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憂先生文集/年譜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世系 忘憂先生文集
年譜
作者:郭再祐
1629年

皇明世宗皇帝嘉靖三十一年壬子本朝明宗大王七年八月二十八日戊寅癸亥時。先生生于宜寧世干里之私第。卽先生外家也。

嘉靖三十二年癸丑

嘉靖三十三年甲寅正月二十二日。先夫人見背。

嘉靖三十四年乙卯

嘉靖三十五年丙辰

嘉靖三十六年丁巳

嘉靖三十七年戊午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

嘉靖三十九年庚申

嘉靖四十年辛酉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

嘉靖四十二年癸亥

嘉靖四十三年甲子

嘉靖四十四年乙丑。是歲先生年十四。以春秋請質於季父參議公赳。公曰。汝自能看透。豈待吾啓發。先生遂潛心硏究。先生之學。蓋本於春秋。

嘉靖四十五年丙寅

穆宗皇帝隆慶元年丁卯。是歲先生年十六。聘于昌原居萬戶金行之家。萬戶公乃商山世家。而南冥曹先生女壻也。有二女。長適金東岡宇顒。次配先生。皆南冥先生所自選擇也。

隆慶二年戊辰。本朝宣祖大王元年。

隆慶三年己巳。先生旣生長于外家。是歲作室于世干。因居焉。

隆慶四年庚午

隆慶五年辛未。先生氣宇豪邁。學文之暇。習射御書數之藝。兵家書亦皆泛濫。

隆慶六年壬申

神宗皇帝萬曆元年癸酉。宣祖大王六年。

萬曆二年甲戌。是歲先大夫牧義州。先生陪往。時先生年二十三。

萬曆三年乙亥在義州

萬曆四年丙子。先大夫遞還。先生在義州三年。一不近色。人服其操。是歲女子子生。長適靈山居牧使辛崙之孫膺。生子東望,時望。

萬曆五年丁丑九月。子瀅生。生子汝櫓,汝楫。

萬曆六年戊寅秋。先大夫以冬至使赴京。先生陪行入中朝。相者異之。以爲當名滿天下云。及壬辰倭亂。倡起義兵。名顯華夷。相者之言果驗矣。朝天之使有言皇朝發策取士。以先生爲問。通信使金世濂迴言日本國史亦載先生事蹟云。

萬曆七年己卯春。陪先大夫還自京師。

萬曆八年庚辰八月。子活生。生子汝桓,汝梓,汝樞,汝松。

萬曆九年辛巳

萬曆十年壬午。女子子生。長適昌寧居縣監成天𥙿之子生員以道。生子萬江,萬河。

萬曆十一年癸未

萬曆十二年甲申。是年以前。先生東堂入格者三。而年月皆不可攷。

萬曆十三年乙酉。是歲先生年三十四。中庭試第二。乃唐太宗敎射殿庭論也。語意有觸忤。命罷其榜。

萬曆十四年丙戌八月初六日。丁判書公憂。以先夫人姜氏袝。居廬于神堂三年。

萬曆十五年丁亥

萬曆十六年戊子。是歲夏。先生側室在陜川病革。願一見而死。先生曰。訃可聞也。見不可爲也。其執喪之嚴如此。

萬曆十七年己丑。服闋後遂廢擧子業。作亭于宜寧歧江上。坊名遯地。漁釣自娛。若將終身。

萬曆十八年庚寅。在遯地江亭。

萬曆十九年辛卯。在江亭。

萬曆二十年壬辰。是歲先生年四十一。夏四月。倭寇猝發。列郡瓦解。先生首起義兵於宜寧。揭號天降紅衣將軍。戰無不捷。四方響應。義旅繼起。時監司金睟托以勤王。踰嶺而走。久乃旋歸。先生奮然曰。睟以道主。一不禦賊。出境逃還。罪可斬也。遂列罪傳檄于睟。又疏聞于行朝。睟大怒。以叛逆論啓。且令其軍官金景訥等移書。目之以賊。先生方馳援晉州。倚馬而答曰。義賊之分。天地知之。是非之判。公論在焉。惟睟之黨。不得於言。求之於秉彛之良心可也。招諭使金誠一聞之。卽抵書于先生。譬喻多方而力止之。又反覆馳啓而伸救之。自上特賜溫諭。勉以討賊之義。備邊司亦移關而褒奬之。始授幽谷察訪兼刑曹正郞。先生於是雪涕勵士。兵勢益張。日擊江賊。保障江右。以爲恢復根基焉。時左道諸賊。分道入京。沿路各邑。皆有屯賊。四出摽掠。先生親率精銳。出奇設疑。攻刦多方。玄,昌,靈三邑屯賊。焚燒官倉。相繼遁去。火餘米糓。民多頼之。秋七月。自上敎諭于本道士民書有曰。聞郭再祐布置異常。殺賊尤多。而不以功自達云。予尤奇之。恨予聞名之晩也。冬十月。陞折衝將軍爲助防將。是歲副室子灘生。

萬曆二十一年癸巳夏五月。天將劉揔兵綎來駐於星州之八莒縣。先生以肄習領將。往來於唐陣。夏六月。夫人金氏卒。冬十二月。除星州牧使。

萬曆二十二年甲午。以星州牧使兼助防將。時朝議以修築山城爲急。令先生專主築城備禦之務焉。忠勇將軍金德齡聞先生名聲。先以書通。願與之協力討賊。自湖南領兵來會於宜寧。是秋棄星州牧使。副室子溟生。

萬曆二十三年乙未春。除晉州牧使。夏五月。觀察使徐渻聞先生有棄官之意。以書勸留之。是秋棄歸。

萬曆二十四年丙申。在玄風嘉泰。

萬曆二十五年丁酉。以防禦使。新築玄風之石門山城。未及完畢。賊有再動之勢。秋八月。移守昌寧之火旺山城。未幾。賊將淸正引兵大至。先生嚴部伍勅諸將。但令堅守曰。渠自知兵。豈肯輕犯。賊經一晝夜。果不戰而退。渡江而西。屠黃石陷南原。體察使李元翼以城危兵少難之。先生飛報曰。齊城七十。卽墨獨全。唐兵百萬。安市能當。列城雖罷。獨不可爲守乎。拒而不從。是月二十九日。繼母許氏病卒于城中。奉喪柩出城。權厝於玄風嘉泰里琵瑟山麓。遂避地于江原道蔚珍縣。自上特命起復者三。而皆上疏陳情不起。

萬曆二十六年戊戌。在蔚珍寓所。是歲倭賊撤歸。

萬曆二十七年己亥。在嘉泰。冬十月。爲本道左兵使。追贈三代。焚黃于家廟。

萬曆二十八年庚子。以島山城修築事。再度啓請。而朝廷不省。先生以爲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因上疏以見其志。棄官而歸。遂被㙜劾。靈岩郡付處。是歲副室子沐生。

萬曆二十九年辛丑。在靈岩謫所。

萬曆三十年壬寅。賜環入琵瑟山。餐松辟糓。又就靈山滄岩。新築江亭。扁以忘憂。永謝烟火。蕭然若一道人也。

萬曆三十一年癸卯。在滄岩江亭。

萬曆三十二年甲辰春。拜察理使。委以南路保障之任。先生奉命巡審道內山城形勢。修築仁同之天生山城。夏五月。除善山府使。不赴。因以病馳啓。辭察理使。秋八月。拜安東府使。不赴。冬十一月。陞授嘉善大夫龍驤衛上護軍。時先生年五十三。

萬曆三十三年乙巳春正月。以察理使有召命。二月。拜同知中樞府事。三月。又以察理使承召命上京。俄遷漢城右尹。夏四月。加贈先大夫禮曹判書。未幾。呈病南還。秋八月。除仁同縣監。蓋以曾修天生山城也。不赴。

萬曆三十四年丙午。在江亭。

萬曆三十五年丁未。在江亭。春正月二十七日。寒岡鄭先生,旅軒張先生乘舟來訪。翊日同泛龍華山下。

萬曆三十六年戊申。在江亭。春二月。宣廟昇遐。光海卽位。秋七月。拜本道左兵使。不赴。八月。被召。上疏不赴。九月又召。特令本道監司給衣馬護送。上疏乞寢召命。乃擧春秋討逆之義。請正臨海之罪。十一月又被召。上疏極斥全恩讓位之說。不赴。

萬曆三十七年己酉。在江亭。春正月。被召不赴。三月。拜三道統制使。不就。

萬曆三十八年庚戌。在江亭。閏三月。被召不赴。上中興三策疏。夏六月。承召上京。秋七月。拜副捴管。時金睟爲都捴管。謂先生曰。令公絶粒多年。何以堪荷雲劍。每自荷之。少無宿憾意。待先生甚欵。秋八月。拜漢城左尹。上疏直言。至以爲殿下之國。必亡於銀。聞者莫不悚歎。又拜咸鏡監司。上疏極論譯官遠接使等無君之罪。朝廷不能擧劾。先生慨然連上封章。備邊司入啓以爲郭再祐之疏。言言痛切。正中時病。願加體念。九月。先生以言不見用。浩然南歸。光海卽遣宣傳官。追到忠州。宣旨敦諭。先生留忠州數日。上疏而來。又特遣注書元鐸追到伽倻之海印寺。諭旨益懇。先生謝病不起。因留於海印之百鍊菴數月。答人書有曰。靑松岩畔。飢則餐葉。白雲堆裡。渇則飮泉。一時傳誦。先生之在京也。完平,漢陰諸公日相從遊。賢士大夫莫不爭趨交謁。座不能容。或爲詩文以歎美之。所至兒童走卒。亦皆奔走聚觀。塡溢街巷。

萬曆三十九年辛亥。在江亭。

萬曆四十年壬子。在江亭。正朝。先生祭先塋于神堂。大會親戚于率禮。留連五六日。極懽而罷。

萬曆四十一年癸丑。在琵瑟山照菴。數月而來。夏四月。拜全羅兵使。五月。有旨勉起。終不赴。時廷臣請殺永昌大君。人莫敢言。先生獨冒死上疏。以爲八歲之兒。必不知逆謀之爲何事。且大君之誅。慈殿必不能忍。不能忍而如或自决。則殿下將何以有辭於天下後世乎。臣恐群臣將使殿下陷於大不義也。

萬曆四十二年甲寅。在江亭。

萬曆四十三年乙卯。在江亭。時南冥先生副室子次石爲宜寧縣監。朝廷贈爵賜諡于南冥。遣禮官祭于宜寧。先生往觀焉。

萬曆四十四年丙辰。在江亭。冬十月。除掌隷院判決事。不赴。十一月。往哭許氏姊於宜寧。

萬曆四十五年丁巳。是歲春三月。先生患脹。不許鍼藥曰。死生有命矣。夏四月十日。終于江舍。是日之午。雷雨驟作。紫氣沖霄。天光下燭。俄然乘化。享年六十六。返殯於玄風嘉泰里。雖深山窮谷。莫不驚悼。以爲郭公亡矣。郭公亡矣。光海深加痛惜。亟命致賻賜祭立傳。秋八月。葬于縣南仇知山神堂之原。卽先生曾祖以下同原之岡也。明年戊午。鄕人爲之立祠。時郭㠎爲山長。盡心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