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0575
樂部十二 ◄ | 太平御覽 卷五百七十五.樂部十三 |
► 樂部十四 |
鍾
[编辑]《釋名》曰:鍾,空也。空內,受氣多,故聲大。
《說文》曰:鍾,秋分之音,物鍾成也。
《易通卦驗》曰:人主冬至日,縱八能之士,擊黃鍾之宮,則人主敬善,公卿大夫誠信。
《禮記》曰:知悼子卒,未葬。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鼓鍾。杜蕢自外來,聞鍾聲曰:「安在?」曰:「在寢。」杜蕢入寢,曆階而升,酌曰:「曠飲斯。」又酌曰:「調飲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飲之。
又《樂記》曰:鍾聲鏗鏗以立,號號以立,橫橫以立。武君聽鍾聲則思武臣。
《周禮·冬官·鳧氏》曰:鳧氏爲鍾,薄厚之所震動,清濁之所由出,侈之所由興。有說,〈說猶意。〉鍾已厚則石,〈太厚則聲不發。〉已薄則播,〈大薄則聲散。〉侈則柞,〈柞讀爲咋咋然之咋,聲大外也。〉則鬱,〈聲不舒揚。〉長甬則震。〈鍾掉則聲不正。〉鍾大而短,則聲疾而短聞;〈淺則躁,躁易竭也。〉鍾小而長,則其聲舒而遠聞。〈深則安,安難息。〉
又曰:鳧氏爲鍾,兩欒謂之銑。
又曰:磬師掌教擊編鍾。
又《春官》曰:鍾師掌教金奏。〈擊金以爲奏節。金謂鍾也。〉
《左傳·襄二》曰:莒人伐我東鄙,圍台。季武子救台,遂入鄆,取其鍾以爲公盤。
又襄六年曰:吳公子札自衛如晋,將宿于戚,〈戚,孫文子之邑。〉聞鍾聲曰:「異哉!吾聞之辨而不德,必加于戮。夫子獲罪于其君,以在此也,懼猶不足而又何樂?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于幕上也。君又在殯,而可以樂乎?」〈獻公卒,未葬也。〉
又曰:鄭伯有嗜酒,爲窟室而夜飲酒,擊鍾焉,朝至而未己。
又曰:鄭人賂晋侯歌鍾二肆。注曰:肆,列也。懸鍾十六爲一肆,二肆,三十二枚。
又《昭二十一》曰:天王將鑄無射,〈周景王無射,鍾名,律中無射。〉泠州鳩曰:「樂,天子之職。夫音,樂之輿也,而鍾,音之器也。天子省風以作樂,器以鍾之,〈鍾,聚也,以器聚音。〉輿以行之。小者不窕,大者不�瓠。窕則不咸,〈不充滿人心也。〉�瓠則不容。〈心不堪容也。〉心是以感,感實生疾。今鍾�瓠矣,王心不堪,其能久乎?
又曰:宋左師每食擊鍾。
又曰:鄭伯始朝于楚,楚子賜之金。旣而悔,與之盟曰:「無以鑄兵。」故以鑄三鍾。
《爾雅》大鍾曰鏞,其中謂之剽,〈音瓢。〉其小者謂之棧。〈音。郭璞:曰鏞,一曰。〉
《國語》曰:晋克潞之役,魏顆以身却退秦于輔氏,親止杜回,其勛銘于景鍾。
又曰:周景王二十三年,鑄無射而爲之大林。鍾成,伶人告和。王謂伶州鳩曰:「鍾果和矣。」對曰:「上作器,民樂之,則爲和。今民莫不怨恨。諺曰:『衆心成城,衆口鑠金。』臣不知其和。」〈賈逵曰:大林,無射副也。〉
《漢書》曰:高祖廟有十鍾,受千石。撞之,聲聞百里。
《後漢書》鄭司農曰:于鍾唇之上祛也,鼓所擊處也。舞縣謂之旋,旋蟲謂之�。旋屬鍾柄,所以懸之。
《魏志》曰:初,漢鑄鍾,銅工柴玉巧意多所造作。杜夔令工鑄鍾,其聲清濁多不如法,數毀改作。玉甚厭之,白太祖。太祖取所鑄鍾雜錯更試,然後知夔爲精而玉之妄也。
《晋書》裴令荀藩終父勖之志,鑄鍾鑿磬,以備郊廟。
《宋書》曰:漢中城固縣漢水崖際有聲如雷,俄頃崖崩,有銅鍾十二。
《趙書》曰:將軍張珍領郡縣民丁萬人徙洛陽六鍾:猛ね、九龍、翁仲、銅駝、飛廉,鍾一沒盟津中。
蕭子顯《齊書》曰:張瑰字祖逸,吳郡吳人。父永右光祿大夫,曉音律。宋孝武問永以太極殿前鍾聲嘶。永答曰:「鍾有銅滓。」乃扣鍾,求其處,鑿而去之。聲遂清越。」
《十六國春秋》曰:石勒耕,輒聞鍾鐸之音或在前後。懼以問翼伽,伽曰:「作勞耳鳴,無不祥也。」勒至平原,常在平人師�家爲奴,有老父謂勒曰:「君龍魚髮際,際四道已成。當貴爲人主。甲戌之歲,王彭祖可圖。」勒曰:「若如公言,不敢忘德。」忽然不見。每耕又聞鼓角之聲,勒又告諸奴。又聞之,因曰:「吾初在家,恒聞如是。」諸奴白�,�奇而免之。至是衆歸焉。
《莊子》曰:「梓慶削木爲钅,見者驚猶鬼神。魯侯問其術,對曰:「臣將爲钅,未嘗敢以耗氣。齊七日,忘吾四支,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區別,見成钅,然後加手。」钅似夾鍾也。
《管子》曰:黃帝作五聲以正五鍾,一曰青鍾大音,二曰赤鍾重心,三曰黃鍾灑光,四曰景鍾昧其明,五曰黑鍾隱其常。五聲旣調,然後作五行。
《尸子》曰:鄭公謂子産曰:「飲酒之不樂,鍾鼓不鳴,寡人之性也。國家之不�,朝廷之不理,與諸侯交之不得志也,子之任也。子無入寡人之樂,寡人無入子之朝。」自是以來,子産理鄭,城門不閉,國無盜賊,道無餓人。孔子曰:「若鄭公之好樂也,雖抱鍾而朝可也。」
戴延之《西征記》曰:陝縣城西北二面帶河。河中對城西北角,水涌起銅鍾,翁仲頭髮常出水上,漲减恒與水齊。晋軍當至,發不復出,惟見水異,嗟嗟有聲,聲聞數里。翁仲本在城內大司馬門外,爲賊所徙,當西入關,至此而沒。
《呂氏春秋》曰:晋平公鑄爲鍾,使工聽之,皆以爲調矣。師曠曰:「不調。請更鑄之。」公曰:「吾皆以爲調矣。」師曠曰:「後世有知音者,知鍾不調也,臣竊耻之。」至于師涓而果知鍾之不調也。
《慎子》曰:魯莊公鑄大鍾,曹入見,曰:「今國褊小而鍾大,君何不圖之。」
《鬻子》曰:大禹治天下也,以五聲聽之政。曰:「教寡人以義者,擊之鍾。」
《韓子》曰:叔孫相魯,有子曰孟丙,竪牛妒之。叔孫爲丙鑄鍾。鍾成,丙不敢擊,使竪牛請之叔孫。竪牛不爲之請,又欺之曰:「吾已爲爾請之矣。使爾擊之。」叔孫聞之曰:「丙不請而擅擊鍾。」遂怒之,丙出奔齊。
《尸子》曰:鍾鼓之聲,怒而擊之則武,憂而擊之則悲,喜而擊之則樂。其意變,其聲亦變。意誠感之達于金石,而况人乎?
《晏子》曰:景公爲大鍾,將懸之。仲尼、伯常騫、晏子三人俱朝,曰:「鍾將毀之。」撞之,果毀。公見三子問之,晏子對曰:「鍾大不以禮,故曰將毀。」仲尼曰:「鍾大懸,下氣上薄,故曰將毀。」伯常騫曰:「今日庚申,雷日也。陰莫勝于雷,故曰將毀。」
《韓子》曰:智伯欲伐仇由而道難不通,鑄大鍾遺之,方車二軌。仇由大悅,除塗將內之。赤章曼支諫曰:「此小所以事大也,今以大事小,兵必隨之。」仇由君不聽,曼支因斷轂而馳至齊。十月,仇由亡。
《淮南子》曰:闔閭伐楚,破九龍之鍾。〈許慎注曰:刻ね爲九龍懸鍾也。賈子云︰毀十龍之鍾。〉
又曰:齊景公族鑄大鍾,撞之于庭下,郊雉皆ず。許慎注曰:族,聚也。鍾聲如雷震,雉皆應之。」
又曰:孟秋之日,西舒禦好白色,白彩撞白鍾,故處西宮。
又曰:鍾之與磬也,近之則鍾音亮,遠之則磬音彰。〈磬,石也。音清明,遠聞而彰著。〉物固有近不若遠,遠不若近者。
《山海經》云︰豐山者有鍾,霜降則鳴。
又曰:炎帝之孫伯峻。伯が生鼓延,是爲鍾。
《呂氏春秋》曰:黃帝又命伶倫鑄十二鍾,和五音。始奏之,曰咸池。
《東方朔傳》曰:漢武帝未央宮殿前鍾無故自鳴,三日三夜不止。大怪之,召待詔王朔問之,朔對曰:「有兵氣。」上更問東方朔,朔對曰:「王知其一,不知其二。臣昔聞:銅,土之子。以陰陽氣類言之,子母相感,山匡襇崩弛者,故鍾先鳴。《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上曰:「應在幾日?」朔曰:「在五日內。」居三日,南郡太守言有山崩,延袤二十餘里。上大笑,賜帛三十匹。
郭緣生《述征記》曰:洛陽太極殿前大鍾六枚。父老云︰曾有欲移此鍾者,聚百數長ㄌ挽之,鍾聲震地,咸懼,不敢復犯。
陸《鄴中記》:大面廣外一丈二尺,小面廣七尺。或作蛟龍,或作鳥獸,繞其上。
何法盛《晋中興書》曰:義熙十一年,霍山崩毀,出銅鍾六枚,上有文古科鬥書,人莫能識。
晋潘岳《關中記》曰:漢昭帝平陵、宣帝杜陵,二陵鍾在長安。夏侯征西,欲徙詣洛陽,重不能致,懸在清明門門里道南。其西者,平陵鍾;東者,杜陵鍾也。
王子年《拾遺記》曰:帝顓頊居位,文德者則錫以鍾磬,武德者錫以干戈。
戴延之《西征記》曰:鍾大者三十二,博山頭形瑰紐作獅子頭。鍾大者三十二,博山頭二丈,厚八尺,大面廣一丈二尺,小面七尺。或作蛟龍,或作鳥獸,周繞其外。
《唐雜制》曰:凡私家不設鍾磬。三品已上,女樂五人。五品已上,不過三人也。
虞喜《志林》曰:吳時于江水中得鍾,有百餘字,募求讀者,幷無人曉。
《樂什圖征》曰:君子鑠金爲鍾,四時九乳,是以撞鍾以知君,鍾調則君道得。宋均注曰:「九乳法九州。」
又曰:聖王往承天定爵祿,人者不過其能,尊卑有位,位有物,物有宜,功成者賞,功敗者罰,故里衩鍾。宋均注曰:「不過能,謂量能授爵也。有罪,鳴鍾以攻之也。
《白虎通》曰:鍾之爲言動也。陰氣用事,萬物動成。鍾爲氣,用金聲也。者,時之聲也,節度之所生也。有節度則萬物昌,無節度則萬物亡。
《異苑》曰:魏時,殿前鍾忽鳴。張華曰:「蜀銅山崩。」
《說苑》曰:鼓法天,鍾法地。秦始皇建千石之鍾,立萬石之ね。
傅玄《歌辭》曰:雷師鳴鍾鼓,風伯吹笙簧。西母出穴聽,王父吟東厢。
《三禮圖》曰:凡鍾十六枚,同爲一笋,ね爲編鍾。特懸者謂之。又曰:,鍾之大者也。形如鍾,但大耳。其在ね,亦一枚而已。
《三輔黃圖》曰:如皇ね高三丈,鍾小者千石。
《通禮義纂》曰:鍾磬半爲堵,全爲肆。軒懸三面,歌鍾三肆。判憑懸兩面,歌鍾二肆。特懸一面,惟磬而已。
又曰:圓鍾,夾鍾也。于位在卯,氣生于房心、爲宮,天帝之明堂。故奏樂先奏圓鍾,爲宮。
又曰:駕入,撞蕤賓之鍾。左五鍾皆應者。案:蕤賓位居午,午主陽,陽主動,象王自外動而入,方居之始,故先作之。而東厢應者,東爲陽,陽主動,明以靜主動,使之相應也。駕出,撞黃鍾,右五鍾皆應。黃鍾位居子,子爲陽,陽主動,象王自內動而出,方行之始,故先作之。而西厢應者,西爲陰,陰主靜,明以動告靜,使之相和也。
《廣古今五行記》曰:會稽人陳清于井中得小鍾,長七寸二分,上有古文十八字,其四字可識,云︰會稽岳命。郭璞云︰湣懷喪覆,元帝中興之應,自宣帝至恭帝數十八。
又曰:陝州黃河有銅鍾在水,水大小恒自浮出。每晦朔陰雨之日,輒鳴,聲響悲亮。行客聞之,莫不愴然。
又曰:晋中朝,有人懸銅爲盤,晨夕恒鳴,如人扣打。以白張華,華曰:「此盤與洛鍾宮商相諧,故聲相應。可錯令輕,則韵乖自止。」
《古今樂錄》曰:高廟中四鍾皆秦。時廟鍾也,重千二百斤。明帝徙二鍾在南宮。
張衡《東京賦》曰:發鯨魚,鏗華鍾。薛綜注曰:天子出則鳴蒲牢。海中大魚名鯨,海島中語襇大獸名蒲牢,畏鯨魚。鯨魚一擊,蒲牢輒大鳴呼。凡鍾欲令大鳴,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擊之者鯨魚。有篆刻文,故曰華鍾也。
戴延之《西征記》曰:洛陽太極殿前左右各三銅鍾相對。鍾大者三十二圍,小者二十五圍。
《唐書》曰:唐太宗召張文收于太常,令與少卿祖孝孫參定雅樂。有古鍾十二,近代惟用其七。餘有五鍾,俗號啞鍾,莫能通者。文收吹律調之,聲皆響徹。時人咸服其妙。
錞于
[编辑]《周禮》曰:以金錞和鼓。
《宋史》云︰廣漢什邡人段祖以錞于獻始興王鑒。其器高三尺六寸,圍二尺四寸,圓如筩,色黑如漆,甚薄,上有銅馬,以繩懸馬,令去地尺餘,灌之以水。又以器盛水于下,以芒當心跪注錞于,以手振芒,則其聲如雷,清響良久乃絕。
《後周書》:斛斯徵遷太常卿。里襇錞于者,近代絕無此器。或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識。徵見之曰:「此錞于也。」衆弗之信。徵遂引干寶《周禮注》,以芒筒捋之,其聲極振,衆乃嘆服。徵乃取以合樂焉。
《樂書》曰:錞于者,以銅爲之。其銅像鍾,頂大,腹扌口,上以伏獸爲鼻,內懸子鈴銅舌。凡作樂,振而鳴之,與鼓相和。
又曰:凡金爲樂器有六,皆鍾之類也。曰鍾,曰,曰錞,曰鐲,〈音濁〉曰鐃,〈奴交切。〉曰鐸。〈大各切。〉如鍾而大。錞于也,圓如椎;頭,上大下小,所謂「金錞和鼓」。鐲,鉦也,形如小鍾,軍行爲鼓節。鐃,鈴而無舌,有柄而執之。鐸如大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