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七十九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九(入第四十九经)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

△初来意者。先通后别。通谓二品。明出现因果。故次来也。亦名平等因果。谓会前差别之因。成此普贤之圆因。会前差别之果。成於性起出现之果。又前约修生。此约修显。若尔何以更无别问。复何以前品差别果。终而无瑞。证平等因竟。便有瑞耶。即以此义。显是会前。若更别问。便有隔绝。欲会前故。不以瑞隔。普法希奇。因果各瑞。又前应有瑞。证经来未尽。所以无也。别谓此品。先因后果。义次第故。亦远答前第二会。初所行问。故及不思议品。念请种性。本顾问故。前虽已答。下二深妙。故重明之。亦犹相海及与随好妙中之妙。古德别为一段因果。

二释名者。初则通显二品义。名依性起修。依性起用。差别相尽。因果体均。故云平等因果。又因是果因。量周法界。果是果果。境界如空。因果二俱尽未来际。利乐含识。故名出现。别则品名。普贤即标人显法。明此行法非次第法。行者显法。非人品中。正明所行之法。非说人体。德周法界为普。至顺调善曰贤。依性造修曰行。然普贤行。诸经文中。多有其名。品中虽广。今但略显。束为十义。以表无尽。一所求普。谓要求证一切如来平等所证。二所化普。一毛端处有多众生。皆化尽故。三所断普。无有一惑而不断故。四所行事行普。无有一行而不行故。五所行理行普。即上事行皆彻理源。性具足故。六无碍行普。上之二法。互交彻故。七融通行普。随一一行。融摄无尽。八所起用普。用无不能。无不周故。九所行处普。上之八门徧帝网剎而修行故。十所行时普。穷三际时。念劫圆融。无竟期故。上之十行参而不杂。涉入重重。是故善财秖入普贤一毛孔中。所得法门。过诸善友。不可说倍。又上十行通收为二。若约位后普贤说者。则是得果不舍於因。彻穷来际。为普贤行。以人彰法。则普贤之行。若约位。前位中普贤。则是以德成人。但修普行。即曰普贤。亦普贤即行。但从行名。若独约於位后普贤。则普贤之行。无施下位。广释普贤。如初会辨。

三宗趣者。亦先通后别。通以二品。明其平等。因果为宗。会前差别。以为其趣。别以此品。明其平等。圆因为宗。成平等果。无二为趣。

释文中二。此品辨因。后品明果。前中二。先长行。后偈颂。前中文二。先正说二。先明说因二。初标前略说。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复告诸菩萨大众言。

普贤说者。以人表法。

佛子如向所演(至)略说如来少分境界。

言如向者。一近指向前随好一品。为於障重地狱众生。略说随好少分力用。广说难思。二通指前所说之果。为少分境。果海绝言故。三远通前差别因果。前文虽有圆融之义。以随方便。五位渐次。因果殊分。逐机就病。未尽法源。故名少分。则显向下平等因果。逐法性说。因果圆融。名广大说。

△二征释所由二。初征。

何以故。

征意云。何以前文名略说耶。

△二释。

诸佛世尊为诸众生。

释文二意。一者成止。诸佛世尊所以出世者。以诸众生有无明等十种过恶。未宜广说。是故先明差别因等。二者生后。谓诸众生既过滋多。障累无尽。则一治一切治。一现一切现。众生无尽。因果亦穷未来际故。前之所随。由未尽故。次明十过。

无智。

一无明。

作恶。

二作恶行。晋经名诸缠。则亦是惑。此二为总。次六皆无明。

计我我所。

三可知。

执着於身。

四着身见。故六地云。世间受身。皆由着我。

颠倒疑惑。

五三倒四倒等。不能决断。

邪见。

六乖僻正理。

分别。

七徧计分别。

与诸结缚恒共相应。

八结缚恒随。

随生死流。

九义通业苦。即因果流。

远如来道。

十行邪径故。此句结成诸句过失。

故出兴于世。

结缚等名。如常所辨。

△二正陈今义。普贤之行。文二。初明所治广多。既一惑成百万障。则一障一切障义。则惑惑皆然。今从重说。文三。初总标。

佛子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至)於他菩萨起瞋心者。

标瞋毒最重。除瞋之外。更徧推求。无有一恶如瞋之重。故晋经云。起一瞋心。一切恶中。无过此恶。决定毗尼经中亦云。菩萨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瞋。以能违害菩萨大悲。莫过此故。菩萨善戒亦同此说。於他菩萨。起瞋心者。若於菩萨起其瞋。其过尤重。以令菩萨废大行故。是以大般若中。诸天魔王见诸菩萨互相是非。过常大喜。

△二征释二。初征。

何以故。

△二释二。初总显。

佛子若诸菩萨於余菩萨(至)即成就百万障门故。

△二征列名相。

何等为百万障。

标虽百万。略列百门。古人寄位。分为五段。

所谓不见菩提障不闻正法障(至)恶罗剎中障。

障十信行。

不乐佛法障(至)不喜见闻佛自在神通障。

障十住行。

不得菩萨诸根障(至)不护持菩萨诸行障。

障十行之行。

乐诽谤一切智语障(至)不决定发菩萨弘誓障。

障十向行。此下障十地行。

不乐与菩萨同住障(至)不闻无碍法故口如哑羊障。

哑羊者。此是耳根障。以生边地。不闻法处故。口无所说。舌根之障。次下自明。

不具相好故鼻根破坏障(至)三世诸佛菩萨种性障。

昔人结云。菩萨万行。不过此五。起一嗔心。一切顿障。作此释者。非不有理。如贼心求法。岂独障於十地行耶。是知通障一切善法。信尚不起。况后位耶。又所障法界。如帝网重重。能障同所。亦皆无覆。故知百万犹是略明。

△三结成。

佛子若菩萨於诸菩萨(至)於余菩萨起瞋心者。

△二能治深妙二。初正显文中。别有六位。位各十行。初一始修。后五成益。故后五段展转依初。是为初即摄后。一治一切治也。说有前后。得即一持。今初分二。初标举劝修。

是故诸菩萨摩诃萨(至)应勤修十种法。

△二征数列结。

何等为十。

於中十法摄为五对。辨五种修。初二约人明谦敬修。

所谓心不弃舍一切众生於诸菩萨生如来想。

敬上爱下故。次二约法明真正修。

永不诽谤一切佛法知诸国土无有穷尽。

顺教知事故。次二约心行明广大修。

於菩萨行深生信乐不舍平等虚空法界菩提之心。

爱乐大行。坚大心故。次二约智明增胜修。

观察菩提入如来力精勤修习无碍辨才。

内入果智。外起胜辨故。后二约悲愿明长时修。

教化众生无有疲厌住一切世界心无所着。

众生无尽。悲化不疲。世界无边。愿住不着。

是为十。

△第二十种清净二。初蹑前起后。

佛子菩萨摩诃萨(至)则能具足十种清净。

依於前来正修行时。成离染故。

△二征数列名。

何等为十。

次第从前十句而成。

所谓通达甚深法清净。

一由不舍诸众生故。达深法净。以诸众生皆有佛性。即妄而真。为深法故。

亲近善知识清净。

二由敬上故。能近善。

护持诸佛法清净。

三由不谤故。能护法。

了达虚空界清净。

四由知无尽故。了如空。

深入法界清净。

五由菩萨行不离法界故。能深入。

观察无边心清净。

六知菩萨心等虚空故。观察无边。

与一切菩萨同善根清净。

七观察菩萨。皆同此观。能入佛力。故名为根。

不着诸劫清净。

八精修不懈故。不着劫数。

观察三世清净。

九由化无厌故。观三世一切众生化未化等。

修行一切诸佛法清净。

十由住世界。是故能修一切佛法。

是为十。

△第三十种广大智二。初蹑前起后。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十法已则具足十种广大智。

垢染既拂。本智自明。称性相知。故云广大。

△二征数列名。

何等为十所谓知一切众生心行智(至)是为十。

亦从前十及与次十。而成於此。然有开合。恐烦不配。说者随宜。

△第四十种普入二。初蹑前起后。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十智已则得入十种普入。

事随理融。本来即入。智了法尔。无境不通。故能身心皆得相入。亦从前三。生於此十。可以意得。

△二征数列名。

何等为十所谓一切世界入一毛(至)非根入一切根。

非根者。境识及理。皆非根也。

一切想入一想(至)一世入一切三世是为十。

△第五十种胜妙心二。初蹑前起后。

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已则住十种胜妙心。

由前如法。本性圆融。则令事理二但无碍。应机成益。名胜妙心。从前四生。亦可意得。

△二征数列名。

何等为十所谓住一切世界语言(至)是为十。

△第六十种善巧二。初蹑前起后。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十种(至)十种佛法善巧智。

由上理事无碍故。今则权实皆能决断。名善巧智。

△二征数列名。

何等为十。

有十一句。后二合一。余皆如次。从前十成。

所谓了达甚深佛法善巧智。

一即言亡言。名为甚深。

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

二无依故。故出生广大。

宣说种种佛法善巧智。

三如依空生於色。故能说种种。

证入平等佛法善巧智。

四住无二边。故证平等。

明了差别佛法善巧智。

五由了种智甚深秘密。故了差别。

悟解无差别佛法善巧智。

六无差别。二文全同。

深入庄严佛法善巧智。

七若无疑惑。则是佛法之所庄严。

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八以平等心。成一方便。

无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九三世之法。约差别门。所以名为无量方便。

知无边佛法无差别(至)於一切佛法不退转善巧知。

十由住佛力。所以得知佛法无边自力不退。

是为十。

从前十展转既尔。从前四段。义亦应然。如是展转。不离始修。故随一法。具一切矣。

△二结劝。

佛子菩萨摩诃萨闻此法已(至)悉与三世诸佛法等。

一行能具一切行。故疾得菩提。

△大文第二证成文二。初现瑞证二。初此界。

尔时佛神力故法如是故(至)雨不可说神力说法云。

△二结通十方。

如此世界四天下(至)十方一切诸世界中悉亦如是。

△二诸菩萨证亦二。初此土。

尔时佛神力故法如是故(至)最大誓愿授记深法。

授记深法者。少用功力。疾得菩提。

佛子我等一切同名普贤。

同名普贤者。皆有此行故。

各从普胜世界。

依此普法。最为胜故。

普幢自在如来所。

此行成果。高出无碍故。

来诣此土悉以佛神力故(至)来此道场为汝作证。

△二结通。

如此道场我等十佛剎(至)一切诸世界中悉亦如是。

△二以偈重显二。先叙述二。初说偈仪。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至)观察十方洎乎法界。

△二说偈意。

欲开示菩萨行(至)令其开悟而说颂言。

此有十意。偈中并具。

△二正颂有百二十一颂。大分为二。初二十四颂。显说分齐。余皆正辨普贤行相。此是伽陀。与前长行。绮互共显普贤之行。前是略明十法。展转相生。此则广显诸门。略无展转。又前多显体。此多辨用。前中又二。初一颂诫听许说。

汝等应欢喜舍离於诸盖一心恭敬听菩萨诸愿行。

△二正示分齐。文二。初许说过去菩萨之行。

往昔诸菩萨最胜人师子(至)说名论师子。

△二许说三世佛菩萨行。於中二。初有三偈。举所说时处二。初二举时。

於一贤劫中千佛出于世(至)我当分别说。

△二举处。

如一佛剎种无量剎亦然未来十力尊诸行我今说。

△二明所说行。亦二。初诸佛出世之行。

诸佛次兴世随愿随名号(至)化彼令修习。

即普贤行。是故名为因果圆融。

△二有七偈。菩萨三轮愿智之行。即普贤行。

入於如是智修其最胜行(至)我当说彼行。

△二九十七颂。正显普贤行。分二。初即悲大智行。有十种行。初有五颂。明善入帝网行。

於一微尘中悉见诸世界(至)悉能分别知。

△二有十七颂。深入时处微细行。

深入微细智分别诸世界(至)唯除佛开示。

△三有三颂。明了佛心秘密行。

世界及如来种种诸名号(至)得至於彼岸。

前一偈半。蹑前起后。后一偈半。正显难了能了之慧。

△四了三世佛摄化之行。

过云诸世界广大及微细(至)一切悉能知。

△五有二偈。明於六根无碍之行。

出生无碍眼无碍耳鼻身(至)悉知三世法。

△六有三偈。明如化无方行。

善学一切化剎化众生化(至)度脱无边众。

△七有十颂。明器世间自在行。

诸佛甚深智如日出世间(至)知无二非二。

此中玄妙。宜审思之。

△八有六颂。明智正觉世间自在行。

了知诸世间如焰如光影(至)一切无差别。

△九有五颂。明非身示身行。

如来法身藏普入世间中(至)不着我我所。

法身藏者。即前藏身普贤菩萨自体徧言。亦同此也。

△十非量示量行。

譬如工幻师示现种种事(至)度无量众生。

△二即智之悲行。亦有十行。初无住摄化行。

未安者令安安者示道场(至)未曾有退转。

△二有四偈。明非身现身行。

世间种种身一切悉了知(至)称扬不可尽。

△三有一颂。明分布舍利行。

诸佛能现身处处般涅盘一念中无量舍利各差别。

△四有二颂。明知佛大心行。

如是未来世有求於佛果(至)名住普贤行。

△五有三颂。明法轮深入行。

如是分别知无量诸行地(至)得无上菩提。

△六有五颂。明了知根器行。

无量无边心各各差别业(至)得名为普贤。

△七有三颂。明了世业惑行。

众生皆妄起善恶诸趣想(至)一念悉能入。

△八有五颂。明了达根境无碍行。

眼耳鼻舌身意根亦如是(至)亦复无退转。

△九有一颂。知四种说法行。

佛说众生说及以国土说三世如是说种种悉了知。

剎说等者。略有三义。一约通力。二约融通。一说一切说故。三约显理。是说菩萨触境皆了知故。则触类成教。如香饭等。

△十有二颂。三世摄化行。

过去中未来未来中现在(至)边际不可得。

平等因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七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