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天下郡國利病書 (四部叢刊本)/冊四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冊三 天下郡國利病書 冊四
清 顧炎武 撰 清 錢邦彥 撰坿錄 崑山圖書館藏稿本
冊五

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2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3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4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5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6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7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8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9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10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11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12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13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14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15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16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17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18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19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20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21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22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23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24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25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26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27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28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29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30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31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32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33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34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35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36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37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38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39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40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41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42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43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44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45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46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47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48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49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50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51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52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53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54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55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56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57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58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59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60Page:Sibu Congkan Sanbian136-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50-04.djvu/61

郭造卿曰圖邉疆者難乎哉余十年居塞上閱舊圖多矣以⿰糹⿱丿㤙 -- 總

之綜核獨此未成而去沿邉五六易稿邉外未見之也既余伯子

遇卿奉軍檄圖薊及昌今吳武學京所刻是也原任王⿰糹⿱丿㤙 -- 總兵嘗圖

之矣大致阨塞未曲盡矛盾猶不免焉其人率不盡躬閱而取成

于邉史且致期有稽未嘗SKchar以𡻕月故賢者亦不免塞責豈盡奉

檄之罪也與哉余薊畧乎圖特異不敢示以駭人兹第於故圖稍

𥙷正以傋𮗚耳如但執彼以校此不翻以余為不信乎若内外撥

故無全圖𨤲之自余稿亦五六易焉嗟呼余之為此矻矻視奉檄

者何如耶

碣石叢談

山川之經雖稍條之其名古今殊而多從俗為便水經諸書如難

濡灤夷語相近而轉其亦以世益殊耳若灤之為瀘隋為瀘河鎮

本水經盧水合灤瀘河即灤河若渝之為榆臨渝至為臨閭也或

以為洋河城則其音義非矣今柔顏謂商都水者乃元之上都水

耳皆音相近夷語通焉其有名異而實同者箭笴嶺者奚離䓁所

㩀而金史為盧龍嶺如晋書宻雲山則盧龍塞在此矣乃叚遼之

所奔而魏書為平岡山是違盧龍不逺耳宻雲為郡縣自魏始名

同而山異志縣引之誤矣𨖚㩀乎遼西是之謂平岡今石門碣石

一帶其以雲名山多矣遼為石虎所攻而避之東徙耳今宻雲未

郡縣乃趙之薊北遼豈避此就禽况烏得入而避㢤此名雖彼此

同事則古今别也

碣石自禹貢山海經及漢魏地理志水經皆稱驪城而郭璞曰驪

城海邉山漢地理志註為大碣城而郭東南水經註以碣石在𠫵

縣王莾之選武縣并屬臨渝王莾為慿德大碣石在驪城縣西南

王莾改為碣石則跨三郡三邑余方覧經具之矣今昌黎乃古三

邑城其為碣石自昌黎北撫寕南皆是矣而兹為大碣石今人第

因天橋柱指之剖名支分余為釋其要如此

孤竹封域今不可考但㩀𬋩子諸書有卑耳之溪焉齊世家西伐

大夏渉流沙束馬懸車登大行至卑耳山而還國語踰大行與辟

耳之谿卑耳辟耳為山為谿異皆大行北境伐北戎之所至焉蓋

委在𨖚西而原于上谷𭰁游為濡或亂為隰水出雁門隂舘縣東

北過代桑乾縣南又東過涿鹿縣北注有清夷水西南得桓公泉

桓公北伐過孤竹西征束車懸馬上卑耳之西極故水受斯名也

水源出沮陽縣東西而北流入清夷水清夷水又西逕沮陽縣故

城北秦始皇上谷郡治此𠎣傳王次仲居大夏小夏山今謂之落

翮山在沮陽北六十里是為證也然辟耳之谿其昔濡而後灤乎

𨖚史以灤州本古黄洛城灤河環繞在盧龍山南桓公見俞兒即

此則其去太行逺矣禹貢太行恒山至於碣石述征記曰太行山

首始于河内自河内北至幽州凡有八陘軍都陘在幽州昌平縣

北十里太行北陉盡於此實未盡也慱物志太行山而北去不知

山所限極䖏亦如東海不知𠩄窮盡碣石東北皆太行矣皆懸車

束馬之地豈自河内乃然耶

元許有壬圭塘集載喜逢事今関名喜峯失厥義矣其与丁文苑

同科為哀詞曰文苑移官山北山北置大寕古曰霫地去京師東

北尚八百里陸不可以挈家水縈紆五千里扶病擁㓜殆不能為

謀即斯辭也豈舟可通乎按史将由灤通漕於上都造船視爲不

可而止矣今灤河之滸尚有繫䌫鐡樁或以爲繋浮梁或以爲繫

行舟正德初年漁人𫉬一鐡䌫予重三百餘斤則昔灤或深於今

矣豈亦以繫浮梁者㢤元通漕艦或不可至上都豈其不容刁以

逹於大寜乎若召閩中清流之舟之手今必可逹小喜峯而至大

寕亦未可知也

邊方营寨稱谷称莊請命設官者李家谷提調漢兒荘逰擊也然

谷有兩音南人呼榖切以古禄北人呼育切以余六此原有兩音

故欲俗字竝從谷而不妨両音也其土人書加山爲峪而音義無

異焉若荘無異音六逹路爲康莊亦舎也從士監本從土誤南北

音同但書有作庄或以爲俗書其實庄音平而爲别音别字矣

南北呼山川音義有同異北凢山頂曰梁故兵乗高瞭望曰架梁

不必如論語山梁邢氏觧亦非韓愈荅張籍詩註石絶水為梁也

梁涼同音而義不相通

元白湛淵續演雅十詩𤼵揮其一灤人薪巨柗童山八百里世無

奚超男惆悵度昜水者取松煤於灤陽即今上都去上都二百里

即古松林千里其大十圍居人薪之将八百里也蓋在松亭関外

與境外地同関内有灤陽营及驛而皆上都之委此詩則為上都

作云将八百里今為胡守中所伐又自𨺚慶來薊北脩邉䑓橋舘

萬役今千里古松盡矣凢元臣咏灤江灤陽詩皆上都非此也當

祖宗法𫿞禁不私親防不忽㣲于地方二條今視若緩實切焉洪

武三十年七月以郭駙馬使𨖚囘私𢃄榛子三扛沿途擅用驛夫

逓送事覺令自備鈔貫給還役人工食仍勑兵部于山海松亭䓁

関古北旅順口懸掛榜文凢公差人員不許稍𢃄松搸䓁物進口

渡海違者一二斤三五兩俱分屍號令所過官司縦容一體治罪

時歐陽以私茶於陜西賜死其𫿞如此山海関禁今大弛矣此法

所當申明者永楽六年令軍民子弟僮奴自削髮為僧者并其父

兄送京師𤼵五臺山做工畢日就北京為民種田及盧龍牧馬寺

主僧擅容留者亦𤼵北京為民種田今京東犯者不如京西盧龍

馬政既廢其自削髮則各屯社與寺院徃來者賀之而以酒食相

勞矣

國𥘉洪武二年命郡縣立學三年開科八年立社學選國子分教

北方十一年選武臣讀書國子監十四年頒五經四書于北方學

校為乆䧟于夷而廣同文治也至十五年正月丙戌命彚編華夷

音語上以前元素無文字號令但借高窓書制為𫎇古字以通天

下言至是乃命翰林侍講火原潔與編修馬沙亦黒䓁以華言譯

其語凡天文地理人事物𩔗服食噐用靡不具載復取元秘史紐

切其字以諧其聲既成詔刋行之自是使臣徃復朔漠皆能通逹

其語矣

孫世芳宣府志序高皇帝光復軒虞治

區憫四百年染夷甿庶徙居庸関南舊郡

邑守宰盡罷其戍居兵卒武吏馭之要亦

一時權宜已爾文望帝乗三駕餘威圖復

郡邑舊制西鼎成之亟淵慮未紓向微仁

宣二宗命憲臣來監即政教號令有所不

行又何敢以一方文獻責介胄也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其一

上谷漢高帝五年分上谷郡地為𣵠郡各置

郡守𨵿南曰涿北曰上谷武帝元封元年分天下為十三

部郡屬幽州縣曰沮陽今保安衞泉上今懷來阪泉北

軍都保安東南後移昌平居庸今為雊瞀今鎮城北夷輿

今懷安衛今永寜北雲州東昌平今𨽻順天廣甯今延慶州𣵠鹿今保安州

且居元開平地今棄境外棄興和地女祁今雲州北下落今鎮

置陽原今順聖西楨陵今萬全左右衛今蔚州衛廣昌今置千户所

屬代郡云 光武十五年徙上谷吏民居庸東

避匈奴增調屯兵備之二十六年歸所徙吏民

以昌平居庸南屬廣陽今順天府其泉上夷輿且

居茹女祁並省餘八縣存𣈆武帝太康元年

分郡地置廣甯郡以沮陽居庸縣屬上谷下

落𣵠鹿縣屬廣甯餘為鎮分屬魏高祖太

和元年合上谷廣𡩋為東燕州改下落曰文德

陽原曰長寜餘仍舊後又扵長寧東置安塞

今順聖東城劉守光破𣈆王軍于此齊顯祖天保九年改東

燕州為北燕州置長寜永豐二郡𣵠鹿西屬長寧東屬永豐

 隋文帝開皇七年名易州為上谷郡省北燕

州以諸縣屬𣵠郡尋增置油雲陽壽開陽三

縣附焉三縣今北路地唐高祖武徳元年改郡稱州

七年高開道誅改懷戎復為北燕州開道據懷戎以

突厥入寇劉世讓禦之因虜盛進保武州 虜壞城世讓栅拒免至是開道将張金樹誅開道歸正云○武州

唐置漢下落今鎮城正統間葛峪人穴地得遺碣謂為武川是也若偏関漢武州縣則去此逺矣太宗

貞觀八年復改北燕為媯州其武州西没扵突

厥者咸取之屬河北道高宗永徽元年置狼

山都督府今懷來西永樂間王師駐此改良山 𤣥 宗天寶二載改

媯州為媯川郡以山後諸縣屬其武州仍領縣

文徳 穆 宗長慶二年改媯川郡復為媯

州領縣一懐戎鎮四曰堆北曰白陽度曰雲治曰廣邊俱今東北路改𣵠鹿為

新州領縣四永興礬石龍門懷安

改廣𡩋為儒州領縣一縉山今永寜衛古縉雲氏所都屬盧龍

道尋改屬河東武宗會昌年置山北八軍武

州曰雄武新州田武定後唐同光年改威塞軍媯州曰清平儒

州曰縉陽長寜曰横野蔚州曰忠順其彰國順

義二軍西屬應朔後唐天祐十一年契丹入宼

武新媯儒州以次陷遂改武為歸化州媯為可

汗州新為奉聖州餘仍舊次年𣈆王存朂命李

嗣源復取之 潞王清泰三年河東節度使右

敬塘割山後諸州賂契丹 遼聖宗開泰八

年分歸化地置徳州下刺史徳州今萬全左衛地領縣宣

今張家口堡懷安天成成今作城在懷安西改屬大同威寜今左衛西

北置北安州興化軍漢女祁縣地今雲州東二百里上刺史領縣

利民漢且置弘州博寜軍下刺史領縣永寧

縣儔州郭即順聖非今永寧也順聖廢安塞軍置今順聖東川 興 宗重熈

五年置興州中興軍領縣宣興興安俱漢女祁地元屬興

治以節度使又陞武定忠順二軍俱為節鎮

金太宗天會六年改弘州博寧軍為保寜尋

廢軍存州領縣仍二其永寜改曰襄隂順聖如

故其鎮曰陽門員祐二年改縣今懷安地大羅世宗大定七

年改歸化州為宣化州領縣宣徳倚郭今鎮城柔遠

在徳勝口即今萬全右衛尋省徳州以所屬縣來屬 章宗

明昌三年陞柔遠縣為撫州置上刺史主承安

二年陞莭鎮名鎮寧軍領縣柔遠集寧今懷安西

北豐利今興和烕寜懷安東北仍置昌州即蕁蔴林今訛為洗馬云

并寳山縣今八寳山來屬明昌六年置植州威遠

雲州東北舊開平地即金蓮川降節度為刺史領縣清

塞 衛紹王大安元年陞奉聖州為德興府置

尹領縣徳興倚郭更永興名媯川今懷來衛縉山更儒州名望雲

今雲礬山今礬山堡割宣徳之龍門縣屬大安三年

元兵徇桓撫二州因陷德興媯川縉山弘州

至寜元年元陷宣徳改宣寧州置山東路總

管府 元世祖中綂元年

丘濬大學衍義𥙷曰臣聞雲谷一帶其設墩臺以守候也有大

邊有小邊大邊以謹斥堠小邊以嚴守備今誠於大邊墩臺之

間空缺之處因其崖險隨其地𫝑築爲城牆以相聯綴實爲守

邊長乆之計高閭所謂六鎭不過千里一夫一月之功可成三

步之地强弱相兼不過十萬人一月可就臣𥨸以謂今山後沿

邊之地東起永寧之四海治西抵保徳之河壖自東而西計其

所長一千三百二十里而已其間墩臺相望遠者十數里近者

數里就其空處而加築塞之功延引以相連接亦無甚勞費者

昔人謂一月可就臣謂以三年爲期遇夫邊方無警之秋米榖

豐登之歲孟夏仲秋天𰚾温凉之候量撥𮪍兵以爲防䕶借十

萬人之工力費十數萬之貲糧三年之中僅勞一百八十日成

此千百年莫大之功夫然則邊城㓂盗永清國家藩籬益厚高

閭所謂五利者彼徒託之空言而我今日實享其利矣又曰斥

堠以遠為宜以高爲貴以簡為便葢近則緩不及事低則候不

及遠繁則人少而費多臣請以今日邊事言之且如宣府一處

腹裏墩口二百七十二所沿邊共四百五十六所卽此一處以

例其餘其城寨之設皆當要害之處固無容議但墩臺之𩔖則

恐失之太多矣臣愚以爲設墩臺以候望也其相去之遠近當

以火光可見礮聲可間爲限夫以方丈之土堆十數之孤卒持

一二日之水米出於數百里之外其孤危甚矣苟非地險而逕

迂𫝑高而食足其乗障者㡬何不為虜持首去如狄山也哉臣

竊以為宜遣行邊大臣會同守邊將帥躬行邊地相其時𫝑審

其形便於凡舊日墩臺可省者省之可増者増之可併者併之

大抵主於簡而遠聲聞可相接目力可相及處則立為一墩及

於衆墩之間要害處立為一堡使之綂其附近諸墩有事則相

為接應墩綂於堡堡綂於城如臂指之相使如𰚾脉之周流於

外墩之  二三十里      以次通報於城中其墩

之制高必極望墩之下於二三里間四週俱築爲土牆高四五

尺長七八尺許横斜錯亂彼此相入人須委曲然後可行使虜

馬不能侵近其墩之上除候卒自持口糧外常畜一月水米以

防不測(⿱艹石)夫熢燧之制古人晝則燔燧夜則舉熢偶遇風勁則

煙斜而不能示遠値霖雨則火鬱而不能大明宜於墩臺之上

立為長竿分為三等上懸紅燈以燈數多寡爲虜緩急衆寡之

候所謂紅燈者煆羊角效魚魫爲之而染以紅遇夜則懸以示

遠數百里之間舉目可見矣

宣府鎮志 関隘 東路永寕城韓家口 石墻口 水泉口 井泉口 桞

溝口 張家口 東灰嶺口 西灰嶺口 塔児峪口 大紅門口 小紅門

口○懐來城合河口 石盤口 佛峪東口 石岩寺口 佛峪西口 水峪

西口 水峪總口 水峪東口 盤道口右凢䖏像北山邉口 板 橽峪口 水峪𮗚口

 大関王嶺口 棒槌峪西口 大山口 大石嶺口 棒槌峪東口 東

崖口 小門王嶺口右九䖏係南山隘口○保安舊城羙峪関在城西南六十里今廢○保安新城

井児(⿱穴𣳬)城東北三十里 麻 峪口城東北三十里 寺 児溝口城東北二十五里 西 洪賛口城東北五

窑子頭口城東北二十里 𬃷 児溝口城東北十五里 東 水泉口城西北八里○𨺚慶州城

居庸関在城南五十里兩山夾峙一水中流関灣南北四十里懸崖峭璧最為險要南路順聖川東城興寕口

北二十里 桞 溝口城西北二十里○蔚州衞隘関関城西南三十里今名石門口通靈丘廣昌 唐 山口城西南七

十里通繁峙崞縣美峪口城東北一百二十里舊美峪関山水秀麗多異鳥通保安州九官口城東南三十里通易州淶水

 鴛鴦口城東北七十里通宣府 神 仙口城北五十里通順聖州 林 関口城西南九十里通代州迤西諸縣

直峪口城西南六十里通五䑓代州 北 口城南三十里又名龜峪口通廣昌 東 五岔口與西五岔口俱在城西北三十

里通西城 柗 子口城東六十里通東五䑓 金 河口城東七十里○廣昌所倒馬関城南七十里通唐縣相傳

楊彦朗過此馬仆因名西十里有岳嶺口 白 石口城南二十五里接白石山通唐景泰三年修築石墻塞之 寕 静口城東南三

十里通易州 浮 圖峪口城東三十里通紫荆関 西 路萬全左衛徳勝口関城北三里 野 ⿰犭? -- 狐

城西北三十里○柴溝堡東洋河口在堡西北十里○張家口堡張家隘口関在堡北五里通境外

北路龍門衞湯池口在城南四十里蝦䗫口在城南三十里○長安所施家口 三岔口

中路龍門関宣徳五年設髙二丈東西中門三重城楼三座八寳山埧口 湯池埧口 蝦䗫口

香爐石埧口 常峪埧口

墩䑓東自四海冶鎮南新墩起至西陽河南土山天城界止沿邉共逺一千

八百六十五里五十九歩共墩䑓九百八十四座守瞭官軍共該六千八百八

十八員名附郭腹裏䑓一十九座四衞所分守鎮城腹裏墩䑓二十三座守

瞭官軍共該一百一十五員名 泥河䑓在城東十五里 東 勝䑓在城東四里 青 山䑓

在城北二十里 洋 河䑓在城南四里 娘 子山䑓在城南三十里 榆 林䑓在城南六十里十八盤䑓

在城南八十里清水河䑓在城西二十里 草 塲平定䑓在城西五里草塲新立䑓在城西十五里

磨児山䑓在城北二十里 鷂 児領䑓在城東二十里 西 髙山䑓在城北五里 煙 洞山䑓在城北十

䨇山児䑓在城北七十里 東 沙嶺䑓在城北十五里西沙嶺䑓在城西二十里 榆 林海児

凹䑓在城北三十里新興䑓在城東十里 預 防墩 預瞭墩 預報墩 預偵墩東

路永寕城東自鎮北墩起西至懐來界止地逺二百九十五里沿邉墩䑓一十

一座守瞭官軍七十七員名腹裏墩二座守瞭官軍一十員名 鎮北墩 関

北口墩蕨菜冲墩 関北口接墩 馬道墩 荆子村東墩 平梁墩 梁

山墩千家店墩獨山墩 交界墩俱係永寕衛 擒 胡墩 鎮口墩 三岔墩

⿰糹⿱丿㤙 -- 總接墩右係𨺚慶左衛預置墩 預𥪡墩○懐來城東自盤道口起西至保安紅

賛口界止地逺一百七十四里五十歩沿邉墩䑓一十五座守瞭官軍一百五

員名 盤道墩黄栢寺西墩 水峪⿰糹⿱丿㤙 -- 總墩 佛峪西墩 懐來墩 狼山墩

 𡈽木墩 平砲墩乾石河墩李沿邉墩九座属懐來衛西巖寺墩張家營墩 佛峪

東墩石盤墩 東洪賛墩右邉墩六座属𨺚慶右衛棒槌峪墩係腹○保安舊城腹裏墩

䑓一十二座守瞭官軍共六十員名 東南角墩小箭口墩 灰窑東嶺墩

北尖山墩 西孤山墩美峪站南墩三岔口墩 石塔墩 紅橋梁墩

鳳凰山墩水泉墩西髙山墩○保安新城東自西洪賛口起至宣府前衞

八宝山埧口止地逺一百四十里五十歩共墩䑓一十五座守瞭官軍七十六

員名 西洪賛墩麻峪裏口墩 麻峪小尖山墩麻峪外口墩井児窐

墩窑子頭墩永安墩 石門墩雷家站墩東水泉墩右十座属保安衞西水泉

墩 鷄鳴山墩威鎮墩小尖山墩 南柴墩右五座属羙峪所○四海冶堡東自

鎮南墩起西至永寕界止地逺一百里共墩二十九座守瞭官軍夜不𭣣一百

二十三員名鎮南新墩鎮南口墩 鎮東北口墩 鎮東北口接墩 鎮

南口接墩将軍嶺東墩将軍嶺中墩四海冶口墩四海冶新口墩

髙山墩長城嶺墩長生口外山墩長生口墩大石嶺二墩 大石嶺

墩 寕川墩倉房溝墩隆平墩 永城墩鎮逺墩中順墩 鎮虜墩

 常寕墩鎮南墩靖邉墩大石嶺三墩寕靖墩安邉墩 髙山墩

 南路順聖川西城腹裏墩䑓共一十五座守瞭官軍共八十五員名黄花

梁破䑓子 張見䑓孤山䑓一吐泉䑓西新庄䑓一栁营营䑓

桞樹竈䑓囬囬村䑓白家泉䑓大峪溝台黄羊坡䑓嚮水溝䑓

順聖䑓預澗䑓樺山䑓○順聖川東城腹裏墩䑓共一十一座守瞭官軍

共五十五員名鰲魚口䑓 寕川䑓菜山䑓東黄花梁䑓髙逹子梁

䑓盤道山䑓水峪口䑓大蠎溝䑓叚家庄䑓䑓子庄䑓靠河墩

○蔚州衞腹裏墩䑓一十四座守瞭官軍共七十員名直峪墩許家营墩

 石門望川墩渡口河墩樺澗嶺墩殷家庄墩暖泉墩七里河墩

 古家疃墩南新庄墩黄梅寺墩 袁家作墩 神仙嶺墩玉皇廟墩

○廣昌所腹裏䑓共五座守瞭官軍二十五員名東嶽廟䑓韓村䑓玉

皇廟䑓石門䑓豊山䑓西路萬全右衛東自張家口起西至洗馬林止

共墩䑓六十五座守瞭官軍共三百九十員名萬載䑓野⿰犭? -- 狐嶺関西䑓

靖寕䑓野⿰犭? -- 狐嶺西空小䑓寕逺䑓徳勝䑓野⿰犭? -- 狐嶺西第二䑓紅崖

䑓永安䑓擒胡䑓平虜䑓小尖山䑓虞䑓嶺西空小䑓防邉䑓

虞䑓嶺東第二䑓鎮安䑓暖嶺䑓石山新䑓永固䑓大勝䑓 虞

䑓嶺東第一䑓永鎮䑓水溝東䑓石嘴山䑓 威鎮䑓右沿邉䑓二十二座腹裏三座

属新開口守備官轄尖山䑓水溝䑓水泉䑓水溝西䑓 虞䑓嶺䑓西空小䑓

 虞䑓嶺西嶺絶胡䑓西河口䑓鎮静䑓鎮胡䑓鎮邉䑓西河

口西䑓新河口小䑓新河口大䑓東塞䑓鎮口䑓制虜䑓新立

䑓威虜䑓威勝䑓中塞䑓髙山䑓桃山䑓右沿邉二十一座腹裏二座属新河口守備官

鎮塞䑓徳勝口関䑓夏家口溝䑓石嘴山䑓三岔口䑓 逺靖䑓

永靖䑓静寕三墩 平清墩 鎮堡䑓 宣寕墩 鵰山䑓俱係腹裏属萬全右衛守

備官○萬全左衛沿邉墩䑓共一十三座守瞭官軍夜不𭣣共八十一員名

黒山䑓 石門児䑓 吕家庄䑓 東寨山䑓瓦窑山䑓没皮山䑓 石

嘴児䑓 白腰山䑓 大王山䑓 桞溝䑓 興寕領䑓 興寕嶺南口䑓

三都澗䑓○懐安衞城腹裏墩䑓共一十三座守瞭官軍共六十五員名沙

坡䑓 團山䑓人頭山䑓 白草梁䑓石山䑓 閻家䑓 馬家䑓 平

風塞䑓 黄𡈽梁䑓𡈽山䑓小石山䑓 栲栳䑓平頂山䑓〇柴溝堡

東自洗馬林平虜西䑓起西至西陽河馬頭山止地逺四十三里一百八十歩

共墩䑓三十九座守瞭官軍夜不𭣣共一百八十七員名 平虜西空小䑓

中髙山東空䑓 中髙山䑓紅山䑓 中髙山西空䑓 威勝東空小䑓

威勝䑓 南髙山東空䑓寺溝䑓南髙山䑓平胡䑓 東大山東空䑓

 紅山五䑓平胡四䑓石山西空䑓 東大山䑓 東北山石䑓 東洋

河口䑓永昌䑓 湧勝䑓水関䑓 萬丈崖䑓 寕靖䑓沙嶺児䑓

靖邉䑓西大山䑓小尖山䑓 制虜䑓 平頂山䑓牛心山東空䑓

属柴溝堡牛心山䑓牛心山口䑓 永威䑓盤道溝䑓牛心小四墩靖虜

二墩靖虜四墩靖虜墩大尖山墩以上属渡口堡預靖䑓○洗馬林堡東自新

河口中塞䑓起西至柴溝堡平虜小䑓止地逺四十七里二百一十四歩共墩

䑓六十二座守瞭官軍三百六十二員名鎮安䑓威靖䑓西寨䑓安

邉䑓西小䑓西小石䑓東孤山䑓 東孤山東䑓㓕胡䑓東孤山

東空䑓東孤山西䑓鎮邉䑓鎮寕䑓鎮虜東䑓鎮胡䑓鎮虜東

空䑓鎮虜䑓鎮虜西空䑓鎮虜西䑓西孤山䑓 西孤山東䑓永

安東䑓永安䑓永安西空䑓永安西䑓青山䑓牛心山䑓杏溝

䑓兎児䑓紅梁䑓 黄𡈽梁䑓威逺東䑓威逺䑓拒虜䑓紅山

䑓 永寕䑓舊堡䑓沙嶺東䑓沙嶺䑓 䨇山䑓 鎮口䑓北髙山

東䑓北髙山䑓 平虜東䑓 平虜西䑓 石山䑓 白美䑓 破虜䑓

𡈽山䑓虎山䑓洗馬林⿰糹⿱丿㤙 -- 總䑓古城䑓 永寕䑓 沙嶺児東空䑓沙

嶺児西䑓 洗馬林䕶水䑓 髙山䑓永寕東空䑓 馬鞍山䑓 水泉墩

関西墩黒龍䑓○西陽河堡東自柴溝堡起西至天城止地逺五十三里三

百五十歩沿邉墩䑓四十一座守瞭官軍二百八十七員名腹裏墩一座守瞭

官軍五員名馬頭山䑓 盤道山䑓大尖山䑓 東箭豁䑓 中箭豁䑓

西箭豁䑓 秦寕䑓東石山䑓 總制䑓永平䑓 東小石䑓 境門䑓

寕靖䑓 鮑家屯䑓石山頭䑓 西小山石䑓 雅児崖䑓西陽河䑓

桃山䑓 鎮口䑓 靖塞䑓 花山䑓西陽河中䑓 黒堰䑓 西河䑓

 制勝䑓 鎮河䑓永寕䑓中𡈽山䑓 静虜䑓南𡈽山䑓陽河五

墩 鎮西一墩守河一墩 守河二墩 守河三墩 鎮西二墩 西界墩

鎮谷墩 威勝墩鎮西墩黒溝墩○張家口堡東自東髙山䑓起西至

野狐嶺止地逺五十四里五十三歩墩䑓共四十七座守瞭官軍共三百二十

三員名 東髙山䑓克虜䑓 張家口東䑓 西髙山䑓張家口西䑓

張家口䕶門䑓 紅崖䑓乾河口䑓 乾河口東䑓 水泉䑓 大乾河口

䑓 小乾河口䑓永安䑓 拒虜䑓 平頂山䑓 鎮関䑓 鎮川䑓 大

尖山䑓 小尖山䑓 平頂嶺䑓 平頂嶺北䑓 鎮寕䑓 長安䑓 野⿰犭? -- 狐

嶺東三䑓 新寕䑓黒山䑓東塞䑓 野⿰犭? -- 狐嶺東二䑓 平夷䑓 野⿰犭? -- 狐

嶺東一䑓 制勝䑓 水泉三墩 鎮口䑓水泉五䑓 平山䑓 平静䑓

 野⿰犭? -- 狐嶺関䑓 石花墩境門墩 護関墩 鎮虜墩 紅崖墩 乾河二

墩水泉墩右係沿邉威靖䑓䕶水䑓右係腹裏防冦墩北路開平衛東自雲州起

西至馬營止地逺一百三十九里一十六歩沿邉墩䑓共六十一座守嶛官軍

四百六十一員腹裏墩四十四座守瞭官軍二百三十一員名 小柗林墩

寕虜墩 鎮安門墩 青石嵯墩 接嵯墩 青泉墩 鎮虜墩 接連墩

安寕墩安静墩 上韭菜墩 平定墩 樺林墩 鎮胡墩正韭菜墩

小尖山墩 尖山墩 水泉墩 永䕶墩 鎮北墩鎮嶺墩 䨇盤道墩

瞭川墩 平静墩 安慶墩平戎墩 威虜墩 深溝墩 東凉墩 韭菜

南墩 永豐墩 西凉墩瞭逺墩 青逺墩 羊川墩鎮寕口墩 鎮寕

墩䨇望墩 正盤道墩永寕墩偏嶺児墩 永鎮墩 鎮門大墩鎮

門墩桞河墩 棠梨墩 永慶墩鎮邉墩 望海墩 鎮海墩 永定墩

平虜墩 平胡墩寕静墩 鎮虜墩 鎮川墩髙山墩 賽峯墩 石嵯

墩 新安墩望川墩右係沿邉碁盤山墩鎮寕墩 槐家衝墩 東平墩 ⿰糹⿱丿㤙 -- 總

髙東勝墩平夷墩 青山墩鎮衝口墩 白塔児墩山泉墩 寕鎮墩

境寕墩 舊荘墩 氊帽山墩 鎮塞墩 㓕胡墩 接胡墩 永静墩

保安墩 窑子頭墩寕塞墩 境安墩 西寕墩 火石溝墩 北山墩

永安墩 東北栅子墩東北山墩東山墩 常勝墩 鎮口墩 分嶺墩

總接墩 沙嶺墩兎児墩 敵勝墩 西衝墩大嶺墩 獨石墩 三

山墩長寕墩西山墩石廠墩右係腹裏○馬營堡東自獨石界起西至赤城

界止地逺一百二十二里三十歩沿邉墩四十六座守瞭官軍二百八十八員

名腹裏墩三十四座守瞭官軍一百四十六員名鎮疆墩孤石墩鎮逺

小墩 望川墩 香䑓墩 鎮逺大墩三䑓墩五䑓墩 大石磋墩 鎮

門墩 十䑓墩小石門墩雷山墩盤道墩 舊小石門墩八䑓墩

九䑓墩 兎鶻嵯墩 威逺墩 沙嶺墩小尖山墩水泉墩 漫嶺墩

十四䑓墩 石糟墩静虜墩十七䑓 樺林墩 䭾腰墩 樺皮嶺墩

二十䑓墩小團山墩䨇盤道墩大團山墩漫嶺新墩三十 䑓墩

大莾崖墩 厦児嶺墩青石磋墩三十四䑓墩獅子墩 三十六䑓墩

磨児嵯墩三十七䑓墩三十九䑓墩磨䑓嵯新墩右係沿邉沙溝墩 東山

墩三岔口墩 柴溝墩 石塘墩三岔口東墩西梁墩 中髙墩 卞

家堡墩 紅山墩 鎮口墩 三盤碾墩四望墩 總望墩 刁家梁墩

鷹窩墩 王英墩柗樹堡墩 撞胡墩 陡嶺墩 鎮虜新墩 總髙墩

羊房墩 金家梁墩 鎮寕墩 西寕墩 東北角墩 水口墩 窑上墩

南菜園墩 圓頭墩 西南角墩 西北角墩北菜園墩右係腹裏○雲州所北

自獨石界起南至𨺚門所界止地逺九十二里八十歩沿邉墩䑓二十四座守

瞭官軍一百二十四員名腹裏墩䑓二十三座守瞭官軍七十四員名鎮界

墩 鎮胡墩 駝腰墩小柗林墩 新鎮墩 大柗林墩 大柗林䑓鎮

北墩 鎮北口墩虎山墩陸文冲墩 平頂墩 盤道墩 尖山墩 定

逺墩 平朔墩 盤道口墩 静東墩三岔墩 鎮邉墩 鎮虜墩 三岔

口墩 擒胡墩 鎮逺墩右係沿邉鎮堡墩 打羅墩 望逺墩 鎮口墩 盤道

嶺墩 駝房墩 窑子口墩 龍門口墩 廟後墩 站後墩 金閣𮗚墩

䨇䕶墩 孫化墩大庄窠墩葦子墩 總鎮墩 煙梁墩 鎮川墩 鎮

嶺墩 清逺墩打羅栅墻墩 永安墩右係腹裏○赤城堡北自馬營界起南至

龍門衛界止地逺四十里二百三十歩沿邉墩一十九座守瞭官軍一百員名

腹裏墩三十三座守瞭官軍八十九員名擒胡䑓 偏頭山墩 鎮虜墩

小石磋墩小石嵯新墩 野雞山墩 野雞山新墩 鎮㓂墩 野雞山門

墩 紅石嵯墩玉石溝墩 静西墩 玉石墩 鎮夷墩 寕月墩 小平

頂墩 常嶺墩 新安墩柗林墩右係沿邉石門墩 鎮逺墩 真武廟墩 紅

山嘴墩 舊後所墩鎮路墩 瞭逺墩 平梁墩 盤道墩 鎮門墩 柴

家墩 鎮西墩黄𡈽梁墩 永興墩 趙家梁墩 分鎮墩 柴家新墩

寕静墩 黄𡈽山墩 将軍廟墩桞河墩 𡊮家墩 城北東墩 青山墩

 堂子口墩 西衝中墩總鎮墩 湝門墩 青羅墩 鎮川墩 磨石梁

墩紅石窑墩沃麻坑墩右係腹裏○龍門衛北自赤城柗林墩界起至宣府八

角䑓界止地逺五十六里三百三十六歩沿邉墩二十八座守瞭官軍夜不𭣣

二百八十六員名腹裏墩三十三座守瞭官軍一百一十八員名盤道墩

威鎮新墩 威鎮墩制勝墩 静逺墩 人頭草墩 ⿰糹⿱丿㤙 -- 總鎮墩 太平等墩

 平梁墩 鎮静墩 北髙山墩 䭾腰墩 安邉墩 北新墩 鎮虜墩

鎮彊墩 東髙山墩 石門墩 鷹窩墩 車頭溝墩 鎮㓂墩 制虜墩

鎮西墩 楊家冲墩 鎮邉墩 黒山児墩永安墩 分鎮墩 泰安墩

東梁墩右係沿邉乾柴嶺墩 交界墩⿰糹⿱丿㤙 -- 總照墩 平頂口墩 永平墩 鎮寕墩

 剪子峪北墩石嵯墩 起風口墩 塔児頂墩 䨇頂墩 塔児領墩

鎮安墩 鎮胡墩大嶺墩下剪子峪墩 䨇望墩 水泉墩 閻文道梁

墩 盤道墩大木梁墩剪子峪南墩 老王溝墩 許家衝墩 永定墩

楊家衝墩 ⿰糹⿱丿㤙 -- 總接墩城北墩城西墩 城南墩城東墩右係腹裏○龍門所

北自雲川界起南至鵰鶚界止地逺一百一里一百八十歩邉墩四十八座守

瞭官軍二百四十九員名腹裏墩三十五座守瞭官軍九十六員名䨇泉口

墩㓕胡墩㓕胡口墩白塔児墩 鎮寕墩 白塔児口墩 七峯口墩

 七峯墩 鎮胡墩青峯口墩 青峯墩 鎮逺墩 鎮夷墩 関子口墩

 鎮夷口墩 沙溝口墩 中勝墩 張鎻住冲墩 堂子口墩 正東墩

正東口墩獅子墩 獅子口墩 朝陽墩 朝陽口墩 接連墩 靖寕墩

 威鎮墩 磨石口墩 石峯墩石峯口墩 平胡墩 平胡口墩 三岔

墩 孤石口墩 柗林墩柗林口墩 鎮邉墩 鎮虜墩 昇平墩 昇平

口墩 慶陽墩盤道墩慶陽口墩 亂泉寺墩 ⿰糹⿱丿㤙 -- 總制墩 亂泉寺口墩

 鎮靖墩右係沿邉北髙山墩 三十九號墩䨇井児墩 窑子冲墩 接邉墩

 鎮江墩 関子口墩 鷹窩墩 沙溝墩 盤道墩 堂子口墩 舊荘墩

 平虜墩 黒峪中口墩 永安墩 䨇盤道墩 瞭逺墩 ⿰糹⿱丿㤙 -- 總接墩 鎮戎

墩 雲州嶺墩羊房墩 西山嵯墩 西北角墩 鎮安墩 東北角墩

北柵子門墩 東南角墩 南栅子門墩西北角墩 接嵯墩右係腹裏鎮冲二

墩○鵰鶚堡自大嶺暗砲起至永寕界止地逺一百四十一里墩二十六座守

瞭官軍七十三員名腹裏墩十座守瞭官軍四十二員名石墻児墩盤道

嶺墩 許家冲新墩鎮口墩 髙陵口墩 許家冲舊墩 接嵯墩 盤道

嶺二墩 酒務頭墩髙陵栅口墩七號墩 䨇望墩 𡊮矮子舊墩 東

安墩 平定口墩大屯墩靖胡墩 青羅口墩 馮家冲墩 馮家冲二

墩 靖虜墩 鎮北墩青白口墩寕塞墩 寕界墩 靖川墩右係沿邉三岔

口墩正北墩大鵰鶚墩 倉上舊墩 倉上新墩 西北角墩 西南角

墩東北角墩東南角墩右係腹裏○長安所自石盤口起至鵰鶚界止地逺五

十二里沿邉墩四座守瞭官軍一十七員名腹裏墩十一座守瞭官軍三十四

員名 東山廟墩李老峪墩 䨇尖山墩石盤口墩右係沿邉東山墩 西山

墩 䕶城墩 截路墩鎮泉墩䕶水墩 平山墩 鎮安墩 鎮門墩

柗山墩鎮逺墩右係腹裏中路東自美峪所界起西至張家口界止地逺一百

九十二里二百四十三歩沿邉䑓九十五座守瞭官軍六百六十五員名腹裏

䑓十三座守瞭官軍六十五員名光葫蘆山䑓八寳山北䑓 湯池口南

䑓湯池口新䑓湯池口中䑓湯池埧口䑓湯池口北䑓蝦䗫口新

䑓 蝦䗫口南䑓蝦䗫口北䑓 龍門関大䑓 龍門関南䑓 龍門関北

䑓 娘子山䑓娘子山西䑓埧口䑓 埧口東䑓 埧口西䑓 新立䑓

 六䑓子小盤道䑓 鎮蕃䑓柗樹溝東䑓黒䑓 ⿰糹⿱丿㤙 -- 總隘䑓右沿邊二十一座腹

裏四座属龍門関把總官轄柗樹溝四䑓靖虜䑓五䑓子 永安䑓小埧口䑓 永

寕䑓埧口新立䑓四䑓子 安邉䑓 東盤道䑓 鎮邉䑓三䑓子

永靖䑓小尖山䑓靖虜䑓 新立䑓 埧口䑓 永勝䑓二䑓子 總

瞭䑓 頭䑓子永平䑓 永平二䑓平安䑓 ⿰糹⿱丿㤙 -- 總鎮䑓 ⿰糹⿱丿㤙 -- 總埧䑓右沿邊二十二

座腹裏三座属宣府前衛把總官轄葛峪小䑓葛峪中䑓 寕靖䑓寕靖二䑓 葛峪大䑓

右沿邉䑓五座属興和所轄預築䑓葛堡沿邉長安䑓鎮虜䑓小尖山䑓大定䑓 東

髙山䑓 常峪口䑓 常峪埧口䑓 小常峪口䑓 常峪新埧口䑓 常峪

䑓 西髙山䑓 西髙山西空䑓 平頂山䑓寕逺䑓平頂山西空䑓

寕逺西空䑓盤道䑓石义山䑓石义山西空䑓 饅頭山䑓 舊饅頭

山䑓 青邉口新䑓青邉口大䑓葛峪新立䑓 鎮北䑓右沿邊二十三座腹裏二座属

宣府左衛把總官轄青邉口西䑓 青山䑓西髙山䑓 擒胡䑓 何家堰䑓 何家

堰子䑓鎮夷䑓小何家堰䑓 平虜䑓平山䑓⿰糹⿱丿㤙 -- 總振䑓 桞溝䑓

破虜䑓破虜西空䑓新立䑓㓕胡䑓 永寕䑓水泉䑓水泉西空

䑓 定安䑓 東髙山䑓石山䑓 接邊䑓 平安䑓 平逺䑓䨇山䑓

右沿𫟪䑓二十二座腹裏䑓四座属宣府右衛把⿰糹⿱丿㤙 -- 總官轄

大學衍義𥙷

今山前山後皆吾中國之地山前七州今為畿内之地太行西來連岡疊嶂環

而繞之東極乎醫巫閭之境以為内之籓籬山後諸州自永寜四海冶以西歴

雲代之境重關列戍以為外之籓籬苟委任得人守禦有法可保其無外患也

惟昌平以東蓮化永平一帶往者有大寜都司興營義㑹䓁衛山在之後以爲

外障其後移入内地以此之故 京師東北藩籬單薄之甚異時卒有外患未

必不出於此天天下之患往往出於意料之外然能謀畫於未事之先而豫有

以防備之則所患者消泯於無迹矣請下大臣議居庸以東歷黃花鎮古北口

直抵山海關山之後皆荒漠無人之境非如居庸以西大小邊鎮兩層可以防

(⿱艹石)何可以善其後而使之永無外患必有奇謀宏略出於其間必不得已而

臣有一見請將洪武中大寜都司後移保定者立于永平或遵化或薊州以為

重鎮凡舊所屬衛所移於沿山要害相為聲勢仍於山之後去山五里或十里

或三四十里量其地勢因其形便築爲墩臺就其空缺之地接連以為邉墻就

於其間擇一要地設為關鎮屯軍守備以為兀良哈入貢之道一以衛 都城

一以䕶陵𥨊(“爿”換為“丬”)此誠千萬年之遠謀也不然 國家養鋭儲材俟吾力有餘而其

機可乗仍復洪武中山後帥閫之舊俾與宣府大同列為三鎮直逹遼東之境

則是 國家之險要既失復得蕃籬厚而無可乗之𨻶根本固而無意外之患

矣惟伏 聖明當此太平無事之時思患預防有以爲 國家萬年無窮之慮

  舊大寕                蔡 𪔂

大寕居遵化之北一百里沿山海以逮獨石一墻之外皆其地也

獨石山海離京皆七百里與大寕正相等

國𥘉建谷寕遼三王與代𦍤勢若連雞以藩屏東北為計深矣自

成祖割大寕與夷宣遼従此不通而京畿之脊背单寒潘家喜峰

河川古北黄花四海冶諸口遂為當夷要衝且軄貢徃来諳熟京

関當

成祖之世已煩駕馭厥後更為叵測正統已已嘉靖庚戍諸虜入

犯皆従此至則陽順隂貳卧搨鼾睡故也

世廟以前籌邉者議築居庸至山海為袤以拒虜而三衛興兵尺

寸不可得有迨崇禎戊辰三衛挿漢半従西徙半歸東奴而大寕

一土遂為⿰犭? -- 狐嗥兎窟之𭏟是我復大寕而通宣遼之時也且都邑

二酋叩関求附甚窮獸之依人撫而用之精卒可得数萬以其人

固其圉中國稍為厝置觧結事半功倍其候也

天子方鋭意復遼當事苦無大識夫取弱虜之𠩄棄與取强奴之

𠩄守孰易孰難拓咫尺之肩背與𣸪千五百里外之河東孰緩孰

急使當時計或出此何至大安口之突犯而京畿之縻爛耶及奴

退而

天子决計𣸪遼愚謂𣸪遼不如𣸪寕之急以遼𣸪而重遼未若寕

復而守寕之易委河東以與奴其𥚽逺而小委大寕以與奴其禍

逼而大乗勤 王之師無征調之勞其事逸藉大寕之築為京薊

之衛其防週難者曰得之易守之甚難今日復河東遂可易守手

不者奴入大寕而我之薊東宣昌𣸪可易守耶謂宜令薊宣将士

逺哨外出以斬為𣸪寕之舉而司農告出宣大舊軍日談裁汰関

薊援卒亦多蕳遣名曰進寸寔甚退尺而

天子弗寤也嗣是大凌河不守奴騎漸入大寕逼山後矣自此東

頋犯薊西頋犯宣南䇿而犯京陵皆不遇一二百里𠩄以次且未

前稽延至今者虞揷之議其後也故先逐挿過宣藉束以挾賞扵

張家口挿遁遂入宣雲矣今則拘揷妻子降挿部落併套虜而攻

之且再入忻代矣縁彼窟穴扵大寕與薊宣僅隔一墻故東西馳

驟朝發暮及非如向日由瀋鐵而海盖三岔以漸次入内邉之千

有餘里也今此而欲為𣸪大寕之舉是又争强奴之𠩄守彼且淂

族束挿套東西牽制以乗我是我一不敵而欲四敵棄不取而欲

取其非計之便審也

漢書

右北平郡秦置莽曰北順屬幽州户六萬六千六百八十九口三十二萬七

百八十 縣十六 平剛 無終故無終子國浭水西至雍奴入海過郡二行六百五十里師古

曰浭音庚即下所云入庚者同一水也石城 廷陵莽曰鋪武俊靡灅水南至無終東入庚莽曰俊靡師古曰

灅音力水反又音郎賄反都尉治莽曰裒睦師古曰音才私反徐無莽曰北順亭榆水出東土垠師古曰垠

白狼莽曰伏狄師古曰有白狼山故以名縣夕陽有鐵官莽曰夕隂昌城莽曰淑武驪成大揭石山

在縣西南莽曰掲石師古曰揭音桀廣成莽曰平虜聚陽莽曰篤睦平明莽曰平陽

𨖚西郡秦置有小水四十八并行三千四十六里屬幽州户七萬二千六百五十四口三

十五萬二千三百二十五 縣十四 且慮有髙廟莽曰鉏慮師古曰且音子余反慮

海陽龍鮮水東入封大水封大水緩虚水皆南入海有塩官新安平夷水東東塞外桞城馬首山在西南

參桞水北入海西部都尉治令支孤竹城莽曰令氏亭應邵曰故伯夷國今孤竹城令晉鈴孟康曰支音秪師古曰令

又音郎定反肥如玄水東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陽又有盧水南入玄莽曰肥應劭曰肥子奔燕燕封扵此也師古曰濡音乃

官反 宋祁曰入玄當作入畜賔徒莽曰勉武交𥠖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東部都尉治莽曰禽虜應劭曰今昌黎師古

曰渝音喻陽樂 ⿰犭? -- 狐唐就水至徒河入海徒河莽曰河福文成莽曰言虜臨渝渝水首受白狼東入

塞外又有侯水北入渝莽曰馮徳師古曰馮讀曰憑下官水南入海又有掲石水 賔水皆南入官莽曰選武師古曰紫音力追反

後漢書

右北平郡秦置雒陽東北二千三百里四城户九千一百七十口五萬三千四

百七十五 𡈽垠 徐無 俊靡 無終

𨖚西郡秦置雒陽東北三千三百里五城户萬四千一百五十口八萬一千七

百一十四 陽樂 海陽 令支有孤竹城伯夷叔齊本國肥如 臨渝

山海經曰碣石之山編水出焉其上有玉其下有青碧水經曰在縣南郭璞曰或曰在右北平驪城縣海邉山也

𨖚東屬國故邯鄊西部都尉安帝時以為屬國都尉别領六城雒陽東北三千二百六十里昌𨖚故天𨖚

屬遼西何法盛晋書有青城山賔徒故屬𨖚西 徒河故屬𨖚西 無慮有

醫無慮山 險瀆史記曰王險衛滿所都

魏書

營州治和龍城太延二年為鎮真君五年改置永安末䧟天平𥘉復 領 郡六 縣十四 户一

千二十一 口四千六百六十四

昌𥠖郡晋分𨖚東置真君八年併冀陽屬焉 領 縣三 户二百一 口九百一十

八 龍城真君八年併桞城昌𥠖𣗥城屬焉有堯祠榆頓城狼水廣興真君八年併徒何永樂燕昌屬焉有鷄鳴

山石城大桞城定荒正光未置有鹿頭山松山 建 德郡真君八年置治白狼城 領 縣三 户

二百 口七百九十八 石城前漢屬右北平後屬真君八年併𨖚陽路大樂属焉有白鹿山祠

廣都真君八年併白狼建徳望平屬焉有金紫城陽武正光末置有三合城 冀 陽郡真君八年併昌𥠖武

定五年復 領 縣二 户八十九 口二百九十六 平剛 桞城

營丘郡正光末置 領 縣二  户一百八十二 口七百九十四 冨

正光末置永安正光末置 平 州晋置治肥如城 領 郡二 縣五 户九百七

十三 口三千七百四十一  𨖚西郡 領 縣三 户五百三

十七 口一千九百五 肥如二漢晋屬有孤竹山祠掲石武王祠令支城黄山濡河陽樂

二漢晋屬真君七年併今支合資屬焉有武歴山覆舟山林榆山太真山海陽二漢晋屬有横山新婦山清水 北 平

 領 縣二 户四百三十 口一千八百三十六 朝鮮

晋屬樂浪後罷延和元年朝鮮民扵肥如復置屬焉新昌前漢屬𣵠後漢晋屬𨖚東後屬有盧龍山

隋書

北平郡舊置平州統縣一户二千二百六十九 盧龍舊置北平郡領新昌朝鮮二縣

後齊省朝鮮入新昌又省𨖚西郡并所領海陽縣入肥如開皇六年又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名盧龍大業初置北平郡有 長城有

関官有臨渝宫有覆舟山有碣石有玄水盧水𣵀水閠水龍鮮水臣梁水有海 𨖚 西郡舊置營州開皇𥘉置⿰糹⿱丿㤙 -- 總管府大

業𥘉府廢統縣一户七百五十一  桞城後魏置營州扵和龍城領建德冀陽昌𥠖𨖚東樂浪營丘

等郡龍城大興永樂帶方定荒石城廣都陽武㐮平親昌平剛栁城冨平等縣後齊唯晋建徳冀陽二郡永樂帶方龍城大興等縣

其餘並廢開皇元年唯𭻍建徳一郡龍城一縣其餘並廢尋又廢郡改縣為龍山十八年改為桞城大業𥘉置𨖚西郡有帶方山秃

𥠖山雞鳴山松山有渝水白狼水

唐書

平州北平郡下𥘉治臨渝武徳元年徙治盧龍𡈽貢熊鞹蔓荆實

人葠户三千一百一十三口二萬五千八十六縣三有府一曰盧龍有盧龍軍

天寳二載置又有桞城軍永㤗元年置有温溝白望西狹石東狹石緑疇米磗長楊黄花紫𮐃白狼昌𥠖𨖚西等十二戍爱川周爱

二鎮城東北有明関鶻湖城牛毛城盧龍中本肥如武徳二年名又置撫寕縣七年省石城中本臨渝武德七年

省貞𮗚十五年復置萬𡻕通天二年更名有臨渝関一名臨閭関有大海関有碣石山有温昌鎮馬城中古海陽城也開元

二十八年置以通水東北有千金冶城東有茂鄉鎮城

營州桞城郡上督督府本𨖚西郡萬嵗通天元年為契丹所䧟聖

暦二年僑治漁陽開元五年又還治桞城天寳元年更名土貢人

葠麝香豹尾皮骨𩨸户九百九十七口三千七百八十九縣一

盧軍開元𥘉置東有鎮安軍本燕郡守捉城貞元二年為軍城西四百八十里有渝関守捉城又有汝羅懐逺巫閭㐮平四守捉城

桞城中西北接奚北接契丹有東北鎮醫巫閭山祠又東有碣石山

安東上都䕶府緫章元年李勣平髙䴡國得城百七十六分其地

為都督府九州四十二縣一百置安東都䕶府扵平壌城以統乏

用其酋渠為都督刺史縣合上元三年徙𨖚東郡故城儀鳯二年

又徙新城聖暦元年更名安東都督府神龍元年復故名開元二

年徙于平州天寳二年又徙于𨖚西故郡城至德後廢𡈽貢人葠

有安東守促有懐逺軍天寳二載置又有保定軍

宋史

平州隋置後唐時爲契丹所䧟改●𨖚興府以營灤二州隷之宣

和四年賜郡名漁陽升撫寕軍節度五年𨖚将張覺㩀州來䧏㝷

爲金所破縣三盧龍賜名盧城石城賜名臨関馬城賜名安城

營州隋置後唐時爲契丹所䧟宣和四年賜郡名曰平防禦縣一

 都城賜名鎮山

尹耕地里考論

立國宰物畫野分疆蓋自五帝始矣然上世

即人以為治從化以為俗不以幅員較廣狹也

逞侈勤遠其秦皇漢武乎是故論治者戒之

然嘗謂秦制有始之秦者有不始之秦者始皇

漢武之經營有可以傳之後世者有不可傳之

後世者始之秦者罷侯置守銷兵徙豪傑是也

不始之秦者啓上谷雲中九原並隂山歷高闕

以為塞也不可傳之後世者封泰山祠汾隂望海

待邊是也可傳之後世者斥匈奴嚴隘塞增北

戍實新秦是也而後世之君志荒者師其弊溺宴

者忽其經隋煬極力于高麗唐玄殱良于黔南

徳宗受維州之降則以守信為上真宗聞靈州之

破則以不棄為悔乃至光武潘美忍于徙民劉琨

石敬瑭敢于割地扵戯是可慨也故嘗謂輿地大

勢東南日闢而西北漸淪人事大較東南易墾而

西北難競何者財貨之所出奇玩之𠩄供得之者

足以上䛕其君下厚其殖而又風𰚾孱弱士馬僅

支進有勝敵之名退無蹙境之患故歲幣輸于

匈奴而尉佗之使不廢襄鄧隳于𫎇古而瓊崖

之竄如歸好逸惡勞茹柔吐剛中人之常而不知

地形有首領人事有機要捐󠄂首領失機要將有

敗壊四出不可捄藥者矣間嘗舉天下論之而證

之以徃跡無不符節合者也蓋上谷廣甯雲中九

原之門户不固則晉冀青齊河雒之堂宇日閧

晉冀青齊河雒之堂宇日閧則呉越湖襄川閩

之室奥必至矣扵戯此地里之所以考也此秦制

𠩄以有不始于彼而始皇漢武之經營有可以傳

之後世者也

尹耕革命說

孔子傳易之革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

人湯之有慙徳也曰恐後世以台為口實是言放

伐自湯始也考之外紀神農氏衰黄帝与榆罔戰

于阪泉勝之則似不始于湯也孔子何以云然而

口實必于湯邪嗟夫此可以意論矣上古之時有

君長而無氏姓也及其有氏姓而無國號也有國

號而無帝稱也君臣上下之分未大嚴也天子諸

侯之等未大明也各君其地各子其民其明徳者

則羣走而質成之扵是乎有來享之賓其所質

成者不敢安其居也則徧走而撫視之扵是乎有

出狩之典逮其徳之衰也則質成者莫來而撫視

者弗能舉矣所謂有徳易以王無徳易以亡也其

王也不必以傳子其亡也亦徃徃就其諸侯之位以

不失其先之所世守是故有改號而無絶國有易

主而無弒君也徳足以服人而天下自服之則爲

太昊爲炎帝爲黄帝徳不足以服人而力争之則

爲共工爲蚩尤力争者爲戮于垂成而天下無惜

辭徳服者奮起于一旦而天下無難色此古之𠩄

以爲古也黄帝阪泉之役以榆罔之侵𭧂也戰而

勝則諸侯免侵𭧂之虐天下之志得而黄帝之

志亦得矣尚何有他說也外紀稱黄帝三戰得志

遂滅榆罔今考之炎帝子孫傳祀者數國則外

紀為可信邪嗟夫不求其意而泥其跡則置尸

而祭嫌于黷倫釐降二女近于無别矣豈獨阪

泉之役哉余于外紀所言黄帝習用干戈教熊

羆𧴀貅貙虎与炎帝戰之𩔖咸無取焉懼惑

人也

黄帝作合宫

嗟夫徳至黄帝可謂極矣易稱垂衣裳而天

下治又曰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

之其斯之謂極乎方術所言採銅鑄鼎攀髯

事世主莫不甘心而詩書不道固附㑹之辭

也又其言曰地有九州黄帝皆治之後世徳薄止

治神州神州者東南一州也其言甚放無可取者

雖然亦有說焉上古事簡而民純黄帝徳盛

而制備是混沌之始開人文之大同也其所威服

自應及遠外紀曰得百里之國萬區疑有之焉

夫東至于海南至于江亦為狹矣而曰萬國則

西北所至遐邈矣乎以今觀之𣵠鹿東北之極陬

也而以之建都釡山在懷來城北而以之合符則

當時藩國之在其西北者可知也秦漢以來匈奴

他部如爾朱宇文之𩔖徃徃祖黄帝稱昌意後

亦一證也扵𭟼徳盛者流光其黄帝之謂乎我

朝都邑与𣵠鹿同先儒𠩄謂天地間大事千百

年無人理會者一旦有之矣空幕北之腥羶

進中國之禮樂是當不遠期也

舜都潘說

天舜濮人也而曰生于冀都蒲也而曰在于潘

此千載所疑也然考之舜生于姚墟其側微也

耕稼陶漁在于雷澤河濱壽丘負夏率皆魯

衛之境又濮州有歷山山下有姚城則舜實濮

人也二女所降是曰媯汭禹貢媯水出雷首則

冀州者舜所遷也而謂舜為冀人史誤之矣夫

舜既濮人則濮之有歷山是而濟南之有歷山

青州之有歷山吾媯州之有歷山皆非也堯之都

也史曰平陽舜之都也亦曰平陽又曰蒲阪斯近

之矣而曰都潘則又非也然余有疑焉太史公云

古未遠也其言曰余北過𣵠鹿長老皆往往稱黄

帝堯舜之處張守節曰媯州𣵠鹿城在山側黄

帝堯舜之所都也皇甫謐曰舜所都或曰潘今

上谷也夫豈無故而為是言哉嘗謂古人營都

与後人異即其生聚之繁託之以出號令宜則

居之無有常也是故環轅為衛視虎豹九関

為甚便土階茅茨視殿闕盤鬱為甚易内官

周于御外官不備惟其人視屬車法從千乗萬

騎為甚省一歲而五嶽之狩徧焉一朝而方内之

政舉焉固無後世之繁也故自五帝以來遷徙

不常各有都邑異其國氏以彰明徳夫𣵠鹿

蚩尤之故墟黄帝之卜守也雖之既徙實則名

都合宫釡山遺跡具在五載之廵豈不時至

僭為之㫁曰舜都蒲阪無可疑也平陽者堯

都也受終之廟在焉𣵠鹿者黄帝之都也合符

之山在焉皆舜所必至焉者生而戴之没而祠

之理之常也而或者遂曰都焉百世不忘之義

也其曰歴山舜井則後人因而附益之也扵戯是

可以觀徳矣

上谷考

或問春秋戰國之時燕未置郡上谷為何曰楼煩

據之也何知曰穆王之伐犬戎也荒服不至各相雄

長往往兼并其最强大者則山戎東胡樓煩林

胡四部而已山戎最東在燕北東胡稍西在燕西

北樓煩林胡又西在晉北齊桓伐山戎至于孤

燕人始有寜宇趙武靈㑹樓煩斥林胡而開雲

中九原鴈門之地燕昭用秦開走林胡而開上谷

之地扵是始置郡則未置郡之前上谷為樓煩

據明矣曰黄帝不都𣵠鹿乎曰都曰都奚近胡

也曰黄帝之時幅員最廣其都𣵠鹿也猶為宅

夫東止于海南不踰湘非極西北何以稱廣

詩書稱治化首軒轅方術家有乗雲車御龍諸

說故知黄帝之時西北之國執玉帛者衆矣夫

舜禹之際也而三苗負其固成康之衰也而玁狁

肆其毒乆矣荒服之難服也降至穆王棄徳觀

兵窮欲以逞由是樹惇之性離終王之職廢歷

年吞併四部遂强古人曰徳隆後服徳洿先叛

是之謂乎嗟夫西北諸戎先王𠩄建以為荒服

者也薰陶未乆漸及凉徳由是中州不幸而遭

其侵軼之患彼亦不幸而不覩夫禮義之俗不

亦重可傷哉不然則周室既衰夷狄漸熾薄

伐不修異𩔖南剥若黄帝所逐之葷粥者來

據斯土其部落有山戎東林胡之稱也然則兹

土也黄帝而後燕秦而前已淪異𩔖為一大

變矣扵戯武靈胡服而雲中廼開昭王用間

而上谷始置千載而下要當知所慎也

馭戎論

夫馭戎之道有三弘大公之度以開其向化之

心蓄不測之威以消其先事之詐嚴必然之防

以懲其窺伺之禍是故在盛世則王㑹可圖

⿰糹⿱𢆶匹 -- 繼世則國守不失其來也則撫之有道而怨

憤之心不興其去也則防之有常而慢侮之釁

不作古先聖王之所以馭戎者不過如斯而已

夫先王之世固有山戎諸夷雜處于侯伯曰

之中者矣非故欲其如此也開闢以來種𩔖雜間

或依山水之險或以草木之蕃自限一隅未

教然先王不閉糴曲防以病之也不草薙禽獮

以殄之也朝㑹也与之通貢賦也為之節其所以

待之也公矣都鄙廬井以養民比閭族黨以成

賦方伯連帥以制兵大司馬三令九伐以懲不恪

其𠩄以威之也不測矣楚越富土不踰子爵秦

代盛馬僻在邊鄙有會同而無與盟有聘問而

無交質其所以防之也嚴矣是故等分之既明

則狂悖之莫肆摩染之既乆則習俗之漸移以

故彼時諸戎夷至今無復存者白狄赤狄潞

鮮陸渾之𩔖率以頑嚚就誅呉楚扵越秦代

邾淮之國悉列衣冠同于中國矣先王仁義之冶

文徳武功之施其效固如此也逮至後世所患者

北胡南越疆外之醜而已夫欵塞求貢其来可許

也而轉東千乗疲勞中國賜賞濫越位諸王上

其所以待之者失矣納貢請更其可通也而

都護一出兵行糧從嗣⿰糹⿱𢆶匹 -- 繼與奪恩怨蝟作其

𠩄以震之者瀆矣烏桓之始也分置塞下南匈

奴之附也罷斥邊關甚者雜處于閭閻宿衛于

朝宁其𠩄以防之者替矣由是烏桓匈奴為患

于漢𦍑氐鮮卑稔亂于晉唐室之雜夷宋人之

不競源皆此也扵戲非我族𩔖其心必異煦之

以恩恩極則䙝投之以利利盡則争始為我役

終必至扵相輕曲為彼謀究必成乎自斃其端

甚多不可不察也

舊唐書宋慶禮傳𥘉營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帶奚契丹則天時都督趙

文翽政理乖方兩蕃及叛攻䧟州城其後移於幽州東二百里漁陽城安

開元五年奚契丹各𣢾塞歸附𤣥宗欲復營州於舊城侍中宋璟固爭

以為不可獨慶禮盛陳其利乃詔慶禮及太子詹事姜師度右驍衛將軍

邵宏等𠑽使更於柳城築營州城興役三旬而畢俄拜慶禮御史中丞兼

檢校營州都督開屯田八十餘所追拔幽州及漁陽淄青等户并招輯商

胡為立店肆數年間營州倉廪頗實居人漸殷七年卒太常博士張星議

曰宋慶禮太剛則折至察無徒有事東北所亾萬計所謂害於而家凶於

而國案謚法好巧自是曰專請謚曰專禮部員外即張九齡駮曰慶禮在

人苦節爲國勞臣一行邊陲三十年所户庭可樂彼獨安於傳遞稼穡爲

艱又能實於軍廪莫不服勞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貞堅之䂓而自盡其

力有一於此人之所難况營州者鎭彼戎夷扼喉㫁臂逆則制其死命順

 則爲其主人是稱樂都其來尚矣往緣趙翽作牧馭之非才自經隳廢便

 長寇孽故二十年間有事東鄙僵屍𭧂骨敗將覆軍蓋不可勝紀大明臨

 下聖謀獨㫁恢祖宗之舊復大禹久迹以數千之役徒無甲兵之强衛指

 期遂往禀命而行於是量畚執築鼛鼓親總其役不愆所慮俾柳城為金

 湯之險林胡生腹心之疾蓋爲如此也㝷而罷海運𭣣歲儲邊亭晏然河

 朔無擾與夫興師之費轉輸之勞較其優劣孰爲利害而云所亾萬計一

 何謬哉及契丹背誕之日懼我犄角之𫝑雖䑕穴白固而駒牧無侵蓋張

 皇彼都繄賴之力也安有踐其跡以制其實貶其謚以狥其虚採慮始之

 謗聲忘經遠之權利義非得所孰謂其可請以所議更下太常庶素行之

 迹可㝷易名之典不墜者也星復執前議慶穆兄子辭玉又詣闕稱寃乃

 謚曰敬

大明清𩔖天文分野書

開平府

 親領縣一 開平

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尾宿 漢靈獻之際為上谷漁陽之北境迭為奚契丹所據

中綂元年爲開平府至元二年置留守司五年陞上都路 本 朝未立

 開平縣

至元二年置先是府有東陽古城至元元年置爲縣三年省入興州七年割其地屬𨵿平縣 本 朝未立

宣德府

 親領縣三 宣德 宣平 順聖

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入尾 周戰國時屬燕為上谷郡地為下落縣地屬幽州

𣈆爲馮跋所據元魏道武帝都雲中舊西京也於此置文德縣後周陞爲武州仍置縣僖宗改

為毅五代後唐復為武州明宗又改為毅州廢帝仍曰武州改名歸化末年改爲德州天眷二年改宣德州

隸大同府大定七年改宣化州又明年復改爲宣德州𥘉爲宣寧州乙未年改為山西東中綂元年改爲宣徳府屬上都

 本朝未立

 宣德縣

元魏道武於此置文德縣歷代因之改為宣德縣倚郭 本 朝未立

 宣平縣

本宣德縣之大新鎭承安二年以大新鎭為宣平縣移治於縣界之辛南莊置 本 朝未立

 順聖縣

本古安寨軍五代廢爲永興縣地石𣈆時地入契丹後因高勲鎭幽州分永興縣置順聖縣屬弘

割以來屬 本 朝未立

奉聖州

 親領縣三 永興 懷來 縉山

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入尾 周𢧐國時屬燕爲上谷郡地置涿郡三國𣈆

入于北燕元魏平慕容氏改新五代後唐同光二年爲威塞軍節度石𣈆割賂契丹㑹同元年改爲奉聖

大安元年爲德興府至元四年改宣德府屬上都留守司後復改奉聖州屬宣徳府 本 朝未立

 永興縣

本涿鹿之野爲上谷郡地置𣵠鹿縣改爲永興縣於縣置新州改爲奉聖州縣如故大安元年陞爲德興

府縣居郭下至元四年改奉聖州屬宣德府縣如舊 本 朝未立

 懷來縣

本幽州之境春秋戰國時竝屬燕為上谷郡地爲潘縣地𣈆屬廣𡩋郡元魏北齊置北燕郡

後周置郡去北字改潘縣爲懷戎縣開皇三年以縣屬燕大業三年屬𣵠郡武徳𥘉為可汗州七年還置北燕州

貞觀八年改爲媯州長安二年移理舊濟夷軍天寳元年改爲嬀川郡又析置嬀川縣㝷廢乾元元年復以爲州五代𨖚

州州罷改爲懷來縣金元竝因之屬奉聖州 本 朝未立

 縉山縣

廣寗縣地屬上谷郡天寳未置川 縣尋廢唐末於此置儒州五代石晉割燕雲十六州地賂遼此其一也

三年罷州爲縉山縣取縣北山爲名初因之至元三年省入懷來縣五年復置屬奉聖州 本 朝未立

興州

 親領縣二 興安 宜興

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尾宿 漢女祁縣地屬上谷郡又為東部都尉治莽曰祁至東漢迭為諸侯所

爲奚地屬王府號北州治興化縣𥘉州罷爲興化郡屬北京泰和間復陞爲興州因之屬上都路 本

朝未立

 興安縣

本奚所據北安州之郭下興化縣𥘉州罷縣存屬北京泰和間於縣置興州𥘉州存縣罷至元二年始於州復置

縣 本朝未立

 宜興縣

泰和元年置㝷廢至元二年置屬興州 本 朝未立

松州

遼西郡之文城縣地爲松山州爲松山縣屬北京大定府路中綂三年屬上都路 本 朝未立

桓州

 金古上谷郡地於此置桓州屬西京威遠軍節度使𥘉罷至元二年置桓州隸上都路 本 朝未立

 雲州

 五代古望雲川地其地屬契丹開泰二年始築城郭爲望雲縣因之屬奉聖州中綂四年陞爲雲州冶望雲縣

 至元三年州存縣罷二十八年割宣徳府之龍門來隸上都路 本 朝未立

 𨺚興路

  親領縣四 高原 懷安 天成 威寧

 禹貢冀州之域 周春秋戰國時爲北國地秦漢𣈆北魏隋屬代屬新

 代屬威塞軍石𣈆𥘉入契丹是爲遼壤置柔𨖚鎭大定十年陞爲縣置宣德州明昌三年陞為撫州屬西京承安三年陞州

 之新城鎭爲威寜縣其年又陞為鎭寜軍中綂𥘉立高原縣三年以郡爲内輔地陞爲隆興路 本 朝未立

  高原縣

置柔遠縣屬西京貞祐兵後改屬撫州中綂二年置高原縣隸宣德府三年來屬爲倚郭縣 本 朝未

 安懷縣

戰國時屬燕隸上谷郡爲夷輿縣地三國隋並爲遠人所據廢爲𮎰鎭後置新州仍領永興礬

山壞安四縣五代屬契因之屬西京𥘉隸宣德府中綂三年來屬 本 朝未立

 天成縣

本戰國趙雲中地屬雲中郡爲遠元魏道武徙都平城以其地爲廣牧縣武德五年定襄縣其地

於此置天成縣屬西𥘉屬宣徳府中綂三年來屬 本 朝未立

 威寜縣

本新城鎭𥘉屬宣德府大安𥘉與西京平地縣同置承安三年陞新城鎭爲威寜縣𥘉隷宣德府中綂三年來屬

本朝未立

遼東都指揮司舊𨖚陽路

 支郡二 懿州 蓋州

 親領縣一  遼陽

舜爲營州之域尾箕之分 秦於此置東郡屬幽州𥘉脩遼東故塞至浿水為界以限朝鮮郡

領縣八遼東居其一東漢以郡屬青州後還屬幽州及漢未公孫度自號平州牧及其于康㨿有其地三國魏置東夷校尉

居襄平而分遼東昌黎等五郡爲平州復後合爲幽州𣈆武帝咸寜二年析五郡置平州改遼東郡為國太元十年北燕慕容

垂據有遼東郡元魏仍爲遼東郡𥘉職貢不廢叛服無常太宗親征得蓋年城置蓋州得𨖚東城置𨖚州

契丹神冊四年脩遼陽故城曰東平郡後號南京律耶德光改南京爲東京因之於此置遼陽府領縣二𥘉

東京路至元六年置東京總管府二十五年改東京曰遼陽路 本 朝立遼東都指揮司及定遼

五衛州縣皆未立因其舊名屬於本司

 遼陽縣

本舊縣屬𨖚東郡東漢安帝分屬𤣥菟郡五代𣈆以後淪人高句麗爲句麗縣後屬渤海爲常樂縣遼神冊四年脩遼陽

故城以所俘漢民渤海户實之德光天顯中徙東丹國王居於此改為金徳縣大定中改名遼陽縣至元六年以鶴

野併入遼陽 本 朝未立

懿州

太平三年越國公主創置慶義軍後更名廣順隷上京清寜七年復更爲昌寧縣以其所居闤闠遂置懿州領順安靈

山同昌等縣屬咸平府𥘉隸省府至元六年省靈山同昌二縣入順安後罷順安以州隸東京路二十五年改東京為遼陽

路而州屬焉 本 朝未立

蓋衛州舊州

本高麗蓋年城太宗親征得城置蓋州後改為辰州五代契丹陞爲長平軍皇綂三年改刺史省寜州入焉明昌

四年陞大寜鎭爲秀巖來屬後復改蓋州屬東京𥘉陞 爲蓋州路至元六年省秀巖入𨖚陽縣八年併建安入州十七年改隷

東京路二十五年復改東京曰𨖚陽縣而州屬如故 本 朝置蓋衛州

海衛州舊澄州

本海州南海府沃沮故地高麗卑沙城唐李勣攻卑沙城卽此太平九年於此置遷民縣又移澤州民仍爲南海府

皇綂三年改曰海州天德三年以山東有海州改為澄州𥘉罷癸丑年復置至元六年併入遼陽縣 本 朝置海

州衛

復州衛舊復州

本遷民縣屬黄龍府後置復州號永寜軍節度改縣曰永寜又更爲永康省豐水扶羅入焉𥘉州罷而縣存

至元六年併入遼陽縣後復置 本 朝置復州衛

 金州衛

 元本大寧路榆林之地 本 朝置金州衛

 南京千户所 本朝以遼陽等處軍户隷之

 草河千户所 本朝以草河等處軍户隸之

 東寜千户所 本朝以舊東寜瀋陽等處軍户隷之

 女直千户所 本朝以舊開元路等處直女軍户隸之

 毛憐千户所 本朝以毛憐等處軍户隸之

 大寜路未立

  支郡九 興中州  建州  惠州  義州 利州 川州

   錦州 高州 瑞州

 親領縣七 大寜 和衆 富庶 金源 惠和 武平

  龍山

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尾  周春秋時為山戎之地分其地爲𨖚西郡新安平縣地在

營州之北潢水之南後部奚據之三國魏武征三部破烏桓遂平其地元魏其部族復盛於此建牙帳自號庫眞奚後

滅𨖚西其地屬焉後周爲齊高寳寜所據開皇 年討平高寳寜   隸平營唐 𥘉其地屬營州貞𮗚中太

宗     於此置饒樂都督府復置東夷都護府 其地叛服不常唐未分為五部及契丹阿保機强盛遂服屬之

五代石晉以鴈門幽薊之地賂契丹由是矣族𨽻之尋與東奚皆爲所并綂和二十四年即奚王   創置城闕號曰

中京大定府𥘉因之誨陵貞元元年遷都於燕遂改此爲北京大定府𥘉爲北京   府至元 九年復 爲大寧

 本 朝未立

 大寜縣

新安平縣地五代契丹阿保機强盛室韋  屬之此爲白霫建中京置大定赤縣爲北京治此

中綂二年省長興入焉至元 十九年改為大寧縣 本 朝未立

 和衆縣

本臨渝地後隸右北平之驪城縣𣈆燕北擾攘各爲所據始取𥘉為愼州之地載𥘉二年析其地置黎州

屬營州都督神龍𥘉又改屬幽州天寶𥘉奚據之五代地屬契丹建榆州治和衆縣州罷縣存仍其

本朝未立

 富庶縣

本新安平縣地開泰二年析宗州之民於山子川以其地沃壤置富庶縣人多力田北屋豐富故以爲名

省入興中州尋復置屬本路 本 朝未立

 金源縣

本徒河縣地在營州東北屬青山縣開泰二年徙其部落於𣵠州范陽縣置金源縣取金甸子以為名

 本 朝未立

 惠河縣

本歸義州地總章中有海外數百部落降附於此置歸義州以居之隷幽州都督後爲奚所據徙漢民數百户於上京東

兔兒山下創城以居之號曰惠州天輔五年州罷為惠和縣承安二年復置治神山縣復改爲惠和縣隸本路

本朝未立

 武平縣

本沃州地太租俘漢民散居以其地不可耕植因建城池以遷之號曰新城宣帝綂和八年更爲武安州罷州為武

 本 朝未立

 龍山縣

本交黎縣地元魏契丹方興置松漢部落散居於此貞觀二年隸營州都督其地卽古靜蕃戍地

𨖚開泰二年建爲潭州皇綂間改爲龍山縣屬利州割屬大定府至元四年屬利州其年復以來屬

朝未立

興興中州

禹貢冀州之域舜爲營州之境星入尾度 商孤春秋時入於山戎𢧐

國屬爲𨖚西郡地遼西郡柳城卽此地也東漢爲𨖚西郡而柳城其地尋爲烏桓鮮卑蹋頓所據𣈆爲慕容皝

所據改柳城爲龍城後北燕所都元魏滅之復於平州界立遼西郡屬平州開皇三年討平寳寧及以其地置營州焬

帝𥘉罷又置柳城郡武德元年改營州以柳城爲都督府天寳元年更名柳城郡乾元間復爲營州號霸州置彰武軍節

度使後陞爲興中府省州縣改營丘爲洪寜縣至元二年縣皆省降府爲州㝷復爲興中府七年降爲州屬大寜路

本朝未立

建州

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尾宿周春秋時山戎所據戰國屬燕爲遼西郡柳城之地東漢爲烏

桓鮮卑蹋頓所據三國魏平之隷遼西郡𣈆慕容氏據有其地後爲北燕馮跋所奪元魏平之立遼西郡

爲高寶寜所據始平武德元年屬營州都督五年置昌樂縣後復置柳城其地屬焉天寳元年以宗州屬柳城

乾元𥘉復改柳城爲營州五代自燕北擾攘其地𮎰廢契丹既盛完葺故壘號曰建州置永覇永康二縣

置縣曰建平省建平入州仍隸大寧路 本 朝未立

惠州

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尾度漢右北平土垠縣地𣈆為北燕所據北齊置東北道行臺

後周立總管府竝以也  郡兼領其地屬無終縣天寶置焉監於此後為丨奚所據以為西郡開泰中改爲澤州

天輔元年州罷改為惠和縣承安二年復置惠州治神山縣𥘉因之𨐌亥嵗縣並省仍隷大寜路 本 朝未立

義州

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尾宿秦分置遼西郡爲絫縣因之東漢末其縣爲山戎所三國

𣈆皆為貞觀十九年太宗征高麗甞駐軍于此遂建城號宜州崇信軍上節度使天徳三年    州

仍其 本 朝未立

利州

禹貢冀州之域星分箕尾周春秋戰國屬燕爲賓從縣地屬遼西東漢末爲東夷所據

𣈆    唐武德五年分饒樂郡都督於奚部落置鮮州屬營州後遷於青州神龍中改隸幽州天寳後爲

奚所五代契丹平奚其地建城綂和四年置阜俗縣十六年更為利州開泰元年領阜俗縣至元二年

降州爲利城縣四年復置割龍山縣隸大定府阜俗縣併入本州仍隸大寜路 本 朝未立

川州

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尾度 唐本青山州地㑹同三年置白川州天祿五年改白川州領咸

康等三縣後省天眷二年陞州爲刺史屬懿州大定𥘉州罷隸成平府承安二年復置川州仍屬懿州以縣併入州屬

北京路至元二年省入懿州尋復置川州仍隸大寜路 本 朝未立

錦州

禹貢冀州之域星入尾宿周春秋屬燕遼東縣地三國魏武帝伐烏桓即其

𣈆爲北燕所據置西樂郡隋唐其地空虚及唐末入契丹以其地實衝要廼以所俘漢民居之號錦州臨海軍

中節因之陞爲臨海軍節度至元三年以錦州省入義州㝷復置隸大寜路 本 朝未立

高州

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尾度唐本信州地萬歳元年置契丹失活部屬營州都督兵亂遷置青州神

龍𥘉還隸幽州𨖚開泰中伐高麗降三韓之人遂建城邑以居之故名高州天眷中省州存縣承安三年復置州析武平松

山等縣來屬甲戌歲陞爲興勝府丙子歲仍改高州隸大寜路 本 朝未立

瑞州

禹貢冀州之域星分尾度 商孤國地春秋入於山戎戰國隸幽州屬遼西郡

爲𨖚州地𣈆慕容皝置集寜縣煬帝復爲遼西郡貞觀十年於營州界置營州都督咸亨𥘉改爲瑞州

萬歲通天二年遷於宗州神龍𥘉還隸幽州五代州邑竝罷開泰初女眞五部歸焉遂建城以居之號曰來州置來貞

天德三年改爲宗州太和六年復改瑞州至元六年縣竝省 本 朝未立

廣寜路

 親領 縣二 所四

  閭陽縣 望平縣

  廣寜舊千户所 鍾秀舊千户所

  凌川舊千户所 遼鎭舊千户所

舜營州之境星分尾度秦遼東郡地郡屬州無慮縣爲西部都尉治所莽廢和帝永元十六年

於𨖚東復置西部都尉無慮仍屬焉漢末為公孫度所據三國魏置䕶東夷校尉居襄平以綂之𣈆咸寜二年復分𨖚東

等郡置平州後為慕容廆所據後周隋高句麗略有遼東高宗始平之置巫閭守捉城阿保機取其地大聖

會同二年建顯州奉先軍節度天會七年改爲廣寜府天眷三年改遼西路轉運司領廣寜望平閭陽鍾秀四縣

遼東辛丑歳更爲行軍民總管府辛亥改爲軍民萬户府中綂元年復改萬户府爲總管府至元六年降爲散府十五年陞爲廣寜

寧路總管府 本 朝未立

 閭陽縣

本無慮縣地大聖會同二年建顯州奉先軍又於州西南七里置乾州廣德軍節度立奉陵縣後改曰閭陽

七年徙閭陽治南州後隸廣寜府壬寅年改縣爲閭陽千户所至元六年改千户所爲縣十五年又以縣爲行千户所事

本朝未立

 望平縣

望平爲山東縣因割永豐縣西之民為陵户以其地在閭山之東而名焉𥘉因之置梁魚務大定二十九年

爲望平縣復漢舊名至元六年省鍾秀入焉十五年割出鍾秀治望平縣兼行千户所事 本 朝未立

 廣寜

無慮縣地於巫醫閭山之東南建乾州奉先軍仍置奉先縣以爲附庸邑天會七年改曰廣寜縣隷廣寜府

壬寅歲改縣爲千户所辛亥歳隸廣寜路至元六年併本所入閭陽縣十五年復析置廣寜千户所 本 朝未立

 鍾秀

奉先縣地天眷年置鍾秀   府壬寅歲省縣  陽辛亥歲復置千户所隸廣寜路至元六年省入望平

縣十五年復析置鍾秀千户所 木 朝未

 凌川

本新茂州辛亥嵗始置千户所取凌川爲名至元六年併入閭陽縣十五年復析置千户所 本 朝未立

 遼鎭

爲西天會七年州爲遼鎭壬寅嵗置遼鎭千户所辛亥嵗隸廣寜至元五年省入廣寜十五年立遼鎭

十户所仍隷廣路寜 本 朝未立

瀋陽路

挹婁故地也渤海大氏建定理府都督瀋定二州管領定理平丘等九縣北為瀋州地也定州與縣竝罷卽瀋

州爲興遼軍節度改爲昭德軍節度大定中又改曰顯德軍領樂郊等五縣丙子歲高麗神騎都領洪福源率西京都

䕶龜州四十餘城來降壬寅歳高麗國復叛明年洪福源引衆拔歸乃徙民散居遼陽瀋州𥘉創城郭置司僑治遼陽故城中綂二

年改爲安撫高麗軍民總管治瀋州元貞二年併兩司為瀋陽等路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仍治遼陽故城本朝未

開元路

古肅愼氏之地 元魏時始見中國號曰勿吉曰黒水靺鞨武德五年酋長阿固郎來朝貞

觀 年以其地爲燕州開元 年置黒水府以部長爲都督刺史十四年黒水都督 幽州都督咸通年間渤海王𤣥錫强盛以粛

愼故地爲上京號龍泉府五代唐同光問黒水兀兒及獨鹿皆遣使朝貢其地東瀕海南界高麗西北與契丹接壤卽大金也

始祖部落𥘉號女眞後改曰女直太祖烏古打旣滅𨖚卽上京設都皇綂間 都於燕正隆二年改為㑹寜府置上京留

十 年陞爲上京治會寜置曲  春二  焉癸已年師至開元東土悉平於建州故城      行路事轄女直

等户  年設開元    户府治黄龍府至   二年 開元路屬𨖚東道宣慰司

本朝屬女直千户所

咸平府

 營州東                    朝天下朝鮮畏秦襲

  服屬焉秦以屬𨖚東郡外及秦末燕人衛滿畧眞畨朝鮮置吏築 鄣塞以其地遠難守復修𨖚東政塞至浿水為界封

盧綰爲燕王與朝鮮接壤後綰叛衛滿聚黨破朝鮮而自王武帝元封三年析其地置真畨臨屯樂浪𤣥菟而朝鮮浿水二縣屬樂

浪東漢因之漢未公孫度據有𨖚東自號平州牧其地屬焉三國魏分樂浪等五郡為平州復合於幽州𣈆分樂浪等

郡置平州以慕容廆爲刺史後爲所據朝鮮仍屬樂浪後高句麗侵其地慕容寶𭅺以高句麗王安爲平州牧復置銅山郡

滅高麗置安東都䕶以綂之尋爲渤海大氏所據平渤海開泰八年遂招置平營流民建城居之號咸州安東軍節度亦曰

為咸州天德二年陞爲咸平府屬開元路後復割屬𨖚東道宣慰司 本 朝未立

東寜路

 支郡 都䕶府 定遠府 黄州 德州 朔州 宣州

  成州 熈州 孟州 靈州 延州 雲州 慈州 嘉州

  順州 殷州 宿州 郭州 昌州 撫州 渭州 鐵州

  泰州 价州 龍州 博州 鳳州 谷州

 親領 縣二 鎭一

  土山縣 中和縣

  鐵化鎭

古朝鮮地星分箕宿 漢本平壤城又號長安城樂浪也武帝元封二年滅朝鮮置𤣥菟郡以高麗爲縣

𣈆安帝義熈後其王高璉始居平壤城太宗親征攻拔二城高宗又遣李勣攻拔扶餘平壤高麗遂平垂拱中立高寳

元爲朝鮮王五代同光元年高麗遣使來朝長興二年王權建知國事遣使者來明宗拜建黄州都督𠑽大義軍使封高

麗國王逮傳子孫以平壤爲西京至元六年李延齡等以 十城來歸八年改西京為東寜府十三年陞為路仍領二府二

縣一鎭二十六州 本 朝高麗王脩職為臣州縣並因其舊

 土山縣 沿革已見本路

 中和縣 沿革已見本路

 鐵化鎭 沿革已見本路

都䕶府

古朝鮮幽州之域星分箕宿 唐高宗⿰糹⿱丿㤙 -- 總章元年李勣平高麗國得城百七十其地爲都督府置

安東都䕶府於平壤以綂之開元二年徙于乎州天寳二年又徙于𨖚西改郡城自唐之季地入高麗至元六年李延齡等

以其地來歸此爲都䕶府領府州縣鎭六十餘城雖因唐舊而無其實仍存舊名隷東寧路 本 朝因之

定遠府

古朝鮮國舜為幽州之地星分箕宿 元其地舊為高麗所有列置郡邑此爲定遠府至

元六年李延齡等以其地來歸仍存舊名隸東寜路 本 朝因之

 德州

  親領  縣四〇鎭三

   江東縣 永清縣 通海縣  順化縣

   寜遠鎭 柔遠鎭 安戎鎭

 古朝鮮國舜幽州之地星分箕宿 元舊爲高麗之壤列置郡邑此爲徳州舊有縣鎭沿革

  本 朝因之

 昌州 安義鎭 沿革見前已下州縣竝同

 鐵州 定戎鎭

 泰州

 价州

 鳳州

 谷 州

 博州   遂安縣

 黄州   安岳縣   三和縣   龍岡縣   咸 從縣    江西縣

       長命縣

 雲州

 慈州

 嘉州

 順州

 殷州

 宿州

 朔州

 宣州    寜朔鎭   蓆㠀鎭

 成 州   樹德鎭

 熈 州

 孟州   三登縣   椒㠀鎭   椵㠀鎭   寜德鎭

 延州    陽巖鎭

 雲州

 郭州

 撫州

渭州

龍州

大金國志

  許奉使行程録

宋著作𭅺許亢宗為賀金主登位使時太宗嗣立之次年徃宋為宣和六年也自

䧺州起直至金主所都㑹寕府共二千七百五十里是時金國禮南使甚厚猶未渝

盟今自臨安府餘杭門起至䧺州三千二百七十里又自䧺州至上京會寕府二千七百五

十里通計六千零二十里

第一程自䧺州六十里至新城縣

 離州三十里至白溝巨馬河源出代郡淶水由易水界至此合流東入于海河濶止十

 数丈深可二丈南宋與契丹以此為界舊容城縣附䧺州歸信縣𭔃里自壬寅

 年冬于河北㟁創築容城縣新壘以鉄𮪍五千敗之于新城即此地舊為契

 丹邉面自與宋朝結好百餘年間楼壁僅存

第二程自新城縣六十里至𣵠州

 𣵠州古𣵠郡黄地與蚩尤𢧐于𣵠鹿之野即此地昔為契丹南寨邉城楼壁

  并存及郭藥師舉城内属不經兵火人物冨井邑繁庻近城有𣵠河李河合范

  河東流入海故名范陽

 第三程自𣵠州六十里至良鄉縣

  良鄉縣乃唐荘宗時趙徳鈞銀鎮也幽州𡻕若契丹侵鈔轉餉乃于塩溝置

  良鄉縣即此地置燕山府自經兵火之後屋舎居民靡有孑遺帥臣復加修築

  楼壁燁然更新離良鄉三十里過蘆溝河水極湍激每候水淺深置小橋以渡

  𡻕以為常近年都水監輙于此河兩㟁造浮梁建龍祠宫傍佛如𥠖陽三山

  制度

 第四程自良鄉六十里至燕山府

 燕山乃古冀州地舜以冀州廣逺分置幽州以其地在北方幽隂之地東有

 朝鮮𨖚東北有楼煩白西有雲中九原南有滹沱昜水唐制范陽節度

 臨制奚契丹自晋割賂建為南京又有燕京析津府户口按堵人物典庻州

 宅用契丹舊大内壮䴡𤔫絶城北有市陸海百貨萃于其中僧居佛寺冠于

北方錦綉組綺精絶天下𬞞蓏菓實稲梁之𩔗靡不畢出桑柘麻麥羊豕

雉兎不問可知水甘土厚人多技藝民尚氣節秀者讀書次習𮪍射耐劳苦

既城後逺望数十里宛然如𢃄囬環繚繞形𫝑䧺傑真用武之國也國𥘉更

府名曰燕山軍額曰青青周圍二十七里接壁高四十尺楼計九百一十座池

塹三重城開八門

第五程自燕山府八十里至潞縣

 潞縣東半里許有潞沙曹操征烏丸𡊮尚等鑿渠自滹沱由𣲖水入潞沙即

 此地也

第六程自潞縣七十里至三河縣

 三河縣隷薊州後唐德鈞于幽州東置三河縣以護轉輸即此

第七程自三河縣六十里至薊州

 薊州乃漁陽也因問天寳禄山舊事人無能知者

第八程自薊州七十里至玉田縣

 玉田縣之東北去景州百二十里自甲辰年金人雜奚人直入城内刼㨿每邉人

告急四月之内凡三至盡軍民一而去宣撫使王安中創築北縣後改為經州

第九程自玉田縣九十里至韓城鎮

 鎮有居民可二百家並無城

第十程自韓城鎮五十里至北界清州

出韓城鎮東行十餘里至金國所新立地界並無溝塹惟以兩小津堠高三

 尺許其兩地界東西濶約一里許内兩界人户不得耕種行人並依奉使契丹

 條例所至州僃車馬護送至界首前期具國信使副職位姓名関牒北界

僃車馬人夫以待彼中亦如期差接判副使于界首伺候兩界各有幕次行

人先令引接賫國信使副門状過彼彼亦令引接以接伴使副門𭣣回示仍

請過界于例三請方上馬各于兩界心對馬立引接互呈門状各虚鞭虚揖如

儀以次行馬四十里至清州各相劳問州原是石城縣金國新改為清州兵火之

後居民𦂯百餘家是晚酒五行進飯其食品不可向口自此以東過館頓或宿

程其供應人旋于民漢兒内選之每遇迎南使則給銀牌入主幹者各懸一枚

于腰間名曰銀牌天使

第十一程自清州九十里至滦州

滦州古無之唐末天下亂阿保機攻䧟平营劉守光㩀幽州𭧂虐民不堪命

多迯亡保機為主築此以居之州䖏平地負𪋤西崗東行三里許亂山重疊

 形勢險峻河經其間河面濶三百歩亦控扼之所也水極清泚臨河有大亭名

 曰濯清為塞北之絶郡守将迎于此回程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宴是州

第十二程自滦州四十里至望都縣

 民既入契丹依阿保機即于所居䖏創立縣随其來䖏鄉里各之故有望都安

 喜之號唐荘宗以鉄𮪍五千退保望都即此縣也

第十三程自望都縣六十里至营州

 营州古柳城舜所築也乃殷之孤竹國漢唐𨖚西地金國討張㲄是州之民

 屠戮殆盡存者貧民十数家是日行入館于周宅古屋十数楹庭有大木十數

  株枯腐蔽野滿目凄凉使人有吊古悼亡之悲州之北有六七里間有大山数

  十其來甚逺高下皆石不産草木特立州後如营衛然恐州以此得名

 第十四程自营州一百里至⿰氵閠 -- 潤

  離营州東行六十里至渝関並無堡障但存遺趾有居民数家登高囬望

  東自碣石西徹五臺幽州之地沃野千里北限大山重巒中有五関居庸可以

  行大車通轉餉松亭金坡古北口止通人馬不可行車外有十八路盡兎徑鳥

  道止能通人不可行馬山之南地則五糓百菓羙木良材無所不有出関未数

  十里則有山童水濁皆瘠鹵彌望白茅白草莫知其極盖天設此以限南北也

  兹以來𩔗皆如此更不𠕂叙

 第十五程自⿰氵閠 -- 潤州八十里至遷州

 彼中行程並無里堠但以行徹一日即記為里数是日行無慮百餘里金人居常

 行馬率皆奔軼此日自早飯罷行至暝方到道路絶人烟不排中頓行人饑渴甚

 自兹以東𩔗皆如此

 第十六程自遷州九十里至習州

  遷州東門外十数歩即古長城所築遺址宛然

 第十七程自習州九十里至來州

  無古跡

 第十八程自來州八十里至海雲寺

  離來州三十里即行海東㟁俯挹滄溟與天同碧窮極目力不知所際是寺

  去海半里許寺後有温泉二池望海中有一大島楼殿萃堵波之上有龍宫

  寺見安僧有数十人是夜行人皆野盤

 第十九程自海雲寺一百里至紅花務

  此一程盡日行海㟁紅花務乃金人煎塩所去海一里許至晚金人餽海魚

  数十枚烹作羙味極珍

 第二十程自紅花務九十里至錦州

  自出渝関東西路如平掌至此㣲有登陟徑由十二山下

 第二十一程自錦州八十里至劉家荘

 是夜行人皆野盤

 第二十二程自劉家荘一百里至顯州

  出渝関以東南行瀕海北限大山盡皆分鹿惡不毛至山忽峭拔摩空蒼翠

  萬仭金𩔗江左乃醫巫門山也成周之時以醫巫閭作鎮其逺如此

 第二十三程自顯州九十里至兎兒渦

 第二十四程自兎兒渦六十里至梁魚務

  離兎兒渦東行即地勢卑下盡皆萑苻沮洳積水是日凡三十八次渡水多𬒳

  溺名曰遼河瀕河南北千餘里西二百里北𨖚河居其中其如此隋唐徃高䴡

  路皆由此秋夏多蚊虾下分晝夜無牛馬能致行以衣𬒳包褁胸腹人皆重裳

  而披衣坐則蒿草薫烟稍能免務基依水際居民数十家環繞彌望皆荷花

  水多魚排徊乆之頗起懐鄉之思

 第二十五程自梁魚務百单三里至没咄寨

離梁魚務東行六十里即過𨖚河以舟渡濶狹如淮過河東亦行淀五十里

舊廣州惟古城有貧民三五家是夜宿没咄寨

第二十六程自没咄寨八十里至瀋州

第二十七程自瀋州七十里至興州

契丹阿保機破渤海國建為東京路自此所至屋宇雖皆茅茨然居民稍

盛食物充是離興州五十里至銀州中頓又四十里至咸州

第二十八程自興州九十里至咸州

未至咸州一里許有幕屋数間供帳皆備州守出迎禮如制就坐樂作有

 腰皷芦笛管琵琶方響筝笙箜篌大皷拍板曲調與南朝一同酒五行樂作

迎歸館次日早有中使撫問别一使賜酒果一使賜宴赴州宅就坐楽作酒九行

食品雜進名曰茶飯金國再賜宴必貴臣押伴是日押伴貴臣僃酒轍大言

 説金國之強控弦百萬無敵于天下使長折之曰宋有天下二百年幅員三萬

里勁兵百萬豈為弱耶其啣命逺來賀大金皇帝登寳位大金皇帝止令太

 尉來伴行人酒食何常令大言以相罔也辭氣俱厲押伴者氣懾及賜宴畢例

 有謝表曰祗造隣邦中使讀之曰使人輕我大金也表辭不當用邦字論語

 云蠻貊之邦使長正色而言曰書不云乎恊和萬邦詩不云乎周雖舊邦邦

 字而中使止誦此一句以相問表不可換須到闕當與讀書人理㑹中使無多言中

 使無以答使長許亢宗饒之楽平人以才𬒳選為人醖醸似不能言者臨事敢

 發如此金人壮之

第二十九程自咸州九十里至同州

 自咸州四十里至肅州又五十里至同州離咸州即北行州平士也壤居民所在

 成聚落新稼殆遍地冝穄𮮐東望大山金人云此新羅山山内深逺無路可通

 其間出人参白附子深䖏與高麗接界山下至可行路三十里

第三十程自同州三十里至信州 回程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宴于此

第三十一程自信州九十里至蒲里孛堇寨

第三十二程自孛堇寨四十里至黄龍府

契丹阿保機初攻渤海射黄龍于此地即建為府是日州守迎迓如儀有中

 使撫問賜酒果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宴一如咸州制自此東行

第三十三程自黄龍府六十里至托撒孛堇寨

府為契丹東寨當契丹強盛時擒𫉬異國人則遷徙散䖏于此南有渤海北

有鉄離吐渾東南有高䴡靺鞨東有女真室韋北有島舎西北有契丹回紇党

 項西南有奚故此地雜諸國俗凡聚㑹䖏諸國人語言不通則各為漢語以

證方能辯之

第三十四程自托撒九十里至漫七離孛堇寨道傍有契丹舊益州賔州皆空城

第三十五程自漫七離一百里至和里閑寨

 離漫七里行六十里即古烏舎寨寨枕混同江湄其源來自廣漢之北遠不可

䆒自此有南流五百里接高䴡鴨緑江入海江靣濶可半里許寨前高㟁有

 柳𣗳沿路設行人幕次于下金人尤師李靖居于是靖累使宋朝此排中頓

 由是飲食精細絶佳時當仲夏藉𣗳隂俯瞰長江颷拂面槃薄少頃殊忘

 鞍馬之劳過江四十里宿和里閑寨

第三十六程自和里閑寨九十里至句孤孛堇寨

自和里閑寨東行五里即有潰堰断擊自北而南莫如逺近界隔甚明乃契

丹昔與女真兩國古界也八十里直至來流河行終日無寸木地不産泉人携

 水以行豈天以限兩國也來流河濶三十餘丈以船渡又五里至句孤寨自此

 以東㪚䖏原隰間盡女真人更無異族無市井賣買不能錢惟以物相貿易

第三十七程自句孤寨七十里至逹河寨

第三十八程自達河寨四十里至蒲撻寨是日金使前來排辨祗候

第三十九程自蒲撻寨五十里至館

行二十里至元寶𭅺君宅接伴使副具状辭館伴使副于此始見如接伴禮金

 國每差接伴館伴送伴客省使必于女真渤海契丹人物白晢詳緩能漢語者

 為之𣸪有中使撫問腸酒果宴如常儀畢又行三十里至館館惟茅舎数十間

 堂室皆帟幕武夫守護甚𫿞此去北庭尚十里次日賜酒果次早館伴同行馬

 可五七里一望平原曠野間有居民千餘家星羅帟布更無城廓里巷率皆背

 隂向陽又三里命去傘近闕北作百歩有阜宿圍繞三数頃並高丈餘云皇

 城也至以宿門就龍⿳亠口⿱冖至 -- 臺下馬歇定酒三行少頃聞鞞皷聲人歌引三奏楽作

 閤門使及祗候班引入即捧國書及陳禮物于庭下傳進如儀賛通拜舞抃蹈

 訖使副上殿以次就坐餘並退山棚之左曰挑源洞右曰紫㣲洞中作大曰翠㣲

 宫高五七丈建殿七棟甚壮榜額曰乾元殿堦高四尺堦𡈽壇方濶數丈名曰龍墀

 殿内以兵数千人人分兩壁六四面興築架屋数千百間金主御座前施朱漆銀装

 金几案果楪酒器皆金玉酒味食羙皆珎羙楽部二百人乃契丹教坊四部也

 酒五行食畢合賜襲衣袍帶使副以金餘人以銀謝畢歸館次早中使賜酒果

 𣸪賜餼以綿帛折充次日𠕂謁北庭赴花宴並如儀酒三行楽作鳴鉦百皷百

 戯出塲酒五行各起就帳戴色絹花各二十餘枝謝罷𣸪坐酒七行歸館次日又

 有中使賜酒果𣸪有貴臣就賜併伴射于舘内庭下設楽作酒三行伴射貴

 臣館伴使副國信使離席就射三矢弓弩從便用之勝負各有差就賜襲衣

 鞍馬次日朝辭儀如見時酒果畢就殿上捧國書請下殿賜使副襲衣物帛

 鞍馬三節人物各有差拜辭訖就館酒行楽作名為惜别之會又曰換衣燈

 宴酒三行各出衣服三数件或幣帛交遺常相聚惟勸酒食不敢多言至

 此夜語笑甚欵下計其巡以醉為度皆舊例也次日回程起發至兀室郎君

 宅館伴使副展状辭送使副于此相見如儀有中使撫問賜酒果皆如來時

 至信州滦州同此回程更不𠕂叙至清州將出界送伴使副夜具酒食亦為惜

 别之㑹出衣服数件或幣帛交遺情意甚勤次早發回至界有幕次下馬而

 望我界旗幟甲馬車輿帟幕以待人皆有喜色少頃楽作酒五行上馬𣸪送

 至兩界中彼使副回馬對立馬上一盃換所執鞭以為異日之記引展接状舉鞭

 揖各則背馬回顧少頃進数歩躊躇為不忍之状如是乃行彼中人情皆悽惻

 為之揮淚南人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