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05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大智度論
◀上一卷 卷053 下一卷▶

大智度論釋無生品第二十六(卷五十三)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慧命舍利弗語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觀諸法,何等是菩薩?何等是般若波羅蜜?何等是觀?」

須菩提語舍利弗:「如汝所問:『何等是菩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發大心,以是故名為菩薩。亦知一切法、一切種相,是中亦不著;知色相不著,乃至知十八不共法亦不著。」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等為一切法相?」

須菩提言:「若以名字因緣和合等,知諸法是色,是聲、香、味、觸、法,是內、是外,是有為法、是無為法,以是名字相語言知諸法,是名知諸法相。

「如舍利弗所問:『何等是般若波羅蜜?』遠離故名般若波羅蜜。何等法遠離?遠離眾、界、入,遠離檀波羅蜜乃至禪波羅蜜,遠離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以是故,遠離名般若波羅蜜。復次,遠離四念處,乃至遠離十八不共法,遠離一切智。以是因緣故,遠離名般若波羅蜜。

「如舍利弗所問:『何等是觀?』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觀色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空非不空、非相非無相、非作非無作、非寂滅非不寂滅、非離非不離;受、想、行、識亦如是。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乃至一切種智,觀非常非無常、非樂非苦、非我非無我、非空非不空、非相非無相、非作非無作、非寂滅非不寂滅、非離非不離。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觀諸法。」

【論】

問曰:

所謂「菩薩義,般若波羅蜜義,諸觀義」,上已問,今何以更問?

答曰:

先已答大樹喻,非一斫可斷;是事難,故更問。

復次,是般若波羅蜜有無量義,如〈曇無竭品〉中說:「般若波羅蜜,如大海水無量,如須彌山種種嚴飾。」是故問。

又此問雖同,答義種種異。

復次,諸佛斷法愛,不立經書,亦不莊嚴言語,但為拯濟眾生,隨應度者說。如大清涼美池,無量眾生前後來飲,各飽而去;聽者亦如是,佛先說菩薩、般若及觀,前來者有得解悟而去,後來者未聞,是故重問。

「菩薩」者。

「菩提」有三種:有阿羅漢菩提,有辟支佛菩提,有佛菩提。無學智慧清淨無垢故,名為菩提。菩薩雖有大智慧,諸煩惱習未盡故,不名菩提。此中但說一種,所謂佛菩提也。「薩埵」,秦言眾生。是眾生為無上道故,發心修行。

復次,「薩埵」名大心。是人發大心求無上菩提而未得,以是故名為「菩提薩埵」。佛已得是菩提,不名為菩提薩埵,大心滿足故。

「菩薩」餘義,如先廣說。

復次,佛此中自說因緣:「是人為佛道故修行,知一切諸法相亦不著。」「諸法相」者,可以知諸法門是色、是聲等。略說菩薩義:先知諸法各各相,如地堅相,然後知畢竟空相;於是二種智慧中亦不著,但欲度眾生故。

菩薩得如是智慧,一切別相法中皆得遠離。如色中離色,離色即是自相空;「遠離」者,是「空」之別名。菩薩得般若波羅蜜,於一切法心皆遠離。所以者何?見一切諸法罪過故。

「阿羅蜜」,秦言遠離。「波羅蜜」,秦言度彼岸。此二音相近,義相會,故以「阿羅蜜」釋「波羅蜜」。

遠離何等法?所謂眾、界、入,乃至一切智。以遠離是諸法故,名般若波羅蜜;如禪波羅蜜能調伏人心,般若波羅蜜能令人遠離諸法。

「觀」者,不觀諸法常、無常等,如先說。

【經】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因緣故,色不生是非色?受、想、行,識不生是非識,乃至一切種智不生,是非一切種智?」

須菩提言:「色、色相空,色空中無色、無生,以是因緣故,色不生是非色;受、想、行,識、識相空,識空中無識、無生,以是因緣故,受、想、行、識不生是非受、想、行、識。舍利弗!檀波羅蜜、檀波羅蜜相空,檀波羅蜜空中無檀波羅蜜、無生;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相空,般若波羅蜜空中無般若波羅蜜、無生,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般若波羅蜜不生,是非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亦如是,以是因緣故,內空不生是非內空,乃至一切種智不生是非一切種智。」

舍利弗問須菩提:「汝何因緣故言『色不二是非色,受、想、行,識不二是非識,乃至一切種智不二是非一切種智』?」

須菩提答言:「所有色,所有不二;所有受、想、行、識,所有不二。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眼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色不二是非色,受、想、行,識不二是非識,乃至一切種智不二是非一切種智。」

舍利弗問須菩提:「何因緣故言『是色入無二法數,受、想、行、識入無二法數,乃至一切種智入無二法數』?」

須菩提答言:「色不異無生,無生不異色,色即是無生,無生即是色;受、想、行;識不異無生,無生不異識,識即是無生,無生即是識。以是因緣故,舍利弗!色入無二法數,受、想、行、識入無二法數,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論】

問曰:

上品竟,便應問「不生」,何以此中方問?

答曰:

三種大法易解,利益多眾生故先問。

「何因緣故,色不生為非色,乃至一切種智不生為非一切種智?」

須菩提答:「色是空,色中無色相。」

行者以是無生智慧令色無生;若能得是無生,心作是念「今即得色實相」,是故言:「色無生為非色。」色性常自無生,非今智慧力故使無生。如有人破色令空,猶存本色想;譬如除廁作舍,今雖無廁,猶有不淨想。若能知廁本無,幻化所作,則無廁想;行者如是,若能知色從本已來初自無生者,則不復存色想。是故言:「色無生為非色。」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問曰:

汝先自說「無生即是無二」,今何以更問?

答曰:

義雖一,所入觀門異。

上言破因中先有果若無果,是生法一異等,是生若初生、若後生——破如是等生名「無生」。今破眼色、有無等諸二故,是名「不二」。

行者或先入無生觀門,後入不二;或先入不二,後入無生觀。義雖一,行者分別。

破色二故言「不二」,破色生故言「無生」。

上說無生因緣,謂「自相空」;今說不二因緣,所謂「不合、不散,一相,所謂無相」等。義雖同一空,上自相空,此是散空。

「色入無二法數」者,行者觀色不生不滅相,是時分別色,今變為無生,是故說色無生即是不二。何以故?色破散即是無生。如先分別諸法時,離色不得更有生;今色破散即是無生,不得更有無生。以是故,色即是入無二法數。

是二阿羅漢於佛前共論竟,須菩提白佛而更說是義,欲使佛證知故。

【經】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如是觀諸法,是時見色無生,畢竟淨故;見受、想、行、識無生,畢竟淨故。見我無生,乃至知者、見者無生,畢竟淨故。見檀波羅蜜無生乃至般若波羅蜜無生,畢竟淨故。見內空無生乃至無法有法空無生,畢竟淨故。見四念處無生乃至十八不共法無生,畢竟淨故。見一切三昧、一切陀羅尼無生,畢竟淨故;乃至見一切種智無生,畢竟淨故。見凡夫、凡夫法無生,畢竟淨故。見須陀洹、須陀洹法,斯陀含、斯陀含法,阿那含、阿那含法,阿羅漢、阿羅漢法,辟支佛、辟支佛法,菩薩、菩薩法,佛、佛法無生,畢竟淨故。」

舍利弗語須菩提:「如我聞須菩提所說義,色是不生,受、想、行、識是不生,乃至佛、佛法是不生。若爾者,不應得須陀洹、須陀洹果、斯陀含、斯陀含果、阿那含、阿那含果、阿羅漢、阿羅漢果、辟支佛、辟支佛道;不應得菩薩摩訶薩、一切種智;亦無六道別異;亦不得菩薩摩訶薩五種菩提。須菩提!若一切法不生相,何以故須陀洹為斷三結故修道,斯陀含為薄婬恚癡故修道,阿那含為斷五下分結故修道,阿羅漢為斷五上分結故修道?辟支佛為辟支佛法故修道?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作難行,為眾生受種種苦?何以故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佛轉法輪?」

須菩提語舍利弗:「我不欲令無生法有所得。我亦不欲令無生法中得須陀洹、須陀洹果,乃至不欲令無生法中得阿羅漢、阿羅漢果,辟支佛、辟支佛道。我亦不欲令無生法中菩薩作難行、為眾生受種種苦。菩薩亦不以難行心行道。何以故?舍利弗!生難心、苦心,不能利益無量阿僧祇眾生。舍利弗!今菩薩憐愍眾生,於眾生如父母兄弟想、如兒子及己身想,如是能利益無量阿僧祇眾生,是用無所得故。所以者何?菩薩摩訶薩應生如是心:『如我一切處、一切種不可得,內外法亦如是。』若生如是想,則無難心、苦心。何以故?是菩薩於一切種、一切處、一切法不受故。舍利弗!我亦不欲令無生法中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欲令無生法中轉法輪,亦不欲令以無生法得道。」

【論】

者言:無生觀有二種:一者、柔順忍觀,二者、無生忍觀。前說無生是柔順忍觀,不畢竟淨;漸習柔順觀,得無生忍,則畢竟淨。

問曰:

菩薩未盡結,未得佛道,智慧未淳淨,云何言「畢竟清淨」?

答曰:

是菩薩得無生忍時,滅諸煩惱,得菩薩道,入菩薩位,雖有煩惱氣,坐道場時乃盡,無所妨故畢竟淨。

復次,「畢竟清淨」者,於柔順道畢竟清淨,非為佛道。

以眾生空、法空故,從見色無生畢竟淨,乃至佛及佛法無生畢竟清淨。

須菩提種種因緣說諸法相決定無生;因此事,舍利弗作是難:賢聖中最小者須陀洹、須陀洹法,最大者佛、佛法。若爾者,聖人無大無小,聖法亦無優劣,亦無六道別異,此略難;後問斷三結修道者,為廣難。

問曰:

云何是五種菩提?

答曰:

一者、柔順忍,二者、無生忍,及三種菩提。於三菩提中,過二而住第三菩提。

復有五種菩提:一者、名「發心菩提」,於無量生死中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菩提——此因中說果。二者、名「伏心菩提」,折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三者、名「明菩提」,觀三世諸法本末總相、別相,分別籌量,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所謂般若波羅蜜相。四者、名「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見一切十方諸佛,得無生法忍,出三界,到薩婆若。五者、名「無上菩提」,坐道場,斷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等五菩提義。

餘諸賢聖斷結義,如先說。

問曰:

聲聞道廣說斷結義,何以不說辟支佛行、菩薩有種種行?

答曰:

辟支佛於聲聞無復異道,但福德、利根、小深入諸法實相為異。菩薩道雖有種種眾行,但難行、苦行為希有事,眾生見已,歡喜言:「菩薩為我等作此行!」餘行雖深妙,人所不知,不能感物,故不說。

復次,如舍利弗難意:若諸法都是無生空寂者,一切眾生皆著樂,菩薩何以故獨受苦行?

復次,諸佛常樂遠離寂滅,斷法愛,決定知諸法不轉不還,何以故與眾生轉法輪?

須菩提於佛前說無生法,佛不呵折,得快心樂說無難力故,答舍利弗:我亦都不欲令無生法中有六種聖人——除菩薩故言「六」——及六道別異。何以故?以得無生法證故。謂為聖法、聖人有差別,於無生法中都無所有。

復次,於無生法中有二種失:「麁失」者,殺盜等罪故,有三惡道;「細失」者,用著心布施、持戒等福故,有三善道。

若菩薩生難心、苦心,則不能度一切眾生。如世間小事,心難以為苦,猶尚不成,何況成佛道!

成因緣者,所謂大慈大悲心,於眾生如父母、兒子、己身想。何以故?父母、兒子、己身,自然生愛,非推而愛也。菩薩善修大悲心故,於一切眾生乃至怨讎,同意愛念。是大悲果報利益之具,都無所惜,於內外所有,盡與眾生。此中說不惜因緣,所謂「一切處、一切種、一切法不可得故」。若行者初入佛法,用眾生空,知諸法無我;今用法空,知諸法亦空。以此大悲心及諸法空二因緣故,能不惜內外所有,利益眾生,不起難行想、苦行想,一心精進歡喜。如人為自身及為父母、妻子,勤身修業,不以為苦;若為他作,則無歡心。

苦行、難行,如後品「本生因緣變化現受畜生形」中說。

一切諸法畢竟空、不可思議相故,一切法還而不轉故,不名為轉;但為破虛妄顛倒故,名為「轉法輪」。

【經】

舍利弗語須菩提:「今欲令以生法得道?以無生法得道?」

須菩提語舍利弗:「我不欲令以生法得道。」

舍利弗言:「今須菩提欲令以無生法得道?」

須菩提言:「我亦不欲令以無生法得道。」

舍利弗言:「如須菩提所說,無知無得。」

須菩提言:「有知有得,不以二法。今以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世間名字故有須陀洹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諸佛;第一實義中,無知無得,無須陀洹乃至無諸佛。」

「須菩提!若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六道別異亦世間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實義耶?」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如世間名字故有知有得,六道別異亦世間名字故有,非以第一實義。何以故?舍利弗!第一實義中無業無報、無生無滅、無淨無垢。」

舍利弗語須菩提:「不生法生?生法生?」

須菩提言:「我不欲令不生法生,亦不欲令生法生。」

舍利弗言:「何等不生法不欲令生?」

須菩提言:「色是不生法,自性空,不欲令生;受、想、行、識不生法,自性空,不欲令生;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法,自性空,不欲令生。」

舍利弗語須菩提:「生生?不生生?」

須菩提言:「非生生,亦非不生生。何以故?舍利弗!生、不生,是二法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舍利弗!以是因緣故,非生生,亦非不生生。」

爾時,舍利弗語須菩提:「須菩提樂說無生法及無生相?」

須菩提語舍利弗:「我樂說無生法,亦樂說無生相。何以故?諸無生法及無生相,樂說及語言,是一切法皆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

舍利弗語須菩提:「汝樂說不生法,亦樂說不生相;是樂說、語言亦不生?」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舍利弗!何以故?舍利弗!色不生,受、想、行、識不生;眼不生乃至意不生;地種不生,乃至識種不生;身行不生,口行不生,意行不生;檀波羅蜜不生,乃至一切種智不生。以是因緣故,舍利弗!我樂說不生法,亦樂說不生相,是樂說、語言亦不生。」

【論】

者言:爾時,舍利弗知須菩提樂說無難而問言:「若一切法無生相,此無生相云何證?用是生法得證?為用不生法得證?若用生法得證,生法虛誑,汝已種種因緣破;又不可以生法得脫生法。若以無生法得證,無生未有法相,不可以證,云何得證?」

須菩提二法皆不受,俱有過故,如先說。

舍利弗作是念:「佛經說二法攝一切法:若有為、若無為。生者有為,無生者無為。今須菩提離此二法,云何當說得道事?」作是念已,問須菩提:「無有得道事耶?」

須菩提是大阿羅漢,行無諍三昧第一,但為菩薩故說是無生,「汝云何當作邪見,說無得道者?」是故言「有知有得」。「知」、「得」者即是得道果之別名。

須菩提恐違前語,故言:不以二法故。但為世俗故說有須陀洹乃至佛。何以故?一切諸法實無我相,今用我分別須陀洹乃至佛,是世俗法。

復次,未得法空故言「是善、是不善,是有為、是無為」等;第一義中,無眾生故,無須陀洹乃至佛;法空故,無須陀洹果乃至佛道。聖人、聖法猶尚虛誑無定實,何況凡人六道業及果報!

問曰:

須菩提已種種因緣定說不生法,今舍利弗何以更問「不生法生,生法生」?

答曰:

須菩提上說得道因緣故,舍利弗得須菩提意,雖說不生法破一切法,為因緣故說,而心不著無生法,是故更問。又以此法甚深,欲令聽者了了得解,故更問。上問得道行法,今總問一切法云何生。用慧眼,知一切法皆不生;今現見諸法生,是故問「云何生」。

須菩提答:二事皆非。若「生」生,生法已生,不應更生!若「不生」生,生法未有故,不應生。若謂生時「半生半不生」,是亦不生。若生分,則已生竟;若未生分,則無生。是故須菩提不用是肉眼見,以不通達故;二法皆不受,但說:是生如幻、如夢,從虛誑法生,應離、應不取相。

舍利弗問:「何等法二俱不受?」

須菩提以世諦故說色乃至一切種智畢竟不生,自然空相,不欲令實中有生;若世諦虛誑可有生,生如幻化。

此中說不生因緣,所謂「不合、不散」。

有人言:生與法異,謂「生是常,所可生法無常」。是故更問。答者以生、法不異,若說生法,已說生相。

生、不生,如上說。

舍利弗聞須菩提所說,知須菩提心愛樂無生法故,語須菩提:「汝實愛樂說無生法!」

須菩提即受其問,心亦無愧。何以故?是論議不可破,無有過罪。何以知之?須菩提自說:「無法可合,無法可散,無色、無形、空,一相,所謂無相。」空相尚不受,何況餘相?

舍利弗重讚:汝樂說無生法及語言皆無生,是實清淨!若當樂說及語言非無生,但說外物無生者,則非清淨。

須菩提即復受其讚,答舍利弗:「非但樂說、語言是無生,色乃至一切種智亦無所生。」

【經】

爾時,舍利弗語須菩提:「須菩提於說法人中,應最在上!何以故?須菩提隨所問皆能答。」

須菩提言:「諸法無所依故。」

舍利弗語須菩提:「云何諸法無所依?」

須菩提言:「色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受、想、行、識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眼、耳、鼻、舌、身、意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色性常空,乃至法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檀波羅蜜性常空,乃至般若波羅蜜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內空性常空,乃至無法有法空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

「舍利弗!四念處性常空,乃至一切種智性常空,不依內、不依外、不依兩中間。

「以是因緣故,舍利弗!一切諸法無所依,性常空故。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應淨色、受、想、行、識,乃至應淨一切種智。」

舍利弗問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云何行六波羅蜜時淨菩薩道?」

須菩提言:「有世間檀波羅蜜,有出世間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有世間、有出世間。」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世間檀波羅蜜?云何出世間檀波羅蜜?」

須菩提言:「若菩薩摩訶薩作施主,能施沙門、婆羅門、貧窮、乞人,須食與食,須飲與飲,須衣與衣,臥具、床榻、房舍、香華、瓔珞、醫藥,種種所須資生之物;若妻子、國土、頭目、手足、支節,內外之物,盡以給施。施時作是念:『我與、彼取,我不慳貪,我為施主,我能捨一切,我隨佛教施,我行檀波羅蜜。』作是施已,用得法與一切眾生共之,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念言:『是布施因緣,令眾生得今世樂,後當令得入涅槃。』是人布施有三礙。何等三?我相、他相、施相。著是三相布施,是名世間檀波羅蜜。何因緣故名世間?於世間中不動不出,是名世間檀波羅蜜。

「云何名出世間檀波羅蜜?所謂三分清淨。何等三?菩薩摩訶薩布施時,我不可得,不見受者,施物不可得亦不望報,是名菩薩摩訶薩三分清淨檀波羅蜜。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布施時,施與一切眾生,眾生亦不可得;以此布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不見微細法相。舍利弗!是名出世間檀波羅蜜。何以故名為出世間?於世間中能動、能出,是故名出世間檀波羅蜜。

「尸羅波羅蜜有所依,是為世間尸羅波羅蜜;無所依,是為出世間尸羅波羅蜜。餘如檀波羅蜜說。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有所依是名世間,無所依是名出世間;餘亦如檀中說。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六波羅蜜時,淨菩薩道。」

舍利弗問須菩提:「云何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須菩提言:「四念處是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乃至八聖道分,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作解脫門,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論】

問曰:

五百阿羅漢,佛各說其第一,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目揵連神足第一,摩訶迦葉行頭陀中第一,須菩提得無諍三昧第一,摩訶迦旃延分別修多羅第一,富樓那說法人中第一。今舍利弗何以故讚須菩提於說法人中應最第一?

答曰:

佛以佛眼觀一切眾生利根、鈍根,籌量一切法總相、別相,隨其所得法,各記第一,無錯!

富樓那於四眾中,用十二部經、種種法門、種種因緣譬喻說法,能利益眾生第一。須菩提常行無諍三昧,與菩薩同事,巧便樂說一種空相法門,勝富樓那。譬如巧師多有所能,所能多故,普不精悉;如有人偏能一事,則必盡其美。富樓那雖多能,不如須菩提常樂行空故能巧說空。是故舍利弗聞須菩提巧說空義,便讚言:「汝於說法人中應作第一!」舍利弗見須菩提隨所問皆能答,如風行空中,無所罣礙。

爾時,須菩提不謙不受。何以故?安立平實,好人相故。好人相者,不自讚、不自毀,於他亦不讚、不毀。若自讚身,非大人相,不為人所讚而便自美;若自毀,是姣輸人。若毀他,是讒賊人;若讚他,是諂媚人。須菩提說無生法故,舍利弗雖讚而非諂。

須菩提以舍利弗實讚故不謙,又以斷法愛故心不高,亦不愛著,但答無礙無障因緣:所謂一切法無所依止,無所依止故無障無礙。

無所依止義,如先說。此中須菩提自說:「內法空故,色不依止內;外法空故,色不依止外;中間無所有故,色不依止中間。」如色,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若菩薩知一切三界無常空故,不中依止;爾時煩惱折,能淨菩薩道。是故須菩提說:「菩薩行六波羅蜜,應淨色乃至一切種智。」

問曰:

淨色乃至淨一切種智,即是淨菩薩道,何以故更問?

答曰:

菩薩能令色畢竟空,是名清淨;是事深妙,不可頓得。是故舍利弗問:「新學菩薩云何修是初方便道?」

須菩提答:「若菩薩能行二種波羅蜜。」六波羅蜜是初開菩薩道;能用無所得空,行三十七品,是開佛道。「淨」者名為開;如去道中荊棘,名為開道。

何等是二種波羅蜜?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

世間者,須菩提自說義,所謂須食與食等。是義,如初品中說。若施時有所依止,譬如老病人依恃他力,能行、能立;施者離實智慧、心力薄少故依止。依止者,己身、財物、受者,是法中取相心著,生憍慢等諸煩惱,是名世間,不動、不出。動者,柔順忍;出者,無生法忍。聲聞法中,動者,學人;出者,無學。

餘者五波羅蜜亦如是。

是名初開菩薩道。

問曰:

菩薩道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何以故更問?

答曰:

菩薩時,有道;佛已到,不須道。是道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菩提道;菩薩行是道故,名菩薩道。

此中佛說:遠道,所謂六波羅蜜菩薩道也;近道,所謂三十七品菩提道也。六波羅蜜中布施、持戒等雜,故遠;三十七品但有禪定、智慧,故近。六波羅蜜有世間、出世間雜,故遠;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等乃至大慈大悲,畢竟清淨,故近。

復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者,從初發意乃至金剛三昧,其中為菩提菩薩行,皆是菩提道。

【經】

爾時,舍利弗讚須菩提言:「善哉!善哉!何等波羅蜜力?」

須菩提言:「是般若波羅蜜力。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能生一切諸善法:若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舍利弗!般若波羅蜜能受一切諸善法:聲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佛法。舍利弗!過去諸佛行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未來諸佛亦行般若波羅蜜,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今現在十方諸國界中諸佛亦行是般若波羅蜜,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聞說般若波羅蜜時不疑不難,當知是菩薩摩訶薩行菩提道。菩薩道者,救一切眾生故,心不捨一切眾生,以無所得故。是菩薩常應不離是念,所謂大悲念。」

舍利弗復問:「欲使菩薩摩訶薩常不離是念,所謂大悲念;若菩薩摩訶薩常不離大悲念,令一切眾生皆當作菩薩。何以故?須菩提!一切眾生亦不離諸念故。」

須菩提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汝欲難我而成我義。何以故?眾生無故念亦無,眾生性無故念亦性無,眾生法無故念亦法無,眾生離故念亦離,眾生空故念亦空,眾生不可知故念亦不可知。舍利弗!色無故念亦無,色性無故念亦性無,色法無故念亦法無,色離故念亦離,色空故念亦空,色不可知故念亦不可知;受、想、行、識亦如是;眼乃至意,色乃至法,地種乃至識種,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三昧門、一切陀羅尼門,一切智、一切種智,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故,念亦無;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知故,念亦不可知。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行是道,我欲使不離是念,所謂大悲念。」

爾時,佛讚須菩提言:「善哉!善哉!是菩薩摩訶薩般若波羅蜜,其有說者,亦當如是說。如汝所說般若波羅蜜,皆是承佛意故。菩薩摩訶薩學般若波羅蜜,應當如汝所說學!」

須菩提說是般若波羅蜜品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振動: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中湧邊沒、邊湧中沒。

爾時,佛微笑。須菩提白佛言:「何因何緣故微笑?」

佛告須菩提:「如我於此世界說般若波羅蜜,東方無量阿僧祇世界諸佛,亦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說是般若波羅蜜。說是般若波羅蜜品時,十二那由他諸天人得無生法忍。十方諸佛說是般若波羅蜜時,無量阿僧祇眾生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論】

者言:舍利弗作是念:「須菩提所說,分別六波羅蜜世間、出世間及菩提道,大利益眾生。」故歡喜讚言:「善哉!善哉!」再言之者,善之至也。

問:「是何波羅蜜力?」

須菩提作是思惟:「一切心數法中,除智慧,無能如是分別斷疑開道;諸波羅蜜中,離般若波羅蜜,自體不能成就,何況能分別開道!」如是思惟已,答舍利弗:「是般若波羅蜜力。」

如先說:諸法中無我、無知者、無見者;今以此證知是般若波羅蜜力,非佛力,非須菩提力。何以故?須菩提說因緣,所謂般若波羅蜜,離斷常、有無二邊等故,能生一切善法,所謂三乘法定相,堅牢不壞相。又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邊故,能受一切善法;如大海能受眾川萬流。

「三乘善法」者,所謂六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十方三世諸佛行般若波羅蜜故,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行餘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最尊大,有分別通達力。譬如和合下藥,巴豆最有力;般若波羅蜜亦如是,雖與餘波羅蜜合,而破諸煩惱、拔邪見、捨戲論,般若波羅蜜力最勝。以是故說「皆是般若波羅蜜力」。

問曰:

種種讚此般若波羅蜜微妙甚深,誰能隨順應般若波羅蜜行?

答曰:

有菩薩無量世集諸福德,利根,諸煩惱折薄;雖未到阿鞞跋致地,聞般若波羅蜜,即時信受深入。通達如是相者,則能行般若波羅蜜道,所謂救度一切眾生,令離世間憂惱;大悲心故,不離一切眾生。菩薩常不應離大悲及畢竟空念——畢竟空破世間諸煩惱,示涅槃;而大悲引之令還入善法中,以利益眾生。

爾時,舍利弗難須菩提:「若菩薩不離是大悲念及畢竟空念者,一切眾生皆當作菩薩!何以故?是畢竟空無相無所分別,不應菩薩有而眾生無!若有,一切眾生應共有;若無,菩薩亦應無。」

須菩提答:「汝欲難我而助成我義。何以故?諸法相畢竟空故,眾生亦空;眾生空故,畢竟空念亦空。若諸法畢竟空,何有眾生實空,而難我言『眾生不離是念,皆當為菩薩』?」是故說:「眾生無所有故,畢竟空念亦無所有;眾生無性,眾生離,眾生空,眾生不可知,畢竟空念亦畢竟空。」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如是。

問曰:

此中念是不離大悲念,何以說「不離畢竟空念」?

答曰:

菩薩不離是念,心不捨眾生,用無所得故。無所得空、畢竟空,名異而義一。不可得空在初,畢竟空在後;以畢竟空大故,生悲亦大。大悲,如《阿差末經》中說有三種悲:眾生緣、法緣、無緣。無緣悲從畢竟空生,以是解舍利弗所難。

佛證其說故,讚言:「善哉!若欲解說般若波羅蜜者,當如汝所說。」

爾時,眾中天、人、菩薩作是念:「般若波羅蜜甚深,三世諸佛皆從中生;須菩提小乘人,云何佛讚『欲說般若波羅蜜當如汝所說』?」是故次言:「須菩提所說,皆承佛意。」正使彌勒等諸菩薩、梵天王等不承佛意,尚不能得問,何況須菩提在佛前自恣樂說!

「諸菩薩欲學般若波羅蜜,亦當如汝所說學!」

「說是品時,三千大千世界地六種振動」者,是時會中多有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當作佛。佛是天地大主,地神歡喜:「我主今生!」故使地大動。

復次,人心信深般若波羅蜜者,難得希有故,是人以福德因緣,感大風以動水,水動故地動。

復次,地下大龍王欲來聽般若波羅蜜,從水出故水動,水動故地動。

復次,佛神力故令地動,般若波羅蜜難見難知,欲引導眾人令益信樂故。

餘地動因緣,如先說。

此中佛自說因緣,所謂我說般若波羅蜜,十方諸佛亦說是般若波羅蜜。十二那由陀天人得阿鞞跋致地,入法位,是故地動;又十方世界眾生等亦發無上道意,是故地動。

爾時,諸天亦有散種種蓮華及種種雜香、天衣、天蓋,千萬種天妓樂,諸龍王等從四大海水中涌出,及諸夜叉、羅剎等,皆生慈心,合手讚佛。又佛笑時,無量光明遍覆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有爾所等希有事。

取要言之,地動皆由說諸法實相,所謂般若波羅蜜。

大智度論卷第五十三

 上一卷 ↑返回頂部 下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