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媿集 (四部叢刊本)/卷第五十五
攻媿集 卷第五十五 宋 樓鑰 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武英殿聚珍本
|
攻媿集卷五十五
宋 樓 鑰 撰
記
麻姑山顔魯公祠記
顔魯公嘗為撫州刺史至今有南城縣麻姑僊壇記南
城今屬建昌軍郡人祠公于僊都觀中曽南豐一記論
公之風節備矣正平張公戒又發明邪正禍福之説尤
為著明張南軒已謂無可言者于是糸之以辭使祠者
歌之以侑神然則後來者可無作矣慶元六年觀遭火
災祠宇灰燼巨石皆毁裂大鐘亦融液不可尋而公之
碑獨儼然人益敬之太學甯君居麻姑山下與觀相望
慕公之為人以私財撤而新之求記于余又以李盱江
麻姑山賦求宇文樞密之書余雖不識甯君而嘉其好
古以扣工部尚書何公公曰此山與吾月湖山莊皆同
郡嘗建一閣于觀門之西藏書萬卷餘以效李公擇山
房之舊因亦與甯氏游且促余記之魯公事業載新舊
二史然得南豐正平二記而幽光發越不容贅詞獨惟
公既親爲僊壇記眞有意于神僊之説故附會者亦衆
姑以為作尉時或謂子有金骨可以為僊又謂希烈使
人刺之公曰吾服殷七七丹在頂解金帶與之故得縊
死而全其首領及其既死又有寄書小顔家之説皆方
士之言無所取信固不必辨觀公視烈火滿坑忠憤一
發徑欲投其中賊徒捄而得免當是時豈暇顧身首之
全否耶因誦平日所聞以授甯君使刊之以袪世人之
惑亦不失曾張二公之本意又與盱江一賦詞旨暗合
云甯君名式聚族頗衆又多為儒甯氏未艾則公之祠
亦賴以不壞矣
廣德軍范文正公祠記
文正范公勲業在國史其祠于廣德則已具見于内相
浮谿汪公之記兹以祠宇久圯不修從弟鏞以嘉定二
年為郡博士撤而新之求記于鑰語之曰文正公盛德
絶識才兼文武非贊揚所能盡然大要在立志不苟而
已耳方在貧約則朝暮甘虀粟之味既已富貴則子弟
均布帳之清在海陵為一倉官而築海隄數百里在桐
川為一獄掾而所立已卓然如此一馬微矣居則鬻以
養士去又鬻之徒步而歸其跋乞米帖云顔魯公唐朝
第一等人而饘粥不繼非所謂君子固窮者歟又有家
書云老夫平生屢經風波惟能忍窮故得免禍公之所
存類如此此其所以大過人者故曰志士不忘在溝壑
勇士不忘喪其元公之自處直欲追古人而友之故其
見于行事亦非今人所能及也學既奉公之祠則為士
者無徒慕公之名位當求其所以致此者鑰既為推公
之所以致此者而為之記又因以勉吾弟與吾黨之士
鑰雖老尚當相與思古人與稽之義云
鄞縣經綸閣記
始慶歴七年荆國王文公宰明之鄞縣元祐中縣治建
閣以紀遺愛名曰經綸肖公之像而祠其下俯仰百餘
年間嘗再興于紹興淳熙而又廢壊紹熙五年知縣事
莆陽吳君泰初新之起于三月戊寅踰月而訖工舊觀
復還而有加焉求記于郡人樓鑰鑰以史牒攷之公為
縣時世當承平公方讀書為文章率三日一治縣事垂
意斯民為之起隄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榖于民立
息以償俾新陳相易興學校嚴保伍又刻善救方立縣
門外邑人便之此相業之權輿也公之于鄞厚矣觀經
游之記皆為農田而行歴東西十有四鄉鄉之民畢已
孚事而遂歸上書外臺極論浚河捕鹽利害則公之為
政可知詩文之傳于世為鄞而作者班班也鄉有五先
生鑰之五世祖及王公杜公皆與之定交是以教化興
行學者競勸後有憶鄞及憶東吳太白山等詩則又知
公之戀戀于鄞也熙寧遇主千載一時盡以所行于鄞
者推廣之嗚呼使一時奉行者皆能如公之在鄞則天
下豈以為病哉天下雖病之然吾邑人之于公不敢忘
也故尸而祝之以至于今若吳君可謂知務矣政成且
去如始至然一新縣樓出于人之樂輸以其餘材又為
此舉蓋將以表先正仁民之效慰父老甘棠之思而示
後日循吏之勸一舉而三善具非直為是觀美而已也
定海縣淮海樓記
慶元五年十月甲戌慶元府東海縣淮海樓成主簿陳
君廣孫求記于余問樓何以名曰秦公少游初筮之地
也舊有此樓碎于建炎兵火至是始得再作退而攷之
國史有傳云元祐初調定海主簿信矣又求于文集則
絶無一語及之訪諸父老相去百餘年間耳目所不接
不可得而攷矣公受知于東坡王荆公本欲以大科發
身俯就進士舉實與先祖少師同在元豐八年丙科家
藏小録淮海獨掌牋表蓋其布衣時名已重矣然亦不
聞仕鄉邑之詳謂公鄙夷吾鄉而不出一語耶則公所
至必有詩文不應于此獨爾頃游括蒼公之故迹班班
可見水邊沙外之詞後人作為鶯花亭登臨賦詠猶使
人想見風度樓今在簿領官舍余未及登也聞其東望
大海浮天浴日之波殆無津涯大江自東而南西抵郡
城横陳樓前潮汐往來風帆浪舶尤為壯觀北有蛟門
招寳伏龍之山南有長山太白諸峯一覽而盡得之此
宜公之所甚樂豈亦有詩文而遺佚不傳耶公未第前
一年嘗自題其閒居集之首曰將赴京師索文稿于囊
中得數百篇辭鄙而悖于理者輒刪去之豈後來亦嘗
取少作而刪之耶陳君元樞之子宦學有家法知所向
慕故一官雖小慨念前聞人而興斯樓及瓜且去矣必
欲記此余既喜其意因又念一時諸公與公同時秉鈞
怙權富貴隆盛者多矣由今觀之雖窮達賢否之不同
同歸子盡彼或甚達而民無稱至有搢紳所羞道者公
以軼羣奇才為蘇門上客賦似屈宋詩凌鮑謝壯猶碩
畫直欲鞭笞二虜而困于煩言陷于黨人僅得一校勘
黄紙書籍爲正字史院編修官遂倅杭州監處州酒竄
郴及横雷坎壈流離醉臥古藤一笑而終亦可悲已而
聲名至今暴白家有其書望之如神仙然其所經行之
地了無片言可尋猶為士夫愛慕如此然則士之立于
世可不知所擇乎鶯花亭詩祭酒芮公國器一章最佳
人言多技亦多窮隨意文章要厎工淮海秦郎天下士
一生懷抱百憂中余嘗誦而悲之因併記焉
東萊吕太史祠堂記
乾道淳熙間儒風日盛晦菴朱公在閩南軒張公在楚
而東萊吕公講道婺女是時以學問著述為人師表者
相望惟三先生天下共尊仰之而婺人被東萊之教尤
深至今名士班班其傳蓋未艾也先生為文靖公之七
世孫自正獻公而下名德繼起又為文清曾公之外孫
淵源固已甚遠而天資絶人讀書五行俱下少從三山
林公之奇游學徒百數卓然出其上博極羣書究通千
古興亡治亂之變而耽嗜經學至忘寢食年二十有七
禮闈既擢前列又中博學宏詞科聲名震于都城鑰既
忝同登復媿齊年意其為豪俊之士一日相遇則頽然
似不能言者殊不稱其名與之坐而敂焉不惟使人意
消欽嘆擊服雖定交于是日終不敢以友友也公入館
學鑰在敕局又鄰居于百官宅聽教為多亦嘗造婺之
寓居留連夜話幾至達旦又六年而再造焉則公已病
矣嘗為之歎息曰少為國器長為人師使居大位則必
稱物平施庶幾直道之行也而公已矣世間萬物自書
之外無一可動其心者推明道德性命之説而不流于
迂盡排佛老異端之論而不至于甚愛惜士友如待子
姓而持論不阿别白是否如持水鏡而不事于察著書
立言粹然一出于正而克勤小物雖使之仕于州縣亦
甘心焉蓋其造詣精深本末具舉用志不分必欲至于
聖賢閫域沛乎不見其止也其教人則以孝弟忠信為
先以窮經躬行為務故登其門者隨其性質咸有得焉
自建炎南渡父祖始寓于婺假官屋以居其地在光孝
觀之側八仕雖久而在官之日僅四年故在婺之日最
多四方學者幾于雲集横經受業皆在于此晚始買屋
于城之北隅以舊居歸之官公之亡既二十有七載是
為開禧之三年之士夫及其門人請于郡欲以舊居
之半為堂以祀先生郡侯諫議李公大異慨然從之又
出錢五十萬屬掌書記宣君繪經理其事前增城主簿
潘君頤孫實董斯役郡寮及其門人合力以佐費庀工
之初相率持牛酒以犒焉嘉定改元之秋為屋纔十餘
楹外門五間祠室及前軒各三間又欲前為一堂扁以
麗澤書院以存公之舊且為後來講習之地後為遺書
閣以庋平日所著如大事記讀詩記閫範近思録春秋
尚書講議家法祭禮及他書之未成者皆可以傳遠垂
後而工費猶未備國子司業王公介與其同門友生謁
記于鑰感念疇昔自以宦游不得日陪函丈亦不謂公
之蚤歿也老矣公之墓木拱矣雖欲一拜祠下而不可
得遂不復辭而書其始末將使吾黨之士自今瞻先生
之像如在左右毋忘先生之淑諸人者以自勉且思有
以稱賢使君所以風厲振起之意則先生之傳寕有既
乎先生諱祖謙字伯恭其季曰祖儉字子約守素業
能世其家頃以忠憤上書貶死江右主上更化念其困
于權倖之手贈直祕閣澤一子學術操行亞于先生恐
久而泯沒敢牽聨書之
平江府瞻儀堂畫像記
慶元二年知衢州鄭公若容治行彰聞浙東部使者合
詞以最課表于朝某月甲子有旨除直祕閣改知平江
府自皇帝踐阼以來垂意民瘼郡太守以異等效膺不
次之寵實自公始四方流傳莫不聳動而公之名益顯
吳門地大物夥郡務又十倍于西安舊嘗聞吳中士夫
言吾使君當得三數人以治賓客答牋書理財賦聽
民訟分典之乃可辦治雖若戲言蓋甚言其日不暇給
也公精力絶人年侵而彊直不衰今蒙天子親擢以平
日臨事不苟之意窮日夜之力以從事于簿書期會宜
視前後數公愈勞而無頃刻之閒然下車未幾而治聲
已隨舟車而東矣一日貽書于鑰謂郡中自至道以迄
于今更郡守一百五十人率有繪像舊在齊雲樓兩廡
紹興末年洪公樞密以内相出守嘗建瞻儀堂而列像
其中范公參政為之記今又三十六年繪事故暗裝潢
寖以陊脱欲盡圖于壁間良工名筆一開生面而以舊
像庋之閣上庶幾可久子為我記之鑰唶曰以繪事為
甘棠固他郡所無于浩穰膠擾中公餘豐豫雍容及此
非身兼數器之才寧能爾耶舉此一事可以知公之政
下轉而上聞天子之用公殆未艾也鑰祖父宣和中嘗
以徽猷閣直學士為守遺像在諸公間慮其久或失眞
謹以家藏寫照因託公是正之併書始末以塞公命
慈溪縣董孝子廟記
慶元二年某月甲子慶元府慈溪縣重修董孝子廟成
邑令朱君堂求記于郡人樓鑰以傳記圖經參攷之孝
子諱黯字叔逹一字孝治㑹稽句章人生後漢時家貧
少孤事母盡孝採薪供養甘果美味奔獻于母母甚肥
悦比舍有王寄者富而不孝二母各言其子寄聞而銜
之伺孝子出苦辱其母孝子知之恐貽母憂黙而不言
母既葬斬寄首以祭母墓自囚以告有司和帝釋其罪
召為郎不就以壽終句章今之鄞縣也孝子之母嘗寢
疾喜飲大隱溪水不以時得于是築室溪傍以便日汲
厥疾用瘳溪在今縣南一舍故以慈名溪而又以溪名
縣母反葬于鄞鄞為郡太守治所故州邑與其墓側皆
世祠之城之祠宇即其故居先其母塑像在南郭草堂
中康憲錢公億迎歸于廟鑰親訪其墓宰木猶存近在
城南豈所謂草堂者耶晉虞預㑹稽典録亦載其事但
言㑹赦免而不言為郎之詳然至今鄉人猶稱董孝郎
中廟也吳之虞翻稱其盡心色養喪致其哀單身林野
鳥獸歸懷怨親之辱白日報仇海内聞名昭然光著以
為㑹稽英俊之首唐大歴中刺史崔殷作碣徐浩書之
亦云其徙居也庭出寒泉其執喪也林集祥鳥無貽一
日之憂終報共天之怨又載其六代祖仲舒漢大中大
夫嗣孫字春領廬江太守世為郡中名族既不可詳攷
又言環堵已蕪遺記將落意前此必有碑版今不得見
矣若董孝名鄉慈溪名縣亦謂之董溪則不可磨也祥
符元年冬真宗皇帝封岱禮畢詔賜號純德徴君或云
起于錢康憲之請夫孝子豈有意身後名耶發于至誠
自不可揜生䝉和帝之恩越九百載而膺章聖之寵然
則隱約之士可不慕而勉哉唐神龍中有張孝子無擇
墓在慈溪之虎胛山結廬負土有湧泉芝草之異仕至
和州刺史比郡中有揚孝子慶自紹聖至宣和刲股割
乳以愈父母之疾者至于五六卒旌表其門孝秀相望
蔚為義郡其源流有所自矣元豐間盛君次仲為令嘗
書董溪事于碑下建炎改元林君叔豹祠于東山之陽
紹興之末戸掾董君鄰攝邑又崇大之為前後二殿前
以奉孝子而處其母于内今三十五年矣寖以圯壞朱
君始至進謁慨然以為此蓋風化所繫宜為先務顧荒
陋如許是闕典也君既以儒雅飾吏剸決如流縣務畢
舉以政成之餘一新廟貎視舊增闢首捐俸錢助以餘
帑斂不及民給工直如私家人徒見輪奐之美而不知
役莫不驚歎稱服又率邑之士夫酌奠以落之是足以
仰贊天子之孝治而示人于無窮皆可書故備書之
嵊縣嶀浦廟記
剡壯縣也兩火一刀自古記之晉宋名勝遺跡至多地
以豁名以谿之山水俱秀也邑城之北山圍平野谿行
其中至四十里許兩山相向愈廹剡之水易于暴漲者
以此然水口氣聚所以為壯縣也西曰嶀山巨石突踞
水上其下曰嶀浦巖壑奇聳尤為勝絶溪多積沙深淺
不等惟此數里間淵渟澄澈不知為幾尋丈潭在石下
為羣魚淵藪相傳中有神物無敢觸犯亦險絶之地也
上善濟物侯廟貎像嚴毅夙著威靈據山瞰谿稱其為
明神之居谿通曹娥大江山為台越孔道舟車所經無
不致敬吉凶響答求夢尤應遠近以雨暘祈禱蒙賜為
深時節報謝者相踵畫像以祠于家者俱是也駱氏世
為廟史有吳越時公牒稱陳長官祠嘉祐七年鄉貢進
士何淹為給事郎太子中舍知縣高安世為記亦云侯
姓陳氏為台之仙居令始過此隂有卜居之志秩滿舟
覆于下拯之復溺死焉自爾顯靈民遂祠之天福初有
神兵之助而受此封然酈道元之注水經出于後魏已
言嶀山北有嶀浦浦口有廟廟甚靈驗行人及樵伐者
皆克敬焉若相盜竊必為蛇虎所傷則廟已古矣況台
州樂安縣五代時改永安至皇朝景祐四年始改為仙
居不應石晉之前已有此名豈侯實為永安縣令後人
誤承仙居之名耶正如磁州崔府君國家奉之甚嚴㑹
要以為後漢之崔子玉孝宗聖德事跡謂賜名從玉從
爰蓋以始生符瑞黙契其名而昭陵實録乃謂唐貞觀
中陽一縣令也幽冥之事不可究知傳記亦有謂靈
祠間有以剛方之士代之者惟其血食有素授職于朝
故封爵之報與臣子不殊也建炎時敵騎入越而叛兵
欲犯邑境以神之威不戰而退乾道中曾賜香茗之奠
今丞相大觀文謝公布衣時由丹丘赴南宫神已告之
富貴之期是舉登科作尉此邑事之尤謹公既登樞筦
修職魏君必大率邑人以加封為請慶元改元賜廟額
曰顯應公之力也魏君年及八十為一鄉之老既募衆
力新其嗣而鑰之子潚適為丞介以請記惟神之姓氏
事跡著聞已久潚又能道祠宇祈禬之祥且將捐私財
而刻石併為記之修廟之役劉令君榘先以十萬錢市
材魏君以宰木助之周令君悦取以建殿宇始于慶元
四年十一月成于六年六月而終始經理者魏君也
桐廬縣桐君祠記
荆州多荆薊州多薊豫章以木氏都酸棗以棘名茲
邑以一桐之大垂葢如廬古有隱者採藥求道于此或
問其姓則指桐以示之人因稱為桐君故桐江桐谿桐
峴皆以此得名既以為縣又因以名郡焉大谿澄澈横
其前又一谿出天目至此而㑹一山巋然聳于谿之東
林樾秀潤號小金山上有祠宇肖君之像蓋一方之絶
境也新婺州貳車詹君乂民以書來曰家本嚴陵郡中
慕桐君之高風來寓邑下念古祠之蕪廢思有以興起
之未能也邑尉趙君某公餘為一新之士民稱美思有
以登載傳後求記于余昔未冠時嘗侍親過其下雖甚
愛山川之清淑曽不能登嵲𡿗以致一觴之薦徒誦盧
公贊元招僊之詞而去之至今猶屬夢境也夫所謂隱
者正欲逃名于世嚴之高士有三人焉子陵隱于漢風
節最高而其名終不可泯方干隱于唐又以詩顯桐君
不知為何人身既隱而姓氏竟不傳其殆最優乎余既
喜詹趙二君之好事有契夙心因併書之俾刻焉
建寧府沖應周眞人祠記
神仙之説茫乎邈哉有耶無耶不可得而知也以為無
者謂以秦皇漢武之力求之而不得故以為必無之殆
未必然以為有者則指傳記以為信傳記雖多夸言然
耳目所不及者非必無之噫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洪
内相志夷堅言建之周生事以為丹欲成而失之出神
往求而魔又困之勸家人火其尸而無所歸又謂其山
淺陋非神仙所居也嘉定五年學士院權直眞希元建
人也為其里浦城周眞人之祠求記于余且示以真人
之弟待制公所為行狀及閒樂先生陳公師錫容臺何
博士去非所書陳何皆同鄉始末甚明始知内相得于
傳聞而未見此三書也眞人天分素高夙有仙骨神既
授之又加以眞積力久之功其妻楊氏文公之孫亦有
隱操相與枯槁于山林之深及其垂成猶未至于形神
俱妙輕舉飛昇之地則世之謂一有遇而遂羽化者又
難矣然其精神聚而不散遂著靈響水旱有禱至今猶
能惠其里社里人以其祈禬之明驗聞于府于監司以
徹于朝封沖應眞人舊有祠宇因而興葺以侈上賜而
眞人之名益顯矣余聞建多偉人山川孕秀非他郡比
近閱圖志武夷之外名山無數造化豈故私于一方哉
自有宇宙融結自然而秀氣特多人才方興而未艾蓋
不止神仙道家之盛也余家于鄞少有四方之志而宦
游不出温台粗窮東南之勝欲入閩而終不遂老矣方
乞身以歸將隱于四明山中望建安無可到之期第切
悵歎而已既為書此且囑希元併與前三公之文刻之
此不復具載云眞人名霞字史卿希元名德秀
攻媿集巻五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