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平型關戰鬥的經驗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平型關戰鬥的經驗
作者:林彪
1937年10月17日

第八路軍終於在九月中旬開到了晋北的前綫,牠開始執行牠在抗日戰爭中的神聖任務了!

在全國同胞熱烈的期望下,我們於九月二十五日在平型關與日軍接觸了。不負全國民衆與友軍的期望,不負第八路軍十年來的榮譽,我們的這次的第一次接戰獲得了偉大的勝利!這一仗的確給了日寇以重創,提高了全國軍民的抗戰的信心,特別是更加提高了第八路軍的威信!

在這次初步與日寇交鋒的戰鬥中,我們更獲得了不少抗戰的經驗。這不但值得第八路軍全體指揮員與戰鬥員學習,我也願意把牠供獻於全國的抗戰的友軍與一切抗日民衆,作爲今後抗戰的認識。據我個人在這次戰鬥中所感覺到的是:

一,一到山地戰,敵人的戰鬥力與特長均要大大降低,甚至於沒有。步兵穿着皮鞋爬山,簡直不行,雖然他們已爬到半山,我們還在山脚,但結果我們還要先搶上去,給他一頓猛烈的手榴彈,他們只好像滾蘿蔔一樣的滾下去了。至砲兵則難於運動與找陣地。坦克呢,有些地方真使它有「英雄無用武之地」之感。飛機的作用也不大。

二,敵人輕視中國軍隊,成了習慣,便由驕矜而疏急,不注意偵察警戒,不愛做工事了。打起仗來,先讓飛機和大砲顯神通。來到猛攻時,他們的步兵連陣地也不愛佔領,只隱蔽在溝裏休息。這樣的敵人,當然便利我們襲擊。所以我們這次,一切佈置得妥妥當當了,向他們開槍了,衝鋒了,他們才知道。

三,敵人不僅是彈藥要靠後方輸送,連糧食都要靠日本送來。他們的後方綫已扯長有千多里。在這樣情形下,把他們後方綫一切斷,他們的困難就可想而知了,可以弄得他們進退維谷。所以發展游擊戰在敵後方綫上活動是非常重要的。此次平型關戰鬥,我們正是派了一部人在敵後路上阻滯其增援部隊及糧食供給。最近又佔領了淶源,廣靈等縣。

四,利用敵人攻擊友軍陣地時,襲擊敵人側後方,這是最好的戰法,比在其行動中和剛到陣地而未站住脚時去襲擊還要好些。這次就是利用敵以全副兵力注意對付友軍時,突然在他們的後方大打起來。

五,爲了避免他們的砲兵和飛機,戰鬥開始後要迅速接近敵人,投入肉搏,連續衝鋒,使敵人的砲不好放,要放就連他自己的隊伍也遭了殃。

六,友軍在戰鬥中的配合,實在太差了。他們自定的出擊計劃,他們自己却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觀。他們時常吹牛說要决戰,但却决而不戰;或向敵人打,而又不堅决打。他們的部隊本來既不充實,在一個出擊中,却以區區的八團兵力分成三大路,還留了總預備隊,而每路又相隔十多里或廿多里。這樣不僅缺乏出擊力,而且連被我們打敗了而退下的敵人,他們碰着了,竟不但不能消滅之,反而被這些突圍的敵人衝坍了。他們的指揮真笨極了,特別不能真正了解與運用在戰役上於决戰的地點與時機集中絕對優於敵人的步兵,砲兵,飛機以猛攻敵人。

七,敵人實在有許多弱點可爲我乘。但敵人確是有戰鬥力的,也可以說,我們過去從北伐到蘇維埃戰爭中還不曾碰過這樣强的敵人。我所說的强,是說他們的步兵也有戰鬥力,能各自爲戰,雖打敗負傷了亦有不肯繳槍的。戰後只見戰場上敵人尸骸遍野,却捉不着活的。敵人射擊的準確,運動的隱蔽,部隊的掌握,都頗見長。對此種敵人作戰,如稍存輕敵觀念,作浮躁行動,必易受損失。我們的部隊仍不善做疏散隊形之作戰,特別是把敵人打坍後,大家攏在一團,喧嚷「老鄉!繳槍呀!」——其實對日本人喊「老鄉繳槍」,不但他們不懂,而且他們也不是老鄉——這種時候,傷兵往往很多。在「抗大」的軍事教育中,特別要教育幹部了解正規戰鬥中的戰鬥隊形之運用。

八,日兵之死不肯繳械,一來因日本之武士道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時也因他們對中國軍民太殘暴,恐怕中國人報復,但最主要的,是過去華北軍隊對日軍俘虜政策之不正確,採用野蠻的活埋,火燒,剖肚等辦法。故我們今後須加緊對日本士兵的日文日語的政治宣傳與優待俘虜。

九,夜襲是戰勝日寇的重要作戰手段。敵怕夜襲,他們的技術威力一到夜間有的竟至全無作用。我們要努力,非常努力的去學習夜戰,以此爲特長以戰勝日寇。

十,我軍(八路軍)在目前兵力與技術條件下,基本上應以在敵後襲擊其後路爲主。斷敵後路是我們阻敵前進爭取持久的最好方法。如經常集中大的兵力與敵作運動戰,是不適宜的。

十一,中央軍隊如果還是守着挨打戰術,便真糟糕透了。他們對主要點應堅工固守,而不應到處守,應行决戰防禦與運動戰,應集中優勢兵力,飛機,大砲於决戰點。至於他們軍官的調動,政治工作的建立和對羣衆關係的改善,都是他們很重要的問題。

十二,我們的軍事技術,特別是戰鬥員與班排連長的技術,與戰術教育,實在還需大大的努力。過去大半年,部隊雖然得到了休息整頓的機會,在風紀,禮節與正規化上進步很多,但對戰術訓練還很差。今後當努力此方教育。

經過這次的戰鬥,部隊中的一般情形更形活躍了,戰鬥的情緒及生活高漲到萬分。戰地羣衆對我軍與友軍完全是兩個態度。見友軍就逃,見我軍到了則又轉囘。八路軍所到之處,受羣衆熱烈的歡迎與誇揚,不是無因的。

這一切經驗與教訓都值得我們虛心地學習,運用在今後的抗戰中,這些都是我們爭取抗戰勝利的必要條件!

十月十七日

本作品的作者1971年逝世,在兩岸四地以及馬來西亞屬於公有領域。但1937年發表時,美國對較短期間規則的不接受性使得本作品在美國仍然足以認爲有版權到發表95年以後,年底截止,也就是2033年1月1日美國進入公有領域。原因通常是1996年1月1日,作品版權在原作地尚未過期進入公有領域。依據維基媒體基金會的有限例外,本站作消極容忍處理,不鼓勵但也不反對增加與刪改有關内容,除非基金會行動必須回應版權所有者撤下作品的要求。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