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寰宇記 (四庫全書本)/卷146
太平寰宇記 卷一百四十六 |
欽定四庫全書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六
宋 樂史 撰
山南東道五
荆州
荆州江陵郡今理江陵縣禹貢荆及衡陽惟荆州史記以為鶉首楚之分自張十八度至軫十二度楚之分野春秋以來楚國之都謂之郢都西接巴巫東連雲夢亦一都㑹之所秦以鄢郢為南郡今州也秦又取巫中地為黔中郡以楚之漢北立南陽郡襄王子熊元為考烈王徙于壽春命之曰郢其庶子負芻殺弟哀王而立五年為秦將軍王翦所虜楚自此滅焉項羽改南郡為臨江國漢初復為南郡置南蠻校尉以領之高帝末分長沙為桂陽郡改黔中為武陵郡分南郡為江夏郡景帝又改南郡為臨江國武帝元封元年置刺史部十三州分荆州置交州建初二年徙鉅鹿王恭為江陵王三公上言江陵在京師正南不可以封乃徙封安陸王漢末劉表為荆州牧表卒子琮代立魏恐蜀先主據之於是來伐敗于赤壁荆州入蜀先主得益州吳大帝就先主求還荆州不得遂來伐取長沙桂陽零陵三郡蜀求和遂分荆州以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吳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蜀以縻芳為南郡太守及劉備歿後所分之地悉復屬吳而荆州南北雙立故三國志魏荆州理宛今南陽郡是也吳荆州理江陵今郡是也又晉書云荆州領郡十九理襄陽洎平吳復理南陽即今所也郡改為新郡又分南郡江南為南平郡頗為重鎮故晉書桓元子以永和元年督荆州鎮夏口八年遷江陵始營城府盛𢎞之荆州記云元嘉十四年荆州所領三十郡自晉室南遷皇居建業則以荆揚為京師根本之所寄楚為重鎮上流之所總擬周之分陜故有西陜之號焉自后植中為大將軍屯上明使劉波守江陵是也又晉列傳羊叔子杜元凱繼理荆州或鎮襄陽或鎮江陵王敦為刺史理武昌至桓𤣥子陶侃王忱始于江陵營城府此后嘗以江陵為州理宋武帝分置荆司郢雍湘五州皆州城地也齊梁因之按安〈闕〉志云荆州之境合帶蠻蜑土地遼延稱為殷曠江左大郡莫過荆襄若非時望名賢不居此郡梁初䧟於魏后復之梁元帝為湘東王荆州居之凡二十年侯景既平即位遂都之為西魏所䧟遷后梁居之位為藩國又因置總管府隋初改為江陵鎮以隸襄州至七年改為荆州煬帝初復為南郡義寧二年為蕭銑所據唐武德四年平銑改為荆州領江陵枝江長林安興石首松滋公安七縣五年荆州置大總管管荆辰郎濃東松沈基復巴睦崇硤平十三州統潭桂交循高康欽尹九州六年改平州為玉州改巴州為岳州七年廢基州入郢州其年改大總管為都督督荆辰澧郎東松岳硤玉八州仍統潭桂交高欽尹等七州其沈復睦崇四州循康二州都督並不統八年廢玉州以當陽縣來屬貞觀元年廢郢州以章山來屬二年降為都督府惟督前七州而已其桂尋等七州不統也八年廢東松州入硤州又省章山入長林十年辰州改隸黔州都督荆硤澧郎岳五州都督從三品荆州領江陵枝江當陽長陵安興石首松滋公安等八縣龍朔二年升為大都督督硤岳復郢五州天寳元年改為江陵郡乾元元年三月復為荆州大都督府自至德後中原多故襄鄧百姓兩京衣冠盡投江湖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仍置荆南節度上元元年九月置南郡以荆州為江陵府長史為尹官僚制置一凖兩京以舊相呂湮為尹充荆南節度使領澧郎硤忠歸萬等八州又割黔中之涪湖南之岳潭衡郴邵永道連八州増置萬人軍以永平為名二年置長寜縣于郭内與江陵尹衞伯玉以湖南闊逺請于衡州置防禦使自此八州别置使改屬江南西道
元領縣八 今九
江陵 枝江 公安 石首 松滋 建寧 潛江玉沙〈以上三縣新置〉
監利復州割到
三縣割出
荆州别為軍 當陽入荆門 武安並入荆門軍州境
東西五百五十里 南北七百五十里
四至八到
東至東京一千八百八十五里 北至西京一千三百九十五里 西北至長安一千六百五十五里北至郢州三百二十三里 東至復州陸路三
百五十二里水路八百一十五里 南至峽州水路三百三十里陸路一百二十五里 北至襄州四百五十四里 西至嶽州水路五百七十三里陸路三百八十五里 西南至澧州四百五十四里 西南至襄州四百四十五里 東北至澧州四百三十五里 西北至峽州安逺界二百六十五里 東北至郢州長夀縣界二百二十里
戸
唐開元戸八萬四千八百皇朝管戸主三萬六千一百七十四客二萬七千二百七十三
風俗
荆之為言强也陽盛物堅其氣急悍故人多剽悍唐至徳之後流傭争食者衆五方雜居風俗大變然五月五日競渡戯船楚俗最尚廢業耗民莫甚於此皇朝有國以來已革其弊又人俗多居于江津諸州
姓氏
武昌郡六姓 吳 伍 程 史 龍 郢
武陵郡三姓 卞 伍 龔
人物
文種楚南郢人後相越 江上丈人伍子胥進千金之劍丈人不受 陸通字接輿楚人謂之楚狂接輿老萊子楚人事親嘗服斑斕之衣年八十為嬰兒戯
於親前 漢隂叟楚人居漢水之隂子貢南遊見丈人為囿鑿池抱甕出灌園用力多子貢教鑿木為桔橰丈人曰吾聞有機事者必有機心也 後漢胡廣字伯始華容人三登大尉再作司徒一履司空又為太傅 唐劉洎江陵人封中清苑縣男
土産
綿絹 方綾 甘草 烏梅 貝母 柑子 橙子白魚 橘
史記云江陵千樹橘與千戸侯等又江津諸州其土沃壤所利丹石齒革羽毛檜栢金銀松滋縣出碧澗沈子曰茶餅茶芽今貢
江陵縣舊十二鄉今十七鄉漢舊縣屬南郡史記曰江陵故郡郡西通巴巫有雲夢之饒秦昭王二十九年白起伐楚取鄢置南郡分為江陵縣漢景帝改郡為國故荆州記云昔荆州城掘地得石函有鐵契云楚都郢邑代無絶 畫扇峯荆州記云修竹亭西一峯逈然西映落月逺而望之全如畫扇 景里洲三國志魏將夏侯尚圍南郡作浮橋渡景里州今在郡西 龍洲寵洲盛𢎞之荆州記龍寵二洲之間舊云多魚而漁者投𦊙揮網輙絓絶乃有水客泅而視之見水下有石牛二頭嘗為網碍故漁者懲之皆皷枻而去 枚迴洲在江陵西南六十里荆州志云自籍州次東大州有三名城首曰梅迴盛𢎞之記以為村名舊云是梅槐合生成樹故謂之梅槐中名景里下名鷰尾荆南志云此州北江呼為薔薇江始自枚迴下迄鷰尾上有奉城故江津長所居家語曰江出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至江津不方舟避風不可以濟郭璞江賦所謂濟江津以起漲言其深廣瀆水出絶南赤坂岡下流入城今名曰子夏瀆葢入郢所開也 夏口水左傳吳伐楚沈尹射奔于夏汭杜注漢水曲入江今名夏口盛𢎞之云夏首又東二十餘里有滑口二水之間謂之夏洲首尾七百里華容監利二縣在其中矣楚辭曰過夏口而西浮郭仲産云此水冬塞夏通因名夏水也 荒谷水盛𢎞之荆州記云春秋所謂莫敖縊于荒谷此也 湧水江陵城東南五十里有湧水源東行百餘里㑹于江左氏傳云閻敖游涌而逸也 東天井盛𢎞之荆州記云在天井臺之東井週迴二里許深不可測中潜室人時見之則見兵冦祈之多騐又渚宫故事云江陵城東二十里有天井週迴二里其深不可測旱而禱之即大雨時至 高沙湖在枚迴州上荆南志云翠澤平晶水陸瀰曠芰荷殷生鱗羽滋阜湖南林野清曠可以棲託故徴士宗炳昔常家焉北有小水自湖通江謂之罾口又荆渚故事云江陵城西二十里高沙湖其中多魚 五葉湖荆州南志云昔湖側有土人張被五葉同居因以為名 馬鞍溪昔伍子胥奔吳避難于此 紀南城左傳蔡侯鄭伯㑹于鄧始懼楚也杜預注楚國今南郡江陵縣北紀南城也故郢城在縣東北十二里漢志有郢縣云楚别邑左
氏傳莊王襲郢舒使公子燮與子儀守二子作亂郢城至襄十四子囊臨終遺言必城郢太史公曰楚都城至平王而更城郢也杜預以為史所言郢者即州北紀南城是盛𢎞之荆州記云昭王十年吳通漳水灌紀南入赤湖進灌郢城遂破楚則是前攻紀南而後破郢也伍端休江陵紀云南門三門一名龍門一名修門離騷九章曰過夏首而西浮顧龍門而不見招魂曰魂兮歸來入修門王逸注郢城門也 故奉城在鷰尾洲上郭仲産荆州記云江津長車之領百家主渡江南渚宫左氏傳曰楚子西㳂漢泝江將入郢王在渚宫下見之 江堤梁始興忠武王憺字僧達為荆州刺史過大水江溢隄將壊船憺親率吏冒雨計所壊丈尺築之雨勢甚猛人皆恐懼或請避之王曰王遵尚欲身塞河堤我獨何心以免乃登堤嘆息終日徹膳刑白馬祭神酹酒于流以身為百姓請命言終而水退堤出 湘東苑渚宫故事云湘東王于子城中穿溝池長數百丈植蓮縁岸雜以竒木其上有通波閣跨水為之南有芙蓉堂東有禊飲堂堂后有隱士亭亭北有正武堂堂前有堋垜馬柵其西有鄉射堂堂置行柵可移動東南有連理堂堂前柰生連理太清初生北柯連理當時以為湘東踐祚之瑞北有映月亭修竹堂臨水齋齋前高山山有石洞潜行二百餘步苑中山有石上有陽雲樓極高峻逺近皆見北有臨風亭明月樓顔之推詩云樓倍明月宴並將軍扈羲所造 竹林堂宋臨川王義慶所造梁元帝因而修庭前有竹名桂竹郭璞云桂竹出使興小桂縣來風防露上合下疎毎日出羅紈金翠光春秋月隔而望花開也其西有篠箭春月抽笋似桂而辛呂覧有駱越之篠爾雅有㑹稽之竹箭隆暑赫曦但有涼氣入其下者咸以御風其中多種薔薇劉宅紫薔薇康家四出薔薇白馬寺黒薔薇名十里香長沙千葉薔薇多有品彚並以長格支其上使花葉相通其下有十間花屋仰而望之則枝葉交映廹而察之則芬芳襲人新陽太守鄭送雌鶴在此堂留其雄者尚在裒宅霜天夜月無日不鳴商旅江津聞其多淚者時有野鶴飛赴庭中驅之不去即裒宅之雄也交頸頡頏撫翼聞奏鐘磬翻然共舞婉轉低昻妙㑹節其花卉雖繁竹林彌盛昔豫章以樹名郡酸𬃷以𣗥為邦故號竹林堂 清暑臺一名大暑臺臺在江陵城東北二十一里 羅含宅渚宫記云安成王在鎮以羅含故宅録事劉朗之常見一丈夫衣冠甚偉被衿而立朗之驚問忽然失之未及還朗之以罪見黥時人謂君章有神羅君章宅在江陵城西三里庾信亦嘗居之 郭仲産宅渚宫故事云郭仲産為南郡從事宅在枇杷寺南江陵城東十五里有枇杷寺其村有名枇杷元嘉末起齋堂以竹為欞竹遂漸生枝條長數尺扶踈苔翠蔚然如屋仲産以為祥俄而同義宣之謀被誅 萍實渚宫故事云宋文帝為宜都王臨州有人獻王萍實六子大者如升小者如鸖卵圓而赤初莫有識者以問長史王華曰此萍實也宣尼所謂王者之應宋祚當卜年六百頃之宜都王即位祚終于六十矣 子晉廟有枯樹庾子山感而成賦 梁河東王譽廟在江陵西北三十五里宣帝即位收葬于此諡武桓 獵冢即樊姬墓也為楚莊王夫人今為諌獵墓 章華臺在縣東三十三里楚靈王所築臺形三角 白碑驛在縣西北四十八里 梁宣明二帝陵唐開元二十一年起 楚莊王冡在縣西龍山鄉三十里渚宫故事莊王墓前後十冡陪葬皆有行列
枝江縣西一百二十里舊十一鄉今十鄉漢舊縣屬南郡古羅國之地江沱出邑西東入江即史記謂楚文王自丹陽徙都此易曰丹陽即今巴東郡是也唐上元元年析枝江縣置長寧縣于郡郭以視兩京赤縣至二年又廢枝江入長寧寄户口實于長寧久之不便至大厯六年復廢長寧却立枝江于舊地即今邑也 百里洲荆州圖記云其上寛廣土沃人豐波潭所産足穰儉嵗特宜五榖洲首派别南為外江北為内江荆南志云縣界内洲大小凡三十七有人居十八無人居盛𢎞之荆州記縣南自上明東及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楚諺曰洲不滿百故不出王者桓𤣥有問鼎之志乃増一為百以𠑽百數僣號旬時身屠宗滅及其傾覆洲亦消毁至宋文帝在藩忽生一洲果龍飛江表斯有驗矣三洲洲中最大號曰陽洲隴洲迴洲是百洲之數 獲湖宋沈攸之為荆州刺史堰湖開瀆通引江水田多收獲故以獲為名 新洲渚宫故事云梁王僧辨滅侯景百僚勸進湘東即皇帝位柵江陵城周迴七十里時議都御史中丞劉谷等進曰臣等聞荆南之地有天子氣又渚洲已滿百梁典云太清末枝江縣陽閤浦忽生一洲羣公上䟽稱慶明年元帝即位承聖末其洲與大岸相連惟九十九而已 蜀江在縣南九里
公安縣東水路八十里舊八鄉今九鄉即后漢作唐縣地在西偏又為孱陵縣地俱屬吳之南郡荆州記云劉備敗于襄陽本荆州吳大帝推先主為左將軍荆州牧鎮油口即居此城時人號備為公故名其城為公安也黄山字或作皇昔人或呼為睢山今鄉人或為王山
云宋大將軍謝晦被誅死于此山立廟因呼此神為王山祠壇基址猶在 油水自松滋縣界入一謂之白石水也 景口 淪口酈元注水經云油水下有景口景口東復有淪口淪水南與羣水合 孱陵城十三州志曰吳大帝封呂䝉為孱陵侯即此地也 馬頭戍在縣西北盛𢎞之荆州記云灌羊湖西三十里有馬頭戍吳大司馬陸抗所屯以對江津口與晉太傅羊祜相拒大𢎞信義抗有疾祜饋之藥抗即推心服之於時談者以為華元子反復見于今 香積山在縣西二百五十七里 麝香山在縣西二百七十里 涔港在縣西六十里
松滋縣西南一百二十里舊五鄉今六鄉本漢舊縣古今地志云松滋古鳩滋地漢屬江陵郡後漢省魏復立之以屬安豐及廬江郡廬江今廬州是也晉太康地志咸康三年以松滋流户在荆土者立松滋縣以隸河東郡邑也至東晉孝武帝時荆州刺史桓冲以苻堅强盛自襄陽退屯之因上疏曰孱陵縣界地名上明田土高良可以資業軍人在吳時樂鄉城以上四十餘里北枕大江西接三峽今縣西廢上明縣即冲所築其樂鄉即吳陸抗所築皆在邑界 洈山漢書地理志南郡高城縣洈山洈水所出東入縣即此也 巴山左氏傳巴人伐楚荆荆南記云巴人後遁而歸因有巴復村在山北因曰巴山也 明月山在縣西七十里山嶺彎彎如月九苞山在縣西九十五里 石瓦山在縣西六十里蜀江在縣北一里源自宜都縣來 劉虬墓渚宫故
事云松滋縣西有劉虬墓今陟屺寺即虬宅
石首縣東南水路二百里舊四鄉今三鄉唐武德四年置縣北有石首山取為名焉本漢華容縣之地也 石首山水經云大江右逕石首山北也 岐陽山在縣西一百步宋鮑明逺岐陽守風詩云洲迴風正悲江寒霧未歇即此也荆州記云無所出不足書本屬南平界范元平記云故老相承云胡伯始以本縣境無山置此山上計偕簿 石門山梁邵陵王綸崇奉道士張京于此置觀以處之鑿石開徑其狀若門因名石門山與岳華容縣分半境為之也 龍穴水經云大江右得龍穴水口注云江浦右逸也北對虎州又州之北有龍巢地名昔夏禹濟江黄龍夾舟舟人失色無主禹𥬇曰吾受命于天竭力養民生性也死命也何憂龍哉於是二龍弭鱗掉尾而去故地俱取名焉
建寧縣東一百三里七鄉新置唐元和十一年以人户輸納不便於是置徴科巡院皇朝乾德三年因之升為建寜縣 石龍山在縣東南六十里下有石龍淙石壁上有龍隠形蹤焉
潛江縣東一百一十里十二鄉新置唐太宗十一年以人户輸納不便置徴科巡院於白洑皇朝乾徳三年因之升為潛江縣 漢山在縣北二十里自長沙縣來至獅子口經縣界
玉沙縣南一百二十里五鄉新置本梁開平四年分漢江南為白沙徴科巡院皇朝乾德三年因之升為玉沙縣 白螺山在縣西南一百四十五里
監利縣〈闕〉 本漢華容縣地荆州圖副云晉太康五年立監利屬南郡梁開平三年以荆州割據遂屬荆州 章華臺在縣郭内 陶朱公冡在華容縣西碑見存 乾溪涌水皆在邑界 五花山在縣〈闕〉三里
荆門軍
荆門軍本漢舊縣隋時廢即荆襄州之要津唐貞觀二十一年復置唐末荆州高氏割據建為軍領荆州當陽縣皇朝開寳五年割荆州之長林縣襄州之故樂鄉合為一縣置於郭下
今領縣二
長林 當陽
軍境
東西三百八十里 南北三百二十五里
四至八到
東北至東京一千三百一十三里 西北至西京一千七百一十四里 東至郢州漢江一百一十三里 西至峽界州二百八十五里 南至荆南界一百五十五里 北至襄州界一百七十四里西南至荆南枝江縣界二百八十二里 東南至荆南沅江縣界二百八十三里 西北至襄州南漳縣界二百一十五里 東北至郢州襄州界漢江一百八十三里 東南至襄州界一百六十八里 東北至峽州界二百八十八里 東南至荆南一百四十九里
户
舊戸在襄州二州籍皇朝户主一千七百三十四客二千三百三十六
風俗
並與襄荆二州同
土産
並與襄荆二州同
長林縣〈闕〉 晉安帝隆安五年刺史桓𤣥立武寧郡於故編縣城其屬有長林縣與郡俱立分編縣所置也盛𢎞之荆州記云當陽縣東有櫟林長坂昔時武寧至樂鄉八十里中拱樹修竹隠天蔽日長林葢取名於此武德年於縣東界一百二里置基州及章山縣七年廢基州以章山縣屬郢州州廢屬荆州八年省入長林皇朝開寶五年割襄州故樂鄉縣合為一縣來屬書本軍樂鄉者即春秋鄀國之地晉置樂鄉縣也 章山漢書地理志云江夏郡竟陵縣竟山在東北古文以為内方山尚書禹貢道嶓冡至於荆山内方至於大别孔安國注云内方在荆州漢水之所經也 湕水在郡北角田村去城一百里伍端林江陵記云帶湕水謂此水也荆南志云荆潭以上為湕水荆潭以下為漕水 層臺荆南志云楚地以北山東有層臺昔楚莊王築之延袤百里砥石千里時有諸卿士諌王王從而毁也 石橋荆州記云南石橋津泉水從紫葢山下東流為溪故累石為橋以渡行者因以為稱 雲夢澤周禮荆州之藪是為雲夢鄭𤣥注在華陽縣爾雅十藪楚有雲澤郭璞注巴邱湖是也春秋文耀鈞大别云巴東雷澤九江衡山皆雲夢也宋永初山川古今記雲夢澤一名巴邱湖荆州之藪故魏武帝與吳主書赤壁之困過雲夢澤中有大霧遂使失道是此氛章華臺左氏傳云楚子城章華之臺有願與諸侯落之春秋外傳楚靈王登章華之臺顧謂武舉曰美夫舉對曰先君莊公為臺高不過望國氛大不過宴爼豆人不廢時官不廢朝是以能除亂克敵今君此臺也國人疲焉財用盡焉百官煩焉以為美楚其殆矣
當陽縣西一百五十里舊十鄉今六鄉漢舊縣屬南陽郡即廣陽王子益之封地又為臨沮侯國今在縣北有故城焉又按庾仲雍荆州記云本楚之邑也春秋左傳楚潘宗伐麋至於錫穴潁客釋例云麋當陽也 緑林山王莽末王康王常王鳯起兵於緑林山中 南北紫葢山在縣南八十里南者與覆船相接二山頂上方而四垂若繖葢之狀常有林石皆紺色故以紫為稱上有丹田井 當陽坂即曹操追蜀先主之所 綵水出紫葢山下綵碧甘馨異于上派 金牛荆州記云紫葢山有金牛毎雲晦日輒見金牛出食光照一山即金之精爾 漳口荆州圖副謂之漳口左傳宣四年楚若敖爾攻於漳澨謂此水也 沮水當陽北十餘里東南流一百里入迤江即左傳楚昭王取其妹季芈畀我以出涉睢是也又按漳沮二水並出建安界而合流於此故左傳所謂江漢漳沮楚之望也 交州荆州圖副云故老相傳是楚昭王所築王仲宣常登其東隅故其賦云挾清漳之通津倚曲沮之長州闗公為吕䝉所敗還至當陽保此城詐降而遁朱焉潘璋斬於臨沮之章鄉也磨城盛𢎞之荆州記云麥城東有驢城沮水之西有磨城犄角麥城昔伍子胥造此二城以麥城假驢磨立名俗諺云東驢西磨麥自破
太平寰宇記卷一百四十六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