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益梵天所問經/卷0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三[编辑]

姚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談論品第七[编辑]

(丹菩薩無二品第十二)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在此大會而無所說。」

佛即告文殊師利:「汝於此會所說法中可少說之。」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所得法寧可識不?」

佛言:「不可識也。」

「世尊!是法可說、可演、可論不?」

佛言:「不可說、不可演、不可論。」

「世尊!若是法不可說、不可演、不可論者,則不可示。」

爾時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汝不為眾生演說法乎?」

文殊師利言:「梵天!法性中有二相耶?」

梵天言:「無也。」

文殊師利言:「一切法不入法性耶?」

梵天言:「然!」

文殊師利言:「若法性是不二相,一切法入法性中,云何當為眾生說法?」

梵天言:「頗有說法亦無二耶?」

文殊師利言:「若決定得說者、聽者,可有說法亦無有二。」

「文殊師利!如來不說法耶?」

文殊師利言:「佛雖說法,不以二相。何以故?如來性無二故,雖有所說而無二也。」

梵天言:「若一切法無二,其誰為二?」

文殊師利言:「凡起貪著我故,分別二耳;不二者,法性終不為二。雖種種分別為二,然其實際無有二相。」

梵天言:「云何識無二法?」

文殊師利言:「若無二可識,則非無二。所以者何?無二相者,不可識也。梵天!二即是識業,不可識法,佛所說也。是法不爾如所說。何以故?是法無文字故。」

「文殊師利!佛所說法,終何所至?」

文殊師利言:「佛所說法,至無所至。」

梵天言:「佛所說法,不至涅槃耶?」

文殊師利言:「涅槃中可得至耶?」

梵天言:「涅槃無來處、無至處。」

文殊師利言:「如是!佛所說法,至無所至。」

梵天言:「是法,誰聽?」

答言:「如所說。」

梵天言:「云何如所說?」

答言:「如不識不聞。」

梵天言:「誰能聽如來如是法?」

答言:「不漏六塵者。」

梵天言:「誰能知是法?」

答言:「無識、無分別、無諍訟者。」

梵天言:「云何比丘名多諍訟?」

答言:「是好、是惡,此名諍訟;是理、是非理,此名諍訟;是垢、是淨,此名諍訟;是善、是不善,此名諍訟;是持戒、是毀戒,此名諍訟;是應作、是不應作,此名諍訟;以是法得道、以是法得果,此名諍訟。梵天!若於法中有高下心,貪著取受,皆是諍訟;佛所說法無有諍訟。梵天!樂戲論者,無不諍訟,樂諍訟者,無沙門法;樂沙門法者,無有妄想貪著。」

梵天言:「云何比丘隨佛語、隨佛教?」

答言:「若比丘稱讚、毀辱其心不動,是名隨佛教;若比丘不隨文字語言,是名隨佛語。又比丘滅一切諸相,是名隨佛教;不違於義,是名隨佛語。

若比丘守護於法,是名隨佛教;不違佛語,是名隨佛語。」

梵天言:「云何比丘能守護法?」

答言:「若比丘不逆平等、不壞法性,是名能守護法。」

梵天言:「云何比丘親近於佛?」

答言:「若比丘於諸法中,不見有法若近、若遠,是名親近於佛。」

梵天言:「云何比丘給侍於佛?」

答言:「若比丘身、口、意無所作,是名給侍於佛。」

梵天言:「誰能供養佛?」

答言:「若不起福業,不起無動業者。」

梵天言:「誰能見佛?」

答言:「若不著肉眼、不著天眼、不著慧眼,是名能見佛。」

梵天言:「誰能見法?」

答言:「不逆諸因緣法者。」

梵天言:「誰能順見諸因緣法?」

答言:「不起平等,不見平等所生相者。」

梵天言:「誰得真智?」

答言:「不生不滅諸漏者。」

梵天言:「誰能隨學如來?」

答言:「不起、不受、不取、不捨諸法者。」

梵天言:「誰名正行?」

答言:「不墮三界者。」

梵天言:「誰為善人?」

答言:「不受後身者。」

梵天言:「誰為樂人?」答言:「無我、無我所者。」

梵天言:「誰為得脫?」

答言:「不壞縛者。」

梵天言:「誰為得度?」

答言:「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者。」

梵天言:「漏盡比丘盡何事耶?」

答言:「若有所盡,不名漏盡。知諸漏空相,隨如是知,名為漏盡。」

梵天言:「誰為實語?」

答言:「離諸言論道者。」

梵天言:「誰為入道?」

答言:「凡夫有入聖道行者,知一切有為法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則為入道。」

梵天言:「誰能見聖諦?」

答言:「無有見聖諦者。所以者何?隨所有見皆為虛妄,無所見者乃名見諦。」

梵天言:「不見何法名為見諦?」

答言:「不見一切諸見,名為見諦。」

梵天言:「是諦當於何求?」

答言:「當於四顛倒中求。」

梵天言:「何故作如是說?」

答言:「求四顛倒,不得淨、不得常、不得樂、不得我;若不得淨是即不淨;若不得常是即無常;若不得樂是即為苦;若不得我是即無我。梵天!一切法空、無我,是為聖諦。若能如是求諦,是人不見苦、不斷集、不證滅、不修道。」

梵天言:「云何名修道?」

答言:「若不分別是法、是非法,離於二相,名為修道;以是道求一切法不得,是名為道。是道不令人離生死至涅槃。所以者何?不離不至乃名聖道。」

爾時有摩訶羅梵天子,名曰等行,問文殊師利:「何謂優婆塞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答言:「優婆塞不起二見——不起我見、不起彼見,不起我見、不起佛見,不起我見、不起法見,不起我見、不起僧見——是名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又優婆塞不以色見佛,不以受、想、行、識見佛,是名歸依佛。優婆塞於法無所分別,亦不行非法,是名歸依法。若優婆塞不離有為法見無為法,不離無為法見有為法,是名歸依僧。又優婆塞不得佛、不得法、不得僧,是名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爾時等行菩薩問文殊師利言:「是諸菩薩發菩提心者,為趣何所?」

答曰:「趣於虛空。所以者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同虛空故。」

等行言:「云何菩薩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答言:「若菩薩知一切發非發,一切法非法,一切眾生非眾生,是名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等行菩薩白佛言:「世尊!所言菩薩,菩薩者為何謂耶?」

佛言:「善男子!若菩薩於邪定眾生發大悲心,於正定眾生不見殊異,故言菩薩。所以者何?菩薩不為正定眾生、不為不定眾生故發心,但為度邪定眾生故而起大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言菩薩。」

(爾時等行菩薩白佛言下,丹為名字義品第十三)

爾時菩提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樂說所以為菩薩。」

佛言:「便說!」

菩提菩薩言:「譬如男子、女人受一日戒,無毀無缺;若菩薩如是從初發心乃至成佛,於其中間常修淨行,是名菩薩。」

堅意菩薩言:「若菩薩成就深固慈心,是名菩薩。」

度眾生菩薩言:「譬如橋船,渡人不倦,無有分別,若心如是,是名菩薩。」

斷惡道菩薩言:「若菩薩於諸佛國投足之處,即時一切惡道皆滅,是名菩薩。」

觀世音菩薩言:「若菩薩眾生見者,即時畢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稱其名者,得免眾苦,是名菩薩。」

得大勢菩薩言:「若菩薩所投足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是名菩薩。」

無疲倦菩薩言:「若恒河沙等劫為一日一夜,以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歲;以是歲數,若過百千萬億劫得值一佛;如是於恒河沙等佛所,行諸梵行修集功德,然後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不休息無有疲倦,是名菩薩。」

導師菩薩言:「若菩薩於墮邪道眾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報,是名菩薩。」

須彌山菩薩言:「若菩薩於一切法無所分別,如須彌山一於眾色,是名菩薩。」

那羅延菩薩言:「若菩薩不為一切煩惱所壞,是名菩薩。」

心力菩薩言:「若菩薩以心思惟一切諸法無有錯謬,是名菩薩。」

師子遊步自在菩薩言:「若菩薩於諸論中,不怖不畏得深法忍,能使一切外道怖畏,是名菩薩。」

不可思議菩薩言:「若菩薩知心相不可思議,無所思惟分別,是名菩薩。」

善寂天子言:「若菩薩能於一切天宮中生而無所染,亦不得是無染之法,是名菩薩。」

實語菩薩言:「若菩薩有所發言常以真實,乃至夢中亦無妄語,是名菩薩。」

喜見菩薩言:「若菩薩能見一切色皆是佛色,是名菩薩。」

常慘菩薩言:「若菩薩見墮生死眾生,其心不樂世間諸樂,欲自度己身亦度眾生,是名菩薩。」

心無礙菩薩言:「若菩薩於一切煩惱眾魔而不瞋礙,是名菩薩。」

常喜根菩薩言:「若菩薩常以善根自滿其願亦滿他願,所作皆辦,是名菩薩。」

散疑女菩薩言:「若菩薩於一切法中不生疑悔,是名菩薩。」

師子童女菩薩言:「若菩薩無男法、無女法而現種種色身,為成就眾生故,是名菩薩。」

寶女菩薩言:「若菩薩於諸寶中不生愛樂,但樂三寶,是名菩薩。」

毘舍佉達多優婆夷言:「若菩薩有所得者則無菩提,若不得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一切法,是名菩薩。」

跋陀婆羅居士言:「若菩薩眾生聞其名者,畢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

寶月童子言:「若菩薩常修童子梵行,乃至不以心念五欲,何況身受!是名菩薩。」

忉利天子曼陀羅花香菩薩言:「若菩薩持戒熏心,常流諸善法香,不流餘香,是名菩薩。」

作喜菩薩言:「若菩薩喜樂三法,謂供養佛、演說法、教化眾生,是名菩薩。」

思益梵天言:「若菩薩所見之法皆是佛法,是名菩薩。」

彌勒菩薩言:「若菩薩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是名菩薩。」

文殊師利法王子言:「若菩薩雖說諸法而不起法相、不起非法相,是名菩薩。」

網明菩薩言:「若菩薩光明能滅一切眾生煩惱,是名菩薩。」

普花菩薩言:「若菩薩見諸如來滿十方世界,如林花敷,是名菩薩。」如是諸菩薩各各隨所樂說已。

爾時佛告等行菩薩:「若菩薩能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亦復能捨一切福事與諸眾生,是名菩薩。」

論寂品第八[编辑]

爾時思益梵天問等行菩薩言:「善男子!汝今以何行為行?」

答言:「我以隨一切有為法眾生行為行。」

又問:「隨一切有為法眾生以何為行?」

答言:「諸佛所行,是隨一切有為法眾生行也。」

又問:「諸佛以何為行?」

答言:「諸佛以第一義空為行。」

又問:「凡夫所行,諸佛亦以是行,有何差別?」

等行言:「汝欲令空中有差別耶?」

答言:「不也!」

等行言:「如來不說一切法空耶?」

答言:「然!」

「是故,梵天!一切法無有差別,是諸行相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如來不說諸法有差別也。」

爾時思益梵天問文殊師利言:「所言行行,為何謂耶?」

答言:「於諸行中有四梵行,是名行處行。若人離四梵行,不名行處行;能行四梵行,是名行處行。梵天!若人成就四梵行,雖於空閑曠野中行,是名行處行;若不成就四梵行,雖於樓殿堂閣、金銀床榻、妙好被褥於此中行,不名行處行,亦復不能善知行處相。」

又問:「菩薩以何行知見清淨?」

答言:「於諸行中能淨我見。」

又問:「若得我實性,即得實知見耶?」

答言:「然!若見我實性,即是實知見。譬如國王典金藏人,因已出用,知餘在者。如是,因知我實性,故得實知見。」

又問:「云何得我實性?」

答言:「若得無我法。所以者何?我畢竟無根本、無決定故。若能如是知者,是名得我實性。」

又問:「如我解文殊師利所說義,以見我故即是見佛。所以者何?我性即是佛性。文殊師利!誰能見佛?」

答言:「不壞我見者。所以者何?我見即是法見,以法見能見佛。」

又問:「頗有無所行名為正行耶?」

答言:「有!若不行一切有為法,是名正行。」

又問:「云何行名為正行?」

答言:「若不為見故行,不為斷、不為證、不為修故行,是名正行。」

又問:「慧眼為見何法?」

答言:「若有所見,不名慧眼。慧眼不見有為法、不見無為法。所以者何?有為法皆虛妄分別,無虛妄分別是名慧眼;無為法空無所有,過諸眼道,是故慧眼亦不見無為法。」

又問:「頗有因緣,正行比丘不得道果耶?」

答言:「有!正行中,無道、無果、無行、無得、無有得果差別。梵天!無所得故乃名為得。若有所得,當知是為增上慢人;正行者無增上慢,無增上慢則無行、無得。」

又問:「得何法故名為得道?」

文殊師利言:「若法不自生、不他生、亦不眾緣生,從本已來常無有生,得是法故說名得道。」

又問:「若法不生,為何所得?」

答言:「若知法不生即名為得,是故佛說:『若見諸有為法不生相,即入正位。』」

又問:「何等名為正位?」

答言:「我及涅槃等不作二,是名正位。又行平等故,名為正位。以平等出諸苦惱故,名為正位。入了義中故,名為正位。除一切憶念故,名為正位。」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快說此言,誠如所說。」

說是法時,七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三萬二千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十千人離欲得定,二百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思益梵天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師利法王子能作佛事大饒益眾生。」

文殊師利言:「佛出於世,不為益法故出,不為損法故出。」

梵天言:「佛豈不滅度無量眾生?仁者亦不利益無量眾生耶?」

文殊師利言:「汝欲於無眾生中得眾生耶?」

答言:「不也!」

「梵天!汝欲得眾生決定相耶?」

答言:「不也!」

「梵天!汝欲得諸佛有出生相於世間耶?」

答言:「不也!」

「梵天!何等是眾生為佛所滅度者?」

梵天言:「如仁所說義,無生死、無涅槃。」

文殊師利言:「如是!諸佛、世尊不得生死、不得涅槃;佛諸弟子得解脫者,亦不得生死、不得涅槃。所以者何?是涅槃是生死,但假名字有言說耳!實無生死往來、滅盡得涅槃。」

又問:「誰能信是法耶?」

答言:「於諸法中無貪著者。」

又問:「若貪著者,於何貪著?」

答言:「貪著虛妄。梵天!若貪著是實者,終無增上慢人;以貪著虛妄故,行者知之而不貪著;若不貪著則無有流;若無有流則無往來生死;若無往來生死是則滅度。」

又問:「何故說言滅度?」

答言:「滅度者,名為眾緣不和合。若無明不和合諸行因緣,則不起諸行;若不起諸行是名為滅,不起相是畢竟滅。得是道故,則無生處,如是名為四聖諦。」

(爾時下,丹為如來二事品第五)

爾時等行菩薩謂文殊師利言:「如汝所說皆為真實?」

答言:「一切言說皆為真實。」

又問:「虛妄言說亦真實耶?」

答言:「如是!所以者何?是諸言說皆為虛妄,無處無方。若法皆虛妄無處無方,是故一切言說皆是真實。善男子!提婆達語、如來語無異無別。所以者何?一切言說。皆是如來言說,不出如故。一切言說有所說事,皆以無所說故得有所說,是故一切言說皆等,文字同故、文字無念故、文字空故。」

等行言:「如來不說凡夫語言、賢聖語言耶?」

文殊師利言:「然!以文字說凡夫語言,亦以文字說賢聖語言。如是,善男子!諸文字有分別,是凡夫言說、是賢聖言說耶?」

等行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如諸文字無分別,一切賢聖亦無分別,是故賢聖無有言說。所以者何?賢聖不以文字相、不以眾生相、不以法相有所說也。譬如鍾鼓眾緣和合而有音聲,是諸鍾鼓亦無分別;如是諸賢聖善知眾因緣故,於諸言說無貪無礙。」

等行言:「如佛所說:『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何謂說法?何謂聖默然?」

答言:「若說法,不違佛、不違法、不違僧,是名說法。若知法即是佛,離相即是法,無為即是僧,是名聖默然。又,善男子!因四念處有所說,名為說法;於一切法無所憶念,名聖默然。因四正勤有所說,名為說法;以諸法等,不作等、不作不等,名聖默然。因四如意足有所說,名為說法;若不起身、心,名聖默然。因五根、五力有所說,名為說法;若不隨他語有所信,為不取不捨故分別諸法,一心安住,無念念中解一切法,常定性斷一切戲論慧,名聖默然。因七菩提分有所說,名為說法;若常行捨心,無所分別,無增無減,名聖默然。因八聖道分有所說,名為說法;若知說法相如栰喻,不依法、不依非法,名聖默然。善男子!於是三十七助道法若能開解、演說,名為說法;若身證是法,亦不離身見法,亦不離法見身,於是觀中不見二相、不見不二相,如是現前知見而亦不見,名聖默然。又,善男子!若不妄想著我,不妄想著彼,不妄想著法有所說,名為說法;若至不可說相,能離一切言說音聲,得不動處,入離相心,名聖默然。又,善男子!若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而教誨之,名為說法;常入於定心不散亂,名聖默然。」

等行言:「如我解文殊師利所說義,一切聲聞、辟支佛無有說法,亦無聖默然。所以者何?不能了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亦復不能常在於定。文殊師利!若有真實問:『何等是世間說法者?何等是世間聖默然者?』則當為說諸佛是也。所以者何?諸佛善能分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亦常在定。」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等行所說,唯諸佛、如來有此二法。」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親從佛聞:『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世尊!若聲聞不能行者,云何如來勅諸比丘行此二事?」

佛告須菩提:「於汝意云何?若聲聞不從他聞,能說法、能聖默然不?」

須菩提言:「不也。」

「須菩提!是故當知一切聲聞、辟支佛無有說法、無聖默然。」

爾時文殊師利謂須菩提言:「長老須菩提!如來了知眾生八萬四千行。汝於此中有智慧,能隨其所應為說法不?」

答言:「不也!」

「今須菩提能入觀一切眾生心三昧、住是三昧,通達一切眾生心、心所行,自心、他心無所妨礙不?」

答言:「不也!」

「須菩提!如來於眾生八萬四千行,隨其所應為說法藥。又常住定平等相中心不動搖,而通達一切眾生心心所行。須菩提!是故當知,一切聲聞、辟支佛不及此事。須菩提!或有眾生多婬欲者,以觀淨得解脫,不以不淨——唯佛能知。或有眾生多瞋恚者,以觀過得解脫,不以慈心——唯佛能知。或有眾生多愚癡者,以不共語得解脫,不以說法——唯佛能知。或有眾生等分行者,不以觀淨、不以不淨、不以觀過、不以慈心、不以不共語、不以說法得解脫者,隨其根性以諸法平等而為說法使得解脫——唯佛能知。是故如來於諸說法人中為最第一,禪定人中亦最第一。」

爾時須菩提問文殊師利:「若聲聞、辟支佛不能如是說法,不能如是聖默然者,諸菩薩有成就如是功德,能說法、能聖默然不?」

答言:「唯佛當知!」

於是佛告須菩提:「有三昧名入一切語言心不散亂,若菩薩成就此三昧皆得是功德。」

爾時文殊師利謂等行菩薩:「善男子!為眾生八萬四千行故,說八萬四千法藏,名為說法;常在一切滅受、想、行定中,名聖默然。善男子!我若一劫、若減一劫能說是義,是名說法相、是聖默然相,猶不能盡。」

於是佛告等行菩薩:「善男子!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普光,劫曰名聞,國名憙見。彼國嚴淨豐樂安隱、天人熾盛,其地皆以眾寶莊嚴,柔軟細滑,生寶蓮花,一切香樹充滿其中,常出妙香。善男子!憙見國土有四百億四天下,一一天下縱廣八萬四千由旬。其中諸城縱廣一由旬,皆以眾寶校飾。一一城者,有一萬五千聚落村邑而圍遶之。一一聚落、村邑無量百千人眾充滿其中。彼時人民所見色像心皆喜悅,無可憎惡,亦悉皆得念佛三昧,是以國土名曰憙見。若他方世界諸來菩薩皆得快樂,餘國不爾。善男子!其普光佛以三乘法為弟子說,亦多樂說如是法音:『汝等比丘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

「善男子!爾時上方醫王佛土有二菩薩:一名無盡意,二名益意,來詣普光佛所。頭面禮足,右遶三匝,恭敬合掌,却住一面。時普光佛為二菩薩廣說淨明三昧:『所以名曰淨明三昧者,若菩薩入是三昧,即得解脫一切諸相及煩惱著,亦於一切佛法得淨光明,是故名為淨明三昧。又前際一切法淨、後際一切法淨、現在一切法淨,是三世畢竟淨,無能令不淨,性常淨故,是以說一切諸法性常清淨。何謂諸法性淨?謂一切法空相,離有所得故;一切法無相相,離憶想分別故;一切法無作相,不取不捨、無求無願,畢竟離自性故,是名性常清淨。以是常淨相,知生死性即是涅槃,涅槃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說心性常清淨。善男子!譬如虛空,若受垢污無有是處;心性亦如是,若有垢污無有是處。又如虛空,雖為烟塵、雲霧覆翳,不明不淨,而不能染污虛空之性;設染污者,不可復淨,以虛空實不染污故,還見清淨。凡夫心亦如是,雖邪憶念起諸煩惱,然其心相不可垢污;設垢污者,不可復淨,以心相實不垢污,性常明淨。是故心得解脫。善男子!是名入淨明三昧門。』彼二菩薩聞是三昧,於諸法中得不可思議法光明。

「爾時無盡意菩薩白普光佛言:『世尊!我等已聞入淨明三昧門。當以何行,行此法門?』佛告無盡意:『善男子!汝等當行二行:若說法、若聖默然。』時二菩薩從佛受教,頭面禮佛足,遶三匝而出,趣一園林,自以神力化作寶樓於中修行。

「時有梵天,名曰妙光,與七萬二千梵俱,來至其所,頭面禮足,問二菩薩:『善男子!普光如來說言:「汝等比丘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善男子!何謂說法?何謂聖默然?』二菩薩言:『汝今善聽,我當少說,唯有如來乃通達耳!』於是二菩薩以二句義為諸梵眾廣分別說。時七萬二千梵皆得無生法忍,妙光梵天得普光明三昧。

「是二菩薩於七萬六千歲以無礙辯力答其所問,不懈不息分別二句,互相問答而不窮盡。於是普光佛在虛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勿於文字言說而起諍訟!凡諸言說,皆空、如響,如所問,答亦如是。汝等二人皆得無礙辯才及無盡陀羅尼,若於一劫、若百劫,說此二句辯不可盡。善男子!佛法是寂滅相第一之義,此中無有文字,不可得說;諸所言說皆無義利。是故汝等當隨此義,勿隨文字。』是二菩薩聞佛教已,默然而止。」

佛告等行:「以是當知,菩薩若以辯才說法,於百千萬劫若過百千萬劫不可窮盡。」又告等行:「於意云何,彼二菩薩豈異人乎?勿造斯觀!無盡意者今文殊師利是,益意菩薩者今汝身是,妙光梵天者今思益梵天是。」

仂行品第九[编辑]

(丹無此品,幅末爾時文殊師利下,為得聖道品第十六(夾註幅末當今本紙左十九行))

爾時等行菩薩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諸佛菩提為大饒益。如所說行精進眾生。世尊!其懈怠不能如說行者,雖值百千萬佛無能為也,當知從勤精進得出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謂等行菩薩:「善男子!汝知菩薩云何行,名勤精進?」

答言:「若菩薩能得聖道,名勤精進。」

又問:「云何行能得聖道?」

答曰:「若於諸法無所分別,如是行者能得聖道。」

又問:「云何名得聖道已?」

答曰:「若行者於平等中見諸法平等,是名得聖道已。」

又問:「平等可得見耶?」

答言:「不也。所以者何?若平等可見則非平等。」

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若行者於平等中不見諸法,是名得聖道已。」

文殊師利言:「何故不見?」

思益言:「離二相故不見,不見即是正見。」

又問:「誰能正見世間?」

答言:「不壞世間相者。」

又問:「云何為不壞世間相?」

答言:「色、如無別無異,受想行識、如無別無異。若行者見五陰平等如相,是名正見世間。」

又問:「何等是世間相?」

答言:「滅盡是世間相。」

又問:「滅盡相復可盡耶?」

答言:「滅盡相者不可盡也。」

又問:「何故說言:『世間是滅盡相』?」

答言:「世間畢竟盡相,是相不可盡。所以者何?已盡者,不復盡也。」

又問:「佛不說一切有為法是盡相耶?」

答言:「世間是盡相,終不可盡。是故,佛說一切有為法是盡相。」

又問:「何故數名有為法?」

答言:「以盡相故,名有為法。」

又問:「有為法者為住何所?」

答言:「無為性中住。」

又問:「有為法、無為法有何差別?」

答言:「有為法、無為法,文字言說有差別耳!所以者何?以文字言說,言是有為、是無為。若求有為、無為實相,則無差別,以實相無差別故。」

又問:「何等是諸法實相義?」

答言:「一切法平等無有差別,是諸法實相義。」

又問:「何等為義?」

答言:「以文字說,令人得解,故名為義。所以者何?實相義者,不如文字所說。諸佛雖以文字有所言說,而於實相無所增減。文殊師利!一切言說皆非言說,是故佛語名不可說,諸佛不可以言相說故。」

又問:「云何得說佛相?」

答言:「諸佛、如來不可以色身說相,不可以三十二相說相,不可以諸功德法說相。」

又問:「諸佛可離色身、三十二相、諸功德法而說相耶?」

答言:「不也!所以者何?色身如、三十二相如、諸功德法如;諸佛不即是如,亦不離如,如是可說佛相,不失如故。」

又問:「諸佛、世尊得何等故,號名為佛?」

答言:「諸佛、世尊通達諸法性相如故,說名如來、正遍知者。」

志大乘品第十[编辑]

(丹大乘行品第十七)

於是等行菩薩白佛言:「世尊!何謂菩薩發行大乘?」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菩薩不壞色,發行菩提心,知色即菩提,是名行菩提。
如色菩提然,等入於如相,不壞諸法性,是名行菩提。
不壞諸法性,則為菩提義,是菩提義中,亦無有菩提,
正行第一義,是名行菩提。
愚於陰界入,而欲求菩提,陰界入即是,離是無菩提,
若有諸菩薩,於上中下法,不取亦不捨,是名行菩提。
若法及非法,不分別為二,亦不得不二,是名行菩提。
若二則有為,非二則無為,離是二邊者,是名行菩提。
是人過凡夫,亦不入法位,未得果而聖,是世間福田,
行於世間法,處中如蓮華,遵修最上道,是名行菩提。
世間所行處,悉於是中行,世間所貪著,於中得解脫。
菩薩無所畏,不沒生死淵,無憂無疲惓,而行菩提道。
斯人能善知,法性真實相,是故不分別,是法是非法。
行於佛道時,無法可捨離,亦無法可受,是名菩提相。
一切法無相,猶若如虛空,終不作是念,是相是可相。
善知世所行,遍知方便力,能充滿一切,眾生之所願。
常住於平等,護持佛正法,一切無所念,是則如來法。
若有佛無佛,是法常住世,能通達此相,是名護持法。
諸法之實相,了達知其義,安住於此中,而為人演說。
行於甚深法,魔所不能測,是人於諸法,無所貪著故。
願求諸佛慧,亦不著願求,是慧於十方,求之不可得。
諸佛慧無礙,不著法非法,若能不著此,究竟得佛道。
其諸樂善人,布施轉高尊,捨一切所有,而心不傾動。
諸法不可捨,亦復不可取,一切世間法,根本不可得。
能知一切法,非施非捨相,是名大施主,於法無所見。
是等諸菩薩,不計我我所,是故行施時,不生貪惜心。
諸所有布施,皆迴向佛道,布施及菩提,不住是二相。
無作無起戒,常住於此中,亦不作是念,我住是持戒。
智者知戒相,不生亦不作,是故戒清淨,猶若如虛空。
觀身如鏡像,言說如響聲,心則如幻化,不以戒自高。
其心常柔軟,安處寂滅性,悉除一切惡,通達於善法。
持戒及毀戒,不得此二相,如是見法性,則持無漏戒。
已度忍辱岸,能忍一切惡,於諸眾生類,其心常平等。
諸法念念滅,其性常不住,於中無罵辱,亦無有恭敬。
若節節解身,其心終不動,知心不在內,亦復不在外。
身怨及刀杖,皆從四大起,於地水火風,未曾有傷損。
通達於此事,常行忍辱法,菩薩行如是,眾生不能動。
勇猛勤精進,堅住於大乘,是人於身心,而無所依止。
雖知生死本,其際不可得,為諸眾生故,莊嚴大誓願。
法無決定生,何許有滅相,本際不可得,為顛倒故說。
法性不可議,常住於世間,若能知如是,不生亦不滅。
菩薩念眾生,不解是法相,為之勤精進,令得離顛倒。
諸佛常不得,眾生決定相,而彼弘本願,當觀精進力。
思惟一切法,知皆如幻化,不得堅牢相,觀之如虛空。
從虛妄分別,貪著生苦惱,為斯開法門,令得入涅槃。
為彼行精進,而不壞於法,離法非法故,常行真精進。
是等行遠離,了達無諍定,獨處無憒閙,常畏於生死。
樂住於閑居,猶如犀一角,遊戲諸禪定,明達諸神通。
心常住平等,處空閑聚落,威儀無變異,恒樂於禪定。
信解常定法,及寂滅無漏,其心得解脫,故說常定者。
自住平等法,以此導眾生,不違平等行,故說常定者。
志念常堅固,不忘菩提心,亦能化眾生,故說常定者。
常念於諸佛,真實法性身,遠離色身相,故說常定者。
常修念於法,如諸法實相,亦無有憶念,故說常定者。
常修念於僧,僧即是無為,離數及非數,常入如是者,
悉見十方佛,一切眾生類,而於眼色中,終不生二相。
諸佛所說法,一切能聽受,而於耳聲中,亦不生二相。
能於一心中,知諸眾生心,自心及彼心,此二不分別。
憶念過去世,如恒河沙劫,是先及是後,亦復不分別。
能至無量土,現諸神通力,而於身心中,無有疲倦想。
分別知諸法,樂說辯無盡,於無央數劫,開示法性相。
智慧度彼岸,善解陰界入,常為眾生說,無取無戲論。
善知因緣法,遠離二邊相,知是煩惱因,亦知是淨因。
信解因緣法,則無諸邪見,法皆屬因緣,無有定根本。
我見與佛見,空見生死見,涅槃之見等,皆無是諸見。
無量智慧光,知諸法實相,無闇無障礙,是行菩提道。
是乘名大乘,不可思議乘,悉容受眾生,猶不盡其量。
一切諸乘中,是乘為第一,如是大乘者,能出生餘乘。
餘乘有限量,不能受一切,唯此無上乘,能悉受眾生。
若行此無量,虛空之大乘,於一切眾生,無有慳悋心。
虛空無有量,亦無有形色,大乘亦如是,無量無障礙。
若一切眾生,乘於此大乘,當觀是乘相,寬博多所容。
無量無數劫,說大乘功德,及乘此乘者,不可得窮盡。
若人聞是經,乃至持一偈,永脫於諸難,得到安隱處。
敬念此經者,捨是身已後,終不墮惡道,常生天人中。
於後惡世時,若得聞是經,我皆與授記,究竟成佛道。
若住此經者,佛法在是人,是人在佛法,亦能轉法輪。
若人持是經,能轉無量劫,生死諸往來,得近於佛道。
若能持是經,精進大智慧,是名極勇猛,能破魔軍眾。
我於燃燈佛,住忍得受記,若有樂是經,我授記亦然。
若人於佛後,能解說是經,佛雖不在世,為能作佛事。」

佛說是偈時,五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十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行道品第十一[编辑]

(丹發菩提心品第十八)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若有人發菩提願,是為邪願。所以者何?諸有所得悉皆是邪。若計得菩提而發願者,是人諸所作行皆為是邪。所以者何?菩提不在欲界,不在色界,不在無色界,菩提無有住處,不應發願。世尊!譬如有人願得虛空,寧得虛空不?」

佛言:「不也!」

「世尊!菩薩亦復如是,發同虛空相菩提之願,即是發虛空願,菩提出過三世非是受相,不可願也。若菩薩起二相發菩提心,作是念:『生死與菩提異,邪見與菩提異,涅槃與菩提異。』是則不行菩提道也。」

爾時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菩薩云何行名菩提行?」答言:「若菩薩行一切法,而於法無所行,是名行菩提行。所以者何?出過一切所行是行菩提。」

又問:「云何出過一切所行是行菩提?」

答言:「離眼、耳、鼻、舌、身、意諸緣相,是名出過一切所行。」

又問:「出過有何義?」

答言:「不出過平等。所以者何?一切法平等即是菩提。」

又問:「云何是發菩提願?」

答言:「當如菩提。」

又問:「云何為菩提?」

答言:「菩提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故菩薩應以三世清淨心發菩提願。梵天!如過去、未來、現在法,從本以來常不生,不生故不可說,如是發願,無所發願,是發一切願。所以者何?以是行道能得薩婆若。」

又問:「何故說言薩婆若?」

答言:「悉知一切真智慧故,名薩婆若。」

又問:「何等是真智慧?」

答言:「無變異相。如眾生無變異相,真智慧亦無變異相。」

又問:「云何是眾生相?」

答言:「假名字、畢竟離,是眾生相,如是相則無變異若。眾生與菩提異是為變異,如菩提相,眾生亦爾,是故無變異。菩提不可以餘道得,但以我平等故菩提平等,眾生性平等無我故,如是可得菩提。是故菩提無有變異。所以者何?如虛空無變異相,一切諸法亦無變異相。」

爾時思益梵天謂文殊師利:「如來是實語者,能說如是法。」

文殊師利言:「如來於法無所說。何以故?如來尚不得諸法,何況說法!」

思益言:「如來豈不說諸法——是世間、是出世間,是有為、是無為耶?」

文殊師利言:「於汝意云何?是虛空可說、可分別不?」

思益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今說虛空名字,以所說故有生有滅耶?」

思益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如來說法亦復如是,不以說故諸法有生有滅,如此說法是不可說相,亦以此法有所教誨,是無所教誨。所以者何?如說法性、不說法性亦如是。是故說一切法住於如中,是如亦無所住。」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