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新書/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第十五(伤寒变动)凡二十门[编辑]

伤寒自汗第一[编辑]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汗出候∶伤寒者,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壮热也。而汗出者,阳虚受邪,邪搏于气,故发热。阴气又虚,邪又乘于阴,阴阳俱虚,不能制其津液,所以伤寒而汗出也。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问∶自汗者,何也?卫不和自汗。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卫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属桂枝也。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汗出。欲救风邪者,宜桂枝汤。又云∶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也。以卫气不共荣气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伤风自汗,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为中风,属桂枝汤。又云∶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汤。虽然仲景云伤寒自汗用桂枝,然桂枝汤难用,须是仔细消息之。假令伤风自汗,若脉浮而弱,设当行桂枝,服汤后,无桂枝脉息证候而烦者,即不可再服也。若伤寒自汗出而小便数者,尤不可与桂枝也。仲景云∶太阳病,自汗,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若小便难者,可桂枝汤内加附子服之。若小便数者,慎不可与桂枝附子汤,宜服芍药甘草汤。若误行桂枝附子攻表,便咽干烦躁,厥逆呕吐,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与调胃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缘芍药甘草汤,主脉浮、自汗、小便数者。寸口脉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小便数,仍汗出,为津液少,不可误用桂枝,宜服芍药甘草补虚退风热。通治误服桂枝汤后,病证仍存者也。阳明病,自汗不恶寒。反恶热, 然汗自出者,属阳明也。若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复利其小便故也。故仲景云∶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阳明病,其人汗多,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谵语者,属调胃承气汤。虽然阳明汗多急下,若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尔不可攻之。须自大便导之,宜用蜜煎导法。阳明病,汗出而脉迟、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宜服桂枝汤。阳明法多汗,若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也。亡阳自汗,太阳病,发汗多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当温其经,宜桂枝加附子汤。伤寒尺寸脉俱紧而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其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汗多不止者,可用温粉扑之;若汗多不止,必恶风,烦躁,不得卧者,先服防风白术牡蛎汤,次服小建中汤。(所合用方尽见本门。)

《活人书》仲景桂枝汤

桂枝 芍药(各三两) 甘草(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枣子二枚,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须臾 热稀粥一盏,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以有汗者佳。具加减法∶若桂枝汤,自西北二方居人,四时行之,无不应验。江淮间唯冬及春可行之,自春末及夏至以前,桂枝证,可加黄芩一分,谓之阳旦汤。夏至后有桂枝证,可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或加升麻一分。若病患素虚寒者,正用古方,不再加减也。戒曰∶桂枝最难用,虽云表不解,脉浮可发汗,宜桂枝汤,须是病患常自汗出,小便不数,手足温和,或手足指稍作微冷,少顷却温,身虽微似烦,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若病患身无汗,小便数或手足冷,不恶寒或饮酒家不喜甘者,慎不可行桂枝也。仍有桂枝证,服汤已,无桂枝证者,尤不可再与。

《活人书》仲景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 甘草(各一两) 葛根(二两) 芍药 麻黄(各一两半)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个,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服。覆取微汗。

《活人书》仲景五苓散

猪苓(去黑皮,秤) 白术 茯苓(去皮,秤。各三分) 泽泻(一两一分) 桂枝(去皮,半两,不见火)

上各事持捣筛为散,拌匀。每服抄三钱,白汤调下。此药须各自事持,秤见分两,然后合。

《活人书》仲景茯苓甘草汤

茯苓 桂枝(去皮。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皮) 芍药(各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附子(炮去皮,用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个,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芍药甘草汤

白芍药 甘草(炙。各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甘草干姜汤

甘草(炙,四两) 干姜(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分减服。

《活人书》仲景调胃承气汤

甘草(一两) 芒硝(一两一分) 大黄(去皮,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服。

《活人书》仲景蜜煎导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亦可为导煎。

蜜(四两)

上一味,内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欲可丸,捻作挺如指许长二寸;当热时急作,冷时硬,令头锐,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活人书》仲景麻黄汤

麻黄(一两半,去节) 桂枝(一两) 甘草(炙,半两) 杏仁(三十五个,去皮尖)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覆取微汗,不须 粥。加减法∶伤寒热病药性须凉,不可太温,夏至后麻黄汤须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黄芩一分,盖麻黄汤性热,夏月服之,有发黄斑出之失。唯冬及春,与病患素虚寒者,乃用正方,不再加减。

《活人书》仲景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个,生用)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四钱,以水一盏半,煮至七分,去滓温服。强人加附子半个,加干姜一两半。

《活人书》仲景温粉法

白术 本 芎 白芷(各等分)

上捣罗为细末,一两入米粉三两和之。粉扑周身,止汗。无 本亦得。

《活人书》防风白术牡蛎汤

防风(独茎者,去芦头) 牡蛎(炒黄) 白术(各等分)

上捣罗为细末。每服二钱,以酒调下,米饮亦得。日进二、三服,汗止便服小建中汤。

《活人书》仲景小建中汤

桂枝(一两半,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一两) 胶饴(半升。旧有微溏或呕者,去胶饴)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四片,大枣一个,煮至八分,去滓,下胶饴两匙许,再煎化温服。日三服,夜二服。尺脉尚迟,再作一剂,加黄 末一钱。

煎造饴胶法

糯米(一升,拣净洗) 大麦 (末,六两)

上米一如炊饭,甑上至气溜取下,倾入一盆子,入 末一合,并汤盏来许,拌匀,再上甑,至饭熟却入盆子内,都以 末拌匀,入一瓷罐子,可容五升许。冬月罐子可令热,春秋夏温。冬月用汤二升许入罐子内,罐子内饭上汤三指许即得,布并纸三五重盖定,更以绵或絮包定,近火。春秋夏即温和至一宿,见米浮在水面上,即以布绞裂取清汁,银石器内煎至面上有膜,即以木蓖不住手搅至稀糊,以瓷器收。夏月置井中,庶不酸。

伤寒头汗出第二[编辑]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问∶头汗出者,何也?病患表实里虚,元腑不开则阳气上,出汗者见于头。凡头汗出者,五内干枯,胞中空虚,津液少也。慎不可下,下之者谓之重虚。然头汗出者有数证∶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有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小柴胡汤主之。)伤寒五、六日,已汗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表未解。(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病患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五苓散、茵陈汤。)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心下紧满,无大热,头汗出者,(茯苓汤主之。仲景云∶伤寒心下紧满,无大热,但头汗出者,此名为水结在胸胁,以汗头出别水结证,用小半夏加茯苓汤。)

《活人书》仲景小柴胡汤

柴胡(四两) 黄芩(一两半。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一两半。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二两)人参(一两半。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一两半,温覆微汗愈。若咳嗽者,去人参并枣子,加五味子一两一分、干姜一两) 甘草(一两半) 半夏(一两一分,汤洗。若胸中烦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半枚,用四分之一。若渴者去半夏,更加人参三分,苦栝蒌根二两) 枣子(六枚。若胁下痞硬,去枣子加牡蛎二两,熬)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个,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服。

《活人书》仲景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二两) 桂枝(去皮) 黄芩(各一两半) 栝蒌根(二两) 干姜 甘草(炙) 牡蛎(熬。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食顷再服。

《活人书》仲景五苓散,方见伤寒自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茵陈蒿汤

茵陈蒿(嫩者,一两半) 大黄(半两,去皮) 栀子(大者,三枚半)

上锉如麻豆大,以水二大白盏,先煮茵陈,减半盏,次内二味,煮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中去也。

《活人书》仲景栀子豉汤

肥栀子(十四枚,掰) 香豉(四合)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得快吐止后服。

《活人书》赤茯苓汤

赤茯苓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人参(去芦头。各一两)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 芎 白术(炮。各半两)

上件药捣为粗末。每服四钱,以水一钟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活人书》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五两,汤浸洗七遍) 白茯苓(三两,去黑软皮)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半两,水三盏,煎至一盏;秤生姜四钱,取自然汁,投药中更煎一、两沸。热吃,不拘时候。

伤寒咳嗽第三[编辑]

(伤寒后咳嗽附)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咳嗽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其嗽者,邪在肺。肺候身之皮毛而主气,伤寒邪气先客皮肤,随气入肺,故令嗽重者有脓血也。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瘥后犹嗽者,是邪气犹停在肺未尽也。寒之伤人,先客皮毛。皮毛肺之候,肺主气,寒搏于气,入五脏六腑,故表里俱热。热退之后,肺尚未和,邪犹未尽,邪随气入肺,与肺气相搏,故伤寒后犹病嗽也。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问∶咳嗽者,何也?伤寒咳嗽有两证。有太阳证咳嗽,小青龙、小柴胡也。有少阴证咳嗽,真武汤、四逆散、猪苓汤也。大抵热在上焦,其人必饮,水停心下,则肺为之浮。肺主于咳,水气乘之,故咳而微喘。仲景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往来寒热,胸胁满痛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去人参、大枣,加五味子,干姜。)若少阴证咳嗽,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而咳,真武汤主之。(真武汤加五味子、干姜。大抵伤寒水气皆因饮水过多。古人治水气而咳者,病在阳则小青龙汤主之;病在阴则真武汤主之。)四肢厥逆,腹中痛,或泄利而咳,四逆散主之。(四逆散加五味子、干姜。)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古今录验》橘皮汤治嗽佳。

《石壁经》三十六种内伤寒咳嗽候∶唇青(四十八候云唇白)鼻紫嗽声连,肺胃于中养毒涎。夜嗽胸高兼肚胀,汗收髓热气难宣。食逆复翻言语重,嗽声频作岂能痊。行风发汗方为妙,定使风除绝本源。

内热蕴积,贼风所传,是致寒热相感,便生咳嗽,久则胸高如覆杯也。肚胀声重,须当发汗行风,次与调气化涎利膈。若腹脏结,则当利动即瘥。

《凤髓经》此候歌括一同。仍注云∶(与坯煎散,方见夹惊伤寒门。次杏仁膏,方见久嗽门。)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伤寒咳嗽歌一同。后云∶此是伤寒传成吐逆咳嗽,先与解表散(方见慢惊风门中。)退伤寒后,用疏风槟榔散(方见烦热门中。)然后用嗽药三、二服。

《千金》治少小伤寒,发热咳嗽,头面热者。麻黄汤方

麻黄 生姜 黄芩(各一两) 甘草(炙) 石膏 芍药 桂心(各半两) 杏仁(十枚,汤浸,去皮尖)

上八味 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二服。儿若小以意减之。(伤寒证治,亦用此治伤寒发热咳嗽。)

《圣惠》治小儿内中冷气,及伤于外寒咳嗽,或时寒热,头痛。白术散

白术 紫菀(洗去苗土) 麻黄(去根节)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人参(去芦头)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赤芍药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痰逆咳嗽,不欲乳食。贝母散方

贝母(煨微黄) 桔梗(去芦头) 甘草(炙微赤,锉) 人参(去芦头) 干姜(炮裂,锉) 半夏(汤洗七遍,去滑。各一分) 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半两) 桂心(一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伤寒壮热,咳嗽呕吐。枇杷叶散方

枇杷叶(一分,拭去毛,炙微黄) 川升麻 人参(去芦头) 贝母(煨微黄。各半两) 茅根(一两,锉) 竹茹(三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枣一枚,掰,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看儿大小以意加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伤寒,咳嗽不瘥。杏仁散方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贝母(煨微黄) 川升麻 甘草(炙微赤,锉) 麻黄(去根节。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伤寒,咳嗽吐逆,昼夜不息。桂心散方

桂心(半两) 甘草(炙微赤,锉) 麦门冬(去心。各一两) 紫菀(三分,洗去苗土)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随儿大小以意增减。

《圣惠》治小儿伤寒,咳嗽气急。麻黄散方

麻黄(去根节) 木通(锉) 桂心(各半两) 川大黄(锉碎,微炒) 射干(各一分) 皂荚子(二十枚,煨熟)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婴孺》治二百日,儿因伤寒得嗽,极时便呕。细辛汤方

细辛 紫菀(各一分) 人参 五味子 桂心 当归 附子(炮) 干姜 甘草(各二分)

上水二升,煮及九合。一服一合半,频频服。

《婴孺》治小儿伤寒,壮热加嗽。贝母汤方

贝母 石膏(各八分) 升麻 知母 黄芩 栀子仁 芍药(各六分) 杏仁(去皮尖) 柴胡(各五分) 羚羊角(屑) 射干(各四分) 甘草(炙,二分)

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二合,为四服。如是一、二岁儿量大小与之。

《婴孺》治小儿伤寒,嗽气喘急。麻黄汤方

竹叶(切,八合) 贝母(八分) 柴胡 升麻(各七分) 枳实(麸炒) 紫菀(各三分) 栀子仁 杏仁(去皮尖。各六分)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二分) 大黄(十分)

上切,以水四升,煮一升三合,期岁儿为四服,四岁儿为二服。

《婴孺》治少小伤寒后,嗽不止瘥。杏仁散方

杏仁(炒) 升麻(各六分) 贝母(八分) 甘草(四分,炙)

上为末。白饮服五分,日再。二、三岁根据岁服。小儿乳头上与之,量多少与。

张涣麦门冬汤方治伤寒未除,咳嗽喘急。

麦门冬(去心) 款冬花 人参(去芦头) 紫菀(洗,焙干。各一两) 桂心(半两) 甘草(炙,一分)

上件捣罗为细末,入杏仁二十粒,麸炒,去皮尖,细研拌匀。每服一钱,水一钟,入生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温热,令时时服之。

张涣竹茹丹方伤寒通肺治嗽。

竹茹 枇杷叶 人参(去芦头) 半夏(汤洗七遍) 天南星(炮) 紫菀(以上各一分)

上件捣罗为细末,生姜汁和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生姜汤下,量儿大小临时加减。

《活人书》仲景小青龙汤

麻黄(一两半,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如一弹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半个,炮。若小便不利,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二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一两分,去皮尖) 半夏(一两一分,汤洗。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一两半) 芍药 桂枝 细辛 干姜 甘草(炙。各一两半) 五味子(一两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小柴胡汤方见伤寒头汗出门中。

《活人书》仲景真武汤

茯苓(三分。小便利者,去茯苓) 芍药(三分。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分)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用二片。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煎成三两) 白术(二分。若咳者加五味子三分,细辛一分,干姜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服。

《活人书》仲景猪苓汤

猪苓(去皮) 茯苓 阿胶(炙过) 泽泻 滑石(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以水一盏半,煮至七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四逆散

甘草(炙) 枳实(去白瓤。炒黄) 柴胡 芍药(以上各一两)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半两。下利悸者,加桂半两。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两。腹中痛者,加附子半枚,炮裂。泄利下重,先浓煎薤白汤,内药末三钱匕,再煮一二沸,温服。

上捣筛为细散。米饮下二钱,日三服。

《活人书》∶《古今录验》橘皮汤

陈橘皮 紫菀 麻黄 杏仁 当归 桂 甘草 黄芩(各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用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服。

《三十六种》治伤寒咳嗽。麦门冬汤

麦门冬(去心) 知母(各一两) 甘草(炙) 麻黄(去根节。各一分) 皂角(半两,沙糖或酥炙)

上为粗散。每服半钱,水五分盏,煎至三分,去滓,不计时候服。

《四十八候》治伤寒咳嗽。雄黄丸

雄黄(半分) 大黄(一分) 半夏(十粒,生) 猪牙皂角(一钱炙,去尖) 铜青(炒,一钱)

上末滴水丸如粟米大,或糊丸亦得。每服十丸,精肉汤下,大治嗽。

《吉氏家传》治伤寒嗽。

白矾 甘草 知母 半夏(姜浸。各一分) 蚌粉(半两) 人参(一钱)

上末。每服二钱,生姜汁一钱,蜜一钱,同煎澄清服。临时相度用水。

《吉氏家传》治伤寒咳嗽红绵散

全蝎(一个) 麻黄(去节,半两) 破故纸(一分,炒)

上细末。每服半钱,或一字,用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将纸裹在红绵内煎,纽出汗,温服。

《吉氏家传》正神散治小儿伏热伤寒,咳嗽喷嚏,鼻塞躁烦,呕逆不食。

麻黄(去根节,半两) 人参 甘草(炙) 白茯苓 羌活 大黄(蒸。以上各一分) 朱砂 天麻 石膏(以上各半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半,水半钟,入葱白半寸,豆豉三粒,同煎数沸,并进三服,汗出效。

《吉氏家传》梨浆饼子治小儿伤寒候,胸膈溢滞;痰饮,咳嗽涎多,及急惊风。

铁彻粉 朱砂(各一钱) 硼砂 轻粉 粉霜 腊茶(末) 龙脑 荆芥(末) 水银(砂) 铅白霜(各半分)

麝香(少许)

上为末,炼蜜为膏,如钱眼大一饼一服,薄荷汤、鹅梨汁下,梨枝汁亦可。下涎是效。

伤寒发喘第四[编辑]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问∶喘者,何也?伤寒喘只有太阳、阳明二证。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恶风,无汗而喘者,宜汗,属麻黄汤(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也。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浓朴杏子汤也。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阳明病汗出不恶寒,腹满而喘有潮热者,宜下属承气汤。(然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发汗则愈,宜麻黄汤。)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又有发汗后饮水多,咳而微喘者,以水停心下,肾气乘心,故喘也。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也。小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也。(又问麻黄主喘,何故去之,失治,心下有水而喘,不当汗也。小便不利,小腹满,故去麻黄加茯苓也。)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治热传伤寒歌∶

身热皆因积热生,至令潮热变伤寒。先除积热方成路,便作伤寒事转难。夹食夹惊须下积,办佗虚实与重看。喘虚草下热当下,更与调荣患乃安。

此疾先潮热,后作伤寒,加喘气急,失调理,成惊难治也。先用南星丸(方见伤寒变疹门中)。或白丁香膏(方未见),少使退潮热。如下尽热方调气,或虚惊,却与 丸一、二服(方见一切痫门中)。须用意调理而安。

《圣惠》治小儿伤寒,心胸烦闷,喘促。人参散方

人参(去芦头) 麻黄(去根节)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贝母(煨微黄)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活人书》仲景麻黄汤方

麻黄(一两半,去节) 桂枝(一两) 甘草(半两,炙) 杏仁(三十五个,去皮尖)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覆取微汗,不须 粥。加减法∶伤寒热病药性须凉,不可太温。夏至后,麻黄汤须加知母半两,石膏一两,黄芩一分。盖麻黄汤性热,夏月服之,有发黄斑出之失,唯冬及春与病患;素虚寒者,乃用正方,不再加减。

《活人书》仲景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四两) 黄芩 黄连(各一两半) 甘草(炙,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二、三服。

《活人书》仲景桂枝加浓朴杏子汤

桂枝(去皮) 芍药(各一两) 甘草(六分三字) 杏仁(去皮尖,十七个) 浓朴(去皮,姜汁炙,六分三字)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个,煎至八分,去滓温服,覆取微汗。

《活人书》仲景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麻黄(二两) 杏仁(二十五个,去皮尖) 石膏(四两,碎,绵裹) 甘草(一两,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大承气汤

大黄(二两,锦纹者去皮生用,酒洗过) 枳实(二枚半,炒,去瓤) 芒硝(一合半) 浓朴(四两,去皮,姜汁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二盏,煎至八分,去滓,然后入芒硝,更再煎一、二沸,放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作与服。

《活人书》仲景小青龙汤方见伤寒咳嗽门中。

伤寒鼻衄第五[编辑]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鼻衄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得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也。其鼻衄是热搏于气,而乘于血也。肺候身之皮毛而主气,开窍于鼻。伤寒先客皮肤,搏于气而成热。热乘于血,血得热则流散,发从鼻出者,为鼻衄也。凡候热病知应衄者,其人壮热,频发汗,汗不出或未及发汗,而鼻燥喘息,鼻气鸣,即衄。凡衄,小儿止半升数合,则热因之得歇。若一升二升者死。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问∶鼻衄者,何也?伤寒太阳证,衄血者乃解,盖阳气重故也。仲景所谓阳盛则衄。若脉浮紧,无汗,服麻黄汤。不中病,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小衄而脉尚浮紧者,宜再与麻黄汤也。衄后脉已微者,不可行麻黄汤也。苦脉浮自汗,服桂枝汤不中病,桂枝证尚在,必头疼甚而致衄。小衄而脉尚浮者,宜再与桂枝也。衄后脉已微者,不可行桂枝汤也。大抵伤寒衄血不可发汗者,为脉微故也(治法∶衄家不可发汗,汗出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瞬,不得眠。然而无汗而衄,脉尚浮紧者,须再与麻黄汤。有汗而衄,脉尚浮缓者,须再与桂枝汤。)脉已微者,黄芩芍药汤、犀角地黄汤。衄血不止者,茅花汤。若衄而渴,心烦,饮水则吐水,先服五苓散,次服竹叶汤。又问∶阴证有衄血者乎?阴证自无热何缘有衄。若少阴病但厥无汗,强发之必动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耳目,是谓下厥上竭,为难治。

《婴童宝鉴》小儿伤寒鼻衄歌∶

结热血兮血流散,从鼻出兮人可惊。皆因汗兮不得汗,鼻干燥兮先有声。

《千金》治小儿未满百日,伤寒鼻衄,身热呕逆。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十八铢) 石膏 寒水石 甘草(炙。各半两) 桂心(八铢)

上五味 咀,以水二升半,煮取一升。分服一合,日三。

《圣惠》治小儿伤寒鼻衄,烦热头痛。竹茹散方

苦竹茹 甘草(炙微赤,锉) 黄芩(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焙) 伏龙肝 石膏(各一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壮热,鼻衄不止方。

生干地黄(二两)

上细锉,于银器中,以酒一中盏,煎至七分,去滓。不计时,分温三服。

《圣惠》又方

生葛根(汁)

上用一小盏,分二服,即止。

《圣惠》治小儿伤寒鼻衄,已经数日不止方。

生地黄(汁) 白蜜(各一小盏) 蒲黄(一两)

上件药相和,微暖过。每服半小盏,量儿大小分减频服。

《圣惠》治小儿伤寒鼻衄,经日发歇不止方。

蒲黄(一两) 石榴花(末,半两)

上件药,相和令匀。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半钱,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鼻衄,经数日不止方。

上取乱发烧灰细研,频频吹少许于鼻中良。

张涣立应散方治伤寒血热妄行,鼻衄不止。

石榴花(取末,焙干) 干葛根(为末) 蒲黄(研。各半两)

上件为细末。每服半钱,取生地黄汁调下并服。

《活人书》仲景麻黄汤,方见伤寒发喘门中。

《活人书》仲景桂枝汤,方见伤寒自汗门中。

《活人书》黄芩芍药汤

黄芩(三两) 芍药 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犀角地黄汤

犀角屑(如无,以升麻代之) 牡丹(去心。各一两) 芍药(三分) 生地黄(半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煮取一盏。有热如狂者,加黄芩二两;其人脉大来迟,腹不满自言满者,为无热,不用黄芩。

《活人书》茅花汤

茅花一大把,水三盏,煎浓汁一盏,分二服即瘥。无花以根代之。

《活人书》仲景五苓散,方见自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竹叶石膏汤

淡竹叶(半把) 石膏(四两,杵碎) 半夏(二分半) 人参 甘草(各半两) 麦门冬(一两半)

呕者加生姜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粳米百余粒,煮取八分,米熟汤成,去滓温服。

张涣《鸡峰方》 治伤寒时气,衄血不止。

好松烟墨

上为细末,鸡子清和如桐子大。每服十粒,白汤下,不以时。

又方

生萝卜捣取汁。

上每服半盏,入盐少许,搅匀频服之,不以时。

伤寒呕第六[编辑]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呕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其呕者,是胃气虚热乘虚入胃,胃得热则气逆,故呕也。

《活人书》论伤寒 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问∶呕者,何也?无阳则厥,无阴则呕。呕者,足阳明胃之经。足阳明之气下行,今厥而上行,故为气逆,气逆则呕。仲景云∶呕多虽不大便,不可下,可与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浃然汗出而解。大抵呕证不一,各有治法。要之,小柴胡汤尤相主当耳。与小柴胡汤,胸胁满而呕,日哺发潮热者,可小柴胡汤加芒硝也。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与大柴胡也。若大便秘者,方加大黄。(大柴胡治呕最妙,为内有枳实故也。枳实去微、压虚气,须是去大黄。仲景云∶呕多,虽有阳明,慎不可下。官局桔梗汤最良,亦用枳实耳。)古人治呕多用半夏加生姜。孙真人云∶生姜是呕家圣药。仲景治呕皆用之。(太阳与阳明合病,必下利,若不和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者,黄连汤主之。太阳与少阳合病,而自利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金匮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橘皮汤主之,皆可选用也。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呕而发渴者,猪苓汤主之。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急与之。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仲景云∶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宜治膈间有水,赤茯苓汤主之。若少阴证而呕者,真武汤去附子加生姜也。若汗、若吐、若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伤寒瘥后呕者,有余热在胃脘也,竹叶汤加生姜主之。又问∶有干呕者,何也?大凡呕者,饮食不下。干呕者,今人所谓噎也,或因汗出,或因有水,或下利,脾胃有热,故便干呕,官局桔梗汤最佳。仲景治法,汗自出、干呕者,桂枝证也。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者,小青龙也。身凉汗出,两胁痛,或干呕者,十枣汤也。少阴下利,脉微,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也。少阴下利,里寒外热,脉微欲绝,或干呕者,通脉四逆汤也。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也。(《伤寒论》云∶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仲景无治法。大抵吴茱萸汤,治少阳证也。谷入胃而呕属阳明,宜与小柴胡。)若病患直患呕吐,而复脚弱或疼,乃是香港脚,当作香港脚治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烦热,头痛呕逆。麦门冬散方

麦门冬(去心) 石膏(细研。各三分)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取一大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伤寒,吐逆不定。藿香散方

藿香 丁香 木香(各一两) 葛根(一两,锉) 人参(去芦头)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上件捣药,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临时分减,温服。(《圣惠》二方,一凉一温,须善用之。

《婴孺》治小儿伤寒壮热,呕吐。芦根汤方

生芦根(切,五合) 知母(十二分) 淡竹青皮(五分)

上水三升,煮一升,为三服。一岁儿方,大小增减用,更用冬瓜汁一升,却减水一升煮妙。

《活人书》仲景小柴胡汤,方见伤寒头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一两三钱) 黄芩 人参 甘草(各半两) 半夏(四钱半,汤洗) 芒硝(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内芒硝,更微沸,温服。

《活人书》仲景大柴胡汤

柴胡(四两) 黄芩 芍药(各一两半) 半夏(一两一分) 枳实(二枚,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一个,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服。(本方无大黄,欲下者加大黄二两。)

《活人书》官局桔梗汤

桔梗 半夏 陈皮(各一两) 枳实(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古方,半夏加生姜名小半夏汤方

半夏(大者七枚,切碎) 生姜(薄切五片)

上同用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后温服。

《活人书》仲景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一两) 麻黄(三分,去节) 甘草(炙) 芍药 桂枝(去皮,半两) 半夏(二分半)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温服。覆取微汗。

《活人书》仲景黄连汤

黄连 甘草(炙) 干姜 桂枝(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二两半)

上锉如麻豆大。每十钱匕,枣二枚,以水三盏,取一盏半,去滓分二服。

《活人书》仲景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芍药 甘草(各二分) 黄芩(三分) 半夏(二分半)

上锉。每服五钱,生姜四片,大枣一枚,以水二盏,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见伤寒头汗出门中。

《活人书》仲景小半夏加橘皮汤

半夏(大者七枚,切碎) 生姜(薄切五片) 橘皮(一大片)

上同用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后温服。

《活人书》仲景猪苓汤,方见伤寒咳嗽门中。

《活人书》仲景赤茯苓汤,方见伤寒头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真武汤,方见伤寒咳嗽门中。

《活人书》仲景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七枚) 生姜(二两半) 香豉(二合)

上分二服,以水二盏,先煮栀子、生姜至一盏,内豉同煮,取七分,去滓温服。得快吐,止后服。

《活人书》仲景竹叶加生姜汤,方见伤寒鼻衄门中。

《活人书》仲景桂枝汤,方见伤寒自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小青龙汤,方见伤寒咳嗽门中。

《活人书》仲景十枣汤

芫花(炒赤,熬) 甘遂 大戟

上各等分,捣筛秤末,合和之,入臼中,再杵治三、二百下,先以水一升半,煮肥枣子十枚,煮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一钱匕,羸人可半钱,再单饮枣汤送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利后糜粥自养。合下不下,令人胀满,通身浮肿而死。

《活人书》仲景白通汤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入葱白四寸,煮至七分,去煎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白通加猪胆汁汤

附子(半个,生用去皮) 干姜(半两) 葱白(二茎) 溺(二合半) 猪胆(汁,半合)

上以水一盏,煮至五分,去滓,内猪胆汁和相得,分温再服。

《活人书》仲景通脉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去皮,一个) 干姜(一两,炮)

面赤者,加连须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未瘥,急更作一剂,其脉续续出者愈。

《活人书》仲景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两二钱,汤洗三遍) 人参(三分,去芦头)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四钱,生姜五片,枣子一个,以水二盏半,煮取八分,去滓。分二服。

《庄氏家传》治小儿伤寒头痛,和气止逆,止渴。人参散

人参(去芦头) 白术 麻黄(去根节) 藿香叶 甘草(炙微赤,锉) 干葛(以上各一分) 石膏(透明者,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葱白一寸,豉三十粒,煎五分,去滓温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人参散治小儿伤寒。调顺阴阳,和脾胃,定吐逆,止渴。

人参(一两) 木香 茯苓 藿香 甘草(炙。各一分) 干葛(二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煎五分,温温服。

伤寒发渴第七[编辑]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热渴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其渴者,是热入脏,脏得热则津液竭燥,故令渴也。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问∶渴者,何也?脉浮而渴属太阳,(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而渴者,小青龙去半夏加栝蒌汤。太阳病,服桂枝,大汗出后,大烦渴者,白虎加人参。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主之。太阳证,身体灼热而渴者,为风温,栝蒌根汤主之。)有汗而渴属阳明(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虚人、老人及春秋月,可与竹叶石膏汤。阳明病,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身必发黄,宜茵陈汤,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汤主之。)伤风寒热,或发热恶风而渴,属少阳,(少阳胁下硬,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而渴,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汤。)自利而渴属少阴。(伤寒热于脏,流于少阴主肾,肾恶燥,故渴而引饮。少阴下利,咳而呕渴,猪苓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也,白头翁汤主之。)切戒太阳证,无汗而渴者,不可与白虎汤。(仲景云∶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

脉浮,发热无汗,是表未解也,不可与白虎汤,意以小青龙、小柴胡汤也。仲景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或渴,小青龙去半夏加栝蒌也。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栝蒌也。)阳明证汗多而渴者,不可与五苓散。(汗多胃中燥,猪苓复利其小便故也。意以竹叶汤与之。仲景云∶阳明病发作有时,汗出多者,急须下之。)然太阳病渴,终不可与白虎耶?太阳证得汗后,脉洪大而渴者,方可与之也。阳明病渴,终不可与五苓耶?阳明证小便不利,汗少脉浮而渴者,方可与之,此皆仲景之妙法也。(仲景猪苓汤证亦云∶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凡病非大渴不可与水。苦小渴、咽干者,小小呷滋润之,令胃中和。若大渴烦躁甚,能饮一斗者,与五升饮之。若全不与则干燥,无由作汗,发汗而死。常人见因渴饮水得汗,小渴遂剧,饮之致停饮心下满结、喘死者甚众。当以五苓散或陷胸丸与之。(《金匮要略》云∶得时气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为人作病矣。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犹当根据证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凡人但见仲景云∶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遂小渴者,乃强饮之,因或其祸,不可胜数。大抵伤寒水气,皆因饮水过多所致。水停心下,气上乘心,则为悸为喘。结于胸胁,则为水结胸。胃中虚胃冷,则为呕为哕。冷气相搏,则为噎。上逼于肺,则为咳。渍入肠中;则为痢。邪热所搏,蓄于下焦,则为小便不利,小腹满或里急。溢于皮肤,则为肿。)若阳毒倍,常躁盛大渴者,黑奴丸主之。中暑伏热深,累取不瘥,其人发渴不已,酒蒸黄连丸主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头痛壮热,烦渴。大青散方

大青 知母 柴胡(去苗) 葛根(锉) 甘草(炙微赤,锉) 川升麻 黄芩 赤芍药 栀子仁(各半两) 石膏(一两) 川芒硝(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增减。

《圣惠》治小儿伤寒,四肢烦热,心躁口干,多渴。葛根散方

葛根(锉) 麻黄(去根节) 人参(去芦头。各半两) 甘草(炙微赤,锉) 桂心(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枣子一枚,煎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增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伤寒,壮热头痛,口干烦渴。宜服柴胡散方

柴胡(去苗) 麻黄(去根节。各半两) 赤芍药 黄芩 葛根(锉)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 石膏(一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葱白三寸,豉二十粒,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温服,以汗为效。量儿大小以意增减。(丁时发传柴胡散,有前胡半两。)

《圣惠》治小儿伤寒热渴,而下后觉烦闷。宜服甘草散方

甘草(炙微赤,锉) 牡蛎(粉) 黄芩 赤芍药(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四分,去滓,取鸡子清一枚,投入散中熟,搅掠去沫,徐徐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伤寒,头热足冷,口干多渴,宜服人参散方

人参(去芦头) 黄 麻黄(去根节) 赤茯苓(各半两) 蜣螂(二枚,去翅足,微炒)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热渴,头痛心烦。宜服栝蒌根散方

栝蒌根(半两) 苦参(锉) 人参(去芦头。各一分,《婴孺》各用三分) 甘草(炙微赤,锉,一分。《婴孺》用三分) 寒水石 石膏(各半两。《婴孺》各用一两二钱半)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温服。《婴孺方》以米饮调下。

《圣惠》治小儿伤寒烦热,大渴不止。宜服土瓜根散方

土瓜根 麦门冬(去心,焙) 柴胡(去苗。各半两) 葛根 枇杷叶(拭去毛,炙微黄) 甘草(炙微赤,锉。

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增减。

《圣惠》治小儿伤寒大汗后,及以下,自烦渴不解,其脉大洪。宜服石膏散方

石膏(一两) 知母 地骨皮 甘草(炙微赤,锉) 人参(去芦头。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内入粳米一百粒同煎,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婴孺》治小儿伤寒热渴散方

栝蒌(三分) 白石脂(二分)

上为末,水服一刀圭。

张涣葛根汤方治小儿伤寒,体热烦渴。

葛根 人参(去芦头。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 甘草(炙) 白茯苓 泽泻(各半两)

上件为细末。每服一钱,以水八分一盏,生姜二片,薄荷三叶,煎至六分,去滓,放温服。

《婴童宝鉴》治小儿伤寒,身热头痛,渴躁。红绵散

麻黄(一两,去根节) 天麻(末) 蝎(末) 甘草(炙,末) 人参(末) 朱砂(末。各一分)

上件为末。每服一字、半钱,水一小盏,红绵一方寸许,同煎至半盏,热服。

《活人书》仲景小青龙去半夏加栝蒌汤,方见伤寒咳嗽门中。

《活人书》仲景白虎加人参汤

石膏(四两) 知母(一两半) 甘草(半两,炙) 粳米(一合半) 人参(三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取米熟为度,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五苓散,方见伤寒自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小柴胡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汤,方见伤寒头汗出门中。

《活人书》仲景栝蒌根汤

栝蒌根(三分) 葛根(一两半,生用。若干者只用三分) 石膏(二两) 人参 防风 甘草(炙。各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用水一盏半,煎至一中盏,去滓服。

《活人书》仲景竹叶石膏汤,方见伤寒鼻衄门中。

《活人书》仲景茵陈汤,方见伤寒头汗出门中。

《活人书》仲景猪苓汤,方见咳嗽门中(伤寒咳嗽门)。

《活人书》仲景白头翁汤

白头翁(一两) 黄柏 秦皮 黄连(各一两半)

上锉如麻豆大。分五服,以水二大盏,煮至八分,去滓温服。不瘥更服。

《活人书》仲景小青龙汤,方见伤寒咳嗽门中。

《活人书》仲景小柴胡汤,方见伤寒头汗出门中。

《活人书》仲景竹叶汤,方见伤寒鼻衄门中。

《活人书》仲景大陷胸丸

大黄(二两) 苦葶苈子(熬) 芒硝 杏仁(去皮尖,熬黑,各三分)

上捣罗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抄甘遂末一字匕,白蜜一合,水二盏,煮取一盏,顿服,一宿乃下。如不止再服。(甘遂性猛,宜斟量虚实服之。)

《活人书》仲景黑奴丸

麻黄(去节,炮一二沸,焙干,秤三两) 大黄(二两) 釜底煤(研入) 黄芩 芒硝 灶突黑(研入) 梁上尘小麦奴(各一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炼蜜丸如弹子大。以新汲水研下一丸。渴者,但与冷水尽足饮之,须臾当寒,寒竟汗出便瘥。若日移五尺不汗,根据前法服一丸,瘥即止,须微利。小麦奴乃小麦末熟时,丛中不成麦,捻之成黑勃是也。无此亦得。此药须是病患大渴倍常,躁盛渴者乃可与之。不渴若与之,翻为祸耳。

《活人书》仲景酒蒸黄连丸

黄连(四两,以无灰酒浸面上约一寸,以重汤熬干)

上捣罗为细末,糊为丸。熟水下三十丸,胸膈凉不渴为验。

长沙《胡氏家传》治小儿诸热,伤寒,热渴,热泻。红绵散

麻黄 人参 甘草 蝎(通明全者。各半两) 天麻(二分酒浸,切、焙) 天南星(大者,炮裂、去皮脐,取一钱)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枣子一枚,红绵少许,煎至七分。分两服,小者作四服,时时与服。

伤寒大小便不通第八[编辑]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大小便不通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其大小便不通,是寒搏于气而生热,热流入大小肠,故涩结不通。凡大小便不通,则内热不歇;或干呕,或言语而气还逆上,则心腹胀满也。

《圣惠》治小儿伤寒,壮热心躁,头痛口干,小便大便赤难。大黄散方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栀子仁 赤芍药 甘草(炙微赤,锉) 黄芩(各一钱)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温服,以利为效。

《圣惠》治小儿伤寒五六日,壮热心躁,口干烦渴,大小便难。三黄散方

川大黄(锉碎,微炒) 麦门冬(去心,焙。各半两) 石膏(一两,细研) 甘草(炙微赤,锉) 川芒硝 黄芩黄连(去须。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频服,以利为效。

张涣犀角散方治小儿伤寒六七日,大便不通热甚者。

犀角(末) 川大黄(炮) 柴胡(去苗。各一两) 人参(半两,去芦头) 朴硝 甘草(炙。各一分)

上件为细末。每服一钱,以水八分一盏,入生姜二片,枣子一枚,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量儿大小加减。

《活人书》洗心散治遍身壮热,头目碎痛,背膊拘急,大热冲上,口苦唇焦,夜卧舌干,咽喉肿痛,涕唾稠粘、痰壅,吃食不进,心神躁热,眼涩睛疼;伤寒鼻塞,四肢沉重,语声不出,百节痛,大小便不利;麸豆疮,时行温疫,狂语多渴及小儿天 风,夜惊,并宜服也。

大黄(以米泔水浸一炊间,漉出令干,慢炒取熟) 当归(炒) 芍药(生用) 甘草(炙) 荆芥(各四两) 白术(一两,炒)

上捣罗为细末。每服抄二钱,以水一盏,入生姜一片,薄荷二叶,同煎至八分,放温,和滓服了,略卧仍去枕少时。如五脏壅实,煎四、五钱匕,若要溏转,则热服。

伤寒发狂第九[编辑]

(余躁热发狂附)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剂,药差凉耳。问∶狂言者,何也?发狂有二证,阳毒发狂,蓄血如狂,其外证与脉皆不同,病患烦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脉实,潮热独语,如见鬼状,此阳毒也。治法药方在第四卷第二十一问。第二十二问,(问病患潮热独语,如见鬼状,发则不识人,寻衣撮空,直视微喘,何也?仲景云∶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脉弦者生,涩者死。弦者,阳也;涩者,阴也。阳证见阴脉者死。病患有阳证,而脉涩者,慎不可下。)病患无表证,不发寒热,唇燥但欲嗽水,不欲入咽,其脉微而沉,小腹硬满,小便反利,大便必黑,身黄发狂,此血证谛也。(病患如热状,烦满口燥,其脉反无热,此为阴状,其血证审矣。仲景云∶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其血自下者愈。若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表,宜桂枝汤。外已解,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属桃仁承气汤主之。)大抵伤寒当汗不汗,热蓄在里,热化为血,其人喜忘而如狂,血上逆则喜忘,血下蓄则内争,甚者抵当汤、抵当丸。轻者桃仁承气、犀角地黄汤。须取尽黑物为效。(失汗,热蓄在膀胱经。若用抵当汤,更须仔细审其有无表证。若有蓄血证而外不解,亦未可便用抵当汤。先用桂枝汤已解其外,缘热在膀胱太阳经故也。)又有火邪发惊狂者,医以火于卧床下,或周身用火迫劫汗出,或熨而成火邪。其人亡阳,烦躁惊狂,卧起不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凡灸及烧针后证似大劫者,并用劫法治之,金匮风引汤尤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更捷。)

《圣惠》治小儿伤寒壅热,心狂谵语。铅霜散方

铅霜 马牙硝 人参(去芦头) 郁金 茯神(各一分) 甘草(半分,炙微赤,锉)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煎麦门冬汤、放温,调下半钱。量儿大小,以意加减与服。

《活人书》仲景桂枝汤,方见伤寒自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大承气汤,方见伤寒发喘门中。

《活人书》仲景桃仁承气汤

桃仁(去皮尖、双仁,五十枚,捶碎) 大黄(四两) 桂枝(去皮) 甘草(炙) 芒硝(各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以水一大盏,煮取八分,去滓温服,以微利为度。未利,移时再服。

《活人书》仲景抵当汤

水蛭(十枚,熬,去子,杵碎,水蛭入腹再生化,为害尤甚,须锉断,用锻石炒,再熬) 大黄(一两,去皮,酒洗) 虻虫(十枚,去翅足,熬) 桃仁(七枚,去皮尖,捶碎)

上锉如麻豆大。作二服,以水二盏,煮至七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抵当丸

水蛭(五枚,根据前法制) 桃仁(四枚) 大黄(三分,去皮) 虻虫(五枚,去翅足,熬)

上捣筛,只为一丸,以水一大白盏,煮至七分,顿服。 时当下血,不下便作之。

《活人书》犀角地黄汤,方见伤寒鼻衄门中。

《活人书》仲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 蜀漆(洗去腥。各一两) 甘草(一两,炙) 牡蛎(二两半, ) 龙骨(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桂枝甘草汤

桂枝(半两,去皮) 甘草(炙) 牡蛎(熬) 龙骨(各分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金匮风引汤,方见惊痫门中。

《活人书》仲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二两) 黄芩(一两) 铅丹 人参 桂枝 茯苓 龙骨 牡蛎( 。各三分) 半夏(六钱半,汤洗) 大黄(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聚宝方》铅霜散治大人、小儿伤寒三日后,心烦躁狂言。

铅白霜 马牙硝(各一分)

上二味研匀。每服大人半钱,小儿一字,生姜、蜜水调下。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小儿躁热发狂。

甘草(炙) 郁金(火焙干) 牙硝 官桂

上四味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新汲水调下。如小儿发狂,一钱。

伤寒结胸第十[编辑]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法,一般但小分剂,药性差凉耳。问∶心下紧满,按之石硬而痛者,何也?

此名结胸也。伤寒本无结胸,应身热下之早,热气乘虚而入,痞结不散,便成结胸。(若已误转了,初未成结胸者,急频与理中汤,自然解了,更不作结胸,盖理中治中焦故也。此古人亦说不到,后人因消息得之。若大段转损有厥证者,兼与四逆汤便安。胃中虽和,伤寒未退者,即候日数足可下,却以承气再下之,盖前来下得末是故也。)其证心下紧满,按之石硬而痛,项强如柔 状,(发热汗出不恶寒名曰柔 。)其脉寸口浮,关尺皆沉或沉紧,名曰结胸也。治结胸大率当下,(仲景云∶下之则和。)然脉浮与大皆不可下,下之则死,尚宜发汗也。(仲景云∶结胸脉浮者不可下,只可用小陷胸汤。大抵脉浮是尚有表证,兼以小柴胡汤等先发表;表证罢,方用下结胸药便安也。)西晋崔行功云∶伤寒结胸欲绝,心膈高起,手不得近,用大陷胸汤皆不瘥者,此是下后虚,逆气已不理而毒复上攻,气毒相搏,结于胸中。当用枳实理中丸,先理其气,次疗诸疾。古今用之如神,应手而愈。然结胸有三种∶有大结胸,(不按而痛,胸连脐腹坚硬,为大结胸,大陷胸丸主之。)有小结胸,(按之心不痛,为小结胸。小陷胸汤主之即可。)有水结在胸胁间,亦名 结胸。(头微汗出,但结胸无大热,此水结在胸胁证,小半夏加茯苓汤、小柴胡去枣加牡蛎主之。)又有寒热二证,有热实结胸,(胸中烦躁,心内懊 ,舌上燥渴,脉沉滑者,皆热证也,大陷胸汤主之。)有寒实结胸。(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三物白散、枳实理中丸主之。)近世治结胸多行金针丸,用硫黄、阳起石者。若寒实结胸,行之或有瘥者,若热实结胸,行之必死也。又问大陷胸汤与大陷胸丸如何?大陷胸用甘遂,太峻,不可轻用,须量虚实轻重,不得已即大陷胸丸最稳。又问圣饼子灸脐中如何?尤不可用也。又问脏结者何也?脏结者死,仲景无治法。大抵脏结,其证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阳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也。

《婴童宝鉴》小儿病未入内而先下为结胸歌∶

病未入时先转取,乘虚入腹理难医。痞塞满喉加喘息,结胸为病不应迟。

《活人书》仲景理中汤

人参 干姜(炮)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腹痛者加人参一两半;寒者加干姜一两半;渴欲得水者加白术一两半;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白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或四肢拘急,腹满下利或转筋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生用。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服。

《活人书》仲景四逆汤,方见伤寒自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承气汤,方见伤寒发喘门中。

《活人书》仲景小陷胸汤

半夏(汤洗、秤,二两半) 黄连(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入栝蒌半枚,以水二盏,煎至九分,去滓温服。未知再服,微利黄涎便安也。

《活人书》仲景小柴胡汤,方见伤寒头汗出门中。

《活人书》仲景大陷胸汤

大黄(一两半,去皮,锦纹者,为末) 芒硝(一两) 甘遂(一字,赤连珠者,细罗为末)

上以水三盏,先煮大黄至一盏,去滓,下芒硝,一沸,下甘遂末,温服。得快利,止后服。

又方

桂枝 人参(各一两) 甘遂(半两) 大枣(三枚) 栝蒌实(一枚,去皮,只用四分之一)

上锉。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煮至八分,去滓温服。胸中无坚物勿服之。

《活人书》仲景枳实理中丸

枳实(十六片,麸炒) 茯苓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甘草(炙。各二两)

上捣罗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大。每服一丸,热汤化下,连进二三服,胸中豁然。渴者加栝蒌二两;下利者加牡蛎二两, 。

《活人书》仲景大陷胸丸,方见伤寒发渴门中。

《活人书》仲景小柴胡去枣加牡蛎汤,方见伤寒头汗出门中。

《活人书》仲景三物白散

桔梗(去芦) 贝母(各三分) 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

上为散,内巴豆研匀,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人或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身热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若以水 之、洗之,益令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假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古方治大人、小儿结胸伤寒,金针丸

阳起石(好者) 不灰木(各半两) 硫黄(一分) 巴豆(三、七粒,去壳) 杏仁(三、七枚,汤浸去皮)

上件先捣前三味为细末,后细研巴豆、杏仁,同煎药一处为末,糯米粥为丸,如樱桃大。每丸以针札窍子,晒干,如患者以札针,用麻油纸烧焰尽,细研、炒,生姜汤调下一丸。如患重者,夹转药三、两丸,以金针丸下,不妨更量虚实。(《活人书》上有说,所以存此方者,欲人知之,须审用也。)

伤寒腹痛第十一[编辑]

(腹满附)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腹满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其腹满者,是热入腹,传于脏,气结聚,故令腹满。若挟毒者,则腹满,心烦懊闷,多死。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剂,药差凉耳。问∶腹痛者,何也?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是有表,复有里,仲景所以用桂枝加芍药汤主之。痛甚者,加大黄。(桂枝加芍药,却是小建中也。太阴脉弱自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其人胃虚,阳气易动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药十余沸。)《难经》云∶痛为实,大抵痛宜下。(仲景云∶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又曰∶腹中满痛,此为实,当下之,属大柴胡汤。)腹痛有二证。有热痛,有冷痛。尺脉弦,肠鸣泄利而痛者,冷痛也,小建中汤主之。仲景云∶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小柴胡去黄芩,加芍药。)阴证腹痛,即四逆散、通脉四逆加芍药汤。腹痛,小便不利者,真武汤也。关脉实,腹满、大便秘,按之而痛者,实痛也。桂枝加大黄汤、黄连汤、大承气汤主之。

又问∶腹胀满者何也?阴阳不和也,桔梗半夏汤最良。仲景论太阳证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浓朴汤。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承气汤主之。

《活人书》仲景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下利者先煎芍药三四沸) 甘草(二两,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以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大承气汤,方见伤寒发喘门中。

《活人书》仲景大柴胡汤,方见伤寒呕噎门中。

《活人书》仲景小建中汤,方见伤寒自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小柴胡去黄芩加芍药汤,方见伤寒头汗出门中。

《活人书》仲景四逆汤,方见伤寒咳嗽门中。

《活人书》仲景通脉四逆加芍药汤,方见伤寒呕噎门中。

《活人书》仲景真武汤,方见伤寒咳嗽门中。

《活人书》仲景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一两半,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炙) 大黄(各一两)

痛甚者加大黄。大实痛加一两半,羸者减之。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黄连汤,方见伤寒呕噎门中。

《活人书》仲景桔梗半夏汤

枳实(半两,麸炒赤) 桔梗(微炒,细锉) 半夏(生姜汁制) 陈橘皮(汤浸、去瓤,焙干。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

《活人书》仲景浓朴生姜半夏人参甘草汤

浓朴(四两,去皮) 半夏(一两一分) 甘草(一两) 人参(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钟半,生姜五片,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栀子浓朴汤

栀子(大者,七枚,掰) 浓朴(去皮,姜汁炙,二两) 枳实(二枚,麸炒,去瓤)

上分二服,以水二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得吐止后服。

《活人书》仲景调胃承气汤,方见伤寒自汗门。

《活人书》仲景承气汤,方见伤寒发喘门中。

伤寒下痢第十二[编辑]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后下痢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使头痛体疼而壮热也。其热歇后而痢者,是热从表入里故也。表热虽歇而里热犹停肠胃,与水谷相并。肠胃虚,则泄痢,其状痢色黄;若热势不止,则变为血痢;若重遇冷热相加,则变赤白滞痢也。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剂,药差凉耳。问∶下痢者,何也?伤寒下痢多种,须识别阴阳,勿令差互。(三阳下利则身热,太阴下利手足温,少阴、厥阴下利身不热。以此别之。大抵下利挟太阳脉证便不得用温药,俗医但见下利,便作阴证用温热药,鲜不发黄,生斑而死也。)太阳阳明合病,必下痢,葛根汤主之。(下利而头疼、腰痛、肌热、目疼、鼻干,其脉浮大而长者,是其证也。)太阳、少阳合病,自下痢,黄芩汤主之。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也。(下利而头疼胸满,或口苦咽干,或往来寒热而呕,其脉浮大而弦者,是其证候也。)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下利而身热,胸胁痞满,干呕,或往来寒热,其脉长大而弦者,是实证也。盖阳明者土,其脉长大而少阳者木,其脉弦。若合病。土被木贼,更下利为胃已困,若脉不弦者顺也,为土不负,负者死也。)自利不渴属太阴,(四逆汤、理中汤主之。)自利而渴属少阴,(白通汤加猪胆汤、通脉四逆汤、猪苓汤、四逆加人参汤,可检证而用之。)其余下痢,皆因汗下后证也。大抵伤寒下痢,须看脉与外证。下痢而脉大者,虚也。脉微弱者,为自止。下痢日十余行,脉反实者,逆。下利脉数而滑者,有宿食也,下之愈。脉迟而滑者,实也,其利未得便止,更宜下之。下利三部脉皆平,按其心下硬者,急下之。挟热利者,脐下必热,大便赤黄色及肠间津汁垢腻。(谓之肠垢。)寒毒入胃则翻,脐下必寒,腹胀满,大便或黄白,或青黑,或下利清谷。湿毒瓦斯盛则下利腹痛,大便如脓血,或如烂肉汁也。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也。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寒毒入胃者,四逆汤、理中汤、白通汤加附子、四逆散加薤白主之。挟热利者,黄芩白头翁汤、三黄熟艾汤、薤白汤、赤石脂丸。湿毒下脓血者,桃花汤、地榆汤、黄连阿胶散。虽然自利而渴属少阴。然三阳下利亦有饮水者,乃有热也。三阴下利,宜温之。然少阴自利清水,心下痛,口干燥者,却宜下之。此又不可不知也。(少阴泄利下重,不可投热药,先浓煎葱白汤,内四逆散,用枳实、芍药之类。又寻常胃中不和,腹中雷鸣下利,生姜泻心汤最妙。此二法,不特伤寒证也。)

《活人书》仲景葛根汤

葛根(二两) 麻黄(一两半) 桂枝(去皮) 甘草(炙) 芍药(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覆取汗为度。

《活人书》仲景黄芩汤

黄芩(一两半) 芍药 甘草(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枣子一枚,以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分) 半夏(二分半) 芍药 甘草(各二分)

上锉。每服五钱,生姜四片,大枣子一枚,以水二盏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四逆汤,方见伤寒自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理中汤,方见伤寒自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理中汤,方见伤寒结胸门中。

《活人书》仲景白通汤,方见伤寒呕噎门中。

《活人书》仲景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见伤寒呕噎门中。

《活人书》仲景通脉四逆汤,方见伤寒呕噎门。

《活人书》仲景猪苓汤,方见伤寒咳嗽门中。

《活人书》仲景四逆加人参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 人参(一两) 干姜(一两半)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服。

《活人书》仲景白通汤加附子,方见伤寒呕噎门中。

《活人书》仲景四逆散加薤白,方见伤寒咳嗽门中。

《活人书》仲景白头翁汤,方见伤寒发渴门中。

《活人书》仲景三黄熟艾汤

黄芩 黄连 黄柏(各三分) 熟艾(半鸡子大)

上锉如麻豆大。以水二盏,煮取七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薤白汤

豉(半斤,绵裹) 薤白(一握) 栀子(七枚,大者破之)

上锉如麻豆大。以水二升半,先煮栀子十沸,下薤白,煮至二升,下豉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每服一汤盏。

《活人书》赤石脂丸

黄连 当归(各二两) 赤石脂 干姜(炮。各一两)

上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吞下,日进三服。

《活人书》桃花汤

赤石脂(四两) 干姜(一分)

上锉如麻子大。每服四钱,入粳米二撮,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再入赤石脂末一方寸匕服,日三服。

若一服愈,勿再服。

《活人书》地榆散

地榆(锉) 黄连(去顶,微炒) 犀角屑 茜根 黄芩(各一两) 栀子仁(半两)

上件药捣为粗末。每服四钱,以水一盏,入薤白三寸,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活人书》黄连阿胶散

黄连(二两,去须,微炒) 阿胶(捣碎,炒令黄燥) 黄柏(微炙,锉。各一两) 栀子仁(半两)

上件药捣粗为末。每服四钱,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活人书》仲景生姜泻心汤

黄芩 甘草(炙) 人参(各一两半) 干姜 黄连(各半两) 半夏(一两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子二枚,煮至一盏,去滓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小儿伤寒,烦躁热,大便不止。栝蒌散

栝蒌根 麦门冬 甘草(炙) 柴胡 葛根(各半两) 枇杷叶(一分,拭去毛,炙黄)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

伤寒口内生疮并喉痛第十三[编辑]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口生疮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也。其口生疮者,热毒瓦斯在脏,上冲胸膈,气发于口,故生疮也。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咽喉痛候∶伤寒咽喉痛者,是心胸热盛,气上冲于咽喉,故令痛。若挟毒则喉痛结肿,水浆不入。毒还入心,烦闷者死。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剂,药差凉耳。问∶咽喉痛,何也?咽喉痛有阴阳二证∶脉浮数,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者此阳毒也。(在第四卷,第四问。第四曰∶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锦纹,或下利赤黄,而脉洪实,何也?此名阳毒也。伤寒病若阳独盛,阴气暴绝,必发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如锦纹。或下利赤黄,脉洪实或滑促,宜用酸苦之药,令阴气复而大汗解矣。葶苈苦酒汤、阳毒升麻汤、大黄散、栀子仁汤、黑奴丸,可选而用之。近人治伤寒脉洪大,内外结热,舌卷焦黑,鼻中如烟煤,则宜以水煮布薄之,叠布数重,新水渍之;稍换去水,拾于胸上,须臾蒸热,又渍令冷如前薄之;仍数涣新水,日数十易。热甚者,置病患于水中,热势才退则已,亦良法也。)脉沉迟,手足厥冷,或吐痢而咽中痛,此为少阴证也。

《病源》云∶此为下部脉都不至,阴阳隔绝。邪客于足少阳之络,毒瓦斯上冲,故咽喉不利,或痛而生疮也。

伤寒脉阴阳俱紧及汗出者,少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此候汗、熏、熨俱不可。汗出者, 本粉敷之。咽喉痛者,甘草汤、桔梗汤、猪肤汤、半夏散、通脉四逆去芍药加桔梗汤、麻黄升麻汤,可选而用之。

又有伏气之病,谓非时有暴寒中人,伏气于少阴经。始不觉,旬月乃发,脉微弱怯,先咽痛,似伤寒非喉痹之病,次必下痢。如用半夏桂甘汤,次四逆散主之,此病只一、二日便瘥,古方谓之肾伤寒也。

《活人书》治小儿伤寒变热毒,病身热,面赤口躁,心腹坚急,大小便不利。或口疮,或因壮热,或四肢挛掣,惊仍作痫疾,时发时醒,醒后身热如火者,十物升麻汤。

《活人书》治胃中客热,口臭,不思饮食。或肌烦不欲食,齿龈肿疼,脓血;舌口、咽中有疮;赤眼,目脸肿,重不欲开;疮疹已发未发,并宜服甘露饮子。(方并见本门)

《活人书》葶苈酒汤

苦酒(米醋是也,一升半) 葶苈(熬,杵膏,一合) 生艾汁(半升,无生艾煮熟艾汁,或用艾根捣取汁)

上件煎取七合,作三服。

《活人书》阳毒升麻汤

升麻(二分) 犀角屑 射干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半,去滓,饮一汤盏、食顷再服。温覆手足出汗则解,不解重作。

《活人书》大黄散

川大黄(一两半,锉碎) 桂心(三分) 甘草(炙微赤,锉) 木通(锉) 大腹皮(锉。各一两) 川芒硝(二两) 桃仁(二十一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令微黄)

上件捣为粗末。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以通利为度。

《活人书》栀子仁汤

栀子仁 知母 赤芍药 大青(各一两) 柴胡(去苗,一两半) 川升麻 黄芩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者,麸炒微黄) 石膏(各二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上件捣为粗末。每服抄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豉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活人书》黑奴丸,方见伤寒发渴门中。

《活人书》仲景 本粉,方见伤寒自汗门温粉法中。

《活人书》仲景甘草汤

甘草(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四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六分,去滓。温服日二。

《活人书》桔梗汤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分再服。

《活人书》仲景猪肤汤

猪肤(二两六钱半)

上一味,以水二大白盏半,煮取一盏计,去滓,加白蜜一合半,白粉一合。

《活人书》仲景半夏散

半夏(汤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上等分,各别捣筛已,合和治之。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八分,令冷,少少咽之。

《活人书》仲景通脉四逆汤去芍药加桔梗汤,方见伤寒呕 门中。

《活人书》仲景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去节) 升麻 当归(各一两一分) 知母 黄芩 葳蕤(各三分) 芍药 天门冬(去心) 桂枝(去皮) 茯苓 甘草(炙) 石膏(碎,绵裹) 白术 干姜(各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相次一炊久,进一服,汗出愈。

《活人书》仲景半夏桂枝甘草汤

半夏(汤洗) 甘草(炙) 桂心

上等分,锉如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七分,放冷,少少含细咽之。(与古方半夏散同。)

《活人书》仲景四逆散,方见伤寒咳嗽门中。

《活人书》仲景十物升麻汤方

升麻 白薇 麻黄 葳蕤 柴胡 甘草(各半两) 黄芩(一两) 朴硝 大黄 钩藤(各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下硝再煎化,温服。

《活人书》甘露饮子方

熟干地黄 生干地黄 天门冬 麦门冬(并去心,焙) 枇杷叶(去毛) 枳壳(麸炒,去瓤) 黄芩 石斛(去苗) 山茵陈 甘草(炙。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伤寒发斑第十四[编辑]

(余发斑附)

《巢氏病源》小儿患斑毒病候∶斑毒之病,是热毒入胃,而胃主肌肉,其热挟毒蕴积于胃,毒瓦斯熏发于肌肉,状如蚊蚤所啮;赤斑起,周匝遍体。此病或者伤寒,或时气,或温病,皆由热不时歇,故热入胃变成毒,乃发斑也。凡发赤斑者十生一死,黑者十死一生。

汉东王先生《家宝》斑疮、水痘病证论∶凡婴孩、小儿伤寒,温壮蕴积,发积发热,热气入胃,胃主肌肉,其热蕴积于胃,毒瓦斯熏发于肌肉,状如蚊子所啮,变成斑毒赤者。生黑者亦如得此候,宜用麦汤散三、二服解之;宜下透关散三、两服,更进败毒散三、二服。如下前药不退,须进槐花散一服。(四方并见本门中。)微利用观音散调胃(方见胃气不和门中),及再用七宝轻青丹(方见单伤寒门)。根据前资次用药。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剂,药差凉耳。问∶发斑者,何也?发斑有二证∶有温毒发斑,有热病发斑。温毒发斑,是冬月触冒寒毒,至春始发,已于第六卷温毒门论之矣。(第六卷温毒门∶间初春,病患肌肉发斑,疮疹如锦纹。或咳,心闷但呕者,何也?此名温毒也。温毒发斑者,冬时触冒寒毒,至春始发,病初在表,或一发汗、吐、下,而表证未罢,毒瓦斯不散,故发斑,黑膏主之。又有冬月温暖,人感乖戾之气,冬末即病,至春或被积寒所折,毒瓦斯不得泄,至天气喧热,温毒始发,则肌肉斑烂,瘾疹如锦纹而咳,心闷,但呕清汁,葛根橘皮汤主之,黄连橘皮汤尤佳。)若热病发斑,与时气发斑并同。或未发汗,或已经汗下而热毒不散,表虚里实,热毒乘虚出于皮肤,所以发斑疮瘾疹如锦纹,俗名麸疮。《素问》谓之疹。(发斑者下之早,热气乘虚入胃故也。下之太迟,热留胃中亦发斑,或服热药道多亦发斑。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剧者,黑斑出,十死一生。)大抵发斑不可用表药,盖表虚里实,若发其汗,重令开泄,更增斑烂也,皆当用化斑汤。此方乃白虎加人参汤中添入葳蕤也。元参升麻汤、阿胶大青四物汤、猪胆鸡子汤;或与紫雪,大妙。可下者,用调胃承气汤。(暑月病阳重者,常宜体候,见微有斑,即急治之。)

《婴童宝鉴》小儿斑毒歌∶

伤寒毒热胃中存,忽作斑疮出满身。若见口唇乌似墨,只应长往在逡巡。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 伤寒胃发斑歌∶

伤寒胃热作斑疮,倒压因风气受伤。损汗内虚多紫黑,大者为阴小者阳。

《惠济》小儿斑毒候歌∶

斑毒常推是豆疮,肺并肾脏有风伤。浑身壮热四肢冷,肺里烦冤痛莫当。胃发连皮肌肉下,好交心热变清凉。次与调脾仍赶趁,体令舌黑在堤防。

《仙人水鉴》治孩子赤斑疮方。

牙硝(六分) 地龙(一条) 赤小豆 薰陆香(各少许。若无薰陆香,以川郁金代之。)

上以新汲水调二钱,涂取瘥。

《圣惠》治小儿热毒,发斑不止,心神烦闷。大青散方

大青 元参 川升麻 川大黄(锉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锉) 栀子仁(各半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阳毒壅盛发斑,心躁,皮肤 痛。犀角散方

犀角屑 川升麻 白藓皮 栀子仁 漏芦 川大黄(锉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锉) 赤芍药(各半两) 寒水石(一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斑疮,大便壅滞,心神烦躁。宜服大黄散方

川大黄(锉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锉) 黄芩 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各半两)

上件药捣细为散。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一钱。三岁以下可服半钱。

《圣惠》又方

犀角屑 川升麻(各一分) 甘草(半分,炙微赤,锉) 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发斑,散恶毒瓦斯方。

上以生葵菜叶绞取汁,少少与服之。

《圣惠》治小儿斑疮及疹、痘疮,心神躁烦,眠卧不安。毒黛散方

青黛(半两)

上细研青黛为散,每服暖磨刀水调下半钱,日三服。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又方

上煮黑豆汁,徐徐温服之。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婴孩、小儿伤寒,咳嗽温壮,水痘。麦汤散方

地骨皮(炒) 甘草(炙) 滑石(各半分) 麻黄(去节) 人参 知母 羌活 大黄(用湿纸裹,煨令熟,切)

甜葶苈(用纸隔炒。各一分)

上为末,每服婴孩、小儿一字或半钱。五、四岁一钱。以水一药注或半银盏,入小麦或七粒,或十四粒,煎十数沸服。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婴孩小儿斑疮、水痘,心躁发渴,大小便不通及小便赤色,口舌生疮,通心经。透关散

地扁竹(半两,取嫩枝叶,焙) 山栀子仁(一分半,炒) 大黄 木通 车前子(各炒) 滑石 瞿麦(去粗梗)

甘草(炙。各一分)

上为末。每服婴孩一字;二、三岁半钱;四、五岁一钱。以水一药注或半银盏,入紫草三寸,煎十数沸温服。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婴孩、小儿斑疮、水痘,退热解躁。败毒散方

芍药 甘草(炙。各一钱) 雄黄(一钱,醋炙)

上为末。每服婴孩一字;二、三岁半钱;四、五岁一钱。蜜汤调下。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婴孩、小儿斑毒不退。槐花散方

槐花 赤豆(各炒,二钱) 麝香(少许)

上为末。每服婴孩半字,用麦汤调下;三、四岁一字以上,用温酒调下,只进一服。如腹中微利,即用调胃观音散补之。(方见胃气不和门中。)

《活人书》黑膏方

好豉(一升) 生地黄(半斤,切碎)

上二味,以猪膏二斤,合露之,煎令三分减一,绞去滓,用雄黄、麝香如大豆者,内中搅和,尽服之。毒便从皮中出,则愈。忌芜荑。

《活人书》葛根橘皮汤

葛根 橘皮 杏仁(去皮尖,研,炒) 知母 黄芩 麻黄(去节) 甘草(炙。各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以水一盏半,煎至一中盏,去滓温服。

《活人书》黄连橘皮汤

黄连(四两,去须) 橘皮 杏仁 枳实 麻黄 葛根 浓朴 甘草(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用水一小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服。下痢当先止。

《活人书》化斑汤

人参 石膏(各半两) 葳蕤 知母 甘草(各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糯米一合,煎至八分。取米熟为度,去滓温服。

《活人书》元参升麻汤

元参 升麻 甘草(炙。各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阿胶大青四物汤

大青(四两) 阿胶 甘草(各炙。一两) 豉(八合)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旋入胶,再煎令烊。

《活人书》猪胆鸡子汤

猪胆 苦酒(各三合) 鸡子(一枚)

上三味和合,煎三沸。强人尽服,羸人煎六、七沸服,汗出瘥。

《活人书》仲景调胃承气汤,(方见伤寒自汗门中。)

伤寒发黄第十五[编辑]

(亦名黄病,余发黄附)

《巢氏病源》小儿黄病候∶黄病者,是热入于脾胃,热气蕴积,与谷气相搏,蒸发于外,故皮肤悉黄,眼亦黄。脾与胃合候肌肉,俱象土,其色黄,故皮肤、肉热积,蒸发令肌肤黄。此或者伤寒,或时行,或温病,皆由热不时解,所以入胃也。凡发黄而下痢,心腹满者,死。诊其脉沉细者,死。又有百日、半岁小儿,非关伤寒、温病而身微黄者,亦是胃气热,慎不可灸也。灸之则热甚,此是将息过度所为,微薄其衣,数与除热粉散粉之,自歇。不得妄与汤药及灸也。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剂,药差凉耳。问∶发黄者,何也?病患寒湿在里不散,热蓄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搏,郁蒸不消化,故发黄。(汉赞南方暑湿,近夏瘅热,盖瘅者,黄也。古人以黄为瘅,湿热相搏,民多病瘅,甚为跗肿。)然发黄与瘀血外证及脉俱相似,但小便不利为黄,小便自利为瘀血。要之发黄之人心脾蕴积发热引饮,脉必浮滑而紧数。若瘀血证,即如狂,大便必黑,此为异耳。凡病患身体发热,头面汗出,身无汗,剂颈而止;渴引水浆,小便不利,如此必发黄。茵陈蒿汤、五苓加茵陈散也。(茵陈蒿汤十分,五苓散五分,二十件拌匀,每服三钱,温水调下,日三服。)病患服得汤,小便利,如皂荚汁赤,一宿腹减,则黄从小便中出也。古人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大抵发黄者,瘀热在里,由小便不利而致也。)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选而用之。又方∶伤寒欲发黄者,急用瓜蒂末,口含水,搐一字许入鼻中,出黄水甚验,即用茵陈汤调五苓散服之,最良。又问∶白虎诸亦身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何以不发黄?答曰∶白虎与发黄证相近,遍身汗出,此为热越,白虎证也。头面汗出,颈以下都无汗,发黄证也。又问∶太阳病,一身尽痛,发热,身如熏黄者,何也?太阳中湿也。仲景云∶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在第六卷,第十问。第十问曰∶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也,何也?此名中湿也。风雨袭虚,山泽蒸气,人多中湿。湿流关节,须身体烦痛,其脉沉缓,为中湿。脉细者,非已至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自利者,术附汤。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当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汤、五苓散主之。麻黄加白术汤。)又问∶病患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咳嗽者,何也?少阳中风也。小柴胡汤主之。

《千金》治小儿伤寒发黄方。

捣土瓜根,汁三合服之。(《圣惠》取土瓜根汁一大合,蜜半匙相和,渐渐服之。)

《千金》又方

捣青麦汁服之。

《千金》又方

捣韭根汁,澄清,以滴儿鼻中大豆许,即出黄水瘥。

《千金》又方

小豆(三七粒) 瓜蒂(十四枚) 糯米(十四粒)

上三味为末,吹鼻中。(《圣惠》以糯米为粳米,用四十粒。乃云∶用药绿豆大,吹鼻中,有黄水出,立瘥。)

《外台》∶《近效》疗天行,三日外若忽觉心上妨满坚硬,脚手心热,则变为黄。不疗杀人。秦艽汤方

秦艽 紫草 白藓皮 黄芩 栀子仁(各一两)

上五味切,以水一大升半,牛乳一大升,煮取七合,分为二服。老小以意量之,一剂不愈,更与一剂,试有效。

《广利方》治小儿忽发黄,面目皮肉并黄。

生栝蒌根捣,取汁二合,蜜一大匙,二味暖相和,分再服。

《经验方》治遍身如金色。

瓜蒂(四十九个,须是六月六日收者为末) 丁香(四十九个,入甘锅烧,烟尽为度,细研)

上同研匀,小儿用半字,吹鼻内及揩牙。

《圣惠》治小儿黄病,身如橘色。茵陈散方

茵陈 川芒硝(各一两) 栀子仁 川大黄(锉碎,微炒) 黄芩 犀角 木通(锉) 寒水石(各半两)

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天行病,发黄,心腹胀急。三黄散方

川大黄(锉碎,微炒) 黄芩(各半两) 栀子仁(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更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婴孺》用三物各十分,水三升半,浸少时,猛火煮取一升二合,百日儿一合半;一、二岁分四服,取利。)

《圣惠》治小儿脾胃热毒,致肌肉变黄,小便赤色,心中烦燠。茵陈丸方

茵陈 栀子仁 川大黄(锉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锉) 秦艽(去苗。各一两) 川朴硝(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温水下五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诸黄。大黄散方

川大黄(锉碎,微炒) 黄连(去须) 栝蒌根 黄芩 栀子仁(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增减。

《圣惠》治小儿热毒攻脾胃,遍身俱黄,小便赤涩,大便难,心神躁热,两目亦黄。升麻丸方

川升麻 龙胆(去芦头) 栀子仁 黄芩 川大黄(锉碎,微炒) 秦艽(去苗) 甘草(炙微赤。各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不计时候,以新汲水研下三丸。三岁以上加丸数服。

《圣惠》治小儿诸黄,心胸壅闷。宜服大黄丸方

川大黄(锉碎,微炒) 甜葶苈(隔纸炒,令紫色) 茵陈(各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不计时候,以新汲水研下三丸。量儿大小增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浑身及面色俱黄。宜服黄瓜丸方

黄连(一两,去须) 胡黄连(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末。用黄瓜一枚,去瓤,留一小盖子,入药末后,以盖子盖定,用大麦面裹烧,令面匀 ,去面捣熟,丸如绿豆大。七岁儿每服以温水下七丸,看儿大小,加减丸数服之。

《圣惠》又方

秦艽(半两)

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一钱,以牛乳一合,煎一、二沸,去滓。不计时候,温服。三岁以下即可半钱。

《婴孺》治小儿发黄茵陈汤

茵陈 升麻 黄芩 柴胡 知母 羚羊角(屑。各八分) 大黄 石膏(各一钱二分) 栀子(一钱) 芍药(六分) 瓜蒂(七个) 蓝叶(切,一升) 甘草(二分,炙)

上切,以水五升,煮一升半。一、二岁为八服,四、五岁为四服,量儿大小与之。

张涣治伤寒时气,热入于胃,与谷气相搏,蒸发肌肉,使面目皮肤悉黄,谓之黄病。亦名发黄。芦根汤方

芦根(一两) 茵陈 山栀子 黄芩 甘草(炙。各半两)

上件为细末。每服一钱,以水八分,薄荷三叶,煎五分,去滓温服。

张涣子芩散方治黄病。

黄芩 栝蒌根 茯神(各一两) 胡黄连 甘草(炙。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以水八分,煎至五分,去滓,放温服。

张涣茵陈汤方治小儿发黄等病,身如橘色。

山茵陈 山栀子仁(各一两) 川大黄 川芒硝 木通 寒水石(各七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以水八分,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张涣三黄散方治黄病。

川大黄(锉碎,微炒,一两) 黄芩 黄连(各半两,去须)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以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食后。

《活人书》仲景茵陈蒿汤

茵陈蒿(嫩者,一两半) 大黄(半两,去皮) 栀子(大者,三枚半)

上锉如麻豆大。以水二大白盏,先煮茵陈,减半盏,次内二味,煮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中去也。

《活人书》五苓加茵陈散,方在证注中。

《活人书》仲景栀子柏皮汤

栀子(八枚) 黄柏(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煮至七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去节) 连翘(连翘根是也) 甘草(炙。各一两) 赤小豆(半升) 生梓白皮(切,二两半) 杏仁(二十枚,去皮尖)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小柴胡汤,方见头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术附汤

白术(二两) 附子(一个半) 甘草(一两,炙)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五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七分,去滓温服。日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也,即是附子与术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法当加桂一两。其大便坚,小便自利,故不加桂也。

《活人书》仲景甘草附子汤

甘草 白术(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桂枝(二两,身肿者加防风二两;悸气、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一两半)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煮至七分。去滓温服,汗出即解。

《活人书》仲景五苓散,方见伤寒自汗门中。

《活人书》麻黄加术汤

麻黄(一两半)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炙) 苍术(各半两) 杏仁(三十五枚,去皮尖)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伤寒余热不退第十六[编辑]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余热往来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使头痛体疼而壮热也。其余热往来者,是邪气与正气交争,正气胜则邪气却散,故寒热俱歇。若邪气未尽者,时干于正气,正气为邪气所干,则壅否还热,故余热往来不已。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已得下后,热不除者,余势未尽,故其状肉常温温赤热也。

《圣惠》∶夫小儿伤寒,若四、五日后热即入里,即宜下之。下之得利后,热犹不除者,是余热未尽故也。

汉东王先生云∶小儿发热,日中可,夜而热甚,天明后凉,谓之伤寒余热未解矣。

《圣惠》治小儿伤寒二、三日,已服药,得汗后余热未除,宜服逐毒瓦斯葳蕤散方

葳蕤 川大黄(锉微,炒) 川升麻 甘草(炙微赤,锉) 黄芩 大青(各半两)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汗利以后,余热不除,口干心烦,不欲乳食。黄 散方

黄 知母 赤茯苓 甘草(炙微赤,锉) 黄芩(各一分) 麦门冬(半两,去心,焙)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得汗利后,余热不除,心神烦躁,夜卧不安。黄连散方

黄连(去须) 大青 川升麻 赤茯苓 人参(去芦头) 地骨皮 黄芩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 犀角屑(半分) 麦门冬(半两,去心,焙)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汗利以后,余热不解,身体疼痛,心神虚烦,不思乳食。麦门冬散方

麦门冬 川升麻 柴胡(去苗) 前胡(各半两,去芦头) 元参 犀角屑 子芩 葛根 赤芍药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生姜少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伤寒后,余热不除,心神不安。宜服茯神丸方

茯神 麦门冬(去心,焙) 铁粉 朱砂(并细研。各半两) 犀角屑 栀子仁 白藓皮 川升麻 元参 车前子(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与铁粉、朱砂同研令匀,炼蜜和丸如绿豆大。不计时候,以温水下五丸。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伤寒后,余热不除,四肢不利。宜用此汤浴方

川大黄 甘草 防风(去芦头) 丹参 白术(各半两) 雷丸(三分)

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用一两,以水三升,煎至二升半,去滓。看冷热,于密室中浴儿,后宜避风,隔日再用。(《婴孺方》先用猪脂和此药摩儿头至足,令遍身;又取三指撮,白水在内和三升,煮三沸,浴儿,谓之摩膏方。)

太医局白虎汤治伤寒大汗出后,表证已解,心胃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痢后七、八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生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宜服之。又治夏月中暑毒,汗出恶寒,身热而渴。

石膏(洗,二十五斤) 知母(一百五十两) 甘草(烟,七十五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以水一盏半,入粳米三十余粒,煎至一盏,滤去滓,温服。小儿量力少少与之。或加人参少许同煎亦得。食后服此药。立夏后、立秋前可服;春时及立秋后,并亡血、虚家并不可服。(治伤寒,本当取仲景白虎汤,方证牵引。缘此方叙出邪毒不解,热结在里,故再收之。)

《婴孺》治伤寒。除热粉散

雷丸(三两) 牡蛎 桂心(各一两)

上为粉,以粉儿身上。

张涣清凉汤方解伤寒邪热余毒。

当归 大黄 生地黄(各一两) 芍药 甘草(炙。各半两)

上件药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以水八分,入竹叶、薄荷各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黄 散方治小儿伤寒,汗利以后,余热不除,口干心烦,不欲乳食。

黄 知母 茯苓 人参 甘草(炙。各一钱) 麦门冬(半两,去心)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服。

伤寒劳复第十七[编辑]

《活人书》论伤寒小儿、大人治,一般但小分剂,药差凉耳。问伤寒瘥后发热者,何也?此名劳食复也。病新瘥,血气尚虚,津液未复,因劳动生热,热气既还,复入经络,名曰劳复。仲景云∶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宜柴胡桂枝汤。)脉实者,以下解,(宜大柴胡汤。)又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

《千金》∶劳复起死人,麦门冬汤。又有食复者,大病新瘥,脾胃尚弱,谷气未复,强食过多,停积不化,因尔发热,名曰食复。(大抵新病瘥,多因伤食,便作痞,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痢等症,可与生姜泻心汤。)仲景于枳实栀子汤证云∶若有宿食,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黄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搏,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广济》疗患劳复,雄鼠屎散方、许仁则七味葱白汤,皆可选用之耳。

《千金要》治小儿伤寒,病久不除,瘥后复剧,瘦瘠骨立。五味子汤

五味子(十铢) 甘草(炙) 当归(各十二铢) 芒硝(五铢) 石膏(一两) 大黄 麦门冬 黄芩 前胡 黄连(各六铢)

上十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二合,得下便止,计大小增减服。

《外台》疗伤寒瘥令不复。白芷散方

白芷(十二分) 白术(十分) 栝蒌(五分) 桔梗(四分) 细辛(三分) 附子(炮,去皮) 干姜 桂心(各二分) 防风(八分)

上九味捣筛为散。以粳米粥清服一钱匕,食已服二钱,小儿服一钱。常以鸡子作羹,吃粳米饭,多少与病人服之。亦未必常鸡子羹、粳米饭,如服药讫,即扶起令行步,仍 头洗手、面。食辄服之,劳行如前则不复。浩云∶数用佳,范汪同。忌猪肉、桃李、雀肉、胡荽、蒜青、鱼 、生葱、生菜。一方有人参三分。

《活人书》仲景小柴胡汤,方见伤寒头汗门中。

《活人书》仲景柴胡桂枝汤

柴胡(二两) 半夏(三钱一字,洗) 甘草(半两,炙) 桂枝(去皮) 黄芩 人参 芍药(各三分)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钱匕,生姜四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煮至八分。去滓温服。

《活人书》仲景大柴胡汤,方见伤寒呕 门中。

《活人书》仲景枳实栀子汤

枳实(二枚,去瓤,麸炒) 栀子(七枚,肥者) 豉(二两)

上以清浆水二盏半,空煮,退八分;内枳实、栀子,取九分;下豉再煮五、六沸,去滓温服。覆令汗出,若有宿食,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同煎。

《活人书》麦门冬汤

麦门冬(一两) 甘草(二两)

上锉如麻豆大。先用水二小盏,入粳米半合煎,令米熟、去米,约得水一小盏半;入药五钱,枣子二枚,竹叶十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服。不能服者,绵滴口中。

《活人书》仲景生姜泻心汤,方见伤寒下痢门。

《活人书》∶《广济》雄鼠屎散方

雄鼠屎(二七枚,两头尖者是) 栀子(十四枚,掰) 枳壳(二枚,炙)

上为粗末。每服四钱,以水一盏半,入葱白二寸,豉三十粒,同煎一盏,分二服。勿令病患知鼠屎。

《活人书》许仁则七味葱白汤

葱白(连须切,半升) 干葛(切,三合) 新豉(半合,绵裹) 生姜(切,一合)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三两) 劳水(四升,以杓扬之一千过,名劳水)

上前药,用劳水煎之,三分减二,去滓,分二服。渐渐覆之取汗。

伤寒失音第十八[编辑]

《圣惠》论∶夫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也。喉厌者,声之门户也。舌者,声之机。口者,声之扇也。风寒客于喉厌之间,故卒然无音。皆由风邪所伤,故致失音不语也。其小儿伤寒失音者,风寒邪气之所伤也。

茅生生小儿伤寒,失音、语不得方。

金毛狗脊 甘草(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一钱,用黄蜡一块,指头大,水六分同煎四分服。

《集验方》治小儿伤寒,失音不语。

桂(指面大)

上含桂,渐渐声音如旧。

《王氏手集》治大人、小儿感风寒失音。三拗汤

麻黄(不去根节) 甘草(不炙) 杏仁(不去皮尖)

上三物等分。每服三指撮,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时时温温呷。

伤寒变疽第十九[编辑]

《石壁经》三十六种内伤寒变疽候歌∶

先前五日脸红鲜,(《凤髓经》第一句云∶已前七日唇脸青。)一见生人怕又惊。(四十候此两句云∶伤寒变疽七日前,两睑唇青怕语言。)蓦睹胸前如痣子,(《凤髓经》云∶蓦然胸前赤痣色。)渐同梅李一般形。血光齿上时闻臭,指甲无红色似银。食者可医无苦病,不识言风道热惊。用药表脾凉上膈,心凉疽伏始安宁。

《凤髓经》歌括一同,两句小异。外有注云∶宜与二圣散表出。(方见伤寒变疹子门中。)

四十候伤寒变疽歌一同。后云∶此候指甲白,牙上有血为证,表发只用参苓散,凉心经用南星丸。(方见伤寒变疹门中。)不退用解表散(方见慢惊风门),去毒,托里散亦可。(方见伤寒变疹门中。)

四十八候治嗽化痰参苓散

人参 麻黄 甘草(炙) 款冬花(各一分) 半夏(小者如鱼眼大,汤浸十二次) 葶苈(各半钱) 马兜苓(三个)

上末。每服半钱,用桑白皮汤下。

伤寒变疹第二十[编辑]

《石壁经》三十六种内伤寒变疹子候歌∶

预先五日战如寒,不觉看来又似痫。才发有同梅李样,眼睛青碧脸红鲜。手心如火发毛立,睡里狂言卧不安。躁热嫌人拨手睡,又生喘急气相连。二三岁时为疹子,此候须知有病源。智者莫令通脏腑,只将丸散表心间。能催疹子添光大,(《凤髓经》云∶涎散疹生如片火。)七日如期定却安。

此伤寒不曾表内证,故令毒瓦斯攻内而未曾安也。

又凡在冬月春夏初,切在精明色候,慎不可与惊风一例而治。若有候,但根据前旨,必无夭枉者矣。

《凤髓经》歌括同。有注云∶宜与二圣散,表出后用牛蒡散解。(方见本门中。)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伤寒变疹子歌一同。后云∶此候先有蕴热,忽至风伤腠理,发热狂言,气急生涎,用天南星丸退心间风涎,微用解表退伤寒。量虚实宣泻、托里散匀气。如不宣,卒未安。(一方并见本门。)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伤寒变疹子歌后云∶此候初如伤寒,或似惊风,须要辨别仔细。既是出在皮肤,只宜平和汤药解表匀气,更量实肌体肥瘦,聊与通利关窍匀气。(《疹痘论》与诸家疮疹说∶若皮肤中未见,乃可通利。若是已在皮肤,切忌通利也。盖内虚即毒瓦斯反入,能损人命。)

《凤髓经》二圣散治小儿疹痘欲出不出,服此发出。

浮萍 香白芷(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麝香酒下。

《凤髓经》牛蒡散治小儿疹痘不出,或用药发出后余热未退,发渴热水,乃下血。(斑疹用此药解。)

甘草节 荆芥穗 牛蒡子(略炒)

上等分为末。每服一钱半,解毒薄荷汤下;未出,紫草汤下,进数服。(须得身上出者方下此药。)

《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天南星丸方治急惊风,因赤体或浴,或变蒸,遂停留不去。因滞潮热,亦可服。

天南星(一个,去皮) 朱砂(一钱) 蝎(半钱) 轻粉(少许)

上为末,酒面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七粒,薄荷汤下,日进二服。

《四十八候》治伤寒变疮疹通关匀气托里散

人参 麻黄(去节) 甘草节(各一分) 白术 蔓荆子 紫草(各一钱) 白茯苓(半两) 升麻(半分)

上末一钱,疮未出,用好酒调下。如已出,香熟水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