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溪先生文集 (李承煕)/卷十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三 大溪先生文集
卷之十四
作者:李承煕
1927年
卷十五

[编辑]

答李大衡斗勳[编辑]

小學讀至何篇。是實學也。能了此。何事不了。吾輩本無這工。到今扞格之患。觸發於不知覺中。噬臍無及。幸勿以句讀爲事。來示有墮在塵臼之歎。無乃稍擔家務否。此正着力處。人於事務不可放過。而只恐因此而有隕穫波蕩處。鄙旣傷虎。尙無定力。念之衋然。曾托媚幽室銘。始欲搆思而旋念此等題目。終無貼地警惕處。不若前所奉勉弘字爲有根據。敢以拙意爲弘窩銘三十對以呈。只欲塞去盛責。豈有一語可采也。又念堂顔之以太虛名亦煞好。朱子曰心如太虛。景星卿雲。疾風雷雨。迭變於前。而太虛之軆自若也。若以此意常目在之。則於正心地頭。豈無所省發耶。幸爲留意。

與李大衡[编辑]

向論洞約。間緣擾惱未能入思。且念旣欲爲此。不必草草塗抹。宜參人道酌世務。通成一本。小可以行之里。大可以行之鄕。以粗見其施爲。而心眼短乏。無以發揮。攷朱子增損呂氏鄕約。詳於禮俗風化之原而濶於節目分合之際。且多有古今士民異宜處。退陶所抄鄕約甚爲要簡。想當時只爲鄕士人畧示勸懲之意。而未及乎民俗通行處。不揆僭率。參取二約之意。先立綱領。歷擧人事人道之大端。以爲行約之本。次立條目。備記儀式賞罰之分段。以爲行約之具。終立事例。以定鄕約節次。而其分類排次必以五爲品者。亦有由焉。夫一分而二。二分而四。四則中之軆完矣。此五常五行之所以五也。妄料天下之理無不如此。過此則五各五而無窮。大槪是蔡西山家餘瀝也。其間或有因五牽强者。是見理未熟也。非以五病也。然踈陋之見。其不中理審矣。且一綱之下。又各有許多條目。而精力淺短。不耐苦推。如大謬矣。推之益無用矣。如或可取。同志者推其意而用之可也。試於暇日游心一覽。大不可用則卽爲封還。俾得藏拙。若或可取。用力櫛洗。反覆商確。爲一試之地如何。

與李大衡丙戌[编辑]

稽顙。承煕頑毒不滅。奄見先考衣履已藏。廓然穹壤。靡所逮及。又幷與先考之所甞視之爲骨肉托之爲心膂之數三子而奉別之。哀遑迷瞀之中。塊然在不生不滅之科。日去夜去殆月餘矣。慟矣此何人哉。今玆之襄。謗議四騰。大略以禮數之少異而俗例之多未循也。此固預料。而至於挽祭文字之或未審愼處。多招人口。誠可爲悶。况世之好議論者。抉摘人文字。妄相訾毁。至或全不識文理而空然肆口者。可畏可畏。如俛宇公者亦混入於鑠金之中。盖今世惟無模稜不做聲底人。乃無禍害而取衆譽。苟才氣稍高。學識稍優者。便已帶得塹坑。奈何乎哉。但外至者不足說。而其反躬自修處。不得不益加詳愼。要之內方外圓。不激不隨。爲吾輩處世良方。而尤自省警。必須十分周全。無一箇違道理者。乃可爲自信而不得罪於古人矣。惟願僉公自力也。求志錄近稍下手否。此間挽祭文字出抄未畢。而雜錄亦始試手。未知皓天有意乎此則此般事役庶有就緖之日。而使天下後世知吾先君苦心憂道之意否。是未可知也。餘略具別錄。

別紙[编辑]

承煕素無禮學。頃於倉皇中依俙認得今世服人。多以通天巾代免制者。遂欲依樣。而被公提悟甚慰。但考免制。自項交於額上。却繞䯻云。則當自腦後圍繞於額。如今役夫箍頭。公乃自頷底繞上之。盖平日不識項字義正指腦後也。因念古人袒免。皆欲爲役事地。今人旣着網巾則免無所施。好古者爲存羊則可矣。而實一贅物矣。儀禮免鄭氏註曰如冠狀廣一寸。夫一寸之廣。何以爲冠樣哉。此甚迂濶。而竊意齊衰之將小斂。始去笄纚。而以一寸布圍頭。使髮不散亂。以便役事。又以將袒也。遂去冠而只用免。故曰以免代冠。然非三年喪齊衰以下只臨事去冠而已。不可仍不冠也。今欲行之小斂時則當直去網巾而以免圍額似無不可。至於啓殯之喪則旣不可遽脫網巾。衆主人及祝恐姑去此禮似當。惟喪人可行。不審以爲如何。

古者吊服。絰一股。葛衰十五升。抽其半。曰環絰曰錫衰。其爲師友服也。皆以吊服之錫衰。加緦服之麻絰。故曰吊服加麻。今則錫衰不可用。只得代之以素袍。而麻則俱用兩股緦絰爲宜。似聞諸公有以兩股一股分師友者。似未考。孔子之喪。二三子皆絰而出。言雖閒出入。皆緦絰而不改也。又曰羣居則絰出則否。註說恐誤。此盖言羣弟子則情深不若二三子。故居殯側則絰而出則不絰也。

答李大衡[编辑]

頃疏一慰一悲。兩不釋心。審重候康邵。孩玉充佳。仰承俯弄。足以有辭於先兄長矣。但洛七公後事久惟哽塞。亡者旣有托。族姻知舊咸曰宜。將何辭以辭。當罄竭心力。庇養其遺孤。保守其家業。待時付之而已。其間委曲節次。如飮水冷暖。非別人過行。惟自操大柄。內外雜幹。必得人任之如前示如何。如是亦不至大段幫掣。然錢財事宜加詳愼。須明其簿錄。對衆一大勘過。値有大幹。公宣爛確。徐折其衷。又復逐件錄過如公家文案。非惟折伏外議。亦可培養心法。勿預憂未生節拍。惟以不負死者爲心。千萬爲望。

答李大衡別紙[编辑]

攝主與否

主祭年數。未見成說。而古禮有主而攝者。只據襁褓爲言。今兒旣可堪拜哭。恐不必攝。

旁題何名

問人死而子纔一二歲。旁題以兒名書否。寒岡曰當以兒名書。問幼時旁題以小字。是不忍棄父所命也。名或鄙俚恐不可題。南溪曰問解乳下兒定其名。卽書旁題。定名卽正名也。據此二說。兒名冠名皆可。而鄙意冠名爲正。若定冠名。當告其由於殯。告則恐當曰小子少字某。未有定名。奄當此日。事有所主。今因諸父兄之命。定名爲某。叫號莫逮。只增罔極敢告。未知如何。

告殯祝辭

父喪中遷母葬。退溪曰遷葬若非專爲宅兆則指爲合窆告辭不可用儀節文。以新卜吉地。用古祔葬之禮爲文似當。輯要曰有遺命則當云先妣始葬。恐非永安之地。先考治命。以改卜吉地。依禮合葬。故謹以遺意。卜地于某所。將以某月日。先行改窆云云。今按此二說可據。而事實稍異。恐當云先妣始葬。先考患候已作。只行權厝。小子不天。先考又背。今行先考葬禮于某所。用諸父兄之命。據禮遷祔。叫天號地。冞增罔極云云。未知何如。啓墓告辭。年月日云云下。始旣權奉。不得永安。今將遷祔于先考之墓。伏惟尊靈。勿震勿驚云云何如。

幷有喪。追造母主。

母主則靈座不隨。恐難於葬時同行題主。待葬後告殯奠立主。因告追造之由恐宜。旣造於今日。書以顯妣恐無嫌。非如前已以故室題而値變改造例耳。並有喪而一造一未未安。及今追造恐好。奠告辭恐當曰新改幽宅。禮畢返哭。夙夜靡寧。啼呼罔極。以上陶庵便覽式且以未遑立主。先考奄背。今始追造。用替魂帛。伏惟尊靈。舍舊從新。是憑是依云云何如。

靈座虛設

問三年內改葬則破墓後。於山幕設奠上食例也。南溪曰神主軆魄所處各異。明齋曰在家之人行祭於靈座。而喪人自行於柩前。據此二說。靈座不得偕往。只設虛位恐宜。

封畢後奠祝

輯要按開元禮。有禮畢終虞之祝。而今用朱子說。問改葬神已在廟久矣。何得虞乎。朱子曰便是如此。但曰新改幽宅。事畢封塋。伏惟尊靈。永安軆魄云云。今依此何如。

合奠與否

父喪中遷母合葬奠。大山曰行兩虞於墓所。輯要曰當一例設奠。先告父題主祝。次告母葬畢祝。今據此則當各設奠以次告。

合葬灰隔與否

葛庵曰旣合葬則一槨同窆似宜。輯要葬有先後則不得不異槨同藏。同日偕葬。不必用槨間隔灰之法。今按此可遵行。然東漢樊宏遺令棺柩如有腐敗。恐傷孝子心。使與夫人同壙異藏。光武善其令曰吾萬歲後。欲以是爲式。盖慮歲久腐敗。復有他災。兩位骸骨。有難辨之弊耶。更爲斟酌行之如何。

答李大衡[编辑]

所示昭穆說。是千古一大案。非迷蒙所着喙。而旣蒙相詢。有不可默者。盖兄弟各世之說。起於春秋躋僖之註。按文公二年八月丁卯。大事于太廟。躋僖公。左傳曰躋僖逆祀也。子雖齊聖。不先父食。故禹不先鯀。湯不先契云。竊詳其意。只在位之上下祭之先後。何甞遽及於昭穆也。其曰子不先父者。只欲明臣子一軆。臣不可先君食也。豈眞作父子說哉。糓粱乃曰先親而後祖。逆祀也。逆祀則是無昭穆也。胡氏又曰謂之祖禰者。臣子一例也。兄亡弟及。名雖不同。爲世一矣。此二說者生枝傅葉。恐非經傳本意。孔穎達曰父子異昭穆。兄弟昭穆同。升僖先閔。位次之逆。非昭穆亂也。若兄弟異昭穆。設令兄弟四人皆立。如齊之孝昭懿惠則祖父之廟卽毁。禮必不然。何休曰惠莊當同南面西上。隱桓閔僖當同北面西上。此二說則乃兄弟同一世之證也。先君有取於是。其作春秋傳曰廟制自有世數。兄弟同昭穆然後。方無祖曾祧出之患。祫祭只當從傳受之序。而亦不可異昭穆。特先立者在上而已。苟以叔繼姪而姪在穆位則叔當於昭位稍下。不正相對。廟則僖閔之宮同在右而閔廟較西。若爾則外有以伸繼序之尊。內有以聯昭穆之親矣。此其大略也。若夫朱子祫議主異昭穆之說。李子殿議主同昭穆之說。然皆言其所主而不遽斥其所異者。所辨非此也。又各有所難愼也。先君早信朱說。或筆之矣。或語同志矣。晩註春秋。因有感於文昭殿議。所以有堪千古之詩也。黎丈與座下所聞有初晩。宜其有相左者。然座下之始混朱李。一例作同昭穆之定論。固失之輕易。而卒又幷李說而云非定論則乃見之不精也。且以此說之或致人議而要其不煩。爲納吾先君於無言之地。其意固美。然竊恐此亦有不然者。夫義理公物。本不當自立私見。前輩之說各有所見。亦不可立私意而左右之也。使先君之說而非者猶不可諱。是者尤不宜隱。今此勿論其是非。乃是先君之定論直當公傳之。以待千秋公案而已。况天下後世安知不有如何孔李三賢之見者耶。盖各昭穆之可疑者。第一是祧祖不止。或至祧父。人不祭父則何用祭禮。第二是同昭穆之父子。異昭穆之兄弟。名實紊雜。何用昭穆。第三是父子或列坐。祖孫不祔依。情義無當。何用廟制。此三者俱係天理人情之所未安。何苦而必欲如是哉。其爲是者。緣帝王傳世無常。或以孫繼祖則中間禰位却闕。或以叔繼姪則上面親未盡之主已祧。正難一例裁定。而獨傳統爲世之說。快如利釰。無論千紛百難。可以一斷了去。故先輩之泛論此事者多主是說。然惟帝王之身當其地。深慮其終始者。皆不由之者無他。卽其天理人情之所不安者。未可以言議文字而强之也。使朱子而當齊惠之時。未知必使之祧其祖主乎。抑義理無窮。所見隨變。在大賢地位。亦或別有所見乎。迷劣之物。未敢自信。聊誦所聞。恭俟俯采耳。

與李大衡別紙[编辑]

先君論辨道理。初無偏繫之私。其以心卽理爲善者。旣非以陽明之說爲善。則其以心卽氣爲不善者。豈欲攻栗谷哉。盖言異端輩之曰心卽理者。認氣爲理。固畔道矣。以朱子主宰卽理之意求之。則以心爲理。非莫善者乎。栗谷亦曰主宰理也。尤庵亦曰心有以理言者。不獨吾先君之言也。儒賢之曰心是氣者。以形軆之盛性者言。固其然矣。若只如後人之並主宰眞軆而歸之氣則非莫不善者耶。先君子作心字考證後說。亦曰心有眞軆焉有形軆焉。仁義禮智者。心之眞軆也。圓外竅中者。心之形軆也。亦非謂心不可以氣言也。且此立言有來歷。孟子曰治地莫善於助。莫不善於貢。盖言助之易於正經。貢之易有末弊也。非爲斥禹而發也。且心卽氣之說。豈獨栗谷爲然。吾先師立齋亦主是說。先君之尊師門不爲不深。而猶不以心卽氣爲主論者。誠以道理公物。不可只守師訓。朱子之於延平未發求中之論。程子心屬已發之訓。皆不敢從。不惟是也。栗谷之於退溪四七之說。亦有同異。今先君之以心卽氣爲不善者。固未知立見之當否。而其爲心則公耳。非有彼我於其間也。其答沈穉文書所論退栗四七。可認用意之不偏矣。今宣城諸公方以四七皆發於理之說。攻吾先君以背退從栗。而今乃以心卽氣之謂不善。欲援栗谷以攻先君。是何爻象。惟吾先君則驀直一心。不以彼此而有所從違於其間。公聽者自當原其心耳。况栗谷之後以栗谷之心爲心則必不當以此說同異。有介於心耳。

與李大衡[编辑]

昨覆旣敬讀矣。昨因泉上寄意。未知能入聆否。昨暮見俛公在沃川書及疏本。直是痛哭而已。吾嶺幾萬人中。在京而有姜遠馨在鄕惟此一疏。始知爲我國臣子。又豈不痛哭哉。其書及疏本寄去。覽可悉矣。吾輩治疏一欵不可緩也。故承將急搆一本而先馳報泉上。泉令若未卽發而與之聯銜則亦好矣。若卽上則雖以承作疏頭。亦所不辭。盖國變如此。雖判任及草茅。亦有聯銜之例矣。泉令必有書於座下。幸諒裁之。

答劉舜思錫中○丙午[编辑]

十月䟽敬奉讀矣。孝子攀擗之慟。繭梅之容。忽若對訴而躬覩焉。轉眄歲盡。伏惟奉奠支重。讀禮講業益復摑血。竊想經歷雪霜。鬢髮盡變。而惟是志氣不以世故挫折。方矻矻於炳燭之地。恨無由上下於緖論也。承一生程曆。皆從大浪中。使得一虛舟。上年所觸又是猘犬毒噬。飽經羞辱。尙此喘息。何甞一毫倣似於古人壁立底氣像哉。宇內茫然。無地爲命。惟先君遺墨是畢生自盡處。而原集尙未繡梓。所刊綜要。印布未廣。今年自達下還。卽刊禮要。僅刷板役。餘盡巾衍矣。世事至此。賤齒又恰喫人間一甲子矣。不知後生何能繼而了此。思之歎息。如一息尙延幾歲。可圖原集之役。其與哀座答問幾條。當付物議處之。俛公出處未見有違於古賢之義。其始出也亦有不得已者。世人索瘢。只得任之而已。上歲之歸。在義亦宜。然愚之稍欲遲過幾日者。盖以此老行色。係一國觀瞻。士氣伸縮。稍欲使之彰著於去就之際。以爲明白之地。豈直以爲不當歸者耶。往者已矣。如今感憤無地。𢾅戶自靖。在義則當。而竊恐苦節易致傷生。爲之憂歎。

答安華益英濟○癸巳[编辑]

頃年徵逐。多在於東華一例忙之日。中間多歲。惟有此心耿結。臘天一燈。雖未能傾倒囷廩。猶足以見苗於金玉之礦。剡舟一返。江雲入望。匪意貶翰。藹然有悼前毖後之思。今日此意。豈易得哉。居然獻發。篤老壽軆萬旺。省溫奉歡。義方貽謨。有足自樂。島中音問亦不至踈滯否。皓天實不甚遠。應不使伯公久於彼矣。承煕更得一齒。無一事可以藉手。弱妻稚子不足爲况。點檢身己。敗闕弘多。長吟此身不向今生度之偈。不覺發汗。更何砥礪後生之爲望哉。平生不自分量。不欲作黯淡閉口之人。到今思惟。正覺自己身與心。亦且奈何不下。欲以頰舌感人誠末矣。竊欲關門塞兌。以送餘日。而亦苦不得如意耳。座下資質完美。及時回頭。優足爲大受之具。但熟處難忘。實心難得。以左右佩釰之想。用鼓罷無常之工則亦恐不濟事。夫人之異於物。以義理也。聖賢苦口說學問。只欲辨別此義理。成就此義理而已。吾輩苟有志矣。當用血戰一上。就死生路頭討得立命處。願座下用是一番大進力。使吾黨有光也。泉上大闡。非惟有志之成。能不由邪徑傍蹊。自手積學以得之。正可貴也。春間若有彼中行。或可爲簪盍之緣耶。

答安華益戊戌[编辑]

峽寓失迎。已屬昔年。窮廬歲暮。徒寄夢想。料表人來。奉致珍封。仍審奉晨萬穆。內修日篤。代間至樂。何以易此。承煕大浪扁舟。直任驅去驅來。惟俯首作自己職事。內而疾患之攻。外而謗讟之興。視作命分素有。但覺眼眵髮短。心瞢業荒。殊令心緖不佳。道衰文弊。公是閼而私忿張。瀰漫戈戟。在在爲仇。此非天意欲幷此一線而㓕之耶。到無着手處。只討得默。但恐自己所爲。不能存留此一種子耳。三守扁堂。無乃有感於時耶。其爲自身上三尺。可謂至要而約矣。俯索一語。亦古人意也。但承旣無實得。恐無以發吾子之志也。幸賜寬暇。或冀傾渴弊囷。以備芻蕘之對。賢器風猷。眞乃家人。愛不能釋。幸願益加磨鍊。以出精彩。

答徐德一鴻烈[编辑]

頃於承煕壽親之日。蒙執事仁恩。旣賀以書。又助以具。何以報此厚意也。居然月再易矣。伏惟侍軆百福。讀書求志。果有超然自得之趣否。秋間所論科擧學問。卒卒未能覼縷。今試究其說。夫學問本非別事。人無無父子君臣兄弟夫婦朋友者。旣有之。當盡其道處之。又無無耳目口鼻百軆者。旣有之。不可不修其事養之。故學之問之。欲其處之養之之得宜。所謂窮理者窮此理也。所謂修德者修此事也。由此觀之。無人則已。有則皆爲學問之人。無事則已。有則皆爲學問之事。但視學問之善不善耳。今夫科擧雖一事。君之取於下者以是。則卽其事而君臣之倫繫焉。倫之所繫。義亦由之。倫也不可掉去。義也不可苟得。不掉不苟。乃其宜也。今之論科擧者。一曰人不得科擧。與糞土同。雖少害理。可求則求之。一曰科擧俗事。豈可屈辱以求之。承煕妄謂二者淸濁雖殊。俱害於道。至於學問則世俗之見。看作別事。或曰科擧不可不應。學問未暇也。或曰吾無才智。學問未可能。或曰人當由天性行。何必矯飾爲學問。嗚乎。人之欲學問者。政爲科擧則由其道。才智則發其蒙。天性則順其初。今曰云爾則學問乃何事也。座下以科臼時文。有若嗛於心而憂學問之未能。無乃以科擧爲學問外事耶。願勿分而二之。於科擧則於科擧求學問。於文章則於文章求學問。於日用諸爲。莫不皆然。則必見其學問之非徒不可不爲。亦不能不爲也。此方有得力處矣。妄論及此。不任主臣。承煕親節每損。賤業日荒。區區之志。將至泯泯。何以塞知舊之望也。望須因便警勵。指切過惡。俾改行而有所及也。

答李洛七英勳○乙亥[编辑]

呂伯恭性氣粗暴。每打破家事。一日讀論語。至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忽然覺得意思一時平了。自後便不暴怒。朱子曰如此方可謂學。承尋常於此有愧。嚮欲爲座下道未暇也。敢此寫呈。幸留盛意。

與李洛七乙酉[编辑]

洛陽是雲路。路是者眼到此地。如看塲戱。初間若爲消遣法。稍覺手舞脚動。便將解衣卸冠。大脚步入去。竊爲座下慮之。窮通自有時分。如水到船浮。急呑一烏喙。豈能救得飢火。千萬諒裁。承煕父子抄書如舊法。自料計活不在此外。此月定有一大榜而尙未有聲。但爲荒憂沴氣。恐恐度日。未知皓天終何以措置此蒼生也。

答許和宣秉律○乙未[编辑]

菊秋一書。悼古訟今。懇懇乎其衛道也。兢兢乎其貶己也。更有無報之施。藹藹乎與陽春俱發。其爲意可謂至矣。顧惟無狀。漠然如啞者之於苦甘。此歲又秋。中間世事如浩刦。伏惟省凊德軆萬祉。任他門外千擾萬攘。俛焉向本分着己做去。已自占多。更復磨鍊理義。恢拓基址否。承煕此來多少受生。惟有家稿一事爲差强。而草草了當。不能無遺憾。其一已入貴藏。想應目破。幸願溫淳如執事。益加一上之工。俾此理有發也。今年得俛公相守。勘得綜要十册。將付諸木。其能有成耶。時事外似稍靜。內實蠱蝕。幾處張弮冒刃。可悲可愕。黑天羃空。漸成鐵罩。遁逃無地。吾輩囚首息跡。苟偸目前之安而已。豈有良方可語者耶。奉際無期。遠冀懋業守正。

答都禮叔漢基[编辑]

荐奉名理說話。益知賢史不得不措之意。三復歎尙。但前書只見大頭同處。只從字句說過。略於論未發之中處。有疑而未必其然。今乃知賢史素見實異此。則道理頭腦處。不當一毫含胡也。竊想賢者以未發之中。爲自吾儒涵養工夫中出來。而非天生本有者。故便與已發之中滾同說下。有此許多排比耳。子思子曰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朱子曰未發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又曰思慮未萌。無纖毫私欲。自然無所偏倚。何甞言待工夫而始有耶。程子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間。亭亭當當。直上直下之正理。是極形容此理本然之中也。劉康公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盖天理本自大中。故人受其中以生。而其未發而爲性也。已自大中。其發而爲情也。亦皆有自然之中。聖賢者因而修之。於未發則敬而不失其中。所謂致中也。於已發則敬而執其中。所謂致和也。非理本不中而聖賢强之使中也。然則吾道異端之致不致固異。而其受中以生。初無別矣。豈可謂無中乎。非惟人也。雖物亦然。物性之偏塞而不能自致其中。以其氣之偏塞而不能通其理耳。其氣雖偏。其理却自中。故事事物物。皆有天然自在之中。人之所以處此得中。亦因其本有之中而裁之。非理不如此而强使之中也。夫天下無無理之物。又無不中之理。賢史知物之皆有性。而獨不知性之皆爲中耶。苟於此曉然則其餘葛藤。皆迎刃而解矣。不容多說。而講說不敢疎忽。故亦且逐條辨之。幸細覽焉。不偏不倚。以心言。未發之軆也。無過不及。以事言。已發之用也。以心言者或通於用上。而以事言者不可通於軆上。今言未發之中而一團合說。此其不能細分於中底軆段者也。其說具在於中庸或問及中庸本註。正宜熟玩而劈開之也。程子以敬而無失爲中。而繼之曰敬不可謂中。但敬而無失。卽所以中也。然則其謂便是中者。乃致中之意。不當作中之本面也。存養乃致中工夫。亦不當以中爲存養。至如致知乃格物窮理之事而屬於發後。賢史以致中爲致知則大段錯誤。正似王守仁致良知之見。此處尤宜猛省也。老佛無無過不及之中。而有不偏倚之中。無敬而無失之致中。而有本然亭當之中。盖天不以吾道異端而異其性。人自有吾道異端而殊其事耳。中者性之德性之軆。而以中爲性。似出呂氏中卽性者。賢史所看精矣。然此亦有說。夫中者性之美稱也。如曰善曰彝。乃性之德性之軆而非性也。然亦或以善與彜當性字。如褒美爲謚而因以謚稱其人也。故劉康公曰受中。子思曰謂之中。皆直以中爲性也。呂氏論中正。如賢史通執中時中而混作未發之中。又欲求中於未發之時。故朱子辨之語類論程門人處。可學錄說此段略曰。中者道之所從出。中則性也。亦是此意。只是名義未善。如程先生云中卽道也。若不論其意亦未安。又曰中則道也。却亦不妨。由此觀之。呂氏中卽性之未善。以其以執中爲未發之中也。程子中卽道之不妨。以其有直指大本之意也。如是則鄙說不至大錯耶。仁義禮智五常也。卽五行之理。天下無不得五行之氣而生者。安有不得五常者耶。吾儒以實爲實。釋氏以實爲空。實之空之固異。而其本實一也。昆蟲草本亦有理有氣。旣有理則理自中。陽氣發處爲已發。則亦有陽氣未發處。氣未發處。卽理未發處。謂有未發之中。亦無不可。而但不能自爲存養而致之。則不必言有此耳。凡此所論。雖多頭項。只在天理之本自中與不中。試將此一節精思博考。然後更加商確也。

答都禮叔[编辑]

來書爽朗可讀。其於義理功利之判。人情世習之變。燭照數計。節節中窽。嗟夫安得如賢史十數人。論當世事也。然以世人之大異爲可憂。而以吾輩之少異爲未足憂。又非慥慥進學之意。勉之勉之。某氏雖未知爲何人。而末段長短之云。以是鄙人藥石。何不明言其事。俾得省改也。爲學固不可因人弩眼而畏縮。亦當聞謗自省。以爲加勉地也。如有實事可擧。勿憚相示。大本之中。尙有一重膜子。盖緣中和之不可異看。而和之中節。似難以無工夫看也。此賢史看書精處。而實不得無疑者也。然論理當從頭劈下然後。支節可隨手解也。夫理太極也。雖窮天地閱萬變。無欹側不中底太極。雖至纖至微之物。無不具一太極者。在天地爲天地之中。在人物爲人物之中。於氣之中處。就中上爲中。於氣之偏處。就偏上爲中。偏於仁則就仁上爲中。偏於義則就義上爲中。其氣萬殊而其理之中。固自在也。其在物也。旣爲氣所掩塞。而其中不能自見。固不足論矣。其在人也。未發而氣不用事則湛然至中。聖凡皆同。着一中字。皆可以通。至已發則氣始用事。其從耳目口鼻形氣之私者。太半失其本面。雖或幸而無害。只可謂不悖於理。而不可遽以中節命之。其從父子君臣義理之公者。乃始自然中節。而亦間間有過不及處。此所以單著和字不得。而只取其無過不及而皆中節者謂之和。此聖人立言之妙也。然其發而中節。亦指其天然自中。不假人力者言。故朱子直以情訓之。而黃氏所謂性情天生底是也。或問論中和軆用之全而直曰本皆如此。不以聖愚而有加損。又曰未發已發之間。固有自然之機。不假人力。此中和之大指也。若如賢史之說。統擧發後有工夫而皆中節者言之。則是必待聖人而有此和矣。又豈可曰畧畧和乎。如欲就中和。細分其層節。則性固大中而或有因氣偏多處。則其發或從偏多處而不中節。必敬而養之於未發則其氣自中。不害此至中之理而理始爲有工夫之中。更無走作之患。而又能使發處無差。所謂中之極也。必察而一之於已發則形氣退聽。不害此義理之公而理始爲有工夫之和。更無過差之患。而又能使未發者易養。所謂和之極也。賢史每將有工夫之中。掩却本然之中。是理本不中而聖人乃强之使中。不近乎告子杞柳桮棬之喩耶。且讀書之法。盡虛己見。如無一物。乃見本意。若一毫有己意則許多書皆入吾意來矣。况朱子書最爲難看而語類尤甚。盖語有初晩。記有詳畧。自相矛盾者多。如論中庸則當以本註爲的。或問爲佐而參之語類。以門人錄所標年條。辨其初晩。以本註或問合否。爲去取然後乃少差。若泛然東擸西掇則如入亂石中。似同似異。轉生煩惱耳。感賢史勤問。樂爲傾倒。然前書已覺多謬。安知此書不如前耶。

別紙[编辑]

紅心邊中。尋常作執中看。今考其說。果多以致中言。反覆思惟。盖有可通。夫紅心之中。天理自然之中也。射而中紅心。致中之中也。細分則理中氣亦中者。自然之中之極也。聖人也。紅心之正中也。理雖中而氣有偏者。中或易失。衆人也。紅心之畧畧中也。旣曰畧畧中則雖與已發之或在仁或在義者有別。而亦自有邊暈貌樣。然其在紅心內則一也。聖人畧畧涵養。自不失其正中。箭箭中紅心也。衆人必十分涵養而致其中。漸融其氣之偏而無害此中然後。乃不失其中。是則中邊暈十分中之工夫次第也。然必因其紅心之中而中之則一也。從前麤眼看理。有不細察於此者。因賢史指疵。始細推到此。感感不已。然但賢史以紅心之中射中之中。混作一團。而以中爲有功夫而始有。亦未細心之故也。

答都禮叔[编辑]

四七辨幸荷投示。得見精核之論。承淺陋安得上下其論哉。但盛意不可孤。隨意標付。以爲講磨之階。我東黨論之蔽。誠如所喩。如承自謂不以黨論之私。害義理之公。然亦恐習見成痼。自不知其尙在叢裏也。賢明於此。旣無偏係。如局外過行。政好覔出公案。而竊看來編。又似先有無黨之心橫在肚裏。反成一祟。東牽西綴。終成一編和事文字。夫天下義理。自來直截。不容回互。旣不爲此頭而是。亦不爲彼頭而是。亦不爲不彼不此而是。是處在此則不可以黨此之嫌而舍此也。是處在彼則不可以伐彼之心而舍彼也。旣不可先有此之彼之之心。又不可先有不彼不此之心也。凡論義理。必要折衷於朱子以參考同異之歸。誠爲吾儒法門。賢明旣已得其要領矣。而論四七者。又當先考四七名義之所本所主以立其大界頭然後。其餘細目。可迎刃而解也。四端之說。始於孟子。直指此心眞切義理驀地直發者。雖其感物而動乘氣而發。而所感者理也。所發者亦理也。固所以爲天理之發而不可雜以氣也。至如七情則本出於禮運之書。只從飮食男女死亡貧苦上立意。與父慈子孝等十義爲對。雖其所發。固亦此理之自然。而所感者形氣也。所應者亦形氣也。其發也不得不氣爲之主而此理乘之而行焉。是所謂氣發而理乘也。是故朱子旣以理發氣發八字打開。而退溪引而伸之。揭之爲圖者也。然此喜怒哀樂之屬。本自公共。如愛親惡惡喜賢怒賊。臨喪而哀。見義而欲者。又皆純然天理之發而不干形氣物事。故子思以中節之情。直謂達道。此退溪所以直揭中圖。與四端同稱者也。又如程子好學論之七情。不分理氣之發。而朱子以爲四端亦在其中。正栗谷所謂包四端者也。是固不可以執一矣。但七之得名。肇自禮運。主形氣爲目。恰與四端之主理者爲的對。此朱退所以立言而不疑者也。以栗谷高明。苟虛心而加之意焉。豈不曉然相悉。只緣主意有異。支節層生。至於一裂而不復合。盖其心卽氣三字。爲平生眼法。而氣有爲理無爲。氣有動理無動。爲一部成說。其爲說雖多。其實皆出於此數條。盖甞論之。心之所以爲一身之主宰萬事之根本者。以此理也。其出入動靜。皆其所固能者。而氣爲之資具。隨爲之助焉。其本軆則性也而氣爲之資地。其大用則情也而氣爲之承載焉。今乃以主宰根本者。皆歸於氣。則凡其出入動靜。不得不皆歸於氣而理乃爲無用之贅物矣。若夫退溪之言心。固已以合理氣者爲主。又明乎主資乘隨之別。其言以爲理有動靜。故氣有動靜。是以性發理發之說。皆有以順推得來而無所隔碍。此其所異。不在於枝葉。而自其根本而已然。賢明今欲强而同之。其可得乎。淸燕之暇。試以此意細繹其本末。則或者不以蕘說爲妄矣。

別紙四七理氣說條答[编辑]

發之者氣。所以發者理。此是栗谷說好處。然竊究栗谷本意。以爲理不能自發而只爲發之所以然。其能發用者。只是氣而已。故復曰發者氣。所以發者理。如是則其曰發之者。乃能發之意。而與下段非氣不能發同意。與退溪能字不可歸氣之語。不可强合。

栗谷以人心道心爲一心。而以理發氣發爲二本者。盖謂心氣也。人道同一氣發也。理發氣發則一理一氣。爲二本也。若退溪之曰人心七情。道心四端。非有兩箇道理者。理一也。理一與氣一不同。

栗谷以四七俱爲氣發理乘者。主意專在理無發。退溪之曰氣隨曰乘氣。主意專在理發。恐難同歸。

說互字甚精。然理發則氣亦隨而發。氣發則理亦乘而發。非交互發耶。栗谷謂理氣不可互發者。以理爲無發故也。而其言互者。亦似各字。

退溪何甞以氣之變乎理者爲七情。亦何甞只曰理之發氣之發而已也。所論皆氣所爲。理則無爲。卽栗谷執意者。儘看得出矣。噫聖賢言理無爲。猶言王者無爲。言無作爲之跡云耳。豈要人看作尸位耶。

心卽氣三字。乃栗谷主見。而四七說之骨子也。以心爲氣。故曰理無發。退溪則以心爲合理氣而猶常主理說。故上中圖竪說處則只言理發。至下圖橫說處。乃分理發氣發。標本旣異。豈可同乎。

高峯以七情爲兼有理氣之發。言中庸喜怒哀樂固屬理發。而禮運之對十義者。本自氣發云爾。所以與退陶說合。若栗谷則以四七爲皆無理發而有氣發。如何可合。

答都禮叔[编辑]

前書奉覆。非敢自謂有見。亦非要人道不淺鮮。只迫於蕘詢。略控所聞。賢明多少假借。有若可與論說者。亦非幸伊愧。然盛意旣勤。不可遂默。反覆來書。又有不能無疑於觝滯之見者。夫此道理。本來直截。只是一箇而已。此是則彼非。彼是則此非。如今四端七情之說。旣以理發氣隨氣發理乘之退溪說爲師。則栗谷之曰理氣不可互發者。不可師也。旣以四端理之發。七情氣之發之朱子說爲師。則栗谷之曰四端七情皆氣發者。不可師也。今所辨。反截取其間一二同處。東牽西挐。曰某說與某說同。某意與某意同。非有異也。此何異於世之畏人氣力看人面皮底人。見人相爭。不分是非。左提右笑。以爲此亦不非。彼亦不非。不必相爭云者耶。且學問之法。必要求得一箇是。死生也由是。窮達也由是。苟未信得。雖聖賢說話。不敢苟同。夫以栗谷言之。其立見旣如此。故遂直向退溪說不是。朱子說可疑。今賢明乃曰栗谷說與退溪同。與朱子同。假使栗谷可作。豈肯反自降下曰吾說實與朱子退溪說同哉。竊想賢明此意。其始必由於尊畏先賢之心。然此道理不容回互。信處信之。疑處疑之。俱不害爲尊畏先賢之道。必欲討得方便。爲依違兩可之計。則其心已自不誠。末梢究竟必生信道不篤之病。而其害有難盡言者。夫人之立言。皆由於自己主見。見之爲白則曰白。見之爲黑則曰黑。况前賢立言。尤謹嚴於心法精微之際。豈有主見無甚異同而名言各相南北者哉。賢明於此。乃遽以爲知見實同而下語偶異。其不能篤信前賢之言者。推可知矣。以此而觀。前賢說話。將至於無一定之旨。豈不懼哉。此外諸條。別錄左方。

別紙[编辑]

退溪曰七之發兼氣。故有善惡。朱子言情之發。兼氣處亦多。

七情兼理氣。已言之矣。未知朱子將七對四而亦曰兼言氣耶。愚陋未考退溪七之發兼氣之說。亦當別論。盖此兼氣云者。如言氣質性之雜氣。謂此理帶形氣而發。乃一邊說。卽氣發之意也。若夫兼言氣者。如云言理又言氣。乃兩跨說。卽七情包四端之義也。恐當差殊看。若以兼理氣者而斷之以氣發。則朱退下語。豈曰精切。

勿論氣隨理乘。合而言之曰主意專在理發。然則七情亦可云理發耶。此是以情發之初。純善無惡看故也。

情者性之發也。性之發。非理之發乎。從古聖賢言情處。皆言性發理發。至氣發二字。獨於對四端之七情言之。盖從本推下而竪說之則四七俱是此理之乘氣發者也。就發處各分其所爲主者而橫說之則四乃理發。七乃氣發。退溪之於理發則曰氣隨。於氣發則曰理乘者。亦此意也。旣知橫處之分。亦當知竪處之合。合言則四七皆此性之發也。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爲善。朱子釋之曰情者性之動。人之情。本但可以爲善而不可以爲惡。盖情者此理乘氣而自然流行者也。理固純善。氣亦本非有惡。故其始無不善。此豈吾之私言也哉。幸徐察而細究之。

欲有當欲不當欲。惡有當惡不當惡。其欲其惡。自不無善惡之兼。

欲惡情也。欲惡其不當欲惡。私意也。非情也。欲飮食惡死亡。豈曰惡哉。

栗谷豈有未察於七情本面也。

以栗谷宜無未察。然禮運之言飮食男女死亡貧苦。只指其從乎形氣者。而栗谷只說兼理氣底七情。何故也。

周子有善惡幾之說。程子有惡亦不可不謂性之語。以未發之幾氣質之性而猶分善惡。則已發之情。豈可曰無惡乎。苟以爲發而初無惡云。則越椒之始生。將如何論耶。

幾是發之微。非未發也。幾者天理人欲之分也。惡亦不可不謂性。如言惡亦天理之所不能無者云爾。非謂性有惡也。氣質之性。指此理之因氣質而變處。變乎氣者或有惡也。越椒生而惡。程子盖曰氣質然也。何甞言其性情惡耶。凡此皆與此情之從天性自然流行者不同也。世固有染惡深者。纔有所喜怒。便爲惡者。然推本言則如水在泥中。纔動卽濁。而是豈水之情也哉。世人言惡性惡情。盖指其稔惡之深。若性情然耳。若言七情本面則聖人所不能無者。

王魯齋人道心圖。私危字則橫書之。趙致道誠幾圖。惡幾則橫書之。而朱子曰得之。退溪天命圖。亦有善惡幾直橫書之異。

竊疑賢明此條。亦言七情初亦非有不善。而今乃反之。力攻鄙說。有似迷藏之法者。未知如何。人心私危字之橫書。盖緣私正之不可同貫也。善惡幾則已有天理人欲之分矣。退溪天命圖則只橫書惡幾。而四端七情幷直書於善幾之下。尤爲分明。賢明旣見此則更詳思之。

栗谷心性情圖。只是七情圖。非四七圖。以此活看可乎。

方辨四七理發之說。而作圖明之。乃反只作七情圖而不言四端可乎。非四七圖則何以有仁之端義之端也。

退溪曰非氣則發出來不得。非發者氣之意耶。

非氣則發不得者。主理之發而言者也。發者氣。指氣發而理無發也。

理氣本一也。而分而言之則有異。

本一二字大重。

人心本非不好底。當於理則合道心。七情中欲字。非人欲之欲耶。

當於理三字。非人心之着題。正可曰不背於理。不背於理者。卽朱子所謂畢竟是人心。若夫七情中欲字。卽飢欲食渴欲飮者也。聖人之所不能無者。人欲卽指私欲。聖人之所無者。

農巖此說。非駁氣發。抑以西邊之不是置心而誤看耶。中庸喜怒哀樂便屬理發恐亦偏。七情旣是氣之發則今曰理發何也。發而中節則理便在此可也。而毋論中節不中節。但屬理發。則未免反駁退溪氣發之論也。

鄙錄言栗谷之以中庸喜怒。駁退溪七情氣發之論。而非謂農巖如此。賢明意我有黨論。至於不盡人意而例歸之黨論。然鄙實無黨論也。夫爲黨論者。何以論義理哉。况農巖於西中先輩。最能公心看義理。其於退溪四七說。尤有所發明者耶。中庸喜怒哀樂。乃子思所謂達道。朱子所謂卽此在中之理發形於外者。退溪曾亦以此爲氣順理而發。高峯駁之曰達道亦可謂是氣之發乎。退溪卽以爲果似未安。遂於圖說以中節之情四端之情。一串說去。盖喜怒哀樂。本來公共底名目。爲父子君臣之道而爲喜怒哀樂則爲理之發。中庸是也。爲飮食男女而爲喜怒哀樂則爲氣之發。禮運是也。但七情之名。起於禮運。言七情本面則自是飮食男女之情。故可以爲四端之對。農巖發明退溪之說。而至於賺連中庸喜怒而爲氣發則爲未精。栗谷以中庸喜怒之屬理而駁七情氣發之說則爲未分曉。賢明以中庸喜怒之爲理發而歸之反駁退溪氣發。亦未詳考。且方言中節之情而賺連不中節者。又何曲折。若言不中節者。則如四端之有不當惻隱而惻隱等類耳。

觸物而感。豈無所營爲之意乎。君子則爲其所當爲。非情之直發乎。小人則不當爲而爲。非情之橫出乎。此皆纔發之初之事。

觸物而感。如見食而欲。見死而哀之類。此時何待經營修爲乎。旣見食而欲矣。君子只食其所當食。小人乃食其所不當食。是則有營爲焉。乃意也。四七之理發氣發雖異。而其發之自然者同。

栗谷心卽氣之說。愚意亦無不可云云。

賢明旣以心爲一身之主宰。試思此主宰者何物。主宰者是理也則心之不可以氣言明矣。苟以主宰此運動流行之氣而謂之氣則不幾於認主爲奴耶。心統性情。乃心之軆也。豈可以分屬理氣哉。今以死而無心者。爲心是氣之證。夫人有睡而無心者。有醉而無心者。有昏昧放逸而無心者。是皆無氣而然耶。特此理不能主宰。故曰無心爾。苟此理能主宰。雖死亦有心焉。堯舜千年。其心至今在者是也。此賢明所謂死亦此理也。心與性何別哉。若或以精神魂魄爲心者。卽醫家所謂補心氣者。而朱子曰這箇心非菖蒲茯苓可補之心。盖理者主宰也。氣者資具也。吾儒所謂心學。明此理存此理也。而非欲其補此氣也。故朱子明言其此非心。今乃曰心卽氣。烏可哉。惻隱氣也之說。單行則不成說話。但於其下卽曰所以能惻隱者理也。然則所謂氣也者。乃指其貌象氣色。而其實則理乃能爲此。朱子所以不特摘其疵也。然其語甚危。終未妥貼。退溪之所以許其非之也。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仁之端是理則惻隱非理耶。噫吾人所以主宰一身。天地所以主宰萬物。惟此一箇心。於此不容有差。幸深加之意。察之於身驗之於物。歷考聖賢之言。以定其見如何。

退溪旣曰四之發純理。故無不善云云。

如此東攬西引。恐無究竟。退陶說雖多。莫如圖說之精。四則純善。七亦無不善。是着眼看處也。栗谷以四專言理。七兼言氣。爲理發氣發之斷案固也。而退溪亦以是斷案耶。何一向汩董之爲務也。中庸喜怒之爲理發。禮運七情之爲氣發。非吾言。乃退溪說也。幸更攷之。言中節則却去討不中節者來。方言飮食男女之欲則却去討當欲者來。豈不近迷藏之戱耶。雖不中節者。旣自理發則自是理發之不中節。飮食男女死亡貧苦。固當欲之惡之。而旣屬形氣。政所謂氣發而理乘也。不可更屬理發。

答都禮叔別紙壬辰[编辑]

惻隱雖亦感於形氣。而直是仁之發。故曰理發。如七情亦是性之發。而爲飮食男女而發。故曰氣發。不可以惻隱之亦感於形氣而遂作形氣上事。細察之如何。

理之無爲。雖在已發後亦然。發後氣雖用事。而理之用亦在發後。栗谷每以理只當未發而無爲。發後只做氣看。恐有窒碍。主宰之宰。果與宰制之宰大異乎。曰四端理爲主則就一處說。猶言理爲重也。曰理爲主氣爲資。則恐本來自然。無處不然。

曆象尤屬素昧。未敢質言。而堯之時。弦望節氣。只從大軆平分。今曆則以冬夏天轉慢急而伸縮之。所以不同。其刻法亦異。或是後出巧歟。地球說。鄙所未信。但地圓之說。自大戴禮已有之。盖天軆本圓。處其中者順之曰地方者。言其德耳。地轉之說。極爲無義。只推諸理。安有靜者反動。動者反靜耶。大抵其說似於數象甚精而昧於大理。故於推到處。雖象數亦往往大錯耳。

答都禮叔別紙禮疑答問[编辑]

初終遷居正寢

古士大夫有內寢。內子居之。次有燕寢。卽己燕居之所。次有正寢。惟齊祭及他禮事乃居之。燕寢傍有側室。爲近婦人。所以君子正終。必遷于正寢也。無正寢則不得不以燕寢爲正寢也。今以內寢爲正寢。乃俗說之誤也。男子而終於內寢。非所以正終。

設床遷尸

中國房室皆甓。坐臥必以床。故遷必以牀。鮮俗平居不用床。代以席似無不可。

始死奠

儀禮沒後便奠。家禮在浴後。而補編依古。今從之恐宜。

襲具袍襖

增解註袍有絮長衣襖有絮短衣云者恐得之。所謂中赤莫者亦指此。卽小周衣也。短曰襦長曰袍。相似故混言之。今之所謂小𧝟衣大𧝟衣。非禮服也。襖上加袍。袍上加深衣。正合禮意。

餘衣掩尸左衽

餘衣旣不襲尸。只掩諸尸上。從上掩之。自然其衽向左。

斬衰衣裳用布

古者生布。不鍛治其縷。今北布則大有熟縷之功。乃古功布之類。斬衰必用布之極麤者。而今北布雖麁者。比南布爲精。苟有哀痛之情則豈可用此爲父斬。京中大家風俗薄惡一至於此。名謂喪服而實窮奢侈。良可仰屋。賢明何欲援之於禮也。幅窄則寧連幅。如不可連。窄亦無害。乃欲輕軟其服則是不服喪也。

答都禮叔別紙[编辑]

大學序註雲峯胡氏曰智則人之神明。所以妙衆理而宰萬物。南塘記聞錄曰此有認氣爲理以理妙理之失云云。今且擧智知之別則胡說之病自露云云。

南塘所辨儘可議。盛說智知之別亦果明白。然恐尙失却一案。盖胡氏所言人之神明。直指此理至神至明之本軆。神如木神仁金神義。神妙萬物之神。明如明命明德之明。理之能神明。以此智也。分言則智爲所以妙所以宰之軆。知爲妙之宰之之用。誠如盛說。然又或有通用處。朱子說靜中有知。陳氏說知又心之所以神明者。皆以知當智。孟子言所惡於智。伊川說不喜人用智。皆以智當。已發有難一槩例者。夫所謂靜而爲智者。實能專一心之軆。發而爲知者。實能專一心之用。故先儒解心字。多與智知同。胡氏所言盡心章心字。或問知字與大學明德三解。大略相同。今以此解智字。恐無未穩。南塘主見在於心卽氣。而以此神明直作氣物事。故乃以胡說謂有認氣爲理之失。而乃以以理妙理爲大病。然則必將以爲氣能妙理。氣能宰物矣。從古聖賢。何處說氣之能妙理而宰物也。如使此氣能妙之宰之。有此氣已足矣。何理之有哉。設有之。亦塊然死底而已。亦何足䙡哉。夫所謂妙衆理者。以智之理至神至明能妙此衆理。於仁則智能神妙此仁底理。於義則智能神妙此義底理。均是理也而以此理妙彼理。如禮之節文此理。於仁則節文此仁。於義則節文此義。又何不可。况主宰萬物。惟理可能。非此氣之敢擅據者乎。南塘於此。直曰具衆理妙衆理。上不可着所以二字。盖謂所以者理也而妙衆理者卽氣也。然朱子於盡心章註明言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衆理。此則又何故也。大抵湖學多主氣爲祟。而塘翁其最深者。誠不敢奉信。復恐賢史亦或中此見解。幸更大加商量。

與都禮叔[编辑]

來册敬閱數回。略見盛意。大抵辨說雖多頭面。只是理不能自動自發。發者是氣。理軆而氣用。性理而情氣數欵見解。爲之主見耳。今世儒者多作此見。然此理之眞軆妙用大本達道。本自活動。自能主宰。不是偏枯死定有軆無用之物。從古聖賢言理動理發理之軆用性情一理者指不勝屈。不可以一手蔽之。高明偶於近世儒門入頭。見得如此。遂自立說。至於前聖賢說話。只求其近於己意可以牽挐得來者。助其談辨。至於大論去處。如太極動而生陽。理有動靜。理先氣後。太極自動靜。此理便會動靜等說。皆曲爲遷就。艱晦其辭。使從己意。恐非虛心看理濯舊來新之意。幸且權置前見。只白直讀右項數段。思來思去。必有所恍然者矣。盛論大者如一氣二氣之說。尤恐大謬。夫氣陰與陽而已。合之而言其周流不息則曰一氣。分之而言其對待定位則曰二氣。今以生陰陽者爲一氣而以陰陽爲二氣。不知是一氣者非陰非陽。是何氣也。太極之動而生陽。只是言此理之動。便生此動底氣也。理之動無形無跡。氣之動有形有跡。從形而下者言則動靜者固皆氣也。而從形而上者言則此理亦自能動靜。合而言之則理動則氣亦動。理靜則氣亦靜。實無各自東西。不相關屬底界分。今欲執其下邊而截却上一邊。歸理於無用不動之地者。誠所未安。幸更大家入思。邑事旣至此境。備禦之方。不容少忽。然大要只是團結民伍。申嚴約束。無事則從便作業。有事則舍業齊赴。廣出哨報。使之有警輒知。精募勇敢幾輩。使之巡徼把守。自可安靖。聞常聚數千民丁。使不得作業。又欲抄入外丁。如此則先自擾亂。無以撑支。恐非得計。且當此危亂。非有以大慰人心。必生他變。前對說及此邊。未知尙記有否。目下急務。只在於省徭薄賦。施以非常之恩。通諭一境。各相團結。使之各安其業。各備其地。則自然如重城疊壁。無復外患。今不知出此。欲强聚怨懟之民。力爲難久之備。一朝意懈勢竭。恐有不可測之禍。高明旣在此中。勢同存亡。何不與諸解事者熟計也。

答都禮叔[编辑]

初冬所奉心理及七情理發之說。見得高辨得精。不惟有以輿衛我家集。亦足以會通䟽决。定衆趨之異。立一家之訣。有時出而讀之。深喜賢座近日工夫尤密。第於其中有一二可復者。夫理之有動靜。亦猶氣之有動靜。特其動靜無跡。不似氣之可見耳。從古聖賢言軆用二字。皆從理上立說。以其靜者爲軆動者爲用。至於氣。或有說形軆之軆作用之用者。未有直下軆用字者。今詳來書。所言靜之軆動之用。氣之用理之軆等句。疋似有理軆氣用之意。此恐有異於前聖之旨。夫軆者本軆之謂也。用卽此本軆之用也。其軆理也則用乃理之用也。豈有其軆是理而用之則爲氣者耶。世之君子以理爲有靜而無動。凡於動處發處。一例做氣看。思來說去。遂成就得理軆氣用性理情氣之見。於是乎理爲有軆無用之一死物。而天下大用盡歸於氣矣。是其爲害。豈直名言之差而已哉。竊惟念理之於氣。本非可離之物。動靜出入。無處不同。本無理靜而氣獨動。氣動而理獨靜者。但於其中有主資之別。故古人所言軆用性情未發已發之說。皆從此理之爲主者說去。而其氣之隨處皆隨者。不言而已可知矣。今言心則其軆則性而性立乎陰。其用則情而情行乎陽。性情一理也。陰陽一氣也。性發爲情。陰動爲陽。如色於形。如聲於呼。不可以二之也。雖以四七言之。其爲性發爲情者一也。特以四端之發理義爲主。而七者之發形氣爲重。故所以有朱李理發氣發之分。此則已盡於賢史之說矣。其於軆用動靜之說。想已瞭然。而或於遣辭之際。恐微有分析之意。庶更入思。七情亦有理發之說。橫竪盡勘。可謂妙入三昧。無容瞽者之辨。而但以中節之情。爲雖是氣發而亦有其理者。尙恐泥於名言。盖中庸達道直發於倫常之正。與禮運所言飮食男女之七情。路脉本殊。初不可下氣發二字。其謂七情亦有理發者。盖言七情之名。固可以氣發斷之。而又或有理發者。如中庸中節之情云爾。非謂於氣中亦有理也。亦可更下商量否。

答許英七燮○乙巳[编辑]

上夏翣晤。未能奉盡情蘊。山川悠遠。徒切瞻咏。因風一紙。感人弘多。爾來奉晨讀書。深悼歲月之不我與。其慥慥之實。政在言外。尤可尙已。承淺薄老而無得。上忝家庭無望於善述之事。何足爲吾子謀。顧今南鄕。長德俊彥相踵。可相將於晉修之塗。惟奮發志氣。講明幾分義理。踐修幾分實德。積之旣厚。自然占得地步。異日相遌。只當卜諸眉睫而賀其有志之成矣。朱語刷板。可占仁邊氣色。其將繼此而有起者。遠地袖手。徒仰渠成。殊可愧歎。近聞有建閣修契之事。竊欲附名其末。以表微悃。而亦有所未易及者。可恨也。德村近無聞。其遺文收拾果何如。幸願羣公加意。臨書悵惘。萬冀篤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