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康平室隨筆/卷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郭汾陽富貴壽考,後世多艷稱之,自宋迄明,曾不數覯。我朝重熙累洽,二百餘年來,凡官居極品、壽至八旬者甚多。茲於漢大臣中,記其尤著者若而人,用徵人瑞(此篇所舉,或出身鼎甲,或蕊榜重逢,或秩晉三公,或圖形內府,或負文壇重望,或為海內世家,皆耆英中具有全福者,餘不備錄)。

山東益都馮溥(由翰林院編修,官至文華殿大學士,以老致仕,加太子太傅。卒年八十有三,謚文毅)、江蘇華亭王頊齡(由進士舉鴻博,授編修,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與其弟左都御史九齡、戶部尚書鴻緒,同時官一品。雍正癸卯,重宴鹿鳴,加太子太傅。卒於位,年八十有四,贈太傅,謚文恭)。浙江海寧陳元龍(由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以老致仕,加太子太傅。卒年八十有五,謚文簡)。

安徽桐城張廷玉(大學士文端公英子,由翰林院檢討,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封三等勤宣伯,加太保,以老致仕。卒年八十有四,謚文和,配享太廟)。江蘇溧陽史貽直(詹事府詹事夔子,由翰林院檢討,官至文淵閣大學士,加太子太傅。乾隆庚辰,重宴恩榮。卒於位,年八十有二,贈太保,謚文靖)。浙江嘉興錢陳群(由翰林院編修,官至刑部侍郎,以病致仕。累加刑部尚書銜太子太傅,兩與香山九老會,圖形禁中。卒年八十有九,贈太傅,謚文端。按:江蘇長洲沈文愨德潛,其遭際與錢公相等,且享年尤高,以身後曾膺嚴譴,故不錄入)。直隸安州陳德華(由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官至禮部尚書,以老致仕。與香山九老會,圖形禁中。卒年八十有三)。江蘇長洲彭啟豐(由會元成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與其祖翰林院侍講定求科第相同。官至兵部尚書,左遷侍郎,復以京察休致。與香山九老會,圖形禁中,後復賞尚書銜。卒年八十有四)。福建漳浦蔡新(由二甲一名進士授編修,官至文華殿大學士,以老致仕,加太子太師。乾隆壬子,重宴鹿鳴。卒年九十有三,贈太傅,謚文恭)。江蘇無錫嵇璜(大學士文敏公曾筠子,由翰林院編修,官至文淵閣大學士。乾隆庚戌,重宴恩榮。卒於位,年八十有四,贈太子太師,謚文恭)。山東諸城劉墉(大學士文正公統勛子,由翰林院編修,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卒於位,年八十有五,謚文清)。直隸獻縣紀昀(由解元成進士,授編修,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少保。卒於位,年八十有二,謚文達)。陜西韓城王傑(由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兩次圖形紫光閣,以老致仕,加太子太傅,賞食全俸。晚年夫婦八十齊眉,卒年八十有一,贈太子太師,謚文端)。安徽當塗黃鉞(由進士授戶部主事,後特改詹事府贊善,官至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加太子少保,與玉瀾堂十五老臣宴,圖形禁中,以老致仕,賞食半俸。卒年九十有二,贈太子太保,謚勤敏)。

安徽歙縣曹振鏞(戶部尚書文敏公文埴子,由翰林院編修,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圖形紫光閣,加太傅。卒於位,年八十有一,謚文正)。江蘇儀征阮元(由翰林院編修,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以老致仕。道光丙午,重宴鹿鳴,晉太傅,賞食全俸。卒年八十有六,謚文達)。山東濱縣杜Ф(由翰林院編修,官至禮部侍郎,以老致仕。道光己酉,重宴鹿鳴,加太子太保。親見其子受田由會元傳臚官至協辦大學士,其孫翰、翮,均由翰林官至侍郎。累加禮部尚書銜,晉太傅。卒年九十有五,贈大學士,謚文端)。江蘇吳縣潘世恩(由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加太傅,以老致仕,賞食全俸。咸豐癸丑,重宴恩榮,復親見其孫祖蔭探花及第。卒年八十有六,謚文恭)。

浙江錢塘許乃普(由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官至吏部尚書,加太子太保,以老致仕。兄弟七人,皆登科甲,復親見其子彭壽由會元傳臚官至內閣學士。卒年八十,謚文恪)。直隸南皮張之萬(由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加太子太保,以老致仕,賞食全俸。卒年八十有七,贈太保,謚文達)。安徽壽州孫家鼐(由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光緒戊申,以辛亥年鄉舉重逢,加太子太傅。卒於位,年八十有三,贈太傅,謚文正)。

壬子秋,客有招飲於都門某酒肆者。入其室,見中懸一額甚舊,題「推潭仆遠」四字,在座諸人,群相猜測,莫解所渭。後歷詢他友,亦迄無知者。偶遇某翁,談及此事,則曰:聞老輩曾言之,似四字出《漢書》中,然是否足據,固未之深考云。余素好事,因取《漢書》檢閱數過,卒未見其語,復推而及於《後漢書》,始得之於《西南夷莋都夷傳》《樂德歌》內,為甘美酒食註文。(源出《東觀漢記》)。乃知此本夷人語,蓋據當時所聞自異域者譯成此句,故無意義可言,若但就文字求之,雖百思亦不得其解矣。今記於此,以免後之見此額者,又徒勞研索焉。

大侄芷青,名聯沅,為先大夫長孫,最所鐘愛。幼居揚州,延師教讀,即欣然向學。每以所習字課,寄余評閱,余為逐字批示,詳論結構之法,頗知隅反。稍長,從事舉業,於時文理法,不煩言而自悟。己亥歲,舉家北來,與先大夫同居一室。既從名師課藝,暇復啟余齋中藏書數十篋,晨夕泛覽,學識大進,視彼規規於帖括中覓生活者,其根柢固不侔矣。辛丑回裏應童子試,以第四名入邑庠,一赴秋闈,薦而未售。會科舉停罷,因先後入五城學堂及京師大學堂肄業,埋首數載,所造日深,作為詩文,率清矯不俗。畢業後,獎給舉人,以小京官用,分學部普通司行走,供職惟謹。滄桑既變,乃改充法制局編纂員,兼任師範學堂教習。時大局未靖,余方奉母吳太夫人僑寓天津,侄於休暇日往省重闈,輒縷述見聞,博吾親歡笑焉。詎仲宣體弱,而平子愁多,先是以其長女祥麟幼殤,居恒郁郁不樂。至壬子歲,余嫂孫恭人復於東臺病歿(先嫂以癲癇疾寄居母家,已十餘年矣),侄星奔數千里,為之經紀喪事。還京後,以痛母思女,益復無聊。癸丑三月,在校中偶抱微屙,延醫往診,第視為感受風寒而已;病未經旬,遽形沈重,迨舁歸寓所,余候於門外,已昏不知人,睡中或囈語喃喃,則猶是在講堂中與諸生所談論者。百計醫治,卒難挽救,得年僅二十有九耳。當返寓時,家人赴校檢收雜物,於臥褥下得遺柬數紙,皆與家中人及師友訣別語。蓋臥病數日,即已自知不起,殊異事也。吾母聞孫疾,輒不時垂問,余兄弟竟不敢以狀聞,而其婦率其兩女,先於辛亥之亂歸寧在籍,尚不知其病情,尤可痛已。因憶乙酉六月,侄生之初,余曾口占一絕誌喜云:「含飴頓慰高堂望,玉樹庭前第一株;卻笑生期何太急,早儂一日慶懸弧。」(余生辰為二十二日,侄則二十一日,故云)。又侄十歲時,余取壽山石章一事,並媵以銀幣三元,為生日之賜,署紅簽於封面曰:「壽同金石,名繼錢陳(謂錢𣘼、陳繼昌,皆曾舉三元者),千里家駒,相期遠到。」撫今思昔,不覺涕淚之交頤也(侄所著《芷詩文遺稿》為同學諸友攜去,謀將付梓,聞之慰甚)。

湖南長沙關監督公廨,為長寶鹽法道舊署。署之西南隅,有小園數畝,昔某觀察曾以補園名之。雖年久失修,而月榭風亭,足供宴坐。甲寅歲,余入湘司榷(時喪亂余生,本無宦誌,以見忮於夫己氏〔上三字劉改為:梁燕孫〕,謫我長沙,孑身遠行,良非得已),春秋佳日,每集朋僚觴詠園中,公余輒獨自撫松盤桓,頗覺地偏心遠,因戲擬為八景,並各賦五言絕句一首,以誌鴻雪因緣(八景者:一、畫閣飛觴,二、蕉軒話雨,三、西亭望嶽,四、東觀讀書,五、碧嶂煙蘿,六、雕欄紅藥,七、梧垣古碣,八、石徑幽篁)。

湘西常德,夙稱八省通衢,光緒中曾擬辟為商埠。乙卯春,中央復有人提議此事,檄余偕部員前往履勘。其城面臨沅江,沿城堤岸,寬僅三四丈,江水盛漲時,城不沒者三板,紳民恒深患之。城南十許裏,有善德山,地勢頗廣,然中多隴畝,坎坷不平,建築商場,尤非易易。因就見聞所及,據實詳復,後亦未知部議如何也。顧善德山風景殊佳,時值花朝,氣清天朗,余登山循視一周後,歸舟即景成句云:「仙源何用問漁翁(地距桃源洞約百里),到此風光便不同;江柳色經新雨綠,野桃花似晚霞紅。雲封古寺門深掩(山有乾明寺,甚幽寂),水繞春畦路暗通。最愛茅亭臨眺處(亭曰楚望,在寺後叢木中),亂帆如葉度長空。」詩中第四句,讀者大為激賞,輒援崔黃葉、戴夕陽例,目余為朱晚霞。

蒲留仙《聊齋誌異》一書,膾炙人口久矣。其文筆固極典雅,至敘事則皆憑空結撰,即人名地名,亦多有不足據者。乙卯冬,余自長沙調任宜昌,偶憶是書中《陳雲棲》一則,言真生為鄂之彜陵人,其父曾舉孝廉,雲棲所生子,後亦舉孝廉云云。因購得《宜昌府志》檢之,則科第表內,自明及清初,並無一真氏。然恐真生或系托名,復遍檢他姓,亦無祖孫舉孝廉者,乃知此條全屬虛構。一事如此,其他可類推矣。獨怪此老當日下筆時,不知何以弄此狡獪,無端指一地名,致二百餘年後,猶令好事如余者,刻舟求劍,甘受其紿。每與同人言及,輒為啞然。

宜昌關監督向無公署,近始以舊時學政試院改建。余至時,工程甫畢,文場號舍,片瓦無存,入門後,惟新式高樓一座而已。樓之上層西北隅,復別建一小閣,憑欄俯視,全城在目。樓下則為空院,寬廣約數畝,余為雜蒔花草,並植柳十餘行,冀數年後使綠蔭夾道焉。樓之前檐,制額懸之,顏曰「氣象萬千」,旁為聯語云:「自長沙郡移節而來,職掌三關(兼管沙市關及荊州常關);問何由利振梯航,歡敦壇坫(監督兼宜昌、沙市兩地交涉員);與攬勝樓望衡相峙(攬勝樓在城外東山寺,開窗東望,適與相對),圖披八景(宜昌舊有八景之目),且領取荊門山色,巴蜀江聲。」又於樓中另懸一聯云:「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蔚然深秀;吾監撫之暇,琴樽間作,頗用娛情。」上聯用《醉翁亭記》語,下聯用《陳書·陸瑜傳》中語也(余在宜僅六七月,即乞病回京。後聞其地為駐兵要道,軍事叠起,竟不知此署情狀如何矣)。

西陵山在宜昌西門外,距城約十餘里,其地遍栽李樹,故花時遊人甚多。丙辰二月二十七日,余應李姚琴同年(稷勛)之招,晨餐後,與同地諸官紳聯鑣出郭。春寒乍斂,日淡雲輕,至則高下數百樹花放正繁,素卉繽紛,漫山如雪,洵大觀也。乃入夜忽風雨大作,次日曉樓夢醒,尚聞窗外作瀟瀟聲,想一抹瓊林,摧殘殆盡,設遲日玩賞,祗余滿地落英矣。余因戲賦一絕寄姚琴云:「雪蕊霜葩千萬枝,西陵山下賞春時;昨朝倘失詩人約,辜負名花總不知。」庚子拳匪之亂,吾邑徐小雲大司馬用儀,以忤親貴意,竟致殺身。余目擊情形,復為料理身後之事。今時隔十餘年矣,回首前塵,都如夢境,江樓夜坐,偶憶舊事,因縷述之如左:公與余誼屬中表(公之太夫人,與先大夫為同曾祖姊弟,余之再從姑母也),由舉人官刑部主事,考取軍機章京,洊擢今職,加太子少保銜。居官四十餘年,奉職恪恭,惟以清慎勤三字自勵,性和而介,門無雜賓。先是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時,與外人交涉,遇有事理不平者,必反覆辯論無少屈,甚或拍案相爭(公嘗與余歷述數事,深致憤慨,乃知局外者動謂譯署之人,一昧遜順,真耳食之談也)。

戊戌後,復以尚書兼充是職,駕輕就熟,因應裕如。庚子春夏間,有近畿不肖之徒,練習拳法,自稱有神術足避槍炮。王大臣中之昏聵剛愎者,對於外人素所仇視,聞之大喜,竟欲憑其勢力以禦外侮,遂召入京內,優加待遇,獎之曰義和團。自五月中旬在大柵欄一帶縱火,延燒市肆數百家,不聞朝旨加以懲辦,益目無官長,號召黨徒,挾刃通衢,橫行罔忌。未幾,遂有焚毀教堂、圍攻使館之舉。公以彼眾我寡,釁端不可輕開,至團民中半屬匪徒,所謂能避槍炮之說,尤不足信,屢於召對時剴切陳說,大拂當事者之意,銜之刺骨。由是乘機構陷,謂譯署各長官中,平時與外人交通者甚多,此輩皆為漢奸,必盡殺之而後快。七月初三日,吾鄉許竹少宰(景澄)、袁爽秋太常(昶),先以直言棄市。翌日,公致書先大夫,述及其兩媳及諸孫現已命三郎送回原籍,問我家行止如何,函後另一行云:昨日之事,令人驚心動魄,可謂千古奇冤。先大夫閱畢,恐語涉激烈,當將末行割下焚之。嗣內城皆閉,消息隔絕。時我家寓上斜街,即在宣武門側,至七月十七日午後,城門忽啟,路人傳言今日又出大差(都人以刑人為差使)。是日微雨初霽,天色陰慘,申酉之交,有拳匪及步軍蜂擁囚車數輛而出。余立道旁觀看,亦不知車中為何許人,因亟命仆人至菜市探訪之。迨日晡歸報,則公與立尚書山、聯閣學元,同時授首矣(時邸抄已停發,此日上諭中列何罪狀,竟無知者)。向來受刑者,必有家屬隨往,即時棺殮,聞立、聯二家均已有人收屍而去。公被逮之頃,其邸第即為拳匪搶掠一空,家人星散,無一從者。而大僚收殮時,先須將首級縫上,劊手例乞賞資,輒視其人之身家以定數目,是日問價,竟索四百金。

彼時公家既無人過問,而自前門外街市被焚後,爐房銀號,盡皆歇業,倉猝間亦何從借貸?不得已,姑命仆人購大冰數塊,分置屍側以防腐爛,並屬劊手在旁看守,謂公家得信後,必有人攜資前來料理(時有江西人某姓,謂是公之戚誼,亦來場探視,因即乞其幫同照看)。時津沽早失,聯軍已進逼近畿,而提督董福祥之兵,復以需索車輛為名,輒闖入人家肆擾,居民薄暮即相率閉戶,路少行人。是晚,余家中人繞室仿徨,寢食俱廢,蓋以公屍方在暴露中,而環顧時勢,殆哉岌岌,指日聯軍壓境,正不知情狀如何耳。次日天甫曉,即與吾兄旭辰走訪錢幹臣比部(能訓),邀其同至賈家胡同周鏡漁駕部(儒臣)家中,喚之使起(鏡漁為公之婿)。值公之內侄查慕周大令(維楨)亦至,因相與商榷,由慕周向其友某軍官處,假得朱提四百兩(系新領餉銀,為五十兩大寶八枚),一面分頭購置棺木衣衾,一面復與劊手磋商再四。日已近午,始允為百金(時有公家舊婢,與其夫聞信而至,其夫亦拳匪裝束,謂此事由渠經手,必可讓價。當以事已就緒婉謝之,詎其夫遽怒目相向,詰問此事何人管理,旋經旁人勸解,始悻悻而去。噫!爾時情形甚險,蓋稍拂其意,便可橫加蜚語,拘入莊王府矣),因亟裝裹入木,旋送至吾浙廣誼園停放,僅市紙錢數陌,沿途焚化而去。嗚呼慘矣(歸寓後,適公家司閽老仆王某,奉查夫人命,攜公平時所禦翎頂數事,送至余家,以備殮時應用,然已不及矣)!迨李文忠入都,詢及徐許袁三公後事,時徐次舟觀察(賡陛)在文忠幕,備陳顛末。因奉命交余三百金,葺治三公棺槨(因訛傳許公柩有罅漏處,其實非也)當撥款分致毓臣(公之次子士鐘)、雪梅(許公子燮鈞)、仲默(袁公子允肅)等,各於靈柩更番加漆(徐公之柩,先已屬江西某君隨時往視,施漆多次矣)。次年三月間,謹於妙光閣設位,邀集全浙同鄉及三公知交,前往祭奠(用賬一冊,今尚存余處)。後毓臣等扶柩回籍,乃以鼓樂儀仗,送至通州,改由船只運津南返。當出殯日,復在虎坊橋東設棚路祭,各國公使咸來吊唁,文忠特派蔭午樓副都統(昌)在棚招待。於時觀者塞途,余尚聞人叢中有人聚語曰:「照此情形觀之,豈非真正二毛子乎!」(都人以與洋人接近,或入其教者,為二毛子)。嗟乎!是非不明,至於此極,可恨亦復可笑。事後,余將用款所剩數十金,交由徐觀察繳還文忠,遂告結束。嗚呼!公赴難時,年已七十有五,一生謹慎,遭此奇冤,天道尚可問哉?然徙薪曲突,早燭幾先,耿耿忠忱,不久即蒙昭雪;易名之典,媲美沈(青霞)楊(椒山),浩氣英風,允足同垂千古矣。

又按是時人心惶惶,各曹司中乞假出京者甚眾。一日相國徐蔭軒師忽命駕到閣,於署中人員逐一點名畢,聲言此後如再有請假者,所有以前舊資,盡行扣除,詞色甚厲。公於兵部人員,則任其來去,毫不苛求,謂時勢如斯,斷無強迫留京置之危地之理(六月間,公來寓省視先大夫,余侍坐在側,實親聞此言)。彼此相較,其心地之明昧,度量之廣狹,相去為何如耶!錢塘梁應來《兩般秋雨庵隨筆》曾言酒令一則,系舉一古人姓名,而其字須《四書》中止一見者,如范蠡、曹植之類云云。按此等字,臨時猝難記憶。余嘗於《四書》中細檢一過,其一見者,凡六百字,茲備記於此。


海寧蔣生沐先生光煦,居邑之硤石鎮,性好藏書,道咸間曾輯刻《別下齋叢書》二十八種、《涉聞梓舊》二十五種,頗為藝林稱重。惟齋名別下,莫得其解。嘗以詢之先生後裔,亦無人能舉其出處者。偶讀王伯厚《困學紀聞》,見卷首有深寧叟自題韻語凡八句,內云:困而學之,庶自別於下民。乃悟別下二字,其義如是,蔣氏蓋本此語以名齋耳。按先輩堂室之名,往往有用典極晦者,茲復略舉所知數事,誌其出處,以免遺忘(凡兩字相聯屬,有韻書可檢者,不錄)。如汪晉賢郎中森之裘杼樓(按杼當作於),見《韓詩外傳》(卷九:君子之居也,綏如安裘,晏如覆於);陳恪勤鵬年之道榮堂,見《管子》(《戒篇》:公亦固情謹聲以嚴尊生,此謂道之榮);金雨叔侍郎之靜廉齋,見《陰符經》(至樂性余,至靜性廉。按金公有詩云:「靜廉摹拓本,朱子留手跡。」是二字但取文公石刻耳,然文公書此,必有所本,姑誌此以待考定);姚姜塢編修範之援鶉堂,見揚子《法言》(《寡見篇》:春木之{艹屯}兮,援我手之鶉兮);徐位山檢討文靖之志寧堂,見《尚書》(《旅獒篇》:誌以道寧,言以道接);翁覃溪閣學方綱之復初齋,見《莊子》(《繕性篇》:繕性於俗學,以求復其初);錢竹汀少詹大昕之潛研堂,見《後漢書·班固傳》(固以父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思,欲就其業);姚姬傳郎中鼐之惜抱軒,見《陶淵明集》(《飲酒詩》: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蔣礪堂相國攸之繩齋,見《荀子》(《非相篇》:故君子之度已則以繩,接人則用。楊倞註曰:曳當為,楫也。韓侍郎云:者檠也,正弓弩之器也);顧千里文學廣圻之思適齋,見《北齊書·邢邵傳》(且誤書思之,更是一適)。張叔未解元廷濟之清儀閣,見《周易註》(《漸上九》:鴻漸於逵,其羽可用為儀吉。王弼註曰:進處高絜,不累於位,峨峨清遠,儀可貴也);劉簾訪觀察衡之六九軒,見《周禮》(《地官·保氏》:養國子以道,教以六藝,五曰六書,六曰九數);李申耆大令兆洛之養一齋,見《莊子》(《徐無鬼篇》:天地之養也一);姚石甫廉訪瑩之中復堂,見《周易》(《復六四》:中行獨復,以承道也);陸費春帆中丞泉之真息齋,見《莊子》(《大宗師篇》: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徐辛庵侍郎士芬之漱芳閣,見《陸士衡集》(《文賦》:傾群言之瀝液,漱六藝之芳潤);魏默深刺史源之古微堂,見陸龜蒙《笠澤叢書》(《復友人論文書》:子近於經,經語古而微,史近書,書語直而淺);陳珊士員外壽祺之纂喜堂,見《隋書·經籍志》(《小學類》三蒼註:李斯作《蒼頡篇》,揚雄作《訓纂篇》,賈魴作《滂喜篇》故曰「三蒼」);孫子授侍郎詒經之顣欹堂,見揚子《法言》(《重黎篇》:或問持滿,曰顣。李軌註曰:顣,欹器);王壬秋檢討闓運之湘綺樓,見唐劉滄詩(《懷友人詩》:湘岸風來吹綠綺)。

此外若徐健庵尚書乾學之傳是樓,則以樓中藏書甚富,嘗指書詔其子曰:「吾何以傳汝曹戰?所傳者惟是矣。」蔡文勤世遠之二希堂,則謂學問未敢望朱文公,庶幾其真希元乎?事業未敢望諸葛武侯,庶幾其范希文乎?王述庵侍郎昶之春融堂,則以乞休時方值歲寒,高宗有來歲春融回籍之諭。沈文恪初之蘭韻堂,則謂三歲識字,即辨四聲,稍長,知五七言句法。外祖喜曰:「花之品,蘭為貴,蘭以韻勝,汝當以蘭韻名其堂。」季文敏芝昌之丹魁堂,則以翰林散館,名列第一,宣宗特禦丹毫,書魁字於卷面。俞蔭甫編修樾之春在堂,則以館選時,詩中有「花落春仍在」句,為閱卷大臣曾公國藩所激賞。是皆因事立名,非援引古義者也。今並誌之。

北人無入音,故於入聲諸字,讀之均在平去之間,然分析較精。如菊覺角、谷閣郭、卜剝北,綠錄落、欲樂役、室率色、日實入、百不缽、腳戛甲等字,南人讀之無甚區別者,北音則顯然不同(即平聲中知之、真遵、敦登、貓毛諸字,音亦互異)。頤亦有南音異讀,而北音轉陟混同者,則怡宜、魚虞,鹽嚴、中仲、帶代、葉業之類是也。至上去聲中頗有數字,則無論南北,往往讀時易於混淆,如奴婢之婢,視聽之視,年紀之紀,技藝之技,鄙夫之鄙,似續之似,俟命之俟,堂陛之陛,危殆之殆,南匯之匯,惲姓之惲,誕降之誕,纂輯之纂,篆隸之篆,踐履之踐,億兆之兆,境界之境,馳騁之騁,夫婦之婦,休咎之咎,塵垢之垢,朽腐之朽,良莠之莠,本皆上聲,今多作去聲讀。統系之統,嫁娶之娶,忤逆之忤,屢省之屢,輔佐之佐,采訪之訪,歌詠之詠,本皆去聲,今多作上聲讀。又如重吐怒遞在近忿飯算但棧遣選餞禱燥掃坐夏養兩醒走守右後扣壽飲甚等字,均有上去兩聲,而其中若重字(上輕重,去鄭重)、近字(上遠近,去昵近)、遣字(上發遣,去遣車)、坐字(上坐立,去緣坐)、夏字(上華夏,去春夏)、養字(上養氣,去供養)、兩字(上兩三,去車兩)、守字(上操守,去太守)、右字(上左右,去同佑)。音義亦復不同,然今人於重近忿棧選禱掃坐養兩醒走守後飲諸字,則止讀上聲,吐怒遞在飯算但遣餞燥夏右扣壽甚諸字,則止讀去聲矣(《佩文韻府》於旱韻但字註云:又翰韻,於皓韻。燥字註云:又號韻。然翰號二韻中,並無但字、燥字)。

本朝得謚諸臣,經禮部奏請,奉旨允準後,行知內閣擬謚,其事向由漢侍讀司之。同治中,鮑子年先生(康)因輯為《皇朝謚法考》一書,嗣承事者相繼增修,綿延弗絕,第刊補不易,故有改為編年者。至光緒戊戌、己亥間,楊珍林前輩(樹)以原書體例,前後未能畫一,乃仿史表之例,以朝代為經,謚號為緯,重加排比,成《皇朝謚法表》十卷,曾屬余為之校訂(以成書頗速,其中有未及校正處)。編寫甫竟,出守蒲州,幸得劉曉山前輩(振鏞)集貲刻行,始免散佚,惟所載僅至光緒二十八年春夏間止。後聞顧瓣香前輩(芳)曾為修補,然未知已刻入原表否?茲自光緒二十八年以迄宣統三年季冬,所有得謚之人,就所知者匯記於此,用備一代之掌故焉。

光緒朝(謚字仍依原表次第,惟原表所無者補之):親郡王中謚慎者,襲定郡王溥煦。文臣中謚文忠者,文華殿大學士贈一等男榮祿。謚文恪者,文淵閣大學士崇禮、體仁閣大學士宗室敬信。謚文慎者,東閣大學士裕德,都察院都御史陸寶忠。謚文勤者,兩廣總督譚鐘麟、武英殿大學士王文韶。謚文達者,郵傳部尚書張百熙、文淵閣大學士宗室昆岡。謚忠誠者,兩江總督贈一等男劉坤一。謚忠湣者,安徽巡撫恩銘。謚惠肅者,署貴州巡撫前雲貴總督張亮基(追謚)謚勤恪者,署兩江總督江西巡撫李興銳。謚勤肅者,兩廣總督陶模。武臣中謚忠武者,直隸提督馬玉昆。謚忠靖者,吉林將軍長順。謚武勤者,成都將軍綽哈布。謚勇毅者,貴州提督馮子材,謚壯武者,雲南提督夏辛酉。謚壯勤者,貴州提督蔣宗漢。謚威介者,江寧將軍豐紳(按豐紳原謚靖果,因事追削,已見原表,後仍蒙予謚,乃改謚威介,此為舊例所未見者)。謚義烈者,鑲白旗漢軍副都統慶恒(追謚)謚勤勇者,喀什噶爾提督余虎恩。

宣統朝:親郡王中謚順者,襲克勤郡王崧傑。文臣中謚文正者,武英殿大學士孫家鼐。謚文誠者,協辦大學士尚書戴鴻慈。謚文烈者,山西巡撫陸鐘琦。謚文敬者,直隸總督楊士驤。謚文莊者,四川總督劉秉璋(追謚)謚文端者,東閣大學士鹿傳霖。謚文肅者,吏部左侍郎許景澄(追謚)。謚文節者,翰林院侍講贈三品京堂陸光熙。謚文直者,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聯元(追謚)謚文襄者,體仁閣大學士張之洞。謚文敏者,廣東巡撫許振禕(追謚)謚忠惠者,河南候補知府端錦。謚忠節者,太常寺卿袁昶(追謚)、閩浙總督松壽。謚忠貞者,戶部尚書立山(追謚)。謚忠敏者,署四川總督端方。謚忠湣者,兵部尚書徐用儀(追謚)、調補甘肅布政使雲南布政使贈巡撫世增、江西巡撫馮汝癸。謚恭勤者,工部尚書錢應溥(追謚)謚勤恪者,禮部尚書葛寶華。武臣中謚文肅者,吉林將軍銘安。謚文貞者,伊犁將軍誌銳。謚忠壯者,陸軍第十九鎮統制官贈副都統鐘麟同、廣東潮州鎮總兵趙國賢。謚忠肅者,福州將軍樸壽。謚勇恪者,湖北提督夏毓秀。謚壯節者,荊州左翼副都統恒齡。謚果肅者,四川提督馬維騏、廣東水師提督曹克忠(追謚)。謚恪湣者,署廣州將軍廣州滿洲副都統孚琦。謚勤節者,廣州將軍鳳山〔劉補:謚壯勤者長江提督程文炳〕。按宣統辛亥以後,凡得謚及追謚者,頗不乏人,以聞見未詳,未敢率載,容俟搜訪,補入斯編。

本朝易名之典,凡非翰林授職者,除大學士外,概不謚文(間有予謚者,悉出特旨,凡官大學士者,入閣時,並須至翰林院到任,故皆得謚文),按諸謚皆論其德性才猷,而此獨以出身為限者,蓋文之取義甚廣,士大夫皆得用之,故定厥範圍,使司謚者無可贍徇耳。考文為美謚,古時即重視之,如子貢問孔文子何以謂文,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文。」又公叔文子與其家臣僎同升諸公,子曰:「可以為文矣。」聖門師弟,特於當時得謚之人,加以評論,其為重視可知。

余生平專嗜舊籍古錢,於書畫不甚留意,惟遇有冊頁卷子,經名手多人題跋者,亦不惜以重價收之,以一卷中備有眾長,非零縑片楮比也,然所得殊少。茲於舊藏數圖,各考其畫者、書者、題者姓氏仕籍,匯記於此,以存大略(略以題圖時年月先後為次)。

一、《松風管弦圖》。圖為十六世族祖笠亭公所藏(公名琰,字桐川,自號樊桐山人,乾隆丙戌進士,官直隸阜平縣知縣),畫者沈宗騫(字芥舟,浙江歸安人,諸生),乾隆戊子冬,沈君為公寫小像,至乙未六月,公自為補景,立於萬松深處。引雲東逸史詩句,以松風管弦名圖,引首隸書五大字,書者徐堅(字孝先,江蘇吳縣人)。題者:陳焯(字[C043]軒,號映之,浙江烏程人,廩貢生,官鎮海縣訓導。集《蘭亭序》四言八韻)、沈初(字雲椒,浙江平湖人,乾隆癸未榜眼,由編修官至戶部尚書,謚文恪。七絕五首)、宋葆淳(字芝山,山西安邑人,乾隆癸卯舉人,官解州學正。七古一首)、徐天柱(字擎士,號西灣,浙江德清人,乾隆己丑榜眼,官編修。七律四首)、張書勛(字酉峰,江蘇吳縣人,乾隆丙戌狀元,由修撰官至中允。七古一首)、王學氵亭(字莘園,浙江錢塘人,乾隆丙戌進士,官四川大邑縣知縣。水龍吟詞一首)、潘庭筠(字德園,浙江錢塘人,乾隆戊戌進士,由編修官至陜西道監察御史。五古一首)、汪永錫(字曉園,浙江錢塘人,乾隆甲戌傳臚,由編修官至內閣學士。七古一首)、陸費墀(字丹叔,浙江桐鄉人,乾隆丙戌傳臚,由編修官至禮部侍郎。七古一首)、陳樽(字古衡,號酌翁,浙江海鹽人,乾隆丙戌進士,官四川新津縣知縣。五古一首)、董襄(字濟泉,號苕庵,浙江烏程人,嘉慶丁卯舉人。五律二首)、公卒後(按公卒於阜平縣署,在乾隆四十五年,時年六十有八),其子青逵族祖(按青逵公名春暹,國子監生)。於嘉慶中,以遺像乞人補題,題者錢大昕(號曉征,號竹汀,江蘇嘉定人,乾隆甲戌進士,由編修官至少詹事。五律一首)、徐大榕(字惕庵,江蘇武進人,乾隆壬辰進士,由戶部主事官至山東濟南府知府。七古一首)、唐仲冕(字六枳,號陶山,湖南善化人,乾隆癸丑進士,由江蘇知縣官至陜西布政使。七古一首)、王循(字北谷,湖北石首人,仕履未詳。七古一首)。

一、《小桐溪山館圖》。圖為吳免床先生所藏(兔床名騫,字槎客,浙江海寧人,貢生,居邑之新倉裏,為余母吳太夫人之曾叔祖也)。畫者宋葆淳(見《松風管弦圖》。按宋君為乾隆癸卯舉人,作圖時尚未登鄉薦,故《拜經樓集》中賦詩紀事,稱為明經),乾隆庚子七月,宋君遊桐溪,訪先生幹山館,為寫此圖。引首隸書五大字,書者陸紹曾(字貫夫,號白齋,江蘇人)。題者:秦瀛(字淩滄,號小峴,江蘇無錫人,乾隆甲午舉人,由內閣中書官至刑部侍郎。五律一首)、萬之蘅(字瑱為,號香南,江蘇荊溪人,諸生,著有《小蘭山房集》。

凡未仕者,及未登科第者,則記其著作以資考證,後仿此。五律二首)、朱方藹(字吉人,浙江桐鄉人,貢生,著有《春橋草堂詩集》。七絕四首)、範廷甫(字聽謨,號鑒湖,浙江錢塘人,諸生。七絕四首)、朱文藻(字映ぞ,號朗齋,浙江仁和人,諸生,著有《碧溪草堂詩集》。五古一首)、方薰(字蘭坻,浙江石門人,著有《山靜居詩稿》。七律一首)、金德輿(字鄂巖,浙江桐鄉人,官刑部主事。七律一首)、陳焯(見《松風管弦圖》。五律二首)、程瑤田(字易疇,安徽歙縣人,乾隆庚寅舉人,官江蘇嘉定縣教諭,嘉慶元年舉孝廉方正。七律一首)、吳東發(字侃叔,浙江海鹽人,歲貢生,著有《群經字考》。四言八句三章)、吳翌鳳(字枚庵,江蘇吳縣人,諸生,著有《梅村詩集箋註》。七絕四首)、陳若蓮(字問渠,浙江海寧人,諸生,著有《研雲文集》《香楞居詩草》。

七古一首,又五絕六首)、唐仲冕(見《松風管弦圖》。五古二首)、楊復吉(字列歐,號慧樓,江蘇吳江人,乾隆壬辰進士,歸班候選知縣。七律一首)、陳鱣(字簡莊,號仲魚,浙江海寧人,嘉慶元年舉孝廉方正,戊午舉人。五律一首)、梁同書(字山舟,浙江錢塘人,乾隆壬申進士,由編修官至侍講,嘉慶丁卯重宴鹿鳴,加侍講學士銜。七絕二首)、查揆(字梅史,浙江海寧人,嘉慶甲子舉人,由直隸知縣官至順天薊州知州。七絕四首)、邵誌純(字右庵,浙江仁和人,嘉慶元年舉孝廉方正。五律一首)、吳震金(字東白,□□□□人。七絕四首)、張衢(字霽青,江蘇荊溪人,貢生,著有《裏氵縠堂集》。七絕二首)、黃中理(字奕清,號梧崖,江蘇荊溪人,諸生。七古一首)、陳經(字景辰,號春浦,江蘇荊溪人,諸生。五古一首)、潘允喆(字迂雲,江蘇宜興人。浣溪沙詞一首)、任安上(字澧堂,江蘇宜興人,諸生。六言絕二首)、陶源(字□□,江蘇荊溪人。七律一首)、周迪(字藕塘,江蘇宜興人。玉梅令詞一首)、汪淮(字小海,浙江桐鄉人,貢生,著有《小海自定詩》。七古一首)、俞思謙(字潛山,浙江海寧人,著有《姑射山人詩鈔》。七絕四首)、儲成章(字靜齋,江蘇宜興人。七絕二首)陳廣寧(字靜侯,浙江山陰人,由雲騎尉世職官至雲南騰越鎮總兵。五古一首)、朱麟徵(字蔚齋,江蘇宜興人,官浙江石門縣知縣。七古一首)、申澤溥(字蕉庵,江蘇宜興人。憶餘杭詞一首)、吳蘅章(字菊畦,江蘇宜興人,僅書觀款)、陳均(字受笙,浙江海寧人,嘉慶庚午舉人。七律一首)。

一、《紅豆山齋藏書圖》。圖為劉春禧先生所藏(春禧名康,字子壽,湖南寧鄉人,諸生),原作冊頁式,為遍征題詠計,分繪兩圖。余得時,楮頁已多黴爛,因擇其完善者,合裝之成一長卷。按第一圖作於道光丁酉,畫者邵梅臣(字香伯,浙江烏程人,著有《畫耕偶錄》)。引首行書七大字,書者何紹基(字子貞,湖南道州人,道光丙申進士,官編修)。題者劉亮(字海伯,湖南寧鄉人。四六序一首)、宋翔鳳(字於庭、江蘇長洲人,嘉慶庚申舉人,官湖南新寧縣知縣,咸豐己未重宴鹿鳴,加知府銜。五古一首)、何紹基(仕履見上。七古一首。

按葉太史昌熾所著《藏書紀事詩》第六卷中詠劉君事,即引此詩)、郭世閶(字砥瀾,江西湖口人,道光癸未進士,官湖南攸縣知縣。七古一首)、沈道寬(字栗仲,順天大興人,嘉慶庚辰進士,官湖南桃源縣知縣。洞仙歌詞一首)、劉基定(字子復,湖南寧鄉人,貢生,著有《晚翠閣文集》、《復園詩集》。五古一首)、徐受(字海宗,湖南湘陰人,諸生,著有《黃葉草堂詩集》。七古一首)、譚溥(字荔仙,湖南湘潭人,著有《四照堂詩集》。七古一首)、楊季鸞(字紫卿,湖南寧鄉人,咸豐元年舉孝廉方正,著有《春星閣詩鈔》。七絕四首)、張培仁(字少伯,廣西賀縣人,道光丁未進士,官湖南湘鄉縣知縣。五律四首)、陳三立(字伯嚴,江西義寧人,光緒壬辰進士,官吏部主事。五律二首)、王闓運(字壬秋,湖南湘潭人,咸豐丁巳補行壬子乙卯舉人,光緒戊申特授翰林院檢討。七古一首)。第二圖作於道光癸卯,畫者陳大椿(字茹華,順天大興人,畫有兩圖)。引首行書七大字,書者萬貢珍(字荔門,江蘇宜興人,道光癸未進士,由庶吉士改戶部主事,官至湖南布政使,內調大理寺卿)。題者羅繞典(字蘇溪,湖南安化人,道光己丑進士,由編修官至雲貴總督,謚文僖。七律二首)、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陰人,道光壬辰進士,由編修官至兩江總督,謚文恭。七律一首)、鄧庭楠(字雲喬,湖南益陽人,道光甲午解元,官桂陽州學正。七古一首)、熊少牧(字雨臚,湖南長沙人,道光乙未舉人,官藍山縣訓導。〔上五字劉改為:候選內閣中書〕五古一首)、劉代英(字勵卿,湖南寧鄉人,道光己酉舉人,官貴州普安縣知縣。七古一首)、郭昆燾(字意城,湖南湘陰人,道光甲辰舉人,候補四品京堂。七絕三首)、李星漁(字觀香,湖南湘陰人,諸生,著有《觀香室詩集》。七古一首)、□瀑(字界青,其姓未書,仕履無考。七絕三首)、楊恩壽(字蓬海,湖南長沙人,同治庚午舉人,官湖北候補道。七古一首)、張邵□(名之下一字不晰,字寄農,仕履無考。七古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