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聖濟總錄/192
卷第一百九十二·针灸门
[编辑]奇经八脉
[编辑]论曰∶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盖言人之气血,常行于十二经脉,其诸经满溢,则流入奇经焉,奇经有八脉,督脉督于后,任脉任于前,挟任脉者冲脉,能为诸脉之海,阳维则维络诸阳,阴维则维络诸阴,阴阳更相维持,故诸经常调,维脉之外,又有带脉者,束之犹带也,至于两足跷脉,有阴有阳,阳跷得诸太阳之别,阴跷本诸少阴之别,譬犹圣人图设沟渠,以备水潦,斯无滥溢之患,人有奇经,亦若是也,今总集奇经八脉所发者气穴去处,共成一编。
督脉
[编辑]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之端,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 ,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 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中,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尿嗌干,治在督脉。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取之所别,故难经曰,督脉起于下极之 ,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阳脉之海也,如为病,令人脊强反折,督脉从头循脊骨入 ,长四尺五寸,凡二十七穴。
素 一穴(在鼻柱上端) 水沟一穴(一名人中在鼻柱下人中督脉手阳明之交会直唇取之)兑端一穴(在唇上端) 龈交一穴(在唇内齿上缝督会二脉之会) 神庭一穴(直鼻上入发际五分督脉足太阳阳明参脉之会) 上星一穴(在神庭后入发际一寸) 囟会一穴(在上星后一寸)前顶一穴(在囟会后一寸五分) 百会一穴(一名参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容豆督脉足太阳之交会) 后顶一穴(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五分) 强间一穴(一名大羽在后顶后一寸五分) 脑户一穴(一名匝风一名合颅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风府一穴(一名舌本入顶发际一寸脑户后一寸半项大筋内宛宛中) 哑门一穴(在风府后五分入发际五分入系舌本仰头取之) 大椎一穴(在第一椎上陷中参阳督脉所发) 陶道一穴(在项大椎节下间督脉足太阳之会俯而取之)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神道一穴(在第五椎节下间俯而取之) 灵台一穴(在第六椎下间俯而取之) 至阳一穴(在第七椎下间俯而取之) 筋缩一穴(在第九椎下间俯而取之) 脊中一穴(在第十一椎下间俯而取之禁不可灸令人伛偻) 悬枢一穴(在第十三椎节下间伏而取之) 命门一穴(在第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阳关一穴(在第十六椎节下间伏而取之) 腰 一穴(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 长强一穴(在脊端)
上自素 至龈交四穴,系鼻柱下,神庭至百会五穴,系额上,后顶至哑门五穴,属顶后至项,大椎以下一十二穴,属背脊,以上为督脉所发二十七穴(按内经督脉所发者,二十八穴,据法第十椎下一穴名中枢,阴尾尻骨两旁二穴,名会阳,共有二十九穴,今多龈交一穴,少中枢一穴,会阳二穴,则系督脉别络,与少阴会,故只载二十七穴)。
素 一穴,一名面王,在鼻柱之端,督脉所发,治鼻塞息肉不消,多涕生疮,针入一分,不宜灸。
水沟一穴,在鼻柱下,一名人中,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治消渴饮水无度,水气遍身肿,失笑无时,癫痫语不识尊卑,乍喜乍哭,牙关不开,面肿唇动,状如虫行,猝中恶,针入四分,留五呼,得气即泻,灸亦得,然不及针,若灸可小雀粪大为艾炷,日可灸三壮或七壮,即罢,风水面肿,针此一穴出水尽,即顿愈。
兑端一穴,在唇上端,冶癫疾吐沫,小便黄,舌干消渴,衄血不止,唇吻强,齿龈痛,针入二分,可灸三壮。炷如大麦。
龈交一穴,在唇内齿上龈缝筋中,治面赤心烦痛,颈项急不得回顾,兼治小儿面疮久不除,点烙亦佳,鼻塞不利,目泪眵汁,内 赤痒痛,生白肤翳,鼻中息肉蚀疮,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神庭一穴,在鼻直入发际五分,督脉足太阳阳明三脉之会,治癫疾风痫,戴目上视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可灸三七壮,至七七壮止。岐伯曰∶凡欲疗风,勿令灸多,缘风性轻,多即伤,惟宜灸一壮至三七粒止,禁不可针,针即发狂。
上星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陷中,督脉气所发,治头风面虚肿,鼻塞不闻香臭,目眩,痰疟振寒热,病汗不出,目睛痛不能远视,以细三棱针刺之,即宣泄诸阳热气,无令上冲头目,可灸七壮,不宜多灸,若频灸,即拔气上,令人目不明。
囟会一穴,在上星后一寸陷中,可容豆,督脉气所发,治目眩面肿,鼻塞不闻香臭,惊痫戴目上视,不识人,可灸二七壮,至七七壮,初灸即不痛,病去即痛,痛即罢灸,若是鼻塞,灸至四日渐退,七日顿愈,针入二分,留三呼,得气即泻,头风生白屑,多睡,针之弥佳,针讫以末盐生麻油相和,揩发根下,头风即永除,若八岁以下,即不得针,盖缘囟门未合,刺之不幸令人夭。
前顶一穴在囟会后一寸五分,骨陷中,督脉所发,疗头风目眩,面赤肿,小儿惊痫风痫螈,发即无时,鼻多清涕,项肿痛,针入一分,可灸三壮,至七七壮,即止。
百会一穴,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督脉足太阳交会于巅上,治小儿脱肛久不瘥,风痫中风,角弓反张,或多哭,言语不择,发即无时,盛即吐沫,心烦惊悸健忘, 疟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针入二分,得愈即泻。可灸七壮至七七壮,即止,唐秦鸣鹤刺微出血,头痛立愈,凡灸头项,不过七七壮,缘头顶皮肤浅薄,灸不宜多。
后顶一穴,一名交冲,在百会后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脉气所发,治目 ,颈项恶风寒,目眩头偏痛,可灸五壮,针入二分。
强间一穴,一名大羽,在后顶后一寸五分,督脉气所发,治脑旋目晕,头痛不可忍,烦心呕吐涎沫,发即无时,颈项强,左右不得回顾,可灸七壮,针入二分。
脑户一穴,一名合颅,在枕骨上,强间后一寸五分,督脉足太阳之会,禁不可针,针之令人哑,不能言,治目暗痛,不能远视,面赤目黄头肿,可灸七壮,亦不可妄灸,令人失音。
风府一穴,一名舌本,在项发际上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立下,督脉阳维之会,禁不可灸,不幸使人失音,治头痛颈项急不得回顾,目眩鼻衄,喉咽痛,狂走目妄视,针入三分。
哑门一穴,一作喑门,一名舌横,一名舌厌,在项中央,入发际五分宛宛中,督脉阳维之会。入系舌本,仰头取之,禁不可灸,灸之令人哑,治颈项强,舌缓不能言,诸阳热气盛,鼻衄血不止,头痛风汗不出,寒热风痉,脊强反折,螈 癫疾头重,针入二分。
大 一穴,一本作椎,今从页作 ,余皆仿此,在第一 上陷中,手足三阳督脉之会,KT五劳七伤,温疟 疟,气疰背 拘急,颈项强不得回顾,风劳食气,针入五分,留三呼,泻五吸,若灸以年为壮,自大椎下至尾 骨,二十一椎,长三尺,折量取 穴,凡度周身孔穴远近分寸,以男左女右,取中指内纹为一寸,素问云,同身寸是也,又多用绳度量孔穴,绳多出缩,取穴不准,今以薄竹片,点量分寸,疗病准的。
陶道一穴,在大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足太阳之会,治头重目瞑,洒淅寒热,脊强汗不出,可灸五壮,针入五分。
身柱一穴,在第三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冶癫疾螈 ,怒欲杀人,身热狂走,谵言见鬼,针入五分,灸七七壮。
灵台一穴,在第六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
至阳一穴,在第七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治寒热解 ,淫泺胫酸,四肢重痛,少气难言,可灸三壮,针入五分。
筋缩一穴,在第九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治惊痫狂走癫疾,脊急强,目转
上插,可灸三壮,针入五分。
脊中一穴,在第十一椎节下间,俯而取之,督脉气所发,治风痫癫邪,温病积聚下利,禁不可灸,灸则令人腰背伛偻,针入五分,得气即泻。
悬枢一穴,在第十三椎节下间,伏而取之,督脉气所发,治积气上下行,水谷不化下利,腰脊强不得屈伸,腹中留积,针入三分,可灸三壮。
命门一穴,一名属累,在第十四椎节下间,伏而取之,督脉气所发,治头痛不可忍,身热如火,汗不出,螈 里急,腰腹相引痛,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阳关一穴,在第十六椎节下间,伏而取之,针入五分,可灸三壮。
腰俞一穴,一名背解,一名腰柱,一名腰户,在第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以挺腹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然后乃取得其穴,督脉气所发,治腰髋疼,腰脊强,不得回转,温疟 疟,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可灸七壮,至七七壮,甲乙经云,针入二寸,留七呼,可灸七七壮。
长强一穴,一名气之阴 ,督脉络别,在脊 端,足少阴少阳所结会,治肠风下血,五种痔,疳蚀下部 ,针入三分,抽针以大痛为度,其穴伏地取之乃得,灸亦得,然不及针,日灸三十壮,至二百壮止,此痔根本是冷,慎冷食房劳,甲乙经云,针入二寸,留七呼。
任脉
[编辑]任脉者,与冲脉皆起于胞中,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血气盛则肌肉热,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妇人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月事数下,任冲并伤故也,任冲之交脉,不营其口唇,故髭须不生,是以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故内经曰,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咽,上颐循面入目,凡此任脉之行,从胞中上注目,长四尺五寸,总二十四穴(按内经任脉所发者二十八穴,经阙一穴,实有二十七穴,内龈交一穴,属督脉,承泣二穴,属足阴明跷脉,故载二十四穴),自会阴至脐中,为少腹之分,共八穴。
会阴一穴(在大便前小便后名屏翳两阴间是) 曲骨一穴(一名回骨在横骨之上阴毛际中动脉应手任脉足厥阴之会) 中极一穴(在脐下四寸一名气原一名玉泉足三阴之会)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小肠募谓下纪也三阴任脉之会) 石门一穴(在脐下二寸一名丹田三焦募也女子禁灸) 气海一穴(一名脖 一名下肓在脐下一寸五分) 阴交一穴(在脐下一寸) 神阙一穴(在脐中禁不可针若刺使人脐中恶血出)
上少腹须以身寸度之,若膀胱广者少腹长,膀胱狭者少腹短, 自脐中至横骨,有五寸,以意度之。
自脐上至鸠尾,为腹中之分,共七穴。
水分一穴(在下脘下一寸即脐上一寸) 下脘一穴(亦名幽门在建里下一寸足太阴任脉之会) 建里一穴(在中脘下一寸) 中脘一穴(在脐上四寸胃募三阳任脉之会谓上纪也) 上脘一穴(在巨阙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任脉手太阳足阳明之会) 巨阙一穴(在鸠尾下一寸心之募) 鸠尾一穴(在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鸠尾形故以为名臆前蔽骨下五分人无蔽骨者从岐骨下行一寸是)
上腹中七穴,自鸠尾至脐中,长八寸,然胃有大小,亦不可拘以身寸,但自蔽骨至脐中,以八寸度之,各根据部分取穴。
自鸠尾上至结喉下陷中,为膺俞之分,共七穴。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 膻中一穴(一名元儿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 玉堂一穴(一名玉英在紫宫下一寸六分) 紫宫一穴(在华盖下一寸六分) 华盖一穴(在璇玑下一寸) 璇玑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 天突一穴(在颈结喉下四寸宛宛中一名玉户)颐颔二穴廉泉一穴(在颔下结喉上舌本下阴维任脉之会仰而取之) 承浆一穴(一名天池在下唇下陷中足阳明之会)会阴一穴,一名屏翳,在两阴间,任脉别络,挟督脉波脉之会,治小便难,窍中热皮痛,谷道痒,久痔相通者死,阴中诸病,前后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女子经不通,男子阴端寒,冲心很很,可灸三壮。
曲骨一穴,在横骨之上,毛际陷中,动应手,任脉足厥阴之会,治少腹胀满,小便淋涩不通, 疝少腹痛,妇人赤白带下恶露,可灸七壮至七七壮,针入二寸。
中极一穴,一名玉泉,一名气原,在关元下一寸,膀胱之募,足三阴任脉之会,治五淋,小便赤涩,失精,脐下结如覆杯,阳气虚惫,疝瘕水肿,贲豚抢心,甚则不得息,恍惚尸厥,妇人断绪,四度针,针即有子,因产恶露不止,月事不调,血结成块,针入八分,留十呼,得气即泻,可灸百壮,至三百壮止。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小肠之募,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任脉之会,下纪者,关元也,治脐下 痛,小便赤涩,不觉遗沥,小便处痛,状如散火,溺血,暴疝痛,脐下结血,状如覆杯,转胞不得尿,妇人带下瘕聚,因产恶露不止,月脉断绝,下经冷,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亦良,可灸百壮,至三百壮止。
石门一穴,一名利机,一名精露,在脐下二寸,三焦之募,任脉气所发,治腹胀坚硬,水肿支满,妇人因产恶露不止,遂结成块,经血暴脱,灸亦良,可灸二七壮,至一百壮止,妇人不可针,针之终身绝子。
气海一穴,一名脖 ,一名下肓,在脐下一寸五分,任脉气所发,治脐下冷气上冲,心下气结成块,状如覆杯,小便赤涩,妇人月事不调,带下经血暴脱,因产恶露不止,绕脐痛,针入八分,得气即泻,泻后宜补之,可灸百壮,气海者是男子生气之海也,治脏气虚惫,真气不足,一切气疾久不瘥,悉皆灸之。
阴交一穴,一名横户,在脐下一寸,任脉气所发,治脐下 痛,寒疝引小腹痛,膝拘挛,腹满,女子月事不绝,带下,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针入八分,得气即泻,可灸百壮止。
神阙一穴,一名气合,当脐中是也,治泄利不止,小儿奶利不绝,腹大,绕脐痛,水肿鼓胀,肠中鸣,如流水声,久冷伤惫,可灸百壮,禁不可针。
水分一穴,在下脘下一寸,脐上一寸,任脉气之所发,治腹坚如鼓。水肿肠鸣,胃虚胀,不嗜食,绕脐痛,冲胸不得息,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若水病灸之大良,可灸七壮至百壮止,禁不可针,针水尽即毙。
下脘一穴,在建里下一寸,足太阴任脉之会,治腹痛,六腑之气寒,谷不转,不嗜食,小便赤,腹坚硬,癖块,脐上厥气动,日渐羸瘦,针入八分,留三呼,泻五吸,灸亦良,可灸二七壮至二百壮止。
建里一穴,在中脘下一寸,治心下痛,不欲食,呕吐上气,腹胀身肿,针入五分,留十呼,可灸五壮。
中脘一穴,一名太仓,胃之募也,在上脘下一寸,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上纪者,中脘也,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霍乱注泄不自知,心痛温疟,伤寒饮水过多,腹胀气喘,因读书得贲豚气上攻,伏梁心下,状如覆杯,寒癖结气,针入八分,留七呼,泻五吸,疾出针,灸亦良,可灸二七壮至百壮止。
上脘一穴,在巨阙下一寸,当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治心中热烦,贲豚气胀不能食,霍乱吐利,身热汗不出,三虫多涎,心风惊悸,心痛不可忍,伏梁气状如覆杯,针入八分,先补后泻之,神验,如风痫热病,宜先泻后补,其疾立愈,灸亦良,日可灸二七壮至一百壮,未愈更倍之。
巨阙一穴,心之募也,在鸠尾下一寸,人有鸠尾短者,少饶分寸,任脉气所发,治心中烦满,热病胸中痰饮,腹胀暴痛,恍惚不知人,息贲时唾血,蛔虫心痛,蛊毒霍乱,发狂不识人,惊悸少气,针入六分,留七呼,得气即泻,灸亦良,可灸七壮至七七壮止。
鸠尾一穴,一名尾翳,一名 ,在臆前蔽骨下五分,治心风惊痫,发痛不喜闻人语,心腹胀胸中满,咳逆数噫喘息,喉痹咽壅,水浆不下,不可灸,灸即令人心力不足,此穴大难针,不然取气多,不幸令人夭,针入三分,留三呼,泻五吸,肥人可倍之。
中庭一穴,在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任脉气所发,治胸胁支满,噎塞食饮不下,呕吐食还出,可灸五壮,针入三分。
膻中一穴,一作 ,一名元儿,在玉堂下一寸六分,直两乳间陷中仰卧取之,任脉气所发,治肺气咳嗽上喘唾脓,不得下食,胸中如塞,可灸七七壮,又疗膈气,呕吐涎沫,妇人乳汁少,其穴禁不可针,不幸令人夭折。
紫宫一穴,在华盖下一寸六分陷中,仰头取之,任脉气所发,治胸膈支满,胸膺骨疼,饮食不下,呕逆上气烦心,可灸五壮,针入三分。
华盖一穴,在璇玑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任脉气所发,治胸胁支满,痛引胸中,咳逆
上气,喘不能言,可灸五壮,针入三分。
璇玑一穴,在天突下一寸陷中,仰头取之,任脉气所发,治胸皮满痛,喉痹咽肿,水浆不下,可灸五壮,针入三分。
天突一穴,在结喉下一寸宛宛中,阴维任脉之会,针入五分,留三呼,得气即泻治咳嗽
上气,胸中气噎,喉中状如水鸡声,肺壅咯唾脓血,咽干舌下急,喉中生疮,不得下食,灸亦得,然不及针,下针须直下,不得低手,即伤五脏气。
廉泉一穴,一名舌本,在颔下结喉上阴维任脉之会,治舌下肿难言,舌纵涎出,咳嗽上气,喘息呕沫,口噤舌根急缩,食难,可灸三壮,针入三分。得气即泻。
承浆一穴,一名垂浆,在颐前唇下宛宛中,足阳明任脉之会,KT 偏风口 ,面肿消渴,口齿疳蚀生疮,灸亦佳,日可灸七壮至七七壮止,灸即血脉通宣,其风应时立愈,其艾炷不用大,一根据小竹箸头作炷,脉粗细状如细线,艾炷破肉,但令当脉灸,亦能愈疾,凡灸脐下久冷疝瘕 癖气块伏梁积气,宜艾炷大,故短剧诸方云∶腹背宜灸五百壮,四肢则但去风邪,不宜多灸,七壮至七七壮止,不得过,随年数,如巨阙鸠尾虽是胸腹之穴,灸不过七七壮,艾炷不须大,以竹箸头作炷,正当脉上灸之,若灸胸腹,艾炷大灸多,令人永无心力,如头顶穴若灸多,令人失精神,臂脚穴灸多,令人血脉枯竭,四肢细瘦无力,既失精神,又加细瘦,即脱真气,针入三分,得气即泻。
阳跷脉
[编辑]阳跷脉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其为病也,令人阴缓而阳急,两足跷脉,本少阴之别,合于太阳,其气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营则目不合,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跷脉长八尺,所发之穴,生于申脉(在外踝下陷中属足太阳经),以付阳为 (在外踝上三寸),本于仆参(在跟骨下陷中),与足少阳会于居(在章门下八寸三分),又与手阳明会于肩 及巨骨(肩 在肩端两骨间巨骨在肩端两叉间),又与手足太阳阳维会于 俞(在肩 后甲骨上廉),与手足阳明会于地仓(口吻两旁),又与手足阳明会于巨 (鼻两旁也),又与任脉足阳明会于承泣(目下也),以上为阳跷脉之所发,凡二十穴,阳跷脉病者,宜刺之。
阴跷脉
[编辑]阴跷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此为病者,令人阳缓而阴急,故曰跷脉者,少阴之别,别于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 属目内 ,合于太阳,女子以之为经,男子以之为络,两足跷脉长八尺,而阴跷之 在交信(内踝上二寸少阴前太阴后),凡阴跷脉病,治在交信。
冲脉
[编辑]冲脉者与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故曰冲脉者,起于气冲,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此为病令人逆气里急,在难经则曰并足阳明之经,以穴考之,阳明之经,挟脐左右各二寸而上行少阴之经,挟脐左右各五分而上,针经所载冲脉与督脉同起于会阴(二阴之间也),其在腹也,行乎幽门通谷阴都石关商曲盲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阴之分也,然则冲脉并足少阴之经明矣。
阳维脉
[编辑]阳维维于阳,其脉起于诸阳之会,与阴维皆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溉灌诸经者也,若不能相维,故为病则怅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脉气所发,别于金门(在足外踝下太阳之隙),以阳交为 (在外踝上七寸),与手足太阳及跷脉,会于 俞(挟肩 后胛上廉陷中),与手足少阳会于天 (在缺盆中上毖骨际),又会于肩井(肩上岐骨端),其在头也,与足少阳会于阳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上于本神及临泣(临泣当直上入发际五分本神在曲差旁一寸五分),上至正营(目窗后一寸),循于脑空(在正营后四寸五分),下至风池(在颞 后发际陷中),其与督脉会,则在风府及喑门(风府在脑户后一寸五分项后宛宛中喑门在风府后五分入发际五分),凡此阳维脉气所发,二十四穴也。
阴维脉
[编辑]阴维者,亦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也,阴维则维于阴,其脉起于诸阴之交,其病与阳维同,其脉气所发者,阴维之 ,名曰筑宾(在足内踝上 分中),与足太阴会于腹哀及大横(腹哀在日月下一寸五分大横在腹哀下一寸五分),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及期门(府舍在腹结下三寸期门在不容旁一寸五分),与任脉会于天突及廉泉,天突在结喉下宛宛中,廉泉在舌本下,凡此阴维脉气所发,共十一穴。
带脉
[编辑]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其为病也,腰腹纵容,如囊水之状,其脉气所发,在季胁下一寸八分,正名带脉,谓其回身一周如带也,又与足少阳会于维道(在章门下五寸三分),凡此带脉所发,共四穴也。
九针统论
[编辑]论曰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为,各有所宜,长短小大,各有所施,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反为大脓,病小针大,泻气太甚,必为后害,病大针小,大气不泻,后亦为败,欲知九针之宜者,一曰 针法天,谓五脏之应天者肺也,肺与皮毛合,为之治针,必大其头而锐其末,令无得深入而阳气泄,故针者,取法于布针,去末半寸猝锐之,长一寸六分,以治热在头身也,经曰∶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 针,二曰员针法地,谓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员其末,令无得伤肉,伤则气竭,故员针者,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治肉分间气。经曰∶病在分肉间,取以员针,三曰 针法人,谓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脉也,为之治针,必大其身而员其末,令可以接脉,勿陷以致其气,令邪气独出,故 针者,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以接脉取气,令邪出,经曰∶病在脉气小,当补之者,取以 针,四曰锋针法时,谓四时八风之客于经络中,为痼疾者也,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锋其末,令可以泻热出血发痼,故锋针者,取法于絮针,筒身锋末,长一寸六分,治痈热出血,经曰∶病在经络为痼痹者,取以锋针,五曰铍针法音,谓冬夏之分,分于子午,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合为痈脓者也,为之治针,必令其末如剑锋,可以取大脓,故铍针者,取法于剑锋,广二分半,长四寸,治大脓两热争者,经曰∶病有大脓者,取以铍针,六曰员利针法律,谓调阴阳四时而合十二经脉,虚邪客于经脉而为暴痹者也,故员利针者,取法于厘针,微大其末,反小其身,令可深内,长一寸六分,以取痈痹,经曰∶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员利针,七曰毫针法星,谓人之七窍邪客于经,而为痛痹舍于经络者也,为之治针,令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正气因之,真邪俱往,出针而养,故毫针者,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治寒热痛痹在经络,经曰病痹气痛而不去者,取以毫针,入曰长针法风,谓人之股肱八节也,八正之虚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而为深痹者,故长针者,取法于綦针,长七寸,以取深邪远痹,经曰∶病在中者,取以长针,九曰大针法野,谓人之节解皮肤间淫邪流溢于身,如风水之状,而溜不能过于机关大节者,为之治针,令尖如梃,其锋微员,以取大气之不能过于关节者,故大针者,取法于锋针,其锋微员,长四寸,以取大气不出关节者,经曰∶病为水肿不能过关节者,取以大针,诸病在五脏固居者,取以锋针,泻于井荥分输,取以四时,此九针之数也。
刺节统论
[编辑]论曰刺有九变十二节,九变者,一曰输刺,谓刺诸经荥输脏俞也。二曰远道刺,谓病在
上取之下,刺腑俞也。三曰经刺,谓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四曰络刺,谓刺小络之血脉也。
五曰分刺,谓刺分肉之间也。六曰大泻刺,谓刺大脓以铍针也。七曰毛刺,谓刺浮痹皮肤也。
八曰巨刺,谓左取右右取左也。九曰淬刺,谓燔针取痹也,十二节者。一曰偶刺,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旁针之也。二曰报刺,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三曰恢刺,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四曰齐刺,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治痹气小深者也。五曰扬刺,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六曰直针刺,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七曰输刺,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八曰短刺,以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九曰浮刺,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曰阴刺,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取足踝后少阴也。十一曰傍针刺,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十二曰赞刺,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脉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以致其空脉气,脉浅者勿刺,按绝其脉乃刺之,无令精出,独出其邪气尔,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则阴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至肌肉,未入分肉间,已入分肉间,则谷气出,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复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也,三刺之外,又有五刺之法,以应五脏。一曰半刺,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二曰豹纹刺,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此心之应也。三曰关刺,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曰渊刺。一曰岂刺,四曰合谷刺,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饥痹,此脾之应也,五曰输刺,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既别刺法,当顺四时,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春气在经脉,宜取络脉分肉,所谓春刺散俞,及与分理血出而止是也,夏气在孙络,宜取盛经分腠,所谓夏刺络俞见血而止是也,秋气在皮肤,宜取经俞,所谓秋刺皮肤,循理神变而止是也,冬气在骨髓,宜取井荥,所谓冬刺俞窍于分理是也,至于长夏气在肌肉,刺亦有分,是乃浅深之分也,又有春刺井,夏刺荥,长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者,是亦四时之分在穴 也,阴井木,阳井金,播五行于四时,以此为宜,苟非其部分而刺之,皆病之招也,审此数者,然后用刺,庶乎适当,无或失矣。
灸刺统论
[编辑]论曰∶内经谓形乐志苦,病生于血脉,其治宜灸刺,特用针灸之大略,然九针本从南方
来,灸 本从北方来,谓南北者,盛寒盛暑之域也,人之血气寒则脉凝泣,热则血淖泽,皆为血脉之病,故其治以灸刺为宜,用刺之节,已具在前,用灸之理,凡以温之而已,若病有因寒而得,或阴证多寒,或者风寒湿痹脚氣之病,或者上实下虚厥逆之疾,与夫劳伤痈疽,及妇人血气,婴孺疳疾之属,并可用灸,亦有不可灸者,近髓之穴,阳证之病,不可灸也,凡用灸 ,自有补泻,以火补者,无吹其火,须其自灭,以火泻者,急吹其火,而令其灭,此灸之补泻也,在用灸者,以意消息。
治五脏中风并一切风疾灸刺法
[编辑]肺中风者,其人偃卧而胸满短气,冒闷汗出,视目下鼻上两边,下至口,色白者,尚可治,急灸肺俞百壮。
肝中风者,其人但踞坐不得低头,绕两目连额上,色微青,及唇青面黄者,尚可治,急灸肝俞百壮。
心中风者,其人但得偃卧,不得倾侧,闷乱冒绝汗出,若唇正赤,尚可治,急灸心俞百壮。
脾中风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满,身通黄,吐咸汁出者,尚可治,急灸脾俞百壮。
肾中风者,其人踞坐而腰痛,视胁左右,未有黄色如饼粢大者,尚可治,急灸肾俞百壮,大肠中风者,卧而肠鸣不止,灸大肠俞百壮。
猝中恶风,心闷烦毒欲死,急灸足大趾下横纹,随年壮,筋急不能行者,内踝筋急,灸内踝上四十壮,外踝筋急,灸外踝上三十壮。
若眼戴睛上视,灸目两 后二七壮。
若不能语,灸第三椎上百壮。
若不识人,灸季肋头七壮。
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灸阴囊下第一横纹,十四壮。
诸风发动,不自觉知,或心腹胀满,或半身不遂,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目闭耳聋,或举身冷直,或烦闷恍惚,喜怒无常,或唇青口白,戴眼角弓反张,始觉发动,即灸神庭一处七壮,穴在当鼻直上发际。
次灸曲差二处,各一壮,穴在神庭两旁,各一寸半。
次灸上关二处,各七壮,一名客主人,穴在耳前起骨上廉陷中。
次灸下关二处,各七壮,穴在耳前下廉动脉陷中。
次灸颊车二穴,各七壮,穴在曲颊陷中。
次灸囟会一处七壮,穴在神庭上二寸。
次灸百会一处七壮,穴在当顶上正中央。
次灸本神二处,各七壮,穴在耳正直上入发际二分(又作四分)。
次灸天柱二处,各七壮,穴在项后两大筋外,入发际陷中。
次灸陶道一处七壮,穴在大椎节下间。
次灸风门二处,各七壮,穴在第二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次灸心俞二处,各七壮,穴在第五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次灸肝俞二处,各七壮,穴在第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次灸肾俞二处,各七壮,穴在第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次灸膀胱俞二处,各七壮,穴在第十九椎下两旁,各一寸半。
次灸曲池二处,各七壮,穴在两肘外曲头陷中,屈肘取之。
次灸肩 二处,各七壮,穴在两肩头正中,两骨间陷中。
次灸支沟二处,各七壮,穴在手腕后,臂外三寸两骨间。
次灸合谷二处,各七壮,穴在手大指虎口两骨间陷中。
次灸间使二处,各七壮,穴在掌后三寸两筋间。
次灸阳陵泉二处,各七壮,穴在膝下外尖骨前陷中。
次灸阳辅二处,各七壮,穴在外踝上绝骨端陷中。
次灸昆仑二处,各七壮,穴在外踝后跟骨上陷中。
次灸上星二百壮。
次灸前顶二百四十壮。
次灸脑户三百壮。
次灸风府三百壮。
风耳鸣,并百种风疾,从耳后量八分半里许有孔,灸,又两耳门前后,各灸百壮,猝病恶风,欲死不能语,及肉痹不知人,灸第五椎,名曰脏俞,百五十壮。
心风腹胀满,食不消化,吐血酸削,四肢嬴露,不欲食饮,鼻衄目 , 不明。肩头胁下痛,小腹急,灸心俞二百壮,穴在第五节,一云第七节,对心横三寸间。
风腹中雷鸣,肠 泄利,食不消化,小腹 痛,腰脊疼强,或大小便难,不能饮食,灸大肠俞百壮,穴在第十六椎,两边相去一寸半,三日一报,一切风,灸腋门,穴在腋下攒毛中一寸,一名腋间,灸五十壮。
风身重心烦,足胫疼,灸绝骨百壮,穴在外踝上三寸。
肝风口不能言,灸鼻下人中,次灸大椎,各随年壮,次灸肝俞五十壮,眼暗,灸之得明。
脾风声不出,灸手十指头,次灸人中,次灸大椎,次灸两耳门前脉,去耳门上下行一寸,次灸两大指节上下,各七壮。
偏风宜针下项七处,灸亦得。
风池 肩 曲池 支沟 五枢 阳陵泉 巨虚下廉风腰脚不遂,不能跪起,针上 环跳阳陵泉巨虚下廉穴。
偏风不得挽弓,针肩 一穴。
风猥退半身不遂,失音不语者,灸百会,随年壮,猝中风,口噤不开,灸机关二穴(千金翼名颊车)。
中风失音不能言,缓纵不遂,灸天窗五十壮,风入脏,使人喑哑,猝口眼相引,牙车急,舌不转 僻者,灸吻边横纹赤白际,逐左右,随年壮报之,至三日不瘥,更报之。
猝中风口 者,取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塞之,勿令泄气,一头纳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七壮即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耳病亦灸之。
风眩心中恍惚不定,以绳横度口至两边,既得口寸数,便以其绳一头度鼻,尽其两边两孔间,得鼻寸数,中屈之,取半合于口之全度,中屈之,先觅头上回发,当回发灸之,以度度四边左右前后,当绳端灸之,前以面为正,并根据年壮多少,一年凡三灸,皆须疮瘥,又灸壮数如前,若数处回发,则灸其近当鼻者,或回发近额,亦宜灸。
中风眼上戴,及不能语者,灸第二椎并第五椎上,各二七壮,若猝中风,灸两足大趾下横纹中五壮。
热风灸两乳头,各一七壮,兼灸足外踝后一寸,各三壮,未损灸顶中旋毛,一七壮。
头风灸后顶穴,穴在百会后一寸五分,强间穴前一寸五分,灸五壮,兼治癫疾,并摇头口者。
风瘙身体瘾疹,灸曲池二穴,甲乙经云∶穴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手阳明脉之所入也,各灸三壮。
风瘾疹,举体痒如虫行,搔之成疮,宜灸曲池二穴,随年壮。
风猥退脚不遂,灸巨灵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三寸,各灸三壮,甲乙经云∶足阳明与大肠合在三里下三寸。
风口 ,灸列缺二穴,甲乙经云∶手太阴络,去腕上一寸五分,别走阳明者,灸三壮,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大风恶疾,灸两足虎口中,各三壮,又法,灸膈俞二穴,在第七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灸五壮,主周身痹大风。
风失音不语,灸合谷穴,一名虎口,在手大指次指两骨间,甲乙经云∶手阳明之所过也,各灸三壮。
风十指筋挛,不得屈伸,灸两手踝骨上,各一七壮。
风癫灸两乳头,各三壮,次灸足大趾甲后聚毛中,各七壮。
中风狂走,欲斫刺入,或欲自杀,骂詈不息者,灸两口吻头赤肉际,各一壮,又灸两肘屈中五壮,又灸背胛中间三壮,三日报,各三壮,又云∶灸阴囊下缝,三十壮。
中风口 僻,灸口吻口横纹间,觉火热,便去艾即愈,勿尽艾,尽艾则太过,若口左僻,灸右吻,右僻灸左吻,又灸手中指节上一炷。
中风眼上睛垂,灸目两 后,三壮。
中风不识人,灸季胁头,各七壮。
中风眼反口噤,腹中切痛,灸阴囊下第一横纹,十四壮。
猝中急风,闷乱欲死,灸两足大趾下横纹中,随年壮。
风急不得行,内筋急者,灸内踝,外筋急者,灸外踝,各二十壮。
风毒脚弱,痹满上气,先灸大椎,穴在项上大节高起者,灸其上面一穴,若上气,可先灸百会五十壮,穴在头顶凹中。
次灸肩井,各一百壮,穴在两肩上近头凹处,指捏之安,令正得中穴。
次灸膻中五十壮,穴在胸前两边,对乳胸厌骨解间,指按觉气吸吸是也,一云正胸中一穴,次灸巨阙,在心厌尖凹下一寸,灸以上五穴,亦足以顺其气,若能灸百会风府胃腕,及五脏俞,益佳。
次灸风市百壮,在两髀外,平倚垂手,直掩髀上,当中指头大筋上,捏之是穴。
次灸三里二百壮,以病患手横掩,下并四指,名曰一夫,指至膝头骨,下指中节是穴。
次灸上林一百壮,穴在三里下一夫。
次灸下林一百壮,穴在上林下一夫。
次灸绝骨二百壮,在外踝上三寸余,指端取踝骨上际,屈头小凹下是。
白癜风,灸左右手中指节,去延外宛中,三壮,未瘥报之。
治风狂灸刺法
[编辑]先以针五枚纳头髻中,以器盛水,新布覆之,横大口于上,乃矜庄呼视其人,其人必欲起走,慎勿听,因取水一喷之,一呵视,三次乃热,拭去水,指弹额上近发际,问欲愈乎,其人必不肯答,如此二七弹乃答,因仗针刺鼻下人中近孔内侧空,停针,两耳根前宛宛动中,停针,又刺鼻直上入发际一寸,横针,又刺鼻直上,醒悟乃止。
猝狂鬼语,针其足大拇趾爪甲下,入少许即止,狂走易骂,灸八分,随年壮,穴在阳明下五分,狂癫惊走风,恍惚嗔喜,骂笑歌哭,鬼语,悉灸脑户风池,手阳明太阳太阴足阳明阳跷少阳太阴阴跷足跟,皆随年壮。
惊怖心忪少力,灸大横五十壮。
狂风骂詈挝斫人,名为热阳风,灸口两吻边燕口处,赤白际,各一壮,又灸阴囊缝三十壮,仍勿近前中卵核,恐害阳气也。
狂走刺人,或欲自死,骂詈不息,称神鬼语,灸口吻头赤白际一壮,又灸两肘内屈中五壮,又灸背甲中间三壮,报灸之。
猝狂言鬼语,以甑带急合缚两手大指,便灸左右胁下对屈肋头两处,火俱起,各七壮,须臾鬼自道姓名乞去,徐徐问之,乃解其手。
邪鬼妄语,灸垂命下四壮,穴在口唇里,中央弦弦者是也,一名鬼禄,又用刚刀,决断弦弦乃佳。
邪病大唤骂詈走,灸十指端,去爪一分,一名鬼城。
邪病鬼癫,四肢重,囟上主之,一名鬼门。
邪病大唤骂走远,三里主之,一名鬼邪。
邪病四肢重痛诸候,尺泽主之,一名鬼受。
邪病语不止,及诸候,人中主之,一名鬼厅。
狂痫不识人,癫病眩乱,灸百会九壮。
狂走掣 ,灸玉枕上三寸,一法顶后一寸,灸百壮。
狂走癫疾,灸顶后二寸,十二壮。
狂邪鬼语,灸天窗九壮。
狂痫哭泣,灸手逆注三十壮,穴在左右手腕后六寸。
狂走惊痫,灸河口五十壮,穴在腕后陷中动脉是。
狂癫风痫吐舌,灸胃脘百壮。
狂走癫疾,灸大幽百壮。
狂走癫痫,灸季肋端三十壮。
狂言恍惚,灸天枢百壮。
狂邪发无常,灸间使三十壮,穴在腕后五寸,臂上两骨间。(亦灸惊恐歌哭)狂走悲泣,灸臣觉。(一作臣揽)随年壮,穴在背上胛内侧,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痛者是。
狂邪鬼语,灸伏兔百壮。
悲泣鬼语,灸天府五十壮。
悲泣邪语,鬼忙歌哭,灸慈门五十壮。
狂邪惊痫病,灸承命三十壮,穴在内踝后上行三寸动脉上。(亦灸惊狂走)狂癫风惊,厥逆心烦,灸巨阳五十壮。
狂癫鬼语,灸足太阳四十壮。
狂走惊恍惚,灸足阳明三十壮。
狂癫痫疾,灸足少阳,随年壮。
狂走癫厥如死人,灸足大趾三毛中五壮。(翼云灸大敦)风邪,灸间使,随年壮,又灸承浆七壮。
治风癫灸刺法
[编辑]论曰黄帝问曰∶人生而病癫疾者,安所得之,岐伯对曰∶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也,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癫疾,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视分尽热,病已止,病癫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四五日一发,名曰癫疾,刺诸分,其脉尤寒者,以针补之,病已止,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直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癫疾始发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甲乙作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右强者攻其左,左强者攻其右,血变而止,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其有过者即泻之,置其血于瓠壶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尾 也。
筋癫疾者身卷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呕多涎沫,气下泄,不治。
脉癫疾者,暴仆,四肢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挟项灸太阳,又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 ,呕多涎沫,气下泄,不治。
猝癫疾,灸两乳头三壮,又灸足大趾本丛毛中七壮,灸足小趾本节七壮。
大人癫,小儿惊痫,灸背第二椎,及下穷骨两处,以绳度中折绳端一处,是脊骨上也,凡三处毕,复断绳,作三折令各等,而参合如 字样,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挟脊两边。
凡五处,各百壮,削竹皮为度胜于绳。
又灸足大趾上聚毛中七壮。
又灸囊下缝二七壮。
又灸两乳头三壮。
又灸督脉三十壮,三报,穴在直鼻中上入发际。
又灸天窗百会,各渐至三百壮,炷惟小作。
又灸耳上发际,各五十壮。
治痹灸刺法
[编辑]骨痹举节不用而痛,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风痹者,厥气上攻腹,取阳之络,视主病者,泻阳补阴经也。
痹,会阴及太渊消泺照海主之。
骨痹烦满,商丘主之。
足下热,胫疼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
足大趾搏伤,下车 地,通臂指端伤为筋痹,解溪主之。
痹胫重,足跗不收跟痛,巨虚下廉主之。
胫疼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条口主之。
膝寒痹不仁,痿不屈伸,髀关主之。
肤痛痿痹,外丘主之。
膝外廉痛,不可屈伸,胫痹不仁,阳关主之。
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急,阳陵泉主之。
寒气在分肉间痛,上下痹不仁,中渎主之。
腰胁相引痛急,髀筋螈,胫痛不可屈伸,痹不仁,环跳主之。
风痹从足小趾起,脉痹上下,带胸胁痛无常处,至阴主之。
治热病灸刺法
[编辑]黄帝治热之穴,五十九 ,头上五行,行五,谓督脉所过者,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共五穴为一行,两旁各一行,谓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各二,共十穴,又次两旁各一行,谓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等各二,共十穴,凡二十五穴,以越诸阳之热逆也。
大柱膺 ,缺盆背 ,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大柱属足太阳,膺 即中府,属手太阴,缺盆在肩上,属手阳明,背 即风门热府,属足太阳,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中之热也,八穴并属足阳明经。
云门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云门系手太阴,髀骨即肩KT ,系手阳明跷脉之会,委中在 中央,系足太阳,髓空即腰俞,系督脉。
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谓魄户神堂魂门意舍志室等各二,系足太阳经也,右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故热病则刺之,又有刺热之法,肝热则刺足厥阴少阳,心热则刺手少阴太阳,脾热则刺足太阴阳明,肺热则刺手太阴阳明,肾热则刺足少阴太阳,凡热病未发,但见赤色来,皆热诊也,在颜为心热,在颐为肾热,在鼻为脾热,在左颊为肝热,在右颊为肺热,见赤当急色刺之,审其井荥经俞补之分,在则阴阳泻阴,在阳则补阴泻阳,刺热之大法也,热穴之外,别有遗法者,备载于后。
热病汗不出,上星主之,先取 ,后取天牖风池,热病汗不出而苦呕烦心,承光主之。
热病汗不出,天柱及风池商阳关冲液门主之。
伤寒热盛烦呕,大椎主之。
身热头痛,进退往来,神道主之。
热病汗不出,上髓孔最主之。(千金云臂厥热病汗不出皆灸刺之此穴可以出汗)热病头痛引目外 而急,烦满汗不出,引颔齿面赤皮痛,悬颅主之。
热病偏头痛引目外 ,悬厘主之。
热病胸中澹澹,腹满暴痛,恍惚不知人,手清少腹满,螈 ,心痞满不得息,巨阙主之。
热病烦心心闷而汗不出,掌中热心痛,身热如火浸淫,烦满舌本痛,中冲主之。
热病发热,满而欲呕哕,三日以往,不得汗,怵惕,胸胁痛,不可反侧,咳满溺赤。大便血,衄不止,呕吐,血气逆,噫不止,嗌中痛,食不下,善渴,口中烂,掌中热,劳宫主之。
热病烦心善哕,胸中澹澹善动,间使主之。
伤寒寒热头痛,哕衄,肩不举,温留主之。
伤寒余热不尽,曲池主之。
热病汗不出,胁痛不得息,颈颔肿,寒热耳鸣,聋无所闻,阳谷主之。
热病满闷不得卧,太白主之。(千金云不得卧身重骨痛热中少气厥寒灸之热去)热病汗不出,善噫腹胀满,胃热谵言,解溪主之,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涩涩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但灸心下三处,第一处,去心下一寸,名巨阙,第二处,去心下二寸,名上脘,第三处,去心下三寸,名胃脘,各灸五十壮,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数有异,可绳度,随其长短寸数最佳,取绳从心头骨名鸠尾,头度取脐孔中,屈绳取半,当绳头名胃脘,又中屈半绳,更分为二分,从胃脘向上度一分,即是
上脘,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阙,大人可灸五十壮,小儿三壮,亦随年灸之,大小以意斟量,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壮,以绳度鼻正上尽发际,中屈绳断去半,便从发际入发中,灸绳头,又灸两颞 ,又灸两风池,又灸肝俞百壮,余处各二十壮,又灸太冲三十壮。
凡温病可针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六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
治寒热灸法
[编辑]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
次灸撅骨,(足穷骨也。)以年为壮数。
视背脸陷者,灸之。
举臂肩上陷者,灸之。( 穴也)两季胁之间,灸之(章门穴也)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阳辅穴也)足小趾次趾间,灸之。(侠溪穴也)下陷脉,灸之(承筋穴也)外踝后,灸之(昆仑穴也)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经阙其名)膺中陷骨间,灸之。(天突穴也)掌束骨下。灸之。(阳池穴也)脐下三寸,灸之。(关元穴也)毛际动脉,灸之。(气街穴也)膝下三寸分间,灸之。(三里穴也)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冲阳穴也)巅上一灸之。(百会穴也)
治疟疾灸刺法
[编辑]足太阳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热止汗出,难已,刺隙中出血,足少阳疟,令人身体解 ,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刺足少阳,足阳明疟,令人先寒,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脚趺上,足太阴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呕,呕已乃衰,即取之,足少阴疟,令人吐呕甚,又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而处,其病难已,足厥阴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小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诸疟而脉不见者,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肝疟刺足厥阴见血。
心疟刺手少阴。
脾疟刺足太阴。
肺疟刺手太阴阳明。
肾疟刺足少阴太阳。
胃疟刺足太阴阳明横脉出血。
尺泽二穴,主五脏疟,穴在肘中约上动脉中,甲乙经云∶手太阴之所入也,各灸三壮,炷如半枣核大,发时灸。
凡灸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灸之。
从头项发者,于未发前,预灸大椎尖头,渐灸,过时止,从腰脊发者,灸肾俞百壮,从手臂发者,灸三间。
又灸上星,及大椎,至发时令满百壮,灸艾炷如黍米粒,若觉小异,即灸百会七壮,若后更发,又七壮,极难愈者,不过三灸,以足踏地,以线围足一匝中折,从大椎向百会,灸线头三七壮,炷如小豆。
又灸风池二穴三壮。
又正仰卧,以线量两乳间中屈,从乳向下灸度头,随年壮,男左女右。
疟上星主之,穴在鼻中央直发际一寸陷容豆是也,灸七壮,先取 ,后取天牖风池,疟日西而发者。临泣主之,穴在目 上入发际五分陷者,灸七壮。
疟实则腰背痛,虚则鼽衄,飞阳主之,穴在外踝上七寸,灸七壮。
疟多汗,腰痛不能俯仰,目如脱,项如拔,昆仑主之,穴在另外踝后跟骨上陷中,灸三壮。
又大开口,度上下唇,以绳度心头,灸此度下头百壮,又灸脊中央五十壮,过发时,灸二十壮。
治霍乱灸法
[编辑]上脘一穴,主霍乱,甲乙经曰∶在巨阙下一寸五分,去蔽骨下三寸,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灸五壮,炷如半枣核大。
霍乱心先痛,及先吐者,灸巨阙七壮,穴在心下一寸,不效更灸如前数。
霍乱先腹痛者,灸太仓二七壮,穴在心厌下四寸,脐上一夫,不止更灸如前数。
霍乱先下利者,灸谷门二七壮,穴在脐旁二寸,男左女右,一名大肠募,不瘥更灸如前数。
霍乱吐下不禁,两手阴阳脉俱疾数者,灸心蔽骨下三寸,又灸脐下三寸,各六七十壮。
霍乱下不吐者,灸大都七壮,穴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白肉际。
霍乱下利,烦闷欲死者,灸慈宫二七壮,穴在横骨两边,各二寸半,横骨在脐下横门骨是。
霍乱干呕,灸间使各七壮,在手腕后三寸两节间,不瘥更灸如前数。
霍乱吐则灸两乳连黑,外近腹白肉际,各七壮,亦可至二七壮。
霍乱若吐止而利不止者,灸脐约中一夫,七壮,又云脐下一寸,二七壮。
霍乱手足逆冷,灸三阴交各七壮,不愈加壮数,穴在内踝尖上三寸。
霍乱若 者,灸手腕第一约纹中,七壮,名心主,当中指。
霍乱烦闷,灸心厌下三寸,七壮,又以盐纳脐中,盐上灸二七壮。
霍乱绕脐痛急,灸脐下三寸,三七壮,名关元。
霍乱欲死者,以物横度病患人中屈之,从心鸠尾度以下灸,先灸中央毕,更横灸左右,又灸脊上,以物围令正当心厌,又夹脊左右一寸,各七壮。
霍乱危困诸治不瘥者,捧病患腹卧之,伸臂相对,以绳度两头肘尖,根据绳下夹背脊大骨肉中,去脊各一寸,灸之百壮,未愈者,可灸肘椎,灸毕即起。
治转筋灸法
[编辑]转筋胫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横筋上,三壮,腹胀转筋,灸脐上一寸,二七壮,腰骨不便,转筋急痹筋挛,灸第二十一椎,随年壮。
转筋十指筋挛急,不得屈伸,灸脚外踝骨上,七壮。
仆参二穴,主转筋急,甲乙经云∶一名安耶,在跟骨下陷者中,拱足得之,太阳阳跷脉所发,各灸七壮,炷如半枣核大。
转筋在两臂及胸中者,灸手掌白肉际,七壮,又灸膻中中府巨阙胃腕尺泽。
走哺转筋,灸踵踝白肉际,各三七壮,又灸小腹下横骨中央,随年壮。
转筋四厥,灸两乳根黑白际,各一壮。
转筋,灸涌泉六七壮,在足心下当拇趾大筋,又灸足大趾下约中,一壮。
转筋不止,灸足踵聚筋上白肉际,七壮立愈。
转筋入腹痛欲死,四人持手足,灸脐上一寸,十四壮,自不动,勿复持之,又灸股里大筋,去阴一寸。
霍乱转筋,灸蹶心,当拇趾大聚筋上,六七壮,名涌泉,又灸足大趾下约中一壮。又灸大趾爪甲际,七壮。
治心腹灸刺法
[编辑]心痛短气,手掌烦热,或啼笑骂詈,悲思愁虑,面赤身热,其脉实大而数,此为可治,春当刺中冲,夏刺劳宫,季夏刺大陵,皆补之,秋刺间使,冬刺曲泽,皆泻之,(此是手心主包络经也)又当灸巨阙,五十壮,背第五椎,百壮。
肾心痛,先取京骨昆仑,针不已,取然谷。
胃心痛,取大都太白。
脾心痛,取然谷太溪。
肝心痛,取行间太冲。
肺心痛,取鱼际太渊。
心痛引腰脊,欲呕,刺足少阴。
心痛引背不得息,刺足少阴,不已取手少阴。
心痛腹胀,涩涩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阴。
心痛少腹满,上下无常处,溲便难,刺足厥阴。
心痛,短气不足以息,刺手太阴。
心痛不可按,烦心,巨阙主之。
心痛有三虫,多涎不得反侧,上脘主之。
心痛身寒,难以俯仰,心疝冲冒,死不知人,中脘主之。
心腹中猝痛,石门主之。
心疝暴痛,取足太阴。
心懊 ,微痛烦逆,灸心俞百壮。
心痛如锥刀刺,气结,灸膈俞七壮。
心痛冷气上,灸龙颔百壮,在鸠尾头上行一寸半,不可刺。
心痛恶气上,胁急痛,灸通谷五十壮,在乳下二寸。
心痛暴恶风,灸巨阙百壮。
心痛坚烦气结,灸太仓百壮。
心痛,灸臂腕横纹,三七壮,又灸两虎口白肉际,七壮。
猝心痛,灸手中央长指端,三壮,又横度病患口折之,以度心厌下,灸度头三壮,心疝激痛难忍,灸巨阙及左右一寸,并百壮,又以绳度颈及度脊如之,令正相对,凡灸六处,猝心腹满痛,灸乳下一十七壮,又灸两手大拇指内边,爪后第一纹头,各一壮,又灸两手中央长指爪下一壮,愈。
腹结,主绕脐痛抢心。
腹痛,针灸冲门,主寒气满腹中,积痛疼淫泺。
间使,主寒中少气。
隐白,主腹中寒冷气,胀喘。
复溜,主腹厥痛。
水分石门,主少腹中拘急痛。
巨阙上腕石门阴跷,主腹中满,暴痛汗出。
中极,主腹中热痛。
行间,主腹痛而热上拄心,心下满。
太溪,主腹中相引痛。
涌泉,主少腹痛。
丰隆,主胸痛如刺,腹若刀切痛。
治胸痹灸刺法
[编辑]胸痹引背时寒,间使主之。
胸痹心痛,天井主之。
胸痹心痛不得息,痛无常处,临泣主之。
胸痹心痛,灸膻中百壮,穴在鸠尾上一寸,忌针。
胸痹满痛,灸期门,随年壮,穴在第二肋端,乳直下一寸半。
治胀满灸刺法
[编辑]胀满雷鸣,灸大肠俞百壮,三报。
胀满气聚寒冷,灸胃脘百壮,三报。
胀满绕脐结痛坚,不能食,灸中守百壮,穴在脐上一寸,一名水分。
胀满瘕聚,滞下痛冷,灸气海百壮。
胀满气如水肿状,小腹坚如石,灸膀胱募百壮,穴在中极脐下四寸。
腹满瘕聚泄利,灸天枢百壮。
胪胀胁腹满,灸膈俞百壮,三报。
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身羸瘦,名曰食亦,先取脾俞,后取季胁。
治消渴灸法
[编辑]渴饮病,兼身体疼痛,灸隐白二穴,在足大趾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各三壮,甲乙经云,足太阴脉之所出也。
消渴咽喉干,灸胃腕下 三穴,各百壮,穴在背第八椎下,横三寸间中灸之。
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寸间灸之。
消渴咳逆,灸手厥阴,随年壮。
消渴咽喉干,灸胸堂五十壮,又灸足太阳五十壮。
消渴口干烦闷,灸足厥阴百壮,又灸阳池十壮,消渴小便数,灸两手小指头,及两足小趾头,并灸项椎佳,又灸当脊梁中央解间一处,与腰目上两处,凡三处,又灸背上脾俞下四寸),当挟脊梁灸之,两处皆随年壮,又灸肾俞三处,又灸腰目在肾俞下三寸,亦挟脊骨两旁,各一寸半左右,以指按取关元一处,又两旁各二寸二处,阴市二处,在膝上当伏兔上行三寸,临膝取之,或三二列灸,相去一寸,名曰肾系者。(黄帝经云伏兔下一寸,曲泉阴谷阴陵泉复溜,此诸穴断小便更佳,不损阳气,亦云止遗溺也,太溪中封然谷太白大都趺阳行间大敦阳白涌泉,凡此诸穴,各一百壮,腹背两脚,凡四十七处,其肾俞腰目关元水道,此可灸三十壮,五日一报之,各得一百五十壮佳,涌泉一处,可灸十壮,大敦隐白行间,此处可灸三壮,余者悉七壮,皆五日一报之,满三灸止,灸诸阴而不愈,宜灸诸阳,诸阳在脚表,并灸肺俞募,按流注孔穴,壮数如灸阴家法。
治黄胆灸刺法
[编辑]寅门穴,从鼻头直入发际,度取通绳分为三断,绳取一分入发际,当绳头针是穴。治马黄黄胆等病。
上龈里穴,正当人中及唇,针三 ,治马黄黄胆等病。
上 穴,入口里边,在上缝赤白脉是,针三 ,治马黄黄胆四时等病。
舌下穴,挟舌两边针,治黄胆等病。
唇里穴,正当承浆里边,逼齿龈,针三 ,治马黄黄胆寒暑温疫等病。
颞 穴,在眉眼尾中间,上下有来去络脉是,针灸之,治四时伤暑伤寒所苦,疸气温病等,挟人中穴,火针,治马黄黄胆通身并黄,语音已不转者。
挟承浆穴,去承浆两边各一寸,治马黄急疫等病。
巨阙穴,在心下一寸,灸七壮,冶马黄黄胆急疫等病。
上脘穴,在心下二寸,灸七壮,治马黄黄胆等病。
风府穴,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去上骨一寸,针之,治头中百病,马黄黄胆等病。
热府穴,在第二节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治马黄黄胆等病。
肺俞穴,从大椎数第三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灸主黄胆,通治百毒病。
脚后跟穴,在白肉后际,针灸随便,治马黄黄胆寒暑诸毒等病。
耳中穴,在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之,治马黄黄胆寒暑疫毒等病。
手太阳穴,手小指端,灸随年壮,治黄胆,擘石子头穴,还取病患手自捉擘,从腕中大渊纹,向上一夫,接白肉际,灸七壮,治马黄黄胆等病。
钱孔穴,度乳至脐中屈,肋头骨是,灸百壮,治黄胆。
太冲穴,针灸随便,治马黄温疫等病。
鱼际二穴,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中,各灸三壮,主热病恶寒舌上黄,头痛汗不出,又灸黄胆法,在脐两旁各一寸半,各灸五壮,出普济针灸经。