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1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一百一十 太平寰宇記 卷一百十一 卷一百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十一
  宋 樂史 撰
  江南西道九
  江州
  江州潯陽郡今理徳化縣禹貢荆揚二州之境書曰彭蠡既瀦又曰九江孔殷彭蠡在州東南五十三里九江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是也然則彭蠡以東為揚州之域九江以西即荆州之域周景式廬山記云柴桑彭澤之郊古三苗國舊属廬江地又按潯陽記云春秋時為吳之西境楚之東境本在大江之北今蘄州界古蘭城是也又史吳王夀夢十六年楚共王伐吳至於衡山則此復為吳之西境吳滅属越越衰還是楚地秦并天下以此地属廬江郡漢属淮南國漢文帝十六年分廬江為吳王濞属縣後漢又為廬江豫章二郡三國之時此地雖為都䕶要津而為立郡故吳志云黄初中復分潯陽隸武昌猶為廬江武昌二郡地晉太康十年有司奏荆揚二州疆土曠逺統理為難宜立新州於是割揚州之豫章潯陽廬陵臨川南康建安晉安荆州之武昌桂陽安城合十郡因江水之名置江州初理豫章郡後至成帝咸通二年移江州理湓城即今郡是也晉初理在江北岸地名蘭城郡即郡城也温嶠為守之日移於此尋又置潯陽郡晉地道志云潯陽南開陸道途通五嶺北導長江逺行岷漢來商納賈亦一都㑹也歴宋齊梁陳郡與州並理彈壓九𣲖襟𢃄上流自晋以來頗為重鎮隋平陳廢郡而州存大業三年廢州復為九江郡唐武徳四年平林士宏置江州領湓城潯陽彭澤三縣五年置總管管江鄂智浩四州并管昌洪四縂管府又分湓城置楚城分彭澤置都昌縣八年廢浩州及樂城縣入彭澤縣又廢湓城入潯陽貞觀元年罷都督府八年廢楚城縣入潯陽天寳元年改潯陽郡乾元元年復為江州
  元領縣七 今五
  徳化縣 彭澤縣 徳安縣 瑞昌縣 湖口縣二縣割出
  東流入池州 都昌入南康軍
  州境
  東西五百九十里 西北一百七十七里
  四至八到
  西北至東京陸路一千八百里水路三千一百五十里 西北至長安二千七百六十里 東至宣州一千八百里 南至梁州三百二十五里 西至鄂州七百里 北至蘄州五百九十三里 東南至饒州三百十四里 西南至鄂州二百五十里 東北至舒州水路五百七十里 東北至池州五百八十里户
  唐開元户一萬九千八百皇朝户主一萬二千三百一十九客一萬二千四十五
  風俗
  與洪州同
  土産
  雲母 葛布 布水紙
  人物
  陶侃字士衡潯陽入也漁於雷澤夢生八翅飛至天門不得入博議過人為侍中太尉人竊官桞植於已門侃見識之 周訪字士逹潯陽人少有明畧為縣功曹薦㧞陶侃為主簿知有公輔之噐相與結友有一牛姊夫弟殺食之訪不形於色為中興明將口未曾言功王敦終訪之時不敢作亂 翟湯字道深潯陽人篤行純素仁譲謹潔耕而後食 陶潛柴桑人也少有高趣少言不慕榮利讀書不求甚解性嗜酒或置酒招之期必於醉環堵蕭然不蔽風雨執事者以為彭澤令觧印賦歸去來
  姓氏
  潯陽郡三姓 陶 翟 騫
  徳化縣二十鄉本漢潯陽縣属廬江郡吳録云属武昌宋書州郡志曰潯水注江因水以名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為彭蠡縣大業二年改為湓城縣唐武徳五年改為潯陽縣自州東移於今所偽唐改為徳化縣 廬山在縣南髙二千三百六十丈周迴二百五十里其山九叠川亦九𣲖郡國志云廬山叠障九層崇巖萬仭山海經所謂三天子障亦曰天子都本周武王時匡俗字子孝兄弟七人皆好道術結廬於此山仙去空廬尚在故曰廬山漢光武帝時乃封俗為大明公稱為廬君焉 山有三宫上宫居巖表人不能及有三石梁長十丈濶只盈尺其下虛懸晉術士吳猛嘗過此見桂樹下一老翁以玉杯承甘露漿與猛次宫隔一谷有界城悉是平石兩邊有小圓峰呼為左右帳峰羣石如馳馬之形下宫在彭蠡湖際其山又有紫芝田四十畆常有二仙童採芝人若逐之但聞呼曰倡客若尋芝草寂無見 石門澗在山西懸崖對聳形如闕當雙石之間懸流數丈有一石可坐二十許人 香爐峰在山西北其峯尖圓雲烟聚散如博山香爐之狀孟浩然詩曰挂席數千里名山都未逄泊舟潯陽郡始見香爐峰 蓮花峰在山北州南直望如芙蓉今州城有蓮花門 五老峰在山東懸崖突出如五人相逐羅列之狀 錦綉谷在山叠四季芳妍百花綿繡 粟山源在山南當澗有陶公醉石石鏡在山東懸崖之上其狀團圓近之則照見影形瀑布在山東亦曰水源出髙峰掛流三百丈許逺如
  匹布故名瀑布徐凝題詩云瀑泉瀑泉千丈直雷奔入江無休息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温泉在山南濶三歩深三尺今有黄龍湯院僧居之落星山在山東周迴一百五十歩髙丈許圖經云昔有星落水化為石當彭蠡灣中俗呼為落星灣 五松橋在山之澗北昔惠逺法師與殷仲堪席澗談易於此而樹下泉湧號曰聰明泉又有虎溪橋逺大師送客不過此橋東林寺西有逺大師塔前進士相里宗題詩云元墓石稜稜寒雲晚景凝空悲虎溪月不見雁門僧 匡先生廟在州南臨驛道即匡俗也 桑山近栗里原陶潛此中人 黄金山潯陽記云黄金山上有楠樹一年東邊榮而西邊枯一年西邊榮而東邊枯年年常然張華所謂交譲樹也 九江尚書注云江於此分為九道潯陽記云九江在潯陽去州五里名曰馬江是大禹所䟽治於桑落洲上二三百餘里合流昔秦皇漢武並登廬山以望九江也 盆浦按郡國志云有人此處洗銅盆忽水暴漲乃失盆遂投水取之即見一龍啣盆奪之而去故曰盆水又云源出青盆山因以為名蕭子顯齊書曰世祖於盆城得五尺刀十一口永朝享厯之數也甘泉水在縣南其水甘味飲訖猶有餘香其山亦曰
  甘泉山按州圖經記云西山領有船柁從頂沿流而下土人異之亦名為舵下溪栢伊為江州刺史嘗遣左右齎粮尋山之奥至一處見大湖湖側有敗舡 彭蠡湖在縣東南與都昌縣分界湖心有大孤山顧况詩云大孤山盡小孤出月照洞庭歸客船按郡國志彭蠡湖周迴四百五十里内有石髙數十丈禹刻其石以紀功焉有乞鳥隨舡行舟人擲飯摶鳥接之髙下不失粒今此鳥沿江靈廟多有不獨在彭蠡湖 鶴門洞在縣西四十二里今按瑞昌界按郡國志云陶侃㣲時䘮母忽有二客來弔化為雙白鶴飛去後因以名焉 彭蠡湖西灣夏秋水漲啇徒縈紆牽舟循繞人力疲勞號曰西疲灣亦云湖西江水泛漲驚波似雪洶湧嘈𠾱因是名焉又有落星石又有神林灣在湖西北灣中林中廟啇旅多於此阻風波濤廟祈福而獲前進由是名焉又有女兒浦内有女兒廟禱祈亦有靈騐即未詳所置使者廟在州南唐元宗夢神人曰吾九天使者請於廬山立廟時開元十九年辛未歲立 簡寂觀在州東南一百四十里宋陸脩静吳興人也少懐虛素元嘉末曽遊京都宋文帝欽風慕道製停霞寳輦使僕射徐湛賜焉先生因逺遊江漢還入廬山即此其隱處 宫亭廟按州圖經云在州南彭蠡湖側周武王十五年置分風擘流上下皆得舉帆 白鹿洞在廬山東南本李渤書堂今為官學 浪井州圖經云漢髙祖六年頴陰侯灌嬰所開年深埋塞孫權經此自標井地命使鑿之正得此井有石函其銘曰漢髙祖六年潁陰侯開又云不滿三百年當為應運者所開權見而悦以為已瑞江有風浪此輙自漂動土人呼為浪井今現在城内 桞萇墓窮怪録梁世祖繹聖二年三月十日司徒府主簿桞萇字子廵卒子褒𦵏於九江三年因大雨塜壊褒移𦵏換棺見父棺中目開心有煖氣良久乃謂褒曰我生已一歲無因汝知九江神知我横死遣地神以乳飼我故不死今雨壊我塜亦九江神之所為也扶出更生三十年復卒 楚城驛在縣南即舊柴桑縣也
  彭澤縣東一百八十里九鄉本漢縣属豫章郡取澤以為名禹貢彭蠡既瀦陽鳥攸居地則荆州之分理東南廣長南北枕帯江濡境為吳地之首自漢以來舊號積石唐武徳五年李大亮安撫江南張善安來降江表既静於此古城置浩州以浩山取名又分楊梅嶺已南更置都昌縣東南置樂城縣分饒州鄱陽縣北境置廣晉縣合四縣並𨽻浩州至八年廢浩州及縣其年彭澤縣仍移入廢浩州内偽唐昇元初又自浩州故城移河西四十里江次即今縣理 馬當山在古城北一百二十里其山横枕大江山象馬形迴風急擊波浪湧沸為舟舡難阻山腹在江中山際立馬當山廟 浩山在古城東北七十九里北臨大湖颺波浩蕩相傳為浩山浩水焉 石門山在縣東北一百七十里夾澗石形如門小孤山髙三十丈周迴一里在古城西北九十里孤峯聳峻半入大江 楊葉洲西頭一半在縣東北三百一十一里以東属池州秋浦縣界洲上多楊葉又云洲腹稍濶兩頭尖狀如楊葉 古趙屯城在縣東北二百五十七里典籍不載故老相傳趙屯城 古太原郡在縣東北五十里按顧野王輿地志云太原郡梁武帝立属潯陽領晉陽天水和成三縣陳亡廢 廢天水縣在縣東五十里按顧野王輿地志云天水縣梁武帝置以擬西水縣隋平陳後廢并入彭澤縣 廢龍城縣在縣西二里隋平陳後置開皇十八年又改為彭澤縣 廢和城縣在縣東北二百二十里按顧野王輿地志云仁和縣江左立属汝南郡齊之廬江南頓亦有和城属太原郡至隋平陳并入彭澤縣 廢晉陽縣在縣東北一百九十四里顧野王輿地志云晋陽縣梁武帝立属太原郡隋平陳并入彭澤縣 廢樂城縣在縣南三十九里縣城傍山為之南北髙嶮東北平下隋大業十三年賊帥張善安據險唐武徳五年賊平城属浩州至八年省州及縣并入彭澤縣
  徳安縣西一百里三鄉本蒲塘春秋時為楚之東鄙地至晋建興初始以為郡仍領潯陽彭澤柴桑上甲九江五縣義熈中以潯陽入柴桑上甲入彭澤隋平陳改柴桑為潯陽十八年復為彭蠡縣大業初又為湓城縣隋末陷入賊林士宏唐武徳五年安撫使李大亮析湓城更置潯陽楚城兩縣為三縣至八年廢湓城入潯陽貞觀八年又廢楚城歸潯陽詳其地即舊属柴桑後遂分三江水於敷淺水之南為場以地有蒲塘為名至咸通三年還潯陽至四年復為場偽吳順義七年昇為徳安縣 石鼓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按徳化縣記毎天陰聞鼓山經云長石之山有鼓鳴焉即此𩔖 博陽山在縣南一十三里按尚書云過九江至於敷淺原注云敷淺原一名博陽山在揚州豫章界其上有祠廟 葛洪山在縣北四十里其山與蒲泉觀不逺盖葛仙曾遊此乃名焉 敷淺水即尚書敷淺原也常流不絶色頗清冷其原乃接瑞昌縣及鄂州永興界屈曲二百餘里方至縣
  瑞昌縣西一百里二鄉本赤烏場地按吳志孫權時有赤烏見於此始有地名盖柴桑之舊域也按州圖經晉建興元年始立郡領潯陽柴桑彭澤上甲九江等五縣則潯陽柴桑各有其地自後并潯陽入柴桑復廢柴桑為潯陽於是潯陽柴桑合一縣而名異唐武徳初江州領潯陽彭澤都昌三縣赤烏之地則潯陽西偏建中四年以潯陽西偏僻逺因立為場偽唐昇元三年改為瑞昌
  湖口縣西北一百里二鄉本湖口戍是南朝舊鎮上據大鐘石傍臨大江唐武徳五年安撫使李大亭以為要衝遂置鎮在彭蠡湖口偽唐保大年中昇為縣
  南康軍
  南康軍理星子縣本江州星子鎮以落星為名皇朝太平興國三年以地當要津改鎮為星子縣至七年以縣置南康軍領星子縣仍割江州之都昌洪州之建昌等縣以属焉
  領縣三
  星子 都昌 建昌
  軍境
  東西二百二十里 南北二百四十里
  四至八到
  北至東京一千八百七十里 北至西京
  東至饒州三百七十里 西至江州一百五十里南至洪州二百七十七里水路四百五十里 北至江州湖口縣一百二十里 東北至江州湖口縣水路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江州徳安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渡江至松口三十里入都昌縣界 西北至廬山康王觀太原界七十里
  
  舊户載江洪二州籍皇朝户主一萬四千六百四十二客一萬二千三百六
  風俗
  具載江州
  人物
  具載江州
  土産
  布水紙 雲母 石斛出廬山懸崖
  星子縣二鄉本星子鎮皇朝太平興國二年昇為縣並載江州徳化縣内
  都昌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元一十六鄉本漢彭蠡縣地唐武徳五年安撫使李大亮謂土地之饒井戸之阜道途之遥逺水路之阻礙遂割鄱陽西雁子橋之南地置此縣以隸浩州州廢属江州按雁子橋即本縣之地鄱陽即饒之北壌也始置之地有古城莫知年代遂因此城創縣地名都村逺與建昌相望近與南昌接遂號都昌 石鐘山在縣北二百一十里西枕彭蠡連峰叠嶂壁立峭峻西南北靣皆水四時如一白波撼山其聲若鐘因名之按辯石鐘山記云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酈元以為下臨深潭㣲風鼓浪水石相摶響若洪鐘因受其稱予幽棲者因尋繹東湖沿瀾窮此遂躋崖穿洞訪其遺蹤次於南隅忽遇雙石欹枕潭際影波淪中詢諸水濵乃曰石鼓也有銅鐡之異焉扣而聆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韵餘徐歇若非澤滋其山山含其奥聯氣凝質發為至靈亦安能産兹竒石乎乃知山仍石名舊矣如善長之論則瀕流庻峰皆可以斯名貫之聊䢴前謬留遺將來貞元戊寅歲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記白鹿先生姓李名渤字濬之時隱廬山因所居洞為號後仕江州刺史諌議大夫給事權管觀察使大和元年八月七日故吏湖口鎮將吳文幹刻石今脩寰宇記因全録此記以辨之又按潯陽記術士吳猛過此遇天神曰此江神不守其官覆溺生人吾奉帝命按之言終而失 交石山在縣北二百三十里其山西臨大江石勢交横乃名交石山 釣磯石在縣西三十里傍臨浦嶼異苑記云陶侃嘗釣於此得織梭一枚還以揷壁化成赤龍從空而去 石壁山在縣西南一十一里傍臨清江有石如壁山西有僧臺本謝康樂舊宅所言精舎者謝詩云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輝清輝能娛人逰子澹忘歸 七里山在縣東北一百一十五里其山盤薄七里 檀頭山在縣西北九十里宋將軍檀道濟領兵登此石室因名檀道山西南枕彭蠡 土目山在縣西北七里無名 五桞舘在栖隠寺側五桞先生之田宅也今廢 彭澤城在縣西北一百二十五里其城漢髙祖置属豫章晋陶潛之所理也隋平陳廢舊跡猶存 左理城在縣西北四十里晋廬脩所築在湖左因為名城基猶存 彭蠡戍在縣西北七十里西臨彭蠡湖北連釣磯山舊是鎮唐武徳五年以江湖濶逺遂重置鎮景龍元年復為戍以為衝要 檀山廢戍在縣北九十里與馬頰相對武徳五年以來水陸要衝置戍貞觀元年
  建昌縣南二百里舊十六鄉今二十鄉舊海昏縣也漢髙祖六年置前漢地理志云髙帝六年豫章郡置十八縣艾海昏属焉艾春秋時舊名左傳吳公子慶忌出居於艾又按雷次宗豫章記云後漢永和中分海昏立建昌縣以其户口昌盛因以為名又中分海昏立建昌縣為新吳永脩二縣建安中又分立西安縣晋太康元年改西安為豫寕縣宋永嘉二年廢海昏移建昌居焉顧野王輿地志曰陳武割建昌豫寜永脩艾四縣為豫寕郡又梁僕射沈約陳僕射徐陵並封建昌侯皆此邑羡門鄉因仙人羡門子居此山得道為名去縣一百八十里 蛇骨洲在縣東南十七里永嘉末有蛇長三十餘丈㫁道以氣吸人被吞噬者盖已數數然矣行路㫁絶時吳猛有神術與弟子往殺之蛇死之處聚骨成洲有小蛇走猛乃云大𧉮是蜀精故𧉮死而蜀賊杜□滅矣 吳猛泉在縣北五百歩有瘡疾者或洗悉愈時人嘗以寒食及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就此祈福多有徴騐此是吳猛游息之處因以為臺其泉清冷異於他處亦謂冷水泉 孫慮城在縣南一百里城南門有清石井可深十丈常冬夏水有吳書孫慮字子智權之子黄武七年封建昌侯 庾齊臺在縣東三十里當白湖中洲梁尚書庾肩吾齊永明三年之所置也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十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