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子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尸子
作者:尸佼
不可寫作 「屍」。此處系統的繁簡轉換有誤。請見諒。

勸學[编辑]

  學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厭,所以治人也。繭舍而不治則腐蠹,使紅女繰之爲美錦,大君朝而服之身者,繭也。舍而不治則知行腐蠹,使賢者教子以爲世士,則天下諸侯莫敢不敬。是故子路,卞之野人;子貢,衛之賈人;顏涿聚,盜也;顓孫師,駔也。孔子教之,皆為顯士。

  夫學,譬之猶礪也。夫昆吾之金而銖父之錫,使於越之工,鑄之以為劍,而弗加砥礪,則以刺不入,以擊不斷。磨之以礱礪,加之以黃砥,則其刺也無前,其擊也無下。自是觀之,礪之與弗礪其相去遠矣。今人皆知砥礪其劍而弗知砥礪其身。夫學,身之礪砥也。

  夫子曰:「車唯恐地之不堅也,舟唯恐水之不深也。」有其器,則以人之難為易。夫道,以人之難為易也。是故曾子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懼而無咎。」然則愛與惡,其于成孝無擇也。史鰌曰:「君,親而近之,至敬以遜貌,而疏之,敬無怨。」然則親與疏,其于成忠無擇也。孔子曰:「自娛於檃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以善廢而不邑邑,蘧伯玉之行也。」然則興與廢,其于成善無擇也。屈侯附曰:「賢者易知也,觀其富之所分,達之所進,窮之所不取。」然則窮與達,其于成賢無擇也。是故愛惡、親疏、廢興、窮達,皆可以成義,有其器也。

  桓公之舉管仲,穆公之舉百里,比其德也。此所以國甚僻小,身至穢污,而為政於天下也。今非比志意也,比容貌。非比德行也,而論爵列不(原脫)亦可以卻敵服遠矣。農夫比粟,商賈比財,烈士比義。是故監門、逆旅、農夫、陶人皆得與焉。

  爵列,私貴也;德行,公貴也。奚以知其然也?司城子罕遇乘封人而下,其僕曰:「乘封人也,奚為下之?」子罕曰:「古之所謂良人者,良其行也;貴人者,貴其心也。今天爵而人,良其行而貴其心,吾敢弗敬乎?」以是觀之,古之所謂貴非爵列也,所謂良非先故也。人君貴于一國而不達于天下,天子貴于一世而不達於後世,惟德行與天地相弊也。

  爵列者,德行之舍也,其所息也。《》曰:「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仁者之所息,人不敢敗也。天子諸侯,人之所以貴也,桀紂處之則賤矣。是故曰「爵列非貴」也。今天下貴爵列而賤德行,是貴甘棠而賤召伯也,亦反矣。

  夫德義也者,視之弗見,聽之弗聞,天地以正,萬物以徧,無爵而貴,不祿而尊也。

貴言[编辑]

  范獻子遊於河,大夫皆存。君曰:「孰知欒氏之子?」大夫莫答。舟人清涓舍楫而答曰:「君奚問欒氏之子為?」君曰:「自吾亡欒氏也,其老者未死,而少者壯矣,吾是以問之。」清涓曰:「君善修晉國之政,內得大夫而外不失百姓,雖欒氏之子,其若君何?君若不修晉國之政,內不得大夫而外失百姓,則舟中之人皆欒氏之子也。」君曰:「善哉言!」明日朝,令賜舟人清涓田萬畝,清涓辭。君曰:「以此田也,易彼言也,子尚喪,寡人猶得也。」古之貴言也若此。

  臣天下,一天下也。一天下者,令於天下則行,禁焉則止。桀紂令天下而不行,禁焉而不止,故不得臣也。目之所美,心以為不義,弗敢視也;口之所甘,心以為不義,弗敢食也;耳之所樂,心以為不義,弗敢聽也;身之所安,心以為不義,弗敢服也。然則令於天下而行、禁焉而止者,心也。故曰:「心者,身之君也。」天子以天下受令於心,心不當則天下禍;諸侯以國受令於心,心不當則國亡;匹夫以身受令於心,心不當則身為戮矣。禍之始也,易除,其除之;不可者,避之。及其成也,欲除之不可,欲避之不可。治於神者,其事少而功多。干霄之木,始若蘖足,易去也;及其成達也,百人用斧斤,弗能僨也。熛火始起,易息也;及其焚雲夢、孟諸,雖以天下之役,抒江漢之水,弗能救也。夫禍之始也,猶熛火蘖足也,易止也。及其措於大事,雖孔子、墨翟之賢,弗能救也。屋焚而人救之,則知德之;年老者使塗隙戒突,終身無失火之患,而不知德也。入於囹圄、解於患難者,則三族德之;教之以仁義慈悌則終身無患,而莫之德。夫禍亦有突,賢者行天下而務塞之,則天下無兵患矣,而莫之知德也。故曰「聖人治於神,愚人爭於神」也。天地之道,莫見其所以長物而物長,莫見其所以亡物而物亡。聖人之道亦然,其興福也,人莫之見而福興矣;其除禍也,人莫之知而禍除矣,故曰「神人」。益天下以財為「仁」,勞天下以力為「義」,分天下以生為「神」。修先王之術,除禍難之本,使天下丈夫耕而食,婦人織而衣,皆得戴其首,父子相保,此其分萬物以生,盈天下以財,不可勝計也。神也者,萬物之始,萬事之紀也。

四儀[编辑]

  行有四儀,一曰志動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義,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守四儀,以終其身,名功之從之也,猶形之有影,聲之有響也。是故志不忘仁,則中能寬裕;智不忘義,則行有文理;力不忘忠,則動無廢功;口不忘信,則言若符節。若中寬裕而行文理,動有功而言可信也,雖古之有厚功大名,見於四海之外,知于萬世之後者,其行身也,無以加於此矣。

明堂[编辑]

  夫高顯尊貴,利天下之徑也,非仁者之所以輕也。何以知其然耶?日之能燭遠,勢高也;使日在井中,則不能燭十步矣。舜之方陶也,不能利其巷下;南面而君天下,蠻夷戎狄皆被其福。目在足下,則不可以視矣。天高明,然後能燭臨萬物;地廣大,然後能載任群體。其本不美,則其枝葉莖心不得美矣。此古今之大徑也,是故,聖王謹修其身以君天下,則天道至焉,地道稽焉,萬物度焉。古者明王之求賢也,不避遠近,不論貴賤,卑爵以下賢,輕身以先士。故堯從舜於畎畝之中,北面而見之,不爭禮貌。此先王之所以能正天地利萬物之故也。今諸侯之君,廣其土地之富、而奮其兵革之強以驕士;士亦務其德行、美其道術以輕上,此仁者之所非也。曾子曰:「取人者必畏,與人者必驕。」今說者懷畏而聽者懷驕,以此行義,不亦難乎?非求賢務士而能致大名於天下者,未之嘗聞也。夫士不可妄致也,覆巢破卵,則鳳皇不至焉;刳胎焚夭,則麒麟不往焉;竭澤漉魚,則神龍不下焉。夫禽獸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況於火食之民乎?是故曰:「待士不敬,舉士不信,則善士不往焉;聽言,耳目不瞿,視聽不深,則善言不往焉。」孔子曰:「大哉河海乎,下之也!」夫河下天下之川故廣,人下天下之士故大。故曰:「下士者得賢,下敵者得友,下眾者得譽。」故度于往古,觀于先王,非求賢務士而能立功于天下、成名於後世者,未之嘗有也。夫求士,不遵其道而能致士者,未之嘗見也。然則先王之道可知,己務行之而已矣。

[编辑]

  天地生萬物,聖人裁之。裁物以制分,便事以立官。君臣、父子、上下、長幼、貴賤、親疏,皆得其分。曰治愛得分,曰仁施得分,曰義慮得分,曰智動得分,曰適言得分,曰信皆得其分,而後為成人。明王之治民也,事少而功立,身逸而國治,言寡而令行。事少而功多,守要也;身逸而國治,用賢也;言寡而令行,正名也。君人者,苟能正名,愚智盡情,執一以靜,令名自正,令事自定,賞罰隨名,民莫不敬。周公之治天下也,酒肉不撤於前,鐘鼓不解於懸。聽樂而國治,勞無事焉;飲酒而賢舉,智無事焉;自為而民富,仁無事焉。知此道也者,眾賢為役,愚智盡情矣。

  明王之道,易行也。勞不進一步,聽獄不後臯陶;食不損一味,富民不後虞舜;樂不損一日,用兵不後湯武。書之不盈尺簡,南面而立,一言而國治,堯舜復生,弗能更也。身無變而治,國無變而王,湯武復生,弗能更也。執一之道,去智與巧。有虞之君天下也,使天下貢善;殷周之君天下也,使天下貢才。夫至眾賢而能用之,此有虞之盛德也。

  三人之所廢,天下弗能興也;三人之所興,天下弗能廢也。親曰不孝,君曰不忠,友曰不信,天下弗能興也;親言其孝,君言其忠,友言其信,天下弗能廢也。夫符節,合之則是非自見。行亦有符,三者合,則行自見矣。此所以觀行也。諸治官臨眾者,上比度以觀其賢,案法以觀其罪,吏雖有邪僻,無所逃之,所以觀勝任也。群臣之愚智日效於前,擇其知事者,而令之謀群臣之所舉;日效於前,擇其知人者,而令之舉群臣之治亂;日效於前,擇其勝任者,而令之治群臣之行,可得而察也。擇其賢者而舉之,則民競於行;勝任者治,則百官不亂;知人者舉,則賢者不隱;知事者謀,則大舉不失。夫弩機,損若黍則不鈎,益若□則不發。言者,百事之機也。聖王正言於朝,而四方治矣。是故曰:「正名去偽,事成若化;以實核名,百事皆成。」夫用賢使能,不勞而治;正名覆實,不罰而威。達情見素,則是非不蔽;復本原始,則言若符節。良工之馬易禦也,聖王之民易治也,其此之謂乎?

發蒙[编辑]

  若夫名分,聖之所審也。造父之所以與交者,少操轡,馬之百節皆與;明王之所以與臣下交者,少審名分,群臣莫敢不盡力竭智矣。天下之可治,分成也;是非之可辨,名定也。無過其實,罪也;弗及,愚也。是故情盡而不偽,質素而無巧。故有道之君,其無易聽,此名分之所審也。若夫臨官治事者,案其法則民敬事;任士進賢者,保其後則民慎舉;議國親事者,盡其實則民敬言。孔子曰:「臨事而懼,希不濟。」《易》曰:「若履虎尾,終之吉。」若群臣之眾皆戒慎,恐懼若履虎尾,則何不濟之有乎?君明則臣少罪。夫使眾者,詔作則遲,分地則速,是何也?無所逃其罪也。言亦有地,不可不分也。君臣同地,則臣有所逃其罪矣。故陳繩則木之枉者有罪,措準則地之險者有罪,審名分則群臣之不審者有罪。夫愛民,且利之也,愛而不利,則非慈母之德也;好士,且知之也,好而弗知,則眾而無用也;力於朝,且治之也,力而治,則勞而無功矣。三者雖異,道一也。是故曰:「審一之經,百事乃成;審一之紀,百事乃理。」名實判為兩,合為一。是非隨名實,賞罰隨是非。是則有賞,非則有罰,人君之所獨斷也。明君之立也,正其貌,莊其心,虛其視,不躁其聽,不淫審分,應辭以立於廷,則隱匿疏遠,雖有非焉,必不多矣。明君不用長耳目,不行間諜,不強聞見,形至而觀,聲至而聽,事至而應。近者不過,則遠者治矣;明者不失,則微者敬矣。

  家人、子侄和,臣妾力,則家富,丈人雖厚,衣食無傷也;子侄不和,臣妾不力,則家貧,丈人雖薄,衣食無益也,而況于萬乘之君乎?國之所以不治者三:不知用賢,此其一也;雖知用賢,求不能得,此其二也;雖得賢,不能盡,此其三也。正名以禦之,則堯舜之智必盡矣;明分以示之,則桀紂之暴必止矣。賢者盡,暴者止,則治民之道不可以加矣。聽朝之道,使人有分。有大善者必問孰進之,有大過者必云孰任之,而行賞罰焉,且以觀賢不肖也。今有大善者不問孰進之,有大過者不問孰任之,則有分無益。已問孰任之而不行賞罰,則問之無益。已是非不得盡見謂之蔽,見而弗能知謂之虛,知而弗能賞謂之縱,三者亂之本也。明分則不蔽,正名則不虛,賞賢罰暴則不縱,三者治之道也。於群臣之中,賢則貴之,不肖則賤之;治則使之,不治則□之;忠則愛之,不忠則罪之。賢不肖,治不治,忠不忠,由是觀之,猶白黑也。陳繩而斲之,則巧拙易知也。夫觀群臣亦有繩,以名引之,則雖堯舜不服矣。慮事而當,不若進賢;進賢而當,不若知賢;知賢又能用之,備矣。治天下之要在於正名,正名去偽,事成若化,苟能正名,天成地平。為人臣者,以進賢為功;為人君者,以用賢為功。為人臣者,進賢是自為置上也,自為置上而無賞,是故不為也;進不肖者,是自為置下也,自為置下而無罪,是故為之也。使進賢者必有賞,進不肖者必有罪,無敢進也者為無能之人,若此則必多進賢矣。

[编辑]

  恕者,以身為度者也。己所不欲,毋加諸人。惡諸人,則去諸己;欲諸人,則求諸己。此恕也。農夫之耨,去害苗者也;賢者之治,去害義者也。慮之無益於義而慮之,此心之穢也;道之無益於義而道之,此言之穢也;為之無益於義而為之,此行之穢也。慮中義則智為上,言中義則言為師,事中義則行為法。射不善而欲教人,人不學也;行不修而欲談人,人不聽也。夫驥惟伯樂獨知之,不害其為良馬也。行亦然,惟賢者獨知之,不害其為善士也。

治天下[编辑]

  治天下有四術,一曰忠愛,二曰無私,三曰用賢,四曰度量。度量通則財足矣,用賢則多功矣,無私百智之宗也,忠愛父母之行也。奚以知其然?父母之所畜子者,非賢強也,非聰明也,非俊智也,愛之憂之,欲其賢己也,人利之與我利之無擇也,欲其賢己也,人利之與我利之無擇也,此父母所以畜子也。然則愛天下,欲其賢己也,人利之與我利之無擇也,則天下之畜亦然矣,此堯之所以畜天下也。有虞氏盛德,見人有善,如己有善;見人有過,如己有過。天無私於物,地無私於物,襲此行者,謂之天子。誠愛天下者,得賢。奚以知其然也?弱子有疾,慈母之見秦醫也不爭禮貌;在囹圄,其走大吏也不愛資財。視天下若子,是故,其見醫者不爭禮貌,其奉養也不愛資財。故文王之見太公望也,一日五反;桓公之奉管仲也,列城有數。此所以國甚僻小,身至穢汙而為正於天下也。鄭簡公謂子産曰:「飲酒之不樂,鐘鼓之不鳴,寡人之任也;國家之不乂,朝廷之不治,與諸侯交之不得志,子之任也。子無入寡人之樂,寡人無入子之朝。」自是以來,子産治鄭,城門不閉,國無盜賊,道無餓人。孔子曰:「若鄭簡公之好樂,雖抱鍾而朝可也。」夫用賢,身樂而名附,事少而功多,國治而能逸。

  凡治之道,莫如因智;智之道,莫如因賢。譬之猶相馬而借伯樂也,相玉而借猗頓也,亦必不過矣。今有人於此,盡力以為舟,濟大水而不用也;盡力以為車,行遠而不乘也,則人必以為無慧。今人盡力以學,謀事則不借智,處行則不因賢,舍其學不用也。此其無慧也,有甚於舍舟而涉、舍車而走者矣。

仁意[编辑]

  治水潦者,禹也;播五種者,后稷也;聽獄折衷者,臯陶也。舜無為也,而天下以為父母。愛天下莫甚焉。天下之善者,惟仁也。夫喪其子者,苟可以得之,無擇人也。仁者之於善也亦然。是故,堯舉舜於畎畝,湯舉伊尹於雍人。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讎。仁者之於善也,無擇也,無惡也,惟善之所在。堯問於舜曰:「何事?」舜曰:「事天。」問:「何任?」曰:「任地。」問:「何務?」曰:「務人。」平地而注水,水流濕;均薪而施火,火從燥,召之類也。是故,堯為善而眾美至焉,桀為非而眾惡至焉。

  燭於玉燭,飲於醴泉,暢於永風。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英。四氣和,正光照,此之謂玉燭。甘雨時降,萬物以嘉,高者不少,下者不多,此之謂醴泉。祥風,瑞風也,一名景風,一名瑞風,春為發生,夏為長嬴,秋為方盛,冬為安靜,四氣和,為通正,此之謂永風。

[编辑]

  因井中視星,所視不過數星;自丘上以望,則見其始出也。又見其入,非明益也,勢使然也。

  夫私心,井中也;公心,丘上也。故智載於私,則所知少;載於公,則所知多矣。何以知其然?夫吳越之國,以臣妾為殉,中國聞而非之,怒則以親戚殉一言。夫智在公,則愛吳越之臣妾;在私,則忘其親戚。非智損也,怒弇之也。好亦然。《》曰:「莫知其子之惡。」非智損也,愛弇之也。是故,夫論貴賤、辨是非者,必且自公心言之,自公心聽之,而後可知也。匹夫愛其宅,不愛其鄰;諸侯愛其國,不愛其敵。天子兼天下而愛之大也。

綽子[编辑]

  堯養無告,禹愛辜人,湯武德及禽獸,此先王之所以安危而懷遠也。聖人於大私之中也為無私,其於大好惡之中也為無好惡。舜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舜不歌禽獸而歌民。湯曰:「朕身有罪,無及萬方;萬方有罪,朕身受之。」湯不私其身而私萬方。文王曰:「苟有仁人,何必周親?」文王不私其親而私萬國。先王非無私也,所私者與人不同也。

  松柏之鼠,不知堂密之有美樅。

處道[编辑]

  孔子曰:「欲知則問,欲能則學,欲給則豫,欲善則肄。」國亂,則擇其邪人而去之,則國治矣;胸中亂,則擇其邪欲而去之,則德正矣。天下非無盲者也,美人之貴明目者眾也;天下非無聾者也,辨士之貴聰耳者眾也;天下非無亂人也,堯舜之貴可教者眾也。孔子曰:「君者,盂也;民者,水也。盂方則水方,盂圓則水圓。」上何好而民不從?昔者勾踐好勇而民輕死,靈王好細腰而民多餓。夫死與餓,民之所惡也,君誠好之,百姓自然,而況仁義乎?桀紂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內皆亂,而關龍逢、王子比干不與焉,而謂之皆亂,其亂者眾也;堯舜之有天下也,四海之內皆治,而丹朱、商均不與焉,而謂之皆治,其治者眾也。故曰:「君誠服之,百姓自然;卿大夫服之,百姓若逸;官長服之,百姓若流。」夫民之可教者眾,故曰「猶水」也。

  德者,天地萬物得也;義者,天地萬物宜也;禮者,天地萬物體也。使天地萬物皆得其宜、當其體者,謂之大仁。食所以為肥也,壹飯而問人曰奚若,則皆笑之。夫治天下,大事也,今人皆壹飯而問奚若者也。善人以治天地則可矣,我奚為而人善?仲尼曰:「得之身者得之民,失之身者失之民。不出於戶而知天下,不下其堂而治四方,知反之於己者也。」以是觀之,治己則人治矣。

神明[编辑]

  仁義聖智參天地。天若不覆,民將何恃何望?地若不載,民將安居安行?聖人若弗治,民將安率安將?是故,天覆之,地載之,聖人治之。聖人之身猶日也,夫日圓尺,光盈天地。聖人之身小,其所燭遠。聖人正己,而四方治矣。上綱苟直,百目皆開;德行苟直,群物皆正。政也者,正人者也。身不正則人不從。是故,不言而信,不怒而威,不施而仁。有諸心而彼正,謂之至政。今人曰:「天下亂矣,難以為善。」此不然也。夫饑者易食,寒者易衣,此亂而後易為德也。

止楚師[编辑]

  公輸般為楚設機,將以攻宋。墨子聞之,百舍重繭,往見公輸般。問之日:「吾自宋聞子。吾欲藉子殺王。」公輸般曰:「吾義固不殺王。」墨子曰:「聞公為雲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義不殺王而攻國,是不殺少而殺眾。敢問攻宋何義也?」公輸般服焉,請見之王。

  墨子見楚王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弊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梁肉,鄰有糟糠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也?」王曰:「必為有竊疾矣。」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弊輿也。荊有雲夢,犀兕麋鹿盈之,江、漢魚鱉黿鼉為天下饒,宋所謂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由七梁肉之與糟糠也。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樟,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惡以王吏之攻宋,為與此同類也。」王曰:「善哉!請無攻宋。」

君治[编辑]

  日五色,至陽之精,象君德也。五色照耀,君乘土而王。八極之內,有君長者,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故曰:天左舒而起牽牛,地右闢而起畢昴。燧人上觀辰星,下察五木,以為火。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漁。虙犧氏之世,天下多獸,故教民以獵。神農理天下,欲雨則雨。五日為行雨,旬為穀雨,旬五日為時雨。正四時之制,萬物咸利,故謂之神。少昊金天氏,邑於窮桑,日五色,互照窮桑。

  人之言君天下者,瑤臺九累,而堯白屋;黼衣九種,而堯大布;宮中三市,而堯鶉居;珍羞百種,而堯糲飯菜粥;騏驎青龍,而堯素車玄駒。舜兼愛百姓,務利天下。其田歷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畝,與四海俱有其利。其漁雷澤也,旱則為耕者鑿瀆,儉則為獵者表虎。故有光若日月,天下歸之若父母。古者,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於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邱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禹於是疏河決江,十年未闞其家。手不爪,脛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過,人曰「禹步」。禹長頸烏喙,面貌亦惡矣,天下從而賢之者,好學也。湯之救旱也,乘素車白馬,著布衣,身嬰白茅,以身為牲,禱於桑林之野。當此時也,弦歌鼓舞者禁之。文王四乳,是謂至仁。武王已戰之後,三革不累,五刃不砥,牛馬放之歷山,終身弗乘也。

  夫黃帝曰合宮,有虞氏曰總章,殷人曰陽館,周人曰明堂。皆所以名,休其善也。夫堯舜所起,至治也;湯武所起,至亂也。問其成功孰治,則曰堯舜治。問其孰難?則曰湯武難。是以日光盈尺,光滿天下;聖人居室,而所燭彌綸六合。

  聖人畜仁而不主仁,畜義而不主義,畜勇而不主勇,畜智而不主智。昔齊桓公脅於魯君而獻地;句踐脅於會稽而身官之;趙襄子脅於智伯而以顏為愧。其卒,桓公臣魯君,句踐滅吳,襄子以智伯為戮;此謂勇而能怯者也。仁則人親之,義則人尊之,勇則人畏之,智則人用之。喻之水焉:水有四德:沐浴群生,流通萬物,仁也;揚清激濁,蕩去滓穢,義也;柔而能犯,弱而能勝,勇也;導江疏河,惡盈流謙,智也。

  孔子日:「商,汝知君之為君乎?」子夏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孔子日:「商知之矣。」日在井中,不能燭遠;目在足下,不可視近,雖明何益?故君之有國也,猶天之有日,居不高則不明,視不尊則不遠。

佚文[编辑]

1.澤行乘舟,山行乘樏,泥行乘蕝。

2.傅巖在北海之洲。

3.悅尼而來遠。

4.舞夏,自天子至諸候皆用八佾,初獻六羽,始厲樂矣。

5.夫已,多乎道。

6.天神曰靈,地神曰祇,人神曰鬼。鬼者歸也,故古者謂死人為歸人。

7.蜺,挈貳其別名也。

8.五尺大犬為猶。

9.大牛為犉,七尺;大羊為羬,五尺;大豕為豟,五尺。

10.春為忠。東方為春。春,動也。是故鳥獸孕孳,草木華生,萬物咸遂,忠之至也。夏為樂。南方為夏。夏,興也。南,任也。是故萬物莫不任興蕃殖充盈,樂之至也。秋為禮。西方為秋。秋,肅也。萬物莫不肅敬,禮之至也。冬為信。北方為冬。冬,終也。北方,伏方也。萬物至冬皆伏,貴賤若一,美惡不異,信之至也。

11.徐偃王有筋而無骨。

12.昔者,舜兩眸子,是謂重明。作事成法,出言成章。

13.堯立誹謗之木。

14.行塗以楯,行險以撮,行沙以軌。

15.乘風車。

16.虎豹之駒,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氣。鴻鵠之鷇,羽異未全而有四海之心。賢者之生亦然。

17.十萬之軍,無將軍必大亂。夫義,是萬事之將也。國之所以立者,義也。人之所以立者,亦義也。

18.孔子至於勝母,暮矣,而不宿;過於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

19.孟賁水行不避較龍,陸行不避兕虎。

20.舜得友五人,曰雄陶、續耳、柏楊、東不識、秦不空,皆一國之賢人也。

21.禹之治水,為喪法曰:「毀必杖,哀必三年。」是則水不救也。故死於陵者葬於陵,死於澤者葬於澤。桐棺三寸,制喪三日。舜西教於西戎,道死,葬南巴之中。衣衾三領,款木之棺,葛以緘之。

22.人謂孟賁:「生乎?勇乎?」曰:「勇。」「貴乎?勇乎?」曰:「勇。」「富乎?勇乎?」曰:「勇。」三者人之所難能,而皆不足以易勇,此其所以能懾三軍、服猛獸之故也。

23.車輕道近,則鞭策之所用,道遠任重也。刑罰者,民之鞭策也。

24.中黃伯曰:「余左執太行之獶而右搏鵰虎,惟象之未與試,吾惑焉。有力者則又願為牛,與象鬬以自試。」今二三子以為義矣,將烏乎試之?夫貧窮,太行之獶也。疏賤,義之鵰虎也。而吾日遇之,亦足以試矣。

25.莒國有石焦原者,廣尋,長五十步,臨百仞之谿,莒國莫敢近也。有以勇見莒子者,獨卻行劑踵焉。此所以服莒國也。夫義之為高原也亦高矣。是故賢者之於義也,必且劑踵焉。此所以服一世也。

26.昔周公反政,孔子非之,曰:「周公其不聖乎!以天下讓,不為兆人也。」

27.徐偃王好怪,沒深水而得怪魚,入深山而得怪獸者,多列於庭。

28.凡水其方折者玉,其圓折者珠,清水有黃金,龍淵有玉英。

29.大木之有奇靈者,為若。

30.吉玉、大龜。

31.木食之人,多為仁者,名為若木。

32.昆吾之劍可切玉。

33.四夷之民有貫胸者,有深目者,有長肱者。黃帝之德常致之。

34.韓雉見申羊於魯。有龍飲於沂。韓雉曰:「吾開之:出見虎,搏之;見龍,射之。今弗射,是不得行吾聞也。」遂射之。

35.莒君好鬼巫而國亡。無知之難,小白奔焉。樂毅攻齊,守險全國。

36.楚狂接輿耕於方城。

37.距虛不擇地而走。

38.曼丘氏。

39.隱者西鄉曹。

40.非人君之用兵也,以為民傷;鬬則以親戚殉一言,而不改之也。

41.武王親射惡來之口,親斫殷紂之頸,手污於血,不溫而食。當此之時,猶猛獸者也。

42.武王伐紂,魚辛諫曰:「歲在北方,不北征。」武王不從。

43.堯南撫交阯,北懷幽都,東西至日之所出入,有餘日而不足於治者,恕也。

44.務成昭之教舜曰:「避天下之逆,從天下之順,天下不足取也;避天下之順,從天下之逆,天下不足失也。」

45.子夏曰:「君子漸於饑寒而志不僻,銙於五兵而辭不懾,臨大事不忘昔席之言。」

46.箕子胥餘漆高而為厲,被髮佯狂,以此免也。

47.蒲衣八年,舜讓以天下;周王太子晉生八年而服飾曠。

48.膳,俞兒和之以薑桂,為人主上食。

49.程,中國謂之豹,越人謂之貘。

50.鴻鵠在上,扜弓鞟弩以待之,若發若否,問二五,曰:「弗知。」非二五難計也,欲鴻之心亂也。

51.上下四方曰宇,往來古今曰宙。

52.地中有犬,名曰地狼;有人,名曰無傷。

53.卑牆來盜。榮辱由中出,敬侮由外生,

54.樹葱韭者擇之則蕃。仁義亦不可不擇也。唯善無基,義乃繁滋。敬災與凶,禍乃不重。

55.雞司夜,狸執鼠,日燭人,此皆不令自全。

56.堯瘦,舜黑,皆為民也。

57.人知用賢之利也,不能得賢,其故何也?夫買馬不論足力,以白黑為儀,必無走馬矣;買玉不論美惡,以大小為儀,必無良寶矣;舉士不論才,而以貴勢為儀,則管仲、伊尹不為臣矣。

58.孔子曰:「誦《詩》讀《書》,與古人居;讀《詩》誦《書》,與古人謀。」

59.玉者,色不如雪,澤不如雨,潤不如膏,光不如燭。取玉甚難:越三江五湖,至崑崙之山。千人往,百人反;百人往,十人反。至中國,覆十萬之師,解三千之圍。

60.見驥一毛,不知其狀;見畫一色,不知其美。

61.屠者割肉,則知牛長少;弓人剺筋,則知牛長少;雕人裁骨,則知牛長少:各有辨焉。

62.草木無大小,必待春而後生;人待義而後成。

63.虹霓,為析翳。

64.先王豈無大鳥怪獸之物哉!然而不私也。

65.欲觀黃帝之行於合宮,觀堯舜之行於總章。

66.荊者,非無東西也,而謂之南,其南者多也。

67.寒凝冰裂地。

68.卵生曰琢,胎生曰乳。

69.我得而民治,則馬有紫燕蘭池。

70.馬有秀騏、逢騩。

71.曾子每讀《喪禮》,泣下霑襟。

72.守道固窮,則輕王公。

73.其生也存,其照也亡。

74.老萊子曰:「人生天地之間,寄也。寄者,固歸也。」

75.人之生也亦少矣,而歲之往亦速矣。

76.八極為局。

77.晝動而夜息,天之道也。

78.使星司夜,使月司時,猶使雞司晨也。

79.文軒六駃騠,無四寸之鍵,則車不行。小亡則大者不成也。

80.繞梁之鳴,許史鼓之,非不樂也,墨子以為傷義,故不聽也。

81.馬有騏驎、徑駿。

82.君子量才而受爵,量功而受祿。

83.禹興利除害,為萬民種。

84.眾以虧形為辱,君子以虧義為辱。

85.昔者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踐東宮,履乘石,假為天子七年。

86.能官者必稱事。

87.義必利,雖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猶謂義之必利也。

88.聖人權福則取重,權禍則取輕。

89.鄭人謂玉未理者為璞。

90.造車者,奚仲也。

91.玉淵之中,驪龍蟠焉,頷下有珠。

92.有虞氏身有南畝,妻有桑田;神農氏並耕而王,所以勸耕也。

93.天子忘民則滅,諸侯忘民則亡。

94.障賢者死。

95.不知用賢。

96.好酒忘身。

97.晉國苦奢,文公以儉矯之:衣不重帛,食不兼肉。

98.娶同姓、以妾為妻、變太子,專罪大夫;擅立國、絕鄰好,則幽;改衣服、易禮刑,則放。

99.為刑者,刑以輔教,服不聽也。

100.秦穆公明於聽獄,斷刑之日,朝不同言,乃揖士大夫曰:「寡人不敏,教不至,使民入於刑,寡人與有戾焉。二三子各據爾宮,無使民困於刑。」穆公非樂刑也,民不得已,此其所以善刑也。

101.未有不因學而鑑道,不假學而光身者也。

102.仲尼曰:「面貌不足觀也,先祖天下不見稱也,然而名顯天下,聞於四方,其惟學者乎!」

103.先王之祠禮也,天子祭四極,諸侯祭山川,大夫祭五祀,士祭其廟也。

104.夫瑟,二十五絃。其僕人鼓之,則為笑。賢者以其義鼓之,欲樂則樂,欲悲則悲,雖有暴君,為之立變。

105.商容觀舞,墨子吹笙。墨子非樂,而於樂有是也。

106.水試斷鴻雁,陸試斷牛馬,所以觀良劍也。

107.孝子事親,一夕五起,視衣之厚薄,枕之高卑,其愛親也。

108.皋陶擇羝之裘以御之。

109.伏羲始畫八卦,別八節而化天下。

110.夫知眾類,知我,則知人矣。天雨雪,楚莊王被裘當戶,曰:「我猶寒,彼百姓賓客甚矣。」乃遣使巡國中,求百姓賓客之無居宿絕糇糧者賑之。國人大悅。

111.朔方之寒,冰厚六尺,木皮三寸,北極左右有不釋之冰。

112.春華秋英,其名曰桂。

113.泰山之中有神房阿閣帝王錄。

114.堯有進善之旌。

115.造歷數者,羲和子也。

116.龍門,魚之難也;太行,牛之難也;以德報怨,人之難也。

117.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堯聞其賢,徵之草茅之中。與之語禮樂而不逆;與之語政,至簡而易行;與之語道,廣大而不窮。於是妻之以媓,媵之以娥,九子事之而託天下焉。

118.言美則響美,言惡則響惡;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名者響也,行者影也。是故慎而言將有和之,慎而行將有隨之。

119.湯問伊尹曰:「壽,可為邪?」伊尹曰:「王欲之,則可為;弗欲,則不可為也。」

120.費子陽謂子思曰:「吾念周室將滅,涕泣不可禁也。」子思曰:「然。今以一人之身憂世之不治而涕泣不禁,是憂河水濁而以泣清之也。」

121.齊有田果者,命其狗為富,命其子為樂。將欲祭也,狗入於室。果呼之曰:「富出。」巫曰:「不祥也。」果大禍,長子死。哭之曰:「樂乎。」而不似悲也。

122.荊莊王命養由基射蜻蛉。王曰:「吾欲生得之。」養由基援弓射之,拂左翼。王大喜。

123.木之精氣為畢方。

124.深根固蒂。

125.赤縣神州者,實為崑崙之墟,其東則滷水島,山左右蓬萊。玉紅之草生焉。食其一實而醉臥三百歲而後寤。

126.人之欲見毛廧、西施,美其面也。夫黃帝堯舜湯武美者,非其面也,人之所欲觀焉,其行也。所欲聞焉,其言也。而言之與行,皆在《詩》、《書》之間矣。

127.堯、舜黑,禹脛不生毛,文王至日昃不暇飲食。故富有天下,貴為天子矣。

128.神農氏夫負妻戴以治天下。堯曰:「朕之比神農,猶旦之與昏也。」

129.神農氏七十世有天下,豈每世賢哉?牧民易也。

130.子貢問孔子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黃帝取合己者四人,四方不計而耦,不約而成:此之謂四面也。」

131.舜受天下,顏色不變;堯以天下與舜,顏色不變。知天下無能損益於己也。

132.人戴冠躡履,莫不譽堯非桀,敬士侮慢。故敬侮之,譽毀之,非其取也。

133.舜曰:「從道必吉,反道必凶,如影如響。」

134.舜舉三后而四死除。何謂四死?饑渴、寒暍、勤勞、鬬爭。

135.伯夷、叔齊餓死首陽,無地故也。桀放於歷山,紂殺於鄗宮,無道故也。故曰:「有道無地則饑,有地無道則亡。」

136.昔者桀紂縱欲長樂以苦百姓。珍怪遠味:必南海之葷,北海之鹽,西海之菁,東海之鯨。此其禍天下亦厚矣。

137.昔夏桀之時,至德滅而不揚,帝道掩而不興,容臺振而掩覆,犬群嗥而入泉,彘銜藪而席隩,美人婢首墨面而不容,曼聲吞炭內閉而不歌,飛鳥鎩翼,走獸決蹄,山無峻榦,澤無佳水。

138.桀為璇室瑤臺,象廊玉牀。權天下,虐百姓。於是湯以革車三百乘伐於南巢,收之夏宮。天下寧定,百姓和輯。

139.有醫竘者,秦之良醫也。為宣王割痤,為惠王療痔,皆愈。張子之背腫,命竘治之。謂竘曰:「背,非吾背也,任子制焉。」治之,遂愈。竘誠善治疾也,張子委制焉。夫身與國亦猶此也,必有所委制,然後治矣。

140.厚積不登,高臺不處。高室多陽,大室多陰,故皆不居。

141.閔子騫肥。子貢曰:「何肥也?」子騫曰:「吾出,見美車馬則欲之;聞先生之言則又欲之。兩心相與戰,今先王之言勝,故肥。」

142.飛廉惡來,力角犀兕,勇搏熊虎也。

143.駙馬共為荊王使於巴,見擔酖者。問之:「是何以?」曰:「所以酖人也。」於是請買之。金不足,又益之車馬。已得之,盡注之於江。

144.賢者之於義,曰:「貴乎?義乎?」曰:「義。」是故堯以天下與舜。曰:「富乎?義乎?」曰:「義。」是故子罕以不受玉為寶。曰:「生乎?義乎?」曰:「義。」是故務光投水而殪。三者人之所重,而不足以易義。

145.兩智不能相救,兩貴不能相臨,兩辨不能相屈:力均勢敵故也。

146.田成子問勇,顏歜聚之答也不敬。田子之僕填劍曰:「更言則生,不更則死。」歜聚曰:「以死為有智,今吾生是也。是吾所以懼汝,而反以懼我。」

147.家有千金之玉而不知,猶謂之貧也。良工治之,則富掩一國。身有至貴之爵而不知,猶謂之賤也。聖人告之,則貴最天下。

148.湯復於湯邱,文王幽於羑里,武王羈於王門,越王棲於會稽,秦穆公敗於崤塞,齊桓公遇賊,晉文公出走。故三王資於辱,而五霸得於困也。

149.魯哀公問孔子,曰:「魯有大忘,徒而忘其妻,有諸?」孔子曰:「此忘之小者也。昔商紂有臣曰王子須,務為諂,使其君樂須臾之樂而忘終身之憂,棄黎老之言而用姑息之謀。」

150.魯人有孝者,三為母北,魯人稱之。彼其鬬則害親,不鬬則辱羸矣,不若兩降之。

151.鐘鼓之聲,怒而擊之則武,憂而擊之則悲,喜而擊之則樂。其意變其音亦變。意誠感之達於金石,而況於人乎!

152.鮑叔為桓公祝曰:「使臣無忘在莒時,管子無忘在魯時,甯戚無忘車下時。」

153.夫馬者,王良御之,則和馴端正,致遠道矣;僕人御之,則逸奔毀車矣。民者,譬之馬也。堯舜御之,則天下端正;桀紂御之,則天下奔放。

154.古者倕為規矩準繩,使天下倣焉。

155.水非石之鑽,繩非木之鋸。 。 156.利錐不知方鑿。

157.六馬登糟丘,方舟泛酒池。

158.宋人有公斂皮者,適來反。呼曰:「公斂皮!」屠者遽收其皮。

159.孔子曰:「詘寸而信尺,小枉而大直,吾弗為也。」

160.昆吾作陶。

161.造冶者蚩尤也。

162.殷紂為肉圃,

163.羊不任駕鹽車,椽不可為楣棟。

164.戰如鬬雞,勝者先鳴。

165.揚州之雞裸無毛。

166.海水三歲一周流,波相薄,故地動。

167.疓,病也。

168.黃帝斬蚩尤於中冀。

169.禹理洪水,觀於河,見白面長人魚身,出曰:「吾河精也。」授禹河圖而還於淵中。

170.仲尼志意不立,子路侍;儀服不修,公西華侍;禮不習,子游侍;辭不辨,宰我侍;亡忽古今,顏回侍;節小物,冉伯牛侍。曰:「吾以夫六子自勵也。」

171.夷逸者,夷詭諸之裔。或勸其仕。曰:「吾譬則牛,寧服軛以耕於野,不思被繡入廟而為犧。」

172.雁銜蘆而捍網,牛結陣以卻虎。

173.野鴨為鳧。家鴨為鶩,不為飛翔,如庶人守耕稼而已。

174.彗星為欃槍。

175.古有五王之相。

176.為令尹而不喜,退耕而不憂,此孫叔敖之德也。

177.北門子。

178.申徒狄,夏賢也。湯以天下讓,狄以不義。聞已,自投於河。

179.㥯土。

180.法螺蚌而閉戶。

181.楚人有鬻矛與盾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182.鴻飛天首,高遠難月。楚人以為鳧,越人以為乙。鴻常一爾。

183.禹有進善之鼓,備訊唉也。

184.虞舜灰於常羊,什器於壽邱,就時於負夏,未嘗暫息。頓邱買貴,於是販於頓邱;傳虛賣賤,於是債於傳虛。以均救之。

185.蔡威公閉門而哭,三日泣盡,繼以血。其鄰窺牆,問曰:「何故悲哭?」答曰:「吾國且亡。吾聞:病之將死,不可為良醫;國之將亡,不可為計謀。吾數諫吾君,不用,是知將亡。」

186.不避遠昵。

187.解門以為薪,塞水以為田,雖有小利,而所喪多矣。

188.孔子曰:「惡人者,人惡之。知得之己者,亦知得之人。所謂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及之己者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8年1月1日之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