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宗統編年/卷之一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宗统编年卷之一

    震泽祥符寺沙门释 纪荫 编纂

    参学门人 (秉[白/山]秉岳秉岱秉睿)等 同校录

    常州天宁寺沙门释 清如 重校

  佛纪(上)

  佛具十号。(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者觉也。(佛。梵语也。此云觉者)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穷源极底。行满果圆)故名为佛。

  释迦牟尼佛

  梵语(中天梵语。同於梵天。故云梵语)释迦(姓也)牟尼(名也)华言(华夏之语)能仁寂默。又称释迦文佛。贤劫(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贤劫。见在劫也。以劫中多生贤圣。故名贤劫)第四尊佛也。(人寿从初八万四千岁。历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人寿十岁则止。复过百年则增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岁。此一减一增。为一小劫。如是二十减增。为一中劫。总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成劫者。世界初成立也。有二十小劫。第一小劫。因过去劫坏空之后。第二禅光音天。空中布金色云。注大洪雨。积风轮上。结为水轮。有大风起。吹水成沫。而成须弥等山。时一切有情。皆集光音天中。其福减者。下生世间。最初有一天子。从光音天没。来生大梵天中。是为梵王。其寿六十小劫。第二小劫。光音诸天。来生初禅梵世天中。为梵辅天。其寿四十小劫。第三小劫。光音诸天。复有来生梵世天中。为梵众天。其寿二十小劫。如是渐渐下生。欲界天中。有福尽者。化生为人。飞行自在。无有男女之相。地涌甘泉。味如酥蜜。因试尝之。遂生味着。失其神光。世间大暗。黑风吹海。漂出日月。置须弥山腹。照四天下。乃有昼夜。彼时众生。由耽地味。颜色粗悴。复食自然粳稻。残秽在身。便生二道。成男女根。宿习力故。便生淫欲。夫妻共住。光音诸天。后来生者。遂入胎中。因多贪着。粳米不生。第四小劫。乃至二十小劫。皆悉一减一增。名为成劫。住劫者。世界安住也。有二十小劫。第九小劫。人寿减至五万岁时。第一尊拘留孙佛出世。减至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减至二万岁时。第三尊迦叶佛出世。减至一百岁时。今第四尊释迦牟尼佛出世。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第五尊弥勒佛出世。乃至第十小劫。於增劫中。楼至佛出世。诸佛次第出兴。满足一千尊。已上二十小劫。皆悉一增一减。名为住劫。坏劫者。世界灭坏也。有二十小劫。火灾起时。坏至初禅天。始从地狱。终至梵天。有情众生。经十九增减劫。次第坏尽。唯器世间。空旷而住。乃至一切有情都尽。最后一增减劫。方坏器世间。有七日从海底出。大海尽竭。须弥崩坏。风吹猛焰。烧上梵天。悉成灰烬。乃至三千世界。一时烧尽。名为坏劫。空劫者。世界空虚也。有二十小劫。坏劫之后。自初禅梵世以下。世界空虚。犹如黑穴。无昼夜日月。唯大黑暗。名为空劫。通成住坏空为劫。今见住贤劫释迦牟尼。第四尊佛也)释迦谱曰。劫初王曰民主。生子名珍宝。珍宝生好味。好味生静衰。静衰生顶生。乃至师子颊。生子名净饭。(佛之父王)从民主以来。皆剎利种姓。(王种姓也)王阎浮洲(阎浮此云胜金。树名。洲从树得名。南赡部洲也)。

  祥符纪荫曰。世典所载。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变化。而庶类繁。相传首出御世者。曰盘古氏。又曰浑敦氏。夫曰太极生两仪。而太极生於无极。又曰盘古生於太荒。莫知其始。浑敦者。未昭晰之谓也。此盖阙疑。存而不论。非原始要终之论也。厥后三皇。(天开於子为天皇。地辟於丑为地皇。人生於寅为人皇)继御。兄弟各一万八千岁。夫一万八千岁。当减劫。迦叶佛出世之后矣。则所云盘古浑敦者。乃人失神光。日月初分昼夜之时也。此世界中。成就一切。皆属日月光明。日月未有以前。自应茫昧莫考。增劫时人皆行十善道。佛可不出。劫渐减。则善渐少。恶渐多。故佛出世。慈悲垂化。今释迦佛。当减劫百年之后。化迹娑婆。(释迦乃化身佛也。娑婆。华言堪忍。此世界名)故为十方佛所赞叹。有谓三皇一万八千岁。当作一万八百岁。以当一元。(自有天地至於穷尽。谓之一元)十二会(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一万八百年。子会生天。丑会生地。寅会生人。至戊会则闭物而消天。亥会则消天而消地。子会则又生天。而循环无穷)之数。非真有一万八千岁之理者。此盖以干支阴阳岁时消长之见。妄自窥测。又乌知人寿最初。皆八万四千岁乎。八万四千岁。由於行十善道。十善道法。开之有八万四千门。乃唯心之所感召也。又宁知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佛与一切众生。当前一念。圆摄无尽乎。不了本心。沉沦诸见。此我佛所以出世也。有谓佛之言多劫者。诞也。世固积月而成岁。积岁而成世。又安知其不积世而成劫耶。苟谓耳目不接。而谓之不然。上古之时。今亦未尝亲视之也。谓之为诞。可乎。

  大觉琏曰。妙道之理。圣人尝寓之於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逮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设为慈悲以化众生。亦所以趋於时也。自生民以来。淳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情窦日凿。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昔商周之诰誓。后世学者。故有不能晓。比当时之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如何也。及其弊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矣。故天下有不忍愿闻者。於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冬也。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圣人设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犹是而已矣。

  周(古公亶父所居之地。武王因以为有天下之号。其先祖后稷。为尧农师。有功封於邰。别姓姬氏。传至文王为西伯。仁圣化民。子发立为武王。伐商而有天下。都镐京)。

  昭王(康王子。名瑕。在位五十一年。按谥法。仪容恭美曰昭)。

  周昭王甲寅二十六年。

  世尊释迦牟尼佛降生中天竺净饭王宫(天竺。又作身笃。宜云印度。印度者。日月之别名也。其土贤圣导物。如日月明照。故名印度。天竺有五。中天竺居五竺之中。东至震旦五万八千里。夏至之日。日正中时。表晷无影。居一四天下之中。佛从中道。故降生中天竺)。

  佛历劫修行。(修行三大阿僧祇劫)值然灯佛授记。於此劫作佛。於迦叶(此云饮光)佛世。位登补处。上生兜率陀(此云知足)天。名护明大士。及应运时至。即观五事。(一者观诸众生。熟与未熟。二者观时。至与未至。三者观诸国土。何处居中。四者观诸种族。何族贵盛。五者观过去因缘。谁最真正。堪为父母)广利天人众已。(广如经载)乘六牙白象。发兜率宫。无量诸天。烧香散花。随从侍卫。满虚空中。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摩耶(此云大幻)夫人。(净饭王后)於眠寤之际。见菩萨乘六牙白象。腾虚而来。从右胁入。身见於外。如处瑠璃。夫人体安。如服甘露。顾见自身。如日月照。心大欢喜。菩萨於母胎中。处栴檀楼阁。广博妙严。如虚空等。为诸天人。广作法事。具如普曜经言。当此土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初八日。自摩耶夫人右胁诞生。(夫人游蓝毗尼园。见无忧树花芳茂。举手攀之。菩萨从右胁出)生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莲花。自然捧双足。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时兜释诸天子。见菩萨下生。各各愿为眷属。听法供养。多有下生王舍城。及诸国土者。种种瑞应。具如经说。

  祥符荫曰。佛与众生。同一体性。佛既上下独尊。众生亦然。独则万物皆备於我。尊则不被物物之所盖覆。众生昧此广大性体。故不能随处作主。遇缘即宗。受一切盖覆。而不能盖覆一切。佛才降生。便揭出独尊二字。以示性体之量。雪山道成。叹曰。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圆证此独尊也。末后灵山会上。一花拈出。全提密付。此独尊也。独尊之旨。全体证得。斯佛出世。一期事毕矣。

  考定(先贤纪佛生年。互有不同。依法显传。推佛生时。则当殷世武乙二十六年甲午。依沙门法上答问。则当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依像正纪。当周平王四十八年戊午。依后周沙门释道安。用罗什年纪。及石柱铭。则当周桓王五年乙丑。依梁赵伯休。於庐山遇弘度律师。得佛灭后众生点记推。则当周贞定王二年甲戌。依隋翻经学士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准教律及经史推。则当周庄王九年癸巳。景德传灯录。佛祖通载。佛祖纲目。俱作二十六年甲寅。传法正宗记。作周昭王九年甲寅。按周昭王元年己丑。则甲寅合是二十六年。辩正评法显传。乖殊河汉。未可依据。法琳谓像正记罕见依凭。又谓道安与什。造次缪陈。传述之过。费氏但据庄王时恒星为验。而云佛生。未知恒星别由他事。今以初祖入定鸡足之年。当周孝王五年丙辰征之。则当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以昭王甲寅至孝王丙辰。共一百二十三年。而佛灭於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去孝王五年丙辰。初祖入定时。四十四年。与传灯通载纲目合。征而可信。穆王元年庚辰至壬申合五十三年。有作三十六年。并五十二年者皆误。唐贞观十三年。勅遣刑部尚书刘德威等问法琳法师。何故佛生。传述乖紊。无的可依。法琳列陈真妄。定昭王甲寅岁生。穆王壬申岁灭。南山宣律师问天人曰。此土互说佛诞不同。如何定指。天人答曰。皆有所以。弟子夏杰时生天。具见佛之垂化。且佛有三身。法报二身。则非人所能见。唯法身大士见之。唯有化身。普被三千。百亿天下。则有百亿释迦。随人所感。前后不定。俱在大千之中。殷周随机。感化各别。法报二身。常自湛然。不足疑也)。

  别证(周书记。昭王即位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八日。江河泉池。忽然泛涨。井水溢出。山川震动。有五色光。入贯太微。亘於西方。尽作青红色。太史苏由占之曰。有大圣人。生於西方。一千年外。声教及此。照王即敕镌石记之。埋於南郊天祠前)。

  祥符荫曰。佛具三身。清净法身。犹若太虚。体无来去。圆满报身。如望夜月。徧界澄辉。千百亿化身。犹水中月。应物见形。其生也。为度有情。出生死海。其灭也。一期化毕。示有涅盘。非同幻质之留碍。岂合世相以拘墟。念证真常者。佛无一时而不生。生实无生。心融空有者。佛无一时而不灭。灭岂断灭。於诸说之不一。见感应之无方。合先后之攸同。定古今之一致。以西天诸祖年数。及达摩来梁之年合推。当从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四月初八日。佛降生为是(周正建子)。

  天龙浴太子身。

  佛既生已。时四天王。即以天缯。接太子身。置宝几上。释提桓因。(忉利天主)手执宝盖。大梵天王。手执白拂。侍立左右。难陀龙王等。於虚空中。雨清净水。一温一凉灌太子身。身黄金色。三十二相。(一。足安平。二足下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满足。七。足趺高好。八。腨如鹿王。九。手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生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色。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身圆满。二十二。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深远。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上肉髻)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日月照一四天下。为一世界。一千日月。照千四天下。为一小千世界。一千千日月。照一千千四天下。为一中千世界。一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曰三千大千世界者。语互也。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化佛国土)天龙八部。(天列三界。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龙有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夜义勇健神。有三种。地行夜义。在空夜义。天夜义。乾闼婆。天乐神。阿修罗。此云非天。似天而非天也。四趣所摄。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天伎神。摩睺罗伽。大蟒神。八部皆翊卫侍从於佛)於虚空中。伎乐赞叹。不可称数。

  发明(佛之出世。为度众生。故放光明。感触有情)。

  净饭王将太子往诣天寺天像起立礼太子足。

  宫侍往白净饭王。生太子种种瑞相。王即严仪仗入蓝毗尼园。见太子身。相好殊异。欢喜踊跃。前抱太子。置於七宝象辇之上。与诸臣从。随侍入城。经梵天寺。时王未识三宝。奉事梵天。即将太子往诣天寺。梵天形像。皆从座起。礼太子足。而语王言。大王当知。今此太子。天人中尊。虚空天神。皆悉敬礼。云何而令来此礼我。王及臣从皆惊异 发明(佛出三界。一切中尊。一切天人。皆蒙度脱。梵天位在初禅。未离生死。以天视佛。譬郡邑长之视天子。且天众多因佛力。而得脱障生天。亦犹郡邑之尊。有不承王命者乎。世人不达大道。佛天无别。是乡里之氓。只知郡邑之尊。而罔识九五之贵。其分然也)。

  名太子为萨婆悉达(华言顿吉)。

  王还宫已。集臣众议。定太子名。诸婆罗门。(此云净行道学)即共论议。而白王言。太子生时。所有诸瑞。莫非吉祥。当名太子为萨婆悉达。

  阿私陀(此云无比)仙瞻敬太子相好决定当成佛。

  净饭王普勅群臣。令访多闻有智者。占相太子。时有仙人阿私陀。以神通力。腾空而来。见王曰。知生太子。见种种瑞相。愿得瞻见。王即抱太子出。欲令礼仙人。阿私陀仙急止王曰。此是三界天人中尊。云何而令礼於我耶。仙人即起。合掌礼太子足。具见三十二种相好已。忽然悲泣。不能自胜。王大怪之。仙人欷歔答言。太子相好具足。若在家者。年一十九。为转轮王。若出家者。成等正觉。广度天人。然太子诸相明显。必当学道。成无上尊。以法利生。广度天人。为世间眼。但恨我今年寿将尽。生无想天。不睹佛兴。不闻经法。故自悲耳。(无想天精研舍定。心身灰凝。属四禅)。

  摩耶夫人命终生忉利天(太子姨母摩诃波提。乳养太子。如母无异)。

  太子生满七日。母摩耶夫人命终。以生太子功德。上生忉利天 发明(太子在兜率天时。自知福德威重。无有女人。堪受礼者。因观察摩耶夫人寿命将终。余有十月七日之期。故托之生。是善权方便。诸佛无异)。

  乙卯二十七年。

  太子年二岁处王宫。

  丙辰二十八年。

  太子年三岁处王宫。

  净饭王为办童子玩好之具。无不珍备。时举国人民。皆行仁惠。五谷丰熟。风雨以时。皆是太子福德所致。

  丁巳二十九年。

  太子年四岁处王宫。

  戊午三十年。

  太子年五岁处王宫。

  净饭王勅车匿等五百青衣。给侍太子。

  己未三十一年。

  太子年六岁处王宫。

  庚申三十二年。

  太子年七岁就学具无师智。

  凡诸典籍技艺。天文地理。皆悉自然知之。不由师授 发明(五地菩萨。一切世间有学。皆悉修习。无不明达。况佛已满圆觉。成无上智耶)。

  辛酉三十三年。

  太子年八岁处王宫。

  壬戌三十四年。

  太子年九岁处王宫。

  癸亥三十五年。

  太子年十岁处王宫校试。

  与从弟提婆达多(此云天授)难陀(此云欢喜)等。试力校射一切无与等者。莫不叹服恭敬。

  净饭王集会群臣灌太子顶立为太子。

  甲子三十六年。

  太子年十一岁处王宫。

  乙丑三十七年。

  太子年十二岁处王宫。

  丙寅三十八年。

  太子年十三岁处王宫。

  丁卯三十九年。

  太子年十四岁处王宫出游观化。

  太子启王出游观化。到诸城门。有所见。感叹而回。

  戊辰四十年。

  太子年十五岁处王宫。

  己巳四十一年。

  太子年十六岁处王宫。

  庚午四十二年。

  太子年十七岁处王宫纳妃。

  净饭王为太子择妃。有女名耶输陀罗。(此云华色)颜容端正。智慧才德。超过一切。王为纳之。更增伎乐。昼夜娱侍太子。太子纳妃。不相接近。王深疑。恐不能男。

  辛未四十三年。

  太子年十八岁处王宫复纳妃。

  净饭王以太子不近耶输。复广求贤女。乃得瞿彝。(此云明)太子虽纳。亦不接近。太子默念。恐父王以种嗣为碍。乃以手指妃腹曰。却后六年。尔当生男。妃遂有娠 发明(菩萨无欲。所以示见妻息。不拨世缘耳。罗云於天。变没化生。不由父母合会而生。又是本愿所致。世人毋以俗念怀疑也)。

  壬申四十四年。

  太子年十九岁二月八日出家。

  太子欲求出家。而自念言。当何所遇。即复启王出游。於四门见生老病死等事。复遇见净居天人所化作沙门披法服者。悲喜交集。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终可厌离。於是夜子时。有净居天人。於窗牖中。叉手白言。出家时至。可去矣。於是诸天捧所乘马足。超然凌虚。逾城而去。发大誓愿。曰。不断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冤憎会。穷贫困。求不得。八苦)不成无上菩提。(此云道)终不还也。净饭王思甚。遣大臣劝谕还宫者万计。确然不回(广如经载) 发明(道可以随处修。佛必从僧中成。千佛必由。三世无别。若不出家。生死不了家为苦聚。一切业障。由之而生。出家真因。一切道业。由之成就。世间梦幻。转眼即空。恩爱会当别离。富贵何能长久。聪明受累。愚蒙无知。生死海中。谁能度脱。佛示出家。断一切爱。离一切妄。超出天人。决了生死。始从一念。纵至成佛。故曰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之所能为。又曰。脚头只有些儿路。千劫还君一度行)。

  或谓祥符曰。出家之法。以余观之。何其悖也。何者。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今则髡其颅。刈其须。斯不为毁伤乎。父母者。生我者也。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不孝以无后为大。今则背弃其亲。动之千里。生绝甘旨。死无蒸尝。於孝何居。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出家则君臣之义。邈然远之。何以为忠。断绝人伦。不顾似续。使举世而出家。不几世界空虚乎。欲正人君子不非之。且求其信。何可得也。祥符曰。子言是也。山僧三十年前亦曾言之。今将明以告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固所以为孝也。今孝如大舜。能保父母不死乎。能保父母死。而身体发肤不毁伤乎。父母死而不能救。父母死而身体灭坏。发肤毁尽。漠然不以为念顾。鳃鳃恤一己之身体发肤。吾未见其所以为孝也。且所云不亏其体。不辱其亲。非仅形骸之谓也。能守其身。克全乎所以为身者。方可谓之不毁伤。出家之法。何争於须发而必去之髡其顶者。示已脱俗。不复同於世相。顾形思义。务所当务也。子知出家何所为乎。为了生死也。生死不学。佛道不能了。佛道非弃舍世缘不能学。故不从浅近起见。而惟深远是图。暂违其亲。终欲度脱其亲也。终欲进亲於道。俾吾亲得免幻躯报谢之苦。共证真常净乐之域也。口体之养。晨昏之奉。孝之小者也。以道事亲。度脱其亲。孝之大者也。举世间之孝。又孰有大於出家者乎。子以为远君臣之义。是不忠也。而抑知山林中人。晨香夕镫。祝延北阙。兢兢焉无日不以国王水土之恩为念乎。且五戒十善。清严摄物。所以默扶王化者。又岂子之所得而知者耶。至谓举世出家。则有世界空虚之虑。何其抱杞人之忧。若是岌岌也。举世沉沦贪爱。耽着利名。如何得能出家。若能出家。则梵行清白。福德同天。纯善无恶。皆为贤圣。天人岂藉秽欲而生。贤圣则各正性命。子未知夫人天凡圣之由。死生幽明之故。吾又何能一一为子饶舌哉。从古至今。正人君子。不知其几几也。未之知者。自不能不议之疑之。已知之者。信之尊之。而莫能窥测其极致。恨知之晚。悔不身先之者。亦复何限。何子言之易易也。

  太子自以所佩剑断除须发以七宝衣易粗布僧伽黎(此云割合重复衣)服之(佛佛出家。剃除须发。服僧伽黎。表法同也) 发明(世尊种种示见。皆以调摄众生无非佛事。故一一特书。昭佛佛道同。不离世相而不即世相也)。

  菩萨入檀特山修道习定(以后称菩萨。成等正觉后称佛)。

  於阿蓝迦蓝处习不用处定(广如经载) 发明(佛已历劫道成。所以然者。调摄众生也。故经云。以无心意无受行。而悉摧伏诸外道。先历试邪法。示诸方便。发诸异见。令至菩提)。

  癸酉四十五年。

  菩萨在檀特山修道(未出家以前。太子书年。出家以后。菩萨不书年)。

  甲戌四十六年。

  菩萨在檀特山修道 发明(正人修邪法。邪法亦成正。故书修道)。

  初至檀特山。习不用处定三年。知非便舍。

  乙亥四十七年。

  菩萨复至郁头蓝弗处修道习非非想定。

  丙子四十八年。

  菩萨修道习定。

  丁丑四十九年。

  菩萨修道习定知非便舍。

  戊寅五十年。

  菩萨入象头山修道行苦行。

  昭王己卯五十一年。

  菩萨同诸外道苦行日食麻麦。

  穆王(昭王子。名满。在位五十五年。按谥法。布德就义曰穆)。

  穆王庚辰元年。

  菩萨修道行苦行。

  辛巳二年。

  菩萨修道行苦行。

  壬午三年。

  菩萨修道行苦行。

  癸未四年(景德传灯录作三年者误)。

  菩萨苦行满沐浴於尼连河受天化女所献乳糜。

  降魔 发明(菩萨观察十种义故。示见降魔。乃至菩萨从兜率降生。以及涅盘。一一具有十种深义示见。如华严离世间品所明)。

  菩萨诣毕钵树下。天帝化人。撷瑞草以藉坐。景云祥风。四起纷披。天魔念菩萨道成。且受折抑。率众作难。穷见可怖可欲诸境。菩萨泊然不动。以指指地。地大震。魔皆颠仆。於是降之。

  祥符荫曰。魔佛不二。只在一心。不善用心。佛即是魔。善用其心。魔即是佛。魔佛无体。唯在当人。佛之与魔。间不容发。且佛非魔不成。一一顺逆境界。皆为增上因缘。魔非佛不伏。可怖可欲诸境。伎俩皆穷。而定慧慈威。何所不摄。学道人能入佛入魔。佛魔不异。即魔即佛。魔佛两忘。至竟魔佛无依。入即何有。其於道也。斯庶几乎。

  菩萨入定成道。

  菩萨於二月。(周正建子即今十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至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等正觉。乃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祥符荫曰。道也者。如大王路。不离当处。初无隔碍。众生与佛。体用俱同。触途成滞。乃成众生。行解圆满。遂成佛果。解圆行满。只能如道之量。而於道不增毫厘。触途成滞。亦只背道之量。而道未尝因之灭失。是以佛成道也。无所不成。而实无所成。斯以谓之根本不动智。众生触途成滞。究可就路还家。一举步间。便与道体不隔。斯以谓之差别妙慧智。佛具此智。方乘大乘而成正觉。若无此智。设修於道。只证二乘。及生净土。而不成佛。佛道圆成。不离当前一念。众生念念。可以成道。一念纯真。十方坐断。涅盘生死。犹若空华。圣见凡情。俱为梦幻。若来祖师门下。正好买草鞋行脚在。

  阿难陀生(梵语阿难陀。华言庆喜。以世尊成道日生。故名)。

  甲申五年。

  佛初转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

  佛成道已。思惟己所得法。甚深难解。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今此众生。邪欲所障。迷惑不信。反生诽谤。当堕恶道。甚可悲悯。大梵天王。及诸天等。申礼劝请。佛受其请。曲垂方便。遂诣波罗奈国。(此云江绕城)鹿野苑中。为五人。(一阿若憍陈如。此言无知。佛之舅氏。二頞[卑*页]。此云马胜。佛之家族。三跋提。此云小贤。佛之家族。四十力迦叶。亦名婆敷。亦佛之舅。五拘利太子。斛饭王之长子。乃佛从兄弟也)宣说四谛。(苦。集。灭。道)三宝(佛。法。僧也)乃成。(佛为佛宝。四谛为法宝。五人为僧宝也)五人证果(得法眼净。及无生智) 发明(巨夜长寝。无人能觉。慧日未出。明星前见。陈如等初受法味。初入法流。初登真谛。初入圣证。在一切人天罗汉之前。故具书之)。

  受四天王所奉钵(梵语钵多罗。华言应量器)。

  时有五百商主。以蜜麨奉供於佛。佛念过去诸佛。受食仪式。用钵多罗。时四方天王。知佛心念。各持其一钵奉佛。佛受四王之钵。累置掌上。按令成一。使四际相见。咒愿受食已。即援商人三归(令归依佛法僧三宝)。

  乙酉六年。

  佛在象头山为龙鬼等说法 发明(佛处众会为众说法。难以具书。今书其始初凡近一二。以槩一切)。

  或问牟子(汉初平时人名未详作理惑论)曰。夫至实不华。至辞不饰。言约而至者丽。事寡而达者明。故珠玉少而实。瓦砾多而贱。圣人制七经之本。不过三万言。众事备焉。今佛经卷以万计。言之亿数。非一人力所能堪也。仆以为烦而不要矣。牟子曰。江海所以异於行潦者。以其深广也。五岳所以别於邱陵者。以其高大也。若高不绝山阜。跛羊凌其巅。深不绝涓流。孺子浴其渊。麒麟不处苑囿之中。吞舟之鱼。不游数仞之溪。剖三寸之蚌。求明月之珠。探枳棘之巢。求凤凰之雏。必难获也。何者。小不能容大也。佛经前说亿载之事。道万世之要。太素未起。太始未生。乾坤肇兴。其微不可握。其纤不可入。佛悉弥纶其广大之外。剖析其窈妙之内。靡不纪之。故其经卷以万计。言以亿数。多多益具。众众益富。何不要之有。虽非一人所堪。譬若临河饮水。饱而自足。焉知其余哉。问曰。佛经众多。欲得其要。而弃其余。直说其实。而除其华。牟子曰。否。夫日月俱明。各有所照。二十八宿。各有所主。百药并生。各有所愈。狐裘备寒。絺绤御暑。舟舆异路。俱致行旅。孔子不以五经之备。复作春秋孝经者。欲明道德。正人心耳。佛经虽多。其归一也。何弃之有哉。

  佛为优娄频螺迦叶兄弟三人说法(并度其弟子一千人)。

  发明(佛度弟子。无量无数。难以尽书。今依经载。书上首一二。以槩其余)。

  丙戌七年。

  佛度舍利弗(此云身子)目连(采菽氏)等。

  舍利弗初师梵志沙然。有二百五十弟子。於路逢頞[((白-日+田)/廾)*页]比邱。威仪庠序。因问师法。頞[((白-日+田)/廾)*页]为举诸法从缘生偈。一闻即得初果。来至佛所。七日达一切法。证阿罗汉。因同目连归佛。目连闻法。经十五日。乃得四果。二人为佛左右面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连神通第一)。

  丁亥八年。

  佛定出家沙门同称为释。

  佛告诸比邱。有四大河。同入海已。无复本名。同名为海。四族出家。学佛道者。并称释迦弟子。以从佛生育法身。成就道力也(四河。东恒伽。南新头。西婆叉。北私陀。四族。西竺四姓)。

  戊子九年。

  佛度摩诃迦叶证阿罗汉果(梵语摩诃迦叶。此云饮光氏。以身光蔽众得名)。

  佛在拘耶尼国为婆陀和等说般若。

  长者须达与太子祗陀共作精舍供佛 发明(轻宝重佛故书)。

  舍卫国有大臣曰须达。巨富好施。赈给贫独。时号给孤长者。因娶儿妇到王舍城。护弥长者家。见其骚骚办具。大设供养。躬自执劳。经理事务。将以请佛。及比邱僧。须达闻佛僧名。[啬*欠]然起敬。心情悦豫。问护弥言。何名佛僧。具答所以。须达感念敬企。即求见佛。一瞻相好。及闻妙法。身心开朗。成须陀洹。(初果也)长跪问佛。舍卫城中。闻法易度。更有人否。佛言。人多信邪。难染正教。须达白佛。唯愿垂慈。屈临舍卫。使彼众生。除邪就正。佛告须达。出家之法。与俗应别。彼无精舍。云何栖息。须达白言。弟子能起。愿见听许。但不知法式。愿得偕一弟子。共往勅示。佛默然允可。命舍利弗同往。到舍卫城。案行诸地。无可意处。唯太子祗陀有园。其地平正。其树郁茂。不远不近。正得处所。须达谨白太子。具陈其意。太子云。我此园林。用以游观。何所乏少。须以相买。须达再三殷勤。敬以礼恳。太子以其情挚难却。谓呼价高。当不能买。语须达言。汝若能以黄金布地。令间无空者。便当相与。须达曰诺。敬依价命。太子言我戏卿耳。须达白言。太子不应戏言。乃以象负金。满八十顷。太子念言。佛必大有道德。能使斯人轻宝乃尔。乃舍园中树木。并起门楼。共以奉佛。须达与舍利弗。图度起立精舍。以妙栴檀为泥。涂佛房地。十二浮图。七十二讲堂。三千六百间房。五百楼阁。佛告阿难。今此园地。须达所买。林树门楼。祗陀所施。当号曰。祗树给孤独园(长者后生兜率陀天)。

  己丑十年。

  佛在柳山。为纯真陀罗王等说法。

  庚寅十一年。

  佛在秽泽为阿拙摩说法。

  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

  留夏九十日。优填王思甚。命匠以上妙栴檀。雕佛形像事之。及佛从忉利天下。像亦出迎。佛三呼。像三应。佛曰。汝於当来。作大法事。然无为真佛。实在己躬。波斯匿王。闻优填王雕栴檀像。乃召巧匠写紫磨金。成如来像。佛记之曰。若有众生。於佛灭后造立形像。种种供养。与佛无异。是人来世。必得念佛清净三昧。以至成佛(谨按栴檀佛像。在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来东土龟兹六十八年。凉州十四年。长安一十七年。江南一百七十三年。淮南三百六十七年。复至江南二十一年。汴梁一百七十七年。北至燕京。居圣安寺十二年。北至上京大储庆寺二十年。南还燕宫内殿居五十四年。元丁丑岁三月。燕宫火。尚书石抹公迎还圣安寺居五十九年。至元十二年乙亥。遣大臣孛罗等四众。备法驾仗卫音伎。奉迎万寿山仁智殿。丁丑建大圣万安寺。二十六年己丑。自仁智殿奉迎於寺之后殿。计自优填王造像之岁。至元延佑三年丙辰。凡二千三百有七年。至皇清今上康熙二十八年己巳。见供 大内。凡二千六百八十年)。

  祥符荫曰。此像教之缘起也。及今二千余年。而众生睹相庄严。利益无边。不可思议。谓非佛之无缘慈摄。悲愿深重。能如是乎。若能瞻仰取足。证得己躬无为真佛。清净三昧。方信佛身充满。普见不动。而众生与佛。不作两橛。不隔纤毫矣。

  辛卯十二年。

  佛还摩竭国。为弗沙王等说法。

  壬辰十三年。

  佛为弥勒说修行本起经。

  癸巳十四年。

  佛归王宫为父王说法王大信证令宫人受斋戒法。

  佛成道十年。父净饭王思一相见。遣梵志优陀耶。往迎还宫。优陀礼佛。具白王意。见佛威德。为天龙四众所尊。遂求出家。闻法便证罗汉。佛告优陀。佛本出家。誓得成道。还度父母。今已道成。必当还国。但於国人。有所感动。方堪信化。汝今已得神足。可先归见神变。却后七日。佛当还宫。优陀受勅。从空而还。往到本国。见种种神变。王及臣民。莫不惊喜。知佛当来。即勅国中。严洁道涂。盛陈仪仗。如转轮王。千乘万骑。出破四十里。奉迎世尊。佛及弟子。整衣持钵。发来王城。释梵四天。闻佛远国。皆来侍送。四天前导。梵天侍右。帝释侍左。诸比邱众。皆随佛后。八部天龙。香华幢旛。布满空际。诸天伎乐。节奏熙和。佛适进路。三千国土。六反震动。百岁枯树。皆生华实。久涸溪涧。自涌甘泉。王遥见佛。於大众中。如星中月。如日初出。相好严身。晃如金山。悲喜礼佛。共相慰问。大臣百官。皆稽首礼。拥迎入城。足蹈门阈。地为大动。天雨众华。乐器皆鸣。国中人民。所有疾苦。一切皆息。妇女珠环。相橖作声。地中宝藏自然发见。怀异心者。皆共和同。怀妊母人。身心安乐。产端正子。百鸟异兽。相和欣鸣。蒙其光润。皆脱业障。地狱休息。饿鬼饱满。一切众生。皆沾利益。佛入王宫。为父说法。王得证道。耶输瞿彝。礼佛受戒。罗云(佛之子也)稽首礼佛。奉佛印环。佛语父王。及诸臣曰。此吾之子。缘吾化生。无复怀疑也。宫人大小。咸受戒法。及八关斋。

  明教嵩曰。圣人之道。以善为用。圣人之善。以孝为端。为善而不先其端。无善也。为道而不在其用。无道也。用所以验道也。端所以行善也。行善而其善未行乎父母。能溥善乎。验道而不见其道之溥。能为道乎。是故圣人之为道也。无所不善。圣人之为善也。未始遗亲。亲也者。形生之大本也。人道之大恩也。唯大圣人。为能重其大本。报其大恩。故方其成道之初。登天先以道谕其母氏。应命还其故国。为父说法。而其国皆化。圣人可谓与人道而大顺也。养不足以报父母。以德报之。德不足以达父母。以道达之。呜呼。可谓至矣。

  灵岩储刻孝经序或曰。孝经为儒家开宗明义之书。沙门释子。自有五千四十八卷。百韦陀典。何取於越俎为也。弗也。世出世间。舍孝无从矣。我沙门尝遭灭物绝伦之谤。盖沙门或舍来耜。或舍舟车负贩。儿童时或一字不到眼。或长而茫失。即天资近古。懵无证据。其舍丹铅服三事衲者。始不过举邹鲁之圣经。为富贵之先导。经云。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又云。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不体圣心。则章句而已矣。我沙门半月半月。诵梵网心地品。一则曰慈悲心。孝顺心。二则曰孝顺心。慈悲心。非慈悲孝顺。则非正语正见。自非正语正见。安能生一切众生正语正见哉。世尊道成。先度父母。古人生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弘储明年甲辰六十。较古人十年。而孔子七十二制孝经。告备於天。假我数年。庶几言立。则弘储不敢自必也。

  王遣其族五百贵子从佛出家。

  佛从弟阿难白佛。愿垂剃度。佛令着袈裟衣。成僧宝已。次第礼诸沙门。至优波离。心自念言。是我家仆不能为礼。佛告之曰。学道唯论前后。不问尊卑。佛法犹如大海。悉受万川四流。不避污净。宜弃自大。折骄慢幢。阿难受诲。心净如空。稽首作礼。天地大震。众会同叹。善哉善哉。为道等心。除自高意。

  佛往摩竭提国。

  佛为摩竭提国瓶沙王说法。王以竹园精舍供佛。

  佛勅竹林住持舍利弗统之灵山住持大迦叶统之。

  佛勅目连取罗云出家(即罗睺罗。佛之子也)。

  甲午十五年。

  乙未十六年。

  佛复还王城。

  为释种说法。八万四千人。皆证初果。

  丙申十七年。

  丁酉十八年。

  戊戌十九年。

  佛还王宫省父病四天王等赴丧。

  净饭王卧病。思见佛及罗云等。佛在灵鹫山。天耳遥闻。知父命将终。告勅阿难罗云等。父王净饭。今得重病。应往觐省。即放光明。光照一切。及王之身。王蒙光触。如栴檀风。吹悦身心。患苦顿息。知佛当来。见斯光瑞。王见佛来。敬意踊跃。不觉起坐。佛告父王。莫复愁悒。父王道德纯备。无有缺减。命虽欲终。当生净域。时佛出金色臂。伸手舒光。着王心上。王合掌。心礼於佛。便尔命终。诸释众臣。以众香汁。沐浴王身。饰以白[迭*毛]。及诸缯帛。敛以金棺。奉置七宝庄校狮子座上。烧首散华。垂覆真球罗网。佛共难陀。於座之前。肃恭而立。阿难罗云。居棺之后。即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欲界一切诸天。与无数百千眷属。俱来赴丧。四方天王。统诸鬼神龙众。百千万亿。伎乐如云。俱来赴丧。皆共发哀。举声啼哭。时难陀等。白佛长跪。愿欲担棺。佛念当来。世人凶暴。不孝父母。不报育养之恩。为是之故。躬行法化。自欲担於父王之棺。时四天王。窃共思议。佛为三界中尊。一切之父。虽躬行化。云何担棺。俱共长跪。同白佛言。我等是佛弟子。从佛闻法。成须陀洹。我曹宜代世尊。担父王之棺。佛听许之。四王肩棺。举国悲仰。佛执香炉。在棺前导。威光益显。如万日照临。诣於墓所。灵鹫山中。有千罗汉。乘空而来。稽首白佛。欲勅何事。佛勅往大海渚。取妙栴檀。以为香薪。香薪积已。金棺置上。举火焚之。佛为四众说法。令出生死。远离欲火。悟世无常。发心求道者。不可胜计。尔时诸王。各持五百乳瓶。以用灭之。竞共收骨。盛置金函。以起塔庙。而供养之(净饭王生净居天)。

  明教嵩终孝章曰。父母之丧。沙门服衰绖则非所宜。当服大布。过敛。则以时往其家。送葬。或扶或导三年必心丧。静居修行。以赞父母之冥。遇丧期忌日伏腊。必营供祀诵。居师之丧。必如丧其父母。禀戒十师之丧。则有降杀。观佛泥洹之时。大众抚膺泣血。吾徒临丧。可不哀乎。

  宗统编年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