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揅經室集 (四部叢刊本)/二集卷第六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二集卷第五 揅經室集 二集卷第六
清 阮元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原刊本
二集卷第七

揅經室二集卷六

  山東分巡兖沂曹濟道唐公神道碑銘

揚州郡城埀三百年之舊家以宦績著者唐氏其一

唐先世由泰州遷高郵復遷江都八世諱虞明進士

虞生明獻明獻生之日之天之天官靈山縣知縣生

詩詩爲之日後詩生六子紹祖繼祖皆官翰林綏祖

由舉人知縣歴官江西湖北巡撫兩湖總督綏祖生

扆衡秉衡扆衡歴官至迤西道生侍陛秉衡早卒總

督公命侍陛爲之後卽兖沂曹濟道芝田公也公字

贊宸又號悔庵幼讀書補

恩蔭生隨總督公任習奏牘文案屢試未第乾隆二

十六年蔭生引

見以通判用二十九年發南河三十年題署山盱通

判三十二年實授通判事署宿虹同知三十六年調

裏河同知復調銅沛同知暫署外河同知三十七年

仍以銅沛管外河事四十年以在工屢著勞績舉卓

異四十二年陞湖北鄖陽府知府四十五年丁本生

母劉恭人憂四十七年服闋將入都時河南靑龍岡

屢築屢圮阿文成公特奏公精明强幹熟悉河務請

旨發河工途次得

旨逕赴河南四十八年以河歸故道擢授開歸陳許

道四十九年丁母孔恭人憂五十一年奉

旨署河南河北道五十五年丁本生父憂五十七年

補山東運河道秋調兖沂曹濟道五十九年以失察

前曹縣民毆斃饑民案降級調用遂以病歸不復出

嘉慶九年十一月朔日卒于里第年七十有二公生

名門讀書通治理服官數十年有功於河淮者爲多

洪澤湖五壩龍門水誌舊以上游正陽報水誌長落

尺寸爲準乾隆二十九年公官山眙通判湖暴漲而

正陽未報長且亦有正陽報長而湖不漲者大府委

公勘之公徧歴各縣歸呈圖說曰淮出桐柏千里至

正陽所并之水已多正陽長落固可爲誌但正陽以

下潁肥洱洛天芡諸水雜注之乃至懷遠縣又下則

有渦淝澥東西南濠月明湖諸水注之乃至臨淮縣

又下則有沱澮潼漴四水注之迄于盱眙縣所并諸

水潁渦尢大若正陽以上水未長而潁渦諸水驟長

湖必漲正陽不知也正陽報長而潁渦諸水不長淮

至正陽下且將倒盈諸水之科而後進迨歸湖十僅

二三是以湖不與正陽相應也宜增設懷遠臨淮兩

誌椿與正陽相證乃不僨事大府用其言請以行故

今懷臨兩誌樁之設自公始公赴豫工時阿文成公

與河督議改河之䇿決計于公公曰今全河下注非

土埽所能當欲逆挽歸正道難矣今但于南岸上游

百里外開引河則不與急流爭其全勢易掣以逸代

勞此上計也文成公始定計開蘭陽引河至商邱歸

正河以公總其事功以成得

旨嘉奬擢開歸道公管南岸工時新引河隄初成澑

逼甚險乃復請于儀封十六堡增開引河曰史邨歸

舊河達大河夏水發果分爲二派一由新引河一繞

儀封舊城之南達所增引河又于毛家寨請增築月

隄千餘丈睢汎七堡建挑水壩澑勢乃暢下無潰決

自公管南岸駐工防守迎澑決幾者二十餘處皆急

䕶無患五十三年官河北道時屢奏安瀾公測河勢

知將有變乃請于銅瓦廂工大隄後增築撑隄二百

四十丈河督蘭公第錫以爲歲修有定款搶險在臨

時今非時無故忽興大工難之公固請乃行次年夏

銅瓦工內塌決不移踵調任河督李公奉翰初視河

曰柰何公曰若待其塌透必大決決則全河頓徙今

當于隄之下口新築撐隄內掘數丈使水迴澑而入

入必淤淤則大隄撐隄合爲一是河直注之力已殺

而隄可保河督從之隄合而險平河督曰君之所以

出奇制勝者在前此之預築隄也公前官銅沛時亦

決下游使水迴澑停淤兩隄合一是公善用放淤平

險之策也又宿虹之夏家馬路黃運交偪公親捍其

險裏河水淺將漫隄公住舟中效黃河淸水龍法疏

河底之淤隄乃安徐州城外增築石工石磯嘴增爛

石工城乃無患衞河水弱漕艘不利公請掘地千二

百餘丈引沁挾濟以助衞河其他畫策弭患者不可

悉數公嘗論治河之道曰河行挾沙治法宜激之使

怒而直以暢其勢曲以殺其威無廢工而不可偪無

爭土而不可讓守此岸則慮彼岸治上游則防下游

皆名言也公官宿虹時立捕蝗法率官弁桉鄕搜撲

蝻盡而民不擾於其去也民爭送者萬人守鄖懲鈔

𨵿胥吏苛索之弊嚴申禁令凡空船皆不征人載但

稽其人舟載稅百錢舟大者一再倍爲限商旅便而

稅亦無缺觀察河北時修書院延師課士增膏火貲

輯三郡志書其他諸善政不具書書其治淮河事之

大者公元配吳氏 封恭人子二長瑩戊午科舉人

側室劉氏出次鋆側室姚氏出十一年六月十四日

葬於城西卜家墩新塋元與公弟仁埴爲同年舉人

又與公子瑩爲同學生瑩請爲碑銘旣葬而瑩卒十

二年秋乃踐諾爲銘其辭曰

浩浩洪河湯湯淮水履之測之知水之理灑之鬟之

曲彼直此民田民居河淮之東決則爲害治則爲功

受其益者孰知唐公公若不歸將總河政惜未竟展

居里而病淸白之家終焉無競鬱鬱新阡公所自卜

(⿱艹石)斧若房拱兹宰木勒碑刻銘拜者來讀

賜按察使銜河南開歸陳許兵備道柘田唐君墓志

  銘

君諱仁埴字凝厚號柘田先世由常州遷泰州復遷

高郵再遷江都曾祖詩康熙甲戌進士累贈太常寺

卿湖北巡撫崇祀鄕賢祖綏祖康熙丁酉舉人由河

南封邱縣知縣累遷至湖北巡撫署湖廣總督父扆

衡由通判歴陞雲南迤西道生子三長仕謹官潮州

鹽運司運同次侍陛由恩廕生官河南開歸陳許道

彰衞懷道山東運河道兖沂曹道君其季也君生而

英敏過人誦書善記善屬文事親孝家庭有榘度隨

任迤西各郡讀書之暇講求吏治幕中諸老宿僉曰

此名家千里駒殆有宿根乎乾隆庚子丁內艱甲辰

高宗純皇帝南巡君以國子生獻冊

召試列二等賞綵縀荷包尋中丙午科舉人丁未成

進士 殿試二甲授浙江嵊縣知縣嵊故僻地君捐

俸葺書院增膏火講明禮敎修節孝祠以彰風化仁

聲洋溢治行稱最調任仁和爲省會首邑君審案定

讞士庶之畏懷者一如在嵊時有唐靑天之稱尋丁

外艱服闋入都 𥳑發江西補樂安縣調豐城縣豐

城濱大江多水患君修堤以資捍衞歲甲寅以失察

事落職家居數年庚申就敎職選全椒敎諭俄値江

南高家堰及山盱五壩役工起遂以通判投効南河

出力加同知銜乙丑安東縣陳家浦工起君以熟諳

修防畱工遣用工竣授通判戊辰署商虞通判時桑

家堤馬家坊險工屢出君晝夜築䕶得無决踰年實

授尋署懷慶府黃沁同知沁水瀑漲武陟埝幾破刷

君率兵夫馳救得無决加知府銜壬申實授黃沁同

知十月調開封下北河同知復保蘭陽十五堡之險

䕶河北道印務擢署開歸陳許道戚友有以君之伯

兄曾任此官爲言者君謂今昔情形不同河工全在

應變非若地方事有一定凖繩也是年下南㕔之黑

岡工甚危君晝夜防堵于烈日寒雨中屢枵腹不得

食險始定洎睢州决大工興舉君總稽出入往來兩

壩積半年之久眠食幾廢合龍後蒙

恩賜按察使銜而君力亦旣瘁矣丙子署河南按察

使君素有痰症至是感冐加劇遂請解職丁丑蒙

諭旨回籍調養歸江都是年長子鑄捧檄至豫君誡

之曰吾家世受

國恩祖孫父子皆蒙祿養今年力衰未能報汝其勉

之且汝曾祖任封邱時上邀

世宗憲皇帝特達之知超顯秩汝初膺民社適亦兹

邑當秉承遺緖毋墜家聲觀君之言可以爲世家敎

子弟之法君生于乾隆十七年五月二十日卯時卒

嘉慶二十五年四月十二日子時年六十有九元

配宋

誥贈淑人繼配李

誥封淑人側室錢君生四子長鑄河南通許縣知縣

次鏞國學生早卒次錡國學生次鐘候選知縣女子

子二長適同里試用縣丞秦嶧次適紹興候選鹽場

大使陶德華孫二女孫三君與余同年舉于鄕余撫

河南時奏君權臬事且訪輿論知商虞蘭陽武陟黑

岡之不决者君之力爲多嗟乎洪河浩瀚障之極難

其决也下傷民生上勞

國計余過睢州見决堤跡心傷之然則于將决未决

時能屢保之勿决者其力巨矣君之可傳者在乎此

余知君故爲銘曰

君之兄弟皆治河渠功畱保障法密鬟疏君于豫岸

捍之無虞非君之力大梁其魚曲突焦頭相較何如

德蔭後嗣封樹待諸

  江西銅鼓營同知劉台斗

劉君名台斗字建臨星槎其號也先世繇蘇州遷寶

應曾祖諱中從康熙戊子舉人石埭縣敎諭祖家昇

康熙甲午副榜父世謩貢生靖江縣訓導兄台拱字

端臨爲世名儒君少而敏悟由本縣學生中乾隆丙

午科舉人嘉慶己未會試成進士官工部營繕司主

事君傳經學于其父兄尢究心于水利凡治河得失

漕輸利弊無不洞知其源流通籍後持服家居講求

確服闋兩江總督鐵公河帥徐公奏畱南河協塞

減壩工竣得功奉

旨以同知用會黃河南溢入射陽湖衆議有欲因其

勢改建新河由射陽入海者君作黃河南趨議千餘

言駮之上之總督曰今歲黃河漫溢自陳家鋪迤下

漫口數百丈正河涸成平陸大澑由射陽湖一帶入

海將有南趨之勢蓋地勢北高南下若順其就下之

性則舍舊圖新似亦因勢利導之機也然竊見新河

有難成者五有不可不慮者四夫現在之漫口數百

丈之口也而口門以下愈遠愈闊至四五十里六七

十里不等河面太闊無以束水水寛則流緩流緩則

沙渟此難成者一也現行澑勢奔騰四注數十里之

地或東或西十數日之間忽深忽淺河無一定之形

澑無一定之勢此難成者二也且漫口向南而大澑

先向西南轉趨東北若因之成河則是折一大灣迎

澑必生險工對灣仍致淤阻下壅上潰未見其暢流

歸海此難成者三也且改新河必須築一南堤又須

于淸黃交界之處中間隔一橫堤乃數十里中汪洋

一片人力旣無可施取土更無所出此難成者四也

凡言湖者皆瀦水之區非行水之道也若射陽湖有

出水之口則滔滔下注久當涸出五壩之水不當停

積中泓矣謂之爲湖其形必如盂如釜外仰內凹故

水滿則隘水平則停蓋盈科而溢出海灘非暢流而

直趨海口也現在河流南注勢似湍激者以瀕湖一

帶地勢較河身爲低河面較地勢又低故此時似暢

究之湖外之海灘仍反高仰非如海口得建瓴之勢

也河將入海必束之使高于海面故能敵逆上之海

潮以衝⿱㓁大 -- 𥤮入海若今之射陽湖口則河流之趨湖雖

由高入低而由湖趨海之路反由低入高以低就高

數年之後必淤阻此難成者五也更有不可不慮者

夫五壩減下之水減入下河者也往時五壩一開雖

無黃流之阻尙且淹漫數縣之地停蓄數月之久必

須閉壩而後就涸未有壩未閉而先行涸出者若分

射陽湖以爲黃水之道則淸水去路爲黃水所奪減

壩之水全積下河不能容納此可慮者一也運河閘

洞之水亦歸入下河者也一爲黃流所阻去路日高

水無所歸以內地爲壑此可慮者二也淮南之鹽場

東南財賦之藪也沿海場垣瀕于鹽阜今若逼近黃

流淡水內侵產鹽必少淸水内壅場垣必淹此可慮

者三也至于黃河本有南趨之勢阜寕地勢高于鹽

城鹽城地勢高于興化愈南則愈低今若導之使南

再有漫溢則就下之勢必入興鹽一入興鹽則不能

入海而南入于江是河與江合江淮河漢四凟合流

是古今一大變遷也杞人之憂又不止淮揚二郡之

生靈東南一帶之財賦矣于是南新河之議弗果行

君又上書曰山盱五壩減出之水歸入下河者以高

郵各壩爲口以壩下引河爲喉以興鹽各路湖蕩爲

腹以串場河各閘爲尾閭以范堤外各港口爲歸墟

必須節節疏通使水不中渟層層𨵿鎖使水不旁溢

方能引水歸海而保䕶田廬數年來各邑受淹之故

以壩下引河淺窄而兩岸十餘里外卽無堤形是以

減下之水不能下注先已旁流此高郵受災之緣由

也壩水注之興鹽渟蓄湖蕩湖蕩雖能受水而不能

消水旁無堤防下無去路盈科而進者仍復泛溢四

出在湖蕩之上者誤以湖蕩爲歸墟在湖蕩之下者

止知曲防壑鄰幸游波之不及而壅極必潰雖少緩

須臾亦復同歸于盡此興鹽各邑被水之緣由也場

河淺故上游之水不能驟洩海口高故場河之水不

能驟出加以壩面寛而閘面窄來源多而去路少猶

以斗米注升欲其暢流不得矣此范堤內外被水之

緣由也誠使壩下之引河加掘寛深堅築隄防引歸

湖蕩則高郵之田可保矣湖蕩之旁圏築圍圩約攔

水勢仍畱去路導入場河總使水有下注之路而無

旁溢之門則興鹽一帶之田可保矣再于場河挑深

酌添范堤閘座並挑通閘外港口則范堤內外之民

竈可無虞矣惟是場河以外形如釜邊場河以内形

如釜底以釜底洩入釜邊必須檯高水面方成建瓴

若以挑河之土堅築兩岸之堤則地勢雖內低外仰

而水面仍內高外下也如此則有溝有防表裏相應

誠一勞永逸之計也總督韙其言而未能行丁卯𥳑

發江西以同知補用試吳城吳城民多板屋而居値

火災燔燒千餘家君至爲設火龍六坊各一梯衝鈎

鋋及貯水之器各數百坊立役夫二十人以時習其

激躍轉輸之事官給以食均勤惰爲賞罰又多掘井

以備綆𦈢立敎萬算役夫以外民有擔水一石與算

一官給以價以是吳城不復火巡撫金公下其法于

通省今仿行之在任二年善政最著補瑞州銅鼓營

同知實缺以病乞歸吳城民持鏡一奩水一盂拜于

舟前曰𧰼我公之明且淸也送者數千人率相泣别

去癸酉補原官奉檄總運事遂以勞頓卒卒之前日

謂家人曰吾死無他恨惟吾兄未祀鄕賢以此耿耿

爾吾兄者端臨君也君未第時卽勇于爲義嘗與邑

令孫君源潮剏建畫川書院脩節孝祠戚烈婦祠治

宋涇河引漕河水入城以漑民田治城北之劉家潭

築堤以捍水患在官時則平歙人兄弟二商之訟表

前明土人葉景恩死難之烈歸新建主簿某停滯之

喪它如拯漂溺置義冡立質劑禁游手具載于君之

家譜及事略弗具書君有功于河書其河議之有裨

時用者所著有下河水利說一卷

論曰君駮新河改道之說深切著明後之人欲知射

陽海口情形者曷覽之君下河築隄之議本于靳文

襄之書文襄建此議爲吾鄕喬侍讀等所阻然靳公

規畫工程丈尺經費具載于君水利說中昔阻其如

此者今欲求其如此而不得矣

贈承德郞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級例晉朝議大夫錢

  君曁配屠恭人墓志銘

君諱汝鼎字東原嘉興縣人明太常寺□□諱□□

與其季父及弟並以甲第起家爲浙西望族曾祖贈

光祿大夫諱□□祖贈光祿大夫諱綸光父廪貢生

候選訓導諱峯前刑部尙書謚文端之次弟也君生

四歲而孤母任安人以節孝著年十歲能作徑尺大

書讀經史成誦前禮部侍郞諱載者君從子也君師

之盡受其學乾隆元年以文端廕入監讀書並遵例

納州同衘爲太學官生緣目疾幾失明絶意進取錢

氏舊置義田歲入贍族規條繁密子姓日衆文端以

君德性仁孝才堪治劇以賙給之事委之君體祖宗

設法之意任文端委託之重夙夜經營不辭勞瘁支

分派衍度田桉口三黨歡如宗族稱孝嗜作書始爲

蠅頭小楷以目疾改學歐柳法帖常侍文端坐論波

磔鈎趯之法文端稱之晚年書益工縑素流傳得者

寶之卒於乾隆三十一年 月日年 十有 配屠

氏同縣前進士棗强縣知縣諱應麟女幼好詩禮棗

强愛之名之曰文事姑曁祖姑陳太夫人體無形聲

重幃悅豫君理義田時實左右之嘗典質簪珥以濟

賙給所不足君之歿也家計日落至鬻屋僦居廡舍

幼子孤孫煢煢相依恭人課詩書紡績自給後以孫

貴祿養漸充而裙布絺絮不改其素久侍南樓稔知

先世事每聚族姓談祖宗忠孝之德鄰媼邨婦過從

必接席與語乾隆六十年歴春秋七十有八終於里

第君以孫楷官加級贈承德郞翰林院庶吉士今例

得推贈朝議大夫君配封太安人例晉恭人子三長

濬增生候選縣丞贈庶吉士丙戌冬應試在京聞訃

奔歸哀毁咯血卒於途次婦程恭人仰事姑俯敎子

孝慈苦節亦如屠恭人次淇增生次涵國子監生女

六皆適士族孫六長楷卽濬子己酉會試弟一殿試

二甲第一由庶吉士歴戸部員外郎軍機處行走次

模次棫生員次樸次梧次柏生員女三俱幼嘉慶元

年 月葬君及恭人於縣南曹王廟原祔於父阡先

是君痛幼失怙愼選窆地偶泊舟城南新字圩塘夢

神人引至高阜指其顚有如虎踞者曰此非吉壤乎

翼日卜遂定並誡子曰吾不逮事父異日必葬我墓

側卽今君與屠恭人合葬地元與楷同登進士第又

同官翰林交最篤今視學其鄕以狀來乞銘乃爲銘

懿哉錢氏世德高門誦芬詠烈淸流遠源奕奕光祿

隱德彌敦賃廡相舂共啓後昆生大司寇以孝承

恩惟東原君光祿之孫君生少孤蚤被慈敎故有節

者必酬以孝重慈致歡含飴每笑師少宗伯蔭任

國校雒下騰聲詞場名噪於戲嬰疾幾喪厥明煇弢

玉氣采匿珠光友于爲政任黨恤鄕竭勞盡哀以持

後喪壽山協夢用誌厥祥穆祔于昭遺訓聿長於赫

恭人康僖雲嗣純固敦厚溫和淑懿視疴於寢省膳

於饋恭人之孝與公兼致度田贍族修睦重義恭人

之賢佐公爲治家德在儉世學維經敎子及孫皆底

於成文冠天下筆珥樞庭

帝錫綸言以褒先型馬鬛吉封虎踞佳城下車再拜

敬勒阡銘

誥封刑部山東司員外郞鄭君墓誌銘

君諱鑑元字允明號澂江又號餘圃先世以鹽筴自

歙遷儀徵遷江寕遷揚州皆占籍焉祖廙父爲翰皆

贈中議大夫君好書史讀孝經注疏恒不釋卷性節

儉雖處豐厚泊如也居恒以誠訓其子弟于孝義之

事恒樂爲之修京師揚州會館獨捐數千金又修歙

縣洪橋鄭氏宗祠上律寺遠祖海公宗祠置香火田

建祖父江寕宗祠三置祭田由縣立案于府又嘗脩

族譜舉親族中婚葬之不克舉者建親樂堂于揚州

宅後子姓以時奉祭祀嗟乎席豐厚者無足重重乎

孝義也不以其財助鄕里有益于人之善事不以其

誠爲睦婣任䘏之正事卒之不豐不厚求一事銘墓

者不可得所謂孝義者安在若先生者其殆庶矣先

生總司鹺事十餘年

誥授通議大夫候選道乾隆五十五年入京祝

萬壽加一級

召預千叟宴

賜御製詩及粟帛又以輸軍餉一萬兩以上議敘加

五級

覃恩誥封中憲大夫刑部山東司員外郞生于康熙

五十三年二月十日卒於嘉慶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子二長涵附貢生候選州同知次宗汝刑部山東司

員外郞孫三兆玉候選州同知兆玨乙卯舉人候補

內閣中書涵出兆理大理寺丞宗汝出曾孫六烜炤

炘煦熙焜卜於嘉慶十年三月二十八日與其配吳

恭人合葬于江寕之南鄕琵琶井因伐石而系以銘

黃山鍾山廣陵秣陵鄭公之鄕人以德興孝祀以䖍

善義力勝富而好禮昔賢所稱革薄積厚人所罕能

用綏眉壽耄年以登子孫繩繩施于重曾埏道旣安

惟靈所憑藏此貞石風暖春塍

  童處士墓表

君諱孝源字甬川先世義烏明季遷鄞祖某州判父

某國子生有孝行勵學與妣孫孺人相繼卒君𦆵六

歲居喪如成人以祖母陳命依季父居季父嚴以君

力學不事生產出之外舍有地數弓乃益發書讀之

從師游遂通小學史漢旁及百氏旣壯舅陳明經廉

知孝友妻以女復以舅爲師然不事舉業嘗曰吾先

人以隱居著書不求宦達今有書有田復奚志哉由

是入則橫經出則負耒歲以其入賙親黨之貧乏者

有劵至四百緡悉燒之復力疾修遠宗墓廬雖困踣

不顧也戊午槐以優行弟一貢太學明年考取

武英殿校錄秋順天鄕試中式聞至君已疾顧孺人

曰吾殆不起異日當勖兒以黜浮崇實勿替祖父之

訓也疾竟卒年六十七子一槐女四表曰

古獨行農而士帶挂經室懸耜存婣睦絕怙侈老能

敎長可紀式彞訓生才子銘旣藏表足視崇善良吿

惇史

  江都淩君士䮯

淩士䮯字禹臣其先世江南泰州人明海樓僉都御

史之後也海樓諱儒明嘉靖癸丑陳謹榜進士有直

聲言事遭廷杖時論韙之事詳明史著海樓集士䮯

祖襄康熙乙卯科武舉人官古琅所千總父鸞國子

生工詩文屢試不第授生徒于郡城因家焉士䮯遂

爲江都人幼孤貧身親勞苦手足胼胝以力養母妻

張氏亦紡績以佐之家稍成立母病侍湯藥衣不解

帶者數月母卒喪葬盡哀禮有同產兄八人皆悌敬

備至生養死殯悉資助之而自奉則甚約故人皆以

孝弟稱之士䮯讀書識字僅記姓名性和易無急言

遽色里閈有爭者輒以微詞解之爭者斂手退曰長

者言不可違夫以布衣居鄕里未有勢利加于人而

人胥聽之非其生平性行積誠以動人何人折服之

深也士䮯自悔幼失學遂敎其子讀書嘉慶十一年

卒年八十有四仲子曙博覽工文詞治經傳不爲俗

學從父敎也

  翰林院編修彭遠峯墓誌銘

編修諱蘊輝字璞齋又字遠峯江蘇長洲人彭氏爲

蘇州之望定求官翰林修撰其孫啓豐亦由修撰厯

官兵部尙書世所稱祖孫皆會元狀元者也啓豐生

紹咸貢生紹咸生希洛乾隆丁未進士官御史力行

善事歲饑輒平糶捐貲繕育嬰堂歿祀鄕賢希洛生

蘊輝五十日而其母陶恭人歿蘊輝幼頴悟十歲從

父宦京師稍長工詩文嘉慶三年順天鄕試中式南

元四年成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初娶兵部尙書吳

江金士松孫女繼娶南河總督平湖吳璥女七年歸

蘇州八年在淸江十年入京師任館職是時淮南屢

被水災編修與徐侍御寅亮等在京師捐募白金屬

友人至淮南村墟活餓者甚衆冬十月奔父喪致哀

毁十三年服闋入京充 國史館 文頴館協修夏

六月

上試翰林八人于 南書房編修列第五

賞紗縀

皇帝五旬萬壽獻文冊蒙

奬賞紙筆是年得咯血疾冬十二月九日竟以是疾

卒年三十有二是可哀也編修儀度玉立性仁厚端

謹有志槪接三黨以誠家世積善濟貧恤𭒀戒殺放

生敦勉不怠文筆淸麗讀史慕古人方當樹聲詞苑

世濟忠美乃忽夭折而死子凝福甫四齡亦殤妻吳

孺人諱懷珍性善慈慟夫及子亦相繼卒或疑作善

而不𫉬報其善有未至耶非也論語曰死生有命又

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仁而夭愈于不仁而壽者且仁

者非責報于天而始積善也不然顏子何不得天命

哉揚州阮元爲編修己未座師哀其亡也于其𦵏紀

以銘曰

震澤之濱秀鍾儒人彭氏才子質敏性仁金蓮燭古

玉笋班新何圖覽揆而命不辰影速于𨻶霜隕于春

營兹淨域封以香塵善行可紀寫于貞珉山光藏璞

葆爾淸神

  臧拜經别傳

拜經姓臧名庸字西成又字拜經本名鏞堂武進縣

人父繼宏業賈康熙間有與閻百詩同時老儒玉林

先生名琳者拜經之高祖也乾隆五十四年餘姚盧

學士文弨主常州書院拜經往受經學抱玉林先生

所著經義襍記質于學士學士驚異之于挍經典釋

文中多引其說五十八年在蘇州從嘉定錢少詹

靑浦王侍郞金壇段縣令玉裁講學術錢公王

公薦拜經于湖廣總督畢公授其孫蘭慶經嘉慶

元年歸丁父艱二年元督浙江學政延拜經至西湖

助輯經籍纂詁三年纂詁成拜經至廣東南海縣挍

刊于板而臧氏經義襍記諸書亦以是時刊成之五

年元巡撫浙江新闢詁經精舍于西湖復延拜經至

精舍補訂纂詁挍勘注疏七年歸常州九年入京應

順天甲子鄕試王伯申侍講引之桂香東侍講

引重之桂侍講命其弟桂菖從之學秋試房考吳美

存編修其彥薦其文主司抑之十一年南歸過揚州

伊墨卿太守秉綬延修廣陵圖經十二年復應元招

至杭州讀書于北𨵿署中十四年歸里病十五年復

應順天庚午鄕試不中式吳編修延之修中州文獻

書十六年復病七月卒于吳氏館年四十有五拜經

沈默敦重天性孝友遵父命續其高祖將絕之學脩

身著書並見于世可不謂孝乎其弟禮堂孝子也以

毁瘠卒拜經哀之乞朱文正公諸名儒之詩文以表

章之可不謂友乎其爲學根據經傳剖析精微德淸

許周生兵部宗彥謂其好學深造如皇侃熊安生當

求之唐以上也所著之書擬經義雜記爲拜經日記

八卷高郵王懷祖先生念孫亟稱之用筆圈識其精

確不磨者十之六七其敘孟子年譜辨齊宣王湣王

之訛閩縣陳恭甫編修壽祺歎爲絕識又著拜經堂

文集四卷月令雜說一卷樂記二十三篇注一卷孝

經考異一卷臧氏文獻考六卷又其生平考輯古義

甚勤故輯古之書甚多子夏易傳一卷以子夏傳爲

漢韓嬰所撰非卜子夏惟采釋文正義集解古易音

訓大衍議五家不取宋以後說詩考異四卷大旨如

王伯厚但逐條必自考輯絕不依循王本韓詩遺說

二卷訂譌一卷顧千里廣圻以爲輯韓詩者衆矣此

爲最精盧植禮記解詁一卷爾雅古注三卷說文舊

音考三卷蔡邕月令章句二卷王肅禮記注一卷聖

證論一卷帝王世紀一卷尸子一卷賈唐國語注二

卷挍鄭康成易注二卷蕭該漢書音義二卷皆詳過

于人元初因寶應劉端臨台拱𫉬交拜經十年之間

于我乎館者爲多卒之後元寫其所著書爲副本以

原本還其家敘玉林先生入儒林傳中而以拜經附

焉顧儒林爲

國史文體宜𥳑乃復述所未盡者爲别傳以吿後之

學人且致其哀恤云爾

  杭州府西海防同知路君墓志銘

君諱錞字鳴于漢陽縣人父遵王伯兄釗歴任南陽

尉氏知縣君幼佐兄理吏事習政治捐納鹽場大使

分發浙江厯靑村塲許村塲擢諸曁縣知縣調平湖

縣大計卓薦擢杭州府西海防同知君明敏和正所

治之縣皆有益于民未嘗妄刑一人宰諸曁伸十餘

年未發之𡨚人情快之平湖水鄕故多盜賊君能弭

之每課書院皆捐廉以資膏火海塘鉅工修防誠實

予再莅浙方將倚君治大郡之事而君以嘉慶十四

年正月乙酉卒生於乾隆十三年十二月某日得年

六十有二妻吳宜人先卒子文澤戊辰進士分發福

建卽用知縣將以某年月日歸葬君于某地之原乞

銘其墓余以君亷靜篤實善治民從余治浙事者八

年矣歿之日吏民皆惜之曰好官如路公何遽死豈

余私言哉遂銘之曰

悃愊無華安靜吏月計有餘民乃治不緣飾以媚世

不逸惰而廢事安得如君置有位君德有餘蔭後嗣

歸葬漢南視銘字

誥封奉直大夫奉賢陳君墓表

陳君諱遇淸號碻菴先世出潁川宋平章事秦國公

某之後十三世禎明河南叅政有治河功十二世詢

官祭酒謚文莊事具明史居華亭之南橋今奉賢地

曾祖藎明季杜門講學祖祖壽父基貢生基三子君

其長也君生俶儻善讀書年二十一補華亭學生國

子監生以父老歸家口益衆與兩弟析居慕薛包之

風築室於舊居東南以奉親親病噎君訪醫進湯液

惟謹不解帶者經年父母相繼卒君哀毁骨立營窀

穸靡不誠慤族之人秀異者造就之其有貧乏殯葬

不給有急難者佽助之生平未嘗謁公庭丙子邑大

祲君倡賑粥十里爲一厰厰有紳士而君爲之綱所

居奉賢爲分邑無學宫縣令亷君高誼諮於君首捐

千緡事遂集居家敎子弟以法延名師禮意俱備丁

酉季子廷慶授桃源訓導令肄書構屋數楹如諸生

是年廷慶中式癸卯長子廷溥中式己酉廷慶以員

外郞充山左副主試君敎以恪矢公愼俾得人爲報

稱明年廷慶典郡

天語垂問父母兄弟廷慶對臣有父母年俱六十八

歲兄廷溥癸卯舉人

上曰爾旣有兄養親正可廉愼供職報効國家廷慶

叩頭謝七月廷慶迎養至辰州君諭以勤補拙以儉

養廉數年之間大吏以廷慶爲能者君有以訓率之

也甲寅夏患癥滯七月十六日卒年七十有二君性

嚴峻而仁孝於族尢加意祖塋祠宇歲必葺之又其

修梁浚渠飯餓衣凍槥殣之事不可殫舉虎谿書院

添設講堂𪠘舍聚奎樓以及脩脯膏火其大焉者也

尢精鑒藏書畫晚繪耕讀圖一時如沈宗伯德潛王

光祿鳴盛多爲題詠其隱居之志殆有素焉以子貴

例贈朝議大夫妻顧氏

誥封恭人恭人爲同邑南陵縣訓導紱之女性端恪

幼不苟言笑動合禮法母陳授內則列女傳涉口成

誦父以爲女職治酒漿習織紝而已因不復讀年二

十一歸于碻菴君事舅姑盡婦道能先意承志佐碻

菴君讀書敦行暇事女紅自碻菴君倡賑粥立學宫

家事悉以委恭人恭人整齊嚴肅纖曲周到爲二子

延師必酒肉豐潔漏三四下猶篝燈課讀也先是族

有無後者議以廷溥繼之已而易他人其家將以貲

之半貽廷溥恭人以義卻之戊戌父南陵君卒碻菴

君歸自京經其喪恭人致其哀廷慶之授敎官也恭

人訓之曰當正身率行仕學兼勉勿謂冷曹不足爲

也自後遇

恩眷必朂焉丙辰廷溥舉孝廉方正戒之曰此特科

毋以虚聲貽誚廷溥因力辭不赴恭人素敦六行其

賙䘏親黨一如碻菴君嘗以君遺命捐義田五百餘

畝修祠墓葬地及贍同祖五世之人米布以曁母妻

兩黨均有敎養之資嘗有九喪未葬者特𢌿重資以

濟之丁卯十一月以疾卒於家年八十有五先是碻

菴君卒葬於拓林之魚塘灣光字圩至是袝焉禮也

非躬行孝義德符梁孟曷克有此宜乎子孫食報之

未有艾也子三廷溥舉人候選大理寺丞加一級改

授內閣中書廷棫殤廷慶由拔貢成進士庶吉士改

廣西司主事遷員外郞己酉山東副考官湖南辰州

府知府署辰永沅靖兵備道女二長適貢生張鴻圖

次適候選按察司經厯夏必達孫三泰熊廪生泰蛟

泰彪曾孫二光裕光璇

  武康徐母周孺人傳

予督浙學三年于湖州府貢優行生一人曰徐熊飛

熊飛少孤寒力學事母孝文筆斐然越三年予撫浙

聘熊飛爲平湖書院院長熊飛母死泣以行略聞爲

傳之曰徐母姓周氏武康人生而明慧四歲孝經成

誦隨諸兄入塾讀書春秋左氏傳資治通鑑皆能覽

之年十九歸武康徐氏時熊飛父喬寓上柏賣藥授

生徒甚貧熊飛年十四父卒無以爲斂母鬻破屋治

喪葬借鄰人草屋攜子女居之口授熊飛經使爲童

子師已則晝夜貼錫織篛以易食貼錫者磨錫爲紙

便製冥鏹織篛者資山商裹茶笋皆業苦而値微者

也母冬寒手龜坼鎔松脂補之氣蒸蒸從凍坼出夏

蟁蜹集膚亦弗少輟徐母之母家亦衰就養于徐母

晨易米一升煮爲糜淅其成粒者奉母餘以豆屑野

菜糅雜與子女分食之歲饑行賑母不就賑曰吾能

餓死忍蒙袂輯屨向里正乞活𫆀熊飛旣長爲學生

員館于平湖歸輒索其篋見與人論學書則喜否則

訶責不少容或爲謀遷居平湖母曰先人墟墓皆在

此山中可不邱首邪熊飛名日重授經多束脩母乃

贖周氏老屋之半爲居奉徐周兩姓木主命子姪歲

時祭之知平湖縣事李賡芸贈熊飛以金母喜曰此

廉吏金當爲吾置棺嘉慶六年十一月初九壬午母

卒諱稱英

論曰母以舊族耐勤苦支兩姓衰寒之祚敎子學成

可謂賢矣不然貼錫織篛薄業也茅屋豆粥貧媼也

死則死耳學士大夫烏得馨其事而稱之歐陽公母

以荻畫地貧者學也故備述母勤苦之事知熊飛所

椎心飮泣而欲著表于世者正在此也

  朱母高太孺人傳

嘉慶元年予奉

命視學兩浙以經學詩古文試士于平湖得朱生爲

弼根柢㴱厚不爲俗學亟賞拔之又三年來撫浙招

生課予弟及子是秋生領鄕薦明年應禮部試南歸

前一月其大母高太孺人嬰疾卒于家生以冢孫承

重列狀來請爲傳因得書其略按狀太孺人姓高氏

系出渤海曾祖士奇受

仁廟特達之知世所稱江邨詹事是也祖輿以編修

供奉

内廷父岱候補州同知母樊氏實生太孺人七歲從

女師授毛詩左傳國語戰國策列女傳輒通大義遇

貞烈節孝事尢樂道不厭父性嚴峻好潔能先意承

志不辭勞瘁以是絕愛憐之年二十歸朱葯房先生

先生諱英爲桐鄕令族績學敦氣誼事二親以孝聞

兄弟八人仲兄荃官翰林叔兄浚谷主政兵部家聲

方振而太孺人躬習勤苦不假婢媪手隨諸娣姒問

安視膳無失時無倦容病侍湯藥夜不交睫焚香𥸤

天請以身代舅姑先後歿哀毁不欲生遂得痰𠻳疾

終其身不復瘳會葯房先生以荃之獄胥靡入蜀羈

三十七年太孺人以紡績所入課子讀書學成名立

旣補弟子員卽遣入蜀省視先是浚谷兵部無子病

中欲以弟之子爲後並馳書蜀中亦許之矣太孺人

初以獨子難之及兵部歿慨然曰吾夫安知不卽歸

此時姑從其言苐他日吾重有望于吾子今若驟富

必廢學無已以所遺財與諸子姓分之庶可繼也其

持大體𩔖如此乾隆乙巳葯房先生蒙

特恩釋歸明年抵里門白頭相對諸孫林立里䣊傳

爲美談且謂先生入蜀後所以再新門庭者皆太孺

人力也又四年而先生歿太孺人又後先生十三年

而歿享壽八十歲子一鴻猷桐鄕邑庠生兼承兵部

宗祧孫五爲弼庚申舉人爲𠏉爲均爲霖爲燮均霖

皆諸生爲兵部後

論曰晉書稱韋逞母宋氏與夫在徒中推鹿車背負

父所授書諷誦不輟晝則樵採夜則敎逞逞後仕爲

太常母年八十視聽無闕猶設講堂隔綘紗幔授經

號宣文君今朱母以靑年丁家難夫婦暌離在數千

里外厯三十餘年而復合中閒門戸榰柱以一弱女

子任之敎子敎孫胥成立噫嘻何其難也視韋逞母

葢跡異而心同者與抑聞葯房先生就逮蜀中非其

罪也徒以兄故慷慨赴義耳世以是多之易曰恒其

德貞若朱母者又能成夫子之德者矣

  淨因道人傳

淨因道人者余老友甘泉秋平黃居士文暘妻也父

張堅甘泉公道橋北湖儒者母徐氏北湖坦菴先生

曾孫女道人幼讀書習詩禮知孝義兼工繪事夜觀

恒星皆能指而名之年二十五歸于黃事舅姑以孝

聞戚黨咸呼之曰趙五娘用琵琶記故事也其孝可

知居士雄于文爲里中老宿屢不第家貧以館穀自

給道人常典簪珥以爲炊或以畫易米與居士相倡

和或賭記書籍策數典故以爲樂舅姑歿寫偕隱圖

以寄意乾隆歲丙午饑甚居士有貧友來投者道人

解衣衣其妻而自忍凍分米爲糜以食之吳梅邨祭

酒之孫貧餓于竹西路居士割宅居之其子女失母

道人撫之至成立長官慕道人名求見其詩者閉門

謝曰本不識字也曲阜衍聖公尙幼余薦居士往爲

之師道人與居士以六十自壽詩相倡和山左盛傳

之居士長余二十七歲余童時卽見居士道人于埽

垢山房歲癸亥邀二老來西湖扁舟涉江登虎阜汎

鸎脰湖皆有詩余于署中開别館居之每二老出游

竹輿小舫秋衫白髮蕭灑于湖光山色間余内子孔

亦以詩與道人相倡和歲乙丑歸揚州畫埽垢山房

聯吟圖以寄意名士多題者歲丁卯居士客于外其

弟曁長子婦死道人經其喪勞且哀季冬居士歸道

人以微病卒僕媼鄰婦來相撞而哭感其仁賢血滿

地不知誰喀者道人卒年六十有七所著綠秋書屋

詩集五卷子二金寶鑾其家諱稱因

論曰程子引詩誠不以富亦祇以異以證雖餓而民

稱也有以哉道人之賢孝且藝且貧異矣非然者吾

烏得而稱之

  鮑姑辭敘

鮑姑爲元祖考之長女與元考同爲江祖妣所生適

江都鮑公雲書事舅姑甚孝鮑公狹兪婦于外舍兪

婦者某縣尹之妾乘其尹死挾貲而逃者也以故舅

姑不許之入室俄尹之子訟鮑公鮑公畏罪挾婦入

京師舅姑漸老病家亦漸貧家事賴于姑姑致力爲

養者二十餘年鮑公厪以醫自給于京師久之入太

醫院爲八品吏目兪婦生子永觀乾隆五十年始迎

姑入京師俄鮑公卒姑歸揚州鮑無居室于是元考

迎姊居于家及元官內外舟轍所至皆奉姑無少離

永觀跛一足病瘍卒生三子皆性落拓不能有所業

姑是以不能不終于阮道光二年正月十日卒于廣

東節署年九十有二柩歸揚州姑性仁厚知禮盡孝

其生平大節在力奉舅姑生養死葬三黨所共稱也

先是兪婦巳與鮑公同葬姑常命曰我死當别葬于

北鄕故元不爲墓文姑九十歲時有撰鮑姑辭爲壽

者引列女傳宋鮑蘇妻女宗爲比鮑蘇仕衛有外妻

女宗在宋養姑貞一不去宋公表其閭曰女宗劉向

列之爲傳以今擬古事極相類且同鮑姓爰爲敘以

誌之

  女壻張熙女安合葬墓碣

余之女子子安孔夫人所生余得一古鏡有孔靜二

字遂字之曰孔靜幼明敏未嘗習鍼黹師錢塘嚴厚

民讀書師奉新劉𫎇谷學畫其詩受教於父母者爲

多頗能析理摹景年十三許聘江都張熙熙字子興

又字定江翰林給事中馨之曾孫

賜三品銜鈞之子于是厚民又館于張氏與武康徐

雪廬迭教熙熙性沈靜和厚不妄言笑詩亦有法十

五六歲時得肝風疾時疾時巳嘉慶二十五年春熙

年十八其父命隨其師嚴來粤東贅余署中且讀書

受余教雖新婚而內外有兩書室各讀書賦詩不少

輟熙以嶺南草木物產考之古籍頗著於篇又自以

端溪巨石雕爲硯山曰臨潼秋色給事本籍臨潼乾

隆甲子陜西解元也十二月熙肝風病發甚劇道光

元年正月十二日卒是時安年二十初有娠哭幾死

家人以嶺路遠勸緩歸江都保娠冀得遺腹子安乃

節哀愼疾夏秋身甚健然嘗指其腹私語其保母曰

我望伊是子我故保伊性命將來伊眞是子乃保我

性命是以家人恆防之孟秋月死覇旣產乃女也猶

語家人曰女亦佳勝于并女無之者不哭泣然色甚

變心鬱志烈內𤍠外發氣若蒸八月二日猝然死家

人疑其呑金檢其金無所失葢其久蓄死志以死爲

願故產後不愼疾若惟恐其疾不急而死不𨒪者余

雖哭之慟而心許之曰禮也人孰無死娠未辯男女

而死絕夫之後非禮也篤夫婦之情靡筓懸磬橫殘

其親之遺體非禮也舅姑老不留身以事之非禮也

今產女病而死熙不患無繼子舅姑未衰尙有妯娌

三是則合乎禮不逾乎情而同至命矣安嘗于所居

粉壁前登几畫梅縱橫盈丈幼隨母嫂分梅花百詠

得五言律十餘首又廣梅花百詠再成百題獨作一

百首爲一卷詩中爲其師㸃改者十之二又有百梅

唫館詩一卷熙有宜之室詩文遺稿二卷熙五品頂

帶安宜人于其合葬也命常生書刻於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