农反映它有两个缺点:一是春性强不耐寒,易受冻害,产量不稳定;二是红粒厚皮,质量较差。工人们经过在田间千百次地用心观察,细心寻找,终于选出了一批冬性白皮的单株;并采取“一穗传”的方法,经过精心的培育,从中育出了冬性白皮的“泗麦一号”。这个新品种受到贫下中农欢迎,很快就在大面积推广。工人们对引进的各种良种,都这样积极地进行改造,已育成了九个新品种。

事实证明:群众发动了起来,掌握了毛主席哲学思想这个锐利武器,就能冲破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重重束缚,在育种科学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批判个人名利思想,坚持为农业增产服务[编辑]

刘少奇一伙为了推行他们的“专家路线”,对种子工作只搞培育试验研究,不管繁殖与推广,还散布“重育轻推”的谬论。他们认为,育种试验属于科研范围,高人一等,而繁殖和推广则低人一等。他们把育种同繁殖、推广人为地割裂开来。一些所谓“专家”,他们不依靠群众,只是在“豆腐干”大的田块里搞试验,在高楼深院里搞研究,追求的是“两斤种子,一篇论文”,著书立说,有名有利。结果,论文写了一篇又一篇,却与生产实际不沾边。至于育种与群众生产有什么关系,品种育成之后怎样繁殖推广,应采取那些技术措施,如何促进农业增产等一系列问题,他们是从来不关心,不过问的。 科学实验从来都是为生产斗争服务的;在阶级社会里,更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把育种同繁殖、推广割裂开来,实质上就是使科学实验和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相脱离。这样,良种即使育出来了,也不能很好地为革命和生产服务,而且会把科学研究人员引入“三脱离”、追名逐利的邪路。这种做法是刘少奇一伙妄图破坏种子工作,阻碍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我国,开展种子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创造物质财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加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要实现这个任务,就要求育种实验和生产密切结合。在种子工作上,育种是为生产,还是为个人名利,这是区分两条路线的一个标志。育种为了生产,在育种的同时考虑繁殖和推广,这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反之,育种不考虑繁殖和推广,使它和繁殖、推广相割裂,这是修正主义路线。在种子工作中,必须批判和清除修正主义的育种为个人名利的流毒,明确树立种子工作为农业增产服务的思想,充分认识育种同繁殖、推广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从实际情况来看,育种、繁殖和推广三者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育种是基础,繁殖是关键,推广是目的。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泗阳原种场的工人,由于他们明确和坚持育种试验为农业增产服务的方向,把育种、繁殖和推广密切联系起来,使全场每一块土地都为培育良种服务。他们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和附近社、队挂钩,建立繁殖基地,一方面传授繁育良种的经验,一方面听取种植单位对良种的意见,虚心向群众学习,共同搞好良种的培育、繁殖和推广工作,进一步完善和改造原有品种。并且派出一批土技术员和外县、外省协作进行良种的培育和创造高产的试验。

泗阳原种场在推广良种的实践中,总结出一条经验,叫做“良种良法一齐推”。这就是在推广良种的同时,又推广和良种相适应的先进栽培方法。他们认为,光有良种,没有良法,不能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要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潜力,必须一手推广良种,一手推广良法。这个场的工人在培育良种的过程中,不断摸索粮棉高产的规律,注意积累和总结挖掘良种增产潜力有关的栽培技术措施。他们在培育棉花良种时,创造了大面积塑料薄膜营养钵育苗移栽的先进技术,不仅节省了种子,加快了良种的繁殖速度,而且保证了一次全苗,早发稳长,达到伏前桃裹腿、伏桃满腰、秋桃盖顶,有效地提高了棉花的增产幅度。他们还创造了一套稻麦两熟的高产经验,出现了二十多亩稻麦两熟亩产超过两千斤的高产农田,为淮北地区扩大旱改水和推广稻麦两熟制闯出了新路。

本作品的作者以匿名或別名發表,確實作者身份不明(包括僅以法人名義發表),在兩岸四地、馬來西亞以及新西蘭屬於公有領域。但1971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67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答版權所有者的撤下作品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