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康平室隨筆/卷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我家朱氏,系出婺源茶院公之後。元成宗元貞間,遷祖勉軒公(自茶院公起,至公凡十三世)。官嘉興路主簿,既卒,即卜葬於澉浦之陳灣山。子若孫遂占籍海鹽,居邑之尚胥裏,數傳而後,支分派列,生齒日繁,今世次已衍至二十五六代矣(余行輩為二十一世)。自明及清,科第相屬,其馳聲藝苑者,代不乏人。

余少壯時頗蓄奢願,竊冀生計粗裕,當舉合族人之所著述未經刊布者,仿叢睦汪氏、會稽董氏例,悉數付梓,匯為一編。京國浮沈,遭時多難,年華遲暮,夙願難償,殊滋愧也。然諸家稿本,屢經兵燹,強半無存,每向族人中訪問遺書,竟罔有應者(即咸豐以前已刻板本者,今皆亡矣)。茲參考縣誌、宗譜及《文會堂詩鈔》所載,與後來續出各書名目,具錄於此,用備物色;且願後之子孫,或族人中有同誌者,終成此舉,以期不負初心,所深望焉(凡已有刻本,及未刻之稿確知為現存某處者,即於書名下分別註明。生存人著述,茲不錄入)。

六世祖:閱耕公(諱瓊,字欽禮。朱崇蔭填諱),著有《尚胥裏朱氏支譜》(按吾族之輯有宗譜,自公始。又按修譜雖非著作,然此事實於全族關系至重,故篇中於歷次修譜,特詳記之)。

八世祖:南野公(諱漢,字天章,官江西布政使司都事。朱崇蔭填諱),著有《南野集》。九世族祖:南谷公(諱松,字喬年),著有《喬年詩存》。西洲公(諱┉,字良器),著有《幽蘭集》。

十世族祖:可六公(南谷公子,諱常,字朝玉,附生),著有《清溪吟集》(按吾族分支,始於十世祖之兄弟行,其相傳至今者,共十一支:曰東溪,曰北

溪,曰後山,曰可六,曰可三,曰三峰,曰廷瑞,曰龍沙,曰鶴溪,曰龍溪,曰廷珍。謹記於此)。

十一世族祖:海涯公(可六公子,諱簾,字期辨,附生),著有《海上閑散叟集》。梅泉公(南谷公孫,三峰公子,諱),著有《性理旨要》。

十二世族祖:遜齋公(北溪公支,諱士遷,字季長,監生,官武英殿中書舍人),著有《閩遊集》六卷(有明刻本)、《全城誌》、《重遊草》。勵南公(可六公支,海涯公子,諱學經,字子正),著有《小隱吟草》四卷,官宇公(三峰公支,諱正學,字中甫,明萬歷丁巳歲貢生),著有《禮經蠡測》、《禮記小見》。思梅公(三峰公支,梅泉公子,諱正誼,字仁仲,明天啟壬戌拔貢生,官太平縣教諭),著有《歷代塘誌》。元之公(三峰公支,諱學淳,字文寰,明萬歷丙子副貢生),著有《元之詩稿》。稚公(廷瑞公支,諱學章,附生),著有《讀書堂集》、《中心醉詞》。鹿巖公(龍沙公支,諱{常心},字常伯,廩生),著有《鹿巖老人集》。乾如公(鹿巖公弟,諱學聚,附生),著有《花事董狐》、《遊屐詩草》。

十三世族祖:循默公(可六公支,勵南公子,諱茂明,字伯遠,廩生),著有《四書心解》、《尚書微》、《修身要言》、《存心錄》、《自怡悅詩草》五卷、《怒翼草》。白嶽公(三峰公支,官宇公子,諱泰禎,字道子,明萬歷丙辰進士,由福建龍巖縣知縣,官至福建道監察禦史,巡按€南,終兵部主事),著有《禮記意評》四卷(天啟乙丑刻本)、《公谷合編》、《拄笏齋經疑》、《愛君勤政歷》、《雄文匯辨》、《濟世選要良方》、《巡滇紀行集》、《遠人樓集》、《亻玄對軒集》、《皆山閣集》、《輿謳錄》、《賡歌錄》。令回公(三峰公支,諱祖昌,附生)所選輯者,有《鹽邑藝文編》、《李詩系》,著有《玉蝶庵稿》。

迦陵公(廷瑞公支,諱宗文,順治戊子舉人,官余杭縣教諭)著有《草聖匯辯》、附《草訣百韻》(順治壬辰刻本)。秋嵐公(廷瑞公支,稚公子,諱觀賓,字道庵,順治己丑纂修貢生)著有《及闕編》、《客星龕集》、《長思草》、《秋蛩音集》、《和陶集》、《竹隱集》、《疏放亭集》、《澤畔吟》、《蓬廬集》、《淚聲殘集》、《江淮紀遊集》、《江山幻夢集》。十四世族祖:大彰公(可六公支,厲南公孫,諱廷,字孟彜,廩生)著有《正氣集》、《梅癡集》、《檗亭集》。長白公(可六公支,循默公子,諱廷璋,字如日,明崇禎丙子舉人)著有《長白閑吟草》五卷。子長公(三峰公支,白嶽公子,諱爾鄴,增貢生)著有《曲臺約旨》、《筆讀齋初問》、《重綸閣集》。

子於公(白嶽公次子,諱景肅,字竹聲,附貢生,官常山縣教諭),重修《朱氏宗譜》(按此為康熙庚申刻本),著有《子於詩文集》。

十五世族祖:佩芳公(東溪公支,諱舜,附生)著有《傳心錄》四卷。樹庵公(北溪公支,諱挾钅候,字四如,順治己丑進士,官湖廣臨湘縣知縣)著有《禮經詮解》、《蓬壺軒稿》。劍光公(可六公支,長白公子,諱龍鍔,附生)著有《紀瑞略編》、《守拙詩草》三卷。佩湘公(三峰公支,子長公子,諱與蘭,附貢生,考授州同)著有《筆讀齋詩草》。素安公(三峰公支,子於公子,諱毓,附生)著有《石筍山房集》。鱗庵公(子於公次子,諱攀龍,附貢生,考授州同)著有《鱗庵詩文集》。汪千公(三峰公支,諱士容,字惕庵,康熙丙辰歲貢生,由鄞縣訓導官至安吉州學正)著有《汪千詩集》。

十六世族祖:怡豐公(東溪公支,佩芳公子,諱鼎年,監生)著有《傳心錄續編》。茲邁公(北溪公支,諱德培,附生)著有《西園刻竹吟》。公似公(北溪公支,諱滸彥,字東明)著有《閑吟集》。淡庵公(可六公支,諱,字價維,廩生)著有《性理管見》、《小學便蒙》。存齋公(可六公支,諱世標,字勉庵,附生)著有《勉存詩草》一卷。松州公(可六公支,諱永嘉,字元眉,康熙丁卯舉人,官河南新鄉縣知縣)著有《朱亞魁文稿》。人英公(三峰公支,諱世際,監生)重修《朱氏宗譜》(按此為乾隆己未刻本)。笠亭公(廷瑞公支,諱琰,字桐川,乾隆丙戌進士,官直隸阜平縣知縣)所選輯者,有《明人詩鈔》正集十四卷、續集十四卷(乾隆庚辰刻本)、《金華詩錄》六十卷、《外集》六卷、《別集》四卷(乾隆癸巳刻本)、《學詩津逮》□□卷、《唐詩律箋》□□卷(均乾隆中刻本)、《古文清英》、《全唐詩鈔》,著有《陶說》六卷(乾隆甲午刻本)、《笠亭詩鈔》十二卷(乾隆□□刻本)、《毛詩說》、《說文翼》、《韻譜敘錄》、《笠亭文集》。

十七世族祖:琢庵公(北溪公支,諱宏或,康熙丙子歲貢生,候選訓導)著有《史辨》三十卷、《藕塘詩存》八卷、《夜雨對床集》二卷。枚臣公(北溪公支,諱宸枚,廩貢生,官嵊縣教諭)著有《歷試草》一卷、《北遊草》一卷、《詩餘》一卷。水臣公(北溪公支,茲邁公子,諱廷錫,附生)著有《景山樓詩集》。子端公(可六公支,存齋公子,諱楷)著有《草木鳥獸典要》、《昆蟲鱗介典要》、《雜物摘要》、《附草》四卷。可與公(三峰公支,諱權,字仲謀,監生)著有《可與詩選》一卷(乾隆庚辰刻本)。省庵公(廷瑞公支,諱鴻緒,字學閩,乾隆乙未進士,官臺州府教授)著有《小滄州詩集》一卷(今逖先族孫希祖處藏有鈔本)、《金臺集》、《鴛湖集》、《章安集》。省如公(龍沙公支,諱以發,字學顏,乾隆庚寅歲貢生,候選訓導)著有《四書補講》、《集秀軒文稿》。諍可公(龍沙公支,諱思諫,字槐英,附生)重修《朱氏宗譜》(按此為乾隆庚子刻本)。

十八世族祖:江峰公(東溪公支,諱崧,字膏春,廩生)著有《江峰詩文集》。灑亭公(北溪公支,水臣公子,諱謨烈,字丕光,雍正癸卯舉人)著有《灑亭詩選》一卷(乾隆庚辰刻本)、《季子小品》、《翰沙詩鈔》。懷白公(三峰公支,諱世{火},字士可)著有《懷白詩草》。小山公(廷瑞公支,諱桂生,原名清藻,字文翰,又號薌林,附生)著有《小山詩鈔》。春山公(廷瑞公支,省庵公子,諱瑞椿,字春伯,乾隆癸丑進士,官福建永安縣知縣,以養親乞歸,服闋,改就嚴州府教授)著有《春山詩存》四卷、《外編》一卷(嘉慶庚辰刻本)、《春山古文鈔》。蔭山公(省庵公三子,諱瑞榕,字容叔,乾隆乙卯舉人,大挑知縣,改就江山縣訓導)著有《倚雲軒詩草》一卷。眉洲公(廷瑞公支,諱維魚,字牧人,附監生)著有《河汾旅話》一卷(嘉慶中刻本)、《詩緒輯雅》六卷(原稿今藏逖先處)、《易水村集》一卷(同上)、《驢背集》、《南集》、《鼓缶集》、《眉州詩鈔》。怡谷公(龍沙公支,省如公子,諱佩蘭,字曲臺,監生)著有《怡谷詩鈔》。晴嵐公(龍沙公支,諱光暄,字蓉湖,乾隆甲辰歲貢生,官於潛縣訓導)著有《健初詩鈔》四卷、《文鈔》一卷(光緒丙申刻本)、《真珠船》四卷、《復惠堂稿》二卷。醉廬公(龍沙公支,諱承修,字文趾,監生)著有《小窗閑筆》一卷。升巖公(龍沙公支,諱春ピ,字華初,監生)著有《韻玉軒詩稿》一卷(原稿今藏逖先處)。莪亭公(龍沙公支,諱錫嘏,字敬齋,監生)著有《莪亭小草》十六卷,《忘憂草》一卷。玉溪公(廷珍公支,諱蘭枝,字以三,附生)著有《玉溪文集》一卷、《詩集》一卷。先曾祖松喬公(玉溪公弟,諱蘭馨,字芬若,乾隆辛丑進士,由江西鉛山縣知縣,官至吏部稽勛司員外郎。朱崇蔭填諱)著有《松喬詩鈔》。秦溪公(廷珍公支,諱蘭珍,字聘賢,廩生)著有《經訓》、《秦溪山人詩稿》。

十九世族祖:春樹公(東溪公支,諱恒,字得天,附貢生,候選主簿)著有《武原竹枝詞》一卷(嘉慶中刻本)、《答閑吟稿》、《集唐詩》、《春樹詩存》。燕庭公(東溪公支,諱光昭,字丕承,監生,官四川廣安州吏目)著有《蛩吟小草》二卷(道光戊戌刻本)。玉堂公(北溪公支,諱履中,字在青,嘉慶丙辰恩貢生,歷署福建平和、屏南等縣知縣)所選輯者有《應制元音》十六卷(乾隆中刻本)、《揀金錄》四卷(乾隆壬子刻本),著有《葉韻考正》十六卷(嘉慶甲子刻本)、《淡巴菇百詠》二卷(嘉慶中刻本)、《玉堂詩鈔》八卷(同上)、《玉堂存草》詩十六卷、文八卷(原稿今藏逖先處)。標謝公(北溪公支,琢庵公孫,諱丕基,字受之,乾隆丁卯舉人)著有《標榭詩選》一卷(乾隆庚辰刻本)。

鶴墅公(北溪公支,諱紹堂,字濟之,監生)著有《海上竹枝詞》。秋嶽公(北溪公支,諱泰,字聲韶,附生)著有《達客人隨感錄》、《醫腋》、《秋嶽詩鈔》。鎮瀾公(北溪公支,諱鯤,字靜之)著有《臺江詩鈔》一卷、《東寧竹枝詞》。桂巖公(北溪公支,灑亭公子,諱聖基,字恒斯,附生)著有《桂巖詩卷》。梅{移}公(灑亭公三子,諱邦垣,字樹屏,附生)著有《梅{移}詩稿》。樂山公(可六公支,子端公孫,諱謙受,字光尊,附生)所選輯者,有《朱氏藝文鈔》、《朱氏科名錄》、《紀朱詩存》,著有《樂山詩集》。沁園公(可六公支,諱宗城,字翼君,嘉慶辛酉舉人)著有《沁園詩草》。素珩公(三峰公支,譜名振,諱漢,字樂真,為棲真觀道士)著有《水月軒吟稿》。芝岡公(廷瑞公支,眉洲公子,諱芳衡,字祖香,監生)著有《過眼錄》五卷。丹香公(龍沙公支,諱

程奎,字匡六,監生)著有《吟香館詩鈔》一卷。遲農公(丹香公弟,諱文佩,字嬰玉,又號小珊,嘉慶戊午舉人,官余杭縣教諭)著有《春華秋實之齋集》詩五卷、詞一卷(原稿今藏逖先處)。椒雨公(龍沙公支,升巖公子,諱埏之,字彜上,附生),所選輯者有《瀛海探驪集》八卷(嘉慶甲戌刻本),著有《鄂怡山館詩文集》。虹舫公(升巖公次子,諱方增,字壽川,嘉慶辛酉進士,由翰林院編修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重修《朱氏宗譜》(按此為嘉慶丁卯刻本),著有《從政觀法錄》三十卷(道光庚寅刻本)、《求聞過齋文集》四卷(光緒甲午刻本)、《求聞過齋詩集》六卷(光緒癸巳刻本)、《識大錄》、《識小錄》。

花墅公(廷珍公支,玉溪公子,諱鳳岡,字壽堂,增生)著有詩文集三十余卷。未梅公(玉溪公次子,諱葵之,字樂甫,又號粟珊,嘉慶癸酉拔貢生,戊寅副貢生,官景寧縣教諭)著有《妙吉祥室詩鈔》十三卷、《詩余》一卷、《雜文》一卷(光緒甲申刻本)、《壽閑齋吟草》八卷(同上)。大伯祖尚齋公(廷珍公支,松喬公子,諱錦琮,字瑞方,監生,由安徽廬江縣知縣,官至山東東昌府知府)著有《信疑隨筆》十二卷(道光戊戌刻本)、《治經堂集》詩十四卷、文六卷、外集四卷(同上)、《日次詩》二卷(同上)。

二十世族父:春士公(東溪公支,諱深,字綆修,道光壬寅歲貢生)著有《稽古日鈔》、《春士小草》。吟泉公(春士公弟,諱治,字聲洪,附生)著有《鏡湖珠宿山房駢體文稿》。筠巢公(北溪公支,秋嶽公子,諱昌運,字榮懷,監生)著有《小隱軒詩存》。蓉臺公(北溪公支,諱錫鈞)著有《稻香軒吟稿》。

晴嵐公(北溪公支,鎮瀾公子,諱陳鐘)著有《留雲閣詩存》。池庵公(北溪公支,梅{移}公子,諱竹,字筠廬,附生)著有《納涼草》三卷。愛廬公(可六公支,諱敦元,字善長,監生,由甘肅鎮源縣典史,官至吐魯番巡檢)著有《仕甘紀略》。朵山公(龍沙公支,丹香公子,諱昌頤,字吉求,道光丙戌一甲一名進士,由翰林院修撰,官至吏科給事中)著有《鶴天鯨海焚余稿》六卷(同治乙丑刻本)。念珊公(龍沙公支,遲農公次子,諱美Α,字具甫,廩貢生,由永嘉縣訓導,官至福建漳浦縣知縣)所選輯者有《胥溪文會堂詩鈔》八卷(咸豐辛亥刻本)、《朱氏書畫錄》,著有《文字辨正匯鈔》四卷(道光乙酉刻本)、《雪泥鴻爪錄》、《念珊詩鈔》、《念珊詞鈔》。屏山公(遲農公三子,諱美鑾,字

雲,監生,官江西撫州府經歷)著有《屏山詩鈔》一卷(原稿今藏逖先處)。崇山公(遲農公四子,諱鐘貴,字元衡,附生)著有《長樂長生居稿》一卷。余山公(遲農公五子,諱鐘慶,字譽章,監生)著有《存心齋稿》一卷。秀珊公(龍沙公支,椒雨公子,諱承鉽,字保甫,咸豐乙卯優貢生,官遂昌縣訓導)所選輯者有《文會堂詩鈔補遺》二卷、《文會堂詩續鈔》二卷(此二書原稿,光緒中余托友人於松江郡城覓得之),著有《聽秋館呤稿》六卷(光緒庚寅刻本)、《虞初續新誌》二卷(原稿今藏逖先處)、《佩韋齋外集》一卷(今逖先處藏有鈔本)、《山居雜誌》、《小幽蘭室詩話》、《佩韋齋吟稿》、《懷璞齋詞稿》。

二十一世族兄:小泉公(東溪公支,吟泉公子,諱炳清,字曉潛,附貢生)著有《碧瑯館詩鈔》三卷(光緒庚寅刻本)、《晚翠樓詩鈔》四卷(同上)。紫仙公(龍沙公支,虹舫公孫,諱冠瀛,字成蘧,附生)著有《養屙隨筆》一卷、《德馨堂古文》一卷、《指馬樓詩鈔》三卷、《有琴樓詩鈔》二卷、《蘇臺雜詠》一卷、《指馬樓綺語刪剩》一卷、《詠物詩》一卷、《指馬樓詞鈔》一卷、《襲芳樓詞》一卷(以上各原稿,今均藏逖先處)。子安公(龍沙公支,秀珊公子,諱瀾,字景韓,附貢生,官兩淮候補鹽巡檢)著有《小於舟詩存》一卷(光緒庚寅刻本)。鏡香公(龍沙公支,諱泰修,字亦華,道光丁酉拔貢生,甲辰舉人,署江蘇寶應縣知縣)著有《竹南精舍駢儷文稿》一卷(光緒□□刻本)、《竹南精舍詩鈔》四卷(光緒丙戌刻本)、《桂之樹軒雜錄》一卷(原稿今藏逖先處。按鏡香兄刻有朱大令七種,除駢文詩鈔外,余皆時文試帖,茲不入錄)。少虞公(廷珍公支,未梅公孫,諱丙壽,字笙鹿,同治乙丑進士,由戶部主事,官至廣東潮州府知府、候選道)重修《朱氏宗譜》二十卷(按此為光緒辛卯刻本),著有《夢鹿庵文稿》一卷、《榆蔭山房吟草》四卷(均近年排印本)。

二十二世族子:卿侄(廷珍公支,少虞公子,諱笏廷,附生)著有《瓦鳴集》。芷青侄(廷珍公支,松喬公玄孫,余兄旭辰公子,諱聯沅,附生,京師大學堂畢業,奏獎舉人,官學部小京官)著有《芷詩文遺稿》。又按吾族閨媛中之有著述者(凡止遺詩數首,刻入他人選本者,不錄):十八世族祖啟鹹公(北溪公支,諱奏,附生)原配吳孺人(同邑貢生化龍女,諱元善,字體仁)著有《玉軒吟稿》。元章公(可六公支,諱文煌,監生,沁園公之父)原配張孺人(同邑候選州同宏基女,諱貞,字慕潔)著有《漱香集》四卷。十九世族祖遲農公(見前)原配潘安人(錢塘人,監察禦史庭筠女,諱佩芳)著有《畫蘭室遺稿》一卷(原稿今藏逖先處)。椒雨公(見前)原配李恭人(同邑貢生三才女,諱壬,字佩青)著有詩集;側室樓孺人(諱秋畹,字佩馨)著有《蘭韞樓詩稿》;側室胡孺人(諱繡珍,字寵仙)著有《寒香室存稿》一卷。

二十世:族父念珊公(見前)原配周宜人(同邑監生世英女,諱潤,字漱蕓)著有《胥溪朱氏閫範錄》四卷。屏山公(見前)原配喬孺人(徐溝人,江西浮梁縣知縣某女,諱味蘭,字晉亭)著有詩稿一卷、詞稿一卷。蕊生族姑(族祖遲農公女,諱美英,適錢塘兩淮候補監大使蔣施勤)著有《倚雲樓遺草》一卷(道光戊戌刻本)。葆瑛族姑(族祖虹舫公女,諱,適曲阜內閣侍讀孔憲彜)著有《小蓮花室詩詞》二卷(道光中刻本)。二十一世彭壽原配金夫人(嘉興人,候選知府、兩淮通州分司運判兆女,諱慧珠,字玨卿)選有《韻紅軒詩鈔》十六卷。今並記於此。

湘潭葉奐彬,名德輝,先世本吳人,後入湖南籍。光緒壬辰成進士,以主事簽分吏部,不久假歸。才氣縱橫,學問淵博,性嗜典籍,收藏頗多,嘗仿章逢之(宗源)例,取古人遺佚諸書,手自纂輯,其他著述亦富。所刻《觀古堂叢書》及《麗樓叢書》三十余種,風行一時。顧裏居日,以鄉紳資望,隨時出入撫轅及當地各官署,不免稍失檢點,致鄉評頗多微詞。鼎革以還,屢瀕危境,因剃須市隱,絕跡官場中。甲寅秋,余至長沙,獨以文字之交,時相過從。嘗設盛饌招余往飲,出示善本書籍、名人字畫及所藏古錢,玩賞竟日。然在座者惟余同去之吳如九(天保)表弟、金敬淵(問源)侄婿,及主人與其侄,五人而已。一日索題《麗樓藏書圖卷》,余為賦六絕句歸之。其所編《觀古堂藏書目錄》原稿,曾亦舉以相質,余為訂正數處,時尚未付梓也。別後十余年,迄未通問,乃聞丁卯歲忽為仇家所訐,竟致殺身,所遺書亦散失殆盡。文人末路如奐彬者,可謂慘矣。

茲將昔時題圖詩錄存於此(原圖想亦同付劫灰),以誌今昔之感。「名高南宋《石林集》,望重東吳べ竹堂;千載宗風誰繼起,人間艷說選曹郎。臥雪樓中書久亡,更無舊館說琳瑯(湘人藏書,以袁氏臥雪樓、方氏碧琳瑯館為最富,今皆亡矣);君家獨占江山勝,高閣巍然枕碧湘。千元百宋及時收,插架森森比鄴侯;幾晶簾開卷處,藝林清福幾生修。十約文成絕妙辭(君著有《藏書十約》),此中甘苦少人知;藏書故實重編次,應入華宗紀事詩(君家菊裳太史有《藏書記事詩》。按張氏《書目答問》於生存人不錄,然李善蘭以天算絕學,特破格載之,則先例自可援引也)。海王村裏日停車,我亦耽書等嗜痂;憂患余生豪氣盡,百城坐擁讓君誇。秋老江鄉木葉摧,謫居愁聽遠鴻哀;客中一事聊堪慰,曾人瑯福地來。」

泰州西門內有小香巖者,中供先賢管子塑像,為淮鹺官商燕集之所。拓地約十余畝,亭館池榭,位置井然。光緒戊子三月間,余妻妹金氏麗珊,於歸桐鄉陸費頌陔(垓),外舅姑親送之泰,命余夫婦及內弟振甫輩隨往,即下榻其中。時芍藥盛開,紅白燦爛,而院中前後竹數百竿,皆高出檐際,綠陰蔽窗,新筍方生,遍地皆是,因與振甫手自掘取,即烹而淡食之。出門數十步,淺水平田,一望無際,聲聲布谷,時飛鳴田野間。巖之左則為某某禪林,古寺疏鐘,頻聞清響。園居旬日,塵念都消。庚子春,余自都寄振甫詩雲:「筠繞屋綠於染,芍藥當階紅欲然;一種舊遊忘不得,小香巖畔暮春天。」蓋猶憶及前事也。今距麗珊之卒,將四十年,即僚婿頌陔(後以道員需次安徽),及其續娶之內表姊李氏,亦已先後物故。至當時在堂諸戚友(時陸春江中丞元鼎,方權泰州牧),其存者惟余與振甫二人,然皆皤然老矣。偶遇泰州人談近時鹽業,感觸陳跡,思之黯然。

唐以前人所撰各書,今遺佚者十之八九,幸賴裴松之《三國誌註》、劉孝標《世說新語註》、酈道元《水經註》、李善《文選註》及宋初《太平禦覽》、《太平廣記》引用較多,始得存其梗概。然各書名目,記憶為難,除《禦覽》、《廣記》二書均於卷首標列外,復得考古諸家,如汪韓門太史師韓(所著《文選理學權輿》內,有《文選註引書目》)、趙甌北觀察翼(所著《廿二史劄記》內,有《三國誌註引書目》)、近人汪振民明經之昌(所著《青學齋集》內,有《世說新語註引書目》)悉心探討,匯錄成篇,於後學良多裨益。惟《水經註》所引古籍,尚無有輯為一書者,余昔時嘗擬為之,而人事牽率,卒卒未果,世有同誌,盍亦從事於斯。

夫婦偕老,詩人播為美談,其有結縭至六十年者,尤為古今所罕見。乾嘉年間,南海馮潛齋吏部成修、錢塘梁山舟學士同書、韓城王偉人相國傑;近歲仁和高白叔中書雲麟、嘉興錢新甫侍讀駿祥、錢塘程紫縉觀察良馭,俱以白首齊眉,重行花燭之禮。家庭盛事,較重宴鹿鳴瓊林者,更為難得已(按仁和金雨叔侍郎《靜廉齋集》內,有乾隆戊戌三月《重逢花燭詩》,則距雍正己酉與繼配胡夫人結縭時,適五十年也)。

市肆字號,除意主典雅(此類惟文玩、書籍、服飾、藥材及酒樓、茗寮之屬為然)或別有取義者(如以肆主別號為記之類)不計外,若普通命名,則無論通都僻壤,彼此無不相同。余嘗戲為一律以括之雲:「順裕興隆瑞永昌,元亨萬利復豐祥;泰和茂盛同乾德,謙吉公仁協鼎光。聚益中通全信義,久恒大美慶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廣,潤發洪源厚福長。」詩固漫無意義,而吉利字面,大抵盡此五十六字中,舍此而別立佳名,亦寥寥無幾字矣。挽聯之作,須語意親切,情文相生,若專以詞藻典故為工,似失吊者本意。

故余於尋常酬酢,向不為諛墓空言,惟遇有至戚舊交,情不能默者,始偶一為之,以誌盛悼,辭之雅俗,非所計也。茲記數聯於此。己未□月,挽世丈沈旭初觀察玉麒雲:「偕先子為總角交,忍憶吳門談舊誼。與令兄皆公輔器,又驚魯殿隕靈光。」(公之兄子梅觀察能虎,亦以賢能名,時已先卒)□月,挽母舅吳君益先生彥升雲:「有子共晨昏,是名士襟期,迥超凡輩,只愧一官匏系,推轂徒勞,橐筆困長才,空對九原呼負負(表弟如九,下榻敝廬,余為代謀位置,後復偕余歷遊外省。公來書每以汲引為屬,故雲)。別公幾寒暑,聞高年豐采,不減當時,方期七秩筵開,奉觴晉祝,騎箕驚噩耗,那禁雙淚落涔涔。」七月,挽金氏外姑胡夫人雲:「翼卵荷深恩,久托,方幸一生蒙福,詎驚聞駕返雲霄,恨頻年

人海羈身,竟無復開樽圍坐,翦燭清談,常侍慈闈色笑;齊眉傷舊侶,琴瑟頻分,可憐三賦悼亡,空望斷魂歸月夜,想此後仙山聚首,請寄言夫婿平安,兒孫長大,聊紓異地悲思。」□月,挽族兄桂卿學士福詵雲:「詞曹推夙望,於理學儒林文苑,舉足為海內楷模,青史定垂名,固應與會稽侍禦(謂李蒓客慈銘)、臺州太常(謂王夫彥威),並世勝流成合傳;京國憶同居,有鴻妻驥子龍孫,曾樂數堂前晨夕,黃壚頻感逝,試重經接葉荒亭(亭在爛縵胡同舊居)、斜街舊屋,卅年陳事忍重論?」壬戌五月,挽內姊歸馮氏金恭人雲:「別離經廿稔,憶昨歲桂坊稱祝,方幸一堂話舊,樂數晨昏,何期遽謝塵緣,竟轉教八秩衰翁,頓增感慟(辛酉臘月,以外舅子羲先生八十正慶,同詣滬寓公祝);友愛篤連枝,痛當年荊室雲亡,每聞千里傷懷,悲深手足,此後同歸仙界,應仍侍九霄阿母,長共團圓。」甲子五月,挽錢臣親家能訓雲:「經世負奇才,在我公特為余緒,惟忠以報主,孝以事親,仁以愛物,斯足見立身大節,有儒者之風,青史定垂名,一代傳人應不朽;訂交方弱冠,至今日各已成翁,念覽揆同庚,入官同歲,登第同年,每相與回首前塵,惜時乎不再,黃壚空嘆逝,卅年往事詎堪論?」丙寅六月,挽徐博泉參議宗溥雲:「於法律學信有專長,記曾戎署趨公,推轂特延名士駕;為鄉國事力謀群益,詎意明湖養望,騎箕遽隕老人星。」七月,挽襟兄馮延雲司馬汝禧雲:「氣概邁群倫,綜計生平馳驟文壇,翺翔仕路,經營商業,振導農功,大才,洵豪傑士也詎自弦中斷,抑郁寡歡,二豎遽為災,驚聞一夕騎箕,長辭斯世;知交逾卅載,每念疇昔金陵聯句,石渚飛觴,京國看花,申江話雨,舊遊歷歷,直旦暮間耳,方思鹿苑重尋,居停得所,千秋成永訣,為問同堂連袂,更有何人?」十月,挽子婦錢宜人雲:「四德兼全,方冀偕吾兒翼燕詒謀,教諸孫成立;三旬晉一,何乃與先室驂鸞遠去,竟同歲雲亡。」丁卯正月,挽外舅金子羲先生雲:「恩承卅載,緣證三生,只慚青眼徒垂,竟事業蹉跎,老去已無千里誌;海上月圓(時值上元節),天南星隕,忍憶白頭相聚(前歲見於滬上,公已八十有四矣);尚精神矍鑠,臨行曾約再來期。」戊辰六月,挽翁氏外伯姑惲太夫人雲:「秉懷清高節,備歷艱辛,余年家政親操,爭欽禮法交修,懿行允

輝彤管史;憐道韞早孤,深蒙鞠育,三千里郵書遽斷,忍憶晨昏團聚,舊遊同侍彩衣堂。」(內子歸寧時,余曾偕至虞山,小住旬日)庚午四月,挽袁年伯母薛太夫人雲:「相夫成千古忠名(忠節公以庚子拳匪之亂遇禍),卅載分離,天界靈旗今接引;生子皆一時奇傑,三英繼起,岡阡新表永流傳。」六月,挽王聘卿總理士珍雲:「為賢豪領袖,入政垣而不黨,入軍界而不爭,方晚歲優遊,胡遽喪七旬元老;具忠孝性情,事節母則盡歡,事舊君則盡禮,樹群倫師表,信無慚一代完人。」九月,挽金親母耿淑人雲:「大家才行早稱傳,方偕老林泉,爭羨三多備嘉福;故國親姻日零散,正重陽風雪(。重九夜都門大雪),那堪千里聽悲音。」十二月,挽孫慕韓總理寶琦雲:「卅年勛望,弁冕時賢,始也綰疆符,繼也管部政,終也秉國鈞,恨遭逢屢涉艱危,至竟未酬公輔誌;一代典型,淵源家學(公為文愨公子),貌嚴而性慈,與惠而取廉,外和而內介,為遐邇同深信仰,那堪遽喪老成人。」辛未八月,挽王書衡同年式通雲:「鳳池聯步,雁塔齊名,痛頻年同輩雕零,又弱一個;法律傳家,文章鳴世,為當代萬流宗仰,信足千秋。」十一月,挽翁修之內弟之循雲:「四十曰強仕,方期壯誌鵬搏,胡長吉修文,遠道竟成千古別;再索而得男,喜聽清聲鳳噦(君歿後月余,得遺腹子),有小同繩武,夜臺應慰百年心。」丁丑十一月,挽曹理齋參議秉章雲:「病骨久銷磨(君患風Φ多年),況故鄉烽火驚心(嘉善失陷後,君之德配及家屬,迄尚未知下落),早憂此日;衰齡同落拓,方累歲文壇聚首(每一旬中,必詣君家聚談至暮),忍別今朝。」

辛未歲,余應東海府主之聘,分纂《清儒學案》,每遇星期五日,群集曹君理齋寓中,討論其事。時理齋處有生日會之舉,除學社諸友外,並約故都同誌,共合人數為十二,得以逐月舉行(有離會者,另邀他人補入)。凡值慶辰,醵貲公宴,理齋於食譜夙所深究,又時出新意,故肴饌既豐且精,樽酒聯歡,極盍簪之樂事。至丁丑秋時局不靖,稱觴之約,乃展轉延期,未幾地主雲亡,此舉遂廢。然余自入會後,叨陪雅集,瞬閱七年,處此風雲萬變之秋,亦可謂歷時較久矣。

今記諸人生日如左,援《清尊集》例也。江陰夏閏枝孫桐,咸豐丁巳四月二十二日。金匱楊蔭北壽樞,同治癸亥七月初六日。山陰王書衡式通,甲子十月二十四日(辛未秋卒)。嘉善曹理齋秉章,甲子十二月初六日(丁丑冬卒)。長洲章式之鈺,乙丑五月二十一日(丁丑夏卒)。吉林徐敬一鼐霖,乙丑九月二十二日。

長沙鄭叔進沅,丙寅七月十五日。武進趙劍秋椿年,戊辰二月初五日。秀水金孫兆蕃,戊辰八月二十四日。海鹽朱小汀彭壽,己巳六月二十二日。吳縣汪伯雲惟韶,辛未十一月初八日(丁丑春卒)。長沙章曼仙華,壬申七月二十二日(庚午秋卒)。江都閔葆之爾昌,壬申八月初三日。江安傅沅叔增湘,壬申九月初八日。贛縣陳仲騫任中,甲戌九月二十六日。武進陶心如洙,光緒乙亥三月二十二日。雲陽塗子厚鳳書,乙亥八月二十二日。江夏傅治薌嶽,丁丑九月初九日。

嘉善曹君儒葆宸,壬午十二月初三日。貴陽邢冕之端,癸未七月初四日。吳江沈羹梅兆奎,乙酉十一月二十六日。按《學案》一書,至戊寅春纂輯粗畢(共為二百八卷),時社友皆散,終其事者僅余一人。書首序例目錄,經東海命余修改數四而後定。余以全書所纂正附

各案,當諸友屬草時,分任撰述,彼此各不相謀,恐體例未必盡同,且或有重復及抵牾之處。復請於東海,擬俟寫工繕就清稿後,暫緩付梓,先由余通檢一過,以期前後貫徹,遇有上述諸點,即可隨筆修正,免貽疏舛之虞。雖稍廢時間,而於全書不無小補(時已刻者約十之三四,余亦擬為之覆校,蓋愚意所註重者,不在衍文脫字,而在全體之畫一整齊也)。東海頗韙余說,卒以年高多病,急於觀成,承刻者但求早日畢工,迄未將稿本送余覆閱,嗣編纂處亦裁撤,余於社事遂不復與聞矣。今全書已於東海謝世後匆匆刻竟,流布坊間,而余先時竟未獲逐卷校讎,致讀者對於此書內容,不免有所指摘,此則私衷所深為負疚者耳(余偶閱卷首,如序末某月,空格未填,又全書凡遇廟諱皆缺筆,而序中玄字竟未改寫,此二端其最顯者。知刊板時草草從事,校理無人,已可概見。他日擬為校勘記以彌缺憾,第未知能有余力否耳)。

余昔居宣南,宅凡數徙,厥後遷入內城總布胡同,則歷時為最久。溯自光緒辛卯五月,偕元配金夫人入都,始寓爛面胡同。甲午冬,移居上斜街(此為湖州會館公產)。乙未三月,南旋省親。丁酉秋再至,寓兵馬司後街。己亥冬,移居上斜街(此為全浙會館公產)。庚子冬,借寓嘉興會館。壬寅秋,移居米市胡同。

至丙午冬,鐵寶臣尚書適置有西總布胡同一宅,以余方從事練兵處,特招余往居。國變後,尚書全家移津,余亦無田可歸,乃集資購得之。其宅分東西兩院,軒窗明爽,因於院中遍植紅杏、碧桃、海棠、丁香、榆葉梅諸樹,花時絢爛可愛;及丁巳春,復添建樓屋五間,益形寬敞矣。自居此宅後,計所生兒孫男女輩約十七八人,生齒頗盛,而窮通聚散之感,亦於此中閱歷為最多。越三十有四年,己卯夏,以生計日艱,遂出售他姓。烏衣門巷,燕去巢空,臨別依依,彌增感慨,爰口占二絕以誌別雲:「卜居地占鳳城東,曾見承平舊日風。家國興衰無限感,茫茫三十四年中。書擁百城忙位置,花栽三徑費滋培。雲煙眼底匆匆過,又見他人入室來。」

人生七十古來稀,唐人即有此語,至八十則更少矣。余生平所見耆老,年屆八十者,尚不乏人,今匯記之以誌盛遇(舉曾接豐采言論者,其僅聞名者不與)。封翰林院檢討、海寧吳仁齋外伯祖應麟,八十□(嘉慶□□生,光緒□□卒)。

戶部尚書、甘泉董р卿太夫子恂,八十六(嘉慶丁卯生,光緒壬辰卒)東閣大學士、南皮張文達之萬,八十七(嘉慶辛未生,光緒丁酉卒)。浙江寧波府教授、海寧吳ウ莊外祖敦,八十三(嘉慶壬申生,光緒甲午卒)。體仁閣大學士、漢軍徐蔭軒夫子桐,八十二(嘉慶己卯生,光緒庚子殉難)。刑部尚書、長安薛雲階先生允升,八十二(嘉慶庚辰生,光緒辛丑卒)。兩廣總督、茶陵譚文勤鐘麟,八十四(道光壬午生,光緒乙巳卒)。四川總督、廬江劉文莊秉璋,八十(道光丙戌生,光緒乙巳卒)。武英殿大學士、壽州孫文正家鼐,八十三(道光丁亥生,宣統己酉卒)。吉林將軍、滿洲銘文肅安,八十四(道光戊子生,宣統辛亥卒)。

江西玉山縣知縣、嘉興張公束先生鳴珂,八十(道光己丑生,光緒戊申卒)。翰林院檢討,湘潭王壬秋先生闓運,八十五(道光壬辰生,丙辰年卒)。兩廣總督、建德周玉山〔劉補:愨慎〕年丈馥,八十五(道光丁酉生,辛酉年卒)。弼德院院長、和碩慶〔劉補:密〕親王奕,八十(道光戊戌生,丁巳年卒)。河南巡撫、海豐吳仲怡年丈重熹,八十一(道光戊戌生,戊午年卒)。兩淮候補鹽知事、平湖朱梅軒族兄之楨,八十三(道光戊戌生,庚申年卒)。都察院都禦史、歷城張振卿先生英麟,八十八(道光戊戌生,乙丑年卒)。江蘇候補道、海寧沈旭初世丈玉麒,八十□(道光□□生,己未年卒)。外務部尚書、大興〔劉改:掖縣〕呂鏡宇先生海寰,八十五(道光壬寅生,丙寅年卒)。江蘇候補道、道州何詩孫

前輩維樸,八十一(道光壬寅生,壬戌年卒)。候選知府、原任兩淮通州鹽運分司運判、嘉興金子羲外舅兆,八十六(道光壬寅生,丁卯年卒)。安徽巡撫、金壇馮夢花先生煦,八十五(道光癸卯生,丁卯年卒)。東三省總督、漢軍趙次珊先生爾巽,八十四(道光甲辰生,丁卯年卒)。內閣中書、錢塘高白叔先生雲麟,八十二(道光丙午生,丁卯年卒)。江寧布政使、恩施樊雲門先生增祥,八十六(道光丙午生,辛未年卒)。山西〔上二字劉改:江蘇〕候補道、秀水盛蘋旨姻丈沅,八十九(道光丙午生,甲戌年卒)。廣東南韶連道、應山左笏卿先生紹佐,八十二(道光丁未生,戊辰年卒)。都察院副都禦史,江陰陳夢陶世叔名侃,八十二(道光戊申生,己巳年卒)。安徽望江縣知縣、海寧查子春先生光華,八十一(道光戊申生,戊辰年卒)。翰林院侍讀、嘉興錢新甫先生駿祥,八十三(道光戊申生,庚午年卒)。弼德院顧問大臣、〔劉補:太傅〕閩縣陳伯潛〔劉補:文忠〕先生寶琛,八十八(道光戊申生,乙亥年卒)。典禮院學士、膠州柯鳳蓀先生劭,八十四(道光庚戌生,癸酉年卒)。候選布政司理問、南海張富石先生錦,九十(道光庚戌生,己卯年卒)。湖南大挑〔上四字劉改:廣西富川縣〕知縣、嘉興王步雲姻兄甲榮,八十一(咸豐辛亥生,辛未年卒)。新疆布政使、新城王晉卿先生樹楠,八十六(咸豐辛亥生,丙子年卒)。四川龍安府教授、井研廖季平先生平,八十(咸豐壬子生,辛未年卒)。四川龍安府知府、長沙蔣□□先生德鈞,八十□(咸豐壬子生,□□年卒)。浙江余姚縣訓導、平湖沈雪漁先生頌清,八十六(咸豐壬子生,丁丑年卒)。吏部主事、義寧陳伯嚴先生三立,八十五(咸豐癸丑生,丁丑年卒)。奉天奉天府知府、滬州高蔚然先生樹,八十二(咸豐甲寅生,乙亥年卒)。江蘇太倉直隸州知州、烏程姚本泉同年炳熊,八十四(咸豐乙卯生,戊寅年卒)。民國〔上二字劉改:體仁閣〕大總統〔上二字劉改:學士〕、天津徐菊人先生世昌,八十五(咸豐乙卯生,己卯年卒)。學部主事、侯官陳石遺先生衍,八十二(咸豐丙辰生,丁丑年卒)。安徽候補道、陽湖惲季申姻丈毓齡,八十(咸豐戊午生,丁丑年卒)。

此外現時生存諸人(其年齡系以今歲己卯計之),則有直隸候補道、嘉興周少逸先生冕,現年九十四(道光丙午生)。郵傳部侍郎、元和吳蔚若〔劉補:文安〕先生郁生,現年八十六〔劉補:庚辰九月故〕(咸豐甲寅生)。江蘇候補知府、平湖沈逋梅先生翊清,現年八十五(咸豐乙卯生)。湖北〔上二字劉改:江西〕提學使、元和王勝之先生同愈,現年八十五〔劉補:辛巳三月故〕(同上)。直隸總督,開州陳小石先生夔龍,現年八十三(咸豐丁巳生)。候選道原任浙江湖州府知府、江陰夏閏枝先生孫桐,現年八十三〔劉補:辛巳十二月故〕(同上)。

翰林院編修、黃嚴喻誌韶同年長霖,現年八十三〔劉補:庚辰八月故〕(同上)。山西提學使、長沙汪仲楞同年詒書,現年八十二〔劉補:庚辰□月故〕(咸豐戊午生)。四川候補道,丹徒吳養臣先生兆元,現年八十二(同上)。江蘇上海縣知縣、上虞田春庭先生寶榮,現年八十一(咸豐己未生)。學部員外郎、元和胡綏之先生玉縉,現年八十一〔劉補:庚辰月故〕(同上)。直隸按察使、崇明王丹揆同年清穆,現年八十〔劉補:辛巳五月故〕(咸豐庚申生)。候選知府、奉節張伯翔先生朝墉,現年八十(同上。按平政院評事、保山吳子和同年煦,翰林院檢討、寧海章一山先生┪,迪威將軍、旌德江宇澄先生朝宗,均咸豐辛酉生,開歲庚辰,年皆八十。今附記於此)。〔劉補:浙江寧波府知府、無錫楊小

荔太守誌濂,現年八十八(咸豐壬子生)。江西大挑知縣、歸安蔡原青大令蒙,現年八十五(乙卯生)。江蘇陽湖縣知縣、寧化伊峻齋大令立勛,現年八十四(丙辰生)。江西候補道、侯官沈魯青觀察慶;江蘇松江府知府、山陰戚升淮太守楊,現均八十三(丁巳生)。安徽候補道、東莞張豫泉觀察其淦,現年八十一(己未生)。按此書於己卯年撰成,上年庚辰之冬排印成書,故上列諸公年齡皆以己卯年為準,庶與本書吻合也。辛巳花朝承謹識〕。

都門為人物薈萃之地,官僚筵宴,五日無之。然酒肆如林,塵囂殊甚,故士大夫中性耽風雅者,往往假精廬古剎,流連觴詠,暢敘終朝。余自己丑入京後,每遇文人雅集,大都在南下窪之陶然亭、龍樹寺,炸子橋之嵩雲草堂、松筠庵,下斜街之雲山別墅、畿輔先哲祠,白紙坊之崇效寺,積水潭之高廟,廣安門外之南河泊等處(亦有假各省向為公會,並無住客之省會諸館者)。凡作主人者,均須於旬日前預定座位,方可折柬延賓。世變風移,別趨時尚,凡舊稱名勝諸地,當時之應接不暇、冠蓋如雲者,今皆闃寂荒涼、車馬絕跡矣。豈地氣果有衰旺,亦隨人事為轉移耶!

余自弱冠通籍後,浮沈人海,殆無日不與書籍相親,涉獵既久,遂隨時皆有輯述。今年逾七十,筆硯已荒,然料檢陳編,皆數十年來耗思殫神,未忍棄置,爰仿梁ぇ林中丞《歸田瑣記》例,姑錄存其目,付後人知之,俾無散失雲。《舊典備徵》五卷、《丹鉛巢錄》十卷、《經籍屬辭纂例》六卷、《詩學駢枝》九卷、《常談討原》五卷、《廣四八目》五卷(以上諸書,原名《壽鑫齋叢記》,今分為六種)、《國朝人物考略》三十二卷、《國朝宰輔小傳》二卷、《國朝百將圖傳》二卷、《皇清紀年五表》三十二卷、附《通檢》二十四卷、《三國人生卒年月表》二卷、《三國誌氏族表》四卷、《三國誌校勘記》四卷、《歷代朔閏甲子考》四卷、《古今人生日考》十二卷、《古今人書室諸名考》四卷、《古今錢範》八卷、《壽鑫齋錢話》五卷、《錢目》四卷、《壽鑫齋紀事稿》二卷、《述詩草》六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