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御覽/06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釋部五 太平御覽
卷六百五十八.釋部六
道部一 

戒律[编辑]

《書》曰:武帝惑于佛教,朝賢多啓求授戒。江革精信因果,而帝未知,謂革不奉佛法,乃賜革《覺意詩》五百字,又手敕革曰:「果報不可不信。」革因乞授菩薩戒。

又曰:陶弘景曾夢佛,授其菩薩記,雲名爲勝力菩薩,乃詣貿阝縣阿育王塔自誓,授五大戒。大同二年卒,遺令不須沭浴,以大袈裟覆衾蒙首足,弟子遵而行之。

又曰:陸杲素信佛法,持戒甚精,著《沙門傳》三十卷。

又曰:蕭昱字子貞,歷位中書侍郎。每求試邊州,武帝以其輕脫無威望,抑而不許。普通五年,徙臨海郡,行至上虞,敕追還,令授菩薩戒。旣至,恂恂盡禮,改意蹈道,持戒又精潔,帝甚善之。

《北齊書》曰:趙隱字彥深,專意玄門,崇敬佛道,雖年期頤,常持戒行。

《高僧傳》曰:弗若多羅,此雲功德華,賓人也。少出家,專精十誦律部。僞秦中,振錫入關,姚興待以上賓之禮。先是,經法雖傳,律藏未闡,鳩摩羅什聞多羅旣善斯部,以秦弘始六年,集僧數百餘人,延請多羅誦出十誦胡本,羅什譯爲晋文,三分獲二。多羅遘疾弃世,後有曇摩流支,此雲法樂,西域人。弃家入道,偏以律藏馳名,以弘始七年秋達關中。初,弗若多羅誦出十誦,未拒鼬亡,廬山釋惠遠聞支旣善毗尼,希得究竟律部,乃遺書通好。流支旣得遠書,乃與羅什共譯十誦都畢,終椿:「吾當更行無律教處。」于是游化餘方,不知所卒。

《毗婆沙論》曰:善分別戒,名爲毗尼藏。《大智論》曰:諸羅漢問誰能明瞭集毗尼藏,皆言優婆離持律弟一。請就師子坐,問佛在何處說初毗尼戒,優婆離言:「我聞佛在毗舍離,爾時須鄰那迦蘭陀長者子初犯戒,以是因緣,故結初罪,如是二百五十戒義,三部七法,八法,尼律,增一開雜部,善部,如是等八部十作。」《毗尼藏經》云︰五戒:一不煞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食肉,故云五戒。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惠,以法能度生死,故云六度。聲、色、香、味、觸、法,能坌污人之淨心,故曰六塵。

[编辑]

《寶林傳》曰:佛未涅盤時,每告弟子迦葉曰:「吾以清淨法眼涅盤,妙心實相正法將付與汝。汝可流布,無令斷絕。」迦葉敬諾,惟然授教。迦葉傳阿難,阿難付商那和修,自此轉相傳授,至般若多羅,幷佛二十八師。般若多羅付菩提達磨。菩提達摩者,南天竺人也,梁普通中,泛海至于廣州,後過江,上嵩山少林寺。達磨傳惠可,惠可傳僧璨,隱于皖山,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能惠能,惠能住韶州曹溪,是爲六祖。

《高僧傳》曰:釋道立,不知何許人。出家事安公爲師,隱覆舟山。岩居獨立,不授供養,每潜入禪,輒七日不起。

[编辑]

《宋書》曰:謝尚嘗夢其父曰:「西南有氣至,沖人必死,勿當其鋒。家無一全,汝宜修福塔寺可禳之。若未暇立寺,可杖頭刻作塔形,見有氣來可擬之。」尚悟,懼未及造塔寺,遂刻小塔施杖頭,恒置左右。後果有異氛遙見西南,從天而下,始如車輪,漸彌大,直沖尚家,尚以杖指之,氛便回散,闔門獲全。氣所經處,數里無復孑遺。遂于永和四年舍宅造寺,名莊嚴寺。宋大明中,路太后于宣陽門外造莊嚴寺,改此爲謝鎮西寺。

又曰:阿育王寺塔,阿育王即鐵輪王。王閻浮提,一天下。佛滅後一日一夜,役鬼神造八萬四千塔,此即其一。吳時居其地,以爲精舍。孫綝尋除毀之,塔亦同滅。吳平後,諸道人復于舊處建立焉。晋元帝初渡江,更修飾之。其後有西河離石縣胡人劉薩何遇疾暴亡,七日更蘇,說云︰「觀世音語云︰『汝緣未盡,當得活,可作沙門。洛下齋、丹陽會稽幷有阿育王塔,可往禮拜。』忽然醒寤。」因此出家,名惠達。游行至丹陽,未知塔處,譏η越城西望,見長于里氣色,因就禮拜,果是先阿育王塔所,屢放光明。由是定知必有舍利,集衆就掘,得三石碑,有鐵函,函中有銀函,函中又有盛三舍利及爪長一丈七尺,詔遣食門釋隨使往迎之。先是,武帝改造阿育王等塔,出舊塔下舍利及佛爪,發青紺色,衆僧以手伸之,隨手長短,放之則旋屈爲蠡形。按經云︰「佛青而細,猶如藕莖絲。」《佛三昧經》云︰「我昔在宮沭頭,以尺自量,發長一丈二尺,放己右旋,還成蠡文。」則與帝所得同也。

《佛圖澄傳》曰:後趙尚書張離、張良家富,事佛起大塔。澄謂曰:「事佛在于清淨無欲,慈矜爲心。檀越雖儀奉大法,而貪吝未己,游獵無度,積聚不窮,方授見世之罪,何福報之可希也?」

《洛陽伽藍記》曰:永寧寺,熙平元年靈太后胡氏所立也。在宮前閶闔門南一里,中有九層浮圖。初掘基至黃泉下,得金象三十軀,太后以爲信法之徵。永熙三年,浮圖爲火所燒。後有人從東萊郡來,雲見浮圖于海中,光明照耀,儼然若新,海上之民咸皆見之,俄然霧起,浮圖遂隱。

又曰:西方佛沙伏國國王造一塔,初成,用貞珠爲羅網覆其上。于後數年,王乃思量,此珠羅網價值萬金,我崩之後,恐人侵奪,復慮大塔破壞,無人修補,因解珠網以銅鑊盛之,在塔西北百步掘地埋之。上種樹名菩提,枝條四布,密葉蔽天,樹下四面坐象各高丈五,恒有四龍典掌此珠,若興心欲取,即有禍變。刻石爲銘,屬語將來,若此塔壞,勞煩後賢出珠修治。

[编辑]

《後漢書》曰:陶謙同郡人笮融聚衆數百,往依于謙,謙授鶻廣陵、下邳、彭城運糧,遂大起浮圖。寺上累金盤,下爲重樓,又堂閣周回,可容三千許人。作黃金塗象,衣以錦彩。每浴佛,輒多設飲飯,布席于路,其有就食及觀者,且萬餘人。

《宋書》曰:明帝以故宅起湘宮寺,費極奢侈。以孝武莊嚴寺刹七層,帝欲起十層,不可立,分爲兩刹。各五層。新安太守巢市之罷郡,還見帝,曰:「卿至湘宮寺未?我起此寺,是大功德。」虞願在側曰:「陛下起此寺,皆是百姓賣兒貼婦錢,佛若有知,當悲哭哀湣。罪高佛圖,有何功德?」帝大怒,馳曳下殿。願徐去,尾容。

又曰:巢市之甚聰敏,時百姓欲爲孝武立寺,疑其名,尚之應聲曰:「掖墅天保。《詩》云︰天保,下報上也。」時服其機速。

又曰:蕭惠開丁父難,家素事佛,凡爲起四寺,南岡下名曰禪岡寺,曲阿舊鄉宅名曰禪鄉寺,京口墓亭名曰禪亭寺,所封陽縣名曰煨摑寺。

《梁書》曰:何氏自晋司空充,宋司空,尚之奉佛法,建立塔寺。至敬容,又舍宅東爲伽藍。趨權者因助造構,敬容幷不拒,故寺堂宇頗爲弘麗。時輕薄者因呼爲衆造寺。及敬容免職,出宅,止有常用器物及囊衣而己,竟無餘財。

又曰:謝舉宅內山齋舍以爲寺,泉石之美,殆若自然。舉托情玄勝,尤長佛理,注《淨名經》,嘗自講說。

又曰:武帝以三橋舊宅爲光宅寺,敕周興詞與陸亻垂各制寺碑。及成,俱奏。帝以興詞所制自題。

又曰:江糸不字含潔,幼有孝性。年十三,父患眼,糸不侍疾,將期月,衣不解帶。夜夢一僧雲,患眼者飲惠眼水必差。及覺,說之,莫能解者。與草堂寺智者法師善,往訪之,智者曰:「《無量壽經》云︰『惠眼見貞,能度彼岸。』」乃因智者啓,舍同夏縣界牛屯里舍爲寺,乞賜嘉名,敕答曰:「近見智者雲惠眼,眼則五眼之一號,可以惠眼爲名。」及就創造泄,故井水清冽,異于常水。夢中取水洗眼及煮藥,稍覺有瘳,因此遂得差。

《南史》曰:王懿字仲德。父苗,仕苻堅,至二千石。苻堅之敗,仲德年十七,及兄睿同起義兵,與慕容垂戰,敗,被重創走,與家屬相失,路經大澤,困未能去,臥林中。有一小兒,青衣,年可七八歲,騎牛行,見仲德,驚曰:「漢己食未?」仲德言饑,小兒去須臾復來,得飯與之。食畢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徑。有一白狼至前,仰天而號,號訖,銜仲德衣,因渡水,仲德隨後得濟,與睿相及。渡河至滑台,復爲翟遼所留。積年,仲德欲南歸,乃弃遼芳泰山。晋太元末,徙居彭城。宋元嘉九年,又爲徐州刺史。仲德三臨徐州,威德著于彭城,立佛寺,作白狼、童子象于塔中,以在河北所遇也。

又曰:波斯國城外佛寺二三百所,梁大通二年,遣使獻佛牙。

又曰:劉孝綽與到溉兄弟甚狎,溉少孤,宅近僧寺,孝綽謂僧物色也,撫手笑。溉知其旨,奮拳擊之,傷口而去。

《三國典略》曰:齊王初爲胡昭儀起大慈寺。未成,改爲穆皇后大寶林寺,運石填泉,牛死無數。

《唐書》曰:會昌五年四月,括天下寺,凡大寺四千二百,蘭若四萬,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七月,敕幷省天下佛寺,上州各留寺一所,中下州寺幷廢。上都、東都各留十寺,寺僧十人。

《洛陽伽藍記》曰: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教入中國之始,寺在西陽門外御道南。明帝夢見金人,長丈六,項珮日月光明,胡神號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金象焉。時以白馬負經而來,因以爲名。寺上經函常存,時放光明,曜于堂宇,是以道俗禮敬之,如仰貞容。

又曰:崇義里有京兆人杜子休宅。時有隱士趙逸,雲是晋武時人,晋朝舊事多所記錄,正光初來至京師,見子休宅,嘆息曰:「此中朝時太康寺也。」時人未之信,遂問寺之由,逸云︰「龍驤將軍王平吳之後,始立此寺,本有三層浮圖,用磚爲之。」指子休園中曰:「此是故處。」子休掘而驗之,果得磚數萬,幷有石銘云︰「晋太康六年歲次乙巳九月甲戌朔八日辛巳,儀同三司、襄陽侯王敬造。」子休遂舍宅爲靈應寺。

又曰:宜壽里內苞信縣令段輝宅地下常聞有鐘聲,時見五色光明照于堂宇。輝甚異之,遂掘光所,得金象一軀,高三尺,幷二菩薩趺,上銘云︰「晋泰始二年五月十五日侍中中書監荀勖造。」輝遂舍宅爲光明寺。時人咸云︰「此地是荀勖宅。」

又曰:修梵寺有金剛,鳩鴿不入,鳥雀不栖。菩薩達摩云︰得其貞相。

《建康實錄》曰:晋許詢舍永興、山陰二宅爲寺,家財珍異,悉皆是給。旣成,啓奏孝宗。詔曰:「山陰舊爲祗洹寺,永興居爲崇化寺。」造四層塔,物産旣罄,猶欠露盤、相輪。一朝風雨,相輪等自備。時所訪問,乃是剡縣飛來。

又曰:一乘寺,梁劭陵王綸造。梁末賊起,遂延燒。陳尚書令江總舍堂宇寺,今之堂是也。寺門遍畫凹凸花,代稱張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遺法,朱及青綠緣所成,遠望眼暈如凹凸,就視即平,世咸異之,拇墅凹凸寺。

又曰:牛頭山西峰中有窟,不測深淺,古老相傳,雲辟支佛所出。梁武帝于窟穴下置寺,名曰仙窟寺。窟有一石鉢盂,莫知所由來,形狀甚古。唐神龍初,鄭克俊取將入長安,乃開禪寺志公嚴屐也。

《高僧傳》曰:釋法度少出家,高士名僧紹隱居琅琊之攝山。及亡,舍所居山爲栖霞精舍,請度居之。經歲許,忽聞人馬鼓角之聲,俄見一人持名紙通曰:靳尚度前見尚形甚都羽衛亦嚴致敬。己乃言曰:「弟子主有此山七百餘年,法師道德所歸,謹舍以奉給,幷願授五戒,永結來緣。」度爲設會,授戒而去。

又曰:孫放西寺曾構傾頽,沙門支惠謀欲建立。其日,有童子持紙蓮花插故寺東面,相去十餘丈。于是建刹中標,正當華所。

 釋部五 ↑返回頂部 道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