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寶慶四明志 (四庫全書本)/卷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十六 寶慶四明志 卷十七 卷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寳慶四明志卷十七
  宋 羅濬 撰
  慈溪縣志第二
  叙賦
  鄉村
  西嶼鄉縣東南管里三村二
  上牛里  石刺里  安仁里
  飛鳬村  徳星村
  金川鄉縣西管里四村三
  雲山里  太平里  大川里
  求賢里
  太平村  招義村  千金村
  石臺鄉縣南管里二村二
  望江里  孝順里
  句餘村  光徳村
  徳門鄉縣東管里二村二
  清水里  黄山里
  鄞水村  鴈門村
  鳴鶴鄉縣西北管里一村一
  小山里
  西村
  鎮市
  丈亭鎮今廢
  門溪市徳門鄉門溪一作文溪
  大隠市石臺鄉
  黄墓市石臺鄉
  藍溪市石臺鄉
  車廄市石臺鄉㑹稽地記云昔勾踐於此置廏停車秣馬跡趾猶存
  漁溪市金川鄉
  田畝
  舊額四十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八畝二十九步
  户口
  主客户通計大小口一十五萬六千三百八十
  夏税
  絹一萬七百一十六匹一丈五尺六寸五分六釐正税五千一百七十二匹一丈五尺六寸五分六
  
  和買五千五百四十四匹
  紬二千六百八十三匹二丈八尺六寸八分
  正税一千二百九十七匹二丈八尺六寸八分和買一千三百八十六匹
  綿二萬六百七十二兩三錢七分四釐
  折變
  折帛錢
  絹二千三百一十匹計錢一萬五千三百三十
  八貫五百文
  正税六百四十七匹每匹七貫文計四千五
  百二十九貫文
  和買一千六百六十三匹每匹六貫五百文
  計一萬八百九貫五百文
  紬一千六百八十二匹計錢一萬一千二百一
  十九貫五百文
  正税五百七十三匹每匹七貫文計四千一
  十一貫文
  和買一千一百九匹毎匹六貫五百文計七
  千二百八貫五百文
  綿八千四百三十兩毎兩四百文計錢三千三
  百七十二貫文
  折麥
  絹一百一十六匹二丈三尺三寸
  紬三十三匹二丈二尺五寸
  綿五百二十三兩八錢七釐五毫
  以上三項通折麥六百四十二碩三升三合
  四勺
  正五百八十三碩六㪷六升六合七勺義倉五十八碩三㪷六升六合七勺
  亭户折鹽
  絹二百一十四匹三丈二尺二寸五分九釐紬七十二匹八尺八寸二分五釐
  綿一千八十八兩九釐
  實催本色
  絹八千七十五匹一丈四尺八寸八分比元額増一丈四尺七寸八分三釐補所𧇾絹數
  紬八百九十五匹二丈二尺五寸虧一丈四尺七寸八分三釐入絹數
  綿一萬六百三十兩五錢五分九釐五毫
  秋税
  苗米二萬四千五百六十八碩九㪷五升七合三勺折變
  糯米二千六百三十六碩九㪷五升三合折苗米
  二千六百八十二碩四㪷一升七合
  亭户折鹽九百九十六碩七㪷四升三合
  實催本色二萬八百八十九碩七㪷九升七合三勺
  以寳慶三年為準
  省場
  本柄錢四千七百七十二貫六十八文
  糯米七百三十四碩一㪷九升毎碩價錢三貫九百九十文計二千九百二十九貫四百一十八文
  麵麥一百七十七碩九㪷五升每碩價錢三貫六
  百文計六百四十貫六百二十文
  夫食物料錢一千二百二貫三十文
  造麯五十一貫三百二十文
  造生煮酒五百六十六貫八百四十六文袋紬九匹一丈二尺毎匹四貫文計三十七貫
  
  篐缸打竈一百二十貫文
  官吏巡脚夫食糜費輕空滲漏四百二十六貫
  八百六十四文
  收息錢六千一百八十五貫九百七十六文
  諸司六千八百二千一貫二百七十七文
  經總制司三千五百五十二貫四百九十二文糴本司二千六百二十四貫九百七十五文移用司六百四十三貫八百一十文
  本府虧本柄錢六百三十五貫三百一文填納諸
  
  糟錢一百六十三貫三百九十文
  諸司四十八貫八百九十四文
  經總制司二十六貫五百二十六文
  移用司二十二貫三百六十八文
  本府一百一十四貫四百九十六文
  人户買撲酒坊三十一所
  大隠坊  車廄坊  招義坊
  漁溪坊  藍溪坊  鳴鶴坊
  鴈門坊  黄墓坊  蘆山坊
  盧慈坊  貴勝坊  黄楊坊
  蘆江坊  柵浦坊  相奥坊
  施奥坊  石步坊  蜀山坊
  聖井坊  杜湖坊  杜郭坊
  下洋坊  徐都橋坊 浦口坊
  石橋店  鑱頭店  郭宅店
  嶼山店  狄奥店  江邉店
  莊徑店
  浄息錢四千八百五十九貫二百二十七文
  常平司三千七百九十五貫四百九十九文本府一千六十三貫七百二十八文
  商税以寳慶元年為準
  嵗額錢二千七百貫文
  諸司一千三百九十一貫五百二十七文
  經總制司六百四十三貫八百三十九文
  糴本司七百四十七貫六百八十八文
  本府一千二百八貫四百七十三文於内除豁諸司頭子錢六十四貫四百四十八文實收一千二百四十四貫二十五文
  雜賦
  免役錢兩料共一萬二千一百三十貫九百三十二文實催到一萬二千四十六貫六百二十六文外補支發八十四貫三百六文
  縣吏支五千七百二十六貫一百九十六文
  本府八百七十二貫四文解𤼵减省人吏錢在京官員雇錢及支府吏錢並在内
  經總制司四千八百貫文
  官户不減半七百三十二貫七百三十二文
  茶租錢四百一十九貫五百一十九文
  水脚錢七百四十八貫二百五十文
  租堰錢三十貫文
  房廊錢五十貫六十四文
  河渡錢六百五十六貫七百九十九文專𨽻常平司
  職田
  米一千四百三十五碩元額一千四百六十五碩四升三合一勺於内豁除逃荒砂塞復還民業米有今額
  叙兵
  弓手
  縣尉司額八十人今七十六人
  土軍
  鳴鶴巡檢司額九十人今七十三人
  叙人見郡志
  叙祠
  神廟
  靈應廟縣東一里即鮑郎廟也事跡見郡志民既神之故所在祠之
  董孝純徳君廟縣東北一里慈溪因孝子得名而舊無祠宇附祀於城隍皇朝建炎間縣令林叔豹即靈應廟之西建祠堂遷其像而祀之有題跋刋于孝子碑隂祠宇尚卑陋紹興三十二年郡户曹董鄰攝邑遂於普濟寺之西建廟久而圮慶元二年令朱堂增修帥同寮與邑之士夫上已重陽行三獻之禮里士畢集祀罷飲福於普濟寺至今不替尚書樓鑰記之
  張孝子祠孝子諱無擇唐人事父至孝父死𦵏縣之金川鄉虎胛山廬于墓側朝夕哀慕七日絶漿三年不櫛感芝草醴泉之瑞其後仕至中散大夫終和州刺史白樂天志其墓皇朝嘉定十四年邑人請於縣立祠宇於純徳董君廟側春秋配享著作郎張虙記
  靈感廟在縣西北七十里地名向頭山皇朝建炎四年勑封靈應侯
  東西五聖廟一在縣東南一里一在縣西南一里東嶽行宫在清道觀之西去邑三里
  驃騎將軍廟在縣東南二十五里㑹稽典錄云漢世祖時張意為驃騎將軍後隠於山遂立廟以祀之
  祠山張王行祠在永明寺開禧初縣尉施子升始建殿宇寳慶二年令周符尉莊鎬募衆増廣從屋水旱疾疫邑人必禱焉
  宫觀
  清道觀縣東南三里唐天寳八年建後廢皇朝紹興三十年道士葉景虛重建又於其右建東嶽行宫尚書樓鑰扁其入觀之路曰列僊㳺館
  大隠山至道宫縣西南四十里下有龍潭唐天寳二年遣使投金龍禱雨泛出黒漆木板有金書大寳永昌四字雨隨應乃賜潭名永昌建觀潭上名大寳詳見叙水地卑濕皇朝大中祥符間一夕疾風大雨拔木𤼵屋觀屋忽運於溪南髙爽處人號神運殿治平二年賜今額世𫝊為葛仙翁謝康樂修煉之所宫側有藥臼石臺皆仙迹也寳慶元年道士董成真具其事聞于朝有㫖命祠官典領且給降楮劵三清殿聖寳閣鍾樓方丈厨庫廊廡皆一新之仍創亭三間少卿江立中扁以環碧其大隠山則樓宣獻公舊扁也府仍給據與免和役非泛科敷
  崇夀宫縣西北五十里屬鳴鶴鄉定海縣東海王廟守香火道士嘗請崇夀為其觀額此宫遂改天寧觀又改天寧萬夀觀後有㫖東海王廟觀改為淵徳觀紹興元年道士王太素陳乞于朝復舊額
  寺院
  禪院六
  香山智度寺縣東三十五里山舊名達蓬以其自此可達蓬萊真應大師惟實道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也惟實姓湯生於唐開元十二年從善慧禪師出家學道復從宗本禪師受㣲㫖天寳十四年振錫至縣之若㠗山夜夢神人告曰達蓬名山可居翌日得其處石壁間隠然有佛跡遂結庵焉寳應元年海寇袁晁散掠浙東數百人突庵暴侮實據石瞑坐賊舁巨石塞其洞口實喑嗚作聲以一掌舉之賊驚顧辟易實諭以善信各禮謝而去廣徳二年實乃即山麓開基建寺大厯八年刺史裴儆奏聖跡在石巖谷流香乞以香山為寺額詔從之貞元二年十二月實趺坐而逝𦵏寺之巽隅咸通十四年有途人負漆器五百入寺曰湯和尚於浙西丐縁先遣至此和尚濯足溪邉隨至矣衆趨出迎惟見草逕濡迹直抵墳塔遺履在傍發塔視之髭髮秀長神色如生奉以歸寺乾寧三年有睦州陳氏至曰幼子久攖沉疾值湯僧得更生約十六年還解於此升堂見僧像愕然自是水旱疾疫無嗣續者争來禱晉天福七年吳越王賜號常寂大師錢億為州牧迎致府廷以針刺其膚飛血如線億大悔謝欲致城中之興國寺舉者莫前遂遣還山後有尼為削髭髮未釋刀似有壊相始加漆飾彩繪皇朝天聖元年賜寺額元豐三年守王誨以禱雨有驗聞于朝更常寂之號曰真應常住田一千二百三十二畝山二千一百畝
  蘆山普光院縣西南二十五里唐乾元元年置皇朝治平二年賜額大觀間中書侍郎劉逵記本院輪藏云清㤗開基元豐革律綿歴紹聖三世禪居其山堆青擁翠秀拔鶴洲島渚之上物情萬狀皆出其中此亦一方佳景也謂之清㤗開基則在唐必廢而復興矣石湖范居士集有送舉老歸蘆山偈云二千里徃來似夢四十年今昔如浮去矣莫久留桑下歸歟來共煨芋頭常住田五百一十畝山六百三十九畝
  定水寺縣西北五十里近鳴鶴山唐乾元二年建名清泉世以為虞世南故宅皇朝改今額紹興七年更為禪刹寺有泉甘寒宜煎茗暑月汲之久停不腐有大藏經殿唐京兆韓杍材記常住田九百七十畝山六百三十九畝廬陵僧徳璘嘗住寺以烝木犀香送誠齋楊文節公公遺之五詩一云春得鄞江信香從定水來今年有竒事正月木犀開二云萬杵黄金屑九烝碧梧骨詩老坐雪𥦗天香來月窟三云山童不解事着火太酷烈要輸不盡香急喚薄銀葉四云傳語雙峯老汝師是如來如何一瓣香却為楊誠齊五云誰言定水禪入定似枯木飛入廣寒宫收得香萬斛
  五磊普濟院縣西北三十里舊名靈山禪院唐文徳中令頵禪師建皇朝大中祥符初改賜今額知吉州太和縣林肇記常住田二百六十四畝山七百四十畝
  石門山饒益院縣西南六十里唐景福二年置曰石門舊以石門山得名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七畝山二千六百畝
  鳳巖寺縣西四十里金川鄉唐開成元年建皇朝隆興初主僧宗曉刺血書大般若經六百卷翰林學士馮楫題跋常住田三十畝山五畝
  教院十一
  定香院縣西六十里晉天福八年置名太平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七畝山一百三十四畝
  寳嚴院永明寺之北皇朝景祐中建號天台教院鄞宰虞大寧記嘉定十年主僧如理陳於朝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三十五畝山無
  赭山清果院縣西南十里周顯徳六年置名赭山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二十五畝山四十二畝
  雲湖慶安院縣西北一十五里周顯徳四年置名保安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三百畝山二百二十七畝院本以湖得名今湖廢矣院之前有古松夾道綿亘數里望之如雲其一最巨而竒蜿蜒如龍飛偃如盖臨池上院之後有流泉潺湲出於深山窮谷中僧用巨竹連筒引行數里入香積厨以供用其流滙于松下石池溢而出於谿龍圖閣學士舒亶有詩曰門前屏障繞潺湲付與林僧夜定還松盖作雲連十里竹龍行雨出千山白公香火蓮開後謝氏池塘草碧間我亦鳳凰臺上客圖閑却笑未能閑其後邑長沈時升有造舟之役睥睨兹松將斤斧焉里士文學馮輗作詩曰寒松一幹老蒼蒼古寺門前嵗月長匠伯偶圖舟楫利禪翁方患斧斤傷得全此日同齊櫟勿剪他年比召棠可但與公期久逺相將俱列大夫行且述舒公詩以遺沈松賴以不伐僧遂併二詩刋于石
  五峰山廣福院縣西北三十里舊名五峰院唐元和元年置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七十畝山七百四十一畝
  禪于山吉祥院縣西南四十里晉天福八年置曰禪于院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二十三畝山一百四十畝
  雲溪廣福院縣西南三十里唐光化元年置名夀聖隠士楊適嘗記之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六十畝山三十三畝
  補陁院縣東北十里唐大中六年置名大中觀音院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四十四畝山二百六畝
  普濟院縣東北一里本普濟律院之子院也皇朝嘉祐中建僧宗正記今為十方教院常住田五十畝山無
  白巖院縣西南六十里皇朝乾徳四年置天聖中賜今額常住田一十四畝山無
  妙應院縣東徳門鄉皇朝治平四年置有觀音殿建炎兵亂獨免于火紹熙四年僧悟諲増屋三十楹右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觀朱習記本甲乙住持嘉定中改為十方教院久寖圯寳慶三年僧文㑹重修宣教郎新特改差知婺州浦江縣李知退記院常住田一百六十七畝山無
  十方律院六
  三峰山廣福院縣西南七十里唐㑹昌元年置曰三峰院皇朝熙寧元年改為夀聖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二十六畝山五千三百七十畝院有智交律師塔黄州教授曹粹中銘
  華嚴院普濟寺之西南隅皇朝端拱二年建吏部郎中陳時舉記宣和初改為十方禪院紹興二十年本州保奏賜今額復為律院常住田一百二十畝山無
  佛跡寳嚴院縣東北四十里唐天寳元年置曰佛跡院以山有佛跡而得名皇朝治平元年十一月改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一十畝山八百四十畝
  資國廣福院縣西南六十里唐咸通五年建名資國院皇朝熙寧元年十二月改名夀聖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四十畝山二十五畝院有藏殿頥庵居士劉應時記後寺僧元實興建佛殿三門僧堂慈川逸民劉叔温記
  吉祥廣福院縣東一十里唐文徳二年置名吉祥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一十三畝山一百八十一畝
  靈龜山福源院縣西六十里舊名永安唐廣明元年建皇朝寳元二年改賜今額景祐二年縣尉宋縯記院之東南有基法師骨舎利石塔内翰楊億嘗為真賛中丞舒亶㳺此寺有詩云一橋雲借路雙沼月分秋後更禪刹今改為律院常住田二百一十七畝山一百五十畝
  甲乙律院十六
  永明寺縣西二里唐儀鳳二年邑大夫吕珂捨宅為之元號禪林院髙宗賜名大寳院天寳中改為大寳寺㑹昌中廢毁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四十畝山無唐李華撰左谿碑銘云明州大寳寺僧道源純得醍醐飽左谿之道味道源乃此寺名僧也寺有亭曰四香縣令盛次仲為賦四絶一云擾擾紅塵為㡳忙僧家白日自舒長朱簾着地寂無事百刻青春一炷香二云四圍老緑夏隂凉一枕南風睡思長夢裏不知身是蝶等閑飛入白蓮香三云霜晴怡見湖山好境静方知日月長陶令醉多難入社時來挼菊飲秋香四云趂雪看山坐小床白雲影裏玉虹長不知砌下梅花𤼵只恠開簾有暗香
  普濟寺縣東北一里本吳太子太傅都鄉侯闞澤書堂後捨為寺歴代毁廢唐大中二年縣令李楚臣復立為徳潤院以澤字徳潤故取名之乾符中勑賜應天徳潤寺僧文義大師清晏銘于石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五十一畝山無寺有僧遂端誦法華經晝夜不輟唐咸通十二年趺坐而逝口出青蓮華七莖既窆二十餘年塜間屢有光發衆開視之形質如生即迎真身歸院加以漆飾装嚴而奉之左街僧録賛寧為之傳寺之東岡有松如龍石如虎皇朝元豐中令盛次仲有詩云一松偃蹇蒼龍盤一石巉巗怒虎踞漫來題作龍虎軒只恐風雲卷將去因以龍虎名軒松竒恠秀特晚忽枯悴先是邑士登第者不絶後二十舉寂無人此松既枯登第者復相踵丙辰尤盛或以秀氣為松所奪今復還焉軒之北有亭曰鄰月元豐之八年令崔熙建今廢寺之前徳潤湖之心有亭舊名清音天聖九年餘姚縣令孫籍記大觀二年令唐昌期改名涵碧
  覺林院縣西六十里唐景福二年置名保徳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鎮東軍節度推官項晞記常住田三十四畝山一百二十三畝
  金繩院縣西四十里唐天祐中慧孜法通二僧以古華嚴址剏之後唐清泰二年錢氏名以護國皇朝大中祥符中改賜今額觀察推官闗杞記院有韶國師所得隋文帝感應舎利一顆主僧徳昇建甎浮圖于院前以奉藏之常住田一百五十三畝山一千七畝
  金僊院縣西北七十里唐乾元二年置名福林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有藏殿蜀僧寳曇記常住田一十六畝山一百六十四畝
  度門院縣西六十里唐廣明元年置曰西峰以西峰山得名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無山一百八十畝
  證心院縣西五十里晉天福七年置名新慶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遼西項𫝊記常住田一百六十四畝山三百八十八畝
  甘露院縣西南六十里唐開元二十八年置曰上福龍山以山名名之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沙門遵式銘于石常住田一百三十四畝山一百九十四畝
  定慧院縣西南六十里晉開運二年置名支山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十五畝山一百八十畝
  法蓮院縣東南一十五里舊名蓮花吳越寳正二年置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六十畝山五十畝
  白龍慈化院縣東南十里五代漢乾祐中僧師𧦬結宇于此日誦法華經嘗有白龍矯首室外皇朝建隆二年置院因號白龍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四十畝山無
  精進院縣東三十里舊名靈山保國唐廣明元年置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
  定林院縣東二十五里舊名峰山院晉天福二年惟實禪師開基皇朝天聖五年改賜今額貢士邵賔暘記常住田八十二畝山一百畝
  妙峰院縣之石臺鄉皇朝建中靖國年中置常住田五十畝山一百四十畝
  廣濟院常住無
  寳慶院縣之青村渡舊曰青村庵嘉定十五年賜今額越二年改元適與寺額合
  廢院一
  太平院縣西太平村唐天復二年置僧居遂記
  尼院一
  永夀尼院縣北二十里嘉定初移賜今額
  叙遺
  存古
  古句章縣在今縣南十五里面江為邑城基尚存故老相𫝊曰城山旁有城山渡西去二十五里有句餘山又有句餘村郭璞謂句餘山在餘姚北句章南二縣因以為名其實山在餘姚東句章西舊經載古句章城在鄞縣南六十里今鄞縣西南有句章鄉然按漢書地理志句章渠水東入海則所謂城山渡即其渠也晉劉裕東討孫恩實戍句章毎戰陷陣賊乃退還浹口今定海縣大小浹口也是時孫恩泛海出没禦之當據要衝而今句章鄉乃在山間必非戍守之地郷名句章特以其地素𨽻句章縣故爾句舊讀為勾今讀為章句之句
  太平村在縣西六十里屆紹興府餘姚縣一百里按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山部載太平山云孔臯㑹稽記曰餘姚縣南百里有太平山山形似繖四角各生一種木木不雜姚江源出太平山東至浹江入海齊孔稚珪逰太平山詩曰石險天貌分林交日容闕隂澗落春榮寒巖留夏雪晉孫綽太平山銘曰嵬峩太平峻踰華霍秀嶺樊緼竒峰挺崿上干翠霞下籠丹壑有士㝠逰默往寄託肅形枯林映心幽漠亦既見止渙焉融滯懸棟翠㣲飛宇雲際重巒蹇産回溪縈帶被以青松灑以素瀨流風佇芳翔雲停靄因其地有太平山故以名村焉
  千人壇在縣西南十五里髙數仞其上可容千人耆老相傳云昔秦始皇東逰㑹稽登山望秩以求神仙至此見羣峰連延東入于海乃令方士徐福立壇祈禱因以為名
  後漢鄞縣令王脩墓在縣西十里事跡見郡志叙人晉虞瑶墓在五馬山縣西南六十里虞氏譜云瑶博學强識當時所稱累遷至伏波將軍
  晉虞胄墓在横山縣東南十里虞氏譜云胄好學不怠仕至散騎常侍嘗居此山死因𦵏焉至今人呼為常侍墓
  宋朱夔墓在朱墓山縣西六十里宋書云朱夔字秀整吳人也州舉秀才歴中書郎轉台州刺史有林壑之志卜居此山死因𦵏焉
  梁虞荔墓在鳴鶴山縣西北六十里梁書云荔㑹稽上虞人也以博識聞舉宏詞累遷中庶子卒于官歸𦵏此山
  梁虞孜墓在東澄山縣西南三十五里孜舉秀才累遷至散騎常侍著内典要三十卷
  梁建威將軍虞驁墓在漁溪山縣西北五十里
  梁東海太守虞野人墓在戍溪山縣西南三十五里隋金紫光禄大夫陳詠墓在城門山縣西南十三里隋書云詠字休寧仕為懐安令遷城門校尉㑹稽從事屬隋初多故因留𦵏此遂以名山
  唐張孝子父司馬墓在虎胛山縣西三十里事跡見郡志叙人
  舊志載晉虞喜墓在亶洲山縣東北四十五里今縣無此山詳見鄞志叙山






  寳慶四明志卷十七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