増修書説 (四庫全書本)/原序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増修書説 原序 卷一

  欽定四庫全書
  增修東萊書説原序
  生蒸民而理之皆天也綱三常五以範人事君師賛焉出為大綱小紀公卿大夫士而等級維之然後以化以育以立人而天成地平而位三才時有先後道有升降是以為二帝三王而虞夏殷周之書作經生襲陋病不能窺也東萊夫子講道于金華首攄是書之藴門人寳之片言隻字退而識録見者恐後亟以板行家藏人誦不可禁禦夫子謂俚辭閒之繁亂複雜義其隠乎修而定之瀾執經左右面承修定之㫖曰唐虞三代之氣象不著於吾心何以接典謨訓誥之精微生乎百世之下陶於風氣之餘而讀是書無怪乎白頭而如新也周室既東王跡幾熄流風善政猶有存者於横流肆行之中有閒見錯出之理辨純于疵識真于異此其門邪仲尼定書厯代之變具焉由是而入可以覩禹湯文武之大全矣自堂徂奥以造帝者泝而求之于秦誓始至于洛誥而工夫之不繼悲夫書説之行于世終狐裘而羔袖瀾以西邸文學入三山監丞全州鄭公肈之臭味傾盖謂瀾東萊說經其純不可得而見者莫如書説子盍補其餘工瀾謝不敢僭曰子師之書非子誰責且所欲修者門人識録之陋耳而後師之說明子何嫌於是記憶舊聞如對夫子伏而讀之清其俚辭芟夷繁亂剪截複雜俾就雅馴至於㫖意所出毫髮巳見罔敢參與嗚呼上帝臨女此義可不存邪同焉者曰猶不韙乎異焉者曰安用是或察焉取未修之書合而觀乃免開禧丁夘十有一月日南至門人金華時瀾書






  書篇名
  虞書五篇
  堯典    舜典     大禹謨臯陶謨   益稷
  夏書四篇
  禹貢    甘誓     五子之歌𦙍征
  商書十七篇
  湯誓    仲虺之誥   湯誥
  伊訓    太甲上    太甲中太甲下   咸有一徳   盤庚上
  盤庚中   盤庚下    說命上
  說命巾   說命下    髙宗肜日西伯戡黎  微子
  周書三十二篇
  泰誓上   泰誓中    泰誓下
  牧誓    武成     洪範
  旅獒    金縢     大誥
  微子之命  康誥     酒誥
  梓材    召誥     洛誥
  多士    無逸     君奭
  蔡仲之命  多方     立政
  周官    君陳     顧命
  康王之誥  畢命     君牙
  冏命    吕刑    文侯之命費誓   秦誓
  十例
  典 謨 貢 歌 誓 誥 訓 命 征範



<經部,書類,增修東萊書說,增修書說譜系圖>
<經部,書類,增修東萊書說,增修書說譜系圖>
  君臣名號
  唐虞
  君 堯 舜
  臣 羲仲 羲叔 和仲 和叔 放齊 四岳驩兠 共工 鯀 伯禹 后稷 契 臯陶垂 殳 斨 伯與 伯益 朱 虎 熊羆 伯夷 夔 龍 丹朱 瞽瞍 象十二牧 三苖
  
  君 禹 啓 太康 仲康 桀
  臣 益 羲和 有扈氏 五子 后羿 𦙍侯商
  君 契 成湯 太甲 沃丁 太戊 仲丁
  河亶甲 祖乙 盤庚 髙宗 受
  臣 伊尹 汝鳩 汝方 誼伯 仲伯 仲虺咎單 伊陟 疑至 臣扈 原 巫咸巫賢 甘盤 傅說 祖已 祖伊 微子箕子 比干 商容 膠鬲 葛伯
  
  君 稷 公劉 太王 王季 文王 武王
  成王 康王 穆王 平王
  臣 周公 太公 召公 巢伯 管叔 蔡叔武庚 唐叔 康叔 虢叔 閎夭 㪚宜生泰顛 南宫适 霍叔 蔡仲 蘇公忿生榮伯 君陳 芮伯 彤伯 畢公髙 衛侯毛公 仲桓 南宫毛 齊侯吕伋 君牙伯冏 吕侯 晉文侯 魯侯伯禽 秦穆公晉襄公




  東萊禹貢圗說
  徐
  東至海北至岱南及淮曽氏徐之西濟為界故爾雅濟東曰徐
  
  東北據海西南距岱曽氏南與徐以岱為界西與兖以濟為界
  
  東南據濟西北距河
  
  東西南至河
  
  西距黒水東距河
  
  西南至荆山北距河
  
  東據華山之南西距黒水
  
  北據荆山南盡衡山之陽
  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
  北至淮東南至于海
  九河
  顔師古曰九河又合為一名為逆河言相迎受也海渤海也大史公河渠書及漢孔氏皆以為入渤海河渠書注云河入海當在碣石漢武帝元光三年河決東郡更注渤海禹時不注渤海也恐入碣石之說是以冀州曰夾右碣石入于河也王肅云同逆一大河納之海鄭玄云下尾合名為逆河盖是合大河之尾同入碣石海也
  灉沮
  史記正義鄭𤣥云灉沮相觸合入雷夏
  
  唐孔氏曰自漯入濟自濟入河周希聖曰由濟入漯由漯入河林三山曰按經文不見濟漯相通之道要之二水不必相通皆可以入河也
  大野
  曽書不名澤者以其蓄而復流
  菏澤
  此間當有支河通淮泗逹南河也不然則經何以曰浮于淮泗逹于河東坡三山辨之甚明
  
  按地志出商州洛南縣西冢嶺山東故言自熊耳者非洛源明矣
  荆山
  曽書謂之南荆
  
  自嶓冢東南至大别漢之源流在焉在江北鄭氏所謂次陽列蓋自梁而入荆者也先儒則以為南條
  太華
  薛書云跨四州
  鳥鼠
  酈氏云出南谷山渭源也在鳥鼠西北許慎云出隴西首陽亭南谷故言自鳥鼠者非渭源也
  朱圉
  曽氏云以經之序考之朱圉當在西傾東鳥鼠西史氏地志言朱圉在天水冀縣北則朱圉乃在鳥鼠東如志所言則經當曰西傾鳥鼠朱圉矣若此者皆志之誤
  西傾
  曽書云西傾南桓水出焉西傾雍州山桓梁州水也
  積石
  河出崑崙皆隠伏地中按山經曰積石下有石門河水冒之以西南流則積石雖非河源以上流隠伏於積石西則無所用道至積石而後出故為導河積石疏云河源不始於此記其施功處
  三江
  史記正義云在蘓州東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名松江古笠澤江一名上江一名東江一名下江一名婁江於其分處號曰三江口林三山云自豫章而下入于彭蠡而東入海者為南江自蜀岷山至于九江彭蠡以入海為中江自嶓冢導漾東流為漢至匯澤為彭蠡以入海為北江三江自彭蠡以上為二自夏口以上為三江漢合於夏口而與豫章之江皆匯於彭蠡則三為一至于秣陵京口以入於海不復三矣予以經考之自嶓冢導漾至南入于江南江也東匯澤為彭蠡東為北江入于海北江也岷山導江而下中江也然必于揚州言者盖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距海且属下流故以記其江之入也震澤厎定者徃徃三江未入之初水勢汗漫震澤不能無害今既入則厎定冝矣史記正義所言殆後世因太湖旁有三水遂以為三江必非禹所謂三江也不可以為然也
  彭蠡
  薛書云東匯澤為彭蠡自湖口以東江匯同流而謂之北江中江者以今江西言之謂之北江荆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言之謂之中江
  敷淺源
  孔氏𫝊一名傅陽山在豫章界輿地記在江州徳安縣
  雲夢
  正義案地理志南郡華容縣南有雲夢澤雲夢之澤每處有名子虚賦云八百里則此澤跨江南北
  沱潛
  蘇氏曰南郡枝江縣有沱水尾入江華容縣有夏水首出江尾入沔此荆之沱潜也蜀郡郫縣江沱及漢中安陽皆有沱水潛水尾入江漢此梁之沱潛也孔安國曰沱潛𤼵源梁州入荆州孔穎逹曰雖於梁州合流還於荆州分出如濟水入河還從河出也林三山曰據爾雅水自江出為沱自漢出為潛是凢水之出於江漢者皆有此名也出於荆州者荆之沱潛水出於梁州者梁之沱潛也要之皆是自江漢而出也以予觀之蘇之說則太離三山之說則太合頴逹之說又離合之兩失也豈有荆梁相去數千里既合而分猶能辨其此為沱為潛也故當以孔安國之說為正
  和夷
  曽書云謂自嚴道以西地名和川夷人居之
  九河
  黄河之流既大至河東河西之境又受沔渭洛諸水其勢奔激北至冀兖之界播為九河所以殺其勢也爾雅載其名一曰徒駭二曰太史三曰馬頰四曰覆釜五曰胡蘇六曰簡潔七曰鈎盤八曰鬲津其一不名者河之經流也漢許商言徒駭最北鬲津最南徒駭是河之本道東出分為八齊小白塞之為一自河間弓髙以東至平原鬲津徃徃有其遺處蓋塞其支流併歸徒駭也案地里志皆在渤海平原之間許商又云九河相去纔三百里
  灉漯
  𫝊謂禹以河所從來髙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為敗乃釃二渠以引其河北載之髙地過降水大陸播為九河所謂載之髙地者謂行河流於西土之旁也二渠者灉水受隂溝中東入於泗漯水出武陽之東北至千乗入海漯灉二渠皆首受河水也其北則又播之為九皆所以殺其湍悍之勢也林三山曰二渠之事不見於經難以考證
  淮沂
  淮出南陽平氏之胎簪山至淮浦入於海盖淮源出豫境至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徐之間始大其為患尤在於徐故淮之北則於徐言之也沂水出泰山葢縣艾山之南至下邳西南入于泗則沂之源委亦皆在徐矣
  淮泗逹河
  蘇氏據歴代事以證此言最為詳備葢近世言汴水者皆以為起於隋時故蘇氏辨之以謂自淮泗入河必道于汴說者謂隋煬(「旦」改為「𠀇」)帝始通汴入泗禹時無此水以疑禹貢之言案前漢書項羽與漢約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文穎注云於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於宋鄭陳蔡曺衛與洛汝淮泗㑹于楚即今官渡水也魏武與袁紹相持於官渡乃楚漢分裂之地盖自秦漢以來有之安知非禹迹邪禹貢九州之末皆記入河水道而淮泗獨不能入河帝都所在理不應爾意其必開此道以通之其後或為鴻溝或為官渡或為汴上下百餘里間不可必知然皆引河水而注之淮泗也故王濬伐吴杜預與之書曰足下既摧其西藩當徑取秣陵自江入淮逾於泗汴泝河而上振旅還都亦曠世一事也王濬舟師之盛古今絶倫而自泗汴泝河可以班師則汴水大小當不減於今又足以見秦漢魏晉皆有此水道非煬(「旦」改為「𠀇」)帝創開也蘇氏此言足以補先儒之闕遺而訂後世之誤矣曽書云水自河出為灉許慎曰河灉水在宋又曰汳水受陳留浚儀隂溝至䝉為灉水東入于泗則淮泗之可以逹于河者以河灉之至于泗也許慎又曰泗受濟水東入淮盖泗水至大野而合濟然則泗之上流自濟亦可通河也以予觀之世代久逺難以考證濟灉與淮泗逺甚曽說不知何所據而云蘇說有可信之理然不載於經者蓋其微小不煩禹之治者不與故也不然則天下之大豈止如禹貢所言而止哉
  碣石
  輿地記在平州石城縣海傍其石碣然而立故名之也
  青徐汶水
  曽書云汶水有二出萊蕪原山西南入濟者徐州之汶也出於朱虚太山北又東北入於灉者青州之汶也濟之入海在青州之西則因浮於汶以逹之也
  滎澤
  孔安國云濟入河並流數里而南截河又並流數里溢為滎澤在敖倉東南孔穎逹推安國說以河濁濟清南出還清故可知也正義云澤名今塞為平地滎陽民猶謂其處為滎澤通典云今濟不復入滎薛書云泛溢則南北皆被為滎孔頴逹以跨河南北既曰溢為滎跨南北未可知曽書云以事辭考之
  雷首析城
  曽氏云以事辭考之則雷首當在壺口之東析城當在王屋之西史氏地理志言雷首在蒲坂則在壺口之南析城在濩澤則在王屋之北非其條矣
  龍門
  魏志地記曰梁山北有龍門山大禹所鑿呂不韋曰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髙阜大禹既通謂之孟門則壺口孟門之東山也龍門在梁山北則梁山龍門之南山也以是考之其先大河出孟門之上横流别出則東之壺口南之梁山西之𡵨山皆墊於水矣
  岍岐荆
  岍岐荆皆在渭水北東行逾河分二枝一自壺口至太岳一自厎柱至王屋合于太行折北至恒山折東至碣石先儒所謂北條鄭氏所謂隂列盖自雍入冀者也
  西傾 太華 熊耳 陪尾
  西傾至太華皆在渭水南東出河南熊耳至陪尾先儒所謂中條鄭氏所謂次隂列盖自雍而入豫者也
  弱水
  酒泉郡之西燉煌郡亦有流沙故顔師古及二孔皆以為弱水至此流沙弱水之導既至合黎至燉煌之流沙則是弱水之經流不應言餘波也據地理志張掖郡居延縣注云居延澤在東北古文以為流沙或言以為自張掖西至酒泉復入張掖酒泉之流沙必無是理陳少南云弱水之正者西入合黎其餘則北入流沙爾以少南之說考之庶幾可以見餘波二字而諸家之說皆不及此
  江淮
  禹之時江未有入淮之道自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入帝都則必由江入海入淮泗至吳王夫差掘溝通水與晉㑹于黄池然後江淮始通
  淮夷
  鄭氏云謂淮水上之夷
  東陵
  薛書云今江州蘄州間也
  桐柏
  本出胎簪山曰自桐柏非源也
  岷山導江
  自岷山之陽東南至衡山過九江折東北至敷淺原江之源流在焉鄭氏所謂正陽列蓋自梁而入荆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者也先儒亦以為南條
  嶓冢岷山
  先儒皆以為南條二山首尾本不相屬此鄭氏所以有正陽列次陽列之說而并西傾岍岐二條而分為四列也
  王屋
  曾書云沇水源其出非一始出王屋既出而伏又出於陶丘又出於温之西北平地有二源薛書云濟流謂之沇
  壺口
  禹未治水前梁岐壺口地本相屬因禹闢之而後二山為河所絶故既載壺口而後梁岐始為雍州矣林三山云於壺口之西闢孟門而始事於壺口於梁山之北闢龍門而終事於梁山而以餘功及其山焉
  龍門上口
  酈道元云北屈之西南有孟門山龍門之上口也
  
  地理志與龍門同
  渠搜
  薛書云漢朔方有渠搜縣今夏州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