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外臺秘要/天行病方七首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天行病發汗等方四十二首 外臺秘要
卷第三 天行病方七首
天行嘔逆方七首 

(此方兼療傷寒,爲題雲天行,所以入天行部)

許仁則雲,此病方家呼爲傷寒,有二種,有陰有陽,陰傷寒者反于陽是也。陽傷寒狀,表裏相應,心熱則口幹苦,肝熱則眼赤暈,脾熱則谷道稍澀,腎熱則耳熱赤,肺熱則鼻幹渴,胃熱則嘔逆,大腸熱則大便秘澀,小腸熱則小便赤少,皮膚熱則脈洪數,身體熱。反此者,乃陰傷寒。夫傷寒者,則爲寒所傷也,寒生陰,陰主殺,凡人陰陽調則無病。氣既爲寒所傷,便緻斯疾也。

又論陰陽傷寒者,則毒氣傷陰陽氣也。人身中有陰陽之氣,陰陽者則寒熱也,本以陰爲毒所傷,則不能流行,陽熱獨王,故天行多熱者也。以病于諸病之中,最難爲療。陰陽二病,陰尤可憂耳,時聞有此病而多倉卒死者不少,或由診候不能精審,方藥未達指歸,飲食乖宜,寒溫失節,故緻爾,自心不全甄别,他醫難得精妙,與其療也,甯可任之。但能滋味适寒溫,将理中間冷暖,守過七日,此最爲得計。其中事須服藥,不可徒然者,唯多日大便不通,暫須一轉洩耳,病經一二日,覺身體壯熱頭痛,骨肉酸楚,背脊強,口鼻幹,手足微冷,小便黃赤,此是其候,若如是,宜先合煮桃柳等三物湯浴之方。

桃枝(細切五斗)柳葉(細切五斗)酢漿水(一斗)

上藥先以水一石,煮桃柳枝葉二物,取七斗汁,去滓,納醋漿水攪,帶熱以浴,浴訖拭身體令幹,以粉摩之,勿觸風,則于密處刺頭眼後兩邊,及舌下,血斷以鹽末厭刺處,則入被卧。

又後服解肌幹葛等五物飲,微覆取汗,如病根輕者,因此或歇方。

葛根(切五合)蔥白(切一升)生姜(切一合)豉心(一升綿裹)粳米(二合研碎)

上藥切,以水五升,煮取豉心以上四味,取三升半汁,去滓,納粳米屑,煮令米爛。帶熱頓啜候盡,微覆取汗。無所忌。

又依前浴等法,不覺歇,宜更作雞子湯重洩之方。

新殼産雞子五枚

上各破頭,瀉置一盞中,别加一雞子水,以箸攪令極渾,别用水一升,煮極沸,則投雞子于湯中微攪,才似熟則瀉置碗中,納少醬清,似變腥氣。帶熱啜令盡,覆使汗出。

又依前雞子湯出汗,汗洩當歇,如不覺退,合栀子等六味散以下之方。

栀子(三十枚擘)幹葛(五兩)茵陳(二兩)蜀升麻(三兩)大黃(五兩)芒硝(五兩)

上藥切,合搗爲散。以飲服三方寸匕。服之須臾,當覺轉則利也。如經一兩食頃不利,且以熱飲投,又不利,即斯須臾服一方寸匕,還以飲投,得利爲度。後适寒溫将息,更不須服此也。

又依前栀子等六味散取利,複不覺退,加嘔逆食不下,口鼻喉舌幹燥。宜合生蘆根八味飲子,細細服之方。

生蘆根(切一升)生麥門冬(二升去心)生姜(五兩)人參(二兩)知母(二兩)烏梅(十顆)白蜜(一合)竹瀝(三合)

上藥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納蜜瀝等攪令調。細細飲,不限遍數冷暖,亦不限食前後服。此飲子,雖不能頓除熱病,然于諸候,不覺有加體氣,安穩心腹不冷意。又欲得此飲,任重合,但依前服之。如熱勢不退,心腹妨滿,飲食漸少,心上痞結,則不可重服之。

又依前生蘆根等八味飲子,飲之諸狀不歇,漸不下食,心腹結硬,不得手近,有時觸着痛不可忍,既是熱病,體氣合熱,骨肉疼痛,脈合洪數,口合苦爽,食合嘔逆,體氣反涼,脈反沉細,飯食反下,反不知痛惱,大小便秘塞,心上如石,痛不可近,視唇急鼻張,手眼尋繹,狂言妄語,此由熱極,将息酷冷,飲食寝寐,唯冷是求,熱結在心,無因通洩,如有此者,十不救二三,更不可以常途守之,當須作成敗計耳。此非半夏等十味湯,無奈之何,其中有諸狀與此無别,但加身體黃,眼白睛色如黃柏,此是急黃,如有,亦不可守常法,還宜合後湯救之方。

半夏(五兩熊州者,湯洗去滑,汁盡疑熊宇)幹姜(三兩)吳茱萸(二兩)桂心(一兩)白術(三兩)細辛(三兩)柴胡(三兩)牡丹皮(三兩)大黃(五兩)芒硝(二兩)

上藥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納芒硝,攪令消盡,分溫三服,每服如人行十裏久。若服一服利後,須伺候将息,勿更進湯藥,但研好粟米作汁飲,細細與之。如覺利傷多,可以酢飯止,稠酢漿粥亦得。忌羊肉、饧、生蔥、生菜、桃、李、雀肉、胡荽等。

又依前成敗計,服半夏等十味湯後,雖得毒熱勢退,利尚不休,體力漸弱。宜合人參等五味散細細服之方。

人參(五兩)生犀角(末二兩)烏梅肉(三兩熬)生姜屑(三兩)黃連(三兩去毛,無,亦可以龍骨四兩代之)

上藥搗篩爲散。以飲服一方寸匕,日三服,稍加至二匕。忌豬肉、冷水等。(吳升同)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