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天工開物/銅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凡銅供世用,出山與出爐,只有赤銅。以爐甘石或倭鉛摻和,轉色為黃銅,以砒霜等藥製煉為白銅;礬、硝等藥制煉為青銅;廣錫摻和為響銅;倭鉛和寫(瀉)為鑄銅。初質則一味紅銅而已。

凡銅坑所在有之。《山海經》言,出銅之山四百三十七,或有所考據也。今中國供用者,西自四川、貴州為最盛。東南間自海舶來,湖廣武昌、江西廣信皆饒洞穴。其衡、瑞等郡,出最下品,曰蒙山銅者,或入冶鑄混入,不堪升煉成堅質也。

凡出銅山夾土帶石,穴鑿數丈得之,仍有礦包其外,礦狀如薑石,而有銅星,亦名銅璞,煎煉仍有銅流出,不似銀礦之為棄物。凡銅砂,在礦內形狀不一,或大或小,或光或暗,或如鍮石,或如薑鐵。淘洗去土滓,然後入爐煎煉,其薰蒸傍溢者,為自然銅,亦曰石髓鉛。

凡銅質有數種。有全體皆銅,不夾鉛、銀者,洪爐單煉而成。有與鉛同體者,其煎煉爐法,傍通高低二孔,鉛質先化從上孔流出,銅質後化從下孔流出。東夷銅又有托體銀礦內者,入爐煉時,銀結於面,銅沉於下。商舶漂入中國,名曰日本銅,其形為方長板條。漳郡人得之,有以爐再煉,取出零銀,然後寫(瀉)成薄餅,如川銅一樣貨賣者。

凡紅銅升黃色為錘鍛用者,用自風煤炭(此煤碎如粉,泥糊作餅,不用鼓風,通紅則自晝達夜。江西則產袁郡及新喻邑)百斤,灼於爐內,以泥瓦罐載銅十斤,繼入爐甘石六斤,坐於爐內,自然熔化。後人因爐甘石烟洪飛損,改用倭鉛。每紅銅六斤,入倭鉛四斤,先後入罐熔化,冷定取出,即成黃銅,唯人打造。凡用銅造響器,用出山廣錫無鉛氣者入內。鉦(今名鑼)、鐲(今名銅鼓)之類,皆紅銅八斤,入廣錫二斤。鐃、鈸、銅與錫更加精煉。凡鑄器,低者紅銅、倭鉛均平分兩,甚至鉛六銅四。高者名三火黃銅、四火熟銅,則銅七而鉛三也。

凡造低偽銀者,唯本色紅銅可入。一受倭鉛、砒、礬等氣,則永不和合。然銅入銀內,使白質頓成紅色,洪爐再鼓,則清濁浮沉立分,至於淨盡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