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實錄/卷之1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卷之一百三十三 康熙朝實錄
卷之一百三十四
卷之一百三十五 

監修總裁官 光祿大夫 太保兼太子太傅 保和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 二等伯加四級 馬齊

      光祿大夫 經筵日講官 起居注 少保兼太子太保 保和殿大學士仍兼管吏部戶部尚書 翰林院掌院事 加二級又加一級 張廷玉

      光祿大夫 經筵講官 太子太傅 文華殿大學士仍兼理戶部尚書事務 加五級又加二級 蔣廷錫

總 裁 官 光祿大夫 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 朱軾 等奉敕修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夏。四月。癸卯朔。享太廟。遣內大臣舅舅佟國維行禮

  • 日食
  • 甲辰。九卿等覆奏、總河靳輔、開浚中河、果否可永通漕運、應交新任總河、再行查明詳議具奏。上曰、中河糧船、今年可行、則每年亦可行、此自然之理也。但靳輔已經革職、新河臣尚未到任、見在河員、或視河工與己無涉、不盡心力、以致運艘阻滯、亦未可定。其即令學士凱音布、侍衛馬武等、前往看閱
  • 以原任尚書佛倫、為內務府總管
  • 轉工部右侍郎徐廷璽、為左侍郎。升左副都御史王承祖、為工部右侍郎
  • 戶部議覆、一等公內大臣都統舅舅佟國綱疏言、臣族本系滿洲、請改為滿洲旗下。應如所請、將舅舅佟國綱等、改入滿洲冊藉。但鑲黃旗舅舅佟國綱等一佐領、及正藍旗同族之十二佐領、鑲紅旗同族之三佐領下、所有文武官員、及監生壯丁、為數甚眾、不便一併更改、仍留漢軍旗下。從之
  • 戶部議覆、原任內大臣和碩額駙華善等疏言、臣族本系滿洲、請改為滿洲旗下。應如所請、將華善等同族之人、准改入滿洲冊籍。惟華善正白旗下五佐領、所屬文武官員、及監生壯丁甚多、不便一併更改、仍留漢軍旗下。從之
  • 乙巳。上詣大行太皇太后梓宮前。行百日致祭禮畢。回宮
  • 丙午。上詣皇太后宮、問安
  • 吏部議覆、左都御史馬齊疏言、九卿等會推漢官、差遣鄂羅斯議定邊界。御史陸祖修、狂妄不謹、聲言抱病不能前往。御史楊燝、柔懦不及、自稱年老。查陸祖修、楊燝、俱托故規避、應照例革職。從之
  • 丁未。以是月初七日、奉移大行太皇太后梓宮、至暫安奉殿。上詣梓宮前。讀文致祭
  • 升江蘇布政使宋犖、為江西巡撫
  • 升奉天府府尹董秉忠、為宗人府府丞
  • 戊申。上詣大行太皇太后梓宮前。上食。舉哀。是夕、居殯宮之側
  • 以刑部右侍郎傅拉塔、為江南江西總督
  • 調湖北布政使胡獻徵、為江蘇布政使司布政使
  • 予故原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徐元珙、祭葬如例
  • 烏朱穆秦多羅額爾德尼貝勒鄂齊爾圖、紮魯特多羅達爾漢貝勒巴達裏故。俱遣官致祭
  • 己酉。大行太皇太后梓宮發引。上不勝哀慟。親隨扶送。步行三里餘、方乘馬。每舁校更換時、必下馬旁跪。哭不停聲。遙見享殿、即下馬步隨。哭至享殿。奉安後、仍哀慟不止。是日、駐蹕通州西五里橋
  • 庚戌。雨。大行太皇太后梓宮未啟行。上詣梓宮前。上食。舉哀畢。回行宮
  • 辛亥。大行太皇太后梓宮啟行。是日、駐蹕三河縣秀屯莊
  • 壬子。雨。大行太皇太后梓宮未啟行。上詣梓宮前。上食。舉哀畢。回行宮
  • 癸丑。大行太皇太后梓宮啟行。是日、駐蹕薊州新屯莊之南
  • 授一甲進士沈廷文、為翰林院修撰。查嗣韓、張豫章、為編修
  • 升通政使傅感丁、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 升左僉都御史洪之傑、為江蘇巡撫
  • 升浙江按察使佟國佐、為湖北布政使司布政使
  • 甲寅。大行太皇太后梓宮啟行。是日、駐蹕薊州嶺上莊之北
  • 理藩院題、據達賴喇嘛疏稱、皇上撫視人民、中外一體。聞厄魯特、喀爾喀、兩國相殘、即遣人齎敕諭和。今遵聖諭、遣卜克岡喇嘛去矣。仍祈皇上睿鑒、或再頒敕諭、另遣人前往、令其無致相殘。上乃遣內閣學士拜禮、喇嘛阿齊圖綽爾濟、往諭噶爾丹
  • 升內閣學士阿喇彌、為刑部右侍郎
  • 乙卯。大行太皇太后梓宮啟行。是日、駐蹕薊州鯰頭莊之南
  • 丙辰。大行太皇太后梓宮啟行。將近陵寢。上隨步行。至享殿。是日、上駐蹕新城內
  • 升福建糧道楊鳳起、為河南按察使司按察使
  • 雲南臨鎮總兵官馬山、以疾乞休。允之
  • 丁巳。上謁孝陵。行禮。舉哀畢。回行宮
  • 戊午。上詣大行太皇太后梓宮前。上食。舉哀
  • 吏部尚書廖旦、以老乞休。命原官解任
  • 朝鮮國王李焞、遣陪臣洪萬鐘等、進大行太皇太后香。賞賚如例
  • 己未。孝端文皇后忌辰。遣官祭昭陵
  • 以十九日、奉安大行太皇太后梓宮。上詣梓宮前。讀文致祭。舉哀
  • 升內閣侍讀學士胡什巴、為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 庚申。上率扈從王以下文武各官、詣大行太皇太后梓宮前。行禮。舉哀。奉移梓宮于暫安奉殿院內享殿。上隨步行。哭不停聲。親視奉安後、哀慟良久、始回行宮。是日、諸王大臣奏曰、本朝之制。奉安後、即離喪次。伏乞明日、皇上循例移居。諭曰、舊例固然。但慎終大事、朕不親視封掩、遽行回京、可乎。爾等既諄切奏請、朕當暫離此處、移駐湯泉。俟朕親閱封掩畢、始回京
  • 內閣學士凱音布、侍衛馬武等、奉差看閱中河回京、繪圖進呈。召大學士、學士、九卿、詹事、科道等、入行宮。諭之曰、前于成龍奏雲、靳輔開中河、無所裨益、甚為累民、河道已為靳輔大壞矣。今凱音布等、往勘中河、奏雲、中河內、商賈船行不絕、若塞支河之口、則駱馬湖之水、匯流中河、水勢既大、漕艘可通。今數年以來、河道未嘗沖決、漕艘亦未至有誤、若謂靳輔治河、全無裨益、微獨靳輔不服、朕亦不愜於心矣。于成龍在直隸、愛民緝盜、居官頗優。但懷挾私讐、阻撓河務、殊為不合。朕非欲起用靳輔、祗以河務所關甚大耳。今九卿已將靳輔議罪、皆言其治河無益、若王新命聞之、亦順從于成龍之說、以靳輔所治不善、大壞河道、將原修之處、盡行更改、是伊等各懷私忿、遂致貽誤河工、可乎。且黃河自宿遷以下、沖決猶可修治、若宿遷而上、或致氾濫、則為害甚大。前㫖令馬齊往鄂羅斯、今河工緊要、停其前往、著即同張玉書、圖納、往閱河工。務將毛城鋪、高家堰等地方遍閱。就靳輔所修之處、其甚善而斷不可改者、有幾。不善而應更改者、有幾。詳悉商酌。其漢軍漢人官員、尚應添遣。著開列具奏。又凱音布等、奏稱中河所行漕艘、慕天顏勒令退回、支河之口、不許閉塞、慕天顏如此阻撓、深屬可惡。爾等速回京、將慕天顏提拏夾訊、問誰為唆使、則實情畢露。此等之人、不重加懲治、不可也。朕素不食言、亦不為異日無驗之語。向者岳州洞庭湖進剿兵船、眾議謂宜撤回、朕獨以為不可、卒致成功。靳輔以丈出民間餘地、作為屯田、及阻抑開浚下河、其罪誠不可逭。至有言黃河沙底漸高、此斷不可信。譬之盆內貯水、遇風尚且溢出、使黃河沙底果高、一有風濤、其有不漫溢橫流、決堤潰岸者乎
  • 辛酉。奉安大行太皇太后梓宮于寶於。五鼓時、上先詣享殿內梓宮之側。哀慟不已。屆奉安吉時。裕親王福全等、再三跪請、始移梓宮。奉安寶座。畢。上行三跪九叩禮。復痛哭良久。王大臣再三勸請、始出殿。上駐蹕新城內。是日、以奉安禮成、遣官告祭孝陵、仁孝皇后、孝昭皇后陵
  • 諭內大臣曰、看守暫安奉殿、極為緊要。露陳之器甚多、新派人員、恐未諳練、雖令其看守、朕未釋於懷。孝陵章京、本不敢輕用。因其看守年久、熟諳舊規。且系內地。爾等就此章京內、親加選擇、以其半、調往暫安奉殿看守
  • 壬戌。上駐蹕遵化州湯泉
  • 以原任江蘇按察使卞永譽、為浙江按察使司按察使
  • 以順天府府尹衛執蒲、為通政使司通政使
  • 甲子。上詣暫安奉殿內。恭視大行太皇太后梓宮封掩畢。奠酒。慟哭良久。始出。是日、駐蹕薊州孫家莊西。扈從王大臣等奏曰、太皇太后梓宮、今已奉安、喪禮告成。自古人君居喪、止二十七日。皇上極其純孝、已閱四月矣。請即日遵例除發。得㫖、俟明日至薊州除發
  • 乙丑。上駐蹕薊州城內
  • 是日、上始除發
  • 丙寅。上駐蹕三河縣之西
  • 丁卯。上駐蹕通州河之東
  • 戊辰。上回宮
  • 庚午。升太僕寺少卿金世鑒、為奉天府府尹
  • 增差兵部侍郎成其范、工部侍郎徐廷璽、往閱河工

五月。壬申朔。上幸瀛台

  • 兵部尚書張玉書、刑部尚書圖納、左都御史馬齊、兵部侍郎成其范、工部侍郎徐廷璽。以奉差看河、奏請訓㫖。上曰、爾等至彼處、從公詳看。是曰是、非曰非、據實具奏。顧張玉書曰、凡是非可否、爾當秉公陳奏、不可如熊一瀟、托疾推諉。又諭圖納等曰、朕聽政二十餘年、閱歷世務已多、甚栗栗危懼。前者、凡事視以為易、自逆賊變亂之後、覺事多難處。每遇事、必慎重圖維、詳細商搉而後定。凡所行事、起居注官、無不記注。歷年所奏河道變遷圖形、朕俱留內、時時看閱。朕素知河道、最難料理、從古治河之法、朕自十四𡻕、即反覆詳考。人皆云、河道壞于靳輔放水、淹沒民田、朕意不然。靳輔果能收放河水、則其人亦非平常、必能成功、何雲河道自彼而壞耶。宿遷高家堰等處運河、朕所深知。他處未經親到、未能明晰。書雲、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爾等皆國家大臣、此系國家公務、爾等宜殫心盡力、若果有異常大水、堤岸沖決、亦非爾等所能保、爾等但據見在、從公詳閱可耳。前佛倫往勘回奏、殊多錯誤、今已處分、爾等前往會同總河王新命、將毛城鋪高家堰諸處、從公詳看。三分之中、得其一二、便可遣人將情形大略、先行陳奏。至公同看畢之後、再行具疏。其毛城鋪減水壩無益、爾等將海口、亦行看閱。下河自有專遣之人、爾等但觀其大略、不必繕入疏內
  • 九卿等覆奏、臣等遵㫖、勘問慕天顏阻撓河工之處。據慕天顏供稱、于成龍曾寄伊書言河工之事、不應順靳輔而言、故將靳輔另行參奏。以此問于成龍、亦云寄書是實。至挑浚中河無益、得之傳聞、並無指實、自甘妄奏之罪。上曰、于成龍巡撫直隸、居官甚優、仍著赴任。慕天顏居官不善、素行乖戾、仍著羈禁、俟看河大臣回時定奪。凡會議政事、必詳察合理、不可怠忽輕易。朕每遇事之大者、即與內閣大臣、商酌而後定。凡授大僚、無不如此。至吏部升補官員、俱有一定之例。或有不肖之徒、賄求不已、此皆習俗不良。今當痛改前轍、秉公而行。朕聽政年久、於人之善惡、事之是非、無有不知。其事屬微渺、每多寬恕。若果詳究過愆、當無人可免罪者。且朕所理之事、悉載記注、日後必有可徵驗者。當三逆變亂之時、亦有彷徨畏懼者。惟朕堅意主持、大小事宜、必詳審處斷、始得平定。今爾諸臣、凡事應各抒己見、一意秉公、不可碌碌徇人。且徇人何益、孰優孰劣、朕豈有不知者乎
  • 旌表福建節婦、閩縣伍氏、烈婦、侯官縣周氏、烈女、甌甯縣施氏等、各給銀建坊如例
  • 癸酉。吏部議覆、都察院左都御史馬齊疏言、學士凱音布、侍衛馬武等、前閱中河回京時、奉㫖召集九卿、面問河工事宜。有大理寺卿邊聲廷、不能奏對、托詞耳蔽、應照才力不及例、降二級調用。從之
  • 上諭領侍衛內大臣索額圖等曰、羅刹侵我邊境、交戰于黑龍、松花、呼馬爾諸江、據我屬所居尼布潮、雅克薩地方、收納我逃人根特木爾等、及我兵築城黑龍江、兩次進剿雅克薩、攻圍其城、此從事羅刹之原委也。其黑龍江之地、最為扼要。由黑龍江而下、可至松花江、由松花江而下、可至嫩江、南行、可通庫爾瀚江、及烏喇、甯古塔、席北、科爾沁、索倫、打虎兒諸處。若向黑龍江口、可達於海。又恒滾、牛滿等江、及淨溪裏江口、俱合流於黑龍江。環江左右、均系我屬鄂羅春、奇勒爾、畢喇爾等人民、及赫哲飛牙喀所居之地。若不盡取之、邊民終不獲安。朕以為尼布潮、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屬之地、不可少棄之于鄂羅斯。我之逃人根特木爾等三佐領、及續逃一二人、悉應向彼索還。如鄂羅斯遵諭而行、即歸彼逃人、及我大兵所俘獲招撫者、與之畫定疆界、准其通使貿易。否則爾等即還、不便更與彼議和矣。是日、索額圖等啟行。尋以喀爾喀、厄魯特、交相爭戰、報至。上遣侍衛誇塞、關保、往追索額圖等、令其退駐汛界地方、將遲滯緣由、遣人曉諭鄂羅斯使臣。於是索額圖等、以前情作書、令前鋒參領索羅希等、持送彼處。鄂羅斯使臣答書、稱已遣人由尼布潮赴京。索羅希等、以書奏覽。上乃召索額圖等還
  • 甲戌。仁孝皇后忌辰。遣官祭陵
  • 乙亥。大學士等、以禮部具題山西省烈婦荊氏等、照例旌表一疏、請㫖。上曰、夫死而殉、日者數禁之矣。今見京師及諸省、殉死者尚眾。人命至重大、而死喪者、惻然之事也。夫修短壽夭、當聽其自然、何為自殞其身耶。不寧惟是、輕生從死、反常之事也。若更從而旌異之、則死亡者益眾矣、其何益焉。此後夫死而殉者、當已其旌表。王以下至於細民、婦人從死之事、當永永嚴禁之。若有必欲從死者、告于部、及該管官、具以聞、以俟裁定。議政王、貝勒、大臣、九卿、詹事、科道官、會同確議奏焉
  • 丙子。旌表山西節婦、絳州陳氏、蔚州魏氏、平定州楊氏、猗氏縣荊氏、裴氏、安邑縣周氏、祁縣程氏、王氏、烈婦、猗氏縣荊氏、代州王氏、孝子、蒲州李鬥星等、各給銀建坊如例
  • 丁丑。以鑲黃旗護軍統領朱爾素、為散秩大臣。升前鋒參領穆圖、為鑲黃旗護軍統領
  • 旌表江南節婦、桐城縣孫氏、霍邱縣裴氏、宿州張氏、烈婦、泗州趙氏、宿州田氏、蔣氏、烈女、歙縣吳氏、石埭縣桂氏、壽州夏氏、潁州劉氏、和州陳氏等、各給銀建坊如例
  • 戊寅。升光祿寺卿閻興邦、為順天府府尹
  • 己卯。吏部尚書陳廷敬、刑部尚書徐乾學、各以疾乞休。命原官解任
  • 辛巳。升太僕寺卿陳汝器、為大理寺卿
  • 以功加署都督僉事張英奇、為廣東高雷廉總兵官
  • 刑部議覆、都統紀爾他布等、遵㫖往喜峰口冷口外、帶領官兵、至石柱子溝、緝拏藏匿盜賊。賊首馬四玉、被追情極自縊、擒獲夏三等十四人、應俱擬斬立決。其占奪民人妻女財物、查明給還原主。得㫖、依議。內崔二等、著從寬免死、發遣黑龍江
  • 壬午。諭兵部、嗣後駐防協領佐領缺出、停止該將軍坐名擬補。爾部選取外省應補之人、交與該旗、同在京應補人員、引見補授
  • 諭翰林院、選拔庶常、原以作養人才。今科進士、特加簡閱、取范光陽、邱昇、吳世燾、沈宗敬、湯右曾、姚士藟、劉灝、張尚瑗、王懿、張復、史申、彭殿元、郝士鈞、李本涵、孫致彌、陳綍、梁佩蘭、淩紹雯、竇克勤、陳大章、彭始搏、施震銓、李斯義、顏光敩、鄒士璁、林文英、葉渟、鄭梁、潘宗洛、宋朝楠、王翰、徐日暄、范光宗、高人龍等、三十四員、俱著改為庶起士。並修撰沈廷文、編修查嗣韓、張豫章、分別滿漢書教習
  • 癸未。上御瀛台勤政殿。江蘇巡撫洪之傑、陛辭。上曰、地方大吏、以安靜為主。江南所取火耗、聞雖不重、爾須洗心滌慮、一除積弊。凡事不可過於刻薄、然亦不宜罷軟。至於糾參屬員、尤當至公無私。若舉劾未當、便大負朕簡用之意
  • 調兵部尚書阿蘭泰、為吏部尚書。禮部尚書張士甄、為吏部尚書。工部尚書李天馥、為刑部尚書
  • 甲申。遣官祭關聖帝君
  • 乙酉。上詣皇太后宮、問安
  • 以原任降調侍郎金鼐、為光祿寺卿
  • 以功加署都督僉事王洪仁、為雲南臨元澂江總兵官
  • 丁亥。以正紅旗都統紀爾他布、為兵部尚書
  • 戊子。上幸暢春園。酉刻。回瀛台
  • 己丑。兵部議覆、原任浙江福建總督王新命疏言、閩省各營官弁、前調防臺灣澎湖所遺員缺、請於本省見任官弁中、酌量調補。應如所請。從之
  • 甲午。夏至。祭地于方澤。上親詣行禮
  • 上往謁暫安奉殿。命皇長子允禔隨駕。是日啟行。駐蹕三河夏店
  • 乙未。上駐蹕薊州馬伸橋
  • 丙申。駕至淋河莊。距陵十里許、上哀不能禁、沿途哭泣。詣暫安奉殿、行三跪九叩禮。奠酒。痛哭。良久、出殿后、乘馬行。猶涕泣不止。又謁孝陵。行三跪九叩禮。奠酒。舉哀。次至仁孝皇后、孝昭皇后陵。奠酒。舉哀。是日、駐蹕新城內
  • 丁酉。上復詣暫安奉殿。痛哭良久、始出。是日、回鑾。駐蹕三河縣
  • 戊戌。上駐蹕通州城東關
  • 旌表陝西節婦、威甯縣劉氏、臨潼縣李氏等、各給銀建坊如例
  • 己亥。上駐蹕通州之新格莊
  • 庚子。上回宮。詣皇太后宮、問安
  • 辛丑。調鑲白旗蒙古副都統郭布、為滿洲副都統

六月。壬寅朔。升大理寺少卿王維珍、為太僕寺卿

  • 以左副都御史噶爾圖、為四川巡撫
  • 癸卯。命禮部左侍郎管翰林院掌院學士事庫勒納、內閣學士彭孫遹、教習庶起士
  • 直隸巡撫于成龍疏言、順天府屬之通州、蘆溝橋、黃村、沙河、舊設有捕盜同知四員。但地方遼闊、難以周遍。今奉裁真定總兵員缺、其鎮標官兵、見議裁併。請分撥千總一員、把總一員、馬步兵一百名、歸捕盜同知管轄、以供指使。從之
  • 甲辰。上奉皇太后幸暢春園
  • 以翰林院侍講尹泰、充日講起居注官
  • 荊州將軍噶爾漢、安徽巡撫楊素蘊等、各疏報楚省裁兵、夏包子等、鼓噪搶劫、聚眾作亂、巡撫柯永昇、投井身故、賊等竊據武昌城。上命都統瓦岱、為振武將軍。率兵往討之
  • 丁未。升通政使噶世圖、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 調河南巡撫丁思孔、為湖廣巡撫。以順天府府尹閻興邦、為河南巡撫
  • 荊州將軍噶爾漢疏言、夏包子等倡亂、我歸戰船未備、糧餉不敷、未能刻期進兵。上命調回噶爾漢、為正紅旗蒙古都統。以正黃旗滿洲都統侯巴渾德、為荊州將軍。升正黃旗副都統喀岱、為滿洲都統
  • 襄陽總兵官許盛、以赴任道經武昌、適遇兵變、身陷賊圍、中流矢、乘間遁回九江。安徽巡撫楊素蘊以聞。命登州總兵官蔡元、為湖廣襄陽總兵官
  • 刑部題、侍衛常關保、不能嚴束家奴、于放鷹處、縱僕星格禮等、打死民人張守禮、應降級調用。上曰、凡差遣人員、朕必嚴加誡諭、不許生事擾民。常關保既不能管束家奴、以致濫斃人命。回時又不行奏明。顯系縱僕妄行、殊為可惡。著嚴拏、交兵刑二部、會同一併審擬具奏。尋議侍衛常關保、應革職。從之
  • 庚戌。免江西宜春等三縣、康熙二十六年分旱災額賦有差
  • 辛亥。敕諭都統瓦岱曰、茲以湖廣督標裁兵鼓噪、特命爾瓦岱為振武將軍、馳驛前往江寧。爾到江甯、帶領江甯滿兵、京口漢軍兵丁、京口鎮標水師營兵、江南江西督標火器兵丁、戰船酌量帶領、水陸並進、星速前往湖廣、與荊州將軍巴渾德、江甯將軍博霽、副都統倭賀、商酌而行。務須平定亂兵、撫定黎庶毋得遲延、致令滋蔓。仍宜剿撫並用、嚴加偵探、毋得疎虞。大兵一到、抗拒不順者戮之。有先被賊脅從、即時迎降者、俱免誅戮。有能擒殺賊渠投誠者、分別升賞。須嚴禁兵將、申明紀律、經過地方、毋得騷擾百姓。歸順良民、加意撫綏、以副朕定亂救民之意。其行間將領、功績及重罪、俱察實紀明匯奏。各官有犯小過者、當即處分。至於驍騎校以下、無論大小罪過、俱商酌徑行處治。務期速平鼓噪兵丁、安定地方。爾受茲重任、宜殫竭心力、早奏捷功。欽哉
  • 諭吏部、刑部所奏之事、皆關係人命、甚為緊要。嗣後刑部滿員外缺出、爾部除擬正陪引見外、將伊本旗見任員外、盡令引見、朕自行選用
  • 諭大學士等、近來科道官、無條奏者。建言、乃科道專職、祗在不存私心耳。可傳諭科道官、有條陳事、赴暢春園面奏
  • 甲寅。升左僉都御史李逈、為順天府府尹
  • 升護軍參領尚圖、為鑲白旗蒙古副都統。參領科爾代、為正紅旗漢軍副都統
  • 予故副都統賽喀納、祭葬如例
  • 乙卯。升吏部郎中朱善、為通政使司通政使
  • 丙辰。以功加左都督曹應鵠、為山東登州總兵官
  • 戊午。調正白旗漢軍副都統睦成額、為滿洲副都統
  • 庚申。尚書阿喇尼疏報、噶爾丹率兵掠厄爾德尼沼居民、直抵喀喇卓爾渾之地、距澤卜尊丹巴所居、僅一日程。澤卜尊丹巴、㩦土謝圖汗妻與子媳、及喇嘛班第等夜遁。喀爾喀通國、各棄其廬帳器物、馬駝牛羊、紛紛南竄、晝夜不絕。土謝圖汗、不知存亡。上諭曰、喀爾喀與厄魯特、互相攻戰、我邊塞地方、宜加防守。翁牛特、巴林、克西克騰、四子部落等旗、共派兵二千五百名、暫駐蘇尼特一帶汛地防守
  • 辛酉。上詣皇太后宮、問安
  • 壬戌。以故一等精奇尼哈番諾爾布之子索諾木西喇布、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鄧志琳之子鄧其璋、三等阿思哈尼哈番穆理渾之子薩爾禪、三等阿思哈尼哈番莫新之子巴進泰、各襲職
  • 甲子。上詣皇太后宮、問安
  • 丁卯。轉吏部右侍郎翁叔元、為左侍郎。以總督倉場戶部右侍郎張集、為吏部右侍郎
  • 戊辰。以原任大學士熊賜履、為禮部尚書
  • 升吏部左侍郎翁叔元、為工部尚書
  • 以原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徐元文、補原官
  • 予故漢軍都統吳熙、一等精奇尼哈番諾爾布、各祭葬如例
  • 己巳。予故蒙古都統俄托渾、祭葬如例
  • 庚午。上詣皇太后宮、問安
  • 吏部題、本月二十四日、臣等遵奉諭㫖、湖廣藩臬等官、關係緊要、其布政使缺、令御史於養志補授。按察使缺、令御史李鈵補授。並令馳驛速往。查見任湖廣布政使佟國佐、按察使線一信、應請撤回、赴部另補。從之
 卷之一百三十三 ↑返回頂部 卷之一百三十五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