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卷0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 太平寰宇記
卷二
卷三 

河南道[编辑]

開封府[编辑]

襄邑縣[编辑]

東一百四十五里,依舊七鄉。春秋時宋襄公地也。宋襄公葬焉,故曰襄陵。今墓在縣西北隅。秦始皇以承一作東匡縣卑濕,遂徙縣於襄陵,改為襄邑縣。漢以縣隸陳留郡。宋移屬譙郡。北齊,縣廢,入雍丘。隋置杞州於杞縣,襄邑複屬焉。大業三年,州廢,縣入梁郡。唐初,複置杞州。貞觀元年,州廢,縣入宋州。自朱梁與晉,改屬開封。

服官,《漢地理志》:「襄邑有服官。」《故魏都賦》云:「錦繡襄邑。 」

睢水,在縣北三十里,西自雍丘界入寧陵。《水經注》云:「睢水出陳留縣西蒗蕩渠。」

古汴渠,在縣北四十五里,西從雍丘入考城界。《史記》:「秦始皇二十二年,伐魏,引河灌大梁。」即此地也。又《宋書》:「高祖開此河以征姚泓。」

古匡城,在縣西三十里。《地理志》云:「秦以承匡之地卑濕,故徙縣於襄陵,其城遂廢。昔仲尼游此城,匡人誤圍夫子,夫子由城東南角空而出,其跡猶存 。」

巢城,在縣南二十里。《左傳》:「哀公十一年冬,衛太叔疾奔宋。疾臣向魋及桓氏得罪衛莊公,複之使處巢。」

蛟龍池,在縣北七十五里。《左傳》:「鄭大水,龍鬥於時門之外洧淵。國人請禜焉,子產不許,曰:『我鬥,龍不我覿也;龍鬥,我獨何覿焉。我無求於龍,龍亦無求於我。』」即此也。《鼠怪搜神記》:「中山王周南,正始中為襄邑長。有鼠從穴出廳事上,語周南曰:『爾以某月日死。』周南不應,鼠還穴。至期日,更冠幘絳衣,語周南曰:『日中死。』複不應,鼠入穴。斯須複出,語如初。出入數轉。日過中,鼠曰:『爾不應我,複何道。』言訖顛蹶而死,即失衣冠,視之,乃常鼠也。」

宋襄公墓,在縣城東北隅。

考城縣[编辑]

東一百五十里,舊十四鄉,今七鄉。古戴國地。《春秋》:「隱公十年,伐鄭,取之。」後改名曰谷。秦滅六國,為淄縣。漢隸梁國。後漢章帝東巡,改為考城,仍隸陳留郡。後魏為城安縣,仍於縣置北梁郡,隸南兗州。北齊,郡廢,縣歸濟陰郡。隋複為考城,移屬宋州。唐初,於縣置梁州。武德五年,州廢,縣入曹州。梁改為戴邑縣。後唐複舊。自梁至晉、漢,屬開封府。

葵丘,在縣東一里。《春秋》:「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杜預注云:「陳留外黃縣東有葵丘。」

黃溝,在縣西三十六里。《國語》云:「吳子會諸侯於黃池。」今陳留有外黃縣古城,即黃溝是也。又《漢地理志》云:「考城有黃溝。」

北亳城,在縣東北五十三里。自契至湯九遷,湯始居亳,與葛伯為鄰。按:葛國今在宋州寧陵縣界,去亳百里。《都城記》:「湯,居亳。」今濟陰東南亳城是也。《十三州志》:「梁國有二亳,南亳在穀熟,北亳在蒙。湯會諸侯於景亳。」即蒙之北亳也。

簸箕城,在縣北四十六里。按《城塚記》:「禹治水時所築。」

龍門台,在縣西南一十五里。按戴延之《西征記》云:「龍門,水名也。」台南渠岸有門與台下水相連。高齊時,於此置倉。至後周廢。

黃霸墓 ,在縣東北十里。漢《循良傳》:「黃霸,字次公,淮陽人。」卒於此,有碑存。

陽武縣[编辑]

西北七十五里,舊四鄉,今八鄉。春秋時棣城。楚伐陳,諸侯會於城棣。漢為陽武縣,屬河南郡。按《晉地道記》:「陽武、滎陽有博浪沙,張良為韓刺秦始皇處。」即此縣地。按《郡國縣記》云:「陽武縣所理。晉廢。後魏孝昌中複置。高齊又省。隋開皇六年,移理於黃池。」陽武,即今原武縣是也。唐武德四年,於漢原武故城複置。陽武縣,即今理也。朱梁與晉隸開封府。

黃河,在縣北二十五里。

莨宕渠,即汴河之別名。一名通濟渠。

陽武故城,在縣東南二十八里。高齊文宣天保七年,移理汴水南一里。今無遺址。隋開皇五年,複理此城。唐武德四年,又移理。漢原武故城,即今城是也。

博浪沙亭,在縣東南五里,即張良為韓報仇擊始皇之所。

南棣城、北棣城,二城並在縣北十里。《左傳》:「楚伐陳,諸侯會於城棣以救之。」北城也。

陳平墓,在縣東三十里。戶牖鄉、陳相村兼有廟存。

黑陽山在縣西七里

中牟縣[编辑]

西五十里,依舊五鄉。春秋時鄭邑,又屬趙。《史記》:「趙獻侯自耿徙此。又襄子時,佛肸以中牟叛,置鼎於庭下,不與己者烹之。田英、將褰裳赴鼎是此也。」漢為中牟縣,隸河南郡。後漢至魏所屬不改。宋隸滎陽。後魏太武真君八年,省。景明元年,複置。東魏靜帝天平初,於此置廣武郡。後周武帝保定五年,郡中牟,並移於今縣西三十里圃田城置。隋避諱改為內牟。開皇十六年,於中牟舊城置郟城縣。十八年,又於圃田城中為圃田縣,以界內澤為名。大業二年,廢郟城縣,又移圃田縣於中牟城置。唐武德初,複改為中牟。貞觀元年,隸汴州。龍朔二年,又隸鄭州。按《郡國縣道記》云:「春秋所說中牟在趙地,非此也。」後漢和帝時,魯恭為中牟宰,有善政,即此縣。朱梁與晉隸開封。

中牟台,在縣北十二里。一名官渡台,又名曹公台,故基在河南,是為官渡城,即曹公與袁紹相持於此。

箜篌城,在縣東南二十里。昔師延造箜篌,以悅靈公。

圃田澤,一名原圃,在縣西北七里。其澤東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長城,東極官渡。上承鄭州、管城縣界曹家陂。又益西流為二十四陂:小鵠、大鵠、小漸、大漸、小灰、大灰之類是也。

佛肸墓,有二:一在縣南一里,一在縣北一里。

潘岳廟,在縣北十里。

魯恭台,在縣城內。

太康縣[编辑]

東南二百一十里,舊五鄉,今八鄉。夏后氏太康所築城。漢為陽夏縣,隸淮陽國。隋開皇七年,改陽夏縣為太康,取古太康之名,隸淮陽郡。十五年,複置陽夏郡,縣廢。十八年,改為匡城縣。大業十三年,李密舉兵於此,遂廢。唐初,複置,隸淮陽郡。朱梁與晉屬開封府。昔濟北戴封,字平仲,為令。苦旱,積薪自焚,火起,雨澍。

蔡水,西北自尉氏縣界流入。

渦水首受蔡水,東流經縣北 。

縣理城,即漢陽夏縣城,夏后氏太康所築。

扶樂城,在縣西北四十里。《地里志》云:「扶樂,屬陳國。」隋開皇六年,分太康置大扶縣。酈善長注《水經》云:「即扶樂古城也。」

牛頭城,在縣西五十里。按《隋淮陽郡圖》云:「牛頭城在扶樂西二十里。」《水經注》云:「沙水又東南經牛首亭一作城是也 。」

南拒台,在縣南二十里。北拒台,在縣北二十里。《漢書》:「漢王追項羽至陽夏南止軍。」今此南北二台相去一里,是楚漢相拒之處。

何曾墓,在縣西北二十里。《晉書》:「曾,字穎考,陳國陽夏人也。」

長垣縣[编辑]

東北一百里,舊二十七鄉,今七鄉。本漢長垣縣地。隋開皇十六年,於婦姑城置匡城縣,隸滑州,以縣南有古匡城為名。孔子所畏之所。又《春秋》:「遂次於匡。」即此地也。又名蒲邑。《家語》云:「仲由為蒲宰,人為立祠焉。」子路隨夫子於此問津,即蒲邑之津也。朱梁與晉割屬開封。至皇朝為長垣縣。

長羅縣城,在縣東北四十里。《漢書》:「宣帝封常惠為長羅侯。」至光武時國絕,並入長垣縣,後謂之長羅亭。長垣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地理志》:「秦滅魏以為長垣縣」,又「武帝立兗州於滑台,置長垣縣。」隋開皇九年,隸杞州。唐初,複置。至貞觀八年,廢。

匡邑城,在縣西南十里。《春秋》:「僖公十五年,諸侯盟于牡丘,遂次於匡。」杜預注云:「匡,衛地,在陳留長垣縣西南。」《論語》云:「子畏於匡」,蓋此邑也。

訾樓城,在縣西北十六里。《左傳》:「邢狄伐衛,衛侯師于訾樓。」杜預注云:「訾樓,衛邑。」《陳留風俗傳》云:「長垣西北有訾樓是也。」

蒲城,在縣東北十里。《春秋》云:「齊侯、衛侯胥命於蒲。」杜預云:「蒲,衛地,在陳留長垣縣西南。」《家語》云:「子路治蒲三年,孔子過之,三稱仲由之善。」即此也。今城內有子路祠。

龍城,在縣東南二十里,昔夏桀臣龍逢所居,因以為名。今城東有關龍逢墓,墓側有祠。 漆城,在縣西二十里。《左傳》云:「寧武子與衛人盟於宛濮。」杜預注云:「陳留長垣縣西南有宛亭,近濮水。」《竹書紀年》云:「邯鄲伐衛取漆者也。 」

故鶴城,在縣南十七里。《左傳》云:「狄人伐衛。衛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國人曰:『鶴實有祿位,餘焉能戰。』」此即養鶴城也。又《城塚記》云:「昔夏累養鶴於此。」遂號鶴城。

衛靈公祠,在縣東北二十七里,長垣城內。

蘧伯玉祠,在縣東七里,祠在墓側。

酸棗縣[编辑]

西北百里,舊三十三鄉,今六鄉。漢《地理志》云:「秦拔魏,置酸棗縣。漢因之,以屬陳留郡。」《故風俗通》謂:「豫章以樹稱郡。酸棗以棘名邦,蓋以地多棘而立名也。」今有故城。六國時韓王所理。今縣東北有延津、袁紹渡處。津南立壁,以拒曹公。紹將淳于瓊,宿鳥巢,為曹所襲破之,即此地也。魏、晉不改。後魏,並入小黃,又複置,隸東郡。北齊,並入南燕縣,即今胙城也。隋開皇三年,徙南燕,析置酸棗縣,入汴州,又屬滑州。大業三年,隸滎陽郡。唐初,複還滑州。朱梁、晉、漢隸開封府。

土山,在縣東南二里。《舊記》云:「酸棗縣北有土山。」

古酸棗城,在縣西南十五里。按《韓世家》:「哀侯即位,滅鄭,遂都酸棗。」舊宮餘址猶存。又《城塚記》:「韓襄子所築。」 廢酸棗縣,在縣北十五里。後魏孝文太和十八年置。

韓王台二,並在縣南一十六里。按孫楚《韓王台賦》云:「酸棗縣門外,左右有兩故台。」訪古老,云:「韓王聽政之觀也。」

望氣台,在縣西南十五里。《輿地志》云:「酸棗縣西有韓王望氣台。」

冰井,在縣西南二十里,韓襄王藏冰之所。

金堤,在縣西南二十三里。從陽武縣東北五十八里入縣西南界,入滑州靈昌縣界。按《漢書.溝洫志》:「漢興三十有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漬金堤。」

聶政塚,在縣西北二十里。為嚴仲子報仇者,有祠存。

張平墓,在縣南十五里。良之父也。

七女塚,《郡國志》云:「昔盧氏居此,無男,惟有七女。父亡,家有寶物,相讓不取。因投水中,不沉。」七女皆葬於此。

汝池,在縣東南十五里。《爾雅》:「沮洳也,其地下濕,水潦沮洳。」後人音訛呼為汝溝。

扶溝縣[编辑]

南一百八十里,舊六鄉,今十一鄉。漢縣,屬淮陽國。《陳留風俗傳》云:「小扶亭,有洧水之溝,因以名縣。」後漢,屬陳留郡。魏,隸許昌郡。唐武德四年,置北陳州,縣屬焉。是年,置洧州,縣又屬焉。洧州,今尉氏也。貞觀元年,州廢,縣歸許州。朱梁與晉,割入開封。

祈耶山,在天寶鄉刁陵村鄭莊公廟側,去縣二十里。

洧水,在縣西北二十二里。

古扶溝城,在縣東北二十里。

四角塚,在縣西南三十五里角塚村。故老所傳。

新汲故城,漢縣名,今在縣西。《左傳》云:「公會尹武公、單襄公及諸侯伐鄭,自戲童至於曲洧。」杜注:「今新汲縣,治曲洧城。」《漢志》:「以河內有汲,故加新字。」

桐丘城,《左傳?莊公二十八年》:「楚子元伐鄭,鄭人將奔桐丘。」杜注:「許昌縣東北有桐丘城是也。」

白亭,《陳留風俗傳》云:「扶溝縣有帛鄉、帛亭。」《輿地志》:「鄢陵,楚之邊邑。平王封太子建之子勝白,公因居焉。」

雕陵亭,莊子謂:「游乎雕陵之樊,睹一異鵲」,是此地也。

鄢陵縣[编辑]

東一百五十里,舊八鄉今七鄉。春秋時鄭邑。隱公元年,鄭伯克段於鄢。是也。漢為鄢陵縣,隸潁川郡。魏、晉因之。後魏,移屬許昌郡。北齊,縣廢,以其地入許昌縣。隋開皇初,郡廢。七年複置,鄢陵屬許昌。至十六年,又於縣置洧州,縣隸焉。大業二年,州廢,縣歸許州。朱梁與晉,割屬開封。

洧水,在縣西二十二里。從許昌縣界東南流,散漫。

潩水,在縣西南四十里。從臨穎界入,東南出扶溝縣界 。

古鄢陵城,在縣西北一十八里。

太丘城,在縣東百步。漢陳寔為太丘長。

故陶城,在縣南五十里。《傳》云:「晉陶侃征杜弢所築也 。」

陳太丘廟,在縣西十里。

魏燕王台,魏文帝封弟燕王宇於鄢陵,居此城,築台於城中。今呼為燕王台。

東明縣[编辑]

東九十里,六鄉。卽府界靜戎鎮之地。尋為東明鎮。鎮西南去陳留縣八十里,在東昏城之東。至皇朝建隆四年七月,於本鎮城置縣,仍以東明為名 。

儀城,在縣西北二十里。《論語》云:「儀封人請見。」鄭注云:「儀蓋衛邑也。」

東昏故城,在今縣西,本漢縣。王莽曰:「東明即陽武之戶牖鄉,陳平之故里也 。」

新祠城,在縣西北二十里。《城塚記》:「新祠者,吳王孫休相虞翻。至晉伐孫皓時,憐翻忠節,少牢以祭,築城亭上因以名之。」

虞翻墓,在縣西北二十里。《城塚記》:「新祠城南有太尉虞翻墓 。 」

陳伯先墓,在縣西三十里。《城塚記》:「漢宣帝時,中郎將、濟陽侯荊州刺史伯先,即陳平之子孫也。」

虞延墓,在縣西北二十里。《後漢書》:「延,字子大,陳留東昏人也。初生,其上有物,如一匹練升天。占者以為吉。及長,長八尺六寸,腰十圍。遷洛陽令,官至司徒。」葬於此。又《地理志》云:「延,初為封丘督郵。光武東巡,延對俎豆之義。帝善之。」

五丈河,在縣南十二里。從陳留界入冤句音夠界 。

豹陵山,在縣東南二十里。《皇覽古塚記》云:「蘭陽城西有土山,名豹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