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羣芳譜/卷05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御定佩文齋廣羣芳譜卷五十八

 果譜

  棗

|原|棗,《埤雅》云:棘大者棗,于文重朿為棗。《本草》云:棗性高,故重朿。棘性卑,故並朿。朿音次。棗、棘皆有刺針,會意也。一名木蜜。《廣記》云:木蜜,棗也。皮麤。葉小,面深綠色,背微白。發芽遲,五月開小花,淡黃色,花落即結實。生青不堪食,漸大漸白至微見紅絲,即堪生啖。熟則純紅,味甚甘甜。《王禎農書》云:南北皆有,然南棗堅燥,不如北棗肥美,生于青、齊、晉、絳者尤佳。《齊民要術》云:旱澇之地不任稼穡者,種棗則任矣。種類甚多,有:
壺棗,《爾雅》云:棗,壺棗。註云:今江東呼棗大而銳上者為壺。壺猶瓠也。
鹿盧棗,《爾雅》云:邊,要棗。註云:子細腰,今謂之鹿盧棗。
白棗,《爾雅》云:擠,白棗。註云:即今棗子白乃熟。
楊徹齊棗,見《爾雅》。註云:未詳。
羊棗,《爾雅》云:遵,羊棗。註云:實小而圓,紫黑色,今俗呼之為羊矢棗。
大棗,《爾雅》云:洗,大棗。註云:今河東猗氏縣出大棗,子如雞卵。
蹶洩棗,《爾雅》云:蹶洩,苦棗。註云:子味苦。
無實棗,《爾雅》云:皙,無實棗。註云:不著子者。
還味棗,《爾雅》云:還味,捻棗。註云:還味,短味。
蹙咨棗,《爾雅》云:一名大白。核小肌肥。
穀城紫棗,長二寸。
西王母棗,大如李核,三月熟,在眾果之先。
夏白棗,出洛陽。
墟棗,出汲郡。一名安益棗。
信都大棗,梁國夫人棗,三星棗,駢白棗,灌棗,狗牙棗,雞心棗,牛頭棗,獮猴棗,夕棗,崎廉棗。以上十六名並出《廣志》。
棠棗,玉門棗,並出《西京雜記》。
樂氏棗,《齊民要術》云:出青州,豐肌細核,多膏肥美,為天下第一。相傳樂毅破齊時,從燕來齊所種也。
羊角棗,詳見後《鄴中記》。
御棗,味最美,出安邑。
窑坊棗,味佳,出應天府窑坊門內。
無核棗,實小,核僅有形,食之不覺。出青城縣。
氐棗,木棗,丹棗,鶴珠棗。出天台,閒閒真人以致元帝。

|增|

|爾雅|煮,填棗。未詳。

|西京雜記|上林苑有弱枝棗,青華棗,赤心棗。

|廣志|單父棗,玄棗。

|圖經|水菱棗。味極美。

|酉陽雜俎|仙人棗。晉時華林園有棗,長五寸,葉如針,名仙人棗。

|本草衍義|御棗,甘美輕脆,后眾棗熟而易生蟲,今人所謂撲落酥者是也。牙棗,先眾棗熟,亦甘美,微酸而尖長。二棗皆可噉,不堪收曝。

|清異錄|雞冠棗,出睢陽,宜作脯。醍醐棗。宜生噉。

|元。柳貫。打棗譜|棣棗,紅棗,出山東,紅色。紫紋棗,香棗,出哈密。圓愛棗,火棗,三寸棗,金槌棗,鳳眼棗,凍棗,沙棗,出赤斤。𡸰嵻棗,詳見后《洞㝠記》。凡棗,𪷆海棗,細核棗,天蒸棗,乾紅於樹上。騩山棗,色甚美。膠棗,南棗,團棗,美棗,匾棗,良棗,卧棗,鹽官棗,出海鹽,紫色,味佳。菟棗,高尺許,實如棗,出丹陽。七尺棗,密雲棗,出密雲縣,味最甘。牙棗,先熟,亦甘美。金城棗,形大而虛少脂。青州棗,赤棗,萬歲棗,出三佛齊國。山棗。狀如棗而圓,色青黃而味甘酸,出廣州。

|客燕雜記|京師佳果有纓絡棗,賽棃棗,合兒棗。

|原|能開胃健脾。可久留,生熟皆可食。多食生熱,令人齒黃,病齲齒。

|彙考|

|原|

|詩。豳風|八月剝棗。

|禮記。曲禮|婦人之摯,椇榛脯脩棗栗。

|增|

|內則|
 棗栗飴蜜以甘之。
 棗曰新之。|疏|棗易有塵埃,恒治拭之使新。
 食棗桃李,弗致于核。

|原|

|周禮。天官|饋食之籩,其實棗栗。

|增|

|左傳|女贄,不過榛栗棗脩,以告虔也。|疏|棗,取其早起也。

|孟子|曾晳嗜羊棗,曾子不忍食羊棗。

|戰國策|蘇秦說燕文侯曰: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栗之實足食於民。

|原|

|史記。封禪書|李少君曰: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

|貨殖傳|安邑千樹棗,其人與千戶侯等。

|增|

|漢書。王吉傳|始吉少時學問居長安,東家有大棗樹垂吉庭中。吉婦取棗以啖吉,吉後知之,乃去婦。東家聞而欲伐其樹,鄰里共止之,因固請吉令還婦。里中為之語曰:東家有樹,王陽婦去,東家棗完,去婦復還。

|原|

|南史。蕭琛傳|琛嘗侍宴,醉伏。上以棗投琛,琛乃取栗擲上,中面。帝動色曰:此中有人,不得如此,豈有說耶。琛曰:陛下投臣以赤心,臣敢不報以戰栗。

|增|

|魏書。奚康生傳|徐玄明以城內附。詔遣康生迎接,賜細御銀纏槊一張并棗奈果,面勅曰:果者,果如朕心;棗者,早遂朕意。

|南史。王泰傳|泰幼敏悟,年數歲時,祖母集諸孫姪,散棗栗於牀,羣兒競之,泰獨不取。問其故,對曰:不取自當得賜。由是中表異之。

|北史。藝術傳|綦母懷文云:昔在晉陽為監館,館中有一蠕蠕客。同館胡沙門指語懷文,云此人別有異算術,仍指庭中一棗樹,云令其布算子,即知其實數。乃試之,并辯若干純赤,若干赤白相半。于是剝數之,惟少一子。算者曰:必不少,但更撼之。果落一實。

|宋史。禮志|太宗景祐三年,禮官宗正請每歲秋孟月嘗果嘗穄,配以雞,果以棗以棃。

|原|

|晏子春秋|齊景公謂晏子曰:東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棗,華而不實,何也。晏子曰:昔者,秦穆公乘龍理天下,以黃布裹蒸棗,至海而投其布,故水赤;蒸棗,故華而不實。公曰:吾佯問子耳。對曰:嬰聞之,佯問者亦佯對。

|增|

|晏子春秋|楚莊王愛馬,噉棗脯。

|鄒子|燧人氏,夏取棗、杏之火。

|原|

|韓非子|秦饑。應侯謂王曰:五苑之棗、栗,請發與之。

|淮南子|桃棗蔭於街者,莫有援也。

|增|

|神異經|北方荒中有棗林,其高五十丈,敷張枝條數里餘,疾風不能偃,雷霆不能摧。其子長六七寸,圍過其長,熟赤如朱,乾之不縮,氣味潤澤,殊於常棗,食之可以安軀,益於氣力,故方書稱之。赤松子云:北方大棗,味有殊,既可益氣,又安軀。

|武帝內傳|列玉門之棗,酌蒲萄之醴。

|原|

|尹喜內傳|尹喜與老子西遊,省太真、王母,共食玉文之棗,其實如瓶。

|東方朔外傳|武帝時,上林獻棗。上以杖擊未央殿前檻,呼朔曰:叱來,叱來,先生知此篋中何物。朔曰:上林之棗,四十九枚。上曰:何以知之。朔曰:呼朔者,上也;以杖擊檻,兩木,林也;來來者,棗也;叱叱者,四十九也。上大笑,賜帛十疋。

|增|

|馬明生別傳|安期生仙人見神女,設廚膳。安期曰:昔與女郎遊息於西海之際,食棗異美,此間棗小,不及之,憶此棗未久,已二千年矣。神女云:吾昔與君共食一枚,乃不盡,此間小棗,𨚗可相比耶。

|原|

|洞㝠記|武帝元鼎元年,起招仙閣。進𡸰嵻細棗,出𡸰嵻山,山臨碧海,萬年一熟,如今之軟棗,咋之有膏,膏可燃燈。

|風俗通|鮑焦耕田而食,鑿井而飲,在山中惟食棗。或曰:此棗,子所植耶。遂強吐之,枯立而死。

|蔡邕奏事|程莫,年十四,叔父病故,莫抱屍悲哀。舅哀其羸劣,嚼棗肉餔之。莫見食歔欷,不能吞咽。

|增|

|魏文帝詔|南方有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蒲葡、石蜜乎,酢且不如中國。凡棗味之美者,莫若安邑御棗也。

|原|

|英雄記|孔文舉東萊賊所攻,城欲破,治中左承祖請以官棗賦與戰士。

|增|

|南方草木狀|海棗,樹身無閑枝,直聳三四十丈。樹頂四面,共生十餘枝葉,如栟櫚。五年一實,實甚大,如杯盌,核兩頭不尖,䨇卷而圓,其味極甘美,安邑御棗無以加也。泰康五年,林邑獻百枚。

|祭法|春祠用棗。

|原|

|冀州論|安平好棗,地產不為無珍。

|增|

|神仙傳|吳郡沈義,為仙人所迎上天,云:天上見老君,賜義棗二枚,大如雞子。

|晉宮閣名|華林園,棗六十二株,王母棗十四株。

|廣志|周文王時,有弱枝之棗,甚美,禁之不令人取,置樹苑中。

|原|

|拾遺記|北極有枝峯之陰,多棗樹,高百尋,枝莖皆空,實長一尺,核細而柔,百年一熟。

|增|

|異苑|太元中,南郡江陵縣有棗樹,一年忽生桃、李、棗三種花子。

|幽明錄|太原王仲德,年少時遭亂,絕粒二日,忽有人扶其頭,呼云:可起㗖棗。瞥見一小兒,長四尺,即隱。乃有一囊乾棗在前,噉之,小有氣力,便起。

|世說|王敦尚武帝舞陽公主,如廁,見漆箱中盛棗,本以塞鼻,敦謂廁上下果,遂啖之。羣婢皆笑。

|述異記|
 北方有七尺之棗,凡人不得見。或見而食之,即為地仙。
 魏世,河內冬雨棗。

|洛陽伽藍記|華林園蓬萊山南有百果園,果列作林,林各有堂。有仙人棗,長五寸,把之兩頭俱出,核細如針,霜降乃熟,食之甚美,俗傳云出崑崙山。一曰西王母棗。

|原|

|鄴中記|石虎苑中有西王母棗,冬夏有葉,九月生花,十二月乃成,三子一尺。又有羊角棗,亦生三子一尺。

|增|

|賈氏說林|昔有人得安期大棗,在大河之南煮,三日始熟,香聞十里,死者生,病者起,其人食之白日上昇,故地名煮棗。

|奚囊橘柚|糜欽棗,出真陵之山,食一枚大醉,經年不醒。東方朔嘗遊其地,以一斛歸進上。上和諸香作丸,大若芥子,每集羣臣,取一丸入水一石,頃刻成酒,味逾醇醪,謂之糜欽酒,又謂之真陵酒,又謂之仙薌酒。飲者香,經月不歇。

|大業拾遺記|信都獻仲思棗四百枚,棗長四五寸,正紫色,細文文縐,小核,味甘勝於青州棗。北齊時,有仙人仲思得此棗種之,因以為名,一名仙棗,時海內惟有數株。

|宣室志|河中永樂縣道淨院,居蒲中之勝境。蒲中多大棗,天下人傳歲中不過一二無核者,侯道華比三年輙得啖之,後仙去。

|杜陽雜編|處士元藏機,大業元年為海使判官,遇風浪壞船,獨為破木所載,忽達於洲島。洲人曰:此乃滄洲。有碧棗丹栗,皆大如梨。

|北夢瑣言|河中永樂縣出棗,世傳得棗無核者食之,可度世里。有蘇氏女獲而食之,不食五穀,年五十嫁,顏如處子。

|原|

|杜氏新語|杜畿為江東守,平虜將軍劉勳為太祖所親,貴震朝廷,常從畿求大棗,拒以他故。後勳伏法,太祖得其書,歎曰:杜畿可謂不𡡾竈也。

|清異錄|
 百益一損者,棗。故醫氏目為百益紅。
 或謂棗是聖花兒。

|增|

|寰宇記|宣帝時,幽州刺史李宣尚范陽公主,憶長安,於易州築一城象長安,城中有棗樹花而不結,皆向西南而引,俗謂思鄉棗。

|原|

|東坡集|朱明洞在冲虛觀後,云是蓬萊第七洞天。唐永樂,道士侯道華以食鄧天師棗仙去,永樂有無核棗,人不可得,道華得之。予在岐下亦得食一枚云。

|增|

|夢溪筆談|棗與棘相聚,皆有刺。棗,獨生,高而少橫枝;棘,列生,卑而成林,以此為別。其文皆從朿,音刺,木芒刺也。朿而相戴立生者,棗也;朿而相比橫生者,棘也。

|畫墁錄|寧州之南二十里棗社,以狄梁公兩為寧州刺史,民立祠,植棗,取兩朿之義。

|樂府集|古咄唶歌曰:棗下何纂纂,榮華各有時,棗初欲赤時,人從四邊來,棗適今日賜,誰當仰視之。潘安仁笙賦云:詠園桃之夭夭,歌棗下之纂纂,歌曰:棗下纂纂,朱實離離,宛其死矣,化為枯枝。纂纂,棗花也。棗之纂纂盛貌,實之離離將衰,言榮謝之各有時也。

|括異志|邢州城東十餘里,周世宗之祖莊也,門側有井,上有大棗二株。世宗時,柯葉茂盛,垂蔭一畝。恭帝既禪,棗遂枯。明道中,枯枿復生一枝,長一丈餘,蔚然可愛,井水中如覆錦繡。明年,詔求五代帝王之後,柴氏自邢、蔡、虢等州諸族被甄叙入官者三十餘人。井棗之祥,亦非空應。

|爾雅翼|晉人好食棗,其人寘之懷袖,食無時,久之齒皆黃。故嵇康養生論云:齒居晉而黃,謂棗故也。

|原|

|東陽記|信安縣有懸室坂。晉時,有民王質伐木至石室中,見童子四人,彈琴而歌,因倚歌而聽之。童子以一物如棗,與質含之,便不復饑。

|增|

|雲林集|袁員外年八十有二,顏貌筋力如四五十許人。為言甫弱冠遭逢盛明,初宰當塗過九華山,道逢神人,與棗食之。後數見夢寐間,若冥感玄遇者。

|千佛山記|濟南千佛山多棗樹,纍纍如垂珠。

|異林|張剌達,宋時為華州掾,嘗從太守入華山謁陳摶先生。一道人至,藍袍葛巾,探袖出棗三枚,顏色各異,以白者授先生,赤者自食,青者投太守。太守不悅,持以奉掾,掾遂啖之。道人出,太守曰:是何道者。先生曰:此純陽真人也。太守悔恨,追不能及。張公自後得道,國初時,往往遊人間,每顯靈異。

|原|

|花史|呂仙亭前棗樹,未嘗實。一歲,忽有實如瓜,太守命小吏採而進,小吏私啖之,遂仙去。

|集藻|

|啟|

|增|

|陳。周弘正。謝梁元帝𧶘玉門棗啟|安期舊美,安息高名,臣金馬之榮,未獲趨奉,方朔之賜,遽降洪恩。

|贊|

|增|

|晉。郭璞。贊|因材制義,赤心鯁直,藹藹卿士,亮此衮職,建國辨方,外朝九棘。

|賦|

|增|

|晉。傅玄。棗賦|有蓬萊之嘉樹,植神州之膏壤,擢剛莖以排虛,誕幽根以滋長,北蔭塞門,南臨三江,或布燕趙,或廣河東,既乃繁枝四合,豐茂蓊鬱,斐斐素華,離離朱實,脆若嚼雪,甘如含蜜,脆者宜新,當夏之珍,堅者宜乾,薦羞天人,有棗若瓜,出自海濱,全生益氣,服之如神。

|陳後主。棗賦|芳園列榦,森梢繁羅,蘂餘莖少,葉暗枝多,復有奇樹,風間臨闕二字夜影來,未若丹心美實,絳質嘉枝,重鍼共暗,枝瓠同瑰,羞金盤于氷水,薦玉案于深杯,此歡心之未已,方夢腸而屢廻。

|文散句|

|增|

|晉。潘岳。閒居賦|周文弱枝之棗。

|五言古詩|

|原|

|後秦。趙整。諷諫詩|北園有棗樹,布葉垂重陰,外雖多棘刺,內實有赤心。

|梁。簡文帝。棗|浮華齊水麗,垂彩鄭都奇,白英紛靡靡,紫實標離離,風搖羊角樹,日映雞心枝,穀城踰石蜜,蓬岳表仙儀,已聞安邑美,永茂玉門垂。

|增|

|簡文帝。棗下何纂纂|垂花臨碧澗,結翠依丹巘,非直入遊宮,兼期植靈苑,落日芳春暮,遊人歌吹晚,弱刺引羅衣,朱實凌還幰,且歡洛浦詞,無羡安期遠。

|唐。白居易。杏園棗樹|人言百果中,惟棗凡且鄙,皮皺似龜手,葉小如鼠耳,胡為不自知,生花此園裏,豈宜遇攀玩,幸免遭傷毀,二月曲江頭,雜英紅旖旎,棗亦在其間,如嫫對西子,東風不擇木,吹煦長未已,眼看欲合抱,得盡生生理,寄言遊春客,乞君一廻視,君愛繞指柔,從君憐柳杞,君求悅目豔,不敢爭桃李,君若作大車,輪軸材須此。

|宋。梅堯臣。亳州李密學寄御棗一篋|沛譙有鉅棗,味甘蜜相差,其赤如君心,其大如王瓜,嘗貢趨國門,豈及貧儒家,今見待士意,下異盧仝茶,食之無厭飫,詠德曾未涯。

|原|

|王安石。賦棗|種桃昔所傳,種棗予所欲,在實為美果,論材又良木,餘甘入鄰家,尚得饞婦逐,况予秋盤中,快噉取饜足,風苞墮朱繒,日顆皺紅玉,贄享古已然,豳詩自宜錄,緬懷青齊間,萬樹蔭平陸,誰云食之昏,匿知乃成俗,廣庭觴聖壽,以此參肴𫂙,願此赤心投,皇明倘予燭。

|增|

|明。吳寬。棗|荒園乏佳果,棗樹八九株,纂纂爭結實,大率如琲珠,此種味甘脆,南方之所無,日炙色漸赤,兒童已窺覦,剝擊盈數斗,鄰舍或求須,早知實可食,何須種檉榆,此木頗耐旱,地宜土不濡,所以齊魯間,斬伐充薪蒭,近復得異種,攣拳類人痀,曲木未可惡,惟天付形軀,良材却矯揉,不見笏與弧。

|七言古詩|

|增|

|宋。梅堯臣。烏啄棗|樹頭陽烏飢啄棗,破紅遶地青蠅老,青蠅雨濕驚不飛,殘棗入泥人不掃,西風落盡鳥亦歸,晉客齒黃空懊惱。

|七言律詩|

|增|

|宋。歐陽修。寄棗人行書贈子履學士|秋來紅棗壓枝繁,堆向君家白玉盤,甘辛楚國赤萍實,磊落韓嫣金彈丸,聊效詩人投木李,敢期佳句報琅玕,嗟予久苦相如渴,却憶氷梨熨齒寒。

|明。李東陽。若虛夜餽送瓶棗|異代神仙事不賒,如瓶丹棗勝如瓜,多情饋客詩兼遠,急腳攜筐步半斜,內苑不勞方朔射,西鄰還有少陵家,白頭正有分甘興,先向高堂一薦茶。

|原|

|王象晉。詠棗|蓐收司契物華新,纍纍丹苞日可親,漢帝殿前曾鄭重,呂仙亭下詫奇珍,味逾石蜜甜偏永,紅邁朱櫻色莫倫,怪道仲思名姓著,好同玉李供楓宸。

|五言排律|

|增|

|宋。郭祥正。咏棗|彼美祗園果,珍同玉井船,後期千歲熟,今日萬珠圓,地濶仍依水,欄深自帶煙,結花雖最晚,藏核莫如堅,大食移根遠,番禺托蒂連,舊名稽藥錄,新實著詩篇,甜出諸餳上,香居百果前,黑腰虛羡爾,紅皺豈為然,邂逅為公壽,婆娑與世延,暮鐘催酒散,嘶馬引旂旋,今作中州瑞,元從異國傳,何當廣栽植,欲以慰饑年。

|五言絶句|

|增|

|宋。蘇軾。和子由岐下詠棗|居人幾番老,棗樹未成槎,汝長才堪軸,吾歸已及瓜。

|詩散句|

|增|

|唐。李白|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

|宋。趙抃|棗熟房櫳暝,花妍院落明。

|金。酈權|夾道懸新棗,荒畦卧晚瓜。

|原|

|唐。杜甫|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廻。

|增|

|曹唐|等閑相別三千歲,長憶水邊分棗時。

|宋。蘇轍|久聞牛尾何曾識,竊比雞頭意未安。

|黃庭堅|日顆曝乾紅玉軟,風枝牽動綠羅鮮。

|唐。杜甫|棗熟從人打。

|韓愈|紅皺曬檐瓦。

|宋。張耒|眩日棗裝林。

|金。高士談|猶青棗未霜。

|唐。杜甫|堂前撲棗任西鄰。

|李賀|出籬火棗垂紅淺。

|薛能|棗枝秋赤近高天。

|宋。歐陽修|紅棗林繁欣歲熟。

|黃庭堅|䔩䔩衣巾落棗花。

|別錄|

|增|

|發蒙記|甘棗令人不惑。

|酉陽雜俎|單雄信幼時,學堂前植一棗樹,至年十八,伐為槍,長丈七尺,拱圍不合,刃重七十斤,號為寒骨白。

|原|

|分栽|選味佳者留作栽。候葉始生,取大棗傍條二三尺高者移種。棗性硬,其生晚。芽未出,移,恐難出。三步一行,行欲相當。如本年芽未出,弗遽刪除。諺云:棗樹三年不算死。亦有久而後生者。

|修樹|每元旦日未出時,反斧斑駁椎之,謂之嫁棗。不椎,則花而不實。斫之則子萎而落。候大蠶入簇,以仗擊其枝間,振去狂花,則結實多。

|收棗|棗全赤即收,撼而落之為上。半赤而收者,肉未充滿,乾則色黃而皮皺,將赤味亦不佳。全赤久不收,則皮硬,復有鳥雀之患。一法:將纔熟棗,乘清晨連上枝葉摘下,弗損傷。通風處,晾去露氣。簡新缸無油酒氣者,清水刷淨,火烘乾,待冷。取淨稈草,曬乾,候冷。一層草,一層棗,入缸中,封固,可至來歲猶鮮。

|曬棗|先治地令淨,有草則令棗臭。架箔椽上,以無齒木朳聚而散之,日二十度乃佳。夜不必聚,得霜露氣,速成。如有雨,則聚而苫之。五六日,選其紅軟者,上高廚暴之。胮爛者去之,否則恐壞餘棗。其未乾者,曬曝如法。

|作乾棗|新菰蔣露於庭,以草鋪上,厚三寸,覆以新蔣。凡三日,撤覆露之,畢日曝,取乾,納房中。每一石,以酒一升潄著器中,密泥之,可以經數年不壞。

|棗油|取紅軟棗入釜,以水僅淹平,煮沸漉出,研細。生布絞取汁,塗盤上曬乾,其形如油,刮下。每一匙投湯中,即成美漿。

|棗脯|切棗曝乾如脯。

|棗米|棗煮熟爛,將穀微碾去糠,和棗勻作一處,曬七八分乾,石碾碾過,再曬極乾,收貯聽用。臨時石磨磨細,可作粥,作點心。任用純穀、黍、稷、蜀秫、麥麪之類俱可作。

|製用|
 十月內,取大棗中破之,去皮核,文武火反覆炙香。煮湯飲,健脾開胃,甚宜人。
 五月五日,熨斗燒棗一枚,置牀下,辟狗蝨。


  附錄 天棗

|原|天棗,在蕭縣天門寺,春時吐華,結實如酸棗,可食。每四月七日其實皆熟,次日遂空。見《湧幢小品》。


  附錄 糯棗

|原|糯棗,葉如柳,實似杏而小,味亦甘美。見《古今註》。


  附錄 酸棗

|原|酸棗,一名樲。《爾雅》云:樲,酸棗。

|增|

|說文|橪,酸棗也。

|原|酸棗,小而圓,如芡。無大樹,實生青熟紅,皮薄核大。仁堪入藥,生用令人不眠,䨇仁者勿用。取紅軟者,箔上曬乾。納釜中,水僅掩棗,煮一沸即漉出,入盆研,布絞取濃汁塗器上,日曝使乾,取為末。一碗投方寸。遠行用以和米炒,其味酸甜,解飢渴最妙。

|彙考|

|增|

|孟子|養其樲棘。

|淮南子|伐橪棗以為矜。

|述異記|耆舊說:周秦時,河南雨酸棗,遂生野棗,今酸棗縣是也。


  附錄 波斯棗

|增|

|酉陽雜俎|波斯棗,出波斯國,波斯國呼為窟莽樹。長三四丈,圍五六尺,葉如土藤不凋。二月生花,狀如蕉花,有兩甲漸漸開,罅中有十餘房。子長二寸,黃白色,有核,熟則紫黑,狀類乾棗,味甘如餳,可食。


  附錄 千年棗

|增|

|一統志|千年棗,出拂菻國。


  附錄 萬歲棗

|增|

|一統志|萬歲棗,生大食諸番及三佛齊國。


  𣐈

|原|𣐈,《說文》作枾,本草從𣐈。今俗作杮者,非。赤實果也。樹高大,枝繁。葉大,圓而光澤。四月開小花,黃白色。結實青綠色,八九月乃熟。
紅𣐈,皮深紅而多核,所在皆有。
黃𣐈,生汴、洛諸州。
朱𣐈,出華山,似紅𣐈而圓小,皮薄可愛,味更甘珍。
著蓋𣐈,蒂下別有一層。
牛心𣐈,狀如牛心。
蒸餅𣐈,狀如市賣炊餅。
八稜𣐈,大而稍扁。南劍尤溪𣐈,處州松場𣐈,尤為奇品。
塔𣐈。大於諸𣐈,去皮挂木上風乾之,佳。

|增|

|學圃餘疏|海門𣐈,罐𣐈。無核,皆甘冷可食。

|戒菴漫筆|𣐈類大小形狀極多,有火盆𣐈,大而扁。方𣐈,四稜六稜,乾瓤無核,甚佳。火珠。多核,不美。

|原|種類甚多,大者如楪,其次如拳,小者如鹿心、鴨子、雞子。生者澀,不堪食。其核形扁,狀如木鱉子而堅。根甚固,謂之𣐈盤。世傳𣐈有七絶,一多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蠧,五霜葉可玩,六佳實可啖,七落葉肥大可以臨書。多食引痰。日乾者,多食動風。同蟹食,腹痛作瀉。食𣐈飲熱酒,令人易醉,或心痛欲絶。

|彙考|

|增|

|東觀漢記|韋順為東平相,賞罰必信。有𣐈樹生屋上,徙庭中,遂茂。順至孝行,人以為感於天地而生。

|晉宮閣名|華林園,𣐈六十七株,暉章殿前𣐈一株。

|義熙起居注|吳令顧修期言:西鄉有𣐈樹,殊本合條。依舊集賀,詔停。

|述異記|番禺有酸𣐈、甜梅。李乂果賦云:梅甜𣐈酸。

|酉陽雜俎|慈恩寺中𣐈樹是法力上人手植。

|爾雅翼|𣐈於經罕見,惟內則所加庶修三十一物中有之。

|在田錄|高皇微時,過剩柴村,已經二日不食矣,行漸伶仃。至一所,乃人家故園,垣缺樹凋,上悲歎久之,緩步周視。東北隅有一樹,霜𣐈正熟,上取食之,食十枚便飽,又惆悵久之而去。乙未夏,上拔采石,取太平,道經於此,樹猶在,上指樹以前事語左右,因下馬以赤袍加之,曰:封爾為凌霜長者。或曰凌霜侯。

|集藻|

|啓|

|增|

|梁。簡文帝。謝東宮賜𣐈啓|懸霜照采,凌冬挺潤,甘清玉露,味重金液,雖復安邑秋獻,靈關晚實,無以匹此嘉名,方兹擅美。

|文散句|

|增|

|梁。昭明太子。七啓|鴻𣐈若瓜。

|五言古詩|

|增|

|宋。孔平仲。詠無核紅𣐈|林中有丹果,壓枝一何稠,為𣐈已軟美,嗟爾骨亦柔,風霜變顏色,雨露如膏油,大哉造化心,于爾何綢繆,荊筐載趨市,價賤良易求,剖心無所有,入口頗相投,為栗外屈強,老者所不收,為棗中亦剛,飼兒戟其喉,眾言咀嚼快,惟爾無所憂,排羅置前列,圓熟當高秋,且以悅一時,長久豈暇謀,咄哉潰爛速,棄擲將誰尤。

|七言古詩|

|原|

|唐。韓愈。遊青龍寺呈崔大補闕|秋灰初吹季月管,日出卯南暉景短,友生招我佛寺行,正值萬株紅葉滿,光華閃壁見神鬼,赫赫炎官張火傘,然雲燒樹大實駢,金烏下啄赬虬卵,魂翻眼倒忘處所,赤氣冲融無間斷,有如流傳上古時,九輪照燭乾坤旱,二三道士席其間,靈液屢進玻璃盌,忽驚顏色變韶稚,却信靈仙非怪誕,桃源迷路竟茫茫,棗下悲歌徒纂纂,前年嶺隅鄉思發,躑躅成山開不算,去歲羇帆湘水明,霜楓千里隨歸伴,猿呼鼯嘯鷓鴣啼,側耳酸腸難濯澣,思君攜手安能得,今日相從敢辭嬾,由來鈍騃寡參尋,况是儒官飽閒散,惟君與我同懷抱,鋤去陵谷置平坦,年少得途未要忙,時清諫疏尤宜罕,何人有酒身無事,誰家多竹門可款,須知節候即風寒,幸及亭午猶妍暖,南山逼冬轉清瘦,刻畫圭角出崖窾,當憂復被氷雪埋,汲汲來窺戒遲緩。

|五言律詩|

|增|

|宋。張蘊。朱𣐈|慈恩分種遠,駢實渥如丹,垂野華星大,然雲火樹寒,蟹螯徵有忌,猩血訝難摶,七絕雖堪賞,無勞把核鑽。

|原|

|楊萬里。謝人惠𣐈|紅葉曾題字,烏椑昔擅塲,凍乾千顆蜜,尚帶一林霜,核有都無底,吾衰喜細嘗,暫無瓊玖句,報惠不相當。

|五言絶句|

|增|

|唐。劉禹錫。咏紅𣐈子|曉連星影出,晚帶日光懸,本因遺採掇,翻自保天年。

|詩散句|

|增|

|梁。庾仲容|發葉臨層檻,翻英糅花藥,風生樹影移,露重新枝弱,苑朱正葱翠,梁烏未銷鑠。

|原|

|古詩|色勝金衣美,甘逾玉液清。

|增|

|唐。韓愈|霜天熟𣐈栗,收拾不可遲。

|白居易|𣐈樹綠陰合,王家庭院寬。

|張籍|園紅𣐈葉稀。

|鄭谷|𣐈繁和葉紅。

|元。成廷珪|𣐈因風落早。

|唐。皮日休|客省蕭條𣐈葉紅。

|宋。蘇軾|𣐈葉滿庭紅顆秋。

|詞|

|原|

|宋。僧仲殊。西江月|
 味過華林芳蔕,色兼陽井沉朱,輕勻絳蠟裹團酥,不比人間甘露。
 神鼎十分火棗,龍盤二寸紅珠,清含氷蜜洗雲腴,只恐身輕飛去。

|別錄|

|增|

|尚書故實|鄭廣文,學書而病無紙,知慈恩寺有𣐈葉數間屋,遂借僧房居止,日取紅葉學書,歲久殆遍。後自寫所製詩并畫同為一卷封進,玄宗御筆書其尾曰:鄭虔三絶。

|原|

|傳燈錄|溈山禪師與仰山遊行,鳥銜紅𣐈葉墜前,仰山洗淨,與溈山分半。

|增|

|東坡集|韓退之青龍寺詩終篇言赤色,莫識其故。嘗見小說,鄭虔寓青龍寺,乏紙,取𣐈葉書之。九月𣐈葉赤色,退之詩乃謂此也。

|夢溪筆談|木中有文,多是𣐈木。治平初,杭州南新縣民家析𣐈木,中有「上天大國」四字,予親見之,書法絶類顏真卿,極有筆力。國字中間或字仍挑起作尖口,全是顏筆,知其非偽者。其橫畫即是橫理,斜畫即是斜理,其木直剖,偶當「天」字中分,而天字不破,上下兩畫并一腳皆橫挺出半指許,如木中之節,以兩木合之,如合契焉。

|春渚紀聞|晉江尤氏,其鄰朱氏圃中有𣐈木,高出屋上。一夕雷震,中裂木身,若以濃墨書「尤家」二字,連屬而上,不知其數。至於木枝細者,破視亦隨枝之大小成字。尤氏乞得其木,作數百段分遺好事,字體帶草,勁健如王會稽書。朱氏後以其圃歸尤氏云。

|種樹書|
 𣐈樹接桃枝,則為金桃。
 𣐈子接及三次,則全無核。

|原|

|製用|

|烘𣐈|用生𣐈置器中,自然紅熟,澀味盡去,其甘如蜜,如火烘成,非以火烘也。

|醂𣐈|置𣐈於水中,數日即熟,但性冷。亦有鹽藏者,有毒。又有用灰汁澡三四度,去汁,著器中,十餘日即可食,但不宜治病。

|烏𣐈|火薫乾者。

|𣐈糕|用糯米一斗,乾𣐈五十,同搗成粉,如乾煮棗泥和拌之,蒸食,佳。

|𣐈餅|大𣐈去皮,捻扁,日曬夜露,至乾,納甕中,待生霜,取出。一名白𣐈,又名𣐈花。

|𣐈霜|即𣐈餅所出霜也,乃𣐈中精液。入肺病上焦藥尤佳。


  附錄 椑𣐈

|原|椑𣐈,一名漆𣐈,一名綠𣐈,一名青椑,一名烏椑,一名花椑,一名赤棠𣐈。乃𣐈之小而卑者。生江淮,宣、歙、荊、襄、閩、廣諸州。雖熟亦深綠色,大如杏,味甘,可生啖,服丹石人宜之,而人弗之貴。搗碎浸汁,謂之𣐈漆,可染罾扇諸物。

|彙考|

|增|

|廣志|梁侯園有烏椑,八稜,大如酒盞。

|西京雜記|上林苑有青椑,赤葉椑,烏椑。宜都出大椑。

|集藻|

|賦散句|

|增|

|晉。潘岳。閒居賦|梁侯烏椑之𣐈。

|宋。謝靈運。山居賦|椑𣐈被實于長浦。

|七言絶句|

|原|

|宋。劉子翬|秋林黃葉晚霜嚴,熟蔕甘香未得兼,火傘虬珠浪褒拂,風標却似色中黔。


  附錄 軟𣐈

|原|軟𣐈,一名㮕棗,《本草》云:《千金方》作軟棗,其形似棗而軟也。《廣志》云:㮕棗,小𣐈也,肌細而厚,少核,可以供御。一名梬棗,一名牛奶𣐈,《古今注》云:牛奶𣐈即軟棗。一名君遷子,司馬光名苑云:君遷子如馬奶,即今牛奶𣐈也。一名丁香𣐈,一名紅藍棗。《本草》云:生海南,樹高丈餘,子中有汁如乳汁,甜美。其木類𣐈而葉長,但結實小而長,乾熟則紫黑色。 一種小圓如指頭大者,味尤美。其樹接𣐈甚佳。

|彙考|

|增|

|西京雜記|上林苑有梬棗。

|北夢瑣言|晉朝趙令公瑩家有㮕棗,婆娑異常,四遠俱見。望氣者曰:此家有登宰輔者,不在其身,在其子孫。後令公由太原大拜。


  附錄 蕃𣐈

|原|蕃𣐈,一名六月𣐈。莖似蒿,高四五尺。葉似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樹二三十實。縛作架,最堪觀,火傘、火珠未足為喻。草本也,來自西蕃,故名。


  木瓜 花,附見。

|原|木瓜,一名楙,《爾雅》云:楙,木瓜。註云:木實如小瓜,酢而可食。《本草》云:木瓜之名,取此義也。一名鐵腳梨。《清異錄》云:木瓜性益下部,若腳膝筋骨有疾者,必用焉,故方家號為鐵腳梨。樹如柰,叢生。枝、葉、花俱如鐵腳海棠。可種、可接、可以條壓。葉光而厚,春末開花,紅色微帶白,作房。實如小瓜,或似梨稍長,皮光色黃,上微白如著粉。津潤不木者為木瓜,香而甘酸不澀,食之益人。醋浸一日方可食,生不堪噉。處處有之,山陰蘭亭尤多,而宣城者為佳,本州以充土貢,故有宣州花木瓜之稱。西洛木瓜,味和美,至熟青白色,入藥絕有功,勝宣州者。味淡,性酸,溫,無毒。去濕和胃,強筋骨,治腳氣,霍亂大吐下,轉筋不止。枝葉、根皮煮汁飲,並止霍亂吐下,轉筋,療腳氣。枝作杖,利筋脈。核治霍亂,煩燥氣急。花治面黑粉滓。

|彙考|

|原|

|詩。衛風|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增|

|孔叢子|孔子曰:吾於木瓜,見苞苴之禮行。

|晉宮閣名|華林園,木瓜五株。

|廣志|木瓜,子可藏,枝可為數號,一尺百二十節。

|水經注|魚復縣多木瓜樹,大者如甒。

|三國典畧|齊孝昭北伐庫莫奚,至天池,以木瓜灰毒魚。

|明皇雜記|元獻皇后思食酸味,明皇以告張說,因進,經袖出木瓜以獻。

|妝樓記|木瓜粉詩曰:良人為漬木瓜粉,遮却紅腮交午痕。

|清異錄|段文昌既貴,竭財奉身,晚年尤甚。以木瓜益腳膝,銀稜木瓜胡樣桶濯足。蓋用木瓜樹解合為桶也。

|唐語林|崔涓守杭州,湖上飲餞,客有獻木瓜者。有中使袖歸,曰:禁中未嘗有此,宜進於上。頃之解舟而去。守懼得罪,欲輟飲。官妓作酒紏者白守,某度木瓜經宿,必委中流也。會送者還,云:果潰爛,棄之矣。守異其言,召問之,曰:此物芳脆易損,必不能入獻。守取香錦𧶘之。

|埤雅|諺曰:梨百損一益,楙百益一損。投人之道,宜有以益之,而報人則欲堅久,故詩曰: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圖經本草|宣人種蒔木瓜徧滿山谷。始實成,則簇紙花黏於上,夜露日烘,漸變紅色,其文如生,故有宣州花木瓜之稱。

|花經|木瓜,七品三命。

|缾花譜|木瓜,九品一命。

|方輿勝覽|天台石橋梁,既峭危,下臨絕澗,過者心悸。石罅有木瓜,華時有蛇盤紏,至實落,供大士,乃去,號為護聖瓜。

|陵陽集詩注|木瓜園,入折山數里。供進后,方敢賣。土人取瓜,埋其半於沙中,以紙鏤花貼上,以溪水灑之,日曬乃紅。

|集藻|

|賦|

|增|

|宋。何承天。木瓜賦|美中州之佳樹,表閑冶之麗姿,結靈根以誕秀,傾朝日以揚輝,擢叢柯之冉冉,布翠葉而葳蕤,惟茲木之在林,亦超類而獨劭,方朝華而繁實,比沙棠而有耀,當大夏之方隆,愧微幹之纖撓,豈隱樸以幸全,固呈才而不效,離眾用而獲寧,永端己以勵操,願佳人之予投,思同歸以托好,顧衛風之攸珍,雖瓊琚而匪報。

|五言古詩|

|增|

|宋。梅堯臣。次韻和王尚書荅贈宣城花木瓜十韻|百果各甘酸,或由人所植,木瓜聞衛詩,贈好非玉色,投此瓊玖報,蓋重車馬飾,貴賤今既殊,凌紙字翕赩,一一如明珠,自得見安格,復何備國風,庶亦見王澤,捧之為重賜,誦已乃忘食,幸資藥品用,少助宣調力,南土加文章,中州異肥瘠,公將和鼎餗,微意願尋繹。

|張舜民。木瓜|商州楚地戶,宛在江漢偏,草木已漸苞,果實尤可憐,木瓜大如甒,橙橘家家懸,隔崖有宿葉,黃紫凝霜烟,高秋萬嶂出,一望通鄖川,都邑雖僻陋,來者多名賢。

|七言古詩|

|增|

|宋。陸游。或遺木瓜有䨇實者香甚戲作|宣城繡瓜有奇香,偶得並蔕置枕傍,六根互用亦何常,我以鼻嗅代舌嘗。

|五言律詩|

|增|

|唐。劉禹錫。令狐相公見示題洋州崔侍郎宅䨇木瓜花,頃接侍郎同舍陪宴樹下,吟玩來什,輙成和章。|金牛蜀路遠,玉樹帝城春,榮耀登華館,逢迎欠主人,簾前疑小雪,牆外麗行塵,來去皆回首,情深是德鄰。

|七言律詩|

|增|

|明。丘濬。謝送木瓜|經霜著雨玉枝疎,除却宣城總不如,久入神農為藥品,曾從孔子見苞苴,味涵玉液酸仍澀,囊蹙金砂實不虛,深感故人相贈與,此情何以報瓊琚。

|五言絶句|

|增|

|宋。范成大。木瓜|沉沉黛色濃,糝糝金沙絢,却笑宣州房,競作紅妝面。

|題趙昌木瓜花|秋風魏瓠實,春雨臙脂花,綵筆不可寫,滴露勻朝霞。

|七言絶句|

|增|

|唐。劉言史。看山木瓜花|
 柔枝濕艷亞朱闌,暫作庭芳便欲殘,深藏數片將歸去,紅縷金針繡取看。
 裛露凝氛紫豔新,千般婉娜不勝春,年年此樹花開日,出盡丹陽郭裏人。

|權德輿。木瓜花|晝漏沉沉倦鎖闈,西園東觀閱芳菲,繁花滿樹似留客,應為主人休澣歸。

|宋。張舜民。木瓜|古言疾癘由卑濕,木實能醫見藥書,有力與人消患難,無心望爾報瓊琚。

|木瓜花|簇簇紅葩間綠荄,陽和閒暇不須催,天教爾艶足奇絕,不與夭桃次第開。

|元。牟巘。四安道中所見|木瓜已過折山來,黃帕封林未敢開,想見白沙紅照裏,繡紋磊落見奇瑰。

|詩散句|

|增|

|唐。李白|客心自酸楚,况對木瓜山。

|宋。梅堯臣|大實木瓜熟,壓枝常畏風。

|楊萬里|天下宣州花木瓜,日華沾液繡成花。

|詞|

|增|

|宋。王采。蝶戀花|
 暈綠抽芽新葉鬭,掩映嬌紅,脈脈羣芳後,京兆畫眉樊素口,風姿別是閨房秀。
 新篆題詩霜實就,挾得瓊琚,心事偏長久,應是春來初覺有,丹青傳得厭厭瘦。

|別錄|

|原|

|種法|秋社前後,分其條移栽,次年便結子,勝春栽者。

|製用|
 木瓜性脆,可蜜漬為果。去子蒸爛,搗泥入蜜,與薑作煎,冬飲尤佳。
 木瓜最療轉筋,如病此,但呼其名及土上作木瓜字,即愈。
 凡使木瓜,勿犯鐵器,銅刀削去硬皮並子,切片曬乾。黃牛乳拌蒸,從巳至未,待如膏乃曬用。《會典》中,宣州貢烏爛蟲蛀木瓜入御藥局。取其陳久無木氣也。
 木瓜不宜多食,損齒及骨。木桃、木李俱可煎可糕。
 羅天益寶鑑云:劉太保日食蜜煎木瓜三五枚,同伴數人皆病淋疾,以問天益。天益曰:此食酸所致也,但不食則已。
 木瓜醬。木瓜十兩,去皮細切,以湯淋浸,加薑片一兩,甘草二兩,紫蘇四兩,鹽一兩。每用些少泡湯,沉井中,俟極冷飲之。

|增|

|齊民要術|
 欲啖者,截著熱灰中,令萎蔫,洗淨,以苦酒頭汁蜜之,可案酒食。蜜封藏百日,乃食之,甚美。
 先切去皮,煮令熟,著水中,車輪切,百瓜用三升鹽,蜜一斗漬之。晝曝,夜內汁中,取令乾,以餘汁蜜藏之。亦同濃秔汁也。

|清供錄|木瓜渴水。木瓜不計多少,去皮穰核,取淨肉一斤為率,切作方寸大薄片。先用蜜三斤或四五斤,於砂石銀器內慢火熬開,濾過。次入木瓜片,同前,如滾起汎沬,旋旋掠去,煎兩三箇時辰,嘗味,如酸入蜜,須要甜酸得中。用匙挑出放冷器內,候冷再挑起,其蜜稠硬入絲不斷者為度。

|本草衍義|木瓜得木之正,人以鉛霜或胡粉塗之,則失酢味且無渣,蓋受金之制也。


  附錄 𣙣樝

|原|𣙣樝,一名蠻樝,一名瘙樝,一名木李,一名木梨。木、葉、花酷類木瓜,但比木瓜大而色黃。李時珍曰:乃木瓜之無重蒂者也。

|彙考|

|增|

|詩。衛風|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

|爾雅翼|齊武帝幸丹陽,羣臣宴飲,王敬則執𣙣樝,以刀子削之。

|別錄|

|增|

|爾雅翼|宛陵人植木瓜者,亦就樝木上接之,得樝之餘氣,則澀而不美。


御定佩文齋廣群芳譜卷五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