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59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七
[编辑]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五十九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 制譯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之七
「佛子!菩薩摩訶薩示現處胎,有十種事。何等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為欲成就小心劣解諸眾生故,不欲令彼起如是念:『今此菩薩自然化生,智慧善根不從修得。』是故菩薩示現處胎。是為第一事。菩薩摩訶薩為成熟父母及諸眷屬、宿世同行眾生善根,示現處胎。何以故?彼皆應以見於處胎成熟所有諸善根故。是為第二事。菩薩摩訶薩入母胎時,正念正知,無有迷惑;住母胎已,心恒正念,亦無錯亂。是為第三事。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常演說法,十方世界諸大菩薩、釋、梵、四王皆來集會,悉令獲得無量神力、無邊智慧,菩薩處胎成就如是辯才、勝用。是為第四事。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集大眾會,以本願力教化一切諸菩薩眾。是為第五事。菩薩摩訶薩於人中成佛,應具人間最勝受生,以此示現處於母胎。是為第六事。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悉見菩薩,如明鏡中見其面像;爾時,大心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詣菩薩,恭敬供養。是為第七事。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他方世界一切最後生菩薩在母胎者,皆來共會,說大集法門,名:廣大智慧藏。是為第八事。菩薩摩訶薩在母胎時,入離垢藏三昧,以三昧力,於母胎中現大宮殿,種種嚴飾悉皆妙好,兜率天宮不可為比,而令母身安隱無患。是為第九事。菩薩摩訶薩住母胎時,以大威力興供養具,名:開大福德離垢藏,普遍十方一切世界,供養一切諸佛如來,彼諸如來咸為演說無邊菩薩住處法界藏。是為第十事。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示現處胎十種事。若諸菩薩了達此法,則能示現甚微細趣。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甚微細趣。何等為十?所謂:在母胎中,示現初發菩提心,乃至灌頂地;在母胎中,示現住兜率天;在母胎中,示現初生;在母胎中,示現童子地;在母胎中,示現處王宮;在母胎中,示現出家;在母胎中,示現苦行,往詣道場,成等正覺;在母胎中,示現轉法輪;在母胎中,示現般涅槃;在母胎中,示現大微細,謂:一切菩薩行一切如來自在神力無量差別門。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在母胎中十種微細趣。若諸菩薩安住此法,則得如來無上大智慧微細趣。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生。何等為十?所謂:遠離愚癡正念正知生;放大光明網普照三千大千世界生;住最後有更不受後身生;不生不起生;知三界如幻生;於十方世界普現身生;證一切智智身生;放一切佛光明普覺悟一切眾生身生;入大智觀察三昧身生;佛子!菩薩生時,震動一切佛剎,解脫一切眾生,除滅一切惡道,映蔽一切諸魔,無量菩薩皆來集會。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生,為調伏眾生故,如是示現。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十事故,示現微笑心自誓。何等為十?所謂:菩薩摩訶薩念言:『一切世間沒[1]在欲泥,除我一人無能免濟。』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復念言:『一切世間煩惱所盲,唯我今者具足智慧。』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又念言:『我今因此假名身故,當得如來充滿三世無上法身。』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爾時,以無障礙眼,遍觀十方所有梵天,乃至一切大自在天,作是念言:『此等眾生,皆自謂為有大智力。』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爾時觀諸眾生,久種善根,今皆退沒;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觀見世間種子,所種雖少,獲果甚多;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觀見一切眾生,蒙佛所教,必得利益;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觀見過去世中同行菩薩,染著餘事,不得佛法廣大功德;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觀見過去世中同共集會諸天人等,至今猶在凡夫之地,不能捨離,亦不疲厭;如是知已,熙怡微笑心自誓。菩薩爾時,為一切如來光明所觸,倍加欣慰,熙怡微笑心自誓。是為十。佛子!菩薩為調伏眾生故,如是示現。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十事故,示行七步。何等為十?所謂:現菩薩力故,示行七步;現施七財故,示行七步;滿地神願故,示行七步;現超三界相故,示行七步;現菩薩最勝行超過象王、牛王、師子王行故,示行七步;現金剛地相故,示行七步;現欲與眾生勇猛力故,示行七步;現修行七覺寶故,示行七步;現所得法不由他教故,示行七步;現於世間最勝無比故,示行七步。是為十。佛子!菩薩為調伏眾生故,如是示現。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十事故,現處童子地。何等為十?所謂:為現通達一切世間文字、算計、圖書、印璽種種業故,處童子地;為現通達一切世間象馬、車乘、弧矢、劍戟種種業故,處童子地;為現通達一切世間文筆、談論、博弈、嬉戲種種事故,處童子地;為現遠離身、語、意業諸過失故,處童子地;為現入定住涅槃門,周遍十方無量世界故,處童子地;為現其力超過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梵、護世、人、非人等故,處童子地;為現菩薩色相威光超過一切釋、梵、護世故,處童子地;為令耽著欲樂眾生歡喜樂法故,處童子地;為尊重正法,勤供養佛,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故,處童子地;為現得佛加被蒙法光明故,處童子地。是為十。
「佛子!菩薩摩訶薩現童子地已,以十事故現處王宮。何等為十?所謂:為令宿世同行眾生善根成熟故,現處王宮;為顯示菩薩善根力故,現處王宮;為諸人、天耽著樂具,示現菩薩大威德樂具故,現處王宮;順五濁世眾生心故,現處王宮;為現菩薩大威德力能於深宮入三昧故,現處王宮;為令宿世同願眾生滿其意故,現處王宮;欲令父母、親戚、眷屬滿所願故,現處王宮;欲以妓樂出妙法音供養一切諸如來故,現處王宮;欲於宮內住微妙三昧,始從成佛乃至涅槃皆示現故,現處王宮;為隨順守護諸佛法故,現處王宮。是為十。最後身菩薩如是示現處王宮已,然後出家。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十事故,示現出家。何等為十?所謂:為厭居家故,示現出家;為著家眾生令捨離故,示現出家;為隨順信樂聖人道故,示現出家;為宣揚讚歎出家功德故,示現出家;為顯永離二邊見故,示現出家;為令眾生離欲樂、我樂故,示現出家;為先現出三界相故,示現出家;為現自在不屬他故,示現出家;為顯當得如來十力、無畏法故,示現出家;最後菩薩法應爾故,示現出家。是為十。菩薩以此調伏眾生。
「佛子!菩薩摩訶薩為十種事故,示行苦行。何等為十?所謂:為成就劣解眾生故,示行苦行;為拔邪見眾生故,示行苦行;為不信業報眾生令見業報故,示行苦行;為隨順雜染世界法應爾故,示行苦行;示能忍劬勞勤修道故,示行苦行;為令眾生樂求法故,示行苦行;為著欲樂、我樂眾生故,示行苦行;為顯菩薩起行殊勝,乃至最後生猶不捨勤精進故,示行苦行;為令眾生樂寂靜法,增長善根故,示行苦行;為諸天、世人諸根未熟,待時成熟故,示行苦行。是為十。菩薩以此方便調伏一切眾生。
「佛子!菩薩摩訶薩往詣道場有十種事。何等為十?所謂:詣道場時,照耀一切世界;詣道場時,震動一切世界;詣道場時,於一切世界普現其身;詣道場時,覺悟一切菩薩及一切宿世同行眾生;詣道場時,示現道場一切莊嚴;詣道場時,隨諸眾生心之所欲,而為現身種種威儀,及菩提樹一切莊嚴;詣道場時,現見十方一切如來;詣道場時,舉足、下足常入三昧,念念成佛無有超隔;詣道場時,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梵、護世一切諸王各不相知,而興種種上妙供養;詣道場時,以無礙智,普觀一切諸佛如來於一切世界修菩薩行而成正覺。是為十。菩薩以此教化眾生。
「佛子!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有十種事。何等為十?所謂:坐道場時,種種震動一切世界;坐道場時,平等照耀一切世界;坐道場時,除滅一切諸惡趣苦;坐道場時,令一切世界金剛所成;坐道場時,普觀一切諸佛如來師子之座;坐道場時,心如虛空,無所分別;坐道場時,隨其所應,現身威儀;坐道場時,隨順安住金剛三昧;坐道場時,受一切如來神力所持清淨妙處;坐道場時,自善根力悉能加被一切眾生。是為十。
「佛子!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有十種奇特未曾有事。何等為十?佛子!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十方世界一切如來皆現其前,咸舉右手而稱讚言:『善哉善哉!無上導師!』是為第一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一切如來皆悉護念,與其威力,是為第二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宿世同行諸菩薩眾悉來圍遶,以種種莊嚴具恭敬供養,是為第三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一切世界草木、叢林諸無情物,皆曲身低影,歸向道場,是為第四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入三昧,名:觀察法界,此三昧力能令菩薩一切諸行悉得圓滿,是為第五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得陀羅尼,名:最上離垢妙光海藏,能受一切諸佛如來大雲法雨,是為第六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以威德力興上妙供具,遍一切世界供養諸佛,是為第七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住最勝智,悉現了知一切眾生諸根意行,是為第八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入三昧,名:善覺,此三昧力能令其身充滿三世盡虛空界一切世界,是為第九未曾有事。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得離垢光明無礙大智,令其身業普入三世,是為第十未曾有事。佛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十種奇特未曾有事。
「佛子!菩薩摩訶薩坐道場時,觀十種義故,示現降魔。何等為十?所謂:為濁世眾生樂於鬪戰,欲顯菩薩威德力故,示現降魔;為諸天、世人有懷疑者,斷彼疑故,示現降魔;為教化調伏諸魔軍故,示現降魔;為欲令諸天、世人樂軍陣者,咸來聚觀,心調伏故,示現降魔;為顯示菩薩所有威力世無能敵故,示現降魔;為欲發起一切眾生勇猛力故,示現降魔;為哀愍末世諸眾生故,示現降魔;為欲顯示乃至道場猶有魔軍而來觸惱,此後乃得超魔境界故,示現降魔;為顯煩惱業用羸劣,大慈善根勢力強盛故,示現降魔;為欲隨順濁惡世界所行法故,示現降魔。是為十。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成如來力。何等為十?所謂:超過一切眾魔煩惱業故,成如來力;具足一切菩薩行,遊戲一切菩薩三昧門故,成如來力;具足一切菩薩廣大禪定故,成如來力;圓滿一切白淨助道法故,成如來力;得一切法智慧光明,善思惟分別故,成如來力;其身周遍一切世界故,成如來力;所出言音悉與一切眾生心等故,成如來力;能以神力加持一切故,成如來力;與三世諸佛身、語、意業等無有異,於一念中了三世法故,成如來力;得善覺智三昧,具如來十力,所謂:是處非處智力乃至漏盡智力故,成如來力。是為十。若諸菩薩具此十力,則名:如來、應、正等覺。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轉大法輪有十種事。何等為十?一者,具足清淨四無畏智;二者,出生四辯隨順音聲;三者,善能開闡四真諦相;四者,隨順諸佛無礙解脫;五者,能令眾生心皆淨信;六者,所有言說皆不唐捐,能拔眾生諸苦毒箭;七者,大悲願力之所加持;八者,隨出音聲普遍十方一切世界;九者,於阿僧祇劫說法不斷;十者,隨所說法皆能生起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法。佛子!諸佛如來轉於法輪,有如是等無量種事。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轉法輪時,以十事故,於眾生心中種白淨法,無空過者。何等為十?所謂:過去願力故;大悲所持故;不捨眾生故;智慧自在,隨其所樂為說法故;必應其時,未曾失故;隨其所宜,無妄說故;知三世智,善了知故;其身最勝,無與等故;言辭自在,無能測故;智慧自在,隨所發言悉開悟故。是為十。
「佛子!如來、應、正等覺作佛事已,觀十種義故,示般涅槃。何等為十?所謂:示一切行實無常故;示一切有為非安隱故;示大涅槃是安隱處,無怖畏故;以諸人、天樂著色身,為現色身是無常法,令其願住淨法身故;示無常力不可轉故;示一切有為不隨心住,不自在故;示一切三有皆如幻化,不堅牢故;示涅槃性究竟堅牢,不可壞故;示一切法無生無起而有聚集、散壞相故;佛子!諸佛世尊作佛事已,所願滿已,轉法輪已,應化度者皆化度已,有諸菩薩應受尊號成記別已,法應如是入於不變大般涅槃。佛子!是為如來、應、正等覺觀十義故,示般涅槃。
「佛子!此法門名:菩薩廣大清淨行。無量諸佛所共宣說,能令智者了無量義皆生歡喜,令一切菩薩大願、大行皆得相續。佛子!若有眾生得聞此法,聞已信解,解已修行,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以如說修行故。佛子!若諸菩薩不如說行,當知是人於佛菩提則為永離,是故菩薩應如說行。佛子!此一切菩薩功德行處決定義華,普入一切法,普生一切智,超諸世間,離二乘道,不與一切諸眾生共,悉能照了一切法門,增長眾生出世善根,離世間法門品,應尊重,應聽受,應誦持,應思惟,應願樂,應修行;若能如是,當知是人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此品時,佛神力故,及此法門法如是故,十方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皆大震動,大光普照。爾時,十方諸佛皆現普賢菩薩前,讚言:「善哉善哉!佛子!乃能說此諸菩薩摩訶薩功德行處決定義華普入一切佛法出世間法門品。佛子!汝已善學此法,善說此法。汝以威力護持此法,我等諸佛悉皆隨喜;如我等諸佛隨喜於汝,一切諸佛悉亦如是。佛子!我等諸佛悉共同心護持此經,令現在、未來諸菩薩眾未曾聞者皆當得聞。」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承佛神力,觀察十方一切大眾洎于法界而說頌言:
- 「於無量劫修苦行, 從無量佛正法生,
- 令無量眾住菩提, 彼無等行聽我說。
- 供無量佛而捨著, 廣度群生不作想,
- 求佛功德心無依, 彼勝妙行我今說。
- 離三界魔煩惱業, 具聖功德最勝行,
- 滅諸癡惑心寂然, 我今說彼所行道。
- 永離世間諸誑幻, 種種變化示眾生,
- 心生住滅現眾事, 說彼所能令眾喜。
- 見諸眾生生老死, 煩惱憂橫所纏迫,
- 欲令解脫教發心, 彼功德行應聽受。
- 施戒忍進禪智慧, 方便慈悲喜捨等,
- 百千萬劫常修行, 彼人功德仁應聽。
- 千萬億劫求菩提, 所有身命皆無吝,
- 願益群生不為己, 彼慈愍行我今說。
- 無量億劫演其德, 如海一滴未為少,
- 功德無比不可諭, 以佛威神今略說。
- 其心無高下, 求道無厭倦,
- 普使諸眾生, 住善增淨法。
- 智慧普饒益, 如樹如河泉,
- 亦如於大地, 一切所依處。
- 菩薩如蓮華, 慈根安隱莖,
- 智慧為眾蘂, 戒品為香潔。
- 佛放法光明, 令彼得開敷,
- 不著有為水, 見者皆欣樂。
- 菩薩妙法樹, 生於直心地,
- 信種慈悲根, 智慧以為身,
- 方便為枝幹, 五度為繁密,
- 定葉神通華, 一切智為果。
- 最上力為蔦, 垂陰覆三界。
- 菩薩師子王, 白淨法為身。
- 四諦為其足, 正念以為頸,
- 慈眼智慧首, 頂繫解脫繒,
- 勝義空谷中, 吼法怖眾魔。
- 菩薩為商主, 普見諸群生,
- 在生死曠野, 煩惱險惡處,
- 魔賊之所攝, 癡盲失正道,
- 示其正直路, 令入無畏城。
- 菩薩見眾生, 三毒煩惱病,
- 種種諸苦惱, 長夜所煎迫;
- 為發大悲心, 廣說對治門,
- 八萬四千種, 滅除眾苦患。
- 菩薩為法王, 正道化眾生,
- 令遠惡修善, 專求佛功德;
- 一切諸佛所, 灌頂授尊記,
- 廣施眾聖財, 菩提分珍寶。
- 菩薩轉法輪, 如佛之所轉,
- 戒轂三昧輞, 智莊慧為劍,
- 既破煩惱賊, 亦殄眾魔怨,
- 一切諸外道, 見之無不散。
- 菩薩智慧海, 深廣無涯際,
- 正法味盈洽, 覺分寶充滿,
- 大心無邊岸, 一切智為潮,
- 眾生莫能測, 說之不可盡。
- 菩薩須彌山, 超出於世間,
- 神通三昧峯, 大心安不動;
- 若有親近者, 同其智慧色,
- 逈絕眾境界, 一切無不覩。
- 菩薩如金剛, 志求一切智,
- 信心及苦行, 堅固不可動;
- 其心無所畏, 饒益諸群生,
- 眾魔與煩惱, 一切悉摧滅。
- 菩薩大慈悲, 譬如重密雲,
- 三明發電光, 神足震雷音,
- 普以四辯才, 雨八功德水,
- 潤洽於一切, 令除煩惱熱。
- 菩薩正法城, 般若以為牆,
- 慚愧為深塹, 智慧為却敵,
- 廣開解脫門, 正念恒防守,
- 四諦坦王道, 六通集兵仗,
- 復建大法幢, 周迴遍其下;
- 三有諸魔眾, 一切無能入。
- 菩薩迦樓羅, 如意為堅足,
- 方便勇猛翅, 慈悲明淨眼,
- 住一切智樹, 觀三有大海,
- 搏撮天人龍, 安置涅槃岸。
- 菩薩正法日, 出現於世間,
- 戒品圓滿輪, 神足速疾行,
- 照以智慧光, 長諸根力藥,
- 滅除煩惱闇, 消竭愛欲海。
- 菩薩智光月, 法界以為輪,
- 遊於畢竟空, 世間無不見;
- 三界識心內, 隨時有增減;
- 二乘星宿中, 一切無儔匹。
- 菩薩大法王, 功德莊嚴身,
- 相好皆具足, 人天悉瞻仰,
- 方便清淨目, 智慧金剛杵,
- 於法得自在, 以道化群生。
- 菩薩大梵王, 自在超三有,
- 業惑悉皆斷, 慈捨靡不具,
- 處處示現身, 開悟以法音,
- 於彼三界中, 拔諸邪見根。
- 菩薩自在天, 超過生死地,
- 境界常清淨, 智慧無退轉,
- 絕彼下乘道, 受諸灌頂法,
- 功德智慧具, 名稱靡不聞。
- 菩薩智慧心, 清淨如虛空,
- 無性無依處, 一切不可得,
- 有大自在力, 能成世間事,
- 自具清淨行, 令眾生亦然。
- 菩薩方便地, 饒益諸眾生;
- 菩薩慈悲水, 澣滌諸煩惱;
- 菩薩智慧火, 燒諸惑習薪;
- 菩薩無住風, 遊行三有空。
- 菩薩如珍寶, 能濟貧窮厄;
- 菩薩如金剛, 能摧顛倒見;
- 菩薩如瓔珞, 莊嚴三有身;
- 菩薩如摩尼, 增長一切行。
- 菩薩德如華, 常發菩提分;
- 菩薩願如鬘, 恒繫眾生首。
- 菩薩淨戒香, 堅持無缺犯;
- 菩薩智塗香, 普熏於三界。
- 菩薩力如帳, 能遮煩惱塵;
- 菩薩智如幢, 能摧我慢敵。
- 妙行為繒綵, 莊嚴於智慧,
- 慚愧作衣服, 普覆諸群生。
- 菩薩無礙乘, 巾之出三界;
- 菩薩大力象, 其心善調伏;
- 菩薩神足馬, 騰步超諸有;
- 菩薩說法龍, 普雨眾生心;
- 菩薩優曇華, 世間難值遇;
- 菩薩大勇將, 眾魔悉降伏;
- 菩薩轉法輪, 如佛之所轉;
- 菩薩燈破闇, 眾生見正道;
- 菩薩功德河, 恒順正道流;
- 菩薩精進橋, 廣度諸群品。
- 大智與弘誓, 共作堅牢船,
- 引接諸眾生, 安置菩提岸。
- 菩薩遊戲園, 真實樂眾生;
- 菩薩解脫華, 莊嚴智宮殿;
- 菩薩如妙藥, 滅除煩惱病;
- 菩薩如雪山, 出生智慧藥。
- 菩薩等於佛, 覺悟諸群生,
- 佛心豈有他, 正覺覺世間。
- 如佛之所來, 菩薩如是來;
- 亦如一切智, 以智入普門。
- 菩薩善開導, 一切諸群生;
- 菩薩自然覺, 一切智境界。
- 菩薩無量力, 世間莫能壞;
- 菩薩無畏智, 知眾生及法。
- 一切諸世間, 色相各差別,
- 音聲及名字, 悉能分別知。
- 雖離於名色, 而現種種相;
- 一切諸眾生, 莫能測其道。
- 如是等功德, 菩薩悉成就,
- 了性皆無性, 有無無所著。
- 如是一切智, 無盡無所依,
- 我今當演說, 令眾生歡喜。
- 雖知諸法相, 如幻悉空寂,
- 而以悲願心, 及佛威神力,
- 現神通變化, 種種無量事;
- 如是諸功德, 汝等應聽受。
- 一身能示現, 無量差別身,
- 無心無境界, 普應一切眾。
- 一音中具演, 一切諸言音;
- 眾生語言法, 隨類皆能作。
- 永離煩惱身, 而現自在身,
- 知法不可說, 而作種種說。
- 其心常寂滅, 清淨如虛空,
- 而普莊嚴剎, 示現一切眾。
- 於身無所著, 而能示現身;
- 一切世間中, 隨應而受生。
- 雖生一切處, 亦不住受生,
- 知身如虛空, 種種隨心現。
- 菩薩身無邊, 普現一切處,
- 常恭敬供養, 最勝兩足尊。
- 香華眾妓樂, 幢幡及寶蓋,
- 恒以深淨心, 供養於諸佛。
- 不離一佛會, 普在諸佛所,
- 於彼大眾中, 問難聽受法。
- 聞法入三昧, 一一無量門,
- 起定亦復然, 示現無窮盡。
- 智慧巧方便, 了世皆如幻,
- 而能現世間, 無邊諸幻法。
- 示現種種色, 亦現心及語,
- 入諸想網中, 而恒無所著。
- 或現初發心, 利益於世間;
- 或現久修行, 廣大無邊際,
- 施戒忍精進, 禪定及智慧,
- 四梵四攝等, 一切最勝法。
- 或現行成滿, 得忍無分別;
- 或現一生繫, 諸佛與灌頂。
- 或現聲聞相, 或復現緣覺,
- 處處般涅槃, 不捨菩提行。
- 或現為帝釋, 或現為梵王,
- 或天女圍遶, 或時獨宴默。
- 或現為比丘, 寂靜調其心;
- 或現自在王, 統理世間法。
- 或現巧術女, 或現修苦行,
- 或現受五欲, 或現入諸禪。
- 或現初始生, 或少或老死。
- 若有思議者, 心疑發狂亂。
- 或現在天宮, 或現始降神,
- 或入或住胎, 成[2]佛轉法輪。
- 或生或涅槃, 或現入學堂,
- 或在采女中, 或離俗修禪。
- 或坐菩提樹, 自然成正覺;
- 或現轉法輪, 或現始求道。
- 或現為佛身, 宴坐無量剎;
- 或修不退道, 積集菩提具。
- 深入無數劫, 皆悉到彼岸;
- 無量劫一念, 一念無量劫。
- 一切劫非劫, 為世示現劫,
- 無來無積集, 成就諸劫事。
- 於一微塵中, 普見一切佛;
- 十方一切處, 無處而不有。
- 國土眾生法, 次第悉皆見;
- 經無量劫數, 究竟不可盡。
- 菩薩知眾生, 廣大無有邊;
- 彼一眾生身, 無量因緣起。
- 如知一無量, 一切悉亦然;
- 隨其所通達, 教諸未學者。
- 悉知眾生根, 上中下不同;
- 亦知根轉移, 應化不應化;
- 一根一切根, 展轉因緣力,
- 微細各差別, 次第無錯亂。
- 又知其欲解, 一切煩惱習;
- 亦知去來今, 所有諸心行。
- 了達一切行, 無來亦無去;
- 既知其行已, 為說無上法。
- 雜染清淨行, 種種悉了知,
- 一念得菩提, 成就一切智。
- 住佛不思議, 究竟智慧心,
- 一念悉能知, 一切眾生行。
- 菩薩神通智, 功力已自在,
- 能於一念中, 往詣無邊剎。
- 如是速疾往, 盡於無數劫,
- 無處而不周, 莫動毫端分。
- 譬如工幻師, 示現種種色,
- 於彼幻中求, 無色無非色。
- 菩薩亦如是, 以方便智幻,
- 種種皆示現, 充滿於世間。
- 譬如淨日月, 皎鏡在虛空,
- 影現於眾水, 不為水所雜。
- 菩薩淨法輪, 當知亦如是,
- 現世間心水, 不為世所雜。
- 如人睡夢中, 造作種種事,
- 雖經億千歲, 一夜未終盡。
- 菩薩住法性, 示現一切事,
- 無量劫可極, 一念智無盡。
- 譬如山谷中, 及以宮殿間,
- 種種皆響應, 而實無分別。
- 菩薩住法性, 能以自在智,
- 廣出隨類音, 亦復無分別。
- 如有見陽焰, 想之以為水,
- 馳逐不得飲, 展轉更增渴。
- 眾生煩惱心, 應知亦如是;
- 菩薩起慈愍, 救之令出離。
- 觀色如聚沫, 受如水上泡,
- 想如熱時焰, 諸行如芭蕉。
- 心識猶如幻, 示現種種事;
- 如是知諸蘊, 智者無所著。
- 諸處悉空寂, 如機關動轉;
- 諸界性永離, 妄現於世間。
- 菩薩住真實, 寂滅第一義,
- 種種廣宣暢, 而心無所依。
- 無來亦無去, 亦復無有住,
- 煩惱業苦因, 三種恒流轉。
- 緣起非有無, 非實亦非虛,
- 如是入中道, 說之無所著。
- 能於一念中, 普現三世心,
- 欲色無色界, 一切種種事。
- 隨順三律儀, 演說三解脫,
- 建立三乘道, 成就一切智。
- 了達處非處, 諸業及諸根,
- 界解與禪定, 一切至處道。
- 宿命念天眼, 滅除一切惑,
- 知佛十種力, 而未能成就。
- 了達諸法空, 而常求妙法,
- 不與煩惱合, 而亦不盡漏。
- 廣知出離道, 而以度眾生,
- 於此得無畏, 不捨修諸行。
- 無謬無違道, 亦不失正念,
- 精進欲三昧, 觀慧無損減。
- 三聚皆清淨, 三世悉明達,
- 大慈愍眾生, 一切無障礙。
- 由入此法門, 得成如是行,
- 我說其少分, 功德莊嚴義。
- 窮於無數劫, 說彼行無盡,
- 我今說少分, 如大地一塵。
- 依於佛智住, 起於奇特想,
- 修行最勝行, 具足大慈悲。
- 精勤自安隱, 教化諸含識,
- 安住淨戒中, 具諸授記行。
- 能入佛功德, 眾生行及剎,
- 劫世悉亦知, 無有疲厭想。
- 差別智總持, 通達真實義,
- 思惟說無比, 寂靜等正覺。
- 發於普賢心, 及修其行願,
- 慈悲因緣力, 趣道意清淨。
- 修行波羅蜜, 究竟隨覺智,
- 證知力自在, 成無上菩提。
- 成就平等智, 演說最勝法,
- 能持具妙辯, 逮得法王處。
- 遠離於諸著, 演說心平等,
- 出生於智慧, 變化得菩提。
- 住持一切劫, 智者大欣慰,
- 深入及依止, 無畏無疑惑。
- 了達不思議, 巧密善分別,
- 善入諸三昧, 普見智境界。
- 究竟諸解脫, 遊戲諸通明,
- 纏縛悉永離, 園林恣遊處。
- 白法為宮殿, 諸行可欣樂,
- 現無量莊嚴, 於世心無動。
- 深心善觀察, 妙辯能開演,
- 清淨菩提印, 智光照一切。
- 所住無等比, 其心不下劣,
- 立志如大山, 種德若深海。
- 如寶安住法, 被甲誓願心,
- 發起於大事, 究竟無能壞。
- 得授菩提記, 安住廣大心,
- 祕藏無窮盡, 覺悟一切法。
- 世智皆自在, 妙用無障礙,
- 眾生一切剎, 及以種種法。
- 身願與境界, 智慧神通等,
- 示現於世間, 無量百千億。
- 遊戲及境界, 自在無能制,
- 力無畏不共, 一切業莊嚴。
- 諸身及身業, 語及淨修語,
- 以得守護故, 成辦十種事。
- 菩薩心發心, 及以心周遍,
- 諸根無散動, 獲得最勝根。
- 深心增勝心, 遠離於諂誑;
- 種種決定解, 普入於世間。
- 捨彼煩惱習, 取茲最勝道,
- 巧修使圓滿, 逮成一切智。
- 離退入正位, 決定證寂滅,
- 出生佛法道, 成就功德號。
- 道及無量道, 乃至莊嚴道,
- 次第善安住, 悉皆無所著。
- 手足及腹藏, 金剛以為心,
- 被以慈哀甲, 具足眾器仗。
- 智首明達眼, 菩提行為耳,
- 清淨戒為鼻, 滅闇無障礙。
- 辯才以為舌, 無處不至身;
- 最勝智為心, 行住修諸業。
- 道場師子坐, 梵臥空為住,
- 所行及觀察, 普照如來境。
- 遍觀眾生行, 奮迅及哮吼,
- 離貪行淨施, 捨慢持淨戒,
- 不瞋常忍辱, 不懈恒精進,
- 禪定得自在, 智慧無所行,
- 慈濟悲無倦, 喜法捨煩惱;
- 於諸境界中, 知義亦知法。
- 福德悉成滿, 智慧如利劍,
- 普照樂多聞, 明了趣向法。
- 知魔及魔道, 誓願咸捨離;
- 見佛與佛業, 發心皆攝取,
- 離慢修智慧, 不為魔力持;
- 為佛所攝持, 亦為法所持。
- 現住兜率天, 又現彼命終;
- 示現住母胎, 亦現微細趣。
- 現生及微笑, 亦現行七步;
- 示修眾技術, 亦示處深宮。
- 出家修苦行, 往詣於道場,
- 端坐放光明, 覺悟諸群生,
- 降魔成正覺, 轉無上法輪,
- 所現悉已終, 入於大涅槃。
- 彼諸菩薩行, 無量劫修習,
- 廣大無有邊, 我今說少分。
- 雖令無量眾, 安住佛功德;
- 眾生及法中, 畢竟無所取。
- 具足如是行, 遊戲諸神通:
- 毛端置眾剎, 經於億千劫;
- 掌持無量剎, 遍往身無倦,
- 還來置本處, 眾生不知覺。
- 菩薩以一切, 種種莊嚴剎,
- 置於一毛孔, 真實悉令見。
- 復以一毛孔, 普納一切海,
- 大海無增減, 眾生不嬈害。
- 無量鐵圍山, 手執碎為塵,
- 一塵下一剎, 盡此諸塵數。
- 以此諸塵剎, 復更末為塵;
- 如是塵可知, 菩薩智難量。
- 於一毛孔中, 放無量光明;
- 日月星宿光, 摩尼珠火光,
- 及以諸天光, 一切皆映蔽,
- 滅諸惡道苦, 為說無上法。
- 一切諸世間, 種種差別音;
- 菩薩以一音, 一切皆能演。
- 決定分別說, 一切諸佛法,
- 普使諸群生, 聞之大歡喜。
- 過去一切劫, 安置未來今;
- 未來現在劫, 迴[3]置過去世。
- 示現無量剎, 燒然及成住;
- 一切諸世間, 悉在一毛孔。
- 未來及現在, 一切十方佛,
- 靡不於身中, 分明而顯現。
- 深知變化法, 善應眾生心,
- 示現種種身, 而皆無所著。
- 或現於六趣, 一切眾生身,
- 梵釋護世身, 諸天人眾身,
- 聲聞緣覺身, 諸佛如來身;
- 或現菩薩身, 修行一切智。
- 善入軟中上, 眾生諸想網[4],
- 示現成菩提, 及以諸佛剎。
- 了知諸想網, 於想得自在,
- 示修菩薩行, 一切方便事。
- 示現如是等, 廣大諸神變;
- 如是諸境界, 舉世莫能知。
- 雖現無所現, 究竟轉增上,
- 隨順眾生心, 令行真實道。
- 身語及與心, 平等如虛空,
- 淨戒為塗香, 眾行為衣服,
- 法繒嚴淨髻, 一切智摩尼,
- 功德靡不周, 灌頂昇王位。
- 波羅蜜為輪, 諸通以為象,
- 神足以為馬, 智慧為明珠。
- 妙行為采女, 四攝主藏臣,
- 方便為主兵, 菩薩轉輪王。
- 三昧為城廓, 空寂為宮殿,
- 慈甲智慧劍, 念弓明利箭。
- 高張神力蓋, 逈建智慧幢,
- 忍力不動搖, 直破魔王軍。
- 總持為平地, 眾行為河水,
- 淨智為涌泉, 妙慧作樹林。
- 空為澄淨池, 覺分菡萏華,
- 神力自莊嚴, 三昧常娛樂。
- 思惟為采女, 甘露為美食,
- 解脫味為漿, 遊戲於三乘。
- 此諸菩薩行, 微妙轉增上,
- 無量劫修行, 其心不厭足。
- 供養一切佛, 嚴淨一切剎,
- 普令一切眾, 安住一切智。
- 一切剎微塵, 悉可知其數;
- 一切虛空界, 一沙可度量;
- 一切眾生心, 念念可數知;
- 佛子諸功德, 說之不可盡。
- 欲具此功德, 及諸上妙法,
- 欲使諸眾生, 離苦常安樂,
- 欲令身語意, 悉與諸佛等,
- 應發金剛心, 學此功德行。」
校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