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宋元學案/卷首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首 宋元儒學案序錄
作者:黃宗羲 
=*宋元學案/卷001
本作品收錄於《宋元學案

祖望謹案:宋世學術之盛,安定、泰山為之先河,程、朱二先生皆以為然。安定沈潛,泰山高明;安定篤實,泰山剛健,各得其性稟之所近。要其力肩斯道之傳,則一也。安定似較泰山為更醇。小程子入太學,安定方居師席,一見異之。講堂之所得,不已盛哉!述《安定學案》。(第一卷)。

泰山之與安定,同學十年,而所造各有不同。安定,冬日之日也;泰山,夏日之日也。故如徐仲車,宛有安定風格;而泰山高弟為石守道,以振頑懦,則岩岩氣象,倍有力焉。抑又可以見二家淵源之不紊也。述《泰山學案》。(第二卷)。

晦翁推原學術,安定、泰山而外,高平範魏公其一也。高平一生粹然無疵,而導橫渠以入聖人之室,尤為有功。孝宗嘗以朝臣之請,將與歐陽兗公並入澤宮,已而不果。今卒舉行之,公是為不泯矣。述《高平學案》。(第三卷)。

楊文靖公有言:「佛入中國千餘年,秖韓、歐二公立得定耳。」說者謂其因文見道。夫見道之文,非聖人之徒亦不能也。兗公之衝和安靜,蓋天資近道,稍加以學,遂有所得。使得遇聖人而師之,豈可量哉!述《廬陵學案》。(第四卷)。

安定、泰山並起之時,閩中四先生亦講學海上,其所得雖未能底於粹深,然而略見大體矣,是固安定、泰山之流亞也。宋人溯導源之功,獨不及四先生,似有闕焉。或曰:「陳烈亦嘗師安定。」未知所據。述《古靈四先生學案》。(第五卷)。

慶⒗之際,學統四起。齊、魯則有士建中、劍顏夾輔泰山而興。浙東則有明州楊、杜五子,永嘉之儒誌、經行二子,浙西則有杭之吳存仁,皆與安定湖學相應。閩中又有章望之、黃晞,亦古靈一輩人也。關中之申、侯二子,實開橫渠之先。蜀有宇文止止,實開范正獻公之先。篳路藍縷,用啟山林,皆序錄者所不當遺。述《士劉諸儒學案》。(第六卷)。

小程子謂:「閱人多矣!不雜者,司馬、邵、張三人耳。」故朱子有「六先生」之目。然於涑水微嫌其格物之未精,於百源微嫌其持敬之有歉,《伊洛淵源錄》中遂祧之。(今本補入康節,非朱子原本也。)草廬因是敢謂涑水尚在「不著」「不察」之列。有是哉?其妄也!述《涑水學案》。(第七卷、八卷。)

康節之學,別為一家。或謂《皇極經世》秖是京、焦末流,然康節之可以列聖門者,正不在此。亦猶溫公之造九分者,不在《潛虛》也。述《百源學案》。(第九卷、十卷。)

濂溪之門,二程子少嘗遊焉。其後伊、洛所得,實不由於濂溪,是在高弟滎陽呂公已明言之,其孫紫微又申言之,汪玉山亦云然。今觀二程子終身不甚推濂溪,並未得與馬、邵之列,可以見二呂之言不誣也。晦翁、南軒始確然以為二程子所自出,自是後世宗之,而疑者亦踵相接焉。然雖疑之,而皆未嘗考及二呂之言以為證,則終無據。予謂濂溪誠入聖人之室,而二程子未嘗傳其學,則必欲溝而合之,良無庸矣。述《濂溪學案》。(第十一卷、十二卷。)

大程子之學,先儒謂其近於顏子,蓋天生之完器。然哉!然哉!故世有疑小程子之言若傷我者,而獨無所加於大程子。述《明道學案》。(第十三卷、十四卷。)

大程子早卒,向微小程子,則洛學之統且中衰矣!蕺山先生嘗曰:「小程子大而未化,然發明有過於其兄者。」信哉!述《伊川學案》。(第十五卷、十六卷。)

橫渠先生勇於造道,其門戶雖微有殊於伊洛,而大本則一也。其言天人之故,間有未當者,蕺洲稍疏證焉,亦橫渠之忠臣哉!述《橫渠學案》。(第十七卷、十八卷。)

慶⒗以後,尚有諸魁儒焉,於學統或未豫,而未嘗不於學術有功者,範蜀公、呂申公、韓持國,一輩也;呂汲公、王彥霖,又一輩也;豐相之、李君行,又一輩也。尚論者其敢忽諸!述《範呂諸儒學案》。(第十九卷。)

涑水弟子,不傳者多。其著者,劉忠定公得其剛健,範正獻公得其純粹,景迂得其數學,而劉、蕩尤為眉目。忠定之《語錄》、《譚錄》、《道護錄》,今皆無完本,然大略可考見矣。述《元城學案》。(第二十卷。)

範正獻公之師涑水,其本集可據也。其師程氏,則出自鮮于綽之訛。《伊洛淵源錄》既疑之,而又仍之,誤矣。陳默堂答範益謙曰:「向所聞於龜山,乃知先給事之學與洛學同。」則其非弟子明矣。述《華陽學案》。(第二十一卷。)

涑水嘗令景迂續成《潛虛》,景迂謝不敢,然《易玄星紀》之譜,足以紹師門矣。景迂又私淑康節,惜其晚年之好佛也。然元城亦不免此。呂成公曰:「景迂雖駁,其學有不可廢者。」述《景迂學案》。(第二十二卷。)

滎陽少年,不名一師。初學於焦千之,廬陵之再傳也。已而學於安定,學於泰山,學於康節,亦嘗學於王介甫,而歸宿於程氏。集益之功,至廣且大。然晚年又學佛,則申公家學未醇之害也。要之,滎陽之可以為後世師者,終得力於儒。述《滎陽學案》。(第二十三卷。)

洛學之魁,皆推上蔡,晦翁謂其英特過於楊、遊,蓋上蔡之才高也。然其墮入蔥嶺處,決裂亦過於楊、遊。或曰:是江民表之書誤入《上蔡語錄》中。述《上蔡學案》。(第二十四卷。)

明道喜龜山,伊川喜上蔡,蓋其氣象相似也。龜山獨邀耆壽,遂為南渡洛學大宗,晦翁、南軒、東萊皆其所自出。(五峰、紫微皆嘗學於龜山之門。)然龜山之夾雜異學,亦不下於上蔡。述《龜山學案》。(第二十五卷。)

廌山遊肅公在程門鼎足謝、楊,而遺書獨不傳,其弟子亦不振。五峰有曰:「定夫為程門罪人。」何其晚謬,一至斯與!予從諸書稍搜得其粹言之一二。述《廌山學案》。(第二十六卷。)

和靖尹肅公於洛學最為晚出,而守其師說最醇。五峰以為程氏後起之龍象,東發以為不失其師傳者,良非過矣。述《和靖學案》。(第二十七卷。)

兼山以將家子,知慕程門,卒死王事。白雲高蹈終身,和靖所記黨錮後事,恐未然也。郭門之學雖孤行,然自謝艮齋至黎立武,綿綿不絕。述《兼山學案》。(第二十八卷。)

洛學之入秦也以三呂,其入楚也以上蔡司教荊南,其入蜀也以謝湜、馬涓,其入浙也以永嘉周、劉、許、鮑數君,而其入吳也以王信伯。信伯極為龜山所許,而晦翁最貶之,其後陽明又最稱之。予讀《信伯集》,頗啟象山之萌芽,其貶之者以此,其稱之者亦以此。象山之學,本無所承,東發以為遙出於上蔡,予以為兼出於信伯。蓋程門已有此一種矣。述《震澤學案》。(第二十九卷。)

程子弟子最著者,劉,李諸公以早卒故,其源流未廣;晉陵周氏兄弟亦為和靖所許;其後馬伸、吳給以大節見。亦有不稱其薪傳者,如邵溥之委蛇偽命,李處廉之以墨敗。至於邢恕,則古公伯寮之倫也與!述《劉李諸儒學案》。(第三十卷。)

關學之盛,不下洛學,而再傳何其寥寥也?亦由完顏之亂,儒術並為之中絕乎?《伊洛淵源錄》略於關學,三呂之與蘇氏,以其曾及程門而進之,餘皆亡矣。予自範侍郎育而外,於《宋史》得遊師雄、種師道,於《胡文定公語錄》得潘拯,於《樓宣獻公集》得李復,於《童蒙訓》得田腴,於《閩書》得邵清,及讀《晁景迂集》,又得張舜民,又於《伊洛淵源錄·注》中得薛昌朝,稍為關學補亡。述《呂範諸儒學案》。(第三十一卷。)

世知永嘉諸子之傳洛學,不知其兼傳關學。考所謂「九先生」者,其六人及程門,其三則私淑也。而周浮沚、沈彬老又嘗從藍田呂氏遊,非橫渠之再傳乎?鮑敬亭輩七人,其五人及程門。晦翁作《伊洛淵源錄》,累書與止齋求事跡,當無遺矣,而許橫塘之忠茂,竟不列其人,何也?予故謂為晦翁未成之書。今合為一卷,以誌吾浙學之盛,實始於此。而林竹軒者,橫塘之高弟也,其學亦頗啟象山一派。述《周許諸儒學案》。(第三十二卷。)

《百源》弟子承密授者,曰王豫,曰張昬,皆早死,故不傳。伯溫雖受辟咡負劍之教,然所得似淺。東發謂《漁樵問答》乃伯溫作,其中亦有名言,所惜者《聞見錄》之溺於輪⒋也。予又為旁搜,得楊、周等數人。述《王張諸儒學案》。(第三十三卷。)

私淑洛學而大成者,胡文定公其人也。文定從謝、楊、遊三先生以求學統,而其言曰:「三先生義兼師友,然吾之自得於遺書者為多。」然則後儒因朱子之言,竟以文定列謝氏門下者,誤矣,今溝而出之。南渡昌明洛學之功,文定幾侔於龜山,蓋晦翁、南軒、東萊皆其再傳也。(朱、呂皆嘗從籍銜蓿)述《武夷學案》。(第三十四卷。)

私淑洛學而未純者,陳了齋、鄒道鄉也。唐充之、關止叔,又其次也。了齋兼私淑涑水、康節,學徒最盛,建炎後多歸龜山。述《陳鄒諸儒學案》。(第三十五卷。)

大東萊先生為滎陽塚嫡,其不名一師,亦家風也。自元祐後諸名宿,如元城、龜山、廌山、了翁、和靖以及王信伯之徒,皆嘗從遊,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而溺於禪,則又家門之流弊乎!述《紫微學案》。(第三十六卷。)

上蔡之門,漢上朱文定公最著。三《易》象數之說,未嘗見於上蔡之口,而漢上獨詳之。尹和靖、胡文定、範元長以洛學見用於中興,漢上實連茹而出,顧世之傳其學者稍寡焉。述《漢上學案》。(第三十七卷。)

龜山弟子遍天下,默堂以愛婿為首座。其力排王氏之學,不愧於師門矣!惜其早侍了齋,禪學深入之,而龜山亦未能免於此也,所以不得不輪正統豫章。述《默堂學案》。(第三十八卷。)

豫章之在楊門,所學雖醇,而所得實淺,當在善人、有恒之間。一傳為延平則邃矣,再傳為晦翁則大矣,豫章遂為別子。甚矣,弟子之有光於師也!述《豫章學案》。(第三十九卷。)

(梓材謹案:默堂、豫章並及伊川之門,與震澤同。第震澤先事龜山而卒業於伊川,默堂、豫章則及事伊川而卒業於龜山,故列於此。)

龜山弟子以風節光顯者,無如橫浦,而駁學亦以橫浦為最。晦翁斥其書,比之洪水猛獸之災,其可略哉!然橫浦之羽翼聖門者,正未可泯也。述《橫浦學案》。(第四十卷。)

武夷諸子,致堂、五峰最著,而其學又分為二。五峰不滿其兄之學,故致堂之傳不廣。然當洛學陷入異端之日,致,堂獨爵然不染,亦已賢哉,故朱子亦多取焉。述《衡麓學案》。(第四十一卷。)

紹興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其所作《知言》,東萊以為過於《正蒙》,卒開湖湘之學統。今豫章以晦翁故祀澤宮,而五峰闕焉,非公論也。述《五峰學案》。(第四十二卷。)

白水、籍溪、屏山三先生,晦翁所嘗師事也。白水師元城,兼師龜山;籍溪師武夷,又與白水同師譙天授;獨屏山不知所師。三家之學略同,然似皆不能不雜於禪,故五峰所以規籍溪者甚詳。其時閩中又有支離先生陸祐者,亦於三先生為學侶焉。述《劉胡諸儒學案》。(第四十三卷。)

中興二相,豐國趙公嘗從邵子文遊,魏國張公嘗從譙天授遊。豐公所得淺,而魏公則惑於禪宗,然伊、洛之學,從此得昌。魏公以曾用陳公輔得謗,或遂疑其阻塞伊洛之學,與豐公有異同,未必然也。陳公良翰,芮公煜之徒,亦吾道之疏附也。述《趙張諸儒學案》。(第四十四卷。)

伊洛既出,諸儒各有所承。範香溪生婺中,獨為崛起,其言無不與伊洛合,晦翁取之。又有襄陵許吏部,得中原之文獻,別為一家,蕭三顧則嘗學於伊洛,而不肯卒業,自以其所學孤行,亦狷者邪?述《範許諸儒學案》。(第四十五卷。)

玉山汪文定公少受知於湍石,其本師為橫浦,又嘗從紫微。然橫浦、紫微並佞佛,而玉山粹然一出於正,斯其為幹蠱之弟子也。述《玉山學案》。(第四十六卷。)

和靖高弟,如呂如王如祁,皆無門人可見。鹽官陸氏獨能傳之艾軒,於是紅泉、雙井之間,學派興焉。然愚讀艾軒之書,似兼有得於王信伯,蓋陸氏亦嘗從信伯遊也。且艾軒宗旨,本於和靖者反少,而本於信伯者反多,實先槐堂之三陸而起。特槐堂貶及伊川,而艾軒則否,故晦翁於艾軒無貶詞。終宋之世,艾軒之學,別為源流。述《艾軒學案》。(第四十七卷。)

楊文靖公四傳而得朱子,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矣!江西之學,浙東永嘉之學,非不岸然,而終不能諱其偏。然善讀朱子之書者,正當遍求諸家,以收去短集長之益。若墨守而屏棄一切焉,則非朱子之學也。述《晦翁學案》。(第四十八卷、四十九卷。)

南軒似明道,晦翁似伊川。向使南軒得永其年,所造更不知如何也。北溪諸子必欲謂南軒從晦翁轉手,是猶謂橫渠之學於程氏者。欲尊其師,而反誣之,斯之謂矣。述《南軒學案》。(第五十卷。)

小東萊之學,平心易氣,不欲逞口舌以與諸公角,大約在陶鑄同類以漸化其偏,宰相之量也。惜其早卒,晦翁遂日與人苦爭,並詆及婺學。而《宋史》之陋,遂抑之於《儒林》。然後世之君子終不以為然也。述《東萊學案》。(第五十一卷。)

永嘉之學統遠矣,其以程門袁氏之傳為別派者,自艮齋薛文憲公始。艮齋之父學於武夷,而艮齋又自成一家,亦人門之盛也。其學主禮樂制度,以求見之事功。然觀艮齋以參前倚衡言持敬,則大本未嘗不整然。述《艮齋學案》。(第五十二卷。)

永嘉諸子,皆在艮齋師友之間,其學從之出,而又各有不同。止齋最稱醇恪,觀其所得,似較艮齋更平實,占得地步也。述《止齋學案》。(第五十三卷。)

水心較止齋又稍晚出,其學始同而終異。永嘉功利之說,至水心始一洗之。然水心天資高,放言砭古人多過情,其自曾子、子思而下皆不免,不僅如象山之詆伊川也。要亦有卓然不經人道者,未可以方隅之見棄之。乾、淳諸老既歿,學朮之會,總為朱、陸二派,而水心齗齗其間,遂稱鼎足。然水心工文,故弟子多流於辭章。述《水心學案》。(第五十四卷、五十五卷。)

永嘉以經制言事功,皆推原以為得統於程氏。永康則專言事功而無所承,其學更粗莽掄魁,晚節尢有慚德。述《龍川學案》。(第五十六卷。)

三陸子之學,梭山啟之,復齋昌之,象山成之。梭山是一菐實頭地人,其言皆切近,有補於日用。復齋卻嘗從襄陵許氏入手,喜為討論之學。《宋史》但言復齋與象山和而不同,考之包恢之言,則梭山亦然。今不盡傳,其可惜也。述《梭山復齋學案》。(第五十七卷。)

象山之學,先立乎其大者,本乎孟子,足以砭末俗口耳支離之學。但象山天分高,出語驚人,或失於偏而不自知,是則其病也。程門自謝上蔡以後,王信伯、林竹軒、張無垢至於林艾軒,皆其前茅,及象山而大成,而其宗傳亦最廣。或因其偏而更甚之,若世之耳食雷同,自以為能羽翼紫陽者,竟詆象山為異學,則吾未之敢信。述《象山學案》。(第五十八卷。)

朱、張、呂三先生講學時,最同調者,清江劉氏兄弟也。敦篤和平,其生徒亦遍東南。近有妄以子澄為朱門弟子者,謬矣!述《清江學案》。(第五十九卷。)

永嘉諸先生講學時,最同調者,說齋唐氏也。而不甚與永嘉相往復,不可解也。或謂永嘉之學,說齋實倡之,則恐未然。述《說齋學案》。(第六十卷。)

三陸先生講學時,最同調者,平陽徐先生子宜、青田陳先生叔向也。陸氏之譜竟引平陽為弟子,則又謬矣!述《徐陳諸儒學案》。(第六十一卷。)

西山蔡文節公領袖朱門,然其律呂象數之學,蓋得之其家庭之傳。惜夫《翁季錄》之不存也。述《西山蔡氏學案》。(第六十二卷。)

嘉定而後,足以光其師傳,為有體有用之儒者,勉齋黃文肅公其人與?玉峰、東發論道統,三先生之後,勉齋一人而已。述《勉齋學案》。(第六十三卷。) 

慶源輔氏,亦滄洲之最也。遺書散佚,世所葺《語溪宗輔錄》者,特其糟粕。述《潛庵學案》。(第六十四卷。)

永嘉為朱子之學者,自⒓文修公與潛室始。文修之書不可考,《木鍾集》猶有存焉。自是而永嘉學者漸祧艮齋一派矣。述《木鍾學案》。(第六十五卷。)

南湖杜氏兄弟之在滄洲,亦其良也。再傳而有立齋,為嘉定以後宰輔之最,聲望幾侔於涑水矣,其學傳之車氏。是時天台學者皆襲筼、荊溪之文統,車氏能正之。述《南湖學案》。(第六十六卷。)

蔡氏父子、兄弟、祖孫,皆為朱學幹城,而文正之《皇極》又自為一家。述《九峰學案》。(第六十七卷。)

滄洲諸子,以北溪陳文安公為晚出。其衛師門甚力,多所發明,然亦有操異同之見而失之過者。述《北溪學案》。(第六十八卷。)

朱門授受,遍於南方,李敬子、張元德、廖槎溪、李果齋皆宿老也,其餘亦多下中之士,存之以附青云耳。李、張諸子之書,吾不得而見之矣。述《滄洲諸儒學案》。(第六十九卷、七十卷。)

(雲濠謹案:是條底本「附青雲」句下云:「續《伊洛淵源錄》者牽合諸儒門下,盡遍之朱子,可為軒渠,今皆釐而正之。」)

宣公身後,湖湘弟子有從止齋、岷隱遊者。然如彭忠肅公之節概,吳文定公之勳名,二遊、文清、莊簡公之德器,以至胡盤穀輩,嶽麓之巨子也。再傳而得漫塘、實齋。誰謂張氏之後弱於朱乎!述《嶽麓諸儒學案》。(第七十一卷。)

宣公居長沙之二水,而蜀中反疏。然自宇文挺臣、文叔、陳平甫傳之入蜀,二江之講舍不下長沙。黃兼山、楊浩齋、程滄洲砥柱岷、峨,蜀學之盛,終出於宣公之緒。述《二江諸儒學案》。(第七十二卷。)

明招學者,自成公下世,忠公繼之,由是遞傳不替。其與嶽麓之澤,並稱克世。長沙之陷,嶽麓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惜乎姓名多無考。而明招諸生曆元至明未絕,四百年文獻之所寄也。述《麗澤諸儒學案》。(第七十三卷。)

象山之門,必以甬上四先生為首,蓋本乾、淳諸老一輩也。而壤其教者實慈湖。然慈湖之言不可盡從,而行則可師。黃勉齋曰:「《楊敬仲集》皆德人之言也,而未聞道。」予因采其最粹且平易者,以誌去短集長之意,則固有質之聖人而不謬者。述《慈湖學案》。(第七十四卷。)

慈湖之與絜齋,不可連類而語。慈湖泛濫夾雜,而絜齋之言有繩矩,東發先我言之矣。述《絜齋學案》。(第七十五卷。)

楊、袁之年輩後於舒、沈,而其傳反盛,豈以舒、沈之名位下之與?嘻!是亦有之。然舒、沈之平實,又過於楊、袁也。四先生中,沈先生師復齋,《宋史》混而列之。述《廣平定川學案》。(第七十六卷。)

槐堂之學,莫盛於吾甬上,而江西反不逮。如曾潭,如琴山,以及黃、鄧之徒,今其緒言渺矣!甬上之西,尚有嚴陵,亦一大支也。述《槐堂諸儒學案》。(第七十七卷。)

康節之學不得其傳,牛氏父子自謂有所授受,世弗敢信也。張行成疏通其紕繆,遂成一家,玉山汪文定公雅重之。其後如祝子涇,又稍不同。至於廖應淮之徒,則益誕矣。康節本出於希夷,其後卒流而為應淮,所謂「必復其始」者與?述《張祝諸儒學案》。(第七十八卷。)

自淳熙至嘉定,疏附先後諸家者,有若丘忠定公、劉文節公、樓宣獻公之徒,雖不入諸先生之學派,然皆能用先聖之道,而柴獻肅公尤醇。述《丘劉諸儒學案》。(第七十九卷。)

嘉定而後,私淑朱、張之學者,曰鶴山魏文靖公。兼有永嘉經制之粹,而去其駁。世之稱之者以並之西山,有如溫公、蜀公,不敢軒輊。梨洲則曰:「鶴山之卓犖,非西山之依門傍戶所能及。」予以為知言。述《鶴山學案》。(第八十卷。)

西山之望,直繼晦翁,然晚節何其委蛇也!東發於朱學最尊信,而不滿於西山,《理度兩朝政椅薹言之詳矣。《宋史》亦有微辭。述《西山真氏學案》。(第八十一卷。)

勉齋之傳,得金華而益昌。說者謂北山絕似和靖,魯齋絕似上蔡,而金文安公尤為明體達用之儒,浙學之中興也。述《北山四先生學案》。(第八十二卷。)

雙峰亦勉齋之一支也,累傳而得草廬。說者謂雙峰晚年多不同於朱子,以此詆之。予謂是未足以少雙峰也,獨惜其書之不傳。述《雙峰學案》。(第八十三卷。)

鄱陽湯氏三先生,導源於南溪,傳宗於西山。而晦靜由朱而入陸,傳之東澗;晦靜又傳之徑畈。楊袁之後,陸學之一盛也。(方回以為東澗晚年始宗陸,誤也。)述《存齋晦靜息庵學案》。(第八十四卷。)

四明之學多陸氏,深寧之父亦師史獨善以接陸學。而深寧紹其家訓,又從王子文以接朱氏,從樓迂齋以接呂氏。又嘗與湯東澗遊,東澗亦兼治朱、呂、陸之學者也。和齊斟酌,不名一師。《宋史》但誇其辭業之盛,予之微嫌於深寧者,正以其辭科習氣未盡耳!若區區以其《玉海》之少作為足盡其底蘊,陋矣!述《深寧學案》。(第八十五卷。)

四明之專宗朱氏者,東發為最。《日鈔》百卷,躬行自得之言也,淵源出於輔氏。晦翁生平不喜浙學,而端平以後,閩中、江右諸弟子,支離、舛戾、固陋無不有之,其能中振之者,北山師弟為一支,東發為一支,皆浙產也。其亦足以報先正惓惓浙學之意也夫!述《東發學案》。(第八十六卷。)

四明史皆陸學,至靜清始改而宗朱,淵源出於蓮蕩晏氏。然嘗聞深寧不喜靜清之說《易》,以其嗜奇也,則似乎未必盡同於朱。其所傳為程畏齋兄弟,則純於朱者。述《靜清學案》。(第八十七卷。)

巽齋之宗晦翁,不知所自。考之滄洲弟子,廬陵有歐陽謙之,實嘗從遊,巽齋其後人邪?其遺書宗旨,不可考見。然巽齋之門有文山,徑畈之門有疊山,可以見宋儒講學之無負於國矣。述《巽齋學案》。(第八十八卷。)

勉齋之傳,尚有自鄱陽流入新安者,董介軒一派也。鄱陽之學,始於程蒙齊、董盤澗、王拙齋,而多卒業於董氏。然自許山屋外,漸流為訓詁之學矣。述《介軒學案》。(第八十九卷。)

河北之學,傳自江漢先生,曰姚樞,曰竇默,曰郝經,而魯齋其大宗也,元時實賴之。述《魯齋學案》。(第九十卷。)

(雲濠謹案:底本於魯齋云:「當元之時,至與二程、橫渠、南軒並加公爵,從祀朝庭,則似少過焉。?」)

靜修先生亦出江漢之傳,又別為一派。蕺山先生嘗曰:「靜修頗近乎康節。」述《靜修學案》。(第九十一卷。)

草廬出於雙峰,固朱學也,其後亦兼主陸學。蓋草廬又師程氏紹開,程氏嘗築道一書院,思和會兩家。然草廬之著書,則終近乎朱。述《草廬學案》。(第九十二卷。)

徑畈歿而陸學衰。石塘胡氏雖由朱而入陸,未能振也。中興之者,江西有靜明,浙東有寶峰。述《靜明寶峰學案》。(第九十三卷。)

繼草廬而和會朱、陸之學者,鄭師山也。草廬多右陸,而師山則右朱,斯其所以不同。述《師山學案》。(第九十四卷。)

有元立國,無可稱者,惟學術尚未替,上雖賤之,下自趨之,是則洛、閩之沾溉者宏也。如蕭勤齋、同矩庵輩,其亦許、劉之徒乎?述《蕭同諸儒學案》。(第九十五卷。)

元祐之學,二蔡、二惇禁之,中興而豐國趙公弛之。和議起,秦檜又禁之,紹興之末又弛之。鄭丙、陳賈忌晦翁,又啟之,而一變為慶元之錮籍矣。此兩宋治亂存亡之所關。嘉定而後,陽崇之而陰摧之,而儒術亦漸衰矣。其事跡已散見諸公傳,又放大事表之意,述《元祐》、《慶元黨案》。(大略用《道命錄》為底本。)以至晚宋如周密之徒,凡詆詈諸儒者皆附之。(第九十六卷、九十七卷。)

荊公《淮南雜說》初出,見者以見《孟子》。老泉文初出,見者以見《荀子》。已而聚訟大起。《三經新義》累數十年而始廢,而蜀學亦遂為敵國。上下《學案》者,不可不窮其本末也。且荊公欲明聖學而雜於禪,蘇氏出於縱橫之學而亦雜於禪,甚矣西竺之能張其軍也!述《荊公新學》及《蜀學略》。(第九十八卷、九十九卷。)

關、洛陷於完顏,百年不聞學統,其亦可歎也!李屏山之雄文而溺於異端,敢為無忌憚之言,盡取涑水以來大儒之書,恣其狂舌,可為齒冷。然亦不必辯也,略舉其大旨,使後世學者見而嗤之。其時河北之正學且起,不有狂風怪霧,無以見皎日之光明也。述《屏山鳴道集說略》。(第一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