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德村集 (梁得中)/秊譜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德村先生年譜
1806年
卷一

顯宗大王六年乙巳十一月二十七日亥時,先生生于湖南靈巖𤃡溪里第。先生生而祖考尋何公見之曰:「氣象大哉。」以易理推之曰:「乙巳年戊子月己酉日乙亥時生,戊己兩土相値居中,得其位之象也。」因以名之曰「得中」蓋以小名,仍而不改也。

丙午先生二歲

丁未三歲○先生自始學語時,凡坐臥起立飮食之時,輒先誦其字而爲之,見者奇之。

四月。尋何公卒。

戊申四歲

己酉五歲

庚戌六歲○老奴死而及葬。其子以紙獻于先生從兄弟讀書之所,請挽章。蓋見士夫行喪時事而欲效之也。長者欲見諸兒意見,使各書給。先生之文,其起頭以人無長生不死之意,而結之曰「天皇地皇,亦一萬八千歲而已矣」。蓋是時先生始讀《史略》。長者初不料意見之至是,及見此文,大驚異之。

辛亥七歲○鄕人傳先生兒時記月出山曰:「月出於東,山在於西,何以謂之月出山?山西之人,謂之月出山云。」尋常記述,造理如此,鄕里傳誦,未詳年條,姑附于此。

壬子八歲

癸丑九歲

甲寅十歲侍學家庭。先生祖考尋何公、先考克復堂公兄弟俱隱居潛修,有學行。旣錫名以志喜,建小堂,敎育諸子,俱有成就。而先生爲最,學業夙詣,實資於家庭之訓焉。

肅宗大王元年乙卯十一歲

丙辰十二歲

丁巳十三歲李龜川世弼貽書勉學。先是先生見栗谷先生《天道策》,倣而擬之,以本然氣質之性,設難出題,極論陰陽賦與之義。辭理俱到,一時耆儒莫不歎賞。時李公謫居靈光,得其文,貽書相勉,使加工於小學,期望甚至。書見集中。○按性與陰陽策,當時膾炙而文佚不傳,可恨。

戊午十四歲龜川來訪。李公宥還游月出山,因委訪先生於𤃡溪里所居,勉戒諄諄。詳見集中。

進士汝諧書。安公,先生從姊壻也。見先生所製策,大驚異,書贈一文字。又以書勉勵「內以振學圃之家聲,外以彰牛山之義烈云云」。先生答書謝其引先祖期勉之意。書見集中。

己未十五歲著《理氣論》。先生纔成童,已曉陰陽理氣之奧。旣著《性策》,至是又著理氣論,洞論人物理氣偏全之義。又述《撑船須用篙》賦,操心須用敬之義。庚申,又著《觀望月賦》,極論日月承背之理,以喩去欲復禮之功。語極造理,三篇文尤傳誦一世。申醒齋翼相按道,得此文字,大驚異。書眎朴玄石諸公,一時先輩莫不稱服願見焉。

庚申十六歲

辛酉十七歲鵝川朴先生泰初,有學行,訓誨後進。先生出入承誨,實有開導之功。詳見先生所述《鵝川行狀》。

壬戌十八歲九月。答申醒齋翼相書。申公湖南,聞先生名,巡路枉訪。至是遞歸,又貽書奬勉言「學問雖貴自得,講明多資師友,勉以就正於明齋玄石兩先生之門」。先生答書謝。書見集中。

月。聘夫人潘南朴氏士人世攀之女也。

癸亥十九歲著《小心齋記》。先生伯父公築一室敎子弟,取《弟子職》「小心翼翼」之語,榜之曰「小心之齋」。至是先生爲之記,述夙興夜處不忝先訓之義以自觀省焉。

甲子二十歲

乙丑二十一歲

丙寅二十二歲

丁卯二十三歲

戊辰二十四歲

己巳二十五歲

庚午二十六歲

辛未二十七歲

壬申二十八歲二月。哭進士汝諧安公歿,先生極痛悼之,爲挽祭文以哭之。先是己巳,送安公歸鄕,有序。戊辰,爲安公記理病齋,極道期愛之誠靜心之功。文幷見集中。

六月。子舜兪生。

癸酉二十九歲

甲戌三十歲玄石朴先生書。玄石世采,以學行名重當世。見先生所述論賦文字,有一見之願。嘗因鵝川致意記存,先生以書爲贄,申告慕望之誠掃門之願。書見集中。

登薦剡。時有別薦經行之命,玄石與領相南公九萬竝薦先生學行,入直出六品秩。

四月。丁克復堂公憂。

乙亥三十一歲鵝川書。書中論外祖奉祀禮節。又論《大學》本末章知本之義,凡再度往復,發揮本末之義甚詳。見集中。

丙子三十二歲七月。服闋。

丁丑三十三歲正月。除孝陵參奉。同日超授司宰監主簿。

○發肅恩之行,路病還歸。

○答申醒齋書。前冬,申公貽書相問,至是先生答之。略曰「無實之名,漸播人口,誤被恩命,不知措躬。遂欲扶曳前進,以申分義,使人人知其爲庸虛無實,使此身得免於大悔尤矣。行未百里,賤疾層加,雖欲勉强自進,不可得云」。書見集中。

○八月。除工曹佐郞。以親病不得赴。○先生嘗曰:「近來由薦目而除官者,例以不仕爲高致,人之目之也,有常調非常調之別。於是不免內有自欺之心,外有違心之行,乃余平日之爲人代悶者。故必欲爲隨分陳力之計,而初旣以身病,不免旣發而復還。今又以親病不獲赴命,區區本心,無以自見而同歸於近來例套,可歎。」此見先生平生出處之槪也。

明齋尹先生書。明齋,淵源正學,望重儒林。久聞先生盛名,以書寄信致意,先生答之。書佚不傳。後戊寅,又有往復。

戊寅三十四歲

己卯三十五歲

庚辰三十六歲

辛巳三十七歲

壬午三十八歲八月。哭夫人朴氏

○十一月。哭鵝川先生將葬有祭文,見集中。

癸未三十九歲十二月。再娶延安李氏士人廷龍之女。

明齋先生先生後娶家在公州,故是行便道,往謁酉峯

甲申四十歲復謁明齋先生,仍定師生之禮。

乙酉四十一歲質《語類》疑義于明齋先生成《稟目》一冊,仰質往復。見集中。

○冬。移居公州德村先生欲依歸酉峯丈席,因卜居于婦家近村。距酉峯五里之地也。自此親依師門,講貫益切。

丙戌四十二歲明齋先生書,論理氣說。敎官載海玄石門人也。以所爲理氣說,質于函丈,函丈書示先生,使之辨論。先生爲書千餘言。函丈答曰「長幅其於理氣性情之說,人心、道心、四端、七情之辨,見得洞達,說得無差,不勝欽歎云云」。見集中。

○七月。除懷仁縣監。八月上任。先生時奉大夫人,以奉檄之義往赴焉。

丁亥四十三歲農隱尹公農隱明翁之弟也,先生亦尊事之。及歿,自任所來哭。翌年有祭文,見集中。

戊子四十四歲五月。辭遞。時大夫人不樂在官。故先生呈狀乞解,凡六度狀辭,觸忤方伯。以此啓聞就理,大臣陳國家所以待之者,不以文法從事,請放送。

己丑四十五歲崔伯謙道鳴人心道心說,稟質函丈。崔公襄陽人,關東大儒也。嘗述《理氣四七辨》一篇,達于明翁,欲得折衷之誨。明翁復示先生,先生逐條辨答,稟于函丈。明翁深是之,以其書示崔公又條辨以來,先生又以長書條答之。凡兩度論人心、道心、理氣、性命之源甚詳備。竝見集中。

庚寅四十六歲

辛卯四十七歲十月。丁母夫人安氏憂。

壬辰四十八歲

癸巳四十九歲

甲午五十歲正月。服闋。○哭明齋先生。明翁寢疾,先生來侍。疾革,招先生與訣,勉以與姪孫東洙相提撕,無負期托之意。及喪,先生爲執禮,以士禮治事,從遺命也。臨葬又執禮時,門下有欲效孔門相嚮而哭之禮,先生以無義止之。○有祭文見集中。

乙未五十一歲

丙申五十二歲四月。答宋德翁命賢書。宋公明翁門人也。時斯文被誣,宋公欲倡湖南章甫,作辨誣之擧,以書議疏事。先生答書止之曰:「黨比之禍,固知將無所不至,而近日事則尤非意慮所及。蓋士之讀書講學,理具吾心而道在天下,固不當去向朝廷之上,爭較得失。又況世短而道長,公論之定,直待百世,一時紛紜,非惟不當較,亦不必較也。竊念吾師門兩世樹立,如日星之昭揭,非一時云云所可顯晦也。」前後卞章之議,終始以此義爲主。敬菴尹公始猶參差,終乃信服。書見集中。

閏三月。子舜欽生。

丁酉五十三歲五月。聞師門追奪之命,有感吟一絶。詩曰:「林下何曾有爵名,偶然來去不須驚。試看滿院梧桐月,依舊淸輝一樣明。」

戊戌五十四歲崔伯謙書。初因函丈與崔公辨論,而至是直與先生往復。書見集中。

四月。子舜采生。

己亥五十五歲明齋先生年譜。

庚子五十六歲肅宗大王昇遐。入縣朝哭臨成服。

景宗大王元年

辛丑五十七歲申明仲益愰書。申公嶺南大儒也。有《大學》疑義往復。

壬寅五十八歲正月。除世弟翊衛司司禦。限滿而遞

○七月。除世弟翊衛司翊衛。

○八月。聞師門復爵之命,有短律志喜。師門兩世有復爵之恩,同門諸人有志喜之詠。先生次其韻曰:「未墜斯文一脈傳,數窮陽九見戕賢。世方短處容人勝,道自長時有定天。」

○入京肅恩呈狀歸。過限遞。

癸卯五十九歲五月。除世弟翊衛司衛率。六月。肅恩而歸。

○八月。子舜諧生。

○十月。拜司憲府持平。病未赴,以在外遞。

甲辰六十歲二月。除世弟翊衛司翊贊。初欲以恩命之不敢昧然承當,呈於兵曹。旋思似此形迹,反涉自重之嫌,而亦終歸於文具而已,遂以三月肅恩,出入書筵,頻承顧問。

四月。除金堤郡守。閏四月。辭陛赴任。

○八月。景宗大王昇遐。哭臨成服。

英宗大王元年乙巳六十一歲四月。遭臺疏,呈狀罷歸。正言韓德全疏誣先生居官不廉。批曰:「梁得中曾於桂坊,予嘗見之,性本質實。其以受業於尹門,忽被貪贓之科,此正觀理之處也。」不從。先生呈狀營門,圖罷而歸。

丙午六十二歲朴士深書。生居長城。有志講學,以疑禮來質。先生條答之。見集中。

正月。子舜煕生。

丁未六十三歲

戊申六十四歲十一月。拜司憲府掌令。十二月。上疏辭,不許,遂發京行。疏見集中

己酉六十五歲正月。肅恩日,遭臺疏而退。初六日。將謝恩入闕,司諫李世璡陳疏曰「執義朴弻周、掌令梁得中當東宮喪變,除拜累月,一向退處,請遞其職,以示警責云云」。同日備忘記:「李世璡姑先遞差。」又備忘記曰:「噫!儒者不可以仕宦責之。不若是,何貴乎巖穴之士也?掌令梁得中自桂坊,其爲人之質實,予知久矣。上來與否,惟在其人,非人主之威所可督也,非臺閣之臣所可請罰者也。若令㥘威令而進,畏臺閣而趨,朝家何以待之,山林何以重之。儒者之風,緣世璡而墜矣。其辱士林侮儒者極矣,尤可駭歎。朝觀肅拜單子,知憲臣上來,心甚喜焉。近來南臺無一承命者,而幡然上來。初觀辭疏,直書臺名,已嘉不自處以儒臣。務乎質實,而末乃上來,超乎俗態者矣。特命召對,方欲引見。觀世璡疏語,不覺愕然駭歎。欲避諫職,以極可駭之言,迎擊上來之儒臣。其在勵末習振臺閣之道,不可遞差而止。前司諫李世璡削奪官爵。」

同月。上疏而遞。先生引咎陳疏。疏見集中。批曰:「因予誠淺,致此迂闊之語,愧忸曷諭。再昨觀爾肅拜,而知爾入來,心甚欣慰。方欲召見,遽聞政院微稟,愕然曷諭。今玆處分李世璡者無他,予亦知其罰名之過重。而以孔子之聖,於門弟子,慮其流弊也,責之甚嚴,聖人之意,槪可見矣。噫!國家待山林之道,便成文具,而自夫黨習以來,曰彼曰此,氣象不佳,心竊痛之者。世璡此言,雖近無識,其流弊也,而或曰:『山林之士亦臣子也,豈敢若是?』惑在上之心,而在上者信聽其言,生其輕視之意,則巖穴之士,誰肯赴朝?是杜賢者之來門也,其流弊可勝言哉?予之所以深治李世璡者,非爲爾也,防後日小人譖賢人之弊矣。處分之後,姑遞爾職,安爾進身之路,而欲見慰諭,今觀爾疏,尤切愕然。旣思而未及下敎,使爾先往,此亦予誠淺矣。世璡疏語,非渠過也。良因予若是誠淺故也,慨歎不已。」良久無語,「本職今姑許遞以安爾心,爾須幡然回入,副此至意。噫!未見爾者,今過半十年,予思久矣。爾豈一不欲見予而歸焉?」

○同月。除廣興倉守,𧬄恩參召對。憲職遞後,以春宮葬日不遠留待,有此除命。謝恩日,命入侍召對。筵話見集中。

○二月。移拜宗簿寺正兼春秋館編修官,𧬄恩參晝講。謝恩日,命入侍講筵,極言虛僞之弊,因陳實事求是之語。上曰:「實事求是之言甚好。予當以此四字揭之殿壁,常目在之。」命承旨書入。話見集中。

○同月。移拜掌令。上疏辭。不許。批曰:「今予望爾者,豈末世之文具哉?爾勿過辭,從速察職。」○疏見集中。

肅恩入侍。以連啓事,引嫌而退。承召牌出肅。入臺廳,獻納李善行先已入來。纔行肅拜,方寫連啓草。先生謂曰:「身在鄕中,獄囚情節,多未了了,今日連啓,吾則不可爲矣。」曰:「如此則便成停啓,决不可也。」因出示連啓文書,相對討論之際,肅拜命下。先生遂還其錄而起。肅拜訖,繼有晝講入侍之命,未及更與商量而趨入,講訖。因爲連啓之事,逐條陳達,自上酬酢如響矣。至忠州拿來罪人洪命源事,元不知事實之如何。不得已以未諳事實,不敢强白之意陳達。承旨曰:「如此則是爲停啓矣。」宰臣曰:「未諳事實,則初何以啓辭自當而入來乎?全不知事體矣。」承旨曰:「當引嫌而退矣。」遂引嫌而出。於是諫院處置啓辭「某不識事體,臨事做錯,請罷」。上下敎曰:「鄕曲之人,不閑朝家體例,勢固然矣,勿罷。」

○同月。上疏遞。批曰:「予之取爾者乃質也。當此文勝之日,質雖過,其何傷乎?特命出仕,乃待儒臣之道,而因而敦迫,亦非禮待之道。本職今姑許遞,申爾廉隅,須體此意,出入講席,畢暴所蘊。」

○三月。上告歸疏,因附陳登對時未盡餘意而歸。批佚不錄

○同月。承別諭召命。上疏辭,因附陳登對時所達三說之意。批曰:「前批已諭矣,今見爾疏,深嘉眷眷之誠。予之取於爾者,正此等處也。頃於晝講,特命入侍,而爾旣下往云。每於便殿,常目爾所陳四字,若見爾焉。爾須體此意,宜卽上來焉。」

○五月。又上辭疏,申前說。以前疏之批,復申召旨也。○批曰:「今觀爾疏,嘉爾眷眷必陳深慨世道之意矣。頃者未及召見,遽然下鄕之事,尙今思之,惟有愧焉。爾其體此意,宜卽上來,出入講筵。」

○六月。又上辭疏,復申前說。以前疏之批,復申召旨也。○批曰:「爾之前後疏意詳燭,而深歎爾之質實之誠矣。爾勿過辭,從速上來,以副此意。」

○七月。除司僕寺正。病未赴,限滿遞。

○閏七月。移拜掌令。上疏辭。不許。批曰:「前後章奏中語,常歎質實矣,始知爾師之意也,尤用感歎。爾勿過辭,從速上來。以副慇懃之意。」蓋疏中陳師門務實之語故也。○八月。有親鞫事,變通得遞。

○九月。又拜掌令。上疏辭。批曰:「爾之本心,業已知矣。所辭本職,今已遞焉,爾其體前日之旨,伸情理,俾卽上來焉。」○上七疏,幷見集中。○同月。以處置事,變通遞。

○十一月。除司僕寺正。時先生往靈巖,不得赴,限滿而遞。

庚戌六十六歲十月。以雷變求言,別諭召。

○十一月。上疏辭召命兼應旨。批曰:「應旨條陳,誠甚切實,深用嘉之,可不留意焉?爾須體予意,卽日上來,補我不逮。」○疏見集中。

辛亥六十七歲六月。別諭召。

○七月。上疏辭,復申前說,因附達秋後赴召之意。以諭旨有一向邁邁尋常慨歎之敎也。疏末始露乞骸之請。○批曰:「今雖不復陳,予知爾意久矣。今觀爾疏,痛切時弊,而至於待秋凉上來之句,心竊欣焉。待爾上來,其當見爾有下敎之事矣。」○疏見集中。

○十月。上引咎疏。以大妃殿因山時,在外諸臣不赴哭班者,有罷職之命。而先生則以無軍銜,獨不參於現告之列,疏中以此引咎。○批曰:「頃者下敎,乃有實職帶軍職者。爾無軍銜,則元無可引之嫌,爾其勿辭,依前疏從速上來焉。」○疏佚。

○同月。入城上疏請見。以無軍銜故,無可上達之路也。○批曰:「今見爾疏,知爾上來而深欣焉。已令政院召之,爾宜入來。」因傳曰:「前掌令梁得中,明朝使之入來。」○疏見集中。

翌日登對。筵說見集中

○十一月。召對同爲入侍。筵說見集中,復申乞骸之請。

○同月。有夜對入侍之命,病未入,上告歸疏,更申乞骸之請。初欲更留,數次登對而歸。因玉堂任珽所達,有實職除授之命,嫌於留待,卽南歸。○疏見集中。

壬子六十八歲

癸丑六十九歲十二月。拜司憲府執義。

甲寅七十歲正月。上疏辭。批曰:「見爾久矣,思爾深矣。量爾筋力,其何辭乎?爾勿過辭,從速上來。實事求是,方當飭勵心尤味焉,況陳其言之人乎?宜悉此意。」○疏佚。有變通事而傳敎有梁得中外云云之語,故不得遞。

○二月。又上疏辭,復申前日虛僞之風之說。批曰:「今者所陳,爲今藥石。引孟子之言勉戒,尤爲切實,可不加意焉?見爾久矣,思爾切矣,須勿過辭,宜速上來,補我不逮。」○疏見集中。

○三月。陞拜通政大夫承政院同副承旨兼經筵參贊官。上疏辭,四月遞。時有稟啓變通之事,遞付忠佐衛副司直。○辭疏到院,本職旣遞,故還下送。見集中。

乙卯七十一歲

丙辰七十二歲四月。著《復讎議》。文見集中

丁巳七十三歲九月。別諭召,上疏辭。不許。時上講《周易》,憲臣請召林下窮經之臣輔講,上下別諭召諸儒臣。先生亦與焉,故上疏辭。○批曰:「今者特召,豈特因都憲所陳。當此之時,捨爾誰先。其勿過辭,宜卽上來。」○疏見集中。

○十一月。又上疏辭召命,附陳所懷。批曰:「其所勉陳,可不留意?于今之時,其所樸實,捨爾誰先?其體此意,勿辭上來,補我不逮。」○疏見集中。

戊午七十四歲

己未七十五歲三月。哭敬庵尹公敬庵東洙明翁之姪孫也。先生承師門之托,與公提撕勉勵,道義相期,至是聞其歿,甚驚悼。將葬,爲文哭之。見集中。

庚申七十六歲十二月。上疏辭別諭召命,不許。批曰:「下諭悉諭,勿辭,其上來,補我講學,輔我元良。」○疏佚。

著《明大義辨》。文見集中

辛酉七十七歲正月。上疏辭別諭召命,附陳所懷。批曰:「今者召命,意蓋在矣。於爾所取者以質實,此等之俗,尤欲見爾。爾之入侍,今幾年乎?思爾深矣。以爾恒日質實,宜先幡然。其勉切實,其當留意。爾其勿辭,其卽上來,補我慇懃,輔我元良。」○疏見集中。

○二月。又上疏辭召命,兼附所懷。疏中論《語類》進講之非急,且陳民事在於正經界。因言《柳氏隨錄》之可行,乞取備乙覽。○批曰:「前批旣諭所尙者爾之質實。爾惟求是之義,其卽上來,以副慇懃之意。其勉者當留意,而其冊子,令道臣卽取以上焉。」

○九月。哭一庵尹公一庵東源明翁之孫也。先生平日視以少友,相信甚篤。至是聞其歿曰:「是吾之不幸也。」及葬爲文以哭之。見集中。

壬戌七十八歲二月。述鵝川行狀及祖考尋何公遺事。竝見集中

○四月初五日。考終于德村精舍。時上聞先生喪訃,有隱卒之敎。其後屢問先生子孫有無,而筵臣不能對。本家零替,前後筵敎,未得承聞記載。至乙酉,上著《裕昆錄》,論山林事曰「梁得中以實事求是四字獻于予。可取者質實。己酉所奏,尙今不忘云云」。四十年之後,聖念之記有如此。

○六月日。葬于扶餘細洞□向之原。後甲午二月日,移葬于公州安永洞巳向之原。○壬戌。還窆于細洞巳坐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