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3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目錄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上一回 第三十四回 眾藩王起義興師 群奸佞交鋒遭網 下一回▶

  當時老王爺對哲宗天子言計來潼關兵到。「自寇吏部別去四十餘天,想必即日興兵,不出數天之外,自有大兵會集回朝。倘奸黨果然謀叛不軌,老臣自領忠良一眾拒敵,斷不使奸黨驚駭聖駕。今臣辭駕回去,明日開操演習軍馬,使奸黨推測不來。聖上不用心煩。」天子曰:「如此全仗老王伯制伏奸黨。倘誅奸滅佞之後共享太平社稷之慶矣。」當下老王爺辭別聖上回歸南晶宮府內,用過朝膳,即日發點府內雄兵,猛將齊集如雲,一十餘萬。次日俟候演操。

  聖上天天稱病不能御朝,眾奸黨糊疑不定。有龐國丈又聞潞花王父子開操,早嚇了一驚,想來「南晶宮勢大,雄兵猛將不下十數萬,老夫單忌此支人馬。萬一事未成而謀先泄,則老夫危矣。況他往日何嘗操演軍馬?聖上忽然稱病不朝,又傳旨四城緊閉,料必另有緣故。莫非有人暗泄出首、敗露老夫之謀?想來昨天文武聚集於府中,人人多是老夫心腹官員,還有那人泄漏消息?實實想像不出,推猜不來。」

  到第二天,果然潞花老王爺頭戴紫金冠,身穿鎖子黃金甲,內裹四爪龍袍,左懸寶劍,右插熟銅金銅,坐下黃驃馬,五綹雪白長鬚,真乃威嚴凜凜,貌比天神下降。少年藩王銀盔銀甲,手提方天畫戟,坐下雪花白馬,左懸弓,右插羽箭,一貌堂堂。並王府武將數十員,盡是高頭駿馬,彪形虎漢。又會同一班武將忠良之後,多是戎裝打扮,披掛上馬,各提械器。相比恰似當真訓練出師一般。各忠良大臣不拘文武,多到御教場:韓忠產、司馬康、孔宗翰、富紹廷、歐陽發、畢仲衍、岳全忠等,一眾來看操軍。只有龐國丈眾奸黨不到,仍敘於相府相酌議,糊疑不決,各相評論。

  有龐雲雄曰:「此事定然有人泄漏了,故聖上連日不設朝,傳旨養病,特著潞花王操兵,其意可知。倘我們妄動,他即有辭矣。猶恐慈雲殿下在潼關同五路藩王殺回,則吾內外受敵難以逃遁了。不免吾將傾府之兵,並王戶部與夏兵部九門提督會合,埋伏下四十萬雄兵,一出王城投往西夏國。與國王合兵共破汴梁,平分天下。未知爹爹與眾大人意下如何?」眾官多言:「有理。如今潞花王將兵非弱,又有潼關五路之兵。我須有四十萬之眾,也難抵敵他內外之強。不若借西夏之力,方能與之相敵爭雄。」國丈曰:「既如此,限三天期,各各點齊軍馬,準備一同殺出王城。」是日約定,各各回衙按下慢題。

  再說寇爺跑走回撞關,拜見殿下,將老王爺回書取出。太子一一看明大喜。又將聖上日望殿下回朝相見情切一概通知。眾將鼓掌欣然。柴王即對高、范、陸三帥曰:「聖上既日望殿下,手足情殷,即可刻速興師,以慰眾將誅奸之望矣。」劉迪曰:「某昨夜仰觀天象,只見天狼星火紅一般,含怒之色,正應在龐奸賊發奮之驗。倘他見聖上不准發兵,是王爺來書寫說出他已知聖上變心,不准依彼計謀,猶恐叛逆心一起,聖上危矣。況他兵權總扼,還有那人拒敵。還望眾王爺參詳。」高王爺等一眾曰:「軍師智慮深遠,並有天象可憑,豈不深信。萬一奸喊一變動,聖上有甚差遲,吾等救駕不及,罪負千斤。如此即刻興師,不須多議。」是日即傳令:眾兵盡點六十餘萬,仍以高、范、陸主佐三帥。中軍少年眾將共計二十餘員,關中副將田朝等共五十餘員,將兵分領。刻日祭旗興師。高王爺單留次子高顯代署潼關軍務。

  是日大兵登程,發命所經由市鎮通衢,不許擾動居民。今日眾王義兵一動,各府州縣知有東宮太子回朝,一程關津卡口,水陸道途,忠良文武自然開關迎送;有奸佞把守關城,想來兵微將寡不敢迎敵,聞風遠避逃走。故兵不染血刃,將毫不費力,勢如破竹,不上二十天,已到汴梁王城下五十里,將兵屯札安下大營。分東西南北四城札兵。

  先說潞花王父子開操軍馬至第三天。忽一天有探軍報進王府言:「潼關興動大兵六十萬,連玉門關柴千歲,會合五位藩王,統領精兵戰將百員,將到城池不遠。請王爺定奪。」王爺父子聞報暗暗大悅,吩咐報軍退出。是日潞花王獨自帶了家將八名進朝,在禁宮門外候見聖駕。有穿宮內監奏稟聖上。哲宗即於偏殿宣進老王爺,禮畢下坐。王爺將開操驚壓眾奸臣,今已第三天,已有潼關六王興動大兵六十萬,到城下安札。「待老臣暗傳一書與他知會,拿捉奸黨大事定矣。」哲宗聞奏大悅曰:「有勞王伯父子調停,不然奸黨已危動江山矣。如此作速回府修書,須要小心知會六王以拿奸佞。」老王爺領旨,又言:「城池四閉,待老臣知會過眾王,然後見機開城接應潼關之兵。」哲宗曰:「此事全仗老王伯主裁。」當時王爺辭駕回歸王府,即修書一封,命一勇將帶出西城。

  來至大營,將情達知。小軍入報:「老王爺,有書投達。」高王爺等聞報大喜,喚進來軍,將書展折開,眾王文武同觀。大意言好臣一眾實思謀逆叛亂,幸得先帝有靈,報夢當今,故將四城緊閉,以制奸臣謀逆。茲今眾賢王興兵救駕,勿疑四閉城門,孤在內自有知照。倘擒拿奸黨,須分守四方城池,方得盡行殛獲無遺。則肅清朝野有賴矣。當時眾王看畢,打發來將上達王爺:自是依書回城謹守,獲拿奸黨。來將領命去訖。

  有劉迪、王昭二人設謀:各將老少四城分帶軍兵,謹守各門,不許走脫奸黨一人。倘有一將不用力,疏走一奸臣,立刻斬首不饒。是日柴王與范爺,帶領雄兵一十五萬,佐將鄧青、包英,副將二十員,把守東門。高王爺、陸國舅,帶領軍兵一十五萬,佐將高標、侯拱、副將二十名,把守西門。狄王爺、呼王爺,帶領精兵一十五萬,佐將張夢虎、李豹,副將二十名,把守南門。鄭王爺、楊玉爺,帶領大兵一十五萬,佐將孟強、孟彪弟兄,副將二十員,把守北門。六十萬大兵分發統領已畢,單留三千兵與寇爺、劉迪、王昭三位文員,又留下石將軍石俊、趙彥龍二人武員保守大營。是日放炮三聲,各各統領大兵分門圍睏了。

  再說龐國丈只見潞花王父子合會忠良文武,一連三日開操,實乃心疑不安。前一天已命次子雲雄修書一封,帶出王城奔往西夏國王之所,通謀於彼,言中國太子爭立,內亂不寧。趁此機會狼主興動大兵到來攻打,定然取勝,我為內應云云。倘成功之日,平分宋室江山之意。想來雲雄次子智足多謀,此去定然妥當。狼主必允。只因西夏國前者趙元吳,先君臣范仲淹倚狄青等征伏稱臣,實心有所不伏。今約被平分天下,未必不允。

  住語雲雄出城而去,又言龐國丈已吩咐雲雄去後次日正在點起雄兵四十餘萬,與眾奸黨文武酌議,請聖上御殿,要出師征剿潼關。倘仍不允准,須早讓大位與國丈登基,然後出師征剿潼關。一面命丁燕龍為左軍元帥,唐潤虎為右軍元帥,帶兵十萬、戰將十員,將南晶宮王府圍困,擅壓他兵馬,不憂別將作動矣。正在點兵時間,忽有探子報上:「太師爺,不好了。今有潼關柴王合同五路藩王,統兵六十萬、戰將百員,到城外五十里札下大營,將數十萬大兵分東西南北四門圍困住,水泄不通。請令定奪。」當時國丈聞報嚇得魂飛天外,魄散九霄,曰:「果然不妙了。如何潼關之兵到得如此神速?通謀與西夏國去不過數天,計日趕速兩月方有大兵到來接應。如今內外有兵,教老夫怎生迎敵?」

  眾奸黨曰:「太師勿憂。吾兵四十多萬,戰將亦不下百員,豈懼潼關會集之師?他即四門分兵攻擊,我亦當出四門拒敵。」國丈聽了,無奈只得點了燕龍等免圍潞花王爺府,且各各分頭帶兵準備迎敵。當時丁燕龍帶兵十萬,韓昌為佐。此人韓天化次子。偏將十員,出東城拒敵。唐潤虎帶兵十萬,夏斌為佐,帶偏將十員,出西城拒敵。龐雲勇帶兵十萬,王唐為佐,帶偏將十員,出南城拒敵。潘紹帶兵十萬,韓鎮為佐,帶偏將十員,出北門拒敵。國丈將兵五萬,與婿振國將軍呂惠鄉保護家口,倘殺敗了即奔逃出西城,趕上次兒雲雄到西夏國,會合國王興兵同取天下。是日分發已定。

  卻說潞花王打聽得各王分兵謹守四城,即傳令將四城大開,由得眾王帶兵殺入。先說丁燕龍十萬兵一出東城,將軍馬一字排開長蛇陣。柴王、范爺也將大兵排成雁翅兩行。柴王一見丁燕龍耀武揚威,大怒喝罵:「奸賊黨羽,不思盡忠報國,拜在大奸權門下,真乃笑罵由他笑罵,好官自我為之輩。豈知萬載臭名難免。孤等興舉義兵回朝,還不下馬受縛,敢在孤馬前馳聘,還不知自愧?」丁燕龍曰:「柴千歲乃國家屏藩之臣,如今天子王城之下豈得妄動干戈?實有不臣之心,挾慈云為名,欲攻天子,豈非大逆叛亂之臣?汝今提此烏合之眾,豈能殺害朝廷將士。汝乃叛臣臭名難免,還敢妄言本帥趨附權臣,豈非狂言惑眾。倘知事者,倒戈投降,助著本帥共擒慈雲、陸鳳陽,太后不加罪於汝,仍放回作一家王子;倘不聽好言,只憂死無葬身之地。」

  柴王、范爺大罵喝聲:「利口匹夫!」鄧青一馬飛出曰:「王爺休得與無名小卒奸賊鬥口,待小將立斬死他狗命。」大斧當頭一下,丁燕龍大刀急架相還,二將衝鋒恰似二虎相爭一般,一連衝殺四十合。柴王喝令眾兵殺上,兩軍對壘一片殺喊聲喧。包公子雙鞭一擺,將丁燕龍兵踩入。大殺一陣,紛紛落倒塵埃。須有偏將上前迎敵,包公子武勇強狠,將鞭發動,頃刻十員偏將打得東西四散,只有了燕龍大刀捱住鄧公子雙斧,殺個平交。有包英衝入,雙鞭打去。丁燕龍豈能抵得兩位勇公子兵器?殺得氣喘吁吁,拍馬逃走。鄧公子放馬催追。眾兵一見主帥散走,人心慌亂,早已逃散得不成隊伍,被柴王兵追殺一陣,血流滾滾鮮紅,屍骸遍地。有丁燕龍逃走,卻被鄧公子趕上,雙斧一下,顱頭劈開而死。東城得勝,柴王、范爺鳴金收軍,回歸大營。

  再說西城,唐潤虎帶兵十萬與夏斌殺出,正遇高王爺、陸國舅。兩相對敵,高王爺揮兵大殺一陣,敵兵死者不可勝數。唐潤虎敵不住高標,夏斌殺上幫助,又被侯拱攔阻,大刀砍為兩段。唐潤虎正要逃走,高標長槍飛至面門,閃躲不及死於馬下。軍中無主,逃走不及者命喪黃泉。高王爺收兵回營。

  又有南城龐雲勇、王唐帶兵殺出,悉遇呼、狄二王。大兵對壘,雲勇、王唐豈是張夢虎、李豹二將對手,雙雙被殺,眾兵敗陣四散。呼、狄二王收兵回營。北城鄭、楊二王又值得勝而回,齊同敘會,喜色欣欣。是日大獲全勝,少不免大加犒賞三軍。

  不表潼關兵馬得勝,再說敗陣殘兵俱已奔回龐國丈府中,哭訴敗兵之由。國丈大驚,面如土色。只見四十萬精兵盡歿於沙場,上有數千殘兵逃回,即帶攜家口,與婚呂惠鄉慌忙押出車輛,向西城而去。一眾夫人、家丁、親屬,共有五百餘口,並丁燕龍、夏斌、韓昌、王唐、潘紹一眾家口、小小子女,又不下三百餘人,皆投國丈府中一同逃走出西城。未知逃脫得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上一回 下一回▶
後宋慈雲走國全傳

本清朝作品在全世界都屬於公有領域,因為作者逝世已經超過100年。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