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度論/卷10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大智度論
◀上一卷 卷100 全書終

大智度論釋曇無竭品第八十九(卷第一百)

龍樹菩薩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經】

「爾時,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及長者女并五百侍女到曇無竭菩薩摩訶薩所,散天曼陀羅華,頭面禮畢,退坐一面。曇無竭菩薩見其坐已,告薩陀波崙菩薩言:『善男子!諦聽!諦受!今當為汝說般若波羅蜜相。善男子!諸法等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等。諸法離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離。諸法不動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不動。諸法無念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念。諸法無畏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畏。諸法一味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一味。諸法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諸法無生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生。諸法無滅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滅。虛空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大海水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須彌山莊嚴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莊嚴。虛空無分別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分別。色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受、想、行、識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地種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水種、火種、風種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空種無邊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邊。如金鋼等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等。諸法無分別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分別。諸法性不可得故,當知般若波羅蜜性亦不可得。諸法無所有等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所有等。諸法無作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作。諸法不可思議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不可思議。』

「是時,薩陀波崙菩薩摩訶薩即於座上得諸三昧,所謂諸法等三昧,諸法離三昧,諸法無畏三昧,諸法一味三昧,諸法無邊三昧,諸法無生三昧,諸法無滅三昧,虛空無邊三昧,大海水無邊三昧,須彌山莊嚴三昧,虛空無分別三昧,色無邊三昧,受、想、行、識無邊三昧;地種無邊三昧,水種、火種、風種、空種無邊三昧;如金鋼等三昧,諸法無分別三昧,諸法不可思議三昧——如是等,得六百萬諸三昧門。」

爾時,佛告須菩提:「如我今於三千大千世界中與諸比丘僧圍繞,以是相、以是像貌、以是名字說般若波羅蜜;薩陀波崙得是六百萬三昧門,見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諸佛與諸比丘恭敬圍繞,以如是相、以是像貌、以是名字說是摩訶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薩陀波崙菩薩從是已後,多聞、智慧不可思議,如大海水;常不離諸佛,生於有佛土中。乃至夢中未曾不見佛時;一切眾難皆悉已斷,在所佛土隨願往生。須菩提!當知是般若波羅蜜因緣,能成就菩薩摩訶薩一切功德,得一切種智。以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若欲學六波羅蜜、欲深入諸佛智慧、欲得一切種智,應受持是般若波羅蜜,誦、讀、正憶念、廣為人說,亦書寫經卷,供養、尊重、讚歎,香華乃至妓樂。何以故?般若波羅蜜是過去、未來、現在十方諸佛母,十方諸佛所尊重故。」

【論】

釋曰:

曇無竭既出,至法座所,遍觀無勝己者,於是而坐。

爾時,薩陀波崙菩薩知坐已定,到曇無竭所,頭面禮足,一面坐。禮有三種:一者、口禮;二者、屈膝,頭不至地;三者、頭至地,是為上禮。人之一身,頭為最上,足為最下,以頭禮足,恭敬之至。

曇無竭見其坐已,知從遠來,不惜身命,種種勤苦,為欲聞法。初相見時,日垂欲沒,少時聞法;曇無竭以日沒故,起入宮中。今為法故,七歲渴仰,不生異心;垂欲出時,以血灑地,知其為法不惜身命,其心不退,決定無疑,堪受教化。是故告言:「善男子!一心諦聽!」

上疑諸佛來去,已斷;今但欲聞甚深般若波羅蜜,是故為說「般若波羅蜜相」。

「般若波羅蜜相」者,如先諸法平等義中說。

或有人言:般若波羅蜜力故,觀諸法皆平等;非諸法性性自平等。是故,曇無竭言:「諸法平等故,般若波羅蜜平等。」所以者何?因果相似故。初觀諸法平等是因,決定心得般若波羅蜜是為果。

問曰:

觀諸法平等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平等,何以分別為因、果?

答曰:

般若及諸法雖一相、無二無別,行者初觀時是因,觀竟名為果。如須陀洹道得、向。又如有漏五眾,因時名集,果時名苦。

色等一切法平等,即是般若波羅蜜平等。

問曰:

應說「般若波羅蜜相」,今何以說平等?因不平故有平等,因平故有不平。於般若中亦不一相、亦不異相,汝何以故欲取一相?

答曰:

般若波羅蜜甚深微妙,不以方便說則無解者;是故若分別不等,則生諸煩惱,三毒增長,所謂憎怨,愛親;愛善,憎不善。

菩薩住是二等中,觀一切法皆平等:住眾生等中,怨親、憎愛皆悉平等,開福德門,閉諸惡趣;住法等中,於一切法中憶想分別、著心取相皆除滅,但見諸法空,空即是平等。

有人得是諸法平等空,直趣菩薩道,於空不戲論;有人雖得平等而生戲論:「若觀都空,有如是失!」如是人於平等即是不等。是故此中為「真平等」故說「般若波羅蜜等」,非是戲論。

離平等、不平等二邊,是般若波羅蜜相。

問曰:

平等者,於般若波羅蜜相已具足,何以故更說「離等是般若波羅蜜相」?

答曰:

經中但說「諸法等故般若等」,行者取是平等相而生著,是故說:「般若波羅蜜平等相自性離,色等諸法自相離故。」

離義,如〈相無相品〉中說。

得此諸法平等,又於平等離,安住空中,空中則不動——戲論不能動,諸煩惱山亦不能動,無常時亦不能動。所以者何?於一切法得實相故。菩薩住是二空,得不動般若波羅蜜,是則究竟。

若有念,即是有相著處;是故說:「諸法無念故,當知般若波羅蜜亦無念。」無動相是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諸相滅故。

若不念是般若,或迷悶無所趣向,有戲論者,在大眾中則生怖畏;或於涅槃中不了故,亦生怖畏。是故說「無怖畏相是般若波羅蜜」。

是人雖不決定取諸法相,而深入法性故,於大眾中有難論諸相者,心無所畏,於諸法得無相故。又入無生法忍時,知一切法不可得,於是中亦無所畏。所以者何?是菩薩善通達一切法故。

復次,一切法一相,所謂性空;是故般若波羅蜜隨一切法故,亦性空一味。

問曰:

上已說諸法平等,今何以更說一味?

答曰:

空,或時有味,或時無味。若行者為諸見取相分別好醜籌量,爾時得是諸法平等空心,大歡喜故名為味。如人為熱渴所逼,得清冷水,以為真味無比,隨時用故名味。真實畢竟空,則無味、不味。

復次,一味者,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所緣、所觀皆為一味;空智力大故,餘法皆隨而為空。譬如煮石蜜欲熟時,雖異物和合,皆為石蜜。又如大海,百川歸之,皆為一味,所謂畢竟空味。色等諸法亦如是,凡夫心中各各別異;入般若波羅蜜中,皆為一味。邊名為相,若有、若無。實觀色等諸法非有非無故無相,無相即是無邊;觀是已,即是無邊般若波羅蜜。

復次,有人言:邊有二種:常邊、斷邊,世間邊、涅槃邊,惡邊、善邊等。此中無如是等諸邊故,名為無邊般若波羅蜜。

復次,有人言:邊名前際、後際。世間無始故無前際,入無餘涅槃故有前際;不復更出故無後際。如是等分別諸邊,著世間故畏涅槃。是故般若波羅蜜中無是一切邊,但聞諸法實相無入無出。

問曰:

諸法平等、諸法離皆是無邊,何以復別說?

答曰:

有人知諸法平等、知諸法離,則不須說;若有人取相,著是一味,故說無邊。

曇無竭非但為薩陀波崙故說,薩陀波崙亦不但自為故問,但為眾生有種種心、種種行故,於般若波羅蜜相中略說。

無生、無滅,如先種種因緣「破生滅」中說。虛空無邊,如摩訶衍虛空譬喻中說。大海水無邊、須彌莊嚴,先未說故,今當略說。

問曰:

虛空,無為、常法故無得其邊者,可言無邊。大海水在四天中,繞須彌山,有由旬數量,有人能渡,何以言無邊?

答曰:

無邊有二種:一者、實無邊,二者、人不能到故無邊。海亦有二種:一者、可渡;二者、繞須彌山在九寶山裏,廣八萬二千由旬,世間人不能得邊,故言無邊。如小海,船力可渡;大海水,船力不可渡,唯有神通者能度。如外道凡夫能生禪定船,度欲界、色界海;無色界如大海,深廣則不能渡,以不能破我心故。諸賢聖人智慧、禪定翅力,破諸法邪相、得實相,故能度,是故說大海譬喻。

問曰:

須彌山一色,何以言莊嚴?

答曰:

外書說須彌山一色,純是黃金。六足阿毘曇中說:須彌山四邊,各以一寶成,金、銀、頗梨、琉璃莊嚴。若諸鳥隨所至方,各同其色。難陀、婆難陀龍王兄弟,以身圍繞七匝。山頂有三十三天宮,其城七重,名為憙見,九百九十九門,一一門邊皆有十六青衣大力鬼神守護。城中高處作殿,名曰最勝,四邊有四大園。四天王在四邊,有山名遊乾陀,各高四萬二千由旬,四天王治其上。四大海水,諸阿修羅宮及諸龍王宮殿;遊乾陀等九寶山,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及諸餘星圍繞莊嚴。如是等種種雜飾以為莊嚴,視之無厭。

般若波羅蜜亦如是。六波羅蜜果報故,作轉輪王、梵、釋天王、淨居天王、大自在天——如是等果報,行般若波羅蜜未具足時,受此果報莊嚴。般若波羅蜜具足時,則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阿毘跋致菩薩、諸佛道果莊嚴。

如須彌山,上、下皆有莊嚴。般若波羅蜜莊嚴亦爾,未具足時,諸天王等莊嚴;具足已,諸道果莊嚴。如須彌山者,劫初立時,四邊大風吹,聚地之精味,積為須彌山;更有風吹,令堅而成寶。般若波羅蜜亦如是,一切善法中第一堅實牢固和合以為般若。如須彌山,四邊大風吹、大海水波所不能動;般若波羅蜜亦如是,邪見、外道、戲論及諸魔民所不能動。如須彌山頂四園,諸天到者,受種種樂;般若亦如是,行者能登般若頂,到四禪等諸定園中,受種種樂。

復次,有人言:須彌山,眾鳥到者皆同一色;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諸法入中皆同一相,所謂無相。

如虛空無分別者,虛空無分別是內是外、是遠是近、是長是短、是淨是不淨等;般若波羅蜜亦如是,諸法入般若中,亦無內外、善不善等分別。

如五眾無邊者,五眾常遍滿世間;般若波羅蜜亦如是,不遠離於五眾,五眾實相即是般若波羅蜜。

復次,如色等法,分析破裂,乃至微塵則無方,無方故無邊;無色法,無形故無此彼,無此彼故無邊。般若波羅蜜亦如是,於一切法,分別色乃至微塵、分別無色法乃至一念中,不見決定有常、樂、我、淨。是故說色無邊故般若無邊。

乃至虛空六種,亦如是。如金鋼等者,如天王所執金鋼,無憎無愛,隨所用處,無不摧碎;諸佛一切智前心,此心中三昧能斷一切結使煩惱顛倒及習皆滅,故名為如金鋼。如金鋼三昧相應智慧觀一切法皆平等,般若波羅蜜觀諸法平等亦如是。何以故?般若先觀諸法平等,然後得是三昧。諸法無分別者,世間凡夫煩惱力故,種種分別諸法;得諸法實相,則皆破壞、變異。是故聖人得般若波羅蜜,不隨憶想分別諸法,入空、無相、無作三昧中;若得諸法變異時,則不憂愁,以先來不分別取諸法相故。諸法性不可得者,一切法皆從因緣和合生,無有無因緣、若少因緣而起者;若從因緣生,則無自性。性者,名本有決定實事。若性從因緣和合邊生,當知未和合時則無;若先無今從因緣和合有者,則知無性。若從因緣而生性者,性即是作法。性名不相待、不相因,常應獨有;如是有為法則無。是故言「一切諸法性不可得,般若波羅蜜性亦爾」。

諸法無所有等故者,諸法性不可得故,眾因緣亦不可得;眾因緣亦不可得故,皆是無所有;入無所有中故,則皆平等。所以者何?有,故有分別;無,故無分別。如草香、栴檀香,燒時有分別,滅時無分別。諸法無作者,眾生空、法空故,則皆無作。眾生所作者,所謂十善、十不善等。法作者,所謂火然、水流、風動、識能識,智能知——如是法,各各自有力。無眾生乃至無知者、見者,無色等乃至一切種智,先已破。破眾生故無作者,破法故無所作;但凡夫人顛倒覆故言:「我有所作。」

諸法不可思議者,色等一切法不得決定——若常、若無常,若苦、若樂,若實、若空,若我、若無我,若生滅、若不生滅,若寂滅、若不寂滅,若離、若不離,若有、若無等種種門分別,亦如是不可得思議。所以者何?是法皆從心中憶想分別生,亦不可決定;一切法實性,皆過心、心數法、出名字語言道。如前品說:「一切諸法平等,一切賢聖不能行、不能到。」是故不可思議。般若波羅蜜亦爾,觀是法故生。

是時,薩陀波崙即於坐上得諸三昧。

問曰:

薩陀波崙先已知諸法空相,今種種勤苦,住立七歲,見曇無竭得何等利益?

答曰:

薩陀波崙先見諸佛,得諸三昧,貴重般若波羅蜜生著相;今曇無竭七歲從定起,為說般若破其著心,一切法性自空,非般若波羅蜜令其空。是故說:「諸法等故,般若波羅蜜等;諸法離相,乃至諸法不可思議故,般若不可思議。」不令輕賤餘法、貴重般若。何以故?不令因般若故更生垢著。般若波羅蜜雖畢竟清淨,多所饒益,復不可取相而生著心;如熱金雖好,不可手捉。薩陀波崙得是教化,斷般若中著心,即得諸法等諸三昧。

句句解說,散亂心中,但有智慧,不名三昧;今從師聞已,一心思惟,名為三昧,攝心不散,智慧變成三昧。如風中燈不能照明,在靜室閉門,明乃遍照。

先已欲界心散亂故,智慧力未成就;今入攝心中,所聞諸法皆名三昧,能破諸煩惱等及魔人民。如水,寒風未至,未成為氷,則無堅用;若成凍氷,能有所蹈。

得如是等六百萬三昧門:薩陀波崙得聞曇無竭所說法,得諸法中大智慧明,所謂種種諸法實相門。諸法平等——平等是智慧,入薩陀波崙禪定心中,變為三昧。

今欲說三昧、智慧今世後世果報故,爾時,佛告須菩提:「如我今在大眾中說般若,以是相、以是像貌、以是名字說般若;薩陀波崙從曇無竭得是三昧,於三昧中見十方佛在大眾中說般若亦如是。須菩提!薩陀波崙從是以後深愛樂法故,多集諸經,廣誦多聞。如阿難,佛所說皆能持;薩陀波崙亦如是,多聞、智慧不可思議,如大海水。即於是世常不離佛。」如是等名為今世果報。捨身常生有佛國中,好修行念佛三昧故,乃至夢中初不離見佛。地獄等諸難皆已永絕,隨意往生諸佛國土;以其深入般若波羅蜜、集無量功德故,不隨業生。薩陀波崙從一佛土至一佛土,供養諸佛,度脫眾生,集無量功德;譬如豪貴長者,從一會至一會,乃至今在大雷音佛所,淨修梵行。若有欲求般若波羅蜜者,當如薩陀波崙菩薩,堅正一心,不可傾動!

是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因緣故,能成就一切功德者,諸菩薩等得般若者,貪欲瞋恚等在家罪垢、邪疑戲論等出家罪垢,皆悉除滅,得心清淨;心清淨故,得一切功德成就。得一切種智者,所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六波羅蜜者,從初地乃至七地得無生忍法;八地、九地、十地,是深入佛智慧,得一切種智,成就作佛。

於一切法得自在者,皆應受持,乃至華香、妓樂。

須菩提雖常樂空行,佛共說般若,又得無諍三昧,故不應囑累。

阿難得聞持陀羅尼,又常親近世尊,故廣囑累。

大智度論釋囑累品第九十

【經】

爾時,佛告阿難:「於汝意云何?佛是汝大師不?汝是佛弟子不?」

阿難言:「世尊!佛是我大師,脩伽陀是我大師,我是佛弟子。」

佛言:「如是!如是!我是汝大師,汝是我弟子。若如弟子所應作者,汝已作竟。阿難!汝用身、口、意慈業供養供給我,亦常如我意,無有違失。阿難!我身現在,汝愛敬供養供給,心常清淨;我滅度後,是一切愛敬、供養、供給事,當愛敬、供養般若波羅蜜!乃至第二、第三,以般若波羅蜜囑累汝。阿難!汝莫忘莫失,莫作最後斷種人!阿難!隨爾所時般若波羅蜜在世,當知爾所時有佛在世說法。阿難!若有書般若波羅蜜,受持、讀、誦、正憶念、為人廣說,恭敬、尊重、讚歎,華香、幡蓋、寶衣、燈燭種種供養,當知是人不離見佛、不離聞法、常親近佛。」

佛說般若波羅蜜已,彌勒等諸菩薩摩訶薩、慧命須菩提、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葉、富樓那彌多隷耶尼子、摩訶俱絺羅、摩訶迦旃延、阿難等,并一切大眾,及一切世間諸天、人、犍闥婆、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論】

問曰:

佛已斷法愛,乃至一切種智、涅槃,不著不取相,今何以種種因緣囑累是法,似如愛著?

答曰:

諸佛大慈悲心,從初發意已來乃至到涅槃門,常不捨離。於娑羅雙樹間,以金鋼三昧為眾生碎身如麻米,何況經法多所饒益而不囑累!

又阿難是未離欲人,未盡知般若波羅蜜力勢果報多所利益,是以慇懃囑累:「汝當好受持無令忘失!」

是故佛雖於一切法無憎愛、常寂滅相,而囑累是般若。

問曰:

阿難是聲聞人,何以以般若波羅蜜囑累,而不囑累彌勒等大菩薩?

答曰:

有人言:阿難常侍佛左右,供給所須,得聞持陀羅尼,一聞常不失。既是佛之從弟,又多知多識,名聞廣普,四眾所依,是能隨佛轉法輪第三師。佛知舍利弗壽短早滅度故不囑累。又阿難是六神通、三明、共解脫五百阿羅漢師,能如是多所利益,是故囑累。

彌勒等諸大菩薩,佛滅度後,各各分散,至隨所應度眾生國土——彌勒還兜率天上,毘摩羅鞊、文殊師利亦至所應度眾生處。佛又以是諸菩薩深知般若波羅蜜力,不須苦囑累。

阿難是聲聞人,隨小乘法,是故佛慇懃囑累。

問曰:

若爾者,《法華經》、諸餘方等經,何以囑累喜王諸菩薩等?

答曰:

有人言:是時,佛說甚深難信之法,聲聞人不在。又如《佛說不可思議解脫經》,五百阿羅漢雖在佛邊而不聞,或時得聞而不能用。是故囑累諸菩薩。

問曰:

更有何法甚深勝般若者,而以《般若》囑累阿難,而餘經囑累菩薩?

答曰:

般若波羅蜜非祕密法。而《法華》等諸經說阿羅漢受決作佛,大菩薩能受持用;譬如大藥師能以毒為藥。

復次,如先說,般若有二種:一者、共聲聞說;二者、但為十方住十地大菩薩說,非九住所聞,何況新發意者!復有九地所聞,乃至初地所聞,各各不同。般若波羅蜜總相是一,而深淺有異,是故囑累阿難無咎。

問曰:

先〈見阿閦佛品〉中囑累,今復囑累,有何等異?

答曰:

菩薩道有二種:一者、般若波羅蜜道,二者、方便道。先囑累者,為說般若波羅蜜體竟;今以說令眾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囑累。以是故,〈見阿閦佛〉後,說〈漚和拘捨羅品〉。

般若波羅蜜中雖有方便,方便中雖有般若波羅蜜,而隨多受名。般若與方便,本體是一,以所用小異故別說;譬如金師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種種異物,雖皆是金,而各異名。

菩薩得是般若波羅蜜實相,所謂一切法性空、無所有、寂滅相,即欲滅度;以方便力故,不取涅槃證。是時,作是念:「一切法性空,涅槃亦空,我今於菩薩功德未具足,不應取證;功德具足,乃可取證。」是時,菩薩以方便力,過二地,入菩薩位;住菩薩位中,知甚深微妙無文字法,引導眾生,是名方便。

復次,有方便——菩薩知一切法畢竟空性、無所有,而能還起善法、行六波羅蜜,不隨空。若能生四種事:若疑、若邪見、若入涅槃、若作佛;以般若有如是分別,若能除邪、疑,不入涅槃,是為方便。

有人言:般若波羅蜜多所饒益,於大珍寶聚中最勝。佛知滅度後,多有怨賊欲毀壞者,品品囑累猶尚無咎,何況二處!

問曰:

若囑累,何以乃爾慇懃鄭重?

答曰:

佛隨世俗法引導眾生,譬如估客主,欲遠出他國,雖以財寶囑累於子,大價妙寶偏獨慇懃,以其子未識妙寶價重故。餘人以估客主是識寶價人而慇懃囑累,必知其貴;若聞其子讚說寶價,則不信之。佛亦如是。

復次,若於餘人異眾中讚歎般若囑累,人則譏佛自稱讚法,疑而不信;自於弟子中囑累,則無嫌。

復有人言:佛上品中說寂滅相無戲論,是一切智,是中無有決定法可取,則人以為無所可貴;今慇懃囑累,則知佛不著空法。一切眾生中,愛念般若無過佛者,佛知般若恩深故,貴重是般若而慇懃囑累。

有人言:佛欲現中道故囑累:先說諸法空,以遮有邊;今慇懃囑累,則破無邊,是則中道。若人謂佛貪心愛著此法,佛以種種因緣說般若波羅蜜空相;若人謂佛墮斷滅中,是故慇懃囑累。如是,則離二邊。

問曰:

佛知阿難是弟子,何以故問阿難:「汝是我弟子不?我是汝師不?」

答曰:

佛有惡弟子須那剎多羅等,有少因緣故作弟子,欲於佛所取射法,佛不為說,於是反戒言:「我非佛弟子。」又如須尸摩為盜法故作弟子。如是等,是名字弟子。

又復外道等謂阿難不得已而在佛邊——阿難曾作外道弟子,著草衣,求神仙;今以佛是其親族,尊重故給侍。

以如是等事故,於大眾中問阿難:「汝是我弟子不?」若言是真弟子,當隨我勅。

是故阿難為欲令人信故重答。

佛告阿難:「弟子所應作法,汝盡具足。」

弟子法者,所謂以善身、口、意業供給師。有弟子心好,身、口業不稱;有弟子身、口業好,而心不稱。若弟子以善心深愛樂師,身、口相稱,不惜身命、不難懃勞,自捨其心,隨師教勅——阿難盡具足此事。

佛告阿難:「汝今現在恭敬於我,我滅度後,恭敬般若,亦當如是。」

問曰:

般若是諸佛師,而阿難何以不恭敬其師,而恭敬佛?

答曰:

阿難雖得初道,漏未盡故,不深知法實,如佛所知。是故佛告阿難:「汝恭敬般若,如恭敬我。」

復次,眾生見佛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大光明、金色身,多愛敬;般若波羅蜜微妙甚深,無形、無色,智者能知。佛身相好,愚、智視之,皆無厭足,是故佛以身喻般若。

佛在世時,能自遮魔,是故佛告阿難:「我滅度後,好守護般若。」

問曰:

一囑累則足,何以至三?

答曰:

佛深愛般若波羅蜜故三囑。

問曰:

若深愛者,何限於三?

答曰:

諸佛常法,語不過三。若過三不從,執金鋼神則以杵擬之;又執金鋼神意:若過三不從,則是逆人,便當殺之。是故佛問不過三。

復次,若一說,猶緩;過三,太急,似如凡夫貪著者。

復次,受者心有三種,鈍根者至三乃生善心;阿難雖復利根,心向聲聞,但一身求度,是故三告。

所以囑累者,為不令法滅故。汝當教化弟子,弟子復教餘人,展轉相教;譬如一燈復然餘燈,其明轉多。莫作最後斷種人者,世人有子,若不紹繼,則名斷種,最為可恥。佛以此喻告阿難:「汝莫於汝身上令般若斷絕!」

問曰:

如先品中明「般若波羅蜜,說亦不增、不說亦不減,畢竟寂滅相」,今何以言「莫令斷滅」?譬如虛空,誰能滅者?

答曰:

般若波羅蜜雖寂滅、無生無滅相、如虛空、不可戲論,而文字語言書般若波羅蜜經卷,為他人說,是此中般若,於此因中而說其果。

凡人聞般若波羅蜜微妙,即生著心,取般若相,分別諸法,所謂是善、是不善,是世間、是涅槃等;以分別故,於是法中生著心,著心故鬪諍,鬪諍故起諸罪業——如是人名為滅般若波羅蜜。

佛告阿難:「汝當如般若波羅蜜相,莫著文字語言,教化眾生。」是名不滅。

「阿難!隨般若在世幾時,則知爾許時佛在世」,如經中廣說。

佛慇懃囑累,在會眾生有疑,是故佛說囑累因緣,所謂「有般若在世,則為佛在」。所以者何?般若波羅蜜是諸佛母,諸佛以法為師。法者,即是般若波羅蜜。若師在、母在,不名為失利。所以者何?利本在故。是故說:「若般若在世,佛亦在世。」

又法寶不離佛寶。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不名為佛,得法寶故名為佛。法寶即是般若波羅蜜。如人從佛得利,乃至得解脫涅槃;若人於般若中能信行,亦以三乘法而入涅槃。是故說般若在世,如佛在世,說法無異。

「阿難!若有人聽受般若,及書、持等,當知是人不離見佛、聞法、親近諸佛。」

問曰:

有人重罪,三不善業成就,聽、受、書、持般若,是人云何當得不離諸佛、聞法、親近佛不?

答曰:

是事先品中已答,所謂聽法者有二種人:一者、但聽而不信受行,二者、聽而信受奉行。如弟子不聽、不信受行師語,是名不聽;若以一心聽聞,信受奉行,厭世、愛涅槃,離小乘、樂大乘——作如是聽受,是名真聽。誦、讀亦如是。

正憶念,隨如佛意,離有無二邊,行於中道。如所聞受持,及其義解、為他人解說,恭敬、尊重、供養、讚歎、花香等。初始微薄,乃至正憶念、為他人說,其心轉厚,功德轉多,牢固不動。

若聞師說、若見經卷、花香等供養——若智者知般若功德供養者,福德重;不知者供養,福德微薄。福德純厚者,轉身不離見佛、聞法、親近諸佛;福德微薄者,不言轉身得三福報,償眾罪已,久後亦必當得佛。

此中佛總說福德純厚、微薄,漸漸皆當見十方佛、聞佛所說,漸漸具足六波羅蜜,皆得作佛。

佛以佛眼見般若有如是大利益眾生故,慇懃囑累。

問曰:

是諸大阿羅漢已證實際,無復憂喜,小喜尚無,何況大歡喜!

答曰:

諸大阿羅漢,雖離三界欲,未得一切智慧故,於諸甚深法中猶疑不了;是摩訶般若波羅蜜中了了解說,斷除其疑,是故大歡喜。

復次,此諸大弟子已證實際。實際者,即是空、無相、無量,無所分別。佛以此寂滅法,種種分別名字、語言、譬喻廣說,亦不壞法性,又不與世間相違;諸阿羅漢是法中證故大歡喜。

佛善說是空、無相、無量、寂滅法,諸餘大眾未悉漏盡,信力深故,亦大歡喜,言:「此法能盡我等生死苦,令得佛道。」

如是等無量因緣故,大眾皆歡喜。

問曰:

若佛囑累阿難是般若波羅蜜,佛般涅槃後,阿難共大迦葉結集三藏,此中何以不說?

答曰:

摩訶衍甚深難信、難解難行。佛在世時,有諸比丘聞摩訶衍不信、不解故,從坐而去,何況佛般涅槃後!以是故不說。

復次,三藏正有三十萬偈,并為九百六十萬言。摩訶衍甚多無量無限,如此中〈般若波羅蜜品〉有二萬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萬偈,諸龍王、阿修羅王、諸天宮中有千億萬偈等。所以者何?此諸天、龍、神壽命長久、識念力強故。今此世人,壽命短促、識念力薄,〈小般若波羅蜜品〉尚不能讀,何況多者!

諸餘大菩薩所知般若波羅蜜無量無限。何以故?佛非但一身所說,無量世中或變化作無數身,是故所說無量。

又有《不可思議解脫經》十萬偈,《諸佛本起經》、《寶雲經》、《大雲經》、《法雲經》各各十萬偈,《法華經》、《華手經》、《大悲經》、《方便經》、《龍王問經》、《阿修羅王問經》等諸大經,無量無邊,如大海中寶,云何可入三藏中?小物應在大中,大物不得入小。若欲問,應言:「小乘何以不在摩訶衍中?」摩訶衍能兼小乘法故,是故不應如汝所問。

復次,有人言:如摩訶迦葉將諸比丘在耆闍崛山中集三藏,佛滅度後,文殊尸利、彌勒諸大菩薩亦將阿難集是摩訶衍。

又阿難知籌量眾生志業大小,是故不於聲聞人中說摩訶衍,說則錯亂,無所成辦。佛法皆是一種一味,所謂苦盡解脫味。此解脫味有二種:一者、但自為身,二者、兼為一切眾生。雖俱求一解脫門,而有自利、利人之異,是故有大小乘差別。為是二種人故,佛口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三藏是聲聞法,摩訶衍是大乘法。

復次,佛在世時,無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羅比丘、持毘尼比丘、持摩多羅迦比丘。修多羅者,是四《阿鋡》中經名、摩訶衍中經名。修多羅有二分:一者、四阿含中修多羅,二者、摩訶衍經名為大。修多羅入二分,亦大乘、亦小乘。二百五十戒,如是等,名為修多羅。毘尼名比丘作罪,佛結戒:應行是、不應行是,作是事得是罪。略說有八十部。亦有二分:一者、摩偷羅國毘尼,含阿波陀那、本生,有八十部;二者、罽賓國毘泥,除却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有八十部毘婆沙解釋。

是故知《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等在修多羅經中以經大、事異故別說,是故不在集三藏中。

究摩羅耆婆法師,以秦弘始三年歲在辛丑十二月二十日至長安,四年夏,於逍遙園中西門閣上為姚天王出此釋論,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訖。其中兼出經本、禪經、戒律、百論、禪法要解,向五十萬言,并此釋論一百五十萬言。論初品三十四卷,解釋一品,是全論具本;二品已下,法師略之,取其足以開釋文意而已,不復備其廣釋。得此百卷,若盡出之,將十倍於此。

大智度論卷第一百

 上一卷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